第一篇:高中化学多版本新教材对比教学引发的问题与
我与新课程征文
高中化学多版本新教材对比教学引发的问题与思考
-记一次化学校本教研活动
福州格致中学
郑
捷
【引言】随着06年9月福建省高中新课程既将实施,新課改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本学期我校化学组利用现行人教版的必修本第六章第二节《二氧化硫》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一次基于不同版教材的教学研讨,其目的是通过二氧化硫的教学研讨体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背景】我们高一年段的三位教师,用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同一内容教学。一位教师按现行人教版(必修)本《二氧化硫》的教学要求进行传统教学;一位教师侧重于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中关于二氧化硫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特点是从环境的热点问题酸雨入手来认识二氧化硫;另一位教师是参照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东版(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硫的转化》从氧化还原的理论上探讨二氧化硫的性质。
【问题】首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觉得就二氧化硫这部分教学内容新课程与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更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比如: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炼知识;二是既没有“律前元素”和“律后元素”之分,也没有“以素带族”“以族带素”之念,不拘于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强调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让学生从生活经验或从原有的学习经验出发来认识二氧化硫,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感受;三是与现行教材相比较两种版本的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不少、要求不低,但课时却大大缩减了。针对这些特点教师该怎样用新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新课程的教学;在新课程中该怎样处理好课时要求与教学容量、教学深广度的关系;怎样使用好新的教科书等问题不可避免摆在我们面前。
本着“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指导思想,我们希望通过亲身教学与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直接认识;使参与者在研究中能得到提高与发展。
【问题的解决1】今天新课程的理念提倡探究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式学习都不好,而是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是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式学习,实际上提倡探究性学习只是对以往教学观念偏颇的一种矫正。所以,当前我们应该深刻领会課改的思想,尽可能从接受学习中挖掘探究的因素,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中适当、适度的引导学生探究,以便为正确开展的科学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片断1:二氧化硫性质探究的部分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看到SO2这个化学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你觉得它和你所学过的什么物质比较相象,请设计出相应的实验证实你的推测。
[学生探究](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交流)假设: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相似,也是一种酸性氧化物
实验:取二氧化硫溶于水后的那支试管中的溶液,分别进行两个实验,①滴入2-3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再将其加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②加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对比初中所学的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
结论: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一样是酸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含氧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SO2 + H2O== H2SO3 SO2 +Ca(OH)2=== CaSO3↓ + H2O [教师提问]如果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气体分别是SO2和CO2,你该怎样用化学方法区别它们?
[学生探究](阅读课文并实验演示)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再将试管加热,观察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补充实验:二氧化碳通入品红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归纳](略)
[教师引导]从漂白原理、漂白过程的可逆性,比较二氧化硫与次氯酸、过氧化氢、臭氧等使有机物退色以及初中学过的活性炭吸咐有色物质原理的异同„„
【反思1】本节课让学生借助于原有二氧化碳的知识,来认识二氧化硫的学习过程。教师积极开发身边的基础资源,如教师自身学识、学生已有的经验、课文中的插图、甚至是普通的试管等等,利用这些朴素亲切、显得简易实用的资源,以达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化学的探究活动的目的。其实,新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并不是对立的,传统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通过教师的传授使学生获得知识而新课程
理念倡导根据课程标准,创设情境,通过让学生从探究体验适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获得知识。“旧”是“新”的基础,新是旧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实施新理念而否定传统的教学,也不能抱住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排斥新理念,而是应该在“新”“旧”结合上下功夫。
【问题的解决2】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都尽力的把生活中的“活水”引入课堂,同时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化学的情景和实践机会,使得化学教学因而变得生动活泼。然而,有些化学课堂开放之后,出现了教学目标迷失的现象。老师要求学生收集大量的信息,并在课堂上交流,而这些信息并没有与所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这样的开放性的教学,就像被放飞而断了线的风筝,弄得学生云山雾罩。所以,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寻找出“化学链”,并在此过程中渗透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非一天之功。
片断2:通过酸雨来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
[课题引入]随着人们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起人类的生活质量,不少人经常查看“空气质量报告”。
[图片展示]一份2005年三月三十号的空气质量报告
[学生探究](通过对报告的阅读,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获取有关对二氧化硫的感性知识。)[教师讲解]在空气质量报告中首要污染物之一是二氧化硫,它能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时会使人死亡。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溶于水后形成酸雨。
[播放录像]“酸雨”(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学生探究]观看录像后让学生讨论酸雨是怎样形成的?酸雨对环境有哪些危害?就你的理解应该怎样防治酸雨?
[教师提问]根据酸雨形成过程的启示,你能自己总结得出二氧化硫有什么化学性质吗?请把你总结归纳的化学性质一一列出,并写出它们所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探究]
1、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SO2 + H2O== H2SO3
2、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与O2反应生成SO2,SO2溶于水生成SO3
SO3和H2O反应生成H2SO4 2 SO2+ O
22SOSO3+H2O=H2SO4
3、酸雨的形成正是由于排放到空气中的SO2,通过上述变化所产生的酸溶于雨水中。
[课后作业]现在正是福州的雨季,据天气预报本周末有中雨。请学生回家按现行教材P128的指导制作一个雨水接收器,准备采集雨水样品,并用pH试纸测定雨水的pH。采集的时间每隔3-5小时一次,如为早上六点、上午九点、下午五点、晚上十点左右。请认真记录好测定的地点、当天的温度和测定的时间。通过自己测定结果,做出分析并交流。
【反思2】没有对事和物的基本认识和了解,就谈不上正确态度和价值观念。例如,如果学生对自然没有起码的知识,就不会产生正确的对待自然的态度。只有了解了自然与人类生存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才能对自然充满了感激与敬畏,并由此产生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价值判断。①所以,就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的三维目标来说,“知识与技能”应当是排在首位的。不管课堂如何开放,最终还是应该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探究来实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回归。学生只有明白其中的化学原理、自身反省到人类的活动对自然造成的破坏以及反过来给自己带来的灾难,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保护自然的意义和责任。从自然(生活)回到基础知识,化学才能获得力量。
【问题的解决3】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是能力的形成基础,能力的培养以知识为载体,知识和能力不能截然割裂。②在这个过程中,有二点应该注意,一是在知识教学中构建知识的结构,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授人以渔的前瞻意识,在学习中进行拓展的过程中应更多的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二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掌握新的学习方法。三是要让学生在接受“渔”的基础上更要悟如何渔?为什么?还有什么?这个“悟”可以是学生自发的悟,但更重要的是在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下的感悟。
片断3:二氧化硫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由SO2从分析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入手,结合氧化还原理论推测二氧化硫的性质
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即“高价氧化,低价还原,中间价态两边转”
[教师提问] 到目前为止,我们遇到的常见的氧化剂有哪些?SO2都能与它们反应吗? [学生回答]可以与氧气反应(课本知识)
[演示实验](1)将SO2气体通入溴水(氯水)中
(2)将SO2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
[学生探究]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所学过的理论、卤族元素的知识分析讨论SO2与溴水(氯水)的反应是否发生和生成的产物。
二氧化硫与溴水会反应其产物是硫酸与氢溴酸
SO2 + Br2 +2H2O == H2SO4 + 2HBr 在反应中SO2做还原剂,Br2做氧化剂。
(回去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写一下SO2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提问] 大家能否在本章中找一种物质作为还原剂与SO2反应? [演示实验] SO2气体与H2S气体混合
[学生探究]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所学过的所化氧化还原理论分析讨论,反应的实质和生成的产物。
化学方程式:
2H2S+ SO2 =3S+2H2O 此反应中SO2做氧化剂,H2S做还原剂
[小结](略)
【反思3】实际上在新课程中会遇到许多的类似的典型问题,怎样把握好教学的分寸,处理好不同的人、不同需求的矛盾,这里有个“度”的把握。怎样让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再从微观更深刻的的认识宏观,怎样做才是恰当的问题。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影响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也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
浏览目前教育媒体上关于新课程教学的文章,大部分都在谈论教学方式的改变,关注点一般都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实验”上。对于一些值得探讨的化学问题要不要教、怎样教、如何教好关注的不多。高中教育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向高等教育输送生源,这个生源的基础就是要有良好的科学素养,高中生面临着科学素养的形成从未定型向定型期转折的关键时期。所以,对于新课程我们认为除了应注意教学方式的改进之外,更该注意如何使知识转化成智慧,对于教学中的“度”――教学进度、学生可接受的程度、知识拓展的深度与宽度,在教学实践中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进一步的探索。
【反思4】从对课改实验区的考察反馈和这次教研我们突出的感受到,两种新版本的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不少,但课时却大大缩减少了,怎样处理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关系?是对教师的挑战之一。传统课程重视“教教材”,“教教材”,教材本身是学习目标,重视的是教材内容的掌握。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用教材教”教材是作为一种信息载体或学习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如果说深刻理解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有效使用新教材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是在这基础上的一个提升。
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就感觉到,即使面对相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同一个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根据自己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教科书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调整,合理的开发利用身边课程资源,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素材和实践活动,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缓解课时与内容的矛盾。当然,通过实践逐步摸索出用新教材教学所需合适课时,也是实施新课程能否成功的一个瓶颈问题。
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我们能在备课时对几种版本的教材进行深刻的分析,揭示出不同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的分布与走向,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思路,教师心中存有“理念”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通过什么方式来教?学生能获得什么?如何指导才对学生今后持续性发展更有利?让学生明确这节课我所要学的是什么?还有什么?让学生认识到处理这类问题时该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能怎么做?达到一种“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那将是课程改革的成功之时。参考文献
①《人民教育》2005 年第二十四期《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石中英 ②《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P87
吴永军 ③《人民教育》2005 年第二十四期《课程改革的路必须走下去》石中英
第二篇:地理新教材与“问题教学”
地理新教材与“问题教学”
谭志乾
摘要:日常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这并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唯一使用的手段,只作为一种辅助。本人在一年的地理教学当中,觉得用“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一种很不错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设计一些较好的问题来进行教学,不但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问题教学
一:新旧地理教材的比较
现在七年级地理所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它是去年才开始试用的教材。它能适应新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本。与旧教科书相比,新的教科书将原先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减掉了,使得它的文字精简了许多,改变了过去地理教材“繁、难、偏、旧”的状况,为地理课堂教学减负增效铺平了道路。在新教材中,可清楚地看到:课本中的文字虽然精简了,但课本中的地图却大大增加了,不但地图的数量增加了很多,而且地图的质量大大提升了。现在的地图基本上都是彩色的地图,颜色丰富艳丽,这改变了以往地图颜色单调的缺点,使得地图更形象、更直观,可读性更强。不但如此,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地图能与生活结合紧密,许多地图都来源于生活,地图中所反映的往往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或较为熟识的事物,改变了以往一些地图学生偏于陌生的尴尬的境况。除此以外,还可以注意到在现在的地理新教材当中增加了许多现代高科技图片-----卫星图片,这是旧教材少有或没有的,利用这些地图可以对学生进行现代化教育,使教学跟上世界潮流,适应全球化的特点,实现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新地理课程标准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避免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不刻意追求地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 知水平,适应时代的要求发展,为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铺平道路。二:在地理新教材中进行“问题教学”
新世纪,学以致用这一古老的教育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根据新教材的特点,本人在差不多一年的地理教学中,不断进行经验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在这期间,经常用“问题”来进行教学,总觉得“问题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它可以适应新教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运用“问题”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到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优越性。在课堂教学里,其步骤是让学生先进行阅读,使学生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并进行思考,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归纳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可以让学生个别回答或组与组之间进行竞赛回答问题,可以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竞争机制。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学习和提高,还可以很好地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学习效果更佳。显而易见这要比教师纯粹的讲述好得多。下面以《日本经济》为例作一个说明。2.1问题的提出
对于“问题教学”来说,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它往往能起到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作用,问题设计得好,不但可以囊括一节课要学的所有内容,还可以给学生起到很大的提示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如果问题设计得不好,不够合理,学生就难以把握其中内容,如此往往也就会功败垂成。在《日本经济》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10个问题: 1:你从市场上或生活中了解到的日本产品有什么? 2: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是什么? 3:日本主要出口的产品是什么? 4: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 5:日本主要有哪些工业区?
6:日本经济(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 7:日本经济(工业)分布有什么优势? 8:日本经济自身发展有没有什么弱点?
9: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新动态? 10:日本主要城市有哪些?
虽然只是10个问题,但这10个问题足以囊括整节课要学的知识内容,而且这10个问题设计得还是比较好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前面的题目往往能给后面的题目一个很好的提示。如第四题的答案是由前面第二、第三题概括出来的,第六题可以由第五题的图中看出,在第五题得到提示;第七题可在第六题得到提示,第八题又可以由前面的题目概括发展而得出结论,第九题可以由第八题发展而得出答案,正是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扣,能够较好地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成功的感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2问题答案的寻找
单给学生设计一些好的问题还是不够的,还要给他们适当的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发学习,让学生讨论寻找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由地图内容归纳来完成引导的,如在《日本经济》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地图的。
1:你从中国市场上了解到的日本产品主要有什么?(指导学生看图7.8和图7.12)2: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是什么?(指导学生看图7.9和图7.10)3:日本主要出口的产品是什么?(指导学生看图7.11和图7.12)4: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看图7.9、图7.10、图7.11和图7.12归纳)5:日本主要有哪些工业区?(指导学生看图7.13)
6:日本经济(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图7.13归纳)7:日本经济(工业)分布有什么优势?(指导学生从第6题归纳分析)8:日本经济自身发展有没有什么弱点?(由第7题延伸分析)9: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新动态?(由第8题延伸分析)10:日本主要城市有哪些?(指导学生看地理图册《日本》)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引导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提示和引导,就可以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减少盲目的摸索,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3问题的解决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和引导,通过阅读和讨论,已经寻找到相关的答案,那么这时也是问题解决的时候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例如通过个别学生提问回答、集体提问回答或小组比赛回答等方法都可以解决前面设计的问题。这是检验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过程,同时还可以说是这节课的高潮,学生可以将自己寻找到的答案进行充分的表述,并获得肯定的评价。在这当中,教师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个适当的评价就必不可少了。对学生的努力进行肯定,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下一轮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2.4课堂小结
当前面的步骤完成之后,这节课所剩余的时间也就差不多了,不过这还不算完结,教师还要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个小结,即将前面讲的内容连结起来,并对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补充,使内容丰富,有血有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一节好的地理课。课堂小结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使一节课更为完满,并能将知识点融汇贯通,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这个“问题教学”只是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不过对于我来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觉得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减少了我上课的多费唇舌,节约了讲授时间,并能很好地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相对而言也较为喜欢,他们能较好地自己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掌握主动权,能够张扬他们的个性,凸显他们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他们不但能够学到知识,还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在各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鲁祥波
浅谈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年第4期 2:地理
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附教学过程及部分相关地理图片:
教学过程:
1:你从中国市场上了解到的日本产品主要有什么?(指导学生看图7.8和图7.12)照相机:我们在商场照相机柜台上见到的照相机的产地大多写着“日本”。日本的照相机占世界的87%
轿车:日本与美国是世界上两个轿车生产最大的国家。日本生产的轿车占世界的43.1% 主要品牌有三凌,丰田等。
摩托车:日本生产的摩托车占世界的78.1%,主要品牌有铃木等。船舶:日本生产的船舶占世界的72.6%,可以生产世界上最大的船舶。
家电,电器:日本生产的家电,电器很有名,如SONY,松下,东芝,爱华等。
2: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是什么?(指导学生看图7.9和图7.10)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矿石,木材,棉花
3:日本主要出口的产品是什么?(指导学生看图7.11和图7.12)轿车,摩托车,船舶,车床,合成纤维,录像机,照相机
4: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看图7.9、图7.10、图7.11和图7.12归纳)
加工贸易为主,即进口原材料,加工成产品,再出口到世界各地。
5:日本主要有哪些工业区?(指导学生看图7.13)
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6:日本经济(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图7.13归纳)
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即“四海一湾”地区:东京湾,骏河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
7:日本经济(工业)分布有什么优势?
8:日本经济自身发展有没有什么弱点?
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容易受到世界市场影响,经济波动较大。
9: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新动态?
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消售基地 投资建厂的对象: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 原因:
A:日本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
B:国内工业过于集中,供水、供电、用地紧张,工业污染加剧 C:国内的劳动力工资水平较高
D: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
E: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 F:将工业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 G: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 H: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 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原料,燃料主要 依靠进口
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
产品主要出口
太平洋沿岸的有利条件工厂靠近码头,陆地交通便利
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
工业经济效益高 沿岸平原集中,填海造陆价格低 10:日本主要城市有哪些?
日本主要城市有:东京,大阪,名古屋,横滨,京都,神户,北九州,札幌
渔业和农业状况:
渔业和农业在日本经济中虽不占主要地位,但现代化水平高,它们与日本的自然、社会条件和人民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北海道附近海域因有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鱼群密集,形成世界著名的渔场——北海道渔场。发达的造船业又为其提供了庞大的捕捞工具。因此日本捕鱼量常占世界第一位,鱼也成为日本人的重要食品。日本耕地少,地块小,对发展农业不利,但日本人因地制宜,精耕细作,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农业,使粮食生产基本自给,在农业方面也取得很大成绩。
第三篇: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问题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问题探讨
作者:周改英
来源:《化学教学》2012年第12期
摘要:好的化学教学设计是上出好课,实现课程内涵发展的必备条件。从教学设计要体现化学课程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等视角,分析了几种化学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的策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化学教学设计;问题
第四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对高中化学新教材《化学与生活》模块的认识》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对高中化学新教材《化学与生活》模块的认识》 摘 要:从山东省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看,各地选修《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学生占全体学生的比例较小,其原因比较复杂。为了引起广大师生对该模块的重视,本文就选学《化学与生活》模块的重要意义、以及对该模块的教学建议,谈了一些深刻认识。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选学《化学与生活》的意义;《化学与生活》教学建议
山东省作为全国首批省(市、自治区)参加的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至今已过去4年有余。通过对我省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来看,各地对化学课程设置的6个选修模块的选择上大体相同,特别是重视了高考选考的几个模块(山东省高考选考内容是选修2、3、5)的选择,而只有少部分学生(大约¼)选学了《化学与生活》模块。可见,高考考什么就学什么的影响是多么根深蒂固啊!然而,通过2008年10月在烟台举行了“山东省高中化学教师讲课比赛”之后,一下子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在鲁科版新教材“化学与生活”中选了两节课),原来选学《化学与生活》模块如此重要啊!
一、选学《化学与生活》模块的重要意义
高中化学新课程设置“化学与生活”模块,其宗旨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这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赋予该模块的教育目标和任务。纵观鲁科版化学新教材《化学与生活》,就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上述精神。如果选学该模块,可使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⒈能充分认识化学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大大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因化学化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但人们对环境污染带来的一系列危害的认识却非常肤浅,特别是环境保护意识还相当薄弱。为了唤醒广大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鲁科版新教材(下简称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例如,教材一上来就把“呵护生存环境”放在首位(主题1),并把关注空气污染作为第1节。使学生认识了“我国空气污染指数标准”、“引起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光化学烟雾的成因及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严重危害”、“酸雾的成因及危害”、“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及其危害”„„当学生看到空气污染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时,深感触目惊心、不寒而栗,从而激发了防治空气污染和注重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再如,教材通过“烟草烟雾中有害化学成分的检验”实验,使学生
看清了吸烟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特别是给一部分原来认为吸烟有好处的学生敲响了警钟,打消了吸烟的念头;教材还通过“城市获取自来水”、“纯净水的制取过程”等,让学生认识到人们生活用水是多么来之不易呀!从而激发了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教材又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以及因空气污染时降雨形成的酸雨和垃圾污水对生活用水的污染造成的危害,唤醒了学生以后致力于研究污水的治理、减少对水资源污染的责任感,同时进一步增强了节约用水的意识,从自身做起,珍惜用水资源的保护等;教材根据当前生活垃圾的污染到处可见,特别是人们对垃圾的随便丢弃、烧掉的现象比较普遍,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等等,对学生进行防范意识的教育。例如,一粒废旧锌汞纽扣电池可使60吨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受到污染。如果焚烧时,废旧电池在高温下腐蚀设备,某些重金属在焚烧炉中挥发,通过飞灰造成大气严重污染。这是多么可怕啊!有的学生说,以前俺不知道废电池对环境能造成如此严重的污染,以后再也不随便丢弃废电池了。为使学生认识垃圾污染的危害,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变废为宝”的观念,教材还专门设计了一节内容“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利用”,充分发挥了很好的教育功能;目前,食品污染日趋严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大,为了引起学生对此有足够的认识,教材列举了大量实例,使学生看清了食品污染的危害性,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还有,教材还对白色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燃煤污染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解析„„都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
⒉能充分认识化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增强了科学膳食和自我保健的意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是维持人体生命和保证健康的物质基础。人若缺乏营养会面黄肌瘦易生病,而营养过剩又容易发胖不结实。那么,人们究竟需要食用什么食物、以及怎样食用更有利于身体健康„„不知你想过没有,原来这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或问题都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搞清化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新教材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例如,让学生认识各类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素,以便了解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及其中的一些化学反应原理。如当学生知道了为什么馒头越嚼越甜、人体为什么有的偏瘦或发胖、人为什么必须吃一定量含蛋白质的食物、为什么人缺乏维生素容易生病甚至死亡、人为什么不可一日无盐及食盐中必须加碘、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有哪些重要作用、为什么说水是生命之源„„其中的化学反应原理之后,感到学习化学如此亲切,进而激发了学好化学的浓厚兴趣,并思考如何从化学科学的角度去合理摄取营养,促进自身的健康等。如有位学生课后说“我妈妈经常逼着我吃‘海鲜’,我就是不愿意吃,现在明白了,原来这海鲜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营养素,以后我要适当的多吃海鲜”。另
有一位学生说“我有偏食挑食的习惯,常常饥一顿饱一顿,所以身体一直比较弱,现在找到了原因,看来以后要努力改变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再如,“平衡膳食”一节内容,为学生探索膳食结构、认识各种食品所含什么营养、怎样保持营养素的平衡、应怎样做到合理用膳,特别是要求人们平常要做到食物多样化、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使广大学生豁然醒悟,一下子明白了原来能否合理饮食对身体健康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并表示今后一定要全面选择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新教材还让学生认识了为什么在很多食品中需要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及了解一些常用“食品添加剂”所含的化学成分与作用。这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带有添加剂的食品,与此同时,还使学生认识了一些不法商人为了牟取暴利,不顾人民的生命安全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不法行为。如为了给食物商品进行“保鲜保色”而向食品中掺入过量的甲醛、吊白块、非食用色素苏丹红等,致使成千上万的人深受其害;还有,不少教师在网上搜集了全国各地一些触目惊心的案例,唤醒了学生的防范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分辨食品质量优劣的能力,还为今后投身于研究和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生产优质食品”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再如,在学习《化学与生活》之前,别说学生对“保健食品”很陌生,就是很多教师对此也了解甚少。通过学习“正确对待保健食品”一节之后,使广大师生充分认识了什么是保健食品、常见的保健食品的品名和化学成分、哪些人群需要保健食品,特别是改变了以前对保健食品的一些错误认识,例如:一是明确了保健食品与药品的不同。即保健食品对于人体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但并不能治疗疾病,它起不到药品的治疗作用;二是明确了要增进健康应以平衡膳食为主、保健食品为辅;三是明确了并不是人人都需要保健食品,即选择保健食品应“对缺施补、有的放矢”,切忌“盲目保健、顾此失彼”;四是明确了食用保健食品不能过量,否则会适得其反„„上述这些看似是些不起眼的生活小事,但如果学生不了解、或不明白其中的化学原理,就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也不可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长此以往,即使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病魔缠身也不知是何原因,更重要的是悔之晚矣!因此,让学生学好这些“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就能用化学科学的观点对待生活,对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将受益终身。
⒊能充分认识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增强了对化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意识
新教材非常重视化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和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应用化学知识对生活中有关问题做出判断、解释和解决的素材。其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社会共生共荣,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养成教育;同时使广大学生明白,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已涉及人们的吃、穿、用、住、行等各个方面,对于更多的人而言,学习化学的目的不在于进一步研究它,而在于应用它来分析和解决个体在社会、生活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例如:①学生通过做教材36页活动探究“加碘食盐中碘元素的检测”实验、以及41页“不同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比较”实验,当学生成功完成实验后,成就感油然而生,并且看到了学习化学大有用处;②通过做教材63页的活动探究“原电池组成条件的探究”实验,当学生看到亲自设计并制作的电池能发出电来,不但兴趣倍增,而且对这些化学知识也倍感亲切,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化学概念成为现实,活生生地展现在自己的眼前,学习效果能不好吗?③在学习“家用燃料的更新”一节的课后,有学生说:经常见到有的居民将煤气罐的残留物倒入下水道或垃圾道中,而我只是对散发的难闻气味进行抱怨,现在明白了,不仅如此,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还很容易引发火灾、甚至发生爆炸的危险,以后应该劝阻他们改变这种做法;④在学习“衣料的学问”一节的课后,有位学生说:以前家里人们不管什么材料的衣服,只要穿脏了都是用洗衣粉和热水洗,现在明白了,原来这样对很多衣料的衣服损害非常大,看来以后必须根据衣料的性质选择洗衣粉和采取正确的洗涤方法;⑤当学生看到一些宝石除了用做一些珍贵的装饰品外,还具有医药功能,如珊瑚、珍珠、玛瑙、琥珀等都是中药药材,以及红宝石与激光的发明、水晶与手表等功能时,再与这些宝石的化学成分联系起来,感到非常奇妙,觉得学化学特别有意思,进而激发了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⑥当学生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对居室装修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追求美观、舒适,但却忽视了因装修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对污染造成的危害性了解甚少,所以防范意识非常薄弱。现在明白了,今后一定要告诉人们尽可能减少或防治这种危害,对刚装修好的房子必须先通风换气一定时间后,并经过检测合格再入住,或尽量采用绿色环保型装修材料装修等;⑦教材中主题5“正确使用化学用品”一节内容,为学生的学以致用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例如,通过学习“装备一个小药箱”,不但认识了一些常用药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功效,而且还掌握了一些预防和医治常见病的常识,学生个个都成了保健的“小医生”;通过学习“科学使用清洁用品”,学生不仅了解了一些清洁剂的化学成分,而且掌握了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合理使用的方法,同时还减少了浪费和污染;通过学习“正确选用化妆品”,使学生明白了一些怎样保护皮肤、正确选择洗发剂、染发烫发的利与弊等常识,大大增强了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
再如,从全书每节最后“学以致用”的内容看,都是对所学化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但提高了对化学知识的认识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学习化学的真正价值,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以致用的强烈欲望。
综上所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学生学与不学《化学与生活》模块,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特别是那些没学过《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学生,在化学知识水平、科学素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生活质量观等方面的缺失,恐怕在他们的一生中都难以弥补啊!因此,笔者郑重呼吁:不管今后高考考与不考,最好应把《化学与生活》当作必选模块,这不但使每个学生终身受益,而且是一件关系到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大事呢!
二、《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学建议
由于选学《化学与生活》模块的较少,且大都是文科的学生,所以很多学校领导对该模块的教学重视不够,安排那些快离休的老教师或教龄短缺乏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任教,加之这些教师也不重视,致使该模块的教学质量无从谈起。显然,这种做法不符合新课程精神的要求,必须加以纠正,不但要充分重视该模块的教学,而且还要根据该模块的特点,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并努力做好: ⒈要注重该模块教学的合理定位
《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创造性整合教材内容,做到:一是新教材要有新的教学观,那种教材写什么就教什么,唯书是教,照本宣科等做法,最不适合该模块的教学。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教材是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特别是在现代信息如此发达的形势下,要有大的资源观。切忌那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采取死讲知识、甚至只是做题讲题,应付考试的做法。而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中的现象紧密联系起来;二是要恰当地融入化学知识,但不要孤立地讲知识,也不要对知识随便拓宽加深。例如,在“正确对待保健食品”教学中,讲解做“检验补铁保健食品中铁元素的存在及价态”实验时,有的教师只注重了讲解含Fe2+、Fe3+的溶液与KSCN溶液发生颜色变化反应的原理,却忽视了与补血剂联系起来,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再如,讲明矾、氯化铁能净水的原理时,只要学生知道了二者在水溶液中生成的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铁能净水就行了,而没必要讲AI3+和Fe3+的水解原理,更没必要要求学生书写它们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等。还有,讲有机物燃料的燃烧时,知道它们燃烧能放出大量的热就行了,没必要讲解一些复杂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三是要创设自主探究活动的情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如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一些“探究活动”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要善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要多让学生搞课外调查和社会调查研究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等。
⒉要注重与必修(化学
1、化学2)的衔接
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化
学与生活》教学应以必修课程为基础,注意与必修(化学
1、化学2)的有机衔接。例如,在做“检验补铁保健食品中铁元素的存在及价态”实验时,可先让学生回顾《化学1》54页的活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然后再进行设计实验,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再如,在“电池探秘”一节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复习《化学2》50页“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然后再做“原电池组成条件的探究”实验,学生既加深了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组成条件等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实验的效果,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还有,在讲“硬水的软化”、“酸雨的形成及防治”、“金属制品的电化腐蚀反应原理”、“常用药物的化学成分及化学反应原理”„„都可采用引导学生回顾和利用必修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总结,解决新问题,学习新知识。这不但容易接受新知识,而且节时增效、事半功倍,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一举多得啊!
⒊要注重与现实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材是静态的,而教学则是动态的。教师应进行必要的加工,加强教材处理方法的研究,把课本的死知识“变活”,并根据教学内容实际情况,注意多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关注空气质量”一节时,让学生阅读当天的报纸、收听广播或看电视等,了解当天的“空气质量状况”,也可以到当地环保部门了解本地的“空气质量状况”与此同时,可搜集并播放一些因空气污染严重造成极大危害的录象资料,教育学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主题2“摄取益于健康的食物”教学中,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 饮食习惯,看是否符合平衡膳食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到超市调查有哪些保健食品,看看包装盒商标对保健食品的说明,了解保健食品的作用,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自己或家人需要哪类保健食品等;搜集或播放一些因饮食造成的中毒案件的录象。如山西假酒致多人死亡案、连续发生的奶粉中毒案、食品污染物“苏丹红”中毒案件„„教育学生提高对食品优劣的分辨能力和自我保健的意识。在讲“走进宝石世界”时,让学生参观“矿石博物馆”,或到“宝石首饰店”看看琳琅满目、绚丽多彩的各类宝石,加深对各类宝石的认识,把书本知识变活了,教学效果能不好吗?在讲“装备一个小药箱”时,让学生相互讨论,谈谈自己曾用过什么药物医治过哪些常见病?现在是否知道这些药品的化学成分和治病的原理?怎样减少这些药品的副作用等„„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现象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拉近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而且还使学生感到学习化学很有用处,体验到学习化学的真正价值,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⒋要注重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化学与生活》模块更有其独特的优势。这是因为化学与生活涉及到人类的生存、生产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等方方面面,其范围之广、典型事例之多、景、色、物„„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取材范围非常广阔,素材极为丰富。所以,多媒体技术可在其教学中大显身手。例如,在“呵护生存环境”主题的教学中,展示一些化工厂密集地区排放废气、废水、废渣造成对大气、农田、树林和鱼塘污染,致使树木农作物枯死、鱼死虾亡、牲畜病死等场景,令人毛骨悚然、触目惊心。使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更加深刻,环保意识大大增强;搜集并播放一些因营养过剩的“大胖子”、缺乏营养的“非洲儿童”,以及缺乏营养素的“大脖子病人”和“佝偻病人”等录象,学生个个都面带惊讶,深深体验到科学用膳和加强保健是多么重要啊!„„可见,多媒体技术在《化学与生活》教学中游刃有余、大有用武之地呀!
⒌要注重充分发挥教材栏目的教育功能
鲁科版教材栏目设置新颖灵活、丰富多彩,这是广大师生异口同声的共识。根据《化学与生活》模块的特点,教材除了保留了必修(化学
1、化学2)中的栏目,还特别增加了“动手空间(13个)”、“拓展视野(14个)”、“生活指南(5个)”、“学以致用(18个)”等栏目。
纵观教材各栏目的内容,设计得非常精彩,只要我们创造性地落实好,就能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功能。例如,“资料在线”栏目中的一些数字就很有说服力,如“一个麦芽糖酶,每秒钟可以使1000个麦芽糖分子水解”、“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造成4天死亡4000多人”、“一粒锌汞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受到污染”、“世界上沙漠化正以每年500万~7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这是多么有教育意义啊!然而,从教学调查情况看,有些教师采取了让学生随便看看、或置之不理的态度,错过了教育的大好时机;再如,“学以致用”栏目中一些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的虚拟化表演,可使所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进而更贴近真实性,把死内容变成了“活知识”。如让学生分别扮演“蛋白质、油脂、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各自表白自己扮演角色在维持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扮演“购买食品的学生、家长,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制造者,商场、食品店经营者。讨论:我们需要食品添加剂吗?以及与之有关的问题”等等。然而,有些教师认为这是小题大作,太俗气了,甚至认为可有可无,多此一举等„„致使一些栏目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留下了很多缺憾,值得深思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王 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1》化学与生活『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第五篇: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广东省广雅中学 苏科庚
广州市从2005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以下简称新教材),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期间,笔者既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带给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本文就谈谈这些困惑和思考,希望能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编写框架上都有较大的改动。从编者的角度来看,新教材的体系与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是十分吻合的,在使用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旧教材的编写体系比新教材好,执教起来比较顺畅,但也有不少教师
感到难以适应,甚至无所适从。
以“细胞膜”的教学为例,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新教材对本内容的处理是:在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设置了“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简要介绍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功能,并设置了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和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则安排在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从笔者所获得的反馈意见来看,不少教师不满意这样的设置,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是将本节内容与第4章的相关内容进行重组,即将“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内容合二为一。教学顺序则普遍有4种情况:
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2.“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3.“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
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4.按新教材的顺序讲述。
注:旧教材中的顺序为:“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从上述教学内容的调整来看,不少教师将新教材“还原”为旧教材的编排顺序,这一方面反映了不少教师仍受旧教材体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多少反映了教师对旧教材的认同。至于哪一种处理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现在下定论似乎还为时
尚早。
笔者认为,与其说出现上述情况是由于教师本人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而进行不同处理的结果,不如说是由于教学上的混乱,是由于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遇到的彷徨与困惑。虽然我们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师作为教材与学生的“中间人”,其教学设想与教材编写体系越相左,带给教学的冲击就越大,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学生。因此,如何解决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确实需要编者与教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二、实验与探究活动的开展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此,各个版本的教材相应地设置了不少探究活动或实验供学生进行学习,如新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一共设
置了14个实验活动(见下表)。新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实验一览表
从理想情况来看,如果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过,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探究活动的开展却遭遇重重困境。主要表现为下
面几种情况。
(一)条件不允许,无法开展
例如,对实验“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由于鉴定DNA和RNA时需要用到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而这两种试剂由于价格比较昂贵,市面上不容易买到,所以不少学校索性取消了实验,条件差一些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再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本实验要求分小组进行,但每个小组至少需要5个锥形瓶,很多学校由于实验器材匮乏,加上实验探究的时间过长(实验装置需培养8~10小时),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观察记录,最后只好不了了之,条件较好一点的学校,也多是采取指定某一小组进行实验,然后汇报结果的方式,使原本应该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演变成个别学生的探究,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或探究活动过多,难以取舍
教材一共安排了14个实验或探究活动,但不少教师反映,全部实验都开设的可能性很小,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对实验活动有所取舍。比如上述“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等,由于不属于课程标准规定操作的实验而往往被省略不做,不少学校因为课时紧张、实验设备不足或其他原因而导致部分必做的实验也无法开展,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述来替代学生的探究,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因此,哪些实验可以不做、哪些实验应该做但限于条件无法开展、哪些实验必须开展、哪些实验不开展对学生会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成为制约教
师对探究活动进行取舍的主要因素。
(三)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但并不意味可以滥用探究性学习。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中的生生、师生互动,动不动就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探究,既不考虑问题的难易,也不考虑探究的必要性,结果,学生跟着忙乎了半天,到最后连教师也不知道学生探究出了什么,还美其名曰:“探究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另外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探究活动似乎成了公开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好像没有探究活动就不能算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实验设计、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也成了公开课上探究活动的“三步曲”。这种为了显示探究而进行探究的教学活动,使得探究性学习逐渐流于形式。探究活动开展的前提是学生有疑问、有困惑,问题悬而未解或在认知上有冲突,确实需要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来寻求解答,在这种前提下,探究才成为学生迫切渴望开展的一项活动,也只有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会高涨而有效。否则,探究活动会逐渐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种无谓的摆设和花架子,最终成为制约教学改革的瓶
颈。
三、教学讲授上“度”的把握
新教材在一些相同内容的知识点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旧教材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删改。如有关细胞器的内容,在旧教材中比较详细地对每一种细胞器进行了介绍,而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举例说出”相当于原教学大纲中的“了解”水平,属于较低层次的要求),因此新教材中只是提供各种细胞器的图片,简要介绍其功能特点,寥寥数语,笔墨不多。但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地把内容“还原”为旧教材中的讲述,甚至增加了大量额外知识,如中心体的结构特点、各种细胞器有无膜的比较等,结果课堂上学生的活动被迫让位于教师的补充讲述,原本应该1个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也被延长为2-3个课时,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又导致了
教学课时上的紧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在“度”的把握上出现偏差的原
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受旧教材教学的影响,面对新教材时,观念上还未完全转变过来,对知识系统的要求仍停留在过渡教材的层次上。
2.新教材中的叙述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而部分学生活动限于各种原因而无法开展,因此为了避免在课堂上“没什么好讲”,不得不增加额外的内容“充实”自己的课堂教学。
3.对高考命题的担忧。教材编写者在撰写教材前,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调查和论证,但高考命题者往往只有两三个月时间进行试题的命制,在这较短的时间内由于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不到位而使命题出现偏差,最终导致学生高考失分,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这也是很多教师十分担忧的事。在这种“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理作用下,教师对教学内容过分讲多、讲深、讲透的现象依然充斥着课程改革的课堂。
上述原因中,最后一点是极为关键的因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还需要编者、命题者以及一线的教师进行更多的对话,以达成一致的认识,使教师最终能“放下
心”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对于许多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了解、认识并熟悉这个新事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彷徨和不适应,难免会出现偏差甚至走弯路,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专家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努力使自己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作为实验区的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最后,笔者愿以课程标准组专家、人教版教材主编朱正威老师的一句话与各位同行共勉:“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教师几多机遇、几多挑战。机遇和挑战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抓住它、平衡它,中学生物教学将
会迎来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