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精选]

时间:2019-05-15 04:4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精选]》。

第一篇: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精选]

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在化学 1 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我们在必修 1 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中主要的问题既要有几下几点:一是课时少。二是深广度把握不到位,尤其是概念原理部分。

三是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不到位,直接反映就是方程式记不住。

四是备课。几轮新课程实施下来,老师们在备课上还存在着一些困惑,特别是具体环节的处理上,例如活动探究如何开展,时间多长等。

教师 3 :我觉得困惑比较大的是:一,如何在具体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体现三维目标 二,习题如何体现三维目标。1 :首先是知识体系的把握。

主持人: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发现主要设计三个层面:第一化学 1 模块教学内容;第二是化学 1 模块的整体教学规划和整体教学设计;第三是化学 1 模块课时设计与策略。

二、化学 1 模块的核心教学内容是什么?主要特点是什么?

课程标准规定:首先,化学 1 和化学 2 是一个整体,都是全体高中生所必须修习的。其次,化学 1 模块中的实质性教学内容就是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和应用,包括四种金属元素钠、铝、铁和铜,以及四种非金属元素氯、氮、硫和硅。第三,规定了八大元素学习的背景,金属元素要特别注意与材料的联系以及在材料中的应用,而非金属元素则非常强调跟环境的关系。

第四,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提出了理性认识的要求,指出要用化学 1 中的概念原理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这些概念原理内容包括主题 1 中物质的量相关概念以及主题 2 中的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第五,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式也有建议,特别强调通过实验、观察、探究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最后,对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要求。

三、化学 1 模块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章与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四、化学 1 模块内容的深广度如何把握?.一线教师对化学 1 内容深广度把握的策略

一线教师对化学 1 内容深广度的把握主要参考了这几方面内容:

依据课标、教材、教参为主 •

依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为主

依据习题和教辅资源为主 •

依据原有的教学经验为主.各位嘉宾对化学 1 内容深广度把握的分析

支梅:第一,要参照课程标准。第二,当然各省在这个基础上还有自己的一些具体教学建议,这也是可以参照的指标。第三,要参照教材。从具体的实施情况来讲,这里面有两个误区:一是跟着教辅走;二是跟着原有的教学经验走

主持人: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抓核心;二要抓方法,不要局限于某条性质、某个方程式,而是抓研究物质性质的思想和方法;三要注意考虑整体规划;四如果选修中还要涉及这个内容,就要综合考虑必修与选修的界限,可以通过对教材,教师用书,课标的分析来确定。另外这个深广度并不是固定的,而是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灵活处理的。

五、化学 1 模块教学规划是怎样的?如何安排 36 学时?

六、如何解决化学模块教学时间紧张问题

.一线教师解决教学时间紧张的策略

缩短新授课的教学时间 •

减少习题课,减少探究活动 •

利用自习课

建立疑难问题册 •

使用导学案 •

利用课外时间和研究性学习

整合教材,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七、如何进行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整合设计?

八、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思路是怎样的?

1 .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是如何备课的?

先看一下课标对这一节内容的要求。

然后通读教材,包括本节的教材,本章前后的连续性,以及与这块内容相关的其他模块的要求。

第三,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情,比如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提到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纯净物等,有很多概念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的,在这我们只需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按照我们现在的系统的分类思想,重新进行整合归纳提升到相当的高度。

第四,进行具体的教案的设计,我们要求设计的教案要有弹性,要以指导性为主,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最后备习题,在教学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对习题的要求是量少而质精,习题要能够涵盖这节课所有的知识点,方法策略等各个方面。

一线教师的备课思路有以下几种:

通过集体备课,将教材三级标题设计成问题,然后设计习题,再进行个人备课分析全章教材,参考大学教材,确定高限

分析教材中的情景素材,设计引入、活动和习题

泛读、精读教材,确定知识联系和重难点,思考怎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依据课标和教材确定深广度,分析在本模块、本章中的位置和定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水平,分析如何进行评价设计

九、在教学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和开展学生活动?

高中化学必修 1 模块培训中问题的解惑与分析

一、是否需要进行初高中衔接?如何进行初高中教学衔接?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学生进入高中后化学学习的不适应性: 1.学习内容的不适应。2.教师教学方法的不适应。3.学习方法的不适应。4.学习心理的不适应。第二,由于初、高中内容要求的不同或者所用教材版本不同造成的知识、内容的不连续。例如,化合价、氢气的性质、碳的性质、酸、碱、盐的定义及有关性质、实验教学(包括基本操作及实验设计)、分子量的求算等等。

那么怎样搞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呢?我觉得最好是随着必修 1 相关内容的学习进行衔接教学: 1.要抓好知识体系的衔接。2.抓好教材教法的衔接。3.抓好学习策略的衔接。

4.抓好情感态度的衔接。衔接的时段主要可以有三个过程:

一是开课前选择 1-2 课时的时间对初中化学或科学的重点内容做一个知识上的传接。

二是不占用更多的课时,就利用教材来进行衔接。三是在化学必修 1 模块中随着教学的进程,做知识或方法方面的有关衔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如何具体看化学 1 模块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明确规定了两个方向:一个是材料,如金属;二是环境、生产和生活,如非金属。

三、具体内容的深广度是怎样的?教学经验是怎样的?

对于必修 1 中的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新授课教学,可具体分析如下:

钠: 掌握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重要应用,简单了解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重要性质(与强酸、强碱反应,加热分解反应)和重要应用,了解它们性质的差异及其转化。

铝: 掌握铝的化学性质、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了解铝(合金)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应用,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铁: 掌握含铁盐的重要化学性质(尤其它们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了解氧化铁、氢氧化铁和铁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应用;掌握 Fe、Fe2+,Fe3+ 间的转化,学会Fe2+、Fe3+ 的检验方法。铜: 尽管人教版对铜及其化合物描述较少,但根据课标要求,应掌握铜及其化合物的有关反应。

氯气:如果是人教版教材,氯气则在第四章,这时不仅氧化还原学完了,而且前面的金属元素化合物也学完了,此时氯气的深广度要求自然要比鲁科版要求高。

硫: S :知道硫的物理性质,硫的化学性质只讲能与 Fe 反应,能与氧气反应,体现了硫单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SO2 :懂得当硫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含有这些价态硫元素的物质(硫、二氧化硫、亚硫酸钠)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能跟氧气反应体现还原性,能够与硫化氢反应体现氧化性;另外还具有酸性氧化物的一般性质,还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等有色物质退色即可;在这里出现的硫化氢和亚硫酸钠新授课时最好就不要讲了。

H2SO4:懂得当硫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含这些价态硫元素的物质可能具有氧化性,这里只讲浓硫酸与铜和木炭反应即可,稀硫酸以及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新授课时最好就不要讲了。硫酸盐[身边的化学]不讲。说明:最好学生设计从 SO2到 S 和从SO2到 H2SO4以及从 H2SO4到 SO2的转化。

氮:由于氮循环的重要作用,因此循环中的主要物质是中学化学中要学习的含氮物质:N2、NO、NO2、HNO3 ;对氮的氧化物与水、氧气的反应的过多拓展性问题在新授课中最好不要出现;

硅: 教材中出现三类物质:硅、二氧化硅、硅酸盐,这三类硅元素与物质家族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处理不要超出教材即可。

四、具体的活动探究如何开展?

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时间问题,二是要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例如提供是么样的试剂,如何进行分组,任务如何进行分解,课内外如何进行延伸。三是探究活动的时效性,通过分析活动探究的目的,具体化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目标。根据老师提交的作业,我们发现 有些老师关注了方法就忽略了知识的落实,注重了知识的落实而又泛化方法。四是要注意探究活动的背景。比如氯、溴、碘单质氧化性强弱的比较,有些老师直接将其定位到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而教材只是为完成海水提溴这一任务而设定的,因此就只要简单的进行氧化性强弱的比较,不需要上升到族的高度。

五、怎样解决学生记忆化学方程式问题?

一是物质的类型;二是元素的化合价,从氧化还原这个角度帮助学生记忆化学方程式。这就要求学生记住教材上给出的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以及常见氧化剂在表现氧化性的时生成物的特点;三是化学反应的类型。

六、化学 1 模块中的习题问题与习题教学问题

一线教师较为头疼的主要还是时间和精力问题。

再一个题可能要更多的放到课后让学生进行处理,所以可以要求学生将做题的过程严格化,适当的注意效率问题,除了要标出不会做的题,还要标出会做但思路不清晰的题以及做错的题。其次对于习题的讲解,我们更关注变式练习,特别是对教材上的习题。

七、化学 1 模块教学与高考的关系是怎样的?

物质的量: 将整个的必考模块讲完,就能达到高考的要求。

电解质和离子反应: 一开始氧化还原制约了离子反应,但是氧化还原学完之后,离子反应就可以进一步完善,纳入到元素化合物体系中及时的进行补充。而离子反应的应用在这个时候也可以出现,但是弱电解质在必修阶段完成不了了,只能到选修阶段完成,因此鲁科版在反应原理的最后一章最后一节加了离子反应。

新授课: 1.列举含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认识铁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化学性质(氧化性或还原性);能举例说明 Fe、Fe2+,Fe3+ 间的转化,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 Fe3+ 的检验方法。

2.以 Fe、Fe2+,Fe3+ 间的转化为例,初步学会从氧化还原的视角研究物质的性质。

章复习: 将铁与钠比较学习,能从分类的角度初步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了解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必修 1 模块复习: 完善同类物质的性质,认识铁元素的化合物硫元素、氯元素的化合物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不同类别的物质之间的关系,制出铁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关系网络图。

必修模块复习: 能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和周期表中的位置进一步学习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逐步涉及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实验内容。选修模块复习: 能够从化学反应原理的角度结合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学完原电池、电解池等内容再来看铁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学了化学与生活中 Vc 的还原性,那么人体对铁是如何吸收的,这还会形成一个层次。另外就是实验的内容。

高考复习: 综合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实验,复习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如 07 年山东的高考题、广东的高考题都综合考查了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包括实验探究、实验的设计等等。

元素化合物知识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我们既不能一步到位,也不能达不到高考的要求。

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限度和速率”教学

化学反应限度和速率是化学 2 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一方面开启了学生从快慢和限度的视角认识化学反应的大门,另一方面为选修模块,特别是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此外,化学反应限度和化学反应速率两部分内容的教学各具代表性,对于讨论概念原理教学设计和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因此,本专题备课研讨根据两部分内容的特点采用了两种研讨范式:

化学反应限度:揭示教师原有教学设计框架——给出新的教学设计框架——针对新的教学设计框架提出问题——逐一解决问题——观察课例——专家点评;

化学反应速率:观察课例——评课分析——案例实施者反思备课思路及过程——专家总结。

一、如何进行化学反应限度和速率这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 对人教版教材该部分内容的分析

人教版中这部分内容位于第二章第三节,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化学反应速率,二是化学反应限度,三是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对教材的分析 首先要分析知识线,第二是 STS 线索,第三,活动线索。,还要注意证据线索的分析。

二、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为例谈如何开展好实验探究活动 1.张福涛介绍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个设计开放度较小。第二个教学设计的开放度比较大。2.徐伟念介绍教学设计案例 3.具体教学片断:化学反应的快慢 4.一线教师点评案例 5.各位嘉宾的评析和建议

三、如何处理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教学?

四、如何处理化学反应限度的教学? 1.主持人介绍化学反应限度的教学案例 1 2.各位嘉宾对课例 1 的评析和建议

3.主持人介绍化学反应限度的教学案例 2 4.各位嘉宾对课例 2 的评析和建议 我认为概念原理教学存在两种教学范式。一种是基于定义中心的概念教学,注重概念关键字词分析。可以将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归纳为:引入概念——关键字词拆解——关键字词的理解、论证——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应用。这是一种比较经典的概念教学方式,它的优势在于牢牢抓住了科学定义。不足之处在于所有问题都是围绕关键字词提出的,忽视了学生的认识发展;还有就是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概念本体上,忽略概念的来龙去脉和价值。

而主持人刚才介绍的案例则已经显现出另一种概念原理教学的教学范式: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概念教学。这种教学范式的特点在于:概念的形成是为了建立新的认识角度;概念的理解是为了转变学生的偏差认识,深化学生的认识;概念的应用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功能与价值。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既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脉络,又体现了概念的来龙去脉。我认为这样一种新的教学范式值得老师们学习和思考。

我认为该课例的情境和问题设置的很好,非常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最后一个环节也设置的非常成功,通过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的转化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同时为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活动设置得很有层次感,在巩固了平衡状态的概念后,又引发了新的问题,引出了平衡移动的概念。

高中化学必修2“有机化合物”教学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由于设置了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使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从必修到选修呈螺旋上升,这为有机化合物性质的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例如,化学 2 中有机化合物性质的教学定位和教学特点是什么?其教学设计思路与初中化学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教学各有什么不同等等。本专题以“乙醇的性质”教学为例,由点到面,谈化学 2 有机化合物性质的教学定位及教学设计思路。本专题采取“基于案例改造的备课研讨”的备课研讨范式展开讨论。

一、必修模块有机化合物内容特点及深广度定位是什么? 1.一线教师谈必修模块有机化合物性质教学深广度 必修部分有机物教学没有强调分类,只是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典型有机化合物。教材在编排时并没有进行某一类有机物质的学习,我们在教学时就不要拔高了,在必修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有就是要让学生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样一个理念。

• 有机推断题是高考必考内容,如果只是简单介绍物质,这种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上不提高要求,习题没有办法落实,也没有办法应对高考。

2.各位嘉宾对必修模块有机化合物性质教学深广度的分析和建议

通过必修的学习,主要为学生打下了一些具体物质性质的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选修模块时,学生觉得容易多了,因为此时他已经储备了很多具体物质的性质,对于一些名词也不再陌生。所以必修的有机内容实际上是为学生搭建了台阶,让学生在学习选修的内容时可以更加从容。

一是要注意与化学 1 中无机化合物性质的关联,二是要关注与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关联,只有注意分析了这些关联,才能明确化学 2 中有机内容的定位。

二、由“乙醇”教学设计改进谈必修模块有机化合物教学的特点及核心策略

1.一线教师介绍教学设计和思路:乙醇 2.各位嘉宾对该设计的评析 3.各位嘉宾对该教学设计的修改建议

通过嘉宾的讨论,帮我们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如何使用 STS 素材,有哪些素材可以使用,要如何使用。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明确了为什么要用 STS 素材,不仅仅要将这些素材介绍给学生,还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在使用这些素材的时候既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也可以用新的素材去刺激学生的思考。

4.主持人介绍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乙醇 5.各位嘉宾对改进的教学设计的评析

6.在进行乙醇催化氧化反应的教学时是否需要上升到断键层面? 7.具体教学片断:进一步改进的乙醇案例 8.各位嘉宾对该教学设计的评析

三、必修模块有机化合物教学中,如何区分某些内容(如糖类、蛋白质、高分子合成材料)与初中化学、化学与生活模块及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关系? 1.吴卫东介绍不同模块中对蛋白质的教学处理 2.张福涛介绍不同模块中对糖类、蛋白质的教学处理

在必修阶段,我们主要还是基于学生的认识基础来进行教学设计的。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酒——乙醇、醋——乙酸和油——油脂,现在要学习牛奶,即蛋白质,通过这样一个方式去引入。对蛋白质的性质的学习,大多是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另外还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物基础。

3.王磊对糖类、蛋白质内容的系统分析

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教学

化学 2 中元素周期律单元内容深广度与原有课程相比变化不大,但是其所依托的课程内容体系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当学 生缺少以“族”为单元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支撑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其认识发展的障碍点是什么?该如何突破?本单元内容承担着帮助学生完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任务,在教学实施中该如何完成?基于上述情况,本专题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备课研讨方式”展开讨论。一、一线教师在元素周期律、表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是怎样做的?遇到了哪些问题?

1.一线教师对元素周期表教学的看法

这部分教学我认为应该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将材料中的活动探究栏目前置,作为预习作业让学生独立分析表格,通过作图来分析变化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先展示元素周期表,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进入联想质疑栏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后再进入课堂的主要环节。

2.支瑶介绍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情况

当让学生用图示的方式画出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时,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认为,位置决定结构和性质。这些访谈和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并没有达到老师预期的水平,这应该引起教师们的反思。

二、元素周期律单元具体包括哪些教学内容?这些内容间的层级关系和逻辑关系是什么?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上的应用,另一个是实际的应用。

三、如何组织和安排元素周期律单元的内容? 1.罗滨介绍人教版教材框架 2.各位嘉宾对人教版教材框架的分析和教学建议 3.各位嘉宾对鲁科版教材框架的分析和教学建议

四、原子结构的教学该为元素周期律、表的学习打下怎样的基础?该怎样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1.具体教学片断:核外电子排布 2.各位嘉宾对该课例的评析

五、如何处理元素周期律的教学? 1.赵玉玲介绍元素周期律教学案例 2.各位嘉宾对该案例的评析以及对元素周期律教学的建议

六、如何处理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教学?

七、如何利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的教学促进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1.一线老师对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的教学处理 2.具体教学片断: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这就是元素周期表的第二种重要应用:确定元素的相对位置。同时我们也进一步确定了元素的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各位嘉宾的分析和建议

高中化学必修2模块解读和模块整体备课

本专题首先通过场内、场外讨论梳理化学 2 模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师在化学 2 教学设计与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涉及四个层面:化学 2 模块教学内容、化学 2 教材使用与分析方法、化学 2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同步资源的建设。现场嘉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上述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建议。

一、在化学 2 模块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老师们积累了哪些成功经验?遇到的主要困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应对?

1.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反思

• 成功的经验:通过实施整合教学,成功解决了课时问题。

• 深广度的把握: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深广度把握,在教学中有两个争议较大的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到底讲不讲;二是原电池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否要落实。

• 必修与选修的衔接:第一章对应选修的物质结构,第二章对应选修的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对应选修的有机基础,这些内容在必修讲到什么程度,什么内容放在选修讲。特别是第三章,有些学校选修了有机化学基础,有些学校没有选,在这种情况下,必修内容的深广度不好把握。

• 教学方式单一:化学 2 的内容以概念原理居多,教学方式的丰富性远不如必修 1,为了能在规定课时内完成任务,大多数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不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不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缺少交流研讨和活动探究。

通过讨论,我们发现教师们在处理化学 2 的教学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深广度难以把握 • 教学方式较单一 • 教辅资料不配套

2.各位嘉宾对一线老师在化学 2 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二、化学 2 模块的定位、核心的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及教学特点是什么?应该如何分析?

1.海南省老师对化学 2 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的分析 2.各位嘉宾对化学 2 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的分析

三、化学 2 模块的内容与化学 1 和选修模块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处理衔接问题? 在处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几点: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第二,化学 2 中是涉及单向的能量转化,只要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不要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第三,只需明确原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是氧化还原,电极反应的书写、复杂电池的判断、实际电池分析这些内容都不作为基本要求。

对于第三章有机化合物,前面学习的不多,它最大的特点在于生活中处处都有有机化合物

四、进行化学 2 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支梅介绍原电池案例 2.王磊教授对化学 2 中概念原理知识教学的分析 3.赵玉玲介绍煤的干馏——苯案例 4.支梅介绍苯酚案例 5.王磊教授对化学 2 中有机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分析

五、新课程化学 2 教材能给教师教学设计提供些什么?该如何进行教材分析?

六、在进行化学 2 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七、如何进行习题的改编和试卷的命制? 1.支梅结合实例介绍习题改编策略 2.王磊教授分析习题编制的策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3.赵玉玲介绍试卷的命制

编制试卷时可参考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试卷所包含的内容领域及各领域所占的比重;然后,把每个领域中要考察的知识点列出,再注明目标层次,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和拓展;最后,选出题型,确定每个点有几个题,每题占多少分等。这样一份试卷 的大体框架就出来了。

一般在编制试卷时我们会先编二卷,即非选择题部分,因为这部分题目更能够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选择这部分的题目时一定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设置,最好选择比较新颖的情境。二卷命完之后,再对照列出的知识点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考察到,通过选择题来补充。

。高中化学必修2模块研修热点聚焦

在本次必修模块概念原理教学的研修与交流,主要解决关于老师们对于必修模块概念原理教学的困惑、对于优秀的教学案例的欣赏、对于新课程概念原理教学的惴惴不安和对于教学设计指导的渴望。本专题的热点聚焦,汇集学员、专家对必修模块的概念原理教学问题的探讨。

什么是化学学科的大问题

人们所以关注这个问题,起因很多,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有志于就读大学化学专业的优秀学生生源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迫使国外多所院校的化学系改变名称,或者缩小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化学家在配合其他领域的发展方面,存在着过分关注具有强烈应用背景的课题的倾向。在融入其他学科或相关技术领域的过程中,化学的基础科学面貌存在变得模糊不清的问题。而和化学同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学和生物学,在积极参与相关先进科学技术的前期研究、发明或开发的同时,对本学科中大问题的研究热情却一直有增无减。例如物理学家始终热衷于诸如宇宙起源、以及从原子到天体的整个尺度范围内的空间、时间和物质是由什么来控制的等问题的研究;又如生物学家在试图通过 DNA 的解码、以及如何支配蛋白质的结构和相互作用来回答 Erwin Schroedinger 提出的“什么是生命”的问题等。面对公众对化学的日益漠视,甚至认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时代已经结束等误解,化学界必须正视并认真回答以下问题,也就是作为三大基础科学之一的化学,还是一门富有生命力的基础学科吗?它的大问题又是什么呢?

此外,近年来人类社会一直受到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严重困扰,其中,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寿命的长短,更是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尽管环境问题的产生和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化学并无直接的关系,但是由于人们在谈及污染问题时,多以污染物的存在和危害性为依据(例如上个世纪 70 年代发现的与臭氧空洞生成有关的氟里昂和近日由有毒奶粉引出的三聚氰胺事件),自然会联想到与研究和合成物质密切相关的化学。当人们不能严格分清化学学科和包含着化学过程的物质生产过程之间的差别时,把环境污染问题更多地归因于化学,应当是一种可以理解的误解。从污染物的源头来看,它可能是人工合成的,也可能是原来就存在于自然界的,即所谓“纯天然的”。它们的发现、分离、分析和化学合成工作属于经典的化学工作。化学从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等方面帮助人们认识它们,学会利用现有的物质作为原材料合成它们和新物质,或通过化学修饰以改善它们的性能或某些功能,以及 发现或发明能够对抗某些有毒或有害物质和病虫害的药物等,才是化学家的分内工作。通过化学家们几百年的孜孜以求的努力,人类社会所能应用和享用的化学物质日益丰富,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的生活质量也因此得以持续发展。但是必须明确的是:科学技术的应用、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选择的主要途径、对社会各界需求的物质资源和生活资源的生产和分配等等任务,并不是化学科学的基本任务。所以,依据一切(化学)物质都是化学的研究对象,因而简单地把化学物质的存在等同于化学,即由所谓“处处有化学”推衍出来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中,化学不可须臾别离,所以化学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是化学物质,所以化学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两种极端而片面的看法的同时存在,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篇:高中化学必修1

内容详尽,知识准确。共98页。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篇: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 武文华

在实施新课程的两个月时间里,一线教师热情高涨,领悟新课程理念,学习新课程体系,创设新课程环境,开发新课程资源,运用新课程教学方式,实施新课程评价,为推进化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新课程实施过程涉及方方面面。不可避免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教师们为之感到困惑。为此,笔者对照课程标准,结合新课程实践和调查与访谈,反思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对高中化学新课程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一些思考。

一、新课程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结构变化较大,多数教师不甚习惯

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而注重化学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以话题为切入点开展学习。如苏教版(以下例举没有非凡说明均为苏教版)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以海水为情景为话题,编排比较松散,知识的学习围绕某一线条和主题,而化学概念、理论内部的联系不够紧凑。电解饱和食盐水是海水的用途之一,明线是海水----食盐----氯气。但这个过程蕴含许多的化学原理和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是暗线。怎样有机把握这些暗线的深度、广度、关联度及方法和情感的价值,值得研究。又如鲁教版第1章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是以金属钠和它的化合物性质为代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是以氯气的性质为例。显而易见,这部分突出方法的教学。钠和氯气的性质作为一个例证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钠和氯气是金属与非金属的重要代表物,是化学知识结构中的核心知识之一。老师们由于传统教学的习惯也由于它们的突出地位,因此对钠和氯气的性质的教学必然会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从而不知不觉中淡化了科学方法的教学。况且,元素化合物在选修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的篇幅,这种处理也有其必要性。为此,由于新教材结构的重建,由过去的学科主义转变为现在比较重视人文主义,多数教师不甚习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适应。

2.教学内容难以把握,“夹生饭”现象普遍存在新课程化学必修教材内容涉及面广,几乎涵盖了高中化学教材中的方方面面;教学要求高,由一维目标、两维目标到现在的三维目标。内容多课时紧,一节课可能在多个学习点中切换,而每个学习点在旧教材中都有其系统,现在浅尝辄止,不深不透。新课程要求学生敢于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但因为课时紧,教师往往无法展开,加上课外习题普遍要求高于教材,因此造成学生“夹生饭一锅”的现象。如“物质的分散系”,教材活动与探究:“胶体的性质和溶液有何不同?”做了一个硫酸铜和氢氧化铁胶体用激光笔照射的实验。问题在于对上述一个实验就要回答:“(1)如何用简便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2)氢氧化铁胶体有哪些应用?”一个实验就要总结出鉴别的方法?就能得出氢氧化铁胶体有哪些应用?显然是不够的。接下来教材陈述:“自来水厂常用某些含铝或含铁的化合物作净水剂。当这些物质溶于水后,产生的Al(0H)3或Fe(OH)3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淀。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课上许多学生会问:“为什么铁和铝的化合物溶于水后会产生Al(0H)3或Fe(0H)3?为什么它们具有吸附性?”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正常,也值得肯定的学习现象,但是时间和理论基础的不足,教师无法展开。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不仅内容多,而且有些题目设置偏难。如“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第一个问题“现有含硫酸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的粗食盐,用粗食盐提纯氯化钠,请设计实验方案。”该问题对于初中只接触过过滤,加适量物质沉淀再过滤的同学,对于需要加适当过量除杂试剂,并且还要考虑多余除杂试剂去除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生,是无法达到要求。即使经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和老师的启发,没有足够的过渡铺垫是无法完成。这个主题五种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既有实验又有原理,既有基本的要求又有提高的任务,一课时要么时间不够,要么就是“夹生饭一锅”。

3.教学方式单调陈旧,课堂缺乏活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新课程实施伊始,布满热情的老师们放下尊者的架子,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纷纷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许多探究的课题,但是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慢慢又走回到老路。因为学生没有预期的互动能力,因为探究没有预设的学习效果,因为时间不答应。因此组织交流和讨论、合作和探究次数越来越少,课堂学习的气氛又归于平静。对教材中设计得“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栏目,设计的表格,学生答不上来,只好教师代办。笔者听了10余节的化学公开课,除了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漂亮,教学过程重视启发性外,教学方式看不出有太大的变化。没有成功的合作探究、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没有平等、宽松、融洽的课堂文化,因此,课堂依然缺乏活力。

4.教学评价简单滞后,“三维目标”无法同步

“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这是课标提出的要求。但从目前的调研和听课来看,教师主要采取的是以考试评价、作业评价作为学生的学习评价。大部分学校制定或正在制定学科学分认定综合评价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活动探究、实验等都规定了评价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操作中重视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评价。重视小测、笔试和作业检查,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放在一边,致使“三维目标”无法同步。

5.教学观念新旧交错,课程实施“走老路” 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有一个适应过程,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持观望态度,对课程思想、内容体系缺乏了解,仍然在旧课程框架下,用旧的知识系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来实施新的课程,出现通俗所说的“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如,笔者11月初在一所学校碰到这样的现象:已经是第十周了,每周3节20几课时了,还在上专题一。进一步了解才知道,他们将必修2的部分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提前到前面上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合理?值得商榷。在新课程实施的起步阶段,新旧观念交错,造成的“走老路”现象是存在的。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考

1.用教材、用资源,重组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大纲、教材是教学一成不变的剧本。新课程不同了,课程标准给教材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因此,三套教材从结构到内容都有较大差异。与此类推,教材也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这给教学一线的老师如何用教材,如何补充素材,如何施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性。一线教师感到学生累,老师也累,原因在此。这种现象是必然的。

现在出现这样一幕情形:同一个内容,不仅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教材,课不一样;就是相同的地区、相同的教材、相同的学校也会不一样。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无定法的不同,而且是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同。不可思议,但却真实存在。这就是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教材重组是必须也是必然的。比如物质的分散系,苏教版不到一个课时,没有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加入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而鲁教版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独立为一节,将胶体也独立为一节,对胶体的制备性质和用途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出现了丁达尔现象、电泳现象,制备了氢氧化铁胶体和碘化银胶体。人教版也将电解质从物质的分散系中分离出去,增加了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等知识。再看看课标,确实有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以课标为指导,整合各教材的优点,大胆取舍,重新组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完成教学任务。2.学习领会课标,设置梯度控制难度

化学必修内容几乎涵盖了原有化学教材的全部内容,而课时却大大减少。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要害在于依据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状况,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广度,讲究螺旋上升不要求一步到位。超纲的内容、已删除的内容、限定深广度的内容不宜拓展。如胶体的布朗运动、胶体的凝聚,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等等。有些内容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设置梯度,使于学生自主探究。如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的粗食盐提纯氯化钠的方案设计,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的探究题:(1)食盐中含有泥沙怎样提纯?(2)食盐中含有硫酸钠怎样除杂?(3)假如除杂时加入的除杂试剂过量,则过量的试剂怎样处理?并且告诉学生在除杂时假如食盐溶液中含有适量的酸,可以通过蒸发的方法除去。在这些提示和探究预备的情况下,再要求学生设计粗盐提纯的方案,才能成为现实。这就是把学习的主题分解成若干个问题(问题串),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达成对学习主题的深入、全面的熟悉的方法。

3.既要重视探究过程,也要重视知识的结构

新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做了较大的改革,教学中可以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其中有一些结论没有直接说明,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自己归纳总结;有些部分以科学的方法为体系编写,化学的基础知识作为例证;有些部分以化学的基础知识为体系编写,知识的产生和联系运用了探究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区分知识的生成和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了原有学科教学知识体系,因此往往会把教材中最富个性和特点的探究活动等栏目丢在一边。事实上,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有价值。当然,教师同样不能把注重力全部放在活动中而忽视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

曾听一位老师的公开课《氯水成分的探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让学生分析推测氯水的成分,然后各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学生做实验验证方案和猜想。其中部分学生设计了一个用pH试纸测定氯水酸性的实验,结果是变白了,与预设的变红的现象完全不同,引起了学生的爱好,激发了求知欲。这样的探究课就能达到知识的生成和知识结构同时兼顾的作用。

4.渗透思想方法教育,营造和谐的课堂文化

高中的学生有初中的化学启蒙知识,又有相对初中少年后期更加显著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表现在心理上更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新性,在思维上更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在态度上更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具备了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前提条件。而高中的教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注重了科学方法和素养的培养,知识的呈现和生成注重了科学探究的因素,适合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因此,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的要害之一是引导学生入门,注重对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文化。达到新课程多维目标的同步收效。

5.运用发展性评价策略,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新课程倡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参与活动的态度、方式、能力、效果,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和谐发展。一些实验区学校的学分认定综合评价方式可以借鉴。即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同伴、个体。评价的形式既有过程评价、描述性评价,也有终极评价、测试评价。评价的层次既有具体的分数,也有等级评价。教师尤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给予及时的肯定和点评,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和发展。新课程起步阶段不可避免由于熟悉和经验的不足,在实施过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本着对学生健康发展负责的态度,经过教师的不断实践和反思,新课程的实施一定能够不断走向预定的轨道。

高中化学实验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在教学上总存在误区,因条件限制,很多学校根本不开学生分组实验,甚至连基本演示实验都难保证。学生在高考实验题失分较多,有必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第四篇: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教学设计

化学组 王波

第2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记住钠的物理性质。

2、能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能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4、学会填写实验报告。

5、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研究金属钠的性质,体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下一节课研究氯气提供范例。

二、教材分析

金属钠是典型的金属单质,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非常适合于用做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载体。以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主线,以金属钠的性质为认识研究方法和程序的案例,使其成为本节教材的暗线。

三、教材充实与整合

1、学生常常把“观察”等同于“用眼睛看”,故本节课补充小实验,引导学生去感悟,让学生对“观察”的范畴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2、在初中,学生对钠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初步认识,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钠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

四、教具

金属钠、水、硝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铁氰化钾溶液、酒精、酚酞试液、镊子、石棉网、培养皿、小刀、滤纸、酒精灯、铁架台等

五、教学程序

1、课的引入(时间约1分钟)

分别出示蓝、黄和无色的三瓶液体(无标签),请同学们辨识它们可能是什么物质。(学生们可能会一致认为:蓝色的液体是硫酸铜、黄色的液体是氯化铁和无色的液体是水。如果是这样,教师先不给出结论,可以将学生认可的答案在黑板上写下,留待后用。)

2、钠的性质的探究(时间约35分钟)

(1)分组开展活动获取钠的物理性质,4—5人为一个小组,老师交待清楚小组活动的具体步骤与要求。

(2)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可能闻气味,结果闻到了煤油的气味,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个生成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思考,完全有可能引出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这一问题。在与学生的小组交流中,教师一定要学会倾听,对学生的“发现”给予鼓励与肯定,激励和保持学生的探究精神。)(3)交流与探讨

这个环节,可能生成较多课程资源,教师要学会倾听,并指导学生学会倾听,让学生体会学会倾听是保证交流的前提,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同学回答的问题,教师强调大家要注意“倾听”,对于学生在推测中的多种答案,有些在课堂上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课后去“探究”„„。归纳出钠的物理性质。(4)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前,可以引导学生猜想,钠是否活泼?猜测的依据是什么?结合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展开讨论。)钠在空气中燃烧 钠与水的反应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可以由多个学生表述,互为补充,然后,按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实验记录。教师要进行检查、指导,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至此,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的理由也自然地得出。)(5)获得结论

钠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可以与初中学过的金属铁做一比较)

3、归纳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时间约4分钟)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推理、归纳等方法得出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后,教师可以顺带地告诉学生一个“不幸”,那两瓶蓝、黄色液体不是硫酸铜和氯化铁,而是硝酸铜和铁氰化钾,让学生感悟研究物质的性质,不可简单地凭借“粗糙”的经验,需要经过细致观察和严密推理方能得出正确结果。

第五篇:高中化学必修1学期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1学期教案: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一 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二)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 评价细目 结果 备注

A B C

主题选择

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

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

活动过程评价

1、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资料收集与整理

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

交流与表达

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人质疑?

整体评价

1、参与意识

2、合作意识

3、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交流表达能力

5、查阅和整理资料能力

6、处理现场提问的应变能力

下载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情境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情境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校教学设备的改善,情境教学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代语文教学活动中。它以煽情的语言、精致的图片、和谐的音乐、适宜的影视片段......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在新课程教学中发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一......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氨及铵态氮肥》教学设计

    《氨及铵态氮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氨气和铵盐的主要性质,知道 NH4+ 的检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 能力。 (2)了解氮肥的使用情况,培养学生理论......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高中化学 必修2全部教案第一章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高中化学必修2教学反思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綦世艳 在接近本学期期末之际,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模块教学,回顾整个学期的教学,我深感有很多收获,其中既有值得肯定......

    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 岳艳蓉 摘要:通过对中学物理教学现状的研究,分析了物理教学中的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作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和对策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决定了该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的优劣。......

    多媒体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多媒体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山东省利津一中 王中波 【摘要】地理教学中经常用到各种图片和地图,尤其是在“地球运动”一章中的地理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多媒体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