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数学上册2.6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鲁教版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学习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三角形全等的有关知识,而上节课学生又刚刚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三种判定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有力铺垫,从而扫清了的学习障碍,而本节课的知识在今后的计算与论证中又会经常用到,它又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渡阶段,对事物存在着似是而非的模糊意识,又根据孩子们勇于大胆探索的特征,故本节课力求达到如下目标:
1、初步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相似三角形三条性质的过程,并在探索过程中体验用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等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
3、教学重点、难点
A.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三条性质及其应用 B.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三条性质的探索过程及其运用
教学过程
基于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他们爱动脑、富于探索热情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如下5各环节。
一、复习导课;
二、探索新知;
三、巩固新知;
四、小结深化;
五、布置作业,下面我将逐一进行分析。环节一:复习导课
本节课从复习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入手,引导学生从定义中发现性质,即“相似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三个角对应相等”,紧接着我又提出问题“相似三角形除了这些性质之外,还有哪些性质呢?”从而导入新课。环节二:探索新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节课从简单的生活实例入手,环环紧扣,提出一系列简单的问题串儿,这样不仅让学生复习了刚刚学习过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比例尺、对应边、相似比等有关概念,同时又让学生理解了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的含义,更为关键的是,此时学生初步认识到当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为3:4时,它们对应高的比也是3:4,继而我又提出问题:“当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不再是3:4,而是其它的数值时,它们对应高的比又会如何变化呢?”
在这个激发学生好奇、兴趣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几何画板的演示,通过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又及时提出问题:“当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为k时,它们对应高的比又等于多少呢?”,这样的提问自然、有趣,学生会带着强烈的兴趣进入对例1的探索中。
这样,由特殊到一般,学生积极探索,推理出自己的猜想,从而得到理性认识,很自然的总结出本节课的第一条性质,即“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
在本条性质中,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对应”的含义,我又举出了这样的图例,当BD、CD不再是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时,则无法判定
BD是否等于相似比,从而让CD学生明确了“对应”的真正含义,之后引导学生写出本条性质的几何语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
此时,趁学生的思维正处于高潮时,我又提出本节课的另一关键问题:“相似三角形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是否也等于相似比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类比例1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在这两个问题中,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的探索难度不大,他们很快可以推出“相似三角形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稍有难度,但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也很快能发现,利用“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也可推出“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也等于相似比”,这样我们又得到了本节课的第2、第3条性质。
而此次小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及自主探究的能力,还让学生初步体会了类比思想在数学推理中的重要应用。
至此,相似三角形的三条性质已尘埃落定,在此基础上,为了升华结论,我又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符合什么特征的两条线段的比都等于相似比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首先让学生合作探究,之后和学生共同分析发现:“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凡是处于对应位置的线段的比都等于相似比”。为了加深学生对本句话的理解,我又制作了如下图例,把刚才相似三角形的对应中线改为对应边上的三等分线或n等分线,我们仍然可以得到CD等于相似比k。通过对本问的设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与归CD纳总结的能力,也为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拓展了空间。环节三:巩固新知
及时的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为此,本节课的练习过程我设置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我设计了4个较为简单的问题,根据学生喜欢表现的特征,我让学生自己说出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同时让学生讲清每一个问题用到了什么知识点,从而让学生加深对三条性质的理解。
第二阶段,在前4个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我又提出了本节的重难点问题例2.而例2的第一问学生不难利用正方形中隐含的平行条件得到相似。但第二问的难度有所增加,为了突破难点,我首先让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之后和学生共同分析发现,要解决第(2)问,就要用到本节学习的第一条性质“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从而得到比例式AESR=。ADBC 但,学生很快发现,在这个比例式中有两个未知量AE和SR,怎么办?此时学生动脑可以发现,由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做铺垫,在一个方程中,如果有两个未知量,我们一定要设法找到这两个未知量的数量关系,从而用一个未知数表示另外一个,进而达到解方程的目的。
之后我让学生写出第(2)问的步骤,并对学生在步骤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处理,从而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对例2的解决,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本题中的应用,同时又让学生掌握了解题技巧,即我们可以建立方程模型来解决几何问题。环节四:小结深化
恰到好处的小结,对一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回味无穷。此时我首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大胆猜想和思维的积极性作出肯定,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对所学相似三角形的三条性质加以强化,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有意识的应用数学思想和解题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环节五:布置作业
本节课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我布置了课本46页习题第1、2题
教法学法
本节课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老师直观演示、启发诱导,学生观察猜想、小组探究,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过程,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这样使教与学融为一体,更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主要突出相似三角形的三条性质的内容及例
1、例2的步骤书写上,特作如下设计。
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二篇: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说课稿
【小编寄语】查字典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说课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似三角形说课稿
今天,我的说课将分三大部分进行: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策略;
三、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从教材地位、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五个方面阐述
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在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从而达到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的全面研究。从知识的前后联系来看,相似三角形可看作是全等三角形的拓广,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研究也可看成是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进一步拓展研究。另外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也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有效工具。
从新课程对几何部分的编写来看,几何知识的结论较之老教材已经大为减少,教材首要关注的不是掌握多少几何知识的结论,相对更重视的是对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从这个角度上说,不论是全等还是相似,教材只是将它们作为训练学生合情推理的一个有效素材而已,正因为此,本节课应重视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有条理的表达。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探索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向及研究方法,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拓展研究策略,同时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及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活动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立足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①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②促进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有条理的表达。
4.学情分析
从七上开始到现在,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探究活动,尤其是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合情推理的经验与能力,这是学生顺利完成本节学习内容的一个有利条件。
对相似形的性质的结论,学生是有生活经验与直观感受的。比如说两幅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如果其相似比为2:1,我们在较大的地图上量出北京到南京的图上距离为4cm,问在较小的地图上北京到南京的图上距离是几厘米?学生肯定知道是2cm,这个问题中学生又没有学过相似形的性质,他怎么会知道呢?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实际上是基于生活经验的。再比如说,如果你找一个没学过相似形性质的学生来问他:如果用放大镜将一个小五角星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5倍,则这个小五角星的周长被放大到原来的几倍?面积被放大到原来的几倍?这些问题学生基本上能给出较准确的回答。其实这就是学生对相似形性质的一种生活化的直观感受。
大家知道,源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教学设计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把学生当作是对相似形的性质一无所知的,而是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富有成效的教学设计。
5.教学准备
教师:直尺、多媒体课件
学生:必要的学习用具
二、说教学策略
从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三方面阐述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引导什么,与学生如何合作?这就是我这节课处理教学设计时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我打算从两条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一是从知识研究的大背景出发,结合知识的生长点拓展延伸、合理整合、组织教学;二是从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本能体验感受相似形的一系列性质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力图将这两条线索有机融合,行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采取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环环紧扣、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用探索、发现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技能。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直接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提出问题,感受价值,探究解决的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拓展研究方法等。以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立性与创造性,逐步训练学生由被动学会变成主动会学。
三、说教学程序
(一)类比研究,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回顾我们以往对全等三角形的研究过程,大家会发现,我们对一个几何对象的研究,往往从定义、判定和性质三方面进行。类似的我们对相似三角形的研究也是如此。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对相似形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生:已经研究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别条件。
师:那么我们今天该研究什么了?
生: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设计意图:
从几何对象研究的大背景出发,给学生一个研究问题的基本途径。从而让学生自然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二)提出问题,感受价值,探究解决
师:就你目前掌握的知识,你能说出相似三角形的1-2条性质吗?并说明你的依据。
生: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根据是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师:对于相似三角形而言,边和角的性质我们已经得到,除边角外你认为还有哪些量之间的性质值得我们研究呢?
设计意图:
我们常常会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此处设问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我希望学生能提出周长、面积、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甚至于我更希望学生能提出所有对应线段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估计学生能提出这其中的一部分问题。如果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如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等),就说明他的生活经验的直觉已经在起作用了。如果学生提不出这些问题,说明他的生活直觉经验还没有得到激发,我可以利用前面提到的放大镜问题、大小两幅地图问题等逐步启发,激发学生的一些源自生活化的思考,从而回到预设的教学轨道。
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全部完成对它们的研究,所以我们从中挑出一部分内容先行研究。比如我们来研究周长之比,面积之比,对应高之比的问题。
师: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我们研究问题的实际价值。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素材:
给形状相同且对应边之比为1:2的两块标牌的表面涂漆。如果小标牌用漆半听,那么大标牌用漆多少听?
师:(1)猜想用多少听油漆?(2)这个实际问题与我们刚才的什么问题有着直接关联?
生:可能猜半听、1听、2听、4听等。同时学生能感受到这是与相似三角形面积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习心理学来说,如果能知道自己将要研究的知识的应用价值,则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与研究热情。
师:同学们的猜测到底谁的对呢?请允许老师在这儿先卖个关子。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对下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到一定的时候自然会有结论。
情境一:如图,ABC∽DEF,且相似比为2:1,DE、EF、FD三边的长度分别为4,5,6。(1)请你求出ABC的周长(学生只能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出ABC的三边长,然后求其周长)
(2)如果DEF的周长为20,则ABC的周长是多少?说出你的理由。(通过这个问题的研究,学生已经可以得到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结论)
(3)如果ABC∽DEF,相似比为k:1,且DEF三边长分别用d、e、f表示,求ABC与DEF的周长之比。
结论: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情境二:
师:相似三角形周长比问题研究完了,下面我们该研究什么内容了?
生:面积比问题。
师:那么对于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问题你打算怎样进行研究?请你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小组同学一起商量,给出一个研究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设计意图: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从未见过的新情境、新课题。当我们遇到新问题的时候,确定研究方向与策略远比研究问题本身更有价值。如果你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策略选择错误的话,你根本就不可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而这种确定研究问题基本思路的能力也是我们向学生渗透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对于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的研究,我认为让学生探索所研究问题的基本走向与策略远比解题的结论与过程更有价值。
(师)在学生交流的基本研究方向与策略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活动,作出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高,通过相似三角形对应部分三角形相似的研究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的结论。进而解决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的问题。体现教材整合。
(三)拓展研究,形成策略,回归生活
拓展研究一:由相似三角形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类比研究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性质;(留待下节课研究,具体过程略)
拓展研究二:由相似三角形研究拓展到相似多边形研究
师:通过上述研究过程,我们已经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那么这些结论对一般地相似多边形还成立吗?下面请大家结合相似五边形进行研究。
情境三:如图,五边形ABCDE∽五边形A/B/C/D/E/,相似比为k,求其周长比与面积之比。
说明:对于周长之比,可由学生自行研究得结论。对于面积之比问题,与前面一样,先由学生讨论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向与策略转化为三角形来研究。然后通过师生活动合作研究得结论。
拓展结论1:相似多边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结合相似五边形研究过程)
拓展结论2:相似多边形中对应三角形相似,相似比等于相似多边形的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中对应对角线之比等于相似比;
进而拓展到:相似多边形中对应线段之比等于相似比等。回归生活一:
师: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得到了有关相似形的一系列结论,现在让我们回头来看前面的标牌涂漆问题。你能确定是几听吗?如果把题中的三角形条件改成更一般的相似形你还能解决吗?
回归生活二:(以师生聊天的方式进行)
其实我们生活中对相似形性质的直觉解释是正确的,线段、周长都属于一维空间,它的比当然等于相似比,而面积就属于二维空间了,它的比当然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了,比如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比为1:2,面积之比一定为1:4。甚至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想像:相似几何体的体积之比与相似比的关系是什么?
生:相似比的立方。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认为: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才更能让学生理解与接受,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导致好的教学效果;于新华老师在一些教研活动中曾经说过: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直觉来展开教学设计,构建知识,发展能力,最终还要回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上来,形成新的数学直觉。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而我的设计还有一个意图就是向学生渗透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四)操作应用,形成技能
课内检测:
1.已知两上三角形相似,请完成下面表格:
相似比 2
对应高之比 0.5
周长之比 3 k
面积之比 100
2.在一张比例尺为1:2000的地图上,一块多边形地区的周长为72cm,面积为200cm2,求这个地区的实际周长和面积。
设计意图:落实双基,形成技能
(五)习题拓展,发展能力
已知,如图,ABC中,BC=10cm,高AH=8cm。点P、Q分别在线段AB、AC上,且PQ∥BC,分别过点P、Q作BC边的垂线PM、QN,垂足分别为M、N。我们把这样得到的矩形PMNQ称为△ABC的内接矩形。显然这样的内接矩形有无数个。
(1)小明在研究这些内接矩形时发现:当点P向点A运动过程中,线段PM长度逐渐变大,而线段PQ的长度逐渐变小;当点P向点B运动的过程中,线段PM逐渐变小,而线段PQ的长度逐渐变大,根据此消彼长的想法,他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矩形PQNM的面积s是不变的。你认为他的猜想正确吗?为什么?
(2)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矩形PMNQ的面积有最大值吗?有最小值吗?
答: 最大值,最小值(填有或没有)。请你粗略地画出矩形面积S随线段PM长度x变化的大致图象。
(3)小明对关于矩形PMNQ的面积的最值问题提出了如下猜想:
①当点P为AB中点时,矩形PMNQ的面积最大;
②当PM=PQ时,矩形PMNQ的面积最大。
你认为哪一个猜想较为合理?为什么?
(4)设图中线段PM的长度为x,请你建立矩形PQNM的面积S关于变量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将课本基本习题改造成发展学生能力的开放型问题研究,体现了课程整合的价值。
(六)作业(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应关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将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思维水平。在学生回答时,我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表扬,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尤其注意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表自己看法,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第三篇:小学数学说课稿: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三角形》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三角形》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开篇,是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本章是在学过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七年级教材中的一些简单的说理内容之后来学习,为学习全等三角形奠定了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本节教材在编排上意在通过全等图案引入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又由直观演示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过渡,学生容易接受。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目标为: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对应的元素;
2、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4、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5、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文字阅读与图形阅读,构建数学知识,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二、说教法
本节课以阅读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情境激学法为辅等教学方法。教师一边用幻灯片演示讲解,一边让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等三角形”教学中要以“实验为基础”,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突破口。有机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生观察、归纳的方法
为了适应学生的认识思维发展水平,有序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page]
根据练习情况设疑引导,重在让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展开学生的思维。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于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教师要做到教法与指导学习的学法有机统一。通过幻灯片演示,学生用学具操作体会,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1、看听结合,形成表象。看教师演示,听教师讲解,形成表象。
2、手脑结合,自主探究,学生为主体,充分使用学具,动手操作体会全等三角形。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其次,通过阅读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教师随即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以找朋友的形式练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加强
对对应元素的熟练程度。此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提示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然后再给出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再给出练习判断哪一种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正确,通过对图形及文字语言的综合阅读,由此去理解“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的含义。再次,通过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纸板的观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观察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通过练习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渗透符号语言推理。最后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学会了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篇:八年级数学上册《11.2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内角》,我将从如下方面作出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
本节课是在研究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学生在对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 ”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该定理进行推理论证。它是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及其它图形的重要基础,更是研究 多边形问题转化的关键点;此外,在它的证明中第一次引入了辅助线,而辅助线又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是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有着广泛的应用。虽然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这一结论,但没有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推理论证,因此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证明及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另外,由于学生还没有正 式学习几何证明,而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证明难度又较大,因此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将实物图形抽象转化为几何图形得出所需辅助线。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能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进行角度计算和简单推理,并初步学会利用辅助线解决问题,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拼图试验、合作交流、推理论证的过程,体现在“做中学”,发展学生的合 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操作、交流、探究、表述、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会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与严谨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模仿力强,喜欢动手,思维活跃,但思维往往依赖于直观具体的形象,而学生在小学已通过量、拼、折等实验的方法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只是没有从理论的角度去研究它,学生现在已具备了简单说理的能力,同时已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平角的定义,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验,讨论交流、尝试证明做好了准备。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活动应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应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因此,我采用了动手操作— 观察实验—猜想论证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 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 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并教给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思考、抽象概括从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活动程序:(设计为六个环节:)
我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了“1.情景激趣 引出课题”的环节引入课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探索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让学生说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此我设计了“2.自主探索 动手实验 ”“3.讨论交流 尝试证明”以下两个环节。定理的掌握必须要有训练作为依托,因此我设计了“4.应用新知 巩固提高。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竞争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我设计了“5.‘渔技’大比拼”这4道习题既含盖了方程的思想又包括了整体的思想,还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了反证法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回顾使人记忆深刻,反思促人进步。在“6.畅谈体会 课外延伸 ”这一环节我选择从三个方面,让学生进行 回顾反思和作业补充。我认为学生要从一堂课中得到收获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比知 识本身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数学方法,数学能力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六.设计说明与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实物拼图与说理论证有机结合,在动手操作,合情推理的基础上进行严密的推理论证,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以问题为载体,在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感悟方法、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练习的设计起点低、范围广、有梯度,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树立大数学观,把课堂探究 活动延伸到课外,在课与课之间,新旧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桥梁,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基。
本节课的教学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大部分学生能参与活动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练习除注重基础外 并进行了延伸。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美中不足的是,还有少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没有在参与活动中去思考,收获不大。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如下方面作出了多元化的关注:
1、关注学生探索结论、分析思路和方法的过程。
2、关注学生说理的能力和水平。
3、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以期待人人都能学有 所得,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初浅认识,希望得能到各位专家、各位老师的指导,谢谢大家!
第五篇:八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小结与复习
中考网 www.xiexiebang.com 章相似三角形小结与复习[内容]
教学目标
1.对全章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掌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2.利用基本图形结构的形成过程,掌握本章的重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相似三角形 的判定及性质定理.3.通过例题分析,系统总结本章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本章的主要概念、定理及数学方法.难点是灵活运用以上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教学过程设计
一、掌握本章知识结构
具体内容见课本第258页内容提要.二、按照“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理解本章的基本图形的形成、变化及发展 过程,把握本章的两个重点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所对应的基本图形(如图5-123).要求:
中考网 www.xiexiebang.com
中考网 www.xiexiebang.com(1)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证明比例式,会分线段成已知比;(2)对图5-123(a),(b)要求会用比例式证明两直线平行.2.相似三角形所对应的基本图形.(1)类比推广:从特殊到一般,如图5-124;
(2)从一般到特殊:如图5-125.要求:用对比的方法掌握相似三角形和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性质,系统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判 定方法和使用范围,尤其注意利用中间相似三角形的方法.3.熟悉一些常用的基本图形中的典型结论有助于探求解题思路.(1)在图5-125(a)中的相似三角形及相似比、面积比;
(2)在图5-125(b)中有公边共角的两个相似三角形:公边的平方等于两相似三角形落在一条直线上的两边之积;
(3)在图5-125(d)中射影定理及面积关系等常用的乘积式.三、通过例题分析,系统总结本章常用的数学思想及方法
abbcab,.求:bc的值.例1 已知:2354分析:已知等比条件时常有以下几种求值方法:
(1)设比值为k;(2)比例的基本性质;
(3)方程的思想,用其中一个字母表示其他字母.abbc及54,得a:b=2:3,b:c=5:4,即a:b:c=10:15:12.设解法一
由23a=10k,b=15k,c=12k,中考网 www.xiexiebang.com
中考网 www.xiexiebang.com 则(a+b):(b-c)=25:3.a2b5,b3c4 解法二 ∵ab5bc1ab25.b3b5bc
3∴, ∴abb524b,a,c3b5, 解法三 ∵23c4,∴a=2bbab35125bcb4b3535 ∴
例2 已知:如图5-126(a),在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交于O点,过O作
112EF;(3)若MN为梯形中EF∥BC,分别交AB,DC于E,F.求证:(1)OE=OF;(2)ADBC位线,求证AF∥MC.分析:
(1)利用比例证明两线段相等的方法.acdd,a=c(或b=d或a=b),则b=d(或a=c或c=d); ①若abda,则a=b(只适用于线段,对实数不成立); ②若aca'c'''dddd,a=a′,b=b′,c=c′,则d=d′.③若,(2)利用平行线证明比例式及换中间比的方法.中考网 www.xiexiebang.com
中考网 www.xiexiebang.com 112111EF时,可将其转化为“abc”类型后:(3)证明ADBCcc1ab①化为直接求出各比值,或可用中间比求出各比值再相加,证明比值的和为1;
②直接通分或移项转化为证明四条线段成比例.(4)可用分析法证明第(3)题,并延长两腰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延长BA,CD交于S,AF∥MC
∴ AF∥MC成立.(5)用运动的观点将问题进行推广.若直线EF平行移动后不过点O,分别交AB,BD,AC,CD于E,O1,O2,F,如图5-126(b),O1F 与O2F是否相等?为什么?(6)其它常用的推广问题的方法有:类比、从特殊到一般等.例3 已知:如图5-127,在ΔABC中,AB=AC,D为BC中点,DE⊥AC于E,F为DE中点,BE交AD于N,AF交BE于M.求证:AF⊥BE.分析:
中考网 www.xiexiebang.com
中考网 www.xiexiebang.com
(1)分解基本图形探求解题思路.(2)总结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两角相等,进一步证明两直线位置关系(平行、垂直等)
ADDEDCCF 的方法,利用ΔADE∽ΔDCE得到ADDFBCCE,结合∠3=∠C,得到ΔBEC∽ΔAFD,因此∠1=∠2.进一步可 结合中点定义得到得到AF⊥BE.(3)总结证明四条线段成比例的常用方法:①比例的定义;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③ 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④直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⑤利用中间比等量代换;⑥利用面 积关系.例4 已知:如图5-128,RtΔABC中,∠ACB=90°,CD⊥AB于D,DE⊥AC于E,DF⊥BC于F.求证:(1)CD3=AAE·BF·AB;(2)BC2:AC2=CE:EA;(3)BC3:AC3=BF:AE.分析:
(1)掌握基本图形“RtΔABC,∠C=90°,CD⊥AB于D”中的常用结论.222①勾股定理:AC+BC=AB.②面积公式:AC·BC=AB·CD.222③三个比例中项:AC=AD·AB,BC=BD·BA,CD=DA·DB.中考网 www.xiexiebang.com
中考网 www.xiexiebang.com
AC2AD2BD ⑤BC(2)灵活运用以上结论,并掌握恒等变形的各种方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途径,如等式
两边都乘或除以某项,都平方、立方,或两等式相乘等.(3)学习三类问题的常见的思考方法,并熟悉常用的恒等变形方法.3242①证明a型:先得到a=bc型,再两边乘方,求出a来,进行化简(证法一).或在a=bc两边乘以同一线段a,再进行化简(证法二).22②证明a:b=c:d型问题的常用方法:
a2mmc2nd nb(ⅰ)先证,再利用中间比证明
x2ca2x2ax222d ybyy再两边平方:(ⅱ)先证b,然后设法将右边降次,得
a2meamae,2bnbfnf,再将右边化简.b(ⅲ)先分别求出,两式相乘得③证明a3:b3=c:d型问题的常用方法:
a2mx2ny,再通过代换变形实现;(ⅰ)先用有关定理求出baxy,两边平方或立方,再通过代换实现;(ⅱ)先证ba3mexcamaeax,nbf,by,然后相乘并化简:b3nfyd(ⅲ)先分别求出b第(1)题:
2证法一 ∵ CD=AD·BD, 422 ∴ CD=AD·BD=(AE·AC)·(BF·BC)=(AE·BF)(AC·BC)=(AE·BF)·(AB·CD).ACBC
2AB 证法二 ∵ CD=AD·BD,CD=ACBC
3AB∴ CD=AD·BD·
ADACBDBCABABAB=
=AE·BF·AB.第(2)题:
中考网 www.xiexiebang.com
中考网 www.xiexiebang.com BC2BDBABDBDDFCE2ADEAAE,命 ADABADAC证法一 ∵,利用ΔBDF∽ΔDAE,证得题得证.BCDEBC2DE2AEECCE,得222ACAEAE ACAEAE证法二 由证法三 ∵ ΔBCD∽ΔCAD,BCDFACDE(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对应边的比)∴
BC2DFDEDFCEBCDE2ACAEDEAEAEAE ∵ DE∥BC,∴,∴AC第(3)题:
BC2BDABBD2ADABAD, 证法一 ∵ACBC4BD2BFBCBC3BF423AEACAE ACADAC ∴,∴BCDFACDE 证法二: ΔADC∽ΔCDB,∴BC3DF3DFDF2DFBFCFBF332DEAEECAE· DEDEDE ∴ACBCDFBCDEBCBF,,DEACAEACDF, 证法三 ∵ACBC3BCBCBCDFDEBFBF3ACACACDEAEDFAE ∴AC
四、师生共同小结
在学生思考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本章重点内容及基本图形.2.本章重要的解题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及研究问题的方法.五、作业
课本第261~265页复习题五中选取.补充题:
1.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计算.已知:如图5-129,在RtΔABC,中∠ACB=90°,E为AB上一点,过E作ED∥BC交AC于D,过D作DF⊥AC交AB于F.若EF:FB=2:1,ED=2,CD=65,求FB的长.(答:2)
中考网 www.xiexiebang.com
中考网 www.xiexiebang.com
2.证明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如图5-130,在ΔABC,中∠C=60°,AD,BE是ΔABC的高,DF为ΔABD的中线.求证:DE=DF.(提
DE12.)示:证明ΔCDE∽ΔCAB,得到AB3.已知:如图5-131,ΔABC内一点O,过O分别作各边的平行线DE∥BC,FG∥AB,HK∥AC.求证:
EFDHGK1ACABBC(1)
(2)设SΔOEF=S1,SΔODH=S2,SΔOGK=S3,SΔABC=S.则
S1S2S3S
4.构造相似三角形来解决问题.(1)(1)已知:如图5-132,ΔABC中,点E为BC中点,点D在AC上,AC=1,∠BAC=60°∠ABC=
3100°,∠DEC=80°.求SΔABC+2SΔCDE;(答:8)(提示:延长AB至F,使F=AC.作∠BCF平分线交AF于G.—
中考网 www.xiexiebang.com
中考网 www.xiexiebang.com
111BC.(2)已知:如图5-133,在ΔABC中,∠A:∠B:∠C=1:2:4.求证:ABAC111ABAC1ABACACABACBCABACBCABBC.设(提示:把变形为,进一步变形为法
ABACAC和ABBC,作AE=AC,交BC延长线于E,构造相似三角形,使其对应边的比分别为延长AB至D,使BD=AC.)
5.构造基本图形(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已知:如图5-134,ΔABC的三边BC,CA,AB上有点D,E,F.若AD,BE,CF三线交于一AFBDCE1FBDCEA点O.求证:.(塞瓦定理)
中考网 www.xiexiebang.com
中考网 www.xiexiebang.com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案需用1课时完成.本节例2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四)中出现过,如果学生已经掌握,教师可在这节复习课中选 取补充题2或其它题目说明利用比例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中考网 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