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宽松政策挺楼市
地方宽松政策挺楼市
目前来自中央和地方的多项政策,还在催热房地产市场。
国庆长假前,央行出台新规:在不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对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25%。央行相关负责人称,此举为进一步改进住房金融服务,支持合理住房消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不少地方也在出台新一轮的楼市新政,以刺激需求。比如沈阳就印发了《关于做好商品房促销工作的通知》,出台了多项利好措施,为即将举行的秋季房交会“助阵”。
目前,除一线城市和部分热点城市外,大多数地区都被楼市库存所困扰,新一波政策也集中在这些二、三线城市,成交数据上也能反映政策还是有很好的成效。
研究员严跃进告诉记者,目前二、三线城市政策最为宽松,市场交易会趋于活跃。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城市价格处于止跌的状态,所以看涨预期的强化速度预计要加快。
点评:近期中央继续出台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持续刺激需求入市,一系列投融资端口调整政策出台,鼓励企业加快开发节奏、调整投资结构,宽松的市场环境为楼市升温注入新动力。
全国已处置三成闲置土地
9月29日消息,国务院大督察第二批核查问责结果于日前公布,24个省(区、市)因资金沉淀、项目拖延、土地闲置、棚改迟缓等问题被问责,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据了解,11个省(市、区)问责土地闲置问题12个,处理51人,其中北京、上海、安徽、福建、江西、海南、四川、宁夏有关县(市、区)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42名负责人因闲置土地比重过高、处置不力给予行政警告、诫勉谈话等处分。
截至8月底,全国已处置闲置土地31.25万亩,处置率为29.9%,比6月份大督察时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出《关于对全国第二次大督察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通知》,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认真纠正,严肃整改,限期处理解决好存在的问题。整改通知要求整改的事项共有26项,首当其冲的就是闲置土地问题。
点评:国土资源部提出,年底前对各省(区、市)闲置土地尚未处置完毕的,按面积收回或扣减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由此可见,此次核查问责的力度前所未有。
住建部5年内拆除城市违建“毒瘤”
违法建筑一直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痼疾,住建部已经总结并开出了药方。10月14日,住建部网站消息,将推广浙江“治违”样板,并将在全国掀起一场“拆违治违”的攻坚战。
“拆除违法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城镇化建设扩容的空间已经不大,只能在国家确定的盘子里做城镇化提质文章。”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认为。住建部副部长倪虹称,对新出现的违法建筑要坚决制止,对存量违法建筑,将用5年的时间在全国开展拆除行动,分类处置,分阶段按计划逐步治理。
包括浙江、海南、北京、兰州、厦门等多省市都曾大规模集中整治过违法建筑。早在2013年开始,浙江省就启动了“三改一拆”,即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拆除违法建筑的行动。
住建部长陈政高也曾经到浙江调研,肯定了浙江“三改一拆”行动,并提出把浙江的经验和做法推向全国。
点评:违法、违章建筑挤占了土地、空间等城市资源,拆违工作,无疑给城镇化的集约、提质发展挤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篇:温总理力挺政策楼市会崩溃吗
最近,房地产市场一片萧条:万科等房企开始降价促销,绿城的老总悲凉陈词千字文,马云发动员工买房救绿城,上海满城降价声……人们关于宏观调控可能松动的猜测满天飞。
但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圣彼得堡表示,中国下调房价是国家坚定的政策,调节后的房价将使民众能够接受,也使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温家宝强调,今年国家的财政收入约十万亿元,取之于民,更要用之于民。
所以,指望近期楼市调控能够松动,显然不现实。今明两年楼市资金链紧张,可能将成为常态。
不过,这一轮调整会不会成为日本式或美国式的泡沫的破裂?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日本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崩溃,直到现在还没有恢复,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楼市至今仍然是一片萧条,任由中国投资客拉高,但现在看来,还是不可能走出熊市的。
我们认为,中国应当做好房地产市场泡沫崩溃的准备,因为楼市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六十多个行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银行抵押贷款的价值和地方政府的吃饭财政。当然,这不是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借口,相反,在去年我们就指出,人人都预期楼市“只涨不跌”,这个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是十分大的,因为没有对冲风险的机制,大家只好押宝政府不敢也不会让房价跌,但这是一个十分恐怖的预期和赌博。
这次温家宝总理的表态,表明楼市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萧条的局面。至于中期,保增长可能还会成为中国经济的主题。因为无论如何调整,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推动社会的发展。如果经济长期保持低迷状态,各种矛盾最终可能会激化。
但是,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并非人力所能主导或者阻止。金九银十美梦破裂后,近期,星河湾、中海、龙湖、绿地这些房企在上海实施率先降价行动,其降价的幅度跟前期相比高达20%,有的甚至30%,以上房企属于国内大型知名开发商,龙头老大万科也开始加入降价同盟军,该北京公司旗下的金隅万科城即将于11月推出三期新房源,均价14000元/平方米,与上期房源比较,下降了3000元/平方米。同时,深圳万科公园里、惠州万科城、东莞紫台等项目也推出不同幅度的优惠措施。同样,从整体数据来看,根据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显示,10月份,北京二环内二手房成交均价为30436元/平方米,比9月份下降4.7%。
当然,据一部分网友反映,很多地方的楼盘尚未开始进入降价销售的行列,因此,我们前期称这种状况为不均衡式的降价。
就开发商而言,追逐利润是商人的天经地义,但并不追求高价格。和任何商业一样,追求利润而非高价格是一件正常的商业行为。如果成本高居不下,不但购买者不利,同样,对于开发商来说一样难堪。多如牛毛的税费、越来越高的地价、越来越重资金使用成本,钞票越来越多,这些是形成楼价高居的最重要的原因。但是,这些直接导致高房价的诱因,并没有真正的解决。因此,这次调整主要是损伤市场双方的利益为基础的,比如开发商和前期业主。而造成高房价最重要的推手并没有太大的损伤,甚至没有太大的损失,调整的成本是市场承担的,但是,获利大部分却被非市场的力量攫取,这无疑是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悲哀,也是市场经济的悲哀。
影响市场变量最大政策是信贷政策,如果保持信贷政策持续紧张的话,楼市深度调整并不奇怪。但是,现在信贷本身似乎更加危急。有人分析称,今年可能像2008年那样,年末信贷有望集中爆发。我们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是,如果此举实现的话,信贷危机将会集中爆发。因为现在经济问题虽然表现在资金饥渴上,但是,其诱因是信贷结构有问题。如果单纯开动印钞机,很可能出现信贷越多,市场越饥渴。原因很简单,货币多了,价格就高了,价格高了,货币需求更多了。如此循环,将房地产、资产价格拖入死局,酿成更大的灾难。
第三篇:量化宽松政策
量化宽松政策
美联储此举的中心考量是重振疲软的美国经济,扭转其在世界经济中愈益下降的颓势。
美国经济在危机中遭到重创。进入2010年后,它虽已摆脱衰退,但起色不大。振衰起弊,重现美国经济扩张荣景,一改其在世界经济中不断下滑的劣势,不仅攸关美国的国计民生及其世界龙头老大地位,还攸关奥巴马实现连任的目标,是奥巴马政府的核心战略与头等要务。实施“量化宽松”就是直接服务于这一战略。具体而言,此举是为应对和解决美国经济面临的三个突出问题,以推动其强势复苏。
其一,降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美国失业率之高居于发达国家前列,连续18个月在9.6%的高位徘徊,失业人数多达1500万,其中40%是失业时间超过半年以上的长期失业者,这不但制约经济增长,还加剧本已十分严重的贫富差距,激化社会矛盾,是美国社会一个突出的不稳定因素。奥巴马政府推出“量化宽松”,向市场注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就是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缓解高失业压力。
其二,扩大出口,降低不断增高的外贸逆差。
长期以来,美国实行通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社会形成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的怪象。危机表明仅靠内需拉动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因此,奥巴马政府作出了实行经济模式转型的决策,即从内需独轮拉动型转为内需与出口双轮拉动型,大力促进出口,并制定了五年内将出口翻一番的计划。美联储决定大发美钞,就是要推动美元大幅贬值,以提升美国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大幅增加外贸出口。
其三,减轻高额债务。
美国高消费、寅吃卯粮的结果是美国财政入不敷出,举债度日,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连年飙升,2010年分别达1.5万亿美元和14万亿美元,分别占GDP的10%和93%。政府每年仅付利息就要支出数千亿美元。美国搞“量化宽松”的初衷之一就是以此促使美元大幅贬值来稀释其所欠庞大外债。以它目前所欠14万亿美元外债计算,美元每贬值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它可以少还1400亿美元的债务。同时,美国此举还可以在无形中为它增添巨量财富。这次它开动印钞机印制6000亿美元纸币,相当于它可以无偿占有相当于中国全年生产总值1/5或东盟10国全年生产总量1/2的他国财富。这是美国推行“量化宽松”政策的实质与要害所在。
美联储把“量化宽松”当作提振美国经济的“终南捷径”。从短期看,此举的确可以收到“利多”之效。其中包括为美国增加财富;提升美国股市股价,使美国人迅速增加2万亿美元资产;可以使其出口增幅比往年提高一倍以上,达到约20%。经济学家估计,美联储此举可能使美国的GDP增加0.4%。
然而,“量化宽松”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多”的一面,也有“害多”的一面。从长远看,这对美国弊多利少,甚至无异于“饮鸩止渴”。
第一,美联储此举只是治标,而不是治本,作用有限。殊不知造成美国通缩即经济疲弱的症结不在缺钱,而在于其经济深层次结构恶化,金融机制失灵和极端自由主义模式的弊端。美国政府不在这些要害问题上“动手术”,而一味增投货币,对其经济只能产生一时的激励效果而不会有长远功效,还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第二,严重削弱美元的国际金融霸主地位。金融危机也是美元危机,启动了国际社会改革美元本位制国际金融体系进程,强烈冲击美元的国际主导货币地位。美联储这次推出“量化宽松”弊政使趋于衰弱的美元雪上加霜。各国为防范美元大幅贬值导致本国所持美元资产大幅缩水,强化实行外汇储备和国际金融投资多元化,不再仅靠美元和美国一颗大树。更重要的是,现在各国要求改革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呼声进一步高涨。
美国的货币政策不但影响本国,还有很强的“外溢效应”,即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美国此举会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新的震荡,埋下二次危机诱因。近两年来,各国不断投入巨资救市,使国际资本市场出现资金过剩现象。美国增发巨额美钞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国际金融资本市场钱多为患,热钱泛滥,这难免会引起资产泡沫和金融市场动荡。有的学者因而认为美国此举可能成为新一轮危机的“前奏”。
其次,推高全球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通膨率。在危机中,各国推出巨量资金救市并取得成效,先后走出了经济危机和衰退,但也使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甚至严重的通膨问题。美国此举则给全球多数国家通胀上升势头火上浇油。
最后,给许多国家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美国推行“量化宽松”,大幅贬值美元,使各国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幅贬值缩水。从G20多伦多峰会到2010年11月中旬的4个多月内,美元贬值4%,仅各国所持14万亿美元国债就损失5600亿美元,同时,美国此举还推高其他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汇价,对那些出口导向型国家的出口和整个经济造成灾难性打击。
第四篇:楼市促销政策汇总
十大楼盘促销方式
期待一:直接降价
促销手法:这一促销手段由于操作的透明度极高,对于开发商的真情表白,只要打折幅度达到心理价位,购房者都会欣然接受。去年本市楼盘的降价打折幅度从5%到40%不等,但真正能引发热销的楼盘,降价都在20%以上。
期待指数:★★★★★
购房提示:直接降价,除了有“你越降,我越不买”的隐忧,还可能会损害项目或企业品牌形象,所以不少开发商都是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比如,“每周推出特价房”、“老带新享优惠”、“员工内部价”、“验资排号”等。这就需要购房者看看经过优惠折扣后,要买的房子是否比周边同类型的房子真的便宜?折后的单价是否比同一个楼盘以前的实际价格下降了?如果真逮着好机会,还是很超值的 期待二:买房送大礼
促销手法: “礼”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开发商直接送礼金、送车、送车位、送保险,有的进行现场抽奖、有奖游戏,有的送装修、送电器、送管理费、送阳台等等。开发商抛出来的“礼”都与时俱进,目的只有一个,即试图通过这些“礼”,引诱购房者尽早下定购房决心。
期待指数:★★★★
购房提示:要记住,开发商永远不会做亏本生意,送出一点“蝇头小利”,却很容易引诱购房者拿出大把大把的钞票。开发商所赠送的礼品不尽相同,但购房者在被种种大礼的引诱而欲出手的时候,切莫本末倒置,甚至为了大礼而买房。所以,购房者买房前,一定要问自己一声,“所谓大礼,我真的需要么?”正如业内人士所说:“送出的礼看似很大很丰盛,最终不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花钱的还是购房者。” 期待三:全款享优惠
促销手法:从去年12月份整体来看,本市80%的促销楼盘选择了一次性付清房款享打折或者是减价几百上千的优惠。据了解,在众多促销楼盘中优惠幅度大不相同。最高优惠20万元/套,但也有全款买房享9.9折或者减50元/平方米的小额优惠幅度的项目。但是调查发现,大部分优惠幅度较高的楼盘,其均价也处于中上游水平。
期待指数:★★★★
购房提示:从整体上来看,受调控政策影响的开发商,更倾向于一次性购房付清全款享打折减价优惠等促销方式。业内人士建议,全款买房者要在众多优惠中,综合评定并与周边优惠楼盘相比较,全方位了解后谨慎出手。期待四:存款抵现金
促销手法:目前,本市有部分楼盘推出“预存1万元抵2万元”或“存2万元开盘优惠1万元”的促销广告,以抵现金的形式回馈购房者。事实上看,这种优惠幅度相对是较小的。
期待指数:★★★★
购房提示:据曾经参与过类似促销方式买房的曾先生介绍,当初他买的楼盘宣称交5000元可冲抵1万元的购房款,5000元当一万元用,但实际上,只是优惠5000元,优惠幅度并不大。“这更多的是开发商吸引客户眼球的噱头,难以让购房者相信开发商打折的诚意。”业内人士认为,一时的优惠折扣对日益理性的购房者已难以起到效用。对于开发商来说,与其搞这种促销噱头,更不如好好考虑如何提高楼盘的性价比和品质。期待五:一口价
促销手法:购房者普遍观望,资金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开发商为保存实力,迫不得已“明折暗降”,或采用“一口价”的形式卖房。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就是这个道理。开发商通过这种促销方式吸引购房者出手后,迅速回笼资金,以达到充足的现金流才能让企业过好日子的目的。
期待指数:★★★★
购房提示:为了“面子”,开发商虽然并未选择直接降价,但是为了不引发由于直接降价带来的退房潮等影响,使用“一口价”等“明折暗降”的促销方式,可以说还是比较聪明的选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有些所谓的“一口价”房多是低楼层、朝向不好或户型设计不好的房子,本来房子就值这个价,只是冠上了„一口价‟的漂亮帽子作促销而已。期待六:团购享折扣
促销手法:在本市,团购随处可见,已经成了一种消费者集体与商家讨价的方式,于是,有不少开发商打起了限时限量团购买房享优惠的主意。据记者了解,本市不少项目都是团购卖出去的,而且卖得特别快。
期待指数:★★★
购房提示:业内人士看来,团购对于购房者而言,能拿到更多的折扣优惠,况且其价格要比市面价格普遍低2%至5%左右,那么,团购房又何乐而不为呢?但是,业内人士提醒,购房者在参加团购时,一定看清楼盘所推团购房源的位置及朝向。在楼市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购房者不要被开发商的促销手法所迷惑,也不要受“团友”的忽悠,要保持理性,按需买房。
期待七:减首付
促销手法:“两房首付18万元起”、“首付分期付”……在加息、提高首付的新政影响下,本市仍有多个楼盘为了促销,使出了“低首付购房”或“分期首付”的卖楼招式,降低置业门槛,刺激部分手头资金不足,却有住房需求的楼市刚性需求群体。
期待指数:★★★
购房提示:一些楼盘刚推出“低首付”或“分期首付”的促销时,不少首次置业的年轻购房者仿佛看到了买房希望,这让他们不需支付太多的首付款就可“轻松”置业。但业内人士说:“„首付‟和„分期首付‟带给购房者轻松置业买房喜悦的同时,也让购房者陷入了更大的困境,未来还款压力更大。而开发商则可以通过此招在楼市调整期内达到了销售目的,缓解了资金压力。”
期待八:保价计划
促销手法:去年9月,位于上海新江湾城的雍景苑推出了一项独创性的“购房价格全面保护计划”,根据承诺,计划实施期内购买该楼盘的消费者,可以在区域平均房价下跌时获得开发商的差额补偿。如此高招,一经推出便震惊楼市。
期待指数:★★
购房提示:据记者调查,这种方式在本市房地产市场还并没有出现,不过,这一计划真要实施起来还有诸如区域均价如何具体界定等问题。但根据上海的情况,由于开发商理论上“风险全担”,部分购房者果真怦然心动,开盘当天成交33套——这一数字足已让几个月没开锅的诸多开发商狂流口水了。并且以现在该楼盘的均价衡量,基本上与去年9月持平,由此证明此招颇有成效。期待九:先租后卖
促销手法:“先租后卖”是指“试住”一段时间不满意即可退房。去年,这一招数出现在部分城市的次新房市场,那些房子被套在手中的炒房者,为了挽回些许损失(尤其是避开当时出台的两年内转售需缴5.5%营业税)的无奈之举。
期待指数:★★
购房提示:客户试住计划需交纳一定数额的定金及签署《预购(试住)合同书》,之后正式试住物业,每月按照规定的租金交纳月租,试住期限为3年,在3年试住期间任一时间内,客户可将之前交纳的月租金抵作首期房款,在补齐首期房款后可签署《商品房买卖合同》,办理产权过户和银行安揭手续,进入供楼阶段,在三年试住期满,如客户不想购房,发展商可以退回定金,收回物业。期待十:以旧换新
促销手法:北京日前推出一项新业务,即与开发商合作,使上市房改房与商品房市场对接,市民可用房改房直接换购新建商品房,通过卖旧买新“合二为一”,让老百姓一步到位早圆住房梦!这样,欲改善住房条件的市民就不必为“先卖旧房暂无住处”或“先买新房暂拿不出首付款”而发愁了。
期待指数:★★
购房提示:以一套20万元的房改房为例,假如卖房人在与置业公司有合作协议的开发商那里选了套首付30%,总房款为50万元的新房,这位卖房人不用再向开发商支付首付款15万元,可以直接办理银行按揭等买房手续。置业家园把房子卖掉后,付给开发商15万元,多余的5万元退给卖房人。
第五篇:楼市政策点评
调控战役
潜台词:13道令重构楼市
2006年5月17日,这个日子必将被正在经历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人们长久地记忆着。这一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提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史称“国六条”。
消息即出,可谓四座皆惊。但是,缘于以往,尤其是去年调控的效果有限,各界在纷纷研判“国六条”政策影响时,不无置疑与观望。其时,“国”字当头的房地产调控早已在去年展开。新老“国八条”反复重申了稳定价格与整治秩序的原则,但整个2005年,除了上海等少数城市投资热情有所抑制外,多数城市房价愈涨愈甚,固定资产投资热情、银行放贷热情一股脑儿持续高涨。
于是,在“国六条”出台后,记者在采访中频繁听到的声音是业界“谨慎乐观”和“效果有限”等说法。但确实不乏有识之士直接断言,住房保障与土地政策的调整将从根本上解决楼市矛盾,“国六条”也将因此成为调控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此后的发展证实了这位专家的判断。囊括了九部委的调控大军在短短6个月中陆续出台13个房地产调控政策,涉及住房结构、土地管理、税收、信贷、市场交易秩序,甚至反腐等各环节,市场终于感到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调控风暴正山雨欲来。
孙宏斌 顺驰旋涡
潜台词:开发商卖己求生
被王石称为“害群之马”的顺驰集团总裁孙宏斌,在2006年再度成为风云人物。
曾经在2004年全国住交会上信誓旦旦实现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孙宏斌,在2006年以12亿多的超低价将顺驰55%以上的股权拱手让给了香港上市公司路劲基建,颇有“低三下四”之势。
根据路劲基建公告披露的转让细节,此次转让采取了繁杂的“多步期权行权”方式。步骤一:路劲基建以直接贷款的方式先贷给顺驰5.7亿元,以解燃眉之急。此后,顺驰资产被重新划分为顺驰A和顺驰B,分别包含顺驰系中项目优质、财务清晰的一部分资产,和顺驰系中项目股权财务繁杂的另一部分资产。步骤二:路劲基建在充分调查资产状况的情况下行使顺驰A55%股权的收购权。若收购过程顺利,同时顺驰B的调查结果允许,路劲基建推进步骤三,即收购顺驰B55%股权。此间,路劲基建可在调查推进过程中随时中止行权,顺驰却无此权利。
在中国房地产企业的资本运作案例中,这显然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繁杂案例,背景完全出于收购方路劲基建对顺驰资产状况的高度警觉,但是又积极看好内地楼市发展。“顺驰有的是土地资源,这在众多手握重金却无处拿地的企业和基金眼中,确实十分诱人。”顺驰案在中国楼市史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孙宏斌高调拿地、大胆负债的做法至今仍在业界褒贬不一。
反腐风暴
潜台词:“伤筋动骨”、深入调控
2006年6月17日,素有“京城地主”之称的首创置业董事长刘晓光开始配合有关部门协助调查。6月20日起,首创系上市公司股票纷纷停牌。但是,彼时的首创系人士和大多数开发商并没有对此“高度重视”。此后的刘晓光面临的是长达68天的配合调查,香港上市公司首创置业的停牌时间甚至长达70天。首创置业内部人士的说法也由“肯定没事”转为“很难说”。虽然此后刘晓光结束调查并重返岗位,但这一次**给北京地产界甚至全国房地产市场的震动远没有消失。
“现在,政府官员流传的一个说法是一定要警惕与开发商谈话时被录音。”一位北京房地产市场人士称。
虽然刘晓光事件始末至今没有完全披露,但众多报道细节串连起来已经可以大致描述因果。刘晓光被调查前1个月左右,首创置业以令市场“难以置信”的17.61亿元价格从土地公开市场拿到原“摩根中心”地块。值得注意的是,刘晓光复出后,首创置业低调退回摩根中心地块,此事阶段性告终。
曾经在当时预言反腐已经止于刘晓光的人们今天早已意识到了失言。几个月以来,和土地、楼市有关的腐败官员下马之说此起彼伏,如安徽省原副省长何闽旭、天津市检察院原检察长李宝金、湖南郴州市原市委书记李大伦等等,影响最大的还包括上海的社保案和国资委相关人员接受调查等。
“反腐”似乎已经将宏观调控推入继价格和结构之后的第三层境界。但是,嘉凯行销市场总监林戈等房地产专家也明确指出,反腐只能一时大快人心,但并不能解决全部楼市问题。
限外炒楼
潜台词:外资楼市投资转型
面对外资的难挡热情,2006年7月份,国家建设部等六部委发布了“171号文件”限制外资炒楼。然而,时近年底,外资机构投资者在短暂的蛰伏后,依旧没有收手或暂停的迹象。“限制外资炒楼,现在的情况更像是限制外来个人买房,特别是买多套房,但是对于海外基金这些机构投资者影响不大。”一位专家一言以蔽之。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167亿元,同比增长32.5%;而三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利用外资金额上升到259亿元,同比增长更是达到46.6%。
税赋来袭
潜台词:多管旗下、多元调控
对二手房交易强制征收20%个人所得税的规定,被业内外一致公认为最具杀伤力的调控武器之一。消息一经确定,一石激起了千重浪。8月1日大限来临之前,各地楼市纷纷上演避税大战。
除个税外,契税、营业税的加强征收也对市场形成不小的一击。“从今年6月1日起,对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按售房全额征收5%营业税。”在九部委“十五条意见”中,这句话的分量与新住房项目70%面积建小户型的说法,一并被市场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实质性动作之一。正式实行后,房产中介普遍表示,营业税的打击直接导致二手房交易大量减少,并且效果呈现出持续性。
业内人士指出,自2004年调控政策陆续出台以来,今年的调控力度更趋向多元化、全面性,抑制投机、投资需求,鼓励自住需求增长,已经使得原先的卖方市场趋向平衡。此时再加上税收砝码,巩固调控效果的作用显而易见。
暴利争论
潜台词:民众呼吁成本公开
房地产业到底有没有隐瞒利润?房地产业到底有没有所谓“天大”的暴利?房地产成本应不应该公开?随着宏观调控步步深入,这些争议已久的话题再度在今年爆棚,不少政府机构、开发商、专家和普通购房者,或主动或被动地席卷而入,形成一场旷日持久、至今没有完全定论的全民大论战。
“瞒利”的话题由财政部的一则公告引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十二号)》显示,部分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严重。39户房地产开发企业共查出资产不实93亿元,收入不实84亿元,利润不实33亿元;部分房地产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偷漏税问题,少数企业甚至通过虚构业务、编造合同等手段骗取银行信用。据了解,这39家房企的账面利润率为12.22%,而查出的实际利润率为26.79%,有的企业实际利润率甚至达57%,比上报的平均利润率高出近三倍。
融资浪潮
潜台词:非常时期、资金为王
2006年新跑去香港上市的开发商也不少,从浙江绿城(3900.HK)到盛高置地(0337.HK),大家似乎都希望快点尝到资本市场的甜头。
即使已经上市,开发商也没闲着。一会是世茂房地产宣布计划通过摩根士丹利及高盛安排发行5亿美元票据,一会是绿城中国公布将与摩根大通及瑞银签订发行本金总额为4亿美元的7年期高级票据,还有合生创展(0754.HK)表示配股集资9.8亿港元等等。
“调控环境下,为了未来一阶段的运营发展,房地产企业必须打开融资途径,无论是发债还是配股,为了补充流动资金,总归是能利用的手段都可以试起来。”市场人士表示。
“以后能够活下来的开发商只有三种:已经上市的、将要上市的、准备借壳上市的。”上海道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林荣时更是这么认为。
限价回购
潜台词:市场呼唤公平透明
在2006年的楼市中,“限价回购”也许不是被普遍熟悉的事件,但是在中国楼市的风暴中心之一———北京和上海,这个事件人人皆知。
9月20日,北京国土资源网上悄悄挂出一个称为白家庄地块的出让信息,这一地块即是引发此后京城限价回购争议的源头。此后不久,有京城地产大腕潘石屹、任志强等和上海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负责人共同参加的大讨论通过京沪连线的方式在网上直播。
事情缘于挂牌文件中的限价回购条款,文件称:该地块建成后的5000平方米商业物业和8000平方米办公楼物业需要以12000元/平方米的价格由一级开发商北京恒世华融公司回购。而按照目前该位置的市场价格,商用物业的单价在40000元/平方米左右。“如果按此执行,二级开发商的直接收益损失在2个亿。”北京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人员称。
随着业界质疑增多,北京市相关部门出具了一份关于限价回购的解释性说明。大致为:白家庄地块属于“8·31大限”前拿到的土地,根据相关政策,没有及时开工的项目已经被政府收回后重新拍卖,而有关回购的说法在8·31前就已经由当时的一级开发商向其他企业有所承诺。“目前的问题是在8·31之后,以前的回购承诺是否仍然需要政府的保护。”上海资深房地产评论人蔡为民称。如果土地收回是旨在调整市场的强力政策,以维护土地招拍挂市场的透明度,这些原来存在于市场的承诺就应该由原开发商自行承担损失。“最可怕的是,如果一级开发商同时参与挂牌竞争,他们的优势将非常明显。”任志强等在当时的网上讨论中称。11月1日,就在结束挂牌的最后一天的最后几十分钟,一级开发商下属企业北京嘉铭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第四次刷新价格。耐人寻味的是,本应进入各家开发商竞价阶段的正常程序因其他开发商均未出现而取消,嘉铭房地产顺利摘牌。
集体退房
潜台词:疯狂后的代价
毫无疑问,房价下跌是退房风起的真实起因。
2006年9月底,上海市宝山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允许66名大华集团“水岸蓝桥”楼盘的购房者解除购房合同,开发商则应退还房款。加上此前判结的20例,一共有86名“水岸蓝桥”的购房者要求退房成功。开发商面临着收回86套价格“缩水”的房屋、退还约1.2亿元购房款的巨大压力。
问题按揭
潜台词:金融风险加紧防控
“姚康达”的一夜成名,来源于2004年的一次审计事件,当时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支行向该人士发放个人住房贷款7141万元人民币,资金被用作购买128套住房。2006年,新的“姚康达”再次现身。知情人士介绍,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一季度,同样有通过炒作房产获利的人进入楼市,当时正值上海房地产市场的顶峰时期,其便一举购下110套分布在市中心区域的高档房源。至于购房资金,除去平均不到8%的首付之外,这位买家居然在反复抵押之后从银行获得了6.5亿元的贷款支持。
当然,在楼市逐渐回复理性之后,这些曾经的“弄潮儿”追涨的最后结果便是黯然出局,由银行来处理这批所谓的不良资产。虽然,上述买家在贷款过程中通过高估房产价值的方式究竟骗贷套现了多少仍然是个未知数,但银行在接手处理资产时,不得不吞进近9000万元的坏账,这就是国家一直在强调重申的需要提防的金融风险。
两个“姚康达”的不同之处是,前者是东窗事发之后的公诸于众,后者只是市场人士的揭露。而在商业银行始终处于加大控制风险力度与完成业绩指标之间的“两难”情绪中,又有多少“姚康达”事件依然潜在水中?
2006年2月,上海银监局公布的《2005年上海中资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运行报告》披露,至2005年12月末,上海个人住房不良贷款余额达15.48亿元,不良贷款率已达到0.58%,比3月末上升0.17个百分点,升幅明显。各家商业银行在年关将至的时候,再次选择了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