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卫生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卫监督发[2007]33号)
【发布单位】卫生部
【发布文号】卫监督发[2007]33号 【发布日期】2007-01-26 【生效日期】2007-01-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
(卫监督发[2007]33号)
各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卫生部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项目办公室:
为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我部已在全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个县(区)启动了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根据《卫生部关于开展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卫监督发〔2006〕272号)要求,为进一步推进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重视试点工作
试点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与业务指导工作。各试点县(区)要高度重视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成立由政府有关领导参加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充分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试点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在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发挥牵头作用,调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请于今年2月底前将各试点县(区)具体工作方案报卫生部卫生监督局。
二、加强建设,提高试点工作水平
试点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机构、人员、职能设置、运行经费保障机制上给试点县(区)以积极的支持。试点县(区)政府要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重视和支持。
试点县(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人员和基本条件建设,满足向企业提供指导、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和作业场所常见有害因素检测等要求。卫生监督机构要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加强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工作,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加强职业卫生工作能力建设和人员培训,满足职业卫生管理、咨询、培训教育的需要。
三、总结经验,探索试点工作模式
各试点县(区)要结合实际,针对本地区重点职业病危害,探索基本职业卫生服务和监督工作模式,不断研究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注意总结试点经验。试点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承担辖区内试点工作信息汇编任务,并定期上报卫生部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项目办公室。通过总结和交流经验,推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四、分步实施,做好阶段评估工作
卫生部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项目办公室将制定试点工作初期、中期和后期评估标准,请各试点地区根据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和标准,组织实施,分阶段开展评估工作。
二○○七年一月二十六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管理与监督工作的通知(卫办监督发
【发布单位】卫生部
【发布文号】卫办监督发〔2010〕30号 【发布日期】2010-02-22 【生效日期】2010-02-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管理与监督工作的通知
(卫办监督发〔2010〕3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教育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以下简称《意见》)和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学校卫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维护青少年群体的身体健康,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现就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管理与监督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切实加强学校卫生管理与监督工作
(一)学校卫生管理与监督工作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广大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从维护和促进广大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性,把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学校卫生工作方针,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督查,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指导,学校具体实施的原则,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学校卫生管理与监督工作。
(二)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监管,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学校卫生工作格局。
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认真落实《意见》要求,将加强学校卫生工作作为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之一,将学校和学生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在经费投入、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必要保障。按照《卫生部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通知》(卫疾控发〔2007〕214号)要求,协调和督促相关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对学校开展传染病防控、食品及饮用水卫生、教学卫生、健康教育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卫生工作纳入教育工作整体规划,会同卫生行政部门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具体方案及政策措施,并督促学校认真落实各项措施。
二、明确重点,认真履职,把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一)强化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的监督检查。
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前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形势,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做好传染病防控监督指导工作,将监督学校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督促指导学校按照卫生部、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建立和完善传染病防控制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效防范传染病疫情在校园内的发生,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加强学校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查。
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要以饮用水卫生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供水设施卫生状况及饮用水水质情况为重点,加强辖区内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饮用水卫生的监督检查,防范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主动深入学校,指导学校做好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
(三)督促学校落实各项基本卫生条件。
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等法规、标准规定,联合对新建、改建、扩建校舍的学校开展监督检查,切实从源头上加强校舍、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卫生保健室配备等基本卫生条件的建设管理;加强学校内影响学生健康的教室建筑、环境噪声、室内微小气候、采光、照明以及黑板、课桌椅等教学卫生环境的监督检查。卫生行政部门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学校基本卫生标准或存在卫生安全隐患的,应当提出整改建议,并通报教育部门;对于存在重大隐患的,应及时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向当地政府报告。
(四)强化学校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或地方政府确定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的部门要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加大学校和学校集体供餐配送单位食品安全监督力度,督促有关部门落实监管责任,并指导学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制度和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的日常管理,督促学校履行食品安全责任,并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对有关食品安全工作开展督导检查。
(五)开展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监督检查。
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学校应急体系机制建设、应急预案拟定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及应急知识、技能宣教等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结合传染病防控、饮用水卫生、基本卫生条件、食品安全等监管工作,及时发现风险隐患,督促排查,全力减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
三、密切协作,把握关键,有效开展学校卫生管理与监督工作
(一)加强协作,建立健全沟通与协作机制。
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紧密合作,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及合作机制,研究拟定学校卫生监管工作的政策、措施,部署联合督导检查,协调处置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互通报有关工作信息,协商解决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高学校卫生工作成效。
(二)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学校自身卫生管理水平。
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卫生监管工作中,要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指导与服务意识,寓监管于服务中,查、帮、促相结合,优服务、严监管。针对学校卫生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合理、可行的指导建议,协助学校建立完善食品、饮用水和传染病防控等有关卫生管理制度,及时调整、强化、落实相关防控措施,从整体上提升学校自身卫生管理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管理与监督队伍建设。
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学校卫生监管队伍和能力建设,充实学校卫生监管专业人员。省、地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应设立专门科室负责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县(区)级卫生监督机构应有人员从事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并通过“包点、包校”的形式,确保做到学校卫生监督全覆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安排专人分管学校卫生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其培训,合格者可由当地卫生监督机构聘为学校卫生监督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基层学校卫生监管工作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学校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卫生部关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检查情况的通报(卫监督发〔20
【发布单位】卫生部
【发布文号】卫监督发〔2005〕523号 【发布日期】2005-12-30 【生效日期】2005-12-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卫生部关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检查情况的通报
(卫监督发〔2005〕5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加强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提高技术服务质量和水平,近期,我部组织开展了对获得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资质(甲级)的21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机构)的监督检查工作。现将监督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检查情况
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检查的通知》(卫办监督发〔2005〕165号)要求,本次监督检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21家机构组织内部自查,总结获得资质以来开展的工作。第二阶段,在各机构自查的基础上,我部组织卫生监督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部分省卫生厅局、卫生监督机构的相关人员分两批七个检查组,于9月19日至29日对21家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根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检查实施方案,检查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检查、问卷调查、交流座谈等方式,检查重点围绕4个方面:
1、获得资质后是否按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规范开展工作;
2、现场考核提出的整改措施是否得到落实;
3、获得资质后所出具的评价报告是否符合规范;
4、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人员是否具备执业能力等。检查组针对检查情况及发现的问题,对各机构提出了检查意见(各机构检查意见附后)。
(一)机构的基本情况。
监督检查中发现,4家机构名称、地址或法定代表人发生变化,其中2家机构已及时向卫生部申请变更。21家机构全部设置了评价、质量管理、检验和仪器设备管理部门,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或省级计量认证,有13家机构还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
(二)人员的基本情况。21家机构有19家机构评价技术负责人、检测技术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符合规定。目前,21家机构共有专业技术人员771名,接受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有752名,占97.5%。在监督检查过程中,选择21家机构的有关人员118名填写调查问卷,其中大学本科以下15人、本科82人、硕士19人、博士2人;从事职业卫生工作5年以下48人、5-15年为19人、15年以上51人;参加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111人,未参加培训7人。经现场考核对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知识掌握情况,较好者97人(占82.2%)、一般21人(占17.8%)。
(三)取得资质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及工作开展情况。21家机构取得资质后,能够在认证范围内依法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技术能力基本保持甲级资质的水平。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健全,大多数机构体系运行程序持续有效,质量管理档案健全、规范。21家全部开展了内部审核,并有内部审核记录,内部审核整改记录,内部审核提出的整改措施基本得到有效落实,21家机构全部参加了实验室比对或能力验证。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燕山石化职业病防治所和铁道科学研究院环控劳卫研究所等单位制定实施了内部三级审核和质量审核制度。仪器设备基本满足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要求,现场抽查的163份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基本符合规范要求。在本次监督检查中,未发现转让或出借评价资质证书、委托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评价、承接与评价证书业务范围不一致的工作等行为。
(四)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书的审查情况。21家机构在取得资质后已经完成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书972份。其中,按照建设项目级别划分,国家级182份、省级及以下790份,分别占18.7%、81.3%;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类别划分,预评价584份,控制效果评价388份,分别占60.0%、40.0%。在卫生部审核通过的有107份,占11.0%。各检查组检查时在每个机构抽取了2-4份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书,共计51份。其中,职业卫生评价报告书39份(预评价23份、控制效果评价16份)、放射防护评价报告书12份(预评价6份、控制效果评价6份)。经组织专家,对报告书的内容和质量进行技术评议,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级,职业卫生评价报告书四个等级分别是6份(占15.4%)、20份(占51.3%)、10份(占25.6%)、3份(占7.7%),放射防护评价报告书四个等级分别是2份(占16.7%)、1份(占8.3%)、7份(占58.3%)、2份(占16.7%)。职业卫生评价报告和放射防护评价报告形式基本符合规范要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少数技术服务机构依法执业意识还很淡薄,部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人员需要加强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培训。如:(1)四川省、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换法定代表人,但没有及时向卫生部申请变更;(2)部分机构完成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书应报卫生部审核而未报;(3)有些机构的个别专业技术人员对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学习理解还不够。
(二)各技术服务机构在能力建设方面发展不平衡,质量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1)中国疾病疾病控制中心辐射安全所、中石油规划总院、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评价工作相关部门新任技术负责人没有高级职称;(2)部分机构的采样设备数量不足,不能满足评价工作的需要;(3)不少机构存在实验室检测报告、原始记录和仪器使用、维护、检定记录信息量不足的问题;(4)不少机构评价科室缺乏工程人员。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职业病防治工作关系到广大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各级卫生部门要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结合各地实际,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队伍建设、能力建设和监督管理工作。
(二)认真研究并落实本次监督检查意见。各机构要按照本次监督检查的意见(见附件),认真研究本机构存在的问题,继续找出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措施,并切实予以落实。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监督检查落实情况,并将整改情况报我部。
(三)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检查。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我部委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取得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甲级资质、化学品毒性鉴定资质、放射防护器材与含放射性产品检测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日常性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情况上报我部。同时,各地要加强对省级认证的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检查,对于违法、违规的机构和个人要依法严肃处理,对情节严重的要坚决取消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
(四)加强技术服务机构自身管理和能力建设。针对本次检查发现的问题,各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自身管理和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要公开办事制度和程序,简化手续,方便服务对象;要制定培训教育计划,提高专业人员素质;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五)规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监管工作。为进一步做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我部将组织研究完善有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和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的规章,强化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采取各种形式,分层次抓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各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管工作,不断提高职业卫生服务水平。
附件: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检查意见
二○○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广告管理的通知 卫医发〔2008〕38号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广告管理的通知 卫医发〔2008〕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实施以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切实履行法定职责,积极教育、引导医疗机构依法发布医疗广告,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监管力度,整治违法医疗广告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巩固成果,防止违法医疗广告出现反弹,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现就进一步加强医疗广告管理通知如下:
一、切实提高对医疗广告监管工作的认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从保障人民健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医疗广告监管工作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克服麻痹懈怠思想,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通过完善制度,强化措施,始终保持对医疗广告的有效监管。
二、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办法》公布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加强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引导医疗机构加强自律。教育群众如何识别虚假医疗广告,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引导群众合理就医,鼓励社会舆论和广大群众对医疗服务活动进行监督。
三、继续做好医疗广告审查出证工作
严格医疗广告审查出证的程序和标准,坚持审查出证标准统一、格式统一的基本原则,不得越权和降低标准审批。要认真对待医疗广告审查出证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遇到问题要请示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力求在“准入”环节上杜绝违法医疗广告。
四、积极开展医疗广告监测
逐步建立和完善医疗广告监测制度,采取有效手段,重点对地方都市生活类报刊、电视台以及互联网等医疗广告发布频次较高的媒介进行定期定量监测。对监测到的发布违法医疗广告的医疗机构要依法处理,对有关媒体要及时移送相关主管部门。要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鼓励群众举报违法医疗广告。
五、加大对违法医疗广告的处罚力度
要继续加大对发布违法医疗广告医疗机构的查处力度,对监测到的及有关部门移送的案件做到每案必查,依法严肃处理。对医疗机构发布违法医疗广告受到两次以上警告处罚仍拒不改正的,或因违法发布医疗广告使患者受到人身伤害或遭受财产损失的,按照《办法》规定责令其停业整顿,或吊销有关诊疗科目,直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要加大对违法医疗广告的公示力度,防止群众上当受骗。
六、加强部门合作,形成监管合力
在医疗广告监管工作中,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工商管理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互通监管信息。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不断提高医疗广告的监管效率,逐步建立医疗广告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努力为群众创造一个诚信、便捷、秩序良好的就医环境。
二OO八年七月十七日
第五篇: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规定(卫监督发〔2006〕375号)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规定
卫监督发〔2006〕375号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49号),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规范卫生行政许可工作,我部组织制定了《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卫生部委托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负责承担卫生部负责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的建设项目的审查、受理工作,包括: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防护设施设计和竣工验收的受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二、考虑到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评价审查周期长,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施行前已完成评价、进入审查程序的,有关文件资料要求可适当放宽到9月30日。
三、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咨询电话: 64047878转2211,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北三条32号,邮编:100007。
附件: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规定
二OO六年九月十八日
抄送:国务院有关部、委、局,有关企业、行业协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工作,保证职业卫生审查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工作包括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或备案、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或备案。
第三条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应当由取得相应资质的机构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编制。
第二章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
第四条 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建设单位应当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确定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
第五条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的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审核或备案,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或备案的公函(2份);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备案)申请书(2份);
(三)属于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范围的证明文件(复印件)(2份);
(四)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1份);
(五)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机构的资质证明(影印件)(1份);
(六)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专家评审意见(含复核意见、专家签名)(1份);
(七)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修改说明(1份);
(八)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委托书(复印件)(1份);
(九)委托申报的,应提供委托申报证明(1份)。
第六条 卫生行政部门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申请资料完整性和规范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服务范围,评价报告的规范性,技术审查专家组成及审查意见处理情况等。
第七条 卫生行政部门对预评价报告结论为职业病危害轻微的建设项目进行备案。符合要求的予以备案,并出具备案通知书(凭证);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备案。
第八条 卫生行政部门对预评价报告结论为职业病危害一般或严重的建设项目进行审核。审核同意的,应当予以批复;不同意的,应当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九条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修改说明应加盖评价单位公章,标明修改日期。
第十条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专家评审意见应有专家组长的签字,签发日期,并附参加评审专家的名单及签名,签名应使用签字笔或钢笔。对建设项目有修改意见的,应有专家组长的复核意见。
第三章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
第十一条 经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确定为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向原审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的公函(2份);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申请书(2份);
(三)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卫生专篇(1份);
(四)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单位的资质证明(影印件)(1份);
(五)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批复(复印件)(1份);
(六)委托申报的,应提供委托申报证明(1份)。
中、高能加速器、进口放射治疗装置、γ辐照加工装置等大型辐射装置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卫生部指定的放射防护技术机构出具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技术审查意见。
第十二条 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申请后,可以指定机构或组织专家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进行技术审查,并根据技术审查结论进行行政审查。审查同意的,应当予以批复;不予同意的,应当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四章 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备案)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前,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评价结论为轻微的建设项目实行备案,评价结论为一般或严重的建设项目,需要进行竣工验收。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应当尽可能由原编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技术机构承担。
第十四条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完成后,由建设单位向原审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或备案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或备案的公函(2份);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备案)申请书(2份);
(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1份);
(四)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机构资质证明(影印件)
(1份);
(五)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批复或备案通知书(复印件)(1份);
(六)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的批复(复印件)(1份);
(七)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委托书(复印件)(1份);
(八)委托申报的,应提供委托申报证明(1份)。
中、高能加速器、进口放射治疗装置、γ辐照加工装置等大型辐射装置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卫生部指定的放射防护技术机构出具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技术审查意见。
第十五条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竣工验收申请后,应当组织对建设项目的审查验收。验收合格的,应当予以批复;不合格的,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五章 申报受理
第十六条 申报材料的一般要求:
(一)申报内容应完整、清楚,不得涂改,不得缺项,同一项目的填写应当前后一致;
(二)申请材料一般应使用A4规格纸张打印;
(三)所有申请材料原件应加盖申请单位公章,复印件应清晰并与原件完全一致;
(四)申报材料除注明外,均为原件。
第十七条 申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或备案、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或备案的公函格式应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要求,由建设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出具;建设单位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应作出书面说明。第十八条 委托申报证明应载明委托事项、受委托单位名称和委托日期,并盖有委托单位公章。
第十九条 受理机构在接收申请材料时,应当向建设单位出具“行政许可申请材料接收凭证”,对申请事项是否需要许可、申请材料是否符合法定形式、申请材料是否齐全等进行核对,并根据下列情况分别做出处理:
(一)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卫生行政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建设单位不受理;
(二)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卫生行政部门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做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建设单位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三)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应当允许建设单位当场更正,但申请材料中涉及技术性的实质内容除外。建设单位应当对更正内容予以书面确认;
(四)申请材料不符合卫生部相关规定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申请材料补正通知书”,一次告知建设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补正的申请材料仍然不符合有关要求的,受理机构可以要求继续补正;
(五)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建设单位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并符合要求的,应当受理其卫生行政许可申请,出具“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
第二十条 受理机构出具的“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申请材料补正通知书”、“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均应注明日期和加盖卫生行政许可专用章。通知书一式两份,一份交建设单位,一份归入档案备查。
第二十一条 建设单位应凭“行政许可申请接收凭证”领取“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并在受理机构发放登记表上签字。
第六章 审查批准
第二十二条 专家审查结论分为:建议同意(建议通过)、建议修改后同意(建议整改后通过)、建议不予同意(建议不予通过)。
修改、整改后的报告需要经过专家组组长认可并签名。
第二十三条 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行政审查,并依法作出是否批准的卫生行政许可决定;20个工作日内不能做出卫生行政许可决定的,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出具“行政许可决定延期通知书”,将延期理由告知建设单位。
专家审查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卫生行政许可期限内。
第二十四条 受理机构应当自卫生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通知建设单位。
第二十五条 建设单位凭“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原件、领取人身份证领取批复文件。受理机构收回“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领取人应在批复文件领取单上签字。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对已备案或审核批准的建设项目发生变更的,应当提供备案或审核批准的证明文件(复印件)和变更后的职业病危害评价等资料。
第二十七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的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规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3年6月3日发布的《卫生部关于开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卫法监发〔2003〕135号)同时废止。
------------------
颁布日期:
执行日期:
年09月18日年09月18日2006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