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1

时间:2019-05-14 04:4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1》。

第一篇: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1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毛概

班号:10060923

学号:10060923~~ 姓名:~~~ 成绩:

关注心理,爱上心灵

--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0060923~~ 第二组

摘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进,确保个人身体和心理健康,对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现代大学生,其意义不可或缺。而实践表明,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缺失,已引起一系列令人担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到其对社会压力与挑战的适应,甚至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成才。鉴于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并进而找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显得攸关重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意义;大学生心理问题;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 正文: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意义

1.1心理健康的概念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各种情况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是一种积极的、丰富内持续的心理状态。它渗透和影响到社会、文化、科技、智能以及人际交往等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狭义的心理健康,指与广义相对的,专指与医学有关的心理健康。而大体言之,心理健康则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通常指的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

另外,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心理素质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心理活动在个体身上积淀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它是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社会环境的教育和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1.2心理健康的意义

诺贝尔有言:生命,那是自然赋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而雕琢者自身心理健康的拥有,恰恰是宝石能够得以完美雕琢的必要器具。一言以蔽之,心理健康是人生的巨大财富,其与一个人的成才、成就和贡献息息相关。

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自身学业有成、事业成功以及生活快乐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文化层次水平较高、思维最为活跃、最有朝气的群体之一,渴求知识、积极向上、胸怀博大,时刻关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同祖国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繁荣复兴融合在一起。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够完善,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使其成为了心理弱势群体。大量数据和事实表明,他们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不能集中精神进行学习,适应困难。其中有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或上网聊天,学习成绩不佳,进而对学习产生厌倦、对考试感到焦虑。

任课教师:~~

日期:201~年 05月20 日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毛概

班号:10060923

学号:10060923~~ 姓名:~~~ 成绩:

二是自我评价失调。许多大学生都是中学时的学习尖子,心理上有较强的优越感,而进入大学后,这种优势不再,这使得他们的优越感受到重创。这时一旦学习成绩稍有波动,就会降低自信心,甚至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

三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由于存在交际困难,同面对面的交流相比较,一些大学生更愿意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流,迷恋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脱离。长此下去,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是就业心理困惑。这在大四学生当中尤为普遍。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认清当前的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好高骛远,一日三变。还有部分学生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有人说,问题的本身并不是问题,如何对待问题并解决它,才是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针对上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可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解决问题:

3.1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求知探索欲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包括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

学习文化知识是为了掌握一定的文化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并能够立足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的学习方法和内容与中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对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首先要引导其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内容,尽快掌握学习要领,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习社会知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多方位的人才。大学生活,文化课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应付各种困难、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都是应该掌握的。大学生活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定型的时期,大学生只有培养出良好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成长成才,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3.2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自我认知

加强教育引导,使大学生对自己拥有一个良好准确的定位和认知。社会封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大学生不能总以此自居,骄傲自大,不虚心学习,过高的估价自己。当然更不能因为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就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过低的估价自己。而应当把“自尊、自强、自信、自立、自制、自爱”作为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具体指标,把“真诚、理解、信任、体贴、热情、友善、幽默、开朗”作为大学生自我完善的具体指标,从而客观的认识自我,正确的评价自我,积极有效地控制自我和科学的发展自我,增强自信心,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3.3引导大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人生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大学生要想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就要不断提高自身抗挫折的能力,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提高心理素质,正确面对挫折并主动适应和战胜它。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一是引导其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二是引导其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断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 三是引导其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大学生要想成才,就必须优化自身的意志品质,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3.4引导大学生培养较好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

情绪是心理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一个人的情绪在一定的周期里都有高潮和低潮,把握高潮和控制低潮是调节情绪的关键所在。但是一个人过分的情绪化是心理不成任课教师:~~

日期:201~年 05月20 日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毛概

班号:10060923

学号:10060923~~ 姓名:~~~ 成绩:

熟的表现,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不是理性的去对待,而是感情用事,这样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矛盾激化。

大学里出现的各种矛盾与社会相比,并不是什么大的矛盾,因此可通过教育引导,使大学生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时候,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习情绪理论的相关知识,掌握自我情绪调节和控制的技巧,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排除消极不健康的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为以后自身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在职业成功的道路上,最大的困难往往并不是缺少机会或资历浅薄,而是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心理素质的高低好坏不是先天的,而是在于后天的学习、实践和锻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该方面教育引导,使大学生积极参加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听取心理素质的教育报告,学习心理素质的常识,积极参加课外社团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结语: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缺失所引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注心理,爱上心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能够帮助在校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找出正确理解社会、文化与自我的途径;学得有效筹划自身大学生活的方法;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2]张亮,张慧.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1.(2).[3]曾牟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4]华丽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健康教育,1999,15(11).[5]于影.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的调研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0(1).任课教师:~~

日期:201~年 05月20 日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躯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现代公认的“全面健康”三要素。

而目前中学生产生苦闷、胆怯、猜疑、多虑、孤独、易怒或情绪抑郁等心理障碍,导致走入社会后不能适应工作环境或与他人合作发生困难,这种交往恐惧症使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工作形成障碍,更有甚者因心理问题而导致恶性事件给社会、家庭带来了严重后果。这些心理问题足以说明如何做人的教育存在问题,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的最好办法。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部门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往往是嘴上喊重要,实际上都被削弱或取消。首先,从现行教材的设置便可看出在现行教材中,只有七年级思想品德略有涉及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它没有专门的教材,系统而有序地对学生心理进行教育,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怎样的途径,达到怎样的目的等没有理论依据。而现状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是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全面把握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来采用相应的教育与辅导对策。其次是现行的地方考试制度,上级主管部门主要是通过一年一度的学生中考或统考成绩这一硬指标来鉴别衡量各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评选“优胜学校”、“先进教育单位”,从而引导各中学管理者也偏重于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优表模,没能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从理论上明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理论和原理。而学生家长也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孩子成绩名列班级、年级前列而自豪,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没有对策。第三是各中学没有一支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很少进行培训学习,更别说资格认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学生出现问题后由校领导或班主任来对事件进行处理。或者流于形式,半年讲一次心理辅导(矫正)课,这样,很难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因素复杂多变,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学校难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其原因表现在:(1)现代家庭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5、6个长辈爱护一个孩子,把孩子宠得在家中是绝对的“老大”,呼风唤雨,我行我素,致使这样的孩子来到学校后地位发生变化,心理失去平衡。(2)单亲家庭学生增多。这些学生在家中由于不能得到完整的爱护,来到学校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则表现或抑郁、或妒忌,最后发展为自闭,很难与人沟通,处事过激或消极怠慢。(3)乡村农民工进城谋生。他们忙于生计,很少也很难得与孩子说上两句话,对他们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中,而对孩子的教育无从谈起,一旦学生放学,这些孩子就成了真正的自由“主人”,或进网吧、游戏厅,或溜达于街头巷尾,久而久之,受社会不三不四的习气影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学校的教

育对于他们来说是左耳听、右耳出。(4)“留守学生”在学校所占比例不断扩大。“留守学生”的监护者,在我校的调查表中反映出45%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30%由亲戚代管,而他们中表示乐意照看的有42%,不乐意照看但没有办法占28%,有55%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只有21%的留守学生表示有烦恼的时侯能和照顾我的人说说,这些数据表明,留守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在监护内容及责任上存在着很大的盲区,难以尽到对监护对象的教育责任,学校的心理健康任重道远。(5)社会风气的影响。由于中学生年龄小,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好奇心强容易沾染不良习气,一当面对升学压力和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压力时,他们的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排解,消除和矫治,就会走向极端,造成危害。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1、注重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善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上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学校根据这一特点,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每学期都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从一点一滴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明确各年级责任,严格管理,确定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七年级:学习适应中学环境,适应中学老师教学方法,给学生灌输道德行为标准,体验父母之恩,学会报恩,明白事理。八年级:培养学生责任感,能辨是非,心中有他人,能为别人付出,追求真、善、美。九年级:注重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应考心理辅导。

2、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潜移默化、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的乐趣,养成健康、开朗的生活态度。学校利用文化走廊、板报,搜集名人名言,扩大学生视野,补充大脑营养,充实课外生活。有利于引导学生向上的心理。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十无班级”、“优秀班级”、“文明学生”评比,“学生家庭、社会、学校礼仪知识大赛”、“我爱我校”演讲等系列活动,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和学生实践活动,注重道德思维和道德能力,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意识,有效地预防、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在走向高一级学校后,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我校毕业生在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步入社会的也能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3、创设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

我校于2002年成立心理咨询室以来,坚持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负责,抽调有经验、有能力、有热心的两名男女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开展工作,心理辅导老师开设讲座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时定期不定人地开设养成教育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咨询室全天为学生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从而保证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可信。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开创性工作,需要全体教师勤恳工作,不计得失,讲求奉献,才会迎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灿烂春天。

第三篇:从行政法学角度看政府“临时工”问题

从行政法角度看政府“临时工”问题

马金龙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0300130089

摘要:当前众多政府部门在被媒体曝出不妥行为,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之后,均推说其具体执行者是单位临时聘用人员,且给予了相应处分。“临时工”俨然成为了政府护短的一种模式化处理方式,并已经在全国范围推广和深化,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以“临时工”做挡箭牌和替罪羊,社会各界早已是一片哗然,批判之声不绝于耳。从行政法角度来看,以“临时工”作为搪塞社会大众的工具,不仅有违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且也起不到任何规避责任的作用。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机关,不仅要对执法人员的行政行为负责,而且在人事制度上根本不允许“临时工”行使行政执法职权。“临时工”一说,没有合理合法性依据,政府部门欺骗社会大众的行为最终是欺骗了自己。从行政法角度探讨当前政府“临时工”问题,对规范政府作为,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行政法,政府,临时工

“在中国,有一个神秘的部门,名称‘有关部门’,有关部门麾下有一群神奇的人物名唤‘临时工’。之所以说他们神奇,在于他身兼数个角色。犯错第一名,认错第一名,他们无所不在地安插在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神出鬼没。一出事,总是挺身而出。干活时,临时工是‘马前卒’;犯了事,临时工是‘挡箭牌’;追责时,临时工又成了‘替罪羊’”。从媒体报导来看,以上可谓对当前政府以“临时工”为由推卸责任之举的经典表述。当前,政府一再挑战公民智商,任何不妥行为都希望采取一定手段掩人耳目,于是乎“临时工”这一替罪羊便应运而生,而这种免责流程也日趋标准化,各地出现问题,只要照方抓药,基本可以保证大家平安。然而,这种做法是否真有免责作用?其合理合法性依据又何在?下面从行政法角度详细分析。

一、基本案例及其模式

仅从去年下半年来看,如:河南郑州某城管队长掌掴卖菜老翁,后被领导证 明是“临时工”;江西某政府部门多个工作人员上班时间聚众玩牌赌博被记者现场捕捉,后经领导澄清,这些人都是“临时工”;今年9月,江西修水县 “女民警发飙打人”视频在网上传开,舆论哗然,随后,修水县公安局做出决定,将 1

因服务态度欠佳引起网上热炒的户政员蒋某辞退,并称,蒋某为聘用人员,非在编警察。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从以上案例来看,因出事被打入“临时工”行列的公职人员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违反相关规定和社会基本道德准则而导致行为过失,造成不良影响,如城管队长和打人女警;二是工作作风和个人作风存在问题,但并未体现在行政行为之中,如上班打牌和车上擦鞋。引起上级注意并做出处分的原因在于,该事件社会普遍关注,并饱受谴责,舆论压力较大。而处理方式是,政府部门迅速回应社会舆论,做出高度重视和认真负责的姿态,对当事人予以处分,并将其划入“临时工”范围。这样做的目的有:

一、不仅要维护组织声誉,避免组织被追责,而且要树立政府部门高度负责的形象,做好危机公关;

二、挽回领导面子,避免追究领导责任;

三、警示在职人员不可胡乱作为,否则,处分就是丢掉铁饭碗。一举三得,不可谓不高。

二、从行政法角度来看

以上处理方式,在思维逻辑上存在严重的法盲倾向。

首先,从行政主体的角度来看,“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能,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

【1】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组织。”这里尤其强调“以自己的名义”和“承担

行政法律责任”。作为行政行为的实施者,公务员实施行政行为必然以行政主体的名义进行,而其行为的后果自然不能由行政执法人员本身承担,只能由行政主体。而在“临时工”案例中,行政主体不是别人,正是政府部门,所以其理应承担相关责任。

其次,从公务员的角度来看,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是依法定方式和程序任用的,执行国家公务的国家公务员。所谓“临时工”指不在国家公务员编制,政府临时聘用的人员,让“临时工”进行行政执法,法律法规上是不被允许的。在外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国家公务员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代表,不是一方当时人,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这就注定了公务员不可能也没能力承担行政行为的法律后果,“临时工”事件的法律责任怎样都不能推到行政执法人员头上。当然,在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中,国家公务员以公务员的名义作为一方当事人与行政机关发生法律【1】 张树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关系,所以,政府部门有权对这些“临时工”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进行处分,也有权设置行为规范和录用原则与程序,以避免公务员胡乱作为而损害行政机关的形象。如果以上案例中,“临时工”确有其事,那只能说明政府对公务员的录用存在问题,也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另外,国家对公职关系设立了保障措施,以防止来自公众和行政机关的侵害,包括权利保障和权利救济措施,除非开除公职,行政机关无权对其既已存在的公务员身份予以否认,所以,一旦出事,行政执法人员就成了“临时工”无疑也是不合法的,建议“临时工”们申请行政救济。

第三,从行政行为来看,行政行为的主体不是行政执法人员,而是行政主体,也就是政府机关。前述“临时工”有一种是在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造成了不良后果,不管他是不是临时工,只要他实施的是行政行为,行政机关这一主体都要承担全部责任。

综上所述,无论以上案例中,无论当事人是不是“临时工”政府都难辞其咎,在民意上如此,在法律上亦然。而如果真是临时工,则政府需要追究更多的责任,因为临时工参与行政执法历来是国家法律所禁止的,而由此造成的法律责任还是由行政机关承担,如此,上述“有关部门”的违法违规行为则更加严重。另一方面,如果行政执法人员不是“临时工”,而就是公务员呢?那么,政府机关不仅要承担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而且要承担对编制人员的监督管理责任。“临时工”这一做法可谓愚不可及,毫无行政法意识,如此一来,不仅领导们要被追究更多责任,政府机关的声誉也会更差。妄图以“临时工”搪塞社会大众和避免追究相关责任,既不合理,也不合法职能招致社会舆论的谴责。

三、不良影响

“临时工”这一做法不仅直接侵害行政执法人员的权益,而且使受损的社会利益更难挽回,真相更难查明,责任更难追究,严重损害法律严肃性和权威性以及行政机关的公信力。

此外,“临时工”这种做法还被行政机关广泛认可和接受,使得满城尽是“临时工”愈演愈烈,严重扭曲执政理念,更是助长了政府的胡乱作为。当下,“临时工”还发生了转化,例如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走了“临时工”,又来了“实习生”。如果在行政体制中,这一说法就可以很好地规避今年刚颁布的《行政强制法》中,针对“临时工”问题的条款,可谓流毒无穷。

四、改正建议

无论是不是“临时工”,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部门都应该对其行政行为负责,妄图以“临时工”为由规避责任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坦诚面对错误,并实施一些补救措施,追究相应责任才能真正维护社会公利,提升政府声誉和公信力,也才能真正维护领导面子。

真正“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不可能以“临时工”作为犯错的托辞的,这就说明了建设责任型政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树立政府的责任意识仍然是一个长期任务。

当然,我们的目的应该是避免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待事情发生后才去想如何补救。这就要求行政机关规范作为,尤其在人事制度上必须严格遵照现行《国家公务员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合理的公务员录用、培训、监督和考核制度,提高公务员素质和业务水平。

五、结语

从行政法角度而言政府部门“临时工”问题是既不合理也,不合法的,它不仅不能规避行政机关的责任,而且一旦有此提法就追究更多责任。一旦出事就声称行政执法人员是“临时工”肯定不能解决问题,唯有处理好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严格对公务员的考核、培训和监督管理才是避免类似事故的解决之道。了解了这些,希望以后出现类似事件政府不再做出如此荒谬的解释,而是踏踏实实将责任落实到位,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做到“以人为本”。

第四篇:从个人角度看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从个人角度看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要建立和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且心理健康应主要靠自己来维护。只有自己才能最好的帮助自己,一切外部的帮助都只能是起到“助人自助”的作用,都只能通过个人的吸收、内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具体而言,教师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首先,一个人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必须清醒的看待自己,对自己有现实的知觉,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必须无条件的接受自己,心理上应独立自主,不只是用外在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必须坦然面对自己的一切,深信自己的价值和无可替代的独特性,即使有无法弥补的缺陷也能泰然处之,而不是贬低自己,妄自菲薄。就教师而言,要维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就必须能正确对待自己,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在个性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个体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则会发展成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其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则容易导致自卑、焦虑,其潜能就很难发挥出来。

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就要求个体能保持良好的情绪。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会影响到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到其对外界信息的选择、加工。积极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会使人更多的关注自我积极的方面,从而易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消极的情绪、不良的心境会使人更多的关注自我消极的方面,从而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

要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还必须使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保持适当的距离。所谓现实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现状的知觉与评价;而理想的自我则是个体希望自己要成为的样子。个体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我,改变对自我的不正确的认知,因为真实的自我蕴藏着创造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潜能。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距离过大的人,凡事都要追求完美,总是会给自己设置过高的、力所不及的目标。因此,不论实际取得了多大的成绩,个体还是会体验到失败和挫折,因此总是陷于自卑和焦虑之中。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距离适当的人,能够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力所能及的目标,故总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不断增强自尊和自信,从而使已有的良好的自我意识更为巩固,而良好的自我意识又能促使个体自我潜能的发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教师应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认同自己的教师身份

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教师个人对社会、团体所规定与期望的教师典型行为系统的认识。它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提高自身的水准、更好的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识的越清晰、客观、准确,其活动就越主动和自觉,越能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发展适应角色所需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压力与冲突,提高与角色相适应的能力。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角色水平总难跟上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因而教师实际角色与社会期望之间总会有差距,于是教师在这方面始终存在内心冲突。另外一个突出的矛盾是教师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虽然八十年代以后,教师的待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横向相比,教师的收入并没有什么增长,甚至反而显得更少了,于是导致冲突加剧。在日益现代化的社会中,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较其他很多行业的职工更慢、更难,自然心理易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教师本人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这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正确认识教师角色,努力提高自己的角色意识。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弥补,同时也不能对自己有过高的期望。

(三)、教师应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信念

有时侯人内心的冲突是由于自身所持的观念不正确造成的。不正确的观念会导致不恰当的行为,进而造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有的教师认为“我在课堂上把知识教授给学生了,学生就应该学会”。持有这种观念的教师往往在学生没学会时非常气愤。而事实上,由于主客观原因,不可能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进度都是一样的。因此,教师如果了解了学生认知上的差异,就会持宽容的态度,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每一个学生取得进步。

那么,有那些不合理的信念会使人产生不恰当的行为呢?艾里斯认为,有11种不合理的信念会使人产生困扰,甚至诱发神经症。它们是:(1)每一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每一个人,尤其是生活中重要他人的喜爱;(2)个人是否有价值,在于他是否全能,是否在人生各个方面都有成就;(3)世上有些人很邪恶、可憎,故应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惩罚;(4)事情不如意是非常可怕的、悲惨的;(5)对人生中的责任和困难,逃避更省事些;(6)人的不快是由外在因素造成的,所以人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痛苦和困扰的;(7)对于危险和可怕的事物,人应非常担心,要不断的去关注,随时注意它们会不会发生;(8)一个人的行为完全取决于过去的经历,这是不可变更的事实;(9)一个人总要依赖他人,同时也要依附于一个比自己强有力的人;(10)一个人应关心他人的问题,也应为他人的问题悲伤难过;(11)人生中的每一个问题,总会有一个精确的答案,若得不到合理的答案则会很痛苦。以上这11种不合理的观念是形成神经症的根源,应予剔除,这样才能为自己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保持心理健康。

(四)调节自身心理冲突和自身情绪。

佛洛伊德认为,无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焦虑发生的心理根源,而为应付焦虑所发生的防御反应若过于严重则会导致神经症。生活中充满选择,人在面临多种选择的时候往往会陷于认知失调的冲突中,而且大多是多重趋避式冲突,即做出某种选择便意味着失去其他机会,有时由于无法权衡某种选择所带来的利弊得失,就会陷入严重的心理冲突之中。这种心理冲突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使身心处于应激状态,危害心理健康。因此要及时化解心理冲突,这要求教师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冲突是什么,其原因何在,然后做出比较恰当的取舍,这时教师应有做出选择的勇气,虽然有时做出选择也会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但既然是自己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也不应患得患失,瞻前顾后。

对于日常生活中种种小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也应及时加以疏导,否则,如果压抑在心中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困扰,并使人无法找到其根源。疏导的方法可以是向亲朋、同事倾诉,缓解不良情绪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也可以是把心理压力

事件写出来等等。对于愤怒情绪,要控制自己,不能随意发泄,因为这样做可能伤害他人,带来诸多不良后果,事后又可能愧疚不安。如有的教师在工作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时性急打骂学生,甚至失手打伤学生,造成这些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教师震怒之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致失手,而并不是教师有意如此。这样做已被证明有损于心理健康。对愤怒情绪应做无害化处理,如脱离引起愤怒的情境,然后冷静思考,接受他人劝告,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等等。教师也要善于从生活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生活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把工作看作谋生的手段,更要把工作看作是安身立命、发挥自己潜能的所在。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既劳神又费力的工作,已有研究表明沉重的工作压力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长期应激源,学校应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教师本人更要注意劳逸结合。在辛勤工作的同时,注意放松自己,适当的给自己减压。

(五)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校人际关系是指学校中人与人之间在工作关系的基础上,由个体个性调节并伴随情感状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他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心理相容则是指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吸引,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信任和支持。心理相容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心理相容的需求,希望与别人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理想工作环境的重要条件,不仅有助于教师群体对学校教育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认同,而且有助于教师归属感和荣誉感的产生,满足交往双方的各种需要。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一个单位人际关系紧张,个体就会缺乏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并处于经常性的应激状态,导致焦虑的发生,一旦生活中遭到重大挫折,便会缺少来自他人的心理上的支持。即使事业有成,也易招致嫉妒,无人与之分享快乐与成功,人际关系紧张的个体也难于得到来自他人的积极的评价,因而他的自我意识也是消极的,不良的人际关系还是导致神经质的重要因素,人际关系不良常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存有敌意,但这种敌意并不总是能够随意表现出来,有时人们必须压抑这种敌意,而对敌意的压抑就会造成焦虑,个体为了应付焦虑,就会发展出种种神经症倾向。而如果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便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个体必然会得到更多的肯定性评价。在遭受挫折时,会得到朋友和同事的心理上的支持,进而克服由挫折感带来的消极情绪,由此可见,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校情景中,教师所具有的重要人际关系包括教师同学校领导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其中,前两种关系与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最大。要处理好这几对关系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要注意了解他人的需要,关心他人的各个层次上的需要的满足,工作上要积极配合,相互帮助,共同走向成功。要重情谊,轻名利,若过分看重名利,就容易视同事为对手,有时就会为争夺有限的机会,进行不适当的竞争,从而导致关系的紧张。要能容忍别人的过失,即便是批评他人的缺点,态度也一定要诚恳,要在了解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平心静气的进行,避免损伤他人的自尊,努力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善意,要能接受悦纳他人,善于发现和欣赏同事的优点、长处,并给予赞赏和肯定;对人不能求全责备,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善于同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要善于融入教师集体,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目标,以同集体的行为目标相一致。对待领导,要服从其合理的工作安排,努力工作,及时完成领导所交给的教育教学任务,学校领导的最大需要就是使工作有起色,获得成就感。对待同事应相互尊重、利益协调。人际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合作与竞争两大基本类型。合作是互动的双方联合起来,为共同利益而协调一致的活动,活动的结果不仅有利于本人也有利于对方。竞争是互动的双方为了一个物质的或精神的目标而争夺的过程,争夺的结果是区分出优劣胜败的名次。竞争还是合作与能否满足各自的利益,即满足各自的物质、精神需要密切相关。如果利益相斥,一方需要的满足会阻碍另一方需要的满足,就会导致竞争。如果利益一致,相互合作有利于各方需要的满足,往往出现合作,合作导致亲密关系的形成。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彼此之间的利益有的是相互矛盾的,有的是相容的,大多数情况则是排斥、相容共存的。教师在协调人际关系应尽量不着眼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应把眼光放长远一些,着眼于长远的利益和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这样有利于建立融洽的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要在学校中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要求教师善于与人沟通,要能开放自己,表露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待人处事的原则。对他人开放也意味着信任他人,他人才有可能相应的开放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志同道合者,才有交流沟通的可能。,若是一味的封闭自我,沟通和交流便不可能,要掌握沟通的技巧,在沟通过程中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应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了解他人的思想观点,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不盲从,不丧失自我也是与领导、同事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条件之一,一味迁就别人,丧失自我,一定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与信任,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便不可能。因此与人交往必先尊重自己的立场,如果对方的要求违背自己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与立场,就应说“不”,但在拒绝他人时,应避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切忌标榜自己清正、高洁而指责他人污浊,不堪共处,最好能公开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这样他人一般也不会强人所难。

第五篇:从秘书学角度看礼仪规1

从秘书学角度看礼仪规范

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致福曰礼,成义曰仪。因此,从礼仪的基本含义来看,它不仅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更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展现。礼仪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因此,讲究礼仪至关重要。

那么,我们联系学科性质,从秘书学的角度看礼仪,就要注意礼仪的基本常识,把握其基本原则,以使我们大学生在求职时能够举止得体,大方文明。关于礼仪的基本常识,有仪表礼仪,举止礼仪,谈吐礼仪,应聘礼仪等。仪表礼仪,指个人的形象礼仪,一是指所从事工作的职业形象,二是指一个人的身材长相。形象礼仪主要是着装,化妆。着装要求美观,大方,得体。大学生着装应与出入场合相和谐。日常穿戴可以随意一些,但是正式场合有必要穿正装,男士西装尽可能讲究三一律,三色原则,给人一种训练有素,正规军的感觉。女士则可以化淡妆,但一定要保持自然本色,切莫人工痕迹过重,丧失年轻人应有的美感。

要塑造良好的交际形象,必须讲究礼貌礼节,注意行为举止。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可直接表明他的态度,修养。举止应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遵守一般的进退礼节,尽可能避免各种不礼貌,不文明的习惯。如到长辈或老师家访问,应该先敲门,得到许可后再进入。走路时应自如矫健,昂首挺胸,收腹平视,肩要正,身要直。和重要或不熟悉的人一起用餐时不要把自己的勺子放在共享餐盘里。冒昧打扰到别人要说抱歉。

优雅得体的谈吐可以展现出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因此,在与人交往时,我们要语言文明,不说脏话。讲话语速要不急不缓,吐字清晰,让对方听得懂听得清。讲话要坦诚,不必过分热情,过于粉饰雕琢,反而给人一种华而不实,见外的感觉。同时要尊重对方,善于倾听,在互动中增进彼此了解。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电话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接电话,接电话要及时,一般是铃响不过三声。也不必铃一响就接,要给对方一定的准备时间。其次就是语言规范了,接电话要先问候对方,说你好,然后自报家门。如果遇到掉线情况要回拨过去,防止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打电话也很有讲究,如注意打电话的时间,早上七点以前,晚上十点以后不要打公事电话,中午1点到2点也最好不要打扰到别人。打电话语气要平静,简短,珍惜对方时间。如果是和长辈,领导,上级,客户打电话,一定是对方先挂你再挂,以表示自己的尊重。尽量避免借用他人手机的情况,也不要打听别人的手机号码,以尊重别人的隐私空间。还有就是公共场合不要让自己的手机发出噪音,把手机放在合适的位置,一般是公文包里。

关于礼仪的基本原则,第一就是宽容,即人们在人际交往时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豁达大度,有胸襟有气量,不计较不追究,具体表现为一种胸襟,一种容纳意识和自控能力。

第二,敬人的原则。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要长存敬人之心,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伤害他人尊严,更不能侮辱他人人格。敬人不仅包括尊敬他人,还包括尊敬自己,维护个人以及组织的形象,不可损人利己。

第三,自律的原则,这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自我对照,自我约束,自我要求,自我反省,自我检查。自律要按照礼仪规范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第四,遵守的原则。在交际应酬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自觉自愿的去遵守礼仪,用礼仪去规范自己在交际过程中的言行举止。遵守的原则就是对行为主体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人格素质的基本体现。

第五,适度的原则。应用礼仪时要注意把握分寸,认真得体。礼仪是一种程序规定,而程序本身就是一个度,礼仪无论是表示尊敬还是热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没有度,施礼就有可能进入一个误区。

第六,真诚的原则。运用礼仪时,务必诚信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诚就是在交往过程中做到诚实守信,不虚伪,不做作。交际作为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想沟通的过程,如果缺乏真诚则不可能达到目的,更无法达到实际效果。

第七,从俗的原则。在交往过程中应尊重相互的风俗习惯,并了解各自的禁忌。如不注意彼此的禁忌,就很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第八,平等的原则。平等是礼仪的核心,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对任何交往对象都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同时要理解对方,不应过多的挑剔对方行为。

这些也都是一位合格的秘书所必备的基本礼仪修养,是当代大学生以后走入职场必须要有的基本理念。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礼仪的基本原则,尊重为本,善于表达,形式规范。在人际交往中有礼有度,展现涵养和风度,以使自己适应现代职场的需要,以文明恰当的礼仪规范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同时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好感。

求职礼仪综述

【内容摘要】礼仪不仅是一种交往艺术,还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技巧。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是一个大学生基本的修养。然而不能否认的是仍存有大量的大学生不知礼,不讲礼的现象。这与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协调,所以,加强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必须,更是当代大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求职面试的必备要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具有深远影响。当代大学生不仅要知礼仪,懂礼仪,更要守礼仪,以使自己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 求职面试 礼仪 一,服饰与装扮礼仪

一个人与他人交往的第一印象往往很重要,外表是人们踏入社会的第一张名片。毕业生在求职面试时,要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求职者的形象给面试官的印象好坏,关系着是否能顺利得到到工作,踏入社会,因此有必要注意大学生在求职时的形象礼仪。一般来讲,求职服装应稳重,大方得体,套装为宜。而且尺码要合身。

(一)男士穿着;

1,符合三色原则,全身服装颜色不能超过三个色系,(首选蓝色,次选灰色,最后黑色)2,三一定律,袜子,腰带,公文包三色相同。

3,三大禁忌,袖上不能带标签;袜子不能是尼龙袜;袜子颜色和皮鞋颜色一致,黑色西装不能和白色袜子搭配,领扣和袖口必须扣上,正式场合穿西装必须打领带。

(二)女士职业着装;

面试服装以整洁美观,稳重大方,总体高雅为基本原则,服饰色彩,款式,大小与自己的体态,发型和招聘的职业相协调一致。选择西装套裙,因为它既优雅又大体而自信,就会给对方留下很好的印象。同时不宜穿长而细的高跟鞋,中跟鞋为最佳选择,既结实又能体现出职业女性的尊严。1,西装套裙,制式皮鞋,高筒肉色丝袜。

2,职场着装六不准,a,不能过分杂乱, b,不能过分鲜艳,c,不能裸露太多,d,不能过分透视,e,不能过分短小,f,不能过分紧身。

二,求职前的准备

1,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去单位应聘时,一定要先对自己有求职意向的单位和有关部门及其职务有详尽的了解。如公司全称,业务范围,公司与部门的业务,此业务对自身的要求和职责等,使自己在回答面试官提问时能够游刃有余,也使对方看到你的真诚。2,做好自我定位,要量力而行,做自己能做感兴趣的事。

3,写好求职信,求职信无需太长,要言简意赅,书写规范,清晰工整,尽量选择深色墨水笔书写,并且要扬长避短,多写自己的优势,把自己所写过的论文,知识产权专利,发表的著作或大学里所学过的与之相关的课程尽可能写在前面,使企业面试者看到你的专业性,使对方了解到你有能胜任此工作的筹码。还要准备好相关的资料,面试时所必需的相关材料和证明也要准备好。另外,要提前做现场表演的模拟,可以请父母,朋友来当考官模拟,做到有备而来,万无一失。三,面试过程

首先要遵守时约,最好是提前15分钟到,以表达面试者的诚意,给对方以信任感,也可以熟悉面试环境,提前做好面试准备,从容不迫进入面试场所。不要结伴而行,更不要让父母陪同,以展现自己独立的一面。

其次举止要文雅得体,符合身份,适合场合,并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个人意思。立要直坐要正,回答自如,吐字清晰,使用礼貌用语,做到有问必答,不扭扭捏捏,抓耳挠腮。

最后,回答问题时切勿犹豫不决,一般来讲,应聘者举棋不定是不明智的,这样容易让对方感到你缺乏信心和诚恳度,也怀疑你的个人能力和实际作风。另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切忌胡扯。注意自己的沟通方式,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需要,所以就要机智灵活应答,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求职应聘时的绝招就是互动,即良性的相互交流。和面试官互动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特点,从而增大被欣赏被录用的机会。总之,礼仪是无声的语言,它作为我们大学生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必要途径,不但可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而且能增进交往,为我们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求职礼仪更是能帮助千万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讲究礼仪至关重要。懂礼仪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才能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所以,请做一个有礼有风度的人吧!

下载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1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价值观角度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从价值观角度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价值观是个人对周围世界中的人、事、物的基本看法,是人们进行是或非、有意义或无意义、值得接纳或不值得接纳的判断时所依据的一系列......

    从中美教育的差异看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中美教育的差异看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摘要:本文对中美教育在教育观念、培养方式、教育改革实施的力度、教育平等、教育技术应用五个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以此发现我国当......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中国雾霾问题

    (勤奋、求是、创新、奉献) 2013~2014学年《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二学期期末考查试卷 主考教师:闫虹珏 学院 材料工程 班级 材料物理与化学姓名 康文彪学号 __M050113106_ 从自然辩......

    霍夫曼:从存在心理学角度看死亡与意义

    编者按:2011年3月18日—20日,“2011年存在主义心理学研讨会”由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主办。会议结束后我们根据会议录音整理出会议内容,征得讲员同意,在此发表出来。此举旨在......

    从孝道的角度看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从孝道的角度看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姓名:XXX 学号:XXX 专业班级:XXX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文化,孝道是支撑国家和民族强盛的一块重要基石。孝是形成现......

    从孝道的角度看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从孝道的角度看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姓名:周华学号:211111223 专业班级:网络工程 1班 摘要:传统孝道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立足于家庭和谐、着眼于生命教育,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被企业员工认同和遵从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的总和,它渗透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

    从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看社区民警队伍的现状及应对举措

    从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看社区民警队伍的现状及应对举措作者:沈寒冰 王文强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92 更新时间:2010-03-12【字体:小 大】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是公安部党委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