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讲义 第八章

时间:2019-05-14 05:2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经济学讲义 第八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经济学讲义 第八章》。

第一篇:农业经济学讲义 第八章

第八章 农业生产社会化

第一节 农业生产社会化的客观必然性

一、农业生产社会化的形成

所谓农业生产社会化,指农业由孤立的、封闭型的自给性农业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开放型的商品性农业的过程。实现了上述转变的农业叫做社会化生产的农业。在社会化生产的农业中,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不再由个别劳动者或个别生产组织单独完成,而是由社会上不同的劳动者或不同的生产组织在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

社会化生产的农业是与封闭型的自给性农业相对的。封闭型的自给性农业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各个农业生产单位都是建立在“小而全”和自给自足的基础上,自我完成生产和再生产的全部过程。由于其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全部或基本上都是直接从本身的生产物中得到补偿,因而各个生产单位与外界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经济联系。这种封闭型的自给性生产是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结果,它又反过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社会化生产的农业是近代农业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各个农业生产单位都建立在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其再生产过程只有依靠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换和密切协作才能完成。而且这种协作不仅在农业内部进行,还在农业和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之间等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进行。

农业生产社会化是资本主义侵入农业以后发展起来的。起初也只是在较小范围内实现较低程度的生产社会化。随着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其对农业影响的加深,特别是随着农业中商品交换的发展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日益广泛运用,农业生产社会化的范围日益扩大,程度日益提高。表现在:一方面农业中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农业中的协作范围越来越广,不仅跨出了企业和地区的界限,而且扩大到全国以至于整个世界。农业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现代化得以实现和农业生产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农业生产社会化,只有在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农业制度的建立为农业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迄今为止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经济落后、小农经济众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业的生产力和社会化程度都不高。因此,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都面临着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水平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国在解放前,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但迄今农业生产社会化水平很低的局面仍未能根本改观。不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可能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二、农业生产社会化的重要意义

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对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对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具体表现在:

1、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可以充分发挥分工协作的作用,使各个农业生产单位、各个地区得以根据其拥有的生产力要素的特点,在生产上做到趋利避害,发挥优势,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可以使各个农业生产单位、各个地区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突出重点,做出成效,更快地推动技术进步。

3、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可以使农业生产在物质能量的循环转化上,打破单个农业生产单位和农业部门本身的限制,不仅使农业内部循环合理化,而且可以从外部输入更多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

4、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把各个农业生产单位、各个地区的农业相互联结在一起,构成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并日益融入整个国民经济体系。

三、农业生产社会化的基本趋势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并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其基本趋势可以概括如下:

1、企业专业化,即农业企业的生产项目由多到,形成专业化生产。各企业的分工日益明显。

2、农艺过程专业化。即专业化深化到生产过程,原来由一个企业单独完成农业生产过程转变为由若干个专门从事某一环节或某一阶段的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从而出现农业前、农业中、农业后部门。

3、农业地区专业化,即专业化扩大到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地带,发展了地区之间的分工。

4、农业服务社会化。各种农业专业化的发展,导致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使农业变成了社会化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5、农业产业化。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6、农业生产规模化。一方面社会化化的发展为农业企业扩大规模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农场的经营规模有扩大的趋势。

第二节 农业企业专业化和农艺过程专业化

一、农业企业专业化的优越性

农业企业专业化指农业企业之间实行明显的社会分工,各企业逐步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生产项目由多到少,由分散到集中,由自给自足转变为专门为市场生产某种(类)农产品,其他生产项目或者降为次要的地位,或者成为从属的或辅助的生产部门,甚至完全消失。反映农业企业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是农业企业的产值构成、农业用地和播种面积的构成。此外,劳力、资金投放的构成,也可以从不同侧面予以反映。

农业企业专业化的优越性是:

1、有利于充分发挥各企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优势。企业专业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拥有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优势来集中生产某项(类)农产品,从而能提高企业的赢利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效益。

2、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科学的发展。企业专业化使企业从事的生产经营项目减少,因而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也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3、有利于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者专门从事某些农产品的生产,有利于钻研技术,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4、有利于农产品的贮藏、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也有利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

5、有利于获取规模效益。企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意味着专业化生产项目经营规模的扩大,从而可以使企业在总的规模不变的条件下提高规模效益。

因此,农业企业专业化的发展,是世界各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中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和共同趋势。

二、农业企业专业化的局限性

在看到农业企业专业化的优越性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农业企业专业化必然带来一些新问题,这主要是:①它会加剧农业生产所具有的季节性的矛盾,使劳动力、机器、资金的投放更加密集在特定的季节,因而不利于这些生产力要素在全年均衡利用。②它在种植业上,往往造成年年连作,从而引起地力减退,病虫害发生频繁等现象。③它既给企业带来了致富的机会,也增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这不仅因为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它将遭到严重损害,更主要的是因为还要面对更大的市场风险。

在农业企业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估计到这些问题,从而采取必要的对策。否则就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三、农业企业专业化的制约因素

农业企业专业化的发展虽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其优越性的实现是有条件的:一方面需要企业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确有进行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另一方面需要企业能把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卖出去和把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买进来,并且使这种买进和卖出比自给生产在经济上更为有利。没有这些条件,企业自身和社会都不可能获得专业化的真正效益,反而会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使农业的生产要素得不到充分利用。

农业企业专业化的发展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制约:①企业在专业化产品生产上拥有优势的程度(包括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②该项专业化产品的市场容量和价格。③需要购入的商品的供应条件和价格。这-切都要受当时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状况、交通运输与商业等发展程度所制约。所以,农业企业专业化的发展是一个长过程。目前经济发达国家农业企业高度专业化是近100多年来演变的结果。在我国,这个过程虽然经过努力可以缩短,但是决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四、农业企业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各地的几乎每个农业企业都片面地强调“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此,在企业的生产结构上,都是“大而全”,并没有沿着企业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企业专业化的发展才开始加快,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所采取的道路或方式,主要是发展农村的各种专业户。所谓“专业户”就是专门(或主要)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或某种经济活动的农户。它们一般具有以下的一些共同特点:①生产经营的项目比较集中,项目的生产规模大;②商品化程度高;③重视生产成本核算,讲求经济效益;④生产活动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而变化。

我国农村中出现的专业户,开始时大多是在承包的耕地上生产粮食的同时,重点经营种植业以外、特别是粮食以外的生产项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有些农户专门从事经济作物或从事种植业以外的生产项目。这样就形成了完全脱离粮食生产的棉花、烟草、水果、蔬菜、花卉等专业户,而且生产规模不再限于原先自家承包的土地。同时,专门从事畜牧业、林业、渔业的专业户,如养猪专业户、养牛专业户、养鸡专业户、水产养殖专业户等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有些地方还在“专业户”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专业村”。

总结这些经验,可以看出,采取专业户的形式,即从小规模的专业化着手逐步扩大和提高,将会在今后的一段时期里,成为我国农业企业专业化发展的最适宜的道路。为此,我国今后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专业户的认识;完善经济立法,保护专业户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专业化生产方向的指导,克服生产上的盲目性;在资金、技术、生产资料的供应上予以扶持;在经济信息,流通渠道上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帮助专业户建立专业协会等,使专业户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五、农艺过程专业化

农业企业专业化首先是农业各产业分工越来越细,这是一种产业的水平分工,接着又会发生农艺过程专业化的产业垂直分工。

农艺过程专业化又叫农业作业过程专业化,即把生产某一种农产品的全部作业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企业来完成。如在种植业中,有的企业专门生产种子种苗,有的企业专门从事病虫害的测报和防治,有的企业专门从事农业作业服务等。在畜牧业生产上有的企业专门生产仔畜,孵化鸡雏;有的企业专门从事饲料、畜产品加工、运销等。从而使农业生产成为产前、产中、产后分工协作的生产体系。

农艺过程专业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这是农业以及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经济现象。它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科学化,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我国农艺过程专业化是在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专业户发展的基础上 开始出现的,现在还处在萌芽阶段,主要表现在为各种专业户服务的服务业的兴起。这种服务业大体上有三种类型:①产前服务,主要是为各农业经营单位提供某项(类)生产资料,如提供种子种苗、饲料。②产中服务,专门为各农业经营单位提供某些技术作业服务,如农机服务、植保或兽医服务等。③产后服务,主要指为各农业经营单位提供农产品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方面的服务。从事上述三类服务业的组织,有的是专业户,有的是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有的是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举办的专门企业,有的是供销社或其他合作组织举办的企业,也有国营的、民营的或各方面联办的企业。这些服务组织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企业专业化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节 农业的地区专业化和综合发展

一、农业的地区专业化与综合发展

农业的地区专业化又称农业生产区域化,是指农业生产在较大的地区之间实行明显的分工。它意味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分工协作关系在更大范围内的发展。

农业地区的综合化发展是指在农业地区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专业化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和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各地区内部还应发展一些辅助性的生产项目与之相配合。它是直接为地区专业化服务的。

农业地区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结合是农业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和要求。

农业地区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的状况和特点,也就是农业生产布局的状况和特点。因为农业生产布局就是指农业生产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和特点,它的基本内容就是指农业生产地区之间的分工和地区内部的综合发展问题。因此,研究农业地区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的正确结合问题,也就是研究改进农业生产的布局问题。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在历史上是随着农业资本主义化而发展起来的。它对于资本主义各国农业生产布局的改变,对于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科学化等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农业地区专业化的发展

解放前,我国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水平极低,因而农业生产的地区布局也是很不合理的。当时各地区的农业生产布局,谈不上地区间的分工和协作。只是在沿海省份的某些地区开始出现一些带有专业化生产特点的区域,例如:江、浙、鄂、陕的棉产区;东北的大豆产区;豫、鲁的烤烟产区;江、浙、粤的蚕桑产区等。这些地区的专业化生产不仅基础差,发展极不稳定,而且也是为帝国主义的需要服务的。所以,旧中国农业生产布局和地区专业化带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布局已有较大改善。主要表现在:(1)新建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商品粮基地和其他各类商品农产品基地。(2)旧的专业化地区也得到了改造与发展。(3)在东北、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还通过大规模的垦荒,建立了一批新的商品农产品和热带作物基地。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左”的错误的干扰,我国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的发展水平仍然很低。直到改革前全国到处仍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粮食+副业”的生产结构模式,因而各地区的农业生产优势也很少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改革以后,我国各地农村在商品生产发展和专业户大量涌现的基础上,出现了一大批专业村、专业乡,使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得到了有力的推动。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在农业区划委员会的指导下,也纷纷开展了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为全国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在可以看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和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国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的发展步伐也正在加快,各地区的特色农业正在形成。

三、农业地区专业化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急于求成和盲目追求地区专业化的水平。地区专业化的优越性是有条件的。一般而言,地区专业化要能显示其优越性,必须有交通运输条件、市场需求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的配合。没有这些条件的配合,片面地提高农业地区专业化的程度,不仅不会显示优越性,反而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地区专业化的发展步伐必须同交通运输、市场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步子相适应。

2、农业地区专业化不能忽略地区的综合发展。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有其 优越性,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例如,它不利于多种农业自然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不利于农业的合理轮作,不利于农业内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等等。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安排好综合发展的项目,以克服专业化的缺陷。

3、粮食生产的布局要相对均衡。粮食是人们一日不可短缺的基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一个地区不宜完全依靠外地调入。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的过程中,应使粮食生产的布局相对的均衡。要使全国各省区都有自己的粮食生产基地。但不能要求所有地区都一律搞粮食自给。随着粮食供求关系改善,以及交通运输的改善,我国粮食生产也要逐步走向地区专业化。

总之,发展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既要考虑各地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又要考虑各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的状况;既要考虑提高当地经济效益的要求,又要考虑其对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影响。

第四节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功能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机构和方法制度的总称。它是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农业生产单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克服自身规模较小的弊病,获得大规模生产效益的一种社会化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十分发达,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农业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也是我国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功能是:

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为农民的服务,把分散的农户经营在经济上联合起来,纳入社会化农业生产体系之中。离开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户就难以克服自身规模的局限,就难以走向现代化。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农业新技术推广者、新知识的传播者,成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有效渠道。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传递着市场信息,帮助农户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结构。

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本身是专业化的,是农业中分工协作的重要表现,所以它能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

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活跃于农业产中,而且日益扩展到产前与产后部门,使农业和二、三产业相交融,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必然。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和方式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主要包括:

1、产前服务:提供价廉质优的各种生产资料,如优良品种、肥料、农药、薄膜,以及各种生产工具和设备。

2、产中服务:提供技术方案,提供机械作业服务、排灌服务,以及提供大型设备负责代播、代耕、代收获等。

3、产后服务:提供农产品加工、分级、包装、储存、冷藏、运输,以及销售等服务。

4、经营服务:如提供市场信息、经营咨询、法律服务等。

5、金融服务:如融通资金、发展信贷、开展保险服务等。

6、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方面的服务等。

以上服务内容是通过多种服务方式进行的。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方式:

1、由服务组织提供信息服务。如推广新技术、新材料等的知识和技术方案,以及提供市场供求、价格等信息,供农民选用。

2、由服务组织提供商品服务。如优良品种、化肥、农药,以及各种物化的科技成果商品,供农民选购。

3、由服务组织承担农业生产经营中某些环节。如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耕地、播种、排灌、植保、收割服务,承担农民委托的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业务。

以上服务方式都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自愿原则。服务组织要以自己的优质服务来吸引农户的加入,不可以强迫命令;二是有偿原则,除了政府等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以外,都应该是有偿服务达到互利。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由一系列服务主体来承担的。这些服务组织包括三大类:

1、公共服务组织。指由各级政府、各有关事业单位设立的旨在为农业服务的各类机构。包括各级政府设立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特别是县、乡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经营管理辅导站等,还包括农科研院所、高等农业院校,以及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与运销、农业信息传递等方面为农业服务的机构。

2、合作服务组织。指由农民建立的各种合作经济性质的服务组织。包括双层经营体制中统一经营层次所设立的各种服务组织,如农机服务站、排灌服务站和各种专业服务组织,也包括各种专业的合作服务组织。

3、企业性质的服务组织。指在产业分工中分离出来的各种专业化企业。这些企业并不独立完成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而是专门承担某些方面任务。如种子公司、植保公司、农机服务公司,饲料公司,以及加工、运销、信贷、保险、信息等方面为农业服务的企业。这些服务性组织是企业化经营的,进行的是有偿服务。

随着农业生产社会化发展,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各种农业专业化水平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传统农业生产体系转化为现代的农业生产体系。

第五节 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涵义可表述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为纽带,通过将农业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行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经济运行方式。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是:

1、生产专业化。围绕某种商品生产,形成种养加、供产销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体系,做到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产业一体化相结合,使每种产品都体现为原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制作过程,并以品牌商品的形式进入市场。

2、布局区域化。每个支柱产业或生产系列,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设立专业化小区,按小区进行资源要素配置,按商品生产基地要求进行布局,以充分发挥区域化生产效应。

3、经营一体化。各有关环节联接成“龙”形产业链,实行“农工商一体化、供产销一条龙”综合经营,使外部经济内部化,从而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的组织效益。

4、服务社会化。通过一体化组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通过龙头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各种要素直接、有效地结合。

5、管理企业化。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联接方式,构成一体化联合体,采用合同契约制度、参股分红制度、全面经济核算制度,互补互利、自负盈亏,对全系统的运营和成本效益实行企业化管理,尤其是“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模式实行公司制度,以法人身份出现,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现代企业的模式来运作。

二、农业产业化的意义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意义作用总体上说,就是能够在保证家庭经营这一农村基本制度不变和农民财产权不受侵犯的前提下,较好地解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而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它通过龙头企业和其它市场中介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市场,不仅省去农户分散进入市场的巨大交易成本,而且能促使农民集中精力安心搞好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第二,它通过龙头企业和其它市场中介组织向农民提供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解决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曾一度出现的农业服务部门面对千家万户难以提供有效服务的问题。

第三,它通过建立商品农产品基地的形式,在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实现规模经营。

第四,它通过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途径,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

三、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

在国外,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1、公司制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公司制一体化也叫完全垂直一体化,也可以叫做所有权一体化的组织形式。这是大的工商业或金融资本直接投资经营大农场,从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农场生产和农产品的加工销售以至科学研究等统统由大公司直接经营。从所有制来说是单一的,因而也叫完全垂直一体化。实行这种形式,公司要拿出大量资本购买土地,在地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投于土地的资本更多,这会影响资本的使用效率。同时,由于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这样投资农业还要承担较大的自然风险。所以,这种形式的一体化在数量上并不是很多。

2、合同制一体化(Contract integration)。这种一体化,一般是大公司与农场签订合同,通过合同把农场生产与“农业前部门”、“农业后部门”联成一个综合体。这种形式对参与一体化组织的各方都有好处:对农场主来说,他可以获得改善生产方法以及发展生产所需的技术、资金和设备,也可以使他的产品有可靠的销路和价格,从而能保证他的收入。对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商来说,他们能获得符合要求的原料或成品,保证货源,控制原料成本和利润。对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商来说,他们的生产资料有可靠的销路和稳定的价格。另外,采取合同制形式,工商资本可以不要对土地投资,可以不承担由于农业受自然灾害而遭受的风险。所以,合同制一体化在国外是一种普遍的形式。

3、合作制一体化(Cooperative integration)。合作制一体化是由若干个农场主组成的合作社联合经营农业,并兼营与农业有关的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农产品收购、销售、贮运、加工等业务。在国外,农业合作企业发展很快。美国农业合作企业的供销交易总额占农村市场交易总额的三分之一。西欧共同体国家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平均为总农户的47%。

在国内,农业产业化的具体组织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基地+农户)。以实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围绕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生产基地的农户有机结合,进行一体化经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在实际运行中,龙头企业外连国内外市场,内连农产品基地,基地连农户,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具体做法是:公司与农户签订责任合同,进行双向承包;公司为农户承担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产品加工、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负责具体生产。

2、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这里的服务组织,主要指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它们利用自身指导、服务农业生产的职能和技术、资金优势,与农户签订协议或合同,共同建立生产基地。基层农技部门负责种子(种苗)和农资的供应、产品销售、技术指导,农户负责生产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3、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户)。这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原有的社区性合作组织或以供销社为依托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以乡村经济技术服务实体为依托,或以农村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专业户为骨干,与从事某一专业生产的农户自愿联合起来组成的各种农民专业协会;农民或家庭企业自愿组成的各类股份合作企业。这些组织既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又在规范市场行为和协调各方利益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4、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基地+农户)。即围绕当地产业优势,通过培育农产品市场,健全市场体系,运用市场机制和导向作用,带动优势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农户主要以市场为窗口,从而形成区域性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和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

5、主导产业带动型(主导产业组织+农户)。即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逐步扩大经济规模,提高产品档次,组织产业群、产业链,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

从农业产业化的上述几种组织看,其基本的共同特征是:(1)一体化经营组织突出一个“带”字,无论是龙头企业或其它市场中价组织,都要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带动农产品基地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2)一体化经营组织对各参与主体突出一个“利”字。根据利益共同体与市场关系相结合的原则,达成一体化整体目标与多元参与者主体目标的最佳结合,使各参与主体利益共享;(3)一体化经营组织突出一个“平”字。各产业化组织与利益主体必须是平等关系,无论谁当龙头都不能搞垄断,都是市场经济的开拓者、组织者、引导者,是营运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

四、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

1、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确定主导产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确定主导产业既要考虑市场需求,又要发挥本地优势,根据资源、区位、传统、技术优势,去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和产品。选择市场竞争力强、占有率高、覆盖面大的产业,不断扩大规模,形成主导产业。有的地方没有资源、区位方面的优势,则需要利用人才优势发展主导产业。

2、大规模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农产品商品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围绕龙头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发展名牌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明确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的思想,在基地开发建设过程中,把自己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按照规模化的要求去开发,去建设。

3、高起点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一个龙头企业,既是生产加工中心,又是一个信息中心、科研中心、服务中心。近年来,各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把建设龙头企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在龙头企业建设中,要坚持大(规模大)、高(技术含量高)、外(外向型)、新(新产品)、多(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采取原有企业改造、扩建,小企业联合,以及在市场、资源条件好、加工环节薄弱的地方新建等办法,建立起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销售、科技开发等龙头企业。为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实行国家、集体、个体、私营、合资、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相结合;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

4、多渠道开拓市场。开拓市场、培育市场、完善市场体系是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核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环节多,经营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一旦发生销售不畅的问题,损失将是巨大的。因此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贸”字放在突出位置,围绕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流通,抓好以专业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市场建设,强化交通、仓储、冷藏等市场基础设施的配套,努力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市场开拓方面,既要开拓国外市场,又要开拓国内市场;既要开拓城市市场,又要开拓农村市场。在市场体系培育和完善方面,一定要注重产品市场的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并加强市场的法制化建设,使农产品在公平的原则下做到有序竞争。

5、正确处理产业化组织的利益关系。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以及城乡之间、条块之间的利益关系,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完善产业化组织的运营机制,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证。在这方面,一是要提倡发展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吸引农民通过资金、土地、劳力、技术、设施入股,与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共同体。打破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发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协作与联合,形成群体优势,获取规模效益。二是建立健全的利益调节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合同价格、利润返还、预付定金、贴息贷款、免费扶持等形式,合理确定各方的责、权、利,确保各方面的利益不受损失,特别是返还给农民的利益要得到充分的保证。

6、强化政府推动。农业产业化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目前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的情况下,发展农业产业化离不开政府的推动。随着产业化的发展,政府要搞好“引导、支持、协调、调控、服务”工作。“引导”就是要从发展方向上引导;“支持”主要在政策上,也包括资金上的扶持等;“协调”主要是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以及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调控”是政府要制订产业化的总体发展规划,避免产业雷同和重复建设;“服务”就是政府要帮助解决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第六节 农业中的规模经营

一、农业中规模经营的形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有走向集中的趋势,农业企业的经营规模趋于扩大。这是由于经营规模的变动会引起经济效益的变动。在通常情况下,农业企业经营规模扩大,会引起产量提高,成本下降,使企业收益相应增加。这种效益称之为规模经营的效益,也叫做规模经济。当然,企业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会产生规模不经济。

农业企业(农户)规模经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①规模经营有利于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可以促进农业增产和品质的改进。②规模经营可使资本特别是固定资本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降低分摊到单位农产品的成本费用。③规模经营有利于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和销售,能降低流通费用,并在市场上获得较高的价格。④规模经营增强了对风险的抵抗能力。由于上述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优于小生产,农业生产日益集中在经济效益高、竞争能力强的企业,其经营规模趋于扩大。

反映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主要指标有:①企业经营的耕地面积(或林地、草地、水面的面积)。由于土地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通常以经营耕地面积的数量来反映经营规模。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我国通常把农业规模经营理解为土地规模经营。②企业的总产值。通过集约经营,在单位耕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也可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所以,企业的总产值也是一个反映经营规模的综合指标。③企业拥有劳动力数。在农业处在人畜力耕作时,企业拥有的劳动力数也是反映规模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企业的劳动力数已趋下降,不再是反映经营规模的重要指标。

二、农业中规模经营的条件

规模经营并不是意味着规模越大越好。因此,农业中的规模经营要特别重视规模的适度,也就是要选择适度的经营规模。为此要掌握规模经营发展的条件:

1、农业的规模经营要以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为前提。因为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生产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规模经营就缺乏内在动力。

2、农业的经营规模必需与企业的技术与管理水平相适应。否则,规模的扩大就会导致规模的不经济。实际上,在通常情况下技术的进步、设备的更新,才能引起扩大经营规模的需求。管理水平的提高,才有驾驭更多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的能力。所以,只有不断提高技术与管理水平,规模经营才能有效的扩大,才能使规模经济的效益继续提高。

3、农业规模经营需要有相应的土地流转机制。要允许土地的所有权、特别是土地的使用权,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移,使需要扩大土地面积的农业企业能够有扩大的空间。在我国,建立规范的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条件。

4、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要以剩余农业劳动力能够转移为必要条件。规模经营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必将导致农业中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如果剩余劳动力不能移出,就会阻碍规模经营的发展。为此,要找到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除了在农业企业间、产业间、地区间转移外,更主要的是要向二、三产业转移。所以在我国,农业规模经营通常在沿海发达地区的部分农村才具备了这一条件。

5、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健全,能为规模经营提供必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三、我国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的途径

改革以后,我国实行了以农民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民家庭经营往何处去是各方面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这是因为,从承包农户的经营规模来看,我国农业仍是小规模的农业,截至1998年,每农户经营的耕地面积平均只有0.137hm2,农户家庭劳动力有剩余。从规模经济看确实是不经济的。为了实现农业中规模经济效益,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引导农民家庭实行适度的规模经营问题。

承包农户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实行以农民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条件下,我们不能用行政手段人为地去搞所谓的规模经营,而只能利用市场机制、利用经济方法,通过以下途径逐步扩大。

1、通过耕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但这必需建立在农民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它的前提条件是农民自愿转让承包的土地,而且转让了承包地的农户能够找到稳定的有保障的就业机会。

2、通过农业集约化扩大经营规模。在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转移有困难的我国,靠耕地的集中将是缓慢的、有限的,所以经营规模的扩大将主要靠集约经营,在单位耕地面积上追加投入以获得规模效益。

3、通过农业专业化使经营规模扩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如果农户调整产业结构时,减少经营项目,把资源集中投放在某一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其结果也是规模扩大、增加规模效益。

4、通过合作经济组织,使承包户能够分享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效益。如双层经营中的统一经营层次,集体经营那些分散承包户难以经营的项目,为承包户服务。又如专业户可以组织成专业合作社,从事加工、运销等环节,都可以获得规模效益的利益。

5、在自愿基础上,农户联合办农场,可以是合作农场、合伙农场或以土地入股的股份制农场,也可以在乡镇企业中办农业车间(农场),形成较大规模经营。

6、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外部的规模经济,以增进农业内部的规模经济。

第二篇:经济学讲义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5:为什么只有好东西才会进出口?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讲这本书,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昨天我们提到了需求第二定律,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会增加。这点用到男女谈恋爱上也挺有意思,比如谁会迁就对方,在恋爱中,谁的付出更多一些,其实就取决于谁爱谁更多一点。女孩追男孩,那么女孩的需求就更大,他的付出就更多,相反,男孩追女孩,就必然要迁就女朋友的各种任性。甚至当云备胎。至于彩礼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谁更迫切结婚,谁就付出更多,如果女孩更迫切嫁人,那么他是得不到什么彩礼的,反而还会带来嫁妆。所以这本身就没什么公平可讲,你也不可能要求像你爱对方一样,让对方爱你。这本身就是经济学上的需求决定的。所以我们经常听到,找个你爱的人谈恋爱,但要找个爱你的人结婚。

谈恋爱的损失是有限的,结婚之后的损失是无限的。所以你要想以后的日子过的舒服,找个爱你多一点的人,远比找个你爱的人更划算。

作者还给需求加了一个定律,精选品和普通品之间的价格差距,会因为叠加附加费之后,而变小。附加费越大,效果就越显著。作者举例,一个精选苹果2块钱,普通苹果1块钱,要让你选,你吃一个精选苹果,等于吃2个普通苹果,很多人图便宜,都会买普通苹果。但是如果运费都是1块钱,精选苹果变成了3块,普通苹果变成了2块,这时候吃一个精选苹果,只相当于1.5个普通苹果了。那么运费要是10块呢?精选苹果12,普通苹果11,大部分人可能都会去选择精选苹果了。

可见附加费,让低端商品的竞争力大幅下降,这也就告诉我们,为什么只有好东西才会进口和出口,好东西叠加附加费后,优势就会越来越明显。所以如果你的公司生产的产品很好,但是遭遇到了劣质商品的价格竞争,你不妨把它卖的远一点试试。比如一些热带地区,当地的很好地椰子和香蕉根本卖不动,但是包装后,卖到北方,却有很好地销路。

说完需求,我们看经济学的第四个词叫做价格,作者先说了为什么计划经济会失败,因为有三个不可逾越的根本性障碍,第一是人际效用不可比较,每个人对于不同物品有不同的偏好,比如我就喜欢苹果,不喜欢香蕉,那么你可能刚好反过来,所以没办法比较到底是多生产苹果,还是该多生产香蕉。另外,即使同一种产品,需求也没办法比较,我用钢笔练习书法,你用钢笔却只是写作业,那么我们谁的需求重要?也不好说。所以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个人和企业,都是可以做计划的,但是整个社会却不能做计划,社会计划的越多,效率就会越差。比如当年我们一门心思发展重工业,结果一开始还行,后来就越发展越穷,完全跑偏了。

第二个障碍,数据不可得,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排序,而且统计本身就有严重的误导性,比如做人口普查,目的是收房产税,那么得出的人口和房子数量就会明显偏低,而如果做人口普查的目的是发放补贴,那么肯定数据就会明显偏高。甚至这中间能差出很多。而且这些数据的来源本身就存在疑问,有些人根本就是谎报瞒报,甚至瞎写数字,倒推数字,比如当年亩产一万斤的时候,就是用1万斤倒推出来的小麦密度,然后拆了八块地,拉到一起来秀政绩。

第三个障碍,奖惩难分,预测未来本来就是不可能的,那么你也就没办法对正确错误进行考核,有可能这次对了,但基本可以肯定就是蒙的,蒙对了奖励,蒙错了惩罚,其实最后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即使他很努力,也依旧不可能提高准确率。

哈耶克就对此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说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边际平衡,而是要应对变化。边际平衡只是静态的看待问题,而应对变化才是动态的。边际平衡只能解决,现在最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最好。但是应对变化才能够让我们做的更好,哈耶克提出,要利用分散在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当然说了这么多,其实解决之道就是两个字,价格,价格体系能够轻松破解上面那几个障碍。

比如人际效用不可比较的问题,大家通过价格就相当于找到了一把尺子,价格传递了稀缺的信息和数据,什么东西少了,价格就会明显上升。也能够解决偏好,你愿意为钢笔付出多少钱,这就是偏好的信息,所有人都在使用真金白银参与交易,那么最后的数据,必然反映真实情况。价格要比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靠谱的多。另外,价格还有很明显的奖惩功能,你对未来的预期错了,就会赔钱。

作者说现代社会人都很仇富,因为富人抢占了资源,富人总是先打到车,先就医,先登机,优先上好学校,因为穷人占据了绝大多数,所以这样的情绪非常高亢,没人敢违背民意,但是我们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反过来想,如果有钱人赚了很多钱,还不能享受优先权,那么他赚钱干嘛?比如倒退30年,我们都是凭票供应,钱在手里根本没什么用,那时候有富人吗?大家都是一穷二白,生活比现在过得惨多了,所以从经济学来说,只有共同贫穷,没有可能共同富裕。要想让社会财富提高,就得给财富的拥有者特权。像有些人说的,做到均贫富,那样只能让价格机制失灵,经济会陷入崩溃的边缘。

所以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成果就是,摆脱贫穷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把饼做大,而不是拿走富人的那一块。在二战后,华沙阵营一直在寻求拿走富人的饼,而西方阵营则一直在试图把饼做大。20年时间,结果已经说明了一切。

大家都很鄙视发国难财,趁人之危,比如地震了,有人哄抬纯净水的价格,卖到了10块钱一瓶,这时候就会受到全社会的讨伐,但是作者说,地震并不是卖水的人造成的,他只是市场供给者,而涨价行为是因为供不应求造成的,如果纯净水资源充足,他根本就不可能卖出去。所以,水价猛涨,是因为供需变化所造成的。而不能光用道德的眼光去审视,价格上涨,起码能保证,最需要水的人,能够得到生命的延续,如果价格不涨,水还那么多,那么都会被一些并不需要的人拿走。所以其实做生意,都是在趁人之危,医生就是利用病人的痛苦收费,老师也在利用学生的无知赚钱。非要上升到道德层面,那这个事就无解了。

当然如果还是这个卖水的商人,地震后,故意囤积居奇,制造稀缺,利用地震的恐慌,然后再加价销售,那就是另一个层面的事了。这就跟拦路抢劫没有区别,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我们要关注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如果是人祸,那就绝不手软。如果天灾的话,那就说明价格机制正在报警,应该多想想增加供给的事,别阻止别人发国难财,否则反而会让情况更加糟糕。比如刚才矿泉水涨价到10块钱的例子,价格翻了10倍,于是就会有人铤而走险,从各地调动物资,去当地售卖,供给大幅增加,才能解决当地的吃水困难。否则压制不让涨价,也就没人动这个脑筋,那么吃水困难还将持续。这点从房地产上就可以解释,房价一开始上涨是合理的,也是需求的体现,结果总是在控制土地供给,压制开发商,开发商明知道有利润,也不能多开发,最后就造成房子供给不足,房价越来越贵。带动了投资需求。形成了大泡沫。如果早用市场规律进行调控,多供地,现在不至于这么麻烦。有人问老齐,你说这个有用吗?只是理论而已,这可不是理论,是有根据的,比如黄市长在重庆的时候,房价就一直没涨。他一走价格就猛涨,大家不觉得很奇怪吗?到底是市场问题,还是人不行,似乎一目了然。

这个观点,也被西方经济学家们一致认可,米尔顿弗里德曼就说,发国难财的人,实在救别人的命。不应该得到惩罚。所以我们不是在提倡涨价,而希望涨价能够带动供给增加,从而真正解决问题。而掩饰涨价,反而是在掩耳盗铃,是在掩饰供给严重不足,长此以往价格机制失灵,肯定会出更大的麻烦。明天我们来讲讲这些麻烦,当供给不足时的物资分配问题。明天见

第三篇: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注:如果书上和PPT上答案有冲突,则两者都可以。老师说不需要一字不漏背下来,答到要点、意思对即可)

第1章 导论

1.农业贡献包括哪些方面并作简要分析(回答四个要点+适当展开,答案仅供参考)P4

(1)产品贡献。食品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非农产业部门的食品消费主要原于农业部门。农业除了对国民的食品贡献以外,还有对国家工业发展所作出的原料贡献。

(2)要素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3)市场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①农民作为买着。购买服装、家具、日用工业品、耐用消费品等和农药、化肥、种子、农膜、农用机械及其他农业投入品。农民对这些工业品的消费扩大了工业品的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又会刺激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扩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不断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就业,农村人口不断迁移到城市居住,因此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会推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也会使农业对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农用工业品消费的增加。农民用于工业品的支出代表农民对整个经济发展所作贡献的一个方面。②农民还是一个卖者。作为卖者,农民在市场上出售农产品,把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出售给非农产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农民这种消费活动,不仅提高了农业滋生的市场化程度,而且满足了非农产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市场流通量增加以后,不但可以促进相关运销业的发展,而且是农产品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也有利于农业要素市场体系的发育成熟。

(4)外汇贡献。所谓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出口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赚取了大量外汇,用农业赚取的外汇购买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武装本国工业,从而促进了本国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2.什么是农业多功能?结合实际谈谈农业多功能表现在那些方面?P8

农业多功能是指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有形结果和无形结果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农业多功能表现为五个功能:

(1)环境功能: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包括农业景观和各种生态问题:水土保持、补充地下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等。

(2)社会功能:由于农业所具有的地域性分布特点,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而且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模式以及农村社区活力,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

(3)粮食安全功能: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功能除了提供粮食这一特殊商品的供给外,还具有非商品功能,既保证一定的粮食自给水平、减少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担忧、增加粮食安全的保障感、确保国家宏观战略的实现,对于面临粮食短缺和购买力不足的国家,农业生产具有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确保家庭粮食安全的特殊功能。

(4)经济功能:农业除了与其他部门一样具有提供产品和就业机会等传统经济功能外,还具有其他经济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如保障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作用、保持国土空间上的平衡发展、提供消遣场所、文化和历史继承、形成农业景观、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农村居民学习能力和维持特殊的生态系统等功能。

(5)文化功能:农业具有形成和保持农村独特文化和历史的功能。

第2章 农产品供给与需求

1.何谓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供给需要具备那两个条件?P23

(1)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着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2)从经济学角度讲,农产品供给的形式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经营者有出售农产品的愿望;二是生产经营者有供应能力。当只有出售农产品的愿望而没有供应农产品的能力,或虽有供应农产品的能力但并没有出售农产品的愿望,都不能形成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2.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1)比较价格的变化;(2)技术变化;(3)投入要素价格;(4)生产者数量;(5)对价格的预期

3.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概念P38

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灵敏度,即指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价格变动率的比率。其大小用供给弹性系数来表示。Es=(ΔQ/Q)/(ΔP/P)=ΔQ/ΔP*P/Q

4.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P40

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又称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映的灵敏程度,即指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Ed=(ΔQ/Q)/(ΔP/P)=ΔQ/ΔP*P/Q

5.影响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P42

(1)农产品的必需程度;(2)农产品替代与互补程度;(3)农产品的用途情况;(4)农产品价格高低及其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6.恩格尔系数的含义与意义

(1)含义: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用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全部生活消费支出)*100%

(2)意义:

第一,恩格尔系数揭示了居民食品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定量关系。

第二,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第三,恩格尔系数对于研究消费结构(如衣着等)具有重要意义

第3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

1.农产品零售市场为什么会向超市连锁配送方向发展?(以下几点+展开)

超市、连锁、配送是农产品商品化生产成熟的标志。

首先,强化了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

其次,利于农产品质量得到全程监控;

第三,有利于农产品的优质优价。

第4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

1.农产品期货交易及它的运行特征

(1)期货交易是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由买卖双方在交易所内预先签定买卖合同,而货款的交付与货物的交割则要在约定远期进行的一种贸易形式,属于信用交易范畴。

(2)运行特征:

1.期货交易是一种“买空卖空”的交易行为;

2.期货交易是一种委托性质的交易行为;

3.期货交易是以期货合约自由转让为前提的交易行为;

4.期货交易是在交易所进行的交易行为。

2.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P81

(1)回避市场风险(转移价格风险);(2)发现合理价格;(3)风险投资和资源配置功能;(4)

国际定价;(5)知识更新。

第6章农业土地资源

1.什么是地租?什么是级差地租?

(1)地租: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将土地转给他人使用而获得的收入,它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2)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入到条件较优(包括土地肥沃程度较高或地理位置较好)的土地上,或者生产率不同的各个资本连续投入到同一块土地上而产生的超额利润。前者叫做级差地租Ⅰ,后者叫做级差地租Ⅱ。

2.土地集约经营有哪几种类型,应如何提高土地的集约经营水平?

(1)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1.劳动集约型;2.技术集约型; 3.资金集约型。

(2)提高中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

1. 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 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

4. 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

5. 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3.何谓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简单地说,是指在最适宜的土地面积上的经营。

第7章农业劳动力P165

1.什么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其主要类型有哪些?(P177-)

(1)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

(2)主要类型

(一)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可分为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

(二)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可将剩余劳动力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积累型剩余;

2.结构型剩余; 3.替代型剩余;4.季节型剩余。

2.解释刘易斯模式(基本含义)(P173-)

刘易斯模式: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

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利润。

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

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此题论述备选,同学们可自行展开)

(1)加快城市化速度。

(2)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4)健全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性和组织化程度。

第11章 农业家庭经营P262

1.什么是农业的家庭经营?

所谓农业家庭经营,就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其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

2.现阶段农户兼业化的原因是什么?

(1)现阶段的农户家庭收入的不足是农户兼业最直接的动因

(2)农业收入的基础作用及保有土地的积极意义是农户兼业的保证

(3)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为农户兼业提供了可能提供了可能

第12章农业合作社

1.农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的涵义?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也称农业合作社,是指农民,特别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以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守合作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

2.合作社的基本原则?

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通过的合作原则:自愿和开放原则 ;社员民主控制;社员的经济参与;自治和独立;教育、培训和提供信息;合作社要通过协作形成地方性、地区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组织结构;关心社区发展。

3.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模式选择?

(1)专业合作社模式;

(2)日本农协模式;

(3)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第13章农业产业化经营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

答: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多方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答:生产专业化、企业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

第四篇:《行为经济学讲义》读后感

《行为经济学讲义》读后感

老陆

《行为经济学讲义》是由汪丁丁在北大上课的讲义汇编而来的,很多语言都是口语化表达,让人读起来很轻松。而且这种表达方式是在一种无压力,自由状态下产生的,比较容易产生一些思想的火花。自己读来也非常的喜欢。

一 何为行为?何为行动?

自己在讲授消费者行为学的课程时倒没有认真考虑这两个词的本意。或者他们本来就没有差异。汪丁丁认为,行为是生命的表征,没有行为肯定就没有生命了,而运动则不一定是生命的表征,如质子的运动等。尽管这种解释有点牵强,但可以解释行为经济学的理论的出发点。丁丁认为行为主要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行为来自与价值判读,价值判读的结果就是选择,而影响价值判断的因素主要来自与内因(个体的认知能力,心理状况等)外因来自与决策环境的不确定性,而选择的影响就来自消费者的约束条件。这一个逻辑框架正好阐述了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架构。一个对我来看很复杂的理论,丁丁用轻描淡写的口吻就解释清楚了,高人就是高人。

二、社会创造

丁丁引自Siddhartha Bhattacharyya and Stellan.Olilsson 2010的文献重点观点:一个社会的创造性,一方面取决于社会里的每一个体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结构。他认为创造从来都是个体行为,但是自由却是整体的。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创造力,是要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创造的环境。他提出,目前中国不允许怀疑权威,是压制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由此,政治体制的改革远比经济体制改革更紧迫。在一个有力创造的社会中,一定要培养100万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重视过程,结果就是必然回产生“爱因斯坦”式的人物,这个和哈耶克的“匿名的少数”的观点一致。有利于创造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丁丁引自爱因斯坦的观点,这个社会应该是自由的,包容的。爱因斯坦说,任何一个伟大高尚的事情无论是艺术作品合适科学成就,都源自与独立的个性,因此,最重要的宽容就是国家与社会对个人的宽容。爱因斯坦不仅是物理学家还应该是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宽容是一种整体性质,没有宽容的社会,个人的自由也就消失了。中国技术进步之所以缓慢,主要原因是中国社会缺乏宽容。这个观点一下子击中了我的情感。一些单位给老师提很多教学、科研上的要求,可图书馆中像样的数据库也没有,连外出参加学术研讨会的经费也没法提供。给老师界定了很严格的行为方式。整体是自由的,而个体却是束缚的,这个是当前社会中主要的矛盾。

三、社会流动

一个社会流动路径中有三类媒介:货币,情感和权力。货币是最具有同质性的东西,它可以衡量世间万物,因此,就是货币的劣势,它导致了人类的异化。权力是有科层的,它的同质性比货币要差一点。一般社会中权力主要由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这四种类型组成。而情感也最没有同质性的媒介。几乎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关系都不相同。一般情况下,人类的情感分为原始和派生的两大类。原始的情感主要有惧怕(Fear),悲伤(Sad),幸福(Happiness)四种和愤怒(anger)四类。而派生的情感主要有希望、失望、妒忌、悔恨、悲喜交加,又爱又恨以及更微妙的复合情感。我个人倒认为这三种是充当媒介的功能,倒是促进社会流动的动力,钱能使鬼推磨,权力能让人不断的向上爬,而情感会让人依恋,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情感促进的社会流动更能使这个社会具有活力。

四、合作与生存

汪丁丁在文中开篇就提出“合作何以能?”,合作为什么会产生?他认为,合作是人类进化的原因,这是一个新的视角,这一逻辑的基本出发点是动物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只能借助合作而求得生存,而人类祖先在与其他物种的竞争中毫无个体优势,只能借助与合作才能生存下来。但合作效率比人类高得多的生物(如野狗,蚂蚁等)为什么没有进化的如此文明?汪丁丁认为这是因为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情感闹和社会脑,人类就有产生了社会同情能力(利他),又有了社会认知能力,产生了“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维框架,对社会的演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五、君子与小人

君子与小人相为消长之理,君子的主要职能在于维护合作秩序,对与企业家来说,不是直接去追求企业的效率,而是要创造出一套可以满足最大多数合作参与者的公共的激励制度,最终就可以实现企业的效率最大化。套用这个逻辑,城市的市长不应该是直接追求GDP,而是设计一套城市发展的制度,让最大多数人都能从中获益,这个城市的GDP自然就会上升,因为,交易成本低了。对一个学校也是如此,只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一个城市的市长看中的社会流动的“权力”属性,因此,希望在极短的时间内权力最大化,而设计一个有用的发展之制度,是需要时间的,市长可能等不及了,同样对一个学校也是一样。因此,这一套逻辑对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最有效。

厚厚的一本书,我只悟出这几点,这也是我这凡夫俗子与神仙间的鸿沟吧!

第五篇:农业经济学论文

小农户与大商业资本的不平等交易2011年夏天,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超市的大蒜、生姜和绿豆价格都达到历史新高,在民间出现了“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的顺口溜。媒体广泛议论价格暴涨可能来自中间商的“炒作”。近年来,“中间商”“盘剥”小农户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面对城市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乡村收入仍然远远滞后于城镇,一般市民都比较倾向于接受媒体的“中间商炒价和盘剥”的观点。本文要问的问题是:实际情况如何?从经济理论角度来说,我们该怎样理解这样的现象?

一、实际情况简述

呈现暴涨暴跌的“恶性怪圈”。2006、2007年达到2.8元I市斤的高峰,后来跌到2008年的低谷,最低到4分I市斤;去年则达到历史最高点6元I市斤,2011年则再次跌到不足1元I市斤。2011年6月,全国最大的大蒜交易基地(山东省金乡县,仅该县便有数十万蒜农〕的批发市场,居然出现了数百辆农用三轮车、小卡车以及上千名销售贩子排队三到五天而卖不出其大蒜的现象。通过调查,发现外地的大批发商居然串通好不出手收购,借此把价钱压低到1.25元I市斤。排队的贩子们从农户收购时所出的价钱是1.35元I市斤;按照这个市价卖给批发商,他们只能亏本.< 部分原因是由于市场供需关系:价格高的后一年便会有 许多农户一窝蜂地把麦田改作蒜田,扩大生产,导致供过于求的局面,价格因此下跌>。

但是,仅凭这样的供求市场关系,不会产生如此大幅度的波动。不正常的是,有的大批发商居然联合起来“炒价”。当地的小中间商反映,去年有十几二十多个大批发商联合大量收购囤积,造成短缺假象,借此抬高价格。小中间商们也因此得利,有的津津乐道,去年以几毛钱买进,二三元卖出,由此获得暴利。即便是在历史最高的6元I市斤价格下,其实农户出售价从来没有超过1.8元I市斤,而当时在金乡市场的交易价高达4元丨市斤,在超市则达到8元I市斤。价格急剧波动现象并不只限于大蒜,在生姜、土豆、蔬菜等市场上也很普遍。

作为大资本公司的经纪人,这些大商业资本对分散的小农户享有垄断或近乎垄断性的权力。对方基本不具备任何讨价还价的实力和条件,收购价格因此基本上由他们说了算。为此,他们从这个中间领域所获得的收益不仅是“管理费”或“手续费”,更多来自压低收购价格,从自己的收购价和转交给大公司的价格间的差价获利。生产小户如果依赖来村收购的(小)中间商的话,其所得价格比较低。农户自己组织运输,即便如此,他们在销售过程中仍然要面对批发市场欠缺储存设备以及低效率等问题。政府所建立的批发市场一般只起到比较有限的作用,基本只提供一个集散空间,并不具备储存设备和信息服务,也不介入批发商与小农户I中间商之间的交易,没有起到促使权力不均衡的双方在交易中的规范化、均衡 化。

现今的批发市场,是由众多不同的政府部门和机关所设置的,上至国营粮食部门和果品蔬菜公司、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各级省市政府,下至乡镇政府、甚至村庄集体。如此的批发市场多缺乏现代化设备,基本只提供交易的露地或棚盖空间。创建单位一般要承受建设用地高昂价格的压力。它们几乎全都以营利企业模式运作,从税收、出租摊位、管理费用等获利。在这样的情况下,批发市场普遍缺乏公益服务意识,不会为购销者提供信息和储存服务。这也是物流和交易过程中损失高的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一个常见的、多被流通领域研究者所引用的数字是,中国生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率约在25%~30^的幅度,而发达国家则在5%以下,主要是因为中国缺乏 先进的储存、冷藏条件。而掌控这些条件的中间 商,对小生产户会拥有强大的 权力。可以见得,对生产户的低收入来说,政府 也负有一定责任。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开始讨论该问题:

众所周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点在“生产〔阶级)关系”中的“剩余价值榨取(剥削〕”。在理论上,一切价值源自生产者的劳动。剩余价值的剥削从封建生产方式转为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经典观点。

但是,必须指出,这一切是以一定的财产关系为前提的。唯有在土地私有前提下,才可能有地租剥削的生产关系;也唯有在土地和资本私有的前提下,才可能有农业雇佣关系。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土地所有权^理论上属于集体,国家保留征用权〕,因此,遏制了农村租佃关系的扩展(除了亲邻朋友间的流转之外,只有少量的城郊客耕佃农,以及少量的企业公司租赁小农的承包地〕。同时,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下,均分土地使用权,不允许土地买卖,遏制了大资本主义农场的扩展。根据2006年的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农业(全年〕雇工的劳动投人只占全部农业劳动投入的3%,在如此的客观情况下,农村其实几乎没有古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租佃和雇佣“生产关系”。也就是说,基本没有马克思所说的,通过资本主义〔或封建主义〕生 产关系而“剥削”的“剩余价值”。

虽然如此,我们知道,农民一般只获得其产品最终销售给消费者的价格的相对低比例,相当部分的可能利润被别人所占有。而所谓的“别人”既非地主也非产业资本家,并不涉及传统意义的“生产关系”,他们主要是大“中间商”。后者依赖掌控商业资本的强势以及农户的弱势,从流通中的物流、加工和交易环节中获得利益。众所周知,农产品生产后,需要通过产地中间商(的运输和连接,部分产品更需要加工和冷冻储存〕才能进入(遍布全国的4000多个)批发市场。这里,有大规模的批发商和公司,但也有许多小中间商,包括个体农户(贩子〕进行收购。经过他们之后,又要通过市场中间商才能进入到零售商或超市,之后才把产品卖到消费者手上。其流通模式是:生产农户一产地中间商一市场批发商一市场 中间商一零售商一消费者。

在整个流通过程中,大商业资本举足轻重。大商业资本如果是以“龙头企业”的面貌出现并直接与小农户打交道,那就比较简单地体现本文主题的大商业资本与小农户间的关系。如果是以大批发商的身份出现,通过小商小贩与农户打交道,大商业资本的强势则更多地展示于与小商小贩的关系中(例如上述排队三五天还不能销售大蒜的上千贩子〕。如果是通过经纪商与小农户 打交道的话,其经纪商很可能会对小农户占据垄 断的强势。

我们如果简单用“剩余价值”的概念来理解商业资本与小农户间的关系,也许可以说今天的“剩余价值榨取”形式主要是商业资本通过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拉大收购与销售价格间的差额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但是,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古典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或“剥削”所指的是生产领域中的关系,而不是流通领域中的关系。“商业资本不直接生产剩余价值”,而只通过流通领域获得产业资本在生产领域中所榨取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简单把商业资本视作与产业资本同样性质的榨取“剩余价值”的“资本”会混淆产业和商业资本,引起众多误解。另外,正如有的反驳意见所指出的,“中间商”不仅是大规模的批发商和公司,也包括众多为薄利而疲于奔命的农民工小中 介、贩子。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到政府建设的批 发市场欠缺服务和公益观念的因素。

马克思《资本论》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流通是由成规模的产业资本和成规模的商业资本所组成的,区别于“前资本主义”的“小商品生产”。后者要么由小生产者直接销售,要么由(较小规模的〕“商人资本”所销售。马克思所没有想象到的是中国今天的悖论现实,即由小农户和大商业资本,而不是小农和小商人,也不是大农场和大商业资本,所组成的流通。这是中国今天的农业经济的悖论特点。

由此可见,简单援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其连带的“剩余价值剥削”概念来理解农户与中间商的关系是不可取的。马克思分析框架的重点是生产环节中的产业资本下的“生产关系”,以及由规模化产业资本和规模化商业资本所组成的流通。但今天的中国小农所面对的既不是马克思所分析的产业资本中的“生产关系”,也不是其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流通”。它主要是马克思所没有想象到的小农户与大商业资本间的关系。因此,使用古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来理解中国今天的农业经济,难 免“牛头不对马嘴”。

不平等交易的成本与收益

我们仍然可以得出这样的初步结论:当前的实际是,小农户与大商业资本〔大中间商I企业)之间权力极端不平等的交易。对农民来说,这种交易带有高昂的(可以称作广不平等交易的成本”。中国今天的(国内外)公司十农户的“订单”和“契约”农业,同样美其名曰〔自由平等的)“契约”I“合同”农业,但实质上是不平等的垄断,或近乎垄断对弱势的关系。而对掌握商业资本的(大)中间商和公司来讲,它们获得的是(诸如通过压价的〕不平等交易的“交易收益”。

中国今天的农业生产主体仍然是分散的、人均才两三亩承包地的“小农”,但其市场流通领域中的主体则不简单是小贩子和小中介,而越来越主要是举足轻重的大批发商和大“龙头企业”。这个小农户和大商业资本的悖论共存与结合,可以说是今天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结构。我们与其从不符实际的理论虚构出发,再试图把实际硬塞入其中,不如从实际出发,然后由此得出交易双方间权力悬殊的“不平等交易”的基本事实和概念,由此看到小农户因此而必须付出高昂代价的现实,以及大中间商和大企业公司因此而能够 获得超额收益I利润的现实。这就是当前农户和 商业资本在流通关系中所呈现的基本“规律”或 “逻辑”。目前,我们虽然缺乏系统的统计数据,但如果我们以上的分析一在日益全面、深入的市场化大趋势下,对今天中国大多数的农户来说,最关键的“关系”不是生产关系而是他们在流通领域中与大批发商、大中间商以及大流通公司间的不平等“流通关系”

我们也可以从经济效率角度来理解当今的小生产现实。

在商业公司^小农户的模式下,资本逐利的行为主要呈现为对农业 生产户压低收购价和对消费者提高销售价。其惯用方法是,试图把收购价压低到接近生产户盈亏平衡点,把出售价提高到消费者所能承受的最高度,借以达到最大的商业资本利润。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如此的商业资本也会组织生产,借以更好、更完全地掌控收购和销售额,但其基本经营模式和经济逻辑是商业资本性而不是产业资本性。作为商业资本,它们更倾向于玩弄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压低收购价,并借同样的手段来提高出售价。他们促使交易成本最低化的手段不是高效率的生产和高效率的合同签订与执行,而是垄断性的价格控制,甚或对小农户的欺压。

下载农业经济学讲义 第八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经济学讲义 第八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经济学题A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题 专业名称:农业推广 考试科目:农业经济学(共150分)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 1.农业2.复种指数3.土地报......

    农业经济学论文范文

    农业产业化特征1·生产的专业化2·经营的一体化3·服务社会化4·布局区域化5·管理企业化二·我国农业产业化产生发展的背景(一) 农村经营体制改革1978年后,我国农村进行了经营......

    农业经济学论文范文

    家庭经营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课程名称 农村农业经济学 姓名刘金泽 学号21080212 主修经济学摘要: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处于微观基础主导地位,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家庭经营制......

    农业经济学论文

    农业经济学论文 学院:经济与法律学院 专业:金融学 班级:金融112班 姓名:张娜 学号:120113902033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班级:金融112班,姓名:张娜) 摘要:农业保险是指专为......

    农业经济学论文

    经济与管理学院 农管111班 王梦 2011021432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摘要: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果,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其中......

    XXX老师政府经济学讲义

    政府经济学第一讲政府经济学概论第一节政府经济学的界定1.政府经济学-PublicSectorEconomics-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和标准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的科学。“是论述各级政府......

    农业区位因素讲义

    讲义 【导入】晏子使楚中有这样一段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里的“水土异也”,请同学们思考晏子这样说有什么依据?带......

    农业经济学论文2

    农业经济学论文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设想 众所周知的,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土地改革时期,农业合作化时期,人民公社化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四个阶段。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