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行政法之信赖保护原则

时间:2019-05-14 05:3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行政法之信赖保护原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行政法之信赖保护原则》。

第一篇:浅论行政法之信赖保护原则

浅论行政法之信赖保护原则

杨洪霞

山东大学法学院 2003级法律硕士

【摘要】:行政信赖保护原则是德国行政法院根据法律的安定性原则和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逐步确立起来的,目的在于维护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和保护社会成员的正当利益。信赖保护原则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如德国,日本,韩国,我国的台湾地区等得到了程度不同的运用。在我国,《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信赖保护在我国已经纳入法制规范。本文主要从信赖保护原则产生的渊源,理论基础,确立的必要性和我国确立信赖保护原则的制度构想来阐述。

【关键词】:信赖保护原则 信赖利益 行政程序 行政补偿

概述

行政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当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已经作出的行政行为产生了具有正当性的信赖利益时,这种信赖利益应当得到保护,行政机关不得随意的变更或撤销已作出的行政行为,如果撤销必须补偿相对人因信赖所产生的损失。无疑,行政权在国家的各种权力中是最桀骜不逊的,为了防止行政权的滥用和不正当行使给公民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确立这个原则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在我国,《行政许可法》颁布之前,信赖保护原则鲜有研究,更提不上运用,行政机关动辄撤销行政许可,全面整顿等行政行为严重损害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制定的法规政策朝令夕改,出尔反尔,反复无常也使政府失去了信用,带来的是国家经济资源的浪费,行政成本的提高,公民合法权益的损害和相对人与行政主体的严重对峙。随着中国加入WTO,行政法治的发展和社会民主法制意识的提高,建立诚信政府的理念也在逐步深入人心,《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信赖保护在我国已经纳入法制规范。人们更加关注信赖保护原则的研究。

一,信赖保护原则在各国的确立

德国是信赖保护原则的母国,德国的行政法院确立的这个原则是为了维护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和保护社会成员的正当利益。1973年10月召开的德国学者大会将“行政上之信赖保护”定为会议第二主题,奠定了信赖保护作为一项公法原则的地位。此后,德国《行政程序法》,《租税通则》,《联邦建设计划法》等法律中,信赖保护原则均被明文加以规定。[1] 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8条至50条对具体行政行为撤销和废止等作了明确的规定,行政信赖保护作为行政法上的一项重要原则在法典中得到正式确认,随后该原则被很多大陆法系国家借鉴。

韩国《行政程序法》第4条规定:“行政机关执行职务时,应本着诚实信用为之”。

日本行政法的特点就是对外国法的合理借鉴和运用,日本在60年代引入信赖保护原则,70年代得到充分的论证,并将其与诚信原则,禁止反言原则一起作为行政法的一般原则。

我国台湾地区在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案例和判决中直接适用信赖保护原则,台湾《行政程序法》第1条将“增进人民对行政之信赖”作为一项立法目的,第8条规定:“行政行为,应以诚实信用方法为之,并应保护人民正当合理之信赖。”

在英美法系国家虽没有明确提出信赖保护原则的概念,但却提出了与此类似的制度,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确立的合法预期的制度,美国的不得翻供制度。

我国《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9条规定:“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规定判决撤销违法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将会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人民法院在判决撤销的同时,可以分别采取下列方式处理:

(一)责令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二)责令被诉行政机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三)向被告和有关司法机关提出司法建议

(四)发现违法犯罪行为的,建议有关机关依法处理。”该条虽未明确提出信赖保护的概念,但是规定违法具体行政行为给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人民法院可以责令行政机关采取补救措施,可见信赖保护原则的理念已经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2003年8月27日通过,2004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废止,或者准许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这标志着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已纳入法制规范。

二,信赖保护原则的理论基础

1,诚实信用说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宁。诚信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诚实信用原则在私法领域被称为“帝王条款”。诚实信用说主张信赖保护原则是将私法领域的诚信原则适用于行政法领域。日本盐野宏教授就认为:“信义诚实的原则乃至信赖保护的原则,是将私人间适用的法原理适用于行政法关系的情况”。[2]

日本学者乙部哲郎也主张将诚信原则作为信赖保护原则的法律依据。他认为,首先,“信用”一词与信赖相近,其次,行政法上的法律关系为具体关系,适合诚信原则的适用。[3]另外,肖金明教授主编的《行政许可要论》也提到“私法领域的诚信原则被引入了公法领域,并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4] 甚至有学者认为:“苟无诚信原则,则民主宪政将无法实行,故诚信为行使一切行政权之准则。”[5]

2, 法的安定性说

法的安定性包括两方面:第一,法律本身的安定性,即法律规范必须是确定的,不存在相互矛盾的理解,这样社会成员才可以准确的依据法律来行事。第二,法律制定出来后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国家不能随便的更改而使法律处于不确定状态,法律的溯及力被限制。法的安定性说主张信赖保护原则得以确立就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安定性。正是“本于法的安定性,行政行为须具有可预见和可预测性,人民预先知其所遵循,故人民因信赖行政行为所生之损害应予以保护。”[6]

3,权利保障说

认为信赖保护原则实质上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而确立,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免受政府不正当行政行为的侵害。

在上述三种学说中,笔者更倾向于诚实信用说。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维护法律的安定性只是信赖保护原则的目的之一,将它们单独列为信赖保护原则的理论基础是片面的,没有揭示该原则的本质内涵。现代社会行政理念发生了重大革新--从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观念转变。管制行政以“政府”为中心,以权力为本位,以命令与强制为手段,片面的强调公民对政府的服从,而服务行政将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作为其行为的向导,任何时候都不以任何手段去追求政府自身的利益。[7] 在行政活动中,政府与公民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所以当公民对政府的行政行为产生信赖利益时,政府不能随意的因为自己方面的原因而使得公民的利益受损,如果确实为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不得已而为时,应给公民适当补偿。现代法治国家已从形式法治走向实质意义的法治。实质上的法治即良法之治不仅要求国家要受到自己制定的法律的约束,更要求制定的法律本身要适当,要承认并保障个人的尊严,保障个人的基本人权。所以诚实信用原则在行政法中的运用,“不仅行政机关执行职务时应予以注意,而且人民在行使或保护其权利时,亦应予以正视。”[8]

三,信赖保护原则确立的必要性

确立信赖保护原则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乃至建立诚信政府都有着及其重大的意义。

1,建立诚信政府的需要

上面提到,现代行政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政府的角色从管理者变成了服务者,服务行政要求政府抛弃治民的观念树立由民做主的观念,将公众置于行政的中心位置上,政府与公民的地位真正地趋于平等,政府将改进服务质量,高效率的为民服务作为其追求和目的。[9] 公民与政府形成良好的合作与互动,再也不是原来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政府要有效的实施行政管理,必须得到公民的配合和支持,而这种配合和支持是建立在对政府充分信赖和尊重的基础上的。如果公民的合法权益因信赖政府的某种行政行为而受到损害,政府就必须象在私法领域那样遵守诚信原则而给公民适当的补偿。为了避免政府的这种不利后果的发生这就要求政府要做到言而有信,取信于民,要求政府权力必须一种可知的,可预测的方式行使,遵守自己发布的政策,信守自已的诺言,这样相对人才有可能对自己将来的行为进行安排和筹划,整个社会才能有条不紊的维持在良好的秩序当中。[10] 尤其中国现在已经加入WTO,世贸组织对成员方政府提出了通过立法成就统一的法律体系,在行政执法上实现统一,公正,合理的要求,并且要求为建立市场经济放松行政管制。这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建立诚信政府,切实的履行自己的承诺,保护私人的信赖利益,使公众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具有可预见性,从而构建诚信社会,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2,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信赖保护原则设置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现代行政法试图在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间寻求一种平衡。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尽量的满足社会成员的利益需要,但为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不得已而损害个人的合法权益时,必须对遭受损害的成员以适当的补偿。薛刚凌教授在她的《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中将自由,权利保障原则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确立信赖保护原则要求行政政策不能朝令夕改,如必须改变,就必须考虑社会成员已产生的信赖利益,并能促使行政机关更加谨慎的行使行政权,防止行政权被滥用。

3,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行政成本的考虑

行政机关如果出尔反尔,反复无偿,那么他的行为就不具有可预测性,不值得信赖,就会降低公民参加社会活动,行政活动的积极性,更有甚者,如果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这种反复无常的行政行为的侵害,就会造成公民与政府的严重对峙,后果就是增加行政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这种后果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相反,如果行政机关能够保护公民的信赖利益,就会促进公民积极的参加行政,协助行政,服务行政,与政府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节约社会资源。

四,我国确立信赖保护原则的构想

信赖保护原则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国《行政许可法》虽然也体现了信赖保护的理念,但是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不应仅局限于一部法律之中,应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指导行政立法和实践。

1,首先,应在行政立法中明确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基本原则地位。

基本原则是指导立法和实践的基本原理和准则,贯穿于法律运行的整个过程。它可以指导审判机关审理案件时甚至行使自由裁量权时都时刻以信赖保护原则为依据,注意保护社会成员的合法利益。它也可以提醒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权的时候时刻注意自己行为的合法性,有利于依法行政。

2,加快制定出台我国的行政程序法

行政程序法主要是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的程序的法律。当代许多国家都对行政程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制定了行政程序法。制定并实施行政程序法有利于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与行政救济不同的是行政程序属于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能够防患于未然,有利于依法行政的实现。正如美国当代著名行政法学家伯纳德·施瓦茨,在他所著的《行政法》一书中所提出“行政法的核心与实质是行政程序法”、“行政法即行政程序”。

我国虽然还未制定《行政程序法》,但是我国的行政立法研究组(由罗豪才任组长)已经着手起草它的框架稿和试拟稿,另外北京大学公法研究中心行政执法与行政程序课题组也组织权威专家提出了《行政程序法》的试拟稿。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就可以出台并实施。

行政程序法应在总则中将信赖保护原则列为它的基本原则。它不仅指导行政程序法所有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其他单行行政法在设置程序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更是行政执法,司法活动的基本依据。

另外《行政程序法》框架中会对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单独作出规定。这些领域中涉及到信赖保护原则的问题如行政行为无效的情况,行政行为被撤销的情况,行政行为废止的情况等都应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3,在各单行行政法中明确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运用和救济制度

行政程序法和单行的行政程序法之间是基本法与一般法的关系,一般法不得与基本法相抵触,但可以根据需要做具体的规定或补充规定。

我国目前的单行行政法中唯一引入信赖保护原则的是《行政许可法》,我国的《行政许可法》第8条作出了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许可,如撤销或变更应补偿等规定,但这种规定只是泛泛而谈,实践中具体如何补偿,受害人应如何主张自己的权利,主张权利的时效,补偿限额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司法实践中操作困难,公民的合法权利很难得到实际保障。笔者认为为了弥补它的不足,使得许可法引入的信赖保护原则在现实中真正得到贯彻,也使得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真正的得到保障,需要完善行政许可法的相关法律制度主要是我国的救济法。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如果法律只规定了公民的权利而不规定权利受到侵害时具体的救济途径这对于公民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行政许可法》第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笔者认为“擅自改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行政机关由于违法或者不当而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许可。二是行政机关由于合法的无过错的行为不得不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许可。下面对这两种情况分别阐述。

(1)行政机关由于违法或者不当而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许可

这种情况相对人没有过错,只是由于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的过错才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a)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b)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c)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d)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行政许可法》第69条已对这几种情况作出了规定,并规定因为上述情况使被许可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赔偿。但是具体如何赔偿没有提及,这就要结合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对此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我国《国家赔偿法》的行政赔偿范围中没有明确提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后,行政许可被撤销造成被许可人合法权益损害的,应予赔偿等许可法中提到的情形。但是行政赔偿范围中有个开放性的规定:“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的其他违法情形,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情形”,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这样就可以将许可法中提到的情形纳入其中。但是笔者认为《国家赔偿法》有必要将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实施行政许可的具体情形明确的规定在行政赔偿范围中以避免行政机关规避法律,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这样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信赖利益由于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实施行政许可而受到损害时就可以直接依据国家赔偿法请求赔偿。现行的《国家赔偿法》还存在重大不足,对于财产损失,现有规定原则上只赔偿直接物质性损失,对于可得利益一律不赔,这与行政许可法的全面保护原则是不相符的,在某种程度上《国家赔偿法》成为《行政许可法》实施中尤其是对公民权利保护实现中的绊脚石。因此,我们应该加快修改国家赔偿法,确立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全面保护原则,这样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行政主体违法或不当实施行政许可遭受的损害才能得到全面的赔偿,这也有利于行政机关时刻注意监督自己的行为,依法行政。

(2)行政机关由于合法的无过错的行为不得不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法》第8条进一步规定:"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行政补偿的问题。

行政补偿是国家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合法行使职权行为或因公共利益需要致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给予补偿的法律救济制度。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行政补偿法,除了个别单行法对某些行政管理领域的补偿作了些零散的规定外,整体规范化的行政补偿制度尚未建立,大量的行政补偿问题在我国目前尚无法可依。[11] 行政许可法在这种背景下提到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信赖利益给予补偿虽然有着非常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人权的保护,但现实中是很难落实的。笔者认为应以《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为契机,加快出台我国的行政补偿法。行政补偿法也应将信赖保护原则作为基本原则规定其中,并规定信赖利益受到损害时由谁提出请求,补偿义务机关是谁,补偿程序,具体的补偿标准,权利保护的时效等问题,只有这样,信赖利益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信赖保护原则只是在行政许可法中得以体现,它在我国的行政法领域还处于理念形成阶段,要真正的作为一项原则来指导我国的行政立法和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我国的立法者和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

注释:

[1] 黄学贤 《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 载《法学》2002年第5期。

[2] 日本,盐野宏 《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

[3] 肖金明主编 《原则与制度--比较行政法的角度》 山东大学出版社 第243页

[4] 肖金明主编 《行政许可要论》 山东大学出版社 第77页

[5] 罗传贤《行政程序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6] 罗传贤《行政程序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7] 石佑启 《论行政法与公共行政关系的演进》 载 《中国法学》 2003年第3期

[8] 周佑勇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反思与重构》 载 《中国法学》 2003年第4期

[9] 石佑启 《论行政法与公共行政关系的演进》 载 《中国法学》 2003年第3期

[10] Cf.Yoav Dotan, Why Administrators Should be Bound by their Policies, 1997, 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28.[11] 姜明安 《行政补偿制度研究》 法律教育网

第二篇:行政法之重点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行政法之重点

行政法是公考的的重点以及难点,对于行政法的学习,不管是法律人还是非法律人,学习行政法最好能知道下面12句话:

1.行政诉讼被告是对外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行政职权,并承担行政责任的主体。

2.授权是立法机关通过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形式给行政机关之外的社会组织行政职权,赋予其一定的行政主体资格。委托的机关与受委托组织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公法代理关系,不产生新的行政主体。

3.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原告必须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之问有利害关系。

4.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

5.被告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由中院管辖,但以县级人民政府名义办理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案件可以除外。

6.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可以由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法院管辖,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的法院管辖

7.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行为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的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

8.具体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就特定事项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作出的单方行政职权行为。

9.行政处罚,是国家行政机关对构成行政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施的行政法上的制裁。

10.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11.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

12.法院应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进行审判,必须适用,不能拒绝适用。法院应当参照规章进行审判,对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规章予以适用,参照规章进行审理,并将规作为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根据;对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法律、法规原则精神的规章,人民法院有灵活处理的余地,可以不予以适用。其他规范性文件,在行政诉

讼中不属于法院应当依据或者参照适用的规范,但可以作为证明被诉行政行为合法的事实依据之一。

这十二句话你记住了吗?

第三篇: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之行政监督

第九章 行政监督

一、单项选择题:

1.行政系统内部一般监督中最主要、最有力的监督形式是()。A.上下级监督

B.职能监督 C.主管监督

D.审计监督 2.我国审计署审计长由()任免。

A.国家主席

B.国务院 C.全国人大

D.党中央 3.公民的监督行为是一种()。

A.法律行为

B.民事行为 C.政治行为

D.组织行为 4.行政监督的内容很多,核心问题是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A.行政权力的行使情况

B.日常行为情况 C.非职务行为情况

D.非行政行为情况 5.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领导体制是()

A.双重领导

B.多重领导 C.单向领导

D.间接领导 6.权力机关对行政监察的内容,除法律监督外,还有()。A.工作监督

B.会议监督 C.日常监督

D.专门监督

二、多项选择题:

1.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主要有()A.双向监督

B.行政监察 C.专门监督

D.一般监督

E.审计监督

2.行政监察机关的职权有()。A.调查权

B.建议权 C.检查权

D.行政处分权

E.审核权

3.行政监察机关的直接处分权包括()。A.开除

B.撤职 C.记大过

D.降级

E.警告

4.审计机关主要行使下列职权()。A.处理权

B.通报权)。C.建议权 E.检察权

D.调查权

5.我国权力机关对监督的形式主要有()。A.法律监督

C.一般监督

E.日常监督

三、判断题:

1.行政监督并不直接改变相对方的实体权利义务()。2.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行政相对方()。

3.对行政机关开除公职行为不服的,公务员可依法向监察机关提出申诉()。

4.行政监督既包括外部监督也包括内部监督()。5.行政监督的主体有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方()。6.行政监督等同于行政法制监督。

四、简答题:

1.简述行政监督与行政法制监督的主要区别? 2.简述人民群众对政府监督的形式。3.简述审计权的主要内容。4.简述行政监督的特征。

五、论述题

1.试述行政监督的任务及作用

2.我国权力机关对政府实施监督的方式有哪些? 3.试述我国司法机关监督的主要内容。

六、案例分析

国家机关只能对其违法行为承担赔偿责任

某县河道堤防管理站,根据省河道管理条例,为加强河道管理,对采运沙子的车辆进行截查。1999年3月15日上午,检查人员在迎上河巡逻时,发现在迎上河有乱采沙子车辆。检查人员查明是某建筑公司所为,遂告知该建筑公司准备对其进行处罚。该建筑公司辩称:我公司3月15日并没有到迎上河里采、拉沙子,而是在平安乡平安沙场接沙子5车,有该沙场出具的交款收据和沙场现场人员及司机为证。县河道堤防管理站通过调查认为,建筑公司提供的平安沙场交款收据是事后伪造的,所称的人证也是伪证。因而根据省《河道管理条例》规定,作出了罚款1 000元的行政处罚。建筑公司不服,认为县河道管理站的处理决定侵犯

B.会议监督 D.工作监督 了其合法权益,于是向县法院起诉,要求撤销县河道管理站的处理决定,并责令河道管理站赔偿因截车检查而对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案例思考] 河道管理站对拉沙车辆拦截检查给被检查人所造成的损失,是否承担行政赔偿责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4.(A)2.(C)5.(A)

3.(A)6.(A)

3.(BCDE)

二、多项选择题: 1.(BDE)2.(ABCD)

4.(ABCDE)5.(BE)

三、判断题: 1.(√)

4.(×)2.(×)

5.(×)

3.(√)

四、简答题:

1.答:行政监督与行政法制监督的主要区别有:

首先,监督的主体不同。行政监督的主体只能是行政主体,而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是行政主体以外的组织与个人。

其次,监督的对象和客体不同。行政监督的对象是作为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其客体为行政相对方的守法行为和执行行政决定、命令的行为。而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作为行政职权职责主体的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其客体为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所实施的行政行为。

最后,监督行为的性质不同。行政监督是一种具有行政法律效力的具体行政行为。而行政法制监督行为有的具有法律意义,有的不具有严格的法律意义。2.答:人民群众对政府实施监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主要包括:

(1)向行政机关提出询问、要求、批评和建议。

(2)申诉。向有关党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申诉自己合法权益被违法失职行为侵犯,要求撤销该种行为,追究实施违法失职行为者的责任,恢复其被侵犯的合法权益。

(3)控告。向有关党政机关或司法机关控诉、告发某种违法失职和犯罪行为。(4)检举。向有关党政机关或司法机关揭发某种违法、失职或犯罪行为。

(5)社会协商对话制度。这是人民群众了解政情,对政府提出询问,提高政府活动透明度,监督政府的极好方式。3.答:审计权的主要内容有:

(1)调查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帐目、资财和有关文件、资料等;参加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会议,进行调查并追索证明材料;责成被审计单位纠正违反国家规定的收支,制止严重的损失浪费。

(2)处理权。可以没收非法所得,处以罚款、扣缴款项、停止财政拔款等等。

(3)采取强制措施。必要时可以采取封存帐册和资金等临时措施,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和有关领导人员的责任。

(4)通报。通报违反财经法纪的重大案件,表扬遵守和维护财经法纪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

4.答:行政监督主要有以下特征:

首先,行政监督的主体是享有某项行政监督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其次,行政监督的对象是作为行政相对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第三,行政监督的内容是相对方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执行行政机关的命令、决定的情况。

第四,行政监督的性质是一种依职权的单方具体行政行为,是一种独立的法律行为。

最后,行政监督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和纠正相对方的违法行为,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执行和行政目标的实现。

五、论述题

1.答:行政监督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纠正一切违反国家行政管理原则、法规、规章的行为,防止和纠正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偏差,保障行政目标准确、及时地实现。

行政监督作为行政管理的基本环节之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预防作用。防患于未然,通过行政监督把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错误、非法行政消灭于未发生之前,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行政管理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

(2)补救作用。通过行政监督揭露出各种问题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监督机关有权指出有关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中的各种过失、错误和违法现象,促使有关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各种不良行政,给予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得的赔偿,以及促使政府部门采取补救措施,防止行政管理中更大的失误和损害。

(3)改进作用。通过行政监督所揭露出的问题,可以促使政府部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堵塞漏洞,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方式,表扬先进,批评后进,促使政府公务员改进工作,提高素质。2.答:我国权力机关对政府的监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计划审定权。各级权力机关听取和审查同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审查批准本行政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行使法制审查权。撤销本级行政机关发布的不适当的规章、命令和决议。

(3)行使罢免权。罢免同级行政机关的组成人员。

(4)行使质询权。在人大开会期间,提质询案的代表团团长或者提质询案的代表可以列席会议,发表意见。同级人民政府的有关人员必须接受质询,作出答复。

(5)行使视察、检查权,办理群众来信来访。接受人民群众对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违法失职行为的控告,发现问题,调查政府部门的工作,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处理政府机关某种特殊性的问题等等。

3.答:我国司法机关是行使国家检察权和审判权的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它所监督的范围是:第一,通过法纪检察部门对严重破坏国家政策、法律、法令、政令统一实施、侵犯公民民主权利、贿赂以及检察部门认为需直接受理的案件行使检察权。第二,通过经济检察部门对行政人员中的贪污、行贿受贿、假冒商标、滥伐盗伐森林等案件行使检察权。检察院在办案中发现的问题,将以司法建议书、司法建议通知书的方式,向发案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是通过审理与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有关的案件、处罚行政人员违法犯罪行为,实施对国家行政机关监督的。其工作方式主要有:(1)通过审理刑事案件,追究违法、失职、犯罪的行政人员的责任。(2)通过审理民事案件,追究在民事活动中违法、侵权的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的民事责任。(3)通过审理行政纠纷案件,审查行政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追究行政人员违法、失职、侵权行为的行政责任。

六、案例分析

根据《国家赔偿法》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人身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1)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2)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3)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4)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5)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有下列侵犯财产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1)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2)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3)违反 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4)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如果违法行使职权对拉沙车辆拦截检查,其应当承担行政赔偿责任。但县人民法院通过审理查明,原告所称其车子在平安沙场拉沙子与事实不符,交款收据也是伪造的,被告所作的行政处罚,符合省《河道管理条例》规定,是正确的。原告要求被告赔偿因被告依法拦截其沙车、进行检查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请求无法律依据。

第四篇: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行政法保护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行政法保护

陈志力 陈剑光

据报道,中国儿童中心2002年至2003年对中国9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年龄段中近9.3%处于失辍学状态,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我们所说的农民工子女特指那些城市工作和居住但未取得城市户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在城市务工的农民的子女。其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流动儿童、少年概念有所不同,他们也属于“流动儿童”“流动少年”,但其范围比我们现在所说的“流动儿童”“流动少年”的范围要小得多。对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而言,其被侵害的原因显得较为复杂,既有属于学校和家庭的原因,也有属于社会的原因,本文仅从行政法的角度分析其根源所在。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缺损根源

1、对受教育权立法保障不足。与西方国家的教育法制相比,我国的教育法体系结构不完整,缺少各类教育子权利部门法以及配套法规。教育法律规范不完整,立法质量亟待提高。教育法规操作性差。目前我国教育立法对学校权力的授予、运行、制约及责任承担等问题,都缺少法律规定。

2、在现实中,我国在教育行政执法方面仍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一方面由于不少教育法规没有明确法律责任,没有明确的法则;另一方面已明确法律责任的,对国家机关的违法行为制约不够。

3、教育申诉制度操作性差。教育申诉制度是受教育者在其受教育权受到侵害时,依照教育法和其他法律规定,向有关主管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申诉作为解决行政争议的法

律制度,没有严格的法律程序,但却是教育行政救济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我国的申诉制度的建立还处在起步阶段,亟须不断完善。

4、教育行政诉讼途径不畅顺。在教育法领域,司法介入存在着法律依据严重不足的问题。尽管在司法实践中,通过“法律、法规授权组织”解决了学校的被告资格问题,从而使学校的某些管理行为进入司法审查的范围,但这只是一种司法尝试,现行制度对学校法律地位的模糊定性,导致教育纠纷缺乏明确的法律救济,大量存在的受教育权受到侵害的案件被法院驳回起诉或不予受理,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救济和保护。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行政法保护体系重构

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难题,政府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构建一套严密的行政法保护体系。

(一)转变政府观念,强化责任意识

破除长期以来在政府内部存在的权力本位观,努力树立正确的宪法义务观。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实现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权方面并非可为可不为,也并非可以随意作为,相反在许多问题上是必须作为,而且必须按照宪法规定的精神和原则作为。不能客观、清醒地对此基本常识予以认知,是各级政府对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权保护不力甚至肆意侵权的主要症结所在。改进的根本途径是,强化各级政府对宪法实施和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基本权利实现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表现为一种直接的、首要的、强制性的宪法义务。在落实《宪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各项规定时,政府并非在施与恩惠,而是在履行义务;并非可以自由裁量实现的程度,而是必须竭尽全力。同时中央政府也要明确自己负有的责任是第一位的,并非可以将责任推卸给地方政府和家庭。弱化教育政治工具主义观念,逆转教育法律政策化趋势,加大对农民

工子女受义务教育权的立法力度,把农民工子女应享有的权利、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义务、以及权利主体寻求法律救济和保护的途径,以明确的、具体的法律规定予以确认,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二)完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行政立法

1、制定《反教育歧视法》,畅通农村通向城市的道路,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益。适时制定有关平等受教育的专门法律,对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给予全面、具体、详细的规定,是促进农民工子女平等地接受教育的基本法律保障。加快制定促进平等受教育法律的进程。

2、完善《义务教育法》。在国家实现义务教育的问题上,《义务教育法》虽然规定了实现义务教育的原则法律责任等内容,但没有明示城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条件的法律保障,更没有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的“无偿”范围。无偿的范围应当包括就学所必要的最小限度的一切费用。免费教育主要指公立学校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的义务教育不仅不得收取学费,还应实现免费发放学习用品。国家在教育制度的设立、学校的设置、设施设备及教职员的配置等教育外在条件方面均负有一定的义务。国民有权利要求国家履行在教育方面的义务。因此,必须修订《义务教育法》,增加国家在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条件的保障上的义务条款。

(三)严格教育行政执法

国家的教育行政权是组织和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应依法采取一切适当措施,逐渐达到宪法和法律中所确认的受教育权的充分实现。严格教育行政执法的关键是依法治教,所以首先必须理顺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主体的行政行为,包括教

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使其不仅要符合实体法的规定,还要符合程序法中有关期限、方式等规定。其次,完善教育行政执法程序和具体制度。

(四)不断完善教育行政监督

教育法制监督是各类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法对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的活动。我国应借鉴英美等国家的教育督导制度,完善我国的教育行政监督。如设立教育监督检查机构,专门负责监督检查儿童受教育的状况,特别是流动儿童与贫困地区儿童受教育的情况,并制定检查教育法律法规执行与建议情况的程序,通过定期审查监督检查机构提交的报告,或进行社会调查,对怠于处理儿童、未成年人受教育问题的部门机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并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五)完善教育申诉制度

制定《学生申诉条例》,进一步明确规定学生申诉的法定期限、申诉管辖权及申诉程序,各地也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申诉办法,健全学生申诉制度,使学生申诉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充分发挥申诉对受教育权救济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需要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立受理学生申诉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并制定规范的工作制度。

目前,我国在教育申诉领域内正在积极建立“校内申诉制度”。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加强教育执法及监督试点工作的意见”的规定,校内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学生、职员因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有关职能机构或人员作出的有关处理决定不服,或认为其有关具体行为侵犯了自身的合法权益,申请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依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查处理的制度。校内申诉制度由于其涵盖范围较广,可以弥补行政申诉制度在教育实践运用中的不足。

(六)完善教育行政诉讼制度

建议仿效法国的公务法人的提法,将学校定位为承担公共职能的公务组织,明确其行政主体地位,其公共职能行为当然属于行政行为,当学生对学校的公共职能行为有异议时,学校就是行政诉讼的适格被告,学生可依照行政救济的内容,提起司法救济程序而无需法律法规的授权。

(七)关于教育行政赔偿制度

有权利的侵犯就应有责任的承担,同时也可能伴随着损害赔偿。当学校的教育行政行为致使公民的受教育权受损时,适用行政赔偿这一国家赔偿程序处理案件,不仅有利于与行政救济程序的互相衔接,更加有效地保护了公民的受损害赔偿权。根据现行《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应当由学校自己作为直接赔偿的义务机关,由于学校多数是由国家财政兴办的,其最终的赔偿责任如同其他国家机关一样,也应由国家作为真正意义的赔偿主体来承担。同样,追偿制度也适用于教育行政赔偿案件,在学校承担了全部赔偿责任后,学校可以对故意或有重大过错的直接责任者,可以追偿全额或部分赔偿金。

第五篇: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之行政诉讼参加人

第十四章 行政诉讼参加人

(一)填空题

1.共同诉讼按其成立的要件的不同,可以分为

。2.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是与

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其参加诉讼的方式是申请参加或。

3.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诉讼的诉讼代理人可以分为法定诉讼代理人、和

三种。

4.复议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为被告;复议决定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为被告。

5.对派出机构以法律、法规或规章授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以该

为被告。

(二)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行政诉讼当事人的是

。()

A.原告

B.被告

C.第三人

D.委托代理人

2、行政诉讼中,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

代为进行诉讼。()

A.1~3人

B.2人

C.3人

D.1~2人 3.经复议的行政行为,复议行政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由

作为被告。()

A.原行政机关

B.复议机关

C.原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

D.共同的上级机关 4.应当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应

。()

A.裁定驳回起诉

B.不予追加

C.中止审理

D.通知其以第三人身份参加诉讼 5.不属于行政诉讼参加人的是

。()

A.代理人

B.当事人

C.证人

D.第三人

(三)多项选择题

1.可以作为行政诉讼被告的有

。()

A.法律授权组织

B.法规授权组织

C.行政机关

D.行政机关委托组织 2.下列不属于诉讼参加人的是

。()

A.原告

B.证人

C.鉴定人

D.委托代理 3.下列不属于诉讼当事人的是

。()

A.原告

B.委托代理人

C.证人

D.第三人 4.可以股份制企业的名义提起行政诉讼的组织或个人有

。()

A.股东大会

B.股东代表大会

C.董事会

D.各股东 5.行政诉讼中诉讼代理人的种类有

。()

A.法定诉讼代理人

B.指定诉讼代理人

C.委托诉讼代理人

D.法定代表人

(四)简答题

1、简述行政诉讼当事人的特征。

2、简述行政诉讼中适格被告应具备的条件。

3、简述必要的共同诉讼和普通的共同诉讼的区别。

4、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应具备什么条件,其法律地位如何,有哪些主要诉讼权利?

(五)案例题

王某与刘某同住一院内。1999年4月9日,王某向县土地规划管理局提出建房申请,土地规划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同意王某将其私有房屋的一部分拆除,并新盖房屋3间。刘某得知此事后,认为该许可的实施将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影响其正常出入,因此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县土地规划局发放的建房许可。

问:本案中诉讼当事人的地位如何确定?

五、答案

(一)填空题

1.必要的共同诉讼

普通的共同诉讼 2.被诉具体行政行为 经法院通知参加 3.指定诉讼代理人 委托诉讼代理人

4.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 复议机关 5.派出机构

(二)单项选择题

1.D 2.D 3.B 4.D 5.C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BC 3.BC 4.ABC 5.ABC

(四)简答题 1.行政诉讼中的诉讼当事人的特征有:(1)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行政诉讼,这是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主要区别;(2)与案件有直接或间接的利害关系;(3)受人民法院裁判的约束,即对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裁判,当事人必须遵守和执行。当事人在不同的诉讼阶段有不同的称谓,在一审程序中他们的称谓为:原告、被告、第三人;在第二审程序中称为:上诉人和被上诉人;在审判监督程序中,如适用第一审程序,仍称为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如果适用二审程序,则称为上诉人和被上诉人;在执行程序中,则称为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

2.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诉讼的被告应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是具有诉讼权利能力的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或规章授权组织;(2)必须是具体行政法律关系中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或规章授权组织;(3)必须是由人民法院通知应诉。另外,行政诉讼法还规定,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由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作为被告。3.必要共同诉讼与普通共同诉讼的区别在于:(1)必要共同诉讼是因为一个具体行政行为而引起的,普通共同诉讼是因为数个同样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2)因同一个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必须合并审理,对是否合并审理没有自由裁量的余地;因数个同样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诉讼,只有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合并审理时才构成普通的共同诉讼,否则不构成共同诉讼案件。

4.行政诉讼第三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有一方是复数时才有产生第三人的可能性。(2)是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此处的“利害关系”,是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具体行政行为使其获得某种权利,获得某种利益;或者使其丧失某种利益,增加某种义务;或使其权益受到某种不利影响。(3)经本人申请或人民法院通知参加本诉已经开始但未终结的诉讼。第三人在行政诉讼中具有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从而与原告、被告现有基本相同的诉讼权利并承担基本相同的诉讼义务,其中对于第三人较为重要的权利是:其在诉讼中有权提起与本案有关的独立的诉讼请求;对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不服的,有权依法提起上诉。

(五)案例题

本案涉及到行政许可的问题,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应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申请,赋予其从事某种活动或拥有某种权利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在作出这种行为时,往往会牵涉到相邻或相关人的利益。本案就是这种情况,本案从形式上看,土地规划局批准王某改建私房的行为,并未涉及刘某,其具体行政行为并未针对刘某作出,但从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和实施效果上看,这一行政行为存在着侵犯刘某的合法权利的可能性。根据《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因此,在本案中,刘某可以作为原告以县土地规划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而王某与本案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因此可以申请或经人民法院通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下载浅论行政法之信赖保护原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行政法之信赖保护原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海事特别行政法之航道法

    航道法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利用水运的国家之一。相传在大禹时已“导四渎而为贡道”,开始利用天然河流作为航道。航道是水运的基础设施,发展水运首先要建设好航道。为了消除航行......

    诚信经营构筑信赖之墙(本站推荐)

    诚信经营构筑信赖之墙诚信是企业经营的黄金规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社会文明发展建设的基石和标志。因此,企业要长期生存和发展,要提高消费者长久的忠诚度,实施诚信......

    马原之材料分析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 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

    古建筑保护之浅谈

    051808108 储呈诚 古建筑保护之浅谈 为了响应团中央关于大学生应积极投身参加社会实践的号召,今年暑假我们小组去苏州园林参观中国著名的古建筑,我们还联系了苏州古建筑保护协......

    行政合法性原则与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的两大基本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与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的两大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力的设定,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能与法律相抵触。具体内容包括:行政职权基于法律的授予而......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常识:行政法之行政复议程序篇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常识:行政法之行政复议程序篇 1.复议申请 复议申请期限为自知道该具体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超过六十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耽......

    试论二十一世纪中国行政法之趋势及特点

    「关键词」二十一世纪行政法特点趋势新中国行政法学肇兴于八十年代初,几与改革开放同步,迄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史。八十年代以前,我国行政管理基本是以人治为主,主要是依政策办......

    论黑车之治(行政法论文)(五篇材料)

    论“黑车”之治摘要:“黑车”即指在交通管理部门没有办理任何相关手续,没有领取营运牌照而以有偿服务实施非法运营的车辆。按照我国现有道路运输管理的有关规定,私家车有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