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企改革相关问题的政策依据和参考
事企改革相关问题的政策依据和参考
一、国家有关事企改革的政策
政策一:2000年7月,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人发[2000]78号)中明确提出:“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不再按行政级别确定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建立解聘辞聘制度”,“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用人机制等制度。
政策二:2003年1月,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文化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印发†关于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人发[2003]14号)提出:“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逐步建立符合文化事业单位特点的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督、配套措施完善的人事管理体制”,“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稳步推行人事代理制度”等。
政策三:2008年10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专门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的社会
/ 16
保障、人员分流安臵等作了专门规定。其中明确提出:转制后具备条件的企业可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并通过企业年金等方式妥善解决转制后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问题。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的企业缴费分别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企业成本中列支。
对转制时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人员,在与本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以提前离岗,离岗期间的工资福利等基本待遇不变,单位和个人继续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按企业办法办理退休手续。
转制时,对提前离岗人员所需的基本待遇及各项社会保险费、分流人员所需的经济补偿金,可从评估后的净资产中预留或从国有产权转让收入中优先支付。净资产不足的,财政部门也可给予一次性补助。
政策四: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文件下发。中央积极推进事业单位进行改制,事业单位改制大幕全面拉开,事业单位改革开始正式推进。其中第8条: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
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 16
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即“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政策五:2011年6月2日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在京西宾馆召开。会上我国首次明确给出•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
从今年到2015年,我国将用5年时间完成事业单位分类,今后事业单位要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分类改革,就是将经营性的单位转变为企业,将具有行政审批权限的单位划归政府变成政府部门。
到2020年要建立起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国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二、国家有关事企改革的案例
第一轮:10年前中央政府十大产业部撤并,以科研院所为代表的事业单位进行体制改革,共有242家事业单位在先后5年里完成改革,由事业法人转为企业法人。
第二轮:几乎涉及到所有的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涉及中
/ 16
央、省(直辖市)、地(市)、县(市)四个政府级次,共计超过126万个机构,4000余万人参与事业单位改革。
从目前的政策导向看,鼓励和支持出版、报纸杂志、文化、电影电视、广播等领域的事业单位改制。
目前基本已经完成事业单位转企的文化单位:演艺、出版和部分专业媒体(如上文广新闻传媒集团)。
2009年10月21日,上海文广也成为全国首家完成制播分离、集团整体转企改制的广电机构。
外省: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西冷印社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新华出版集团、上海文广、南京广电集团等。
本省:中南传媒集团等。
2011年7月20日举行的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座谈会。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明确提出:“首批转企改制的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今年年底前完成转企改制任务。2012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任务。中央和地方同步推进,分批次进行。”
据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介绍,目前山
/ 16
东、湖南等地已公布了当地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名单,中央也将很快公布名单,下发转制规程。
三、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解答
改制后,总台和芒果具体所有人员依法全部参加社会保险,经争取获得如下政策:
总台:转制前已经参加社会保险的,继续按原办法执行;转制前未参加社会保险的,从转制之日起参加社会保险。转制时在职人员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即:原则上事业编制内人员购买事业养老保险,聘用人员购买企业养老保险,但已经购买事业养老保险的聘用人员暂按政策保持原办法执行。
芒果集团:转制前已经参加社会保险的,继续按原办法执行;转制前未参加社会保险的,从转制之日起参加社会保险。转制时在职人员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原则上所有人员均购买企业养老保险,但原有事业编制内人员和已经购买事业养老保险的聘用人员暂按政策保持原办法执行,并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进行差额补足。
政策依据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 5 / 16
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3]105号)文件、•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后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通知 ‣劳社部发[2000]2号 :转制后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转制前已经参加社会保险的,继续按原办法执行,试点地区有关社会保障机构负责做好衔接工作;转制前未参加社会保险的,从转制之月起参加社会保险。转制时在职人员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转制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原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转制后这类人员离退休待遇支付和调整的具体办法,按劳社部发„2000‟2号文和劳社部发„2002‟5号文相关政策执行。
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按照企业的办法执行。
转制后可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并通过企业年金妥善解决转制后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水平衔接问题。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帐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8%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
政策依据二:劳社部发[2002]5号文件规定:原有正常事
/ 16
业费的改制单位,2001年12月31日前离退休人员(含提前退休人员)不执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从2002年开始,其离退休待遇调整纳入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离退休费调整范围
政策依据三:•关于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处理意见的通知‣:公务员及参照和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单位工作人员,在进入企业并按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根据本人在机关(或单位)工作的年限给予一次性补贴,由其原所在单位通过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转入本人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安排。补贴的标准为:本人离开机关上年度月平均基本工资×在机关工作年限×0.3%×120个月。
政策参考:杭州市•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鼓励企业缴纳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的政策,规定企业缴纳企业年金在全部职工工资总额5%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职工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参保单位的应付福利费科目中列支,福利费不足支付的,不足部分在全部职工工资总额4%以内的,可从成本中列支。
四、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案例参考
案例突破——转制后人在企业但仍购买事业养老保险。
/ 16
案例一:一种为当地政府明文确定:原事业身份在职人员,仍按事业标准缴纳养老保险,将来退休按事业单位标准计发养老金。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双轨制”。如浙江省杭州市和陕西西安市
案例二:二是在集团内部保留事业单位,把关系放在事业单位缴纳,将来退休按事业单位标准计发养老金。但是在职期间是在企业上岗,一旦落聘下岗职能领取基本生活费或者单位协保,将工作和退休分开,在职按岗位确定企业薪酬,退休按事业单位办理退休手续。如南京广电集团和上海世纪出版社
五、关于事企改革补偿费用的政策和案例参考 面临着宏观体制、内部制度和心理障碍三层阻力的传媒业人事制度改革,若想取得实效,最重要的是要完善人事制度改革的各项配套政策,破除当前行政、事业、企业、自由职业人员中的“公家人”与“社会人”在福利、保障、待遇以及工作稳定性上的巨大差异,消除身份转换后人员的心理顾虑。只有人员的流入点与流出点在利益上趋于平衡了,流动的阻力才会减轻,流动的渠道才会畅通。
目前事企改制人均改制成本在4-15万元之间,而事实上,目前这种转企的文化单位仍然基本停留在演艺、出版和部分被认为意识形态属性不强的专业媒体之中。至于像传媒业这些被
/ 16
认为公益性、意识形态和人员身份意识很强的文化事业单位的人事改革,难度可想而知。尤其是湖南广电这样具有品牌价值的事业单位,若考虑品牌因素和通货膨胀率,则补偿金计算值应该更大。
目前国家和湖南省暂时还没有关于事业单位改制具体经济补偿数额的明文规定,只有省市有关政策参考。
政策一:杭州市•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明文提出人均15万元事业单位工作年限补偿)
1、改制时单位与职工解除聘用(劳动)关系或经批准职工辞职自谋职业的,要按其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一个月平均工资的经济补偿。(月平均基本工资调整为月平均工资,可多得一倍左右的经济补偿金。)
2、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在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为了使转企改制单位职工合理衔接不同身份转换的各项待遇,对改制单位职工在事业单位工作年限进行适当经济补偿做出相关规定。
一是增加职工安臵补偿费提留。考虑到文化单位的实际,按所有在册职工人数(包括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所有人员)人均15万元标准提留。
/ 16
二是规定转制后要对职工(包括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所有人员)进行原事业工作年限经济补偿。所需经费在职工安臵补偿费中开支,不足部分由新企业承担(企业年金)。
政策二:国务院•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臵规定‣、宁人[2005]101号•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列入撤销或转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人员分流安臵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国家、各省市文件:企业因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变化,必须裁减职工的,企业对被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按照其在本企业工作的年限,工龄每满一年,发给相于本人一个月标准工资的补偿费。根据各地政策允许有一些其他补偿。
职工可以申请辞职。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一次性生活补助费。
政策三:案例
西冷印社:2003年,人均改制成本是13万多元。某省新华集团:身份臵换按每2500元的标准支付补偿金,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完毕的奖励5000元生活补助费,某市电影公司:每年工龄发放一个月工资+8000元安臵费+1500元医疗补助
六、关于离退休人员政策解答
/ 16
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3]105号)文件:在离退休待遇方面,转制前已离退休人员,原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支付方式和待遇调整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七、关于离岗退养人员政策解答
我台突破政策:将离岗退养人员划归总台管理,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按事业养老办法办理退休手续。
政策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3]105号)文件、劳社部发„2000‟2号文和劳社部发„2002‟5号文:对转制时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人员,在与本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以提前离岗,离岗期间的工资福利等基本待遇不变,单位和个人继续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按企业养老办法办理退休手续。(据此我台办理离岗退养)
政策二: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臵富余人员的劳动关系处理办法(劳社部发[2003]23号)第一条第(六)款:职工在改制前已经办理内部退养手续的,一般由原主体企业继续履行与职工的内部退养协议。(据此我台延
/ 16
续原有内退、内养政策不变)
八、关于挂编、待岗人员、长期离岗清退的政策解答 我台政策:参与改制,包括清退。
政策一: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臵富余人员的劳动关系处理办法(劳社部发[2003]23号):与企业协议保留社会保险关系、停薪留职、离岗挂编的职工:企业在实施改制时,一般应当由企业通知其限期返回单位,协商处理劳动关系。协商一致的,可比照企业其他职工处理其劳动关系;协商不一致的,可由原企业与其解除劳动关系,支付经济补偿金。若在通知发出后逾期不归的,按自动离职处理,解除劳动关系,可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对于企业改制前经过单位允许自谋职业,尚未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可按协商一致的原则,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给予经济补偿金。在企业改制前,职工自谋职业并已解除劳动关系的,则不再参加企业改制。
已与改制企业签订相关专项协议且有稳定劳动收入的职工(有稳定劳动收入的职工是指:已与其他改制企业形成事实劳动关系6个月以上,或领取营业执照从事个体、私营经济活动或个人合伙、个人承包经营活动的职工),按一个月企业所在地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的发给补偿金。(欠缴各项社会
/ 16
保险费用以及其它费用可一律从补偿金中扣除)
九、关于改制后劳动关系与合同签订的问题解答 转制后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签订合同:
对原事业单位在编在册人员,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在原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含10年)以上的人员,经本人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转制后的企业应与其签订。
对在原单位连续工作未满10年的人员,签订固定期限合同。
政策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条
劳动者应依法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限期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限期的劳动合同。
政策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
/ 16
定期限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
(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十、关于本次改制机构人员分流和拆分比例问题的政策解答
本次事企改革机构分流原则:
1、先按机构职能进行分类分流:(参照事业单位分类)将具有公益服务和行业管理对接职能的部门整体划转总台;将具有生产经营性职能的部门整体划转芒果集团;将具有综合服务职能的部门进行比例拆分。
政策: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文件: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
/ 16
为行政机构;
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即“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逐步将其转为企业;
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2、再依据整体划转到事业主体(总台)和企业主体(芒果集团)的实际人数,确定综合服务职能部门拆分比例。
依据改制办制定的•改制方案‣:经机构整体划转到总台的人员大约为2600人,经机构整体划转到芒果集团的人员大约为6000人,由此确定综合服务职能部门的拆分比例为:总台:芒果集团=3:7。
十一、关于拆分机构负责人是否竞聘问题的解答 本次事企改革拆分机构负责人不参与竞聘,通过选聘方式产生。
一是因为整体划转的部门负责人不参与本次改制竞聘,为公平起见,拆分机构的负责人本次改制也不参加竞聘;
二是因为现有全部拆分机构的负责人为去年通过竞聘产生,因此本次改制拆分机构部门负责人不再通过竞聘方式产生。
/ 16
十二、关于空余事业编制处理的问题 改制后:事业编制可调节,但只减不增。
政策: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文件第四点第11条:区分不同情况实施改革。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特别是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涉及机构编制调整的,不得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主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中调剂出来的空额逐步解决。对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认真梳理职能,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构;职能调整后,要重新明确事业单位职责、划定类别,工作任务不足的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对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可调整为相关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确需单独设臵行政机构的,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臵。已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但尚未调整到位的事业单位,在过渡期内继续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履行职责,使用事业编制且只减不增,人事、财务、社会保险等依照国家现行政策规定实施管理。
/ 16
第二篇:事企改革相关问题的政策依据和参考
事企改革相关问题的政策依据和参考
一、国家有关事企改革的政策
政策一:2000年7月,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人发[2000]78号)中明确提出:“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不再按行政级别确定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建立解聘辞聘制度”,“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用人机制等制度。
政策二:2003年1月,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文化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印发〈关于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人发[2003]14号)提出:“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逐步建立符合文化事业单位特点的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督、配套措施完善的人事管理体制”,“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稳步推行人事代理制度”等。
政策三:2008年10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专门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的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等作了专门规定。其中明确提出:转制后
/ 16
具备条件的企业可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并通过企业年金等方式妥善解决转制后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问题。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的企业缴费分别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企业成本中列支。
对转制时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人员,在与本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以提前离岗,离岗期间的工资福利等基本待遇不变,单位和个人继续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按企业办法办理退休手续。
转制时,对提前离岗人员所需的基本待遇及各项社会保险费、分流人员所需的经济补偿金,可从评估后的净资产中预留或从国有产权转让收入中优先支付。净资产不足的,财政部门也可给予一次性补助。
政策四: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文件下发。中央积极推进事业单位进行改制,事业单位改制大幕全面拉开,事业单位改革开始正式推进。其中第8条: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
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
/ 16
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即“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政策五:2011年6月2日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在京西宾馆召开。会上我国首次明确给出《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
从今年到2015年,我国将用5年时间完成事业单位分类,今后事业单位要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分类改革,就是将经营性的单位转变为企业,将具有行政审批权限的单位划归政府变成政府部门。
到2020年要建立起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国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二、国家有关事企改革的案例
第一轮:10年前中央政府十大产业部撤并,以科研院所为代表的事业单位进行体制改革,共有242家事业单位在先后5年里完成改革,由事业法人转为企业法人。
第二轮:几乎涉及到所有的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涉及中央、省(直辖市)、地(市)、县(市)四个政府级次,共计
/ 16
超过126万个机构,4000余万人参与事业单位改革。
从目前的政策导向看,鼓励和支持出版、报纸杂志、文化、电影电视、广播等领域的事业单位改制。
目前基本已经完成事业单位转企的文化单位:演艺、出版和部分专业媒体(如上文广新闻传媒集团)。
2009年10月21日,上海文广也成为全国首家完成制播分离、集团整体转企改制的广电机构。
外省: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西冷印社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新华出版集团、上海文广、南京广电集团等。
本省:中南传媒集团等。
2011年7月20日举行的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座谈会。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明确提出:“首批转企改制的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今年年底前完成转企改制任务。2012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任务。中央和地方同步推进,分批次进行。”
据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介绍,目前山东、湖南等地已公布了当地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名单,4 / 16
中央也将很快公布名单,下发转制规程。
三、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解答
改制后,总台和芒果具体所有人员依法全部参加社会保险,经争取获得如下政策:
总台:转制前已经参加社会保险的,继续按原办法执行;转制前未参加社会保险的,从转制之日起参加社会保险。转制时在职人员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即:原则上事业编制内人员购买事业养老保险,聘用人员购买企业养老保险,但已经购买事业养老保险的聘用人员暂按政策保持原办法执行。
芒果集团:转制前已经参加社会保险的,继续按原办法执行;转制前未参加社会保险的,从转制之日起参加社会保险。转制时在职人员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原则上所有人员均购买企业养老保险,但原有事业编制内人员和已经购买事业养老保险的聘用人员暂按政策保持原办法执行,并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进行差额补足。
政策依据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3]105号)文件、《关于国家经
/ 16
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后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通知 》劳社部发[2000]2号 :转制后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转制前已经参加社会保险的,继续按原办法执行,试点地区有关社会保障机构负责做好衔接工作;转制前未参加社会保险的,从转制之月起参加社会保险。转制时在职人员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转制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原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转制后这类人员离退休待遇支付和调整的具体办法,按劳社部发〔2000〕2号文和劳社部发〔2002〕5号文相关政策执行。
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按照企业的办法执行。
转制后可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并通过企业年金妥善解决转制后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水平衔接问题。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帐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8%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
政策依据二:劳社部发[2002]5号文件规定:原有正常事业费的改制单位,2001年12月31日前离退休人员(含提前
/ 16
退休人员)不执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从2002年开始,其离退休待遇调整纳入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离退休费调整范围
政策依据三:《关于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处理意见的通知》:公务员及参照和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单位工作人员,在进入企业并按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根据本人在机关(或单位)工作的年限给予一次性补贴,由其原所在单位通过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转入本人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安排。补贴的标准为:本人离开机关上月平均基本工资×在机关工作年限×0.3%×120个月。
政策参考:杭州市《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鼓励企业缴纳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的政策,规定企业缴纳企业年金在全部职工工资总额5%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职工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参保单位的应付福利费科目中列支,福利费不足支付的,不足部分在全部职工工资总额4%以内的,可从成本中列支。
四、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案例参考
案例突破——转制后人在企业但仍购买事业养老保险。案例一:一种为当地政府明文确定:原事业身份在职人员,7 / 16
仍按事业标准缴纳养老保险,将来退休按事业单位标准计发养老金。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双轨制”。如浙江省杭州市和陕西西安市
案例二:二是在集团内部保留事业单位,把关系放在事业单位缴纳,将来退休按事业单位标准计发养老金。但是在职期间是在企业上岗,一旦落聘下岗职能领取基本生活费或者单位协保,将工作和退休分开,在职按岗位确定企业薪酬,退休按事业单位办理退休手续。如南京广电集团和上海世纪出版社
五、关于事企改革补偿费用的政策和案例参考
面临着宏观体制、内部制度和心理障碍三层阻力的传媒业人事制度改革,若想取得实效,最重要的是要完善人事制度改革的各项配套政策,破除当前行政、事业、企业、自由职业人员中的“公家人”与“社会人”在福利、保障、待遇以及工作稳定性上的巨大差异,消除身份转换后人员的心理顾虑。只有人员的流入点与流出点在利益上趋于平衡了,流动的阻力才会减轻,流动的渠道才会畅通。
目前事企改制人均改制成本在4-15万元之间,而事实上,目前这种转企的文化单位仍然基本停留在演艺、出版和部分被认为意识形态属性不强的专业媒体之中。至于像传媒业这些被认为公益性、意识形态和人员身份意识很强的文化事业单位的 8 / 16
人事改革,难度可想而知。尤其是湖南广电这样具有品牌价值的事业单位,若考虑品牌因素和通货膨胀率,则补偿金计算值应该更大。
目前国家和湖南省暂时还没有关于事业单位改制具体经济补偿数额的明文规定,只有省市有关政策参考。
政策一:杭州市《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明文提出人均15万元事业单位工作年限补偿)
1、改制时单位与职工解除聘用(劳动)关系或经批准职工辞职自谋职业的,要按其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一个月平均工资的经济补偿。(月平均基本工资调整为月平均工资,可多得一倍左右的经济补偿金。)
2、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在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为了使转企改制单位职工合理衔接不同身份转换的各项待遇,对改制单位职工在事业单位工作年限进行适当经济补偿做出相关规定。
一是增加职工安置补偿费提留。考虑到文化单位的实际,按所有在册职工人数(包括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所有人员)人均15万元标准提留。
二是规定转制后要对职工(包括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所有人
/ 16
员)进行原事业工作年限经济补偿。所需经费在职工安置补偿费中开支,不足部分由新企业承担(企业年金)。
政策二:国务院《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宁人[2005]101号《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列入撤销或转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人员分流安置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国家、各省市文件:企业因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变化,必须裁减职工的,企业对被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按照其在本企业工作的年限,工龄每满一年,发给相于本人一个月标准工资的补偿费。根据各地政策允许有一些其他补偿。
职工可以申请辞职。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一次性生活补助费。
政策三:案例
西冷印社:2003年,人均改制成本是13万多元。某省新华集团:身份置换按每2500元的标准支付补偿金,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完毕的奖励5000元生活补助费,某市电影公司:每年工龄发放一个月工资+8000元安置费+1500元医疗补助
六、关于离退休人员政策解答
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
/ 16
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3]105号)文件:在离退休待遇方面,转制前已离退休人员,原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支付方式和待遇调整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七、关于离岗退养人员政策解答
我台突破政策:将离岗退养人员划归总台管理,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按事业养老办法办理退休手续。
政策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3]105号)文件、劳社部发〔2000〕2号文和劳社部发〔2002〕5号文:对转制时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人员,在与本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以提前离岗,离岗期间的工资福利等基本待遇不变,单位和个人继续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按企业养老办法办理退休手续。(据此我台办理离岗退养)
政策二: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劳动关系处理办法(劳社部发[2003]23号)第一条第(六)款:职工在改制前已经办理内部退养手续的,一般由原主体企业继续履行与职工的内部退养协议。(据此我台延续原有内退、内养政策不变)
/ 16
八、关于挂编、待岗人员、长期离岗清退的政策解答 我台政策:参与改制,包括清退。
政策一: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劳动关系处理办法(劳社部发[2003]23号):与企业协议保留社会保险关系、停薪留职、离岗挂编的职工:企业在实施改制时,一般应当由企业通知其限期返回单位,协商处理劳动关系。协商一致的,可比照企业其他职工处理其劳动关系;协商不一致的,可由原企业与其解除劳动关系,支付经济补偿金。若在通知发出后逾期不归的,按自动离职处理,解除劳动关系,可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对于企业改制前经过单位允许自谋职业,尚未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可按协商一致的原则,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给予经济补偿金。在企业改制前,职工自谋职业并已解除劳动关系的,则不再参加企业改制。
已与改制企业签订相关专项协议且有稳定劳动收入的职工(有稳定劳动收入的职工是指:已与其他改制企业形成事实劳动关系6个月以上,或领取营业执照从事个体、私营经济活动或个人合伙、个人承包经营活动的职工),按一个月企业所在地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的发给补偿金。(欠缴各项社会保险费用以及其它费用可一律从补偿金中扣除)
/ 16
九、关于改制后劳动关系与合同签订的问题解答 转制后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签订合同:
对原事业单位在编在册人员,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在原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含10年)以上的人员,经本人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转制后的企业应与其签订。
对在原单位连续工作未满10年的人员,签订固定期限合同。
政策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条
劳动者应依法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限期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限期的劳动合同。
政策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 16
(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
(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十、关于本次改制机构人员分流和拆分比例问题的政策解答
本次事企改革机构分流原则:
1、先按机构职能进行分类分流:(参照事业单位分类)将具有公益服务和行业管理对接职能的部门整体划转总台;将具有生产经营性职能的部门整体划转芒果集团;将具有综合服务职能的部门进行比例拆分。
政策: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文件: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
/ 16
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即“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逐步将其转为企业;
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2、再依据整体划转到事业主体(总台)和企业主体(芒果集团)的实际人数,确定综合服务职能部门拆分比例。
依据改制办制定的《改制方案》:经机构整体划转到总台的人员大约为2600人,经机构整体划转到芒果集团的人员大约为6000人,由此确定综合服务职能部门的拆分比例为:总台:芒果集团=3:7。
十一、关于拆分机构负责人是否竞聘问题的解答 本次事企改革拆分机构负责人不参与竞聘,通过选聘方式产生。
一是因为整体划转的部门负责人不参与本次改制竞聘,为公平起见,拆分机构的负责人本次改制也不参加竞聘;
二是因为现有全部拆分机构的负责人为去年通过竞聘产生,因此本次改制拆分机构部门负责人不再通过竞聘方式产生。
十二、关于空余事业编制处理的问题
/ 16
改制后:事业编制可调节,但只减不增。
政策: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文件第四点第11条:区分不同情况实施改革。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特别是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涉及机构编制调整的,不得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主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中调剂出来的空额逐步解决。对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认真梳理职能,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构;职能调整后,要重新明确事业单位职责、划定类别,工作任务不足的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对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可调整为相关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确需单独设置行政机构的,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已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但尚未调整到位的事业单位,在过渡期内继续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履行职责,使用事业编制且只减不增,人事、财务、社会保险等依照国家现行政策规定实施管理。
/ 16
第三篇:政策依据
附件8
政策依据
1.流动党员
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2.失联党员
指流出后不知去向,连续六个月以上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与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3.“口袋”党员
指组织关系转出后,没有在规定期限内到接收单位党组织报到落实组织关系的党员。4.“三不”党员
党章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从实际情况看,党员失联造成“三不”,既有部分党员组织观念、纪律意识淡薄等个人原因,有些党组织管理党员责任缺失、管理不严等组织原因,情况十分复杂,不宜简单地按自行脱党对失联党员予以除名。从前期一些开展排查的地方规范处置失联党员的做法看,主要是区别党员失联原因、本人态度和现实表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好规范处置工作。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转出组织关系。《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中
关系,一律由原所在单位党组织保存。《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工作的通知》(组通字〔2015〕33号)规定,对出国留学和出境学习的高校毕业生党员,应将组织关系保留在原就读高校党组织。党员出国(境)前,应要求其提交保留组织关系的书面申请,经院(系)党组织审批后,报高校党委组织部登记备案。据此,对出国(境)留学、劳务人员中的党员,可要求其向所在党组织提出书面申请,办理保留组织关系手续,暂停组织生活。五是补办停止党籍手续。中组发〔1981〕19号文件明确规定,对于出国或去港澳长期定居的党员,在他们出境以后,即停止党籍,基层党组织可将他们的党员组织关系和档案材料一并转移到县或相当县一级的党委组织部门,保存备查。对出国(境)定居被停止党籍的党员,回国后原则上不能恢复党籍,对放弃外国国籍或长期居留权,并且表现好的可以重新入党。5.组织处置。
对党员进行组织处置是纯洁党员队伍、保证党员质量的组织手段,也是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前期一些开展排查的地方组织处置党员的做法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退党除名。党章规定“党员有退党的自由。党员要求退党,应当经支部大会讨论后宣布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中央组织部组织局编写的《党员管理手册》规定,党员如果改变了自己的信仰,或由于其他原因不愿继续做共产党员的,可以要求退党。处理程序是本人向所在党组织提出申请,经党员大会讨论后宣布除名,并报上
的,依照相关规定程序,按自行脱党予以除名。对经多方努力确实无法取得联系的党员,既不能回避矛盾,又要坚持稳妥慎重处置,努力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主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稳妥慎重定性。对每一名确实无法取得联系的党员,要作深入细致分析,分析其失联的时间、原因,了解其失联前的表现,对失联性质作出准确认定。第二,严格程序。怎样才算经多方努力确实无法取得联系?各地各部门要在查找方式、查找次数、查找时间做些研究。按自行脱党予以除名要经过严格的组织程序,坚持广泛调查、深入求证,逐人建档、逐一审核,结果服众、不出问题。第三,有序处置。处置失联党员不定指标、不卡比例,不能抢时间、赶进度。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避免集中大量处置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四是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党章规定,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当取消预备党员资格。据此,对失联后经排查取得联系的预备党员,考虑其预备期内正在接受组织考察教育,除非个人有充分正当理由可延长预备期外,一般应予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对经多方努力确实无法取得联系的预备党员,一般也应取消预备党员资格。五是清理违规入党和假党员。《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4号)规定,对违反规定吸收入党的,一律不予承认。《关于严格党员管理和入党手续的问答》(组工通讯〔1998〕第8期)明确,对只有组织关系介绍信,没有《入党志愿书》等入党材料的党员,无法认定其党员身份的,由调入单位党组织提出意见,报县或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批准,不予承认其党
第四篇:公路事企转换中“改革成本”问题探讨
当前,要问公路行业热点中的热点是什么,答案也许只有一个:事企改革。事企改革事关公路行业的未来,更涉及着每一个人的身份性质、长远利益,因而从九十年代末提出时起,就牵动了我们每一名干部职工的神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时至今日,虽然个别地区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程度不等的进行了事企分离,但就全国总体情况而言,却是剃头的桃子——一头热,即省级公路部门决心大,下面决心小,省级思想主动积极,下面消极观望,省级道道金牌急催,下面按兵不动,或者做两个假动作应付了事。市场经济对公路管理部门的冲击,特别是加入WTO后,事企不分的体制与国际通行规则的相背和抵触,作为上层管理部门不可能没有清醒的认识,并感受到无声中日益逼近的危机。既然如此,为什么到了下面,就困难重重呢?
人的问题向来是我们处理各种问题之中最棘手的问题,在事企改革问题上更是不例外。改革在下面难以推进,根本原因也在于此。就实际情况而言,作为下级公路部门的干部职工,也未必看不到改革的紧迫性,面对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大锅饭”,面对人员的膨胀雍肿,以及低下的生产办事效率,许多同志盼改革望变化。然而,事企转换,尤其是进行最核心的“身份置换”,要丢掉曾视作宝贝的“事业身份”,打破端惯了的“铁饭碗”,独自在市场上求生存谋发展,许多人心里又生出惶恐和不安,担忧起未来的经济收入和退休保障,转而又留恋过去缺乏生机但却平稳太平的日子,不自发地抵触起了改革。加上又有一些为官不正的干部,或借改革之名排除异已,营谋私利,或对基层干部职工切身利益不闻不顾,当做“包袱”一甩了事,就更使人们对改革窦疑丛生,真所谓“爱恨交加”。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广大基层干部职工的合理利益能得到保障,同时改革坚守公平公正原则,我们绝大多数同志还是赞成改革支持改革的。
那么,有没有办法在确保事企分离和保障干部职工利益上取得“双赢”,让我们的改革名至实归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要从科学和效率出发,解决好人事身分转换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现存的利益结构进行公平合理的调整,从而激发机制,有效提高整体活力。
坚冰形成,一个并不复杂的历史
公路管理体制虽然各省不一,但有趣的是,每一个省市都演绎了几上几下的历史,几乎每一次条块管理的变更,都带来了机构的扩展和人员的增多。这其中固然有公路事业的迅速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但也不能不看到,相当一部分人更是看中了公路部门的“铁饭碗”而调进来甚至“挤”进来的,这在八十年代以后,情况尤其突出,造成了各地公路部门的急骤膨胀。可以不夸张地说,过去的几十年里,无论是条条体制还是块块体制,公路部门都是计划经济模式最“纯正”的代表,任务级级下达,经费层层拨付,日子太平而安逸,即使在“国营”经济一统天下之时,与众多进行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企业相比,公路部门也占着几分优势。在笔者单位,七十年代末曾招过一批“知青”,当时听说分到公路部门“扫马路”,有人还哭鼻子,可工作后,除了往上或往外地调动的,并没有一个人后悔想要调离的,原因很简单:过去真正扫马路的大都是临工(包括农民建勤代表工),作为“一等公民”的正式工,一般都是从事管理性工作或者做机驾,并没苦着多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让人们走出过去,投身到充满机遇也充满危险和挑战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来,必然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思想上的也是一个艰难的转变。同时,更有一个最不能忽视的因素是,公路部门作为事业性单位,执行的是事业工资政策,它的调整变化一向是与机关单位同步进行的。自1985年工资改革后,机关事业工资水平就与企业逐渐拉开距离,1993年10月的工改,则使这距离明显拉开,加上其后10年的调整,说目前单位单位与企业单位工资水平存在着一条鸿沟都已不为过。同等条件人员相比,在许多地区差距已达到一倍,除在职时期,这还牵涉到退休后待遇的巨大差异。笔者单位一位前年退休工程师目前的退休待遇是每月1360元,而与其相同资历在县客运公司退休的同志,退休待遇仅为750元。(均参加社会保险,只不过前者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处拿钱,而后者在劳动保险处。)正是如此大的差距,才使得我们许多人谈“企”色变。如今,直接养路的正式工也已不少,但同样没有一个人愿意往企业调动的。
“成本”多高,坚冰多厚
谈“企”色变,形势却又非“企”不可,破解这个矛盾的唯一手段只能是“和平赎买”,即以经济补偿或提前支付社会保险形式,争取干部对身份置换的理解和接受。在这个问题上,各地具体政策不同,思路却是完全一致的,大家普通接受并使用了“改革成本”这个词。那么,改革成本怎么算,到底有多高,笔者想通过苏北某县公路管理站的“改革成本汇总表”说明这个问题(因表格无法粘贴,略)
大家可以很容易地算出,按此算法,一个县站这么多(4000多万),一个省至少也得25个多亿。然而,25个多亿是什么概念,几乎是许多省全年的养路费收入(有的还不到),一句话,全省收来的养路费一分钱不另花,还得一年或更多时间才够,显然,这是笔不可能支付到位的“成本”。
但从下面基层单位来说,测算是按地方政府文件来进行,项项有规定,笔笔有依据,因而有充分的理由要求上级部门支付此项成本----尽管这些文件并不是省级公路局所能制定的。然而就实际情况而言,作为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江苏省,全省所开列的成本仅仅是2个亿,连上述数字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一般省市差距也许更大。如此巨大的缺口,如何填补或者化解,这就是事企分离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所在,改革正是在此遭遇坚冰。
破解——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的巨额的“改革成本”,一方面是有限的资金,要化解这个矛盾,毫无折扣的坚持其中任何一面都无济于问题的解决。要冲破这层坚冰,就必须以务实的态度分析和研究改革成本,去伪存真,同时也要适当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从而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
一、只合实政策不合实际的成本先行剔除。
通过上列表格,我们可以发现,我政策规定的每一项内容我们已都算列在内了。但实际情况是,在政策的执行上,各地差异很大的,除极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所谓“有钱单位”,以上所列内容能够全部支付到位外,大多数地区和单位并非如此,就拿住房补贴来说,即使是首都北京的一此单位,也未能发放到位,遑论地方基层单位了。特别是在县级公路公路部门,在职和离退休干部职工由于历史的原因,居住较为分散,一般或有房改房、集资房,或在乡镇农村拥有私房,在许多人的主观意识中,住房补贴根本就是天鹅肉,想也没想过,有人更听也没听过,所以将之列为改革成本,除了加大改革的难度,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将之剔除比较合适。
另外,在测算成本时,基数的确定,系数的取舍方面,一般而言,均相当宽泛,这客观上也加大了计算出的成本数值。如普遍采用连续若干年的8%环比计算,而8%的增长的前提是国家经济长时间持续高速发展的状态,而这情况虽然美好,却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是不可能的。通过以上核减,预计总成本会下降三分之一以上,拿以上的举公路管理站来说,可减少1400万左右的成本支出,这样总成本就会降到2600万左右。
二、转化设备和房屋,充抵转换成本
公路部门目前拥有有大量的资产设备,在县级公路部门,设备资产一般都在1000万元以上,状况好点达二、三千万,如果再加上道班设施,则更多。事企转换时,可以申请国资部门批准后作价转售。任何职工都可以以自己应得的改革成本抵充价款购得以上资产,也可以按股份制形式,多人共同购买,按各人实际划入成本确定各人的股权。如有外来资本溢价争购,应当持欢迎态度,转售后价款则转化为原职工的改革成本,这样一来,又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改革成本有了着落。以上单位实际需要的改革成本就可能由当初的4000多万元降到1200万元左右。
三、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统筹中适当减让或冲抵
就绝大多数公路管理机构而言,人事权在地方,与地方政府联系紧密,在改革问题上,无疑也应当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特别是事企一体时期,地方政府一般都负欠公路管理部门巨额的工程款。在公路管理部门的帐上,尽管拿不到手,但剔除已支出的材料人工款后,一般都能保持一定的利润盈余。(这笔“三角债”的存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公路改革的困难。)不过,如果我们在事转企时,采取较为灵活的财务方案,就有可能在牺牲较小利益的情况下,争取到政府在统筹资金缴纳上的政策优惠,甚而直接由政府出面,以工程款充抵部分社会保险金,也未必不可能,因为社会保险目前基本也是以县市为单位,在这个大的统筹单位内,县市政府在执行上面基本政策的前提下,往往还会根据本地实际,直接制定本地社会保险方面的相关政策。在此情况下,政府的支持自然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在行业内被普遍看好的“余姚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从根本上讲,正是得益于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四、增加成本列支额,延长拨付周期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本文所举例案原4000多万元的改革成本,就剩不到1000万元是真正需要省级公路局想办法筹措的,全省也就大约6个亿左右。对省公路局而言,6个亿建设高速公路也就20多公里左右,与建设投资相比,已不是很巨大的数字。在许多领导的思想中普遍“重建轻养”,也许仍会觉得此数目较大,然而,如果从长远角度全面分析,花6个亿解决事企分离问题,使我们众多顶着“事业”帽子的施工和养护企业走出封闭保护,在市场竞争中彻底解决企业机制不活,竞争力低下等问题,一方面给广大干部职工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养护工程将最终进入开放的社会市场,在看不见的手的操纵下,养护成本将会较目前明显降低,养护经费养路不养人的问题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按照目前的情况初步估算,一个省市每年因此可节约的养护经费将以千万计,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受益过程!若以此收益冲销改革成本,也不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孰盈孰亏,不言自明。至于公路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后,对公路事业的促进作用,一些同志已撰文作过许多透彻的论述,在此且将之视作“软收益”,按下不表。
其实,就是这6个亿,作为省级公路管理部门,也并不需要一次性支付。在本文所引用个案的成分测算表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项目和经费都是预支给社会保障部门的。而社会保障部门对干部职工个人待遇的兑付无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少则十余年,多则几十年,在这样的情况下,于情于理,他们都不可能坚持统筹资金的一次性到位,我们通过协商,完全可以分3至5年的时间予以缴付。这样一来,省局的资金压力就变得十分轻微,每年只需1个多亿,在普遍逾百亿的资金安排总量中,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至此,困挠公路部门的“改革成本”问题将得到“完美破解”,坚冰不复存在……
第五篇:国有林场改革、职工安置主要政策依据摘录
职工安置、经济补偿主要政策依据摘录
一、退休、退养方面
1、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中 “„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从事特殊工种时间达到规定年限的职工,可以办理提前退休”;
2、林业部(林工通字〔1992〕80号)关于林业行业提前退休工种范围的相关规定;
3、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指导意见》赣府发[2011]8号):“..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部委文件的规定,对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林业特殊工种职工可按规定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4、(《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1993年国务院第111号令)第九条“ 职工距退休年龄不到五年的,经本人申请,企业领导批准,可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由企业发给生活费。已经实行退休费用统筹的地方,企业和退出工作岗位休养的职工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按照规定办理退休手续。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视为工龄,与其以前的工龄合并计算。” „(3)改制企业根据所有实行内退职工所享受的内退待遇提取至退休年龄前的退岗生活费及应当由改制企业为其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在改制企业的净资产中提留,专款专用。”
5、《关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9]117号第二条“企业重组过程中涉及的离退休人员和内退人员有关费用,应按照“人随资产、业务走”的原则,由承继重组前企业相关资产及业务的企业承担。”第四条“企业重组过程中,对符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劳动保障部门规定条件的内退人员,其内退期间的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经批准可以从重组前企业净资产中预提。
内退人员的生活费标准不得低于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70%,同时不得高于 1
本企业平均工资的70%,并应与企业原有内退人员待遇条件相衔接,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在内退协议中予以明确约定。”
6、劳社部发[2003]21号文件第一条第6款:“企业改制分流时,对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内部退养条件的职工,原主体企业或国有法人控股的改制企业经与职工协商一致,可以实行内部退养。职工在改制前已经办理内部退养手续的,一般由原主体企业继续履行与职工的内部退养协议。由改制企业履行原内部退养协议的,应当在改制分流总体方案中明确。”
7、(《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赣府发[2002]19号)第十九条第6款“企业改制时,符合离岗退养条件的职工,按规定办理离岗退养手续,并订立有关协议。职工离岗退养期间,企业按不低于当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标准保障其基本生活,并代为缴纳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等保险费。对离岗退养职工,企业不再支付经济补偿金。”
二、经济补偿金方面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60号第四条第4款“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的,改制后企业继续履行改制前企业与留用的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留用的职工在改制前企业的工作年限应合并计算为在改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原企业不得向继续留用的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第5款“改制后的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为职工接续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关系,并按时为职工足额交纳各种社会保险费”
2、(《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赣府发[2002]19号)第十九条第2款“与改制后企业重新订立劳动合同的职工,改制当期暂不给予经济补偿;此后其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采取以下方式确定:
由于企业原因提前解除与职工劳动合同的,给予职工在改制前原国有企业工作年限的经济补偿金以及在改制后企业工作年限的经济补偿金;职工劳动合同终止时企业方要求不再续延劳动关系的,给予职工在改制前原国有企业工作年限的经济补偿金以及在改制后企业工作年 限的生活补助费;职工劳动合同终止时本人 2
不愿续延劳动关系的,给予职工在改制后企业工作年限的生活补助费;由于职工原因解除与企业劳动合同的,不给予经济补偿金和生活补助费。
在支付职工经济补偿金和生活补助费时,按改制前后的职工工作年限分段计发。其中,在改制前原国有企业工作年限所需补偿,改制后为国有独资或国有持股企业的,由改制后企业的国有股持有单位承担;改制后国有资本全部退出的企业,由改制时国有资产出售收入收缴单位一次性向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在改制后企业工作年限所需补偿,由改制后的企业承担。
改制后的企业职工按国家政策退休时,不给予经济补偿金和生活补助费。其退休后的社会保障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安置若干问题的补充意见》赣府发〔2005〕17号第二款“改制后仍由省属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企业和职工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采用变更劳动合同的方式,用工主体由原企业变更为改制后企业,企业改制前后职工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符合录用条件的职工与改制后企业重新订立劳动合同。”第三款“企业改制时,原劳动合同未履行完毕并与改制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由改制企业给予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采取以下方式计发:„
(二)职工与改制后省属国有资本控股、参股企业继续订立劳动合同的,改制当期不给付经济补偿金;以后与改制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时,其经济补偿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19号文件的规定,分段计发。工作到法定退休年龄、并办理了退休和社会养老保险手续的,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4、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指导意见》赣府发[2011]8号)文件中规定:“„生态公益型林场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并按照管理权限,合理核定编制数,用于聘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其人员和机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5、(《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赣府发[2002]19号)第十九条第2款 “企业改制后,必须按规定继续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险,为职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离开改制企业自谋职业的职工,自行到社会保险机构按规定办理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接续手续;到新的用人单位就业的,由用人单位办理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接续手续。职工原有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与续缴年限累计计算,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由社会保险机构按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
6、《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安置若干问题的补充意见》赣府发〔2005〕17号第三条第一款改制后省属国有资本全部退出企业的职工和未能与改制后仍由省属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企业续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其经济补偿金由原所在企业改制当期一次性支付。
7、(《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市办字[2009]97号)第三条“
(二)市属企业、非下放企业一律按《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市直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制工作的意见》(赣市府发[2005]4号)的规定和标准执行。
(三)各县(市、区)企业改革的具体形式、职工安置办法和标准,由各县(市、区)结合相关政策和自身实际自行确定。”
8、(《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市直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制工作的意见》赣市府发[2005]4号)第五条“职工安置标准要相对平衡和统一。企事业单位职工安置标准的核定应从我市整体企业工资水平出发,既要保护改制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又要考虑到我市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财政负担能力。系统内各企事业单位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后改制与先改制企事业单位之间、资产变现能力强与资产变现能力差的企事业单位之间,职工安置标准应做到相对平衡和统一,差距不能过于悬殊。
对需要市财政解决部分改制费用的,职工安置标准按固定工不超过700元/工龄年,合同工不超过500元/工龄年核定。需要市财政解决全部改制费用的,职工安置标准按固定工不超过600元/工龄年,合同工不超过400元/工龄年核定。
对自身资产变现能力强,不需要财政安排资金的,改制方案也必须报市政府批准,不能自行操作,其职工安置标准应参照系统内其他资产变现能力较差企 4
事业单位的安置标准进行测算,固定工最高不能超过1100元/工龄年(含提取的补充养老保险金),合同工最高不能超过800元/工龄年”
9、中共赣州市委办公厅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办法》的通知赣市办字[2008]106号第四条第3款:
“现正常经营的企业今后改制,职工安置按《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资委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赣府厅发[2007]81号)执行,并与《劳动合同法》相衔接。”
10、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资委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赣府厅发[2007]81号)第十八条
“改制国有企业应加大招商引资、资产重组力度,努力创造条件扩大和发展生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安置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改制、破产中职工安置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政策规定,职工安置方案要与企业改制方案一并制定、一并出台、一并实施、一并落实、一并督查。特别要解决好职工社会保险接续问题,对原拖欠社会保险费用必须及时缴清,确保职工社会保险能按规定接续;要按有关规定解决好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要及时清理和偿还拖欠职工工资、集资款、医药费等费用;对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要做好当地政府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规定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衔接,经济补偿金按职工的工作年限,每满1年支付一个月工资(改制前12个月企业生产经营正常情况下职工个人月平均工资),不满6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支付1个月工资。对职工个人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企业月平均工资计算;对生产经营不正常致使企业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县(市、区)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按当地县(市、区)当年最低工资标准计算;企业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按当地设区市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职工个人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设区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最高不得超过当地设区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且支付经济补偿金年限最多不超过12年。未经职工本人同意,不得将经济补偿金转为职工在改制后企业入股的股金。本办法下发前已实施改制或已批复的改制方案仍按原规定执行。” 11、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 5
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12、2008年9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