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

时间:2019-05-14 05:2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

第一篇: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

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

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甲

李津

09523017

一、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文学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生动具体、宛在眼前的特征,文学形象是根据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美学蕴涵的艺术画面,这一艺术画面由人物、情节、场面、环境、景物等构成,但一般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其他形象都从属于人物形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而文学形象的美学蕴涵由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意蕴灌注而成,同时又与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体验、认识、思考和态度相连。可见文学的形象性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和丰富的内涵。

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直观性、形象性。但是文学在形象性上,是其他艺术载体当中最弱的。一幅画,在视觉上是真正直观的,画一棵杨树就是杨树、一个美女就是美女、一个风景就是风景,画耶稣就是耶稣,画圣母就是圣母,是非常直观的,甚至光线、色彩、轮廓、情调,哪怕是比较抽象的,所表达的那种对比、衬托都是直观的。戏剧在舞台演出的时候也给你极真切的感觉,音乐虽然没有可视的形象,但你在听觉上可以感受到,对你的听觉器官发生作用,也是最直接的。

但是文学形象不是一种精确的、定型的形象,它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文学形象的模糊性是由语言的双重功能(符号语言与情感语言)、概括性、间接性以及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主观差异性造成的。它使文学形象丰满多值,使文学意境富有飘逸美,并以此调动读者的审美创造力,是文学艺术具有无穷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文学形象的模糊性是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应该把握的一个亮点。

形象所使用的语言,作为一种情感语言,它最忌直露,清晰明白,使人一览无余。它必须留下许多未定点,以使读者拥有充分的想像空间,也就是要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学形象具有象外之境和味外之旨。同时形象的创造完全是作家的一种个人化的言语过程,作家虽然也得使用语言系统即必须以公共语义为基础,但作家在使用的过程中已对其进行了主观的改造,即对公共语义进行了灌注生气的情感化的处理,从而使语言发生了扭转和偏离,不单是形象而且使整个文本的结构都形成了深浅两个层次。

但是如果作者把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作为自身创造文学形象的追求之一,作为激发读者再创造的手段或者说把它放到大不必要的位置,实际上是误解了文学形象不确定性产生的原理,并“有可能”被“形而上”的诗歌创作方法论,认识论提供其存在的理由,是那些形式主义一再肯定诗歌创作就是话语创作的其中一个“始作痈”,笔者在此篇有志于通过文学理论堵死他们的出路。

文学形象不确定性重要,但这不是人为利用它的理由,它只是语言功能局限的客观产物,也不是诗歌蕴藉可以广泛使用的手段。蕴藉的动力在于作者物化情感审美的个性使然,蕴藉是作者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蕴藉和语言陌生化和阻抗性本质上,牛头不对马嘴。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应该是自然而然地和确定性和谐统一起来,能够使的读者和作者之间就文学形象进行顺畅的交流传递;不会因为过多人为的,刻意制造的语言阻力而屏障了交流;进而能以诗歌最主要的意,情感的真和善让作者和读者一起在文学话语活动中焕发出彼此心心相印的情感慰藉和照应的审美愉快。

二、直觉性:

艺术思维是一个复杂、综合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调动创作主体多方面的心理因索。除了形象思维的主导作用以及逻辑思维的参与,直觉、灵感和无意识也在文学艺术活动 中居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关注。而且,通过这些心理活动内容.尤其可以见出文学艺 术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精神生产活动的特殊性。直觉,又称直观,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指人通过对象的感性形式直接把捏其内 在意蕴和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或心理能力。直觉既不同于形象思维也有别于逻辑思维,既超感官又超理性,有人将其称之为“直觉思维”。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一般称它为“艺术灵感”。艺术灵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其特征相当明显,具体表现为:其一,突发性。其二,迷狂性。艺术灵感一旦光临,作家就陷入了一种迷狂状态。其三,创造性。果 戈理这样描述自己的经历;“我感觉到,我脑子里的思想像一窝受惊的蜜蜂似的蠕动起来;我的想象力越来越敏锐。嗅,这是多么快乐呀[我懒洋洋的保存在脑子里的材料,忽然如此雄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使我全身都感到一种甜蜜的战栗。于是我忘掉一切,突然进入我久违的那个世界。”灵感与直觉都是文艺创作中重要的心理现象.都有一定的神奇性,那么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一般来说,直觉是一种思维形式或心理能力,而灵感则主要表现为一种心理状态。直觉作为一种相对于其他思维形式的存在是可以选择的,如创作中的。用事”还 是“直寻”,而灵感却是不可选择、无法控制的,它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直觉有具体的 思维对象,而灵感则是对平常不经怠保存在脑子里的各种材料的充分调动、激活。不一定要有具体的对象。直觉有一定的稳定性,而灵感则是随机的、突发的。和其他的思维 形式一样,直觉可能发生错误,但灵感则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心理状态,不存在对、错问题。

三、情感性

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的主观情感。文学的情感性越浓烈,越能感染读者,就越富有艺术魅力。抒情诗、抒情散文等情感类文学自然离不开情感性,小说、报告文学、叙事诗等叙事类文学同样离不开情感性。

作为叙事类文学的小说和报告文学等,同样蕴藏着作家炽热的感情,只不过在这类作品中一般不常由作者出面来直接抒情,而是往往将作者的主观情感深深蕴藏的文学形象之中,通过形象描绘来传达情感。文学由于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由于文学作品能够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复杂、最丰富、最隐秘的情感,使得语言艺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深刻。

语言艺术的思想性在深度和广度上也远远超过了其它艺术形式。虽然所有文艺作品总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作家、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对生活的认识,从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在各类艺术中,还是语言艺术的形象最富有深刻和思想性。语言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优势和特长,同样是与它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分不开的,因为只有语言才能直接表达人的思想,在直接披露人的思想认识、评价判断方面具有最强的艺术表现力。

在文学作品中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总是被情感所包裹并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只有将情感渗透在思想里的作品才能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在激动不已的同时去深入领会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情感性也离不开思想性,因为这种情感往往是在理性思想指导下成为具有特定爱憎情感的倾向性。所谓倾向性,其实就是作家的爱憎褒贬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艺术属性。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会,成为一切文学作品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第二篇:文学形象学案

文学作品的形象

教学设计

河北阜城中学

石洪新

★高考导航

“欣赏作品的形象”是《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的重点考之一。

综观近年高考文学作品的选文,描述形象类散文地位突出,且表现了“稳中求变”大原则中的“稳”。

状物类,如“彩色的荒漠”“岳桦”“记住回家的路”等。记人类,如《阿庆》中的“阿庆”,《董师傅游湖》中的董师傅,《魔盒》中的贝格斯太太,《孕妇和牛》中的孕妇等。

★考点诠释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广义的,可以是具体人物(个体、群体),如“董师傅”、“阿庆”、“贝格斯太太”、“遗璞村人”,也可以是寄托情感、哲理或象征某种人物、精神的物象、景象,如“长城”、““云”、“岳桦”。文学形象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生活情景中具体的典型。

散文、小说中的物象,诗歌中的意象,都属文学作品形象的范畴。★考查重点

艺术形象的分析。★方法攻略

(1)整体关照,感知形象

整体关照乃能高屋建瓴、前后贯通、把握文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形象才能全面完整。而记人和状物散文的形象较之其他类型的散文的形象要突出、丰满、重要的多。全面感知作者笔下形象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是阅读好此类文章的根本。

(2)筛选词语,把握形象

考查形象特点的题目,一般来说,从文中筛选出关键词语即可,不必作高难度的归纳概括。

(散文中的形象特点的考查即筛选信息,概括特点。)(3)解剖意志,品味情感

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接着要通过联系背景、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态度。

★人物形象

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作者与读者进行感情交流的媒介。当然,有些寓言类小说,其形象虽是“物”,但绝对都是人的物化。

1.人物形象的意义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他所处的时代。寄寓他所领悟的生活哲理;而读者也往往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许多小说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塑造了具体可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祥林嫂。

所谓典型的艺术形象,指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人物形象。如别里科夫。

2.人物形象的鉴赏,是指对人物命运、性格、思想的解读。可分为两个层面:①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鉴赏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1)从一定的角度阅读,把握文章表现人物的文字 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a.注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直接描写。b.注意他人的态度、感情、感受等间接描写。

c.注意表现人物身份、地位、遭遇、个性以及内心世界的细节描写。②.通过情节、事情分析人物形象

要善于将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去分析。③.通过环境分析人物形象

自然环境,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

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塑造者,将人物放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分析其性格的成因,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环。

(2)从一定的角度提炼表现人物的文字,归纳形象特点

①.人物的外在特点,包括长相、身材、健康状态、体态等。

②.人物的内在特点,包括心情,态度、情感、性格、气质、品格等。

③.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即有什么代表性、社会性,作者通过人物所要表达的意图。概括形象是着眼外在的特点还是内在的特点,要不要揭示形象的社会意义、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要根据题目要求或揣摩题目意图、文章主题来确定。

4.题型:(1).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请简要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3).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4).结合材料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要把握作品的意境情调。要抓住人物最富有特征的动作、表情和语言,用最准确的语言概括揭示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高考真题演练:(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例1.《黄土》(《考脉》341页)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答:

例2.07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答: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例3.07全国卷1《总想为你唱之歌》

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答:(1)相同点,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2)用意,①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风貌。②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例4.08浙江卷《乌米》

18.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字)(2分)答:

21.鲁迅《祝福》中“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者,其重要性与本篇中“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答:

例5.09年全国1卷《彩色的荒漠》

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答案】(4分)第一问:戈壁滩环境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例6.09浙江卷《魔盒》 16.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不超过100字)(5分)

【答案】①热爱故土,珍视亲情;②淳朴善良,热情爽直。③观察敏锐,善解人意。

例7.09宁夏海南卷《孕妇和牛》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肯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夜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他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那个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2)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6分)答:

(3)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

例8. 06山东卷《文赤壁》

19.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6分)答:苏东坡,是一代豪杰,文笔飞扬铸华章。他失意而豁达,不怨天尤人;他面对不白、不公、不平而淡然处之,与风月为伴,与赤壁、石钟为友,不求名之显,但求生之真。他的苏词、苏书、苏文,堪称绝伦。

例9.2000年全国卷《长城》见《考脉》355页

这篇散文中,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答:

◆方法总结:(学生讨论,师生总结)(1).鉴赏人物的一般步骤:a定位归类b个性阐释c意义揭示(2).答问一致(3).独抒己见

教学反思:

文学作品的阅读考查在高考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中“形象”,属作品内容方面的问题。

本课从考点诠释、考查重点、方法攻略、题型设计、方法总结等方面学习文学形象的鉴赏,以人物形象为主,引导学生总结分析形象的方法。文学就是人学,作为叙事类文学作品的小说更是以塑造鲜明、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为主要任务的。分析、鉴赏人物形象则是阅读与鉴赏小说的核心。

在此之前,先让同学们对本课中所涉及的篇目提前熟悉,以便课堂上较轻松地解读题型和人物形象,归纳题型,总结方法。

本课先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对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以学生活动为主,引领学生们对题型的分析讨论归纳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构成要素、分析人物形象的原则和方法,也练习了几道高考题,感觉还不错。

通讯地址: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中学 邮编: 053700 工作单位: 河北阜城中学 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 fcshhxyx@163.com

第三篇:浅谈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汇总

摘要

摘 要: 文章从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探讨了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幼儿情趣是幼儿文学的美学特质,使幼儿文学显示出迥异于其它文学的美学特征。并从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之所以独特几个方面:

一、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泛灵观念、人造观念、任意逻辑、前因果观念,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幼儿的思维特征是一种极富美感的诗性思维,有很强的形象性、同一性、和生命性,“自我中心”意识突出,只有与他们生活最接近、与他们情感最契合、外部特征突出的内容,才会成为他们的审美对象。

二、幼儿文学美学特征的具体表现:质朴的稚拙美、透明的纯真美、张扬的游戏美、出色的荒诞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幼儿只有从小感受美、欣赏美,萌生对美的热爱之情,才会为日后去追求美、创造美积贮起足够的心理动力及成人在为幼儿创作作品或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时,一定要符合和关照幼儿的审美心理需求,充分把握幼儿的美学特质——幼儿情趣

“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幼儿只有从小感受美、欣赏美,萌生对美的热爱之情,才会为日后去追求美、创造美积贮起足够的心理动力。幼儿文学以其独特的美深深地感染着幼儿,成为文学中最具特色、最具魅力、最鲜活、最可爱的一个分支。成人在为幼儿创作作品或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时,一定要符合和关照幼儿的审美心理需求,充分把握幼儿的美学特质——幼儿情趣。

浅谈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幼儿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特殊门类,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人们把她比作“新月之国”,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对这个美妙无比的艺术世界作过形象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幼儿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幼儿文学读者的特殊性对幼儿文学具有制约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一、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

幼儿受生理、生活条件的制约,心理分化刚刚开始。这使得他们的审美心理不仅与成人,就是与童年期、少年期的儿童审美心理特征客观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幼儿审美心理中“自我中心”思维非常突出。其特征是主体和客体不分,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合而为一,而且总是把客体“依附”于主体,形成幼儿审美意识的“自我中心”状态。突出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四种:

1、泛灵观念

在幼儿心目心中,大千世界的各种生物都有生命,同人一样有感觉和意识。如樊发稼在《小雨点》中所写:小雨点,你真勇敢!从那么高的天上跳下来,一点也不疼吗?在幼儿看来,宇宙万物都是由灵性有感情的,“小雨点”也不例外。“小雨点”不怕疼的勇敢精神,令该子们钦羡不已。泛灵观念使幼儿易于把外界事物的审美特征融合到自己的心灵之中,得到极大的审美愉悦。因此,在童话中,鸟能言、兽能语、石头能说话,在幼儿看来是自然和真实的。

2、人造观念

在幼儿心目中,世界上没有人办不到的事情,一切都可以随心所欲,万物都是为自己的需要而存在。这是因为幼儿经常处在幻想状态,其思维不受客观条件和社会习俗规范的束缚。如柯岩的儿歌《坐火车》,小朋友们可以坐着“小板凳”火车,“轰隆隆隆,呜!呜!”地穿大山,过大河,跑遍全中国;又如幼儿图画故事《长长的故事》中,理发师叔叔可以骑着“装饰灯”飞上天,去救长长小朋友。幼儿的人造观念在游戏活动中表现更为明显。皮亚杰在《儿童心理的发展》中说:“游戏并不是主体向服从现实,而是想把现实同化于自己”。可见,游戏往往将人带入生命归真的境界。

3、任意逻辑

幼儿心目中,虾在云天游,鸟在水中飞,小猪生双翅,大树结金鱼……一切变形、增减、移位都顺理成章。他们常常把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或现象,按照主观愿望任意结合在一起,而不管他们之间是否真有联系。所以儿歌中的“颠倒歌”,诸如“公鸡生个大鸭蛋,小猫游泳多快活”之类深受幼儿欢迎。

4、前因果观念 在幼儿心目中,月亮跟我走,是因为月亮想和我交朋友;兔子眼睛红是因为太爱哭,……这种“想当然”的前因果观念,不反映事物之间的客观因果关系。只是幼儿出于好奇,用他们自己有限的感知对各种事物作出解释而已。这在许多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往往表现为谐趣横生、异想天开。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幼儿的思维特征是一种极富美感的诗性思维,有很强的形象性、同一性、和生命性,“自我中心”意识突出,只有与他们生活最接近、与他们情感最契合、外部特征突出的内容,才会成为他们的审美对象。幼儿审美心理的独特性在幼儿文学中的反映便是作品中充满浓郁的幼儿情趣。

二、幼儿文学美学特征的具体表现

幼儿情趣是幼儿文学的美学特质,它使得幼儿文学显示出迥异于其他文学的美学特征,具体表现在幼儿情趣的稚拙美、纯真美、游戏美和荒诞美

(一)质朴的稚拙美

“稚”与“拙”是幼儿心智未开时固有的天性。“大体说来,儿童是最美的。一切个别特殊性在他们身上好像还沉睡在未展开的幼芽里,还没有什么狭隘的情欲在他们心中激动。” 幼儿生活经验不足,却喜欢用自己有限的经验来解释世界;幼儿身体很小,却认为无所不能。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充满了幼儿情趣。稚拙美是幼儿文学独有的美。幼儿文学作品中的稚拙美是作家对幼儿天性的认识、提炼和升华,是对幼儿独特心理的艺术把握和再现。不是愚昧无知、呆头笨脑的表现,而是高级的质朴,作家灵感的闪现。它所展示的是一种质朴的、原始的、有悖于常情常理,却异常透彻、明净而又令人惊奇、赞叹的美。稚拙美是稚嫩、纯朴、清新、淡雅的美,不加雕饰,毫不做作。

在郑春华的《小鸭子毛巾》中,托儿所的阿姨把小鸭子毛巾收去洗了。小朋友们午睡起来后到处找小鸭子毛巾,有的说飞走了,有的说大概到河里洗澡去了,于是大家一起喊:“小鸭子毛巾,快——回——来!”作者精心选取的幼儿特有的心理、行动、思想、感情,使作品的稚拙美表现的十分充分。日本作家中川李枝子的《不不园》童话故事集,主人公是四岁男孩茂茂,有一次,茂茂被大狼抓住,大狼想吃茂茂,但看看脏乎乎的茂茂,又担心吃了脏东西会肚子疼,会长蛔虫,于是,点火、烧水、找肥皂、毛巾,准备将茂茂洗干净再吃,结果让茂茂逃跑了。幻想大胆奇特,洋溢着稚拙美与诱人的童趣,为作品平添了艺术魅力。这些在成人看来幼稚可笑的情节,幼儿却觉得十分真实可信。

(二)透明的纯真美

幼儿的心灵是单纯而明净的,他们不谙世事而真诚地对待一切事物。这种纤尘不染的童真得到许多作家的热情讴歌以及几乎所有人的赞美感叹,人们甚至用童真去对照、映现成人世界的种种病态与丑恶。纯真美也是幼儿文学独有的美,它是幼儿纯洁真诚的心灵在作品中的艺术再现,它所展现的是一种极为透明、至纯至真的美,常给成人亦自叹弗如的美好感觉。李其美的《鸟树》是一篇生活气息浓郁的幼儿生活故事,流露出了的幼儿爱护生灵的纯真愿望。幼儿园的冬冬和扬扬捉住了一只小鸟,他们喂小鸟东西、帮小鸟找妈妈、解绳子放小鸟飞,可小鸟已经死了。他们很难过,想不通为什么对小鸟那么好,小鸟还会死掉。一连串的细节把两个孩子天真、纯洁、善良、富于同情心的纯真感情真切自然地表现出来。他们埋葬了小鸟,折了一根葡萄藤插在土堆上。春天,藤上长出了绿芽,他俩认为那就是鸟树,鸟树长大后会开鸟花结鸟果,鸟果裂开会跳出很多小鸟。作品真实地写出了幼儿天真无邪的童心和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独特的想象,真实感人、真情动人。

(三)张扬的游戏美

游戏是幼儿的天职,是他们的主导活动,正如席勒所说:“在人的各种状态下,正是游戏,只有游戏,才能使人达到完善并同时发展人的双重天性,”游戏精神是一种极富动感的玩的精神,幼儿在游戏中,往往不顾生活的逻辑进行想当然的变形、移位、添加和任意组合。在“玩”的表面形态中融汇着幼儿情趣天然的纯真感情,求智愿望,透露出独特情趣的美学意味。幼儿文学正是基于幼儿的思维特点,表现幼儿自由幻想和无拘无束的游戏精神。在作品中充分运用游戏的方式组织文学结构及表现形式,使作品富于游戏精神,最大限度地张扬幼儿的天性,使幼儿徜徉其间,产生愉悦与共鸣。

如幼儿童话剧《小熊请客》,素材的主要来源是幼儿们常常自发玩的“做家家”游戏。小熊做主人,小狗、小鸡、小猫做客人,客人来了,主人殷勤招待。虽是模仿成人生活,却别有幼儿情趣。快乐幸福的生活被大狐狸的出现打破了,他们一起想办法对付大狐狸,整个过程有唱有跳、有打有闹,游戏成分浓厚,童趣盎然,使幼儿身心愉悦,受益匪浅。(四)出色的荒诞美

荒诞美是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在幼儿文学中的反映,“荒诞”契合了幼儿审美心理,幼儿在审美时对作品中的“荒诞”部分特别容易接受。荒诞美不是幼儿文学独有的,但在幼儿文学中表现得最充分、最强烈。幼儿文学中的荒诞美是一种奇异奔放的美,具有或浓或淡的喜剧色彩。它是幼儿自由天性的艺术升华,往往表现为怪异、奇特、夸张、放纵、巧合、无规范的规范、无意思的意思、公然违反常规而又似乎合情合理等等,给人以奇异怪诞而又自由轻松的审美愉悦。

有些儿歌,特别是颠倒歌,集中、突出地体现了幼儿文学的荒诞美,如“麻雀踩死老母鸡,蚂蚁身长三尺六,八十岁的老头儿坐在摇车里”,充分体现了幼儿任意逻辑的思维特点,具有强烈的荒诞美。

又如冰波的幼儿童话《肚子上的“鬼脸”》,胖小猪摔了一跤,把画在地上的“鬼脸”印在自己的肚子上了。于是,小鸟、小兔、小鹿都把它当成怪物,拼命地逃。胖小猪也稀里糊涂地跟着逃。为了救小兔,他决心打怪物,可发现怪物就是自己肚子上的“鬼脸”。这篇作品情节十分怪诞有趣,立足于现实生活,会觉得悖情违理,毫无逻辑,不可思议,儿童却理所当然地接受了它。

“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幼儿只有从小感受美、欣赏美,萌生对美的热爱之情,才会为日后去追求美、创造美积贮起足够的心理动力。幼儿文学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即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对美产生情感反应的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对美的领悟能力和评价能力,能意识到美并加以判断)。幼儿文学以其独特的美深深地感染着幼儿,成为文学中最具特色、最具魅力、最鲜活、最可爱的一个分支。成人在为幼儿创作作品或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时,一定要符合和关照幼儿的审美心理需求,充分把握幼儿的美学特质——幼儿情趣。

参考文献:

1、《儿童文学之管见》,《文艺论集》光华书局1925年12月初版

2、《幼儿文学作品选读》、《幼儿文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3、《艺术哲学》[法] 丹纳,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月北京第1版

第四篇:浅析冀中抗战文学的特征

浅析冀中抗战文学的特征

抗战文学是与抗日战争的发展同步的,并且随着战事的推移,抗战文学的内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冀中地区抗战文学特征的论文。

摘 要: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战争的深入,抗战文学也蓬勃兴起。冀中是华北抗战的主要战场,其斗争的惨烈程度是超出人们的想象的,可歌可泣的抗战业绩必然催生出伟大的文学作品,冀中地区的抗战文学就是在冀中抗战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是冀中抗日斗争的真实记录,反映了冀中抗日作家的实绩。冀中抗战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地域化色彩,本文浅析了冀中地区抗战文学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关键词:冀中抗战文学 民族形式 地域特色 史诗追求 现实主义

冀中地区抗战文学及其特点

冀中抗战文学范围较为宽泛,一般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广义的冀中抗战文学是指以冀中抗战为主要题材的文学作品,狭义的冀中抗战文学是指产生冀中于抗战环境中的抗战文艺。本文所论述的冀中抗战文学是指广义的冀中抗战文学。

总体说来,抗战文学主要呈现出强烈的救亡意识和现实功利性的特点。抗战文学是与抗日战争的发展同步的,并且随着战事的推移,抗战文学的内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内容上看,初期的抗战文学,主要是表现救亡的危机感以及战斗和反抗的热情,反映了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但由于对时局的把握和对战争的认知不足,因此作品中还缺乏对外敌入侵、民生涂炭的深刻的反思,随着抗日战争深入,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更加关注战争中人的现实生活,之前的反抗热情也随着时局的深化而更加成熟;许多作品中也体现出对民主的追求,对战争中人性的思索。

从体裁上看,抗战文学的是表现形式多样化的,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学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多样的文学样式,让抗战文学通俗易懂,真正贴近了广大的人民群众,抗战文学的普及程度也得到提高,表现出“宣传的强力”,当时广为流行的大鼓词、街头剧、活报剧就是突出的代表,例如孙犁写作的大鼓词《民兵参战平汉路》、《翻身十二唱》等,在当时发表后就起到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从篇幅形制上看,抗战文学初期大多篇幅精短,便于阅读,属急就章,这主要是受到战时宣传的需要以及战争生活现实的影响,战乱时期民众居无定所漂泊流离的社会现实,不可能催生出大型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学在抗战之初就充当了宣传轻骑兵的角色,大多篇幅精短,例如冀中作家梁斌的《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和《父亲》等。其后,随着战争进入相持深入阶段,大型的文学作品才开始出现。

冀中的抗战文学创作既具有上述特点,但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1、参与作家众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抗战爆发后,文学界迅速形成全国性的抗战文学创作浪潮,无论是沦陷区还是大后方,作家们用笔做武器投身抗战洪流。冀中地区由于地处河北省中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此地区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因此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地区最先遭受到日军的蹂躏,冀中地区的作家对战争的感受也最为惨痛和深刻。这一时期,冀中地区的作家主体主要是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中从事革命工作的广大知识分子,涌现出大批作家,如王林、孙犁、梁斌、魏巍、方纪、陈乔、康濯、邓康、沙可夫、路

一、邵子南等,这些作家都是从事抗战工作的革命工作者,大多从事抗战宣传工作,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接触了战争中的实际生活,出于宣传鼓动和表达的需要,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整体看来,冀中地区的抗战文学,覆盖地域广,参与作家人数众多,歌颂了党所领导的抗日民族战争,生动地反映了战争环境下民众的真实生活,冀中地区的抗战文学,或悲壮、或深情、或金戈铁马,都表现了我们民族曾经经历的艰难,以及冀中人民抗战的决心,冀中地区的抗战文学成为抗战工作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担当起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的重要职能。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王林的《腹地》、《幽僻的陈庄》,孙犁的《荷花淀》、《芦花荡》、《嘱咐》,梁斌的《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和《父亲》等,这些作品全面地反映了冀中地区青年男女踊跃参加抗战的真实情况,有重要的文学、史学价值。

在这一时期,还有著名的“冀中一日”的写作活动,此次活动由冀中区军政机关发起,主要组织和负责的同志有王林、孙犁、李英儒、陈乔等,是一次冀中区全区抗日军民共同参与的写作活动,农村中不会写字的老太太、老大爷也由人代笔参与其中,这次写作活动全面地反映了冀中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史实,后结集成书《冀中一日》,这次写作活动在抗战文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冀中一日》的写作也体现了冀中文学创作的雄厚的群众基础。

2、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冀中军民的抗日斗争生活

抗日战争主要分为前线和后方,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两个战场都涌现出大量可歌颂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冀中地区抗战文学也着力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这两个方面的现实情况。

在抗日战争初期,冀中地区的文学作品主要反映敌我之间的军事较量,比如邱东平《第七连》反映了我军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如何英勇胜敌的英雄事迹;宋之的《旧关之战》则体现了我军阻止日本军从东线进入山西的那场悲怆的战争;周立波的《晋察冀边区印象记》、《战地日记》反映了晋察冀边地区初建时候人们群众的抗战情况,记录了人们对抗战的决心和人们的斗争;再如周游的《冀中宋庄之战》是描写抗日游击战的名篇,通过叙述八路军一支数十人的小分队在与2500多名日军的力量悬殊的对抗中,以14个小时的艰苦战斗换取的重大胜利,讴歌了冀中军民创造的战争奇迹,以及这奇迹中反映出的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邵子南的《李勇大摆地雷阵》则描写了智勇双全的抗日游击英雄,和冀中人民创造的地雷阵战法;再如孙犁的《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文艺作品,都反映了艰苦的战争年代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家乡的热爱。

随着抗日斗争的深入,冀中地区文学作品在直接反映战争生活的同时,也描写了人民群众在当日战争时期的生活和精神需求。这一时期,冀中地区开展的“冀中一日”群众性报告文学创作,集中反映了日寇对冀中的侵略,以及冀中人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大规模抗日斗争,这些作品虽然并非篇篇都是精品,有的甚至稍显粗糙,有较大的打磨空间,但作品中流露的朴素情感十分感人,反映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有些作品也表现了民众对民主的追求,记录了建立民主政权的实践过程,传达了呼吁民主的呼声,以及觉醒的农村群众向传统封建意识挑战的意识,体现出人们深信能够战胜传统和陈腐的信心。作品的作者、主人公都是抗日战争中的普通民众,把他们作为推动抗日战争和社会改革的主要力量来歌颂是这一时期的主流,用艺术的手法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生活,真实地写出了冀中人民的喜怒哀乐,表现手法和作品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

3、鲜明的冀中地域特色

冀中地区的抗战文艺作品,描写了冀中地区在日军铁蹄蹂躏下的悲惨场景,揭露了战争的罪恶本质,也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的感情,许多作品都对人民寄寓了深深的同情和理解。作品所描写的场景都是冀中的山水平原,字里行间都是冀中的风土人情,作品中富有鲜明的冀中地域特色。

冀中抗战文学曾出现很多经典的作家和作品,这些经典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浓郁的燕赵风情,众多主人公身上都体现着冀中儿女质朴淳厚的爱国情感,构成了一幅幅慷慨悲歌的抗日英雄画卷。孙犁的《荷花淀》所描述的水淀荷风,曾让几代人都为之向往,冀中地区的男女青年组织起来参加抗日的故事,真实地表现了青年男女在家国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生动感人,小说的语言中既有浓郁的冀中方言,又在朴素自然中流露出书面语言的清新优美,有中国古典的淡雅意境,在反映了冀中地区抗日战争的现状同时也带给读者美的感受。再比如冯至的《敌后武工队》也是描述冀中地区抗日战争中的故事,描述了“五・一”大扫荡后冀中地区的人民的惨状。这些经典的抗战文学艺术作品,无一例外地描摹了冀中的民风民情,和其他地方的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异,那就是作品中对冀中山水、人情的表现,蕴含有丰厚的燕赵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4、冀中抗战的集体记忆

王林“是冀中抗战文艺运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冀中较早进行长篇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一。王林在青岛大学读书时就曾受教于“京派”作家沈从文先生。他的作品得到了沈从文先生的高度评价:“他是北方人,所写的也是多是北方乡下的故事。„„篇章中莫不具有一种泥土气息,一种中国大陆的厚重林野气息。„„中国倘如需要用农村为背景的国民文学,我以为可注意的就是这种少壮有为的作家。”王林的小说从一开始就与现代文学的主流相谐和,他的小说和戏剧关注现实,真正是为人行的文学作品。

王林的小说书写了冀中军民可歌可泣的抗战史,其中许多情节都是作者自己亲身经历。作品多以群像的形式描写抗战军民英勇抗击的事迹。王林的小说将冀中地区群众成长的过程表现的十分真实,既写出了冀中抗日斗争形势的残酷,又写出了冀中农民在日寇杀戮、奴役下的挣扎、觉醒和抗争。吕正操将军认为“方期借重他的笔墨,多传冀中抗战之史实。”地作品已经成为抗战时期冀中民众抗击敌寇的群体记忆。

王林的小说作品主要有《幽僻的陈庄》、《腹地》、《平原上》、《沉默的乡村》;短篇小说信《十八匹战马》等,其中《十八匹战马》和《腹地》是王林的代表作。长篇小说《腹地》是王林的代表作之一。1942年日寇对冀中地区进行了残酷的“五一大扫荡”,在此期间,王林拒绝离开冀中,坚持在冀中根据地斗争,并且根据亲历的斗争生活,在躲避敌人搜杀的间隙,在藏身的地道口创作了被称为文学遗嘱的长篇小说《腹地》。这是冀中根据地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孙犁这样评价这部作品:“《腹地》是对冀中人民的一首庄严丰富的颂歌。„„这是一幅伟大的民族苦难图,作者自始至终亲身经历了这个事迹,因此写反‘扫荡’是本书最拿手、最成功的地方”。“当然,本书最精彩的地方还是真正写出了冀中人民的生活和战斗情绪。这里写出的情绪,我说是地道的冀中人民的情绪”。《腹地》记述了辛庄村的辛大刚辛刚庄的群众英勇抗击敌人的故事。这篇小说以辛大刚回村后的经历和英雄事迹为主线,以辛庄作为冀中平原的一个缩影,描写了冀中军民抗日烽火中的英雄壮举,歌颂了广大干部、群众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和誓死抗争的民族气节。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史资料丛刊,《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和新四军》,1953年7月.[2]殷白,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中国抗战文学,新文化史料1995年.[3]苏光文,论抗战文学的历史地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4]王维国,《河北抗战题材文学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5]肖一平,关于抗战初、中期冀中解放区的历史概况,抗日战争研究,2007―2.[6]曹万生、李琴,中国“抗战文学”特点之再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2.

第五篇:音乐和文学审美特征的比较

音乐和文学审美特征的比较

音乐和文学的特征,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长处,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适宜的方法才是正确之道。

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探讨音乐艺术的音乐形象及其审美特征,不仅对丰富音乐艺术的美学内涵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实施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具有实践价值。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著的审美特征之一。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

三、音乐长于抒情,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无需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感动听众的心灵。

四、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总是倾向于同其它各类艺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在其它艺术中,没有达到像音乐艺术所达到的那样高的程度。

文学的审美特征: 哲理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作为“表意之象”,即表达某种哲理和观念。在文学上,是使用形象来表达文学艺术作品。象征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认为对于一种外在事物,不能以它的表面现象来看,应该以它所暗示出来的另一面来分析。荒诞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它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指形象、形态上的荒诞性;另一种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求解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读者通过思考和求解,希望能够了解对作品意象所附载的意义或哲理,类似于猜谜

10版2

肖硕

100300125

下载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阅读(现代文):如何概括文学形象

    【讲稿】27 阅读(现代文):如何概括文学形象 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跟大家见面,今天我们探讨的问题是“如何概括文学形象”。 什么是文学形象呢? 文学形象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文......

    鲲鹏形象的特征 教学设计

    古诗文中的鲲鹏形象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鲲鹏,在中国人的人文情结,是少不了的。今人贺喜,常会说“鹏程万里”。而俗语也是有的,如“学做鲲鹏飞万里,不做燕雀恋子巢。”还有表“变......

    文学典型形象的意义(五篇范文)

    我们读优秀的小说、戏剧文学、报告文学,都会感受文学典型的存在,它们开阔我们的眼界,给过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激发我们爱生命、爱生活的信念和热情。而成功的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

    《三国演义》关羽忠义形象的双重特征

    《三国演义》关羽忠义形象的双重特征《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与诸葛亮、曹操被称为“三绝”。作者精心加工了一个个传奇故事,对关羽的传奇经历浓墨重彩,成功地塑造了关羽“精忠贯......

    巴金《家》中觉新的形象特征

    很显然,巴金笔下的高觉新是一个矛盾集合体。 觉新渴望无拘无束的生活和美好的前途,但他又驯服于封建家庭对他生活道路的安排;他爱梅表妹,但对家长“拈阄”的包办婚姻却没有勇气......

    人物或文学形象话题优秀作文集锦范文

    人物或文学形象话题优秀作文集锦 苏轼的赤壁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

    我最爱的文学形象(5篇范例)

    我最爱的文学形象 比起孔子,老子这些大学问家,我更喜欢诸葛亮。 诸葛亮只不过是《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不过是一个历史里的人物,究竟他到底存不存在还是一个谜。但是罗贯中描写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脉络特征以及价值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脉络特征以及价值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它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现实生活为土壤的,与时代紧密相连。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我国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