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桥头堡”战略对建设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的作用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经济、贸易、投资、商务往来、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云南正致力于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本文分析了“桥头堡”战略的内涵与进展;建设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内在要求;“桥头堡”战略对建设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的作用。
关键词:桥头堡;高水平大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27-01
一 “桥头堡”战略的内涵与进展
“桥头堡”是陆桥经济研究中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重要概念。港口的性质、运输线路的便捷和政府部门的定位是确定桥头堡的主要依据;融国际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国际商贸中心,是桥头堡的主要功能定位。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从调整完善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格局的高度,作出了“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重大部署。这是国家对云南发展的定位,不仅关系云南省的开放,而且是涉及提升云南整体实力的重大问题。
云南“桥头堡”战略的目的主要包括四点:一是建通道,建设我国经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直达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二是建平台,通过构建一些官方和民间的合作制度,把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平台,提升西部大开发的层次和水平,带动西部发展;三是建基地,优化产业布局,把云南建成面向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以及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为边疆地区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四是建窗口,成为充分展示中华文化,增进国际友谊的窗口。“桥头堡”战略的具体内容还涉及交通运输电力网络、金融支撑体系、基层组织和民族团结等方面。
二、建设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内在要求
1、要求大学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模式
云南省内普通高校经管类大学的区域性特色不明显,对外开放的各类人才中,对东南亚南亚的经济贸易及商务知识的积累需要加强;对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基本状况,政治法律、经济贸易与投资、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进行系统的了解,适应面向东南亚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2、要求大学的课程建设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云南省各高校在区域性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上,同样是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加强的地方有:对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加强对东南亚、南亚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区域合作等东南亚、南亚课程体系;教师专业背景集中于理论研究,需要加强与东南亚南亚从事经济与贸易的实践经验,驾驭相关课程。
3、要求大学开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东南亚、南亚”课程
开设体现区域性特色的东南亚、南亚系列微型课程和语言课程,以“东南亚、南亚商务环境概论”为核心课程,开设: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与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南亚国家联盟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印关系与区域合作等课程,为学生今后从事东南亚、南亚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打下基础。
三、“桥头堡”战略对建设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的作用
“桥头堡”战略对建设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的背景
桥头堡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和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迅速发展,贸易快速增长,投资日益活跃,人员往来更加频繁,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平均增长率高达27%,年贸易额突破了20130亿美元;东盟对华直接投资为63.2亿美元,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25.7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也是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市场。“桥头堡”战略对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培养人才的作用
(1)“桥头堡”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力资源的建设,“桥头堡”建设过程就是人才战略实施过程,而人才战略的实施从根本上讲离不开大学的人才培养。因此,“桥头堡”建设教育必须先行,“桥头堡”对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培养人才的推动作用明显。
(2)推进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桥头堡”战略对云南高等教育实现新的历史跨越无疑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等学校的教育只有与国际化接轨才可能加快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及学校自身管理水平的现代化步伐,从这个角度上讲,要实现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和在桥头堡建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然要推进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
3、东盟国家的经济较快速度增长对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作用
(1)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二、三产业的过程中,现代工业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高技能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越南、老挝、柬埔寨作为新兴市场国家,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越南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7.34%,老挝和柬埔寨的增长率也保持在7%的高水平,它们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向高技能人才的需要转变。
第二篇:红河州桥头堡建设的战略思考(范文模版)
红河州桥头堡建设的战略思考
中共红河州委书记 刘一平
作者:刘一平来源:红河日报 2010-12-10 23:12:00
“桥头堡”是陆桥经济研究中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重要概念,包含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内容,具有发展力和影响力等方面的特征。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时从调整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格局的高度,第一次提出要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省委八届八次全会作出了“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决定。我国向西南开放,区域指向主要是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重点,面向印度洋沿岸,延伸至西亚及非洲东部等广大区域的对外开放。桥头堡建设是加快云南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使云南从全国开放的末梢转变为开放的前沿,从西南边陲的后发区域转变为国家面向西南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从有限开放走向全面开放,从西部地区跟跑方阵跻身于领跑方阵。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为红河州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带来了新的机遇、拓展了新的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动力。红河州在桥头堡建设中,要紧紧抓住中央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培育滇中经济圈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向型产业基地建设、交流合作平台建设、体制机制等建设,积极主动融合滇中经济圈,把红河州建成大西南通向东盟、抵达印度洋的通道,成为我国与东盟各国及印度洋沿岸国家全方位整体性交流合作的平台;建成融合滇中,连接大西南,对接两广的枢纽;建成以对越合作为纽带,走向东盟、面向印度洋沿岸的国际化门户和区域经贸合作模范州。
一、红河州桥头堡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基本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牢固树立世界眼光和开放带动战略思维,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统筹州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积极融合滇中经济圈,强化与东盟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双向交流合作,以夯实国际大通道等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建设外向型产业基地为支撑,以昆河经济走廊建设为抓手,以构建全方位的合作平台为载体,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整合资源要素,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切实增强全州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力争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中实现率先突破、优先发展。
(二)主要目标
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全面建成面向东盟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工业产业基地和旅游产业基地三大产业基地,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竞争能力强的外向型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对外开放平台、对内经济合作平台和贸易平台三大平台,不断提升红河在桥头堡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建成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滇南城市(个开蒙建)经济圈”,形成滇南地区信息交流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进出口贸易中心三大中心,构建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睦邻友好、边防巩固的红河赶超发展新格局。
二、红河州在桥头堡建设中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红河州在桥头堡建设中的有利条件
红河州拥有独特的优势条件,良好的交通网络,坚实的发展基础,在桥头堡建设中,具备了率先突破、优先发展的优势和条件。
1.具有独特的优势条件。红河与越南毗邻,州府蒙自距越南首都河内不到500公里,距海防港不到600公里,拥有河口和金水河两个国家级口岸,区位优势明显。全州拥有丰富的水能、生物、旅游、土地、矿产等资源,有南盘江和红河两大水系,理论水能蕴藏量达500万千瓦以上;已探明矿产资源潜在价值7.5万亿元左右,煤的潜在价值超过5000亿元,自然资源富集。云南的第一个海关、第一个通商口岸等多个第一都在这里诞生,孕育了明朝万历年间杰出的外交家肖崇业、云南唯一的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近代中国数学之父”熊庆来等享誉中外的红河名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风情绚丽多姿,饮食文化多种多样。
2.具备良好的交通网络。近年来,红河州紧紧围绕打造滇越国际大通道的发展规划,全力推进公路、铁路、机场和红河国际航运等重大项目建设。目前,蒙河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石蒙高速、玉蒙铁路、蒙河铁路正抓紧建设,云桂铁路红河段已开工,红河机场开工在即,蒙自到文山至砚山高速公路有望国家立项,南部6条二级公路将于明年建成通车,一大批重大交通建设项目还将陆续启动,再过3至5年,一个面向东盟、连接大西南、进入两广沿海地区的国际大通道将全面建成。
3.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我州已建成了具有较大经济规模、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形成了烟草及配套、冶金及新材料、能源、化工、建筑建材、生物资源加工、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已建有省级红河工业园区和弥勒、建水、泸西工业园区,是世界最大的锡、铟、砷生产和加工基地,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卷烟加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具备了发展跨国现代大工业的基础条件。
4.滇南中心城市发展迅速。滇南中心城市是紧邻“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又一个城市经济圈,距昆明200余公里,处于昆明、河内两大城市辐射的交汇点,是昆河经济走廊的核心腹地和重要增长极,也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目前,滇南中心城市城镇化水平已达到68%,人口已接近80万,个开蒙建城市群半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正向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方向发展。
5.具有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从国际方面来看,与我州接壤的越南与老挝、缅甸相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对较好,政治局势稳定,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2008年越南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越南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泰国、新加坡等东盟国家也相对发达,这为我州与东盟国家的经济深度对接提供了良好条件。从国内方面来看,中央将对云南的桥头堡建设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而我州又是云南对越贸易的重点地区,我州的桥头堡建设也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红河州在桥头堡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我们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红河州在桥头堡建设中的制约因素仍然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克服。
1.对外开放的认识存在差距。我州整体开放意识相对于急剧变化的区域经济形式来说依然滞后,害怕吃亏、害怕竞争的小农意识依然存在,导致我州对外开放层次不高、开放领域不宽、对外开放带动能力不强。长期以来,对周边国家情况研究不深不透,对合作对象的真实意愿把握不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中存在“一厢情愿”的情况,加之传统因素的影响,用政治的眼光看邻国多,用经济的眼光看邻国少;用历史的眼光看邻国多,用现实的眼光看邻国少,导致对外开放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2.基础设施仍然相对滞后。我州的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与当今世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方便、快捷、自由流动的发展要求差距很大。主要是铁路建设滞后,公路建设步伐有待加快,红河航道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导致了运输成本较高,极大地增加陆路交通运输的压力。
3.企业竞争能力相对较弱。我州多数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开拓市场能力较低;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多数为农副产品、矿产品等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低端产品,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结构不合理,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尚未形成;贸易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仅为初级贸易和一般贸易,上档次的加工贸易、补偿贸易还处于空白;人才队伍建设还相对滞后,国际经贸人才缺乏。
4.国际形式复杂多变。从周边国际环境来看,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货币形式和多种经济发展层次,各种发展水平的经济实体和社会制度交错纵横,给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带来不小的难度。国家政治制度的巨大差异导致东盟在很多问题上看法不同,聚合困难;东盟10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新加坡、文莱等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部分国家内部还存在民族矛盾,国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隔阂和纠纷,有的矛盾和纠纷很难调和,甚至是不可调和的。这些问题对于我州的发展将会产生诸多难以预测的不利影响。
5.国内竞争较为激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零关税、贸易便利化等优势对国内所有省、市、区同样存在,我州也将受到国内其他省、市、区激烈竞争的影响。一方面,沿海发达地区凭借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在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中占据绝大份额,而我州更多依托省内力量,经济总量和市场份额较低,我州铁路建设滞后,进出口商品以公路运输为主,与以海运、铁路运输为主的其它省区市相比,面临着运输成本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区位条件相当的广西拥有沿边、沿海优势,特别是凭借每年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进一步打造了“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大通道”,我州桥头堡位置将受到严峻挑战。
三、红河州桥头堡建设的重点
实施桥头堡建设,是顺应发展规律的战略选择,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红河新发展的有力举措。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努力做到桥头堡建设的思路早确定、规划早出台、工作早启动、成效早显现。
(一)牢固树立合作交流和互利共赢理念,为红河州桥头堡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发展需要合作,合作才能共赢。大发展需要大交流、大合作,但这种合作应该是平等的、互利的。要真正做到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不但需要人人遵守规则,更需要有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胸怀和眼光。
我州在桥头堡建设中对外的交流与合作,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的,既要充分照顾和保障各方的利益,也要体现各方的共同期待,得到各方的认同支持。综观国际经济环境,我国包括我州的发展既面临着良好机遇,也面对着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州在桥头堡建设中,要积极加强同东盟国家和周边发达省市区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双方或多方的密切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发掘各自可以利用的资源和优势,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共求发展、取得双赢,扎实有效地推进红河桥头堡建设。
(二)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红河州桥头堡建设提供更强的承载能力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实施桥头堡战略的基础。目前,交通设施滞后仍然是制约红河州桥头堡建设的瓶颈。我州要把构建面向东盟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推进桥头堡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切实有效地推进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着力构建陆路、航空、水运“三位一体”的面向东盟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是要狠抓铁路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建成云桂铁路、玉蒙铁路、蒙河铁路,开工建设昆明至蒙自城际高铁和师宗至蒙自、文山至蒙自铁路,推动建设弥勒至泸西至师宗、新平至建水、元江至河口、普洱经红河南部地区到蒙自的沿边铁路,形成州域“三枢纽(蒙自、弥勒、建水)一极点(河口)”的铁路网状格局。二是要狠抓公路建设。要围绕境内“三纵三横”公路骨架网络规划,加快推进石蒙高速和元绿等6条二级公路建设,尽早实现昆明至河口公路交通高速化,县市政府所在地至州府蒙自公路交通高等级化。尽快开工建设蒙自至文山、石屏至红龙厂高速公路,打通石文(石屏至文山)经济产业带和通往“两广”的梗阻地段。
实施建水至元阳、石屏至红河、高大至石屏、红河至绿春等二级公路建设,不断提高县际公路等级。三是要狠抓红河机场建设。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尽快动工建设,力争“十二五”中期开通民航。四是要狠抓红河航运建设。抓紧与越方的对接和磋商,尽快启动中越红河航运开发建设,建成从河口到越南海防港便捷的航运出海通道。
(三)全力打造 “三大产业基地”,为红河州桥头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经济产业建设既是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又是桥头堡建设的重要支柱。我州要紧紧围绕昆-河-海经济走廊产业带建设,充分发挥州域内和东南亚国家的资源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整合资源要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工业产业基地、旅游产业基地三大产业基地,加快外向型经济产业发展,尽快形成面向周边国家的产业发展新优势。一是要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充分发挥我州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和品牌农业,加快实施“8311”行动计划,推进农业外向型和高端领域发展,培植一批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形成有较大规模的骨干产业集群。加强与周边国家在农业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出口规模,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二是要全力打造工业产业基地。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培育具有我州特色和优势的工业产业集群,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快红河工业园区和建水、弥勒、泸西、石屏等工业园区建设,以冶金、高端煤化工的规模扩张和精深加工为重点,着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规模,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百亿元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努力把红河建成世界级的锡、砷、铟生产基地和国内外知名的有色金属、煤化工、综合能源和优质烟草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州实现现价工业产值1500亿元以上。三是要全力打造旅游产业基地。要按照国内旅游链的终端和边境国际旅游链的开端的定位,做好昆明红河旅游带与跨境旅游的有机对接,重点抓好集观光、度假、康体为一体的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弥勒红河春天健康运动休闲度假村、蒙自长桥海旅游度假区、石屏异龙湖生态休闲观光度假区、个旧大屯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开远凤凰谷片区乡村旅游开发等重点项目建设;按照“互利、双赢”的理念,全力推进跨境高尔夫健身休闲度假等高端旅游项目,加快跨境旅游的开发、建设,筹划、开展独具特色的民族节庆、跨境夜景游等活动来创意红河,打造跨境旅游新品牌,以全面提升红河旅游业的档次和品位,力争形成中国一流、世界水平、最具特色、最有魅力和向往度极高的旅游胜地。
(四)着力构筑 “三大平台”,为红河州桥头堡建设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加强对内对外的开放与合作是推进桥头堡建设的重要手段。我州在桥头堡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平台、对内经济合作平台、贸易平台三大平台建设,切实加强对内对外的开放与合作,有力地推动我州桥头堡建设。一是要切实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
全面推进中国红河-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积极争取中央批准扩大该合作区范围,使合作区延伸至整个红河州,并依托昆明和越南河内向昆河海经济走廊的其它区域延伸。要创新外商投资管理方式,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引导外资投向我州的重点产业、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循环经济等领域。
鼓励州内优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周边国家的资源配置、产业分工和市场竞争,带动州内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争取尽快启动红河综合保税区建设,充分发挥保税区口岸、物流、加工等主体功能,不断拓展商贸流通、保税物流、高端制造等业务,形成支撑红河州桥头堡建设的重要载体。二是要切实加快对内经济合作平台建设。要加强与“泛珠三角”、“长三角”和各省区更广泛的互利合作与协作,推进国内发达地区与我州进行全方位的对接,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无障碍流动,实现双向互动、优势互补和有机连接。进一步优化内部环境,创新工作机制,调动各方力量,采取更加有效的招商形式,特别是要主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抓住“央企入滇”的大好时机,引进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进驻红河,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三是要切实加快贸易平台建设。要从桥头堡战略层面规划,把红河建设成国家级沿边开放经济区,大力提升红河在全省乃至全国整体开放战略中的地位。要加快河口、金水河口岸、边民互市通道等重点地带开发,力争把河口公路口岸增设为国家级一类口岸,积极探索和创新通关查验模式、管理方式、监管机制和作业流程,积极推进通关科技化、通关自助化和落地签证便利化,不断提高通关效率。要鼓励更多外地企业、资本进入,扩大和深化与越南等周边国家的合作,着力打造红河进出口贸易服务平台,不断提升贸易水平和贸易总量,力争到2020年,实现进出口货运量1000万吨以上、出入境人数达1000万人次以上,进出口贸易额达80亿美元以上。
(五)全力建设 “三大中心”,为红河州桥头堡建设提供有效载体
推进桥头堡建设,必须有重要的抓手和有效的载体。我州在桥头堡建设中,就要全力抓好区域信息交流中心、现代物流中心、进出口贸易中心三大中心建设,把信息交流、现代物流、进出口贸易作为推进桥头堡建设的有力抓手,快速有效地推进桥头堡建设。一是要着力建设区域信息交流中心。围绕“政务信息、商务信息、公益信息”三条主线,从横向与纵向互动交流结合层面整合中国特别是云南内部以及与东盟主要领域,包括交通物流、信息通信、贸易、旅游、电力、环境、卫生等领域的信息资源,集成和逐步建立各种数据库。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不断巩固提升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努力拓宽网络覆盖面,拓展信息通信服务业务,为桥头堡建设提供优质的信息通信服务。二是要着力建设区域现代物流中心。依托滇南中心城市和红河工业园区、红河综合保税区、边境口岸,建设蒙自、弥勒、建水、河口等现代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全面建立快捷准时、设施配套、运转高效、优质价廉的现代物流网络服务体系,把我州建设成为物流设施一流、物流企业集聚、物流市场活跃的连接东盟国家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三是要全力建设区域进出口贸易中心。要按照把红河建设成为面向东盟的大口岸目标,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国际农产品、矿产品等交易中心和专业市场,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扩大高附加值工业品、农产品、服务性产品的出口;增加资源性商品、战略物资、短缺物资和关键设备的进口,大力发展跨境金融、承揽工程、劳务输出等服务贸易,把我州建设成为西南面向东盟的区域进出口贸易中心。
(六)努力创新体制机制,为红河州桥头堡建设增添发展活力
创新体制机制,增添发展活力,是加快桥头堡建设的加速器和助推器。我州在桥头堡建设中,要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切实加强软环境建设,为桥头堡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一是要继续深化改革。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建立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投资贸易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切实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二是要完善经济合作新机制。探索建立边境自由贸易区的新模式,加快建立稳定的外贸增长机制,推进利用外资体制改革。完善扩大区域经济合作新机制,建立完善与周边国家共谋发展的勾通、磋商机制。大力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逐步建立金融财政支撑体系、鼓励货物、劳务进出口相关税收优惠等政策。三是要建立人才引进培养机制。要通过竞争择优、教育培养、人才流动、人才激励等措施和机制,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掌握世界贸易规则,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熟悉东盟国家法律法规、商贸法规、技术标准的综合型人才,切实加强对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国情、经济社会、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市场等方面的研究,为加快桥头堡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四、红河州桥头堡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桥头堡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落实。要提高认识,加紧开展前期工作,细化工作方案,认真贯彻落实好上级党委、政府的相关精神,不断探索推进桥头堡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州级将建立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专门领导、协调机构,统一指挥,加强对桥头堡建设工作的领导,全面负责加快推进红河州桥头堡建设的各项重大决策及内外、多边协调工作。县市党委、政府也要尽快成立实施桥头堡战略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机制,形成“职责明确、上下联动、通力协作、高位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在统一思想认识、统一目标任务、统一步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自渠道独特优势和各自平台的独特作用,切实有效地解决桥头堡建设的困难、问题,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
(二)强化政策保障
要根据国家、省出台的指导性意见,尽快研究出台红河州桥头堡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全州桥头堡建设作出统一的战略部署,作为桥头堡建设的“总线路图”,以便在全州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目标、统一步调,凝心聚力,协同努力,加快建设步伐。要及时筛选、上报桥头堡建设项目,确保“计划进笼子、项目进本子、资金进盘子”,争取得到国家、省的政策倾斜、项目支撑和资金支持。要积极争取中央、省对红河州各种财政补贴政策继续维持不变的基础上,对产生于州域内的各种税收,不分中央、地方或共享税,全额留归红河或专项返回用于我州发展。要全力构建融资平台,争取组建区域性发展银行,鼓励和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到红河州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支持州内金融机构承办人民币跨境结算、资金融通、直接融资、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外包等业务;盘活州域内银行存款,有效缩小存贷差,大力支持地方发展,为桥头堡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继续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为实施桥头堡战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强化基础工作
打铁要靠本身硬。红河州在积极争取中央、省的帮助、支持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积极行动起来,围绕桥头堡建设,扎实做好基础工作。要更多地起用敢于面对问题、敢于负责、开拓精神强,善于解决问题的干部;要抓好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建设,为实施桥头堡战略提供有力保障;要做好规划项目的储备与论证,以富有远见而有效的前期工作促成方案的优化、项目的落地、资金的落实。要抓紧建立与桥头堡建设相配套的各种制度,进一步抓紧建设国际大通道和输油管道建设。要切实改善边境、民族、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边疆环境等,为全面推进桥头堡建设提高红河发展质量和水平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宣传引导
红河州的桥头堡建设,要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要靠全州各族人民的关心、关注、协作与支持,最终要依靠全州上下的共同努力。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州内各级组织、各种会议及各种传媒的作用,广泛宣传实施桥头堡战略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方法措施,引导全州各级各部门、各族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关心、支持和参与桥头堡建设,营造声势,形成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齐心协力建设桥头堡的良好氛围。
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州各级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共同努力,红河一定能把握机遇,励精图治,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创新突破,把红河建设成融合滇中,连接大西南,对接两广的枢纽;建成以对越合作为纽带,走向东盟、面向印度洋沿岸的国际化门户和区域经贸合作模范州。
第三篇:桥头堡战略对云南具有划时代意义
桥头堡战略对云南具有划时代意义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不久前正式出台,这不仅是云南全省各族人民期盼已久的喜事,也标志着国家对桥头堡建设的部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云南省省长秦光荣日前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对云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云南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据秦光荣省长介绍,国务院在上述‚意见‛中,提出了云南加快建设桥头堡的16大战略目标:1.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从陆上通往印度洋的战略大通道;2.我国沿边开放的试验区;3.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4.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5.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6.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7.国家重要的锗、铟金稀贵金属和铜、铅、锌、磷等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区;8.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新材料、清洁载能基地;9.我国重要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和出口加工贸易基地;10.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通信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11.以水电为主的绿色能源基地;12.跨区域电力交换枢纽;13.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14.面向东南亚的农业技术推广枢纽;15.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繁荣发展;16.将以昆明为中心的滇
—1— 中地区培育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把昆明建设成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医疗和技术、人才交流区域中心。
秦光荣阐述道:‚这16大战略目标,分别从区位、通道、开放、产业、生态等方面明确了云南在全国的地位,凸显了云南的优势和特色。国务院文件还明确了鼓励和引导外资银行到云南设立机构、开办业务,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周边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大中型优势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和发行债券;鼓励先行先试,形成有利于桥头堡建设的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特别是提出30条的突破性政策。‛ 秦光荣说:‚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涵盖了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坚决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争取早日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2—
第四篇: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战略思考
各位领导:
结合这次县委中心学习组理论学习会议的研讨主题,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不足之处,欢迎给予批评指正。
县委、县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应该说,威信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已经考虑了桥头堡战略的因素和条件,任务是明确的,也是艰巨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和实施的问题。下面我就谈一认识和体会:
一、加快与市、省、国家的桥头堡规划衔接
“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桥头堡建设的战略定位:一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大通道;二是我国沿边开放开发合作的试验区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三是外向型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四是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示范区;五是西南重要流域的生态安全屏障。
“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对于提升我国沿边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促进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加快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加强经贸交流合作、建设特色产业基层、加强生态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脱贫致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对支持我省桥头堡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事关桥头堡的各种优惠政策将陆续出台。桥头堡建设区域跨度大、工作内容多、建设周期长,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任务,迫切需要国家层面给予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
目前,对威信来讲,要抓紧与国家、省、市十二五规划和“两强一堡”(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规划的衔接,县级的规划只有进入市级、省级和国家级规划,才可能发挥最大的效能。没有规划就没有计划,就没有项目,就得不到国家、省、市的在政策上、项目上、资金上得到支持。
二、全面提升以威信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建设
一个完善、快捷、方便的交通网络是加快地方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要全面加快以威信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建设。全力支持成贵铁路威信段的修建,打通田坝火车站进站公路和环线公路,认真做好宜宾至毕节高速公路威信段、威信至叙永高速公路威信段前期工作,加大城乡路网建设,加大景点景区公路、村组公路和乡镇客运站建设力度,全面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达能力。
三、立足现有资源,培育好县内的固有产业
1.继续夯实农业基础,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是全县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因此,威信要争取国家、省、市的支持,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抓住省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的机遇,建好桂香沟水库,做好罗坭水库等水利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一批项目能够进入中央和省水利建设盘子,加强“五小”水利建设,实施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不断提高全县的水利化程度。巩固传统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一乡一品”特色产业,推进肉鸡肉鸭及河道养鱼、以及深加工基地建设,培育好生猪养殖场,加强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竹子、辣椒等基地建设。
2.以威信工业园区为基础,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按照“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依托,龙头企业为带动,建立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加强化工、能源、建筑建材产业的升级改造,培植生物资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以资源粗加工为主转向以高附加值加工为主,进一步优化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做好工业园区的通路、通电、通水、通信、排污及土地平整等工作,搭建好“筑巢引凤”平台,同时要改善投资环境,从硬环境和软环境方面都形成比昭阳更好、更优的条件。加大土地收储开发力度,由被动供地转变为主动供地,推行熟地招商,引进和培育一批工业龙头企业,极力打造产业关联度大、龙头带动强的科技先导型企业,开发出市场容量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拳头产品。
3.加速旅游及服务业的发展。
威信位于川滇黔三省交汇的腹心地带,地处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带和昆明经济圈三大经济区域交叠区域,各种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受这三大经济区域的辐射和影响。威信县是水利、森林及生物、地热、矿产自然资源丰富,川滇黔等多元文化内涵广泛。
威信旅游及服务业的发展对加速威信成为云南桥头堡增长节点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威信县要:
首先要对旅游进行重新规划。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对原旅游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和完善,突出古驿道、古汉墓、古战场、古人文、苗族风情、大雪山原始森林资源等威信旅游特色,发展旅游商品,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在县内形成旅游环线两日游,延长旅客在威信逗留时间,扩大游客消费,增加三产的收入。
其次尽快完善旅游设施。首先要加快威信到叙永等高速公路的建设步伐,构筑旅游快速通道网络,破除各景区之间的交通制约“瓶颈”。其次要支持云投粤煤电集团在威信的发展,促使煤电一体化项目做大做强,把黄水河库区旅游加进去,统一规划,全面提升威信旅游大品牌。
再次加快后山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尽快形成多景点,多亮点的旅游项目。
第四要强化服务,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推进五星级及以上酒店建设,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总结这些年的工作实践,应对区域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认为,必须对区域发展的诸多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个环节的协调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做好城市开发建设工作。
思考之一:推进区域发展,必须始终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加快推进区域发展,首要的前提是必须加强和重视作为联系城乡纽带和桥梁的扎西城区的开发建设。在科学规划的范围内“拉开框架,优化布局,强化功能,做优环境,提高品位”,是不断集中资源、集聚人口、集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增强其自身综合实力,增强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的重要举措。
思考之二:推进区域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规划这一龙头,科学决策,强化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始终把规划和设计放在突出位置,按照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各类专业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实践中,应当实行开放式设计,通过设计招投标,引进国内外高资质的设计单位参与工程项目设计,使设计深度加深,方案更加优化。对市民热心关注的一些重点工程,应当采取公开展示、邀请市民共同参与评选的方法,激发市民共同参与城市建设的热情,以更好地达到专家评审、领导决策、群众意见的高度统一。
思考之三:推进区域发展,必须始终抓住经营城市这一关键,市场化运作,多渠道筹资。为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城市核心区开发,应当有计划地对出让地块的区位优势和地理条件进行广泛的宣传与推介,邀请高等级的咨询机构为土地招商做好前期策划;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土地招商活动,发布土地招商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联系各地开发商到实地考察,增加感性认识。
思考之四:推进区域发展,必须始终突出拆迁安置这一重点,依法拆迁,有情操作。工作中,必须注重掌握两大原则:一是完善政策、依法拆迁。拆迁补偿是动迁居民和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事情,必须调查摸底,认真对照政策。二是以人为本、有情拆迁。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阳光操作、有情操作,加强政策宣传,确保规范运作。
思考之五:推进区域发展,必须始终紧扣以人为本这一主题,凝聚民心,赢得社会各界支持。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区域发展的落脚点,深入群众倾听民声,准确把握群众思想脉膊,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用真心换取广大市民对城市建设的理解和支持。
思考之六:推进区域发展,必须始终把握部门联动这一环节,上下配合,形成合力。区域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协作配合和整体联动。各部门各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按照“谁家孩子谁家抱”的原则,切实抓好各
第五篇:对俄桥头堡建设工程.ding
对俄人才资源开发合作 “桥头堡”建设工程
一、主要目标
该工程题为“对俄”,意在全局。旨在贯彻落实《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全面推动对俄合作适应性战略调整、大力推进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提高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旨在加速俄罗斯等国高端技术的引进,特别加强航空航天、重型装备、军工、造船、能源、材料等领域的合作;旨在吸引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海内外高端、紧缺人才积极投身于我省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激发活力,释放能力,迸发动力。
二、具体任务和措施
(一)实施一批直接拉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重大对俄引智项目
根据我省产业结构和发展急需,实施一批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军工、经贸、农业领域内对我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具有重大支撑和直接作用的重大对俄引智项目。
1、引进1000兆瓦及以上级核电发电机设计关键技术。哈尔滨理工大学与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担的本项目,已取得对外合作的阶段性重大突破,可促进我国的 核电发电机自主设计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破国外垄断。
2、引进蓝宝石制备与加工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哈工大奥瑞德公司在蓝宝石生产上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飞跃,已能生产出国际上胸径最大的蓝宝石材料。该项目将继续突破加工过程中成品率不高,精密加工产业落后等瓶颈,实现低成本、高材料利用率、高质量、高效率、高成品率的精密加工,满足国防建设和民用的急需。
3、引进高性能无机磷酸盐复合材料制造技术。
4、引进等离子体技术制备火箭发动机涂层技术。
5、引进火箭整流罩先进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技术。
6、引进三维大孔材料纳米微球制备技术。哈工大与哈药集团联手,开发在微球表面偶联特殊抗体的具体工艺,应用于靶向给药。该技术的引进,将促进我省的新药开发,推动我省的制药水平再上新台阶。
7、引进兆瓦级超导风力发电机关键技术。先进风力发电技术和5-10MW超导风力发电机设计关键技术攻关与产品开发是该项目的重点,将为我省的新能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8、引进先进纳米复合材料飞行器研发技术。
9、引进蓝莓开发及产业化技术。蓝莓是目前国内外流行的一种小浆果树种,果实富含花青素等生理活性物质,营养保健价值极高,被列为联合国五大健康食品之一。通过引进国外蓝莓技术,充分结合我省优势,科学地指导我国高寒 2 地区野生蓝莓的驯化栽培工作,将极大地推动我国蓝莓这一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和快速发展。
10、引进花楸良种及繁育技术。花楸是一种新型绿化、经济、生态树种,应用极其广泛,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开发价值。既是高纬度地区名贵的园林观赏树种,又有相当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花楸是适生于寒冷地区的山地防护、矿山垦复、山地的防风、防火林带的超先锋树种。也是适用于生物防治山洪和泥石流的萌蘖力强的防护林树种,生态保护作用明显。大面积推广能有效带动区域林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11、引进俄罗斯标准化技术及标准互认。中俄标准化差异是制约我省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主要因素之一。本项目积极支持省俄罗斯标准化研究院的建设,加大引进和派出学习规模,吸收更多更新的俄罗斯标准并加强标准互认,满足省内国内对俄罗斯标准的需要。本项目的实施,对促进我省对俄经贸,推动我省参与俄远东地区与日本、荷兰等国的市场竞争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12、引进中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配套技术。本项目系由绥芬河市人民政府和国家商务部共同投资打造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依靠绥芬河市特有的地缘优势,通过整合互联网信息和线下成熟的贸易渠道,为中国企业架设起了一座直通俄罗斯,辐射东北亚远东市场的桥梁。该项目涉及到跨国服务,跨国交易、清关等诸多技术和管理问题,对 3 我省推进对俄合作适应性战略调整具有积极和现实的意义。
工程推进过程中,将根据发展需要随时调整重大项目。
(二)引进一批高层次专家和团队来我省创业 围绕我省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从俄罗斯引进高层次专家和团队携高端技术和实用技术来我省进行多形式活动。
1、开辟和建立三种人才聘请渠道。(1)关系稳定、来往频繁、正常情况下根据我省要求可随时派员前来的紧密型人才聘请渠道,(2)由紧密型人才聘请渠道推荐介绍我省需要人才的辐射型人才聘请渠道,(3)通过驻外使、领馆、境外中资机构、国内有关团体和个人等其他途径寻聘人员的松散型人才聘请渠道。
2、支持和打造十个合作密切的中俄科技、人才项目合作伙伴。支持省内哈工大、哈工程、哈理工、黑科技、黑大、省农科院、省科学院、七0三所、六二七所、哈电站集团、一重、哈飞、省技术监督局等单位与俄罗斯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大分子化合物研究所、鲍列斯科夫催化研究院、西伯利亚分院、伊尔库茨克分院、莫斯科国立大学、鲍曼大学、莫斯科动力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农科院、莫斯科友谊大学、俄罗斯国家调控与计量所、阿穆尔共青城国立技术大学、乌克兰国立航空大学、乌克兰农科院、乌克兰BMC公司、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等境外机构,在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造船技术、重大装备、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现代农业、标准互认等领域建立长期和紧 4 密的科技、人才合作伙伴关系。
3、支持俄罗斯高层次专家到哈工大、黑大、哈工程等单位长期工作,从事重大科研攻关、特色教学等活动。
4、组织俄罗斯高层次专家和团队与我省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重要攻关及生产任务的国企以及民营高科技企业共同举办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医疗新技术、林业生产以及生态环保等领域的高级研讨班、学术交流和论坛,建立常态化中俄高端技术和实用技术交流平台,促进我省对俄高端技术和实用技术的了解、借鉴和消化吸收。
5、组织俄罗斯高层次专家和团队携高端技术和实用技术来我省进行经常性的项目推介、有针对性地组织省内甚至国内相关企业进行技术转让、技术合作、联合进行产业化及商业化等方面的洽谈,推动我省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减少产品研发成本。借鸡生蛋,立足研发的高起点,抢占市场的制高点。
6、引导俄罗斯优秀人才携高精尖技术和我省急需的实用技术以技术转股份的形式来我省投资,创办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进行成果孵化、中试及产业化等活动,充分利用我省的国有和民间资金、人力、场地等优势吸引俄罗斯大量的高端技术和实用技术在我省实现产品化和商业化,变成我省自身的技术和产业。
(三)培养一批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
1、充分利用俄罗斯丰富的人才资源,大力推进实施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535”工程。以我省现有的国家级重 5 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省级重点专业梯队为基础,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研发方面打造5个在国际上有较大竞争力的前沿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以现有300个省级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为基础,在生态经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打造30个国内一流的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以全省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为基础,围绕“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通过培养建设和选拔,打造500个全省领军的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对我省急需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可高薪聘请俄罗斯等国院士级专家来我省担任带头人。
2、实施“千人计划引智配套项目”和“千人计划引智培育项目”。前者系在聘有“千人计划”专家的高校中,为配合“千人计划”专家的科研工作而聘请的海外高水平专家、知名教授、学科带头人、有较高学术地位的资深专家而开展的项目,批准立项后每个项目资助30万元人民币以内。后者为聘请国外工程院、科学院院士、世界知名大学教授、相关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国际学术界享有较高学术地位的知名专家等而开展的项目,批准立项后每个项目资助25万元人民币以内。
3、根据我省社会、经济和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着眼航空航天、智能材料、生物技术等高端学科的建设,立足长远,制定我省优秀人才赴俄中长期对口在职培训计划。从科研机构和重大工程建设队伍中选拔优秀中青年人员赴俄相关机构和关键部门接受1-2年的对口在职培训,大力推动我 6 省的行业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培养。
4、根据我省经济发展和重大工程急需,扩大我省优秀 人才和骨干力量赴俄接受半年以下对口在职培训的力度和规模,大力推动我省科研和生产第一线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5、探索把博士后工作站向俄罗斯延伸、由俄罗斯一流学者任导师培养我省的博士后人员、省内博士后工作站接受俄罗斯优秀科研人员入站工作的路径和方法,大力推动我省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的梯队人才队伍培养机制。
6、贯彻落实我省的“千人计划”,引进我留俄高层次人才。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拓展“千人计划”引进人才主体,建议部分从俄罗斯引进的优秀高层次专家享受“千人计划”中的有关政策待遇。
(四)建设一批对俄合作培训、示范基地
1、对俄合作专门人才培训基地
本基地的建设旨在为我省及全国培训既通晓俄语、又了解俄法律、经贸、文化、科技、传统、风俗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夯实对俄科技、经贸、人才、劳务合作的坚实基础。
(1)依靠黑龙江大学雄厚的俄语强化培训力量,在黑大俄语学院设立国内一流的对俄合作专门人才培训基地。
(2)依靠黑河、绥芬河等口岸城市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设立赴布市、海参崴或哈巴进行境外短期实习的基地。
(3)科学设置有关课程,除强化俄语外,突出俄罗斯 7 联邦,尤其是远东地区的发展规划、政策、法律法规、俄境内注册企业、海关准入、通关、标准化及标准互认、劳务输出、风险规避等实用技术以及对外合作基本知识,为对俄科技、经贸、人才、劳务合作培养实用人才。
(4)合理组建师资队伍。以黑大俄语教学队伍为基础,辅以我省资深的俄罗斯研究专家学者、长期从事对俄经贸和科技合作的一线人员以及有针对性地从俄罗斯,尤其是远东地区聘请的有关专家学者,甚至政府官员等组成。语言强化结合业务特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训效果。
2、对俄人才、项目合作示范推广基地
(1)树立一批在对俄人才、项目合作上思路超前、方法科学、成绩斐然的项目单位在全省进行宣传和示范;
(2)选择一批通过对俄人才、项目合作取得并适合推广的重大成果,尤其如农业方面的成果在全省进行推广,实现成果共享。
(五)整合一批对俄合作重要渠道和资源,建设《对俄人才合作项目库、专家库和成果库》
我省的对俄合作项目和人才资源以及渠道丰富,但分散在社会各个层面,尤其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国企以及民营高科技企业居多。由于相互之间缺少沟通,缺乏协调,造成了有些资源闲置浪费,有些资源缺乏难觅的现象,合理整合对俄引智渠道和资源有助于我省对俄合作的广泛开展。我们建议开展以下工作:
1、建立《对俄人才合作人才库、项目库和成果库》。
2、通过多种途径,系统调查了解我省业已存在的专家及项目、渠道等资源,并在资源拥有者自愿的前提下,统一纳入我省引智资源系统,录入对俄引智人才库、项目库和成果库,供全省和国内使用。
3、在充分征求资源拥有者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对俄引智人才库、项目库和成果库的使用规定》。拟将我省引智资源分成紧密型和松散型两大类,紧密型资源为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己拥有以及省内资源拥有者无偿提供的部分。松散型资源为省内资源拥有者拥有,但由于涉及保密、知识产权、本单位利益等原因需要自己进行管理的资源。前者录入详细内容,无偿提供用户使用。后者只录入基本信息供初步查询,用户使用时需通过资源拥有者进行详细查询和联络,并对资源拥有者适当支付专家、项目介绍费、通讯联络费等相关费用。
4、《对俄人才合作人才库、项目库和成果库》实行动态管理,实时更新。最终完成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资源总库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六)扶持一批沿边开放带对俄合作建设项目 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分解任务实施开展工作。
1、扶持一批《合作规划纲要》项目:
(1)口岸及边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2)中俄地区运输与合作;(3)发展中俄合作园区;(4)促进中俄旅游合作;(5)加强中俄劳务合作;(6)中俄地区合作重点项目实 9 施;(7)中俄地区人文合作;(8)中俄地区环保合作。
2、开展中俄专家延边行活动
组织中俄双方的有关专家深入我省沿边地区和俄罗斯边境地区,充分调研和收集双方的发展和合作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双方的务实合作。
3、以技师学院为基地,与有关方面联手进行高技能实用人才培养,为中俄劳务合作服务。
(七)成立一批对俄人才交流(劳务派遣)服务中介 拟在哈、齐、牡、佳、大等中心城市及黑河、绥芬河、抚远等边境口岸城市建设对俄人才交流(劳务派遣)服务中心,大力开展对俄人才交流和劳务输出活动。指导对俄人才交流(劳务派遣)服务中心依法调整劳动关系,确保输出、输入人员的劳动保障合法权益得到全面维护,建立起制度规范统一、工作程序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