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热点新闻: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创新要靠信息模式创新

时间:2019-05-14 06:5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教育热点新闻: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创新要靠信息模式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教育热点新闻: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创新要靠信息模式创新》。

第一篇:河南教育热点新闻: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创新要靠信息模式创新

河南教育热点新闻: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创新要靠信息模式创新

“对话青春,预见‘位’来”——2013中国移动“动感求职”万企校园行北京站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焦点,来自全国各地近4万学子进场求职。而在此之前,“动感求职”万企校园行活动已先后在武汉、西安、重庆、大连、杭州、广州、南京、上海等八个地区成功举办,并受到学校、大学生、企业三方的高度称赞。《中国青年报》

动感求职平台整合全国校园招聘信息,面向高校毕业生,有针对性地提供各地的岗位需求信息及就业指导服务,毕业生可通过互联网、短彩信、语音热线等方式,免费获得包括毕业求职、就业指导、实习对接、校园招聘会通知等信息服务。为大学生提供提前接触真实社会,了解真实职场所需的机会,让大学生从中发现自我不足,从而有针对性提升。现在大学生就业一般都是毕业季或毕业后再找工作,而动感求职则强调的是就业前置,让大学生从进校开始即可以与企业进行长时间交互,以“谈恋爱”的方式增进双方了解,在互选时才有选择依据。简单地说,“12582动感求职”平台将信息化手段引入大学生就业服务领域,提供“职前培训+岗位搜索+就业指导”的信息化求职新体验,更好地满足学生和招聘单位双方的需求。

此举意在破解今年700万大学生就业难题。

而当前就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是由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劳动结构与之不能相适应而导致的。

2013年5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天津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和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了解就业和培训情况时说,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性难题,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没有一定增长不足以支撑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

据2013年公布的数据,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达近700万人,创我国有史以来最高纪录。“今年前几个月,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就业形势保持了稳定。但就业的压力依然存在,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正如李克强总理曾在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上所警告的,在解决创纪录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中国面临空前挑战。

从国家分配到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两种制度之间必然需要一个缓冲层才能顺利过渡,而这一缓冲层就是要培养毕业生就业制度前期的市场基础。政府应完善河南教师资格网:http://he.zgjsks.com/

新浪微博:@河南中公事业部

微信号:hesydw

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立和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比如设立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就业介绍所、就业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等,免费为毕业生提供翔实的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掌握择业技巧等。而政府部门由于在管理上存在的条块分割与信息上的不对称,很难整合所有资源打破就业体制僵局。中国移动‘动感求职’——大学生互动型就业服务公益平台利用自身信息优势便应运而生,无缝对接市场空隙。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当下,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一种全球化趋势。联合国于2000年启动了“全球契约”计划。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普遍的共识是,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应该包括多重内涵: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道德标准,对人和环境的责任、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为推进战略转变强调深化改革的时候,中国移动大力投身服务教育、产业扶贫工作,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仅仅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部分。而以模式创新促进制度创新,不但符合企业的权益,并且通常是合乎公共利益的。因而,中国移动的模式创新开启解决制度变革的知识难题之窗,为政府展示变革的具体方向,为立法提供了规则的细节性内容。政府完全可以轻松利用这些现成的知识,实现一种大体上增进所有人利益制度变革。

河南教师资格网:http://he.zgjsks.com/

新浪微博:@河南中公事业部

微信号:hesydw

第二篇:创新教育培训模式

创新教育培训模式 着力提高职工素质

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企业文化只有把创新的基因置入到员工当中去,才是真正能够让企业长盛不衰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的教育培训同样要进行创新。培训的途径和方法是培训工作的基础,也是培训工作的关键,要改变以往培训方法的单

一、枯燥乏味,就要对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进行有效地创新,积极为员工创造条件,提供多渠道、多途径、可选择的方法和内容,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融入现代培训技术和手段,建立员工真正感兴趣的立体感十足的教育培训模式。

高升采油厂热注作业区针对热注运行工开展的门槛题培训已经进行了三个年头,通过作业区广大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以《热注运行工基本教程》为依据,使员工的基本技能素质培训和岗位应知应会培训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这三年里,即总结出了成功的经验,当然也看到了目前教育培训工作的不足。这种不足集中的体现在了培训方式的粗犷、单一。为了改变以往简单的通过兼职教师进行口头培训的方法,改变 “老师讲,学生听,考试测”的传统学校授课模式,作业区最近组织人员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拍摄了600多张照片,制作完成了24个PPT课件,涵盖了《热注运行工基本教程》的所有内容。接下来用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作业区教育办公室协同生产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们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将制作完成的24个PPT课件全部拍成了视频,前后总共拍摄了500多段视频,最后通过剪辑合成了22个操作视频,完成了《热注运行工基本教程》从PPT课件制作到教学视频拍摄、剪辑的所有工作,并参加了局里的优秀课件评比。从图片、视频的拍摄到视频的后期剪辑、配音配乐,凝结了作业区广大干部员工无数的心血。

教育培训模式的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让受教育的对象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岗位员工的教育需求,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作业区这次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利用了现代的培训技术和手段,将多媒体融入到员工教育培训中,改变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枯燥乏味,让教育培训变得鲜活起来,变得立体感十足,变得有血有肉!

第三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

邮箱:fengrong2012@126.com作者:张一云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虽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仍步伐缓慢,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诸多弊端,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尚未在权力机构引入和构建。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继续保持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困难重重,官员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等问题亟待解决,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面临严峻考验。如何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深层次民主日益被提上日程。本文试图在总结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借鉴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相关经验,提出对未来政治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的展望。

一、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转折

建国六十年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两种政治思维的重大转折。1978年,邓小平提出“用经济政策来解决政治问题”、“发展经济是最大的政治”(《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 196页),实现了对建国初毛泽东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思维的根本超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我国政治制度发展战略的重大历史转折,党的中心工作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把政治发展寓于经济建设之中,这不仅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也是适时推进政治发展的最为妥当的战略决策。

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

1、经济建设出现增长瓶颈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至200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但在经历30年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出现增长瓶颈,即经济学所说的刘易斯拐点。同时,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与日本、亚洲四小龙、东南亚四小虎以及拉美国家一样,我国同样面临如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摆脱经济快速发展之后进入了长期经济衰退怪圈的考验。

用经济政策解决政治问题只能是历史性的、阶段性的。邓小平寓政治改革于经济发展中并不意味着把政治发展湮没于经济改革中。他明确指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①。

2、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稳定之间度的把握具有风险性。只要有改革就会引发新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必然会遭到固有秩序的抵制,弄不好会因时机把握不准而失败,因此“改革有风险”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一旦把握不好度,很容易产生社会动荡,甚至亡党亡国。20世纪八十年代末,苏联尝试的思想先行的民主政治体制改革以失败告终,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壮大蒙上了阴影,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也曾因此一度放缓了脚步。如何突破改革与稳定的悖论,寻求一个合适的度,成为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深入的重大挑战。

3、执政合法性面临现实挑战。建国60年后,随着当年浴血奋战的共产党人相继离世,建国初我们党作为革命党所具有的政治伦理上的合法性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同时,通过经济绩效来巩固党的执政法理性基础,也是不稳固、不可靠的。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全球性,以及经济发展自身规律,都决定其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党的执政地位必然会由于经济低迷引发种种社会问题而产生政治合法性危机,而党内腐败的蔓延则严重损耗了执政党的政治权威和① 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页、第164页。

政府公信力。如何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并实现社会的稳定,如何寻求执政合法性的新的理论支点,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其方向只能是实现现代意义上的执政合法性的法理基础,即宪政民主政治始终强调的“主权在民”,执政党的权力只能源自人民的授予。

三、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伟大启示

1、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

首先,“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科学论断的启示。这是邓小平1992年第二次南巡后做出的伟大论断,同时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宪政民主也不等于资本主义,在历经自古代希腊和罗马至今两千多年的发展和创新,其早已成为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并无东西方之分。

其次,先试点、再在全国推进改革模式的启示。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也并不像现在那样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直到1992年,在经历了14年的试点、反思和总结,才得出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的结论,并在全国加以推广。通过试点总结、再在全国推进的成功模式,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已得到了部分应用,例如村民自治、党员干部任前公示等制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微调远远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改革的领域需要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2、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首先,对行政权力实施控制的启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对行政权力的控制。一是《行政诉讼法》、《行政审批法》、《行政许可法》,以及2012年1月刚施行的《行政强制法》等立法,使行政权力的行使得到进一步规范。二是干部人事制度的规范,颁布了《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将司法、人大、政协等部门工作人员纳入公务员体系,实行逢进必考、领导干部公选等制度。同样,政治体制改革也应当把对领导干部权力的控制作为核心,在实现党政分开基础上逐步推进。

其次,政企分开对党政分开的启示。政企不分会排斥市场机制自我运行,导致政企职能错位,使政府陷入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境地,每个企业又像是一级政府和小社会,牵制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行使,作为所有者和调控者的双重职能使政府部门难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实行政企分开。同样,党政不分也会排斥行政机制自我运行,牵制其监督职能的行使,党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无法实现自我监督,各级党政一把手权力过大,极易产生腐败,使党陷入对政府过错承担无限责任的境地,民众会把所有政府行为导致的社会问题都归于党委领导,也会因此成为西方民主攻击的对象。要真正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就必须实行党政分开。

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原则

原创型的政治制度多是在自生秩序的基础上自然生长的结果,如代议制民主制度就是最早在英国自然演进成熟的。而模仿型或移植型的政治制度则是制度移植、制度创新与本土自生秩序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应是结合本国的传统进行具体的制度创新,使宪政民主具备自身生长所需要的土壤,将外生的宪政民主制度转换成本国的、本民族的制度。

一是保证政治稳定。如果一个国家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首先破坏了政治稳定,动摇了制度创新赖以进行的制度结构的合法性,无法维持国家基本的运行能力,也就不可能完成改革所必需的各种任务。二是自上而下宪政民主制度与自下而上基层民主制度相结合,充分发挥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自发性制度变迁在制度变革中的作

用。三是移植先进民主制度。例如,对选举制度、权力制衡制度、任期制度等方面加以借鉴,对协商民主、行政三分、党内三分等制度形式进行论证与引进。四是渐进式改革与试点相结合,实行“试错型的制度创新”模式,即“通过不断地试错反弹来修正决策,并在试错中进行制度创设,以解决面对的各种问题,逐渐自然地演化出一种新的体制。”①

五、建设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制度选择

第一,实行党政分开。合理界定执政党与政府、执政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保障民主政治的有序推进,不断探寻执政党新的政治发展空间,努力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与现代民主政治的法理性权威相契合。

第二,实行党内竞争性选举和基层民主普选。将党内民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试点引入竞争性选举模式。基层民主则借鉴普选模式规范直选程序。

第三,完善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实施控权的立法,把对行政权力的控制,从对基层执法人员和行政干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上升到对领导权力的法律界定和制度控制。

第四,进一步加大对先进宪政民主制度的研究和借鉴,创新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民主政治制度。

第五,不断增强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的决策监督职能。在人大和政府关系上,实现“弱政府、强人大”。

第六,制定统一的《反腐败法》、《预防腐败法》,成立专门的反腐败机构,将检察院反贪局与纪检监察部门合并,直接隶属党中央,垂直管理,在党政分开体制下,独立行使党对政府的监督,实现对滥用公权力的控制。

参考书目:

1、[俄]罗伊·麦德维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增订再版)》,王晓玉、姚强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版。

2、叶长茂:《制度转轨的政治艺术——当代中国渐进式政治发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2009年6月第1版。

3、马树颜:《宪政民主与基层民主:中国特色的双向民主发展路径》,大连干部学刊,2 0 1 1年9月第27卷第9期。① 参见萧功秦:《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转型体制》,《浙江学刊》,2005年第5期,第100~107页。

4、周天勇:《建设一个民主和法治的现代化国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总论》,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31期。

第四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摘要] 国家的富强靠创新,民族的兴旺靠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考察人类古今中外的创新活动就会发现,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换言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的特征和本质

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创新思维的特点。笔者认为: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新颖性:创新思维实乃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法,求新、求异是它的一大特点。对事物的认识不停留在原有的认识范畴而是进行重新认识,一般会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发明和新的突破,得出前所未有的成果。

二是独特性: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在于它能独具卓识,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的框框。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 1

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

三是多向性:创新思维的多向性体现在它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能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方案,以扩大选择余地,能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某种因素,从而产生新的思路。思维在一个地方受到阻碍时,能马上转到另一个方向,能用心寻找最优答案,保证问题的最佳解决。

从本质上说,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是一系列独特的人格特征,即好奇心、挑战性、想象力和冒险性,它反映了精神整体结构的独特性倾向。创新精神是创新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品质的综合。创新精神反映了个人的创新特质,同时也成为支配创新实践的动力因素。

二.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1.创新精神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前提:创新精神指的是创新主体在对创新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创新态度和追求。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创新精神是个体产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创新精神来自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也受多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例如:好奇心、求知欲、怀疑精神、兴趣、爱好、意志、激情、思维独立性等。这些因素在促成创新精神产生时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创新精神。

2.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创新,总而言之,是对

前人工作的一种“否定”和超越,创新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因此,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同时也决定创新思维的水平和质量,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观察问题越敏锐,越容易开辟创新思维活动的新领域;知识经验的层次越高,创新思维的水平和层次也越高。

应该强调的是,知识和经验有时也会使人们形成思维的惯性,甚至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定势。从而导致人们思维的教条和僵化,影响限制人们的创新思维,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要辩证地认识知识经验对创新思维的双重作用,注意弱化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对现有知识经验批判地继承,在借鉴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现有的知识经验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1、积极引导,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

1).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创新能力

从学生自身来看,一些学生因为对专业的不了解、不感兴趣而厌学的现象日益突出,表现在上课不注意听讲甚至经常旷课。因此,积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强化时间观念,做好学习计划。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性的前提。

2).转变学生思维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学生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复制性的,即当他们遇到问题时,总是以过去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选择自以为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法,而排除其他一切方法。这种复制性思维方法会使思想僵化。而运用创新性思维,则可能找到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即使是在考虑到可能性最大的方法时,也要考虑到可能性最小的方法,关键是刻意挖掘所有方法。要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性思维模式,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他们认识到,教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功能,它担负着把人类已创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的任务。其次,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把科学家们的思维策略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认识到,如果永远按照惯常的思路去思考,得到的也永远是惯常的东西,只有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才能最终抓住问题的实质。其三,要把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是一种科学的创新,瞎闯蛮干是不会成功的。要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必须以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必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生产活动中的难点、疑点,就是科研活动的重点;创新要注重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成功的就坚持,失败的就改进。还要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总结群众的经验,以利于作出科学的决策。

3).严肃校风校纪,完善教育机制

学校作为学生的学习场所,其学习氛围和环境明显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营造好的学习风气和条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基础。因此,学校应严肃校风校纪,创建并完善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机制。首先,课程设臵要做到科学、合理;其次,相应保障学生学习渠道的畅通,做到图书馆图书的及时补充与更新,再次,搭建切实可行的实践平台,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最后,建立竞争机制,开展各种竞赛,设立奖项,鼓励创新。

2、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改革实验模式,突出学生主体

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在此期间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也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

2).鼓励学生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堂中心”的局面。让学生走进实验室,真正参与科学研究工,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科研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21世纪高质量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校培养人才应在教育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创新所带来的愉悦,为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

第五篇:创新就业模式拓展创业路径

创新就业模式 拓展创业路径

为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提供重要引擎

大连市人民政府

大连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双重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部署,始终坚持把创业型城市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制订创业规划,积极搭建创业平台,不断完善创业政策,全面优化创业服务,努力营造创业氛围。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搭建创业平台,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推动创业型城市建设,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组织专家,从大连的实际出发,编制创业型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全民创业行动方案,为创业型城市建设提供蓝图和行动纲领。政府在推动创业过程中,搭建全方位的创业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业舞台,既是创业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一是创新发展载体,打造海外学子创业“天堂”。近年来,海外学子回国创业已成为时代潮流。我们充分发挥大连的环境、产业、开放、人才等优势和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大力打造海外学子回国创业的“天堂”。市政府每年设立6亿元自主创新专项资

金,建立和完善了光电子、软件开发、生物制药、数控技术、海洋高技术等新兴产业项目支撑平台,支持专利项目市场化运作,培育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创业企业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50%。为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来我市创业,我们建立了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大连海外学子创业园,每年举办海外学子创业周活动,大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到大连创新创业。到2010年底,海外学子创业园累积孵化留学人员企业410家,成功创业的留学人员690人。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大连)创业周,累计吸引70多个国家和地区9400多人次海外学子回国考察,有3000多人携带技术或资金归国创业或开展合作,创办的1100余家企业已累计实现收入188亿元,成为拉动我市区域经济腾飞的重要力量。

二是实施全域城市化战略,拓宽市民创业“舞台”。按照全域谋划的思路,我市实施了新市区管理体制改革,确立了城市组团化发展的新格局,在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全面升级,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优化、重组区域各种资源要素,全市形成了功能独特的产业园区83个,其中国家级产业园区5个,省级产业园区19个。通过实行取消引进人才落户限制、扩大公共租赁住房普惠范围、提高安家补贴标准等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以及建设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22个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为产业聚集区入驻企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各产业聚集区在场地使用、资

金补助、服务配套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一大批初创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增强产业聚集效能的同时,强化了就业岗位的吸纳能力,形成了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

三是加强孵化基地建设,扩展劳动者创业“温床”。我市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和社团组织的职能和优势,广泛利用闲置的厂房、楼宇、仓库等场所,采取租赁、置换、购置、合作等方式,广泛建立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青年群体和中小企业等各类创业孵化基地。2009年以来,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近3000余万元支持50户市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2010年,市政府投资1800万元建设1.4万平方米的中国(大连)创业者公共实训(孵化)基地,设立创业素质评测、项目入驻孵化等六大功能区,为创业者和初创企业孵化开辟了多层次创业渠道。目前,我市采取政府引导和民办公助、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各类创业孵化基地76个,入驻企业2691户,带动就业7.8万人。

二、完善创业政策,努力激发劳动者创业的内在活力 完善的政策体系,优厚的资金支持,是激发劳动者创业活力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多管齐下,着力打造创业就业的政策高地。

一是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降低创业门槛。近年来,大连市相继实施了鼓励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扶助民营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起全民创业 的政策体系。在市场准入方面,我们制订了降低注册资本金额、放宽经营场所和经营范围等10个方面39条政策措施,为各类人员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我们把促进创业就业列为每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把扶持创业带头人、发放小额货款等主要指标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督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创业就业工作。

二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破解创业企业融资瓶颈。为破解创业企业融资难,我市不断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扶持力度,将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军队退役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全部纳入小额担保贷款范围,着力在信用社区建立、贷款额度提高、贴息范围扩大等方面进行突破。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放创业促进就业的小额担保贷款11.4亿元。近年来,市政府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全市121家担保机构提供担保贷款累计达到450多亿元;2010年市政府又出资3亿元与大连银行合作放大10倍,形成30亿元的风险贷款补偿专项资金。今年9月,人民银行大连中心支行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实施中小企业融资促进行动,24家银行与180多家小微企业达成协议,签订协议7亿元,有力支持了小微企业的发展。

三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扶持创业企业发展。市政府设立3000万元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对优秀自主创业毕业生实行奖励性补贴;区县建立无须偿还的创业扶持资金,对吸纳就业显

著、经营前景良好的创业企业提供5—20万元的资金扶持。加强对初创企业扶持,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首次自主创业的,给予4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加大创业者经营场所扶持,对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给予不超过3000元的房租补贴。各项创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有力推动了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优化创业服务,大力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是创业者成功的沃土。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努力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环境。

一是简化服务流程,畅通创业渠道。在行政服务上,充分发挥政府行政服务中心作用,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减少审批事项,为创业就业者提供“一站式”、“保姆式”的服务;在税费减免上,将减免税的审批权全部下放到基层,在减免税申请的报批和备案审核工作中,简化程序和有关审批文书,开辟创业服务绿色通道。2009年以来,全市2.3万名再就业人员享受减免税2564万元,近70万人享受各种减免税1.3亿元;在信息管理上,依托全市四级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和金保工程系统,建立了创业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创业者的实名制管理,对创业项目实施跟踪服务。完善市创业项目信息系统,按照政府支持监管、企业与个人开发、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了社区街道收集、区市县审核、市认定发布的项目征集体系,通过建立创业项目信息库,连接项目与创业者的对接平台。

二是加强能力培训,提升创业者素质。我们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形式,组织政府有关部门、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高等院校、具备资格的社会培训机构以及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团组织,广泛开展了面向劳动者的创业培训。我市将创业培训领域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培训对象由城镇失业人员向城乡所有劳动者扩展,培训内容由知识培养型向能力塑造型转变。在连各高校利用场地、师资、设备等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培训。为提升劳动者创业实践能力,我市引进了创业模拟公司实训项目,工商联等社会团体依托企业分别建立百家创业实训基地。2009年以来,全市累计组织创业培训1.2万人,创业成功率达到87%,初步形成了政府部门、社会机构、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理论培训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的创业培训体系。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为激发创业潜力,增强创业效应,我市从2003年起,连续举办9届以创业促进就业为主题的公益性展会,9届创业项目洽谈会共推介创业项目2624个,累计38万人次参与各项活动。各级政府每年定期开展创业先进人物、创业明星评选活动,并作为政府就业工作表彰和奖励的重要项目。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建自主创业典型巡讲团,深入街道社区开展巡讲活动;市总工会设立创业讲坛,采取定期讲座形式为创业者提供智力支持;团市委建立青年创业导师巡讲团,大力激发青年群体的创业意识;市妇

联评选表彰“十大女大学生创业就业标兵”,积极发挥创业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市通过政府网站、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以及举办创业计划冲浪大赛、创业成果展示等活动,大力宣传创业先进典型和成功事迹,努力营造政府支持创业、社会关心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面对“十二五”时期创业就业的压力,大连市委、市政府将深入贯彻本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工作新局面,为把大连建设成为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而努力奋斗!

下载河南教育热点新闻: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创新要靠信息模式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教育热点新闻: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创新要靠信息模式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模式

    十大信息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模式 1.远程专递课堂——为帮助偏远地区和落后学校的学生享受优质教师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远程专递课堂为薄弱学校因缺师少教而无法开齐国家......

    积极创新党性教育模式

    积极创新党性教育模式 努力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2002-09-05“三个阵地,一个熔炉”是《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对党校性质、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党校工作必须牢......

    创新廉政教育模式(合集五篇)

    创新廉政教育模式,提升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能力一、立项背景: 胡锦涛同志指出:“教育抓好了,德治加强了,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提高了,可以有力地防范和减少违纪违法......

    创新监管模式 改革检验制度

    创新监管模式 改革检验制度 检验监管模式呼唤改革创新当前,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背景下,检验监管部门毫不懈怠,志在改革创新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模......

    创新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养成教育模式

    创新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养成教育模式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是事关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反映教育教学质量,体现培养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作为民办高校来说......

    大学生创新就业讲座听后感[最终版]

    大学生创新就业讲座---听后感学院:韩朝经济与文化学院 专业:朝鲜语 班级:B1003 姓名:马孟业 学号:0211100305 今天,4月15日,在报告厅一楼很荣幸听李振东教授关于大学生创新就业择业......

    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创新的思考

    就业工作专题研究会议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的思考时间:2004年3月28日 地点:一号楼206房间 到会人员:李明玉 孙杰 张滨燕 鲁东 蔡晶晶 陈静 孟凡帅 会议主题:就业工作一......

    试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现状创新路径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这也对高校的就业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