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郑政文〔2005〕159号)(定稿)
【发布单位】郑州市
【发布文号】郑政文〔2005〕159号 【发布日期】2005-09-26 【生效日期】2005-09-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郑州市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郑政文〔2005〕15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推动我市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提高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养护质量和养护效率,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豫政〔2004〕5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就全市国家、省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事企分开、改企转制、管养分离、权责统一、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强化监管、保障通畅”的基本思路,积极稳妥地做好我市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
(二)改革目标
实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模式、机构、运行机制、资金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管理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市、县(市)、上街区干线公路养护分级负责、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管理模式;现有各级干线公路管理部门所属的企事业单位与主管单位全部脱钩,依法组建企业法人实体,独立经营,实现事企分开、管养分离,全面提高我市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养护质量和养护效率。
二、改革的范围和内容
(一)养护管理模式改革
实行在交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的市、县(市)、上街区按行政区域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模式。
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负责全市干线公路养护的行业管理,负责辖区内国家、省干线公路的养护管理和大、中修工程的组织实施;各县(市)、上街区干线公路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国家、省干线公路的养护管理和小修保养工程的组织实施。
(二)养护管理机构改革
干线公路管理部门和公路养护队伍实行事企分离。2003年,市交通部门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郑州市建设投资总公司、郑州市地产集团、郑州市土地储备中心、郑州路桥建设投资总(集团)公司、郑州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的通知》(郑政〔2003〕23号)精神,组建了郑州路桥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其资产和人员的划分,均符合豫政〔2004〕53号文件精神,维持不变。尚未改革的各级干线公路管理部门所属的工程处(队)、厂、场、站、库、室、院、所等事业单位全部整建制转为企业。依法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事(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实现与干线公路管理部门人、财、物彻底脱钩。积极推行股份制,鼓励多种所有制成份参与公路养护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要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幅度精简干线公路管理部门人员,重新核定机构和人员编制。市、县(市)、上街区干线公路管理部门的编制人数,由各级编制管理部门会同本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研究确定。
(三)养护运行机制改革
实行干线公路管理与养护分离,建立统一开放、规范有序、公开、公平竞争的公路养护市场运行机制。打破区域和系统界限,大、中修养护按项目,小修保养按路段对养护企业、养护技术咨询监理公司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
实行养护市场准入制度。按照交通部有关规定,养护企业须向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养护企业资质,并依据核批的养护企业资质等级参与公路养护市场竞争。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建立养护企业,参与公路养护。
各级干线公路管理部门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施工监理制的要求,对辖区内的养护工程实行管理和监督。
(四)养护资金管理改革
非收费干线公路的管养经费列入政府部门预算;收费还贷公路的管养费用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统贷统还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豫政办〔2001〕81号)和豫政〔2004〕53号文件的规定执行。经营性收费公路的管养费用由经营公司承担。
非收费干线公路的养护和管理经费按照豫政〔2004〕53号文件规定的比例切块包干给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节余资金结转下年使用,不足部分根据我市财力,安排专项预算予以适当补助。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留取本级公路养路费的5%,用于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毁、特殊小型项目和弥补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管理经费的不足。
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对切块包干费用、养护项目、养护质量、进度负总责。各县(市)、上街区干线公路管理部门在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领导下对小修经费使用负责。
市、县(市)、上街区财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都要根据编制情况,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核定各级干线公路管理部门的管理经费,不准挪用养护经费用于管理经费开支。
各级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干线公路养护经费和管理经费使用的监督。
(五)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在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中,将历年来由交通规费投入形成的国有资产,按照豫政〔2004〕53号文件规定,划归转制企业无偿使用。
涉及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按照《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豫发〔2003〕6号)和原省经贸委等12部门《关于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试行)》(豫经贸企改〔2003〕372号)及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六)强化监管,落实质量责任制
坚持“科学养护、全面养护和及时养护”的方针,落实责任制。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对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养护管理工作和全市干线公路养护计划、资金使用、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制订辖区内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计划,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各县(市)、上街区干线公路管理部门制订辖区内干线公路小修保养计划,报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上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干线公路管理部门对于下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干线公路管理部门的公路养护进行指导和监督,对不符合资金使用方向和规定的计划,在备案审查中要及时予以纠正。对无法纠正的,由交通公路部门商财政部门在核拨养护经费中予以扣除。
干线公路养护工作要做到公开、透明,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要将干线公路养护质量标准、工期、主管责任人、具体责任人在本地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布;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养护计划的监督执行。
各级干线公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收费公路经营企业的行业管理,督促其按公路养护规范进行养护,确保公路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对出现大面积病害,连续三个月好路率达不到规定要求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责令其及时维修养护,限期达到标准。逾期仍未达到标准的,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成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组织维修,所需费用由收费公路经营企业支付。经营企业拒不支付所发生费用的,报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交通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豫政〔2003〕10号)规定,责令其暂停收取公路通行费,并指定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代收公路通行费,用于该公路的养护维修费用。代收时限以达到应支付的养护维修费用为止。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的,要依法终止其经营权,并将其经营权及时公开拍卖,以确保公路正常养护和通行。
三、改革的配套政策
(一)人员身份问题
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后,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政策。原在编正式职工保留事业单位人员身份,档案工资由市人事部门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资标准调整,退休(职)时按事业单位工资标准计发退休费,改制为企业后进入人员按企业标准执行。
(二)富余人员安置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改革中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并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优惠政策。
各级干线公路管理部门机关改革分流人员到企业工作的享受国家、省、市相应优惠政策。
(三)在职、离、退休(职)和养老保险政策
2004年12月31日前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改制为企业后,全部参加企业统筹,在企业养老统筹保险机构缴纳养老统筹保险基金。在职工作期间的工资待遇,按企业工资政策执行;个人档案工资由人事部门按事业单位工资标准进行调整。
改制为企业前(即2004年12月31日前)的原在编正式职工,工作年限满2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小于5年(含5年)的,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本人自愿申请,经批准,在改制时可提前退休。提前退休仍按原事业单位标准核定退休费。提前1年以上退休的,可增加一个档次的职务工资作为计发退休费基数。提前退休人员自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至法定退休年龄期间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和领取的养老金,由干线公路管理部门从养护管理经费中支付,分三年期限划拨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第一年划拨30%,第二年划拨30%,第三年划拨40%;个人承担部分由所在单位核定,本人一次性交清。以后增加的离、退休金按事业单位标准增加,企业与事业标准差额部分,由本人所在单位承担,所在单位承担不了的,由同级财政承担。
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前参加工作的人员,改制为企业后保留事业单位档案工资,退休(职)时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标准享受退休(职)待遇,退休(职)后新增养老金按事业单位标准增加。企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企业养老金计发办法规定的标准支付养老金,事业和企业标准差额部分由所在单位补齐,所在单位确有困难的,经有关部门认定后由市财政负担。
改制为企业前已经离、退休(职)人员,原离、退休(职)待遇标准不变。改制为企业前离、退休(职)人员按规定标准核定的离、退休(职)费由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足额发放,所需费用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以后增加的离、退休(职)金按事业单位标准增加,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按企业标准支付,企业与事业标准差额部分,由改制为企业后本人所在单位承担,所在单位承担不了的,由市财政承担。
从事养护等特别繁重体力劳动人员法定退休年龄,按原劳动人事部《关于交通部提前退休的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工种的复函》(劳人护〔1982〕14号)规定执行。
2003年11月20前,由市公路管理局划入郑州路桥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原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均可同样享受豫政〔2004〕53号文件和本实施意见改革的配套政策。
2004年12月31日以前按规定已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应将个人缴费部分转入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并从转入之月起,由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应参加而未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期间不计算缴费年限。2005年1月1日以后新进入企业人员执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并从2005年1月1日起,根据实际参保时间,由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
(四)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政策
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后,原事业单位在编职工的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政策,按事业单位有关政策执行;改制为企业后新进入企业人员,按国家规定的企业各项社会保险政策执行。
(五)税收政策
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后,要及时办理工商登记变更手续,有关税收政策比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建设厅等部门河南省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豫政办〔2003〕110号)精神执行。
四、加强改革的组织领导
(一)全市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积极推进,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干线公路管理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尽快制定本系统改革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改革。
(三)各县(市)、上街区政府和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尽快完成改革任务。
二○○五年九月二十六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豫政〔2004〕5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深化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养护质量和养护效率,结合实际,就全省国、省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提出如下改革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事企分开、改企转制、管养分离、权责统一、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强化监管、保障通畅”的基本思路,全面推进我省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
(二)改革目标
实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模式、机构、运行机制、资金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管理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省、市、县公路养护分级负责、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管理模式;现有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所属的企事业单位与主管单位全部脱钩,依法组建企业法人实体,独立经营,实现事企分开、管养分离,全面提高我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养护质量和养护效率。
二、改革的范围和内容
(一)养护管理模式改革
实行在交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的省、市、县按行政区域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养护管理模式。
省公路管理部门负责全省公路养护的行业管理,制订国、省干线公路的养护规划和标准,指导监督检查公路养护目标的实施。
市级公路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国、省干线公路的养护管理和大、中修工程的组织实施;县级公路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国、省干线公路的养护管理和小修保养工程的组织实施。
(二)养护管理机构改革公路管理部门和公路养护队伍实行事企分离。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所属的工程处(队)、厂、场、站、库、室、院、所等事业单位全部整建制转为企业,依法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事(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实现与公路管理部门人、财、物彻底脱钩。积极推行股份制,鼓励多种所有制成份参与或组建公路养护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要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幅度精简公路管理部门人员,重新核定机构和人员编制。省、市、县各级公路管理部门的编制人数,由各级编制管理部门会同本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研究确定。
(三)养护运行机制改革
实行公路管理与养护分离,建立统一开放、规范有序、公开公平竞争的公路养护市场运行机制。打破区域和系统界限,大、中修养护按项目,小修保养按路段对养护企业、养护技术咨询监理公司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
实行养护市场准入制度。按照交通部有关规定,养护企业须向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养护企业资质,并依据核批的养护企业资质等级参与公路养护市场竞争。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建立养护企业,参与公路养护。
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施工监理制的要求,对辖区内的养护工程实行管理和监督。
(四)养护资金管理改革
非收费公路的管养费用列入政府部门预算;收费还贷公路的管养费用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统贷统还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豫政办〔2001〕81号)规定的比例,由财政部门拨付交通公路部门,省、市公路管理部门应检查、监督通行费收入如数按期上解省财政部门设在各市的财政汇缴专户;经营性收费公路的管养费用由经营公司承担。
非收费干线公路养护经费和管理经费实行切块包干管理方式,包干基数5年不变,并根据每年养路费收入增长幅度确定各市的增长系数。按照各市管养的非收费路段公路里程,并适当考虑路况、交通量、材料价格和汽车养路费收缴等因素,分四类确定不同基数和比例切块包干给各市公路管理部门,节余资金结转下年使用,超支不补,不足部分由市财政解决。郑州为一类,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为二类,开封、濮阳、三门峡为三类,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为四类。具体包干基数和增长系数由省交通和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测算后确定。
养护经费和管理经费由省财政部门拨付给各市财政部门。省公路管理部门与各市公路管理部门签订养护经费切块包干合同,对资金总量、养护项目、养护生产指标和通行能力实行目标管理,加强行业监管;市公路管理部门对切块包干费用、养护项目、养护质量、进度负总责。县级公路管理部门在市公路管理部门领导下对小修经费使用负责。
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留取全省公路养护费的5%,用于突发性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毁、特殊小型项目和省公路管理部门管理经费。
省、市、县财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都要根据编制情况,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核定各级公路主管部门的管理经费,不准挪用养护经费用于管理经费开支。
各级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公路养护经费和管理经费使用的监督。
(五)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在市、县公路管理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改革中,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将历年来省交通规费投入形成的国有资产按账面原值划转各省辖市政府管理。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与各市政府要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认真办理划转手续,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各省辖市政府要本着有利于公路事业发展的原则,做好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
涉及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按照《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豫发〔2003〕6号)和原省经贸委等12部门《关于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试行)》(豫经贸企改〔2003〕372号)及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六)强化监管,落实质量责任制
坚持“科学养护、全面养护和及时养护”的方针,落实责任制。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对省公路管理部门养护管理工作和全省干线公路养护计划、资金使用、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市级公路管理部门制订辖区内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计划,由市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县级公路管理部门制订辖区内干线公路小修保养计划,报市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上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部门对于下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部门的公路养护进行指导和监督,对不符合资金使用方向和规定的计划,在备案审查中要及时予以纠正。对无法纠正的,由交通公路部门商财政部门在核拨养护经费中予以扣除。
干线公路养护工作要做到公开、透明,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省公路管理部门要将国、省干线公路养护质量标准、工期、主管责任人、具体责任人在省重要新闻媒体公布,市级公路管理部门要将干线公路养护质量标准、工期、主管责任人、具体责任人在本地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布;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养护计划的监督执行。
省、市两级公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收费公路经营企业的行业管理,督促其按公路养护规范进行养护,确保公路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对出现大面积病害,连续三个月好路率达不到规定要求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市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责令其及时维修养护,限期达到标准。逾期仍未达到标准的,由市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成市级公路管理部门组织维修,所需费用由收费公路经营企业支付。经营企业拒不支付所发生费用的,由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交通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豫政〔2003〕10号)规定,责令其暂停收取公路通行费,并指定公路所在市公路管理部门代收公路通行费,用于该公路的养护维修费用。代收时限以达到应支付的养护维修费用为止。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的,要依法终止其经营权,并将其经营权及时公开拍卖,以确保公路正常养护和通行。
三、改革的配套政策
(一)富余人员安置
各地政府要切实做好改革中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并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优惠政策。
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机关改革分流人员到企业工作的享受国家、省相应优惠政策。
(二)离退休和养老保险政策
1.从2004年10月1日起,改制后企业所属人员纳入当地企业基本养老保险。2004年10月1日前的连续工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2.改制为企业前已经离退休人员,原离退休待遇标准不变。改制前离退休人员按规定标准核定的离退休费由当地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足额发放,所需费用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
3.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前的原在编正式职工工作年限满2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小于5年(含5年)的,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本人自愿申请,经批准,在改制时可提前退休。提前退休仍按原事业单位标准核定退休费。提前1年以上退休的,可增加一个档次的职务工资作为计发退休费基数。提前退休人员自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至法定退休年龄期间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和领取的养老金,由公路管理部门从养护管理经费中支付,划拨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
从事养护等特别繁重体力劳动人员法定退休年龄,按原劳动人事部《关于交通部提前退休的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工种的复函》(劳人护〔1982〕14号)规定执行。
4.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前参加工作、改制为企业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按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执行。为保证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对在2009年10月1日(不含)前退休人员,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如低于按原事业单位职工计发的,采用加发补贴的办法解决,所需费用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由当地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按月足额发放。补贴基数为2004年9月当地企业基本养老金平均标准与本人2004年9月按事业单位办法计算的退休费差额。补贴基数一次核定后不再变动。补贴办法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建设厅等部门河南省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豫政办〔2003〕110号)有关政策执行。
改制后参加工作的人员执行本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
鼓励有条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
(三)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政策
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后,其人员的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政策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四)税收政策
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后,要及时办理工商登记变更手续,有关税收政策比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建设厅等部门河南省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豫政办〔2003〕110号)精神执行。
四、加强改革的组织领导
(一)全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各省辖市政府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积极推进,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抓紧制定本系统、本单位改革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改革。
(三)各地、各有关部门改革任务要在今年底前完成。
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00四年八月二十
第三篇:郑州市人民政府郑政33号文
郑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建立全市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制度的通知
郑政文〔2012〕33号
2012年2月17日
各产煤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煤矿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为强化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管理,推进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常态化开展,及时有效治理各类安全隐患,防止煤矿事故发生,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市煤矿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煤矿安全生产“从零开始,向零奋斗”和“煤矿事故可防可控”的管理理念,进一步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各级政府的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机制,推进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常态化开展,确保全市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环环相扣,闭合管理”的原则。强力推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五环五步”模式,五环即煤矿企业、主体企业、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县(市、区)政府、市煤炭管理部门;五步即排查隐患、建档分类、落实整改、全程跟踪、验收销号,实现环环相扣、闭合管理。
2、坚持“排查隐患与跟踪督办责任分离”的原则。鼓励查出隐患,多查隐患,排查的隐患一律移交下级单位或部门跟踪督办,实现排查隐患与跟踪督办责任分离,解决安全检查“发现不了问题和发现问题解决不了不报告”的顽症。
二、建立煤矿安全隐患分级排查机制
煤矿企业:每天组织人员开展一次井上、下安全隐患排查。重点排查瓦斯、水害防治等措施落实情况,现场“三违”情况等。排查工作应由值班矿长和跟班矿长组织实施。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每月组织排查不少于5次,其他矿级领导每月组织排查不少于10次。 煤炭主体企业:每周对所属煤矿开展不少于一次安全隐患排查。在全面排查基础上,重点对所属煤矿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所属煤矿企业矿级领导下井带班情况、各项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及贯彻落实情况等进行排查。主体企业主要负责人每月下井次数不少于5次,其他分管负责人不少于8次,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不少于10次。 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负责对辖区煤矿开展日常、专项和突击检查,并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每旬对辖区内地方主体内煤矿企业及单独保留煤矿企业组织开展不少于一次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每矿每月由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领导带队排查不少于1次。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重点对主体企业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开展情况、矿井通风瓦斯管理、采掘布置、水害防治等各环节、各系统进行排查。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每月下井次数不少于3次,分管负责人每月不少于6次,各业务科室负责人每月不少于8次。
产煤县(市、区)政府:负责辖区煤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本辖区实际,制定具体的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办法。每季度政府常务办公会要听取一次煤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汇报;每半年要组织对本辖区煤矿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至少开展一次督查。 市级煤炭管理部门:负责对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主体企业和煤矿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重点督促、检查、指导。每月对各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一次重点督查,并就隐患排查整改质量对主体企业、煤矿企业进行抽查。对主体企业,重点抽查主体企业对所属煤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开展情况、瓦斯水害等主要灾害排查治理情况等;对煤矿企业,进行随机抽查或重点抽查。
逐步建立煤矿企业、主体企业、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产煤县(市、区)政府、市煤炭管理部门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权责清楚、奖惩分明的五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三、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登记管理机制
各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主体企业、煤矿企业应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并及时报上一级管理机构备案。其主要内容包括:排查时间、排查单位、排查人员、存在隐患、整改期限、转办时间、转办单位、整改责任人、验收时间、验收人、验收结果等。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应按以下要求建立:
(一)煤矿企业分别建立省、市、县煤炭管理部门,主体企业及本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二)主体企业分别建立省、市、县煤炭管理部门及本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三)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分别建立省、市煤炭管理部门及本部门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四)市级以上煤炭管理部门分别建立省煤炭管理部门及本部门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四、建立安全隐患治理整改机制
煤矿安全隐患治理工作要按照“先急后缓、先治理后生产、不治理不生产”的原则,遵循“分类建档,现场整改,跟踪督办,验收销号”的步骤进行治理整改。
(一)分类建档安全隐患分为一般隐患和重大隐患。一般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隐患是指《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446号)所列15种重大安全隐患。各级管理部门、主体企业及煤矿企业分别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分类建档。
(二)现场整改煤矿企业对各级排查出的隐患,能够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制定整改措施,按照“五定”(定时间、定标准、定资金、定人员、定措施)原则进行整改。
(三)跟踪督办
1、市级(不含市级)以上有关部门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负责跟踪督办,重大隐患由市煤炭管理部门挂牌督办。
2、市煤炭管理部门在明查、暗访、专项检查、综合检查、抽查、巡查、督查中发现的一般隐患由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跟踪督办;重大隐患移交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挂牌督办。
3、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主体企业(或单独保留煤矿)跟踪督办;重大隐患移交主体企业挂牌督办。
4、主体企业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煤矿企业跟踪督办;重大隐患移交煤矿企业挂牌督办。
5、煤矿企业排查出的一般隐患按照隐患类型,根据职责分工由相关业务科室跟踪督办;跟班矿长当班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当班安全员和技术员负责监督整改落实。煤矿企业排查出的重大隐患一律由煤矿矿长挂牌督办。
(四)验收销号
1、煤矿企业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分管副矿长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经矿长签字后方可销号。
2、主体企业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主体企业相关业务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经主体企业分管安全副总经理签字后方可销号。
3、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所在辖区煤管站(执法中队)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经煤管站(执法中队)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方可销号。
4、市煤炭管理部门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并经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分管安全负责人签字后方可销号。
5、重大隐患验收销号工作按照“谁挂牌、谁督办、谁验收、谁销号”的原则进行,对排查出的隐患由督办单位验收合格经主要负责人签字,并报查出重大隐患单位销号,方可销号。
五、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考核奖惩机制
市、县(市、区)政府、主体企业分别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并建立煤矿安全生产和隐患排查治理奖励基金。市政府委托市煤炭局每半年对各县(市、区)政府煤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在全市范围通报,并作为县(市、区)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年终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产煤县(市、区)政府制定考核细则,每季度对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主体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及时报市煤炭管理部门备案;主体企业制定考核细则,每月对所属煤矿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备案,确保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同时根据考核情况,按以下规定进行奖惩:
(一)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组织得力、工作认真、及时查出重大隐患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并进行通报表扬,根据贡献大小,给予单位记业绩,个人记优先条件。
(二)对未按照文件要求进行隐患排查治理、挂牌督办、跟踪监控的部门或企业,应分别对相关部门具体责任人记过错一次;对煤矿企业实施停产整改一个月,并建议发证机关吊销主体企业分管负责人和煤矿分管负责人任职资格证。
六、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追究机制
为提高隐患排查质量,确保隐患能在一线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对以下情形实施责任追究:
(一)各级部门在隐患排查过程中查出的重大隐患,按照规定及时移交有关部门挂牌督办后,因督办不力致使隐患整改不到位导致煤矿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对督办及跟踪落实的负责人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查出隐患的部门及人员免于责任追究。
(二)市煤炭管理部门在抽查中发现存在重大隐患,而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主体企业、煤矿企业未排查出,按照“重大隐患等同事故”的原则,追究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主体企业及煤矿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市煤炭管理部门在抽查隐患排查质量时,发现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主体企业及煤矿企业未按规定排查隐患或隐患排查不细、质量不高,导致应查出的安全隐患而未查出的,依照规定予以追究。
(四)对重大隐患拒不整改、整改无望或整改后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擅自组织生产的煤矿企业,依法提请政府予以关闭,并建议发证机关吊销主体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煤矿主要负责人任职资格证,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按照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五)对存在安全隐患隐瞒不报、谎报、拖延不报或应查出安全隐患未查出而导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将依法依规对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第四篇:北京市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交通委关于北京市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京政办发〔2006〕77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市交通委制订的《北京市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北京市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市交通委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六日)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5〕49号)和《交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通知》(交公路发〔2006〕400号)有关精神,加强本市乡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确保公路完好畅通,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结合本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乡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
乡村公路是全市公路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农村重
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近年来,本市乡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2003年开始实施了“村村通油路”工程,并到2005年底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本市所有行政村村村通油路。目前,此项工作正在向自然村延伸。到2005年底,全市乡村公路新增近2000公里,总里程已达到1.25万公里。其中,乡道里程为7500公里,村道里程为5000公里。
随着本市乡村公路的快速发展,管理养护滞后问题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管理养护主体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缺少稳定的资金渠道,投入严重不足;管理养护水平与新农村建设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直接影响乡村公路的正常使用、行车安全和长远发展。
市有关部门和各远郊区县及乡镇政府要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乡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转变重建轻管、重建轻养的观念,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共同做好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乡村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道路交通保障。
二、落实责任,健全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
建立市、区县、乡镇政府各负其责的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具体职责如下:
(一)市交通主管部门作为全市乡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的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制订全市乡村公路发展规划和管理养护技术标准,指导乡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与市财政部门配合统筹安排乡村公路养路费和国家专项补助资金,审核下达乡村公路资金补助计划并监督检查计划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
(二)区县政府负责组织实施乡村公路发展规划,制订乡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批准和下达乡村公路养护计划,筹集乡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公路管理机构可接受区县政府委托,拟订乡村公路养护建议性计划,实施技术指导,检查、监督乡镇和乡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组织协调乡镇政府做好乡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
(三)乡镇政府是乡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负责具体落实乡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组织实施乡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检查养护质量和路况,保证乡村公路完好和畅通。
三、建立机制,提高管理养护水平和工作实效
乡村公路日常养护作业采取招聘沿线村民组建养路队的模式,负责乡村公路的日常巡视和养护作业,原则上按每3公里1人的标准设置养路作业人员,用工形式及待遇等问题由区县政府确定。乡镇政府要积极投入力量,统筹解决乡村公路管理站的机构和人员,做好乡
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
乡村公路的大修工程原则上由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暂不具备条件的可委托公路管理机构组织实施。大修工程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招投标方式,择优选定专业化的养护工程施工单位。
按照职责建立对乡村公路管养状况的定期检查和考核制度。乡镇政府要按月对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市路政局区县公路分局要按季对各乡镇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区县政府要组织对本区县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情况的检查和考核。
四、加大投入,建立长期稳定的养护资金保障渠道建立稳定的乡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渠道。市、区两级财政要加大对乡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乡村公路的正常管理和养护。
(一)市级财政统筹安排每年公路养路费用于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补助资金,按用途区分为日常维护费(含小修)和大修工程费(含桥涵大修)两大类,具体为:
1.日常维护费。依据养护定额测算(乡道每年每公里57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4500元),市级具体补助标准为:乡道每年每公里45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3500元。
2.大修工程费。依据全市平均测算标准(乡道每公里50万元,村道每公里40万元),山区乡村公路按照80%进行补助,平原乡村公路按照50%进行补助。
(二)区县政府要按照事权、财权统一的原则,加大对乡村公路养护资金的投入。日常维护资金投入不得低于养护定额测算标准的20%;大修工程山区乡村公路资金投入不得低于全市平均测算标准的20%,平原乡村公路资金投入不得低于全市平均测算标准的50%,并确保资金按计划及时到位。现有投入乡村公路的资金不能减少,保证乡村公路的正常养护。
(三)日常维护资金主要用于日常养护、小修维护工程费、乡镇公路管理机构及养护人员的费用等;大修工程资金主要用于工程设计和建设改造费用。
(四)区县政府和市交通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管理职责,加强对乡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乡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使用必须坚持专款专用、专项专用的原则,接受财政、发展改革和审计等部门的监管,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确保乡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使用的安全和高效。
五、加强领导,密切配合,抓好组织实施
市有关部门和区县政府要建立健全乡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市交通、发展改革和财政等部门要研究制订《乡村公路管养资金监管办法》,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专项专用。市交通主管部门要抓紧制订乡村公路管理养护技术标准和规范,包括养护质量标准、养护操作规程、检查评定方法和工程验收标准等,建立乡村公路管理养护数据库,促进乡村公路管理养护水平逐步提高。
区县及乡镇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制订本区域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将乡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纳入正常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范畴,尽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的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要制订《乡村公路管养检查考核办法》,进行目标考核,确保管养质量,实现乡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发布部门:北京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6年12月20日 实施日期:2006年12月20日(地方法规)
第五篇:关于全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关于全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浙交〔2009〕94号
各市人民政府:
为切实提高我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根据《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48号)和《浙江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浙政办发〔2008〕4号),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推进我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有关法规制度
《浙江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和《浙江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是我省做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和路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法规制度基础。各地各单位要深入学习、加强宣传、准确领会并认真贯彻,重点把握好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一)明确责任主体。明确养护责任主体是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村尽责”的原则,县级政府是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制定本辖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筹措和落实养护资金,明确和落实本级政府有关部门、乡级政府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
(二)加强部门联动。相关部门配合联动是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交通运输部门作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行业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农村公路养护的监管和指导。发展改革、财政、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三)保障资金投入。保障资金投入是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按照“县乡自筹、省市补助”的原则,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筹措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建立由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税收返还收入(以下简称“中央燃油税返还收入”)、财政一般预算以及其它资金共同组成的多渠道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措机制。
(四)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是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的实现途径。各级政府和交通运输部门要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农民兄弟爱路护路养路的主人翁作用,探索建立专业养护和群众养护相结合、灵活多样的农村公路养护运行机制。
(五)落实机构人员。落实机构人员是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的组织保证。我省农村公路里程多、分布广、管养任务重,市县两级公路管理机构和乡级政府应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落实专业管理技术人员,保证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的基本需求。
二、确保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足额及时到位
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主要包括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资金和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两大部分。
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资金主要由中央燃油税返还收入(原省级汽车养路费部分)、市县财政一般预算以及其它资金组成,用于农村公路的大中修工程。养护工程省补资金标准为:县道年公里15000元、乡道年公里8000元、村道年公里1500元。养护工程省补资金纳入预算安排,养护工程项目预算与省补资金差额部分由市县地方财政配套解决。实际执行中如有结余,滚存使用。
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主要由各级财政一般预算投入以及其它资金组成。具体如下:
(一)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投入全省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标准为县、乡、村道年公里1000元。
(二)县级财政投入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标准不低于:县道年公里4000元、乡道年公里2000元、村道年公里500元。市级财政应对所辖区进行适当补助,确保市、区两级财政投入区的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标准不低于县级标准。县级中央燃油税返还收入(原拖拉机与摩托车养路费部分)应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养护。
(三)乡级财政投入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标准不低于:乡道年公里1000元、村道年公里500元。县级财政应对无独立财政的乡镇按此标准进行补助。
(四)村级组织要积极筹措村道日常养护资金和投工投劳,保证村道日常养护的基本需求。
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应在每年4月底前筹措落实,并及时拨付至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的具体实施单位(乡级政府、村级组织或县级公路管理机构)。
各地现行实际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的资金标准(无论其来源渠道)高于上述规定的仍执行现行标准,不得降低。各地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的投入,应随农村公路里程的增加和地方财力的增长逐步增长。
宁波市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由宁波市自行承担。
三、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养护运行机制
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和县道日常养护由县级公路管理机构组织实施,择优选择专业养护单位实施养护作业。乡道日常养护由乡级政府组织实施,村道日常养护由乡级政府和村级组织共同组织实施。
村道日常养护应按照“行业指导、村委负责、村民自养、以奖代补”的原则,采用个人分段承包养护、委托养护等灵活的村道日常养护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立相对固定的专业或半专业养护作业队伍实施统一养护,切实提高农村公路养护的专业化水平。
个人分段承包养护的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模式,一般根据路段技术等级、路面宽度、交通流量、路况质量和沿线设施等因素合理确定一定里程的路段承包给农民个人,明确养护任务和养护经费,并签订承包养护协议或合同。
委托养护的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模式,一般由乡级政府将一定里程的养护路段,以总价包干的形式委托给村级组织(协会、企业或个人)实施养护,养护任务要求和养护经费由双方协商确定,并签订委托养护协议或合同。
日常养护经费可以根据各乡镇和村的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质量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考核情况,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养护资金补助。
四、落实农村公路基层管理机构和人员
市县两级公路管理机构应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根据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需要,合理设置内部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具体方案由交通运输部门会同机构编制、财政部门研究提出。乡级政府应根据县级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具体职责,落实工作机构(以下简称“乡村道养护管理机构”)和必要的专业管理技术人员。乡级政府应加强乡村道养护管理工作的领导,县级交通运输部门应加强乡村道养护管理工作的行业管理。
市县两级公路管理机构用于农村公路管理的日常经费在中央燃油税返还收入中安排。乡村道养护管理机构的办公场所和日常管理经费由乡级政府负责落实。
五、建立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机制
根据《浙江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规定,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要切实做好县乡道路政管理和村道路政许可、路政处罚工作。各地应根据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的需要,加强一线管理力量。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要依托乡级政府、村级组织和乡村道养护管理机构,建立健全专业管理和乡村协管相结合的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机制。
乡级政府和村级组织应当协助县级公路管理机构做好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通过订立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规范和引导村民爱路护路。
六、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计划管理
各地应科学合理地编制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计划,提高养护资金使用效益。省补资金的标准和总额,仅作为各市、县(市、区)的补助安排分配数,各地在具体编制计划时应根据公路路况、交通流量、路面类型、路面宽度等因素,统筹安排省补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计划由县级交通运输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制订,并报省、市级公路管理机构备案。各级交通运输、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的监督管理。
七、建立检查考核机制
各市、县(市、区)应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纳入正常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范畴,进行目标考核。市级交通运输部门应每半年组织一次对县(市、区)的农村公路管理检查。县级交通运输部门应每季度组织一次对乡镇的农村公路管理检查。乡镇应每月组织一次对管养路段的农村公路养护质量检查。
检查结果应及时公布,并作为拨付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重要依据。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开展较好的单位应给予表彰;对因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不到位而导致路况下降的单位应给予批评,并限期整改。
八、逐步完善规章制度
要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必须建立系统全面、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体系。各地应按照“六个一”的总要求逐步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和内业资料管理,具体是:
一个政策:各市、县(市、区)应制订本行政区域有关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办法、方案等政策性文件。
一个制度:县级交通运输、财政部门制订“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一个标准:县级公路管理机构制订“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检查考核标准”。一个职责:乡镇制订“乡村道养护管理职责”。
一个村规民约:乡镇或村级组织制订“农村公路管理保护村规民约”,或者在现有村规民约中增加有关爱路护路的内容。
一套内业台账:乡村道养护管理机构建立管养路段的养护内业台账(包括管养路段基本情况、工程技术资料、路政资料、巡查记录、生产记录、考核记录等)。
九、切实做好技术培训工作
县级交通运输部门应每年组织一次针对乡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路政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技术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公路管理基础知识、养护概述、路基养护、水泥路面养护、沥青路面养护、桥梁养护、公路绿化、水毁处理、内业资料管理、路政管理等。
十、积极开展农村公路文明创建
为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深化公路行业文明创建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公路路况质量、路容路貌、景观绿化、安全保障、附属设施、精神文明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要在本级政府领导下,积极开展以县乡道为重点的农村公路文明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