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对中华文化的影响问题

时间:2019-05-14 06:0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易对中华文化的影响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易对中华文化的影响问题》。

第一篇:周易对中华文化的影响问题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方才对我的介绍有一点点需要更正的地方: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经退休了,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附图一)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了兴趣。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的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都失传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是大家可以同意的。《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我认为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道理: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第四跟第五两点跟《易经》我认为都有密切的关系。

先讲第四点,关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见下图:(附图二)

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为说明此点让我们看一下Maxwell(1831-1879)创建Maxwell方程的历史。Maxwell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十九世纪中叶写了三篇论文,奠定了电磁波的准确结构,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二十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无线电,电视,网络通讯等等,统统都基于Maxwell方程式。他是怎样得到此划时代的结果呢? 他的第一篇文章里面用的是归纳法,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必须认识到互相类似的物理学分支。就是说物理学中有不同的分支,可是他们的结构可以相互映证。” 他用这个观念来研究怎样写出电磁学方程式,以流体力学的一些方程式为蓝本。这种研究方法遵循了归纳法的精神。

几年以后,在第三篇文章中他把用归纳法猜出的电磁方程式,运用推演法而得出新结论:这些方程式显示电磁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其波速与当时已知的光速相符,所以“光即是电磁波”,这是划时代的推测,催生了二十世纪的科技发展与人类今天的生活方式。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

“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

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我们怎么可以证明此欠缺呢?请看徐光启的一些话:徐光启(1562-1633)是明朝末年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大家知道他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人,翻译了前六章。他们翻译的原版,现在在国内还有几本,我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去请他们给我看过一本。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不可以道里计。后来牛顿写了Principia Mathematica。如果你翻一下此书你就会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定理,然后到证明等等。它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不幸的是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那时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这翻译有将近三百多年在中国没有发生应该有的影响。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

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 似至晦,实至明,似至繁,实至简,似至难,实至易。

这也是推演法的特点。懂了推演法的精神以后就知道推演其实比归纳容易。请参阅图二。

下面要讲上述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一物”,“理一分殊”,“内外一理”,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

我们知道王阳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我们可以问,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不过不在我今天所能够讨论的范围之内。

二、汉语汉字的成因

世界上原始语言与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的,单音的语言是仅有的。我不晓得任何一个别的成熟的语言是像汉语这样单音的。近年考古学家发现一万六千年以前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所以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我们也有理由可以假设,这些我们的祖先所用的语言是复音的。那么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呢? 从复音的汉语变成单音的汉语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为这是十分独特的事情。

我的一个大胆的假设是:这变化是受了易经的影响。卦名是单音的。乾、坤,……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是神秘的,有重大影响的,念起来有份量的。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重视单音符号的价值观,而影响后来整个汉语的发展。在座有语言学的专家,我这个讲法是很大胆的,希望不被语言学家批评得体无完肤。我们看元、亨、利、贞、吉、凶、阴、阳、日、月、天、地,这些有声有色,有份量的,讲出来有影响的单音字对于整个语言文字的发展当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刚才说我猜想汉语、汉字所以变成单音的语言文字与《易经》有密切关系。

三、中华文化的审美观

《易经》的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的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深又极广。下面我简单讨论它对汉语、汉文法、文学、艺术、书法等的影响。

英文“Word”,通常翻译为字。这不恰当。应翻译为词,是一个或好几个字构成的。比如“现代”,比如“所以”,都是两个字的词。词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更多字所组成的,可是绝大多数是一个或者两个字的,不太有三个字以上的词。多半的三个字或以上的词都是复词,或是音译的词。前者例如“外祖父”,“洞庭湖”,后者例如“成吉思汗”。

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变成一个单音的词。为什么这样吝啬呢?我认为在中华文化形成时代,在汉语形成时代,受了易经的卦名的影响,发展出来了精简为美,浓缩为美的深层观念。此审美观影响了词的形成。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有共同的深层文法,然后在此深层文法之上,不同的语系各自发展,这是Chomsky的一个大发现。比较不同的语言就会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汉语亦然。可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少用介词。例如不说“我的父亲”而说“我父亲”;不说“慢慢地跑”而说“慢慢跑”,把介词省略掉了。所以西方人说中文是电报式的文字,尤其是古文。好的古文确实是极美的文学。美的原因之一就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思。这种审美观念应是易经的浓缩化精简化的申延。

联想在世界任何文学之中都占重要的位置,而在汉文文学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汉文中的词既常常建构于数个单音的字,就往往是根据联想而形成的。譬如风气,风云,风流,风景,风光,风雨,风俗都是联想形成的词。风云一词的形成可用下图表示:(附图三)

这种词的结构更进一步促使汉文学演化成联想的文学,“云想衣裳花想容”,“秦时明月汉时关”就都是升华了的联想。

中华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与西方传统绘画完全不同,是“观物取象”的象,不是照像的像;是精神的象,不是形似的像;是天人合一的象,不是歌颂自然的像。我认为这种思维精神是从易经来的。至于说易经对书法的影响,更是非常清楚了。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是其它文化所没有的。

而书法显然跟《易经》的浓缩化、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我一个好朋友书法家、雕塑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面曾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我所以完全同意他这句话,就是因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现实化了。2004年9月23日 定稿

第二篇: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模版)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学号:031415118 名字:李美萱 班级:中医151 关键词:《周易》;《内经》;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 摘要:

《周易》理深意宏,是中国文化之祖,也是多门学科的源头。中医学也是以自然科学为主题,多种学科共同交织的学科。只有清楚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知晓整个中医的形成和发展,方能抓住中医的本质。1.整体观的相通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非常注重“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从整体角度分析与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而这种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观是导源于《周易》的。可以说,中医的整体观是对《周易》理论基础的应用与发展。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始于元气。元气为气化之始,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有了天地便有了万物”,从天地宇宙中从化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水火为阴阳,风雷鼓动,山泽成形,’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生物开始繁衍,“有万物然后又男女”。人和天地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人的规律可以在天地的规律中得到反映。以八卦与人体的关系为例,八卦和人体结构一一对应。正如《易•说卦》中所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离卦象征人体生命气化的原动力,和人体命门,心相应。震卦和认同肝胆相应。巽卦在人体上应肺。艮卦与人体的脾相应。坎卦应肾。坤卦应脾胃大小肠。无疑,人体在《周易》中被视作一个大八卦系统。《周易》依据八卦和人体这种关系,提出八卦人气质分类法。它是世界最早、最科学的气质分类方法。体现了人类气质与宇宙自然界物质属性的统一性;突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人的气质不是孤立的。至此,《周易》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重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人体由五脏,六腑等组成。人体的认识和疾病诊治必须注意到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因素。《内经》吸收《周易》“天——人——地”的思想,提出要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与《易•杂卦》中的“损益,衰盛之始也。”是一脉相承的。顺应自然盛衰规律养生,强调了整体性,人与社会自然的统一性。即言个体只有立足于内外环境的统一才能生存。人只有“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才能掌握自然法则,实现天人合一。《内经》渊源于《周易》又发展了《周易》,《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2.阴阳学说的相通

从《易经》中开始用阴爻阳爻两个基本符号来体现阴阳,从太极图阴阳合抱到卦象的结构,从太极阴阳图到四象再到八卦的形成,无不存在着阴阳的互根原理。所以我们说《易传》开始真正把阴阳作为完整的哲学体系。阴阳爻摆脱了占卜的束缚,而升华为哲学的范畴1。至此,《周易》作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推广开阴阳的意义,并逐渐开始影响《内经》。医家结合《周易》的阴阳哲学,提出了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概念——阴阳学说,灵活地解释医学现象,进一步推广阴阳。所以我们说,《周易》阴阳爻的关系,及《周易》卦象所寓的阴阳哲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2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周易》阴阳萌芽于《易经》。尽管《易经》还未直言阴阳,但阴阳却处处体现在卦、爻等方面。正如《易传•系辞》所言:“一阴一阳之谓 12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第25页。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第24页。道。”在《周易》中,阴阳都是通过“——”“—”,即阴爻阳爻来体现的,直到《易传》明确提出了阴阳思想。

《周易》中六爻和八卦都象征着一个阴阳消长的周期。例如坎卦,至阴之极,十一月一阳初生;震卦,阳气渐盛;离卦,至阳之极,五月一阴生;兑卦,阴气渐盛;坎卦,阳又复生。正如薛敬轩所言:“卦之六爻,皆阴阳自然之数。”再如太极图,阴阳线以环抱曲线代直线,象征阴阳的相对各半,互为消长、互为制约。此时阴多阳少,彼时阴少阳多。《周易》认为万物必须阴阳气交,始能生化万物。在《周易》中乾元被视为自然界宇宙万物运动的无形动力。《周易》同时也重视坤。坤六爻皆为“——”,故为纯阴。以《周易》做言,宇宙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故六十四卦中的泰卦,地在天上,天地互交,生化既繁。“万物负阴而抱阳”“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等皆出于《周易》。因此阴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如失于制约,就会发生偏胜,甚至离决,生机无法维持。太极图阴阳二图合抱即很好地体现了阴阳互存的关系。黑眼和白眼,代表至阴和至阳,象征着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也表示阴中含阳,阳中含阴。

《内经》在《周易》的影响下,吸取《周易》的阴阳理论精华,不仅设专篇讨论阴阳,而且全书皆贯彻了阴阳哲理。例如,《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等等都提出了关于阴阳的命题: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对立、消长、互根、交感和转化等各种关系都是中医理论基础的基础。除此,《内经》还以阴阳离合精辟地归纳了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正是由于阴阳双方互相制约和互相排斥的作用,使机体阴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至于发展太过而为害,才能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内经》不仅将阴阳学说逐步运用到了医学领域,还不忘发展出带有中医特色的阴阳学说——提出了“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即阳为根本,阳为主导的观点。这是《内经》最卓越的成就,也是对《周易》的超越。

3.藏象学说的相通

中医藏象学说导源于《周易》,并在天象、物象和人象三者结合中,进行了发展。其中,特别在取类比象上做出了极大的突破。正如《素问•宣明五脏生成篇》中所说的:“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以外揣内也由此应运而生,成为中医藏学学说黑箱理论的经典。《周易》“象”对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象,在《易经本义》中这样解释:“象者,卦之上下两象及两象之六爻。”《周易》中象是以卦、爻为基础的。《周易》中的象除了涉及天象、物象外,甚至还注重人象。尽管宇宙万物错综复杂,然而只要掌握了象的规律,便可触类旁通,系统地认识事物的规律;若能“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便可包罗万象。一部《易经》实际上就是一部大象。3谈起象就不得不提八卦。有言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八卦中的每一卦其实都有象征。以坤卦为例,坤卦全为阴爻,全为阴性物质,故象地;由此铺展开去,凡属阴性,在下的事物皆属于坤卦。那么坤在人体上就象腹部;在家庭中象母亲。八卦象八种事物,以此类推,则六十四别卦象不同类的事物。如两乾重叠为天,两坤相垒为地。除了卦象,八卦阴阳互抱图也强调万物间的变化消长,象征着阴阳气化。

《内经》吸收《周易》的藏象理论,提出了独特的带有中医特色的藏象学说。“藏象”二字首载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指的是藏于体内的脏器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包括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些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将人体联系成一个整体。除此之外,中医还将天象和藏象联系在了一起。例如,肝主春,与春气相通;心主夏,与夏气相通等等。中医甚至还把藏象和形象物象联系在一起。例如,五神脏理论: 3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第26页。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可以说,中医的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周易》中有一些糟粕,但其对中医学说和理论发展的影响还是不可忽视的。为了深入研究《内经》,我们必定得沿着《周易》上下而求索,为发扬中医而努力。

第三篇:论道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论道教对中华文化影响

摘要:道家文化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积淀丰厚,影响深远,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道家文化崛起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之世,伴随与中国封建社会。以“道为基本原则,认为天地万物均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即道法自然;作为两千年来中国思想文化道路上的佼佼者,不但影响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演进,尤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推进作用毋庸置疑。

关键词:道家文化中华文化影响

说道道教,我是很愿意做一个道教的居士的,长袍衣,挽发髻,持拂尘。因为在我自己的感觉中,信奉佛教的和尚太过于拘泥于清规戒律,自小从各方面接触到的和尚的印象就是念经,嘴里说着普度众生,当然这并不是说佛教的理念有多么夸大,相反,佛教中的仁慈心也是我很崇拜的,但对我自己来说,相比于道教,佛教徒总是少了那么一些潇洒,不过我想潇不潇洒他们信教之人是不会在意的,可对我这世俗之人,道教多的那一点脱俗、潇洒,我却很崇拜。而在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中老师也讲到了道家文化,那么我就想在这里思考下道教文化对我们中或文化产生的影响以及关联。

道教,一个有着多神崇拜的宗教,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当你想细细品味时,又多出了一些神秘,可能这种神秘感来自于宗教本身给人的感觉。而当说起他的相关性,郭沫若和鲁迅都曾做过评价。郭沫若曾经过:“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

鲁迅更是作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可见道家文化在中华文化整个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之大,影响至深。学术就如此,对民间的影响那可以说是更大。比起儒家早已崩坏的纲常,佛家仅剩的轮回因果,道家的信仰则被民间同化,至今流行。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将就几个方面老说明道家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影响和渊源。

一、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流传千年的文学艺术,侧面说明影响深刻)

在道教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儒释之间产生了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另一方面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内在融合与发展。除此之外,中国的宗教文化也曾经对中国的文学有着重要影响。古代以道教神仙为题材的作品,数量甚多。如《封神演义》、《韩湘子全传》等。除了仙怪题材,以自然为寄托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道教一直以“道法自然“为修养准则,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必须遵循“道”以“自然”的法则才能到达和谐。中国文人的抒情对象更多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是更宏大的存在——自然。写的总是:乘风破浪、江山如画、春花秋月、飘絮落红„„在艺术领域中,道教对中国音乐、书画建筑等形式及其精神,均有重要影响。如音乐上,由于道教音乐是为道教宗教活动服务的,又蕴藏着浓厚的道教哲理,与群众的习俗关系密切,为人们所欢迎,不仅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也保留了不少历代已经失传的宫廷音乐曲调和各地民间音乐的曲调,是今天人们发掘和研究中国古典音乐重要方面。建筑上,如武当山现存的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词、岩庙。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

二、民间习俗,政治生活(上下不同的阶层来说明到家的影响较大)一个民间,一个政治,从这两个方面,可以说是道教对两个阶层都有着说道民间,我想这是离我们很近的一个领域,你可以不知道道家的思想,炼丹术等等,但流传在民间的各个节日习俗你一定是不能再熟悉了。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深刻,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例如,对城隍、土地、灶君之崇拜和祭祀,几乎便及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乃至各家各户。中国的老百姓,不管信仰道教与否,对这些神灵大都很恭敬。每逢年末岁首,道教对于民俗的影响表现得更明显。比如说春节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在这传统节日里,从喜庆娱乐到饮食、祭祀,集中体现了中国民间风俗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如贴门神、灶马,画桃符,十分热闹。这些习俗,有些甚至延续至今。其中门神、灶马、桃符等,均出自道教。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方面是上层统治者常常利用道教为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服务,因而长期以来,道教均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扶植。另一方面,许多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也曾利用道教作为农民起义的组织形式,并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发动起义的思想武器。由此可见,道教与过去中国上层和下层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均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三、道德伦理领域:(以道德,人类最基本的准则来说明对人类社会影响的重要性)

历史书上曾经说认了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会不会只用工具,我觉得不是,人类之所以成为这个社会的驱动着,其实是有着一个全人类都认可的准则,道德,有些事法律虽然没规定,但道德告诉我们这些事是不合情理的,做了就是大错,是不能做得。而中华民族整个道德体系的形成工程中,道教则起到了很大大的作用。道教是一个十分重视伦理道德教化的宗教,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戒律和劝善书,像《道德经》,其中包含了许多对当时的社会来说是合理的伦理道德思想,这些内容不仅对道教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现如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诸方面,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它的各种劝善书,在社会上流传很广,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其根本宗旨在于劝人行善积德,去恶从善,因此在中国民间也一直流传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规范,这对于社会的安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及社会凝聚力的影响

老子言:“无其为,是为;无其事,是事;无其味,是味”。这说的是事物本相。什么是“无为”? 无为,就是“心知其空而为之”。也就是“心不著相”,“不执著”。

道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显著贡献主要在于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模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无为”方法论。所谓辩证的思维模式体现在对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有深刻把握。这种所谓模式可以使人在看问题时不太容易走向形而上学的绝对化,避免固执、僵化和教条主义。

“无为”既是一种思想主张,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维模式。“无为”的方法教会人们在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要善于顺其自然,不要蛮干、硬干,要学会换个角度想问题,退一步想问题,要善于因势利导,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这种所谓方式构成了中国文化之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方面来看,道家和道教文化所起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了。例如,我们大家都承认自己是黄帝子孙,这个思想的渊源,就和道家与道教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以黄帝为祖宗,这是家喻户晓的事。这个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它是我们几千年来战胜一切困难、越过无数险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武器,在今天仍然显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道教对我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重大的,其实其影响除了体现在上述的领域外,道教还对民族的凝聚力,民间的信仰,中国学术思想领域有着影响。道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观念、情绪和活动的相当严整的体系,是人类的一种伟大的创造,它属于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继续传承下去,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学[M]赵明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6-260 页近30年来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与科技哲学研究[M]

乐爱国 庹永《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06期

道家自然哲学对现代人类生存的启示[M] 申俊龙, 王秋菊, 王慧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2期

第四篇: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原想这个题目的范围蛮大的不好写,加上自己对佛教的了解也不是很多,但想想就算是自己对自己所认知的佛教以及个人的一些看法的一次总结吧!

我个人对佛教的最初认识可能要属孩童时看的电视剧《西游记》了,在里面几乎所有的佛教 “名人”都在了,那时候只觉得那些菩萨不仅神通广大而且威严无比,尤其是那如来。但随着慢慢长大对佛教的了解也多了起来,而且发现周围很多人都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有时就把他们看做佛教教徒了。那时候只觉得那些看似佛教教徒的人比其他的人和善而且常常很开心很满足的样子,这些都促使了我的好奇心。随着中学时代的《中国历史》对佛教的不断加深了解,我对佛教才有了那么一个大体了解。

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它的始创者,并非佛教徒幻想中假定的人物,更非一般人所想像的虚无飘渺的鬼神,而是确有其人、其事,而且是有历史考证的伟大圣哲--释迦牟尼佛。关于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时代,中学的《中国历史》是有确确说法的,但民间确有各种不同的异说。据一般传说,而又为学佛者所公认的,是汉明帝遣使西域求佛之说。据史称:‘永明七年,明帝夜梦金人,飞入殿庭,且以问于群臣,太史傅毅对以:“西方有神名曰佛,陆下所梦,得无是乎。”帝乃遣中郎将蔡愔、秦景 1

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出使西域求之。十年,愔等于大月氏国,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载以白马,共还洛阳,帝立精舍以居之,名曰白马寺,是为此土有沙门之始,亦为此土有寺院之始。’

佛教是历史上一种文化思想革命的产品,而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向既深且巨。如果说:儒家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则佛学该是中国文化的心脏。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本位文化,则佛教之输入,竟使中国本位文化第一项变质,而成为本位文化之一,这是无可否认的事贸。所以,我们要研究中国文化,首先要研究佛学;要复兴中国文化,首先要复兴佛教,欲想使中国文化传播于世界,更非先发扬光大佛教不可。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于宗教,而是于宗教之外,如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均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不仅是过去和现在,就是将来都深受远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文人的影响上。自佛教传入中国,文人与佛教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自汉魏六朝,一直到清末,与佛教结缘的大诗人、大作家就达几十人,这些人都对中国文学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们中包括曹植、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柳宗元、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白居易、苏东坡、唐伯虎等。现代作家中与佛教结缘的就达百多位。他们包 2

括鲁迅、老舍、曹禺、冰心、郭沫若、矛盾、沈从文、徐志摩、朱自清、林语堂、金庸、林清玄等。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特色、有影响的作家都与佛教文化有着某种关联。他们或涉足佛教,如:王维、李叔同,或结交名僧,如:苏轼与佛印,这些大诗人、大作家因与佛教结缘,为中国文坛留下了许多佳话。

佛教文化丰富了中国文人的想象世界,促进了中国文学观的多样化,更丰富了中国的文学思想。佛教传入前,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只有今生今世,既无前世,也无来世。就连孔子都说:“未知生,焉知死!”佛教传入之后,给中国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因果、五道(天、人、畜生、饿鬼和地狱)轮回以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思想。这些思想一下子把这中国文人的想象世界打开了。从而在中国的思想领域出现了心性观以及关于境界、形神、空与无常、象和外象等理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学思想。被列为我国四大奇书之一的<<红楼梦>>,就是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一部巨著。它透过家庭的兴亡盛衰,表现人生若梦、世事无常,字里行间,佛家思想流露无遗。没有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思想的丰富与影响,这样的伟大作品是不会出现的。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可分四点:

(1)宏伟的建筑:中国古代的建筑,虽不如西洋之实用,但却力求精美,如房屋前后之陈列布置,左右美妙的点缀,又非西洋建筑物可比。特别是一般佛寺之营造,结构之精致,气派的弘 3

伟庄严,皆仿印度原始佛教之状态,至于遍布中国大陆各地之佛塔,更足以代表佛教坚毅之精神,给人神圣而崇高的感觉。

(2)逼真的雕刻:中国古代虽有雕刻,而塑像及铸像,却始于佛教之输入,唐朝名工之塑像,以及用木或石所雕刻之佛像,实是划时代之艺术创作。如洛阳龙门与大同云岗之石佛、敦煌石窟之佛像与壁画,其形态之逼真,人物之,岂止栩栩如生,简直是飘飘然欲飞之势,诚属中国艺术界之无价珍品。

(3)肖妙的画像:由于隋唐佛教之繁盛,而使中国国画获得极大的启示,因为当时名工绘画佛像,力求维妙维肖,且将佛经中故事人物绘于壁上,以作庄严之点缀。如敦煌壁画,云岗石佛,均名播遐迩,为中国艺术放一异彩,吾等虽未能亲睹大陆佛寺之艺术创作,仅从书本及画片略窥一二,虽然,亦心向往焉。

(4)梵呗的感人:中国古乐甚佳,但佛教来华,更有新调加入,使旧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有特别的发展,如‘鱼山梵呗’‘寺院钟声’等乐曲,皆摹佛经中极好之梵音,至于佛寺中档磬钟鼓等,皆僧众起居与共之礼乐,使人闻之,俗念顿消。中国诗人多喜闻佛寺之暮鼓晨钟,而歌咏出绝妙诗词歌赋,即使是现代乐府,亦多取韵于佛教唱诵,可见佛教音乐之感人。

佛教传入中国,除了对中国文学思想等有直接间接影响外,从不参预政治活动,但对社会风尚习惯,却有潜移默化之功。最重要的是对人生观的改善,以及对孝道的扩展。

中国古之人,皆以人死如灯灭,孔子亦说:‘未知生,焉知死’。佛教之传入中国,使人知生有所来,死有所往,几生死往还之权,皆操之于自己,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而祸福的招致,又往往系于人一念之间。所以说:‘一念之善上天堂,一念之恶入地狱。’因为佛教认为人于日常生活中,一切行为,语言及意念,均可形成一种特殊的惯性,成为一种能招致未来果报之潜势力,亦即是主宰人生,支配宇宙的业力。

中国古人,立身处世,甚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孝道为本。佛教之传入,益使中国孝道内容扩大而充实。因为儒家论孝,不过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或除侍奉左右,冬温夏凉,晨昏定省外,还要继承先人之遗志,完成先人之事业。

佛教言孝,不仅侍奉供养,继其志,展其业,更要使其止恶行善,进而了生脱死,离苦得乐。故古德说:‘人而无孝,不足以为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为孝。’又说:‘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衣禄,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人孝之大孝也。’

生活中我是很少接触和听说所谓的和尚啊、高僧啊、大师啊。只有在书本上才有所了解,记得第一次了解的一位叫做星云大师的高僧,是高中时代,还是在《读者》的一篇文摘里。文章里星 5

云大师所说的都是一些处世的堪称精辟的语论,那时候读来深感欣慰也因此对这位大师印象深刻,也时常留意着。

记得一次大学课上,老师也介绍了一下佛教,并且也总结了一下,他说:无论是哪个高僧或是哪位大师都有其一片属于自己的佛教天地,但始终都不会脱离戒、定、慧这三字箴言。虽然当时听得有点糊涂,但我相信会有明白的时候。

现代的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之道,但养生之道主要在心境,而佛家在心境造诣恐怕要胜于儒家、道家了。从当下中小学教材改版中可以明显看出里面加上了不少的佛家经典和隐喻故事,这说明当今社会是需要佛家里的一些禅语来辅助的,不能一味的只顾搞经济而忽视人的精神修养,应该以人为本。

院系: 班级: 姓名:

第五篇: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对班级的影响

别斯托别中学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对班级的影响

活动背景: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报告第七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三)中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学习和承传中华文化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各地竞相开展起学习和承传中华文化的热潮。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然而受现代科技、经济迅猛发展的影响,学生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以前单纯的学习到现在的懒惰思想、功利思想等等,做为学校深深知道事出反常必为妖的道理,若任其发展下去,则我们的教育必将走向失败。如何改变学校德育现状,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寻求一种让师生、家长、学校、社会都认同的文化,主导学校德育,成为学校一直在寻找、思考、探究的问题。

2010年9月以来,我校在全校深入开展了“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活动以系统培训为导向,以日常工作学习为抓手,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两轮培训,每一轮计5天;对七八九年级同学进行两轮培训,每轮培训计4天;对七八九年级家长进行培训一轮,计5天。通过培训,在家庭、学校、社会造成良好舆论氛围,为学生的立体教育形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政教处的安排、组织下,各班把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渗入到日常行为之中,每天学习领悟分享《弟子规》精髓成为各班自觉必修的“课程”,“一日三省吾身”使学生们的自身修养言行发生着悄然的变化。班主任老师把《弟子规》的学习与践行作为管理班级的一项法宝,取得不错效果。总结如下:

一、开启孝道之门,培育学生品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学生,不光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抓手在那里,这是班主任老师一直探究的问题。在把《弟子规》渗入到班级管理中的过程中,各班主任逐渐发现以中华文化之基础---孝悌为抓手可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弟子规》中首篇即言“首孝悌”,孝是每个中国人的道德底线,以孝道育品格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共鸣。

八(3)班的班主任金卫平老师在每天晨会的《弟子规》分享活动中,都是让学生谈自己在家、在学校、在社会中,是如何把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有地放矢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刚开始时,学生的分享都流于形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弟子规》的思想理论在学生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学生们的态度也明显的发生了转变。他们班的董常明同学,知道父母挣钱的不易,改变了平时大把花钱买零食的毛病。空西瓦克、然那、袁俊杰等一大批学生,因为学习好,平时在家,其父母都不让干活,现在在家里都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懂得感恩父母,孝敬长辈。

九(4)班的很多同学在学习《弟子规》之前不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与父母顶撞,做坏事不感到羞愧、更不懂得感恩他人,认为得到任何东西都是天经地义的。学习《弟子规》之后很多学生家长反映孩子变了,他们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懂得去体谅父母感恩他人,深深认识到“父母养育辛苦,报恩唯有苦读”,将感恩之心化为学习的动力,战胜学习中的困难,有些学生能够帮着家里干点家务,给父母捶捶背,自觉的完成作业,努力学习,让父母省点心„„

在班主任的安排下,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各班同学都要给父母写一封信、做一件事,各班同学有自制感恩贺卡或写感恩信寄给父母的,有回去为父母洗脚、剪指甲、帮干家务农活的,很多家长为此写了感谢信,在感动之余,他们感受到孩子的懂事、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开家长会时,孩子们都会自觉到校门口迎接家长。在七年级双语班,孩子们与家长坐在一起,为家长端茶倒水。各班家长会都有一项学生向家长行鞠躬礼的仪式,不少家长当场流下了眼泪。

开启学生的孝道之门,实在是开启了学生的感恩之门、善之门。从孝顺父母,到感恩教师,到感恩国家、感恩中国共产党,从感恩的自觉行为开始,学生的品德修养得到提升。

二、以《弟子规》为标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弟子规》短短

字,涵盖了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每天的耳熏目染,使学生对《弟子规》的每一句都十分熟悉,因此,各班都以《弟子规》的要求,作为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守则”。

九(9)班在九年级是有名的乱班,以前违纪行为成为班级的家常便饭,让很多老师头疼。九(9)班班主任江建老师在带领学生学完一遍《弟子规》后,对班级的变化做了观察和调查,发现学习完《弟子规》后,很多学生都能自觉对照《弟子规》检查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的缺点,改正自己的不足。现在班级的环境卫生变了,以前垃圾到处乱扔,教室地面典型“脏乱差”,现在学生知道“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读书要有好的环境了,而好的环境是需要大家的共同的努力。肖慧、徐袁红同学主动承担擦讲台的任务,每天每节课都把讲台擦的干干净净的,每节课之前把老师的讲桌擦的干干净净,还留个小纸条,感谢老师为他们传授知识,温馨的话语让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备受感动。班级同学迟到现象少了,以前经常迟到的学生也渐渐不迟到了,调查原因,“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成了同学们起床的动力。有学生说自己长大了,以前总爱和家人吵,父母说上几句,就生气。自从学了《弟子规》之后,人变了,脾气小了许多。有一次他们班的马泽贤同学在课堂上和外语老师发生矛盾,曾为班级出现好现象而高兴的江老师对自己能力、对教好这些学生产生了怀疑,于是作出辞职的决定。当班级学生知道后,所有同学主动写信给他,还有很多平时调皮的学生都来找他,讲自己的不是,当面检讨。而马泽贤同学则主动找外语老师道歉,在班上公开检讨。通过此事该班师生关系变得融洽了。

中国乃礼仪之邦,学习过礼仪后,同学们的坐姿、行走得到了很大规范,言语之间更多的是互相尊重。以前,为改变学生由于影视等带来的不良影响而煞费苦心,但效果并不明显,学习过《弟子规》后,各班把有关内容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制定为班规,起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在教学楼内不再喧哗打闹、上下楼梯能够自觉靠右行,放学能够自觉排成一队,进教学楼能够互相礼让。教室里当有同学坐不直时就有人提醒“端身正仪”,当有同学上下楼不靠右行时就有同学提醒“宽转弯、勿触棱”。

三、用《弟子规》公平地处理矛盾。

《弟子规》告诉我们“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首先应该是爱学生。一位好的班主任,应具备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要把爱心献给每一位学生,无论他是出生于什么家庭,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让老师的行为使《弟子规》经典变成学生自己的血肉灵动。

例如:班干部由于要帮助老师收发作业、管理纪律,难免会和后进生产生一些矛盾,这时候,如果批评后进生,学生们很有可能会认为老师在偏袒班干部,不仅伤害后进生自尊,还让班干部形成了不良的自大心理,加速矛盾恶化。而如果为了不伤害后进生而批评班干部,又很可能会伤害班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会使他们在班里失去威信,不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该公平地处理矛盾。这时,《弟子规》作为约束双方的共同准则,就成为了处理两者矛盾的一个绝好的方法了。

目前将《弟子规》融入班级管理还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让《弟子规》真正成为班主任日常管理的好帮手,能够助班主任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载周易对中华文化的影响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易对中华文化的影响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

    浅谈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北京环境艺术学校 王玉泉 前言 旅游活动是人们获取精神满足的一种愉悦活动。现代旅游经济活动的高速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

    第二部分《周易》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对中医理论建构的影响

    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周易》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对中医理论建构的影响 思维方法不仅为学科理论体系奠定哲学基础,决定着理论体系的特色,而且成为其发生发......

    对中华文化的思考

    对中华文化的思考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

    改革开放对家乡的影响及其问题

    改革开放对家乡的影响及其问题 内容摘要: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

    浅谈旅游对环境影响的问题

    前言:旅游活动是人们获取精神满足的一种愉悦活动。现代旅游经济活动的高速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今天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产业之一。......

    【竞聘上岗】竞聘上岗问题对公司的影响

    【竞聘上岗】竞聘上岗问题对公司的影响引言: 如何使该公司实现公平公正竞聘上岗?首先要明确该公司中所存在的问题,华恒智信将这一系列问题归纳为两点:一,没有真正落实公开公平公......

    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正方一辩攻辩小结

    正方一辩攻辩小结 谢谢主席!谢谢对方辩友的精彩发言!虽然对方辩友字字珠玑,据理力争,但是在前面短短的几分钟里,对方辩友犯了以下几个错误: 1概念模糊。今天的辩题已经告诉我们外......

    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第三产业,在有些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甚至成为经济收入最大的支柱产业.而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