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论文 多动症幼儿的教育问题
多动症幼儿的教育问题
摘要:儿童多动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多动症患儿也越来越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多动症患儿是我们生活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差,自卑心理强,情绪不稳定。我们应该更多的去呵护他们、了解他们、关爱他们。
关键词:多动症;儿童;爱心;教育
儿童多动症在我们生活中已经不再陌生,每个人对多动症都有一点初步的认识。由于这个病症现在变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所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这个病症,越来越关注这个问题。尤其是对患有儿童多动症的幼儿的教育问题!
一、儿童多动症、多动综合症的定义及特点
儿童多动症、多动综合症(hyperkinetic syndrone of childhoo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有脑功能轻微失调或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症(minimal train dysfunction,MBD)或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 deficiency disorder,A.D.D)。这一类的患儿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以致影响学习成绩。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使家长和老师感到困难。该症状的临床特点有: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性格失和或行为障碍。
二、如何区分调皮的幼儿和多动症幼儿
调皮幼儿的各类表现都和多动症幼儿很相似,所以老师容易将调皮的幼儿看成是多动症的幼儿。但是如何分辨调皮幼儿和多动症幼儿呢?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
(一)注意力方面
正常的幼儿虽然好奇、好动,但遇到感兴趣的新鲜事物时,不仅会聚精会神的去听、去看、去做,还讨厌别人的干扰;而多动症的幼儿几乎没有什么注意力,玩什么都是心不在焉和无法有始有终。
(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
顽皮的幼儿在陌生的环境里能约束自己,可以静坐等待,而多动症幼儿则没有这种自我控制的能力,坐不住,静不下来。
(三)行为活动方面
顽皮的幼儿好动一般都有原因,有目的的,他不会贸然去做某一件事,而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多具有冲动性,缺乏目的性。
(四)药物观察方面
顽皮的儿童服用镇静药物,可以产生催眠的作用,而多动症儿童服用这类药物之后,不仅不会安静,反而更加兴奋 和多动,这也是两者最重要的区别。
所以教师在判定一个多动的幼儿是不是多动症儿童时要谨慎,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判断而伤了孩子,毕竟孩子也有自尊心。有时候老师对孩子随意的一个判断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因此,我们要多关心好动的孩子,认真仔细的观察他们。
三、儿童多动症的部分数据资料
儿童多动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全世界至少有4000万小患者,在美国学龄儿童中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六的幼儿患有小儿多动症,其中男孩患病的人数比女孩多三到四倍。估计我国发病率更高,达到百分之四点三一到百分之五点八五,也就是说全国共有患儿1461万到1979万。
著名儿童心理健康医生蔡益明介绍,儿童多动症也是心理疾病的一种表现。如果长期不治疗,孩子长大后便会遗留人格障碍和情绪障碍,甚至会有反社会行为。目前我国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数有上升的趋势,患儿童多动症的孩子数目也在不断增加,5年内已上升两倍,达到数万名。有关资料显示,山西省太原市一家医院心理科儿童心理障碍疾病已占日常门诊量的15%,上海市调查了三千万名儿童,其中各类情绪发病率为18%,南京和北京儿童精神科门诊中儿童情绪障碍分别占21%和11.6%。国外资料报告患病率约为5-10%。国内也认为学龄儿童发病者相当多,约占全体小学生的1%到10%。男孩远较女孩多,早产儿童患此病较多。
根据以上资料显示,患小儿多动症的幼儿呈递增状态,患儿的人数越来越多,这让我们不得不去正视它,重视它。患儿人数的不断增加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在教育这类孩子时,对我们的要求更多、更严,而且作为老师的我们压力和负担也会更大、更多。我们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外,还要有百分百的爱心、耐心、细心。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心和社会对他们的关心。
多动症患儿的症状不仅表现为活动多,注意力不集中,还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烦躁,而且他们较比别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比较敏感,自卑心理也强,承受能力也较差,所以我们在做事时首先要先考虑他们,不要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或许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心灵受伤。
患有小儿多动症的幼儿,心地敏感,自卑心强,情绪变化快,仔细想想就能明白:从一开始这类幼儿觉得自己不受重视,老师不管他,这让他的心灵很受伤,而且他本来就很自卑,所以经常会哭。
通过种种事例,我们以后不管做什么都先考虑他们这种情绪,把他们放在第一位,让他们感受被重视的感觉,以提 高他们的自信心,并且还鼓励别的幼儿多和他们手拉手做朋友,让他们感受到别的小朋友对他的关心!
四、作为家长在教育多动症患儿时应注意的情况
(一)切合实际
家长应该多了解多动症的特点,对多动症儿童的要求切莫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身体的健康状况等,同时及时和老师联系沟通孩子在园情况,只要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操控在一个不太过分的范围内就可以了。
(二)把幼儿过多的精力引导起来
对这类活动过多的儿童要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把过多的精力能充分发挥出来。家长和老师要多组织他们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如果有条件,应该安排他们做一些室外内活动,让他们过多的精力能释放出来。但是在安排他们进行活动时,应该注意安全,避免危险。
(三)加强他们集中注意力的培养
对于这类儿童应逐步培养其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在家里,家长可以通过数雨滴、听我说等游戏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并逐渐延长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如果儿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应该及时表扬鼓励。
(四)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对于多动症幼儿应从小培养其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要按时饮食起居,让其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不要迁就纵容他们按自己的兴趣玩至深夜以致影响睡眠。
(五)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于这样的儿童,应该耐心的反复的进行教育和帮助,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们所有存在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给孩子恰当的爱,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正是他们存在的重要性,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当他们有过错失败时,不要指责、嘲讽,更不要打骂、训斥。作为家长还要和医生经常保持联系,帮助医生了解教育孩子的情况,征求医生关于治疗上的指导性意见,有条件的话,可以争取医生、家长、教师三方面的合作,共同搞好教育工作。
(六)教育中多一些耐心和爱心
在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要冷静应付,切忌训斥和打骂孩子,而是要多花一点时间和孩子交流,时刻为孩子创设一种温暖和被信任的环境。
五、在幼儿园里,作为老师应如何教育多动症患儿 小儿多动症是心理疾病的一种,老师除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帮助他们外,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在多动症患儿的教育问题上,除了家长和社会的努力外,更重要的一环在于老师。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全托,在幼儿园里的时间 比在家里的时间要长,所以在教育他们的问题上,老师担有重要责任。
作为多动症患儿的老师首先要具备的就是百分百的爱心、耐心、细心。
(一)百分百的爱心
对待孩子我们老师要有爱心,尤其是这类特殊的孩子。他们心地敏感易受伤害,我们要用百分百的爱心去感化他们、包容他们。不管这些孩子做错什么事都不能斥责、打骂他们,让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慢慢的去感受我们对他的爱,鼓励他们让他们慢慢地打开自己的心门,走进正常的生活中来!
(二)足够的耐心
对待这样好动且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他们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动。如果我们的耐心不够,不能容忍他们这些本身所具有的特点,随意对他们大呼小叫、斥责、打骂的话,那会让他们的自尊心备受打击,原有的一点自信心也会因为我们的训斥而丢失,让他们再次走进自己封闭的生活圈子中去,无法得到正常的发展。
(三)坚持不忘的细心
多动症患儿情绪不稳变化多端,作为他们的老师要对他们的情绪变化细心观察,当他们有什么不对劲的时候,老师要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去安慰他们、关心他们,别让他 们有特别大的情绪冲动,以免吓到别的小朋友,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在幼儿园里老师可以从看图书、听故事开始,然后通过逐渐加长时间,使注意力不断集中起来。也可以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经过老师细心的呵护会让多动症患儿紧张的心里放轻松,减缓心里的压力。
作为老师平时也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天,彼此之间建立感情,用百分百的爱心、耐心、细心去呵护他们,让他们渐渐消除自己紧张的心理状态,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和他们成为亲密无间的知心朋友。另外老师还可以让其他的小朋友邀请他们一起做游戏,让他们亲身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平时的学习和游戏让他们和其他幼儿多做交流和互动,给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体验同伴的关怀和成功的乐趣,这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控制他们的自制力。最后对他们在学习和游戏中的一些进步表现及时给予鼓励与支持,必要时立即给于奖赏,使幼儿精神上感到满足,就可以让幼儿把这种良好的行为保持下去,甚至增加。
老师百分百的关心体贴、家长百分百的关爱呵护,让多动症患儿在爱的环境里摆脱病症,健康成长!让我们共同关注他们,共同为他们的教育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郭艳,施新宇.儿童多动症患儿家庭环境及其父母养育 方式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47—50 由靖坤;邓碧尔;张岚儿童多动综合征10年后随访,附75例报告[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1993(05)《如何判定孩子是好动还是患有儿童多动症》
第二篇:幼儿教育问题
如何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掌握音乐律动
音乐就好比阳光、空气、雨露,人类不能没有它。音乐本身也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单纯的教舞蹈动作,学习舞蹈动作,不结合身体的运动和心灵的感受,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音乐是艺术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而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它的审美性。因此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律动活动既能发展幼儿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也能满足幼儿对身体活动的需要;既能满足幼儿在参与音乐过程中对音乐进行探究的需要,想象思维的需要和创造性表现的需要,也能满足幼儿交流合作的需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增加幼儿感受体验音乐活动中美的情趣,使幼儿通过律动活动得以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一、幼儿音乐活动中的音乐律动
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由于许多专家学者对学前教育活动和教育心理研究的不断加深,幼儿音乐方面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应运而生了不同风格的音乐教育理论流派。其中音乐教育中律动教学被众多人所推崇,如有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奥尔夫的元素节奏理论等。国内的一些专家也对其进行了研究,有学前教育家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王懿颖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韵律活动》等。
《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中这样界定的,幼儿音乐律动是指:“幼儿在音乐伴随下所进行的韵律性活动。”所以说音乐律动是指在聆听声音与音乐的过程中,以身体动作为基础,以节奏为中心,透过全身的活动,以想像,创造去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其特点是节奏感强,动作形象简单。通过大量的各种律动训练,从而增强幼儿的听力、集中力和思考力,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辨别音乐性质的能力以及提高音乐感受力,为学习音乐舞蹈奠定基础。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思维内化的这一过程。
二、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征进行律动教学分析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把“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作为幼儿园教育原则之一。在进行律动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注意到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体力、动作发展以及心理发展水平都各不相同。在进行律动教学时应该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才能保持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的激情,才能启发幼儿情绪、联想和想象能力。这样幼儿才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感到枯燥乏味,也不会因为太复杂而感到缩手缩脚。教师在进行律动教学时可以从基本动作开始,基本动作包括运用身体各部分,如头、臂、手指、腿、脚、腰等,以及由走、跑、跳、跃、滑等组成的各种简易步法。
(一)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律动教学分析
小班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一般是三岁左右的幼儿。由于骨髂肌肉系统的发展,大脑控制调节能力的增强,能够掌握各种粗动作。但是小班幼儿对音乐高低、强弱、快慢的辨别力差,节奏感不强,动作的协调性也差,注意力的时间也比较短,一般上课时间都是在二十五分钟左右。比较适合从基本动作开始,比如开始选用一些坐着不移动的上肢的大动作,如拍手、叉腰、点头、扭腰、摆头、伸腿、拍腿、招手等。接着再教一些简单的手部动作,比如:手腕转动、敲鼓等,最后再教幼儿走步、碎步、小步跑、跺脚,使幼儿在简易而有节奏的动作中逐步理解音乐的旋律和节奏。
(二)中班幼儿的律动教学分析
中班幼儿一般都在四五岁,是整个幼儿期思维特点表现最为典型的时期,即思维的具体形象型最为突出。这一思维特点不仅表现在幼儿解决问题、判断事物时,而且也表现在幼儿各种活动中。在游戏活动时,幼儿都沉浸在形象化的思维活动中。幼儿对音乐有一定程度的辨别能力,动作也比较灵活、协调了,他们能根据音乐的变化而变换自己的动作,并能在集体活动中调整自己的动作。如《蜗牛与黄鹂鸟》,这种有具体形象的歌曲运用律动使幼儿能很快的掌握节奏。
(三)对大班幼儿的律动教学分析
大班幼儿一般是在六岁,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上课的时间应该延长在四十分钟,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这时就可以教幼儿难一点的步法和歌表演。
三、运用多种音乐教学形式表现音乐律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给幼儿传递着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幼儿审美、欣赏美的能力。幼儿期正是一个从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时期中,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潜力,幼儿越是能够有机会接触各种音乐作品,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就越会逐步懂得爱、温柔、同情、自豪、集体精神、憎恨丑恶和追求美善。为此,我们采用多种音乐律动教学形式,通过欣赏、舞蹈、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来引导,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让它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一)通过欣赏来感受音乐律动
达尔克罗兹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这段话足以说明欣赏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重要性。同时欣赏也是幼儿律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人的倾听,从而运用语言及身体的动作去表现音乐,也是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既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幼儿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幼儿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幼儿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而要使幼儿对欣赏活动感兴趣,就应让幼儿动起来,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
欣赏是听觉的艺术。首先要听音乐,如:用一段以跳音为主的乐曲,请幼儿表演,小朋友能很快感受到音乐活泼、跳跃的特点,模仿出小兔、青蛙、袋鼠等动物跳跃的形态。又如:在一段轻柔优美的音乐中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表现蝴蝶飞舞、小鱼戏水、树叶柳枝随风摆动等。这样,既能帮助幼儿去掌握音乐的律动,还能启蒙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幼儿自觉的投入到音乐律动中。欣赏时也要不断的启发幼儿想象 如:在大班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请幼儿欣赏“森林里的早晨”的音乐,并启发幼儿进行想象:“听到这首乐曲里有什么?”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开了,有的说:“有走表的声音、有小鸟唱歌的声音”;有的说:“有滴水的声音、有天鹅叫的声音”等。对于孩子的回答,都应一一的给予肯定和鼓励,而此时的幼儿已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边说边不由自主地表演起来。最后,孩子们还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设计了不同的符号把这段音乐画了下来,孩子们就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体会、欣赏到音乐的美感。
(二)通过舞蹈来体会音乐律动
幼儿律动教学跟舞蹈是密不可分的,律动与舞蹈的关系就像砖瓦和大厦的关系一样重要。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于1902年始创了“律动舞蹈体操”,一个世纪以来,达尔克罗兹所创立并实施的律动教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成为托儿所、幼儿园对幼儿进行音乐舞蹈主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达尔克罗兹所倡导的律动教育主要特点在于通过人体有情感、有节奏的舞蹈,表现出各种不同高低、速度、力度等音乐内容。
律动虽然只是单纯的摆动身体,但这是学习舞蹈之前的必经过程;舞蹈则是一种具体的身体表现。要学习舞蹈,必先进行身体律动的体验与学习,而且关系到孩子的肌肉发展与平衡感。它们都是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让它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和舞蹈是一种互相表现,互相促进的统一体。在律动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幼儿注意听律动音乐,在反复倾听音乐的过程中,熟悉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感知音乐的表现力,提高 听音乐的能力。如歌曲《幸福拍手歌》,注意引导幼儿感受明朗的节奏,为边听音乐边做动作奠定基础。首先选择一些形象鲜明、优美热情、节奏明快的音乐,在听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以掌握乐曲的节奏感。
案例:幼儿律动《排排坐,齐拍手》
拍手是是训练幼儿节奏的最基本动作。幼儿园律动必须从拍手动作做起,培养幼儿节奏感。拍手可以坐着拍,也可以站着拍,还可以在行进中拍,但开始练习时必须坐着拍。幼儿坐在椅子上身体挺直,眼看前方,双脚并拢,双手手心放在大腿上做准备。拍手时手指向上,手腕放松,双手对拍。音乐采用2/
4、3/
4、4/4拍都可以。先在胸前拍强拍(两拍一次)的基础上再一拍拍一次或拍弱拍。逐步结合点头,双手在脸上的左右拍,上下拍,前后拍,两人单手或双手对拍,绕圈拍手等变化。还可以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拍出各种节奏型的声音来,即通过有感情、有节奏的拍手动作表现不同高低、不同力度的音乐内容。
音乐是诉诸于情感的表演艺术,舞蹈是动作的艺术,拍手跺脚是幼儿在律动活动中最基本的身体动作组合。把舞蹈放在律动中使幼儿在快乐的学习中健康成长。
(三)通过游戏来感受音乐律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所言:“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游戏具有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与创造性。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身体发展,认知发展。玩游戏可以说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也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实践表明: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游戏连续玩上若干遍,仍然兴趣盎然。它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好动、好玩,思维具体形象,符合音乐的感知规律,因此将音乐和游戏融为一体是可行的教学手段。将音乐律动改编成许多律动游戏,使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游戏中体验、感知、表现音乐,接受美的熏陶,萌发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如手指运动中《小动物做游戏》: 你拍一,我拍一,小鸡小鸡叽叽叽。(双手食指伸出点作小鸡嘴状放在胸前)你拍二,我拍二,小兔小兔跳跳跳。
(双手食指、中指伸直其余手指作小兔状放到头顶)你拍三,我拍三,孔雀孔雀飞飞飞。
(双手大拇指、食指相碰其余手指伸直作孔雀状一只手放头上一只手放腰旁)你拍四,我拍四,小狗小狗汪汪汪。
(双手大拇指放在太阳穴其余四指并拢作小狗状)你拍五,我拍五,螃蟹螃蟹爬爬爬。(双手五指伸开放在身体两侧 我们一起爬上山(从宝宝脚面上爬到腿上做好)再如歌曲例如:小班律动游戏《小兔子乖乖》
这是小班幼儿最常见的游戏。在教学时教师事先在教室创造情境,玩“狼来了”的游戏,听到大灰狼的音乐就赶快躲起来。非常简单的规则,非常简单的准备过程,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聚精会神地从背景音乐中区分着时强时弱,时快时缓的音乐,轻松快乐地游戏着。
(四)通过模仿、夸张的教学手段来表现音乐律动
幼儿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好模仿、易幻想,内心感情容易外露,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形象具体,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实践经验中,采用模仿、夸张得表现方式,在孩子的心目中,万物都是有生命的,都可用人的思想感情相交流。用短小、形象生动活泼、情节简单的舞动特点、培养幼儿对律动的兴趣,使幼儿感到亲切,易学、易记、易接受。例如 《请你像我这样做》
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
歌词非常简单,老师做先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嘴里念着请你像我这样做的的节奏,孩子们在后边模仿老师的动作,嘴里念着我就像你这样做。
又如《小猫操》
小花猫,喵喵喵。饿的肚子咕咕叫 左瞧瞧,右看看。地上小鱼快吃掉 小花猫,跳跳跳。磨磨爪子喵喵叫 左扑扑,右跳跳。发现老鼠别放掉 这是一首律动操,小朋友们跟着音乐嘴里念着词,模仿小花猫的各种动作,比如在肚子咕咕叫就可以摸着肚子表现出一种很饥饿的样子,在左瞧瞧,右看看好像在找什么东西,发现小鱼快吃掉,模仿小花猫吃鱼的样子。然后第二段故事情节变了,模仿小花猫磨爪子喵喵叫的样子,双手合起来摩擦,好像小花猫磨爪子。连着做两遍,调动他们的兴趣。
四、通过对音乐内容科学合理的运用使幼儿掌握音乐律动
音乐律动艺术性较强,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创编音乐律动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和身心的发展,要科学合理的对音乐内容进行创编。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题材的选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教育时机,提高教育效率。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对学前音乐教育说过这样一句话:“刺激性太强,萎靡不振的,太复杂吵闹的都不宜作为学前音乐教材之用。”这就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捕捉生活中瞬间即逝的灵感启示,关注幼儿的需要,把幼儿感兴趣的、不易理解的、难以记住的、以及要求幼儿记住的事情编成律动,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和适当表达,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幼儿喜欢的《小兔子乖乖》、《小星星》、《小猫操》,又如幼儿的《洗手歌》《上课》等节奏鲜明,简单易懂的歌曲。
(二)音乐的选择。
音乐是律动的灵魂。律动所选用的音乐应该是节奏鲜明,形象性强,能够激发幼儿活动的欲望。幼儿很喜欢一遍哼唱一遍做动作,因此,一些简单的律动曲调最好事便于幼儿哼唱。当然也不排斥有时为了更加形象的表现某个动物,而采用的一些特殊效果去不宜哼唱的乐曲。选择或创编律动音乐首先要符合律动的内容,且音乐的速度不宜太快。因为她们还缺乏快速做动作的能力。音乐最好是诙谐、幽默的如《粉刷匠》,同时也应该选择明朗、欢快的,适合幼儿表达的如《小猫操》。其次音乐要曲调简单、形象、富有感染力,让孩子听后能展开想象。同时律动音乐不宜过长,以8个小节为宜。
(三)动作的创编。
幼儿音乐律动动作的创编要考虑到幼儿的生理、心理以及年龄特点,不能繁琐、复杂,要简单、重复,一遍音乐一个动作反复,便于幼儿记忆。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体力、动作发展以及心理发展水平都各不相同。进行律动教学时应该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才能保持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的激情,才能启发幼儿情绪、联想和想象能力。这样幼儿才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感到枯燥乏味,也不会因为太复杂而感到缩手缩脚。所以在小班初期,在选材上对动作的考虑首先以一般生活动作为主,并同时注意逐步增加律动模 仿动作。另外,最简单的舞蹈动作学习在小班后期也一点一点地进入。同时,一些难度教高的基本舞蹈动作在总体学习内容中的比例也开始逐步提高。到了大班阶段,基本舞蹈动作、集体舞已逐步成为我们律动活动主要学习内容,而一般生活动作则逐步退居更次要的地位。
最后对于幼儿的创作应适时地加以评价。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主动投入的同时,更要注意幼儿在参与律动时,往往是想象、联想、创作一气呵成,必须保持这一过程的连续性,若破坏了这一有序的运动,创作灵感的产生就会受到影响。对于具有独特表现的幼儿可以作为典型,以带动全体幼儿加以模仿,这是一个最直接的启发,在此启发下,有可能还回创造出新的律动。当今的教育,以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为目标,重视发掘人的潜能,强调创造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律动没有固定的程式,使不同水平层次的幼儿在音乐中,身心感应和肌体运动紧密结合,不仅唤起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天性本能,更重要的能激发幼儿去联想、去想象、去创造。
五、音乐律动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教学价值
音乐律动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教育价值当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从幼儿年龄特点、教学大纲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审视幼儿音乐教学时,显而易见,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力、表现力及创造力等,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是幼儿音乐活动追求的主要目标。
(一)帮助幼儿理解音乐。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就不可能有完整、准确、自如的表达。要发展幼儿的理解能力,就应当使幼儿同时获得视觉、听觉、触觉、动作及其他刺激,音乐律动就是同时融合了各种刺激的一种活动,它可以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所学的知识。像小班幼儿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情绪变化快,注意力易转移,兴趣短暂,善于从幼儿的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中,采取一些短小、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动作性强的音乐律动,而且需要手脚分解,像律动“拍手点头”、“拍球”、“小鸟飞”等,中班可以掌握律动“蝴蝶飞”、“摘果子”“手腕转动”;大班,随着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可以开始手脚结合,像律动“剪羊毛”、“采茶扑蝶”将等,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感到亲切,易学、易掌握,在以后进行活动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二)帮助幼儿表达情感。
情感发展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它关系到智能、性格、道德等各方面的发展。幼儿早期是情感发展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孩子们一旦拥有了快乐和开心,就能拥有自信、勇敢和健康。比如:在一日活动各环节创设特有的音乐氛围,发 挥音乐所具有的渗透功能,在平时的活动中多让幼儿欣赏一些律动、舞蹈组合,并且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我让幼儿欣赏舞蹈《欢乐舞》,舞蹈中小朋友迎新年的喜悦心情,放鞭炮的欢乐情景,使幼儿既能欣赏美的动作和形象,同时对进退步、手腕转动、旋转等有了进一步的具体理解,以后每次学习到一些关于这些动作的律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就会很高,会积极的主动参与,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表达高兴的动作,并在不经意间正确的表现出来
(三)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时期可塑性强,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有位哲人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趋早性、渐进性和反复性的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幼儿行为需要成人进行长期的、系统的、协调一致的教育,律动就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之一。例如:编一个《洗手律动》,教幼儿学会洗手,培养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编一个《彩笔宝宝上班律动》,教育幼儿不能乱扔彩笔和笔帽,养成正确拿、放彩笔的好习惯。
(四)帮助幼儿培养音乐创造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形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及创造力,音乐律动是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幼儿较喜爱的,幼儿自身潜在着创造力,三至六岁的幼儿对任何事物充满着好奇、探索的特点,他们的思维不受习惯的约束,是十分灵活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不要让他们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律动活动中培养、扶植、激发、鼓励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能收到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音乐律动是改善幼儿心理品质,促进幼儿智能发展,增强幼儿身体健康,丰富幼儿审美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幼儿需要音乐,没有音乐的幼儿生活是不可想象的。
本文通过对不同年龄幼儿的分析运用不同形式来表现音乐律动,让幼儿通过欣赏,舞蹈游戏、模仿中轻松的掌握音乐律动。同时又对音乐内容科学合理的运用进行研究。虽然只是简单的律动,也能给幼儿以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当幼儿表演一段律动时,他们要聚精会神的倾听音乐,节奏准确、配合默契的表演自己认为最优美的动作,他们随着乐曲的情绪,一会儿欢乐,一会儿恬静,仿佛整个身心都进入了音乐意境。
幼儿的音乐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不可割舍的情节,律动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幼儿律动教学简单的研究,初步掌握了音乐律动教学的一些新方法。希望对那些想要 从事幼儿教育和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们一些启示。但是由于时间段,研究尚不透彻。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更好的完善,对律动有更深的解释。
参考文献
[1]郭艳霞,张兴存.律动教学.中国音乐音乐教育.2004,第七期.[2]杨瑛.幼儿律动教学浅议.教育革新.2011 04.[3]李重光.简释幼儿律动.中国音乐教育.1989 02.[4]吴卲萍.幼儿园韵律教学初探.早期教育.1997,06.[5]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姚伟.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梁周全,尚玉芳 幼儿游戏与指导 京:北京师范出版社,2012.[8]朱家雄.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李璞珉.心理学与艺术.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第三篇:浅谈幼儿教育问题
浅谈幼儿教育问题2011-09-03 05:13
今天在公车上,有一家三口特引人注目。爸爸、妈妈和6岁左右的儿子。
故事1:让座
车上让出一空位,妈妈让儿子坐,儿子叫妈妈坐,妈妈说不累叫儿子坐,儿子说妈妈累妈妈坐,俩人客气了半天最终妈妈拗不过儿子坐下了,看得旁边人不好意思也空出一座位让与他们。
故事2:妈妈与儿子的对话
妈妈:“今天在鼓楼门口看到的那个小东西(指玩具)怎么样?”
儿子:“就是那个小汽车啊,还好。”
妈妈:“你要是抹一星期的地,妈妈就给你买。”
儿子:“一个星期,那是几天啊?”
??齒蒔?楼???葭襶硬?虷?虷N??S蕎?虷???腦???睡睐扐董?蒋?痿畔???匀吀刀伀一刀???刀?情感在内的儿童个性全面发展上。儿童对于游戏有天生的欲望,主动、自发的游戏是符合儿童天性的能量散发,对儿童的未来生命至关重要!
《双语不用教》是由国内数百位早教专家,针对儿童发育特点,从儿童识字,英语口语练习,性格塑造,习惯培养,开拓视野等方面开发的儿童早教趣味动画教材。
《双语不用教》捕捉到了父母们对幼儿教育的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符合孩子的发展需要,并尽其所能地满足父母们的“投资”愿望。在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博弈中,让孩子成了最大的赢家。怎样引导宝宝说实话(图)幼儿食谱:白肉鱼泥称职的妈妈是孩子训练出来的教你给孩子选购零食的窍门儿童早期教育的重点
第四篇:中班多动症幼儿的个案研究
类似多动症幼儿的个案分析
章贡区第二保育院 廖必峰
一、基本情况分析
我接手本班有将近一个月了,发现一名5岁幼儿张景皓行为与其他幼儿有很大的不同,他没有朋友,常常脱离班级一个人活动。最明显的是他极其好动,上课从不会集中精神,最多五六分钟注意力就会转移,容易受身边的事物所影响,窗外的脚步声就能转移他的注意力,而且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并常伴有某种习惯性小动作,如咬指甲、吸手指、抠鼻子等,做什么事大都半途而废,有头无尾。而且他从来没有守纪律的概念。还有点口吃,与老师小朋友语言交流有障碍。
我通过了解发现他的家庭情况,爸爸妈妈在菜场卖菜,天天都早出晚归,对儿子的教育很少。一不顺心就打骂孩子。
二、行为情况分析
发现该幼儿行为有异常以后,我怀疑他是否有多动症,为了证实我的想法,我开始对他的行为进行观察。在两周的观察后,我发现有如下一些明显性的行为:
1、上课
在上语言活动课时,小朋友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而他则从不举手,并且老是歪着脖子站着,咬着手指头,一下又望望黑板,一下又望望其他小朋友,或是望着地板,神情游离不定,又像关注某个东西,又似在沉思,但他什么也没做,也不说一句话。其他小朋友在朗读时他并没有读,而且常常被外面其他事物所吸引,动作很不优雅,喜欢把一只腿搭在旁边小朋友的椅子上,一下又去与旁边的小朋友嬉戏,或是下位打扰其他小朋友,当老师指了一下他的头以后他才停止嬉戏,但眼神还是没有关注老师和黑板。他上课时的常见动作是用两只手撑着腿往前看。
2、做操
做操时手脚都在不停的动,但没有按照课间操的要求做,完全是他自己在自由的手舞足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他总是显得走不稳站不稳,摇摇晃晃的,也容易被其他东西吸引,天上飞来几架飞机,他就一直望着飞机,不再做操,老师提醒他也完全没有反应。其他小朋友虽然也被飞机吸引但是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没有他那样分散精力。课间操做完,他总是显得格格不入,不合群,其他小朋友都回活动室去了,他还痴痴的站在那里,我提醒他也不走,后来还是我拉回去的。
3、就餐
吃饭比较快,但是喜欢做些小动作,例如用勺子靠近右边小女孩的头发,习惯性地到处望来望去,饭粒经常掉到桌子上、衣服上、地上,想喝水了就叫着要喝水,没有得到水就自己跑开了去倒了一杯水。
4、游戏 他还是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做游戏,但是常常注意力不集中,一下就到处望望,打扰其他的小朋友。在玩玩具时,他总是喜欢一个人在窗前把玩具摆上去,这是不允许的,其他小朋友都是安静的靠墙坐着玩。每次收玩具时他从不会主动交过来,而且老师叫了很多次他就是不肯交,后来不想玩了他就随便乱放个地方跑了。
5、睡觉
他睡觉有个习惯,每次都要脱掉袜子,还喜欢玩袜子,老师怎么一再强调想纠正都没有办法,最后也就不管他了。他每次开始睡觉的时候都睡不着,老是在床上翻来覆去,乱踢乱动,老师怎么说都没用。要起床的时候他总是起不来,躺在床上谁都叫不动。午睡起来别的小朋友都去吃点心了他还在床上,大多时候他都是最后一个吃点心,而且总是懒洋洋的。
三、研究与分析
(一)判定分析 通过这些观察记录,我们能否判定李廷就是有多动症呢?这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很难确定,因为这还需要通过心理测试、医院诊断等,而因为我们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就只通过查资料了解多动症的基本症状及从单方面的观察来判断。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我了解到儿童多动症是指儿童注意障碍和注意障碍伴有多动的一种病态行为。又称为轻度脑功能失调(简称MBD)、注意缺损(简称ADD)、儿童行为问题等。对于多动症的界定范围是指大脑无明显病变,智能正常,但有自控力差、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的儿童。一般说来,孩子喜爱活动是生理上的特点,他们进行或参与的活动总是有动机、有目的的,因而是可以自我克制的。“多动症”患者不但多动,而且他们的“动”往往是在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出现的,很难自我克制,这就超出了正常的生理范围,成为一种病态了。1991年美国报道患多动症儿童占学龄儿童的3%一一5%,我国约占3%,男孩和女孩的比例是5:1。如果对这些儿童没有及时的治疗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心理健康和品行等一系列问题。
从以上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该幼儿具有以下特点:
1、注意力不集中,分心。对任何事物都有注意力集中的困难,即使是对最感兴趣的事。不仅上课不能注意听讲,做小动作,扰乱别人,即使是在看比较喜欢的动画片时也不能聚精会神。所以有一定程度的注意障碍,这是多动症的主要表现之一。
2、小动作多,为手脚不停,让其安静下来难度较大。在多动症儿童中其中95%的就有此类表现。
3、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举止行为缺乏思考和判断。意识不到到处乱跑的危险性。
4、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学习困难,还有语言障碍—-口吃,讲话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该幼儿患有多动症。
(二)原因分析
1、家庭原因 通过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该幼儿的父母不太和孩子交流,几何没有什么沟通,要不就是用赣普话进行交流,很少说普通话,所以幼儿的普通话讲的不好,沟通时更少,也导致了该幼儿的语言障碍。由于爸爸妈妈教育不当,当孩子想表达又由于能力水平有限而表达不清时,家长并没有正确的鼓励,而是说“不准口吃!”这样不仅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还形成了心理暗示,使孩子养成了口吃的毛病。工作忙,平时就想着多关心一下儿子的生活、学习,而忽略了儿子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儿子不喜欢说,但喜欢动,注意力分散,家长不知道怎么教育,而只是一味的责骂,不会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
2、教师原因
一个班的孩子太多,教师往往很难照顾到所有的孩子,而对于这个特别的孩子教师虽然意识到了他存在的问题,但是经过几次教育以后发现要解决很棘手,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艰巨的任务。该幼儿来园已经半年多,虽然注意力不集中,孤僻,不合群,不与人交流,学习不认真,但至少没有很明显的攻击行为,不像班上其他几个攻击性行为很严重的幼儿那样经常弄出些让老师头痛的事来,平时老师都把心思放在了那些幼儿身上,对于该幼儿的教育就忽视了。
(三)教育方法
1、对父母的指导方案
孩子多动不是有意的顽皮,而是对自己的行为难以控制。因此要对孩子有耐心。对缺点要反复帮助改正,对优点要及时表扬巩固。不管工作多忙都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平时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也要关心孩子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尤其是个性发展、心理健康方面。要营造一种温馨、祥和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的心理产生安全感。及时的与老师联系,多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听取老师的意见。
2、对教师的指导方案
教师不能忽略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应了解多动症孩子注意力集中困难的特点。老师的教育最好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仔细耐心的帮助他,对他微小的进步要加以肯定, 不时的鼓励会让他对自己充满自信,也会渐渐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爱心,这样会让他慢慢与老师和小朋友接触,也会逐渐知道做任何事都要顾及到周围人,而不会孤僻行事,任自己乱**跑,最后在老师的监督下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教育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创造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合作的机会,多鼓励他去自由的交谈,这样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四、我的教育方法
在仔细观察后,我对该幼儿采取了特别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一)用爱心交换信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我关注着张景皓的一言一行,常常主动与他交流,后来我发现他其实是很喜欢老师的,和他交流得多了他也会主动与我讲话了,慢慢我发现他有时也能讲出几句完整流利的话,这是我成功的第一步。后来当我在开展活动时发现他开小差乱动时,只要走到他身旁,或是微笑的与他讲,他还是能够尊重我,马上不乱动了。
(二)用细心发现亮点 其实这样的多动症儿童并不是一切都差,也有好的方面和“闪光点”等积极因素。在后来的观察与交流中,我发现张景皓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每次他需要什么东西时总是亲热的叫:“老师,我想......”而我们班其他的小朋友几乎都没有叫“老师”的习惯,而且每次我给他发水果他都要回答一声“谢谢!”而其他大多数孩子都做不到这一点,每当这时我总是很感动,我也会利用这个教育机智,表扬他同时教育其他孩子要懂礼貌,经过多次以后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越来越有礼貌了。
(三)用耐心期待蜕变
多动症孩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控能力差,缺乏毅力,不能持之以恒,经常会出现反复动摇现象,因此多动症儿童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次教育或辅导就能奏效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与家长加强交流,我把张景皓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多沟通,通过家园双向对他进行教育。
2、教育目标要切合实际,适度。对多动孩子不应苛求过分安静,不要制定过多的清规戒律,而是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
3、加强自制力的训练。在一日活动中,我利用一切机会训练其自制力。张景皓经常把书本和玩具乱丢,不懂得归位放好,我就带他捡起来并整理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他扔东西的毛病也改善了很多。
4、加强注意力的训练。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时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活动,因此我把他的座位安排在老师容易顾及的地方,在各项活动中培养他的注意力,特别是在操作活动如卷袖子、系鞋带等手工活动中,督促他集中精力完成任务。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
五、个案转化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家园配合训练,张景皓各方面都有了一些进步:开始知道去习惯集体生活,上课坐姿有所改善,动作协调性有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当然对一般幼儿来说,这些几乎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了。我想,只要家园继续配合,针对情况适时调整教育目标,相信张景皓会成为一个聪明、懂事的孩子。
第五篇:小班多动症幼儿的个案研究
小班多动症幼儿的个案研究
一、研究前个案分析
我在一幼儿园小班实习了一个多月,在此期间,发现我班有一四岁幼儿李廷行为与其他幼儿有所不同,他没有朋友,常常脱离班级一个人活动。最明显的是他极其好动,上课从不会集中精神,最多两三分钟注意力就会转移,容易受身边的事物所影响,窗外的脚步声就能转移他的注意力,而且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并常伴有某种习惯性小动作,如咬指甲、吸手指、抠鼻子等,做什么事大都半途而废,有头无尾。而且他从来没有守纪律的概念。还有点口吃,与老师小朋友语言交流有障碍。
我向原任老师询问过他家庭的情况,他爸爸与妈妈是不同省份的结合,爸爸是来自外省,现任中学语文教师,妈妈是本省,现做美容推销工作,平时工作忙,对儿子的教育很少。
二、个案观察记录
发现该幼儿行为有异常以后,我怀疑他是否有多动症,为了证实我的想法,我开始对他的行为进行观察。在两周的观察后,我发现有如下一些明显性的行为:
1、上课
在上分享阅读课时,小朋友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而他则从不举手,并且老是站起来,咬着手指头,一下又望望黑板,一下又望望其他小朋友,或是望着地板,神情游离不定,又像关注某个东西,又似在沉思,但他什么也没做,也不说一句话。其他小朋友在朗读时他并没有读,而且常常被外面其他事物所吸引,动作很不优雅,喜欢把一只腿搭在旁边小朋友的椅子上,一下又去与旁边的小朋友嬉戏,或是下位打扰其他小朋友,当老师指了一下他的头以后他才停止嬉戏,但眼神还是没有关注老师和黑板。他上课时的常见动作是用两只手撑着腿往前看。
2、课间操
做操时手脚都在不停的动,但没有按照课间操的要求做,完全是他自己在自由的手舞足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他总是显得走不稳站不稳,摇摇晃晃的,也容易被其他东西吸引,天上飞来几架飞机,他就一直望着飞机,不再做操,老师提醒他也完全没有反应。其他小朋友虽然也被飞机吸引但是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没有他那样分散精力。
课间操做完,他总是显得格格不入,不合群,其他小朋友都回活动室去了,他还痴痴的站在那里,我提醒他也不走,后来还是我拉回去的。
3、就餐
吃饭比较快,但是喜欢做些小动作,例如用勺子靠近右边小女孩的头发,习惯性地到处望来望去,饭粒经常掉到桌子上、衣服上、地上,想喝水了就叫着要喝水,没有得到水就自己跑开了去倒了一杯水。
4、游戏
他还是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做游戏,但是常常注意力不集中,一下就到处望望,打扰其他的小朋友。在玩玩具时,他总是喜欢一个人在窗前把玩具摆上去,这是不允许的,其他小朋友都是安静的靠墙坐着玩。每次收玩具时他从不会主动交过来,而且老师叫了很多次他就是不肯交,后来不想玩了他就随便乱放个地方跑了。
5、睡觉
他睡觉有个习惯,每次都要脱掉袜子,还喜欢玩袜子,老师怎么一再强调想纠正都没有办法,最后也就不管他了。他每次开始睡觉的时候都睡不着,老是在床上翻来覆去,乱踢乱动,老师怎么说都没用。要起床的时候他总是起不来,躺在床上谁都叫不动。午睡起来别的小朋友都去吃点心了他还在床上,大多时候他都是最后一个吃点心,而且总是懒洋洋的。
6、一次逃跑行动
有天下午,我们进行了几个活动后,老师突然发现李廷不见了,这时老师们都急了,都到处去找,找了很久,最后在活动场的存放玩具的小房子里找到了,原来他一个人在那里玩玩具。后来我们才知道,午睡他是最后一个起床的,等我们都不在意的时候,他点心也没有吃就一个人跑下去了。那次把老师们都急坏了,我们找他说的时候,他好象也是那种无所谓的样子,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三、研究与分析
(一)判定分析
通过这些观察记录,我们能否判定李廷就是有多动症呢?这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很难确定,因为这还需要通过心理测试、医院诊断等,而因为我们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就只通过查资料了解多动症的基本症状及从单方面的观察来判断。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我了解到儿童多动症是指儿童注意障碍和注意障碍伴有多动的一种病态行为。又称为轻度脑功能失调(简称MBD)、注意缺损(简称ADD)、儿童行为问题等。对于多动症的界定范围是指大脑无明显病变,智能正常,但有自控力差、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的儿童。一般说来,孩子喜爱活动是生理上的特点,他们进行或参与的活动总是有动机、有目的的,因而是可以自我克制的。“多动症”患者不但多动,而且他们的“动”往往是在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出现的,很难自我克制,这就超出了正常的生理范围,成为一种病态了。1991年美国报道患多动症儿童占学龄儿童的3%一一5%,我国约占3%,男孩和女孩的比例是5:1。如果对这些儿童没有及时的治疗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心理健康和品行等一系列问题。
从以上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该幼儿具有以下特点:
1、注意力不集中,分心。对任何事物都有注意力集中的困难,即使是对最感兴趣的事。不仅上课不能注意听讲,做小动作,扰乱别人,即使是在看比较喜欢的动画片时也不能聚精会神。所以有一定程度的注意障碍,这是多动症的主要表现之一。
2、小动作多,为手脚不停,让其安静下来难度较大。在多动症儿童中其中95%的就有此类表现。
3、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举止行为缺乏思考和判断。意识不到到处乱跑的危险性。
4、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学习困难,还有语言障碍—-口吃,讲话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该幼儿患有多动症。
(二)原因分析
1、家庭原因
通过和原任老师交流和直接与其家长交流以及在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该幼儿的父母非常喜欢他的孩子,甚至有点溺爱的程度,每次来学校孩子都很高兴,一下就爬到妈妈身上,一个劲的在妈妈脸上亲,妈妈也显得异常
高兴,“乖儿子”的亲热的叫着。李廷是全托,每周才能回家一次,因此这也使他回到家就成了宝,一周难得见到爸爸妈妈,见到了肯定又是一阵亲热。平时在家里爸爸妈妈都很忙,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很少,而且由于来自不同的省,普通话都讲的不好,沟通时更少,也导致了该幼儿的语言障碍。由于爸爸妈妈教育不当,当孩子想表达又由于能力水平有限而表达不清时,家长并没有正确的鼓励,而是说“不准口吃!”这样不仅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还形
成了心理暗示,使孩子养成了口吃的毛病。工作忙,平时就想着多关心一下儿子的生活、学习,而忽略了儿子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儿子不喜欢说,但喜欢动,注意力分散,家长不知道怎么教育,而只是一味的责骂,不会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
2、教师原因
一个班的孩子太多,教师往往很难照顾到所有的孩子,而对于这个特别的孩子教师虽然意识到了他存在的问题,但是经过几次教育以后发现要解决很棘手,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艰巨的任务。该幼儿来园已经半年多,虽然注意力不集中,孤僻,不合群,不与人交流,学习不认真,但至少没有很明显的攻击行为,不像班上其他几个攻击性行为很严重的幼儿那样经常弄出些让老师头痛的事来,平时老师都把心思放在了那些幼儿身上,对于该幼儿的教育就忽视了。
(三)教育方法
1、对父母的指导方案
孩子多动不是有意的顽皮,而是对自己的行为难以控制。因此要对孩子有耐心。对缺点要反复帮助改正,对优点要及时表扬巩固。不管工作多忙都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平时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也要关心孩子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尤其是个性发展、心理健康方面。要营造一种温馨、祥和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的心理产生安全感。及时的与老师联系,多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听取老师的意见。
2、对教师的指导方案
教师不能忽略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应了解多动症孩子注意力集中困难的特点。老师的教育最好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仔细耐心的帮助他,对他微小的进步要加以肯定,不时的鼓励会让他对自己充满自信,也会渐渐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爱心,这样会让他慢慢与老师和小朋友接触,也会逐渐知道做任何事都要顾及到周围人,而不会孤僻行事,任自己乱**跑,最后在老师的监督下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教育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创造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合作的机会,多鼓励他去自由的交谈,这样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四、我的教育
在实习末期,我对该幼儿采取了特别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一)用爱心交换信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我关注着李廷的一言一行,常常主动与他交流,后来我发现他其实是很喜欢老师的,和他交流得多了他也会主动与我讲话了,慢慢我发现他有时也能讲出几句完整流利的话,这是我成功的第一步。后来当我在开展活动时发现他开小差乱动时,只要走到他身旁,或是微笑的与他讲,他还是能够尊重我,马上不乱动了。
(二)用细心发现亮点
其实这样的多动症儿童并不是一切都差,也有好的方面和“闪光点”等积极因素。在后来的观察与交流中,我发现李廷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每次他需要什么东西时总是亲热的叫:“老师,我想......”而我们班其他的小朋友几乎都没有叫“老师”的习惯,而且每次我给他发水果他都要回答一声“谢谢!”而其他大多数孩子都做不到这一点,每当这时我总是很感动,我也会利用这个教育机智,表扬他同时教育其他孩子要懂礼貌,经过多次以后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越来越有礼貌了。
(三)用耐心期待蜕变
多动症孩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控能力差,缺乏毅力,不能持之以恒,经常会出现反复动摇现象,因此多动症儿童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次教育或辅导就能奏效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与家长加强交流,我把李廷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多沟通,通过家园双向对他进行教育。
2、教育目标要切合实际,适度。对多动孩子不应苛求过分安静,不要制定过多的清规戒律,而是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
3、加强自制力的训练。在一日活动中,我利用一切机会训练其自制力。李廷经常把书本和玩具乱丢,不懂得归位放好,我就带他捡起来并整理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他扔东西的毛病也改善了很多。
4、加强注意力的训练。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时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活动,因此我把他的座位安排在老师容易顾及的地方,在各项活动中培养他的注意力,特别是在操作活动如卷袖子、系鞋带等手工活动中,督促他集中精力完成任务。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
五、个案转化效果
通过一个月的家园配合训练,李廷各方面都有了一些进步:开始知道去习惯集体生活,上课坐姿有所改善,动作协调性有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当然对一般幼儿来说,这些几乎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了。
由于多动症幼儿的改变是需要一个很长时期的,短短一个月是不够的,但是我的实习期已满,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些,后面对李廷的教育还需要原任老师来完成。我想,只要家园继续配合,针对情况适时调整教育目标,相信李廷会成为一个聪明、懂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