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第九章 土地生态评价
第九章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评价:指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重点对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为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提供服务。
主要研究内容: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土地生态足迹;土地生态包袱;土地生态系统管理等。9.1土地生态系统
1、土地生态系统的概念 概念: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土地上无生命体(环境条件)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生命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之间形成的一个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机综合体。结构:
1)土地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主要有林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因为土地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变化大,生物种类繁多,它们相互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土地生态系统。
2)土地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复杂:主要有水平结构(层次性)和垂直结构。因为土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分在种类、出量等方面以及环境因素因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作用的空间差异。3)土地生态系统通过营养结构把生物与环境联系起来,使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因为土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以及生物组分之间是以食物关系为纽带构成营养结构的。
土地生态系统的这三个结构使其成为一个错综复杂、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饿有机整体,并产生有效的系统功能。
2、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
1)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具有整体性 2)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 3)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区域性 4)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性 9.2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出与发展
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
1、概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2、类型——4个层次和17个类型
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包括生态系统的产品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等);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传粉、传播种子、生物防治、土壤形成等);
生态系统的环境效应(包括改良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废物处理等);
生态系统的娱乐价值(包括休闲、娱乐、文化、艺术素养、生态美学等)。
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1997年,Costanza等最先估算了全球生物圈的各种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标志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已经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2003年,谢高地等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制定出中国平均状态的不同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
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分类 1)直接利用价值 含义:指生态系统产品所产生的价值。包括食品、医药及其他工农业生产原料、景观娱乐等带来的直接价值。
评估方法:用产品的市场价格估算。2)间接利用价值
含义:指无法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保护土壤能力,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平衡与稳定等支撑与维持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功能。评估方法:根据生态系统功能的类型确定,主要有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和替代市场法等。3)选择价值 含义:指人们为了将来能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支付意愿。如人们为了将来能利用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及游憩娱乐等功能的支付意愿。相当于人们为了将来能用到的某种资源或效益而愿意支付的一笔保险金。类型:自己将来利用;子孙后代将来利用(遗传价值);别人将来利用(替代消费)。评估方法:根据人们愿意支付的金额估算。4)存在价值 含义:指人们为确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继续存在的支付意愿,它是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价值,与人类存在与否无关。如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与涵养水源能力等。存在价值是介于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过渡性价值,它可为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提供共同的价值观。评估方法:与间接利用价值相似,采用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和替代市场法等。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根据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分两类:
一是替代市场技术:它是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其评估方法主要有: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旅游费用法和享乐价格法等。
二是模拟市场技术:它以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其评估方法是:条件价值法。
1)条件价值法(调查法、假设评价法和假设市场法)——应用最广的方法
含义:直接询问人们对某种公共商品的支付意愿,以获得公共商品的价值,属于模拟市场技术方法。
适用条件:缺乏实际市场和替代市场交换的商品的价值评估,是“公共商品”价值评估的一种特有方法。
功能:能评价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包括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存在价值和选择价值)。核心:直接调查询问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支付意愿,并以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实际研究中,常通过调查、问卷、投标等方式来获得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综合所有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估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
支付意愿:是商品价值的合理表达方法,可以表示一切商品价值,是人们一切行为价值表达的自动指示器。
• 商品的价值=人们对该商品的支付意愿 • 支付意愿=实际支出+消费者剩余 实际支出——商品的价格。
消费者剩余——根据商品的价格资料用公式求出。所以,商品的价值可以根据市场价格资料来计算。
对有类似替代品的商品:因消费者剩余很小,可以直接以其价格表示商品的价值; 对公共商品:因没有市场交换和市场价格,就无法通过市场交换和市场价格来估计商品的价值,就只能通过条件价值法估计其商品的价值。2)费用支出法
含义:指以人们对某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支付费用来表示其经济价值。
费用支出法是从消费者角度来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评价方法。3)市场价值法 含义:指先定量地评价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效果,再根据这些效果的市场价格来评价其经济价值的方法。适用条件:适合于没有费用支出的但有市场价格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如某产品没有市场交换但在当地可以直接消耗,有市场价格,则可以按市场价格来确定其经济价值。实际做法:环境效果评价法和环境损失评价法。环境效果评价法(步评价骤):
①计算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值,如涵养水源的量、CO2固定量、农作物增产量等; ②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子价格“,如涵养水源的定价可根据水库工程的蓄水成本计算,固定CO2的定价可以根据CO2的市场价格计算等; ③计算其总经济价值。
环境损失评价法:环境损失评价法与环境效果评价法相似,是一种间接的方法。评价:
优点:市场价值法是一种较合理的评价方法,应用广泛。
缺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种类繁多,很难定量,实际应用较少。9.3土地生态系统安全及其评价
一、生态系统安全的提出与发展
1、生态安全的概念
广义: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是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的反映。
狭义: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的反映。综合概念:人类在生产、生活与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
2、类型——根据系统功能的健康情况分
健康系统: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保持对威胁的恢复力。
不健康系统:生态系统的安全状况处于受威胁之中。
3、生态安全的特性——先验性
1)生态安全所研究的对象具有特定性和针对性,研究内容主要发生在生态脆弱区;
2)生态安全的评价标准具有相对性和发展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其标准是不同的;
3)生态安全的研究要体现人类活动的能动性,要研究如何建立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二、生态风险评价
1、概念 生态风险: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产生的作用,并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危及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
生态风险评价:指通过获取和分析生态环境数据、提取信息的过程,对各种假设和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以得出生态朝逆向转变的可能性评估。它是对由于一种或多种应力(如物理、化学或生物应力等)接触的结果而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负面生态影响概率的评估过程。
2、生态风险产生的原因
1)自然因素:如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危机、土地沙漠化与盐渍虾等;
2)社会经济因素:如市场因素、资金的投入产出因素、流通与营销因素、产业结构布局因素等;
3)人类生产实践因素:如传统经营方式和技术产生的生态风险因素、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风险因素等。
3、生态风险的特点 1)不确定性 2)危害性 3)内在价值性 4)客观性
4、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 1)风险源分析
含义:指对区域中可能对生态系统或其组分产生不利作用的干扰进行识别、分析和度量。内容: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源描述
风险识别——根据评价目的找出具有风险的因素。
风险源描述——描述产生生态风险的原因是自然灾害、人为灾害、还是其他如社会、经济、政文化等因素。
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分布分析。2)暴露分析
含义:指研究各风险源在评价区域中的分布、流动及其与风险受体之间的接触暴露关系。方法: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3)危害分析
含义:确定风险源对生态系统及其风险受体的损害程度。方法:毒理实验外推技术和野外观测方法
毒理实验外推技术——将实验结果与环境监测结合起来评价污染物对生物题的危害。适用于传统的局地生态风险评价对污染物排放的评价。
野外观测方法——根据长期的野外观测结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推测。适用于区域风险评价的危害分析。4)受体分析
受体:风险承受者,指生态系统中可能受到来自风险源的不利作用的组成部分,可能是生物体,也可能是非生物体。
受体分析:指风险受体的选择。在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时关键是选择典型的风险受体。应选择那些对风险因子的作用较为敏感或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关键物种、种群、群落或生态类型。
三、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生态系统健康的缘起
2、生态系统健康的特点
1)不受对生态系统有严重危害的生态系统威胁综合征的影响; 2)具有恢复力,能够从自然的或人为的正常干扰中恢复过来; 3)在没有或几乎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具有自我维持能力;
4)不影响相临系统,健康的生态系统不会对别的系统造成压力; 5)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 6)在经济上可行;
7)维持人类和其他有机群落的健康
3、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
1)活力——指能量或活动性,在色怀念柜台系统背景下指根据营养循环和生产力能够测量的所有能量。
2)恢复力——指系统在外界压力消失的情况下逐步恢复的能力,通过系统受干扰后能够返回的能力来测量。
3)组织结构——指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一般随着物种的多样性及其相互作用(如共生、互利共生和竞争)的复杂性而趋于复杂的。
4)维持生态系统服务——指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功能,如涵养水源、水体净化、提供娱乐、减少土壤侵蚀等,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关键性指标。5)管理的选择——健康的生态系统支持许多潜在的服务功能(如提供可更新资源、娱乐等),而退化的生态系统不再具有这些服务功能(如过度放牧使草原景观退化为沙丘等)。
6)减少投入——指减少额外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来维持自身的生产力。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尽量减少每单位产出的投入量。
7)对相临系统的危害——因为许多生态系统是以别的系统为代价来维持自身系统的发展。如废弃物排放到相临系统、污染物排放等造成威胁因素的扩散,增加了人类健康风险。8)人类健康影响——因为生态系统的改变能够影响人类健康,所以人类健康本身就是测量生态系统健康的指标。
4、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根据健康系统的概念(是稳定的和可持续性,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我调节,并能维持对威胁的恢复能力)
1)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指标——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
2)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程序(参照人类健康检查程序)——①医生检查并确定症状;②检测症状的主要指标;③做出初步诊断,进行进一步检测;④根据以上检测报告综合判断;⑤开处方提出治疗方案。
3)生态系统健康度量方法——生态系统健康指数
• 计算公式:HI=V×O×R 其中,HI为系统健康指数(是可持续性的一个度量);V为系统活力(是系统活力、新陈代谢和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指标);O为系统组织指数(是系统组织的相对程度0-1间的指数,包括它的多样性和相关性);R为系统恢复力(是系统弹性的相对程度0-1间的指数。9.4土地生态足迹和生态包袱评价
一、生态足/痕迹(生态空间占用)
1、概念
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人类需要的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生态/物生产性面积)
2、计算步骤
(1)划分消费项目,计算消费量
(2)将各消费量折算为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3)汇总生态足迹
(4)计算区域生态承载力,并与生态足迹比较,分析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3、评价
优点:概念形象,角度新颖,内涵丰富,可操作性强 缺点:自然功能不全;静态分析
4、启示
1)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任重道远 2)美国是生态足迹最大的国家 3)生态盈余的国家大多地广人稀
5、减少生态赤字维护生态平衡的方法 1)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采用有效的生态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的自然生产量; 3)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 4)维护好各类生态系统; 5)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二、生态包袱
1、生态包袱的概念
生态包袱:指人类为获得有用物质和生产产品而动用的没有直接进入交易和生产过程的物料,又称隐藏流。
2、生态包袱的计算方法
计算生态包袱应考虑所有的物质,包括直接使用和间接动用的物质。
一件产品的生态包袱R等于该产品含有的和生产中消耗的各种物质的重量wi乘以各自的生态包袱系数yi再求和作为该产品的物质投入总重量,再减去产品自身的重量w。
3、生态包袱计算的关键——找出所有的投入 1)能量消耗(如电力等)也应作为“物质”投入;
2)还必须追加“投入的投入”及其生态包袱,如因电力投入引起的煤炭投入和煤炭的生态包袱、钢铁投入引起的铁矿石投入和铁矿石的生态包袱等。9.5土地生态管理及影响评价
一、生态管理的缘起
二、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
1、概念:指基于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在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2、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3、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 1)有明确的管理目标
2)有确定的系统边界和单元 3)对生态系统有深刻理解 4)有适宜的尺度和等级结构 5)应理解生态系统的不确定性 6)可适应性管理
7)强调部门与个人之间的合作
8)把人类及其价值取向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分
4、生态系统管理的内容
1)可持续性——把代与代之间的可持续力作为管理活动的先决条件。
2)目标——应具有可监测性,它阐述了维持可持续力的必要的过程和产出。3)生态系统模型——应建立适合的生态系统功能模型,并将形态学、生理学及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层次上生态行为的认识上升到生态系统和景观水平,以指导管理实践。
4)复杂性和相关性——它是生态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认为生物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并提供适应长期变化所必要的遗传资源。
5)动态特征——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生态系统管理应避免以一种特殊的状态或配置“凝固”生态系统。
6)动态序列和尺度——因为任何特定的生态系统行为都受到周围生态系统的影响,所以管理是在广泛的时空尺度上进行的。
7)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因为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分,所以生态系统管理应评估人类在获得可持续管理目标中的积极作用。
8)适应性和功能性——因为生态系统功能的现存知识和范例都是暂时的、不完全的、变化的,管理方法是被视为一种需要通过研究和监测实践来检验的假设。所以,必须通过生态学研究和生态系统监测,以深化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断调整管理策略,才能保证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现。
三、生态系统管理的科学规范和方法
1、生态系统管理的科学规范 1)空和时间尺度是严格、苛刻的
2)生态系统功能取决其结构、多样性和整体性 3)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动态的 4)知识的不确定性、意外性和有限性
2、生态系统管理的步骤
1)确定可持续的目标和对象——应以可持续力作为主要目标
2)调节空间尺度——因为不同的生态过程在不同空间区域上的管理划分是不同的
3)调整时间尺度——因为生态系统管理既要考虑长期的计划和目标,也要认识到短期决策的必要性
4)使系统具有适应性和可理解性——生态系统管理应制订出一种适应生态系统特征变化和科技知识基础变化的体制。
第二篇:9《土地的誓言》
9《土地的誓言》学案
设计:王旭花审核:陈振华
教师寄语:为什么我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2.培养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本文写于十周年,作者,原名________,有长篇小说代表作《》 《》等。课题的意思是。
2.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全词语。
炽痛()嗥鸣()田垄()亘古()....
辗着()丰饶()泛滥()斑lán()...
lán()语怪dàn()默qì()污huì()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形容词。(不必拘泥于原文,只要搭配得当即可。)
()的白桦林()的马群()的高粱()的鹿群()的山雕()的原野
4.下列句子朗读不太顺口,请稍加修改,使之通顺。
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土地黑黑的,红玉的脸庞,眼睛似黑玉,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5.文中描绘了哪些故乡的事物?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
6.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
三、合作探究文本研读
7.文中两段文字在内容结构上有何异同?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不同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品味下面的语言,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什么会有人称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请谈谈你的看法)
③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可作者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呼唤自己的名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拓展延伸
9.搜集抄写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并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
六、达标检测
10、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炽()痛亘()古默契()田垄()
污huì()泛làn()怪dàn()斑lán()
11、《土地的誓言》体裁是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现代作家。
阅读
剪不断的乡愁
琼瑶
去年年底,‚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了。这消息像一股温泉,乍然间从我心灵深处涌现,然后窜升到我四肢百脉,窜升到我的眼眶。我简直无法描述那一瞬间的感动。我心底有个声音在喊着:‚39年!39年有多少月?多少天?39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都给勾销了吗?‛(A)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是,陆陆续续有人回乡探亲了!这居然成了事实!我太兴奋了,和鑫涛计划着,我们也该去大陆探亲了,鑫涛去红十字会办了手续,回来说:‚需要填三等亲的亲人名字和地址!‛一时间。我们两个都弄不清‚三等亲‛包括哪些人,以及我们是否有这项‚资格‛。激动中,我冲口而出:‚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和我们是几等亲?我们要探的亲,不只是‘人’呀!(B)‛
不过,我毕竟不需担忧,因为我和鑫涛分别都有舅舅姨妈在大陆,所以,我们很顺利地办了探亲手续。拿到手续的那一晚,我就失眠了,脑子里奔流着黄河,奔流着长江。不只长江黄河,还耸立着五岳和长城!鑫涛见我如此兴奋,忍不往提醒我说:‚听说大陆的生活很苦。旅行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方便,至于亲人,经过39年的隔阂,可能已经相见不相识,这些,你都考虑过吧?‛考虑?我实在没有认真去考虑过。我只觉得乡愁像一张大网,已把我牢牢地网住。而且,当行期越来越近,我的乡愁就越来越深。我总认为,乡愁对于游子,就像一切人类的基本感情一样,是与生俱来的。(C)不过,有的人来得烈,有的人比较淡。我,大概生来就属于感情强烈的一型。连我的‚乡愁‛也比别人多几分!计划回大陆行程时,鑫涛问我:‚你要去哪些地方?第一站,是不是你的故乡湖南?‛我祖籍湖南,生在四川。童年,是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是个颠沛流离的时代,童年的足迹,曾跋涉过大陆许多省份。如今,再整理我这份千头万绪的乡愁时,竟不知那愁绪的顶端究竟在何处?是湖南?是四川?是长江?是黄河?是丝绸之路,还是故宫北海?沉吟中,这才明白,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任何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D)‚可是,你没有时间走遍大陆整片的土地啊!‛鑫涛说,‚我们排来排去,只能去40天!‛将近40年的乡愁,却要用40天来弥补。可能吗?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地方。湖南,湖南的亲人多已离家,家园中可能面目全非。不知怎的,我最怕面对的,竟是故乡湖南,这才了解古人‚近乡情更怯‛的感觉。当我把这感觉告诉鑫涛时,他脱口而出地说:‚这也是我不敢回上海的原因!‛于是,我们把行程的第一
站定在北京。北京,那儿是我父母相识相恋的地方;那儿是我祖母和外祖父母居住及去世的地方;那儿,是我历史课本上一再重复的地方;那儿,也是我在小说中、故事中所熟读的地方!那儿有‚故都春梦‛,有‚京华烟云‛!还有我……于是,我们动身;经香港,去北京。1988年11月
1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13.文中反复强调“39年”“将近40年”是为了表明什么?(不超过10个字)
14.琼瑶夫妇为何把行程首站定在北京?根据课文所述,概述其原因(20字以内)。
15.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本文着力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B.作者用“乡愁”而不用“乡思”、“乡恋”作标题,则更深切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的忧伤心情。
C.“剪不断”一词很形象,作者巧借李煜词句来表明离开祖国的“乡愁”是无法剪断的。
D.文中的“乍然”和“不敢相信这是事实”,都说明了作者对回乡探亲这件事压根儿就没有心理准备,激动的感情纯属意外产生的。
16.文中四处画浪线的句子(A)(B)(C)(D)里,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声而又最确切地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只填序号)
17.文章最后说,“于是,我们动身;经香港,去北京”,请你想象一下作者到北京下飞机时的心理活动。)
参考答案
土地的誓言
1.九·一八事变 端木蕻良 曹汉文 《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2.chìháolǒnggânzhǎnráolàn斓谰诞契秽
3. 参天碧绿奔流似红布似奔跑斑斓空旷
4.把“土地黑黑的”改为“黑色的土地”,把“眼睛似黑玉”改为“黑玉的眼睛”。
5.作者选择具体的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的画面,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6.“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结尾。”
7.课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都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抒胸臆。两段回忆所取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排比的运用,加强了感情的冲击力。后者选取春秋两季景物,抒情较舒缓,在深情怀念中暗含忧伤、愤怒。
8.①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激动,他有一种倾吐的欲望,对土地以“你”相称,使抒情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②这是写实,同时也是诗意的表达。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便是句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充满激情的作者,其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作者的心和着大地的心,一同战栗,一同愤怒,大地似乎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作者,激励着作者为之奋斗为之牺牲。这是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的艺术表现。
③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实际上作者想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梦牵魂绕。这样写,可以使自己的情感显得更加浓烈、深挚。因为只写自己爱恋故乡,就只表现单方面的情感,一写故乡对自己的召唤,就极为深刻地揭示出土地和自己的那种“默契”关系。古诗中常用这种表现手法,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0、(略)
11、抒情散文,端木蕻良,曹汉文
12.回大陆探亲.13.离开故土的时间之久,思乡之重。
14.北京是祖国的代表,是亲人曾生活过的地方。
15.D16.B17.想象合情合理且丰富即可
第三篇:导学稿 9《土地的誓言》
9《土地的誓言》导学稿
(总第25课时)侣俸中学 陶鸿中
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
(一)预习步骤
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
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大声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4、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
1、填空。
本文作者,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2、给下列加点(线)的字注音。
炽()痛 嗥()鸣 斑斓()谰()语 怪诞()亘()古 默契()田垄()蚱蜢()污秽()镐()头 碾()辘(lù)
3、看注释,据意写词。[ ]热烈而深切。[ ]笔直。
[ ]没有根据的话。[ ]远古。
[ ]肮脏的东西。
4、填空。
这篇抒情(文体),表达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饱满、深沉的 热情。作者所眷恋的乡土——,是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美好家园,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
二、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四、师生互动,讲解质疑
(一)听读课文。听录音。1.注意听准字音。
2.注意教师在朗读时的语气重音,感受作者情感。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二)概括课文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三)问题研究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练习
一、认真阅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2.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3.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四)品味语言
1、练习
二、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例句如下: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
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2、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3、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五)艺术上特点
五、拓展延伸,扩大外延
六、当堂练习,达标测评
透过重重的历史帷幕,先烈们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目光中充满了忧伤、关切和期望。那我们该对先烈们说些什么呢?
七、学习评价
八、课后作业
回顾历史,面对现实,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参考答案:
一、(二)
1、端木蕻良
2、炽(chì)痛 嗥(háo)鸣 斑斓(lán)谰(lán)语 怪诞(dàn)亘(gân)古 默契(qì)田垄(lǒng)蚱蜢(zhà měng)污秽(huì)镐(gǎo)头 碾(niăn)辘(lù)
3、炽痛 标直 谰语 亘古 污秽
4、散文 爱国 关东原野
四、(二)第一段:思念故乡。第二段:发出誓言。
(三)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另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其意就是“关于母亲的回忆”而不是“母亲自身的回忆”。作者之所以作如此表达,估计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力求简洁。
练习
一、1.注意这段话中密集的意象,如白桦林、马群、蒙古狗、红高粱、黄豆粒、黑土地、山雕、鹿群、煤块、足金、车铃等等,充分体现了东北的地域特征。
2.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如参天碧绿、标直漂亮、奔流似的、嗥鸣、红布似的、斑斓、幽远、怪诞等等,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四)1、练习
二、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求解:
一、明确该词的本意;
二、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在本意和语境间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这是不是使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呢?
2、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作者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3、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 “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五)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反复手法的运用。
第四篇:9土地的誓言预习提纲
《土地的誓言》预习提纲
1、在预习本上学会本课“读一读,写一写”和课下注释中的重点字词。
2、借助《教材全解》《同步解析与测评》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3、熟读课文,达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作者在文如何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热爱的?请在书中做标注。
6、请在书中对文中精彩语言进行点评赏析。
7、请积累爱国名言警句,经典诗句。
下面的练习请在课堂上做。1.给加粗字注音。
炽痛()嗥叫()斑斓()亘古()默契()田垄()污秽()镐头()2.文学常识填空。
《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_作家。
《土地的誓言》预习提纲
1、在预习本上学会本课“读一读,写一写”和课下注释中的重点字词。
2、借助《教材全解》《同步解析与测评》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3、熟读课文,达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作者在文如何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热爱的?请在书中做标注。
6、请在书中对文中精彩语言进行点评赏析。
7、请积累爱国名言警句,经典诗句。
下面的练习请在课堂上做。1.给加粗字注音。
炽痛()嗥叫()斑斓()亘古()默契()田垄()污秽()镐头()2.文学常识填空。
《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_作家。
第五篇: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科学案周课时
课题9 土地的誓言 设计者 杜成华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重点】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1.给加粗字注音。
炽痛()嗥叫()斑斓()亘古()默契()田垄()污秽()镐头()
2.文学常识填空。《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 ________,________ 作家。3.学一学,用一用。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4说说阅读感受(困惑)
学习过程:
一、歌曲播放,激情引读
1、歌曲播放: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悲壮情感。
2、看图片,激情引读:“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有情朗诵,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诵:(1)听配乐朗读课文。要求:a注意把握教师的语气语调重音;
b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c感受文中的情感。(2)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要求:
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b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2、整体感知: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②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3)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2、品读赏析: 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A、明确该词的本意;B、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四、回味赛读,互动释疑
回味赛读:回味文章情感、语言特色等,进行朗读比赛。再度感受课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 再提出疑问.五、达标检测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________的热爱。„„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②________着一种热情。③________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原野上④________的狂风„„ 1.按原文在横线上填词: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3.“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句子,如何理解“她呼唤”“她召唤”?“无时无刻”说明了什么?
4.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
5.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试摘出课文中回忆“我”在故乡成长足迹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七、作业设置:“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