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中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影响因素探析
当代中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影响因素探析
“欲信人者,必先自信。”中国的自信,从本质上讲是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阶段,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磅人群理应是当代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他们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阶段,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部分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出现严重缺失的现象。所以,深入分析中学生文化缺失的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媒体的负面效应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我国社会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学生受到全球性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影响,就会出现盲目追崇外国文化,忽略自身的传统文化。首先,随着各种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大量未经核实的、低俗的信息被广泛传播,造成传播内容的失真。尤其表现在传播的内容庸俗、过于形式化,内容主要以取得娱乐效果为目的,造成内容肤浅化。其次,对传统节日的传播力度不够,导致中学生对传统习俗的感情淡化,造成对传统文化情感的消极,淡漠。部分中学生不假思索地热衷于模仿欧美的生活方式,对西方的语言、节日、饮食、娱乐有着强烈的兴趣,特别注重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反而对中国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缺乏应有的兴趣和热情,造成价值观偏移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文化认知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以明星为代表的有些人不注意加强个人修养,贪图享乐,逐渐产生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比如拜金主义、个人利己主义、实用主义、见利忘义等,这些与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宣传的集体主义、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等思想是截然相反的,给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强调等价交换的原则,但是这些人片面地理解、适用这一原则。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背离以前的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道德准则,取而代之的是形成人际交往与金钱等价交换的关系,就会造成中学生在交往中往往潜移默化地带有浓厚的功利性,强调利益的重要性,造成他在精神上出现消极颓废、不劳而获、急功近利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造成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缺失。
三、学校教育忽视文化自信
首先,我国在教育价值取向方面一直深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多角度进行学科和分数的层次评比,一切以分数为衡量老师和学生能力为唯一标准,教育理念过分重理科,轻文科,重才育,轻德育。这不单单对学生的培养造成极大的失衡,同时会给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产生诸多消极影响,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宣传、弘扬和发展。
其次,学校在文化自信教育方面的内容缺失。文化教育是实现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途径,脱离教育,文化自信就是空中楼阁。在中学教学领域,一方面,没有为文化自信方面设立专门的课程,即便有也多是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政治课必修三的内容讲授时间短,涉及内容少且分散,缺乏应有的逻辑性,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距离较远,不能贯穿整个高中教学的过程当中。
再次,先进文化教育形式单一。目前,各地中学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方面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堂的方式,但是它的教育形式过于单一,课堂往往也只重视理论,缺乏具体实践,很难真正做到知行统一。这就造成许多学生对先进文化知识的了解比较缺乏,很难真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情感上也难以形成积极的情感认同。
四、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父母又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中学生的文化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家庭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是深远持久的。家长价值观念的正确与否和对待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比如在文理科的选择、录取专业的选择上,家长也会受到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长期下去就会使得中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重视,从而导致对先进文化的认知程度降低。
总之,中学生面临的文化环境并不是十分乐观,不仅受到了外来的文化冲击,还在自身的层面也存在着各种突出问题。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因此,要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信心。
当代中学生既是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和践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加强对当代中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研究,为的就是在教训中把握中学文化的引领方向,帮助中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成为国家之栋梁。
第二篇: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调查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调查报告
一、研究目的: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从儿童走向成人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将面临着社会化的任务,学习和经历的事物是大量的,许多东西和事情都是第一次接触和经历,纷繁的世界常使他们目不暇接,难以适应,也常常使他们要承受多种精神负荷。上学、考试、交往、长高、青春发育等等许多在成年人眼里普通而简单的事情,对中学生而言却是一个个人生的重要关卡。他们缺少相应的知识,缺乏经验和阅历,人生的每一步对他们来说可能都是考验,他们在这诸多的考验中长大和成熟。面对考验,他们并不一定都能够跨越过去,出现心理问题是极为正常的。这些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各种内外在原因就成为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试图探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规律,以便为自己和其他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者提供一 些心理学研究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茂名市某初中二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法,个别谈话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本文绝对为被调查者学生保密,维护其个人稳私权,体现心理健康调查的原则性)。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中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具备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连续统一的人格及对己,对人,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适应。
2、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与现实感、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个性发展的良好性四个方面。
A、中学生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通常有比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具体,切合实际;学习的自觉性强,善于制定学习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强,学习信心足的特点.在对待考试问题上,他们沉着冷静,灵活应对。通过调查学习适应性,大体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种类型占26.11%,从中学生从调查问卷中可知:对于无老师看管的自习课他们会自觉学习;而第二种类型占60.32%的学生会选择小声聊天或讨论学习;令人遗憾的是第三种类型10.5%和第四种类型3.07%的学生会选择看杂志漫画或干脆睡觉(以下用A,B,C,D四种代号
表示四种类型).当回答对考试的感受时,A和B学生表示喜欢做些难题,而C学生感到怕,D学生则表示无所谓.当问卷中提出老师讲课出现错误时只有30%的A学生敢于提出来,其它(包括B,C,D)的学生都选择保持沉默或在下面议论.这也可见传统教育中“教师绝对权威专制”的弊端.对于学习的目的性,A学生表示学习一技之长,B,C学生表示如父母所愿,或考上大学有个好出路,而D学生表示不明确。
B、学习自我认知与现实感
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与特征及其表现的认识,而现实感则指个人对自己同现实之间关系的认识.心理健康的中学习生往往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恰当.在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上,他们能够客观地认识现实,并根据对现实的认识来给自己做出恰当的人生发展定位,有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自我价值体系.通过调查问卷,可以按计分方法把学生分为四种价值类型:踏实型,从众型,功利型和冷漠型。
踏实型的中学生顺从社会规范,积极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有自律的内控和自我导向表现,重视传统和社会评价;从众型的学生相当顺从社会规范,但这种顺从是他人导向的随波逐流,也有享乐主义,及时行乐的倾向,顺乎自然生活方式,倾向于保守;功利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主义,对于道义及人情这类价值不甚注意,认为金钱至关重要,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是公益;冷漠型是不在乎社会规范,回避人际交往,也不注意他人的价值取向,所持的态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C、中学生人际关系
中学生人际关系包括同学之间的关系,异性同学的关系,和师生关系.调查结果只有17%的学生达到人际关系较好的类型;40.2%的学生人际关系一般;有42.8%是不及格的,人际关系较差,突出体现的问题是,当问及“你喜欢拿别人的缺陷开玩笑吗 ”80.67%的学生都答会,当问及“你的好友学习成绩超过自己时,你会真的感到眼红,妒忌吗 ”70.3%的学生答会的,这是令人心颤的回答.也许只有在心理健康不记名的调查中学生才会说出自己的“丑陋”,但非常真实的一面.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到在精神上成为学生的父母,朋友的角色,这样才有师生之间真正的心灵沟通,帮助学生解除困惑,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去对待学习和生活。
D、中学生的人格特征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出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其中把学生人格倾向分为八个方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茂名市部分初中生人格倾向的比例
人格倾向 百分比
学习焦虑 42.6%
对人焦虑 36.4%
孤独倾向 12.8%
自责倾向 9.0%
过敏倾向 2.1%
身体症状 8.6%
恐怖倾向 1.3%
冲动倾向 7.0%
3.中学生主要的心理特点1、9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6%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压力,4%的学生不确定。事实上,有心理压力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学生多用好烦、太沉重、好辛苦等字眼来形容心理压力,这表明学生的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了。
2、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学习、人际关系及环境方面。
首先,学习方面造成的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是:考试;成绩排名;学习方法。
(1)当谈到考试时,73%的学生的反应是:紧张、害怕、厌烦、讨厌、想逃避等消极情绪,17%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平常心。考试时适当的紧张是有益和正常的生理反应,但过于紧张或害怕等情绪容易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在考试中发挥正常的水平,树立自信心。
(2)考试结束后,60%的学生认为最关心的是成绩,58%的学生认为最不想知道的是成绩排名。成绩是学习效果的反映,学生对于成绩的关心和获得高分的愿望自然十分强烈,却畏惧成绩排名。成绩排名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固然是激励与肯定,同时也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否则,被师长视为不正常;而成绩排名于基础差的学生更多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被击败,受老师冷落同学歧视家长责备,背上沉重心理负担,甚至自暴自弃。可见,成绩排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沉重的心理压力。
(3)是否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造成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没有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感到苦恼、无助,带来心理压力。
其次,人际关系方面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是:紧张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
(1)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目标过高与孩子的实际差距太大;父母平时对孩子过问很少,一旦出问题却沉不住气,采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方法对待;父母不愿倾听孩子的诉说,而以家长权威压服孩子;父母爱将孩子与他人比较……41%的学生认为这些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继而带来心理压力,59%的学生则认为与父母的关系是和谐的。
(2)难以处理好同学关系也会给中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中学生内心有强烈的交友需要,30%的学生表示不知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摩擦,或忌妒、歧视,或误解、猜疑等,为此深感烦恼。
(3)相对而言,82%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较为和谐,而老师的批评、老师不公平对待、评价不当或对学生不够理解、不够真诚则容易在师生关系上造成学生心理压力。
再次,环境方面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
(1)父母离异或突然死亡,父母经常争吵,父母性格不良,经济困难等家庭变化和不良环境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
(2)学生是基本认同并能认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41%的学生则对如校服里的衣物穿着、发饰等仪表方面的规定持有异议,在行为中形成个性的张扬与学校制度的冲突,造成心理压力。
四、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把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练习操纵部分。
(二)设立静静话热线信箱。
实践证实,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往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题目。
(三)设立心理服务试冬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由于学生们对进步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摸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四)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题目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题目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4、优化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是促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文化修养,扩大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总之,第二课堂应当努力体现思想性,知识性,情感性,艺术性,实践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2、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综上所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第三篇:影响当代书法创作的三大因素
试论书法创作的影响因素
摘要:书法是中国的文化宝物,经过多年的发展传承,成就了许多杰出书法艺术家,并创作出了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当下书法艺术传播正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在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想要在书法创作上取得突破相的进展,就必须对书法创作有一定的艺术认识,本文结合现今社会背景,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因素做相关探讨,以供参考。关键词:书法;创作;导向;教学;传播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观念受到严重的影响,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认知和理解也产生了时代隔膜。在现今,传统书写过程过渡到现在的键盘输入,书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正经受着严峻的、灾难性的考验。为此,笔者就当下社会形势,将影响书法创作的因素归纳为:展览的推动、教学的结果以及传媒的鼓舞,通过抓住着些关键因素,定能为书法创作提供动力,现对此进行阐述。
一、展览的推动
这里说的展览,主要指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展览。当代书法的复兴,以展览为标志,也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为标志。参加国家级书法展览,是书法爱好者晋身为“书法家”、“著名书法家”的主要途径。当今活跃的书法家,大部分是从展览走出来的,是展览的受益者或既得利益者。基于对身份确定的价值认可,以及由身份确认带来的利益认可,在国家级展览中入展、获奖,成为书法人孜孜以求的目标。
当代书法的发展脉络,基本上也就是书法展览的发展脉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书法复兴初期,承上启下,书法创作形成了所谓纯传统派、新古典主义、现代派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现代派植入了国外现代艺术的某些因素,同时也是对传统书法的异化,尽管观念甚新,但与书法的本质属性却已产生背离。而纯传统派、新古典主义只是一个说词。纯传统派未必真知传统,新古典也未必古典、未必新。为追求陌生感,有些书法家避开经典,而取法较冷僻的碑帖,以期在短时间内塑造个人面目。这一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观念,随即与某些教学机构的教学思想合流,并借助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这一展览机制,产生了以取法民间书法、追求美术效果为标志的“流行书风”。尽管“流行书风”无论在书法圈内还是圈外,都受到一定的排斥,但主持者的观念相当坚定。甚至,支离变形的技法成为“入流”的标志,不那样写,就是不入流,则无缘参与相应的展事。时过境迁,随着这一流派弊端丛生,以及人事的变动,“流行书风”由主流化变得边缘化,只在某些教学机构和研究机构的系统中继续发展。而“继承传统,鼓励创新”这一相应中庸的理念,又成为一种号召,“到位”和“味道”则成为衡量作品水准的尺度。在这一背景下,与帖派笔法再发现相结合,也便导致了新帖学的诞生。新帖学固然有着拨乱反正的意义,然而,时间不长,在展览的裹挟下,就产生了“伪帖学”,千人一面,精雕细琢而意味浇薄。虽然有笔法这一技术支撑,仍不能改变其求好媚人的精神属性。“流行书风”与“新帖学”,皆从褒意滑落为贬意,其实质都绕不开美术化的宿命。有趣的是,近年的展览,几乎见不到具有理论高度的倡导,约略可以认为进入了一个没有指导思想的时代。而展览的影响和信誉度,也似乎每况愈下,大不如前了。展览是当代书法发展的主要推手。但是,展览本身带有竞技的性质,它关注“这一件”作品的同时,容易忽略作品的文化背景。由于评审的集中性和暂时性,作品的形式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又由于体制和评审者品质的原因,展览评审可能掺杂人情因素,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公正性。
展览对创作的导向性影响,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其一是传媒,一旦某件作品获奖,就会导致跟风,传媒为跟风者提供了范本保障。其二是冲刺班,各地邀请有经验者对选手进
行集中培训,在短时间内达到某种面貌要求。其三是导师,导师如果在组织中担任要职,有可能出任评委,则其创作理念及创作风格,都会产生类似于流派的影响;当然,这里面也有可能掺杂人情因素。
二、教学的结果
高等书法教育虽然起步甚早,但真正形成规模,大批地培养创作人才,则是书法复兴之后的事情。高校是人才的摇篮,对书法创作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也将继续产生长时段的影响。尽管每个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千差万别,但归纳起来,不外两大类别。
第一个类别是从属于文史学科,打文化牌;第二个类别是从属于美术学科,走技术路。二者各有优长,也各有弊端。
粗略看来,第一个类别具有正统的意义,似乎抓住了书法的特征。实际上,书法作为文化的衍生物,又似乎没有必要列为一种专门的学科。也就是说,在强调根本的同时,这一学科的合理性反而会受到质疑。历史上,硕学大儒、作家诗人不计其数,以书知名者却凤毛麟角,书法需要在文化的基础上引动天才,当然也需要一定的技术训练。强调文化的高校培养了不少学术人才,其学术又往往与创作疏离,而创作恰恰又是其弱项。在短时期内,强调文化的效益是看不见的。
大部分院校的书法专业从属于美术,强化了书法的美术属性。本来,当文言文、毛笔字,甚至传统文化经典淡出社会的背景下,书法已经很大程度上像一幅画。书法作品通过日常书写与社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被割离,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书法的根本。而近世书法家往往书画兼擅,也正是这一巨大趋势的反映。从属于美术院校的书法教育,也正是这一趋势的必然结果。目前,此类院校的教学思想尽管不同,但美术化是共性。在此共性的基础上,以程度不同,相互间有所区别:着眼于书写本身,研究挥运之际的物理运动,则注重用笔发势得力;着眼于书写效果,把书写划分为分解动作,以期临摹能再现法帖原貌;着眼于整体效果,不计书写过程,则多研究“大章法”和变态多姿的形式感。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差不多代表了这三个方向。我们不妨以“南艺式”、“国美式”和“央美式”称之。“南艺式”比较重视笔法,对当代帖学复兴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娴熟技巧支撑下,也可能导致炫技。“国美式”是一种较严密的教学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掌握细节,才能真正弄懂笔法,但过于苛细也可能产生做作。而“央美式”是换一种思路观察古人,也试图换一种思路解构古帖,它最需要天才和原创性,而恰恰可能产生庸常者的跟风。当代创作的中坚力量,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这些创作理念和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这三个方向上有所折中借鉴。
院校教学不仅以常规的方式进行,也以学历班和导师工作室制的方式实现。学历班以举办院校的不同,以及教师队伍的不同,体现出不同的创作特色。导师工作室制也往往并非仅有一个教师,而是导师背后有一个教师群体,这些群体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流派特色。学历班和工作室不仅具有创作教学的功能,也有一个形成某种圈子、产生某种话语,甚至掌控某些展事的功能,在当代创作格局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我们不能用简单的是非来评价这些教学理念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殊途同归,都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但是,目前最缺乏的,倒是重文化、重技法两大类别的融会。当然,这样的融会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有性有功,感人深至的作品,还需要期待。
三、传媒的鼓舞
广义地说,展览和教学都是一种传播,三大因素总是交互作用的。
尽管当代书法复兴已三十余年,拥有各级书法家协会证书者约百万,但书法在社会上仍然属于小众艺术。大众对书法的认知水平和鉴赏水平仍然较低。大众传媒至今仍热衷于以书法为途径的噱头,江湖体和江湖人士仍然能够呼风唤雨,大行其道。
即使是专业媒体,也未必能担当起应有的责任。大量的出版物,灾梨祸枣,不值得披览,强暴着人们的眼球。传媒在权利和金钱面前,不得不屈从,失去了高贵的品质。特别是以个人宣传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质的稿件中,显然存在着权利通吃和金钱通吃的现象。在物欲膨胀之时,我们很难用清纯去要求媒体,因为我们甚至无法首先用清纯来自律。在传媒中,尤其令人忧虑的是评论的失语。如果说真正的评论是坚持艺术标准的考量,而当前的评论,则往往带有浓厚的广告色彩。评论家为了生存计,或者为了物质生活标准计,不可能不顾及人际关系,而放下自尊,充当有意无意的掮客。
网络具有互动的优势,一般情况下,评论可以无遮拦地进行,但有价值的、中肯的评论,也并不多见。很多评论者根本不知所云,而务必跟帖,目的只是在论坛混个脸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也是不失时机地为自己做广告。更有甚者,为了获赠一册作品集,不惜对极平常的作品搜罗谀词,盲目吹嘘一番。
问题是,尽管传媒的公信力有所下降,有识者对传媒的说辞有所警惕,传媒仍有相当大的鼓舞力量。即便是俗不可耐的作品,也会赢得赞赏者和步趋者。当传媒的鼓舞与展览、教育结合在一起,在祭出评委、理事、名家、精英、教授、专家、大师、名作的大旗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众声喧哗,也便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众生相。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为书法艺术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要把握时机,全面宣传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加强书法艺术的交流与发展,增强人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识,这样才能为书法创作打下基础,从而得到更多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景戎华.书法艺术的源流与流派简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82(03).[2] 笳咏.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J].人文杂志.1981(03).
第四篇:对当代中学生的缺失理想和信念的思考
对当代中学生的缺失理想和信念的思考
一、人生要有理想。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理想是中学生腾飞的翅膀。我们当代中学生的理想,你可能有多种定位,但根本的一条不能丢,那就是要把个人的成长与振兴中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一名胸怀远大理想的中学生,他一定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他的生活一定非常充实。他会按照自己确定的人生目标,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一个小女子叫曹南薇。1968年夏天,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这一年,曹南薇17岁。她患小儿麻痹,按政策不下乡,但是留城也找不到工作。那时还没有个体户。她没有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一天,曹南薇在报纸上看到关于“高能物理”的报道。17岁的她竟然心潮起伏。她把报纸剪下来,日思夜想。她想,高能物理这么重要,我能不能做点什么? 就这样,她不经意地定下了自己的理想。
她开始学习。她关在家里,一年又一年,初中、高中、大学、专业课程,她都学完了。十年后,到
1978年,她27岁时,她的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引起了很大震动。随即,国家高能物理研究所接纳了她,让她的理想找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她的成功,全在于她17岁那年看到报纸后,为自己定下目标。多少像她这样的人,因为没有目标,到27岁,甚至37岁的时候仍然一事无成呢?人生要有理想,这太重要了。
二、我们要树立怎样的理想?——志存高远。
才、权、貌、财成为中学生四大追求。
调查显示,92.9%的中学生希望成为有才华的人,有64.3%和78.6%的学生分别选择了有钱和有权,有貌和英俊也分别有71.4%和39.3%的学生选择。
明略市场策划公司的研究人员认为:
才华是人生内在价值的综合体现,它意味着知识、创造、灵感等等。才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同样也可以被转化为物质财富。在任何一个领域里,有才华的人总能体现出他最大的价值,纵横古今,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在学子们的心中都是崇拜和羡慕的对象。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对金钱和权力的向往已成为我们社会的共性,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拥有财富和权力就是意味着拥有了一切,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拜金主义。事实上,整个社会的对于财富和权力的态度使得它们的拥有者获得了社会各阶层中较高的地位。社会的熏陶,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很多幼小孩子的心灵,也正潜移默化地被这种观念的影响着。但是,毕竟财富和权力是表象化和物质化的东西,它们本身包含很多消极的元素,有时它们的作用就象慢性毒药一样,渐渐地腐化人的思想道德和作风。
爱美之心人皆有,不管男生女生,在这次调查中对外貌的追求上都有很突出表现。在青少年身上的表现出追星的狂热行为可能与此不无关系。而许多以貌取人的隐性选择标准也给学生们带来了除知识能力外的另一种压力。诚然,人的长相给予别人的第一印象和判断起了很大的作用,天生就有漂亮、乖巧、可爱的外表自然讨人喜爱,但是古谚就说人不可貌相,武断的给予粗略的评估而忽略内在素养,这种做法本身得不到更多的赞同。分析:[一]、1、有理想的占60%,理想不明确的占35%,放弃的占5%。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在当代中学生中,多数学生还是有理想的。也有少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理想,极少数人未认真思考理想问题。
2、理想要通过从事一定的职业来实现。我认为在树立理想时,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具体的职业方向。如: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强的,最好别选择老师等方面的职业作为人生目标;如果生来体质较差的,就别想着当警察等等。[二]、1、理想的树立,家庭影响占很大比重,这说明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成长也有很大影响。家庭环境良好的,子女身心健康、积极向上;家庭环境不良的,子女就有不少心理障碍,难以树立远大的理想。更有甚者,想入非非,走上犯罪道路。
2、关于理想能否实现的问题,有90%以上的同学都认为可以,这说明当代中学生是充满自信的。只要付出行动,就一定会成功的。[三]、1、有无近期目标,实质上是为了理想是否在计划地努力实施的问题。无近期目标的同学,实质上是空怀理想的人,再自信也不会成功的。
2、对于近期目标的内容,大家都寄予在了学习上,我认为还应增加一些向目标进军应具备的其它素质。如:德育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
1、近期目标:只是为达到理想而向前迈的一小步,当达到后应为继续努力,而不应选择放弃。
2、理想也仅仅是人生的航标,并不是最高点,也不是终点,要想到达最高点——人生的顶峰,仍只有去努力奋斗,而且,人的一生都应是努力相伴的。
[五]通过调查,得出的竟是高达60%的厌学率。那些自称有远大理想却又不喜欢学习的人是痛苦的。因为因为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努力学习才是实在理想的坚实阶梯。而学习需要兴趣才能持久。应当多想想学习的乐趣,如:做出一道难题时的喜悦,想想一节课后的收获,同样也会有一种成就感。人生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日常事务,衣食住行、各种应酬等;第二个层次是事业,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业;第三个层次是审美,也可以说是思想和认识的境界;这三个层次一个比一个高级,一个比一个更接近人的精神内核。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只能在第一个层次中生活。他的精神内核得不到补充和发展,人就处于停滞状态。
17岁的马克思的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文中写道:“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也许可以成为一名著名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和完美的人。”那些为了我们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历史证明,他们是伟大的人;那些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证明,他们是幸福的人。正是马克思作出了为人类谋利的选择,把他引向了一条壮丽的人生征途,造就了一个千古不朽的人。可见,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他们选择了伟大的人生。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从小把游历天下当作理想,最终用34年时间的努力完成了他的著作《徐霞客游记》,留芳百世。这种理想代表的是一种坚强的意志力下派生出来的毅力与信仰,是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与豁达,让后人敬佩。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在毕业论文上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此后,马克思一直循着“寻找人类幸福”的伟大指针,费尽毕生40年精力写出了《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成为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理想就是勇敢者一生一世的追求,是舍生忘死者至死不渝的壮烈。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就以“献身革命以救国”为理想,以“天下为已任”为雄心壮志,终于成为一位救中国于水火之中的伟大领袖。此时的理想就是浩瀚海洋中指路的明灯,是漫漫黑夜里渴望的黎明。理想信念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内在需求,是一个人的奋斗方向,实质上也是一个用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观察和认识世界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并决定了你的人生质量。人生的理想,在你不断跌倒与爬起的过程中,见证着你成长的一点一滴。也许完美的表现并不存在,但只要自己心中有理想有信念,人生就一定会更精彩。初中学生现阶段就是要克服一切困难,学好科学知识,掌握好本领,将来为自己的幸福,为更多人的幸福而服务,成为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任何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从1岁到101岁都可以为自己绘制一张未来的蓝图,因此理想并不专属于青年人,但对青年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青年人对追求真理、探索人生,有着强烈的需求和愿望;青年时代树立了崇高的、远大的理想,就会使自己的一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所以革命前辈李大钊同志曾这样讲过:“青年啊,你们临开始行动之前,应该定方向。譬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有达到目的的一天,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 人生需要信念,如同花草需要养份。没有养份,花草就会枯萎、殆尽。即使苟活,也只不过是残红、惨绿,再也没有生机与活力。人生需要信念,坚定的信念。人生的道路固然难以一帆风顺,固然布满荆棘、充满坎坷。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总会看到希望,看到曙光。即使前路有再多的艰难困苦,即使前方的风浪再大,也会执著追求,无怨无悔。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成功后的荣光,而在于追求的本身,在于信念的树立与坚持的过程。罗曼•.罗兰曾说过,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人生如歌,信念如调。没有调的歌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歌,没有信念的人生永远都是没有意义的人生。人生需要信念。有了信念,才可以使你拨开云雾,见到光明,见到希望;有了信念,才可以使你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所以,青少年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有价值的人,就应该树立理想,树立崇高的、远大的理想,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永远结合在一起。对于个人而言,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则是最危险的动摇。
回顾孩童时期,孩子在老师布置的作文中谈到理想话题时,活泼得像一只只可爱的兔子,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渴望。展望他们今后发展的缩影——当代大学生,据相关媒体报道,在被问及个人理想的时候,常变得支吾。而在鼓励放开思路无所顾忌的时候,却能“畅所欲言”,但无非是毕业以后有高薪的工作,理想的待遇,舒心的生活。难道孩子今后的理想与信念就这些了吗,儿时的热血澎湃都去哪里了呢?也许是受社会庸俗思想的纷扰,使众人对物质看得如此之重。不可否认物质固然重要,没有物质生活谈何安心工作,没有物质生活谈何透支体力,但是在我看来,当代大学生正是忽视了这一点,在全身心追求物质享受的时候,思想是多么的贫乏。理想曾是刚进大学校门时充斥着全身的活力,信念曾是那年少时活跃在体内的灵魂,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多,连原先空有的一腔抱负也慢慢的消逝,如此可悲的局面是否会在孩子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再次上演?感叹之际不觉环视孩子周遭,现阶段的初中生再谈到理想和信念的话题时没有了过去的豪言壮语,较多的是现实与保守,更有甚之羞答得如含羞草般。
第五篇:当前中共党员政治信仰缺失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当前中共党员政治信仰缺失的影响因素
及其对策建议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而政治信仰则是人们对理想的社会制度及其价值目标的信奉和追求,是人们最高价值理念在政治生活中的集中体现,也是对既定政治形态的价值认同和对政治的终极关怀。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无论在任何时期都理应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
一.中国共产党党员政治信仰的内涵及意义
中国共产党员的政治信仰,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信共产主义制度一定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勇担历史使命并为之奋斗;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时时刻刻不松懈不动摇;就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热切关注党和国家的建设发展及前途命运;就是理解、认可、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并在实践中努力使之更加完善;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能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人民群众做表率,一心一意为广大人民谋福祉。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政治信仰不坚定的共产党员能对社会做出多大贡献。反之,只有党员有了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永葆政治本色;才能洁身自好,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不失其精气神,身体力行地维护党的形象和维持团结统一;才能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才能真正地担负起时代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终生。
二.中国共产党党员政治信仰缺失现状及影响因素
“在任何信仰体制之下,多数人并非真有信仰,只是做出相信的样子罢了”,对于共产党员的政治信仰也是如此。很多党员对政治漠不关心,信仰模糊,政治信仰不缺失怎么可能?
经过调研,发现导致中共党员政治信仰缺失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腐败现象的广泛存在。当前,尤其是包括党员在内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现象依然严重,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公权私用。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大腐败作报告,二腐败吓一跳,三腐败写检讨,四腐败蹲小号。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如同割韭菜,割去一茬,又长出一茬,腐败分子“前赴后继”••••••长期以来,反腐机制不健全,腐败势头得不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甚嚣尘上,这严重动摇了广大党员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信心,进而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一方面腐败者见空插针,另一方面长期的反腐不力,这使得共产党员处于尴尬的境地,难以洁身自好,坚定信仰。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利益多样化加快深化,人的思想出现多元化趋势。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的冲击,一些人基本良知缺乏,道德水准下滑甚至道德沦丧。其中很大一部分共产党员思想混乱以致“迷路”了:金钱、权势和美色成为其“追求”,人民的利益早已被置之不顾,共产主义理想也随之抛到九霄云外。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和深化所带来的利益考量,成为广大中共党员政治信仰考卷上的必做题,考验着每一位党员的政治方向和价值选择,稍有懈怠便会考个“不及格。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的不深入。很长时间以来,马克思主义宣传方面僵化片面、教条主义,再加上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重知识的单向灌输,而轻实践教育,这使得党员对政治信仰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内心难以产生深刻的认同感。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导致精神文明建设被一定程度地忽视,党员信念教育也松懈了,广大党员难以从骨子里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崇奉和对共产主义的期盼,更难以将之转化为个人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
(四)入党环节的疏于管理。一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动机不纯,政治觉悟缺乏,原本就不符合党员标准,但在不正当的程序下混进了党。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党组织,只要规规矩矩、自愿做事即可发展成为党员,有的连《中国共产党章程》都没读过,党员发展倚重指标而轻视程序和思想考察,这样以来就埋下了隐患,倘若日后他们做出辜负党和人民信任的事情,就会贻害无穷,不仅会辱没党的清誉,还会降低党的公信力,使广大党员对党产生负面看法和抵触情绪,信仰的力量也随之衰弱甚至消亡。
(五)党员组织生活开展的不得力。在很多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组织生活会未能如期召开,一方面是由于广大的党员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从岗位上脱不开身,另一方面是基本条件不足,主要表现在活动经费缺乏和没有党员活动场所,因而党员组织生活会制度无法切实贯彻落实下来。这就使得党员接受党组织的学习教育不足,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得不到位,思想交流严重不够,无法有效地增强党内团结,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正确贯彻执行,这对于党员打击信仰坚定性的巩固和加强是致命的打击。
(六)党员管理与行政捆绑。在当前的政治体制下,很多单位存在行政一把手担任党组书记的情况,党政一肩挑。党务和政务的管理模式一样,导致党内的民主不能发扬,党内的各项事务要根据党员所担任职务的行政级别来定。行政上的工作会议代替了党内的民主生活会,党员的权利义务逐渐在工作中被遗忘。在各级党委、党组、党支部、党总支中,只有达到了一定的行政级别才能成为其成员,基层党员没有发言权,民主集中制不能有效的发挥;即使党员在党内会议上发言,但是面对自己的行政领导,有些问题也不敢提出。党员越来越重视行政级别,对党员的管理也更多的采用行政上的上下级管理体制。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党员党性修养的提升,政治信仰的坚定性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三.改进中国共产党党员政治信仰现状的建议
当前社会需要信仰,个人需要信仰,共产党员更需要信仰。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加强党员的政治信仰,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一)强化党的纪律追究,同时推进反腐法治化。既要加强党员对党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反“四风”的学习,又要违者必究,让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无所遁形,让纪律意识、规则意识、自律意识深入每个党员心中。腐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防微杜渐离不开党的纪律约束,但惩罚太轻让“后来者”无所畏惧,所以有必要建议反腐入《刑法》,从而真正实现反腐无禁区。党员的政治信仰需要党员的觉悟、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合力来保障,三者缺一不可。
(二)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有实质性内容、创新性形式的党课、组织生活会、走群众路线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广党的理论知识,使党员深刻理解理论、掌握理论、践行理论,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地融入广大党员的血液与骨髓之中,从而为党员“强筋壮骨”,否则共产主义就只能是个遥远的故事。
(三)加快投入财力人力,加强党组织的建设。加大对党组织的资金与人员的支持力度,尤其要对基层党支部大力投入资金,改善基层党员活动条件,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强化程序意识和监督职责,入党审核严把关,同时召开高质量的有内容有思想的组织生活会,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
(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明确各级权力与责任。要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党建责任制,发挥民主集中制的功用。以基层自治组织为例,制度外事务繁多,行使政府职能却享受编外待遇,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矛盾的解决,也不利于党员干部发挥应有的作用,挫伤其信仰的坚定性。一旦权责明确,各尽其职,党员的先锋作用才会发挥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