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权力与政治的关系

时间:2019-05-14 06:1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媒体权力与政治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媒体权力与政治的关系》。

第一篇:媒体权力与政治的关系

媒体权力与政治的关系

 伏向明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的共同体依靠信息传播得以维持,而大众传媒作为人类传播信息的基本渠道对于现代政治生活的影响在深度还是广度上达到了空前程度。也正是因为媒介强大的影响力使它成为社会中重要的力量,这种力量通常表现为话语权,媒体通过这种权力影响大众,从而与政治产生割不断的联系。

法国的拿破仑曾认为一个报馆胜过三千支毛瑟枪,近代中国学者梁启超则说报纸可以生一切,可以灭一切,可以吐一切,可以纳一切。从这些不难看出媒体权力的影响。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巴克指出:通过大众媒体摄取信息,获得休闲和娱乐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方式、人们对于媒介的依赖愈来愈大。随着依赖性的不断增大,大众媒介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改变各种态度和信念的可能性也将愈来愈大,这种可能性极大地扩大了媒介在政治中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受到媒体自身权力大小的制约。他受到政治制约的程度、自身权力的大小取决于他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而它的政治属性又影响着它的政治功能的发挥。

在资本主义社会,大众媒体的政治属性表现为资本控制下的“社会共器’’。在社会主义社会,大众没体表现为党性原则支配下的舆论工具和“灵魂工程师”。而媒介政治功能包括政治沟通功能、权力监督功能、政治控制功能。

一、政治沟通功能

那什么是政治沟通功能?美国学者K.W伊奇在《政府的神经:政治沟通与控制的模式》一书中吧政治沟通看成是政治系统内部的机制对信息的接受、选择、存储、分析和处理。政治沟通首先表现为统治阶级或精英关于政策价值的传播,有效的传播能i够获得民众广泛的认同并的到他们的支持。政治沟通还表现为民意的上达。人们的深切愿望和不满情绪如果借由媒体宣泄表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二、权力监督功能

代表舆论行驶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大众媒体对于政府工作公正、透明的报道使政府的工作置于大众的监督之下。从而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消除腐败。但是必须辅之以相应的法律,否则作用就不是那么明显了。

三、政治控制功能

美国的学者罗斯认为社会控制 就是社会对个人或集团的行为做约束是个人和团体的利益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利益。媒体的控制主要体现在道德和文化方面。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不道德现象进行曝光,利用社会舆论压力是行为者改错。媒介还传播有利于统治者自身有益的道德观、价值观,是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媒介的政治控制功能在不同的国家,功能大小不同。

四、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指的大众媒体特意强调某些话题,引导大众去议论、关注这个话题,也就是大众传媒通过对信息内容的选择和传播能够决定什么内容可以讨论,什么内容被不可以讨论,什么成为热门话题,什么话题被排除话题之外。政治议程设置对于政治过程非常重要,谁能够确定议程。谁就能可以掌握主动。

由于大众传媒对于政治生活深远的影响,政治家无不重视对于他的控制。早在古希腊时政治学者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就把信息传播作为塑造国民灵魂的工具,作为哲学家王进行统治的手段。其言外之意就是媒介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他还主张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由检查官对未发表的作品进行预先检查。为此还建立专门的检查规则,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也有类似的见解。到了近代出现了分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媒体自由,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加强对媒介的控制。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媒体自由。在美国,新闻媒体依靠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赋予的权力,成为与政府、国会、最高法院配合行动的“政府的第四部门”,影响着美国的政治政策乃至政治结构,它们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美国是一个强调民主与自由的国家,在这个国度里,新闻媒体也享有着宽松而广泛的自由。媒体可以把总统称为“骗子”,也可以将议员称为“猪”,他们可以窥探包括总统在内的所有政客的隐私,也可以将通过某种渠道所获得的政府机密公诸于世(“五角大楼文件案”)。他们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胆量,主要还是由于其在某种程度上享受着美国宪法和法律的直接保护。被称为美国第一部新闻法的是1791年颁布的宪法《第一修正案》,该法案的第一项就明确规定:“国会不得„„剥夺言论及出版自由”。它被誉为美国“新闻自由的基石”,在保障美国媒体的新闻自由方面发挥了强大的威力。1966年美国又制定了《信息自由法》,随后出台了《阳光法案》《公开会议记录法》等法案,这些法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开放度,使得公民的知情权和媒介工作者的采访报道权有了可操作性。由此,美国媒体也被誉为是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力部门”——监督政府、引导舆论、影响受众,充分发挥着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

下面举例说明一下美国媒体的强大权力,1971年,美国深陷越战泥潭不能自拔,美国社会的反越战运动一直在发展壮大,各大城市都爆发了反战游行示威,侵越战争已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战争。但是总统尼克松一意孤行继续进行战争,虽然减少了陆军人数,同时却加强空军和海军人数,还扩大战争。美国政府内部也就战争何去何从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分歧。美国朝野上下一片抗议声。1971年6月,《纽约时报》和其他一些报纸披露了一批描写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国防部绝密文件。这些文件是由一名颇有正义感的国防部官员丹尼尔·艾尔斯伯格透露给外界的。在文件公布之前,美国政府曾试图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文件的发表,但未果。这就是美国政治史和新闻史上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国防部的机密文件被媒体揭露,联邦政府名誉扫地。为此,尼克松政府试图以“泄露国家机密”等罪名起诉艾尔斯伯格,以期挽回些面子,但顺应了民意的艾尔斯伯格最终在宪法保护下被法院判定无罪。这表明,三权分立的权力机制在重要关头发挥了重要作用。尼克松自己也绝未料到,作为位高权重的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竟连一名普通的国防部官员也对付不了。在最高法院这个宪法守护神面前,尼克松政府败诉。这对帝王般的总统权力是个沉重打击。五角大楼文件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令尼克松总统和他的政府信誉遭受了严重损害

在西方人们把新闻媒介视为社会共器,是全民意志的代表。随着批评学派的兴起,人们倾向于把大众媒介视为社会公共领域的代表。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市民可以自由表达及沟通意见,以形成民意或共识的社会生活领域。公共领域的基本前提是市民应有相等的自由表达机会,并且能够自主地组织成公共团体,其讨论的主题应以批评公共事务为主,正是它提供了市民表达与沟通的平台。

在中国,国家坚持大众媒介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是一定阶级的舆论工具。毛泽东曾指出,报纸“是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20]。”江泽民也强调:“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的一种舆论形式,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21]。”也就是说,大众媒介总是代表政治上、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是阶级的舆论工具,而不是所谓的“社会公器”或“公共领域”。将媒介置于党和国家的行政管理之下,媒体没有相应的权利,成为政府的喉舌和工具。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建立起事后审读制度和质量评估制度

审读制度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了解报刊内容,掌握动态,对报刊进行经常性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新闻出版总署曾就此下达多个通知。在报纸、期刊两个“管理规定”中,分别规定了报刊出版管理实行报纸、期刊出版事后审读制。各报刊的主管单位对其主管的报刊进行审读,定期向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送审读报告。

报纸、期刊出版单位建立阅评制度,定期写出阅评报告。新闻出版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调阅、检查报刊出版单位的阅评报告。

要求审读特别注意的问题是: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的;违反民族、宗教政策,危害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的;宣扬凶杀、暴力、色情、迷信和伪科学的;传播谣言,编发假新闻的;违反报刊出版管理法规和规定的。

审读结果要出“审读简报“"。各省新闻出版局每月要向新闻出版总署报送一次本地区报刊审读的综合情况。对审读中发现的重大政治错误、重大版面事故以及易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问题等,各报刊社要立即向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报告;各省新闻出版局要立即向新闻出版总署报告。不报或者迟报造成后果的,要追究责任。

质量评估制度明确规定必须保证出版物的质量。报纸、期刊两个“管理规定”也规定了实行报纸、期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近年来,新闻出版工作由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提高为主转移,质量问题得到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报刊质量包括政治质量、信息质量、文化质量和编校印装质量等。1995年新闻出版署制定了《报纸质量管理标准(试行)》及“细则""和《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试行)》及“评估办法”。报纸出版质量标准,被分为六个方面,并以百分制进行评定,即办报方针、宗旨、舆论导向(30分),是否依法出版(20分),版面综合质量(包括真实性、稿件质量、版面容量、标题、栏目设置、文字校对、印刷质量,共30分),广告质量(10分),社会信誉质量(10分)。

在中国从没有批评政府的声音,更没有像美国“五角大楼文件案”那样的事。

西方在法律上给与媒体绝对的自由,赋予媒体相应的权利,限制政府对他的控制,使之成为社会公器把政府的工作置于大众的监督之下,实现他的政治职能和权利。而中国政治控制了媒体,成为了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不能成为大众讨论公共事物的平台,也制约这媒体政治职能的发挥。媒体的政治沟通功能、权力监督功能成为空话,媒介体制落后,媒介体系与政治体系一体化,行政权力对媒介的过多干预,限制了大众媒介活动的空间。所以推进新闻体制改革,发展大众传播事业,是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政治权力应该与媒体权利保持一定的距离,让它与大众相近,成为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平台,成为社会共器。

第二篇:政治关系与权力

第二章政治关系与权力

第一节政治的概念与特征

我们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政治是与经济现象、文化现象、狭义社会现象等并列的社会现象,指人们参与、组织和争夺国家权力(公共权力)并运用国家权力管理具体社会事务的活动(或行为、过程),包括组织政党、选举、制宪、立法、决定国家重要政策和重大决策、监督政府、行政、司法、军事等活动。上述中国政治学者关于政治的观点均为广义政治说。

简单地说,经济现象是以追求钱财为目的的活动,政治现象是以追求权力为目的的活动,文化现象是以追求精神利益为目的的活动,狭义社会现象是以追求人际和谐为目的的活动。狭义政治概念的经典性解释者是美国法学家古德诺,他在其著名的《政治与行政》一书中阐述道:“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由于人们常将“国家意志的表达”理解为立法,故古德诺的“政治”定义尚不及列宁的“政治”定义来得具体和明确。列宁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的活动形式任务和内容。”

狭义政治指人们参与、组织和争夺国家权力(公共权力)的活动,是人们确立政制(即国家重要制度)和决定政事(即国家重大事情)的活动,包括组织政党、选举、制宪、立法、决定国家重要政策和重大决策、监督政府等活动。狭义政治摒弃了广义政治中的运用国家权力管理具体社会事务的活动,也就是摒弃了行政、司法、军事等活动。

政治生活、政治活动、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四个词语的基本含义相同,指的都是政治现象,只是侧重点略有区别。

二、政治的特征

(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列宁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的本质、内容、形态、方式从根本上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体现着社会经济关系。社会经济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政治的性质,政治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必然会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有两种情形:一是适应经济基础的政治,对其起巩固、维护、加强的作用。二是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政治,则是对其起破坏、阻碍的作用。经济利益的得失是最根本的利害关系,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二)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权是维护阶级统治和实现阶级利益的工具。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斗争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问题展开的。任何一个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要想改变或巩固自己的经济政治地位,贯彻执行其政治路线、方针、政策,以达到对整个社会进行阶级统治的目的,都必须首先掌握国家政权。列宁说:“在全部政治活动和国家活动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国家政权。”在剥削阶级的统治不再存在的社会里,虽然政治的主要表现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政权仍然是政治的核心。因为只有掌握政权,才能治理国家。无论组织经济、文化建设,还是解决社会的重大问题,处理国内外的关系,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都要依靠国家政权。

(三)政治的本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列宁认为:“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反对世界资产阶级而争取解放的无产阶级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阶级关系,各阶级为实现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而进行斗争,其最高形式是政治斗争。阶级关系构成了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政治关系包含了各种阶级关系,包括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与同盟者、统治阶级内部各阶层和集团之间的关系。因此,阶级性是政治的本质属性。

第二节政治关系

一、政治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进行政治活动时形成的社会关系,也就是人们在追求国家权力(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政治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现实政治的属性,也是一种客观实在。它是阶级社会中人类政治活动的必然产物,特定政治关系一经形成,就反过来规约人们的政治行为。

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相比,有三个特征:

(1)政治关系是政治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政治角色既包括个人,如公民、政治家、政府官员,也包括集体,如政党、政治团体、政府机关、国家等。

(2)政治关系是个人和团体在政治生活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政治生活之外发生的任何关系都不是政治关系,即使是国家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例如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就不是政治关系而是经济关系。

(3)发生政治关系的直接动因是这样或那样的政治利益。

我们认为,政治关系与政治相对应,也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政治关系是指人们参与、组织和争夺国家权力(公共权力)并运用国家权力管理具体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狭义政治关系仅指人们参与、组织和争夺国家权力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二、政治关系的种类

政治关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政治网络系统,这个网络中最重要的狭义政治关系有以下六种:

第一,国家主人(君主或人民)与国家(政府)的关系。这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关系。在君主制国家,主要表现为君主与政府的关系;在民主制国家,主要表现为人民与国家的关系。第二,公民(国民)与国家的关系。这种关系经法律调整通常表现为公民权利与国家责任(国家负有保障公民权利的责任)的关系。

第三,政党与国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执政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

第四,政党与政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

第五,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议会、国家元首、政府、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等之间的关系。

第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包括中央与一般地方单位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中央与自治地方单位的关系。

三、政治关系的本质

(一)政治关系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何种地位、发生什么样的作用、对社会政治进程产生什么影响,归根结底是由他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的。如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个人或集团与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个人或集团在政治上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关系。从总体上说,社会的政治关系一般总是与经济关系相适应。如封建的经济关系必然产生封建的政治关系,而封建的政治关系则体现着封建的经济关系。从最终意义上说,一定的政治关系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关系,并为一定的经济关系服务。虽然一定的政治关系集中地反映了一定的经济关系,但是影响政治关系的因素除了经济关系之外,还有文化关系、狭义社会关系等。

(二)政治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

利益关系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利益关系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利益联系。

在纵向上,它包括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以及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联系。

在横向上,它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同一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乃至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利

益关系。利益关系就是这样一个纵横交错的社会联系网络。

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2)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3)利益的内在矛盾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特性。

第三节权力

权力是在一个组织体内主体根据组织体规则支配客体的强制力量。权力具有以下特征:其一,权力存在于一定组织体的内部,也在组织体系统内部运行。这里的组织体指由人组成的单位,包括政治组织体、经济组织体、社会组织体、文化组织体、军事组织体等,大到一个国家,乃至联合国,小到一个家庭,政党、社会团体、宗教组织、自治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等,都是组织体,都存在权力现象。组织体不一定要登记注册,但必须有形,有明确的成员。无形的集团比如阶级、阶层、民族不是组织体,不存在权力。因此,我们不赞成阶级权力、阶层权力、民族权力的说法。但当阶级、阶层、民族等无形的集团建立政党、社会团体等有形的组织体时,才会出现权力现象。

其二,权力是一种强制力量。当权力运行时,不管权力客体是否愿意,都必须遵循和服从。如果不服从,将面临承担组织体规则设定的责任和后果。一方命令与另一方服从是权力运行的显著特征。

其三,权力是由组织体规则设定的,规则是权力得以运行的保障。组织体规则是组织体制定或者认可的规则,国家的规则是宪法和法律,政党的规则是党章和党纪,宗教组织的规则是教义和教条,企业的规则是章程和厂规。因此,权力一定是符合组织体规则的,不合规则的强制力不是权力。

其四,权力主体是组织体的整体及其机关。组织体的最高权力属于组织体整体,由组织体或其最高机关来行使。个人不是权力主体。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个人没有权力。权力一定是组织体的权力,个人只是代表组织体行使权力。个人是通过行使权利的方式来代表组织体行使权力的。比如一个三人法庭以票决的方式作出一项判决,这个作出判决的权力属于法庭,而不属于任何一个法官,每个法官的投票权不是权力而是权利(即法庭成员的权利)。当三人法庭变成独任审判庭时,作出判决的权力仍然属于法庭,而不属于独任法官,法官行使的仍然是法庭成员的权利,只是这时法庭成员的权利和法庭的权力重合罢了。

其五,权力运行的双方的地位一般是不平等的。权力主体多是组织体的整体、上层机关,权力客体多是组织体的成员、下层机关。只有在分权制衡的组织体中,同级机关才可以互相成为权力的主体与客体。

其六,权力是维系组织体存在和实现组织体目标的基本手段。一个组织体之所以设定权力,制定规则要求成员听命于组织体,要求其下层机关服从上层机关,是为了实现组织体目标。在一个组织体内部,如果没有命令和服从,事事都要全体成员平等协商,组织体就难以作出任何决定,实现组织体目标就无从谈起。而且,当一个组织体内出现互不服从的局面时,组织体秩序就会荡然无存,组织体本身就瓦解了。因此,权力与组织体相互依存,没有权力就没有组织体。

二、政治权力

按照权力存在领域的不同,权力可以分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社会权力、军事权力等。政治权力是权力在政治领域中的表现,是政治活动中存在的权力,是政治组织体内政治权力主体根据组织体规则影响和控制政治权力客体的能力和力量。

政治权力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政治权力存在于政治领域,存在于人类的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中。与政治无关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中存在的权力,不是政治权力。这里的政治领域作广义理解,国家主权、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司法权力、军事权力等,都是政治权力。

其二,政治权力存在于政治组织体的内部,也在政治组织体内部运行。政治组织体是以实现政治目标为宗旨的组织体。人类社会的一切明确的政治组织体,包括国际政治组织体(如联合国)、国家、政党、政治社团等,都有政治权力。以实现部分政治目标为宗旨之一的其他组织体在参加政治活动时,可以理解为政治组织体。显然,国家是最主要的政治组织体,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政治权力就是国家政治权力。

其三,政治权力是的十分重要的公共权力。与经济权力、社会权力、文化权力相比,政治权力的作用要广泛得多。经济权力的主体主要是企业,作用范围局限于企业。政治权力的主体主要是国家,作用范围遍及全国。在民主国家,全国人民作为国家主人是政治权力主体(此时的客体是政府),全体国民作为国家成员又是政治权力客体(此时的主体是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权力就是公共权力。

三、国家权力

按照组织体性质的不同,权力可以分为国际组织权力、国家权力、政党权力、社会团体权力、宗教权力、自治组织权力、企业事业单位权力等。国家权力是在国家组织体内主体根据宪法和法律支配客体的强制力量。

国家权力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国家权力存在于国家这个组织体的内部,也在国家这个组织体系统的内部运行。这里不等于说,凡是在一个国家之内的权力现象都是国家权力。除国际组织以外,政党、社会团体、宗教组织、自治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都隶属于国家管辖的范围,但这些组织体均有自己独立的权力运行系统,故这些组织体的权力不属于国家权力。

其二,国家权力主体是国家主人和国家机关,任何个人都不是国家权力主体。国家主人是国家权力的本源和所有者。民主国家的国家主人是人民,故人民是民主国家权力的所有者。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里的“一切权力”包括国家主权、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司法权力和军事权力等等。国家主人一般通过制定宪法的方式设置国家机关并赋予其职权,从而使各类各级国家机关成为国家权力主体。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其三,国家权力是一种强制程度很高的力量。国家是拥有巨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源,拥有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器的强大组织体,丰富的资源和暴力机器是国家权力运行的坚实后盾,服从国家权力有较多的奖励,不服从国家权力将面临十分严重的后果。其他组织体拥有的资源和手段,其权力的强制程度要低得多。

其四,国家权力是合法的强制力。国家权力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并保障的主体支配客体的强制力。在这里,法律要作广义理解,既包括明确的法律规定,也包括习惯法、政治惯例、政治制度等实际上的法律。不合法的强制力不是国家权力。比如,同样是一个人强制另一个人交出财物的行为,如果没有法律依据,那么就不是行使国家权力的行为,而是将受到制裁的强盗行为;但如果有法律依据,那么就是行使没收财产权力的行为。是否合法,是判断强制力是国家权力还是非法暴力的关键。而且,由于政党、社会团体、宗教组织、自治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家庭等组织体也处于国家的管辖范围之内,法律对国家管辖范围之内的一切组织体发生效用,使得这些组织体的权力也不能违反法律,因此,合法性是一国之内一切合法组织体的权力的共同特征。

第三篇: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关系

探讨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及方式

摘 要:企业文化建设作为西方国家的一种全新管理方式,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企业文化作为珍贵的“泊来品”进入我国企业,已有相当时日,但效果尚需改进。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有别于西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国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显得有些滞后。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如何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吸取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把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整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理论体系和管理模式?是中国企业在改革大背景下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文化

思想政治工作

关系与方式前言

1.1 定义

什么是企业文化?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它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领导者倡导,全体员工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并为企业全体员工认同和遵守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奋斗目标、经营哲学、职业道德规范、员工素质等观念形态总和。

1.2 产生

日本是企业文化的发源地,他们把企业发家时的成功做法教条化,最终形成他们的企业文化,人称自发型。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日本企业文化已风光不再。美国则是在这基础上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经系统研究植入企业,人称外力型。外力型的企业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而是进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配合自身的企业发展战略,支持企业改革、重组、国际化经营、流程重组、标杆学习、产业创新等。可见前者简单停留于员工的思想道德灌输等形式上;后者则进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

1.3 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企业文化越来越被企业界所重视。尽管在西方社会的企业中有很多企业文化建设上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但企业文化作为珍贵的“泊来品”进入我国企业,虽然倍受青睐,假如一味生搬硬套,不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只会好景不长,变成了“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时至今日,发现企业文化在中国相当一些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还是相当尴尬的,发现大部分企业虽然已经对企业文化开始重视,但由于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某些关键问题的理解方面存在误区,有的变成了一阵风及运动式的企业文化;也有的企业文化错误地向娱乐化、政治化、形象化、口号化甚至宗教化的方向发展,这些方向性的错误往往不能给企业带来积极的效果。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新概念,不论你认知与否,原本就存在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支撑着企业的经营理念,塑造着企业的形象。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传统优势,是我国企业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二者既有区別,又紧密联系,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充分利用这一因素。所以,要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吸收其中宝贵的经验,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取长补短地运用它们,创造性地丰富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文化真正发挥它应该有的效用,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取得新成绩。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的认识和分析

如何使政治思想工作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真正发挥它们应该有的效用?这是现代中国企业经常会遇见的关键问题。在企业中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和我们长期坚持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首先要从观念上对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有正确的认识,然后才有可能让它们和其它管理职能一样,通过有机的结合,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真正的作用。

2.1 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理念。企业为实现这一理念,相应地制定了规范人们的行为的制度、规则。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作为企业运行存在的,是作为人们理念和行为存在的。具体地说,企业文化反映的是企业生产精神、企业生产力规范、企业生产力的进步成果。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是企业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和带领全体员工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伴随党的发展而发展,是党建工作的一大法宝。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但二者性质有所区别。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企业内部员工为对象,以解决思想为目的的一种活动;企业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与企业经营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包含着极丰富的文化内容,不仅对内有粘合作用,对外也具备一种争取公众对企业信同的社会功能。

2.2 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现代企业管理表明,人不但有经济利益的要求,而且有精神需求,企业文化是区别于传统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企业员工群体行为的塑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通过激励全体员工的智力、向心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统一企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把员工的个人工作同自己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唤起企业员工的广泛热情和团队精神,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创造最佳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这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两者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克服了经济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分离的“两张皮”现象。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治企方针、经营思想、职业道德等统一起来,并渗透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便可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在结合中升华。

2.3 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和创新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仅仅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而企业文化则强调人是管理中心,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围,使置身其中的人的情感和精神自觉与是企业精神相融。思想政治工作建设要有新思路,作为企业中的党组织,一定要认识到这一新情况,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工作优势。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溶于企业的核心——人本管理中,通过“春风细雨”式的思想工作方法,为协同企业的发展目标,做好人思想的工作,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让员工如鱼得水,全面推动企业的不断完善和向前发展,这是企业文化创新的核心内容。

2.4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可以在更大的领域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方式,可以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工作方式,深化工作效果。企业文化通过科学文化和人文手段的综合运用,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企业的价值观,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员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为企业和国家多作贡献。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用及意义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实现经济利益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生产经营的一切活动为此而来,并为此而去。企业文化建设莫不如此。其具体效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整合价值理念,明确企业目标,发挥导向功能

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会形成一些自身特有的价值理念,但这些理念元素往往还处于朦胧的原生态,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致使企业行为前后不协调。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杂乱无章的理念进行重新整合,精心提炼出适用于企业的自我核心价值理念,明确企业的灵魂所在,最终形成精神的高度统一用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指导员工怎么想、怎么做,让这个灵魂发出“无声”的命令,发出心灵的呼唤,发挥无形的导向作用。

3.2 提高全员资质,培育卓越团队,发挥凝聚功能

当社会转型,企业改制,企业为了适应竞争,必须提高员工素质,更新员工队伍,因此引起企业员工思想波动,导致企业内部凝聚力下降。同时,企业要各部门协调一致,上下同心,单靠物质激励和管理制度很难做到,而企业文化是一种“强力黏合剂”,它可以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本企业周围,从而产生一种凝聚力。

所谓“上下同欲者胜”,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的理想追求进行引导,把个人目标同化成企业目标,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形成向心力精神,使整个企业形成一个由具有共同价值理念凝聚起来的团队。

3.3 强化精神激励,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激励功能

人在物质激励状态下能发挥自身50%-80%的能力;在得到适当精神激励的状态下,能将自身能力发挥到80%以上,且物质激励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边际递减现象;而来自精神的激励,则更持久,更强大。

两军相争,勇者胜。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成为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舞台,让员工产生自豪感,归属感,从而激发其更高的工作热情。

对企业现实中美与善的事物和行为进行肯定和弘扬,树立先进榜样,鼓励每个员工提高技能,奋发向上,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实个人的精神需求,形成全方位的激励。

人皆有理想,鼓舞员工在实践工作中去追求理想的实现,使个人理想溶于企业精神,就会产生巨大工作热情。保持这种良好工作状态,心中充满激情与自信,工作起来精神饱满,心态积极,还会感染他人,营造出热烈高昂的工作氛围,激活企业内部精神驱动力,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

3.4 实施文化管理,规范企业行为,发挥约束功能

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员工的行为形成强制性的硬约束。也是“外在约束”。但人是有思想的,人的行为受思想的支配。这种内在约束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来体现。这种软约束即内在约束就是员工在认同企业价值理念的前提下内在约束自己的行为,是一种自我约束。有了这种内在的自我约束,才有利于排除企业制度管理上的潜在障碍。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非强制性的思想约束力量,它能够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围绕人是企业的主体,强调人的内在约束,提高员工自觉性、自律性,强化自我管理。

3.5 推动创新活力,提升竞争实力,发挥创新功能

创新决定着企业的未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企业文化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力量和精神力量。它不断激励人们的心智模式,把潜在的智慧,开发出来,产生一种推动力——创新的推动力。

企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经营创新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卓越的企业文化,就在于能够激励员工的创新精神。而且这种创新,不是一次、两次创新,而是持续不断的创新;不是企业家、专家少数人创新,而是全员创新。这样,企业才能有长盛不衰的活力。

企业文化的创新,必然会带来员工价值理念的创新,而这种价值理念的创新,又会持续推动企业制度的创新和经营战略的创新,成为实现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重要思想的保障,成为全面创新的思想理念基础,成为企业活力的不尽源泉。

3.6 健全服务体系,打造品牌文化,发挥辐射功能

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谁能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谁就能真正赢得顾客,真正赢得市场,优质的服务要求员工用心创造,企业文化包溶每个人的情感、意志、道德中,使员工践履笃行与企业目标相联系,全心身投入到工作,创造出高效优质服务。

同时,企业文化给品牌注入文化魅力,赋予品牌以灵魂。体现出品牌内涵和气质所带给消费者的非凡魅力,提高品牌含金量,增强品牌活力,提升品牌形象。进而在社会上产生一种辐射作用,形成一种形象感染力,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美誉度。

3.7 结论

企业置身于国内外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从而谋求在新形势下的生存和发展。中国啤酒市场已进入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即品牌文化的竞争。文化以它的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它极强的共鸣性和亲合性让消费者钟爱不已。企业文化是企业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无形财富,是创造利润的无形机制,是企业生命力的象征。企业文化竞争将成为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核心竞争,优秀的企业文化将给企业带来持久而强劲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在竞争中遥遥领先。珠啤集团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取得初步成效

4.1 案例一

4.1.1 深入开展主题年活动

作为全国三大啤酒集团之一的广州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啤集团),从1999年开始通过开展主题年活动,在企业改革发展中找准了企业文化和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有效的结合点,使企业文化建设既充分发挥了党在企业的领导作用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又充分发挥思想道德和科学技术文化对全面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的培育作用,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共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和谐、协调地运作。1999至2000年,珠啤集团深入开展“保优质产品,创优质服务”活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的服务工作水平。2001年为使企业产品与服务精益求精,塑造“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企业价值观,开展“质量年”活动,全员参与,严格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2002年,为狠降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开展了“降耗、节支、增效”年活动;2003年珠啤集团独立授权经营,并成立了股份公司并挂牌,为顺应企业改革,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开展了“创高效率、创高效益、创新机制、创新珠啤”活动;面临市场的严峻考验,今年又掀起“增强危机意识,促进企业发展”教育活动。

4.1.2 实施效果

五年来珠啤集团通过主题年活动的开展,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手段,进一步激活了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提高员工主动承担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从而使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企业的前途,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利益,并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使珠啤集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珠啤集团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实现了啤酒产销量和效益的超常规增长,在全国同行中,企业规模、实现利税、创利润总额排在前三名,人均创利税则居全国同行第一,推动了中国啤酒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有珠啤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

4.2 案例二

4.2.1 组建珠江啤酒艺术团

从2000年开始,珠啤集团充分重视和发挥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以组建珠江啤酒艺术团为切入点,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树立企业形象,锤炼企业精神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丰富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为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找到了结合点。

珠江啤酒艺术团成立于2000年6月16日,刚成立时只有队员40余人,建团初期企业领导对职工艺术团的建设寄予很大的期望,为贯彻公司领导的指示精神,早出成绩,出好成绩,党委宣传部、团委、工会分工协作,通过组织艺术团开展各种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情,进行理想、信念、道德、纪律和共同价值观的教育,并强调企业文化中的以人为中心,着力于队员的精神、情感的激励和引导,让队员的心真正贴近企业,与企业同舟共济。同时,与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是一致的,二者兼容互补,共同为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服务,把艺术团培养成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有战斗力的队伍。

4.2.2 实施效果

通过四年的摸、爬、滚、打,艺术团不负众望,已经建设成一支规范化的群众性艺术团体,现有“两团两队”(即管乐团、合唱团、舞蹈队、醒狮队),队员有一百多人,四年来它曾代表企业送文化下乡,走遍了贫困山区——梅州“七县一市一区”,树立了企业形象;主办“珠啤杯”广州工业系统文艺汇演,展现广州新工业,当好经济排头兵;参加2003’湛江海滨缤纷酒吧街开幕式,让六十万湛江市民为珠啤企业有这样能吃苦的职工而感叹;国际啤酒节、啤酒销售订货会他们用艺术的形式宣传珠江啤酒的品牌;作为企业代表参加亚太地区和省、市以及各行业的文艺展演;参加省、市企业文化节比赛更是连年获殊荣。珠江啤酒艺术团的成立给企业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既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大大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增強了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又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的知名度,积极宣传珠啤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为促进企业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企业文化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4.3 案例三

4.3.1 积极打造都市工业景观点

自去年起,珠啤集团的企业人文景观、厂容厂貌和工作环境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善。集团响应上级领导的号召,贯彻落实广州市委八届二次全会和广州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树立全国三大啤酒集团、省市大型企业集团形象,打造都市工业景观点。集团新建了珠江啤酒文化广场和新参观走廊。文化广场的白玉羊群、仙女浮雕墙、啤酒文化酒廊等景观充分体现了珠江啤酒“和谐开放,务实创新”的文化内涵。2003年,在市政府的倡导下,广之旅组织了“广州工业名企一日游”,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开展公关宣传活动,接待来访的上级领导、业务单位和旅游团体等共11500人次,其中来访的职工家属3000人次,现代化企业的崭新形象充分展现在领导、群众面前,影响深远。

为进一步落实中央有关国企改革的要求,结合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实际,集团今年将继续抓好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企业文化活动。珠啤集团、英特布鲁啤酒集团将携手合作,筹划“珠江-贝克(国际)啤酒博物馆”。力争将博物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啤酒博物馆,以弘扬企业文化和啤酒文化,切实提升珠江啤酒集团的形象。

4.3.2 实施效果

近两年来珠啤集团不断完善的人文景观,厂容厂貌等已形成巨大的形象感染力,极大提升了珠啤集团的形象。我们常说“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企业的内在精神素质与外部形象美化是相辅相成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内外结合,珠啤集团通过对外塑造企业人文景观、环境形象,对内塑造企业家形象和企业员工形象,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一种辐射作用,在群众中树立起形象感染力,大大提高珠江啤酒的美誉度、知名度。企业形象文化建设支撑起一流企业品牌,将为珠啤集团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其意义深远。

4.4 结论

企业文化形式灵活多样,重在渗透,我们通过组织主题活动,组建公司艺术团这一易于接受,活动内容丰富、生动,利于凝聚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通过她的传媒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优势,使职工的奉献敬业精神和道德情操得到激发和提高,营造出企业文化氛围,实现了企业“以人为本”和职工“以厂为家”二者之间的高度融合。我们的实践证明,企业精神文化建设是加強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企业要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就必须要有引导这种动力的企业价值观,联系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实际,必须把企业文化,尤其是企业精神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企业发展中,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企业获得持久的强大动力。当然,也不能把两者等同起來,更不能用前者取代后者,因为,只有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建设中国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思路和办法

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怎样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社会基础,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基本特征,以促进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为价值取向,学习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实践经验和西方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培养和造就“四有”职工队伍,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5.1 注重企业的精神培养

企业精神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柱,是企业全体员工应具有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当前我们的企业改革处于攻坚阶段,企业要生存、发展、壮大,必须注重培养企业精神。精神动力的有无和强弱,对一个人、一个单位工作的兴衰成败,有着不容低估的重大影响。人是企业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把人的思想真正统一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才是最大的根本。作为企业经营者和企业领导,只有大力培养和塑造具有独特风格的企业精神,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精神结合起来,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将企业精神变成全体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转化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追求和群体意识,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据此,集团可编订《珠啤文化手册》。该手册是对企业长期沉淀的文化精华的提炼,是集团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领导、员工的共同价值取向。《珠啤文化手册》的编制,将指明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总方向,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指导着企业文化建设活动,推动企业两个文明的发展。

5.2 寻求与企业管理的最佳融合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和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以人为本,在日常管理中调节人文气氛,管理行为不再是冷冰冰的命令型、强制型,而是贯穿着激励、勉励、关心、情感,缓和人际关系和心理承受能力,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工作氛围,不再把员工生存需求作为管理手段,而是尽量满足员工自尊自我的需求,以提供创造性的岗位、环境和极具个性发挥的机会,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同时,管理上建立以岗位竞争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实现用人机制的突破和创新;实施以技能培训为重点的员工培训制度,实现员工自身发展机制的创新;完善以绩效考核为手段的激励机制,实现薪酬制度的创新,把企业管理引向科学化;构建“管理论坛”网络互动平台,广泛发动管理者、员工及群众,集思广益,推动企业民主管理,寻求提高效率、控制成本、提升效益的有效措施。在现阶段,集团可定期举办论坛,待条件成熟后,将现有论坛移植、延伸至网络平台,以达致信息的实时传递、资讯互动。

5.3 推行民主管理的企业制度

充分发挥党团及工会组织的职能作用,推行民主管理,实现组织创新。通过民主管理,积极培养职工的参与和合作意识,使人才的自我价值与企业发展紧紧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力量,使他们真正成为企业内部为职工说话、为职工办实事的“职工之家”,成为能够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决策和在员工中有威信的组织,开辟民主管理的有效渠道,发扬民主作风,不专权独行,能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随着企业机制的转变,政工机构的合并,专职人员的相对减少,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单靠少数员工已不能新形势的需要,因而必然会从“小政工”向“大政工”过渡。人人参与,人人都是主人翁,凸现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迈向“全员化”的必由之路。例如召开座谈会,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设立总经理信箱,以谈心、对话以及现场办公等多种形式,实现与员工的广泛沟通与交流。

5.4 致力于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

企业必须为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参与管理的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鼓励员工将实现自己的理想同企业的发展振兴联系起来,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科学、学技术、学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因此,认真抓好员工的文化教育、技术教育和岗位培训,不仅是创建企业文化的需要,也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同时,必须加强对员工进行企业形象教育,进一步搞好珠江啤酒艺术团工作,提审文艺表演水平,宣传企业品牌,播扬企业信誉,塑造企业形象,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5.5 抓好企业环境建设

企业环境建设包括民主平等和谐向上的政治环境,文明安全的工作环境,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企业环境建设对企业员工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企业形象的塑造和增强企业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企业环境建设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文体娱乐活动,通过开展音乐、舞蹈、摄影、征文、演讲和体育竞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让职工在紧张工作之余,在自我参与,自娱自乐之中,得到情趣熏陶和精神享受;二是福利性活动,给职工送温暖,解决生活困难,慰问伤病号等;三是技术性活动,通过岗位竞赛、技术比武等促进职工敬业爱岗;四是思想性活动,通过参观访问,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和时事形势教育,通过谈心活动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开展这些活动,真正体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从而凝聚人心。

5.6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结合点,有利于企业党组织更好地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加強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企业党组织在这方面的教育应当唱主角,集企业文化管理和教育于一体,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于一身,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营发展紧密起来,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溶入员工的思想动态之中,将企业共青团、工会等群众组织紧密团结一起,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发动职工,团结职工,整合力量,全面推动企业的不断完善和向前发展,为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共同努力。

第四篇:中俄政治关系

中俄政治关系

1992年俄罗斯独立以来,中俄之间的政治关系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互视为友好国家”阶段,“建设性伙伴关系”阶段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阶段。

(一)“互视为友好国家”阶段(1991年12月-1994年9月)。1991年12月下旬,即苏联刚刚解体,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不久,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了莫斯科。中俄双方当时达成了以下重要协议:

1、中国承认俄罗斯是原苏联的继承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2、双方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两国关系的基础,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时和1991年5月江泽民主席访苏时签署的两个《中苏联合公报》仍是发展中俄两国关的指导原则。

3、以往中苏之间签署的条件和外交文件继续有效。

4、过去中苏间进

行的两项谈判,即中苏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和加强军事领域信任措施的谈判和中苏边界谈判将继续下去,双方将尽快批准已经达成协议的东部边界协议,等等。

1992年12月叶利钦总统访华是两国关系发展的这一阶段中最重要的外交举措。作为中俄之间首次最高级会晤的结果,双方发表了《关于中俄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其中明确规定:中俄互视为友好国家,双方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尊重各国人民自由选择其国内发展道路的权力,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妨碍国家间关系的正常发展;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不以任何方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同第三国联合反对对方或损害对方利益,等等。在这次访问期间,双方还签署了有关经贸、科技和文化等领域进行合作的24个文件。

同时, 两国领导人都在为中俄关系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作准备。1994年1月,叶利钦总统致信江泽民主席,提了中俄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的建议 玫搅酥蟹降幕 煊Α?/font>

(二)“建设性伙伴关系”阶段(1994年9月至1996年4月)。1994年9月初,江泽民主席首次访问独立后的俄罗斯,同叶利钦总统签署了关于两国未来关系的《中俄联合声明》。双方构筑面向21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达成共识。这种关系的特质在于既不是对抗,也不是结盟,而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新的《中俄联合声明》还规定了双在政治、经贸、科技、军事和国际问题领域进行合作的步骤。在这次访问期间,双方还签订了《中俄两国首脑关于不将本国核武器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和《中俄西段边界协定》。

1995年5月,江泽民主席赴俄参加苏德战争胜利50周年庆典之际,同年6月李鹏总理访俄期间,中俄双方进一步表示,两国将继续提高两国关系的水平,特别是要加强在国际问题领域的磋商与合作。

(三)“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阶段。1996年4月下旬,叶利钦总统再次访问中国。4月23日,俄罗斯总统在来华的专机上,对事先准备好的《中俄联合声明》作出了重要的修改,将原文中“发展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和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修改为“发展平等与信任和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方迅速表示同意这一标志着双方关系新水平的新概念。在访问结束时发表的《中俄联合声明》中正式问世的这一提法,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它标志着两国的关系水平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双边合作范畴。在这次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十几个合作文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双方之间的国际合作是这次高级会晤讨论问题的重点。《联合声明》明确指出:“双方同意,在立场相近或一致的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在立场不同的方面寻求相互谅解的途径”。双方保证,就建立世界政治和经济新秩序以及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合作等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协调立场,加强协作。为了使战略协作关系真正具有实质性内容,在这次访问期间,双方还为此作了机制上的准备。并在同年年底开始实际运作。其主要内容是:

──中俄两国国家元首每年分别在莫斯科和北京各会晤一次。──成立两国总理委员会,每年分别于双方首都各会晤一次。──双方外交部长随时会晤机制,在必要时随时进行会晤磋商。──建立中俄领导人之间的电话热线,就重大问题随时磋商协调立场。应该承认,尽管中国方面在此之前就已明确提出了中俄两国加强在国际问题领域合作的问题,两国双边关系的顺利发展也为这种关系提升作出了必要的准备,“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于中国方面说来毕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忙于大选的叶利钦政府当时对此也没有给予足够的文字说明。因而,1996年4月那次最高级会晤结束之时发表的官方文件关于“战略协作”内涵、政策目标和操作领域的表述,比较笼统和抽象。

1997年4月下旬,中国主席江泽民再次访问莫斯科。这次中俄最高级会晤表明,中国方面为推进战略协作关系同样作出了积极主动的努力,对这一概念的理论内涵进行了深刻和较为全面的阐述,为战略协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其一,由中国方面起草、被俄方认可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宣言》,明确地表述了中俄两国对当前国际关系态势和一系列国际问题的理论共识。两国确认当前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两国共同主张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问题的基本行为准则,强调了每个国家发展道路自主选择的原则,反对谋求霸权和强权政治的原则,反对滥用经济制裁的原则;两国共同倡导新的适应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形势的普遍安全观,推崇“通过双边、多边协调合作寻求和平与安全”的安全合作模式,不赞同可能“加剧地区和全球紧张局势”的“加强军事集团”的模式。

其二,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宗旨和政策目标得到了明确的阐述。它包含了三个层次:

1、“深入发展双边合作,保持长久的睦邻友好,促进两国共同发展与繁荣,造福于两国人民”;

2、“密切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维护各自的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维护各自在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和正当权益;”

3、“通过双方合作和共同努力,促进国际局势的缓和与稳定,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的发展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其三,1997年4月的最高级会晤,明确了两国促进多极化世界形成的操作方向。方向之一是通过加强联合国的作用推进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和多极化。《联合公报》指出:“双方一致认为,应加强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作用,„„确信它应为建立和维护国际新秩序发挥重要作用。”“双方愿就联合国工作的有关问题保持经常磋商,并视情况协调在此方面各自的行动。”方向之二是支持和促进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更广泛和深入地参与国际事务。《联合公报》指出:“双方强调,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不结盟运动是促进世界多极化、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其崛起将有力地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历史进程。”1997年11月上旬,叶利钦总统第三次访问北京,这也是中俄两国领导人一年之内的第二次会面。两国领导人以《联合公报》的形式通报了两国国界东段勘界的完成情况,就如何使两国贸易总额在2000年达到200亿美元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双方领导人还就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进一步研究了在全球范围和在地区层次上推进战略协作的问题。

总之,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成为两极格局解体以来全球和本地区国际关系重组的重要的整合力量。

新疆发展机遇

目前新疆的基础设施检查和轻工业程度,与内地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发展空间很大。而同时国家今年通过了举全国之力发展新疆的战略构想,其中喀什被化为了中国第六个 经济特区,并且内地的省市也已经和新疆的部分地区结成了“对子”,也就是一对一的帮扶计划。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必将在新疆掀起一轮快速发展,所以说未来十年是新疆发展的机遇。这是跟大环境相辅相成的。2009年10月份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64个部门、500多名干部分批赴新疆围绕发展与稳定开展全面调研。***在调研中强调,要以中央将要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为契机,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造福全疆各族人民。

“中央对新疆的关心使我们感到迎来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时期,我们深受感动,也满怀信心。”南疆地区温宿县干部张永说。

嗅觉敏锐的资本市场对此反应最为直接。虎年伊始,新疆30多家上市公司股价呈现强劲上升势头,新疆板块全线飘红。

“国家将会进一步加大对新疆区域经济的扶持力度,尤其是民生等方面的投入将使相关上市公司获得收益,这是投资者偏爱新疆上市公司的主要因素。”宏 源证券乌鲁木齐红山营业部证券分析师预测,市场对于新疆区域振兴规划出台的预期将持续至全国两会之后。

长期以来,地处西部边陲的新疆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制约,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有较大差距。

2009年,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乌鲁木齐“75”事件双重冲击的新疆度过了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其中,外贸、旅游等行业受到较大影响。新疆对于区域振兴规划的呼唤更加迫切。

“振兴新疆区域发展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新疆腾飞带给中国的意义绝不只是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那么简单,其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极,由此深刻改变中国经济的版图。”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欠发达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袁钢明说。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尽管目前区域振兴的具体内容尚未“明朗”,但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都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值此西部大开发实施10周年之际,中央对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将进一步加力。

“尤其将会在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向新疆加大倾斜和扶持力度。”自治区政府一名高层透露,“拟定中的政策支持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 事实上,2009年新疆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密集出台稳岗就业、减轻企业负担的系列政策,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270亿元,同比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20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增长14%,实现历史性突破。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副教授任群罗认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综合经济实力逐渐越强,自身潜力不断释放,随着中央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新疆整体经济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大手笔区域振兴规划的出台需要理性的前期布局。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后凯建议,加快新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应注重将其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加大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力度,打造特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同时,针对新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快构筑双向开放机制,不仅要为国内资本入疆营造良好的环境,还要扩大新疆对中亚和欧洲地区的开放水平,“将新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沟通世界的‘桥头堡’”。

第五篇:论文:文艺与政治关系范文

从毛泽东诗词分析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汉文0802陈丽20080001247

【摘要】

本文通过对毛泽东诗词文章等部分内容的分析,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阐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关键词】

毛泽东;文艺;政治;关系

文艺与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中的一对基本关系范畴。关于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文艺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毛泽东早期对文艺的见解和思想脉络,可以从他的文章著述、演说报告,特别是他的诗词创作实践的文风和艺术风格中找到线索。而完整、系统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则主要地体现在下列著作之中:《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与音乐工作者的谈话》等:,此外,还有若干通信、批示、按语和为报刊代拟的社论。上述著作中,对于毛泽东文艺思想表述得最系统、最具广泛和深远影响的则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与政治的。”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文艺服从于政治,而当时中国政治的根本问题是革命。先是抗日,接着是解放战争。毛泽东的诗歌几乎都是对当时政治的反映。

《清平乐·蒋桂战争》高度概括了当时的国内斗争形势。作者通过军阀开战与革命力量空前壮大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力地生动地表现了中国革命迅速发展的趋势。

作者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这首词中所表达的心情是复杂的。1930年7月前后,中国革命的形势十分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因此党内滋长了乐观而盲目的情绪。这首词以浪漫主义的笔触,写出了红军各路大军互相配合,讨伐敌人的浩荡声势。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全词画面雄奇,风格豪壮,生动地概括了第二次反“围剿”的全过程,堪称是一首壮丽的史诗。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创举,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论述长征意义时写道:“长征时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七律·长征》是记录长征这次伟大历史的无比壮丽的史诗。这首诗高度概括了红军长达25000里的行军,抒发了无产阶级领袖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首诗也是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最为辉煌的美学总结。

南京解放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它标志着国民党以至几千年反动统治的历史彻底结束,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当家做主时代的到来。《七律·人民解

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纪念南京解放,庆祝人民革命胜利的不朽丰碑,是教育人民接受历史教训的忠告,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斗号令。全诗风雷磅礴,豪气盖世,寓意深邃。这是一首永载史册的经典之作。

1950年10月所作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这首词通过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愤怒地控诉了旧中国的罪恶统治,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通过游泳中的感受和联想,抒发了诗人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歌颂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首今天和明天的社会主义赞歌,是一首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典范。

《七律·冬云》这首诗以比喻象征和对比的手法,描写当时的国际政治形势,表现了作者要灭“虎豹”、杀“熊罴”的伟大气魄。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后中国的形势,可以说毛泽东的诗歌都在为政治服务。但他也说过文艺反过来也会给政治带来大的影响。在这里,就拿他的《新民主主义论》来举例说明吧。

毛泽东写作《新民主主义论》,首先是为了在全国人民面前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区别于其他政治力量的主张和自己的立场和观点,阐明中国前进的方向。其次是为了回击国民党顽固派进而统一全党认识。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的一条必要的和重要的战线。”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不止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理论论证,尤其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未来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作了探讨。

可以说《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轫,国共合作实践的理论论证,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源头。

政治对文艺的影响是直接、深刻和巨大的:特定的政治局面会影响到文学的思想价值和审美风格,政治斗争的形势会影响到文学的方向和性质,处于统治地位的政治集团所制定和推行的方针政策及统治者的个人好恶也会影响到文学的繁荣或萧条。

文学对政治的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文学的形象的、隐喻的和象征的表现方式决定了文学是通过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人们的社会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的。

因此,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在一种特定历史语境中双向互渗互动的功能性关系。

【注释及参考文献】

http:///news/community/shzt/mzd/thought/200312220712.htm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陆贵山、周忠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毛泽东诗词鉴赏》徐四海云南人民出版社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读史笔记》于光远、韩钢长江文艺出版社

《<毛泽东文集>与毛泽东思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组人民出版社

下载媒体权力与政治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媒体权力与政治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两岸政治关系与两岸旅游的交互影响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旅游,开启了台湾民众入境大陆单向游的局面。2008年6月13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签署了......

    甜与权力读后感

    读《甜与权利》有感201024144113 吴绮莉 10历史文遗班糖,从1650年起在许多国家从一种奢侈品、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平凡又十分常见的调味料,装饰......

    权力与相互依赖读后感

    《权力与相互依赖》读后感 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关系大师,代表作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冲突》(1984),并与约瑟夫·奈合著《权......

    权力与责任演讲稿

    文章标题:权力与责任演讲稿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权力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对权力的基本态度和看法。在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中,权力观是基础,是......

    总经理岗位职责与权力

    总经理岗位职责 本职:领导执行、实施股东会的各项决议,完成股东会下达的年度经营目标;领导制定、实施公司总体战略,带领公司健康发展;领导公司各部门建立健全良好的沟通渠道;负责......

    人力资源岗位职责与权力

    人力资源部经理岗位职责: 1.主导公司各部门进行SWOT(公司优势、劣势、威胁、机会等)分析,协助总经理拟定公司的长、中、短期经营计划及战略方针,协助总经理制订公司的年度经营目......

    论权力与法治

    “权力制约”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常谈常新的话题,权力必须有理性和刚性的手段——法律——加以制约。当前,权力理论可分为两大主要流派。一个是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

    餐饮部经理职责与权力

    餐饮部经理职责与权力 餐饮部经理职责与权力 全面负责制订餐厅工作计划和经营预算,并组织落实,督导各餐厅,酒水部,及管事部的日常工作,确保为客人提供优质高效的餐饮服务,并进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