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风险

时间:2019-05-14 06:1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与风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与风险》。

第一篇:改革与风险

改革与风险

改革势必与风险挂钩,什么情况下需要改革,改革失败接踵而来的风险又有哪些?如何使改革的良好初衷落地开花,这就是一个方法问题。恰如其分,不左不右的方法肯定只开花不结果,因为改革的箭头指的就是利益在框架内的重新配置。而如何做出最优化的改革线路,需要决策者做大量的工作。

——题记

改革与革命有哪些区别,这个命题已经被学者们无数次的论证。改革是在体制不变情况下的量变,是生产关系为了更好的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革命则意味着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是一种质的飞跃。改革往往是在现有生产关系内部做出适当的调整,来适应新的局面,缓解矛盾,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所以改革往往是管理者自发的。当然改革的前提条件是局势发生了变化,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战略意图的调整,矛盾的日益凸显。在直白点就是在现有利益格局不做较大调整的情况下和平进行的。这就好比微创手术,整容手术,肯定要疼,但对生命的风险系数要低的多。革命则意味着权力的更迭,好比器官移植手术,风险要大的多。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革命是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某些自诩为革命的伪革命者,实际上是权力的崇拜者,充其量也是封建王朝的轮换。所以这种行为不能称为革命,说好听点是“兵变”、“起义”,说不好听点就是“造反”。诸如李自成,袁世凯之流。

现如今流行读史热,我们先看看张居正改革的时代背景。张居正,明代政治学家,官任内阁首辅,内阁首辅是个什么样的职位呢?其实就是宰相,因为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初就废除了宰相制,所以明朝是没有宰相的。内阁首辅就是当今的国务院总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张居正官居要职在嘉靖至万历初这一时间段,这时明朝的政局如何呢?

明朝皇帝的独裁权在整个封建社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举个简单的例子,孔、孟是中国历代帝王所推崇的先贤,他们所倡导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利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民贵君轻的重要思想。明太祖朱元璋看了这句话后非常生气,下令将孟子像从孔庙中搬出,后来再让编撰文献的官员,将这种贵民轻君的言论从书中取掉后在出版发行,啰嗦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明明朝的皇帝忒霸道,这种体制容易造成君主绝对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官僚政治。

张居正上台后,上书万历皇帝指出明王朝存在的五个亟待解决的弊病:“一曰宗室骄恣,一曰庶官关旷(指官员玩忽职守,出工不出力),一曰吏治因循,一曰边备未修,一曰财用大匮。”

嘉靖末期,皇族达2.8万人左右,如此庞大的宗室,关系错综复杂,勾心斗角,贪污受贿,机构沉冗。每年这些宗藩岁禄达853万石大米,而每年全国输京大米总共只有400万石左右。明御史林润说“岁输亦不足供禄米之半”,此外还要发军饷,修边塞使明朝出现了严重的财务危机。

明朝中后期整个官吏系统腐败至极,各级官吏中饱私囊,出工不出力,阴奉阳违,在本已沉重的苛捐杂税外滥行科派,少则占正税的十分之二、三,多则达正税的数倍。老百姓根本完成不了如此沉重的税负,不得已或售卖地产,或逃亡他处,造成了大量的流民。严重的两极分化昭示了明朝社会的空前危机,剧烈的社会动荡迫在眉睫。此外明朝中后期北面的鞑靼部趁明朝衰弱之际,占据河套,并数次进犯北京周边一带,每次都烧杀抢掠,民不聊生,南方沿海一带,倭寇横行,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破坏。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危局下,老张走马上任,这个自幼聪慧过人,有着丰富基层经验,深谙为官之道的大政治家,开始了他大刀阔斧的改革之路。纵观中国历史,无论商鞅、王安石、张居正都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

由此可以看出改革是对病态体制的小手术,不可避免的要伤筋动骨,所以改革势必要遭到既得利益者的阻碍,变法者就会成为利益集团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弑之而后快。所以历史上除了握有绝对权力的改革者,其余人等皆没有一个好下场。为秦国奠基,为自己掘墓的商鞅,终被车裂;王安石这个被罗斯福时代美国农业部部长所推崇的革新者终被罢相;“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张居正这句至理名言至今犹在耳畔。老张鞠躬尽瘁,积劳成疾,抱憾而去。死后被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职位与俸禄),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天下,家属饿死的饿死,流放的流放,一代能相之家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所以革新者必须具备超人的胆识以及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每每至此便会想起1996年岁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观看话剧《商鞅》,为剧情所动,凄然泪下,并且称赞“历史上的改革家是民族的脊梁”。

改革的前提是我们的体制病了,影响了我们的健康,但病的并不严重,如果已经病入膏肓了,那么就是这个体制的弊端,需要的不是改革而是革命。

改革的风险,这里所说的风险非改革者个人的风险,而是改革成败的风险,往往改革者的初衷是好的,结果却事与愿违,严重背离初衷,甚至有亡国,亡家的风险。使本来已经摇摇欲坠的体制,加速崩解,死的更快。

所以良好的初衷加上切实可行的方法才是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人民日报评论部前主任编辑马立诚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比较有意思,内容如下: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就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改革有十几次,大的改朝换代也有十几次,十几次改革大都失败了,而十几次改朝换代都获得了成功,当然,在历史上改朝换代的努力不止这十几次,可是却大都失败了,但毕竟有这么十几次大成功,改革当然也不止这十几次,可是却大都失败,也就是说,你要创新制度不行,推翻却可以。接受推翻而不接受改革,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呢?有人说中国人屈从暴力,但拙于制度创新,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从马编辑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更倾向于革命而非改革,革命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作用过程,而改革则是自上而下的作用过程。革命对无产者来说,躺着是死,站着也是死,何不轰轰烈烈的死。有点狗急跳墙的味道,所以对于无产者来说,革命相比于坐以待毙的风险较低,且有成功的一线生机,为何不值得一搏呢?陈胜、吴广不就是这么想的么?而改革对于既得利益集团来说则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风险太高,所以这一团伙往往比以往抱的更紧,更加的团结一致。司马光与苏东坡不就是这样么,王安石就是被他们搞下台的。

所以说改革对统治集团内部来说有着巨大的风险,利益既得者会成为改革的巨大阻力。

我们看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如何让前苏联解体的,关于前苏联解体的研究真是页繁卷浩。前苏联解体的前历史背景怎样呢?我们看看以下数据:

1、经济上,前苏联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1985年人均GNP3396美元,这个“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1/3左右。计划体制下的物资供应能力十分短缺,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为15平米,是西方国家的50%。由于体制原因前苏联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十分低下,仅有25%-30%的科研成果被采用,平均转化周期为10-12年。而美国85%的科研成果在5年内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原材料为西方国家的2.5倍,能源消耗为西方国家的1.5倍,工业劳动生产却只有西方国家的1/4。虽然苏联把国家投资的27%(美国为5%)、劳动力的20%(美国为3%)用于农业,但农业生产率则只有美国的1/7。上个世界八十年代初,仅农业管理机关就达300万人,超过美国全体农业人口数量。每年进口粮食花费70多亿美元。1980年几乎一半的国用、集体农产品没有盈利。1981年前苏联的经济增长率跌为1.3%,而西方平均为3%。

2、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官僚、精英阶层垄断了政权,财富与真理,人民群众无法参与政治决策体系。官僚机构人满为患,人浮于事,既得利益集团贪污受贿,骄奢淫逸,整个苏联上空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3、信仰危机,社会主义这个被描绘的无限美好的前景并没有给苏联人民带来满意的生活,相反当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一切信仰都会变得脆弱不堪。

4、民族问题,一直都没引起前苏联领导人的重视,这位后来前苏联的分崩离析埋下了祸根。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问题,譬如外交,石油价格下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等。戈尔巴乔夫就是在这样的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之际上任的。戈尔巴乔夫上任后对这些问题看的非常清楚,不改革只有等死,只有改革苏联才有一线生机。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内容:

1、加速发展战略,主要内容就是依靠科学技术振兴经济发展,结果就是国民经济取得一定起色,但总体来说目标并没有实现。失败的原因多数学者总结如下:①、反酗酒运动,饮酒是俄罗斯人的传统,在俄罗斯有一句俚语“可以没有老婆,但不能没有伏特加”。而当时酒业是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每年占财政收入的18%,酗酒给苏联社会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但是采取强硬行政手段的干预与限制不仅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和财政收入的下降。也就是政策本来没有错,错就错在方法上。戈尔巴乔夫也得到民众给他起的绰号“矿泉水书记”,最后反酗酒运动以失败告终。②、切尔若贝利核电站事故给前苏联造成上千亿卢布的损失。③、多年养成的官僚主义,拖拖拉拉的官场作风使得加速发展战略化为虚无的纸上文字。

2、裁军,军备竞赛后,军队规模更加的庞大,军费支出惊人。这个本来有利于苏联长远发展的战略,最后确导致了苏联的外交从全面对抗到全面妥协。

3、民主化,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政策导致民族主义四处萌发,为以后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民主化这个超越了前苏联实际国情的政策,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速苏联的崩解。

4、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上改革的失败,让戈尔巴乔夫认识到政治体制的改革才是根本,他认识到官僚体制,长官意志等苏联体制的弊端对苏联发展的迟滞和破坏作用。1988年苏共召开了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改革政治体制,推进民主化进程,言论自由。戈尔巴乔夫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但他所采取的措施确实不敢令人恭维。

我们先看看苏联史学家雅科夫是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

高明的政治家不但善于发现问题,而且善于解决问题。戈尔巴乔夫善于发现问题,却不善于解决问题,甚至制造新的问题。民主化、公开性、权力归苏维埃这些口号和认识本身都是正确的,但具体的实施,却要掂量掂量。如何使得社会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改革成功,如何把握住全局不使其失控,让社会演变按照稳定的轨道进行,这是任何一个高明的政治家所必备的素质。然而,戈尔巴乔夫显然不具备这些素质。一个长期在高压严密控制下的社会肯定不会健康发展,但是解除枷锁却要讲究方法策略。因为长期在独裁统治下的人民,往往被当做孩子看待,独裁者显然不希望人民具有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因此总会打击各种思想异端;并且灌输臣民意识,抑制公民社会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的自律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都难以获得较大的发展。如果突然解除压力,人民反而无所适从,很容易被各种极端主义的漂亮话所俘获。因此,我认为民主性、公开化非搞不可,但如同戈尔巴乔夫一样骤然放开,必然适得其反,引发政治狂热,从而为野心家粉墨登场提供了舞台。

雅科夫这段话核心意思是想表明,戈尔巴乔夫的药下的太猛了,有点矫枉过正的感觉。实际上也是措施的得当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都是对的,只是是否切合苏联的实际情况。所以每每至此我都会怀念毛主席的“实事求是”,改革必须遵循实际情况提出改革路线。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改革有风险,降低风险的最佳方法就是了解到真实情况,而往往真实情况的获取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容易。需要做大量的脚踏实地的工作,而不是坐这里,读我这篇文章。

第二篇: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与风险防范研究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与风险防范研究

[摘 要]体制不断完善是社会对农村信用社的要求,只有不断的进行改革,跟进时代的要求,才可以在现代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针对于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风险问题和防范措施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改革 风险防范 研究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历程

(一)组建和发展阶段(1951-1959)

(二)反复和停滞阶段(1959-1980)

(三)农业银行代管阶段(1980-1996)

(四)恢复合作金融性质阶段(1996-2003)

(五)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阶段(2003年至今)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显现的风险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畅,产权归属不清

(二)法人治理结构仍不完善

(三)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1.内控制度不到位,没体现效益性原则

2.制度创新能力差,服务体系很不完善,金融功能不完备

3.没有建立完善的竞争激励措施机制

(四)部分员工业务素质不高

(五)历史包袱沉重,经营状况不佳,经营风险大

1.政策性因素

2.制度性因素

3.自身经营管理不善

(六)资金农转非严重,支农力度不足

(七)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力度不够

(八)农村信用机制缺失

(九)行政干预的过度,多头监管,行业管理部门管理范围过宽

三、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风险防范对策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二)优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

(三)加强制度创新,实现金融机构多元化

(四)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强化员工队伍建设

(五)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六)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七)大力发展电子化建设,完善结算系统,增强服务功能

(八)加强金融监管

(九)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尽快化解历史包袱,营造宽

松的经营环境

1.实行税收优惠制度

2.建设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3.降低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加大支农再贷款投入

4.建立和完善农业贷款贴息机制

(十)完善信用体系,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十一)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业务创新和内部管理的突破

第三篇:护理风险与护理

护理风险与护理不良事件

泸州市人民医院护理部 李玉连

概念:

风险 《现代汉语字典》 –风险 即“可能发生的危险” 美国《韦伯字典》-“遭受伤害或损失的可能性” 共同意思:可能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事件

护理风险:医疗领域中因护理行为而引起的遭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

护理工作室一种职业风险,具有一定发生频率并由该职业者承受的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人生风险。护理风险特点:与护理行为的伴随性

难以预测性

难以防范性 后果的严重性

当今“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界的共识。影响患者康复的因素:工作人员自身健康因素,医院环境、设备、卫生学因素,组织管理因素等都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

挑战: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直接或间接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同时医院和医务人员将承担经济、法律、人身的风险。

护理风险识别

护理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地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 刚擦拭的地板造成病人摔倒、匆忙的交班造成治疗错误 护理行为的特殊性所致的风险

护理行为侵袭性及系统因素所致的风险

护理行为的局限性所致的风险

护理行为具有试行错误的性质所致的风险

护理行为的道德要求所致的风险

病人的就医行为所致的风险 :老年病人及婴幼儿因视、听、触觉等感知能力差也会产生不安全因素,使护理过程中风险加大。

如何降低护理风险

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是做好护理风险管理的前提,而认真落实各项制度是患者安全、医务人员安全的根本保证。1.护理管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2.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3.修订护理管理制度:

4按计划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护理教育,加强护士基础护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

4统一护理记录表格,对记录的形式、格式等进行规范,培训护士从法律的角度真实、客观地书写各种护理文书。5提高患者的风险防范意识:护理风险的发生不仅与护理人员有关,还与患者缺少防范意识有关,如患者的跌倒与患者穿鞋、体位改变迅速等有一定的关系

6细化并规范护理环节管理:将护理的各个环节和过程重新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并规范环节管理,及时加以化解。7 建立健全护理质量监控系统:建立健全护理质量监控系统,多方位、多途径、多视角收集信息,可以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发现安全隐患。改变过去一出现护理差错就追究当事人责任的做法,使护士及护士长逐步转变观念,从不敢上报到主动上报。体会

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想减少护理风险,首先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加强护理风险识别,通过加强护理风险识别,预见护理风险,识别护理风险,才能避免护理风险,减少护理差错及事故的发生。护理工作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严格贯彻规章制度,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是做好护理风险管理的前提,而认真落实各项制度,能从根本上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

风险管理的重点是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由于风险管理是把发生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使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将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3完善护理管理制度是有效落实风险管理的保证由于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操作、处臵、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护理不良事件

概念: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

造成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 护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不遵守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的,对病人直接或间

接产生了影响。

护理不良事件主要表现: 1.查对制度不严: 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

2.不严格执行医嘱 :表现在盲目的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有时凭借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病人造成影响。

3.对药品管理混乱: 表现在几种药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用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不符,药品过期,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等管理失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4.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如护士让家属给病人鼻饲造成窒息;输液时忘松止血带造成挤压综合症;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各种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者;洗胃操作不当造成胃穿孔;给病人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造成冻伤等。

5.护士不严于职守,责任心不强,年轻护士缺乏护理经验 表现在值夜班睡觉,离岗,不及时巡视病房,对病人不负责,工作时思想不集中,而造成严重后果;另外,护士由于年轻经验不足,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

6.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与医生和病人缺乏交流而造成不良事件发生。预防护理差错事故措施: 1.严格执行护理三查七对制度。

2.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躁动病人应用安全约束带防止坠床,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病人应密切观察动态,防止因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而发生以外。

3.加强各种药品管理,注射药与口服药,内用药与外用药分开放臵,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相符,药品定时检查,使用时做好时间标记,远期先用,及时调整确保无过期,毒剧麻药专柜上锁,专用账册,严格交接班,做到帐物相符。4.定时检查各种急救药品、物品,急救设备,严格交接,保证功能良好齐全,使抢救顺利进行。

5.各项护理措施实施到位,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防止烫伤、冻伤和褥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护理操作造成医源性感染。7.定期检查科室的用电、用氧情况,做好防火、防盗宣传,氧气应有“烟火勿近”字样,保证病人安全。

8.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护士在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并逐级上报,讨论后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9.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包括医德、专业、技术、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保证。

10.学习相关护理法规,了解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如自我护理的指导失误、疏忽大意、侵权行为、渎职护理文件等。

10.护理人员积极调整心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减轻紧张和焦虑,提高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好护理工作。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1.在护理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 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遵守护理服务职业道德。

2.各护理单元有防范处理不良事件的预案,预防其发生。3.各护理单元应建立不良事件登记本,及时据实登记。

4.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要及时评估事件发生后的影响,如实上报,并积极采取挽救和抢救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不良后果。

5.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有关的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及相关药品、器械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

6.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的报告时间:当事人应立即报告值班医师、护士长和护理部。由病区护士长当日报护理部,并交书面报表。

7.各科室认真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由本人登记发生不良事件的经过、分析原因、后果,以及本人对不良事件的认识和建议。护士长应负责组织对缺陷、事件发生的过程及时调查研究,组织科内讨论,对发生缺陷进行调查,分析整个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层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事件的真实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及方案。护士长将讨论结果和改进意见 一周内连报表送护理部。不论是院外带入压疮或院内发生压疮,一旦发现,均需填写“压疮报告单”。

8.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组织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对事件进行讨论,提交处理意见;造成不良影响时,应做好有关善后工作。

9.发生不良事件后,护士长对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应做认真的分析,确定根本原因,及时制订改进措施,并且跟踪改进措施落实情况,定时对病区的护理安全情况分析研讨,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

10.发生不良事件的科室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须按情节严重程度给予处理。

11.护理事故的管理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行。

第四篇:风险与责任

风险与责任

2015-07-01 09:4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中国食品安全网

作者:徐景和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已于2015年4月24日由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食品安全法》的修订全面贯彻了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通过监管理念、制度、机制、方式等创新,着力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监管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由现有的104条,增加到154条;字数由1.5万字,增加到3万字,法律责任由15条增加到28条,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在中国食品安全法治史上具有新的“里程碑”意义。从多年的监管实践来看,风险和责任是把握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重要视角。

一、风险全面防控

风险是认识食品安全的一把“金钥匙”。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与食品安全风险进行着斗争。风险治理理念的提出,标志着食品安全治理从经验治理到科学治理、从传统治理到现代治理的重大转变,标志着人类对食品安全的认识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同时也标志着食品安全治理新时代的到来。风险治理理念的提出,在食品安全发展史上具有“转折点”的重大意义。

从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看,安全与风险对立统一、相互依存、此消彼长,只有在安全与风险的“对立”中研究食品安全,才能把握食品安全的奥妙;也只有在安全与风险的“统一”中研究食品安全,才能把握食品安全的真谛。抓住了食品安全的风险点,就抓住了食品安全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和制高点,就抓住了食品安全全部工作的核心、本质和要义。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具有复杂性、广泛性、多样性、叠加性等许多特点,围绕食品安全风险的全面防控,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确立了“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的总要求,在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食品安全风险分级制度

从绝对意义上看,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相对意义上,风险有轻有重、有缓有急;从治理策略上,则要求分类治理、分步实施。《食品安全法》第8章“监督管理”第1条就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分级制度,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结果和食品安全

状况等,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方式和频次,实施风险分级管理。风险分级既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制度,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原则。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确立了“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具有较高风险的食品相关产品”“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等基本概念,目的在于对不同风险的食品实行不同的等级监管,在全面治理的基础上强化重点治理,进一步增强治理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

200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指南》中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模式,即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这标志着食品安全治理范式走上成熟定型阶段。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在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该法第23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及其技术机构,应当按照科学、客观、及时、公开的原则,组织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检验机构、认证机构、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以及新闻媒体等,就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进行交流沟通。该条确立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原则、内容、组织者和参与者,完善了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结构,有利于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实现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有序开展。

(三)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自查制度

在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食品安全风险更加复杂、多样、广泛、隐蔽,只有食品生产经营者才能对其生产经营活动了如指掌。为切实落实食品安全责任,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47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该法第83条规定,生产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和其他专供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企业,应当按照良好生产规范的要求建立与所生产食品相适应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对该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自查,保证其有效运行,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自查报告。该法确定了风险自查与隐患整改相结合、风险自查与结果报告相结合,有利于促进食品生产经营者按照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及时排查和消除食品安全风险。

(四)建立食品安全责任约谈制度

食品安全责任约谈是政府实施食品安全行政指导的具体措施,体现了食品安全工作预防为主的原则。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确定了两类责任约谈:一类是对企业的责任约谈。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114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另一类是对政府或者监管部门的责任约谈。该法第117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未及时发现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未及时消除监督管理区域内的食品安全隐患的,本级人民政府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地方人民政府未履行食品安全职责,未及时消除区域性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的,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为强化两类责任约谈的实施效果,法律规定了两方面的直接要求:一是及时进行整改。被约谈后,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被约谈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整改。二是约谈及整改情况纳入档案或者记录。责任约谈情况和整改情况应当分别纳入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评议考核记录。

(五)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

为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的全程控制,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明确了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部门间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机制和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义务。该法第42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等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分为传统追溯体系和现代追溯体系。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在保留传统索证索票等传统追溯体系的同时,更加强调利用信息化等现代手段实现食品安全的可追溯、可控制。

(六)完善问题产品召回制度

问题食品召回分为生产者召回和经营者召回。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在扩大食品召回范围、确定食品生产者召回义务的基础上,增加了经营者召回的义务。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与此同时,新法还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需要对召回的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销毁的,应当提前报告时间、地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必要的,可以实施现场监督。此外,借鉴国际社会的经验,从分类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该法还规定,对因标签、标志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产者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

(七)建立特殊食品严格监管制度

特殊食品是指供特定人群食用的食品。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74条规定,国家对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等特殊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与普通食品相比较,对特殊食品的严格监管,主要表现在产品注册与备案、原料、特定功能、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标签、说明书、广告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如对保健食品,根据不同类别实行注册或者备案管理;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实行注册管理。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产品配方,实行注册管理。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配方、生产工艺等技术要求组织生产。

(八)建立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 食品安全管理的关键在于源头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业投入品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为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源头治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作出了具体规定:国家对农药的使用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动替代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投入品。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该法在总则中特别强调,本法对农业投入品作出规定的,应当遵守本法的规定。

(九)完善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制度 食品安全标准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属于食品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制度性风险。在完善食品安全标准方面,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增加了以下内容:一是完善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为解决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不一导致市场封锁的问题,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限定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条件和范围,规定对地方特色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后,该地方标准即行废止。二是完善了企业的食品标准。为鼓励食品企业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该法重新界定了企业标准的属性和效力,规定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在本企业适用,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三是确立了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与问题标准通报报告制度。该法第32条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分别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省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应当对食品安全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汇总,并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通报。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协会发现食品安全标准在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应当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十)完善食品安全信用奖惩制度

食品安全信用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遵守法律和食品安全标准、规范生产经营活动、保障食品安全的评价状况。当前,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法治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淡薄,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强化了食品安全信用奖惩制度,努力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罚”的社会共治格局。新法第113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布并实时更新;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可以通报投资主管部门、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有关的金融机构。

此外,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还建立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食品安全信息核实制度、进口商和境外生产企业审核制度、国外食品安全状况评估审查制度,完善了食品安全检验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等。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控制,既包括企业的控制,也包括社会的控制;既包括产品的控制,也包括行为的控制;既包括结果的控制,也包括过程的控制。所有这些措施,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防控食品安全风险。

二、责任全面落实 食品安全法律关系的核心就是权利义务关系,概括起来,就是责任关系。食品安全责任制度的设计,应当有利于实现“分责清晰、履责匹配、尽责到位、追责科学”的目标。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强化了食品生产经营者、地方政府、监管部门、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新闻媒体、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等食品安全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合理配置,着力使各项义务得到有效履行,各项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强化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承担以下主要义务: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获得特殊食品产品或者配方注册、履行企业标准备案义务、履行产品备案义务、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建立生产控制要求、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建立出厂检验记录制度、建立问题食品召回方案、执行食品标签管理制度、执行食品说明书管理制度、执行食品广告管理制度、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履行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义务、接受食品安全责任约谈、接受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等。

为强化食品安全责任的全面落实,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强化了激励与约束、褒奖和惩戒、动力和压力、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食品安全治理机制建设,努力使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各方能够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担当、更加尽责,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除了全程监管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责任约谈机制、信用联防机制外,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完善了食品安全治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建立食品安全贡献褒奖机制 食品安全问题属于世界性难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艰苦的努力和创造。激励被认为是管理的第一原则。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在贯彻落实“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同时,突出了食品安全贡献褒奖机制。新法第13条规定,对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该规定有利于在食品安全领域弘扬主旋律、激励正能量、塑造新形象。

(二)完善食品安全绩效评价机制

食品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为推进地方政府、监管部门认真履行食品安全责任,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总结了多年来实施的食品安全综合评价制度、食品安全绩效考核制度的经验,在原有的地方政府对监管部门监管工作进行评议、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评议、考核。该法第7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实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上级人民政府负责对下一级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评议、考核。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对本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评议、考核。

(三)建立食品安全有奖举报机制

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保留了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规定,同时强调,监管部门应当公布本部门的电子邮件地址或者电话,接受咨询、投诉、举报。对查证属实的举报,给予举报人奖励。同时,新法建立了“内部吹哨人”制度,规定举报人举报所在企业的,该企业不得以解除、变更劳动合同或者其他方式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

(四)建立食品安全能力抽考机制

食品安全治理属于专业治理。无论是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还是监管部门的执法人员,都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44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加强对其培训和考核。经考核不具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的,不得上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随机进行监督抽查考核并公布考核情况。该法第116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应当加强对执法人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和专业知识与执法能力等的培训,并组织考核。不具备相应知识和能力的,不得从事食品安全执法工作。

(五)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机制

公开是保障食品安全最有力的武器之一。为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按照全面公开、及时公开、充分公开、有效公开的要求,新法突出了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有关公布、公开、公告、公示等规定达40多处,涉及食品安全标准公开、风险交流公开、产品注册公开、企业许可公开、监督抽检公开、行政处罚公开等多个方面,形成了系统完备的信息公开机制。如《食品安全法》第28条规定,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充分考虑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有关部门等方面的意见。该法第44条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随机进行监督抽查考核并公布考核情况。

(六)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机制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因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存在缺陷造成第三者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时依法应负的经济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有利于发挥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用经济杠杆化解食品安全责任纠纷;有利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方式,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43条规定,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目前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虽然不属于强制性责任保险,但其有利于通过多种手段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分担,促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七)建立食品安全立法约束机制

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管理办法,现行《食品安全法》规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制定。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36条第3款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为了保证具体管理办法能够及时制定,除了《立法法》确定的约束机制外,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127条规定,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等的违法行为的处罚,依照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具体管理办法执行。也就是说,如果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及时制定相关的具体管理办法,其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等的违法行为的处罚则缺乏恰当的依据。这有利于地方从本地情况处罚,加快出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等监督管理办法。

(八)建立食品安全部门协同机制

2013年,我国进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建立了相对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但食品安全治理仍然需要多部门参与。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在许多方面强化了部门间的协同协作,如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等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和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九)建立食品安全行刑衔接机制 严惩重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需要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间建立有效的行刑衔接机制。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121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发现涉嫌食品安全犯罪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移送的案件,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立案侦查。公安机关在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侦查过程中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依法应当追究行政责任的,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和监察机关,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处理。公安机关商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环境保护等部门提供检验结论、认定意见以及对涉案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等协助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提供,予以协助。

(十)完善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按照“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要求,加大了对各类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一是实行刑事责任优先原则。对各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首先进行刑事责任判断,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二是提高了处罚的数额,最高处罚额可达到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的30倍以下罚款;三是增加了行政拘留和治安管理处罚措施。如违法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处罚外,可以由公安机关给予拘留。四是加大资格罚的力度,如食品检验机构、食品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由授予其资质的主管部门或者机构撤销该食品检验机构的检验资质。被吊销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及其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或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担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五是对“累犯”加重处罚。食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年内累计三次因违反本法规定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以外处罚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六是增加行政赔偿制度。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在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过程中,违法实施检查、强制等执法措施,给生产经营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七是强化食品安全责任连带。如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没有履行法定义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食品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明知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活动的,仍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其他条件的,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八是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九是确立首负责任制。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损失,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损失。接到消费者赔偿要求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实行首负责任制,先行赔付,不得推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经营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经营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经营者追偿。

第五篇:我与改革

我与改革

变是宇宙间永恒的法则,大至日月星辰、寒暑更替,小到家国兴衰、草木枯荣,无一例外,都属于“变”的范畴。“穷则变,变则通”,道家一语中的,道出了变的使命;《孙子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日月得天下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在其他的典籍俗语中,“否极泰来”“人挪死、树挪活”“变法革新”等更体现了“变”这一辨证法的精义。

有史以来,历代王朝上国,诸侯藩邦,不管是外敌入侵导致政权汲汲可危,还是为政不仁导致饿殍遍野,都会在无计可施、山穷水尽之时,革新典章,整顿吏治,匡正时弊,变法图强。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到明代张居正推行的“万历新政”,从王安石变法到“百日维新”再到“春天的故事”,不管成败如何,也不管成效各异,“变”总是时代的主流,时代总是在“变”中把握着平衡,或兴或荣,或沉或浮,都以自身的变更来适应着历史。

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导致了市场经济模式的出现,而现代市场经济衍生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单位——企业。当今世界,西方民主国家在改革,为了寻求公民总体福利的增加,促进社会良性循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民主化浪潮的考验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正在探索一种有效的治理模式;如此同时,全球化企业也都在自身的位置寻求自我救赎、自我强大的发展之路。在中国,企业的突围集中体现在运转不灵、积重难返的国有企业上。

做为老牌事业单位,自2000年改企之后,我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一些弊端在我们这里也体现的相当明显:产权不清、机制不灵、观念陈旧、人浮于事、历史负担重、缺乏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优势资源……尽管我们的危机意识有所增强,领导班子在部分领域进行了一些调整,但由于历史欠帐太多,改革缺乏系统性的全盘规划,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改革中的一些措施缺乏实践调研为基础,部分条款不符实际,在基层根本无法推行;尽管我们近几年在市场开拓中取得了不俗成绩,但纵观全局,我们还是缺乏明确的市场竞争优势,对本行业的预见显得过于乐观,没有在市场的细分中进行深入发掘,找到自身安身立命、长期立足市场的有效武器。

要想成为一流的公司,必须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并着手改革:

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规章制度当加强执行力。执行力是将好的规章制度转变成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不管规章制度多完美,多和国际接轨,如果不能严格执行,最终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有远见的现代企业都认识到了执行力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企业决胜市场的大战略中进行通盘考察。

在近几年的企业改革中,我公司在人事管理、分配制度、项目管理、市场拓展等领域都进行了改革,规章制度也出了很多,但执行的效果大部分都不尽人意。有的制度看似先进,一些概念都很时髦,但缺乏可操作性,经不起推敲,一旦运用,破绽百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的发言就是误导,将会提高管理成本。任何一项规章制度的出台,我们都应该深入基层,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准确资料,并结合其他企业的先进做法,制定科学合理的章程。章程制定后,要保证专人专门机构监督管理,进行大力推行,并不因人因事出出现特例,破坏规章的权威性。

二、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不拘一格用人才。人才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强调突出人才的地位都不为过。对于一个数千人的大企业来说,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严格取才,恰当用才。“十年数木,百年树人”,从学校到企业再到成材,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因为其漫长,成本高,所以在人才材料的选取上我们才更应多花工夫。

目前集团内存在用人唯亲现象,一些人的选取录用依赖人际关系,而自身相应的素质水平和相应的市场人才供给存在差距,导致庸才的流入。一个庸才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如果考虑到企业福利的不断健全,庸才流入后工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结果就是一个健康的企业机体得到进一步腐蚀,自我调整更新的能力进一步减弱,人才断层、吃闲饭的增多,尸位素餐,技术优势逐渐消减,企业必将为依靠裙带关系而导致庸才流入的行为长期买单,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三、多劳多得,按劳分配,守住企业公平分配的底线。分配是否公平,既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判断企业是否能留住人才,是否能凝聚人心的一个重要尺度。不管是跨国大鹗,还是本土民企,都将分配的公平提高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

在我单位,近几年的围绕分配公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考核制度引进,奖金分配办法的出台等,但统观全局,我们分配的公平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目前,分配不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老职工和新职工;基层管理者和基层技术员。作为由事业单位转化而来的企业,按资排辈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立马消除,按职位、年龄分配的现象在一定

程度上也将会长期存在。但作为以技术为主的科技型咨询企业,技术是立足市场、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技术的主体绝大部分则都是那些在基础工作中埋头苦干、认真负责的基层技术人员,青年职工是其中重要一部分。

四、藏住自己的杀手锏,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一个企业的独特资源,是经过长期的投入和积累而形成的智力成果,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但对手

无法模仿。我们拥有众多的技术独创和技术专利。但由于知识产权意识缺乏,保护力度不足,众多的技术独创被其他单位免费使用,有的甚至被申请了专利,导致出现用我们自己的技术要付费的情况。知识产权意识的缺失,短期内看似只是一项技术的流失,长远看必将是一块市场蛋糕的放弃。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淡漠必将从长远威胁到设计院生存的基石,不加重视,后患无穷。

五、科学理财,积极投资,让财务管理成为猛虎的双翼。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任何一个跨国企业的发迹、成长,都和财务管理的卓越运作有着紧密联系。作为以国际化为总体目标的企业,其财务管理部门除了要精通会计、财务、审计、税务等知识外,还应该对企业经营和资金链条了如指掌,通过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缺陷、漏洞和问题,从而发现企业未来的战略方向。一个成熟的企业,其财务管理还应该包括资本运作、市场投资等范畴,通过市场投资风险分析,怎样保证资产增殖,怎样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积累家底,以规避不测的市场风险。

六、开源节流,勤俭持家,为企业留条退路。“有备无患”“居安思危”,中国人的忧患意识成为国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心理基础。这种世界少见的储蓄率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也为避免外部风险数起了一道屏障。作为一个有着几万人的企业,丰富的积贮也是持续发展的基础。曾与一名基层处室的青年员工聊天有这样的对话:“你们今年效益好,奖金肯定没少发?”“好什么啊!”他愤愤不平,“赚的钱都被吃光喝光了,来回坐飞机,来客大宴请,大会小会不断,礼品会费不少发,能剩下几个钱?”

尽管集团这两年经营形式不错,效益好,但盛名在外,其实难符。被当作一块肥肉的公司,外边大小单位都想咬上一口,由于人情关系千丝万缕,推脱不得,也只得硬着头皮撑。结果也是吃力不讨好,损了自己,还落得为富不仁的骂名。我们没有市场风险的危机意识。没有了扩大再生产,没有了“舍我其谁”的气概和“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企业离没落也就为期不远!

七、民主管理,广纳箴言,众人划桨开大船。民主模式之所以广受认同,除了因为符合人性的理论构架外,更以为其在治理实践中显示出的优越性。不管是国家社会的治理,还是企业社团的管理,民主原则成为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部分领导在管理中存在家长作风现象,忽视基层民众意见,打消基层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堵塞言路;有的领导部门不深入实际调查,导致一些规章制度背离现实,无法推行,出现管理成本增加,效率降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基层民众是智慧的源泉,他们的想法往往简单朴实,但符合实际,蕴涵哲理。重视他们的意见,就等于是在管理上多加了一道安全阀,多了一重筛选器,多了一种走向科学接近真实的可能。

在人的潜意识中,按照既存的模式行事是一种趋势。作为改革者,当然首先要突破的就是这种思定势,有一种“舍我其谁”“敢为天下先”的气概,有种“乘风破浪、云帆直挂”的执着,有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有人对国有企业做出过这样刻薄的评价: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话比较偏激,包含这样一层意思:不改革肯定是死,改革或许还能死里逃生!生死存亡,往往在一念之间!

下载改革与风险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与风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过程中风险管理研究

    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过程中风险管理研究 杨云云 2012-8-21 9:54:53 来源:《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3期 摘 要:深入分析国家开发银行在商业化改革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现状及其存......

    教师教育实体化改革的风险及其规避

    教师教育实体化改革的风险及其规避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6-08-19 09:55 作者简介:刘建,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南京 210097 内容提要:教师教育实体化改革的初衷是为了......

    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

    课程目标: 在本次课程中,倍垒管理将带您了解何谓现代财务管理体系。您还可以了解到公司财务管理通常所存在的问题和建立现代财务管理的作用与意义,增强您的现代财务知识体系。......

    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摘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是让人民吃上安全健康食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利保障。本文通过对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风险的探究,以此根......

    采购风险与控制范文

    采购风险与控制 采购,主要是指企业外购商品并支付价款的行为。物资采购,主要是指以生产为目的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工具、备件和设备等物资的购买活动,对于组织产品生产、基......

    财务管理与风险管理

    致力于企业管理实践、专注于财务技术开发及应用! 财务管理与风险管理 课程大纲 第一讲 财务报表分析 第一节 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第二节 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财务......

    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应对措施 提到食品安全,没有人觉得陌生,但食品安全到底是怎么回事,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又有哪些,或许能讲清楚的人并不多。现在大家都在谈“食品安全......

    风险监测与报告[最终定稿]

    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 定义:信用风险监测是指通过各种监测技术,动态捕捉信用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是否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超过阈值,并采取相应措施。 目标:对借款人的了解;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