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数学[5篇]

时间:2019-05-14 06:1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数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数学》。

第一篇: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数学

十六、十七世纪欧洲的数学16、17世纪的欧洲,漫长的中世纪已经结束,文艺复兴带来了人们的觉醒,束缚人们 思想自由发展的烦琐哲学和神学的教条权威逐步被摧毁了。封建社会开始解体,代之而 起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大大解放。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繁荣和向机器生产的过 渡,促使技术科学和数学急速发展。

例如在航海方面,为了确定船只的位置,要求更加精密的天文观测。军事方面,弹 道学成为研究的中心课题。准确时计的制造,运河的开凿,堤坝的修筑,行星的椭圆轨 道理论等等,也都需要很多复杂的计算。古希腊以来的初等数学,已渐渐不能满足当时 的需要了。

在科学史上,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大的事件,向数学提出新的课题。首先是哥白 尼提出地动说,使神学的重要理论支柱的地心说发生了根本的动摇。他的弟子雷蒂库斯 见到当时天文观测日益精密,推算详细的三角函数表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于是开始制 作每隔10“的正弦、正切及正割表。当时全凭手算,雷蒂库斯和他的助手勤奋工作达12年 之久,直到死后才由他的弟子奥托完成。

16世纪下半叶,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进行了大量精密的天文观测,在这个基础上,德 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总结出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导致后来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

开普勒的《酒桶的新立体几何》将酒桶看作由无数的圆薄片累积而成,从而求出其 体积。这是积分学的前驱工作。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主张自然科学研究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与实验,充分利用数学 工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些观点对科学(特别是物理和数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他的学生卡瓦列里创立了”不可分原理“。依靠这个原理他解决了许多现在可以用更严格 的积分法解决的问题。”不可分“的思想萌芽于1620年,深受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影响,是 希腊欧多克索斯的穷竭法到牛顿、莱布尼茨微积分的过渡。

16世纪的意大利,在代数方程论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塔塔利亚、卡尔达诺、费拉里、邦贝利等人相继发现和改进三次、四次方程的普遍解法,并第一次使用了虚 数。这是自希腊丢番图以来代数上的最大突破。法国的韦达集前人之大成,创设大量代 数符号,用字母代表未知数,改良计算方法,使代数学大为改观。

在数字计算方面,斯蒂文系统地阐述和使用了小数,接着纳皮尔创制了对数,大大 加快了计算速度。以后帕斯卡发明了加法机,莱布尼茨发明了乘法机,虽然未臻于实用,但开辟了机械计算的新途径。

17世纪初,初等数学的主要科目(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已基本形成,但数学的 发展正是方兴未艾,它以加速的步伐迈入数学史的下一个阶段:变量数学时期这一时期 和前一时期(常称为初等数学时期)的区别在于前一时期主要是用静止的方法研究客观世 界的个别要素,而这一时期是用运动的观点探索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变量数学以解析几何的建立为起点,接着是微积分学的勃兴。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概 率论和射影几何等新的领域。但似乎都被微积分的强大光辉掩盖了。分析学以汹涌澎湃 之势向前发展,到18世纪达到了空前灿烂的程度,其内容的丰富,应用之广泛,使人目 不暇接。

这一时期所建立的数学,大体上相当于现今大学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为了与中学 阶段的初等数学相区别有时也叫古典高等数学,这一时期也相应叫做古典高等数学时期。

解析几何的产生,一般以笛卡儿《几何学》的出版为标志。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仅是 几何,也有很多代数的问题。它和现在的解析几何教科书有很大的差距,其中甚至看不 到”笛卡儿坐标系“。但可贵的是它引入了革命性的思想,为开辟数学的新园地作出了贡 献。

《几何学》的主要功绩,可以归结为三点:把过去对立着的两个研究对象”形“和” 数“统一起来,引入了变量,用代数方法去解决古典的几何问题;最后抛弃了希腊人的齐 性限制;改进了代数符号。

法国数学家费马也分享着解析几何创立的荣誉,他的发现在时间上可能早于笛卡儿,不过发表很晚。他是一个业余数学家,在数论、概率论、光学等方面均有重要贡献。他已得到微积分的要旨,曾提出求函数极大极小的方法。他建立了很多数论定理,其中 ”费马大定理“最有名,不过只是一个猜想,至今仍未得到证明。

对概率论的兴趣,本来是由保险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但促使数学家去思考一些特 殊的概率问题却来自赌博者的请求。费马、帕斯卡、惠更斯是概率论的早期创立者,以 后经过18、19世纪拉普拉斯、泊松等人的研究,概率论成为应用广泛的庞大数学分支。

和解析几何同时,17世纪在几何领域内还发生了另一场重大的变革,这就是射影几 何的建立。决定性的进步是德扎格和帕斯卡的工作。前者引入了无穷远点、无穷远线,讨论了极点与极线、透射、透视等问题,他所发现的”德扎格定理“是全部射影几何的基 本定理。

帕斯卡1640年发表的《圆锥曲线论》,是自阿波罗尼奥斯以来圆锥曲线论的最大进 步。可是当时的数学家大多致力于分析学的研究,射影几何没有受到重视,直到18世纪 末才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

17世纪是一个创作丰富的时期,而最辉煌的成就是微积分的发明。它的出现是整个 数学史也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件大事。它从生产技术和理论科学的需要中产生,同时又 回过头来深刻地影响着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微积分对于今天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已经象布帛菽粟一样,须臾不可离了。

微积分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才产生的。积分的思想,早在阿基米德时代已经萌芽,16、17世纪之交,开普勒、卡瓦列里、费马、沃利斯特别是巴罗等人作了许多准备工 作。作为微分学中心问题的切线问题的探讨,却是比较晚的事,因而微分学的起点远远 落在积分学之后。

17世纪的著名数学家(主要是法国)如费马、笛卡儿、罗贝瓦尔、德扎格等人都曾卷 入”切线问题“的论战中。笛卡儿和费马认为切线是当两个交点重合时的割线。而罗贝瓦 尔则从运动的角度出发,将切线看作描画这曲线的运动在这点的方向,这观点至今在力 学上还有实际意义。

牛顿、莱布尼茨的最大功劳是将两个貌似不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一个是切线问题(微分学的中心问题),一个是求积问题(积分学的中心问题),建立起两者之间的桥梁,用微积分基本定理或者”牛顿-莱布尼茨公式“表达出来。

在牛顿1665年5月20日(格里历31日)手写的一页文件中,有微积分的最早记载,但 他的工作长久没有人知道,直到1687年才用几何的形式摘记在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 学原理》中。牛顿建立微积分主要从运动学的观点出发,而莱布尼茨则是从几何学的角 度去考虑。特别和巴罗的”微分三角形“有密切关系。

莱布尼茨第一篇微分学的文章1684年在《学艺》上发表,第一篇积分学的文章168 6年在同一杂志发表。他所创设的符号远优于牛顿,故为后世所沿用。它的理论很快就得 到洛必达、伯努利家族和欧拉等人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到18世纪进入了一个丰收的时期。

任何一项重大发明,都不可能一开始便完整无瑕。17世纪的微积分带有严重的逻辑 困难,以致受到多方面的非议。它的基础是极限论,而牛顿、莱布尼茨的极限观念是十 分模糊的。究竟极限是什么,无穷小是什么,这在当时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难题。尽管如 此,微积分在实践方面的胜利,足以令人信服。大多数数学家暂时搁下逻辑基础不顾,勇往直前地去开拓这个新的园地。

17世纪数学发展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产生了几个影响很大的新领域,如解析几何、微积分、概率论、射影几何等。每一 个领域都使古希腊人的成就相形见绌。

代数化的趋势,希腊数学的主体是几何学,代数的问题往往也要用几何方法去论证。17世纪的代数学比几何学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它冲破希腊人的框框,进一步向符号代 数转化,几何问题常常反过来用代数方法去解决。

出现了大量新概念,如无理数、虚数、瞬时变化率、导数、积分等等,都不是经验 事实的直接反映,而是由数学理论进一步抽象所产生。

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联系更加紧密,实验科学(从伽利略开始)的兴起,促进数学 的发展,而数学的成果又渗透到其他科学部门中去。许多数学家,如牛顿、莱布尼茨、笛卡儿、费马等,本身也都是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或哲学家。

数学知识广泛交流传播,希腊时代只有少数人在研究数学,直到16世纪,情况并无 多大改变。17世纪研究人员大增,学术团体(学会或学院)相继成立,加上印刷业的兴旺 发达,数学知识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

总的来说,17世纪是许多新兴科目的始创阶段,而18世纪是充实和发扬阶段,19世 纪是回顾、推广和改革阶段,并以崭新的姿态进入下一个世纪。十八世纪欧洲的数学

将微积分学深入发展,是十八世纪数学的主流。这种发展是与广泛的应用紧密交织 在一起的,并且刺激和推动了许多新分支的产生,使数学分析形成了在观念和方法上都 具有鲜明特点的独立的数学领域。

在十八世纪特别是后期,数学研究活动和数学教育方式也发生了变革。这一切使十 八世纪成为向现代数学过渡的重要时期。

微积分学的发展

在十八世纪,无限小算法的推广,在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是循着不同的路线进行的。不列颠数学家们在剑桥、牛津、伦敦、爱丁堡等著名的大学里传授和研究牛顿的流数 术,代表人有科茨、泰勒、麦克劳林、棣莫弗和斯特林等。

泰勒发现的著名公式使人们有可能通过幂级数展开来研究函数;马克劳林的《流数 论》可以说是对微积分最早的系统处理,该书是为反驳伯克利主教《分析学家》一文而 作,后者出于宗教的动机,对牛顿流数论中存在的无限小概念混乱提出了尖锐批评,引 起了关于微积分基础的论战。

泰勒、马克劳林之后,英国数学陷入了长期停滞、僵化的状态。十八世纪初即已爆 发的微积分发明权的争论,滋长了不列颠数学家们浓厚的民族保守情绪,他们囿于牛顿 的传统,难以摆脱其迂回的几何手法等弱点的束缚。与此相对照,在海峡的另一边,新 分析却在莱布尼茨的后继者们的推动下蓬勃发展起来。

推广莱布尼茨学说的任务,主要由他的学生、瑞士巴塞尔的雅各布第一·伯努利和 约翰第一·伯努利两兄弟担当,而这方面最重大的进步则是由欧拉作出的。

欧拉于1748年出版了《无穷小分析引论》,这部巨著与他随后发表的《微分学》、《积分学》标志着微积分历史上的一个转折:以往的数学家们都以曲线作为微积分的主 要研究对象,而欧拉则第一次把函数放到了中心的地位,并且是建立在函数的微分的基 础之上。函数概念本身正是由于欧拉等人的研究而大大丰富了。

数学家们开始明确区分代数函数与超越函数、隐函数与显函数、单值函数与多值函 数等;通过一些困难积分问题的求解,诸如B函数、椭圆不定积分等一系列新的超越函数 被纳入函数的范畴;已有的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的研究不仅进一步系统化,而且被推 广到复数领域。

在十八世纪,数学家们对于函数、导数、微分、连续性和级数收敛性等概念还没有 形成统一的见解,他们往往不顾基础问题的薄弱而大胆前进。尽管如此,许多人对建立 微积分的严格基础仍作出了重要的尝试。除了欧拉的函数理论外,另一位天才的分析大 师拉格朗日采取了所谓”代数的途径“。他在1797年出版的《解析函数论》一书中,主张 用泰勒级数来定义导数,并以此作为整个微分、积分理论之出发点。

达朗贝尔则发展了牛顿的”首末比方法“,但用极限的概念代替了含糊的”最初与最 终比“的说法。如果说欧拉和拉格朗日的著作引入了分析的形式化趋势,那么,达朗贝尔 则为微积分的严格表述提供了合理的内核。19世纪的严格化运动,正是这些不同方向融 会发展的结果。

数学与力学开始结合

数学同力学的有机结合,是十八世纪数学的另一个鲜明特征。这种结合,其紧密的 程度为数学史上任何时期所不能比拟。几乎所有的数学家都以巨大的热情,致力于运用 微积分新工具去解决各种物理、力学问题。

欧拉的名字同流体力学和刚体运动的基本方程联系着;拉格朗日最享盛名的著作《 分析力学》,”将力学变成了分析的一个分支“;拉普拉斯则把数学看作是研究力学天文 学的工具,他的许多重要数学成果正是包含在他的五大卷《天体力学》中。

这种广泛的应用成为新的数学思想的源泉,而使数学本身的发展大大受惠。一系列 新的数学分支在十八世纪成长起来。

达朗贝尔关于弦振动的著名研究,导出了弦振动方程及其最早的解,成为偏微分方 程论的发端。另一类重要的偏微分方程--位势方程,主要通过对引力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而获得。与偏微分方程相联系的一些较为深入的理论问题也开始受到注意。

拉格朗日发展了解一阶偏微分方程的一般理论;对不同类型的二阶方程的研究还促 使欧拉、达朗贝尔等具备了将函数展为三角级数的概念。

常微分方程的研究进展更为迅速。三体问题、摆的运动及弹性理论等的数学描述,引出了一系列的常微分方程,其中以三体问题最为重要,二阶常微分方程在其中扮演了 中心角色。

数学家起先是采用各种特殊的技巧对付不同的方程,但渐渐地开始寻找带普遍性的 方法。这样,欧拉推广了约翰第一·伯努利的积分因子和常数变易法;黎卡提在以他的 名字命名的非线性方程的研究中,首创了后来成为处理高阶方程主要手段的降阶法;泰 勒最先引起人们对奇异解存在性的注意;欧拉在1750年解出了一般的常系数线性方程,他还引进超几何级数作为解二阶线性方程的基础;对全微分方程的研究亦由欧拉、拉格 朗日和蒙日等开展起来。

变分法起源于最速降曲线问题和相类似的一些问题,它的奠基人是欧拉。所谓”最 速降曲线“问题,是要求出两点间的一条曲线,使质点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它由一点至另 一点的降落最快。这问题在1696年被约翰第一·伯努利提出来向其他人挑战,牛顿、洛 必达和伯努利兄弟不久都分别获得了正确的解答。

欧拉自1728年开始以他特有的透彻精神重新考察了最速降曲线等问题,最终确立了 求积分极值问题的一般方法。欧拉的方法后来又为拉格朗日所发展,拉格朗日首先将变 分法置于分析的基础上,他还充分运用变分法来建造其分析力学体系,全部力学被他化 归为一个统一的变分原理--虚功原理。

这些新的分支与微积分本身一起,形成了被称之为”分析“的广大领域,与代数、几 何并列为数学的三大学科,在十八世纪,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代数与几何。

十八世纪的数学家们不仅大大拓展了分析的疆域,同时赋予它与几何相对的意义,他们力图用纯分析的手法以摆脱对于几何论证的依赖,这种倾向成为十八世纪数学的另 一大特征,并且在欧拉和拉格朗日的工作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拉格朗日在《分析力学》序中宣称:”在这本书中找不到一张图,我所叙述的方法 既不需要作图,也不需要任何几何的或力学的推理,只需要统一而有规则的代数(分析)运算“。

几何与代数

对于几何学,十八世纪数学家们着眼于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与此相联系的坐标几何 的发展。虽然早先已有部分结果,但微分几何形成为独立的学科主要是在十八世纪。

伯努利兄弟以及欧拉、拉格朗日等在确定平面曲线曲率、拐点、渐伸线、渐屈线、测地线及曲线簇包络等方面作出许多贡献;蒙日自1771年起发表的一系列工作,则使微 分几何在十八世纪的发展臻于高峰。

蒙日及其学生全面概括了空间曲线的一般理论,并借着偏微分方程对已为欧拉等人 触及的可展曲面、极小曲面、曲面曲率及各种曲面簇等问题获得了系统的结果。蒙日通 过其几何研究还建立了偏微分方程的特征理论。

现代解析几何的基本课题如对称的坐标轴概念、平面曲线的系统研究等,基本上也 是十八世纪的产品。帕伦于1705、1713年将解析几何推广至三维情形,该项工作被克莱 罗所继续。解析几何突破了笛卡儿以来作为求解几何难题的代数技巧的界限。

对综合几何的兴趣直到十八世纪末才被重新唤起,这主要归功于蒙日的《画法几何 学》。蒙日指出画法几何只是投影几何的一个方面,这促进了更一般的投影几何学与几 何变换理论的发展。投影几何在十九世纪整整活跃了一个世纪,而几何变换则已成为现 代几何学的基本概念。

十八世纪许多数学家将分析看作代数的延伸,代数本身的研究有时便服从分析的需 要。然而十八世纪代数学仍为下一世纪的革命性发展开辟了道路。

1799年,高斯发表了关于代数基本定理的研究,给出了该定理的第一个严格证明; 高于四次的代数方程用根式求解之不可能,也已被拉格朗日等人认识,拉格朗日在《方 程的代数求解》一文中讨论了这个问题,虽未能作出严格证明,但却考察了根的有理函 数及根的置换对它们的影响。高斯、拉格朗日的结果是19世纪阿贝尔、伽罗瓦、雅可比 等在方程论方面的划时代成就的出发点。

虚数在十八世纪数学中的重要性增加了,达朗贝尔关于一切虚数都有形式a+bi的断 言,被大多数同时代的学者所接受(虽然他的论证并不严格);丹麦的韦塞尔提出了虚数 的图像表示法,这一切为19世纪复变函数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概率论进一步的发展

帕斯卡、费马和惠更斯以来,第一个对概率论给予认真注意的是雅各布第一·伯努 利。他的《猜度术》一书,包含了大数律的叙述;棣莫弗最早使用正态分布曲线;拉格 朗日的贡献在于误差理论。

不过,首先将概率论建立在坚固的数学基础上的是拉普拉斯。从1771年起,拉普拉 斯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述,特别是1812年出版的《概率的解析理论》,对古典概率论作 出了强有力的数学综合,叙述并证明了许多重要定理。拉普拉斯等人的著作还讨论了概 率论对人口统计、保险事业、度量衡、天文学甚至某些法律问题的应用。概率论在十八 世纪已远不再是只与赌博问题相联系的学科了。

数学教育的发展

十八世纪的数学研究活动,大部分是与欧洲各国的科学院相联系,尤其是大陆国家 的科学院。它们不仅是评议研究成果,促进科学通讯,而且掌握着聘用专门成员的财政 经费。

莱布尼茨1700年创立的柏林科学院,在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克时代曾拥有欧拉和拉 格朗日为院士;欧拉其余的生涯是在彼得堡科学院奉职;拉格朗日在弗里德里克死后被 路易十六请到巴黎。而巴黎科学院也许是十八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与它相联系 的法国最卓越的数学家还有克莱罗、达朗贝尔、孔多塞、拉普拉斯、蒙日以及勒让德等。

这种主要靠宫廷支持的科学院,在推动数学研究职业化方面起了一定的但却是有限 的作用。在十八世纪的晚期,人们开始注意并努力改变大学中数学教育与研究分离、脱 节的现象。

格丁根大学最先强调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但对当时的数学并未发生影响。真正的冲 击来自法国。法国大革命时期建立的巴黎综合工科学校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不仅提供 为培养工程师和教师所必需的数学教育,对数学研究也给予同样的重视,它们作为新型 的科学教育和研究机构的典范,对19世纪数学研究职业化运动有极大的影响。

社会政治对十八世纪数学发展的影响值得注意。十八世纪数学研究活动中心的转移,明显地与资产阶级革命中心的转移现象相吻合。英国学术界的保守气氛,同拥教保王 的政治环境不无关系,而在启蒙思想熏陶下的法国学派,却自觉地接过了发展牛顿自然 科学理论的任务。

法国大革命本身提供了社会变革影响数学事业的史例。这个国家当时最优秀的数学 家,几乎都被革命政权吸收到度量衡改革、教育改革、军事工程建设等活动中去。

对于数学发展特别重要的是他们在新成立的巴黎综合工科学校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中的作用。拉格朗日、拉普拉斯、蒙日、勒让德等均受聘出任那里的数学教授,蒙日还 是综合工科学校的积极创建者并兼校长。他们的任职,使这两所学校特别是综合工科学 校成为新一代数学家的摇篮,如柯西和泊松都是毕业于综合工科学校。

这些学校为适应培养新人才的需要而采用的数学新教材,酿成了”教科书的革命“,其中勒让德的《几何学基础》、蒙日的《画法几何学》、拉克鲁瓦的《微积分学》以及 毕奥和勒弗朗索瓦的解析几何教程,都是反复再版,并被译成了多国语言。在法国所进 行的改革,到19世纪初即已扩及旁国特别是德国,并刺激了英国数学的复苏,成为数学 发展新时代的序幕。

十九世纪欧洲的数学

十九世纪是数学史上创造精神和严格精神高度发扬的时代。复变函数论的创立和数 学分析的严格化,非欧几何的问世和射影几何的完善,群论和非交换代数的诞生,是这 一世纪典型的数学成就。它们所蕴含的新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二十世纪的数学。

十九世纪数学发展的概貌

十八世纪数学发展的主流是微积分学的扩展,它与力学和天文学的问题紧密相联。微积分的运用使这些自然科学领域迅猛发展,至十八世纪末,它们达到了一种相对完美 的程度。

然而,将数学和这些自然科学基本上视为一体的观念,使当时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如拉格朗日、欧拉、达朗贝尔等对数学的前途产生了悲观情绪,他们觉得数学泉源已近枯竭。

而实际上,此时的数学正处于兴旺发达的前夜:18世纪的数学家忙于获取微积分的 成果与应用,较少顾及其概念与方法的严密性,到十八世纪末,为微积分奠基的工作已 紧迫地摆在数学家面前;另一方面,处于数学中心课题之外的数学分支已积累了一批重 要问题,如复数的意义、欧式几何中平行公设的地位,高次代数方程根式解的可能性等,它们大都是从数学内部提出的课题;再者,自十八世纪后期开始,自然科学出现众多 新的研究领域,如热力学、流体力学、电学、磁学、测地学等等,从数学外部给予数学 以新的推动力。上述因素促成了十九世纪数学充满活力的创新与发展。

十九世纪欧洲的社会环境也为数学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舞台,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所 造成的民主精神和重视数学教育的风尚,鼓励大批有才干的青年步入数学教育和研究领 地。法国在十九世纪一直是最活跃的数学中心之一,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如傅里叶、泊松、彭赛列、柯西、刘维尔、伽罗华、埃尔米特、若尔当、达布、庞加莱、阿达马。他们在几乎所有的数学分支中都作出了卓越贡献。法国革命的影响波及欧洲各国,使整 个学术界思想十分活跃,突破了一切禁区。

英国新一代数学家克服近一个世纪以来以牛顿为偶像的固步自封局面,成立了向欧 洲大陆数学学习的”分析学会“,使英国进入世界数学发展的潮流。皮科克、格林、哈密 顿、西尔维斯特、凯莱、布尔等英国数学界的杰出人物,在代数学、代数几何、数学物 理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

德国在1870年统一之前,资本主义发展比较缓慢,但从十八世纪下半叶起,它一直 是思想意识领域十分活跃的地区,特别是思辨哲学强调事物内部矛盾促进事物发展的思 想,对纯粹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从高斯登上数学舞台至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逐渐发展成为与法国并驾齐驱的又一 个世界数学中心,除高斯外,施陶特、普吕克、雅可比、狄利克雷、格拉斯曼、库默尔、魏尔斯特拉斯、克罗内克、黎曼、戴德金、康托尔、克莱因、希尔伯特都无愧为十九 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

处于数学中心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不少优秀学者,最突出的有挪威的阿贝尔 和李,捷克的波尔查诺、俄国的罗巴切夫斯基、切比雪夫和柯瓦列夫斯卡娅,匈牙利的 波尔约,意大利的贝尔特拉米和里奇等。这种人才辈出的局面在数学史上是空前的。

十九世纪数学突破分析学独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几何、代数、分析各分支出现如雨 后春笋般的竟相发展。仅在十九世纪的前30多年中,一批二三十岁的年轻数学家就在数 论、射影几何、复变函数、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群论等领域作出开创性的成绩。

随着众多新研究方向的开拓和证明严格化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埋头于较窄 的领域作精细的研究。如阿贝尔主要从事分析与代数学研究,彭赛列专攻射影几何,伽 罗瓦关心代数方程的可解性。只有高斯和柯西仍然关心科学与数学中几乎所有的问题。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些数学家注意了各分支间的联系,最著名的有克莱因的埃尔 朗根纲领,在几何中引进群的观点,取得很大成功,但专门化的研究方式尚处于方兴未 艾的阶段。从十九世纪晚期开始的将数学各分支奠基于公理体系之上的运动,又推进了 各分支的细分,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

十九世纪数学家的工作方式呈现出全新的、不同于十八世纪的特色。数学成为一项 得到全社会承认的职业,数学家主要在大量培养人才的新型大学教书,研究与教学有机 地联系在一起。法国的巴黎综合工科学校、巴黎高等师范大学,德国的柏林大学、格丁 根大学是当时最重要的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

由于数学家人数与成果的剧增交流思想与成果的渠道增多了,数学杂志成了重要的 传播媒介。法国的热尔岗编辑出版了《纯粹与应用数学年刊》,是最早的专门数学期刊。之后,高水平的数学杂志相继问世,最著名的有克雷尔创办的德文的《纯粹与应用数 学杂志》,刘维尔创办的法文的《纯粹与应用数学杂志》。

到十九世纪后半叶,随着各国数学会的问世,各种会刊及专门杂志显著增加。这些 数学会还在推动本国数学发展和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最早成立的是伦 敦数学会,之后创建的有法国数学会、美国数学会和德国数学会。在接近世纪之末,由 各国数学会发起在瑞士苏黎世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后成为一项定期举行的国 际学术活动。

十九世纪数学的发展错综复杂,粗略地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数论、分析与几何的创新阶段

这一阶段从十九世纪初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1801年,高斯发表《算术研究》,这部象征近代数论起点的巨著,同时也打开了数 学新世纪的大门。十九世纪前的数论主要是一些漂亮但却孤立的成果,高斯一方面将这 些成果系统化,对问题及方法加以分类,同时开辟了全新的课题及方法。树立了严格证 明的典范,认为找出简单漂亮的证明,有助于掌握问题的实质并发现不同问题间的联系(典型的是他给出了二次互反律的七个证明)。

高斯的观点代表了十九世纪对数学严密性追求的时代精神,也指出了纯粹数学发展 的一条途径。同年,高斯依据少量观测数据,运用误差分析等方法计算出谷神星的轨道,准确地预报了这颗小行星在天空出现的时刻,哄动了科学界。高斯在一生中始终对理 论与应用同等重视,他的成就一直鼓舞着最有才华的数学家。他和阿基米德、牛顿一起,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

1807年,傅里叶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一篇关于热传导的文章,在解热传导方程时,提出任意函数可用三角级数表示。这是分析学在十九世纪的首项重要工作,它不仅使分 析方法进入新的物理领域,而且扩展了函数概念,推进了偏微分方程理论。对傅里叶级 数收敛点的研究,最终导致康托尔创立集合论。由于傅里叶级数在应用中的重要性,研 究其收敛性成为分析严格化的动力之一。

十九世纪分析严格化的倡导者有高斯、波尔查诺、柯西、阿贝尔和狄利克雷等人。1812年,高斯对一类具体的级数--超几何级数,进行了严密研究,这是历史上第一项重 要的有关级数收敛性的工作。1817年,波尔查诺首先抛弃无穷小量概念,用极限观念给 出导数和连续性的定义,并得到判别级数收敛的一般准则(现称柯西准则),由于他的工 作长期被埋没,因此对当时数学的发展没有产生影响,是数学史上一件憾事。

柯西是对分析严格化影响最大的学者,1821年发表了《分析教程》,除独立得到波 尔查诺的基本结果,还用极限概念定义了连续函数的定积分,这是建立分析严格理论的 第一部重要著作。值得注意的是,柯西的分析理论基本上基于几何直观,按现代标准衡 量仍不够严密。阿贝尔一直强调分析中定理的严格证明,在1826年最早使用一致收敛的 思想,证明了连续函数的一个一致收敛级数的和在收敛区域内部连续。

柯西在建立严格的分析理论的同时,还为十九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创造--单复变函数 论奠定了基础。1814~1825年间,他得到了计算复函数沿复平面上路径积分的基本定理 和留数计算公式。由于柯西的工作,复数和复变函数论在十九世纪20年代为广大数学家 所熟悉。1826年,阿贝尔和雅可比创立了椭圆函数理论,成为复变函数论蓬勃发展的生 长点。

十九世纪最富革命性的创造当属非欧几何。自古希腊时代始,欧氏几何一直被认为 是客观物质空间惟一正确的理想模型,是严格推理的典范。16世纪后的数学家在论证代 数或分析结果的合理性时,都试图归之为欧氏几何问题。

但欧氏几何的平行公设曾引起数学家的持久的关注,以弄清它和其他公理、公设的 关系。这个烦扰了数学家千百年的问题,终于被高斯、罗巴切夫斯基和波尔约各自独立 解决。高斯在1816年已认识到平行公设不可能在欧氏几何其他公理、公设的基础上证明,得到在逻辑上相容的非欧几何,其中平行公设不成立,但由于担心受人指责而未发表。

1825年左右,波尔约和罗巴切夫斯基分别得到同样的结果,并推演了这种新几何中 的一些定理。罗巴切夫斯基1829年的文章《论几何基础》是最早发表的非欧几何著作,因此这种几何也称为罗巴切夫斯基几何。这项发现的技术细节是简单的,但观念的变革 是深刻的,欧氏几何不再是神圣的,数学家步入了创造新几何的时代。

非欧几何对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空间形式提供了有力武器,但由于它背叛传统,创 立之初未受到数学界的重视。只是当高斯有关非欧几何的通信和笔记在他1855年去世后 出版时,才因高斯的名望而引起数学家们的关注。

十九世纪前半叶最热门的几何课题是射影几何。1822年,彭赛列发表《论图形的射 影性质》,这是他1813~1814年被俘关在俄国时开始研究的总结。他探讨几何图形在任 一投影下所有截影所共有的性质,他的方法具有象解析几何那样的普遍性。1827年左右,普吕克等人引进齐次坐标,用代数方法研究射影性质,丰富了射影几何的内容。

对纯几何问题兴趣的增长,并未减弱分析在几何中的应用。高斯从1816年起参与大 地测量和地图绘制工作,引起他对微分几何的兴趣。1827年他发表的《关于曲面的一般 研究》,为这一数学分支注入了全新的思想,开创了微分几何的现代研究。

代数观念的变革时期

代数思想的革命发生在十九世纪30~40年代。

1830年,皮科克的《代数学》问世,书中对代数运算的基本法则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这之前,代数的符号运算实际仅是实数与复数运算的翻版。皮科克试图建立一门更 一般的代数,它仅是符号及其满足的某些运算法则的科学。他和德·摩根等英国学者围 绕这一目标的工作,为代数结构观点的形成及代数公理化研究作了尝试,因而皮科克被 誉为”代数中的欧几里得“。皮科克的目标虽然很有价值,但方法过于含糊,无法达到他 的愿望。

代数中更深刻的思想来自于数学史上传奇式的人物伽罗华。在1829~1832年间,他 提出并论证了代数方程可用根式解的普遍判别准则,从概念和方法上为最基本的一种代 数结构(群)理论奠定了基础,阐明了群的正规子群及同构等重要概念。

伽罗华在1832年去世前,几次向巴黎科学院递交他的论文,均未获答复。他的理论 在1846年由刘维尔发表之前几乎无人知晓,到十九世纪60年代后才引起重视,这是数学 史上新思想历经磨难终放异彩的最典型的例证。

另一项引起代数观念深刻变革的成果,归功于哈密顿和格拉斯曼。哈密顿在用”数 对“表示复数并探究其运算规则时,试图将复数概念推广到三维空间,未获成功,但却意 想不到的创立了四元数理论,时间是1843年。

四元数是第一个被构造出的不满足乘法交换律的数学对象。从此,数学家便突破了 实数与复数的框架,比较自由地构作各种新的代数系统。四元数理论一经问世便引来数 学与物理学家的讨论,它本身虽没有广泛应用,但成为向量代数、向量分析以及线性结 合代数理论的先导。1844年,格拉斯曼在讨论 n维几何时,独立得到更一般的具有 n个 分量的超复数理论,这一高度独创的成果由于表达晦涩,无法为当时的学者所理解。

在这一时期,还诞生了代数不变量理论,这是从数论中的二次型及射影几何中的线 性变换引伸出的课题。1841年左右,凯莱受布尔的影响开始研究代数型在线性变换下的 不变量。之后,寻找各种特殊型的不变量及不变量的有限基,成为十九世纪下半叶最热 门的研究课题,出现了人数众多的德国学派,进而开辟了代数几何的研究领域。

数论中的重要问题,往往成为新思想发展的酵母。1844年,库默尔在研究费马大定 理时提出了理想数理论,借助理想数可证明在惟一因子分解定理不成立的代数数域中,普通数论中的某些结果仍成立。

在这代数学丰产的时期,几何、分析和数论也都有长足的进步。格林在讨论变密度 椭球体的引力问题时,考虑了 n维位势;凯莱在分析学中讨论了具有 n个坐标的变量; 格拉斯曼则直接从几何上建立高维空间理论。他们从不同角度导出超越直观的 n维空间 概念。施陶特确立了不依赖欧氏空间的长度概念的射影几何体系,从逻辑上说明射影几 何比欧氏几何更基本。

分析的严格化在继续。狄利克雷按变量间对应的说法给出现代意义下的函数定义。魏尔斯特拉斯开始了将分析奠基于算术的工作,从1842年起采用明确的一致收敛概念于 分析学,使级数理论更趋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未经严格证明的分析工具仍被广泛使用,在获得新结果方面显示威 力。格林首先使用了位势函数的极小化积分存在的原理,即现称的狄利克雷原理,它的 严格理论迟至1904年才为希尔伯特阐明,但是在十九世纪50年代就已成为黎曼研究分析 学的重要工具。

随着分析工具的逐步完善,数学家开始更自觉地在数学其他分支使用它们。除微分 几何外,解析数论也应运而生。1837年,狄利克雷在证明算术序列包含无穷多素数时,精心使用了级数理论,这是近代解析数论最早的重要成果。刘维尔则在1844年首次证明 了超越数的存在,引起数学家对寻找超越数和证明某些特殊的数为超越数的兴趣。在下 半世纪,林德曼利用埃尔米特证明 e为超越数的方法,证明了π的超越性,从而彻底解 决了化圆为方问题。

数学新思想的深化阶段

这一阶段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1851年,黎曼的博士论文《单复变函数一般理论的基础》第一次明确了单值解析函 数的定义,指出了实函数与复函数导数的基本差别,特别是阐述了现称为黎曼面的概念 和共形映射定理,开创了多值函数研究的深刻方法,打通了复变函数论深入发展的道路。黎曼本人利用这一思想出色地探讨了阿贝尔积分及其反演阿贝尔函数,1854年,黎曼 为获大学讲师资格,提交了两篇论文,其中《关于作为几何学基础的假设》是数学史上 影响最深远的作品之一。

在十九世纪前半叶,数学家已认识到存在不同于欧氏几何的新几何学,并发展了内 蕴几何和高维几何的理论,但它们处于分散与孤立的状态。黎曼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将三 者统一于 n维流形的理论,开始了现代微分几何学研究。

这是关于任意维空间的内蕴几何,黎曼以二次微分形式定义流形的度量,给出了流 形曲率的概念。他还论证了能在球面上实现二维正的常曲率空间。据说黎曼的深刻思想 当时只有高斯能理解。经十九世纪60年代贝尔特拉米等人的介绍与推进,黎曼的理论才 开始为广大数学家领悟,他们对微分不变量的研究,最后导致里奇创立张量理论。

在另一篇论文中,黎曼探讨了将积分概念推广到间断函数上去,提出了现称为黎曼 积分的概念。他构造了具有无穷间断点而按他的定义仍可积的函数。寻找这类函数是十 九世纪70~80年代很时髦的课题。沿着扩展积分概念的方向,后来的数学家得到各种广 义积分,最著名的当属二十世纪初出现的勒贝格积分。

1859年,黎曼研究 ζ函数的复零点,提出著名的黎曼猜想。黎曼的思想,在几何、分析、数论领域长盛不衰,有力地影响着十九世纪后期以至二十世纪的数学研究。

魏尔斯特拉斯在这一时期继续分析算术化的工作,提出了现代通用的极限定义,即 用静态的方法(不等式)刻画变化过程。他构造出处处不可微的连续函数实例,告诫人们 必须精细地处理分析学的对象,对实变函数论的兴起起了催化作用。在复变函数论方面,他提出了基于幂级数的解析开拓理论。魏尔斯特拉斯的众多成果出自他任中学教员的 时期,到1859年出任柏林大学教师后才广为人知。由于他为分析奠基的出色成就,后被 誉为”现代分析之父“。

当德国学者在分析与几何领域大放异彩之时,英国学者继续发挥他们在代数中的优 势。1854年,布尔发表了《思维规律的研究》,创立了符号逻辑代数,这是使演绎推理 形式化的有力工具。布尔强调数学的本质不是探究对象的内容,而是研究其形式,因而 数学不必限于讨论数和连续量的问题,可由符号表示的一切事物都可纳入数学领域。

1855年,凯莱在研究线性变换的不变量时,系统地提出矩阵概念及其运算法则。矩 阵是继四元数之后的又一类不满足乘法交换律的数学对象,它们和群论都是推动抽象代 数观点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凯莱之后,矩阵理论不断完善,不仅成为数学中的锐利 武器,还是描述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有效武器。

基于对矩阵和四元数的认识,凯莱还引进了抽象群的概念,但未立刻引起重视,抽 象群论的发展还有待于对各种具体的群作深入的研究。

十九世纪60年代末,若尔当担起了向数学界阐明伽罗瓦理论的重任,在发表于187 0年的《置换论》中,他对置换群理论及其与伽罗瓦方程论的联系作出清晰的总结,为群 论在十九世纪最后30年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数学家对射影几何及非欧几何的认识也日趋深化。1859年,凯莱论证 了欧氏空间的度量性质并非图形本身的届性,而可以借助某种特定图形按射影概念加以 建立,说明欧氏几何是射影几何的一部分。克莱因发挥凯莱的思想,同样论证非欧几何 也可以包括在射影几何之内。这样便彻底澄清了射影几何与那些度量几何的关系,铺平了几何公理化发展的道路。

1868年,贝尔特拉米在伪球面上实现了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在欧氏空间中给出直观 上难以想象的非欧几何模型。之后克莱因和庞加莱分别给出各自的非欧几何模型,说明 非欧几何本身的相容性(即无矛盾性)与欧氏几何一致,加速了人们接受非欧几何的进程。

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高斯在十九世纪初开辟的代数数论研究,经由戴德金和克 罗内克等人的推进,形成为内容丰富的现代数学分支。戴德金引进一种代数数类代替库 默尔的理想数,重建了代数数域中的惟一因子分解定理,创立了理想论。克罗内克则另 辟蹊径,得到相似的概念,并创立有理函数域论,引进在域上添加代数量生成扩域的方 法。

这里,需要提及概率论中的几项重要成果。在十九世纪,概率论的发展不象数学其 他分支那样突出。自拉普拉斯之后,泊松曾得到著名的泊松分布。更重要的是切比雪夫 关于独立随机变量序列的大数律和某类独立随机变量序列的中心极限定理,概率论的系 统理论到二十世纪才完成。

综上所述,可看到十九世纪前半叶出现的新思想,在这20多年间变得更成熟,形成 了众多独立的研究方向或分支学科。

数学公理化运动的初创期

这一阶段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到十九世纪末。数学经过十九世纪前七十年的发展,讨论基础问题的条件已趋成熟。与以前的世纪不同,十九世纪的数学家最终选择算术 而不是几何作为本门科学的基础。

几何中普吕克有关齐次坐标的研究,分析中魏尔斯特拉斯的静态方法都反映了这种 倾向。但是算术中最基本的实数概念始终是模糊的。柯西的实数定义有严重缺陷,犯了 循环定义的错误。

1872年,魏尔斯特拉斯、康托尔、戴德金和其他一些数学家,在确认有理数存在的 前提下,通过不同途径给无理数下了精确定义。又经过不少数学家的努力,最终由意大 利学者皮亚诺完成了有理数理论。1881年,他在《算术原理新方法》中,给出了自然数 的公理体系,由此可从逻辑上严格定义正整数、负数、分数、无理数。

康托尔在探讨实数定义的同时,研究了傅里叶级数收敛点集的结构,1874年起发表 一系列有关无穷集合的文章,开创了集合论这一基础性的数学分支。康托尔的成果是高 度独创性的,他把无穷集本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一对应方法,区分无穷集的大小,定义了集合的基数(或称势),引进序型、序数以及一些属于拓扑学的基本概念。他提出 了著名的连续统假设。

康托尔的工作影响十分深远:首先是重新唤起人们对实无穷的研究,开拓了点集拓 扑的领域;第二,使人们把函数的定义域建立在一般的点集之上,推动了测度论和泛函 分析的研究;第三,由于集合论的内在矛盾,激发起对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深入研究。

但集合论问世之初,曾遭到一些著名数学家的激烈反对,以至康托尔晚年处于精神 崩溃状态。到十九世纪末,阿达马等证实了康托尔的理论在分析学中的重要应用,才使 这一理论得到转机,终于成为二十世纪数学研究的一个基础。

分析的严格化以皮亚诺的自然数公理体系的建立而告一段落。这种公理化的倾向也 同样在其他数学分支蔓延。弗雷格提出了逻辑公理体系,帕施得到了射影几何的公理体 系。最著名的是希尔伯特于1899年在《几何基础》中阐述的欧几里得几何的公理系统。他考虑了公理系统的独立性、相容性和完备性,并证明欧几里得几何的相容性可归结为 算术的相容性。

希尔伯特的工作掀起了公理化的热潮:一方面,数学家为各数学分支建立公理体系 ;另一方面,通过略去否定或其他方式改变所论体系的公理来探索新体系、新问题。

公理化运动并没有限制新思想的萌生和对各种具体课题的研究,后者始终是数学发 展中最活跃的因素。群论的应用在这一时期特别引人瞩目,1872年,克莱因受聘任埃尔 朗根大学教授时,发表题为《关于近代几何研究的比较考察》的讲演(即著名的埃尔朗根 纲领),他指出每种几何可由特定的变换群来刻画,各种几何的研究内容是在相应的变换 群下的不变量,一种几何的子几何则是研究原变换群的子群的不变量。根据变换群的观 点,克莱因对几何进行了系统分类,揭示了群的概念在几何中的统一作用(不包括一般的 黎曼几何和代数几何)开拓了研究几何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克莱因的工作体现了数学专门 化趋势中蕴含的统一因素。

1874年,挪威数学家李在研究常微分方程与保持这些方程的解不变的变换群之间的 关系时,创建了连续变换群理论(现称李群)以及相应的代数(现称李代数)。有了对具体 的群的广泛研究,抽象群论获得了新生。1882年,德国数学家迪克受凯莱工作的鼓舞,引进用生成元和生成元之间关系来定义群的抽象观点,开始抽象群论的系统研究。与此 相伴的是分析与经典代数方法对群论的应用,即群的表示理论应运而生。

组合拓扑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十九世纪末登上了数学舞台。庞加莱是这一领域的主要 奠基者。庞加莱是当时领头的数学家之一,兴趣广泛,研究涉及众多数学分支以至天体 力学和物理科学。在探讨描述行星运动的微分方程周期解时,他采用了拓扑观点分析奇 点及积分曲线的结构,开创了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在研究一般”维图形的结构时,引进了 一套系统的组合方法,为组合拓扑奠定了基础。拓扑和抽象代数的观点和方法成为二十 世纪最有影响的研究手段。

与庞加莱齐名的另一位著名数学家是希尔伯特。他不仅积极创导了公理化方法,而 且特别重视数学中单个重大问题的研究,认为这是数学活力之所在。他本人就通过解决 一系列具体问题,得到许多重要方法。十九世纪末,他发表了两个报告。《数论报告》 系统总结了代数数论的全部成果,开辟了类域论的研究方向。

1900年,在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希尔伯特作了影响深远的题为《数学问题》 的报告,成为迎接二十世纪挑战的宣言。

在数学分成几十个分支各自独立发展的形势下,希尔伯特坚信数学科学是一个不可 分割的有机整体,它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十九世纪末,领头数学家 对数学前途充满了信心,与十八世纪末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庞加莱和希尔伯特的业绩 展示了二十世纪数学大发展的曙光。

第二篇:第四十七集 十九世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第47集十九世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了一场反对西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这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殖民地独立解放运动,诞生了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国家,史称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拉丁美洲长期置于西方殖民主义的统治之下,到十八世纪末,绝大部分地区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

长期以来,美洲殖民地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社会模式,塔顶是独揽大权的殖民官吏,塔底是印第安债务农和黑人奴隶,中间是比较富裕、但几乎无权的土生白人和混血种人,西班牙、葡萄牙王室则是这一社会模式的统治者。十八世纪下半叶,西葡王室对殖民地统治方式进行改革后,美洲农牧业、矿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较快发展,开始融入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正在萌生和发展。较富裕的土生白人在政治上受歧视,经济上受宗主国控制,非常痛恨宗主国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为了自身的权益,他们时而联合下层群众,反抗殖民统治,动摇着金字塔的基石。十九世纪初,欧美启蒙思想传入美洲,土生白人知识分子逐步接受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思想理念,随后,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又促进了美洲人独立思想的形成。在土生白人知识分子的鼓动下,美洲各地纷纷成立秘密革命团体,准备寻机起事。1790至1804年的海地革命的胜利,揭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

1697年法国在海地岛西部建立殖民统治后,从非洲大量贩卖黑人奴隶,开发种植园经济,黑人奴隶遭受残酷的压榨和奴役,混血各人和自由黑人也无法逃脱倍受歧视的命运。1790年10月,混血各人领袖奥热为争取公民权,率先发动武装起义,遭殖民当局镇压。次年8月爆发的黑人奴隶起义,在杜桑、卢维图尔的领导下,迅速蔓延海地北部。杜桑、卢维图尔利用西班牙和英国干涉军入侵海地岛西部的机会,联合西班牙军攻打法军,占领了海地北部大片土地。当法国雅各宾派执政、宣布废除海地奴隶制时,他又联合法军将西班牙和英国干涉军逐出海地北部,宣布废除占领区奴隶制。1794年法国发生热月政变,法国政府试图在海地推行奴隶制,并增派远征军。1802年,在反击法国远征军的战争失利的情况下,杜桑受骗被捕,并被押送到法国。被激怒了的起义军发动强大攻势,痛歼法国远征军。经过多年的艰苦征战,海地人民赶走了西班牙和英国干涉军,打败了法国远征军,摆脱了法国的殖民统治,后又挥师东进,驱逐海地岛东部的西班牙殖民总督,统一了整个海地岛,于1804年1月1日,建立了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国家。

海地革命胜利后,独立运动首先在西属美洲全面展开。1808年法国军队进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登上西班牙王位,西班牙各省组织中央执政委员会,领导抗法斗争。西班牙政局动荡,给西属美洲人民的独立斗争创造了有利时机,斗争遂在三个战区同时展开。得到法军占领马德里的消息后,委内瑞拉、加拉加斯土生白人地主和商人,于1810年4月19日成立最高执政委员会,宣布撤消全部殖民机构,进行独立斗争。1811年3月2日,加拉加斯召开国会,成立了临时政府,并于7月5日通过第一个独立宣言。7月7日委内瑞拉共和国正式成立。次年起义军不幸失败,最高统帅米兰达被关进监狱。革命的另一将领玻利瓦尔前往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城,发表《卡塔赫纳宣言》,号召军民支持委内瑞拉解放事业。1813年5月,波利瓦尔率领500起义军,越过安第斯山,一举攻克委内瑞拉境内的特鲁希略等城市,解放加拉加斯。次年一月,委内瑞拉第二共和国宣告成立。但不久,革命又遭镇压。玻利瓦尔被迫前往牙买加。1815年5月玻利瓦尔发表《牙买加来信》,重申解放祖国的决心。12月,他前往海地,重新召集、组织各路起义军,并在海地共和国的大力支持下,于1816年率军在委内瑞拉俄利诺科登陆,攻克重镇安哥斯杜拉。玻利瓦尔发布解放奴隶、给士兵分配土地的命令,吸引了大批农牧民参加起义队伍。1819年2月15日,起义军在安哥斯杜拉召开国会,宣布成立委内瑞拉第三共和国,任命玻利瓦尔为共和国总统。1821年6月,起义军在卡拉德博战役中,一举歼灭委内瑞拉殖民军主力,解放了加拉加斯,并在年底使委内瑞拉全境获得解放。1819年5月,玻利瓦尔率起义军向哥伦比亚进发,于8月7日在波亚卡与殖民军大战,直抵总督府波哥大,迫使殖民军总督弃城而逃。同年12月,哥伦比亚与委内瑞拉合并,成立哥伦比亚共和国,玻利瓦尔当选为共和国最高统帅和总统。1822年,玻利瓦尔解放厄瓜多尔重镇基多及附近地区,厄瓜多尔已加入哥伦比亚共和国,称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至此南美洲北部的独立战争全部结束。约瑟夫·波拿巴登上西班牙王位的消息传到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后,市民们群情激愤,立即涌上街头,要求罢免西班牙任命的总督,成立由土生白人独立派组成的临时政府,邻近的巴拉圭、乌拉圭以及智利已相继成立了临时政府。爱国领袖圣·马丁闻讯后,于1812年3月由西班牙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训练骑兵团。10月,圣·马丁支持成立阿根廷新政府,并于次年2月指挥骑兵团在圣洛伦索重创敌军,保卫了布宜诺斯艾利斯。1816年7月9日,在阿根廷土库曼召开的国民会议一致通过决议,成立拉普拉塔联合省,并宣布独立。1814年圣·马丁辞去北方军司令职务,任阿根廷西部库约省省长,秣马厉兵以实施远征计划。1816年国民会议命名圣·马丁的军队为安第斯山军,由圣·马丁任司令。次年1月,圣·马丁和智利解放者奥希金斯率领5000余名官兵,分兵四路,翻越安第斯山,踏着隘口的皑皑白雪,经过18天行军抵达智利境内,奇迹般完成了军事史上著名的长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陶国俊)‘“圣·马丁是一个胸怀远大革命抱负的占战略家,他于1813年底到达土库曼,担任北方军总司令后,就逐渐认识到,南美独立运动要取得彻底的胜利,必须直捣南美地区的殖民老巢——秘鲁,并进一步否定了不能取道上秘鲁解放秘鲁的可能性。经过慎重考虑,他制定了一个由阿根廷西部越过安第斯山,先解放智利,再沿海岸线北上进攻秘鲁的计划。这是一个伟大、雄伟而大胆的战略决策,圣·马丁为实现这个伟大决策灌注了全部心血。” 2月12日,起义军在圣地亚哥附近的塔卡布科镇与殖民军决战,活捉智利最高指挥官,圣·马丁与奥希金斯在圣地亚哥胜利会师。

(智利学者 玛努埃尔·黎赛歌)“这次战役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穿越山地的过程也充满了艰辛,他们来自不同的方向,当时的西班牙军队并没有作好应战准备,而且几股力量突然在同一个地方汇合,他们分别从智利的南部和北部穿越安第斯山脉,这完全出乎西班牙人的意料之外,没想到会在中心集结了如此强大的军队,西班牙人甚至来不及思考怎么应对,对方就发起了强大的攻势,同时这也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兄弟之间的合作,在这次战役中,智利和阿根廷联合起来,共同为拉美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1818年2月12日,智利宣布独立。圣·马丁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智利境内的殖民军残余,使智利全境获得解放。圣·马丁计划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沿太平洋北上解放秘鲁,他筹款招兵、组建舰队,于1820年8月率舰队由瓦尔帕来索向秘鲁进发。9月8日,在秘鲁的皮斯科镇附近登陆后,圣·马丁连战皆胜,殖民军被迫向安第斯山区撤退。1821年7月12日,起义军占领秘鲁首府利马,28日,秘鲁宣布独立。圣·马丁为掌握秘鲁军政大权的护国公。1822年7月,南美独立运动史上著名的两位革命领袖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在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会面。

(阿根廷学者 奥古斯汀·阿尔维托·努涅斯)“圣·马丁是南美洲独立运动的领袖之一,另外还有一位领袖人物就是西蒙·玻利瓦尔,他也是南美洲独立运动的领军人物。可以这么说圣·马丁主要在南美洲的南部领导解放运动,而西蒙·玻利瓦尔主要在北部地区活动,他同西班牙殖民者作战,使哥伦比亚获得解放,接着解放了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两位成功的独立运动领袖圣·马丁和玻利瓦尔,他们在会面时达成了协议,这就是著名的瓜亚基尔会谈。关于这次会谈的内容有很多猜测和说法,因为有关他们会谈的内容没有文字的记载。”

由于两人意见不一致,会见结束后,玻利瓦尔担当了解放整个秘鲁的任务。1823年9月1日,玻利瓦尔抵达秘鲁,率联军夺取了胡宁战役的胜利,一举扭转了秘鲁战场的不利态势。1824年12月,玻利瓦尔麾下的将领苏克雷在阿亚库乔的总决战中俘虏了秘鲁总督和10个元帅,接着挥师上秘鲁。1825年1月25日,上秘鲁宣布独立,取名玻利维亚。至此,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势力被彻底摧垮,南美洲全境获得解放。

第三个战区的重点是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墨西哥是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最早的中心,殖民势力强大。1810年9月15日,黑西哥殖民当局下令逮捕爱国人士。16日,爱国领袖伊达尔戈在多洛雷斯镇发动印第安人起义,一时间,打倒坏政府、夺回土地的呼声响遍大地。黑人奴隶、印第安人及土生白人纷纷加入起义队伍,仅一个多月,起义军就增加到8万余人,攻克瓜那华托、巴利阿多里德,直至总督府所在地墨西哥城。11月26日,伊达尔戈未及攻城,便率军占领瓜达拉哈拉,建立了革命政府。伊达尔戈颁布法令要求在10天之内废除奴隶制、解放奴隶、废除人头税、将土地全部归还农民。不幸的是,1811年1月17日,伊达尔戈在瓜达拉哈拉城外的卡尔德桥地区战斗失败,惨遭杀害。

莫雷洛斯接替伊达尔戈继续领导墨西哥独立运动。莫雷洛斯曾于1810年受伊达尔戈之命前往墨西哥南部领导游击战争,到1813年已控制墨西哥南部的大部分地区。9月14日,在莫雷洛斯的建议下,各地起义军代表在查尔潘辛戈举行第一次国民议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陶国俊)“莫雷洛斯为议会亲自起草了宪法大纲,民为《民族意识》,主要内容:美洲是自由、独立的美洲,它不隶属于其他任何民族、政府和王朝,赶走与我们为敌的西班牙人,墨西哥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制,主权属于人民,人民有权随意成立和更换政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永远废除奴隶制和封建等级制,提倡和平外交,尊重民族主权,互不侵犯别国的领土等等。这是一个涉及墨西哥内政、外交的、激进的社会革命性纲领,在墨西哥近代政治思想史上起着重要作用。”

1813年11月6日,墨西哥宣布独立,议会召开期间,起义军曾遭到殖民军的疯狂镇压。12月22日,起义军在瓦利阿多利德遭遇殖民军和以伊图维德为首的地方武装的攻击,损失惨重。1815年初,莫雷洛斯不幸被俘,光荣就义。1820年3月,西班牙发生自由派领导的起义,并采取了一些反封建、反教会的措施。墨西哥土生白人地主和教会十分惊恐。1821年2月,代表这部分人利益的伊图维德提出了伊拉瓜计划,主张保证墨西哥独立,保存天主教会在墨西哥特权,保持宗主国白人和土生白人地位平等,使墨西哥各方面的利益取得了暂时的妥协。1824年墨西哥共和国正式宣布成立。墨西哥独立运动波及到中美洲各省,1821年各省脱离西班牙宣布独立,又分别在1821年和1822年加入墨西哥。1823年中美洲各省脱离墨西哥,建立了独立的联邦共和国——中美洲联合省,到此,西属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结束。巴西人民反对葡萄牙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始于十九世纪初。从1530年起,巴西就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1807年,拿破仑一世军队入侵葡萄牙后,摄政王若昂率领王室及大批官员到达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直接统治巴西。1820年,葡萄牙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新议会要求若昂六世回国。1821年4月,若昂六世离开巴西之前,预感到巴西人民会利用这个机会争取独立,便将其子佩德罗留在巴西担任摄政者。若昂六世回国后,葡萄牙议会进而要求佩德罗回国。佩德罗于1822年1月9日断然回答议会道:我将留在这儿,并组建了以自由派波尼法秀为首的新政府。3月,葡萄牙派遣马德拉将军率军占领巴西的巴伊亚,巴西官民同仇敌忾、围攻巴伊亚,马德拉被迫撤离巴伊亚。在人民运动的推动下,佩德罗立即召开议会,起草独立宪法。9月7日,佩德罗在巡视到圣保罗城附近的伊皮兰加河畔时,又接到了葡萄牙议会拒绝巴西独立要求的回复。怒不可遏的佩德罗立即挥出手中的宝剑,高声宣布:不独立、毋宁死,这一天被定为巴西独立日。12月1日,佩德罗在里约热内卢加冕称帝,号佩德罗一世。1825年葡萄牙正式承认巴西独立。至此,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全部结束。

持续了近40年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几乎遍及拉丁美洲各地,约2000万人卷入这场斗争,就其时间之长、地域广、涉及人口之多,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拉丁美洲各国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先后推翻了殖民主义统治,建立了民族国家,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运动的性质总的来说,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场革命是不彻底的,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土地所有制。独立后的拉丁美洲仍然任重道远。

第三篇:15.第十五讲 十八 十九世纪英国的美术

第十五讲 十八、十九世纪英国的美术

十八世纪油画的主要种类是肖像画,出现了几个重要肖像画家——如威廉•荷加斯(Willian Hogartn,1697-1764)、雷诺兹(Sir Joshua Reynolds,1723—1792)庚斯博罗(Thomes Gainshorough,1727—1788)等。

威廉·荷加斯(Willian Hogartn , 1697——1764)是英国十八世纪风俗画和肖像画的代表人物。生于伦敦一个教师家庭,15岁时做银匠学徒,1720年进入画家松希尔画室学习油画,以社会道德风俗画而知名于世。他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肖像画家,《卖虾女》是此类画中的代表作。画家用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塑造了一个活泼大方的女郎,她的衣着头巾突出地表明了画中女郎属于海滨劳动者的身份,她那圆圆的眼睛,微张的嘴,以及海风与阳光染就的肤色很好地表现出了这位卖虾女郎开朗的性格,凝定在画面上的生动的一瞬,正是卖虾女被不远处的事物吸引住的神情。

雷诺兹是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创建者和第一任院长,在肖像画艺术中,继承了文艺复兴艺术和伦勃朗的绘画手法,提出了关于肖像画的创作原则——认为一幅画中大面积的蓝色会影响人物的性格刻划和画面色彩的和谐。因此,在他的肖像画中很少用蓝色作为主导色调。

雷诺兹出身于牧师家庭,十八岁到伦敦学画,后到意大利,深受古典艺术的影响。1752年回国后,成为上流社会肖像画家。他的肖像画具有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特点,形象真实生动,善于深入描绘人物的心理,《马斯达·佩亚》(1788)这幅描绘儿童肖像的作品中,色彩运用和构图方式上具有威尼斯画派的特点。完好地体现出雷诺兹的美学思想。《扮演悲剧女神的悉登斯夫人》(1784)也具体体现出他的艺术创作原则。悉登斯夫人是当时一位名演员,雷诺兹从她的表情中,看到了她所秉赋的悲剧演员的特资,于是按照自己的想象,请悉登斯作模特,这幅具有悲剧气氛的理想化的肖像作品,整个画面以暗红色为基调,悉登斯夫人身着古代的袍服,坐在古代式样的扶手椅上,引颈向天,眼含悲怨,周围是缭绕的云雾,在悉登斯夫人的后面深暗的背景处,画着两位与悲剧女神相关的人物。通过这些想像力的艺术手法,突出了画中的悲剧气氛,在艺术处理上具有伦勃朗的绘画特点。

庚斯博罗是与雷诺兹齐名的画家,同时供职于皇家美术学院,但由于两人不同的个性,导致他们艺术思想上的差异。雷诺兹如上所述,认为画面上不宜用大面积兰色;庚斯博罗不同意他的看法,认为兰色的恰当运用同样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画面的和谐。为证明他的理论,庚斯博罗画了这幅《蓝衣少年》(1770),画面上一位少年身着一套蓝色的贵族服装,一手叉腰,潇洒地站在一片辽阔的风景中,蓝色成为这幅画面的主色调,完美地表现出少年的青春活力和自豪的表情。画家用较纯的蓝色和豪放的用笔,真实地描绘出衣服的质惑以及衣服的蓝色与皮肤色彩的对比,他的这一不拘成法的艺术探求,常被后人传为佳话。

《蓝衣女子》

1785年,庚斯博罗也为悉登斯夫人画了一幅肖像,在这幅肖像画中,庚斯博罗将悉登斯画成一位衣着华丽,穿着入时的贵夫人的形象,她头戴黑色的礼帽,身着发亮的兰色条纹礼服,舒适自如地坐在园形的靠背椅上,显露出悉登斯夫人高贵端庄的气质。在表情刻划上,庚斯博罗不像雷诺兹那样去作戏剧性的处理,主要表现的是这位夫人的含蓄沉静的性格。在艺术手法上,雷诺兹更多地带有古典主义的理性化色彩,庚斯博罗则具有罗可可艺术的豪华与细腻的特点。同样一个人物,在庚斯博罗与雷诺兹这两位不同个性及艺术观点的画家笔下,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性格特点。他们的绘画实践对于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活动的复杂性是一个生动的说明。

庚斯博罗后来虽以肖像画名世,但他对风景画的兴趣始终不减,在他艺术成熟时期的肖像画中,常将真实的人物置于自然风景之中。虽然在他之前,尼德兰画家凡·代克作过这种形式的肖像画,但充分展示英国人特有的“感觉主义”特点的作品,是从庚斯博罗开始的。《清晨漫步》(1785)这幅油画,以人物肖像为主体,描绘的是一对年轻的贵族夫妇,清晨起来在庭园内散步的情景。

《清晨漫步》

在画中画家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传达出他们养尊处优的闲适生活。他们踏着清晨的露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置身世外桃源优雅的环境之中,画家在这幅画中除了对人物作了细腻的描绘外,还对风景作了极精到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好像一首清新优雅的抒情诗。在庚斯博罗晚年时,还创作过《去市场的马车》、《落日》等纯风景画,这类作品对十九世纪的英国风景画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亨利·弗塞里(Henry Fusily,1741—1825)是英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画家,出生于端士,初为神职人员,后被免去神职,到英国从事绘画。他曾留学意大利,受新古典主义思潮的影响,回到英国后逐成为一个性鲜明的画家。他的绘画具有浓厚的哲学和文学意味,认为艺术中“最难以探究的领域是梦境”,并试图开拓这一不曾被画家踏勘过的领域,他作过一系列以《恶梦》(1781)为题的油画和版画,这是其中的一幅。弗塞里在这里形象地再现了做恶梦时的恐惧心境,画面上一位体形优美的女子躺在卧榻之上,头和胳膊神经质般地垂在床沿边,在这位少女的胸腹之上蹲坐着一个相貌狰狞猥琐,浑身长毛的怪物,它正扼住少女的灵魂,使她惊惧恐慌。在背景处,突兀地伸进一只马头,它那凸鼓的眼睛从窗帘后凝视着这一场面。这幅画形象地表现出梦与现实,恐惧与欲望,优美与丑陋的强烈对比,通过细节上的具体描绘和怪诞的形象塑造,昭示出超现实梦境的荒诞与怪异。他的绘画对英国画家布莱克影响很大。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 1757——1827)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既是英国浪漫主义艺术流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英国著名的诗人、具有复杂艺术倾向的画家。布莱克出生于伦敦一个小商人家庭,少年时做雕版学徒,没有受过专门的美术训练,他的绘画主要的是用蛋彩,水彩和铜版形式,作品都是小型的插图和版画,这致使他的作品屡遭冷遇,一生坎坷,心情郁忧,到晚年他主要沉迷于《圣经》和但丁《神曲》的插图之中,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他为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作品以及圣经作的插图大都具有独幅画的意义。版画《怜悯》(1795)描绘的是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中的一幕,麦克白第一幕第七场独白中有这样一般:“怜悯”像一个赤身裸体在狂风中飘游的婴儿,又像一个御气而行的天婴,将要把这可憎的行为揭露在每一个人的眼中……布莱克在画中运用象征的手法图解这段独白,“怜悯”是女人的感情,她躺在大地荒原之上,生产出“怜悯”这个幼婴,画面上部是手托婴儿的风神和架御马车的大气之神,整幅画面由凝重灰冷的色调构成,恰到好处地揭示出了麦克白在弑杀君王邓垦前的怜悯与野心勃勃的矛盾心境。

《撒旦击打约伯》(1852)这幅作品描绘的是耶和华令撒旦去考验约伯对上帝是否忠心的情景,据《旧约全书·约伯记》第二章说:约伯是乌斯的一个对上帝竭尽忠诚的人,上帝耶和华命撒旦时刻观察,撒旦因与耶和华有异心,便乘机挑唆耶和华下令对约伯进行考验,撒旦先毁了约伯的家产和子息,见约伯对上帝仍无背叛之心,便刑及约伯身体,击打约伯,使他从脚到头生满毒疮,约伯痛苦非常,但仍无怨恨上帝之心,致使上帝感动。画中正是约伯遭受撒旦毒刑的情景。撒旦踩在约伯身上,约伯痛苦不堪,约伯脚边跪立的是约伯的妻子,她处在极度的悲哀之中,这幅画在形象和色彩的处理上都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从十八世纪下半时起,风景画在英国异军突起,英国风景画在意大利古典主义和荷兰画派的双重影响下,经过象威尔逊、格尔丁等风景画家近一个世纪的探索,最后由康斯泰布尔(John Coustable , 1776—1837)和泰纳(Joseph Hallord William Turner , 1775—1851)集其大成。康斯泰布尔出生于萨祝克一个乡村磨坊主家庭,家乡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后来的风景画以重要的熏陶。他1799年入皇家美术学院学习,毕业后专事风景画创作。他主张以自然为师,排除古典主义的理想化因素,《干草车》(1820)一画是康斯泰布尔艺术成熟时期的作品,描绘的是他家乡农村的风景,一片浅水洼旁的农村小屋和茂盛的大树,水中一辆四轮马车涉水而过,远处是一片平畴,明丽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在正午阳光照射下,水中泛起粼粼的波光,树冠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闪烁,格外丰富;尤其天空云彩的描绘既丰富又统一,据说,1842年这幅画送展巴黎,引起法国艺术家的震动,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看到这幅画后,深受启发,改画了《希阿岛屠杀》一画的天空,获得了更理想的效果。

《干草车》

康斯泰布尔经常出外写生,仔细观察大自然的色彩变化,逐渐丰富了油画的表现技法,他的风景画《从主教庭园看主教堂》(1823)一画是他的精心之作。

《从主教庭园看主教堂》

这幅画的构图极为讲究,他选取主教庭园的草地和遮天蔽日的大树作为近景,两边树的枝丫合拢成为一个矢状圆拱,远处白色的主教堂正处在这个矢状的拱形之中,这座高耸的哥特式教堂门窗的矢状拱又在形体上与树的矢拱相同,使这幅画的语言极为统一,外加上近处树木的深重颜色与远处白色的教堂透亮的天空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得教堂格外突出。

康斯泰布尔还善于捕捉自然的气候变化,甚至空气的颤动。法国巴比丛画派、印象画派的画家都对他的绘画才能推崇备至,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曾把他誉为现代风景画之父。《跳跃的马》(1825)描绘的是暴风雨到来前的风景变化,天空翻滚着浓密的乌云,风起处树木在抖动摇曳,凹凸不平的村道上,一位骑马的农民策马疾行过桥时,马惊起跳跃。画面的马和骑马人在其中并不是描绘的重点,画家迷恋于其中的是暴风来临的自然风景,它那瞬息万变的色彩和小桥流水,村道野趣所形成的田园诗趣。在英国风景画家中他是最完整地继承并发展了油画语言的大师之一。

泰纳是与康斯暴布尔齐名的风景画家。出身于伦敦一个理发师家庭,1789年入皇家美术学院,1802年成为皇家美术学院会员,时年仅27岁。特纳早期的风景受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大自然的伟力在他的笔下获得一种沉雄悲壮的戏剧性力量。《险滩》(1805)是他早期的油画作品,描绘的是船只在海上急流险滩处失去控制的紧张时刻,汹涌的浪涛将帆船从浪顶摔下深谷,船体倾斜,人们惶恐呼叫,在这浩淼险恶的大海上,面对急流险滩,面对可以吞噬一切的大海,人显得是那么渺小和无力而又无助。画家描绘出这一幕惊心动魄的场面,正在于昭示这样一种思想。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对大海的深入观察和高度成熟的绘画技巧。

泰纳成熟时期的作品《国会大厦失火》(1835),代表着他的绘画风格已经形成。这幅画虽然主要是描绘国会大厦失火的景观,但为了充分地表现出丰富的色彩关系,他将泰晤士河及伦敦桥做为近景,将正在腾腾大火中的国会大厦作为远景来画,烧红的天空与水中的反射形成生动的呼应关系,把夜晚的伦敦描绘成色彩班烂,热烈非凡的景象。和他的另一幅名作《战舰归航》一样,在画面处理上,他运用水彩画的相互渗透法,简略了物体的细节,突出了总体的效果,使色彩表现力获得了极大限度的发挥,突破了古典油画的程式,丰富了油画的表现技法,对法国印象派画家产生过不可低的影响。

《战舰归航》

泰纳作风景画非常尊重自己的感受,他曾说过“我从不画我不理解的东西”。他的海景画之所以生动,是因为他作过深入的观察和体验。对海洋的特殊偏好,使泰纳成为一个开创一代新风的色彩画大师。《暴风雪》(1842)一画是泰纳描绘海上风暴的卓越作品,画的全称为《暴风雪——驶离港口的蒸汽船》,画面上只见一派迷迷茫茫,隐隐约约的船体轮廓,那歪斜的船桅和旋涡般的风势,表现出这场暴风雪的威猛的力量。这幅画相互渗透的色彩,飞卷而升的烟雾与近处浑暗的波涛,形成旋涡状的圆形构图,泰纳常在画中运用这种构图形式,表现自然的威力和大海险恶的气势。这幅画1842年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展出,受到批评家罗斯金的高度赞扬。在泰纳和康斯泰布尔之后,英国美术经历了一个消沉衰败的时期。至十九世纪下半叶,皇家美术学院一批学生不满因循保守的学院派美术,以复兴英国历史画传统为已任,继承拉斐尔以前的早期文艺复兴美术传统,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感情和观念,组成拉斐尔前派兄弟会,罗塞蒂是该派的倡导者和思想领袖。罗塞蒂(Gabriel Charles Dante Rossetti,1828—1882)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艺术教育,1847年进入亨特画室,是拉斐尔前派运动的积极参与者。1862年他的妻子E·悉达尔去世,此后他的绘画抑郁感伤,具有梦幻般的特点。《比亚塔·贝亚德》(1863)是在他妻子死后一年作的油画,这幅画描绘的是意大利诗人但丁早年的恋人贝亚德的形象。据说但丁只有幼年时见过贝亚德一面,遂终生不忘,在《神曲》中,但丁幻想在天堂与贝亚德相见,画家根据记载按自己亡妻的形象,塑造了但丁理想中的恋人贝亚德。画面上是贝亚德灵魂的化身,她微闭两眼,引颈向天,身披绿色的披肩端庄而美丽。背景处画出但丁第一次见到贝亚德的情景,左边是身着红裙的贝亚德,右边是但丁。画家还特意画出古代的计时盘,计时盘标出贝亚德死去的时间——1290年,计时盘下面一只自天而降的红鸟,象征着贝亚德的灵魂。这幅画用朦胧的处理手法描绘了但丁理想中的恋人形象,也表达了罗塞蒂对亡逝妻子的怀念之情。

《帕尔塞福涅》(1874)是罗塞蒂以希腊神话中的美女帕尔塞福涅为题材的一幅油画作品。

《帕尔塞福涅》

帕尔塞福涅是宙斯与谷物女神得默耳的女儿,一次出门采花时突然土地裂开,冥王哈得斯跳出地面将其劫往阴间,强娶为后。但帕尔塞福涅留恋人间,盼望回到母亲身边。得默特耳失去女儿后痛苦万分四处寻找,以致田地荒芜寸草不生。宙斯遂命冥王放人,哈得斯难违宙斯之命放出帕尔塞福涅,但在帕尔塞福涅走出冥府之前,冥王骗她吃了一个石榴。母女相见后,得默特耳责备女儿吃了冥府的石榴,这样她就不能彻底脱离冥府,每年她须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回到阴间作冥王的妻子。于是每年当帕尔塞福涅离开母亲回到冥府时,大地便草木凋零,只有女儿归来母子团聚大地方花草复苏林木茂盛。画面上正是帕尔塞福涅将返人间时,手中拿着剥开石榴的情景。这幅画采用兰绿的冷色调,给人以一种阴森忧郁之感。

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 , 1827—1910)是拉斐尔前派的主要画家之一,1844年考入皇家美术学院,他的一部分作品取材于莎士比亚剧本,通过对具体情节的描绘,说明社会伦理问题和哲学喻意。他的《凡伦丁搭救西尔维亚》(1851)取自莎士比亚的剧本,故事梗概:在意大利维洛纳有两个青年好友凡伦丁和普洛丢斯,后因都爱上米兰大公的女儿西尔维亚而变成情敌,普洛丢斯原有情人朱利雅,可他喜新厌旧,当他得悉西尔维亚准备与凡伦丁暗中出逃,以抗父命的消息后,竞出于妒忌向米兰大公告密,出卖了朋友。破坏了凡伦丁与丁尔维亚的计划,凡伦丁遭逐逃到森林,当了强盗,后来西尔维亚思念凡伦丁也逃进森林,不幸为强盗所获,凡伦丁救出了她。随西尔维亚之后,普洛丢斯与一个侍童也追进森林,两情敌相遇,普洛丢斯自惭形秽请求饶恕,凡伦丁宽谅了他,凡伦丁与西尔维雅终成头眷属。而普洛丢斯万没想到,随他同行的侍童,竞是从家乡出来找他的朱利亚,他和朱利雅冰释前嫌结成夫妇。画面描绘的是凡伦丁饶恕普洛丢斯的情景,蹭两人是西尔维亚和凡伦丁,右边跪地的男子是普洛丢斯。左边靠树而立的是装扮成侍童的朱利雅。

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 , 1825—1896)的《俄斐莉亚》(1851—1852)这幅画的题材取自莎士比亚剧本《哈姆雷特》。俄斐莉亚是丹麦王宫大臣的女儿,痴情于王子哈姆雷特。在哈姆雷特装疯出走后,俄斐莉亚不思饮食,精神失常,一次在河边摘花,不幸溺水身亡,米莱斯选取了俄斐莉亚掉入水中,随水飘流,嘴里还唱着歌时的悲剧情景。在她的手上、身上和水面上,几枝花在伴她飘流,她平躺在水面上那么安详,那么平静,似乎她在受着上帝的召唤到天国去与心中的恋人相会。画家特地在她飘过的溪边,画出白色的小花与她采摘的各处艳丽的花朵相呼应,这是大自然为她准备的葬礼,她的纯洁,痴情似流水落花般一去不返,画家正是通过对具体情节的描绘,阐明这样一种生活的哲理。这幅画体现出拉斐尔前派画家米莱斯特有的装饰性色彩和愁云惨淡的悲剧气氛。

布朗(Ford Madox Brown , 1821—1893)出生于海军军需官家庭,1837年进入安特卫普的巴伦·瓦波斯学院,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到法国和意大利,醒悟到拉斐尔以前艺术的精髓,对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青年画家影响很大,他不属于拉斐尔前派成员,但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们始终把他看成是他们的先驱。《劳动》(1852—1854)一画是在英国民主运动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画家在这幅画中表现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歌颂了劳动者。在画面正中描绘了一组正在紧张劳动的人群,他们用原始的工具从事着繁重的劳动,有的筛沙子,有的选矿石,有的清场地,有的推车,一派繁忙的景象。在画面的两旁,有游手好闲的有产者和无所事事的绅士,有衣衫褴褛的卖花人和衣着华丽的贵妇人,背景处还有一对骑在马上款款而行的恋人,这是一组表现不同阶层人的风俗画,通过劳动的中心情节,揭示出贫富对立的英国社会生活实景。这幅画色彩鲜艳,人物造型严谨,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拉斐尔前派绘画的基本特点。

阿瑟·休斯(Arthur Hughes,1830—1915)是拉斐尔前派中年轻一代的画家,他的作品一般以圣经、文学故事为题材。《四月的爱》(1855—1856)这幅油画取材于英国诗人丁尼生(1809—92)的《水车小屋的姑娘》一诗,诗中描写的是水车房姑娘的爱情故事,休斯截取诗中描写这位少女在水车房与情人幽会时激动羞涩的心理描述。他采用竖立的长构图,着重刻划少女的表情和美丽的体态,在这间小屋的窗口处,画家用单纯的颜色简略地勾划出求爱者吻少女手的动作,室外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茂盛的藤萝植物花蕾饱绽,春天已留驻人们的心中……。画家在这里运用象征的手法,细腻的描绘深化了诗人的想象,塑造了一个动人少女形象。

莫里斯(William Morris , 1834—1896)是拉斐尔前派第二代画家,最初学习神学,后受罗塞蒂的影响从事绘画,但不久便转向工艺美术设计使艺术直接为社会服务。他拉斐尔前派时期的作品传世的极少,《吉尼亚王妃》(1858)是他唯一的一幅油画作品。这幅作品取材于英国的一则传奇故事,说的是亚瑟王的后妃吉尼亚与骑士拉苏罗修的恋爱故事。画面上描绘出吉尼亚王妃忧愁庸懒的神态,以及被幽禁深宫不得与情人相会的苦恼与绝望神情。她站在镜前望着自己日渐衰老憔悴的容貌,心中无限惆怅。室内混乱地堆放着她的日常用品,水果等杂物,渲染出这位王妃的精神状态。据说画中的吉尼亚王妃是画家以自己的妻子为模特塑造的。

伯恩—琼斯(Edurasd Burne — Jones , 1833—1898)与莫里斯同属拉斐尔前派第二代画家,在牛津大学与莫里斯同学,都是罗塞蒂的学生,曾在罗塞蒂的指导下作过牛津大学学生俱乐部装饰壁画。1862年和罗塞蒂同往意大利,受画家波提切利、曼坦那等人的影响。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神话与传说,画法工细,擅用线条,具有浓厚的装饰性。《螺旋阶梯》(1880)又称《音乐阶梯》,是他晚期的代表作之一,画的是由螺旋阶梯上缓缓走下来的年青的少女们,她们每人手里拿着一件乐器,有的交谈,有的前后顾盼,有的静静走下阶梯。这群少女品貌端正,婀娜多姿如天仙下凡一般。在这十八个少女中,画家将自己的女儿和莫里斯的女儿也画在其中。这幅画在形式感方面有画家自己独特的追求,他巧妙地利用螺旋阶梯的曲线与少女下垂密匝的衣纹直线组成既有韵律感又统一的画面,在色彩上画家以类比色的微妙区别求得画面变化,达到统一的画面效果。

灰色和黑色改编曲——画家的母亲 1871美国 惠斯勒 惠斯勒(Janes Abbott MoNeil Whistler , 1834—1908),是英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与法国印象主义艺术关系最密切的画家,原籍美国,1855年到伦敦学画,后游历巴黎,结识了方丹一拉图尔和德加,受到法国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思潮的影响。1859年回到伦敦,与罗塞蒂关系甚密,但他反对拉斐尔前派绘画的文学性和象征手法,强调纯粹的视觉效果和绘画语言的独立价值,追求绘画的节奏与和谐,他常用音乐术语给作品命名。《兰色与金色的夜曲》(1872—1875)是他的一幅风景画,画面以泰晤士河旧巴特西大桥为主体,用沉着单纯的兰色描绘泰晤士河的夜景,在安谧静默的夜幕之上,巴特西大桥像一条黑色的带子横空而过,上面的隐隐灯光像夜空闪烁的星星。它的确像一首小夜曲那样和悦入耳,在平稳抒情的旋律之中偶尔奏出几个重音,更增添了夜间的神秘感。

白色交响曲-白衣少女 1862 惠斯勒

惠斯勒的艺术受东方艺术的影响很深,在他去巴黎期间,与印象派画家一起接触日本浮世绘版画。从浮世绘作品中吸取营养,对形成他单纯和谐的风格起过有益的作用。《玫瑰色与银色:磁器之国的王妃》(1864)是在他由巴黎返回英国时作的,画中描绘了一个身着日本和服,梳着日本头发手挥纨扇的女子形象。画的背景处是惠斯勒自己设计的五折屏风,上绘有花鸟图案,女子脚下是东方的地毯,整福画面以粉红和银灰色调为主,而后点缀上一些花卉的鲜艳色彩,使整幅画面色彩对比强烈而协调,从这幅画上我们能够看到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以及东方艺术对他们的影响。

第四篇: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绘画-教学教案

鲁本斯;十七世纪佛兰德斯著名画家。擅长宗教,历史,神化,风俗,肖像,风景画。他吸收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成就,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气势宏伟,色彩丰富,运动感强,形象夸张,效果强烈。属巴洛克风格。

作品;[画家和他的妻子] [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 [玛丽,美第奇的生平] [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取材于西腊神话中宙斯的孪生子劫夺迈王锡尼国王的孪生姊妹的故事.色彩在这一作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两匹烈马浓重的棕黑,青灰色,与女子白皙的皮肤的明亮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体的健壮,肌肉建壮,体力充沛,动作粗犷,洋溢着勃勃生机,极富浪漫情怀。达维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1766年从皇家绘画雕刻学院历史画家维恩学画,1774年去意大利深造,深受古典主义影响。1784年再次去罗马并创作了历史画[荷拉斯兄弟的誓言]。达维特因雅各宾派两次入狱,1799年成为拿破仑的首席宫廷画师,1814年3月,拿破仑失败,1816年;被流放比利时,1825年客死异乡。作品;[马拉之死],[处决了自己儿子的布鲁图],[加冕式],[授旗式]。[荷拉斯兄弟的誓言];内容讲述是古罗马时期罗马城与阿尔贝城交战,双方各派三兄弟格斗,以定胜负。而双方有着姻亲关系。但是,代表罗马的荷拉斯三兄弟毅然挺身而出,大义灭亲。中心位置上的荷拉斯三兄弟在出征前,从父亲手中接过武器并庄严宣誓;而三兄弟的母亲,妻儿,姐妹则陷入个人的情感而感到悲哀,整个画面构图严谨,均衡对称,造型结实,体现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重要特征。

哥雅;18-19世纪西班牙杰出画家。擅长油画,版画。对19世纪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有重要影响。

作品;[查理四世的一家],[1808年5月3日的屠杀] [1808年5月3日的屠杀];表现的是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人民反抗拿破仑入侵,与入侵者短兵相接,不幸失败。被枪杀的有市民,农民,僧侣等。作品突出了事件的悲壮气氛。茫茫夜空体现了黑暗中的马德里,地上的灯光蜇则代表了西班牙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肖像画

描写特定人物的绘画。根据创作要求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分为头像,胸像,全身像等等。本时期的肖像画家,荷兰的伦勃朗,哈尔斯,西班牙的委拉斯凯兹,哥雅,佛兰得斯的鲁本斯等等。

伦勃朗;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受过良好的教育,21岁时掌握了绘画基本功,1631年成为阿姆斯特丹著名的肖像画家。1634年与富商小姐结婚,1642年妻子病逝,与女仆结婚,引起亲戚不满,并霸占了他的财产,使他陷入困境。但他在艺术上并没有停止,而是使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后妻和儿子相继去世,1669年这位坎坷一生的杰出画家也与世长辞。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财产。[600幅油画,1300幅版画,2000幅素描及速写,60-100幅自画像]。

伦勃朗的绘画风格突出体现用光线塑造形体,表现空间,突出重点,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虚实结合,层次丰富。

[夜巡]是他创作盛期的代表作。是阿姆斯特丹民兵总部订制的一幅群像画,这导致伦勃朗后半生的贫困。此画的定做者看到作品时很不满意,因为画中只突出了几个主要人物不少人被画在不显眼的位置,并向法院提出控告,使他成为不受欢迎的画家。就作品本身来讲,是富有创造性的。画家采用了接近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一群民兵正在集合准备出发去执行任务,原画是白天,由于保存不当,使画面变暗,象夜景,此画由此而得名。

委拉斯凯兹;17世纪西班牙著名画家。24岁为国王画像,一举成名。1649年为教皇画像。他终身在宫廷工作,任宫廷首席画师,宫廷总管。最后在繁杂的事物中劳累而死。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宫女],[纺织女]。[宫女];是委晚年杰作。画家本人也在画面之中,表现他正在给国王,王后画像,小公主,宫女突然闯入。委利用了镜子扩大画面空间的手法,画面笔触奔放,色彩准确,给后来的油画以重要影响 风景画,静物画

雷斯达尔;17世纪荷兰风景画家。一生创作了500多幅风景画,一生贫困,默默无闻,最后死于救济医院。

[埃克河边的磨房];荷兰流行的风力磨房象巨人一样屹立在河边,船只和大面积的云层,使画面保持了力的平衡。但对色彩还没有重视,这是古典主义的特点。卡拉瓦乔;17世纪初意大利画家,富于革新精神,忠实的描绘现实,但只活了37岁。作品[水果蓝]已经达到了乱真的程度。

夏尔丹;18世纪法国画家,擅长风景及静物,造型生动,风格质朴,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和教育作用,对法国现实主义有重要影响。名词

巴洛克艺术不合常规十七世纪欧洲最流行的艺术风格。具有生动,豪华,气势雄伟,注重光的效果。代表人物雕塑家贝而尼尼,鲁本斯。新古典主义美术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流行与欧美,基础源于庞贝遗址及启蒙运动。重视理性,题材的崇高性,均衡严谨的构图,完美的造型。

总结本课主要介绍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绘画的主要成就,主要人物及代表作。共分三个部分,神话,历史画,肖像画,风景及景物画。通过介绍使学生增进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第五篇:成语十六、 含有两对反义词的成语十七、 含有近义、反义词的成语(范文模版)

成语大全

十六、含有两对反义词的成语

神出鬼没 人小鬼大 南来北往 此起彼伏 好逸恶劳 有名无实 喜新厌旧 经天纬地 你死我活 古往今来 凶多吉少 大同小异 寒来暑往 生死存亡 悲欢离合 盛衰荣辱 轻重缓急 是非曲直 厚此薄彼 深入浅出 先公后私 死去活来 有始无终 藏头露尾 前因后果 避实就虚 送往迎来 扶弱抑强 先人后己 春华秋实 天南地北 避重就轻 外强中干 吉凶祸福

十七、含有近义、反义词的成语

摇头摆尾 返老还童 欢天喜地 瞻前顾后 同生共死 惊天动地 说长道短 寻死觅活 昏天黑地 挑肥拣瘦 开天辟地 街头巷尾 同甘共苦 冷嘲热讽 尔虞我诈 横冲直撞 左顾右盼 新仇旧恨 大街小巷 东张西望 阴差阳错 左思右想 天罗地网 长吁短叹 南腔北调 明争暗斗 东奔西跑 手舞足蹈 生离死别 来踪去迹 东躲西藏 南征北战 鬼使神差 天崩地塌反 义 成 语

爱财如命——挥金如土 异口同声——众说纷纭 寂然无声——鸦雀无声

爱不释手——弃若敝屐 半途而废——坚持不懈 高瞻远瞩——鼠目寸光

一丝不苟——粗枝大叶 博古通今——坐井观天 近义 成 语

百发百中——百步穿杨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不名一钱——一贫如洗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白日做梦——痴心妄想 东倒西歪——东扶西倒

熙熙攘攘——熙来攘往 博古通今——博古知今

下载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数学[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数学[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班数学 十八 等分[合集]

    十八等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等分概念。 2、学会给正方形二等分。 3、学会用多种方法四等分长方形。 4、学会给圆形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 5、使学生正确认......

    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七教案

    11~20各数的认识之练习十七 教学目标 1. 梳理这一小节学习的内容,进一步掌握11~20各数的读写,组成,顺序,大小比等内容。 2. 进一步认识计数器,加深对数位的了解。 教学重难点数的......

    五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练习十六 教材分析练习的编排减少了直接用公式计算的习题,安排了较多的应用问题、变式题、用间接条件求面积及画一画、分一分的操作性习题,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关于小康社会方面的理论1(推荐五篇)

    第一、报告的题目 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 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八大:坚定不移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七 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七教学设计 台城镇中心小学 陈丽玲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内容属于四个学习领域中的“数与代数”领域。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求一各数......

    数学12级“十八大三中全会”主题班会总结

    数学12级“学习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主题班会 时间:2013年是12月7日下午 星期五 地点:三教109教室 主持人:团支书陈岚 参会者:数学12级全体同学 会议记录人员:兰覃飞 班会主......

    2014年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十七图形与证明【含答案】

    学…校…:…_…_…_…_…_…_…班…级密:…_…_…_…_…_…姓…名…:封_…_…_…_…_…_…座…号…:装_…_…_…_ ……………订………………… 2014年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十七) (图形与证明)......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 第四十六讲《同余式》教案1 北师大版(大全五篇)

    ! 第四十六讲 同余式 数论有它自己的代数,称为同余理论.最先引进同余的概念与记号的是数学王子高斯. 先看一个游戏:有n+1个空格排成一行,第一格中放入一枚棋子,甲乙两人交替移动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