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并未终结——在新加坡漫谈中国崛起

时间:2019-05-14 06:0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并未终结——在新加坡漫谈中国崛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并未终结——在新加坡漫谈中国崛起》。

第一篇:历史并未终结——在新加坡漫谈中国崛起

历史并未终结

——在新加坡漫谈中国崛起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天涯网友)

前 言

本文是我以“奉行核平外交政策”网名,在2011年8月25日至11月23日间,在天涯论坛“国际观察”版块发表的一个连载网贴。开贴时纯属一时兴起,信马由缰,介绍新加坡政治经济。后来在网友的鼓励下,转向漫谈中国。初名《一个长驻新加坡的中国人对新加坡的看法》,后改《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最后定名《历史并未终结——在新加坡漫谈中国崛起》。

“核平”这个网名,也是随手一起。标新立异,玩笑之意,并非表明作者好战,请勿望文生意。如果当初知道以后还要写个长贴,肯定要另起网名了。

多年来,有所思,有所得,但一直散乱。这次写成东西,虽然仍旧散乱,但以前是散落一地,现在是胡乱塞入一箱,可以有效防止丢失,呵呵!胡妄言之,姑妄听之,本来不足以认真。可有兄弟回贴说收藏了部分内容,令我深感不安,感到谬误太多,对不起人。所以自己整理一下,划成6章197节,并对文字进行简单校对。但,文章先天不足,逻辑牵强,文法多病,后天也难以弥补,还请谅解!由于水平有限,硬伤怕是难免,所举事实和引文,全凭记忆,没有核对原著,恳请您阅读时不要轻信,特别是不要在正式文章中直接引用。

献上此文,目的有三。其一,如此偏颇观点,也能现于网上,其存在本身即佐证了中国的思想自由与社会宽容;其二,若能博您一笑,就算大获成功;其三,如果竟然还有一两句话能使您觉得略有启发,那么核平功德圆满矣!

本人没有耐性,三个月中几次准备弃楼,多亏兄弟姐妹鼓励,最终坚持下来。恕不能一一举出网名,在此一并致谢!感谢国观“栀夏世”等各位编辑的辛苦支持,以及宽容和理解!还要感谢各网整理贴的编辑,以及往别的论坛搬贴的兄弟姐妹,涂鸦之作,承蒙抬爱,很是惶恐!

两千年来,我们中国一直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近代一百多年,历史偏离了正轨。一百多年,对历史而言只是一瞬间,对人生而言却不堪漫长。所以,近代以来中国人有太多的郁闷、争议、彷徨和绝望。我辈有幸,身处中国复兴的时代,并能为之尽己微力。虽然我对本文的材料和观点都

不自信,但有一点极为自信,即:爱国之心,如假包换。明年我将结束驻新生涯,返回祖国工作。愿与祝君一道,共同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

最后,谨祝各位兄弟姐妹事业进步,阖家安康!

第一章 新加坡与中国

第1节 本楼奠基 第2节 殖民岁月 第3节 洒泪独立 第4节 小国强军 第5节 语言政策 第6节 实用主义 第7节 治国经验 第8节 铁腕廉政 第9节 民族宗教 第10节 华人地位 第11节 大选观感 第12节 邓小平访新第13节 回望中国1 第14节 回望中国2 第15节 回望中国3 第16节 搭顺风车 第17节 美新关系 第18节 新加坡总结第19节 唱衰中国者第20节 乐观派 第21节 院子理论1 第22节 院子理论2 第23节 院子理论3

你们的朋友 核平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第24节 知识产权 第25节 反对本本主义 第26节 中国震撼

第二章 文化随笔

第27节 色拉钵文化 第28节 四大文化区 第29节 文化演进1 第30节 文化演进2 第31节 文化演进3 第32节 文化演进4 第33节 文化特性1 第34节 文化特性2 第35节 文化特性3 第36节 文化特性4 第37节 文化特性5 第38节 新中国文化1 第39节 新中国文化2 第40节 新中国文化3 第41节 新中国文化4 第42节 新中国文化5 第43节 新中国文化6 第44节 文化反思 第45节 文化自信1 第46节 文化自信2 第47节 文化自信3 第48节 文化延续性1 第49节 文化延续性2 第50节 文化延续性3 第51节 文化总结

第三章 经济随笔

第52节 经济破题 第53节 封建时代1 第54节 封建时代2 第55节 资本萌芽1

第56节 资本萌芽2 第57节 资本萌芽3 第58节 帝国困境1 第59节 帝国困境2 第60节 小国远航1 第61节 小国远航2 第62节 大一统之迷 第63节 关于汉字1 第64节 关于汉字2 第65节 几点回复1 第66节 大一统总结 第67节 计划经济 第68节 市场经济 第69节 计划之失 第70节 计划之得

第四章 民国与计划经济时代

第71节 大清末路 第72节 民国经济1 第73节 民国经济2 第74节 民国经济3 第75节 自视与他视 第76节 前三十年 第77节 伦理型社会1 第78节 伦理型社会2 第79节 伦理型社会3 第80节 伦理型社会4 第81节 土地改革 第82节 基层政权 第83节 一五计划1 第84节 一五计划2 第85节 公私合营 第86节 题外随笔1 第87节 题外随笔2 第88节 合作化1 第89节 合作化2 第90节 合作化3

第91节 大跃进 第92节 小农回归 第93节 集体所有制 第94节 苏联农庄 第95节 人民公社 第96节 就业困局 第97节 精简下放 第98节 上山下乡 第99节 就业假设 第100节 二元户籍 第101节 两大本钱 第102节 几个假设

第五章 改革开放

第103节 结束文革 第104节 学大寨 第105节 洋跃进 第106节 改革起点 第107节 和平崛起1 第108节 和平崛起2 第109节 和平崛起3 第110节 问题驱动1 第111节 问题驱动2 第112节 大包干 第113节 民工大潮 第114节 农村人生 第115节 水井与道德 第116节 泛行政化 第117节 泛原子化1 第118节 泛原子化2 第119节

权力边界1 第120节 权力边界2 第121节 农业总结1 第122节 农业总结2 第123节 存在即合理 第124节 企业承包 第125节 特区时代

第126节 草根疯长 第127节 殊途同归 第128节 诸侯经济 第129节 制造为王 第130节 政府博弈 第131节 招商大战 第132节 文化基因 第133节 重复建设 第134节 第135节 第136节 第137节 第138节 第139节 第140节 第141节 第142节 第143节 第144节 第145节 第146节 第147节 第148节 第149节 第150节 第151节 第152节 第153节 第154节 第155节 第156节 第157节 第158节 第159节 第160节 第161节 第162节 第163节 一盆螃蟹 市场先声 物价闯关 大浪淘沙 酒的话题 烟花满天 国企夙命 垄断是非 车轮滚滚 福兮祸兮 善假于物 话说城市 三种命运 政经合一 城市误区 小城镇 聚集效应 城镇体系 城市狂飚 房价探讨 区域板块 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 中部崛起 关于河北 未来城市 水务杂谈 第三产业1 第三产业2 人口随想1

第164节 人口随想2 第165节 人口随想3 第166节 人口随想4

第六章 崛起之路

第167节 四种模式 第168节 多元无制衡 第169节 第170节 第171节 第172节 第173节 第174节 第175节 第176节 第177节 第178节 第179节 第180节 第181节 第182节 第183节 第184节 第185节 第186节 第187节 第188节 第189节 第190节 第191节 第192节 第193节 第194节 第195节 第196节 第197节 一元无制衡 多元制衡 南桔北枳 普选之困 列国分类 逆向演进 大道无为 准一元制衡 何去何从 物联网 结构再造1 结构再造2 结构再造3 关于廉政 精英与民意 历史的回归 几点回复2 崛起随想1 崛起随想2 崛起随想3 崛起随想4 文明之间1 文明之间2 文明之间3 文明之间4 文明之间5 甲子轮回 天佑中华 楼终寄语 天涯原贴:

http://

正 文

第一章 新加坡与中国

第1节 本楼奠基

近日来,由于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呼吁美国继续参与亚洲事务,以平衡中国,把国内许多兄弟鼻子气歪了,上网狂喷,呵呵。其实我们中国,现在也算是一个不太富的超级大国了,没有必要事事冲动。

美国是老大,世界上天天有人游行,烧他国旗。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世界上烧五星红旗的家伙肯定会越来越多的。我们要有大国心态,看淡一点,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们只要把自己决定的事情办好就很无敌啦。

作为一个因工作关系长驻新加坡的人,对这个国家进行过深入的观察,谈谈我对这个国家的认识吧。

首先,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小国有小国的心态和生存之道。你要理解他。小国都是靠着大国吃饭的。不同的是,有出息的小国,靠着大国挣饭吃。没有出息的小国,靠着大国要饭吃。新加坡属于前者。

当然也有第三类小国,靠着大国要饭吃,还反咬大国一口,真不知道它是属于有出息还是没有出息的,比如辽宁隔壁的二胖他们家。

扯远了,还说新加坡吧。

首先要破除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你不要认为华人国家一定亲华。实际上,华人国家和华人地区最反华。台湾不说了,香港也不怎么样。当然,这也不光是他们的错。以我们当年文革十年的表现,确实没人愿意跟我们混。

新加坡曾是东南亚一个积极反华国家。许多时候跳得挺高。尤其是1979

年之前。在国际列强当中,新加坡的亲娘是英国。新加坡最可依赖的大哥是美国。这个是新加坡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中国是新加坡手里的一张好牌,是一个可以比较容易地挣钱的地方。

第2节 殖民岁月

新加坡为什么会这样呢?可气吗?一点都不可气。我们来回顾一下新加坡的历史,再看一下新加坡的现实,你就会理解它的行为了。

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要冲,是华人下南洋的落脚地。历史不说了,总之,明清时代,来了不少人,许多南洋的地方就成为了华人区,比如新加坡岛啦、马六甲城啦、马来亚的槟榔屿啦、印尼的廖内群岛啦,基本上是华人天下。后来,在清代,就成了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统治时期,新加坡华人为主,原住民马来人是少数,还有英属印度迁来的移民和英国移民。这样就构成了现代新加坡四大族群的祖先(华马印英)

在英国的统治下,新加坡人过着还算幸福的生活。除了对北美印第安人外,英国的殖民地很少出现类似日本、俄国、比利时之类的种族灭绝的屠杀行为,英国人玩文明的,重在挣钱,把人干掉了谁给他挣钱呢。所以,华人日子过得还行。

1940年代,日本人打过来,占了两三年,像太平洋上的每年的台风一样,来得快,走得快,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新加坡现在恢复历史,想找一点日据时期的遗迹,还挺难的。据说日本人也知道自己不受欢迎,所以在战败前把自己建的神社拆了,公墓迁了,免掉被人砸了怪没有面子的。多说几句,虽然日本人在南洋统治了这几年,也有过杀人和抢东西的纪录,但是南洋各国并不是太恨日本人,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南洋各国都是殖民地,菲律宾是美国的,印尼是荷兰的,新马是英国的,越柬是法国的,他们从被甲占领到被乙占领,这和中国人作为一个独立国家(中国民国起码形式独立)被灭掉,感受是很不同的。

二战中,美国光复了新加坡,然后英国很快又回来了。(当时英国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军被日本的南云大将消灭光了,只剩下印度的陆军与中国远征军并肩守着。)

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不再是马来的一部分,这为以后独立建国创造了条件。二战后,世界的解放和独立浪潮已不可避免,连非洲那些完全不具备建国条件的部族和部落地区都独立了,所以新马也不能免俗哈。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2年9月1日举行全民公决。71%的人支持加入马来亚联邦。1963年,新加坡与马来亚、砂越、沙巴共同组成了马来西亚联邦,完全脱离英国的统治。

新加坡在马来西亚联邦里混了两年,直到1965年被轰出来。

为什么新加坡要加入马来联邦?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说白了,因为新

加坡太小了,没有立国的资源。这个国家只有600平方公里(经过不懈努力的填海现在达到700平方公里了)。这个国家没有任何资源,甚至没有淡水!

有兄弟奇怪这个国家在热带雨林气候,为何没有淡水,对了,因为他的国家面积太小,没有像样的河流和湖泊,虽然有2000多毫米的年降水量,但雨水直接入海,留不住。所以,新加坡每年要从马来西亚用管子进口淡水,就像香港从广东进口淡水一样。国土太小了,人口又太多,喝的一口水都要进口,想把面积搞大一点,填海的沙子也要从印尼进口。国内的华人主要是搞农业和商业,穷得一塌糊涂。

看看历史照片,60年代的新加坡,跟广东省的农村没有两样,就是国内活不出来的人,才会下南洋。现在新加坡市区的高楼大厦,60年代是养猪场。许多新加坡人没有鞋穿!而马来西亚有3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当时不到1000万,有森林,有锡矿,有淡水,还有许许多多的橡胶园,所以新加坡人打死不想离开这个联邦。

他们全民公决以压倒多数决定加入马来!

补充一句,到今天新加坡都是国际上最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全世界倒数第二,就以色列好一点点,因为至少还下雨。

新加坡加入马来,还因为马来也有许多华人,人口比例现在是30%左右,当时还没有出现排华,应当在40%以上。比较亲啊。

第3节 洒泪独立

但是,在马来联邦的新加坡活得很不如意。为什么呢?原因我不多说了。简单说,原因有两个,其一是马来人排华。这个是规律性的。只要是穆斯林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异教人士日子一般不好过。但是客观上说,马来华人比印尼华人还是幸福多了。

其二原因,是我国的政策问题。马来华人政治上偏左,有GCD和游击队,要把绿旗世界搞成赤旗世界,北京不支持还好,一支持,华人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马来联邦政府出台了许多排华限华政策,新加坡作为联邦主体,是以华人为主的地区,肯定不能同意,双方矛盾越来越激烈,最后联邦政府说,你不服,你走!1965年,马来西亚议会决定,开除新加坡!新加坡的故事即将拉开序幕。

新加坡的独立是一个极为少见的事情。从马来西亚来看,把不听话的加盟地区开除出去,这个做法在世界上很少见的。我们通常的作法是,你不听话,想搞分裂,没有门!美国南方奴隶州想公投独立,打!车臣共和国想独立出俄罗斯联邦,打!亚齐地区想独立出印尼,打!打着打了海啸来了,水太大,双方才决定休战几年。

马来这个决定,我认为有几个原因,一是马来亚自身的华人就多,如果再加上新加坡的华人,几乎达到半数了,马来国家性质要变了,不如把他们轰走。二是马来亚的政府能力比较弱,到今天都是一个弱势的政府,不要看马哈地尔叫得凶,办事能力不强,所以当时如果要武力解决,也有心无力。

新加坡的表现就更少见了。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独立出去,大家会欢呼,游行,开PARTY!新加坡却不然,他对自己前途没有信心。李光耀是马来西亚的议员,开除新加坡的时候,他当时也在场。他的基本意见是,你们排华议案老子不同意,你们叫我走,老子也不同意。

决定还是多数票通过了。这个仁兄当场痛苦流涕。拿出手巾擦擦擦!这个场景被录了下来,成为新加坡独立的最为经典的画面。今天,中国电视台一说起独立,就放老毛在天安门城楼那气壮山河的一嗓子,新加坡电视节目一说起独立,就放老李当年在吉隆坡一把鼻子一把泪的那个镜头!许多人还要跟着老李一起哭。

十几年以后,邓小平说了一句“杀出一条血路来”。这句话用到1965年的新加坡也同样合适。

绝地反击!新加坡,你已经无路可退。

第四节

小国强军

李光耀说,他最佩服的人是邓小平。我相信这句话他是真心的。因为李光耀的性格决定了新加坡的性格,这个性格就是实用主义。

李光耀的政府,不管什么文化,不管什么血缘,不管什么主义,不管什么办法,只要对新加坡有好处,就用,只要对新加坡没有好处,就扔;只要对新加坡有害,就反。李和他的人民行动党上台执政,主要华人社会的工人团体的支持,这些人是倾向于社会主义性质的,但是李一上台,认为这个搞法不太行,就断然拒绝,走向市场导向。

这是典型的猫论。

比如反华这个问题,新加坡在东南亚国家里冲到前头。多次在国际上批评中国政府。原因,一个是他们对当时中国的阶段斗争等一些作法不认同;二个也是为了维护与美英的关系。的确,以我们当时的国力,没有那么强的军事投放能力,他就是亲华,出了事我们也罩不住。三个也是外交策略上的考虑。东南亚国家都把新加坡视为中国在南洋的桥头堡,是潜在的前锋纵队,一反华就反到新加坡头上。所以李叫得凶一些,也有与中国撇清关系的考量。

新加坡建国以后,与周边国家关系一直不好。南有印尼,北有马来,都是仇华的主。两个国家对新加坡虎视眈眈。所以,抱美国的大腿,就是新加坡的必然选择。新加坡的空军力量,主要来自美国。据说,论战力和

技术水平是东南亚各国最高的。但是没有用的,一个只有几百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国,没有战略纵深,没有办法抵抗外来入侵。所以新加坡军队的目标就是,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直坚持挺到有大国来干涉为止。呵呵。好像台湾现在也是这个建军目标。

总之,新加坡的国家导向,就是实用主义。好听点,叫务实的政策。不好听点,叫有奶就是娘。如果骂中国有好处,他就会骂。如果出买中国有好处,他也会这样做的。

有一次,我跟一个新加坡朋友吃饭,我谈到这一点,他也承认。我心里很不喜欢他们这个国家态度,就打趣说:好吧,反正我们也帮助不了你们什么更多的,如果骂骂我们,你们就可以日子好过一些,那就骂吧,反正在这个世界上骂中国的人多了去了,又不只你们一家!他笑得挺尴尬。

新加坡的另一个罪状是“亲台”。李显龙当了总理,立即先跑到台湾去了,把我们气得够呛。后来新加坡又来修补关系。其实老李是每年都要跑去,今年好象又去跟少马爷吃饭去了。

新加坡和台湾有历史渊源。客观上说,在改革开放之前,新加坡想与大陆打交道确实有点难办。一是大陆当时左,有点不好说话,二是冷战时期美国不会容忍的。所以,台湾就成了新加坡的亲戚。

新加坡对台湾有现实需要。新加坡需要训练军队。而自己这6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最长直径四五十公里,根本施展不开。空军的战斗机就更没有办法了。因为领空是与领土上下垂直的,所以新加坡的领空是一个柱状体。我常对朋友们开玩笑说,如果不侵犯马来和印尼的领空,你们的战斗机一起飞就要转弯,然后打着圈飞上飞下,像是啤酒瓶里的苍蝇的飞法。

所以,至今新加坡的军队都在台湾训练。相对新加坡来说了,台湾领土大了去了,简直是个泱泱大“国”。前几年两国闹了一次矛盾,台湾政客公然说新加坡是一个“鼻屎大的国家”。呵呵。

所以,亲台也并不一定是跟我们对着干,形势使然,实用主义而已。

第5节 语言政策

新加坡的实用主义,在文化领域表现的最为抢眼和明显。

新加坡的人口四分之三是华人。但是,新加坡并不提倡华语。新加坡的国语是马来语,新加坡的教育语言和社会通用语言是英语,再下来,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有四种英语、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

看看吧,华语就是与印度的泰米尔语并列的四种所谓官方语言之一。实际上,新加坡的任何正式场合,任何正规教育机构都是英语,华人孩子必须用英语听课。华人如果唱国歌,在正式场合必须使用马来语唱。

这些政策,除了经济发展要与国际接轨的考量外,还有安抚国内25%的少数族裔的考虑。也是为了让马来西亚无话可说,免得他们利用马来人

待遇问题发难。

我认识的许多华人,华语水平很差。很多年轻人不懂汉字。只会说。我的一个华人朋友,今天上午还在一起呢,他英语挺好,华语只会对话,汉字只能认识四分之一不到。

李光耀还强行关闭了华侨创办的华语教学的南洋著名高等学府——南洋大学。

即使在马来西亚,汉字的招牌、路牌到处都是,现在韩国都有汉字的路标,但在新加坡禁止使用,新加坡的公共场合全部用英语路标。

这个政策,使新加坡成为所谓东西交汇的世界城市。但是越来越多的华人放弃了母语。李光耀也发起过所谓的华人说华语运动,但是没有制度支撑,从1965年代以后一直至1995年的30年中,华语地位不断下降。

华语也有自身的难处。一,在中国全面崛起之前,学习华语对于新加坡人来说,无论是移民还是做生意,意义都不如英语。

二、新加坡华人多半是南方人,他们日常说的华语是闽南语、客家语和广东话,与华语的普通话差异比较大,相互之间也有差异。

不过,与台湾、香港不同,新加坡的法定的华语标准是汉语普通话、汉语拼音和简体汉字。因为李光耀认为,新加坡不能自创一套,中国当然代表了华语的发展主流,所以新加坡华语的文法与北京保持一致。新加坡也有人抱怨中国大陆的字体和用法太混乱,让他们无可适从。

我本人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的热爱者,一直深深庆幸自己能够掌握博大精深的汉字,并从中得到智慧和乐趣。走在新加坡的大街上,看到迎面走来的漂亮女孩,与杭州广州并无二致,然而那一口英语,真的让我有点感慨。我不知道该为他们高兴,还是为他们悲伤。

第6节 实用主义

新加坡经济方面的东西挺多,只说个产业升级的印象吧。

新加坡的产业,60年代起步时,也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成衣呀,鞋子呀,什么都干。等积累了一些钱,他们就开始搞机械、电器等。再有了一些钱,他们又转向电子、炼油(能力东南亚第一)、金融、会展、生物制药等。这五十年,新加坡基本上是15年左右一个台阶,进行产业升级换代。而且选得很精很准。

也难怪,他们是船小好调头。新加坡在“四小龙”之中面积、人口都是最小的。这个中国可以借鉴他们产业升级的思路,但是中国的升级必须是全面的升级。中国太大了,必须要一个完善的工业体系,不可能像新加坡这样找准几个挣钱的产业猛搞一气就行。他们毕竟只有400多万人口,另有流动人口100多万,相当于我们的一个地级市。换句话说,地级市到新加坡学一学治国经验,然后回去治市,比较合适。

顺便说一句:新加坡产业升级,尤其是近几年的新兴产业,靠的基本上是中国的技术人才。我到他们的新技术园区一看,靠,净是中国人。他们国家太小,虽然有两所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学,但培养出来的人才有限。中国真的不缺人才,我们缺的是有效的体制。深化改革,中国有希望。

新加坡实用主义的国策在经济领域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面有太多东西了,我只讲几个方面让大家领略一个什么叫做“有奶就是娘”的风采吧:

赌场。赌场这个产业是老李深恶而痛绝的。据说他多次否决办赌场的决定,而且据说还放过话,说„„大概那个意思吧,就是你们要办成这个事,要我死掉还差不多„„之类的话。结果便宜了澳门。2007年以后,东南亚经济危机,新加坡顶不住了,感到有赌场会带动人气!而且这个时候,东亚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赌客来源,这个巨大的国家,人巨多,钱巨多,出手大方,不心痛,据说这些钱不是他本人的。澳门挣翻了,连缅甸北面都挣翻了。

新加坡坐不住了。他断然决定开赌场,而且一开就是两个。新加坡政府制定了许多规定,限制本国公民去赌。比如,新加坡人进赌场要出示身份证。如果你的老婆不想让你赌博,她有权拿着你们结婚方面的有效证明,到赌场去给你登个记,这样,你进赌场时,一出示身份证就会被拒入。——很显然,新加坡办赌场,只是为了挣某大国的钱。

已经退休的老李,为此还专门发表讲话,为儿子的政府开脱,大讲自己为什么转变观念,收回自己当年毒誓一样的狠话。

新加坡实用主义的国策在经济领域表现得淋漓尽致。再举一个例子。911事件震动了世界。新加坡这个美国武器保护下的小可爱,在想什么呢?你可能想不到,他以飞快的速度计算着这个事件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自己在这个影响中的得失,并且开始趋利避害地行动了——他挖了老美金融墙角。

新加坡的经济定位是要当东南亚乃至全亚洲的金融中心,要与东京上海香港死磕。但是,钱如果不往他那儿跑,该怎么办呢?911以后,新加坡的高官们开始往中东石油富国跑,具体负责联系那块的应该是他们的退休老领导吴作栋。

新加坡人对爱包头巾的兄弟们说:看看吧,你们的钱都放在美国,一,美国不安全,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被飞机吻了。二,你们的钱不安全,要知道,劫机的人绝大部分来自沙特,如果美国认定你的政府与之有关联,认为你们支持了恐怖主义,你们的钱还能拿回来吗?不能全存在美国,要分散风险啊!

结果是,大笔的石油美元从美国跑到了新加坡。考虑到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正是用钱之际,以及后来的金融危机,这个做法„„我只能说,实用主义到家了。

第7节 治国经验

到新加坡的中国人,来学习的是一拔接一拔,但是真的学到东西的人实在不多,公款旅游的比较多。

我最为看不惯的是,中国人到这里,每当一开座谈会,开口就是:此行收获很多!新加坡许多方面值得我们中国学习„„。这个话纯属于扯蛋。我待在这里这么久,个人感受是,新加坡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方面,确实有中国要学的地方,但是也不致于“很多方面”,这个国家这么小,哪有那么多方面啊!

新加坡的实用主义,我们不用学了,改革开放以后小平同志的基本思路都是这样的。具体做法上,我认为新加坡除了刚才提到了产业升级外,还有几个方面比较突出,我们应该学一学。

一是城市管理。新加坡不适合省长来学,适合市长或者先进地区的县长来学。这个城市管理得真不错,到处红花绿叶一尘不染。路一点都不宽,不比我们东部沿海地区的县城路宽多少,但是不算太堵车,基本上畅通,高峰期走得慢一些。新加坡政府在限车上采取了一套办法,可以研究研究。

新加坡买车要先买一个拥有汽车的车证,车证现在好像相当于人民币20万以上。车证的价格也在不断变化。前几年经济不景气时为了刺激消费,车证价格挺低的,这几年又涨上去了。许多人宁愿使用公交系统。他们的公交车和地铁是一卡通,而且不贵。

另外,你的汽车如果要到市中心去,路上会被收钱。具体的办法是,马路上有一种类似于拱门的东西,汽车上都安了磁卡或者芯片什么的,从拱门底下通过一下,就会被收一笔钱(好像相当于人民币5至10块,记不清了)。这样,许多私家车尽可能不去闹市中心。对分流车辆有好处。在新加坡拥有一辆车是相当的贵啊!

我不赞成中国完全学习新加坡。因为在对权力没有充分监督的情况下,我担心这样限车,最后又变成了腐败。最后把小老百姓限了,有钱的、有权的、有关系的不花钱照样搞到车证。我倒宁愿和权贵们一起公平地堵在路上。

二是水务。前文书我们讲过,新加坡严重缺水。要命的是,他们与马来西来的关系不好,后者动不动就要掐水管子,大有普京掐天然气的风采。大陆给香港的水,几个大管子哗哗的,就是90年代跟彭定康闹僵时,也没有想到过掐水呀。一家人就是不一样。所以,新加坡人很恼火,就玩命发展水务。结果,新加坡和以色列,这两个缺水国家,双双成为了全世界水务巨头。人的潜能是逼出来的,一点不假。新加坡的污水处理技术相当高,冲马桶的水处理完,可以直接循环进行自来水系统。要知道,新加坡的自来水是直接可饮的。我每当痛饮自来水时,心就想,这水前几天不知道冲

过谁家的马桶。呃!

关于水务,有必要多说几句。新加坡现在是四条腿走路,力争做到水务自给,以后不再要进口的水。A,继续从马来西亚进口水。这个价格最便宜。B,循环利用,就是把冲马桶的水弄干净了再给你送回来。C,海水淡化。这个技术据说也挺成熟,新加坡公司还在海湾地区搞了不少项目,挣了大笔石油美元。D,集雨工程。把全国的大街小巷的排水沟全部修成一个系统,在低洼地区修水库,或者直接把几个海湾堵起来,改做淡水库,这样下雨时,把雨水全收集到水库里存起来。

据新加坡人说,如果哪天跟马来人翻了脸,后三个办法基本可以保障用水。当然价格有点贵。

三是组屋。本来想写一写新加坡的经适房建设,就是组屋政策,但是,近年中国在力推这个东西,所以记者一轰而来,把新加坡的经验写得太多,臭了大街。大家去搜着看吧,我就不多说了。我去实地考察了新加坡的组屋,就是二居、三居、四居的,100来平方米,跟国内差不多,很多屋子户型远没有国内的合理,采光也一般。而且全国的楼型和风格一样,千楼一面,搞得我在新加坡老是迷路。组屋的优点:一是几乎结了婚的公民人人都可以搞到一套,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二是小区配套设施和环境相当不错。

总之,政府应该在“居者有其屋”方面大有作为。不要说中国土地不够,你土地有新加坡紧张?新加坡都能为老百姓提供低价住房,我们当然可以办到!

四是港口。为什么印尼、马来也在马六甲海峡,却只有几个小烂港,发展不出像新加坡这样的世界大港呢?我认为有几个原因,一个是新加坡位置在正中心,发展又最早,这是天时和地理占全,但这个不是主要原因。二个原因,是印尼、马来缺钱,缺钱当然可以借,但没有人投资,为什么呢,因为新加坡占了货源,印尼马来靠自己的手里掌握的货运量,根本填不满一个大型港口。投资会赔的。三个原因是物流管理水平和能力问题。这两个国家实在让人不敢恭维。现在他们自己的港口货运吞吐量很小,竟然还吃不下来,有的船在马来西亚的港口等很多天,等毛了,调头跑到新加坡来卸货,再用火车拉到马来西亚去,结果还又省时又省钱。所以新加坡的成功也有一个原因——用郭德纲的话说,不是我们水平高,是同行衬托的。

第8节 铁腕廉政

我觉得新加坡还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参考,就是廉政建设。我为什么不用“值得我们学习”呢?是因为我一直在思考,新加坡的廉政是怎么来的,是由于李光耀的个人努力吗?还是真的由于高薪养廉吗?是制度吗,还是偶然?我想不清楚。我只把我的感受讲几点,供朋友们参考。

新加坡的廉政是一个谜。说实话,华人扎堆的地方,不腐败真的比较难。但新加坡真的比较廉洁。

第一个感受,新加坡的清廉,首先应该得益于李光耀的个人坚持。在英国殖民时期和独立之初,新加坡的腐败是比较严重的。书上还讲过一个警匪勾结的典型大案,具体内容记不清了。总之,当时新加坡与一般发展中国家并无二致。

李光耀是一个铁腕强调清廉的人。人民行动党的“党服”是一身雪白。他们开大会时中国人看见还以为是在办丧事。他们说,白衣向征廉洁。李光耀打击腐败不留情面。前几年,一个政府部长因为被反腐局调查,向李求援,李拒不见面,结果这个部长自杀了。看来他是真有点经济问题。

第二个感受,新加坡比较小,反腐半径小,比较容易控制局面。新加坡就是中国一个县大小,人口相当于一个市。我们在国内生活的人都知道,在一个市或者一个县的范围内,基本上是熟人社会,每个人的德性如何,干了什么,家里情况怎样,甚至老婆穿什么、孩子常吃什么,大家圈子里都清清楚楚。我们设想,如果一个市长或者县长,被赋于至高无尚的生杀大权,他个人又极力追求廉洁,那么,在这样小的圈子里面,想出现大面积腐败是很难很难的。因为工作半径很小,信息很畅通。李光耀上午布署搞卫生,下午可以实地检查新加坡一半的街道。如果没有制度保障的话,李光耀再清廉,放到中国也没有办法。他向东管到朝阳区,管不到通县。行政层级一多,信息层层上报,蒙骗就出来了。

第三个感受是:高薪养廉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全部。新加坡的官员,如果是部长一级的,年薪相当于人民币500万以上。你想想看,他的职权实际上也就是一个400万人口地区的某个部门首长。我问一个国内的朋友,他是某地级市的环保局长:如果一年给你500万,你为了保住位置,平稳退休,会不会拒收所有的礼金?他想了想说:如果没有任何监督,当然越多越好;如果有一定的监督,我只要一年50万元,就愿意拒收一切礼金和礼物。

新加坡也出现过不少腐败案例,说明高薪不一定必然养廉。但是,高薪毕竟能够让官员完全依靠合法收入活得很体面,再加上有老李的铁腕威吓,所以一般人不愿再去冒风险了。

但是,新加坡腐败反弹的风险一直是存在的。老李退休以后,吴作栋上来。老吴和蔼得一塌糊涂。然后是李显龙上来,权威明显不如其父,在这种情况下,近几年新加坡还是出现了几起腐败案,这是发现了处理了的,可能还有没有发现的。

我认识的几个新加坡朋友,都比较老实,或者说比较迂腐,照章办事,下班回家。应该是不错的公职人员。在新加坡,我们一起开会,不管多么重大,一般都是开完会吃便餐。就是会议室门口大厅里安排自助餐,没有

桌椅,一人一个盘子站着吃,部长和外宾都也一样。但是,这些新加坡人如果到中国出差,他们就知道人情事故了。如果我们也这样接待他们,他们会认为我们失礼。他们知道中国的接待标准,也欣然接受你的公款高标准。他们很享受这种腐败,和我们没有一点不同。他们还会要求我们接待他们介绍来的朋友,当然不用明言,是用公款。

有朋友会问:从你的几点体会里面,是不是可以判断,新加坡的廉洁是因为人治,而且恰好这个国家很小,正好在李光耀人治的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再加上高薪创造了不受贿的经济条件,于是就廉洁了呢?也不完全是。

我不赞成把新加坡的廉政完全讲成人治。我觉得人治的成份很大,但是制度也在起作用。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薪水,已经说了。

二是规范的公务员制度。新加坡的公务员制度远远比我们规范,公务员中“政务官”、“事务官”截然分开,政务官要竞选和任命。事务官则通过考试录取,事务官的最高职务是高级政务秘书,相当于副部长级。如果他想当部长,只有辞职,脱离公务员队伍,加入到党派阵营去参加竞选。这不像我国,一个部长可能是系统产生的,连门口看门的老头都有20年交情,裙带关系、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益格局很容易产生出来。新加坡也有这些东西,但比我们要弱得多,因为从制度上讲没有提供多少“土壤”。

三是相对独立的媒体。本土媒体相对独立,没有焦国标教授的炮轰对象。外国媒体也相对自由一些。当然,比西方国家的限制还是要多一些,所以西方国家总骂新加坡。

四是普遍选举。虽说新加坡一党独大,但是选举的形式是存在的,而且反对党得票越来越多。从理论上讲,人民行动党可能下台的。而且,今年的大选人民行动党得票只有60%,创历史新低,把他们吓得不轻,采取了许多新办法。比如,年轻选民不喜欢老李天天坐在议会里指手划脚,退而不休,小李就劝了一通,让老李把资政职务给辞掉了。新加坡有选举在,人民对执政党就有一个终极的硬约束,他不能腐败得太过份了。当然了,我不认为中国马上这样搞就一定是好处多于坏处。中国现在发展形势总体不错,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慎之又慎,一旦搞出乱子,倒霉的总是老百姓。

第9节 民族宗教

上面的贴子里,我讲了新加坡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产业升级、城市管理、水务、组屋、廉政。

下一个我们可以学习的,是他的民族宗教政策。新加坡华人占四分之三,其余是马来族、印度族和白人。白人少得看不见,所谓登记的白人,绝大多数是混血人种。印度族人比较好办,因为他们人数不算太大,而且自认是外来移民,他们多数信仰印度教(也叫兴都教)。

真正需要新加坡重视的是马来人。马来人是新加坡第二大民族,占14%左右。定居于此,早于华人,他们算是这里的原住民。而且,马来人作为南洋的一个庞大族群,构成了印尼、马来、文莱、菲律宾等国家的居民主体。这个族群在世界范围讲也属于大民族了,人口有三个多亿。新加坡的马来人信仰回教,人口增长相当快,远远高于华人。而且新加坡与马来、印尼两国关系不好。所以处理民族关系,是个棘手的问题。

虽然我不喜欢李光耀这个实用主义者,但我不得不佩服,这个仁兄处理民族问题还是相当不错的。他的手段高于斯大林、铁托。中国真的该学一学。

在民族平等上,他是做到了。我说过了,四种语言,全部是官方语言。也就是说,虽然印度的泰米尔语很少人用,但是议会里永远都有泰米尔同声传译,政府重要文件永远都有泰米尔语版。这家伙,让人民行动党抓稳了印度移民的选票。把马来语定为国语,国歌必须用马来语唱,体现了对原住民的尊重。至于英语取代华语成为教育语言和政府通用工作语言,一方面是国际化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让少数民族心里比较舒服。如果是华语而不是英语,那么马来人和印度人还要学华语,肯定他们会难受。

对于基督教、回教、佛教、印度教、道教,一视同仁,政教分离。老李以铁腕控制,让各大宗教谁也不许跟政府对着干,谁也不许相互对着干。我研究过新加坡种族冲突史,通过查阅资料,我惊奇地发现,新加坡建国前后第一次发生的大规模种族冲突,竟然不是我原来想象的马来人与华人冲突,而是福建籍兄弟和广东籍兄弟打起来了。几十年来,新加坡种族冲突的烈度是很小很小的。相比于印度、印尼、菲律宾、泰国等邻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除了平等和政教分离,老李还在社会结构上加强控制。新加坡改善居民住房的作法“组屋政策”在世界上都挺有名。老李在组屋安排上也动了脑筋。组屋,用中国话说,就是政府提供的经济适用房。当一个老社区的居民搬进组屋时,新加坡政府全力推行种族和睦的混居政策。就是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白人不能聚居,全部打散了,分散到各个组屋里去。原来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一拆迁就消失了,再也拢不起来。这个政策其实很利害。说是全部分散,但是对于75%的华人来说,怎么分法才叫“散”呢?所以最后的结果是把少数民族都散开了。

民族问题多半出现在聚居区,人口聚则矛盾聚。新加坡的组屋分配政策,在解决民众住房的同时,解决了民族和族群问题,这一招是相当高。反观中国,长期维持甚至人为地制造少数民族聚居区,认为是保存其传统文化,实际造成了不少矛盾和社会隐患。中国的少数民族自治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是苏联的舶来品。苏联、南斯拉夫、捷克已经用自身的惨烈教训

证明了这套政策的实际效果。中国还在坚持。近几年西部屡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中央高层不可不查。

在民族问题上,我还要补充一点:新加坡政府一个作法,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就是不许马来人当兵。新加坡这个国家太小,没有全球利益,一万年也不会同加拿大开战。如果可能发生战争,只可能是两个邻居:印尼、马来西亚。而这两个国家都是马来人,而是都是穆斯林。我对穆斯林没有偏见,但必须承认,这个宗教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说,有的人忠于宗教往往高于忠于国家。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发生战争时,面对自己同族同种同教的敌人,士兵会怎么取舍?

新加坡政府的过人之处,就是干脆挑明了告诉马来同胞,你们不要当兵了,我们不是不信你们的忠诚,是怕你们打仗时下不了手。你们这样纠结,这样为难,不如干脆不去。其实,许多国家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有的国家,要么找各种理由减少招兵,招了兵还要防着,要么在打仗前突击把可能叛变的士兵缴械甚至“解决掉”,还真不如像新加坡这样,丑话说在明处,利利索索,坦坦荡荡。其实这样做,兄弟民族的关系可能更好处一些,不必相互猜疑。

第10节 华人地位

在新加坡,华人的地位相当高。这与我前面讲的华语的地位相当低并不矛盾。老李的民族平等是真正贯彻了的,对少数民族没有任何歧视。大家可以想像,如果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在完全平等条件下竞争,竞争上几十年,结果会怎么样?当然是华人胜出。在马来西亚、印尼,华人在被受歧视受打压甚至被屠杀的情况下,都能取得经济上的辉煌成就,何况是平等竞争的情况下呢?所以,在新加坡,华人真正地站直腰杆,做了一等公民。这一点上,新加坡华人真要感谢老李。

在新加坡,虽然政府、议会都有固定的、硬性的少数民族名额,但是华人牢牢地掌握着主导权。许多部门的高管都是华人,而低级岗位多是少数民族。新加坡的外劳来自马来和印度。清洁工作多半是黑黑的印度人。我打听了一下,月薪是1000至1200新币,相当于6000元人民币左右。这个工资还是可以的,其实从中国招聘劳工也是可以招得到。不过新加坡没用多少中国劳工,见过几个,不多。估计可能是因为华人在新加坡是一等公民,如果突然招来一大帮华人扫地,本地华人面子上实在过不去。

一方面,华人是一等公民,政治经济地位很高。另一方面,华人都转说英语,自身的华人文化越来越少。这也许是“新加坡人”的成功,却是“华人”的失败。

第11节 大选观感

在火红的90年代,中国人忙着看苏联倒掉、学南巡讲话、圈地搞开发区然后改养山羊、炒股票、谈论高校收费、搞经济软着陆、收回香港、送别小平、看朱总理记者招待会、房改、国企三年脱困、抗洪抢险、抗议炸大使馆、西部大开发、和二胖玩猜猜猜、收拾轮子等,忙得不亦乐乎。同时,新加坡的政治也发生了变化。1990年至2004年,新加坡总理是吴作栋。这个仁兄身高190CM,相对于新加坡的国土而言,相当浪费面积。但,吴是一个性格温和人。2004年,吴引退,新加坡的当政者换成了李光耀的公子:李显龙。

新加坡的政治变化是,他的大选越来越有真事儿了。越来越激烈而且走向多党竞争。新加坡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在90年代不断加速。其原因,一是李光耀执政已20多年,需要领导人轮替。二是新加坡在90年代基本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已经到了需要政治发展相适应的历史阶段。我想,如果要对新加坡的政治进行研究,90年代以来是最有意思的。无论人们怎么说吴作栋时期李光耀是幕后指挥,但毕竟新加坡的政治正在逐步成熟。但很遗憾,我没有深入研究过,也没有亲历。但是我亲身经历今年的大选,倒可以说说观战的小体会。

“李家坡”是独裁还是民主呢?众说纷纭。有个欧洲记者仁兄,认为新加坡是独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写文章抨击了老李三万五千八百次。后来老李到欧洲接受了他的当面采访。

老李回忆说:“他拿出了录音机,我也拿出了我的录音机。”看来两人都怕对方胡说八道死无对证。老李说,他一通blablabla,说的那厮哑口无言。从此再也不写批评文章。我本人极其希望找到那两台录音机中的一个,可惜没有找到,也没有找到那个哑口无言家伙发表的采访文章,深以为憾!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它代表了两个事实:以前欧洲和美国人普遍认为新加坡是独裁专制,这是事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美人不再把新加坡视为专制,也是事实。有网友兄弟回贴说李专制,其实呢,他现在已经基本上把自己洗得半白半黑了。

欧美这个变化,原因有二,一是交流和了解,消除误会,二是新加坡自己在变化。

本人见证认为,新加坡西方式竞选民主,基本上还是货真价实的。他的多党制已经成型。反对党的成长,还没有达到欧美的程度,但成长看得见。本次大选,反对党搞到了40%选票。从理论上讲,反对党上台和政党轮替已经没有任何制度上和现实上的障碍。反对党成长慢,是老李搞一党独大的历史后遗症。人民行动党这棵树太大了,下面的“土”就这么多,反对党实在没有多少社会基础可以争取了。我认为,现在反对党的正确策略,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然后等着人民行动党自己犯错误。

讲一个有趣的案例吧。阿育尼区的选举,堪称今年新加坡大选的经典之战。我了解故事的大概,不去查阅英文资料了,人名、党名全都忘光了,我就讲故事的大概,肯定有许多出入,欢迎知情的兄弟找篇专述性的好文章贴上来。

阿育尼是一个集选区。什么是集选区呢?是这样的,新加坡全国分成许多选区,每个选区有一个议员名额。各政党就会派出自己的干将,分别出战,分到各选区去与其他政党派来的人PK。这样,每个选区选民投出来一个议员,共同组成议会。

但这样有个问题,就是少数民族的人、年轻的人可能永远选不上。所以,新加坡有一部分选区合并,例如N个选区合并成一个大选区,叫集选区。这样,集选区名额就多了,每个政党都派出一个由N人组成的竞选团队,各竞选团队之间PK。如果团队中有一个大政治家,比如李光耀,其他几个人就算是刚出校门的学生或者无名印度阿三,这个团队也肯定胜,等于老人把新人带进了议会。好明白吧。

阿育尼选区是四个选区合并而成的。一输一赢就是四个议员,重中之重,人民行动党不敢怠慢,他们推出的阿育尼区竞选团队,竟然包括了两个政府部长,堪称重兵把守,志在必取。

竞争对手是谁呢?是一个著名的反对派领袖。党名和人名忘球了。这个仁兄也有趣,他以前在另一个选区参选,每次都高票当选。那个选区是他的根据地,忠诚度极高,人民行动党根本打不进去。所以,人民行动党认为他还会在那个选区搞到议会入场券。有人甚至私下称,他是多少年龟缩在自己的根据地,他不敢出来,换个选区肯定被灭掉。结果,这个仁兄这回竟然杀出来了,他认为自己的根据地忠实度没有问题,就让一个党友留守,他自己组织了一支竞选团队,杀进了执政党重兵把守的阿育尼区。

仅管选战激烈,执政党依然强大。不过这个时候,老李坐不住了,他出来对新闻界发表了一些观点。我没有看新闻的原话,听同事们说,他的大意就是,如果阿育尼区的选民投了反对党,这个区成了反对党议员代表的区,选民就有5年时间后悔了。暗示是,比如执政党可能会减少市政投入和福利什么的。他要选民们仔细考虑考虑。

此言一出,帮了倒忙。这是明显的威胁选民嘛。许多人忿忿不平。仅管李显龙做了一些补救工作,但是结果仍然让人吃惊。选民们坚持投了反对党的票。人民行动党的参选部长在电视里哭了,他宣布从此退出政坛。估计精神打击太大了,受不了。由此可见,新加坡的选举还真有点真事儿。当然,各国国情不同,不一定要照搬。写到这里吧。我困死了,明天再聊吧。

第12节 邓小平访新

下面我直接进入下一个主题:新加坡与中国。

新加坡1965年立国,中国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关系肯定不好,双方互骂互扁了几年。

尼克松访华以后,两国关系开始调整。实用主义嘛。新加坡在1971年恢复中国联合国席位时投了支持票,还声称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两国没有建交。李决定等印尼和马来西亚同中国建交以合再建交,以免引起邻国敌意和误会。结果一等,等了十九年,相当有耐性。1990年正式建交。实用呀实用,李光耀这斯!

其实在建交之前,两国就开始走动了。李于1976年访华,见了毛,当时毛正准备动身去见马克思。邓小平1978年11月访问了新加坡。

我非常感兴趣的,就是邓小平这次访新。78年,正是改革开放的思路形成之即,这次访问对中国是十分重要的。许多新加坡人也了解这次访问,因为李老总是把这件事挂在嘴边上。通过这次访问,李把中国的后来的改革开放说成了是学习新加坡的结果。我一直在想,这次访问对中国到底有多大影响?

当时的新加坡,立国已经13年。因为它立国之初就执行了市场导向的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到1978年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成规模,正在酝酿第一次产业升级。邓小平看到的新加坡的市容和经济面貌,大体相当于1990年代初期的深圳那个样子。

现在的中国人,看了新加坡没有什么感触。可是邓小平当时看了,触动比较大。因为老邓1920年去法国留学时,在这里下船住了两天。看到这么一个破烂小岛竟然翻天覆地,他肯定很有想法。

李光耀在回忆录中记载了他当时对邓说的话。我不去查原著了,有兴趣的兄弟到网上下载E书自己看。意思大概是:我们新加坡人,都是下南洋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后代,而留在中国的都是文人学士。所以新加坡能做到,中国肯定能做到。

我原以为李光耀这句话是外交辞令。后来发现不是。他不光对邓小平,对新加坡人也多次讲过这类的话。总的意思就是,有文化有水平的都留在中国了,新加坡人是农民文盲的后代,是低等华人。不知道这个理论是他怎么想出来的?新加坡的文化精英对李光耀这个论调相当不满意。我的一个新加坡朋友,一见到我就调侃地打招呼说:“喂,文人学士!”我回击说:“有什么事啊,贫穷农民的后代?”

李光耀回忆录称:邓小平听了他这个话,沉默了,没有回话。我想,老邓肯定知道,李光耀这个中国人才优势论不成立。因为通过解放后的历次运动,我们已经成功地把“文人学士”全部劳动改造成“贫苦农民”了。

李光耀的回忆录又称,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时称,广东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若干年内赶上亚洲四小龙。李认为,这是邓在14年后对自己的当年挑战的回应。中国正式决定要与四小龙比试比试了。呵呵,看来

李的自我感觉相当良好,看把他美的。

不过,总的来说,新加坡的发展对邓小平的改革实践是有触动的。在改革开放之前,邓小平多次出国。其中,美国之行(戴牛仔帽那次)、日本之行(坐新干线那次)以及新加坡之行,这三次肯定是最有收获的。不过说新加坡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多么大的决定意义,我看也不一定。因为毕竟两个国家的国情差距太大了,可借鉴的东西不多,邓不可能不考虑这一点。

中国的官员出国费用惊人,多数流于旅游和例行公事。老邓这三次出国的费用肯定是物超所值,花得相当值。

中新两国在小平访问一直到2000年的关系发展,总的来说,可以用一句“波澜不惊”形容。

在经济上,新加坡实现产业升级以后,向中国转移了一些产业,特别是在苏州搞了一个工业园区。

在政治上,两国来往不断。新加坡与台北的来往也不断,但是只要不出格,中国也不去抗议。只是有一次,在1988年以后第二年的夏天,新加坡狠狠谴责了中国一顿。当时中国自己一头包,没有空儿理它。同时,新加坡继续以高于对中国百倍的激情与美国来往。

在文化上,名为支持中国教育,实则网罗中国人才。两国合作培养留学人才,新加坡提供学费,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留洋,但毕业后要留新工作6年。实际上,大学毕业6年,人都30岁了,生理只要正常的都结婚了,哪里还能再回国。我有三个大学时代的兄弟,上大一时就被新加坡国立大学挖走,其中有两个最后留在了新加坡,据说收入丰厚。我到新加坡以后,急欲痛宰之,然多年音信不通,所留号码已成文物,遂在中国同学录上发出通辑令,至今未见任何回音。我每过高档海鲜饭店,无不扼腕,不亦悲愤哉!

娱乐上,中国的巩俐到新加坡入了国籍。新加坡的孙燕姿到中国挣了不少钱。中国选不进国家队的乓兵球选手们,到新加坡组成了一支国家队。

总之,就是相互来往来往,但主要是埋头忙自己的事。

第13节 回望中国1

2000年以后,中国做了一件很对不起大家的事情——没有像各国殷切希望的那样崩溃或者瘫掉。中国崛起了。整个世界都在震动,新加坡实用主义者们又该如何调整呢?

出了国才感受到,中国崛起真是一个他妈的很不得了的大事情。一个大国,对于世界的影响太大了。想想吧,我们身边有形的世界和无形的世界,美国和苏联对我们的影响有多么的大。中国现在正在成为这样的大国。在东南亚,几乎每个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都是中国。但五年前还是日本

和美国。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都被中国改造成了初级原料出口国,更不要说印尼、马来、菲律宾了。

新加坡没有什么原料可以出口给中国,但是它是马六甲海峡的咽喉。中国目前50%的原油要进口,除了委内瑞拉的油船以外,其余的中东原油和非洲原油都走马六甲。有一次,我在新加坡军港附近看见中国、日本、美国的三只军舰都停在那里,相距还挺近。新加坡对各大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加坡和东南亚各国眼里,中国崛起是个什么样子呢?我感受是,大家都希望中国平稳发展,继续当个脓包老好人,最好能发展成印度那个熊样。为什么呢?我说过了,超级大国崛起是件不得了的事情,他会改变世界的“气候”。

打个比方,现在的世界气候和环境,我们的物种和农业都适应了。如果说,要来一个环境剧变,会不会有人同意呢?当然,可能在这次剧变以后,撒哈拉沙漠会变成雨林,西伯利亚可以种植大米和椰树。许多地区会受益,这样会不会有人同意呢?我想没有。因为每个地方,不管当前的气候条件是好也罢,是恶劣也罢(比如冰岛),人和生物圈都已经适应了,如果贸然改变,有太多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谁也不知道是福是祸。即使西伯利亚会变暖,俄罗斯人也不会欢迎剧变的,因为还有太多的不可控、不可知的因素,他怕呀。

既成的生态圈,依赖着既成的气候。国际环境也一样。在东南亚,不管是在现行国际环境的受益者,比如新加坡,还是在现行国际环境下的受害者,比如印尼和泰国(它们在97年金融危机中几乎输掉了最后的内裤),还是现行国际环境的迟到者,比如越南,他们全都不欢迎改变现有的、可知可控的国际环境。

在他们看来,如果中国只是一个平稳发展的参与者,他们是欢迎的。但中国显然不是。中国自己想是也不可能是,中国的块头太大了,只要人均GDP达到美国的1/5,就会实现总量超越,从而颠覆他们业已习惯了的国际经济环境。

欢迎改变国际环境的,只有北朝鲜和几个非洲国家。因为他们已经穷得一无所有,输无可输。他们是最为彻底的革命者,在国际环境的剧变中,他们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天知道是什么,最坏最坏的结果,不过就是换一根新的锁链。他们怕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的困境。

中国——我最热爱的祖国呀!虽然你有这样的那样的不对和不好,我仍然这样的热爱你。这样发自内心地为你骄傲。站在海外回首远眺,你是这样的伟大,这样的拉风,像黑暗中的萤火虫,想藏也藏不住。但王者,命中注定,永远会万里独行,无论前面是胜利还是失败。没有正常的理智的国家会选择与你同路。肯与你同路的,又根本不配与你同路。

他妈的,怎么办呀。

第14节 回望中国2

继续说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对中国的看法。东亚和东南亚没有一个国家欢迎中国崛起为超级大国,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国际环境的变化无法预知的因素太多。不确定时,人心则求稳当。所以,他们齐齐地转向了美国。许多国家并不喜欢美国,甚至很讨厌美国,但是除了美国,还有谁能制衡中国呢。

近几天李光耀访美,要求美国介入亚洲平衡中国的影响,就是这个意思。不光是老李在说,几乎所有的其他国家都在这样说,所以我们不必太在意老李的话。谁让我们这么有实力呢。

其实,中国如果真的能够给大家勾勒一个美好蓝图,让小国们各自回家关起门来研究研究,中国这个蓝图、这个新环境靠不靠谱,如果还基本可行,也许有人会支持中国崛起,站在中国一边。但是,问题在于,中国自己也不知道,未来自己如果成为超级大国以后造成的国际环境是什么样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中国崛起造成的环境改变以及带来的后果,无论是对美国、对中国、对东南亚小国,潜在的危险都是一样的。中国并不比别人安全,甚至比别人风险更大,因为我们在旋涡中心。

这个困境,改革之初就注定了。中国的改革,其价值导向就是猫论,或者说是实用主义。“三个有利于”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口号。其方法途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摸着走,走一步是一步。路在哪里?眼前本无路,勇敢向前趟,路永远在老子屁股后头,供越南同志免费参考学习。

这也不怪邓小平,他是世界少有的大战略家,眼光长远是他的突出特点。但是,他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有史以来,英法德的崛起时,是1000万人口的规模。美苏日崛起时,有1亿人口国家规模,这样已经把世界两次打得稀烂。中国这种13亿人国家的整体崛起,无人可以预测会崛成个什么样子。

所以,小平爷爷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价值观两只猫咪,方法论一河石头。

这就是中国的不可预测性。美国则不然。没有人想到美国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金融危机。但是,如果在几年前,我们假设美国会出现一个这么严重的金融危机,大家基本上可以估计出来:美国社会大体会如何反应,大体会弄成一个什么样子。但中国不行。

有个笑话,说世界上最恐怖的导弹是朝鲜导弹。美苏的导弹再好,都可以算出弹道进行拦截。唯有朝鲜导弹,点了火会不会飞,朝哪飞,飞多远,连朝鲜人自己都不知道,别人往哪儿算去。有招必有解,无招则无解。面对中国迷踪拳式的崛起,全世界无可适从。

第15节 回望中国3

看到有兄弟姐妹在讨论前贴中“没有正常的理智的国家会选择与你同路”一句的意思。对此,有必要多说几句。我的总的看法是——中国在崛起过程中没有朋友。

这个困境不是因为中国那件事做得不好,而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的追赶者的困境,其实也是任何一个在“世界第二”位置上国家的困境。

中国目前从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都已经跻身为世界第二。从军事角度上讲,目前正在急速赶超俄国。我有一个哥们在军工集团工作,他是学电子机械类的,他曾与俄国专家谈判过。他认为,目前,俄国除在少数军事技术领域领先外,多数领域对中国的优势已经不明显,或者出现了中国反超现象。他认为,中国在军事技术领域全面超过俄国只需再要15年左右。军事进步归根到底,是拼的国家经济家底,俄国这二十年主要是在吃老本。我不知道他这个判断准不准确,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目前处于世界军事老三的位置,距第二的距离正在快速拉近。再加上政治、外交等方面,把各方面综合起来总体看,中国目前的世界第二的位置是可以确定的。

中国这个世界第二的位置,不是一个已经稳定的结构,不是英雄排座次的最终结果。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排名,因为中国正在快速地追赶世界老大。这就使中美之间存在许多不可回避的利益矛盾。中国只要人均GDP达到美国的五分之一,就现实了总量超越。而美国一旦失去了全球GDP第一的位置,则世界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变化。而这个变化将到底最后变化成一个什么样子,美国不知道,中国也不知道。这种不确定性,就会引发各国担忧,担忧则会引发抵触,这个问题我在前文中曾以气候变化为比喻论述过,就不再多讲了。

中国为什么不会有朋友?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假定一个单位,一把手是局长,二把手是年轻的副局长,如果这两个人发生了矛盾,单位里面的人会怎么办呢?很显然,一个在既定格局中处于既定的中心位置的一把手,在斗争中肯定处于优势,他掌握更多的权力资源,他有更大的胜算,仅管他年轻较大可能会先于副局长退休,但是他完全有在退休前打垮副局长的能力,致少他有能力不放副局长接班。单位上的绝大多数人会站在局长一边。一些人至少会选择中立。正常的、理智的人一般不会选择与副局长联手与一把手对抗的。谁会成为副局长的同党呢?那就是与局长有仇的人。他们因为某事得罪了局长,反正没有好日过,所以才会站在副局长一边。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没有朋友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谁处在中国的位置上,都会面临这个困境。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对抗的时候,如果论当时的中国自由人权状况,比现在可差得远了,但美国依然决定与中国

结盟,尼克松不远万里去访问一个没有建交的敌对国家。为什么?就是因为当时中国不是老二,甚至说连老

三、老四也算不上(特别是在经济方面)。所以,美国要拉拢我们。军迷的兄弟都知道,八十年代,中国需要军用直升机,美国毫不犹豫地把最先进的黑鹰卖给了我们几十架,这些飞机现在还是陆航的王牌。但是当苏联解体以后,中国成为老二,再想买几个飞机零件都难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的中国所处的国际位置,是当年的苏联的位置;今天的印度如鱼得水,得到美欧的狂捧和慷慨军售,是因为他处在了中国七八十年代那个被人拉拢和利用的位置上。如果哪天中国真的崩溃了,印度变成了老二,那他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肯定会被美国收拾。这个与意识形态无关,这是现实利益。当然意识形态可能加剧或减缓冲突,但无法改变利益冲突的实质。

话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指出一点:副局长的同盟军是不稳固的。大家不要以为朝鲜、巴铁、缅甸、伊朗是我国的钢铁同盟,他们今天跟着中国,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跟美国,而是因为由于历史恩怨无法去跟美国,美国不要他们。朝鲜咋咋乎乎的,挣弄出一些危险悬乎的事情来,他是想迫使美国与他签定和平协定,承认金氏政权并保证他的安全。什么叫保证安全?说白了就是不打他。因为现在朝鲜半岛仍然没有签订和平协定,是处于停战状态,也就是朝鲜战争还没有正式打完呐。朝鲜不是不想跟美国,是美国的条件他无法接受。美国说要谈也可以,但你先要这样那样。如果朝鲜不这样那样,美国又实在无法收这个小弟,国内舆论不答应,另一个小弟韩国要跳的。这就如同局长副局长那个例子。副局长想从局长的阵营里面拉个人,是非常困难的,真要拉成功往往要出血本。而局长想拉副局长阵营里的人,很太容易了。局长出面,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他泡杯茶,亲切地谈谈话,对他说,以前的冲突都是误会,一切都过去了,你小伙子条件不错,好好干,我保证一年内提拔你当个处长。大家说说看,这个人会不会反水?所以,我们要有心理准备,就是我们的中国关系好的国家,随时可能背叛我们倒向美国,这不是主观感情问题,这是客观现实和客观利益问题。

总而言之,这就是世界第二的追赶者的困境。这是客观现实。中国如果放弃竞争、自废武功、甘于平庸,那么可以马上摆脱这个困境,但是中国不会这样做,不能这样做,历史也不允许我们这样做,子孙后代也不会原谅我们这样做。那么,我们怎么摆脱这个困境?很简易,一句话,当我们成了世界第一的那一天,我们就彻底摆脱这个困境了!

我不否认,在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老大”当中,美国这个老大当得相对来说还算最不错的。美国对中国,虽然双方矛盾冲突很多,客观上说总体也还算是不错。至今为止,美国没有用当年对付苏联的那一套冷战手段来对待中国。当然这也不是因为美国仁慈,美国这个选择在经济上符合美国国家利益,而且中国也没有像苏联那样在国际上横行霸道,所以九十

年代初苏联解体以后美国很难下决心对中国发动冷战。他当时也没有料到中国会发展那么快。我对美国没有恶意,但世界第一只有一个,中国人不会放弃追赶和超越的。以后我在从经济角度探讨中国崛起时,还会从各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总之,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崩溃的危险随时会存在。就想负重爬山一样,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但是勇者不会放弃不前,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

第16节 搭顺风车

新加坡选择了脚踩两只船。但身体的重心放在美国。

当年李光耀一哭,激发了小小岛国杀出一条血路来。只要有用的,都无所不用其极。据一个知情的朋友讲,当年与李并肩作战的老部长,有几个出身寒门,上学前没有穿过鞋,是典型的草根英雄。今天的新加坡,已经不复当年的锐气。他有钱,求稳怕变。虽然他在极力塑造“创新中心”的锐气形象。

新加坡依然是实用主义。他把一只脚放在了中国这只船上。

一是双方的贸易和合作不断加深。新加坡正在中国大搞水务。他利用自己的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优势,在天津滨海新区搞了一个开发区,正在建设一个新城。新加坡极力向中国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像台湾、香港式的地区,只能转移落后生产力,逼得员工连连跳楼。自己是一个像德国、美国似的主,有大把大把的先进技术可以转让给中国。

我的意思并不是贬低新加坡。新加坡有一些技术是相当不错的。比如水务,比中国要强两三个档次。中国必须博天下之长,为我所用。任何国家哪怕有一丁点好的东西,都必须是我们的老师。我的意思是说,新加坡有一些好东西,但好东西不是太多。与德国、日本甚至韩国都是很难相比的。

二是到处打中国牌。在西方,李光耀是中国问题专家。李光耀跑到欧美,很多时候都在讲中国问题、中国人事、中国前景。他是华人背景,又是亲西方的老资格,所以西方相信他的判断。如果他讲新加坡的问题,倒可能没有几个听众。从维基解密文件来看,美国对中国以后的人事安排以及新人个人能力性格问题,都要请教老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无论在国内还是跑到海外,老李越来越向张召忠少将的方向发展。很多时候,说话不太着调,给小李总理制造了不少麻烦和被动,不得不澄清“我爸不代表我”。

第三点,就是大力引进中国人才。新加坡自身的人材十分匮乏。他们的教育是不错的,孩子也勤奋,但某些方面的人才,总需要一定基数的人口,才有概率有可能冒出来。400万人口里能冒出多少人才呢?我去新加

坡的工业园,发现这里几乎成了普通话的天下。至于贸易、旅游、服务业、会展、金融,越来越多的业务是围绕中国开展,所以“以华制华”,引进了大量中国人才。在教育上,大量中国博士硕士也都跑到新加坡来了。新加坡靠什么推动?基本上在靠外部的市场和外部需求。

2010年,新加坡人均GDP已达43000美金,世界第十五,亚洲排第三,仅次于中东的两个卖油翁。这些产值越来越多地不是来自制造业,而是来自金融、服务、证券等行业。新加坡的孩子,是亚洲最幸福的孩子,无论是华人、印人、马来人,街上一走,看得出来生活富裕。昨天我在街上碰到了两个穿军装的士兵,军靴尖亮,个个身高180左右,挺帅气,还有扑鼻的香味。我不知道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新加坡人,能不能吃苦创业。

高端的技术人才来自中国、印度,低端的劳务工人也来自亚洲邻国,新加坡人呢?他们正大发其火呢。今年5月的大选,执政党被批评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引进外来移民过多,影响了新加坡本地人的就业。一个离了“外”无法生存的国家,出现了明显的排外倾向,这不得不让人思考。工作岗位是竞争得来的,不是关上门自己私分的,如果你把人才关到门外,他们会加盟香港、深圳的同行公司,把你在市场竞争中打垮。你不敢同他在人才岗位市场上竞争,你就必须同他在行业市场上竞争。

第17节 美新关系

新加坡不断加强同美国的联系,其力度远远超过了中国。

我一直怀疑,除了马六甲的地理位置,新加坡还有什么本钱,能让美国如此看重?就说地理位置吧,它也不算独占,与巴拿马苏伊士的位置是两个概念。马六甲海峡地方大了去了,美国不光可以靠新加坡,也可以靠马来和印尼,甚至靠印度的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新加坡到底凭什么呢?我认为,它得到美国的青眯,是凭华人国家的特殊地位,他是世界上唯一的华人国家(湾湾不算)。他是联系中国的一个纽带。他是美国人了解华人、了解中国的一个渠道。美国也可以通过台湾了解中国人,但台湾人分析大陆,估计美国不敢信,因为带着强烈的情绪研究问题的结果一般不太客观。呵呵,如果我太高看中国了,请老李不要生气。

新加坡是一个聪明的小国,他在大国之间窜来窜去,到中国打美国牌,到美国打中国牌,跟东南亚的邻居打中美两副牌,把智商不是太高的邻居们打得一愣一愣的。前天,我读到一篇印尼报纸的译文,印尼的评论家悲观地认为,生在中美这两头大象中间是倒了大霉,无论两象是做爱还是打架,都会把脚下的耗子给踩死。新加坡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眼里,大象做爱打架都是机遇,关键在于你如何把握。

这个聪明的小国还挺有尊严的。他们的聪明,在于对大国关系收放有度,知道哪些该坚持,哪些该妥协,能在维系大国关系的同时,尽可能地

少丧失或者多挣取自己的权益。

最鲜明的例子是美国那个鞭刑的案子。一个美国青年在新加坡犯了法,大概是用涂料在路边的一些汽车上进行了一些抽象主义的艺术创作活动。按新加坡法律,要打鞭刑。美国人一直认为这玩艺是东方专制主义的向征,群情激奋,结果连克林顿总统都出面说情。新加坡就是不让,给了克大总统一点面子,少打了两鞭。一场轰动世界的外交事件才算结束。

新加坡很聪明。他们知道,这个事情是小事,美国断然不会因为一个少年的屁屁肿了就废掉同盟国关系;同时这个事情的影响又巨大,坚持执法可以在全球树立新加坡尊严和主权的良好形象,让人知道小国不可侵。其实,港口要不要让美军使用,要不要让中国也使用,这些问题才是大国关注的大问题。这些问题上,新加坡不可侵犯主权意识可一点找不到了。他跟美国的同盟关系亲得很。可以断言,在现阶段,如果中美开战,新加坡铁定是站在美国一边,管你中国死活。如果我说得不对,我愿意跳马六甲。

在事情很小而影响很大的鸡毛蒜皮的事情上,高调地把国家主权坚持到明处。在事情巨大、关系到国运兴衰的问题上,该让就让,根本不通过什么讨论和听取群众意见。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抱定世界上最粗的那根大腿,这就是新加坡实用主义的国家安全战略。他玩得那是相当艺术!

相比那个日本国,冲绳少女被美军轮奸,全国人民抗议,政府连屁都不敢放。颜面扫地,主权何存?日本政府在世界上抬不起头来,是军事实力问题,更是执政水平的问题。国与国的执政水平的差距还是挺大的!

第18节 新加坡总结

各位兄弟,本楼主说了这么多,认为自己已经把中新关系说清楚说透了吧。总结一下,就是实用主义。

在新加坡的利益盘子里面,中国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很他妈妈的重要——仅次于美国!美国能决定新加坡的生死,中国能决定新加坡的穷富。在确保活下去的情况下,尽可能活得富一些,这就是新加坡的战略导向。

虽然,他也有可能在今后不可预知的形势变化和发展中,把重心移向中国甚至完全倒向中国,但那仅仅是可能,至少目前他的战略是如此。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责怪老李不够意思。毕竟,共同的华人身份不能当饭吃。

多年以前,我看过一个郭达的小品。这老兄甩着陕西腔,对着境头高呼:“鄂不要死!鄂——要——活——”。挺搞笑的。其实,新加坡立国40多年,就是这么一句话,想活下去。这个小国家很不容易,60年代几乎没有人相信,这种国家能活下去。马来西亚人断言,新加坡用不了几年就会自己爬着回来。但新加坡做到了。新加坡人(我不用华人)的所作所为,无论亲华、反华,都不是因为他们爱华或者恨华,他们只是为了“鄂——要——活”!

有人认为,新加坡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它的地理位置。我觉得位置有作用,但国家实用主义的政策导向还是主要的。巴拿马位置比新加坡好,国际环境也不错,土地还大一些,人口差不多,但是发展得不太如意。埃及的运河,也没有对埃及的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只在政治上捞了些好处。另外,海峡和运河不一样的,国际海峡不用支付通行费,只要你不停靠他的港。事实上,马六甲海峡两岸三国的港口存在竞争关系。所以,不能否认新加坡政府在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周末无事的时候,我喜欢站在新加坡河岸边。我见过这条河边70年代时的照片——你想像一个湖南或者四川的乡镇,如果附近再修两家小化肥厂和一家养鸡厂努力地污染一下,就是这么一个样子。而现在,这里比任何世界中心城市都不逊色。

我端详着这个能让侵略者一炮没打着、两炮打过了的小国家。我没有理由爱新加坡,它并不值得我爱;我也没有理由恨新加坡,它并不值得我恨。我是我,新加坡是新加坡,仅此而已。

第19节 唱衰中国者

人在新加坡住着,并时常回望中国,有挺多的感想。深夜里,在上网浏览劲爆美女图片之余,我时常对世界政治体制问题进行严肃而深入的思考。

其实共同的思考者很多。上周有一个美国著名学者,名字老长忘了,又在唱衰中国,他说中国经济可能在2013年之后出现问题。这类让人可笑的论调一直挺很多。因为此君没有明确指出,中国到底将在2013年以后的一百亿年中的具体哪一年出现问题,所以他的话唯一确定的内容应该是,他很有信心地断言中国经济在2013年之前的两年不会出现问题。原来他是来挺中国的。同志对不起,刚才乡亲们把你当鬼子了。

其实,政治经济是一体的。经济都会出现周期波动,甚至较长时间的不景气。相对于经济的周期波动,政治就必须保持稳定了。如果像非洲国家那样把兵变政变当成日子过,那经济工作没法搞了。其实中国人自己,不是担心经济波动,因为波谷后面必然会有波峰的,我们现在家底厚了,困难几年也饿不着。我们担心政治出问题造成社会动荡。毕竟黄培炎和毛主席关于中国历史治乱循环的那个著名的对话,道出了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

我曾经注意到,有两个方面的观点,一个悲观的和一个乐观的。悲观一方的人很多。我挑个带头人,叫章家敦。此君这两年不知道在那里敦着去了,貌似好久没有见到他的大作了。网上绝大多数兄弟都熟悉,老章代表作《中国即将崩溃》,集世界唱衰中国论调之大成。

其实还有一个仁兄,虽然没有直接唱衰中国,也可以与之同道,此君叫福山,是个日裔美国人。他的代表作《历史的终结》,在苏联解体之后的基础上,他分析断言,人类最后的历史是自由民主的历史。换句话说,他认为欧美现行政治制度是人类的终极制度,不可能有更好制度或者同样好的其他制度。如果用他的理论对中国进行推导——中国必改,不改必亡。据说福山最近对中国政治的观点有一些积极变化,有兴趣的兄弟自己去搜哈。

说到这里,顺便插一句,即,兄弟们多次提到的国际势力“反华”问题。

我的理解是,国际反华实际有三个层次:一,微观层次:是因为华人移民挤压当地人的生存发展空间(至少当地人这么认为),反对华人群体;再微观一点,比如现在的新加坡,有人反华是因为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抢了人家的饭碗,还有一些中国的美女移民抢走了人家的老公。二,中观层面,因为意识形态或者国际阵营或者价值观念的差异,外国的政府或者外国民间,反对我国的政府;三,宏观层面。现行的国际秩序,是在1992年苏联死掉以后大家英雄排座次敲定的。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发展都从中受益。现在因为中国国力发展、市场开拓以及资源需求,冲击了现行国际秩序,因为他们反对中国这个整体。

这三种情况都是存在的,在一个具体问题上,情况又有不同。就政府而言,坦率地讲,1979年以前做得不算好。当然如果做得好,矛盾仍然会有,但某些矛盾不会搞这么糟。当时的主要问题是极左思想,外交关系以意识形态划线,对华侨问题处理失当。1979年以后,总体而言还可以,当然也还有问题。李光耀回忆录中说,1978年邓小平访新,曾问计于他,他建议中国停止对马共等组织的支持,以改善国际环境,邓接受了他的意见。

也有许多网友把矛头全部指向政府,是有失偏颇的。比如美国反苏联政府,从来不反苏联人民,但俄罗斯搞了西式选举民主,俄美关系还是不好。再比如,非洲有一个国家叫扎伊尔,现在叫刚果金,该国以前有个统治者叫蒙博托,真是独裁腐败血腥到家了,有兴趣的兄弟可以搜搜他的光辉事迹。可他是美国人的铁杆好朋友,因为他坚决反共,所以冷战时期被美国极力支持。

国际关系很现实,我说新加坡是实用主义者,其实各国政府从根本上讲都是实用主义者。所以我感到第三个方面的原因,是带有长期性、根本性的原因,是无法回避也很难解决的问题。中国整体利益与世界各国既有利益格局的碰撞,决定了反华思想和行动将长期存在,我们必须正视,必须面对。

第20节 乐观派

乐观的一方也很多。其实,国内的官方主流媒体就是乐观者。一直在宣传乐观论。但是我们的宣传方式,从根本上说,还停留在60年代那首红歌的唱法上:“无产阶段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嗨嗨!就是好呀就是好!”形式太落后,宣传太过度,引发了公众逆反心理,最后说实话都没人信了。到头来,“被禁”成了一本书最好的宣传和最高的肯定。这个情况实在是相当糟糕。所以学者张维为批评说:中国没有把中国崛起的故事讲好。

真正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的乐观派有两个,一个是2002年出现在西西河的陈经的几个长贴。二个是近年出现的张维为的那本书《中国震撼》。

陈经的贴子里,对中国官办经济这种世界最为怪异的经济进行了解读。他认为,中国这种经济形态,加上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以及其他一些原因,造就了中国的强劲崛起。贴子很长,大家搜着看吧。

陈经的许多思考,其实也代表了我们许多2000年的时候还算年轻的人的思考。我们认为,世界上一个最实在最朴素的道理就是,一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肯定是有导致其发生的充足原因。如果没有充足原因,它是不会发生的。所以存在即合理,人要尊重现实。就中国而言,这么多人说他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也确实不好,但连续30年高速发展,是铁的事实,中国没有在老章指定的时间段崩溃掉,也是铁的事实,既然如此,事实背后必有充足的原因。那么,这个充足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的思考。

中国与西方的市场经济发展之不同,是中国发展中掺杂了大量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干预的主要方式有四个。一个是政策和金融杠杆的调控,这个西方也有。二个是政府对几项最为重要的经济资源的控制力。比如土地。精英们关于土地私有化已经吼了多年,地方政府仍然靠着土地财政自肥。三是国有企业相当多。国有企业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基本上是“二政府”。四是许多社会事业机构和中介组织的行政化。比如中国机械工业协会,与外国的协会有本质的区别,体现了极多的国家行政干预。因为他是国家机械工业部撤部改成的。

这个情况到底好不好?多数人认为是行政化过度。但是中国发展铁的事实又表明,行政干预市场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用跨国公司作为例子,来解释这个问题。

第21节 院子理论1

大家知道,当今世界,富可敌国的强大的跨国公司,代表着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利益。所以,中国无论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归根结底还是猫论,“耗子”就是必须发展出中国的跨国巨头,代表中国,到国际市场上去与美日欧的跨国公司进行利益角逐。其实陈经在这方面有一些论述,大家可

以参考。我认为他论述的不够,没有把问题真正说透。

西方有这样一个理论,就是自由主义市场理论。他们认为:跨国公司是市场自由竞争的产物,只有市场自由竞争中拼出来的跨国公司,才是真正有竞争力、有生存力的。

他们还认为,行政手段捏合的所谓跨国公司,大而不强,内部行政化严重,反应麻木,决策白痴,成本高企,还要贪污,一经市场竞争,就会死啦死啦地。1990年代初我读大学时,百年梦醒国门开,欧风美雨过洋来,小平南巡一言定乾坤,中国市场经济自此发韧。当时,我的老师就是这样讲的,我也是这个自由市场主义理论的忠实的小信徒。

但是20年来,我通过对世界各国企业的来龙去脉的了解和观察以后,发现这不是事实的全部。

我举一例子。如果有一个院子,有100平方米。

第一个人要在这个院子里种一棵树,容易的很,他在任意一个地方刨个坑,种上树苗就不用管了。这个树苗有充足的空间,可以轻松长成大树。

第二个人也来种树,他就要考虑一下,虽然空间是有的,但是必须人为地认真选择个地方,因为靠第一棵近了,会被遮到。他在远离第一棵树的地方挖了个坑,栽了一棵树苗,这个树苗虽然可能受大树的影响,但仍然有充足的空间,所以它也长大了。

第三个人也来种树了,他面对两棵大树,他所要做的,不光是要想方设法寻找一块有阳光的地方。他必须在树苗成长的过程当中,时时前来帮忙。比如把大树遮挡在小树苗上面的树枝折断,不然这第三棵树很难长大了,长大也会长歪、长斜,成不了材。所以这时,人力的干预就变得十分重要,光靠自然力量第三棵树不可能成材。

当三棵树把小院子挤满的时候,第四个人来种树了。这时,光靠自然力量,第四棵树苗根本无法存活。前三个人跑来对第四个人说:树的成长是自然过程,人力不能干预,相马不如赛马,建议让四棵树自由地、公平地竞争阳光和水份——那纯属他妈的阴谋。第四人有两个选择,一是放弃种树,永远不可能拥有一棵树。二是抡起大斧,把前三棵树的枝条各砍掉一部分(如果不能砍光的话),为小树苗腾出生存的空间。舍此无他!

这个故事可以代表世界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具体来说:第一个人是英国、法国。他们的跨国公司基本上是自然成长过程。(注:东印度公司不算企业,它是武力殖民组织。)

第二个人是美国和德国。他们来晚了一些,但国际市场够大,企业成长空间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政府多少要帮忙才行。美国的办法是“门户开放”、“机会均等”、“门罗主义”。德国采用的办法是用大炮去轰。

第三个人是日本。各位兄弟,你们如果搜一搜三井、三菱、住友这些大财阀是怎么起家的,就知道日本政府对企业有多少关照。特别是明治维新时期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日本政府对企业不遗余力支持,财政上的、订单上的、政策上的。

第四个人是亚洲四小龙。他们来的时候,国际市场这个小院子里已经挤得密不透风了。“四小”像样的跨国公司,基本上政府产物。很简单,他们的选择就是,要么不要拥有跨国公司,要么使用行政力量。韩国的大宇、现代和三星,在兼并做大过程中,都是韩国政府直接下令合并或者直接间接影响银行斥资。新加坡就不用说了,你们看看新加坡的淡马锡集团,国有投资平台,公司老总是李显龙总理的夫人!你们再看看新加坡政府对新加坡航空公司的支持力度,把新航打造成新加坡国家形象、国际品牌,这是公开的政府工作目标!

我所说的,是大而言之的,当然兄弟们硬要举出一两个企业做为反例,可能不难,但大势如此。

2000年左右,20年的改革开放的物质积累,推动中国崛起进入发力期。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凭着这种无心插柳、歪打正着、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认为是劣势的突出优势,杀进了这个已经挤满了四棵大树的小院子。

第22节 院子理论2

我继续从四个方面论述上一个贴子我的观点: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在国际市场已经企满为患的形势下,要么不要跨国公司,要么使用行政手段,舍此别无出路。谢天谢地的是,这是中国的长项,中国在这方面的能力世界第一。

第一个方面的论述,是行政手段不等于否定市场规律去拔苗助长。这方面,客观地说,非常考验执政能力,艺术性相当强。我继续用刚才那个例子。如果第四个人不去为树苗砍出一片生存空间,让树苗在大树阴影里自生自灭,就犯了教条的自由市场主义的错误,对完全自由市场的问题,罗斯福和凯恩斯们早就批过了,许多中国人还没睡醒呢。另一方面,如果他在砍出空间、种下树苗以后,不尊重、不承认树苗应该按照自然规律成长,人为地拔了一下,结果不但没有让树苗长高,还把根拔断了,树苗也活不了。

砍出空间——这就是行政手段;尊重树苗的自然生长规律——这就是市场手段。党中央文件上其实说的相当清楚了:中国的经济管理,就是要“综合运用市场和行政两种手段。”应该说,执政党还是相当厉害的。当然,也存在一些具体执行官员水平不高的问题。前几年有一个国企在走向国际后倒掉,背后就存在执政水平问题——没有人出手为它砍出空间,它自己苦苦寻求空间时,又不幸被人拔了几下。这个企业的确是相当的悲摧。

这里有必要插一句,前一段我们提到,自由市场主义者指责国有企业或者行政捏合企业的弊端种种,事实上都是有的。比如韩国三大跨国企业的腐败问题,触目惊心,甚至卷入了总统腐败案里。由于自身的弊端,韩

国巨头们在1997年金融危机时差点死光。现在改了不少了。中国国企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改革,而且在实践中必然有一些企业会付出生命代价。但面对现实,事实求是,这是中国在短时间内拥有足够多的跨国企业的唯一出路,利弊是不难计算的。有人举吉利汽车的例子作为反证,反例总是有的,中国这么大,世界这么大,但是我还是强调主流和大势。

由于自身弊端的存在,也由于市场竞争存活概率在起作用,中国的国企走向国际市场以后肯定有生有死。中国国企那么多,有1/4能成功地发展成国际巨头,中国就满够用了。如果国企都成功了,世界其他国家怎么活?

第二个方面的论述:发展中国家的例证。

在四棵树已经长满的小院子里,是不是国家不使用行政力量一定发展不出大型跨国公司呢?兄弟们一起考证一下,我缺乏这方面的全面资料,大家补充,证实或证伪都可以哈。

这个院子的形成时间呢,是在四小龙基本完成崛起之后,我们把时间定在苏东剧变的1991年吧。这个时间是他们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间,不是他们成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时间,成为公认的发达经济体是十年以后的事情。

据我目前手头的资源,后发国家的企业,不通过政府行政力量而跻身大型跨国公司行列的,几乎没有成功的。一些小国家想利用行政扶持培育跨国公司,失败的倒是比比皆是。因为小国弱国没有这个力量去扶持。你靠什么扶持,无非是两个,一个是直接给钱,二个是给市场。小国弱国的政府两者都没有。

我想到了几种跨国公司,分类来说:

一是资源型跨国公司。比如巴西淡水河谷、中东的一些石油公司。我不知道这些在自己家的地里挖挖挖的公司,算不算跨国公司。如果算的话,他们也是政府支持的结果,政府用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给了矿,相当于给了钱。某些公司获得矿是通过招标的形式,但那根本不是市场手段,如果真是市场手段,肯定是中国人中标。事实上外国公司有时连入场资格都没有。

二是俄罗斯的公司。这些公司是不是在跨国?反正没有跨出多少影响来。我行走江湖这些年,给我留下些印象的俄罗斯企业,只有卖武器的。听说过的还有石油天然气公司。俄罗斯公司,无论是公是私,都是前苏联的行政手段制造的产物。国有公司就是解体以后没有给私人吞掉的。这些公司在我看来,没有哪家是市场形成的。

三是印度的公司。兄弟们不要说印度没有公司,印度公司还不小呢。比如世界第一大钢铁公司米塔尔公司。(米塔尔那哥们移民英国以后,这个算是英国公司还是印度公司?)还有印度的汽车公司也不小。不过,我以

前读过不少这方面的资料,我就不去再查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研究。印度的大公司也是与行政力量密不可分的。有论者甚至提出,中国是政府控制公司,帮助公司挣钱;印度则是公司控制政府,操纵政府帮助公司挣钱。

我所见到和想到的最后一种跨国公司,是东南亚各国的华人企业。华人企业中小企业多,但也有很大的。比如印尼华人林绍良的公司。国内一些哥们可能会想,华人在印尼受排挤,所以华人企业做大,肯定是纯在市场上打拼的结果。我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华人企业中,小企业基本上是靠市场,大企业就不一定了,而能够跻身跨国公司的大企业,无一例外是靠了政府的行政支持。由于东南亚腐败问题比较严重,说得难听一点呢,就是官商勾结。林绍良的一些传记中,把这个老兄和中国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相提并论,称他是东南亚第一红顶。他和苏哈托的钢铁般的私人友谊,在东南亚人人皆知。

我的结论是,也许二百年前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真有企业是自发形成的,我说是也许,因为才疏学浅没有考证过。但近20年来,后发国家和地区,若不靠国家行政力量的支持,仅通过企业参加国际市场竞争形成跨国公司,成功率几乎为零。

我的进一步结论是,中国国家扶持企业的模式虽然有缺点,有问题,但在现在这个历史条件下,如果中国希望拥有自己的跨国公司,这是必选之路,几乎也是唯一出路。当然,中国有国有企业,不一定必然就将拥有一大群跨国公司。从国有企业走向跨国公司,从大者走向强者,需要一系列的努力、胆识和运气。这不仅需要企业掌门人的水平能力,更需要国家高层经济管理者的水平能力,这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

补充一句:中国部分民营企业通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目前也具有了相当的实力。国家应该不分成份,对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一律扶持,使之向跨国公司方向发展。民营企业由于产权明晰,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处变要比国企更灵活。可惜,中国目前大型和巨型民企太少了。

第23节 院子理论3

我要论述的第三个方面,是从美国政府行为看国家对跨国公司的扶持。也许有兄弟会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政府对企业干预最少的国家,美国的跨国公司是自然形成的。这里,我认为有必要聊一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美国跨国公司与众不同的特殊性。二是美国政府和跨国公司的关系。

第一个问题上,不可否认,美国是这个世界上独立无二的国家,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美国的能力在于创新。如果说别的国家都是努力在一个栽满了树的小院子里砍空种树,美国则总是有能力不断开辟新的院子。

八十年代,当别的国家在高端制造业的院子里打架时,美国的计算机

产业冒了出来,形成了英特尔、戴尔、苹果、微软、惠普、康柏、IBM等一系列软件和硬件巨头。由于新院子是老美自己开辟的,等别的国家跑过来,他都把树栽满了。

九十年代,别的国家都在想办法挤那个计算机院子的时候,美国不声不响地开辟了因特网的新院子。鬼才会想到,把个人计算机联在一起,就会创造一个虚拟人类社会,形成一个万亿级大产业!等其他国家再跑过去,美国又把树栽了一个五满六满,这些树包括:亚马逊、网景、谷歌、雅虎„„我不想罗列了,实在太痛苦了。

如果说日本、欧洲和中国是制造型国家,美国就是创造型国家。美国社会一系列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的制度和政策,是最、最、最值得中国研究的。现在中国人总是盯着美国人又创造了什么,想把它学会。实际上,更为重要、更为关键的问题是:美国人是怎么创造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去创造。这个倒被我们忽视了。

所以说,我们虽然是崛起中的超级大国,但我们任重道远,超赶美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他的“打法”跟中国等其他国家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足的心理准备。

我说了,美国有开辟新院子的能力,为其他国家所没有,我们就可以深入地分析美国政府和跨国公司的关系。顺道还可以分析一下美国与中国知识产权纠纷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美国政府和跨国公司的关系,论者很多,观点不同,相互争议。有人举例指出,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自由竞争主义政府,而有人举例指出,美国干预企业力度相当严重。为什么美国政府会有不同面目呢?他精神分裂吗?他自相矛盾吗?一言以蔽之,这种困惑来源于我们没有认清美国存在两种院子——老院子和新院子。他在两种院子里面有两种不同行为,但两种行为目标是一样的,就是确保美国国家利益和美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先看新院子。在美国人自己开辟的新院子里,其他国家没有任何竞争能力,还没有摸到院子的门呢。这种情况下,市场自由竞争肯定能够产生出最好最强的企业来。美国政府当然会鼓励市场竞争。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微软的拆分案。前几年,微软险此被美国政府强令肢解掉,因为他违反了美国的反垄断法,害得比尔盖茨多次出庭自辨,全世界沸沸扬扬。因为微软的市场比重太大了,其他美国企业发展受到了抑制,而外国公司对美国不构成竞争威胁,至少没有大的威胁,在这个情况下,美国政府考虑肢解微软,以促进全国软件行业更健康更全面的发展,让美国经济更强大。

再看旧院子。美国人在制造业等旧院子里,表现就完全不同啦。(现在应该说计算机也算旧院子了,三十多岁了)。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波音、麦道合并案。大家知道,美国以前飞机制造公司很多,通过七七八八的合并,到九十年代生产民用大飞机的企业就剩下两家了,波音和麦道。波音世界

第一,麦道世界第三,中间那个第二的是欧洲空客。1996年波音收购麦道,美国的大型客机就只有一家了。这起收购案,如果你说没有政府的力量,鬼才相信。合并,是为了共同跟空客去死掐。这才符合美国的整体利益。

大家看,微软在美国还有几百家同行,但美国政府要肢解他,因为说他垄断;飞机公司全国就只有两家,还要合并,这难道不垄断啊?说白了,这就是行政力量在起作用,唯一的目的,就是确保美国的全球利益。什么垄断不垄断的?垄断对美国好,就搞垄断,竞争对美国好,就搞竞争,美国人跟新加坡人一样一样的,就是实用主义万岁。

中国的教条主义者们!左的教条主义者们,民主自由人权的教条主义者们,醒醒吧!去学学小平的两只猫咪理论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路线是真理啊,同志们。

第24节 知识产权

今天晚上的最后一贴,跟跨国公司主题没有关系,但既然讲到这里了,就随手写下来:美国与中国知识产权纠纷的原因。

其实看了上面这些贴子,兄弟们就知道了美国优势和软肋。美国的优势是他的创造能力。他如果想要扬长避短,通过发明创造,获得财富和成就,他就必须保护创造活动。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总统走到哪里都要强调保护知识产权,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入世时美国一直拿知识产权卡我们。知识产权乃是美国最大的财富。

知识产权是一个昂贵的东西,有时为了创造发明,需要耗费的成本是不可估量的。知识产权又是一个脆弱的东西,它太容易被侵犯。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知识产权出现了两个令美国人生气的趋势:成本越来越高,侵犯它却越来越容易。比如,一部投资1亿美元的大片,侵权者只需要2元钱就可以刻成一张光盘。比如,微软公司耗资几十亿美元开发的办公软件,你用一个U盘就可以拷贝,不用花费一分钱的成本。这就造成了美国的知识产权越来越娇嫩。

美国人真的挺怕中国人的。他们是创造者,总能搞出一些颠覆性的事情。比如,发明了鼠标,鼠标点击替代键盘指令,完全是电脑操作模式上质的飞跃。但是,中国商人来了。他们在鼠标上刻上花,美观;把鼠标做成动物的形状,可爱;在鼠标上安两个小突起,可以按摩手掌,保健;为买鼠标的人送货上门,还可以通过发票抽奖„„结果中国人把美国人的鼠标厂打垮了。美国人有创造一个世界的天赋,中国人有挤垮整个世界的天赋。所以,在中国人面前,只有知识产权才能保护那帮可怜的美国佬,呵呵。

有兄弟问: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扬长避短、大力仿冒、痛击其软肋、灭资本之威风、长穷人之志气呢?

不可以,因为违法。不可否认,目前知识产权在中国保护得不是太好,老被美国骂。不过,在人均GDP5000美元以下的发展阶段,正是处于学习仿制求发展的阶段,日本、韩国也是这么走过来的。这是现在发展阶段上的一个正常现象。当一个国家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之后,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会迅速下降。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不能容忍违法行为。政府治理侵权的力度会越来越狠。同时,近几年,中国已经悄然崛起为世界知识产权大国,专利申请量已居世界前三。中国正在由侵权者逐步转变成被侵权者。此外,从人类长远发展来看,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会打击创造发明活动,损失全世界所有人的利益。

读书时曾记得美国一个总统的名言,哪个总统忘了,准确的句子也忘了,但这句话相当好,值得咱们中国人记下来——专利保护,就是把财富之油浇到智慧之火上。

第25节 反对本本主义

好了,跨国公司问题说得差不多了。说这么多,目的还是要回到第20节的主旨。跨国公司是经济的一个方面,我在试图以这个方面为例,来探究为什么中国连续三十年这么快发展的原因。当然一个方面无法解释全部,所以我认为我的解释并不成功,只是对大家启发讨论的一次抛砖引玉。毕竟,公民的独立思考对一个国家是极重要的。

接着第20节说,陈经对于中国的解读,有很多独到的地方,但是,我对这个哥们最赞赏的地方,不是他的见识而是他的精神,就是面对现实、承认现实、研究现实而不是陷在精典的教条理论里面的精神。至于他研究现实的水平,大家可以有各种评价,但是,这个精神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

回顾我们的历史,中共第一次陷入教条主义,差点灭在了江西。老毛写了一篇旷世雄文《反对本本主义》,使全党认识到教条主义比狗屎还臭。从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确保了二十多年的胜利前进。第二次陷入教条主义,十年**使“中国经济到了崩溃边缘”,结果小平提倡了“实事求是”。小平显然太恨教条了,所以他反复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就是这么四个字!把100多年的所有经典理论压缩成四个字,小平简化问题的水平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既是因为小平的水平太高,也是因为有些中国同志水平太低。小平不得不用最简单的话给这些木头脑袋的同志们讲清楚——所有经典理论不是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告诉你怎样才能正确地自己作出决定怎么做。

中国会不会第三次陷入某种教条主义?我们总在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急迫性。不错,我也知道很重要,我也是一个这样的强调者。由于曾经在体制内工作多年,我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有许多直观而深刻的认识。某些

方面的问题,远远比老百姓们想像的还要严重。但是,我相信,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如何处理好发展与改革的关系?

这个方面,其实中国一直处于悖论之中。一方面,是连续30年的世界罕见的飞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对制度的强烈质疑。无论是中国的专家,还是外国的学者,多数人一致认定,在这个经济增长率10%的国家,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急需改革;他们同时一致认为,欧美那些经济增长率1%甚至连续负增长的国家,生产关系非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用改革甚至已经实现《历史的终结》了。长期以来,多数人完全没有感觉到这两个结论有什么别扭。

我不是反对者和评判者,我是一个思考者和思考之后的迷惑者。我真不知道这个问题上,专家们到底该怎么解释、怎么理解、怎么看待。每天解大便的时候,我常常幸福地憧憬: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都能达到10%,等我们改革改得适应了,那得多快啊,估计会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百年以来,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为了救亡图存、为了过上更宽裕更像人样的生活,走了太多太多的弯路、付出了太多太多的代价,所以我们每个人更应该百倍去呵护这个来之不易的高速发展的局面,中国太难了。我不否认许多网友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我们做过的事——对的经验或者错的教训,都要总结而不是忽视。陈经们所做的,就是不要放弃和丢掉我们的宝贵经验——如果有经验的话。

陈经的许多观点和理论,不一定经得住推敲和反证。但他的可贵就是面对现实试图做出解释,在这一点上,我愿引为同道,共同去研究这个现实。我们的解释无论多么幼稚和荒唐,但它对中国的发展有益而无害。

第26节 中国震撼

废话一堆,转入正题,中国乐观者的第二个代表张维为。张维为的《中国震撼》网上有电子版和书摘。大家可以看看。

由于成书时间比陈经的贴子晚了八九年,这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老快了,所以张的作品比陈有更多的乐观情绪。如果说陈是从“官办经济”的优劣来就事论事地探讨中国经济问题,张则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肯定。如果说陈的文章中,更多是技术性讨论而不是制度性讨论,甚至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成功具有某些歪打正着的偶然性因素,张则更倾向于在中国现行的社会制度当中寻找中国崛起的必然性。说老实话,大部分中国同胞读张的书,肯定会读得高潮一波接一波。

张久居国外,对国内情况了解,多是停留在资料数据和旅游访问。坦率地讲,虽然我非常非常希望历史最终证明他是正确的,但我不得不说,我认为他太乐观了。中国的问题其实和成绩一样多。我们努力在为成绩寻找制度性解释,但迄今为止一直不算成功。相反,许多困难和问题倒是比

较容易找到制度性解释,这令我们很郁闷。张维为对中国制度优越性的论述,缺乏深刻而具有说服力的硬东西,又基本上回避了制度存在的弊端。所以读了他的书,大家对中国还是不放心。

对张的书不想多加议论,见仁见智吧。但我严重地同意张维为的一句话:中国没有把中国崛起的故事讲好。我考虑到中国还没有成功崛起,这句话应该改成——中国没有把中国三十年高速发展的故事讲好。

现在国观论坛挺火,其他国际关系网站也是贴子满天飞。资讯发达真的是很幸福。记得二十年前,我上中学的时候,几乎听不到什么国际资讯,新闻联播只有五分钟国际新闻。我几乎把参考消息的每个报缝都看完了,还是觉得有一堆问号。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的问号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现在世界上国际关系,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宗教、民族、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交叉作用的复杂大系统,牵一动百,顾此及彼,非常难弄。许多世界问题,不是一因多果,也不是多因一果,是X因Y果。系统论里有一个黑箱理论,就是你输入一个指令,箱子会给出一个结果,但箱里面怎么弄的,很难搞清。现在中国就有点这个味道。比如让人民币升值5%,在若干段时间内会出现国内国外一堆结果。至于这些结果是哪些因素交互作用出来的,只有鬼才知道。当然,无数砖家不断发表文章说他们全都知道,不然他们吃什么呀。

这个黑箱创造的最经典的案例。是中国加入WTO。全世界和中国的专家给出了一万种以上的可能性,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今天的结果,超过了最乐观的预想。比如汽车行业,几乎每个专家都预测,一入世中国汽车必完,至少有一个相当长的适应期,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我2004年在国内某省会城市购房时,小区车位是平均两户配一个,结果90%的车位无人租用,只好租给商家当仓库用。但四年以后的2008年,车位全部抢光,还有一大群租不到车位的业主在那里骂娘。看来一户要1.5个车位才够用。恐怖啊,你如果研究一下西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史,就知道中国的发展速度多么恐怖。如果中国汽车业能再多产生几个自主品牌,那就是一个完美的神话了。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肯定,三十年高速发展的事实背后,肯定是有某种原因的。而且原因不只一个,是多种原因交互作用。但是,至今这个原因体系对我们而言仍然是一个黑箱,我们只看到黑箱里源源不断地冒出来“10%”、“9%”,却不知道它里面怎么工作的。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经济领域的突飞猛进,必然要求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上的改革跟进。然而,在进行下一步改革时,我们不得不犯嘀咕:将要被我们革掉的某个东西,会不会恰好是黑箱里头的一个重要甚至关键零件?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毕竟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了其他领域不见得一定好,但经济不发展其他领域一定更糟。

那,能不能不改革或者放慢一些呢?也不行。社会公众不答应,客观形势不允许。由于公众权力不彰,对政府部门和利益集团缺乏必要的制衡,一些问题诸如环境、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职业健康、药品安全、城管执法等,已经坏到了不容我们再拖下去的地步。

从这个意义上讲,把中国的故事讲好,不是为了给别人听,而是为了给我们自己每个人听,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第二章 文化随笔

第27节 色拉钵文化

说实话,中国的故事我也讲不好。大家一起慢慢讲吧。我想从文化、经济两个方面慢慢展开,往下讲中国的故事,最后在政治方面有几个假设。完成这个任务可能需要很多贴子,我这两天摊上一点事儿,请大家耐心不要骂。

先讲中国的文化。我认为,社会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实际上可能隐藏着中国奇迹的真正秘密。我们由远及近,现在转回到新加坡去,还是从那个小岛讲起,以便对得起这个贴子的名字。

根据老李的定义,新加坡是一个东西文化交汇之地,多元乃是新加坡社会文化之特点。新加坡是东西互望互通的窗口。(他有没有考虑到,万一东西互扁时,这个窗口会多么悲摧。)

从表面上看,新加坡确实体现了这个文化窗口的风貌。你走在街上,华人、马来、印度三大种族差参交互。由于三族体貌迥异,可以一眼看出来。虽然新加坡也提倡融合,但是由于宗教和文化原因,融合真的不容易。例如华人和马来人,几乎难以通婚。马来人信回教,打散了居住,仍然保持着他们的风俗和习惯。街上的马来女孩,总是把自己身体全部包得严严实实,再拿块头巾把脑袋一包,只留前面一面露出脸。

我曾经多次感慨,在这个高温湿热的赤道岛国,穿这身行头确实需要信仰和勇气。他们这个文化和宗教真不得了。换了我,五分钟内准中暑送医院抢救。我这个言论被一个新加坡兄弟痛批,他认为这个言论典型地代表了中国读书人千年一贯的虚伪嘴脸——明明想看女孩的大腿,却非要摆出一副关注人类前途的情怀,上升到历史文化批判的高度。我顿足捶胸并指着鱼尾狮发誓说,这一次我的出发点真的是主观利人、客观利己的。

再说印度族。新加坡的印度族人占总人口的8%。这个比例不算高。当然,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壮族,所占比例还不到1.5%。相对于中国的少数民族来说,新加坡的少数民族算是够强大了。在新加坡,印度族人数少于马来族人,但经济和社会地位明显高于马来人,这可能跟印度族人的受教育程度有关系。毕竟,在当今世界上,如果让中学生上考场去单挑,除了中国人天下无敌,可能就要属印度人了。

印度族实际上不是一个严格的族,因为印度本国有几百个民族和部族,所以新加坡的印度族指印度各族之后裔。但其中主要是泰米尔族。泰米尔纳德邦是印度次大陆东南角上的一个邦,在印度的相对位置,大致相当于福建省在中国的地理位置。我怀疑是不是住在这个地理位置上的居民都喜欢移民。

泰米尔人是一个世界性民族。历史上,不少泰米尔人移民到了斯里兰卡北部,然后跟当地的僧加罗人打了几十年仗,还成立了名震南亚的泰米尔猛虎组织,还干掉了拉吉夫甘地。不过他们在新加坡的表现非常平和,安居乐业。这足以证明老李处理民族问题的小手腕还是比较高明的。现任新加坡总统纳丹就是印度族人,虽然内阁制共和国里面的总统基本属于花瓶,但毕竟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元首。印度族有什么问题和不满,老李小李请国家最高元首出面,现场办公去处理一下,还能处理不下来吗?

华人有“牛车水”,印度人有“小印度”,那是原来的印度人聚居区,现在是一个旅游点,有印度馆子和印度产品。许多国内的女旅游者跑去买纱丽,不过我认为那些纱丽大多质地较差,不建议购买。一次我去吃印度饭,本人的英语水平是国内高校普通六级水平,如果印度人把菜单弄成完形填空或者四项选择的书面形式,再提供一支2B铅笔,就会发现我的英语水平是多么的高。但是很可惜,阿三需要我口头点菜。这是一场中国学校考试专用英语和印度南部某县地方特色英语的巅峰对话,我连说带比划了三遍,阿三连一句都没有听懂。最后阿三忍无可忍,用汉语对我说:“先生,我们还是说华语吧!”原来他会汉语!老子狂晕。

虽然前文讲过,新加坡的华语地位不怎么高,但是毕竟有75%的华人。更重要的是,2000年以后中国人已经成为新加坡的主要旅游客源,所以兄弟们到新加坡,如果英语水平不明显在楼主之上,在旅游点和服务场合,不要管对方肤色,讲汉语就行,多数人都懂,不懂的话他自己会扭头找个懂的来。

新加坡的第四大民族是欧裔。这个群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统计数据上是百分之一点多。但我没有看见过。我看见的白人都是外国游客。也许这些欧裔主要是混血人种,已经看不出来了。

这个民族是殖民历史的产物。英国殖民史是新加坡的一段重要历史。中国人有时候很难理解别的国家的思想行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别国历史不了解。我们中国人不太喜欢去深入研读别人的历史,因为二十四史就够读死人的了。但是,任何国家和民族的行为,都是在他们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中国正在崛起为世界大国,必须和几乎所有的国家打交道,这个问题就越来越突出。

比如,多数中国人对于美国的认识,仅限于:五月花号运来一船人、来克星顿打响第一枪、制宪会议决定建国、华盛顿两届以后自觉回家种地、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林肯打仗解放黑人、望厦条约和八国联军、上甘岭和尼克松、克林顿被一个女的告了、大楼被两架飞机撞了。仅此而已。其实

美国三百年历史,虽不如我们历史长,但内容也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个国家走到今天相当不容易,而且相当复杂,我们不了解这些,就非常容易简单地作出战略误判。当然,这个批评对于美国认识中国一样适用。

靠,我怎么扯到这么远去了。

中国、韩国、越南等国家,把殖民史(或半殖民史)看成血泪史、屈辱史、痛苦史,因为这些国家原来独立的好好的,被人一顿暴打变成了殖民地。新加坡则不然。它原来不存在国家,因为殖民才形成政治实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许多新加坡之类的国家都把殖民史看成历史遗产——如果不叫历史财富的话。英国前殖民地俱乐部——英联邦,除了斐济共和国在前年因为拖欠会费被开除了,还剩53国,真是济济一堂哈。新加坡也是成员之一。

我说这么多话,其实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我认为,欧裔这个所谓四大民族之一,在新加坡与其说是一种社会存在,不如说是一种政治存在。新加坡需要这样一个民族来证明,自己是东西的“交汇点”和东西方的“窗口”。所以,把祖先与老外有染的人都算成欧裔了。这就是我对这个民族的看法,希望这个民族的兄弟看到了不要找我打架。

几个少数民族讲完,最后是新加坡的华人。新加坡华人分为两类,一是老华人,就是改革开放前到新加坡的人;二是新华人。

新加坡的老华人,从该国公开的统计资料上看,依次是福建人、潮汕人、广府人、客家人。他们一直这么公布,其实这几个概念听上去是有交叉的,比如客家人很多也是福建人。我的理解是,他们是根据语言统计的,因为老移民喜欢按语言聚居,甚至从事什么行业都是按方言分工。如果这样理解就是:讲闽南语的、讲广州话(粤语)的、讲潮州话的、讲客家话的。据我观察,岭南四大方言在中老年华人中仍有很大市场,年轻人都去讲英语,年轻人之间流行英语交谈,有些年轻人也学习普通话。不过年轻人还是能听懂他们父辈的方言。

新加坡的新华人,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移民出来的这帮兄弟姐妹,是新加坡的新生力量,在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技术领域。他们有的入了籍,也有的持有长期留居准证,保留中国籍。由于移民条件较高,新移民平均素质比老移民要强,也造成了一些矛盾和怨言。有人叫嚷中国人太多了。我没有查到详细的资料,但新加坡全国常住人口500万,其中本国公民380万,这一减就出来了,120万人当中,中国人至少占一半以上吧。新加坡政府称,新加坡人口容量设计是在700至800万。那么除了自己生,他们至少还有100万人的移民容量。想移民的兄弟可以留心打听,反正老子打死都不移民新加坡。

关于新移民,我还要多说几句。由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对外移民量相当大,现在全世界的华侨社会——从美国到英法,从东南亚到非洲,从加勒比岛国到澳大利亚——都正在发生一次重大变革,就是新移民取代老

移民成为华社主流。

在世界各国,新老华人截然不同。老华人许多是劳工后裔,文化水平较差,工作以商业和饭馆为主,老华人多半讲粤闽一带方言,许多人已被基本同化讲外语,老华人多半信佛教或者道教,有的改信当地主流宗教。老华人与国内联系较少。

新华侨多数是经商、留学、通婚而出国的,文化水平较高,工作范围相当广,语言以普通话为主,兼通外语,许多人根本不信教,属于四六全不怕的主,天塌下来当被盖。新华人与国内联系紧密,你政府移民政策只要一松,他就会再从国内引一群中国人过来。

海外华人群体,是值得研究和利用的,也是需要关怀和保护的。可惜中国政府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外交使馆还没有转变作风,衙门气太重,只管签证收费。希望有关人士能够重视。

第28节 四大文化区

民族和社会讲完了,那么,新加坡是什么文化?多元文化吗?还是多元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加坡文化?

在多元文化社会的祖师爷美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一种是鸡尾酒理论,或者叫融炉理论,认为美国社会是统一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由多个文化元素融合发展而成的。另一种是色拉钵理论,认为这些文化元素各是各的,只是被装在一个叫做美利坚的钵子里罢了。

我观察的结果是:新加坡是典型的色拉钵文化。四个民族的文化并没有融合,更不可能在融合的基础上发展出全新的文化。在这四个文化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并决定了新加坡文化性质的,恰恰是那个占1%比例的民族所代表的文化——西方文化。

研读新加坡建国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管理等政策,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新加坡的发展目标,就是致力于建设一个英美式的西方发达国家。虽然西方国家经常骂他是东方专制,但这个目标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是实用主义的新加坡为了活下去的必然选择,前文已经说了,不再多说。虽然中国影响日深,但新加坡生死存亡取决于美国的基本现实,决定了新加坡必须把西方文化作为国家的头号文化。

那么华人文化呢?套用前面贴子里曾用过的句式,在新加坡眼里,华人文化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仅次于西方文化。那么,处于西方文化之下的华人文化是一个什么生存状态呢?新加坡的华人文化,从根本上讲就是中国文化边缘上的支流文化。台湾文化、香港文化、澳门文化、各国华侨文化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把新加坡文化放到整个中国文化的大盘子里,一并观察研究,探讨促成中国三十年大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

欧耶,我终于从小岛上绕回中国大陆了。

世界国家很多,但是实际上文化不多。由于文化是个好东西,所以大家都想有。这个可以有。但是,如果某个国家硬说自己有多少舍我其谁的独门文化,那就比较扯蛋了。世界上的文化,大而言之也就那么几个。韩国人自从攒了点钱以后,就想当一个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于是乎,一时间,在韩国,连辣白菜的缸里都滋滋地冒文化。这根本不是文化现象,而是披着文化外衣的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

放眼世界,世界级的大文化有四家,然后又各有一些小的分支。篇幅有限,我只列出来,不作论述和评价。

第一,西方文化,或者称基督教文化。这是当前人类社会最强势的一个文化,从大航海开始已经称霸五百年了。其分支有三:一是以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新教文化。二是以法国、巴西、意大利、西班牙为代表的天主教文化,或者称为拉丁文化。三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东正教文化,也叫斯拉夫文化。

第二,伊斯兰文化。这个文化也很有特点和个性,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有深入论述。其分支有四。一是阿拉伯文化。包括阿拉伯人为主体的十几个中东和北非国家。二是波斯文化。就是伊朗。考虑到阿富汗和塔吉克也是波斯语系,可以算进去。三是突厥文化。土耳其是老大,小弟有前苏联中亚四国(土库曼、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哈萨克),再加上阿塞拜疆。四是马来文化。包括东南亚地区印尼、马来西亚、文莱这些马来族系的伊斯兰国家。

第三,印度文化。包括位于南次大陆的各国。印度是核心。印度文化是核心是印度教,也有少数伊斯兰教、佛教。近几百年,伊斯兰教的范围不断东扩,印度北部、恒河三角洲地区的居民皈依了伊斯兰教,即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区。我们可以把这些地区视为印度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交集。

第四,中国文化。

四大文化边缘,有许多可此可彼的交叉地带。比如,中南半岛和东南亚地区,就是中、印、伊三大文化的交汇点。四大文化边缘也存在个别独立的小文化。比如日本文化、犹太文化、黑人文化。这些小文化受到大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有人争论其是否具有独立性。比如犹太文化,除了犹太教以外,就是彻头彻尾的西方文化了。

大背景交待清楚了,我们就来仔细看看我们的中国文化吧。

第29节 文化演进1

同志们好,同志们掐架辛苦了!没有想到一回来看到这么多贴子,真是太给面子了。兄弟们不要互扁,大家都是希望中国能好。你们这一掐,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像一个好心请客的人,却发现客人们在自家客厅里发生了一场群殴。

讲到中国文化。大家发现没,世界四大文化,体量基本差不多,都是十几亿人口(伊斯兰世界接近十亿)。但五百年来,天下大势,就是一个揍三个。结果又揍成了两个群体,揍人的西方文化和被揍的东方文化(远东两个、中东一个)。新加坡这个岛屿很有意思,就是他的四个民族,恰好来自世界四大文明。虽然华人居多,但老李内心不想以被揍文明自居,他的文明取向当然就是那个那个那。

对于文化,坦率地说,我几乎绝望地认为,一个有点起码规模的民族,几乎永远不可能摆脱自己的文化,无论他自己怎么想摆脱。如果你来个反证说,今天日本与两百年前截然不同,判若两日。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个不同,不是一种摆脱,而且文化自身的历史演进。即,不是横向由A到B,而是纵向由A到A+。他还是他,别以为换个马甲别人就认不出来了。作家史铁生在地坛看到一个小孩,这哥们神刀刀地思考说:“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在中国当作家容易走火入魔,大家入市需谨慎)。今天的中国文化,难道真的无关乎秦风汉月吗?所以,我几乎绝望地认为,民族文化几乎不可能摆脱。不过我庆幸自己所属的文化还算不错,我很满意。

既然无法摆脱,中国文化就必然伴随着中国崛起,也必然在新加坡等华人地区长存,虽然靠边站。既然无法摆脱,所以“脱亚入欧”也不现实。文化的演进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所以指望演进到西化,几乎不可能,退一步说,就算可能,估计我们最近几辈也看不见了。有人还提出,中国现在已经很西化了,我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对外部环境的正常反应,是自身演进。任何一个活文化而不是考古意义上的死文化,不可能不对外部环境做出反应,何况人强我弱,人揍我痛,外部可供吸收的东西那么多。总之,主张全盘西化者可以关闭此贴了,我不会讲到那里去的。

文化特征,影响着国家的性格行为。中国的文化特征,自古以来表现为一种“自在”,而不是一种“自觉”。这是因为特征是对比出来的,对比则需要找到等量齐观的文明。中国人去越南、韩国看看,因为他们是中国的子文化,所以怎么比怎么像中国。(虽然他们现在非常希望自己长得像邻居)。这么比法,是找不出来什么文化特征的。

但是,如果有一个等量齐观的文化出现,情况就会根本不同。想想东汉时,白马驮经,佛祖西来,给中国造成了很么大的文化冲击!从“南朝四百八十寺”到三次惊天动地的灭佛运动,中印文化的撞击影响之大,值得有兴趣的兄弟去研究。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兴起,标志着道家学说变成了道教,这是中国文化被外来佛教激发之后的直接反应和向前演进。然而,中国地理位置实在太偏,海陆交通条件实在太差,所以两千年来,除了上述一点管窥之外,我们几乎没有碰到什么像样的文化对手,三教慢慢

合流,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石。

中国文化自觉一直拖到了1840年。大炮一响,鸦片万两。大炮再响,园子着火。这一次不同以往,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在文化意义上完全等量齐观的文明。不幸的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上,已经完全不能齐观。中国文化是被揍醒的,眼睁开时,已经是个乌眼。眼中这个世界,已完全超出了中国人的文化理解能力。同时,历史又没有留给中国人任何文化理解的时间。

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文化的反应吧。虽然很心痛,但这是历史。

第30节 文化演进2

要回顾近代史上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反应,这个题目太大,讲清楚恐怕要一千万字,我实在吃不下来。随便聊几个故事,大家可以去管窥一下、感受一下。

——“英吉利距内地水程?据称七万里,所经过者几国?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处人?在该国现居何职?”此文引自茅海建所著《天朝的崩溃》。

这是1842年5月道光皇帝要求部下去给他搞清楚的问题之一。鸦片战争是1840年6月开打的,此时已经昏天黑地打了两年。中国的最高战争决策者,竟还没有搞清对手从哪儿来的,基本是个什么情况。其实,这是因为一败再败才问的,如果打赢了,道光皇帝永远都不会问。华夏不屑了解夷情,在文化上相当自我。

时间转到了1905年,这时朝廷已经病得带上呼吸机、插了一身管子。为了救局,清廷才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虽然之前李鸿章也出过国,但是到了这一拔老兄,才算从国家行为上开始“正视”西方社会制度。这时,距当年道光爷亲切关怀英国女王他老公,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甲子。这就是中国文化做为一个原发性的大文化,无论是兴是衰,一旦进入历史通道,其惯性,或者说隋性,实在太大。

中国百年屈辱史,在文化上考察,有许多必然因素。总有人在说,如果道光帝不撤林则徐的职,会如何;如果杨秀清们不搞内讧,会如何;如果方伯谦不临阵逃跑而去学学人家邓世昌,会如何;如果袁世凯倒向了谭嗣同,又会如何。他们认为如果上面任何一个偶然事件发生,也许1937年就是东京大屠杀而不是南京大屠杀了。这是历史唯心主义。

今天中国人的眼睛,已经随着中国文化一起向前演进了。所以,我们不能替祖先思考。在他们眼里,世界是不一样的。

他们看见英国女王,会想到武则天或吕后,那是女人干政。他们看见英国首相,会想到吕不韦,这是宰相专权。再一联系,女人干政就是错的,因为女人根本没有执政能力,结果呢,大权旁落到宰相手里了。前因后果

第二篇:历史的终结读后感

学号:P01014115(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姓名:张永辉

历史的终结读后感

一直以来都以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发展的最终归宿和并认为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和意识形态是人类最终的追求目标。对此从未表示表示过怀疑,第一节马基课上老师介绍读历史的终结。抱着探究和怀疑的态度看了一下福山的历史的终结。

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出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它体现了冷战刚结束时蔓延全球的乐观主义情绪:福山试图论证自由民主制度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最高也是终结状态,其它政治制度,就算一息尚存,也最终向这个方向演进。但事实证明历史似乎并没有随随便便的终结,无论是东欧剧变后的社会形态,还是亚非拉部分国家自欺欺人的民主,霸权主义、宗教冲突等大量矛盾告诉我们历史并灭有就此终结。福山认为:自由民主是唯一的合乎逻辑的、能够跨越全球不同地区和文化的政治灵感,历史必将终结于自由和民主。但是福山同时认为家长式专制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经济原则相结合便产生了所谓的东亚威权主义,在他看来集体主义是家长制政治制度下发展演化而来的,其本质是一种与西式自由思想相抵触的专制主义。我认为这是极其有偏见的观点。福山对亚洲价值和西方价值存有误解,把威权政治、等级制度、集团意识视为亚洲价值的全部内涵,这明显是有失偏见的,并且威权主义并不是亚洲所独有的,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都产生国这样或这类似的政权,因此所谓威权主义与亚洲的文化并没有必然联系。关于此书,毕竟他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而非纯学术的立场来看问题,意识形态的偏见再所难免。本书通篇上下泛漫的意识形态上的攻诟之语不一而足,不得不令人怀疑福山眼中的“客观”二字何存?另外关于美国的叙述部分似乎充斥着民族自豪感,诸如民主的。福山对中国政权是充满敌意的。他是以英法式“民主”这个尺度衡量东亚政治生态,他预设的前提是前者先进,后者落后,后者必然被取代。该书只不过是一个胜利者的宣言书,到头来,现实让他不得不承认历史还没有终结。其实,历史从来没有终结过。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数十年不过是浪花一闪。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并不是历史的终结呢?因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是非理性和不和谐的。就是说,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不断制造对立面、是以对对立面的否定为前提的。在一个国家,资产阶级的富裕,是以无产阶级的贫穷为前提的;在国与国之间,先进工业国的发达是以附庸国的欠发达为前提的。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就会挡住落后国家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会率先在落后国家发生,因为落后国家已经不能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发展了。正像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来到人间从头到脚都滴着底层社会民众的血汗。资本主义的罪恶不仅仅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内资本家对无产劳动者的剥削与奴役,也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掌控的国际社会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非资本主义文明国家的野蛮掠夺与殖民。资本的贪婪,驱使着那些资本家掌控的庞大的暴力机器不断地在国际社会掠取自然资源,扩张自由贸易市场的边界。

马克思曾经认为阶级斗争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两个重要因素,但是这些特征都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它们只是从这个社会生发出来的末,并不能致资本主义社会于死命,而真正要致资本主义社会于死命的恰是这个社会

形态所赖以发生和存在的价值观,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于“人权、自由与民主”,最终也要亡于“人权、自由与民主”。“人权、自由与民主”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通过理性的伪饰推动原欲的放纵继而促成资本主义的形成的同时,也在通过理性的伪饰推动原欲的放纵继而促成资本主义的灭亡。“人权、自由与民主”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通过理性的伪饰推动原欲的放纵使得人类成为赤裸裸展现自己本能欲望的畜类,这些价值观的畜化功能遮蔽了人性的自醒与自觉,继而带来人类精神上的虚无和心灵的荒芜。自由民主包括基于此之上的政治制度,从文艺复兴开始产生到今天,不过寥寥数百年,而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出现过的成系统的国家设想屈指可数。福山以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为名,把自由和平等一体化。但是我们知道,自由和平等两大价值是时常冲突的,并在各自优位中形成派别对峙。那么,诸种派别对峙仅仅都是美国的人民内部矛盾吗?还是或多或少和自由主义以外的社会形态与价值理论发生联系。

尽管西方的民众已经取得了这许多自由民主,但是,这并不是说,自由民主已经十分牢固,十分有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府时常另立新法律来取消或限制民众的自由民主。欧美资本主义比中国自由民主得多。这是事实。从这个事实,只能推论出资本主义是能够容纳自由民主的。但绝不能从中推论出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够容纳自由民主。更不能推论出自由民主只能根源于资本主义,因为有更多的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够容纳自由民主。全球国家,绝大多数都是实行资本主义。而绝大部份亚、非、拉的资本主义各国都没有多少自由民主。从上述事实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资本主义可以有自由民主,也可以没有自由民主,因此说资本主义本身就是自由民主的保证,那是不符事实的。

历史并未结束,世界仍在前行。人类的社会形态和治理模式,不会止步于当下,同样也不会止步于未来。不过,西方一些人到现在还深陷在意识形态漩涡里不可自拔,完全认不清人类历史进步的现实和趋势,更无力主动寻求变革。对自由的需要,是人性中固有的,最重要的一种需要,是人类天生具有的一种最强烈的本能,是具有人性的人的本质,所以历来才有“幸福来自自由,自由来自勇气”,“不自由,毋宁死”,人类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人生而自由,进入民主法律制度为代表的,理性更高的社会,因此历史就是自由意识的进步,人人获得自由的过程。也许历史真的会终结,但不是现在更不会是以前某个时段,人类追求幸福自由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息。

二○一一年十二月五日张永辉

第三篇:李世默:中国崛起与“元叙事”的终结(全文)

李世默:中国崛起与“元叙事”的终结

本文摘译自2013年6月13日TED全球论坛上题为China and the End of Meta-Narratives的演讲,作者是上海的风险投资家和政治学学者、春秋研究院研究员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董。

我出生在“文化大革命”高潮时的上海。

外婆后来告诉我,她当时抱着襁褓之中啼哭不止的我,心惊胆战地听着“武斗”的枪声。

在我少年时,我被灌输了一个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故事,这个“元叙事”是这样说的:

所有的人类社会都遵循一个线性的目标明确的发展规律,即从原始社会开始,经由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过渡到(猜猜这个终点?)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政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所有的人类社会,不管民族、文化、语言有何异同,或早或晚都将演进到这一阶段。人类社会自此大同,彼此相亲相爱,永远过着幸福的生活——人间天堂。但在实现这样目标之前,我们必须投身于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即正义的社会主义与邪恶的资本主义之间的斗争,正义终将胜利!

当然,这就是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而来的社会发展阶段论,这一“元叙事”在中国影响甚广。

我们从小就被反复灌输了这个宏大故事,几乎融化到了血液之中,笃信不疑。

这个“元叙事”不仅征服了中国,也影响了全世界。世界上曾经有整整三分之一人在它笼罩之下。

然而,忽然一夜之间,苏联崩溃,世界沧桑巨变。

我赴美留学,改宗成为伯克利的嬉皮士,哈哈!

就这样,开启了我另一段成年经历,我又被灌输了一个全新的宏大叙事,仿佛我这辈子只经历那一个还不够似的。这个宏大叙事的完美程度与早前的那一个不分伯仲。它同样宣称,人类社会遵循着一个线性的发展规律,指向一个终极目标。叙事故事是这样展开的:

所有的人类社会,不论其文化有何异同,其民众是基督徒、穆斯林还是儒家信徒,都将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在传统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是家庭、氏族、部落等群体;而在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单位是原子化的个人。所有的个人都被认定为是理性的,都有同一个诉求:选举权!

因为每一个个人都是理性的,一旦有了权选举,必然会选出好政府,随后就可以在好政府的领导下,过上幸福的生活,相当于实现大同社会——又是一个人间天堂。选举民主制将成为所有国家和民族唯一的政治制度,再加上一个自由放任的市场让他们发财。当然,在实现这个目标之前,我们必须投身于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即正义的民主与邪恶的不民主之间的斗争。前者肩负着在全世界推动民主的使命,必要时甚至可以动用武力,来打击那些不投票不选举的邪恶势力。

上述宏大叙事同样传播甚广。根据“自由之家”的统计,全世界采用选举民主制的国家,从1970年的45个已增至2010年的115个。近20多年来,西方的精英人士孜孜不倦地在全世界奔走,推荐选举民主这一救世良方。他们声称,实行多党选举是拯救发展中国家于水火的唯一良药,只要吃下它,就一定会实现繁荣,否则,永无翻身之日。

但这一次,中国敬谢不敏。

历史是最好的裁判。仅仅30多年间,中国就从世界上最贫困的农业国,一跃而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6.5亿人脱贫。实际上,这期间全世界80%的减贫任务是由中国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中国的成绩,全世界的减贫成就不值一提。所有老的、新的民主国家的脱贫人口加起来,都不及中国一个零头。而取得这些成绩的中国,没有实行他们所谓的选举,也没有实行多党制。

所以,我禁不住问自己,我眼前画面到底哪里不对劲儿?我的故乡上海,一切都已今非昔比,新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中产阶级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规模在增长。但根据西方的那个宏大叙事,这一切繁荣景象本不应该出现。

面对这一切,我开始做我唯一可以做的事,即思考它!

中国的确是个一党制的国家,由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不实行西方意义上的选举。按照当代主流的政治理论,人们据此可以生成三个判断,即这个体制一定是僵化的、封闭的、不具合法性的。

但这些论断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事实恰恰相反,中国的一党制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选贤任能的体制、深植于民心的政权合法性,这些是确保其成功的核心要素。

大多数政治学家断言,一党制天生缺乏自我纠错能力,因此很难持久。

但历史实践却证明这一断言过于自信。中共已经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连续执政64年,其政策调整的幅度超过近代任何国家。从激进的土改到“大跃进”运动,再到土地“准私有化”;从“文化大革命”到邓小平的市场化改革。邓小平的继任者江泽民更进一步,主动吸纳包括民营企业家在内的新社会阶层人士入党,而这在毛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事实证明,中共具有超凡的与时俱进和自我纠错能力。

过去实行的一些不再有效的制度也不断得到纠正和更新。比如,政治领导人的任期制,毛时期,政治领导人实际上是终身任职的。这容易导致大权独揽、不受制约等问题。毛泽东作为现代中国的缔造者,在位晚年也未能避免犯下类似的严重错误。随后,中共逐步实施了领导人的任期制,并将任职的年龄上限确定为68到70岁。

最近很多人声称,相比于经济改革,中国的政治改革严重滞后,因此当前亟需在政改中取得突破。这一论断实际上是隐藏着政治偏见的话语陷阱,这个话语陷阱预设了哪些变革才

算所谓的政治改革,只有实行这些特定的变革才行。事实上,中国的政治改革从未停滞。与三十年、二十年,甚至十年前相比,中国从基层到高层,从社会各领域到国家治理方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没有根本性的政治改革,这一切变化都是不可能的。

我甚至想大胆地判断说,中共是世界第一流的政治改革专家。

西方主流的观点认为,一党制意味着政治上封闭,一小撮人把持了权力,必然导致劣政和腐败。的确,腐败是一个大问题。不过,让我们先打开视野看一下全景。说起来可能令人难以置信,中共内部选贤任能竞争之激烈程度,可能超过世界上所有的政治组织。

十八大前,中共的最高领导机构——中央政治局共有25名委员,其中只有5人出身背景优越,也就是所谓的“太子党”。其余20人,包括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政府总理温家宝,都是平民出身。再看300多人组成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出身显赫者的比例更低。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共高层领导人都是靠自身努力和激烈竞争获得晋升的。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统治精英的出身相比,我们必须承认中共内部平民出身的干部享有广阔的晋升空间。

中共如何在一党制的基础上保证选贤任能呢?关键之一是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即组织部。对此西方鲜有人知。这套机制选贤任能的效力,恐怕最成功的商业公司都会自叹弗如。

它像一个旋转的金字塔,有三个部位组合而成。

中国的公务人员分为三类:即政府职能部门、国有企业,以及政府管辖的事业单位,如大学、社区组织等。公务人员既可以在某一类部门中长期工作,也可以在三类中交替任职。政府以及相关机构一年一度地从大学毕业生中招录人员,大部分新人会从最低一级的科员干起。组织部门会根据其表现,决定是否将其提升到更高的管理职位上,比如副科、科、副处、处。这可不是电影《龙威小子》中的动作名称,而是严肃的人事工作。

这一区间的职位包罗万象,既可以负责贫困农村的卫生工作,也可能负责城区里的招商引资,也可能是一家公司的基层经理。各级干部每年都要接受组织部门的考察,其中包括征求上级、下级和同事的反馈意见,以及个人操守审查,此外还有民意调查,最终择优提职。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中共的干部可以在政府职能部门、企业,以及社会事业单位等三大领域内轮转任职。在基层表现优秀的佼佼者可以晋升为副局和正局级干部,进入高级干部行列。这一级别的干部,有可能领导数百万人口的城区,也有可能管理年营业收入数亿美元的企业。从统计数据就可以看出选拔局级干部的竞争有多激烈,2012年,中国科级与副科级干部约为90万人,处级与副处级干部约为60万人,而局级与副局级干部仅为4万人。

在局级干部中,只有最为出众的极少数人才有机会继续晋升,最终进入中共中央委员会。就职业生涯来看,一位干部要晋升到高层,期间一般要经过二三十年的工作历练。这过程中有任人唯亲的问题吗,当然有。但从根本上,干部是否德才兼备才是提拔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中华帝国的官僚体系有着千年历史,今天中共的组织部门创造性地继承了这一独特的历史遗产,并发展成现代化的制度以培养当代中国的政治精英。

习近平的履历就是非常鲜明的例证。习的父亲确实是中共的一位前领导人,但他的仕途也历经了30年之久。习近平从村干部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今天这个岗位。在他进入中央政治局之前,他领导过的地区总人口累计已超过1.5亿,创造的GDP合计超过1.5万亿美元。

千万不要误解,这不是针对具体的人,仅仅是事实的陈述。如果要论政府管理经验,小布什在任德州州长前和奥巴马第一次问鼎美国总统时,他们资历还比不上中国一个小县长。

温斯顿·丘吉尔曾说:“民主是个坏制度,但其他制度更坏”。可惜,他没有见识过组织部。

西方人总认为多党竞选和普选是合法性的唯一来源。曾有人问我:“中共不经选举执政,其合法性从何而来?”我的回答是:“舍我其谁的执政能力。”

我们都知道历史,1949年中共执政时,由于战火肆虐,外敌横行,中国的国土四分五裂,满目疮痍;中国人的人均寿命仅为41岁。但在今天,中国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在全球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人民生活迅速改善,人均寿命排名奇迹般地列中等发达国家前茅。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在中国的民意调查报告,其中一些数据反映了中国的主流民意,其中大部分数据在近几十年来十分稳定。

高达85%的中国民众,对国家未来方向表示满意;70%的民众认为在过去的五年生活得到改善;82%的民众对未来五年颇感乐观。

英国《金融时报》刚刚公布的全球青年人民调结果显示:93%的中国90后年轻人对国家的未来感到乐观。

如果这不是合法性,那我就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合法性了。

相比之下,全世界大部分选举民主制国家都处于惨淡经营的境况。关于美国和欧洲的政治困境,在座的听众都了然于胸,无需我再详述。除了极少数例外,大部分采用选举的发展中国家,迄今为止还在遭受贫困和战火的折磨。政府通过选举上台后,其支持率在几个月内就会跌到50%以下,从此一蹶不振甚至持续走低,直到下一次选举。可以说,民主已经陷入“一次选举,长期后悔”的周期性怪圈。这样下去,失去合法性的恐怕不是中国的一党制,而是选举民主制。

当然,我不想造成一种误会,认为中国成为超级大国已经指日可待了。中国当前面临重大挑战,巨大变迁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数不胜数,譬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人口问题。在政治领域,最大的挑战是腐败。

目前,腐败猖獗,危及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道德合法性。但是,很多分析人士误判了腐

败的原因,他们声称腐败是一党制导致的,只有终结一党制才能根绝腐败。更严谨一点儿的分析将证明这种观点毫无根据。

据透明国际发布的全球清廉指数排名,中国近年来的排名在第70到80名之间。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选举民主制国家,排名第95位,且逐年下滑;希腊排名第80位;印度尼西亚与阿根廷排名并列第100位;菲律宾排名第129位。排名在中国后的约100个国家中,超过一半是选举民主制国家。如果选举是根治腐败的万灵药,为何在这么多国家不灵呢?

我是做风险投资的,长于预测。因此,不做几个预测就结束今天的讨论似乎不妥。以下是我的三个预测:

未来十年:

1.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按人均收入计算也将在发展中国家里名列前茅。2.腐败虽然无法根绝,但将得到有效控制。在透明国际的全球清廉指数排行榜上,中国有望继续提升10到20名,跨入全球最清廉的前60国之列。3.经济改革会加速实施,政治改革也将继续推进,中共仍稳固执政。

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时代的落幕。共产主义和选举民主制,都是基于普世价值的“元叙事”。在20世纪,我们见证了前者因极端教条而失败;到21世纪,后者正重蹈同样的覆辙。“元叙事”就像癌症一样,正在从内部吞噬民主。我想澄清一下,我并不是要谴责民主。相反,我认为民主政治对西方的崛起和现代世界的诞生居功至伟。然而,很多西方精英把某一种民主形式模式化、普世化,这是西方当前各种病症的病灶所在。如果西方的精英不是将大把的时间花在向外国推销民主上,而是更多关心一下自身的政治改革,恐怕民主还不至于像今天这样无望。

中国的政治模式不可能取代选举民主,因为中国从不将自己的政治制度包装成普世通用的模式,也不热衷于对外输出。进一步说,中国模式的重要意义,不在于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可以替代选举民主的新模式,而在于从实践上证明了良政的模式不是单一而是多元的,各国都有可能找到适合本国的政治制度。

让我们为“元叙事”的时代画个句号吧。共产主义和民主可能都是人类最美好的追求,但它们普世化的教条时代已经过去。我们的下一代,不需要被灌输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政治模式,所有社会都只有一种归宿。这是错误的,不负责任的,也是乏味的。多元化正在取代普世化。一个更精彩的时代正缓缓拉开帷幕,我们有没有勇气拥抱它呢?

第四篇:漫谈历史的智慧与感悟

漫谈历史的智慧与感悟

——“文法讲堂”本学期完美谢幕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生命历程的总结,对历史的认知有利于对现实的把握和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定积极的人生方向,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实现人生价值,2011年12月12日晚,文法系在江阳路南校区报告厅推出文法讲堂第三讲:漫谈历史的智慧与感悟。

本讲由扬州大学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王永平教授主讲,文法系主任、党总支书记顾瑞漒主持,文法系学工办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路南班级自由报名+路北部分班级集体参加”的形式,组织近400人(文法系大二所有班级自由报名,文秘80902、80903、81101、81102全体参加)参加了此次讲座,切实将高水平讲座的受益面扩大。

王教授从五个方面探寻了历史及历史学的重要性,分别是:

一、历史与历史学,二、学理的探究:恢复历史的真情与实相,三、史鉴的传统:寻求历史的教训与启示,四、读史使人明智:把握历史与社会演进的规律,五、历史与人生,并结合古今中外的实例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分析。整个讲座过程中,同学们被王教授博学的知识、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讲演,所吸引并折服,现场气氛非常浓厚。

人之为人,不仅在于衣食住行,而且还有精神生活。历史文化可以增加个人的涵养,影响我们的气质,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王教授的讲座让所有在场的学生都享受了这道历史的、文化的美餐,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位学生都肩负起了历史责任感,使同学们在灵魂、思想、方法论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本学期,文法系精心组织的“文法讲堂”(共三讲),既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更浓郁了学府氛围,较好地达到了“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至此,本学期的“文法讲堂”完美谢幕。

(学生党员:赵飞)

第五篇:新课程高考历史冲刺阶段复习方法漫谈

新课程高考历史冲刺阶段复习方法漫谈

2012-04-18 10:04:37

分类:教学案例

★回归考点,夯实基础

首先,考生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地去学。如果说前两轮是跟着老师和月考走的话,那么冲刺阶段则应是“让我作主”,对最后总体复习的内容及时间安排心中要有一盘棋。这是回归考点、提高效率的前提。

其次,要仔细研读考纲,明确增删的知识点,避免做无用功。有的同学认为考纲主要规定了考试范围,没有多少新东西,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如文综“题型示例”有42道选择题和13道非选择题,在材料选取、设问角度和答案组成等方面有很强的示范性、导向性,绝不可一翻了之,仔细研读定会使你获益匪浅。

再次,回归考点一定要把课本主干知识的线索理清,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和一个个小专题,对所学知识争取做到“成竹在胸”。你可以通过目录和有关复习用书帮助完成,但要防止这一工作过粗,不能仅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一般掌握和两轮复习的简单重复上,而对一些历史概念、观点和规律性认识等一带而过。同时你要明白夯实基础,提升思维,也不等同于人为地去加宽、挖深所学内容,这是跟目前以中档题为主的命题趋势相背离的。笔者认为,对课本最好的处理办法是:既要做到宏观把握,又要细到微观体察。

★关注热点,学会运用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往往从现实点问题切入,用新材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考查学生运用已知解决问题的能力。热点问题可以是当年发生的大事,也可能是去年或今年恰逢十周年的大事。2006年逢十周年热点很多,如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年、西安事变发生70周年、二战抗战胜利和台湾光复60周年、“八大”召开和三大改造完成50周年、联合国建立60周年等。同时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部崛起和区域经济问题、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能源问题、、“神六”飞天、日本教科书和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国际反恐和伊拉克问题、中东问题、朝核问题等时政热点内容也值得关注。

考前考生要适当找一些热点试题加以演练,以启发思维,提高解题能力。但关注热点绝不可舍本求末,而把大量时间用于搜集五花八门的所谓“热点”去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和自身的基本技能永远是第一位的。

★扫瞄交点,开阔思路

人们发现:在跨学科文综试题中,地理学科往往首当其冲,交待出问题的空间位置,紧随其后的一般来说是考查历史时间纬度中的问题,最后才是政治原理的考查。这种交叉式呈现方式尤其在新材料创设情境中,往往让人不知所措,感到高深莫测。其实,在“3+X”高考模式中,绝大多数试题考的仍是学科内的综合,跨学科综合试题乍一看是未曾谋面的“巨无霸”,实际上却是“纸老虎”,它只能吓倒那些三科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而又缺乏审题能力的人。对此,正确的学法是适当注意政、史、地三科有可能共同设题的热点内容,以开阔思路,增强

应考的适应性;同时以学科为本和回归教材为指针,绝不要为找交叉点再耗费为数已不多的宝贵时光。

★消除盲点,查漏补缺

随着复习的不断深入和高考的临近,及时反思自己在备考中的知识盲点以及学法、解题方法的误区十分必要。你可以将以前考过的试卷系统地翻一遍,特别是多看一看那些错题;你如果对书上某些章节的内容总感到不熟,理解不透,建议你考前可再多看看;还有对文物图片、数据、表格、地图及注释(多种观点),你是否都能做到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前后联系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利用书中现成地图来设题是不乏先例的,如2000年上海隋、元运河图题,2004年广东唐、宋城市布局图题,2005年上海德国版图变化题等。我们认为只要备考盲点消除了,并注意审题,高考成绩自然就找到了生长点。

★平衡支点,轻松迎考

保持平常心是考场取胜的有力支点。研究表明,适当的焦虑是有益无害的,但临考前思想负担过重,精神过度紧张,造成食寝难安,情绪不稳,就会影响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事实上只要平时学得踏实,就没必要杞人忧天,患得患失。还有对自己的实力和目标定位要恰当,同时考前要做到劳逸结合,这些对心态调整和考出水平都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如有问题和担心要及时告诉你的老师、父母。愿你用必胜的信心,饱满的热情,撑起一片未来美好的晴空。

★重视构建知识体系,继续夯实学科基础

1.形成网络,提升思维。对知识重新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达到思维品质的提升。①专题内容要细化,避免“大而空”现象。②将专题复习与单元复习有机结合,利用课本标题,整体把握课本知识。通过回忆某一阶段相关章节、子目的标题,对其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历史的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在此基础上,选择性地突破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和历史概念等。②注重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2.回归课本,夯实基础。要从题海中跳出,留出更多的时间回归课本,“返璞归真”,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运用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以及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①重视理解,融会贯通,明晰题干与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②重视主干知识,掌握历史发展的脉搏。③从内涵、外延等方面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对历史概念、历史结论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④重视事件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⑤重视查漏补缺,注意知识盲点和盲区,准确记忆、灵活运用课本中的每个历史概念和历史史实,不留漏洞。在最后一个月,要迅速回归课本,恢复记忆曾经记住而现在有所遗忘的知识,弥补记忆漏洞,解决尚未记忆的死角,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记忆。

3.立足与高考相关的理论知识,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理论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寻找综合切入点,强化适应性训练

1.寻找综合点。

①寻找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点,集中主要精力搞好学科内综合复习,注意有关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或为当今提供借鉴的专题史知识。

②寻找历史与政治、地理学科间的综合点,注意选取那些能够与地理、政治有机结合的历史主干知识进行复习,克服文综训练中的题海战术及面面俱到、主次不分的缺陷。

③寻找历史与时政热点问题的综合,注意与热点问题结合,不能一味追逐热点,必须考虑这类试题的命题主旨。

2.梳理一年来的重大时政热点,以时政热点为切入点,找出历史学科与地理、政治学科有可能进行综合的结合点,从历史学科角度深入挖掘和探讨,培养运用书本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和学科间综合的能力。

3.重视学生的适应性训练。根据学生实际和高考要求精选习题,重新组卷,进行限时强化训练。在选题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①基础性原则,突出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学科热点和规律的总结;

②适应性原则,研究近三年的全国文科综合测试题,准确把握高考动向和发展趋势,争取选题与高考试题的命题角度、命题形式和试题难度基本一致,让学生通过模拟训练逐步适应高考试题的能力要求。

③适量性原则。每次训练都要有的放矢,做到精选、精练、精评,去细取精,取我所能,为我所用,难度要尽量接近高考,题量不宜过多,要针对学生薄弱环节、当前热点、重点难点和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对有代表性、典型性、迷惑性的问题着重讲评,要画龙点睛,对学生都会的题目一笔带过;练习要在固定时间内完成,全批全改,让学生看到得分,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关注时政考纲,重视学考技巧

1.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运用“联想记忆法”、“专题归类法”、“综合分析法”、“比较记忆法”、“求同求异法”来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审题能力和行文能力的培养。

2.重视高考信息的整理与运用。认真研究考试说明,通过对照2005年考纲,找出2006年考纲的新变化,调整复习重点和思路,特别关注《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和所附样卷,认真阅读、领悟《示例》题,了解2006年高考试卷的长度和题型分布,窥视高考命题的走向。

3.重视卷面的规范要求。提醒学生不能在试卷上使用修正液和习惯性的圈点写画,保证高考中卷面整洁,书写工整;要强化文字表述训练,力争史实全面,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卷面整洁。

4.掌握作答技巧。

①掌握审题技巧,注意审清时间、关键词、求答项、命题意图和材料出处,即读题三遍,题意自现。

②熟练答题技巧,带着问题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分清材料层次,获取有效信息,将问题、材料与教材的相关知识挂钩;分层作答,一层一段,切忌一气呵成;主观题答案客观化,忌长篇大论;善抓关键词句,注意发散思维,多层次、多角度地搜寻要点;看分答题,明确试题难易和答题量的比重。

高考历史的最后阶段复习工作量大、记忆容量多,必修三本教材和选修四本教材,必须完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拉网式复习记忆(选修多数学校选择一到两本)。如果简单的“炒现饭”,则不能达到考试大纲规定的四项能力要求。

★历史标题复习法

历史知识的记忆慢一项浩瀚的系统工程。撑起这项记忆工程骨架的就是历史教材的大小标题。把各套教材的“编”、“单元”、“章”、“节”、“目”、“块”等大大小小的标题按教材的编排体系整理出来,编成多杈树状历史标题网,用树状历史标题网把历史内容从远至今、自宏而微、自高而低连成一个有序化复习网络。

记住这个树状历史标题网,为脑海中所记忆怕浩繁历史知识建立了视窗化的菜单式目录。考试时,遇到相关历史问题,潜意识可以循着这个历史标题网络层层快速搜索提取相关联的历史知识。

★历史串线复习法

历史串线记忆怕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纵向串线记忆民,一种是横向串线记忆。纵向串线复习是按时间、朝代、年代的演变进行一块块纷繁细碎历史史实的记忆。比如:以重大事件为线索,以近代外交为线索,等等。一纵一横,一经一纬,织成一张完整的历史记忆之网。

例如:复习中国历史,可按图示进行彩珠结网串线记忆。

★历史对比归纳复习法

对比与归纳是复习好历史最常用的两把历史“思维之剑”,宏观上:纵向的古今对比、横向的中外对比;微观上:背景对比、特征对比、时间对比、事件对比、人物对比、演变对比、„„,正是在这一连串史实对比中才能比较历史进程的异同,归纳总结历史规律,评论分析历史史实。史实对比就是历史事件的相互碰撞,在碰撞中才能产生历史思维火花。

★历史小专题复习法

小专题复习法是提高历史应考能力不可缺少的一环。高考卷面中,专题考查特征非常明显,可以说是“无历史专题不成卷”。通过精心拟定某一特定专题将中外古今有关史实梳理归纳在一起,既有利于记忆又有利于应考,还可拓深历史辩证思维水平。

例如:

可把“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必修一第四单元),每一个阶段就是历史知识小专题经纬之网中的一颗彩珠,先结网后育珠。做过的试卷、订正过的错题,也要分类剪辑成历史小专题保存下来。

★其他历史复习方法

三层面复习法、“要旨”复习法、关键词复习法。

复习任何章节的历史知识,均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入手,这六大要素如同六大缤纷色彩描绘出一幅幅历史画卷。

教材(人教版)每课都有一个“本课要旨”,是对本节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围绕“本课要旨”提出问题,往往就抓住了教材的灵魂。

同学们到图书馆查阅科技文献时可以看到:几千字的科技论文,用几十个或更少的关键词提炼出主旨。电脑上网查询相关信息资料,仅需要输入几个关键词即可迅速找到相关信息。在历史复习时,为压缩记忆量,可多用关键词记忆法,找出一段史实文字,划出其信息量大有代表性的几个或十几个关键词,就可轻松记住细节内容。

使用上面三种历史复习法可以大大培养同学们复习历史的归类归纳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比较联系能力。

另外,历史做题与其他文科做题一样十分讲究答题规律和答题技巧的使用。这里历史试题的“题眼”分析十分关键。找准题眼,就等于找到正确答题的钥匙。每次历史模拟考结束后,都要对自己答题经验得失进行总结。

阅读(217)| 评论(0

下载历史并未终结——在新加坡漫谈中国崛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并未终结——在新加坡漫谈中国崛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年新加坡国大历史信息简析

    WWW.SLL.CN 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简称国大(NUS),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世界级顶尖大学,为东亚AACSB认证成员、东亚EQUIS认证成员、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成......

    2018年新加坡ERC创业管理学院历史详读

    WWW.SLL.CN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新加坡ERC创业管理学院是由新加坡当地一批杰出的优秀企业家于2003年创立的,是隶属于新加坡企业家资源中心。因为是由新加坡当地企业家创办的,学......

    我在新加坡的感受

    我在新加坡的感受 王萱蔚 新加坡是一个在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马六甲海峡入口处的一个岛国,国土面积不大。我和爸爸妈妈曾经利用假期去过,亲身领略了异国风光并感受新加坡人......

    李嘉诚在新加坡的演讲

    李嘉诚近期在新加坡管理大学的演讲我们必须建基于法治、可靠和公正的……,公民社会必须先植根于每个国民心中;形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本质,而本质才是持续推进及超越的亮光。......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读书报告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读书报告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任何一个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着兴趣和忧思的人大概都会被这个题目所吸引吧。此书由弗朗西斯·福山于1989年,21......

    山东率先终结食品安全监管分段负责历史

    山东率先终结食品安全监管分段负责历史 日前,山东出台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的通知及暂行办法,要求该项工作须达到计划、经费、信息“三统一”的效果。山......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读后感(5篇可选)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读后偶感 本书是美国学者福山·弗朗西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撰写的一部继《历史的终结》的一部学术著作。书中主要阐述了人类社会将要结束在自由民主......

    文明在我身边+新加坡的文明

    新加坡的文明 潍坊市高新区东明学校七年级一班 辛政航 指导老师:高时敏 记得我第一次出国,走进了新加坡。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干净、最文明的国家之一,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