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设视阈下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问题研究[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06:4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5设视阈下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5设视阈下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问题研究》。

第一篇:5设视阈下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视阈下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问题研究

作者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张衍霞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党支部领导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和谐村庄的建立与成败。因此,必须切实提高农村党支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作用。

一、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对提高农村党支部“四大”领导能力高度重视,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许多党支部能够把上级对“三农”的支持保护政策用足用好,充分发掘本村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带领群众发展特色农业或工副业,从而走向富裕之路。

在充分肯定大多数农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领导能力的同时,还要看到有部分农村党支部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在经济方面,有的村干部无一技之长,发展经济的技术和能力还不如一般群众,根本谈不上带领群众闯市场,发展农村经济;有的虽有能力,但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思想,只顾自己发家致富,不愿为群众提供服务。在民主政治方面,有的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决策不民主,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有的支部组织活动少,致使有的党员党性观念、宗旨观念淡薄,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有的党支部对文化生活重视不够,认为“不抓粮食没饭吃,不抓文化不要紧”,致使许多地方的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单一,集体主义、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团结邻里等积极健康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各种科学知识得不到有意识的培养和传播,影响了农村的健康发展。在农村的安定团结方面,有的村支部工作不够主动,把自身定位在搞好上级盯得比较紧的任务,如催粮交款,计划生育工作等,而对于村里的治安、环境卫生、协调关系、帮贫济困方面的工作则比较消极。

二、目前影响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的原因

尽管各级党委在农村党支部建设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认真细致和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农村党支部的领导能力还存在一定问题。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农村存在着的制约党支部领导能力提高的客观因素。一是村里债务面广量大,短时间内化解比较困难,减弱了乡村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村干部工资报酬低,耗费精力多,年老离任后生活又无保障,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三是村里可支配财力减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弱化了党组织的作用;四是上级党委缺乏有效的考核、培训和监督制度,干部德、能、勤、绩无法准确公正的反映出来,难以提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其次,农村党支部自身能力建设方面还存有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部分村干部综合素质不高,驾驭复杂工作局面、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不强,工作作风、履职能力等与广大群众的期望要求尚有差距;二是创新能力较差。一些干部思想保守,不善于调查研究和思考,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拿不出很好的办法和对策;三是个别党支部班子不团结,缺乏工作合力,领导核心作用弱化。

三、切实提高农村党支部的领导能力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农村党支部在提高领导能力方面应该有“三个着力点”:

(一)着力于解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村党支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明确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的工作思路。在实际工作中,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和谐村庄建设。要妥善解决基层矛盾,通过实行“一把手”责任制、不定期排查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严格责任追究制、重大问题报告制度等措施,加强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各种矛盾的能力,为构建和谐村庄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民之间、农民和政府、农民和周边企业之间的关系和谐。

农村一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从根本上说有赖于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各级党委要积极引导农村干部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上来。要立足乡情、村情,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的原则,带领农民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路子。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与扶助,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规模效应。

(二)着力于解决管理民主和农村党组织与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伴随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村级党组织由管理向服务的职能转变势在必行。这种职能转变的速度,决定着一定时期内农村党支部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各级党组织必须全力推动村党支部服务职能的及时跟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任务,重新明确村级党组织的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把为民分忧、替民解难、促民发展作为农村全部工作的重心和落脚点,不断转变工作方式方法,逐步拓宽服务的途径和手段,增强服务本领和技能。不断加强村党支部成员的思想观念教育,引导树立服务绩效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消除旧有狭隘的权力观、私利观和价值观,为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发挥村党支部服务功能提供动力。

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改进农村党组织的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有序推进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明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综合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党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三)着力于解决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积极推动和谐农村建设。

当前农村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构建和谐农村必须在打牢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上下大工夫。农村党支部要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来加强农村的文化阵地建设,从实际出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农民心声统一起来,积极引导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农民群众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同时制定和落实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具体措施。要加快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环境治理,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使农村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有了一个个和谐村庄,才有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之,农村党支部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解决,着眼于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着眼于党在农村自身形象的不断提升和执政基础的日益巩固,加强领导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好、保护好、实现好农村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第二篇:(理论前沿)新农村建设视阈下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视阈下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的思考

张衍霞

1(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济南,山东 250021)

摘要:进行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提高农村党支部的领导能力。本文针对目前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的现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加强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党支部领导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和谐村庄的建立与成败。因此,必须切实提高农村党支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作用。

一、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对于提高农村党支部“四大”领导能力高度重视,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山东省潍坊寿光市三元朱村以王乐义为领导的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以冬暖式塑料大棚发家致富,并向全省、乃至其他外省市传授相关技术。除了这些闻名全国的典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还有许许多多能够领会中央农村经济工作精神,并把这些精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优秀党支部。他们能够把上级对“三农”的支持保护政策用足用好,充分发掘本村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带领群众发展特色农业或工副业,从而走向富裕之路。

在充分肯定大多数农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领导能力的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党支部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弱。在经济方面,有的村干部无一技之长,发展经济的技术和能力还不如一般群众,根本谈不上带领群众闯市场,发展农村经济;有的虽有能力,但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思想,只顾自己发家致富,不愿为群众提供服务。在民主政治方面,有的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决策不 张衍霞(1969年——)山东聊城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的研究。1

民主,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有的支部组织活动少,致使有的党员党性观念、宗旨观念淡薄,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有的党支部对文化生活重视不够,认为“不抓粮食没饭吃,不抓文化不要紧”,致使许多地方的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单一,集体主义、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团结邻里等积极健康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各种科学知识得不到有意识的培养和传播,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迷信、赌博等消极腐朽的东西乘虚而入,影响了农村的健康发展。在村庄的安定团结方面,有的村支部工作不够主动,即把自身定位在搞好上级盯得比较紧的任务,如催粮交款,计划生育工作等,而对于村里的治安、环境卫生、协调关系、帮贫济困方面的工作则比较消极。

二、目前影响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的原因

尽管各级党委在农村党支部建设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认真细致和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农村党支部的领导能力还存在一定问题。其主要原因是:

一方面,农村存在着的制约党支部领导能力提高的客观因素:一是村里债务面广量大,短时间内化解比较困难,减弱了乡村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村干部工资报酬低,耗费精力多,年老离任后生活又无保障,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三是村里可支配财力减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弱化了党组织的作用;四是上级党委缺乏有效的考核、培训和监督制度,干部德、能、勤、绩无法准确公正的反映出来,优不奖,劣难罚,挫伤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农村党支部自身能力建设方面还存有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部分村干部综合素质不高,驾驭复杂工作局面、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不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能力不强,工作作风、履职能力等与广大群众的期望要求尚有差距;二是创新能力较差。一些干部思想保守,不善于调查研究和思考,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拿不出很好的办法和对策,要么束手无策,要么畏难退缩;三是个别党支部班子不团结,缺乏工作合力,导致工作脱节,领导核心作用弱化。

三、切实加强农村党支部的领导能力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农村党支部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应该有“三个着力点”:

1、着力于解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村党支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明确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的工作思路。制定和完善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保护和调动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积极性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在实际工作中,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和谐村庄建设。要妥善解决基层矛盾,通过实行“一把手”责任制、不定期排查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严格责任追究制、重大问题报告制度等措施,加强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各种矛盾的能力,为构建和谐村庄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民之间、农民和政府、农民和周边企业之间的关系和谐。

农村一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从根本上有赖于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各级党委要积极引导农村干部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发展村集体经济上来。要立足乡情、村情,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的原则,带领农民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路子。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与扶助,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规模效应。

2、着力于解决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积极推动和谐农村建设。

当前农村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打牢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上下大功夫。中央目前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农村党支部也要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来加强农村的文化阵地建设,从实际出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农民心声统一起来,积极引导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农民群众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同时制定和落实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具体措施。

要加快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例如德州市积极建设沼气池和大型秸秆气化站,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为农民提供洁净的新能源。新能源进村入户在赶走炊烟、改善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活卫生环境状况的同时,还可以为他们节省能源费用支出,使农村

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3、着力于解决管理民主和农村党组织与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基层组织。

伴随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村级党组织由管理向服务的职能转变势在必行。这种职能转变的速度,决定着一定时期内村党支部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各级党组织必须全力推动村党支部服务职能的及时跟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任务,重新明确村级党组织的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把为民分忧、替民解难、促民发展作为农村全部工作的重心和落脚点,不断转变工作方式方法,逐步拓宽服务的途径和手段,增强服务本领和技能。不断加强村党支部成员的思想观念教育,引导树立服务绩效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消除旧有狭隘的权力观、私利观和价值观,为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发挥村党支部服务功能提供动力。

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改进农村党组织的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有序推进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明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综合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党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2、姚锐敏等著:《乡村治理中的村级党组织领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牛若峰等著:《中国的“三农”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于生主编:《农村基层党的执政能力调查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5、万福义主编:《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基层工作实务》,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第三篇:浅谈加强农村党支部核心领导能力

浅谈加强农村党支部核心领导能力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党支部领导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和谐村庄建设的成败。加强农村党支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核心领导能力,必须紧紧围绕全镇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引导农村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做团结、务实、清廉、民主、学习、服务、创新、致富的“八型”干部,提高党员干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本领。

一、着力于解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全面推行“五事一评”制度

干部理事。一是深入群众问事。问群众家常事、烦心事、急难事、困惑事,详细掌握村情民意,要求每位村干部、党员(年老体弱的党员不作要求)必须联系3户不同类型的农户,并通过定期走访、个别了解、座谈问询等方式,掌握群众难事、急事和关心的问题,并认真如实地填写“问事”记录本。二是认真分析理事。党员干部对了解到的群众意见建议进行认真分析,及时梳理,以书面形式整理群众生产上、生活上、发展上和村级组织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按章议事。以党员和村民代表议事会为村内事务的最终决策机构,原则上支部书记为“两议”会召集人,如遇特殊情况,经请示镇党委、政府同意,村委会主任也可召集两议会,一般性问题一月一议,急难性问题随说随议;在合同签订和村级财务审批等事项办理中,如两委意见不统一,以两议会决议为准,支部书记或村委主任一人可行

使代表权或审批权,镇农经办审核时,以两议会记录为准。通过按章规范议事、解决问题,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专人包事。按照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问题、困扰发展的重点问题、影响稳定的焦点问题的要求,对群众反映的事情和经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党员和村干部年龄、能力、文化、身体状态等实际,结合党员设岗定责,安排专人负责处理,对一时不能解决的要向群众说明情况,本村解决不了的要指定专人代办、建议上级协调等方式争取解决。

便民办事。规范村级便民服务点,及时办理群众需要村里解决的事项,全程为群众代办需要到镇以上有关部门办理的事项。

定期评事。每季度末确定一天为集中“评事日”,由村两委向党员和群众代表通报“理事”、“议事”、“包事”、“办事”情况,并对“包事”和“办事”情况进行评议和测评。对群众满意率达不到80%的事项,责成“包事”、“办事”责任人限期整改。在年终党员民主评议和村干部述职评议时,对“包事”、“办事”群众不满意达到2项(次)的,是党员的不得评优,是村干部的扣除20%的考核奖。“评事”结果一般在评事日后的7天内在村务公开栏中公示。党员和村干部每年的“包事”、“办事”情况,在下一届村级组织换届时要向村民公布。

不定期测评。根据村级两委班子协调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村内稳定等情况,由乡镇党委、政府随时对两委干部进行测评。测评方式以走访形式进行,测评范围包括党员、村民代表和部分群众,测评等次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3个等次。对测评结果称职率不达60%的村干部,是支部成员的由镇党委做出警告、严重警告直至免职的处理,是村委成员的实行书面检查、限制权力、停薪等处理。

二、着力于解决管理民主和农村党组织与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针对新形势下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要求我们创新机制,凝聚战斗活力,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1、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在 “新”字上下功夫。研究制订专门培训计划,以党校为主阵地,组织村干部、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培训,重点培训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着力提升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2、进一步完善对农村干部的管理机制,在 “严”字上下功夫。严格落实农村党支部工作制度,村党支部保障村民自治制度,村委会报告制度,规范村党支部领导村民自治的方式、内容和程序。建立和完善农村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和考核机制。将经济建设、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进行细化、量化和分解,由镇党委和支部签订目标责任状。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民主议政制度、财务审计制度、村委会印章使用管理制度,用制度来保证民主监督程序化。

3、进一步健全农村干部的待遇制度,在 “情”字上下功夫。要逐步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制定绩效考核办法确定工资、奖金的具体发放方式和工资额度。在村干部的交通、通信等方面给予适当补贴,对选出的优秀农村干部进行表彰奖励,激发村干部奋发进取和干事创业的热情。

4、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引导与培训,在 “引”字上下功夫。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村干部的教育引导工作,把他们放到工作第一线, 交任务、压担子,引导他们在实践的磨炼中不断增长才干,让他们真正融入农村社会。

三、着力于解决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积极推动和谐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最坚实的基础在基层。作为基层党建直接责任人的农村党支部书记责任重大,必须增强“五种意识”。

1、增强学习意识,努力提高驾驭全局和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就是以民为本,不断解决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过程。农村党支部书记要加强学习,切实提高解决突出矛盾、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要坚持向理论学习,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要坚持向实践学习,不断总结建设新农村的经验,探寻建设新农村的规律,摸索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方法,努力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坚持向先进地区学习,把先进地区好经验、好做法,与本地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向群众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同把建设新农村的各项工作做好。

2、增强政治意识,努力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一是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有坚定的政治觉悟和大局意识,一切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多做聚人心、增合力的工作。二是不打折扣地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做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具体工作的监督和落实,把上级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三是要遵守政治纪律,始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处处维护党的形象。

3、增强发展意识,努力提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农村党支部书记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积极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新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谋划发展思路,努力做到懂经营、会管理,真抓实干,带领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4、增强团结意识,努力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农村党支部书记要善于团结,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形成工作合力。认真推行“一制三化”管理机制,积极引导村委会在党支部领导下,齐心协力地建设新农村。要通过和风细雨地工作,赢得支持,赢得信赖,赢得团结。要以宽广的胸怀,多看别人的优点,少看别人的短处,团结广大群众一道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5、增强创新意识,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一是要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进取观念,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二是要有奋发有为的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勇气,敢闯、敢试、敢冒,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大胆探索。三是要有干大事、求发展的气魄,把眼界放宽些,把思路打开些,永不满足,富而思进,带领群众加快建设新农村的步伐。

第四篇:农村综合改革视阈下有效化解基层债务问题探析

摘要:农村税费改革对农业税进行了重新定位,也为解决由来已久的农村债务问题提供了契机。文章以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解决农村债务的相关做法为切入点,诠释了在税费改革进程中解决农村债务问题的成功经验,建构有效化解和预防基层债务反弹的合理机制,为在更大范围内实行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综合改革;农村;债务问题;债务化解

本文以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解决农村债务的有效做法为切入点,剖析其在农村综合改革中解决农村债务问题的成功经验,有效化解和预防基层债务反弹的合理机制,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我国农村基层债务激增的原因探究

我国农村债务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债务大约在6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对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等都是很大的障碍。从我们的调查分析看,农村债务呈现如下特点:一是负债主体的广泛性。据统计,全国乡镇净债务额乡级1770亿元,每个乡平均400万元;村级1483亿元,每个村平均20万元,乡镇负债面广、量大。乡镇债务覆盖面最广的是中西部地区,60%以上乡镇负债。二是负债内涵的多元性。农村债务既有金融部门贷款,又有民间高息借款;既有兴办企业遗留的贷款,又有挥霍浪费背债;既有村内结算无力支付的债务,又有对外支付能力不够而欠下的债务等等。三是负债总额的累积性。无论是民间借款,还是金融机构贷款,支付的利息和筹资费用都较高,部分民间借贷资金利率高达20%-30%。息转本、本加息,致使农村债务呈逐年递增。四是债务偿还的随意性。农村借贷利率不统一,即使同一债权因债务人不同而借贷利率也不同。加之无人管理,无可供衡量的法律法规标准衡量,导致农村债务偿还无章可循,无法可依。五是债务化解的紧迫性。农村集体债务90%为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大多进入甚至远远超过了还款期。

要想有效地解决债务问题,就要对农村债务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一是盲目投资背债。一些村级干部为出政绩,脱离本地人才、技术和管理实际,盲目集资上项目,大搞借贷投入,形成“村村点火,遍地冒烟”。结果是上了一批项目,投了大批资金,搞垮了集体经济。乡镇和村集体甚至脱离地方实际,超过自身财政承受能力,举债建标准化学校、办公楼,搞各种类型的达标活动,上级配套资金十分有限,大部分依靠乡村两级自筹,而筹资渠道主要是向农户集资和向银行借贷。二是乱集资后遗症。税费改革前,农户的负担项目非常多,除农业税、特产税和“三提五统”外,还有各种集资摊派,村委会为了完成硬性任务,只有向银行和民间借贷,农户欠集体,集体欠银行,相互拖欠,形成债务链条。许多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因为执行困难,只好把本应向农民收取的税费,转变为直接向村集体收缴。三是财务监管无序。财务管理混乱,挥霍浪费。部分村组没有制订财务管理办法,有的制订了也不执行,财务开支存在漏洞。部分村干部贪污挪用侵占公款,大吃大喝浪费公款,借债挥霍。四是高息借贷揽债。从调查情况看,农村债务中,50%以上的是高息借贷款。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不能及时偿还,本息相滚,导致债台高筑。五是经济匮乏举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村级经济仍然比较落后,集体财力贫乏,主要依靠农村三项提留支撑。这种单

一、薄弱的财力来源渠道难以满足基层相关支出和建设需求,村集体依靠举债运转现象极为普遍。而税费改革以后,“三提五统”正式取消,更使原村级债务失去了还款支撑。六是财务严重透支。由于许多村集体为了工作省心省力,与上级有关部门设置对口工作人员,由村里负责工资,导致村组织非生产人员过多,开支过大,入不敷出。同时拖欠村干部合理的工资也相应扩大了债务总量。七是干部以权谋私。有些农村基层干部自身素质较差,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什么钱都敢花,没钱就借,借不着就贷,根本不计后果。

二、综合改革视阈下解决我国农村债务的对策思考

我们通过梳理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舒城县的乡镇及部分村的初步调研,提出以下几条经验与对策。

(一)厘清债务现状

首先,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乡(镇)村两级债务进行彻底的清理和审核,摸清家底,查出水分。对每一项债务都要查出其用途、偿还记录、结转情况、实有余额,彻底厘清债务现状,由乡村直接借贷形成的债务,又不属于公益事业的,遵循“谁受益,谁负担”原则落实债务主体。其次,对债务合理分类,明确偿还次序和偿还资金来源。可以按债权分类,按银行、农村合作基金会、私人高利贷款以及个体工商户、业主赊账欠款分类,实行先私人后单位、先民企后国企进行清偿;也可以按债务性质分类,如按公益事业、基础投资、商业投资、垫付税费款以及生活费等分类。对以农业为主的村,靠自身偿还债务确实存在困难,其公益事业和基础建设投资以及垫付税款形成的债务应由国家财政全部转移支付,力求做到债务清楚,偿债先后有序,偿债资金来源有方,尽量减轻乡(镇)村两级的负担。再次,实行村级政务、财务公开,实行有效的民主监督与管理,堵塞财务漏洞,既解决新增债务问题,不会盲目无端地新增债务,带来新的债务负担,也减少村里个别人挪用行为,实现村集资使用的良性循环。最后,断清税费改革前后债权债务关系。将农户欠乡村债务、乡村向农户借款等债权债务关系彻底分开,独立运行,绝不能使以后的财务状况混杂,从而增加债务偿还的困难。

(二)明确责任,健全领导机制

首先,政府重视是解决债务问题的先决条件。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镇)政府,对乡(镇)村负债的危害应高度重视,把它提到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高度,使长期困扰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地方政府形象甚至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负债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其次,村委会是组织农民发展地方经济,兴办公益事业,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层领导集体,务必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坚持平等、公正原则,由村民按期直接选举,真正把群众拥护的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能力、懂管理、会经营、真心办事又能办事的带头人人选进班子,这正是解决农村债务的内在途径。再次,实行目标考核,建立化解农村债务领导责任制或者专员处理制,做到分工明确,主次有序,责权明晰,真正提升债务化解效率。

(三)多渠道创新偿债方式

1、清收还债。组织专班,对村集体债权债务合理分类,区别对待,依法积极清收;对有偿还能力的欠款农户,通过多种办法,促其尽快足额偿还;对极少数有承受能力而故意不缴纳的“钉子户”,要依据法律法规合理清收;对确因生产、生活困难无法在短期内全额偿还的农户,酌情分期分批征收,并协助制订还款计划,签订合同,分期偿还。

2、增收消债。选准项目,找对路子,优化环境,招商引资,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增加集体收入,偿还集体债务。也可以通过拍卖、租赁等多种有效办法,盘活亏损企业“呆滞”资产和其他集体资产,开发荒山、荒水、荒坡、荒滩资源,以存量换增量,变废为宝,增加集体积累,提高还债能力。

3、变现抵债。深入挖掘集体资产和非耕地资源的潜力,通过拍卖转让获利;对效益好的村办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效益差的拍卖转让;对闲置资产大胆租赁变现;对泵站、水库、小型水利设施和各种非耕地资源转让使用权,获取收入用于抵偿原有债务。

4、降息减债。成立债务管理机构,对原有借贷款逐笔登记,按国家金融政策分年砍断结算,重新办理借据手续;对目前暂不能支付的利息实行挂账,息不转本;对既不重新办理借据,也不退息的个人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强行减本下账。

第五篇:挫折教育视阈下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挫折教育视阈下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李学昌(菏泽学院资源与环境系,274015)

摘要:随着我国大学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来自校内外的压力,如情感、就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对在校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显得异常的重要。本文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挫折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探讨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途径和方法,提高90后大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的能力,使其形成健全的心理品格。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麦灵格尔说过:“心理健康的人应该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健康不仅在生理上要健康,而且在心理上必须是健全的。

一、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自我定位模糊。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意味着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对于上大学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自己的人生之路该如何往前走等问题的思考使他们一度迷茫,充满疑惑。

2、爱情挫折承受力弱。大学生恋爱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如单恋、失恋、爱情波折等种种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其中失恋是最严重的一种挫折。如果个体的承受能力较强,就能比较好地给予应付,如果所受到的挫折超过承受能力而得不到合理的情绪疏导,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少数大学生因一时冲动,或早恋早婚而荒废学业,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或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终生遗憾。莫里哀曾说过:“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歌德因为得不到其初恋情人绿蒂的感情回报,而一度陷入了感情的危机,但他后来因此而写下了《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用文学的创作来表达其受挫的情感,使自己的情绪得以升华。

3、就业压力大。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面对目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给90后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心理压力,也使部分大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作为心理品质“高危人群”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是有普遍性的,这既不利于就业,也严重威胁到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联系

1、挫折教育是大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需要。90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逐渐形成需要进行抗挫折能力培养,当前,90后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他们不是努力思考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方式方法,而是采取消极回避或者过于激进的行为,此时往往消极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不当处理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要全面提高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重视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讲授轻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综合能力不高,受挫能力不强,导致毕业后走上社会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这也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造 1

成的结果。因此,加强和提高9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能力,是形成健康心理,求得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抗挫能力,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态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完善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技巧充分发掘自身心理潜能,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性情,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保持自信、乐观、真诚、豁达和坚忍不拔的心理品格。培养大学生抗挫能力要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多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教育的结合和他人帮助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三、透过挫折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积极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地消除其心理挫折所带来的焦虑和痛苦,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培养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首先,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所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显得就尤为重要,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大学生还应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遭遇挫折,比如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冲突、就业压力大等,这些问题均会引发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这时他们必须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要学着自我调节,适度地宣泄或者控制情绪。

3、引导90后大学生合理利用心理防卫机制。为了减轻甚至摆脱受挫而引起的紧张不安、焦虑和痛苦,恢复心理平衡,避免行为失常,应当引导90后大学生合理利用心理防卫机制。一是有意识地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有的大学生因失恋极度悲伤,甚至萌发轻生念头,经疏导后,专心于学习,成为佼佼者,也可视为升华作用。我们平时说的“化悲痛为力量”,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升华。如一个不擅长吹拉弹唱无法在晚会上一展风采的学生,可以刻苦攻读,成为品学兼优者来赢得同学们的敬重,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东方不亮西方亮。二是当遇到挫折,感到强烈痛苦,焦虑不安时,不妨采用合理化机制,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是最典型的两种合理化机制。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宣泄不良情绪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受挫的90后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往往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建议受挫学生通过心理热线、个别谈话、意见征求会等方式,给其提供宣泄受挫情绪的场所和机会,把受挫的经过和目前的心境讲述出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汪道之.心理医生[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2]吴江皓.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C].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3]从玉华,徐宏.社会应普遍开展心理门诊[N].中国青年报,2003-03-11(2).

下载5设视阈下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问题研究[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5设视阈下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问题研究[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于仓储设施与问题的研究

    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仓储设施发展的指导思想应遵循国家目前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政策导向,结合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以保障粮食流通体制改......

    农村问题研究[精选五篇]

    关于改善农村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 ——农民素质与农村社会发展 改善农村民生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战略意义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由生存型社会进人发展......

    农村村务公开问题研究

    农村村务公开问题研究 村务公开是推行村级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基础,在基层群众自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使农村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有利于......

    农村留守问题研究

    关注留守家庭深化“平安家庭”创建 漳州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日益增多,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

    和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宗教问题研究

    和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宗教问题研究 ——对湘潭县农村宗教信仰的调查与思考 王洪斌 根据我们对湘潭县农村人口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湘潭县农村人口大约116万,其中有......

    新媒体视阈下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最终版)

    新媒体视阈下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新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校很难培养出传媒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提高新闻专业......

    关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定稿)

    关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初 稿) (2012年7月4日) 【摘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三个系统,即直接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

    黑龙江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人老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