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冷与热—读《历史并没有想象中温暖》有感
冷与热—读《历史并没有想象中温暖》
有感
你是否还记得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是它用“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时的情景令人感动,但那始终只是历史……
这篇举出了这样一个令人痛心却又无奈的例子:一艘豪华游轮撞上冰川,头等舱319人,200人幸存,令人庆幸;二等舱269人,117人幸存,令人伤心;三等舱699人,127人幸存,令人痛心。
当今社会,对低层人物的歧视是多么严重,但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有些人口口声声说平等,但事实可以证明他们口是心非!每当领导在台上激情地说着“平等”,下台后又对低层人物羞辱时,我看见的是别人眼中的愤怒,但这种行为,却又是那么常见!烈日下,工人们辛苦干活,得到的是羞辱与歧视;风雨中,清洁工们辛苦干活,得到的是不屑与无视。面对那些卑微生活着的人,我看到的是冷漠、歧视;面对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我看到的是热情、顺从。区别对待,难道就是中产阶级人物对下层的冷漠吗?一视同仁,难道就是每天承诺又每天失信吗?这一个个轻蔑的眼神,我低头了……
现实生活总的“泰坦尼克号”令人感到的是深深地寒意,那就让它永远成为历史吧!温暖时,我们欣慰,冷漠时,我们反思,愿以后长留在我们脑海中的,是那一幕幕温暖的画面。
第二篇:读《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有感
读《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有感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暂且读了两遍,小谈下自己的一些感触。当今社会,学历史进入一个误区,总以为历史与社会这种学科无关紧要,虽说现实是残酷的,但是我们的眼光不能如此狭隘,放眼看去,历史是整个世界发展必不可少的,所以《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也是很重要的。
回忆当年自己上初中那会的课程标准与现在的课程标准相比较,个人觉得最大的区别是现在的历史与社会教育更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本人觉得这点是改变最成功的一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交谈、互动。
第二,我们教师这个群体要严格按照课标为学生创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敢疑。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愉悦、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提出不同的观点,发表不同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勇敢地进行思考、质疑。教学生会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有意识设置学习障碍干扰学生,让学生回味思考,造成一种布白效应,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体验,形成困惑、联想、注意的心理状态,调动一种潜在能力去自主分析、校正思考中的失误,养成对学习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反思的习惯。如在讲“丝路明珠”时,在介绍了新疆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后,教师可以出示沙漠中的绿洲图片引发学生质疑:新疆的气候干旱,为什么会有这样大面积的绿洲?绿洲所需的水是从哪里来的?人们是怎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的?绿洲会不会被沙漠吞噬?绿洲怎样避免被沙漠吞噬?这样,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意识。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擅长疑问。要引导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发现更多的新问题,在学习历史与社会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最后还有一点,我觉得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所以,在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中,我们千万不能脱离了生活这个大课堂。比如在课题的导入、新内容学习、知识巩固、作业练习等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调动师生生活经历和体验;在具体教法上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猜谜语、游戏、语言描绘、图画表现、实物演示、生活展现等方法,为学生创设或模拟生活的情境;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使学生把所学所识与所见所闻、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结合起来,体验生活的丰富性、多面性。
鄙人的一点小感触,望恩师指点。
第三篇:读《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有感
平淡生活,快意人生
——读《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有感
人生在世,极其短暂,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如昙花一现。所以,人们总是千方百计让生命过得精彩而辉煌。有人追求财富,认为金钱可以换来一切,能使生命光彩夺目;有人追逐地位,自认只有显赫的地位,才能流芳千古;有人到处卖弄学术,标榜自己各种头衔。可是当我们回顾历史,这些把名利看得比什么都重整日孜孜以求的人,不但没有名留青史,相反,往往是落得个臭名恶名,甚至成为阶下囚。
尤其在当今这个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人性浮躁,诱惑弥漫,种种物欲侵蚀人的思想,权力攀比刺激人的神经,很多人因此迷失自我,甘愿成为金钱的奴隶,甘做权欲的俘虏。在权力面前,原铁道部部长、铁道部党组书记刘志军倒下了;在金钱面前,身为军人的原总后勤部副部长**躺下了,还有李圣君、白培中„„他们穷其一生去追求,到头来却是一无所有。他们认为抓住了名与利,就抓住了生命的全部,却不知生命的真谛是放下贪婪与欲望。平平淡淡就是真,踏踏实实便出彩。就像南怀瑾先生所说“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好。”
平淡是一种待人之道,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法宝。
人生苦短,做人从简。要耐得住寂寞,人生才会有深厚的积淀,唯有如此,才能认清自我,才能接纳别人。生活中有很多烦恼,都是源于我们不能体谅他人,过分的在意自己的主张,互不理解,互不相让,伤了彼此的心灵,自然是闹得两相生怨,生活的乐趣也就荡然无存。所以,生活很多时候要求我们学会一种体谅,拥有一份理解,怀着宽宏大度的胸襟去看待事物,对待别人。记得康熙时期,有位大官员叫张英,当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文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想让张英出面“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家人的却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从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所争之地变成宽阔的“六尺巷”,流传至后代,张英的平淡人生观,大度的胸襟,不仅化解一桩纠纷,更应成为后世的楷模。
平淡是一种处世的境界,唯有平淡方能活得精彩。
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怀忧愁悲伤。心若坦荡,奈我如何,心静如水,心也淡然。知足者放得下,看淡者心宁静,心宽者少忧愁,你拥有平淡就能收获宁静,你拥有宁静就能收获幸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追求和渴望,最终无非是想让心灵得到满足,但人生知足者容易,满足却是很难很难。我们何不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一切,日子自然过得真切而幸福。我有一位亲戚,自己在环保部门任职,丈夫是国税局的科员,家里房子宽裕,车子两部,孩子又聪明,这样的家庭本该非常美满,但我的这位亲戚就是不满足自己在单位的地位和级别,一心想着捞一个大官来当,于是拼命工作,日夜加班加点,力争把工作做的细致,做的完美,对周围的同事是细心对待,唯恐得罪别人,逢年过节还要串串门,拉拉关系,害得孩子嚷着妈妈不关心他,丈夫怨她没有打理好家务,单位又有人对她冷嘲热讽,最后是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里外不对。几经协商,还是丈夫说服了她,放弃刻意去追求权力、地位的念头,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一切顺其自然,工作之余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和家庭之上,多陪陪孩子,常常走进大自然,注意锻炼身体,现在一家人是自由而快乐,其乐无穷,她也真正领悟到快乐生活的与真谛。
人的一生有很多面对:有喧嚣浮躁与空灵净界,有顺境与逆境,有坦途与坎坷,有失败和成功„„既然命运如此安排,你不必倨傲人生大幸,也不用悲叹命运不公,就像范仲淹所提倡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欢忧之中,不妨适时地认识、把握好自己,去驾驭命运,实现自我,因为真正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其实源于自然与和谐,取决于我们对人生的一种平淡从容的态度。我们都是平常人,也许我们不能超越现实,不能成为不顾自己只为天下人着想的“圣人”,但我们也不能因一身私欲,为了现实的荣华,为了虚有的名誉,而挖空心思,奴颜婢膝、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我们用不必羡慕别人的容貌和姿态,也不必羡慕别人的金钱与权力,不必追随别人的脚步,也不必摄于别人的威名。我们就是路过这喧闹的尘世匆匆过客,是好是坏,都只有这一回,所以,面对生活,过于小心是自卑心态,过分追求是自我伤害。有一段禅语讲得很好:
满也好,少也好,争个什么!浓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急也好,缓也好,那又如何? 暖也好,冷也好,相视一笑。因为在乎,所以痛苦。因为怀疑,所以伤害。因为看轻,所以快乐; 因为看淡,所以幸福。„„
人生,看轻看淡多少,痛苦就离开你多少。
注:练性乾.《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实事求是”与“读点历史”有感
2011年8月31日晨,我在北京海淀大有庄100号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中共中央党校”横式花岗岩校牌,穿过主楼右侧道,我即被一块刻有“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巨大石碑吸引了过去。站在这由毛泽东专为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党校亲笔书写的校训面前,依其从右至左的排列顺序静观过去,这四个字就像朝右奔腾的四匹骏马,这幅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令我一饱眼福,毛泽东“实事求是”格言内蕴的哲学思想令我再度心动。顿时之间,我想到了黑格尔所说,对同一句格言,儿童与老人的理解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儿童与老人人生的经历与阅历不同。作为中央六部委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与科研骨干研修班学员,按规定学员年龄严格控制在55岁以下,而我已达57岁,但仍荣幸获批“特招”成为正式学员。越过中年这个坎,步入老年这个段,有幸跨进中央党校神圣大门,我期盼着对“实事求是”有更深入一步的理解。
9月1日上午,开学预备会在中央党校礼堂西华厅举行,教育部常务副部长李卫红发表讲话,他对我们提了不少要求,其中要求“要对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这使我印象很深,也期待着能有所获。那么,何为“重大问题”?何以“深入研讨”?我沉思着,这里前者有个选择问题,需要有胆力与眼力方可选好“重大问题”;后者有个深进问题,需要有功力与智力方可钻得进去又能获得有见地的好看法。但是,对“重大问题”的“深入研讨”与这胆力、眼力、功力、智力之需的根本,都离不开“实事求是”之学风。
9月1日下午,开学典礼在中央党校礼堂大厅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题为《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重要讲话。他讲得不快不慢,我感到讲话内容很好,有很多思想营养,在日后的教学与科研中应注意吸取与运用。他讲话的基本内容是读点中国历史,其强调的是两个重点,一是读中国近现代史,二是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六部委主办的这批次(第41期、42期)研修班,给我们发了不少学习资料。学习方式为听报告和四次讨论。就十余场报告内容的质量而言,有三至四位报告人讲得很好,引起共识,但多位的报告比较一般,个别报告太令人失望。我对之作这三个等级的略评,标准就是是否坚持“实事求是”学风及其弘扬程度如何,包括是否贯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精神,是否有新意、有启思。几位讲得很好的无非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看问题与实事求是办事情的结合之论,从中也看得出这几位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工作能力,见识了他们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又能互动的功力。安排的四次讨论都是在小组进行的,我都积极发言,并坚持实事求是学风,讲了自认为是通过思考后的真话,力避空套之论,并得到同学赞赏与引说。
课余自学之时,我反复研读的是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其言的历史之绩,言简意赅;其指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令人深思。依我的教学与科研之偏好,我看重讲话中的“实践”和“制度”这两个反反复复提到的关键之词,还特别看重“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个由延安时代就已提出的重要口号,把握运用好这两个关键之词与这个重要口号,恐怕是90周年之后的我党建设与我国事业的哲学之宝与致用之道,其底牌或围绕的核心,当为“实事求是”!正如胡锦涛在总结我党前90周年之史所指出:“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我们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实事求是。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党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进行了系统总结,我们必须牢牢吸取。”前一《决议》是建党24周年之时作出的,后一《决议》是建党60周年之时作出的,并且是首先重新概略总结了建国前28周年的经验,然后全面着重总结了建国32周年的经验。那么自1981年至今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累计又有30周年了,这是否可以再系统总结一下经验,这30周年成功经验举世罕见,但也不能说没犯一点错误或没留下一点教训。再来一次总结或再出一个《决议》,是全党同志之所期与全国人民之所望,但这又需要政治智慧与雄才大略,更需要打好“实事求是”这张哲学王牌。
此外,我还在中央党校书店选购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由崔之清主编的三卷本史著《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一套,初翻了一下,其中阐述了国民党在大陆执政时的诸多经验教训,打算回校细读。我还收到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胡为雄赠送的两大卷长篇历史纪实专著:《帝制的终结(上)·甲午之殇》与《帝制的终结(下)·辛亥首义》。我赞赏孙中山敢于推翻清帝的言与行,赞赏由此引动武昌首义之举的仁人志士。与此同时,我更敬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走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
9月17日清晨,按研修班学习计划来到延安。下车的第一感觉,是延安火车站气势恢宏,建筑体上部有一排排陕北窑洞的符号。乘车进入“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大门时,我从车窗朝向主楼,又见到毛泽东手书的“实事求是”这四个金黄大字,学院把我们学习的时间安排得满满无余,讲座与互动,自学与讨论,参观与体验,主题无不与“延安精神”相关相通。应当说,有三位讲座人的专题报告质量很高,引人思考。细细一想,毛泽东在延安著述极丰,决策取胜更甚,其领袖地位之树,全得益他持“实事求是”这张哲学王牌。研讨“延安精神”之时,使我记起自己曾研习《反对本本主义》写下的两篇东西:一是《论〈反对本本主义〉的精华(a)——实事求是、自以为是、以本为是思想之分野》一文,二是《论〈反对本本主义〉的精华(b)——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思想之共生》一文,围绕“实事求是”这张哲学王牌,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打出的就是这两个系列,也是“延安精神”的哲学来源。从井冈山到延安,毛泽东一是以“实事求是”这张哲学王牌同“自以为是”与“以本为是”对打,二是以“实事求是”这张哲学王牌同“群众路线”与“独立自主”对接,其理论的是与非已由实践的成败作出评说。概言之,“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首要灵魂,也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之义。
从井冈山到延安再到北京,先有由博古在延安整风之时概言之:“凡是马恩列斯说的话都是对的,凡是共产国际的指示必须执行”;后有在北京的中央党报党刊提出:“凡是毛主席的指示都要始终不逾地坚持,凡是毛主席的决策都要始终不逾地维护”,这实质上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精髓——“实事求是”这张哲学王牌弃之不顾,这必然导致害党害人害事,误国误人误事。回望的历史不可重演,历史的教训不可不思,如果先辈们当年都能举起实事求是的思想大旗,提高辩证分析的思维之力,把握实践检验真理这个标准,那就都会来一番“凡是马恩列斯说的话”、“凡是毛主席的指示”,只要是被实践检验证明是真理就要坚持,反之就不能搞教条本本,而“凡是共产国际的指示”、“凡是毛主席的决策”,只要是被实践检验证明是科学决策就要执行、就要维护,反之就不能固执僵行。这一思想大旗,这种思维方式,这个真理标准,在今天和今后都不能丢弃,具备这些对我党、我国乃至全体人民都是百益无害的。
中央党校地处北京海淀大有庄100号,我们称其“大有100”。既有依其地址简称之意,更有“大有收获,满意一百”尊称之意。其间,我完成了《关于“育人为本”命题及维度的思考》一文,获得同一小组的三位教授的赞赏与好评,完成了代表小组上送的简报材料《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提之思——兼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两个问题》,获得教育部的回复。这两篇文稿是坚持“实事求是”之所思,也是在这两个问题上“学点历史”之所发。学习结束之前,我又去瞻仰了“实事求是”这块巨大石碑,它的反面镌刻着毛泽东的手书体“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又像朝右奔腾的五匹骏马。石碑犹如一块金币的正反两面,二者紧贴一起不容分割。我将带着这块精神之宝与人生之铭回到我的教学科研岗位,不断增强“实事求是”之神,实现“为人民服务”之行,践行教书育人之责,争当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应有贡献。
第五篇:读《愿你与这个世界温暖相拥》有感
读《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有感
“生命是有光彩的,如果说一朵山野中的小花都有盈手的清香,一段腐木都会污浊不散,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弥散出味道。”
——毕淑敏
这是一本记录了毕淑敏对自身,青春,世界与生活的善意察觉的温暖散记,透过她那细腻而不失力度的笔触所描绘的人生的种种细节,我看到了生命的美好,也看到了压力、急躁、困惑,以及对心灵陈疾的剖析与审视。
“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如果你做不到一件事,无论是搞好关系,还是寻找爱人,还是减肥,都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想做。”在《愿你与这个世界温暖相拥》的第一辑里,毕淑敏把这段话娓娓道来。确实,在物质充沛的现代生活里,许多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都基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会看到他们的不满意,奔突不止,躁动不安,缺乏动力和稳定安详。这种心理,归根结底,来源于内心的贫乏,缺乏生活目标,缺乏理想追求。所以我们常惋惜地发现,有的人把现实变成了梦想。由此可见,内心的沸腾是我们动力的决定性因素。那么,这种沸腾又来自哪里呢?毕淑敏她又说:“一个人,如果他是积极向上永不妥协的,那么他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会放射出这种不屈的信号。”我以为,内心的沸腾来自于不妥协的态度,一辈子都嫉恶如仇、绝不随波逐流、绝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持着这种态度生活,又岂会了无生趣?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投身于课外活动、获取更多的生活技能,才算活出自我独特的色彩。不用宣扬示众,高调为人,默默地去努力吧,让未来的自己,感谢今天努力的你!“每个人内心的能量,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不要制造剑拔弩张的险情来考验我们饱经磨难的灵魂。” 有的人时常喜欢挑战自我的极限:高空跳伞,深海潜水,攀登最高峰;罔顾自己的作息时间,悬梁刺股,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无视身体的健康,饮酒吸烟,日夜作乐……这样的挑战,代价未免太大。没有人的内心是坚不可摧的,有的时候,我们需要他人一个温暖的拥抱和亲切的微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承受着越来越多的来自各各方面或大或小的压力,然后终日怏怏不乐地生活,不愿意让别人看到我们内心的脆弱。但我真的希望,每个人可以再柔软些,不必竖起利刺保护自我。委屈了,就不要强颜欢笑,适当地发泄出来就好了。为什么现代的生活医疗越来越高而生病的人却越来越多?因为许许多多的人都曾坚信自己是内心足够强大的,能够承受起生活赐予的一切苦难,因而默默独自承受一切,不快乐、自卑、焦虑、恐惧,这些不良情绪的累积,憋着憋着,身体自然就毛病百出。我以为,最好的生活状态是:以一颗喜乐的心,微笑面对一切难题。
尼采说过:一切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愿我们每个人都努力积极生活,有梦想,有追求,并且用温柔的态度,与这个世界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