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跨国经营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跨国经营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中存在的违背道德伦理的问题,针对不道德经营现象提出了跨国经营应该遵循的普遍伦理要求。
关键词:跨国经营;伦理问题;基本伦理准则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经营的伦理理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在国际范围内资源配置和分工的需要,而跨国公司又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投资国与东道的经济发展,但也会产生和带来一些涉及不同国家之间关于普遍经济伦理方面的问题,这就是所说的经济全球化下跨国经营的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权问题
不论在哪里经营,跨国公司都有责任责任尊重人权.跨国公司尊重人权首先是要尊重与其相接触的所有人的人权—包括其员工,供应商,客户以及受跨国公司经营活动所影响的社会团体等等.《世界人权宣言》中所列举的人权是最基本的,如自由的权利,不受奴役和折磨的权利,法律而前人人平等的权利,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等等.还包括在良好条件下工作的权利和领取合理工资的权利,而且还有享受必要生活标准的权利.人权状况是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反映,体现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对职工的人格尊重,劳动条件的提高,工资和福利的改善,对职工的培训和教育的投入.由于历史条件和经济水平的限制,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贫困和大量的失业人口,跨国经营中往往会出现侮辱职工的人格尊严,贬低职工的地位,压低工人工资,不提供必要的劳动和安全保护条件等问题,有的跨国公司生产对人体有害的产品,这不仅是对本公司职工的欺骗,也是对东道国消费者的人权践踏.2.可持续发展问题
跨国公司是一个经济组织并从事着生产经营活动,其生产的空间,来源,过程本身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掠夺性开发自然资源,排放污染物,破坏生态平衡,缩小和毁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造成了自然和社会的双重破坏.这些行为,尤其是那些对自然环境采取 “实用”和 “唯利是图”的跨国公司的掠夺行为不仅违背了一般的企业道德,也摈弃了最起码的正义,公益,和谐的环境伦理原则,更谈不上什么顾及了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甚至提前利用了后代的生存空间和物质资源.首先是掠夺自然资源,他们以极低的价格购得该国的开采权,又以相当高的价格在该国之外出卖这些矿产资源.但是,他们并没有支付环境维护费和破坏生态的补偿费,也没有开发一种替代产品来替代他们开发的不可再生资源,导致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减少,甚至枯竭.其次是转移有害产业.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有害产业的生产转移和有害产品的销售转移.有害产业生产转移的一个突出例子就是环境污染密集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由于发达国家加强了对一些污染行业的控制和管理,对制造污染的行为惩罚力度加大,而舆论对环保方面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一些有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业在国内生产经营的成本过高,已经不能在本国继续经营.而在其他一些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渴求远远大于对环境恶化的厌恶,所以他们希望和欢迎外国资本的进入,而不是很在意其是否会产生污染.同时发展中国家往往在法律制定方面有所滞后,或者,即使制定了相关法律也没有有效地执行,人们也没有深刻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于社会发展 的危害,所以一些跨国公司就利用不同国家之间法律等方面的差异,将这些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利用这些国家的政策漏洞,继续从事经营活动,而将生态成本转嫁到发展中国家.3.跨国公司导致了不发达国家贫穷和混乱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造成的贫困和混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质上的,二是文化上的.有些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国家,购买大量农用土地,而这些土地是当地农民用来种植口粮的.跨国公司购得这些土地后种植经济作物,以赚取利润.于是,当地农民就没有土地或没有肥沃的土地来种植口粮了结果是往往增加了当地的营养不良和饥饿人口.此外,在文化上,跨国公司的经营使得当地的文化遭到破坏,人们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思想影响,导致当地人群分化,混乱不安和欲望的膨胀.跨国公司再用人们以前并不需要,也承担不起的产品去引诱人们,更加剧了人心的不安,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觉得自己相对而言更贫困了.因为,贫困是一个相对状态,当所有人都很贫困时,自己并不觉得贫困,而当别人相对富裕时,人们就觉得自己很穷.富人们的财富不断增加,使穷人显得更穷了.因此,就上述状况而言,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混乱负有责任.4.跨国公司在较不发达国家进行不正当竞争,损害当地国家的利益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公平竞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获得资金的条件不平等.由于跨国公司无论资金技术管理信息乃至声誉等都是东道国的许多企业无法比拟的,因此,它们在与其他的公司进行竞争时具有先天优势,以银行贷款为例,银行大多会以更低的利息,较长的还贷期的优惠把资金贷给条件更好的跨国公司,结果导致本地资金流向跨国公司;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没有和当地企业一样承担社会发展成本,而这种社会成本却是当地企业很大的负担,比如中国的大中型企业不仅要解决一大批离退休工人的生,老,病,死问题,还要解决其家属和子女问题,这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跨国公司则没有这方面的负担.它们还拥有比当地企业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能产生较高的生产率,而当地公司没有或承担不起这种技术成本.结果是跨国公司不但不支付较高的工人工资,而且比当地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雇佣更少的员工.另外,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的条件往往是优惠的税率而且甚至还通过操纵全球范围内的子公司之间的利润转移,从而使它们在各地都纳税最低,最终结果加剧了不公平竞争.因此,它们能以低价竞争,抢占市场,迫使当地企业破产停业,大量工人失业,进而造成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二:跨国公司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准则
针对这些伦理问题,尽管一些领域已经出现了相关的国际法规,但是这些法规的贯彻实施却不尽如人意,同时也没有国际警察力量保证法规的执行.因此,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节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发挥完全作用.一般来说,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是基于协议,声誉或者是某些间接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道德的因素往往比所谓的国际经济法律显得更具有效性.伦理作为一种社会整合手段,价值体系,约束与调节力量,对跨国经营起到一种价值论证作用,并以观念形式为其活动提供意义支撑,理论保证和价值评判,为跨国经营提供一个合理的社会氛围,也为其经济行为和经济过程提供一个合理的约束.跨国公司应当遵循的基本的伦理准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基本人权和自由,遵守国际经济的规范准则
跨国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尊重人的基本生存权,自由权,安全权及隐私权;不因种族,肤色,性别宗教,语言,职业,民族出身,政治信仰不同而歧视,尊重当地文化价
值与标准.国际经济规范准则作为普遍公认的国际规定,规范着跨国公司的经营行为,对它们的行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例如: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197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的《区域海洋污染防治规划》,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以及《21世纪议程》等公约和相关的条例,它们为跨国公司的经济行为提供了指南.同时也要求投资国要坚持 “人道主义”精神,禁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过时的,有害的技术而加剧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和破坏其发展进程.不得在发展中国家经营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2..坚持诚信原则
诚信是经济全球化下经济运行机制的根本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诚信经营降低了经营过程中信息搜索成本,谈判成本及监管成本,信息沟通坦诚顺畅,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反之,如果人们抛弃诚信理念,制造虚假信息,尔虞我诈,使经济交易双方的正常利益得不到可靠保障,社会和个人就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维护经济秩序和公正交易.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规则,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尤其对于跨国公司来说,诚信可以说是它资本,财富和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国内各活动中,从商品市场的买卖到资本市场的借贷,从要素市场上的交易到证券市场上的支付等等,无不体现着诚信的外在要求.没有诚信经济,全球化就会阻力重重.一个经济行为主体,只有讲诚信才可能获得信誉,才能有牢固的合作伙伴,才可能树立品牌形象,才可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范围内得到可持续发展.3.坚持双赢原则
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政策保持一致,避免对东道国通货和国际收支产生不良影响,照章纳税,尽量使用当地的原材料,将利润再投资于当地经济,促进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从事跨国经营,本质上都是为了在最大限度上攫取利润.但任何跨国经营应该对东道国的发展有所裨益.有的跨国公司把发展中国家作为自己的原料产地或者大量占用生产性用地种植经济类作物,从而加剧了贫困国家的饥饿情况,进一步导致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代价.进一步来讲,许多发展中国家本身就已经十分贫困了,如果跨国经营使发展中国家还要进一步贫困,这无疑会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的更加扩大.只有坚持双赢原则,才能既保护东道国自身的利益,同时又为跨国公司能够长期在经营活动中取得利润提供保障.4.尊重发展中国家的政策与道德
要与政府保持高度合作,遵纪守法,自觉协助政府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各民族的团结,人民关系的和谐.由于投资国与东道国的经济关系性质和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性,双方在道德观念和道德要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跨国公司在自身的经营活动中,首先应该了解并遵守东道国的道德规范,至少不能违背所在国家的伦理道德要求.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T·德·乔治著 李布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保罗·库尔茨.21世纪的人道主义.东方出版社,1998 3.(美)乔治·恩德勒编.国际经济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李兆友.国外经营伦理研究的缘起与现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9
第二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趋势;对策
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跨国公司就开始出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时至今日,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生活中已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公司发展最高形式,驰骋于本土和海外两种资源和市场间的跨国公司正成为创造财富、引导资本、技术流向、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最重要力量。目前,全世界称得上是跨国公司的有6万家,据统计,全球每年GDP的50%、贸易额的60%、技术转让的70%和直接投资额的80%皆由6万余家跨国公司所贡献。从此意义上讲,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无疑也将取决于本国能诞生多少堪与世界比肩的跨国公司。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结构不合理,集中表现在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和规模结构三个方面。地区结构上,从总体上来看,投资的区域仍旧相对集中。在产业结构上,中国的跨国企业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少。在规模结构上,中国的跨国投资项目规模一般偏小,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近90%的海外投资项目在300万美元以下。
跨国企业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与合作。分散化经营,使企业无法在资本、技术、市场、信息及生产等要素上实现共享与互补,甚至会引发内部过度竞争。从目前看,我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其自身机制与国际跨国公司通行体制存在较大差距,在本源上限制了企业的经营活力和经营理念。
跨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品牌性。国内企业还远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也说明了中国跨国经营的技术含量不会太高。同时,我国企业还缺乏名牌的意识,许多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在国外已被他国企业抢注,失去了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弄不好还会造成我方的侵权。
中国的跨国企业对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我国的跨国经营企业一方面至今还没有把人才管理当作一项事业来办,派出的人员素质不高,不懂技术、不懂法律、不懂经济、甚至不懂外语,这样的人员出国,根本不能为企业去开拓海外市场。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投资宏观管理体制严重滞后。第一、地方政府对企业开展境外经营颇多疑虑,实际操作中,有些地方领导担心企业无跨国经营的经验,去国外后将难以生存;有些领导认为企业在国内发展有基础,但没有合适的具有跨国经营经验的人才,对企业适应陌生经营环境缺乏信心;还有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保住自己的政绩,不愿意让企业到国外冒险。第二、对经商人员的出国外事管制较多,近来,一些地方对外派劳务人员出国审查不仅没有放宽,反而增加难度,耗费了外派劳务的时间,致使企业跨国经营成本增加,影响了业务发展。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应采取的对策
(一)企业层面应采取的对策
1.选择适宜的投资地区
在进入国别和地区的选择上,应以全球化、全方位的多元化选择作为行动的指南。首先,进行详实的论证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另外,选择丰厚的投资回报。按照获利、易入和回避风险的原则,确立合适的战略目标和跨国经营策略。
2.坚持比较优势,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能力
第一,要遵循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彻底改造和重组。
3.制定管理战略,培养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管理战略包括适应国外经营和国际化特点的运营、结构、营销、机制、团队建设、企业文化模式与经营管理者的遴选等。对于中国跨国经营的企业来说,适应环境主要应当是遵循相关政府政策和市场游戏规则,强化与朋友和对手的竞合联盟等。
(二)政府层面应采取的对策
1.完善企业海外投资管理体制
在鼓励企业跨国经营的同时,既要加强管理,又要防止政府过度干预。对投资的后期监管应予加强,主要是建立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对外投资企业逃税的机制;同时要完善对外投资统计制度和海外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2.研究制订跨国公司总体发展战略
跨国经营,归根到底是一个带有前瞻性、全局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是国家总体发展战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要到海外进行投资,必须有科学的发展战略作指引,按照一个明确的发展思路与目标前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把握正确的航向,不至于在错误的路线上走得太远。为此,需要成立一个权威性的国家海外投资管理组织,其基本职能是负责对全国的跨国经营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即通过对国际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动趋势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制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跨国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并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适时加以调整和完善,从宏观上统一对跨国经营活动进行指挥、控制与协调。
3.提供优惠政策,发挥投资咨询机构等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一方面,应根据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外汇监管,建立用户资料库,科学管理外汇的使用和回收,为跨国公司提供便捷。另一必要方面,简化经商人员的出国出境审批手续,对外派劳务仅由公安部门进行犯罪记录审查,免除政审程序。此外,政府应积极促进投资咨询机构等非营利组织与国内跨国企业的合作,使其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投资分析,解决企业信息不足的难题,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4.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竞争能力
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之关键,长期以来,中国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比较低,因而要增加对科技研究和开发投入,使其作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基础动力,为跨国经营的发展提供保障。
总观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有着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完全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背景和特点。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属于后发展型的,在竞争优势等方面与传统跨国公司明显不同。另一方面,中国正处在一种过渡经济体制,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着逐渐转变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处在这种国内经济环境逐步改善,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放眼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道路虽然漫长,但中国的企业家,优秀的跨国经营企业始终不会停下前进的步伐,相信在未来,在积极的战略性经营下,定会出现更多、更优秀的跨国经营企业。
第三篇: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我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走上跨国经营的发展轨道, 活跃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在国外投资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方向主要集中体现在产品外贸出口和少量的对外直接投资等方面,总体上还处于国际化竞争经营的起步阶段。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跨国经营 问题
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产品、服务的目标市场跨越国界,并在国际市场间利用、整合各种要素资源,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国际产业分工,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政治、技术环境中经营企业的一种模式。为了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经推出了“走出去”战略,政府推动海外投资,中国政府和贸促会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支持本土企业进行全球布局,同时发展本国和国际市场。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对外投有了较快发展,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5月底,经商务部批准或备案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共计7720家,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金额达到330多亿美元;境外投资扩展到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1至5月,新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25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7.6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5.56%和40.62%。在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方面都比去年同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在看好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同时,不能忽略我国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其所面临的问题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
一.现状
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的统计调查,我国已在境外投资设立海外企业6758家。投资涉及的行业从初期集中在贸易方面,发展到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领域,包括信息产品在内的制造业是首选,其次是贸易,为21%,投资于自然资源的开采,运输和加工的企业比例超过10%,投资于农业和农产品生产、金融、商业与技术等服务业的企业比例比较少。
我国出口年增长速度为17.4%,高于全球平均增幅9个百分点,其中,中小企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我国外贸出口和外向型经济的主力军。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是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重要方式之一。据估计,我国香港特区加工业有70%以上已转移到内地,其中大部分是出口加工型的中小企业。目前,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有近15万家,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从业人员3000多万人,约占城乡工业就业总人数的35.4%,在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45.2%上升到72%。
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截至去年底,中国公司对外直接1投资累计已达2600亿美元。在对已对外投资的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企业表示现有对外投资规模小于500万美元,对外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占20%。
以中小企业占很大比重的浙江省来说,其境外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为58.78万美元,中方独资的平均投资规模仅为9.67万美元。这样的投资规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约600万美元的平均规模,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子公司平均约260万美元的规模。
二.存在的问题
1.融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的资金来源大致在五个方面:一是企业自有资金,这是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二是在国内金融机构及其境外分支机构获的融资。三是在国外金融机构融资。四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包括发行企业债券、私募、公开市场上市和引入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获得的资金。五是财政性资金。目前商务部建立了若干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海外投资的补贴,但总体规模很小,支持力度有限。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通货膨胀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迅速增加,而多种因素造成的中小企业融资供给能力提高有限,二者之间存在矛盾,表现为“债权融资”缺口与“股权融资”缺口并存,其中,“债权融资”缺口加大尤为严重。
在当前高通胀并且通胀预期较强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能源成本和融资成本均大幅度上涨。这直接导致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的增长。同时,由于市场原因中小企业很难将通胀带来的成本上涨压力转嫁给产业链的上下游和消费者,造成企业的赢利水平、内部积累和内源融资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并由此相应地增加了其对外源融资特别是银行贷款的需求。另一方面,银行系统和债券市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供给并没有明显增加。金融创新不足也限制了金融系统对中小企业融资供给能力的提高。
2.企业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强
中国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使的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传统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因而跨国经营项目主要集中在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行业。而世界跨国公司的渗透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科技产品和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从国外情况看,一些高科技产品,比如信息产业、航空航天、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在现代的跨国公司中逐渐成为支柱产业。但国内的情况截然相反,有色金属产业、汽车产业、钢铁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纺织业等目前还是中国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比例不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显示,第一产业占10.1%,第二产业占46.8%,第三产业占43.1%,第二产业还是占据着主要位置。
中国从事海外创业活的企业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缺乏后劲。中小企业普遍产品创新不足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大量低价同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集中出口,并且由于缺少必要的行业规范和约束,造成国际贸易纠纷不断,恶化了国际化经营的环境。近年来中小企业低质、低价的粗放式对外贸易经营模式正不断遭受倾销指控、环保指控及产品安全指控,甚至还出现仓库被烧毁、货物被海关没收的恶性事件。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多为档次低、品种单一雷同的产品,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质量常常不稳定。近年来欧盟围绕低价节能灯、低价打火机等初级产品频繁提出倾销及技术方面的指控,使不少中小企业疲于应付难以招架,种种迹象表明中小企业仅靠低质廉价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增长方式可能已经走到尽头。
3.国际管理人才匮乏
跨国经营是指在国外建立一个企业,这必然会涉及到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在陌生的环境中经营的问题,还包括政治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包括法律和管理差异所引发的问题。中小企业参与跨国经营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能力和素养。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商业头脑和经营才能,而且还需要熟悉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商业法律、商业市场特征等背景。而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在原始乡镇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人员的素质文化都有限,无法适应从事复杂的全球范围内的组织与协调工作。中小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很多中小企业在走出去的经营战略中眼光短浅,只想着快速收回资本,往往忽略了企业走出去的文化和对人员的培养。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
4.投资结构不合理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集中表现在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和规模结构三个方面。在地区结构上,中国企业的跨国投资主要集中于港澳地区和美国、欧盟、日本等二
十余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非贸易性投资就占了70%以上,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这对于中国开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实现市场的多元化是极为不利的。在产业结构上,中国的跨同投资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在规模结构上,中国的跨国投资项目规模一般偏少,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仅占不到30%。
三.解决对策
1.首先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实行以银行为主导的产融结合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规范完善的资本市场制度,逐步向市场主导型的产融结合模式过渡。其次,大力发展国际产融结合的方式,为我国的产业资本寻找与国际金融资本结合的途径。国际融资是跨国公司非常重要的一条融资渠道,但现在我国国际金融资本在世界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还不足2%。因此,今后我国应重新调整利用外资战略,积极引入当今世界各种现代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合理选择并制定运用国际融资渠道的对策。一方面要更加完善对外借款融资方式的管理,如优化借款期限、品种结构和汇率结构等等;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和利用新的融资方式,大力发展如BOT、TOT和ABS等项目融资方式。
2.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能力。
遵守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虽然中国的劳动密集产业出现了生产相对过剩、困难较大的局面,但实际卜,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很有潜力可挖。首先,中国劳动力资源较丰富,生产成本较低,具有较长期的价格竞争优势。其中,传统出口产品的出口依然是低层次的,在质量、款式、品种、营销手段等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如果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竞争优势将更强。其次,劳动密集型产品种类丰富,可以得到持久的开发。因此,中国必须充分认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现阶段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发展,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以支持。
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彻底改造和重组。中国应该放弃对大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保护和扶持,采取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办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处置,尽快实现跨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的产业重组,做到优胜劣汰,提高竞争能力。同时可以保留对少数本国基础较好又具有或接近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扶持,但必须严格限制范围和程度,并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使其比较优势得到提高和充分发挥。
3.实现人才优化配置
应着力培养一批既懂外语,又懂法律;既善于管理,又通晓财务的复合型人才,并选派他们到海外企业工作。同时应制订严格的选择、任用、轮换、淘汰和退休制度,改革现行任期轮换制。对海外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任期,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业务性质和发展需要确定;对一般工作人员可实行轮换制,并由海外企业按当地法律签订聘任合同。许多海外企业的实践经验表明,应当尽快实现海外企业人员本土化。当地人熟悉本地经济、法律和人际关系,可以较容易地为海外企业开辟当地市场。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培养和吸引人才的不少成功法值得国内企业借鉴。一位企业家说得好:“如果一个企业的投资占1分,科技占3分,管理则要占6分。”愿国内更多的企业能够学习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经营企业和人才管理的经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
4.以全球化、全方位的多元化选择作为行动的指南。
目前,中国海外企业已遍布世界五大洲134个国家和地区,但从投入资金的区位分布来看,仍然存在着向亚洲和经济不发达地区过度集中的倾向。为了改善这种不合理的资金流向,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时除了继续巩固和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纺织、机电等传统产业部门的投资外,首先应当把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投资作为重点,这主要因为:一则这些国家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丰富的营销经验,是提高中国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的理想场所。二则欧元、美元作为国际硬通货,具有较强的增值空间。三则随着欧盟、北美贸易自由区等一些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我们可以享受其在吸引外来投资方面的种种优惠待遇。
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朝着跨国经营方向发展是完全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目前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解放,经营得当,走出去后肯定会 “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1.赵春明.跨国公司与国际资金投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2.郭虹,赵春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条件与对策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5(1).3.吴时舫.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六策划[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8-4.4.成思危.中小企业如何国际化[J].中外管理, 2008(11)..
第四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产物,具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例如,投资规模小;外国市场进入方式以合资企业为主;海外经营集中在贸易领域;海外投资技术水平低;跨国经营的地理选择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等等。
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投资决策不够谨慎。一方面表现在参与跨国经营的企业对国际市场投资的新环境不适应。一些投资决策者在对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 会习俗等(宏观)环境和(合作者的)生产能力、资金筹措以及各种可能的风险等没有进行认真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就草率确定项目,造成立项不当,使企业先天 不足。有的企业甚至仅凭官员意志办事,结果一些不符合经营条件的企业也设立了投资项目,结果导致项目受挫。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海外投资的合作伙伴选择草 率。
海外投资管制和外汇管制不适应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需要。根据规定,中方境外投资在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由外经贸部审批,凡需要向中央 申请贷款(包括外汇、人民币)的项目,均由外经贸部审批,必要时会同国家计委审批。境外项目的审批程序比较繁琐。在外汇管制方面,我国对外汇的收入和支付 实行较为严格的宏观管理制度。企业向境外投资之前,要先由外汇管理部门对投资外汇风险、投资回收计划等进行审查,此类审查结论和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投资项目的合同或其它证明境内投资者应汇出的外汇资金数额的文件,作为向外汇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和投资外汇资金汇出手续的必备材料。
中国企业 跨国经营的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集中表现在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和规模结构三个方面。在地区结构上,中国企业的跨国投资主要集中于港澳地区和美国、欧盟、日本 等二十余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非贸易性投资就占了70%以上,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这对于中国开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实现市场的多 元化是极为不利的;在产业结构上,中国的跨国投资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在规模结构上,中国的跨国 投资项目规模一般偏少,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仅占不到30%。
企业跨国经营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可以获得的资金来源主要有银行融资、财政融资、证券融资、商业融资和国际融资等5类。但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跨国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中国从事海外创业活动的企业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缺乏后劲。
中国企业拥有的国际知名品牌不多,已有的名牌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现代商品市场在某种意义上是名牌产品争夺的市场,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调查表明,名牌在整个产品品牌中所占比例不足3%,但其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以上。在这方面,中国跨国公司距离很大,世界上按商标价值排在前50位的名牌产品中没有一个是中国产品。
对策及建议
成立国家海外投资管理委员会,研究制订跨国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跨国经营,归根结底是一个带有前瞻性、全局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 成部分。为此,需要成立一个权威性的国家海外投资管理组织,其基本职能是负责对全国的跨国经营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即通过对国际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动趋势进行 调查分析,研究制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跨国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并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适时加以调整和完善,从宏观上统一对跨国经营活动进行指挥、控制与协 调。
在信贷、税收、外汇管理政策上制定优惠政策,简化经商人员的出国出境审批手续。应
根据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境外投资 项目行业指导目录。对国内生产能力明显过剩、能弥补国内紧缺的资源供应、战略资源开发、有良好的技术能力和明显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应给予优惠政策。简 化经商人员的出国出境审批手续,对外派劳务仅由公安部门进行犯罪记录审查,免除政审程序。放宽对经商人员的出国管制,是中国企业和产业实现国际化的前提,也是必须得到满足的基本条件。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形成企业法人治理机制,是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 略的制度性保证。现代企业的根本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以保证企业所有 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使企业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近一段时间内,获取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源应是海外投资的主要战略选择。其中,获取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生产性资源(先天性资源)是现阶段海外投资 必须考虑的投资重点,这主要包括在生产活动中日渐短缺的铁矿、石油、木材等资源。高精尖的技术(获得性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稀缺的资源,同时又 是21世纪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制高点。中国经济实力不强,科研投入有限,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 距。为此,中国海外资源性投资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寻求高新技术的资源。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能力。一是要遵守产业演进的一 般规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劳动力资源较丰富,生产成本较低,具有较长期的价格竞争优势。其中,传统出口产品的出口依然是低层次的,在质量、款 式、品种、营销手段等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如果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竞争优势将更强。其次,劳动密集型产品种类丰富,可以得到持久的开发。二是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彻底改造和重组。中国应该放弃对大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保护和扶持,采取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办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和处置,尽快实现跨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的产业重组,做到优胜劣汰,提高竞争能力。同时可以保留对少数本国基础较好又具有或接近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和技 术密集型产业的扶持,但必须严格限制范围和程度,并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使其比较优势得到提高和充分发挥。
在技术方 面,注重创新。虽然技术创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市场的开拓和科技的新突破,但技术变动性使企业又能够在适当范围内加以改革,使之适合于当地条件,从而使技术 本身得到发展和提高。这种技术的变动过程遵循一定的发展程序并且是不可逆转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创新的性质。
在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上,应充分体现灵活、创新的要求与特点,组织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并随战略目标的调整而变化。
在融资方面,加大对企业跨国经营的金融支持。首先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实行以银行为主导的产融结合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规范完善的资本市场制度,逐 步向市场主导型的产融结合模式过渡。其次,大力发展国际产融结合的方式,为我国的产业资本寻找与国际金融资本结合的途径。国际融资是跨国公司非常重要的一 条融资渠道,但现在我国国际金融资本在世界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还不足2%。因此,今后我国应重新调整利用外资战略,积极引入当今世界各种现代化的金融工 具和金融资产,合理选择并制定运用国际融资渠道的对策。一方面要更加完善对外借款融资方式的管理,如优化借款期限、品种结构和汇率结构等等;另一方面,积 极探索和利用新的融资方式,大力发展如BOT、TOT和ABS等项目融资方式。
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培养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在人事上稳定 海外企业干部队伍,实现一般管理人员当地化。首先应着力培养一批既懂外语,又懂法律;既善于管理,又通晓财务的复合型人才,并选派他们到海外企业工作。同 时应制订严格的选择、任用、轮换、淘汰和退休制度,改革现行任期轮换制。对海外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任期,应根据企业自身的
特点、业务性质和发展需要确定;对 一般工作人员可实行轮换制,并由海外企业按当地法律签订聘任合同。
加强企业跨国经营的立法,提高法规的透明度。我国有关企业海外投资和经营 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且缺乏透明度。各部门颁布的管理办法零散,且不配套,降低了管理效率。境外投资管理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在境外项目的审批、资金筹 集、税收制度、外汇管理、财务管理、投资保险制度等方面,应增加法规的透明度。
跨国经营是经济全球化在其发生、发展中为解决自身带来的负面 影响而产生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置身于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为维护自身利益和取得“后发优势”而不得已举起的大旗,在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起来之前,不啻为一剂趋利避害的良方。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应当认真去考虑如何尽早实现跨国经营的问题,以便让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趋势;对策
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跨国公司就开始出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时至今日,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生活中已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公司发展最高形式,驰骋于本土和海外两种资源和市场间的跨国公司正成为创造财富、引导资本、技术流向、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最重要力量。目前,全世界称得上是跨国公司的有6万家,据统计,全球每年GDP的50%、贸易额的60%、技术转让的70%和直接投资额的80%皆由6万余家跨国公司所贡献。从此意义上讲,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无疑也将取决于本国能诞生多少堪与世界比肩的跨国公司。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结构不合理,集中表现在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和规模结构三个方面。地区结构上,从总体上来看,投资的区域仍旧相对集中。在产业结构上,中国的跨国企业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少。在规模结构上,中国的跨国投资项目规模一般偏小,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近90%的海外投资项目在300万美元以下。
跨国企业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与合作。分散化经营,使企业无法在资本、技术、市场、信息及生产等要素上实现共享与互补,甚至会引发内部过度竞争。从目前看,我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其自身机制与国际跨国公司通行体制存在较大差距,在本源上限制了企业的经营活力和经营理念。
跨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品牌性。国内企业还远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也说明了中国跨国经营的技术含量不会太高。同时,我国企业还缺乏名牌的意识,许多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在国外已被他国企业抢注,失去了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弄不好还会造成我方的侵权。
中国的跨国企业对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我国的跨国经营企业一方面至今还没有把人才管理当作一项事业来办,派出的人员素质不高,不懂技术、不懂法律、不懂经济、甚至不懂外语,这样的人员出国,根本不能为企业去开拓海外市场。
投资宏观管理体制严重滞后。第一、地方政府对企业开展境外经营颇多疑虑,实际操作中,有些地方领导担心企业无跨国经营的经验,去国外后将难以生存;有些领导认为企业在国内发展有基础,但没有合适的具有跨国经营经验的人才,对企业适应陌生经营环境缺乏信心;还有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保住自己的政绩,不愿意让企业到国外冒险。第二、对经商人员的出国外事管制较多,近来,一些地方对外派劳务人员出国审查不仅没有放宽,反而增加难度,耗费了外派劳务的时间,致使企业跨国经营成本增加,影响了业务发展。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应采取的对策
(一)企业层面应采取的对策
1.选择适宜的投资地区
在进入国别和地区的选择上,应以全球化、全方位的多元化选择作为行动的指南。首先,进行详实的论证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另外,选择丰厚的投资回报。按照获利、易入和回避风险的原则,确立合适的战略目标和跨国经营策略。
2.坚持比较优势,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能力
第一,要遵循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彻底改造和重组。
3.制定管理战略,培养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管理战略包括适应国外经营和国际化特点的运营、结构、营销、机制、团队建设、企业文化模式与经营管理者的遴选等。对于中国跨国经营的企业来说,适应环境主要应当是遵循相关政府政策和市场游戏规则,强化与朋友和对手的竞合联盟等。
(二)政府层面应采取的对策
1.完善企业海外投资管理体制
在鼓励企业跨国经营的同时,既要加强管理,又要防止政府过度干预。对投资的后期监管应予加强,主要是建立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对外投资企业逃税的机制;同时要完善对外投资统计制度和海外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2.研究制订跨国公司总体发展战略
跨国经营,归根到底是一个带有前瞻性、全局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是国家总体发展战
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要到海外进行投资,必须有科学的发展战略作指引,按照一个明确的发展思路与目标前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把握正确的航向,不至于在错误的路线上走得太远。为此,需要成立一个权威性的国家海外投资管理组织,其基本职能是负责对全国的跨国经营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即通过对国际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动趋势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制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跨国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并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适时加以调整和完善,从宏观上统一对跨国经营活动进行指挥、控制与协调。
3.提供优惠政策,发挥投资咨询机构等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一方面,应根据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外汇监管,建立用户资料库,科学管理外汇的使用和回收,为跨国公司提供便捷。另一必要方面,简化经商人员的出国出境审批手续,对外派劳务仅由公安部门进行犯罪记录审查,免除政审程序。此外,政府应积极促进投资咨询机构等非营利组织与国内跨国企业的合作,使其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投资分析,解决企业信息不足的难题,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4.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竞争能力
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之关键,长期以来,中国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比较低,因而要增加对科技研究和开发投入,使其作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基础动力,为跨国经营的发展提供保障。
总观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有着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完全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背景和特点。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属于后发展型的,在竞争优势等方面与传统跨国公司明显不同。另一方面,中国正处在一种过渡经济体制,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着逐渐转变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处在这种国内经济环境逐步改善,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放眼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道路虽然漫长,但中国的企业家,优秀的跨国经营企业始终不会停下前进的步伐,相信在未来,在积极的战略性经营下,定会出现更多、更优秀的跨国经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