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

时间:2019-05-14 07:4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

第一篇: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

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

(浙委[2007]64号 2007年4月13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工作,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就推进我省和谐社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加强以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环境、社区治安为重点的社区工作,是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的客观需要,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省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社区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稳步推进,社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区组织建设显著加强,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社区建设投入机制初步形成。但是,社区建设工作中还存在发展不够平衡、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服务不够到位等问题,社区建设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新世纪新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区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强领导,积极探索,创造特色,着力推进我省社区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和谐社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部署和要求,以社区党的建设为核心,以居民自治为导向,以社区服务为重点,以社区文化为载体,以社区稳定为基础,以社区居民满意为标准,积极探索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创造安居乐业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努力使我省和谐社区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始终把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努力增进居民生活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党政主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做好组织推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综合协调,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3、居民主体。充分发挥居民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扩大居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4、共驻共建。充分调动驻社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在社区建设中的的积极作用,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5、整体推进。坚持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功能建设入手,实现社区建设的整体推进。基础好、条件好的地方应加快建设步伐,为推进全省社区建设提供经验。

6、注重实效。围绕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从本地区的实际和不同类型社区的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胆实践、创出特色,让居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和谐社区建设的成果。

(三)总体目标。

1、居民自治。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比较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比较健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畅通,切实在基层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事务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2、管理有序。社区内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及社区民间组织职责明确、制度完善,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和活动;民主协商机制、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共建机制、民情民意反映机制等健全完善,运转协调。

3、服务完善。社区服务的主要功能完善,各项服务的制度、机制健全,服务质量较好,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4、治安良好。社区安全防范体系完善,群防群治网络健全,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措施落实,治安状况良好,社区井然有序、和谐稳定,居民群众安居乐业。

5、环境优美。社区内垃圾和污水处理、能源利用等符合环保要求,环境整洁,绿化达标;居民卫生习惯良好,普遍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6、文明祥和。社区学习氛围浓郁,文化生活丰富;邻里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家庭和睦幸福、互敬互爱;居民知荣辱、爱家园,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围绕上述目标任务,按照梯次推进、以点带面、辐射延伸、巩固提高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争取到2010年底,全省城市社区基本实现和谐社区创建目标。

三、建设和谐社区的工作重点

(一)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1、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新时期的社区党建工作,要以为民服务为宗旨,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提高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履行好社区党组织的主要职责,为创建和谐社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扩大党的工作在社区的覆盖面。建立、调整、健全社区党组织,确保实现“一社区一支部(总支、党委)”。具备条件的,可积极推进楼道党支部的创建。不断加大在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

3、加强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把熟悉城市基层管理和社区建设、德才兼备、务实清廉、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党员及时选拔到社区党组织领导岗位上来,尤其是要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的书记。加强和改进对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员中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和鼓励在职党员在社区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探索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功能健全、运转有序的社区组织体系,正确处理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其他组织的关系,确保社区组织体系有效运转。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辖区内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在保持社区工作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

5、开展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示范创建活动。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社区党建工作目标,在开展创建城市党建工作示范社区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城市党建工作示范点创建活动,不断提升社区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加强居民自治制度建设。

1、健全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优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结构,社区居民代表从居民、驻社区单位、社区党组织及各类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中按一定比例推选产生,共同研究决定社区治理的重大事项。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推选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居民公认度高的人员进社区居民委员会班子,努力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大力培育发展以社区公益为目的的社区民间组织,更好地服务社区,促进社区治理。符合民间组织法人条件、申请登记的,纳入民政部门登记管理。街道要加强对社区民间组织的引导和扶持,给予必要的经费资助。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履行好指导、协调、服务、监督职能,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民间组织、志愿者组织、业主组织、物业管理组织和其他社区组织的综合管理,建立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统一协调,社区内各类群众组织自主开展活动的工作机制。

2、健全社区居民自治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扩大居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逐步统一全省社区居民委员会届期换届。指导社区制定社区居民自治规范和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进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协商制度,广泛建立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工作听证会等制度,推动社区居民参与民主自治的制度化。完善社区居(社)务公开制度,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对社区居(社)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内容和程序等进行统一规范,保证居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完善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定期组织居民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绩效、街道(乡镇)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情况等进行评议,评议和考核结果在社区公开。居民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评议结果作为街道考核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的主要依据,并与社区工作者的报酬、奖励挂钩。

3、拓宽居民民主自治渠道。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社区网站,开辟“居民网上论坛”,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区居民代表在了解和掌握民意方面的作用,探索建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定期接待社区居民制度,及时倾听居民意见要求,反映居民利益诉求。

(三)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1、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场所建设,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增强社区服务管理能力。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居民提供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社区就业、社区卫生、社区安全、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等公共服务。积极探索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服务质量。

2、建立社区自我服务体系。以相互关爱、服务居民为主题,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和激励机制,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创新志愿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形成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培育和引导公益性社区民间组织开展社区自助互助服务。

3、发展经营性社区服务。加强规划,优化布局,扶持发展市场化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和物业管理服务。鼓励和支持驻社区单位的服务设施通过优惠的方式向社区居民开放。

4、提高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对社区服务信息平台的整合、升级,构建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多层次的政府公共服务网、社区管理服务网、便民利民服务网。整合民政、劳动保障、公安、城管、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在社区的信息资源以及各类服务热线,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5、开展社区共建活动。驻社区单位应大力支持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并鼓励和引导本单位职工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社区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充分利用单位内部设施资源,参与社区共建活动,并积极创造条件对社区开放,实现社区资源共享。

(四)加强社区治安防范工作,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1、健全社区安全防范网络。建立健全社区警务室,加强社区综治工作室(站)、物业保安和群防群治队伍等社区综治队伍建设。注重公共安全服务设施的规划和整合,加大社区电子监控、红外线报警等设施建设力度,构筑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提升社区安全防范能力,推进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

2、完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居民群众的愿望,排查和调处人民内部矛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初发阶段。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教育、服务和管理,推进社区矫正、禁黄、禁赌、禁毒和禁止非法传销等工作。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青春期健康教育,加强对社区、学校内部以及周边区域的治安整治,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居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治安防范意识,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各种矛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等社区应急预案,加强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社区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3、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为流动人口的生活与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保障流动人口参与民主自治的权利,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

(五)繁荣社区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1、推进社区文明创建活动。以倡导文明新风、满足文化需求、普及科学精神、融洽人际关系为目标,扎实推进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广泛开展“社区图书室援建和社区读书”活动。整合教育资源,挖掘资源潜力,积极发展各类社区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学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和自我治理能力。

2、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涵。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大力开展法律政策、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清廉文化、生育文明等教育活动,提升现代公民素质和社区文化品位,塑造文明守法、诚信友爱、合作互助的社区新型人际关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全民健身、科普教育等活动,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休闲、娱乐等需 求,努力培育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社区精神,努力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六)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加强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进一步做好垃圾处理、噪声污染治理和节水、节电等工作,着力整治社区乱建房、乱停车、乱发小广告等行为,维护社区环境整洁有序。

2、开展社区环保宣传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引导居民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动员和组织广大居民参加义务植树、种草、护绿、义务打扫环境卫生等劳动,共同建设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态型社区。

四、建设和谐社区的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体制。各市、县(市、区)要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规划指导、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理顺党政职能部门与社区组织的关系,适应新形势要求,改进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指导。重视解决社区居民委员会负担过重的问题,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及人民团体不得将应由自身承担的行政性工作摊派给社区组织;确需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助完成的行政工作和群团工作任务,须经同级社区工作(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批准,并明确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工作期限、工作经费,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防止社区“行政化”倾向。

(二)加强社区建设规划。加强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把社区建设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重点,分步实施,实现社区建设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社区建设的布局规划,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按照有利于居民自治、便利群众生活的原则,科学设置社区,合理确定规模,城市社区原则上按1500户至3000户左右规模设置。加强社区服务网点的布局规划,规范社区服务网点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成果,从城镇、中心集镇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较快的农村起步,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社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社区辐射,逐步实现城乡联动、整体推进。

(三)加强社区组织阵地建设。城市基层政府及有关单位要切实解决社区必要的工作服务用房。新建社区和旧城区改建社区,原则上每个社区工作服务用房总面积按不少于350平方米配置;规模在2000户以上的社区,要按照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配置。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加强对项目规划、用地、建设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所在街道办事处应参与工程验收,确保社区工作服务用房与小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检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老城区社区工作服务用房,由县(市、区)政府牵头,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配合,多途径解决。争取用3年时间,使全省各社区的工作服务用房面积基本达到350平方米以上。

(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和操作规程,积极推进社区党组织“两推一选”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提倡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社区专职党组织成员和居民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每个社区的专职社区工作者应不少于5人,规模在2000户以上的社区按每400户配备1人,分工负责社区党务、社会保障、治安调解、妇女儿童保护、文体卫生等工作;暂住人口较多的应按暂住人口每2000人增配1人。被选任或招聘为社区专职工作者的人员,应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切实解决好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确保其年收入不低于当地上一年的职工平均工资(含规模以上私营单位)水平,并参照企业有关标准享受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待遇和住房公积金。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积极推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推动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注重培养选拔社区工作者中的优秀人才进街道(乡镇)领导班子。

(五)加大公共财政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加大对社区建设经费的投入,并做到逐年增加。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统筹解决社区开展工作必要的工作服务用房和配套设施。落实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有关服务活动所必需的工作经费,支持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外来暂住人口比例较高的社区,应核拨相应的工作经费。鼓励驻社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资助、捐赠,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公共服务。

(六)加强督促检查和典型示范。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社区建设的分类指导,引导社区创造特色。逐步整合针对社区的各种达标、评比、考核,建立完善和谐社区建设指标体系,提高和谐社区创建水平。要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并注重总结宣传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典型经验,推动全省和谐社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发布部门:浙江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7年04月13日 实施日期:2007年04月13日(地方法规)

第二篇:关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

指挥社区

关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工作,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就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

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加强以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环境、社区治安为重点的社区工作,是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的客观需要,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建设和谐社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部署和要求,以社区党的建设为核心,以居民自治为导向,以社区服务为重点,以社区文化为载体,以社区稳定为基础,以社区居民满意为标准,积极探索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创造安居乐业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始终把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努力增进居民生活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居民主体。充分发挥居民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扩大居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3、共驻共建。充分调动驻社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在社区建设中的的积极作用,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三)总体目标。

1、居民自治。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比较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比较健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畅通,切实在基层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事务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2、管理有序。社区内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及社区民间组织职责明确、制度完善,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和活动;民主协商机制、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共建机制、民情民意反映机制等健全完善,运转协调。

3、服务完善。社区服务的主要功能完善,各项服务的制度、机

制健全,服务质量较好,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4、治安良好。社区安全防范体系完善,群防群治网络健全,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措施落实,治安状况良好,社区井然有序、和谐稳定,居民群众安居乐业。

5、环境优美。社区内垃圾和污水处理、能源利用等符合环保要求,环境整洁,绿化达标;居民卫生习惯良好,普遍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6、文明祥和。社区学习氛围浓郁,文化生活丰富;邻里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家庭和睦幸福、互敬互爱;居民知荣辱、爱家园,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建设和谐社区的工作重点

(一)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1、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新时期的社区党建工作,要以为民服务为宗旨,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提高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履行好社区党组织的主要职责,为创建和谐社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扩大党的工作在社区的覆盖面。不断加大在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

3、加强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把熟悉城市基层管理和社区建设、德才兼备、务实清廉、实绩

突出、群众公认的党员及时选拔到社区党组织领导岗位上来。

(二)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加强居民自治制度建设。

1、健全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会议、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

2、健全社区居民自治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扩大居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3、拓宽居民民主自治渠道。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区居民代表在了解和掌握民意方面的作用,及时倾听居民意见要求,反映居民利益诉求。

(三)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1、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增强社区服务管理能力。

2、提高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对社区服务信息平台的整合、升级,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3、开展社区共建活动。驻社区单位应大力支持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并鼓励和引导本单位职工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四)加强社区治安防范工作,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1、健全社区安全防范网络。建立健全社区警务室,加强社区综治工作站、物业保安和群防群治队伍等社区综治队伍建设。

2、完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居民群众的愿望,排查和调处人民内部矛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初发阶段。

3、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为流动人口的生活与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保障流动人口参与民主自治的权利,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

(五)繁荣社区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1、推进社区文明创建活动。以倡导文明新风、满足文化需求、普及科学精神、融洽人际关系为目标,扎实推进文明社区创建工作。

2、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全民健身、科普教育等活动,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休闲、娱乐等需求,努力培育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社区精神,努力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六)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加强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进一步做好垃圾处理和节水、节电等工作,着力整治社区乱建房、乱停车、乱发小广告等行为,维护社区环境整洁有序。

2、开展社区环保宣传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引导居民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动员和组织广大居民参加义务植树、种草、护绿、义务打扫环境卫生等劳动,共同建设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态型社区。

四、建设和谐社区的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体制。加强对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规划指导、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并明确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工作期限、工

作经费,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防止社区“行政化”倾向。

(二)加强社区建设规划。加强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和重点,分步实施,实现社区建设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社区建设的布局规划,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三)加强社区组织阵地建设。社区工作服务用房总面积按不少于350平方米配置。

(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和操作规程,积极推进社区党组织“两推一选”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

(五)加大公共财政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统筹解决社区开展工作必要的工作服务用房和配套设施。鼓励驻社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资助、捐赠,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公共服务。

第三篇: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公费

【发布单位】811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8-08-17 【生效日期】1998-08-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加强国有企业公费配置和使用移动电话住宅电话管理的通知

(省委办〔1998〕40号1998年8月17日)

各市(地)、县委,各市(地)、县人民政府(行政公署),省(部)属企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八条规定,进一步加强对公费移动电话和住宅电话的管理,现就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下同)公费配置和使用移动电话、住宅电话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配置范围和话费报销标准

(一)移动电话

国有企业公费移动电话,本着工作需要、从严把握的原则,主要配置于营销以及经常处理突发性事件等工作岗位。

1.根据企业性质和工作需要,企业领导班子和特殊岗位,可配置少量公费移动电话。其中:大型、特大型企业领导班子不超过7部;中型企业领导班子不超过3部;小型企业领导班子不超过2部。企业内部特殊岗位配置移动电话的数量,由企业提出书面报告,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并报同级反腐败斗争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

经批准配置的公费移动电话,采取定岗定人保管使用或集中保管、公共使用的办法进行管理。

2.企业领导班子和特殊岗位公费移动电话的话费支出(包括月租费、通话费,下同),实行限额报销、超额自负、平衡的制度。年报销总额,大型、特大型企业领导班子不超过30000元;中型企业领导班子不超过13000元;小型企业领导班子不超过8000元;特殊岗位每部不超过4000元。连续二年亏损企业的话费报销总额,按上述标准的50%掌握。

3.企业领导班子及特殊岗位配置移动电话,在本企业现有公费移动电话中调剂解决,除特殊情况经同级反腐败斗争联席会议办公室批准外,一律不得新购。

4.对企业现有公费移动电话按统一政策进行清理。除经批准保留的移动电话外,企业其他公费移动电话,根据使用年限,按照不低于同类机型现行市场价(包括购机费、入网费)30%的价格,一次性折价处理给持机者个人;持机者不愿购买的,可处理给本企业其他职工或向社会拍卖。

(二)住宅电话

1.国有企业现有用公费安装的住宅电话,一律按原初装费或现初装费50%的价格处理给个人。今后不再用公费安装住宅电话。

2.企业领导干部住宅电话话费支出,实行限额报销、超支自负、平衡的制度。其中:大型、特大型企业领导干部,正职每人每年不超过1440元,副职不超过1200元;中小型企业领导干部,正职不超过960元,副职不超过720元。

二、二、国有企业公费住宅电话和移动电话清理工作,在今年9月20日前结束。各市(地)于9月20日前向“省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小组办公室”写出书面总结报告。省(部)属企业特殊岗位需保留公费移动电话的,请于8月25日前向“省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小组办公室”提出书面报告,逾期不再办理。

三、三、国有企业要把加强公费住宅电话和移动电话管理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八条规定,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统一思想认识,认真搞好清理,坚决纠正公款安装住宅电话和配置移动电话方面存在的奢侈浪费之风;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责任,保证清理任务按期完成;企业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执行清理工作政策规定。各级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和督促检查,推动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主管部门及企业内设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对违反规定的,参照中共浙江省纪委《关于党政机关违反规定配备使用移动电话和住宅电话行为的党纪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四、四、企业集团公司和总公司(总厂),可参照本通知精神,对所辖二级企业公费移动电话和住宅电话的配置、使用作出规定。

五、五、本通知自1998年10月1日起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41、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

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若干政策意见

(浙委[2002]3号 2002年1月30日)

为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进一步推进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特制定如下政策意见。

一、加快发展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大力扶持与农民签订订单合同、形成紧密利益关系的农业龙头企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下同)。省重点扶持一批带动农户3000户以上(欠发达地区1500户以上)的外向型、科技含量较高的加工型龙头企业,扶持一指重点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今、明两年,省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20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项目。省经贸委要加大对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技改贷款贴息的力度,市、县也要安排一定的技改资金。国家级和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运用先进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可享受浙政发[2001]29号文件的有关优惠政策。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享受与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一样的相关优惠政策。

对农产品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用电,容量在315千伏安以上执行大工业用电价,315千伏安以下的执行普通工业用电价。经省认定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园区从事畜禽、水产养殖和设施农业的用电,再给予适当优惠,具体办法由省物价局等有关部门另行制定。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所需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继续由省里单列2万亩指标,直接安排到项目。农业龙头企业直接为农服务项目建设征用土地,土地管理部门按征地成本价出让或免收级差地租。农业龙头企业所需农产品收购场地用地和农业用地,在与所在地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可以采取租赁和入股的办法。

二、加强对农业和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

农业银行要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农业龙头企业要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农村信用社当年新增贷款的70%以上要投向农业及相关行业,新增贷款的40%以上用于农户。允许农业龙头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开展抵质押贷款,有关部门要做好权证确认符合和相关服务工作。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联合组建形式多样的农贷担保机构,各级财政给予适当的扶持。对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农产品收购资金贷款,金融部门可凭企业出口产品订单和外商提供的由其开户出具的信用证优先放贷;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票据融资业务,在商业汇票的开立、承兑、贴现及再贴现等方面予以倾斜;对农产品出口退税未能及时到位的,出口企业可以凭出口退税凭证向有关开户银行申请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贷款利息由本级财政予以适当贴息;对企业用于出口农产品的仓储、保鲜设施建设方面的贷款,各级财政可给予贴息补助。

三、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专业协会的发展

各级政府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

业合作组织,鼓励这类组织实行跨地区联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办理开业和变更登记手续提供方便,合作组织可自主选择包括“合作社”在内的各种企业类型登记注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销售自产的农产品,以及经其分级、整理、加工、包装加贴品牌商标等的农产品,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的范围免征增值税;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对其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省级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社会的指导,省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要给予重点支持。

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等通过组建各种形式专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提高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省里要在健全茶叶、花卉等协会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畜牧、蔬菜、食用菌、柑桔、水产、竹业、蚕茧等专业协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为农业专业协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支持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我省粮改的先发优势和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加强与农户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建立稳固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都要采取业主投资的办法,实行市场化运作,走“公司加农户”或“公司加专业合作组织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省里在原有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优质高效示范基地专项扶持资金的基础上,今明两年再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优质高效种植业生产基地建设,具体安排由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农业厅另行下达。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与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农业综合开发的多种经营资金要加大对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

五、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稳定农产品产销关系,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订单农业风险基金制度,各级财政要给予一定的扶持。有关部门要指导和帮助农业龙头企业规范订单文本,做好合同的鉴证或公证等服务工作。加强《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诚信守法意识的宣传教育,增强企业和农民的契约观念,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率。

六、进一步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

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流通环境,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省重点扶持区域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增强市场的集散带动能力。建立和完善大宗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制度。对国家级、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农产品运销常年开通“绿色通道”,免费通行省内除高速公路以外的收费公路。对我省产量很大的大宗鲜活农产品,在出现卖难时,开通季节性“绿色通道”。开通“绿色通道”的具体操作办法,由省交通厅会同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共同制订,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鼓励国内外大型连锁超市来浙江建立农产品配送中心和卫星农场。对年营销浙江农副产品5000万元以上的超市集团,省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享受农业龙头企业的有关政策。加快“浙江农网”等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建设,加强信息的综合和发布,把信息网络延伸到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农户,及时提供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等动态信息。

七、努力提高优质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推行绿色农产品标识制度,今年全省争取认定100只绿色农产品。积极鼓励特色农产品注册商品商标、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指导申请国际商标注册。鼓励原产地域产品申报原产地域保护。省、市、县各级政府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称号的农产品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宣传。对经省扶贫办认定的欠发达地区支柱农产品的广告宣传,省、市、县新闻媒体都要给予优惠。

八、积极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

加快培育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促进我省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支持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或同业商会积极应诉国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维护我省农产品进出口的合法利益。经省外经贸部门认定的出口创汇业绩显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省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省外经贸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实行“免抵退”政策。农业龙头企业进口种子、种畜、种苗和加工生产设备等,海关等有关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大力支持。

九、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产品标准化、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各级都要安排专项经费,加快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实施茶叶、柑桔等支柱农产品的品种改良计划。按照安全、优质、环保、高效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加快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的标准化建设,尽快制定和完善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卫生安全标准和农产品包装、储运、营销标准,力争与国际标准接轨。农业龙头企业要认真实施有关农产品标准,各级财政扶持项目的建设与验收应与有关标准的实施相挂钩,逐步完善项目建设的质量评价体系。按照处有检测中心、市有检测站、县有检测点的要求,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和控制手段,力争到2005年前建成能覆盖全省农业主导产业的标准化体系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实现我省食用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省级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建设和重要农产品标准的制定。杭宁温等大中城市要尽快建立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

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各地要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制定落实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多作贡献。省各有关部门要就贯彻落实本政策意见,尽快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措施,下发各地执行。

发布部门:浙江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2年01月30日 实施日期:2002年01月30日(地方法规)

第五篇: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党政机关干部

【发布单位】81102

【发布文号】省委办[1994]35号 【发布日期】1994-08-25 【生效日期】1994-08-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党政机关干部因公临时出国

(境)

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

(省委办〔1994〕35号)

各市、地、县委,各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直属各单位: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干部出国(境),审批管理工作总的是做得好的。有组织地派遣党政机关干部出国(境),对开阔干部视野,扩大对外交往,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有个别地区和单位派遣机关干部出国(境)过多、过滥,不仅增加了财政支出,而且在群众和对外工作中造成了不良影响。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现就加强党政机关干部因公临时出国(境)审批管理工作作如下通知:

一、一、党政机关干部出国(境),必须根据工作需要,有明确的公务目的和实质性内容,并按照精简节约的原则组团和选派人员。坚决杜绝一般性的、无实质内容的和照顾性的考察,严禁搞变相公费出国(境)旅游。

二、二、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副处(县)级以上,下同〕出国(境),必须是执行与自己主管工作有关的公务。凡与出国任务无直接关系、与主管业务无关及与职级身份不相称的,一律不得借故出访。

三、三、党政机关干部不得暗示或授意国(境)外中资机构发邀请,不得利用职权在企业团组中“搭车”出访,也不得以任何名义将出国费用转由企业支付。

四、四、党政机关干部因公临时出国(境),要有计划地组织。各地区、各部门领导干部的出访,在每年年初要作出预安排,并报审批部门备案。同一地区、同一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一般不得同团出访。

五、五、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出访,一般一年内一次。其中,分管涉外工作的领导及涉外部门领导可适当放宽;应邀参加学术会议和出国(境)讲学,可视实际情况确定。一次出访不多于两个国家(地区)。在外停留时间不超过两周。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增加出访国家和延长在外停留时间。

六、六、凡在国(境)外举办一般性展览会、洽谈会,均由派出单位组织精干的业务团组负责工作。党政机关不得另行组团参加。

七、七、各级出国审核审批部门,要认真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严格把好出国审批关。同时,要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审批部门应在收到出国单位报批材料和有关部门意见之日起十天内,提出审批意见;审核部门应在收到报批材料征求意见单之日起五天内提出审核意见。

八、八、各级党政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好本地区、本部门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上,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出国(境)的有关规定。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要予以严肃处理。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1994年8月25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