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毕业论文-新时期法律规避效力探究
新时期法律规避效力探究
[摘要]:法律规避制度是国际私法中的一个古来制度,长期以来,大陆法系的学者一直坚持“法律规避行为无效”的原则,而英美法系的国家对此则少有规定。冲突法发展至今,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对于法律规避效力进行重新审视是为必要。本文尝试着对法律规避效力进行实证考究,法律规避效力的辨析,并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找到一条适宜我国的关于法律规避效力的立法抉择。[关键词]:新时期,法律规避,效力辨析,立法抉择
1991年9月,长城公司为华长电子有限公司向兴业香港的5000万美元贷款提供了担保,但是其提供的担保书并未获得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1992年7月,双方又签定了循环贷款协议,但是长城公司并未在合同上签字。1998年华长公司破产。2000年中银香港公司以长城公司为被告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判定长城公司对华长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北京高级人民法院认为担保合同无效,适用内地法律驳回请求。中银香港公司不服,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最高人民法院审理认为:我国是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境内机构对外提供外汇担保应当履行审批及登记手续。本案当事人对外汇担保未履行审批及登记手续的行为,规避了内地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故不发生适用香港法律的效力,本案仍应适用内地有关法律规定予以处理,最后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这是一起我国法院运用法律规避的相关规定处理的案件。判决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关于案件的本身已经无讨论必要,但超越案件的其他内容的斟酌则显得必须。
一、法律规避行为的概述
(一)法律规避的概念及其由来
国际私法中的法律规避又称“法律欺诈”,是指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为了规避原本应该适用的某一国法律,故意制造一些条件,利用冲突规范,使对其有利的另一国法律得以适用的行为。冲突规范本身是一种间接规范,是通过连接点来指示应适用的准据法。当事人基于对法律的了解和对法律后果的预见性,往往故意制造或 改变某一连接点,以企图达到适用法律的目的。法律规避是国际私法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重要制度源于1878年法国最高法院对鲍富来蒙诉比贝斯柯一案的判决所确立。在该案中,法国王子鲍富来蒙的王妃原系比利时人,因与法国王子结婚而取得法国国籍,后因夫妻不合而别居。由于1884年以前的法国法禁止离婚,王妃为了达到与王子离婚而与罗马尼亚王子结婚的目的,只身前往允许离婚的德国并归化为德国人,并在她取得德国国籍的次日,就在德国法院提出与法国王子离婚的诉讼请求,并且这一请求很快也得到德国法院的确认,判决其与法国王子离婚。于是,她得以顺利的在德国柏林与比贝斯柯王子结婚。可是,在婚后,当她以德国人的身份回到法国时,鲍富来蒙王子向法国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决上述离婚和再婚均属无效。法国法院经过审理认为,虽然离婚应适用当事人的本国法,但王妃取得德国国籍的目的显然是为了逃避法国法关于禁止离婚的规定,所以离婚判决是借法律规避行为取得的,应属于无效,其后的再婚也当然无效。[1]私法上关于法律规避的经典案例。其后,法学界开始逐渐关注并研究这种法律规避制度。应该说,这种关注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案件揭示了某一个永恒的真理,而是因为来自于案件所揭示的事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总是这样自觉和不自觉的演绎着,而法律作为一种制度应当对这种现象做出回应。在现实生活中,当事人为了规避一国不准离婚的法律规定,改变国籍,归化为允许离婚的某国人;当事人为了逃避遗嘱的繁杂手续和高昂费用,到一个手续简单且花费较小的国家去成立遗嘱;当事人把一国法律规定不准买卖的物品转移到无此种限制的国家;当事人为了规避在本国成立公司的苛刻条件及繁重税负而到别国成立公司,然后在其他国家从事经营活动;在国际海上运输中,船东为了逃避船舶登记时所须缴纳的巨额费用和严格的船舶监管,专门到那些费用很低,而且监管不严的国家去登记,使船舶取得登记国的国籍,从而悬挂该国的国旗在海上航行。这些都是法律规避行为。
(二)法律规避在国际私法中的性质
关于法律规避在国际私法上的性质目前学界认为主要分为传统观点和新观点 1、传统观点。法律规避是欺诈行为、逃法行为、违法行为。这种观点认为法律规避是行为人为了自己的某种特别的目的,故意改变某些条件,逃避自己本来应该使用的法律,而去适用对自己更有利的规则。在主观上,行为人有明显的规避故意,在客观上,实施了改变国际私法中规定的连结点的行为,最终造成一定损害,所以应当认定为欺诈。
2、新观点。这种新观点是对传统观点提出的挑战,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支持这种观点。此种观点认为法律规避是一种非欺诈行为、合法性行为、择法行为.[2]:这种新观点认为,既然双边冲突规范承认可以适用内国法,也可以适用外国法。那么,内国人为使依内国实体法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或法律关系得以成立,前往某一允许为此种法律行为或设立此种法律关系的国家设立一个连结点,使它得以成立,这并未逾越冲突规范所容许的范围,因而不能将其视为违法行为。
(三)法律规避的构成要件
关于法律规避的构成要件,我国学者提出了四种不同的主张:
1、这种观点认为构成法律规避应具备三个要件:当事人必须有规避法律的意图,亦即当事人的行为以规避某种法律为目的;被规避的法律必须是依冲突规范本应适用的法律;法律规避是通过故意制造一个连结点的手段来实现的。[3]
2、认为构成法律规避应具备这样三个要件:必须有行为人规避某种法律的故意,或者说行为人必须具有逃避某种法律的目的;被规避的法律必须是依内国冲突规范本应适用的法律,但系行为人通过构设一个新连结点的手段而达到的;被规避的法律属于强行法的范畴。[4]
3、认为法律规避有四个构成要件:从主观上讲,当事人规避某种法律必须是出于故意,也就是说当事人有逃避适用某种法律的意图;从规避的对象上讲,当事人规避的法律是本应适用的强行性或禁止性的规定;从行为方式上讲,当事人规避法律是通过有意改变或制造某种连结点来实现的,如改变国籍﹑住所﹑行为地﹑物之所在地等;从客观结果上讲,当事人规避法律的目的已经达到。[5]
4、认为构成法律规避必须具备六项要件:法律规避必须有当事人逃避某种法律的行为;当事人主观上有逃避某种法律规定的动机;被规避的法律必须是依法院地国冲突规范本应适用的实体法,并且必须是这个法律中的强制性规范;法律规避必须是通过改变构成冲突规范连结点的具体事实来实现的;法律规避必须是既遂的;受诉国必须是其法律被规避的国家。[6] 本文认为,上述 得以适用。当事人规避本应适用的强行性规范,使国家的法律秩序遭到破坏,这是内国法所不允许的。
从行为方式上来讲,当事人规避法律是通过故意制造某种连接点来实现的。实践中,当事人直接制造连接点的方式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改变事实状况,如改变住所﹑ 所在地﹑行为地等;其二是改变法律状况,如改变国籍。当然,在国际民商事交往中,并非所有国籍﹑住所的改变都构成法律规避,只有那些表面上合法的变更而事实上掩盖着逃避对其不利的强行性法律的适用的目的才构成法律规避。从对象上讲,当事人规避的是本应对其适用的强行性或禁止性规定。
从客观结果上讲,当事人规避法律的目的已经达到。这是指当事人的行为在客观上已经形成了规避法律的事实,其所希望的某个实体法已经得到适用,对其不利的准据法得以排除。
二、法律规避效力的实证考究
对于法律规避的效力,具体分为两类进行阐述:
(一)、关于规避外国法的效力。主要存在三种观点:
1、一种是主张规避外国法有效。萨维尼等学者认为,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与国内实体法上的法律规避是两回事。他们认为既然双边冲突规范承认可以适用内国法,也可以适用外国法,那么内国人为使依内国实体法不能成立此种法律关系,而在外国是可以的,于是他设立一个连接点,使它得以成立,这并未逾越冲突规范所容许的范围,因而不能将其视为违法行为。法国法院在1922年审理佛莱案时就采取了这种立场。[7]
2、另一种是主张规避外国法无效
3、则应当认定规避行为有效,而不应禁止该规避行为。[10] 2、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只要当事人规避的法律是本应适用的强行法或禁止性规定,则不论其是实体法还是冲突法,也不论是内国发还是外国法,都构成法律规避,并应认定这种行为无效。[11]
3、有学者认为,凡规避非特定外国法的行为,原则上不作审查,应视为有效。但我国与当事人本国签订或者共同参加了有关国际私法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或者经有关当事人请求且该规避行为在被规避的外国法中也被限制或禁止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是否规避外国法中其他缔约国法律或有关外国法律进行审查并裁定其无效。[12]
三、法律规避效力的立法抉择
从一个广泛的意义进行考察的话,法律规避都会作为一种现实性的存在,活跃在国际民商事交往的每一个角落里,如果我们仅仅是因为困囿于一种理论,一家学说来对其进行效力评判的话,这就会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最终也将会对实践产生负作用。笔者认为,对于任何一种制度的考察,应当结合具体的时际和空际的发生来进行开创性的研究。对于法律规避的效力的分析更应该如此。过去的学说,很多时候只是对过去的事实进行回应,对于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在实践的实证考究上,得出关于现在的符合性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去预见性的开出一条新路子。
(一)、新时期呈现出来的特征
1、国际民商事交往更加广泛
在传统的很长一段时期里,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人们的交往活动领域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特别是在国际民商事活动中,人类的交往活动在种类上更加广泛,在次数上更加频繁,对于法律规避这一特定领域而言,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传统的法律规避现象一般存在于婚姻法、亲属法、契约法等领域,现在,法律规避现象更多的存在于商法领域,诸如公司法、税法、运输法、保险法等。
2、法律一体化进程加快
近年来,随着国际民商事活动的交往增多,这一方面,便利了各国人民的经济往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但也产生众多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有的是客观的,但也有些是主观的存在。其中,各个主权国家的法律规定不相一致就给这种交往带来不少麻烦,这样,人类就迫切需要一个共有的规则,来规范交易,减少交易成本,通过不断的交往,人们总结出了彼此都能接受的东西。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国际条约和国际 惯例的出现,这种规则超越主权国家,客观上也促进了的法律一体化进程。
3、国际关系的规范化
新时期的国际关系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秩序化,各个主权国家在进行国际交往中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比如说主权平等,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应该说,这些规则的确立是人类对于如何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探索,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因为,它提供给了我们不同于以往的国际交往的规则,这些原则相对来讲更加理性。它使国际关系的运转也包括民商事活动的交流更加顺利和通畅。相应的一些否定性后果和制裁规则保证了这些规范的实施。
(二)、法律规避效力的我国立法抉择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我国在关于法律规避效力的取舍问题上要结合新时期国际民商事交往以及相关的特征来判断,然而,这些新时期的特征都是在总体意义上进行把握的,具体到法律规避效力本身的判断,新时期的特点应当进行下述的细致性的解读。
首先,国际民商事交往更加多样和频繁的特征说明了我们这个世界更加的开放,更加的具有包容性,如果想更好的在这个世界的舞台上,有更好的表现,我们应该主动适应它,要有树立世界意识,自身视野要宽,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地域,一种类型层次去思维。比如认为法律规避行为无效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主权国家自身的利益和威严,从而否定规避法律的效力。这样的观点,如果在以前的那个封闭的世界里是必须的,那么对于现在,以内国法的尊严来否定法律规避的效力则已经无必要。同时,市场经济本身就要求鼓励交易,安全的交易,如果过多因为法律规避伤害了内国法的尊严,而去否认规避的效力,则会使大量的交易无效,法律关系也将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其次,法律一体化的进程加快。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两大法系,法律一体化进程其实质是这两大法系的融合。而英美法系的学者认为,既然冲突规范给予当事人选择法律的可能,则当事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而选择某一国家的法律时,不应归咎于当事人个人;要防止冲突规范被人利用,就应该由立法者冲突规范中有所规定。因而在英美法系国家,法院一般不承认法律规避。在这里,笔者,无意于强调英美法系的法律就是一定优于大陆法系,而只是想强调,在法律一体化进程中,大陆法系的立法抉择应当对英美法系的相关规定给予适当考虑。从而实 现两者的纳什均衡。
最后,国际关系的规范化,特别是国家间主权平等原则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应该认定平等不但是国家与国家、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平等,还有各国法律之间的平等含义,因为各国的法律也是它们各自主权的象征。这就要求每个国家的法院要平等地对待他国法律、尊重他国法律,只要他国法律是正当的。部分学者认为当事人只能规避外国法,而不能规避本国法,这是人为地简单地看问题,不符合各国法律平等的现代国际法原则,是对他国法律的不尊重。在另一个层面,如果一个主权国家只承认自己国家法律的尊严,而忽视它国法律的同样正当性,那么依据本国法做出的裁判如果需要他国的协助执行的话,这个时候,其他国家会不会去执行那种只顾着自己国家法律威严的生效判决呢?答案是否定,然而不执行的法律就好比是不带剑的契约,最终伤害的只会是所有主权国家的法律。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我国的法律规避效力应当结合我国特定的实际进行取舍和制度设计,笔者认为:未来我国法律规避的效力应当采取原则上承认的态度,除非我国与当事人本国签订或者共同参加了有关国际私法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有另外规定除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国际民商事交往当事人的利益,更好的稳定已经生效的法律关系,更加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当前国际民商事交往的客观实际。
参考文献
[1]李双元主编:《国际私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16页.[6] [法]巴迪福﹑拉加德:《国际私法总论》,陈洪武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版,
第二篇: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探究
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探究
山东信公律师事务所王新志内容提要: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公司股权转让和公司兼并问题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探讨,本文针对公司股权转让合同效力问题进行剖析,以期更好的加强股权转让的操作实践。
关键词:股东 股权转让 合同效力
一、股权转让合同生效的原则规定
股权转让合同同其他民商合同一样,也存在生效、无效、效力待定等法律问题,股权转让合同何时生效,公司法对此没有规定。而《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股权转让合同,在公司法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应当按照合同法的一般规定,以成立时生效为原则,以批准登记为例外。因此对于一般的股权转让合同,合同双方当事人只要意思真实一致,合同即成立,而对于外商企业、国有企业等的股权转让需要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批准、登记手续方能生效。
同时,股权转让合同本身也是民商合同的一部分,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自治,是私法范围。因此,在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情况下,依照《合同法》第45条、46条的规定,股权转让合同的生效同样可以附条件、附期限。
二、瑕疵出资股东的股权转让合同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在现实的商务投资中,很多的投资人或者股东,在履行出资义务时,存在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或者履行出资义务存在瑕疵,对于此类出资,统称为瑕疵出资。那么,对于瑕疵出资的股东在转让股权的时候应该有哪些限制、义务,对此公司法没有规定,而在现实的商务投资及司法实践中,类似的问题比比皆是。
对此,必须确定的是瑕疵出资的股东权利和其他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权利应该有所区别,这里的区别,不应该仅仅是公司法规定的区别,公司法第20条规定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利益以及公司债权人的利益;第28条规定瑕疵瑕疵出资的股东,应补足出资额并对足额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第35条规定股东按照实缴出资比例分取红利。但在实际的公司治理,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表决权等方面却没有相关规定。为此,对此类瑕疵出资的股东权利,在公司法的规定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应当通过公司章程的框架来完善和制约。
由此引申出,瑕疵出资的股东,在进行股权转让的情况下,受让方和转让方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的效
力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诚实信用的原则下,合同法鼓励交易,为此,笔者认为瑕疵出资的股东是可以转让其股权的,在转让的时候,若瑕疵出资的股东将出资瑕疵的事实告知了受让人,则双方之间的合同合法有效,否则,双方之间的合同是可撤销的合同,受让人可以行使撤销权。
转让合同签订以前,公司的原股东有权利要求该瑕疵股东补足出资额。同时,转让合同签订以后,虽然瑕疵出资的股东履行了告知义务致使股权合同生效,但瑕疵出资的民事责任应该由转让方和受让方同时承担,转让方与受让方之间签订的关于瑕疵出资责任承担的内部约定不能对抗公司和公司债权人,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公司利益、股东利益,而且更符合民法中的公平原则。
三、股东实施了公司章程限制下的股权转让行为
对于公司来说,公司法是公司治理的大法,而在公司法没有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公司章程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公司的“宪法”。
对于股权转让而言,公司法第三章是专门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专章,其中第72条第3款规定,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从字面上看,该条款的规定解决了在公司法没有规定的情况下的股权转让问题,但在实践中,却同样存在逻辑的漏洞。即股东实施了股权转让行为,而该股权转让在公司法中没有强制性规定,依照法不禁止就是合法的原则,该股权转让行为应该是合法行为,但是,若该股权转让行为是公司章程所限制的,此情况下,该股权转让行为是否合法。对此,笔者认为该法律问题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首先,应该肯定公司章程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权威性,但是公司章程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建立在合法的原则之下,即公司章程本身要合法,只有这样,股东的股权转让行为才既符合公司法的要求,由符合公司章程的要求和全体股东的利益,否则,如公司章程的规定本身就不合法,则公司章程中限制股东转让股权的种种规定则是无效的规定。《公司法》第73条的“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首先要求的是公司章程合法,这才是本条款的应有本意。
四、股权转让后股东人数超过50人,该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公司法》第24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公司法》第72条规定股东可以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由此导致的的一个问题,若股东在进行股权转让的过程中,转让后股东人数变成50人以上,该股权转让行为是否有效。
对此,我们认为该股权转让行为合法有效。首先在50人限制的规定是公司在设立时对股东人数的限制,在公司股权转让的专章中并没有相关的规定。公司法作为理论从面的大法,规定的股东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股东,该股东不仅在公司股东名册上有记载,而且在公司章程上,在工商登记上,在历次股东会议上都有记载,这些显名股东就是实际股东,而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存在很多的名义股东、隐名股东,在公司股东名册的股东在工商登记中不一定有,在工商登记中存在的股东在股东会议上不一定能真正履行股东权利。因此,我们认为在现实的公司治理和司法实践中,可能在工商登记的时候,工商人员是不允许股东人数超过50人,否则工商登记人员是不会进行工商登记变更手续的,而股权转让的实践,加上显名股东、隐名股东等,实际的股东人数超过50 人的很正常,在此情况下,我们不能否则公司的法人资格,不能说公司股东超过了50人而否认法人资格,同时,也不能因为公司股东超过了50人而否认公司股东的股东资格。
五、股权转让合同只转让股东权利的部分权利,该转让行为是否有效。
《公司法》第72条的规定,股东可以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而股权本身就是一个多种权利集结于一身的权利,如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分红权、知情权优先购买权等等,这些权利在股权转让的时候是全部一起转让还是可以独立的、部分的转让?对此,我国的公司法同样没有相关规定。由此引申出法律问题,在公司章程中也没有法规定的情况下,依照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此类的合同是否有效?笔者认为,在鼓励交易的情况下,应当认定此类的股权转让合同为有效合同,因为在现代的公司治理过程中,有很多的股东为激励职业经理人,而让该职业经理人享有但涉及到人身性质的股权转让应当认定为无效合同。譬如说,若股东转让的是分红权、受益权等,应当认定为有效合同,但若是与人身有关的股东权利,如表决权、优先购买权等,股东不能单独转让。
六、同一股权多次转让的合同效力
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同一股权,同时多次转让,各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如何认定的问题。对此,公司法没有规定。为此笔者认为应当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进行分析和处理。由于《合同法》和《公司法》对股权转让没有相关登记或者批准生效的规定,故各个股权转让合同都应当系有效合同,但不是每个合同都能得到有效全面的履行,或者说每个受让股权的受让方,不可能成为股东,能够成为股东的只能是各个受让方。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内部观点即是如此:股东将同一股权多次转让的,在办理了股权转让工商变更登记的情况下,应当认定取得股东资格在未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的情况下,应当股东转让通知先达到公司的受让方取得股东资格。
综上,在现实的股权转让中,还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股权转让合同,但笔者认为,在不违反公司法和合同法禁止性规定的情况下,本着最大限度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本着鼓励交易的原则,以认定股权转让合同有效为原则,以认定股权转让无效为例外。
第三篇:新时期博物馆讲解员工作探究
新时期博物馆讲解员工作探究
教育和服务的关系在博物馆职能中应该是:服务是基础、是本质,教育是核心、是升华,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传统观念认为,博物馆的讲解员做好本职的讲解工作就是完成工作任务。今天看来这种观点已不合时宜,今天的博物馆以教育为先,服务为基础,博物馆工作要服务于大众,新时期的讲解员就要做好服务,满足各类群体的不同需要。大体可以分为一般游客群体和学生群体。对于一般游客来说,为他们做好优质的服务是重点,这其中的服务包含热情的接待,细心的讲解,诚心的服务,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游客。对于学生群体来说,更侧重于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这包含历史的教育,文物的讲解、保护、宣传、利用,文化的熏陶、思想的升华。让学生通过博物馆的讲解了解一方文化、一段历史,树立文化自信,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博物馆中,无论是一般游客,还是学生群体,满足他们的需求都离不开服务和教育。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做好优质服务,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做好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必要保证。如果把一个人比作大树,那么根系就是这个人的职业素养。枝、干、叶、形就是其职业素养的表现。要想枝繁叶茂,首先要根系发达。提高职业素养,坚定职业自信,应该是由内而外,内外兼修。
修内,就是树立真正热爱观众,为观众服务的意识,始终以真诚、平等、热情的方式和观众对话,恪守职责,忠于职责,具有使命感、责任感。要有一颗热爱本职工作的责任心,一颗服务大众的热心,一颗学无止境的进取心。培养自己浓厚的学习兴趣,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为自己充好电。一个好的讲解员应该有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用丰富的专业知识武装自己,用丰富的知识储备作为自己前进道路的保障。丰厚的知识来源于平日里的点滴积累,保证每天读书一小时,讲解练习一小时。做到这些就可以积少成多,才能使“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真正的修内。
“修外”,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讲解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精通自己的职业。要达到精通职业,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提升自己。
其一,坚持讲解技能的训练。分为讲解员的语言技能训练,如吐字发音等。要求每天练习绕口令,做好唇、齿、舌的训练以及语言艺术训练,练习优美文章的诵读,精品文物的讲解,力争做到语言的准确、生动、风趣,有情感和节奏感等,使自己的讲解更清楚,耐人寻味,让受众群体乐于接受。
其二,提高讲解词撰写能力,抓住文物和藏品的内涵,提高写作技巧,使得讲解词具有“凤头、猪肚、豹尾”的形式,完美诠释文物、藏品和历史。在讲解词的撰写上,要做到首先深挖文物内涵,掌握其历史背景,探究其历史用途,制作工艺和社会价值。其次,注重讲解词撰写的技巧,过渡句和过渡段的衔接,以历史为线,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从这些方面入手,才能真正读懂文物,讲清文物背后的故事。
其三,注重形体礼仪,塑造职业形象。培养职业心理,提升职业技能。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礼仪修养几乎成为一个人和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优雅的行为举止、得体的仪态和真挚的语言,构建着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这就要求讲解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仪表、礼仪的训练,从日常的待人接物,从讲解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表情,每次一个发音做准备,打牢基础。
二、坚定职业自信,做好优质教育
在中国博物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要利用好博物馆这个平台,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使其有更加广阔的天地。今天的博物馆讲解员已不是每天单一地进行讲解,除了讲解之外还需要开展专题教育讲座、教育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展览以及博物馆教育理论研究,撰写各类教育读物和课程,组织博物馆研学、数字化教育、志愿者及博物馆之友的招募、培训等,尤其在今天研学热潮背景下,怎样根据不同学生群体构建适合本土博物馆的研学方案,有序开展博物馆的研学活动,是讲解员工作的新挑战。博物馆讲解员要明确所背负的责任和使命,坚定职业自信。新时期的讲解员面对不同类型的工作都要尽其所能,一显身手。以西北农耕博物馆为例,其充分发挥西北农耕博物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平台作用,挖掘西北农耕博物馆的农耕文化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如开展以“知农事,种五谷”为主题的体验活动,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参与研学活动,以西北农耕文化为主体,感受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大众(尤其学生群体)了解传统耕作方式,农耕工具的演变,古老农作物种植方式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讲解员也在活动中策划、组织、实施,把个人才能与博物馆工作相结合,提升自己的职业自信。
三、台前和幕后
台前到幕后不是角色的转变而是任务的转换。讲解员是台前工作者,是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活动的实施者,是文物和观众的纽带,发挥教育的职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博物馆讲解员的工作不仅体现在台前,大量的工作更需要幕后去完成。
幕后工作多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策划,有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工厂等活动的组织、管理,有教育专题讲座的策划、备课,研学活动的策划等。从台前到幕后体现了讲解员的工作性质在新时期发生的转变,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都是为了更大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和服务作用。
四、创新探究
创新需要思想上的转变,用新眼光、新思想去寻找契机,探究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教育。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博物馆的教育工作已不能局限于博物馆的一亩三分地,要考虑怎样适应社会的需求,“让文物活起来”,这就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拓展博物馆发展的道路。以博物馆的文化为载体寻找合作团体,发挥团队的作用,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线上教育刻不容缓,受年初疫情的影响,博物馆人员都行动起来,中国文物报组织的线上博物馆讲解员培训班、展陈设计班以及《云探国宝》等精彩的线上博物馆展览为人们送上文化大餐。我们要看到线上教育的优势:首先,线上活动的受众面广。其次,课程可以反复聆听,便于日后学习。线上教育开展为更好地服务大众开辟了新的路径。结合本馆实际情况,把各种主题的博物馆放到线上,利用快手、抖音、微信等新型媒体让博物馆成为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的风景,让更多的人能获得收益。为各自博物馆文化的传播、知识的普及开拓新天地。
博物馆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事业,需要教育人员的觉醒,让我们在博物馆发展道路上,不断去创新,不断去探索。
第四篇:新时期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探究
新时期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探究
美术作为一门极富艺术性的学科,是当前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一、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美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比如,受教师观念和教师自身水平的影响,美术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课堂上缺乏因材施教,忽视师生课堂互动交流。虽然相关部门和大多数小学开始重视小学美术教育,但是仍将大量资金投入语数英等学科及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尤其是在农村学校,这些严重影响了美术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这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学校以及教师三方通力合作,认识到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对策促进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美术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美术是一门极富艺术性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美术涵养以及审美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小學美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再次,小学美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发现生活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最后,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
三、新时期促进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策略
1.教师应完善教学方式,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完善的教学方式和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完善教学方式,加强课堂师生互动交流,根据教学内容的设定而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或者分组学习的方法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2.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完善美术基础教育设施
加大资金投入,是改善美术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对于一些偏远山区的小学来说。充足的资金有利于学校对优秀美术教师人才的引进,并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组建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同时资金的投入有利于完善美术教育基础设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多样化的学习工具,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
3.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立足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想解决新时期小学美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转换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立足于生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注重课堂师生互动交流,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立足教材,进行合理教学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和思维还不够成熟,随其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变化,因而对知识的认识与掌握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立足教材,选取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鉴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鉴赏课教学时就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选取学生这个年龄段易于接受与理解的内容进行鉴赏教学,并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内容讲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拓展教学渠道,加强美术教学活动
美术教学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美术经常局限于课堂教学,忽视了小学生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而这恰恰阻碍了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需拓展教学渠道,进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如多带学生进行野外采风,感受大自然的美,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小学美术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并要求教师根据当前美术教育的现状采取一定的对策,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第五篇:毕业论文——浅谈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工作修改稿(推荐)
浅论新时期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
姓名:曹元霞 学号:201003300004 专业:教育管理 工作单位:青州市庙子七庄小学
摘要:
素质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基础性教育。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对学生直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班主任老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班主任发挥重要作用的平台是班级,同时也是学校的基层单位。班级管理则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学校的全局工作,直接影响全校的校风校貌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班级管理的过程是陶冶人格的过程。学校的很多工作要通过班主任去布置落实。如学生守则的遵守,行为规范的贯彻执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目标、内容的实现,体卫工作的落实,甚至连学生的衣、食、住、行都需要班主任去考虑,去安排。基于种种因素,我个人认为: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管理中,起着决定教育成败的作用。本文就新时期下我国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及班级管理的方法进行探讨,并结合教学实际对新时期下如何管理农村小学班集体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关键词:
班主任
农村小学
管理
班风
教育作用
素质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基础性教育。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对学生直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班主任老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方法和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因此,如何着手班主任工作,在教育领域中便成为教育工作者一生的追求。
实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是班级,同时也是学校的基层单位。班级管理则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学校的全局工作,直接影响全校的校风校貌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又特别是,当前在我国农村大多数学生成为留守学生的情况下,班主任及其班级管理工作在教育培养学生时,面临着更大的难题。因此,研究班主任工作及班级管理工作,在教育领域需引起高度重视,才能很好地提升我国当前的教育质量。
一、研究背景及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改革春风的带动下,伴随着计划经济时代向知识化经济时代的过渡中,二十一世纪的未来之星便生活在新的环境下,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孩子便早早的过起了独立生活的日子,大多数父母双双出去打工,只有少数单亲在家管理自己的孩子,这就为孩子的成长与管理埋下隐形障碍。同时,新一轮的课改与广大传谋的传播、新的教育法规的出台与透明等诸多因素,均给新时期下的农村教师在管理班级、管理学生时,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如何在新时期下培养人才,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前进目标,而对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与班集体的管理与建设,则更加引人注目。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班主任是学生班级的直接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各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因此,班主任工作直接关系教育方针和学校培养目标能否落实,其作用是极其重要的。而班级是学生个体接受文化知识学习、技能技艺训练、形成思想品德影响的最集中、最丰富、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寓思想道德教育于科学知识的教育中,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将各课教师的教育影响统一起来,形成系统化的教育,将其教育内容转变成学生的高尚品格和自学行为,则依赖于班主任工作。因此,班主任工作质量如何,往往决定班级社会化的进程、性质和水平,影响学生的一生,是使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媒体。
教育实践反复证明,优秀班主任的辛勤工作,可以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因此,许多学生家长不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理想学校,更希望能遇到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可见,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新时期下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一)、才能兼备,体现班主任工作的时代性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生活方式日新月异。作为全面培养一代新人的班主任就必须正视这一现实,面对新的形势,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做一个才能兼备的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班主任工作具有时代性。
由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我国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得新时期中学生与以往相比思想更解放,视野更开阔,兴趣更多样。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交游广泛,信息灵通,如果在班级工作中再用“老实”、“听话”来约束他们,用“分数”来拴住他们,用管制、压服来对待他们,显然与时代的要求不相符合,也不受中学生的欢迎。因此,班主任必须摒弃“管、卡、压”那一套传统僵硬的工作方法,放眼未来,树立科学育人、情感育人、艺术育人的新观念,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在不同的教育场合,灵活更换自己的教师角色,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
(二)统筹兼顾,体现班主任工作的全面性
从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看,班主任的工作包括: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和体育锻炼,关心指导学生的课外生活,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做好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和奖惩工作,联系任课教师,协调家长和社会教育力量等。可见,凡是涉及学生的教育、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事情,班主任都要负责管理。所以,工作的全面性就成了班主任工作的突出特点。
上述复杂而多样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必须统筹兼顾,精心安排,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工作业绩。为此,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学生全面发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全面性的理论依据。全面发展教育的各方面是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但在实际的班主任工作中,总有一些班主任认为,只要想方设法把班级学生的成绩抓上去,特别是提高升学率,使家长、学校领导满意,自己工作就算有成绩了。因此 ,他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上,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体育卫生、课外活动等,则马虎应付。这种“惟智型”的班主任,显然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还没有牢固树立起来。与之相对应还有一些班主任,他们只愿抓班级纪律和体育卫生工作,忽视教学,认为教学工作、学习成绩是任课教师的事,而班级纪律和体育卫生情况的好坏则易于显示班主任工作的业绩,这种认识同样也是片面的。因此班主任必须做到五育并重,合理安排,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班主任工作不仅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班主任要认真做好全体学生的工作,要全面地看待所有的学生,不能偏向某些学生或冷淡某些学生,特别是对一般生和后进生更不能忽略和歧视,要把握好教育的分寸,使不同性质、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
发展。
(三)及时处理,体现班主任工作的引领性
由于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教师,每天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事务,这就使得班主任工作变化多样。若稍有丝毫松劲和大意,就会导致学生个体乃至班集体偏离正常的运行轨道。比如:学生沉浸于游戏之中、时尚着装等。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及时了解情况,及时与生沟通,打开其本质根源,及时改变学生的观念。同时,班主任自己也要处处做好表率,引领他们正确前进。
(四)细心沟通,体现班主任工作的民主性
新时期,班主任与班级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首先,从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来看,我们培养的人要有主体意识,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给予学生自主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其次,从班级工作实践来看,搞好一个班级决不是单靠班主任的个人能力就能实现的。比如就学生的一日常规要求来看,学生的迟到、早退情况、卫生的打扫与保持、自习的纪律、作业的完成与收交、安全教育„„,非常复杂,如果都靠班主任一个人去查、去管,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应该让学生自己做班集体的主人,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如在健全班委机构、各卫生组、学习组、安全组的前提下,把班级管理目标细化后张贴于显著位置让每一位同学对照执行,把“自主自立自强自信”作为班训,每天让学生在黑板下角书写以名言警句为主的“今日一句话”,都是对学生自律能力的不断培养和提高。再次,班主任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接受教育。尤其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人的思想观念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学生比年长一代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古人云:“君子一日而三省吾身。”班主任应该经常性的就班级管理问题听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学生为镜,“揽镜自照”,既看到自己的“靓点”;也要看出一些“暇疵”。从这些意义上来讲,班主任都应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
三、班级管理工作的创新
在历经几年的实践中,我感受到了新时期班主任的特点之后,对于班级管理工作,我结合我国农村小学孩子所生存的现状情况下做了如下两点的变化,用于新时期下的课改环境
中:
(一)择优聘用,健全制度。
首先,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其闪光之处。究其原因,在鼓励与奖励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久经验证,都会比在责备与惩罚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更快的适应社会,而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给学生信心后,学生成长才会更加顺利,而其闪光之处,亦是为学生提供信心的源泉之一。我则采取凡是其闪光之处,可为班级管理提供作用的,则优先聘用。这不仅仅给予其信心,而且给予其压力,让其能在今后更快的适应社会。我在接手初五一班时,小A在
总之,通过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工作,使得全班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为各位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成效才会更加明显,才能取得更加成功的教育结晶。这样的一切,都离不开班主任工作的引领,因此,我让为,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决定了教育的成败。参考文献:
[1]陈红燕.班级管理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04(31).[2]严志.让班级活动起来[N].中国教育报,2001.[3]马肃霜.走活班级管理六步棋[J].班主任,2005(5).[4]锡龄.21世纪我们怎样当班主任[N]中国教育报,2001.[5]於进华.班级管理也需创新[J].师道,2005(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