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方位育人视角下新时期高校资助效果探究
全方位育人视角下新时期高校资助效果探究
摘 要:资助工作的灵魂在于育人,作为高校教育系统工作的重要组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与高等教育相辅相成,应当发挥重要的思想教育作用。通过对2007年以来高校资助政策发生变化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发现,新时期高校资助在对贫困学生提供经济援助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的资助体系、精神与物质并重的资助模式,引导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回馈社会,发挥了切实有效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全方位育人 高校资助 新时期 效果
一、引言
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思想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资助工作关系到千千万万贫困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对贫困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
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自此,我国逐步建立起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不仅扩大了资助范围,而且大幅度提高了资助额度。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总书记又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目前,对于本专科学生,建立起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对于研究生,建立起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三助”岗位津贴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2016年,全国资助资金突破1600亿元,增幅8.24%,其中高校资助总金额955.84亿元,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281.82万人次。自2007年我国着力构建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来,资助资金连续十年保持高速增长。
在如此大的投入之下,通过多元化的资助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许多贫困大学生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时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资助工作的重点在于育人,在这一方面新时期的资助政策起到了怎样的效果,是否符合全方位育人的基本要求,成为本文亟须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新时期高校资助政策变化特点
(一)奖学金占比逐年提高,注重激励作用
据《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全年共发放资助金额955.84亿元,其中各类奖学金奖励金额210.19亿元,占高校资助总额的21.99%,这一比例相比于2012年提高了13.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16年,全年共发放有偿性质的国家助学贷款263.21亿元,占高校资助总额的27.54%,成为高校资助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变化表明高校资助政策正在逐步摆脱助学金比例远远高于奖学金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同学是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获得奖学金,而非只需通过困难认定、递交助学金申请书并填写表格这种忽视主观努力的方式就能获得助学金。无偿性质的资助容易使贫困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大部分学生只去申请不需要返还的助学金,而不去申请对于成绩有要求的、不确定是否能获得的奖学金和有偿的国家助学贷款,使得这部分贫困学生丧失了争取奖学金的动力和偿还助学贷款的压力,在既无动力也无压力的情况下放弃了提高自己的机会。在助学金比例远远高于奖学金比例这一不得当的分配方式下,既会削弱贫困学生追求自身发展的积极性,也会引发一些非贫困生通过弄虚作假的方式来争取助学金。
通过这一政策导向变化,促使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积极进取,通过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和工作成果来获得更高额度的奖助金,在“济困”的基础上,进一步起到“扶志”的作用,有效激励贫困大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各项集体活动当中,提升综合素质。
(二)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力度加大,强化实践教育
自2007年新的国家资助体系形成以来,各大高校在校内设置了越来越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同时也包含一些校外岗位,对家庭贫困的学生优先考虑,是一种学生通过付出劳动来获得一定的报酬以完成学业的资助形式。在2007年至2011年实行新资助政策最初的这5年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累计发放1335.25万人次,发放金额74.11亿元。仅2016年一年,国家通过勤工助学资助大学生374.34万人次,资助金额达22.82亿元。通过勤工助学这种形式给予贫困大学生资助,不仅有助于缓解他们在经济生活方面的困难,更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劳动观念和自信心,能够促使他们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资助体系多样性提升,多角度关怀学生
随着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资助资金来源不仅仅局限于国家和政府层面,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高校和个人也加入到学生资助的队伍当中。一些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学生设立奖、助学金,联合高校的爱心屋为贫困学生捐赠物品,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以及为优秀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或创业所需的帮助和支持。高校一方面积极联系企业,为贫困学生尽可能的创建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另一方面,用细致入微的资助工作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传递温暖和正能量,强化感恩和诚信教育,在思想品德和心理建设方面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决心,在精神层面给学生以支持。其次,资助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特点,包括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绿色通道、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冬令补贴及其他社会资助等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在资助模式上也由原本单一的经济资助,拓展出许多项目化的资助方式,更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培育自强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发展
高校在实施资助政策时,不断加强对贫困学生的人文关怀,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辅导。例如根据贫困学生的思想变化特点与特定要求,设立了针对性的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积极进行心理调适,明确努力目标,迎接生活挑战。提高勤工助学岗位含金量,对应聘学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引导贫困学生学会艰苦奋斗,提升综合技能。配合资助工作展开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引导贫困学生自强自立、感恩诚信、回报社会。在一些高校的爱心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公益活动和义务劳动的方式获取爱心物品,引导他们在了解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明确自身责任,用自己的行动奉贤他人、回馈社会。
三、新资助政策对贫困大学生思想的积极影响
(一)精神方面:激励树立志向
在过去的资助体系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的资助有限,往往在其求学过程中会感受到许多其他同学感受不到的困难,在这种状况下,容易造成其在精神思想方面的认知出现一定的偏差,诸如“家庭经济困难是社会发展资源不平衡造成的”、“个人无论如何努力都改变不了命运”等不正确的认识由此形成,消极的思想使得这部分大学生凭借“等靠要”获得资助,而非主动靠自己的能力去争取。而新的资助政策不仅体现为经济帮扶,更重视的是政策引导,使贫困学生在认可和关怀中平和心态,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他们不再埋怨社会不公,不再责怪家庭和父母,而是感谢父母通过努力供自己上大学,并相信自己也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提高生活境遇,争取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项在给予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资助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奋斗目标,增强学习动力;社会助学金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学习企业家的成功事迹,激发奋斗意志;通过“绿色通道”等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开通往高校的大门,使受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到求学机会的来之不易,从而奋发图强、认真学习。在这样的资助体系下,更有助于学生培养自强不息的品质,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珍惜在校时间,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拓自身素质领域,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心理方面:增??自尊自信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还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处于正在发展成熟的阶段,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加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产生心理波动。家庭境遇使贫困学生的受教育经历和视野都相对于其他同学更为局限,缺少爱好和特长,在与人交往时往往呈现出不自信的表现,在性格方面,更容易偏于内向、沉默寡言,更容易产生消极和逆反等抵触心理。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实行以前,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受到资助的额度有限,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将业余时间用于埋头苦读和打工赚钱,而在人际交往方面投入的经历较少,不愿意花时间去参加学生组织和社团等课外活动。在新的政策实施后,每名贫困大学生都能切实感受到教育的公平性,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完善自身全面发展当中,大学生培养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表现的更加积极向上、乐观自信。
此外,新时期的高校资助政策鼓励学生在参与勤工助学和社团的过程中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并在与其他人的交流沟通过程中学会疏解心理压力,处理人际关系。学生也可以在勤工助学等工作中发现自身的价值,提高自信心,消除自卑感,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面对挫折、克服困难,从而在今后的人生中更加理性的看待挫折、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同时也能够渐渐地相信自己具备抵抗困难的能力,走出心理阴影。
(三)能力方面:提高综合素质
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还具备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的作用,使受助学生各方面能力大幅提升。在现今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上,学生才是经营项目的主导者,每个部门的经理均为学生,学校只负责审批、指导和联系供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勤工助学项目提高主人翁意识。岗位分校内和校外两种,类型设置多种多样,由单纯的体力劳动型工作逐步转向为能够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发挥专业知识的工作。在这样的勤工助学体系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亲身实践,施展才华,弥补“纸上得来终觉浅”的不足,学会如何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论认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将来的就业积累知识和技巧,提高竞争上岗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能够更快适应压力打下基础。
(四)品德方面:培育诚信意识
随着助学贷款这种资助形式比例的增加,各高校围绕助学贷款,开展诚信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借助开展助学贷款政策宣讲会的机会,不仅让学生对贷款流程加以了解和熟悉,更是通过这一形式使学生理解遵守信用、恪守承诺的重要意义,明白毕业后履行协议按时还款缴息的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自己应该为保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能够顺利运行下去尽到这份责任,通过按时缴清助学贷款这一表象传递“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这一深层含义。
各高校在具体实施这一政策时,配合了大量的工作以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如挖掘和树立诚信典型,开展主题班会,组织诚信签名、诚信宣誓、签订还款承诺书仪式,征集诚信口号,制作诚信展板展示等活动,通过过程育人,使诚信的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将贷款诚信情况纳入学生德育考核范畴,与各项评奖评优挂钩,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库,并放入学生个人档案中,再将考评得分作为学生申请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的重要依据,同时该档案还将随个人就业流转到用人单位,使学生意识到失信行为将会对以后的评奖评优、求职就业、交友人脉有所影响,一旦出现诚信不端行为,必须承担严重的后果。
(五)情感方面:激发感恩之心
目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健全完善,在对学生的关心细节方面考虑得细致到位。同时,高校资助工作者在落实资助政策时比以往更加注重对受助学生情感上的关怀,尤其是长期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家长直接接触的辅导员,能够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开展资助工作,并在此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鼓励学生参与记录自己受助心路历程的征文活动,树立受助感恩典型,潜移默化地影响受助者,通过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方式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之心,励志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能够奋发图强,不忘回报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之情,主动承担起建设国家的责任。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2007年以来高校资助政策发生变化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发现新时期高校资助政策不仅帮助学生摆脱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困扰,使得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还起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在提高综合素养、建立健全人格,培养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起到显著作用。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因此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当然,现今的资助体系也不免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仍需要不断的健全和完善,这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扎实开展资助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与展望――以上海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4(2):108-111.[2]宋晓东,曹宏鹏.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效果、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80-82.[3]吕璐,仲会.高校受资助贫困生感恩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21-22.[4]侯其锋.论高校资助体系的完善与育人功能的强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74-77.[5]顾鑫.高校“三全育人”资助育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作者简介:王婷(1990-),女,吉林长春,汉族,经济学硕士,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思政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篇:浅谈高校资助育人
浅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高校招生收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逐渐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帮助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和顺利完成学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经过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多年的艰苦探索和高等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到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对促进教育公平产生了重大意义。但具体实施还需要一定过程,目前与实际需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以下是浅国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以及结合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大环境背景,析论述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困境及难点,同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高校资助工作局面出现的显著变化和取得的成效。
1、基本数据。近日,教育部对2004-2005学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各项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2004-2005学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1350万人,其中,贫困家庭学生约26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9%,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12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9%。
自2004年6月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以来,全国已新增审批贷款学生65万多人,审批合同金额51.5亿元;连同以前几年办理的国家助学贷款,全国高校累计已审批贷款学生153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22.5亿元。
其他各项措施用于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总金额约40亿元,共资助约420.3万人次。其中,用于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各种奖学金发放金额为17亿元,资助学生约149万人次;校内学生贷款发放金额为3.7 亿元,发放人数约10.7万人;勤工助学资助金额为8.9亿元,资助人数约138.7万人次;特殊困难补助发放金额为4.7亿元,发放人数约98.9万人次;学费减免金额为5.7亿元,减免人数约23万人。
另外,2004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的学生约29万人,占贫困家庭学生数的11%。
2.国家助学贷款的推进情况。中央部属高校已全部按新机制落实了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凡符合政策规定的申请贷款学生基本上可及时得到贷款。部委属高校中工作开展较好的有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合肥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
地方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也在逐步推进,绝大多数地方的高校按照新机制落实了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并已开始贷款审批和发放工作。2004年6月以来,湖北、河南、山
东、辽宁、安徽、河北、广东、上海、云南9个省的贷款合同金额均已超过1亿元,另外,贵州审批合同金额达到0.95亿元,工作进展较快。
二、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资助工作体系经历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从很大程度上帮助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了学业,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贫困生群体越来越多,加之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环节过多,后期监督和资助后教育力度不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为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增加了更多的挑战。
1.资助工作简单化。
一是部分学校和部分资助管理工作人员把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化为“慈善资助”,认为资助工作的过程就是把国家、学校的相关资助费用、岗位发放和提供给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至于其他的一概不管。
二是部分学校和部分资助管理工作人员把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化为“金钱资助”,认为资助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入学费、生活费的困难,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了,即往往视金钱为万能的。殊不知,简单的金钱资助只能解决受资助学生表面的困难,而忽略了伴随经济困难而可能产生的一些内在困扰,即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内在需求,无法从根本上达到育人目的。
2.资助项目难以确定。国家助学金是资助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资助过程中,由于贫困认定工作缺少统一的尺度,难以计量,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一些不协调的现象。
(1)同学相互比穷。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资助面再广,申请的人也比分配的名额多,一些家庭状况尚可的同学也掺和进来,真假难辨。于是,申请的同学纷纷在班级同学面前哭诉,比穷,最终依靠投票决定助学金的归宿。
(2)老师直接确定。有的老师对同学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根据名额多少,分轻重缓急,自行确定名单。但这种做法风险很大,一是若百密一疏,二是若有人质疑暗箱操作(即使准确),都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3)依据证明材料确定。在开展助学工作时,所有申请资助的同学都要上交加盖当地民政部门公章的《家庭情况调查表》。按说,这种方法很有说服力。但是,“聪明”的家长会把调查表填在贫困线下,而当地干部也睁只眼闭只睁加盖公章,一起蒙国家的钱。
3.育人功能不突出。
在一定程度上,一些高校存在对资助体系的功能认识不足,对受助学生的激励教育还不够等问题。资助体系不仅具有经济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还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在勤工助学方面,一是勤工助学的岗位大多属“劳务型”工作,二是勤工助学只单方面为学生提供经
济利益,却忘记在这一制度中渗入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成分;对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学生不愿意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行为侧面反映了部分学生诚信意识不强。总之,各类奖助学金对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的效用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缺少相应的引导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生片面理解了各项资助的内涵。
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是创新贫困生资助机制,优化“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
1、奖(助)学金的考核机制。
奖(助)学金制度作为贫困生资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学生的欢迎,发挥了积极的激励作用。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每一项奖学金都有严格的评选制度,保证了奖(助)学金发放的公平、公正。一些高校在奖(助)学金管理中大都非常重视评选等发放前的管理,而忽视了发放后的跟踪管理,大学生用奖(助)学金的不理性消费也频频见诸于各种媒体。我校在保证各类奖(助)学金评选、发放的公平、公正,严格管理的同时,非常重视发放后的跟踪管理,制定了具体可行的考核办法,办法要求辅导员负有对获奖受助学生跟踪教育和管理的责任,要求获奖受助学生书写获奖受助的全面总结,把学生的学习成绩、表现情况、辅导员的跟踪意见和学生的总结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并将考核结果与下一学年奖学金的评选和学费的减免挂钩。
2、困难补助基金的诚信贷款制度机制。
在前几年我校困难补助的发放都是无偿的,这种无偿发放机制使得有的贫困学生因认为无偿地接受资助相当于受人施舍而羞于申请困难补助,尽管经济上捉襟见肘也得不到及时资助;而有的非贫困生反而钻政策的漏洞,用虚报家庭经济状况的方式获取困难补助金。这样,有限的资助经费就没有完全得到有效地利用。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困难补助金的效用,我校从2002年起对这种发放方式进行改革,将无偿资助转变为有偿资助,实施贫困学生诚信贷款制度。
3、创新勤工助学的管理机制。
勤工助学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培养自立意识的良好途径,是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重要措施,是受到各高校普遍欢迎和重视的助学之路。为了改变现状,学校积极完善管理办法,通过管理重心下移、岗位公开招聘、勤工助学与学生科研活动相结合、加大校外助学岗位的开拓力度等形式,创新勤工助学管理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机制。
国家助学贷款是目前资助体系中的主渠道。为了有效解决首批工商银行贷款学生违约率较高的问题,我校出台了《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办法》,通过以下途径开展诚信教育“两课”教学增加诚信教育的内容;诚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学校结合助学贷款,开展专题讲座活动;新生始业教育及毕业生离校教育中专设诚信教育。教育贷款学生自觉积极履行信用关系,按时缴息、归还本金等。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倾情报恩,首先把尚欠的贷款还完,这就是诚实守信的表现,成熟的表现。其次,在学校的就业网中可为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专设助学公告、友情提示栏目,提醒所有贷款同学按时还本付息。同
时积极探索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工作新举措,根据不同学生可提前半年分别给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去信,以提醒督促学生按时还本,开展“1+1”结对子活动等形式,加强贷后管理。
二是育人与帮困相结合,建立帮困育人新模式。
帮困助学工作是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育人工作是帮困工作的根本目的,所以两者应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才能建立起帮困育人的长效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育人与帮困的结合:
高校助学工作的基本目标是缓解乃至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项工作不仅仅是一项经济资助工作,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教育公平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以助困为契机,重视对贫困生的教育引导,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推动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全面实现助学目标,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办学目标所决定的,而且是高校助学工作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高校助学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许多贫困学生困为经济原因伴生了很多问题,根本无法和普通学生站在同条起跑线上,贫困学生成都路上充满艰辛。一部分贫困家庭学生宁愿在外边做兼职也不接受各种资助,严重影响了学习;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不守承诺,严重失信;也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对各种资助形成依赖;还有部分贫困生心理负担过大,自我封闭等。这些助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影响到高校助学工作的健康发展,为高校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学工部专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帮困育人,加强对受助贫困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工作思路,贫困生资助工作以贫困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与成才为助学根本目标和指导思想,坚持自强自立教育为核心,育人工作以 “获奖思进、获助思源、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为主线,做到三个结合,取得了良好的助困育人效果。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和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类助学资源的效用,同时也为贫困生的教育创造了非常好的时机。在贫困生的资助实践中,结合每项资助的特点和贫困生的实际,积极开展教育工作。
1、把自强自立教育与勤工助学相结合。
勤工助学是一种由资助者提供劳动机会和劳动报酬,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解决学习费用的资助方法。勤工助学是培养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重要手段,同时勤工助学也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它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很好途径,同时在实践中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目前学生从事的勤工助学项目大多是由学校自身创造和联系的一些适合学生业余工作的岗位,就我校而言,有家教、学工组助理、办公室助理、科研助学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自食其力克服困难的有效途径。学校组织贫困生走自立自助的道路,通过勤工助学工作,一方面学生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改善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通过知名教授的治学经历讲座、身残志坚人士励志讲座、成功校友、知名人士奋斗经历讲座及优秀贫困生事迹的学习讨论等系列活动,广泛开展自立自强、艰苦奋斗教育,从舆论上支持和鼓励贫困生通过自身的劳动收益来解决经济困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
2、把诚信教育与国家助学贷款相结合。
具体的做法可以是:
一、营造诚信的校园氛围,这是加强诚信教育的前提。
二、加强正面的诚信教育,这是诚信教育的重点。
三、深入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这是加强诚信教育的关键。
四、完善诚信方面的各项机制,这是加强诚信教育的保证。从2003年开始,学校把每年四月份设立为“诚信教育月”,通过开展诚信演讲赛、辩论赛、诚信名言征集等系列主题活动,设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构建诚信评估机制、建立诚信奖惩机制等来引导学生以诚待人,以信立身,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理解了诚信,提高诚信立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逐步养成了学生“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素养,学生贷款履约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由此可见,高校在帮困助学的同时也达到了育人的效果。
3、把感恩教育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
贫困生是通过社会各界的爱心资助才顺利完成学业,是社会爱心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应该比其他人更懂得社会爱心捐助对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性。虽然爱心捐助方不图回报,但是受助者不应该将接受爱心捐助理解为理所当然,,自己有能力的时候,理应有所回报。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并使学生懂得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道理,我校积极开展“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为主题的贫困生教育活动。通过开展针对西安市贫困家庭的义务“一帮一”家教活动、知识援助活动、陕西三原敬老院贫困生帮扶活动、贫困生关心孤寡老人活动,使贫困生把自己的受助与对社会的回报结合起来,把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增强了社会历史责任感。学生纷纷表示,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参加一定量的公益劳动是自己回报国家、社会和学校的一种良好途径,在回报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可见,公益劳动将育人与帮困得到了良好的结合,也教会学生饮水思源、回报社会。
5、把创新教育与科研奖励相结合。
通过开拓学生科研助学岗、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学校科研立项申报等方式,促进了勤工助学工作岗位由劳务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同时制定和完善《学生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大学生研究与创新训练项目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大对学生的科研支持力度和奖励力度,给与学生在科研项目获奖、学科竞赛获奖以及发表文章等给与表彰和奖励。以旅游与环境学院为例,2002级黄芳、张奕君两位同学积极参与赵景波老师、葛淼老师的科研项目,分别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学院不仅为其报销了调研、打印等费用,而且分别给与个人鼓励300元。从2005年到2006年9月,学院学生共有13篇科技论文发表,其中在《中国沙漠》、《干旱区研究》、《干旱区地理》、《中国岩溶》等核心以上期刊占80%以上。通过科研奖励、科研助学等方式,不仅解决了贫困生的生活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困工作是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育人又是帮困工作的根本目的。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和支持,使他们能够自立自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和成才,是帮困工作的宗旨。然而,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只是帮困工作的最低目标,,们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使他们能健康、全面地成长和发展,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即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所以,高校充分将育人工作与帮困工作紧密结合,建立起完善的帮困育人长效机制是做好贫困生工作的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教育部.教育部介绍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工作的有关情况.中国网; 徐克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李华明.新形势下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探讨.法制与社会,2008。
第三篇:浅谈高校人性化资助育人
浅谈高校人性化资助育人
摘 要:加大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管理工作、增强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已成为新形势下建设和谐校园一项重要的任务。教育部发布许多优惠政策,帮助家庭困难大学生顺利通过这个绿色通道完成大学学业,成为国家知识科学型人才,构筑了建设和谐社会,繁荣校园的资助育人的和谐氛围。
关键词:资助;育人;高校;助学指导工作
国家一直非常关心和重视高等学校贫困生的问题,为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如2000年开始实施的国家信用助学贷款政策,2002年开始实行的国家奖学金,2005年开始设立了国家、省政府助学金。各高校也在努力完善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形成了“奖、贷、助、补、免”的资助体系,即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以及学杂费减免等。
一、“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必要性
虽然国家和高校通过一系列助学措施,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也基本上使他们不再为生活费和学费而发愁,能够安心学习。然而,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一)无偿资助中出现的依赖现象
由于大学生中受资助的对象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部分困难学生产生依赖思想,把“贫困”作为资本,不愿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是消极等待,学校应该帮助他们,在得到资助后,不但没有感恩之心,反而认为是理应得到的。有些学生把学校资助看作“不拿白不拿”,想方设法挤进贫困生行列,甚至有个别学生拉关系办假手续,骗取补助或者用助学金吃吃喝喝,铺张浪费。
(二)家庭成长环境造成的心理问题
由于造成贫困生家境困难的原因各异,影响他们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的因素也各不相同,所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态是复杂多样的。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发现贫困生这一群体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相对较高,这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和调节心理压力而产生了思想认识与心理上的误区。
(1)心理上的自尊和自卑的矛盾。贫困生自尊心普遍比较强,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同时他们也非常敏感,他们担心同学因自己的贫困而看不起自己,一些学生因此敏感多疑、自我封闭,甚至产生自我否定的自卑心理。
(2)情绪孤独、抑郁。一些贫困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并因此情绪低落,意志消沉,遇事感到困难重重,无能为力,进而否定自我价值,对学习、生活乃至娱乐缺乏兴趣,体验不到其中的快乐,喜欢独处,沉默寡言,逃避现实,消极懈怠,形成了孤独和抑郁的消极心理状态。
(3)学业焦虑。大部分贫困生比较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大多数来自经济落后地区,学习基础差,但为解决生活问题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是上课时间在外打工,学习时间的减少致使
贫困生在学业上的焦虑十分突出。
以往的资助大部分是停留在“助贫”的层面上。但这并非其全部内涵,除经济资助之外,大学生资助工作还应具有教育功能。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资助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环节,一个良好的育人契机。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变单纯地“助贫”为“助贫”和“育人”并举,把对做好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职责之一。
二、“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与信用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信用缺失问题一直是影响国家助学贷款顺利开展的主要障碍。为了使贷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良性循环,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信用教育。国家助学贷款等国家资助模式的建立,在大学生这个层面上建立起了诚信教育的载体,应充分发挥载体的教育功能,把信用教育贯穿到助学贷款的整个过程中。为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能健康、广泛地开展,许多高校近年来一直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让大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诚信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使他们感受到“人无信不立”的思想教育,让诚信观念深入人心。
(二)无偿资助与感恩教育、回报社会活动相结合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加以继承和发扬。作为大学校园里的弱势群体,高校贫困生非常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其经济资
助,以解其学业的后顾之忧。但在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这对于完善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还应适时地在贫困生中开展感恩教育,通过组织受助贫困生参加说一句感谢话、写一封感谢信、做一件感谢事等以感恩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在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主、百折不挠品格的同时,教育贫困生能感他人所感、知他人之情,学会感谢人,常怀感恩心。
(三)勤工助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勤工助学正是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深入实践的有效方式之一。勤工助学过程就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勤工助学还有利于大学生锻炼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大量事实表明,高质量的勤工助学活动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质量的勤工助学活动是能体现当代大学生智力水平,反映大学生发展方向的实践活动。智力开发型勤工助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成才要求紧密关联,不仅能给学生经济帮助,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更多的锻炼,因而应该成为大学生勤工助学的主要类型。为此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要做到三结合:一是与科技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这既有利于教师科研课题的完成,又有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锻炼科研能力;三是与专业特长相结合,发挥专业优势,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
(四)针对性活动与心理教育、思想教育相结合
由于多种原因,特困生这一群体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相对较高,他们普遍比较自卑。经济的贫困固然可怕,精神上的“贫困”更可怕。一个大学生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贫困,被经济贫困吓倒,自卑自弃,不思发愤自救或者弄虚作假干脆躺倒在救济金上,资助只会适得其反。只有让特困生在心理上战胜困难,才是解决贫困的根本。另外,用一些成功的事迹激发和鼓励贫困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贫困将是一笔财富,它能培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炼人的意志,从而能正确对待贫困并战胜贫困。优秀贫困生的典范作用也能唤起贫困生的实际行动,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我,积极进取,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俗语说“扶贫一时,扶志一世”、“扶贫先扶志”,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将“资助”与“育人”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的教育主体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意识,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参考文献 :
[1]姜继红.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社会学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1):25-27.[2]樊立英.大学生勤工助学论[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134-136.[3] 胡保卫.试论大学生勤工助学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j].绍
兴文 理学 院学报,2002(6):103-105.
第四篇: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论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摘要:资助育人是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需引起各级资助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落实工作过程中,要把“育人”纳入学校整体德育计划,把“育人”与“资助”有机的结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资助育人
组织性
针对性
严肃性
科学性
多样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能否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为此,党和政府逐步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经过近五年的尝试,资助工作力度不断加强,资助范围不断扩大。相继出台了面向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并由各级资助部门逐层落实。
随着各项资助资金的落实到位,家庭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但资助过程中以及资助后的育人问题也相应提到了议事日程,应引起各级资助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提高对资助育人工作意义的认识。
在几年的资助工作中我们发现,各项资助政策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但其中也凸显出一些实际问题。诸如经济依赖,挥霍资助款,被资助感觉理所应当,被资助后心理自卑,学习成绩未见显著提高而产生的焦虑等现象。因此,除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以外,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环节,一个良好的育人契机。我们应该变单纯地“助贫”为“助贫”和“育人”并举,把对做好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职责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的资助金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让学生接受资助的同时,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资助育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生资助工作之所以崇高,就在于它首先让家庭困难学生在求学期间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党、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同时通过各级资助管理部门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为他们将来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此,各级各类资助管理部门要把“育人”做为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高度重视,认真落实。
(一)育人工作要有组织性。
1、做为区县资助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全区资助育人工作,积极召开各类资助工作培训,宣传相关资助政策,规范操作规程,强化育人意识。
2、对于学校,资助育人是工作职责所在。应纳入整体教育计划,设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责成相关的职能科室和具体工作人员进行落实。资助工作可能涉及教务、德育、财务等部门,需要加强统一领导,协调管理,密切配合,使育人成为每一环节工作人员共同的责任。
(二)育人工作要有针对性。
面对不同的受助学生,各级资助部门要区别对待。要广泛调研,深入了解该年龄时段学生心理及受教育的需求。由于整体道德教育的缺失,善于抓住每一个时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家庭困难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资助工作是受助对象,同时又是一名普通学生。因此对他们的教育机会更多一些。因此,学校各相关部门一定要抓住契机,做好对他们的育人的工作。除必不可少的知识教育、感恩教育、自强自立教育和诚信教育等等之外,心理教育最容易忽视但又尤为重要。各级资助部门要把这些有针对性的育人工作纳入德育计划,抓住资助各个环节逐一落实。
(三)育人工作要有严肃性。
国家资助工作体系的建立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部分学校及资助管理人员把资助工作简单化“慈善资助”,认为资助工作的过程就是把国家、学校的相关资助费用、岗位发放和提供给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至于其他的一概不管。久而久之,这种现象导致部分受资助学生视之为自己应得的一种权利,从而违背了资助育人的初衷。部分学校和部分资助管理工作人员把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化为“金钱资助”,认为资助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入学费、生活费的困难,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了,即往往视金钱为万能的。殊不知,简单的金钱资助只能解决受资助学生表面的困难,而忽略了伴随经济困难而可能产生的一些内在困扰,即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内在需求,无法从根本上达到育人目的。同时,在贫困生认定上没有统一标准,凭“想当然”就确定了受助对象。这些都有悖于相关资助政策,不但达不到育人目的,反而会引起受助学生队伍的不“纯洁”,产生依赖思想,同时由于不公平而导致的其他学生的怨言,势必对社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因此,各级种类资助部门一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政策上准确把握,认定上严格把关,执行上准确到位,育人上目的明确。充分体现资助工作的严肃性。
(四)育人工作要有科学性。
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有些基层资助管理部门在确认及资金发放等前期资助工作中能够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但后期的跟踪及育人管理方面严重缺失。这些现象在中等职业学校及高等学校出现的相对较多。如某些学生在学年中无论学习还是考勤表现非常差,大面积“挂科”、长期旷课、打架斗殴,但由于具备家庭困难条件,第二年仍然接受国家资助。这显然与我们的资助工作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为此,学校要充分理解“教育无小节,处处是教育”的道理,建立健全适合本校的既科学又行之有效的贯穿资助整个过程的资助体系。
1、对于符合国家政策的家庭困难学生严格按标准认定、上报、下发,这本身就是对受助学生进行的一种“照章办事,遵循原则”的良好教育。
2、对于不符合条件但又确实困难的学生,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按政策规定的学费中用于临时资助的专用款。不能把这部分困难学生强行加入享受国家助、奖学金的范畴。否则这些学生虽然经济上受到了资助,但同时也让他们受到了“非诚实”的不良教育。
3、对每学年受资助学生进行档案管理跟踪,及时了解记录下他们的成长轨迹。对不求上进,违规违纪的学生,追回当年资助款并在第二学年不予认定推荐。经学年教育有所进步的,经本人申请,班主任、教学处审核推荐,方可在下一学年按政策执行。
4、经常参加各类资助工作交流会议,学习他校科学规范的资助育人管理经验,改进自己的工作。
(五)育人方法要有多样性。
针对以资助育人为主题的教育,各类学校要准确了解受资助对象的思想道德现状,以确定育人需求,才能进行多渠道,多角度的针对性教育。面向不同年龄的受助学生,在资助前后,进行行为养成、自尊自爱、诚实守信、树立理想、感恩回报、爱心传承等教育。这些教育在落实时不应是生硬的强加于人,而应当有目的的寻求适合的时机,在自然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区县教委及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要加大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刊、校园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向百姓介绍资助政策,明确受助范围,公布资助结果,以提高资助工作的透明度。通过这一广泛的宣传,提高社会的监督力,同时吸引社会更多有识之士积极投入社会捐资助学的义举中。
2、学校资助育人工作不能孤立对待,要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1)通过教育、帮扶等方法,强化受助学生克服困难和成长成才的信心。(2)在加大向全校学生开展资助政策体系宣传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示范教育,有针对性地选取事迹感人、有教育意义的人物典型,通过网络、橱窗、班会学习和讨论等渠道,加强宣传,充分发挥他们在全体学生中的模范教育作用。
(3)通过资助反馈的引导,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正确认识贫困,正确处理经济困难与人生价值。
(4)通过开展党团组织生活、学生社团生活、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诚信、感恩等主题教育。(5)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深入社区、走向社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播撒爱心,回报社会。
(6)利用勤工俭学活动,锻炼学生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体现学以致用,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享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学生一方面在大学期间接受学校的育人,另一方面做为区县资助中心也要密切关注。可以通过建立飞信联系,督促还贷,进行诚信教育。
4、区县资助中心除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外,要积极拓宽资助渠道,扩大社会捐助范围。建立全区中、小学困难学生资助信息库,为社会资助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牵线搭桥”。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顺应民意做出的重大决策,关系到教育公平、人民福祉和社会稳定。因此做为各级资助管理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育人工作与单位整体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经济上得到资助的同时,身心也得到健康发展,成为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资助育人,爱心树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何玉龙
《江苏资助育人的研究》
百度文库2012、5、27
第五篇: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探究论文
摘要:人才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必要条件,优秀的人才对国家的未来产生长久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实现国家的繁荣兴旺,我国高校近几年来实行人才扩招政策,办学规模在逐步扩大,办学层次也在逐步提高。财政部门对于高校教育的投资力度也在逐年加大,但由于高校在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制度不是很完善,所以使得很多高校的财务效益不尽如人意,所以高校的办学效益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深入研究高校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希望能对今后高校财务管理提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高校扩招;办学效益;财务管理
衡量一个高校的办学效益是否成功,最基本的就是其学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因为财务管理掌握着一个学校全部的流动资金。但随着高校招生政策的改革和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升级,要想在众多的学校中成为佼佼者,就必须要求高校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创新财务管理体系,使之符合时代的潮流。
一、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在当下,许多学校因为还没有找到一套合适本学校的管理体系,所以其办学效益就不是太好。总的来说,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财务预算的使用效益低
许多人认为学校属于公共建筑,所以对于一些浪费现象视而不见,比如水龙头的滴水,教室里没人时灯仍然亮着等等现象比比皆是,其实这些都在一个学校的财务预算中,还有类似有些部门巧立名目向学生收取费用而不上报,或是上报假账等现象都会严重影响一个学校的财务管理系统。
(二)高校借贷规模的不完善
近几年,我国高校招生模式显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劲头,所以学校的贷款规模也在进一步扩大。随着贷款学生越来越多,使得大部分学校由开始的存款户变成了现在的贷款户。我国高校的办学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下拨和学费的收入,许多高校也将这些资金作为还贷资金的首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政府拨款及生源地贷款等都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学校的财政系统,大大的增加了学校的财务管理压力,而且如果学校的贷款不能在期限日之前归还,学校的信誉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并可能出现一定的资金风险。
(三)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与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容更加复杂多样,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许多问题。在一些学校存在着财务管理人员的经验不充分或是编制不足的情况,有的甚至私自执行工作,完全忽略了相关工作流程及规章制度,造成财务部门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拖延了工作时间,从而造成损失。于此同时,由于高校是一个独立的工作场所,这使得财务管理人员很难接触到外界的工作环境,缺少必要的工作交流与沟通,无法将最新的管理体系运用到本学校的管理工作中,这对于高校的财务管理体系的创新是很不利的。
二、关于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建议
鉴于以上我国高校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现提出以下几条针对性的建议:
(一)加强高校财务部门预算能力的培养
财政预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它的作用主要是保持各个管理部门及工作部门的收支平衡,一套合理科学的预算方案可以使学校整体的资金运转周期有条不紊的进行。高校属于非盈利性的公共部门,必须重视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是否符合效益最大化,尽可能做到少花钱,多做事。随着高校的不断改革,时代要求学校财务部门的预算尽可能的适应飞速变化的改革体制,做到预算透明化和公平化,预算与实际相符合,就必须加强管理人员对于预算能力的培养。
(二)强化和完善高校借贷规模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扩张及学校办学规模扩大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财政部门的下拨和银行贷款。针对这一现状,财务部门需要安排好归还银行的本息工作,同时也要保证学校的日常运营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做好财政预算,避免学校陷入财务风险,这就要求财务部门结合学校的财政需求,制定出合理的财政规划,保证学校收支平衡,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业务能力
新时代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在仅仅是简单的账目核算问题,同时也应该具备对工作项目的监督、分析以及预测等能力。因此,各高校应根据国家的相关法规,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及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将所学知识与先进的知识体系有效的结合起来,创新财务管理体系,更好的适应时代对于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更好更高效的发挥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日益扩招和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高校教学工作的展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保证学校正常运营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高校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高校财务管理改革进程,加快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体制机制,从而实现财务的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彭宇飞.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43-148.[2]杨园.关于我国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3]张爱淑.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力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09):30-32.[4]宋伟.现代高校财务管理的改革与思考[J].财会管理信息,2012(09).[5]雷超宇.完善CAAC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12.[6]马国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改革,提高高校资金使用率[J].新会计时代,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