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财务管理视角下的高校企业化探索

时间:2019-05-14 04:5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2 财务管理视角下的高校企业化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2 财务管理视角下的高校企业化探索》。

第一篇:02 财务管理视角下的高校企业化探索

财务管理视角下的高校企业化探索

烟台职业学院 梁 红 张凤英

【摘 要】本文从财务管理的视角研究高校企业化的可行性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高校企业化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财务管理视角; 高校企业化; 和谐社会

一、对“高校企业化”基本概念的理解

对这个问题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认为,高校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事业单位,高校运行既包括了非经济活动,也蕴含了许多经济活动,高校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高校企业化就是在高校内部管理方面借鉴企业运作模式,运用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对高校中的有关经济活动以及人事、财务等基础管理实施企业化。但是高校的经费来源还是以财政支持为主,高校的办学理念还是以社会效益为重。另一种理解认为,高校企业化就是向西方国家学习,随着国家对大学公共财政资助的削减,国家在大学中的角色弱化,市场运作机制在大学中逐步确立,大学的各种知识活动和教育研究逐步商品化,反映到大学组织特性上,则是大学日益带有企业的特征,像企业一样,以盈利为目的,在竞争中求生存,回应市场调整自身“产品”的质量,打造自身形象,实行企业化管理,计较成本效益,追求卓越等。

由于以上两种对高校企业化的不同理解,在高校的办学理念和运行机制上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前者强调的是高校内部管理的企业化,也称为高校企业化管理;后者强调的是高校的全面企业化制度,也称为高校企业化制度。如果说高校企业化管理只是一种手段的话,那么高校企业化制度则是一种目的,即将高校演变成企业的目的。高校企业化管理是对事业单位在内部管理上贯彻企业化理念,目的是加强高校内部管理,高校的事业单位性质不变;企业化制度则是在对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改造,要改变高校的事业单位性质,使之变成企业单位。所以,在研究高校企业化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楚所谈的高校企业化是指的哪一种高校企业化。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研究问题的本质。笔者以为,对于高校内部的企业化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界的共识。大家都认为,高校内部应该实行企业化管理,这样可以提高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资金,少花钱,多办事,从而提高高校办学的社会效益。但是,对于高校是否要像企业一样以盈利为目的,全面实行企业化制度,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以追求低成本高效益作为最高准则,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等等,还没有得到业界人士的共识,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所以,笔者就这个有争议的问题(以下简称高校企业化制度)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明辨是非、擦亮眼睛、看清道路,这是在经济危机的今天稳妥地处理好高校发展生存的大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到“不折腾”和求发展同时并存的大局,关系到在经济危机中全民族共渡难关的大局。

二、对我国“高校企业化制度”可行性研究

(一)从产权制度上对“高校企业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企业按照产权制度,一般划分为三类:个人业主制(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个人业主制结构最简单,其特点是由业主个人出资,个人直接经营,个人的全部资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企业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个人集资兴办,共同经营的企业。从法律的角度看,合伙企业也属于自然人企业。这两类企业都会由于资金规模受到限制和业主个人经营素质太低而影响企业的大规模发展,我国目前的民营高校就属于这种类型。

公司制企业是指依照公司法登记设立,以其全部法人资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一种

企业组织形式。与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不同,公司制企业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公司制的核心内容是公司法人制度,即公司有自己独立的财产,可以独立承担经济责任,同时享有相应的民事权利。作为现代企业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具有以下特征:1.公司是独立的法律主体;2.股东对公司债务只负担有限责任;3.公司股份可以自由转让;4.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公司制企业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对企业组织的要求,克服了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法律地位脆弱、融资渠道狭窄、资本规模小和投资风险大的缺陷,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取向。如果高校实行企业化制度必然是要实行公司制。所以高校企业化制度应该是指这种公司制企业制度。这样一来,高校可以成为独立的法律主体;高校的规模可以迅速扩张;高校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高校的产权关系更加明朗;高校可以和公司一样实现并关注盈利;高校的股份可以自由转让;国家作为高校的股东可以只承担有限责任。所以,我们将其高校企业化制度称为公司制度下的高校企业化,这种形式在我国已经有了,但是还不是普遍现象,许多经验还在摸索中。我国的大部分高校还是从计划经济继承而来的事业单位制度的高校。国家要减轻财政负担,要促进高校的高速发展,要在高校投资方面对国际资本开放国内高校市场,是可以在高校企业化制度方面做文章的。那么高校就可以是一家股份有限公司了,国家只是一个普通的股东而已,国家没有必要为高校的一切投资买单;企业、个人都可以通过购买高校的股票成为所有者;高校的管理模式完全是公司制的。总之,适应公司的一切法律制度都同样适合于高等学校。

由此可见,在理论上讲,从产权制度上而言,高校企业化制度基本上是可行的。但是,在目前经济危机的时刻,如果对高校企业化实行一刀切,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由于产权的分化,同时国家要减少财政负担,高校的产权不再全部属于国家,而是属于广大投资者。随着国际资本的渗透,可能国际资本超过 50%的时候就属于国际资本了。那么,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权利也就属于国际资本了,根据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那时候一些政治课程和思想意识领域的课程还能否进入大学课堂就应该由出资人说了算了。这就是所谓的“政治风险”吧。高校除了为企业培养人才以外,还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研究人才,肩负着国家的法律、哲学研究等任务,这些领域毕竟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而企业是属于经济基础的。非要一刀切地把高校企业化制度推行下去,是否应该权衡利弊以后再做决定呢?因此,笔者以为:可以选择少数条件比较成熟的应用型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作为试点,进行企业化制度改革,取得经验以后,可以在大多数或者所有应用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进行推广。不必操之过急。

(二)从财务管理目标上对“高校企业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由企业的总目标决定的。企业的总目标是生存、盈利和发展。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所谓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在权衡企业利益相关的约束下实现所有者或股东权益最大化。根据这一目标的基本思想就是保证高校像企业一样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强调在高校价值增值中满足以股东为首的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根据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要求,高校需要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性,将风险限制在高校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高校应该强调股东的首要地位,创造高校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高校要加强企业代理人(即是校长)的监督控制,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以便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不断加强与高校债权人的关系,请债权人参加高校重大决策讨论,培育可靠的资金供应者。还要关心本高校一般教师职工的利益,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合理恰当的福利待遇,培养教职工长期努力地为高校工作。要关心学生及其家长的经济利益,以便保证高校有稳定的生源;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共同面对市场竞争,关注高校形象,遵守承诺、讲究信誉,保持与政府部门的良好关系,合法纳税等。首先,高校的经营者如果把股票价值最大化作为奋斗目标,就可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资本增值比较快的房地产投资、股票投资等方面,从此放松对教育改革的投入。因为教育改革投入

是见效慢、收益低的投资,对其投资不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其次,高校的科研项目投资和教学仪器设备的投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上短期投资的收益大见效快,所以,很有可能经营者(即高校的决策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把本应该用于科研项目和教学仪器设备上的投资用在对资本市场的短期投资运作方面,这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第三,处于资金收益的考虑,若无国家财政和社会福利基金会等的投入,高校决策者会认为对贫困学生提供助学金和困难补助金是不合算的,因此,很可能取消或降低这些方面的投入。这样将会使许多贫困学生断送了继续求学的机会,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提高我国全民素质。

(三)从主营业务利润的角度对“高校企业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根据调查了解,我国高校的主营业务——教学和科研大多数是没有利润的,如果国家和地方财政不投入或少投入资金,让高校自给自足,那高校只有不务正业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可能会不再追求科研和教学质量,反而将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国内许多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低下主要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高校不能成为只追求盈利的完全企业组织,即不可能实行企业化制度。这种情况不仅是国内高校,就是在国际上也是如此。一个高校不仅仅是靠收学费来支持其庞大开支的,主要资金仍是来源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根据美国联邦政府的调查,就是美国的社区大学其资金 85%来源于地方财政支持,其他的是企业的捐款和学生的学费。可见,高校要靠主营业务——教学和科研收入维持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高校不适合实行企业化制度,只能在内部管理中借鉴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而已。

(四)从筹资的角度对“高校企业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由于实行了企业化制度,高校的筹资方式可以是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银行借款、商业信用;也可以是留存收益、融资租赁、发行公司债券等。这一切对于大多数高校经营者来说都是不擅长的。

(五)从投资的角度对“高校企业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由于高校企业化制度的实行,高校可以进行项目投资、证券投资和各种短期投资,而每一项投资都是和教育截然不同的业务,许多企业家都头痛不已,教学单位怎么可以胜任?

(六)从高校的发展壮大中看“高校企业化制度”的可行性

2001 年以前,烟台教育学院、烟台职工大学、烟台广播电视大学、山东省轻工业经济管理学校、烟台工业学校等一些学校都因为经费不足、办学质量差、学校之间无序竞争等原因,面临着倒闭的生存危机,如果实行企业化管理,单靠收学费养活学校,必然引起各个学校间更加激烈地无序竞争,结果必然会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烟台市政府果断地将三所成人大专和四所普通中专合并,组建烟台职业学院,成为由烟台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校,成为省内最早的高职院校和教育部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试点院校。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国试图用高校企业化来减少政府开支的做法是欠妥的;全面推行高校企业化制度在现期内是行不通的。无论从产权制度上还是从企业理财目标上看,高校企业化制度暂时是不可行的。如果从筹资和投资以及主营业务利润等方面考察,高校企业化制度推行的时机也不成熟。从教育本身发展的角度而言,它是全社会的甚至可以说是人类进步的崇高事业,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仍应该用做事业单位来定义高校,尚不能在多数高校中实行企业化制度。

【参考文献】

[1]李建奇.从管理视角探讨高校实行企业化管理[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方小斌.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理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第二篇:和谐社会视角下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探索

和谐社会视角下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探索

田永清

摘要:高校担负着知识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本文根据我院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和加强“班级指导员”和“宿舍联络员”制度的重要性,并对“两员”的工作素质提出具体的要求,以期对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进行一些有益探索。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途径

一、构建和谐社会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契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建立起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不仅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而且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且也为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思路。高校德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高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决定着高校工作的成败得失,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高校文化是体现大学精神和教育理念的灵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中,高校文化担负着重要的使命。通过对青年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熏陶,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积极的人生态度、优良的道德品质,并逐步培养在今后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时所需要的严谨的学风、探索的精神、创新的勇气,是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高校还是智力密集、人才荟萃之地,应当领社会风气之先,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和辐射源。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高校应当大力建设和自觉弘扬和谐文化,为全社会做出表率。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以和谐为价值取向,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科研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而创造,由全体校园人共享,反映其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等方面特性的以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

高校德育工作对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德育工作把社会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转化成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和道德品德,并作用于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来自社会存在,反过来又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它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道德观念,培养具有当代社会思想品德的人才,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我们要充分发挥德育的社会功能。

高校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性必须把握一些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工作特别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各种思想观念都会进入大学校园。同时,敌对势力也在试图利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各种方式宣扬、渗透其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以此来影响青年学生。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工作特别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确保高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二是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文化是人的精神创造,不能采取强制统一的简单做法,而应尊重创造主体的多样性选择,鼓励他们在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这样,才能营造产生新思想、新观念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一批具有创新理念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职责和任务。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师生为本,立足于广大师生员工特别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运用师生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为了积极探索提高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就需要先对德育工作中既是主体又是教育对象的高校大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在人的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江泽民:《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79页)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诞生于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生活较安定而从容。在中国日益开放,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交织的社会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在面临众多机遇的同时,也经历着更多的诱惑。他们总体具有乐观、进取、勤奋、竞争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政治观念上,呈认同、乐观、上进态势;在社会热点问题上,关注多、忧患多、思考多;在成才意识上,求知、求新、求整体素质提高;在价值取向上,既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关注社会整体的进步。但不可忽视的是,其中也夹杂着不少负面的、消极的成分,如集体观念淡薄,责任感丧失,甚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大学同学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严酷现实,往往会给他们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和心理失衡,轻则造成学习障碍,重则对社会产生误解。既传统又前卫的“矛盾综合体”成为当代大学生主要的思想行为特征的写照。

具体来说,有如下表现:

1、个人本位价值取向明显,但又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不少学生在对具体事件的判断和实际行为中,常以个人得失作为依据,并体现出明显的自利化倾向。在维护公共秩序的同时,表现出“个人自由不应干涉”的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此同时,大部分当代大学生在涉及大是大非的国家或集体事件时,仍然保有中华民族重视国家利益,集体主义意识强的优秀传统。在观念上绝大多数学生认同“集体利益至上” 或“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认为有必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理想信念受实用主义影响,但仍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当代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追求明显弱化,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已经渗入日常生活。如为了个人的顺利发展已成为多数学生入党的现实动机,而不是基于对党的热爱。但这也并不排斥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如在汶川地震和奥运圣火传递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和重大公共事件中,表现出的令人吃惊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与民族未来前途及命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往的片面认识。可以说,当代大学生整体来说还是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

3、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自主意识凸显。当代大学生,由于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特别是生活在城镇中的大学生从小即得到家长和亲友高度的关注,所以使这一代人缺乏独立意识和生活能力。然而,离开了父母的关注,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如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数学生表示学校应该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在教育形式的选择上大部分同学最认同的是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少数同学认同“以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典型教育”和“形势政策讲座”。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认同学校应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对于说教式、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抱有明显的反感和不接受的态度,他们更希望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和自主探索而受到教育。

4、个人发展目标明确,成就动机较强,既有近期打算也有远期规划。

当代大学生多数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目标;虽然不像父母期望的那么宏伟,但很实际。有的学生从一年级入校就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有的学生对于大学毕业已有了初步的打算。有的学生觉得生活的意义在于“实现自我,努力竞争”或“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可见,大多数学生对未来既有实际的目标,也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信心,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并愿意为了自己的目标付出相应的努力。

5、具有理性处理人际冲突的愿望,以及应对挫折的积极态度。曾经对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有人定义为,“冲动”、“叛逆”、“另类”„„提起“90后”,许多人习惯于给他们贴上这样的标签。但事实上,大部分学生能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以较为理性的态度和方式处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主和法治的观念得到弘扬,当代大学生逐渐以理性、成熟的方式面对问题,并且具有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挫折和失败的良好愿望。

三、当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探索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为了更好体现“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新疆教育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院原有思政工作队伍的基础上,建立了“班级指导员”和“宿舍联络员”(以下简称“两员”)制度,协助教学单位和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班级指导员”深入学生班级,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通过与学生谈话,参加学生活动的形式,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宿舍联络员”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在吃住等生活管理情况和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和学院相关部门联系,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积极有益的活动,通过课余活动,对学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能更好地针对实际做出引导。配合学院在民族团结、综合治理、消防安全等方面做具体工作。

笔者认为“两员”制度的实施,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要做好“两员”工作必须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认清一个工作目的:实施“两员”工作制度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培养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是要搞清两个分工:即班主任和“两员”的分工。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班级的日常管理和事务性工作;而“两员”则要将工作侧重点放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包括热点难点问题、心理问题,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是要发挥好三个积极性:首先是发挥好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要主动把“两员”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而非“领导干部”。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寻求“两员”的帮助。只有学生提出需求才谈得上解决问题。其次是要发挥好班主任的积极性,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主动与“两员”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是要发挥好“两员”自身的积极性,“两员”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兄弟姐妹和亲人对待,以“大爱之心”主动关心、帮助学生。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信息接收快,知识面宽,凡事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对“两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要求。没有正确的思想理论、灵活多变的工作方法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做支撑,是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的。

首先要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

“两员”作为学生各种活动和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准,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应当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熟悉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深刻把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处理实际问题。

二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必须热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抱负和责任感,对工作极端负责,不怕辛劳,对业务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具有开拓进取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勇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且在奋斗的过程中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不怕失败的气概。

其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育工作要“去旧有时,变化有序”,针对教育对象的变化调整思维方式与教育方式,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两员”还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第一,基于宽容与理解的健康心态。德育工作的目标是育人。教育的内容必须为教育者所接受,才会对其思想与行为产生影响,也即所谓“入人、化人”。接受的前提即是宽容与理解的健康心态。学生对传统德育方式的反感很大程度上源于过去德育工作“板起面孔说教”和“以我为尊”的僵化模式。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现实情境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必然出现许多与传统格格不入的地方。这些“格格不入”需要德育工作者以更加宽容与理性的态度去对待,而不是视若洪水猛兽,严加防范。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当代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偏失,并寻找其深层次的根源应成为对新时期德育工作者素质的又一要求。

第二,基于平等对话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当代大学生崇尚成功,但不迷信权威。在大学课堂上虽然教师主导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依然占主流,但是,真正受学生欢迎或学生们热切期盼的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在他们心目中好教师的标准之一是能够倾听,乐于又善于与他们交流,熟悉他们的“话语体系”。当然在倾听后稍加引导也是必要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说理说的好,说的恰当,那是会有效力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3页)。因此,基于平等对话的交流与沟通是德育工作者工作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基于长期积累的专业知识。长期以来,由于对德育工作的定位的偏差,学校中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在学术水准上与专业教师存在较大差距。曾几何时,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几乎成了学生的“高级保姆”,其工作繁重琐屑,缺乏专业水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专业教育中必须考虑并努力体现的一部分,也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因此,没有专业准备的德育工作者不可能做好德育工作。

第四,基于丰富实践经历的国际视野。在全球化背景下,德育工作在立足本土的同时,也需要放眼世界。世界眼光或国际思维是培养新一代建设者的时代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德育的意识形态性,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或者根本否定德育工作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及培养“世界公民”的维度,固守或片面强调德育的意识形态功能而忽视了教育的大环境和大背景。德育工作要对本身已经有过或多或少、各种各样国际交往经历的当代大学生产生作用,德育工作者的国际交往经历和交往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大学学科建设凸显提升国际性议题的今天,大学德育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交往能力,丰富自身的国际交流经历,形成对人类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这种经验对深化并丰富德育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意义非常。当代大学生成为校园学生群体的主体,并不意味着德育工作的“不可为”,恰恰成为创新德育工作的新契机。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的现实情境之下,在凸显人才培养质量的议题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的背景之下,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和德育工作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特别是对于面向未来社会的大学而言,更要像对待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学术大师那样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重视在学校发展规划设计中体现德育与专业教育、道与术的和谐统一。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2006年10月。

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

6、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三篇: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如何推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是各大高校应当重视和考虑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出发,指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以此为基础阐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促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企业所面临的国内与国际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管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推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文化素养、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型人才是当下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

对于我国众多高校,应用性人才是其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来说,高校在培养学生成为财务管理领域专业高级人才方面的目标定位各不相同。但从实际状况来看,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已经与最初的目标定位相偏离。[1]38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大众教育”依然是我们教育模式的主流,因而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也很难培养出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在这样的状况下,高校应当对财务管理专业相应培养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并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和调整。另外,好多教师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模糊,因而在课程教学中没有很好的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也会影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与最初的目标定位相偏离,并出现脱节现象。

(二)传统教学模式对实践教学模式的限制

在我国诸多高校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其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2]269-270在平常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互动,教师仅仅是机械性的传授理论知识,而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较少,这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大多数高校中,财务管理专业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诸如实验室、教学设施等还不够完备,与专业相关的公共实验课程也比较少。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的存在使得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受到限制,这对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过度重复,导致课时紧张

财务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所涉及的内容比较繁杂。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专业课程教师普遍抱怨课时不够用,不能进行全面的讲解和完整的课程安排。然而出现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主要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过度重复,教材的编排不够合理,交叉与重复现象比较严重。例如,在财务管理中资金时间价值章节与成本核算章节中货币时间价值方面的内容,知识体系和框架方面的交叉重复也会导致教学内容编排的重复,最终引起课时紧张。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财务管理专业学科性质的内在需求

[3]财务管理专业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是以培养和造就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不同于学术研究类型的学科,财务管理专业并不要求学生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及全面的了解,而是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来对专业知识框架进行设置,注重在基础知识及实用性知识方面的了解和掌握,是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应当充分考虑社会发展趋势及生产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职业岗位相应实际需求作为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评价标准。然而,不少高校过于注重对学科体系的建设,而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人才培养偏离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因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进行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企业越来越关注财务管理对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4]14-16一方面要求相关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对企业的运作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要求其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客观分析和准确把握,从而对企业的投资决策及风险防控等环节提出有效的、合理的建议。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众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所培养出的学生存在知识层面狭窄、思维模式比较固化以及综合分析与思维能力较弱等问题,很难满足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要求。经济全球化日趋加深,企业所面临的国内与国际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因而其迫切需要具备扎实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应用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综合型财务管理人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实际需求也要求高校应当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推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三)就业形式的现实需要

当前的就业形势存在这样的矛盾,就是企业迫切需求优秀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而众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就业困难的窘境,而出现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诸多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使得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所需;

(2)

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编排偏离生产实际,且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缓慢,诸多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其实践经验比较匮乏,对于实际问题的把握和解决上能力不足;

(3)

[5]专业课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机械传输而忽视学生实际,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将导致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对教师过于依赖,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将致使学生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因而,高校应当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对财务管理专业相关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财务管理专业相关课程应当秉承扎实基础,拓展学生知识层面的原则对专业必修及选修课程进行编排和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其专业方面的业务能力。

[6]64-66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当注重财务管理专业各应用型课程的基础知识,整合知识架构,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群与课程群。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一方面要保证学科之间的衔接性与系统性,另一方面应当结合课程培养的目标与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注重专业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二)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应当充分结合企业财务管理岗位的实际需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运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进行引导和启发,注重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不应当完全依赖教材,单纯的进行理论知识的传输,而应当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与工作岗位需求,将具体的案例引入教学过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在教学方式方面,应当将学生作为主体,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探索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借助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因而其课程教学应更加注重实践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的重要性,因而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为学生开辟实践训练的平台,安排学生去合作企业学习,了解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通过实习和锻炼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还可以与企业签订协议,以教学-就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实现定向培养,从而培养出满足岗位实际需求的适用型人才。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师不但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当具有丰富的专业领域实践经验。因而推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高校应当注重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积极邀请或聘用企业财务职员、财务经理来校讲学,促进其与师生进行经验交流,丰富课堂形式,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层面,进而提升专业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企业所面临的国内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从而为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推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是当下众多高校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学校应当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并结合经济发展形势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可以从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郝丽娜.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商,2015(11):38.[2]孙晓琳.独立学院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问题探讨

[J].经济研究导刊,2012;

(35):

269

-270.[3]孙萌颖.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4]刘贤仕.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常州工学院为例[J].北方经济,2012(20):14-16.[5]刘鑫春.对应用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4(3).[6]卢利红,华中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师,2012(7):64-66.

第四篇:科教融合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科教融合”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也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青年教师正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对提高高校师资队伍整体实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一项新挑战、新任务。

我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建设“特色鲜明、服务地方、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工程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离不开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队伍,其中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是未来学校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的生力军。为此,新时期探索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部分高校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目前,高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高校过分强调教学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反映在对青年教师的态度上,直接表现为重使用、轻教育,片面地要求教师教好书,而忽视了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高校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开展了很多对教师的培训,但是往往重视专业功底、教学能力的培训,不注重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此外,对青年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高校各级领导也有认识不一致的地方,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对青年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党组织的事情,自己只要参与一下就可以,在整体工作推进上难以形成合力。这种现状,使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异常薄弱,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

2、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不科学、内容不完整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教育方法和手段陈旧,方法多是读文件、念稿子,比较枯燥、乏味,这些传统的教育形式对网络时代的青年

教师而言已经失去了吸引力,自然谈不上说服力。同时,在内容上,多是一些上级的报告、讲话,缺少对青年教师工作、生活等问题的关注,脱离青年教师实际,难以受到青年教师的欢迎,也引不起青年教师的共鸣。这就导致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不强,作用难以发挥。

3、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青年教师自我教育不到位 自从我国高校扩招后,高校人数迅速膨胀,高校管理工作的重心更多向学生倾斜,对教师的教育管理相对弱化,特别对青年教师的教育管理更加薄弱。同时,许多高校在管理内容上是重科研轻教育,重业务轻思想,在教育方法上沿袭传统的行政方法和灌输方法。另外,受多元价值观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当代青年教师在面对外面世界的各种诱惑和干扰时,不能做到言行合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在面对诱惑时甚至发生了偏移,从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

4、部分青年教师敬业精神不强, 责任意识淡化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高校部分青年教师个人主义思想膨胀,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偏移。有的青年教师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态度,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利益关系,集体主义观念、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弱化;有些青年教师缺乏应有的职业精神,工作不能认真负责,事业心、责任感不强,不安心于教学,心态浮躁;有的青年教师满足于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对违纪行为视而不见,不批评教育,不愿花时间去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甚至有的青年教师有“得过且过、无过便是功”的消极思想,工作中存在着但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想法。

三、以“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办学模式为抓手,探索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

科教融合是建立在科研与教学目标一致性理解的基础提出的,是对大学科研育人功能回归的诉求。科教融合将知识的产生、传播与传承创新有机统一起来,教学与科研之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内在融合,已使两者在本质上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科教融合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大学科研和教学的终极目标都应该是培养人才,这种培养人才不仅是对学生的培养,也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协同育人是基于协同学理论而提出,是指通过科教协同、校内协同、学校与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等的协同,努力将优质科研资源和校外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共同承担育人的职责,将协同学理论运用于教学科研实践中不仅能提升教育的价值功效,并且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全面育人的目的。某学院按照教育部推进试点学院综合改革的要求,同时设立了交通研究院和交通规划设计院,合署办公,内部实行“三院合一、各有侧重、相互支撑”的管理体制。其目的是打破传统二级学院的办学机制,探索一条“教学与科研融合、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联动”的新模式。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切实做好青年教师的引导和发展工作

学院党总支始终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根据学院实际科学设置支部组织,充分发挥了教工党员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学院党总支在实验室、课题组、项目组和科研平台等青年教师较多的学术组织中设置党小组,把青年教师凝聚在党的周围,在青年教师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构建充满活力、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根据青年教师的思想状态和实际工作,按照“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加强互动”的党小组活动形式,增强党组织活动的亲和力、凝聚力,切实增强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学院党总支十分重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增强正能量对青年教师的影响。通过创建党建微博、QQ群、飞信群等方式加强与青年教师的思想沟通,及时把党的主张、党的政策以及周围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进行宣传。通过网络互动性和便利性的特点拉近青年教师和党组织及广大党员的距离,引导他们紧密围绕在党组织的周围。对要求入党的青年教师,学院党总支制定详细的发展培养计划,选派业务素质高、政治素质硬的老党员担任青年教师的培养联系人,实行定人联系、定案培养、定期考察,帮助他们在政治上尽快成熟起来,及时把培养成熟的优秀青年教师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壮大青年教师的党员队伍。

近年来,通过学院各级党组织的教育引导,我院博士后郭璘老师和海归双博士吕晨曦老师先后加入了党组织,入党后,学院党总支继续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与使用,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两位新党员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次性评上了副教授职称。

2、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增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

学院党总支以解决青年教师关心的实际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及时掌握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引导工作,并把思想上的引导与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有机结合起来,为他们的工作搭建良好的成长平台,以此激发青年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新进的吕晨曦老师遇到女儿入学问题时,学院党总支及时与上级党组织汇报,通过学校党委书记联系帮助,及时解决了吕老师女儿的入学问题,使他能够更加安心的工作。

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上遇到的困难问题,学院实施了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的导师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科研环境。学院选择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骨干作为他们的导师,在“备、教、辅、改、查”等各个教学环节上给予指导,通过“示范课”、“观摩课”等形式向青年教师传经送宝。同时,在助课、备课和试讲等环节上锻炼青年教师,并且还随机听青年教师的讲课,课后让青年教师“说课”,与青年教师讨论讲课的得失,并进行指点。在科研上,指导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甚至推荐一些优秀青年教师担任课题负责人。在思想上,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指导,增强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对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学院党总支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使得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政治上关心、业务上培养、生活上帮助、感情上贴近,使得青年教师从内心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从而培养他们对党的感情,进而把青年教师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及时”,做得“常态”,做得“实效”,达到思想引领与青年教师的事业凝聚相结合,日常管理和解决青年教师的现实问题相统一,真正做到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构建加强青年教师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3、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构建科研团队,着力提高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热情

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素质,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学院党总支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引进来”—邀请一些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作客“风华讲堂”,开展学术报告会、科研专题讲座等学术活动,向青年教师介绍专业领域和相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前沿信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这些专家、学者将自己的学识魅力和师德操守通过报告会的形式传递给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教育形式感染力强,启迪深刻,对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青年教师来说,能收到其他教育形式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走出去”—积极安排青年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院校、研究机构考察、进修,到名师身边研修、工作,学习掌握前沿的专业知识、科研思维、研究方法。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校内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科研业务学习、学术讲座、沙龙论坛等多种形式,组织青年教师探讨学术热点问题,交流学术研究心得,使青年教师从中获取科研信息、捕捉科研灵感,锻炼科研能力,提高创新水平。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开阔青年教师的视野,丰富青年教师的内涵,促使他们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之上,结合现在从事的岗位,以学术前沿为导向,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抓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科研道路,实现从学生时代的被动科研到任职高校教师的主动科研的转变。

学院积极为青年教师的科研给予一些政策倾斜,采取一些鼓励和帮扶青年教师申报科研项目的措施,比如,出台“逢报必奖,立项再奖,校院双奖”的科研奖励政策,学院的科研奖励标准高于学校的标准,对申报高层次的科研项目给予前期研究资助,报销部分申报工作经费。在项目申报中坚持公平公开原则,不搞论资排辈,不搞暗箱操作,使青年教师能平等参与竞争,对于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采取青年教师轮流申报制度,确保每位青年教师手中都有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以此锻炼和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加快科研成长的步伐。

学院还积极组建青年教师科研团队,为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组建的科研团队以开展科学研究为核心内容,以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等为重要依托,以实现科研创新为主要目的,团队成员在专业知识上能优势互补,从而在开展科研工作、攻克科研难题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有利于实现人才群体效能,激发团队成员内在的科研潜能,以科研团队的熏陶、引领实现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

4、坚持“科教融合”理念,加快学科建设,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

科教融合有利于形成学科、专业与教学的生态链,从而构建规模大、多层次、多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础,教学是架构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同时,教学培养的人才又将促进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学院通过学科带头人的引领,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科团队的青年教师主动开展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依托学科发展,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在制订学科发展规划时,学院引导青年教师对自己的科研作出长远规划,尽早明确未来的科研领域和方向,并把其研究方向归入相应的特色科研方向,通过特色科研方向的建设来促进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实践中,学院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科研团队,同时也促使学科带头人重视团队建设,凝聚力量发展优势研究方向和优势学科,在提升学院整体科研水平的同时,让青年教师找到学科归属,使得青年教师在进校后一段时间,即可以找到自己的学科归属,又能在学科团队的帮助和影响下,迅速提高科研能力。

科教融合是实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勇于创新的意识,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学院青年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科研项目,通过将自己研究领域的实例及最新成果融入到本科教学中,使许多教学内容可以变“讲授教材”为“讲授科研心得”,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领域,加深对课本中理论和概念的理解。把科研成果引入到本科教学的课堂,用最新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材理论体系,大大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语言、教学技巧等方面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科教融合促进了学院的教学改革,学院依托科研优势,将科研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和新材料等运用于教学,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开设新课、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等。使青年教师的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和开放性,通过科研与教学的双向促进,使得教师永远置身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促使教师不断反思和成长,实现自我突破。

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发展,更加关系到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未来,谁赢得青年,谁就赢得未来。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是需要青年教师自身、学校、社会和国家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富有时代感,我们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把握青年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特点,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第五篇:科技馆的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探索

科技馆的企业化运营管理模式的探索

摘要:科技馆生存与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应搁置单一性,放量多元性,探索多元化科技馆经营管理模式。科技馆企业化管理经营是科技馆运营模式探索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科技馆 公益性 企业化管理

谈论科技发展,巡视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发展,不可忽略科技馆存在与发挥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需要直面这样的现实,即科技馆的生存发展,急需给予正确的导向,给予可充分调动积极性的体制机制,使其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借此,浅议科技馆企业化运营模式的可行性,以期寻求科技馆的管理与发展之道。

一、科技馆的本质及其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占据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技术协议制定的《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中指出:科技馆是一个不追求赢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科普教育宣传机构。它是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我国科普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馆的功能是向公众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作用。

2001年12月18日上海科技馆的成功开放,标志着全国科技馆建设进入又一个高潮,各地地方政府投资科技馆的热情经久不衰,科技馆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的重要性被予以高度重视。以“科学中心”为样板发展起来的科技馆,一是通过对原有科学技术博物馆的改造来实现,另一个途径是兴建具有现代特色的科学中心,通过简明而有趣的方式介绍科学原理,以引起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力。科技馆进行教育的方式是展览、实验活动、培训交流等活动的有 1

机结合。在科技馆里人们了解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贡献,了解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和规律,从中得到启迪,以创造美好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科技馆事业必将向前发展。

二、科技馆目前主要的运营管理体制及面临的矛盾

国内大部分科技馆主要是由政府投资,由公益性事业单位进行运营管理,经费来源主要为各级财政拨款,极少数科技馆由企业进行运营管理。综观目前国内科技馆的发展,虽呈现迅速发展的势头,但科技馆在运营管理中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一)科技馆的公益性与经营性之间的矛盾

科技馆是面向全社会、面向公众的科普宣传教育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机构。这就决定了科技馆的运营管理工作,不能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而是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最终目标。但由于多数地方政府只重视建馆而忽视管理,而科技馆接待越多损坏率越高,经费缺口越大,成为其经营发展的瓶颈。

(二)科技馆运营管理机制与运营管理需求之间的矛盾

大部分科技馆属于事业化运营管理机制,采用收支两条线的方式,导致科技馆的运营管理的优劣,同工作人员的收入、福利水平没有太大的关系,反而组织的多、接待的多,容易导致运营经费的紧张,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得科技馆的服务无法更好的满足民众的需要。

(三)科技馆人员素质的提升与科技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科技馆的工作人员即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懂得展品的基本原理、维护、维修,技馆的管理及活动的市场运作,更要懂得公众的学习心理,能够引导青少年从事科技活动,这就需要一支懂业务,有技术,能创新,善于组织,能教学的展教骨干队伍。但目前事业化管理的体制,在员工配置上讲究编制,人员相对固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无法根据科技发展的需要及时吸纳相关的专业人才。

三、科技馆企业化运营管理模式的探索

(一)科技馆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尝试

科技馆的建成开馆不是最后的成功,通过实施科学的运营和管理,管好用好科技场馆和设施,实现好科技馆的功能,发挥好科技馆的作用,这才是最终的目的。为此,在当今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科技馆生存与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搁置单一性,放量多元性,探索多元化科技馆经营管理模式,允许并推动官办、民办、合办等多元化并存的运营管理体制。厦门市科技馆就是采用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由企业运营管理的体制,是科技馆企业化运营的一个尝试。

(二)科技馆企业化管理必要解决好以下几个认识

1、企业化经营管理要立足公益的根本性

从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看,科技馆是一项利在长远、功在千秋的事业,如果要追求片时片刻的经济利益,无法从发展科技馆事业中得到。发展科技馆事业应该立足这样的基本,即从工作起始点就要具有战略的高度,要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提高科技馆事业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战略性,要肩负着弘扬科学技术,倡导科普知识,引导全社会,为振兴国家经济和地区经济培养后续的人才,这也是科技馆存在之本。

2、企业化经营管理要立足创新的特点

科技馆要善于在有限空间里集合最能说明问题的当代科学技术和科普理念,要与国家发展的整体和局部每一阶段上的社会现实,科技水平紧扣在一起的,这就要求在对待科技馆发展问题上,要力求这样一些方面的创新:要力求思想认识上的创新,摈弃以旧为耀的片面;要力求资金来源的创新,做到多渠道吸纳科技馆应用与发展的资金;力求科技馆与社会各界关系的创新,努力拉近二者间的距离,力求科技馆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开创资金和业务双主管。

3、企业化运营管理要立足市场的挖掘

科技馆的发展不能与市场有距离,要善于融入市场,从中谋取各种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条件,要主动放到市场去。要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寻觅到最为合适的结合点,多渠道吸纳资金满,以市场方式填补科技馆作为公益事业在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一是利用科技馆的技术平台,开发相关的科技产品,并推向市场;二是利用科技馆的自有资源,组织创新各种以科技为主题的活动,教育课程,面向各阶段的民众;三是积极寻找同其他企事业之间的共同结合点,运用科技馆科技文化传播的平台,协同其他企事业进行各种专题宣传。如抗震,防御自然灾害、医疗预防和企业科技发展等方面。

4、企业化运营管理离不开政府重视、支持

从全国各地科技馆近30年来运营发展的实践看,由于科技馆其固有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即使科技馆进行企业化经营管理,也离不开政府的予政策及资金支持,政府应该给予关税收优惠政策,给予适当的运营经费补贴,解决其更新改造的资金需求。

总之,科技馆在社会各界推动下才能得到长足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科技产业的形成,通过科学展览与科普经济融合,加速了科技馆社会化进程,提高了公众科普意识,未来的科技馆将朝着多元化运营管理模式并存,各专业共同繁荣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兰建华 《科技馆事业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案》

2、张辛东 姜永生 《浅谈科技馆的发展趋势》

3、徐善衍 《关于科技馆发展趋势和特点的思考》

4、刘吉东 《关于科技馆建设和发展几个问题的讨论》

5、李象益《现代科技博物馆教育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下载02 财务管理视角下的高校企业化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02 财务管理视角下的高校企业化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和谐社会视角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

    论和谐社会视角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 ... 作者:王耀辉 【摘要】本文从和谐社会的高度,在阐述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与创建的主要途径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稳定、文明和谐、安定有序、......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向企业化财务管理转轨的研究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向企业化财务管理转轨的研究 摘要:本文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向企业化财务管理转轨的意义与转轨期间财务管理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当注意的各项问题以供......

    谈财务管理视角下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谈财务管理视角下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摘要]现今社会普遍重视廉政风险问题,高校是廉政风险出现最为频繁的地方之一,尤其是财务机构,该机构属于廉政风险出现的主体,也会诱发其......

    全方位育人视角下新时期高校资助效果探究

    全方位育人视角下新时期高校资助效果探究 摘 要:资助工作的灵魂在于育人,作为高校教育系统工作的重要组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与高等教育相辅相成,应当发挥重要的思想教育作用。通......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策略5篇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策略 一、引言 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高校的学风建设也随之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学风建设主要是对高校学生学习精......

    事件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研究

    事件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研究姚丽丽(上海电力学院 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上海200090)摘 要:从事件管理的角度,在对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党员调查的基......

    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会管理制度建设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会管理制度建设探讨 摘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发挥高校学生会战斗力的保障。由于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目前高校学生会在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

    “文化融合”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文化融合”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 要: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科学技术与先进文化的结合,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融。校园文化与其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