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三岁儿童的发展规律及教育建

时间:2019-05-14 07:4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讲义三岁儿童的发展规律及教育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讲义三岁儿童的发展规律及教育建》。

第一篇:讲义三岁儿童的发展规律及教育建

三至六岁儿童的发展规律及教育建议

武邑县幼儿园

周艳梅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你们好,非常感谢您的到来,您的到来就是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你的到来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对家庭教育工作的信心,相信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有这么多的家长朋友的支持,我会更加努力的把我所学的知识与大家共同分享,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也希望对您有所启迪,有所帮助,而最终目的是希望我们的孩子受益。有很多家长提出了一些三岁至六岁孩子常见的问题,向我们询问教育对策,应广大家长的要求,我们今天来讲一讲《三岁至六岁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常见问题的教育建议》。

今天讲解四个方面内容:

1、儿童发展的六个方面。

2、3-4岁儿童发展常见问题及教育建议。

3、4-5岁儿童发展常见问题及教育建议。

4、5-6岁儿童发展常见问题及教育建议。

首先我们要了解儿童发展包括哪几个方面:

即身体发育、动作发展、语言发展、认知发展、情绪和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

一、下面讲述各自的特点及常见问题 身体的发育、动作的发展:

为了使你的宝宝身体更健康,我们可因采取多种锻炼身体的方法,根据每个年龄的特点可采取不同的锻炼方式。如:在室内:两膝两手着地爬、投球、踢毽子、投沙包、钻过障碍物等。在室外:走和跑接替,走平衡木等来锻炼身体的平衡。

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锻炼孩子自己解开纽扣或系上扣子,拉下拉链、穿鞋等;要学会自己用筷子吃饭。这些都能锻炼幼儿手的小肌肉的发育。家长不能怕孩子自己解开纽扣或穿鞋而浪费家长时间;更不能怕孩子自己吃饭会弄脏了衣服;凡事都替孩子包办,而不让孩子自己尝试去做,逐渐会使养成孩子一些坏习惯。(家长不帮我做,我就不去做;家长不喂我吃,我就不吃等等)。

认知发展:

首先了解认知大体区分为三个范畴,首先是感知,这是认知的起点;其次是表象,它既具有形象性的特征,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再次是概念,这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抽象,具有抽象性。比如学数学来说,画出三个气球,小班孩子一开始只会点数,到了中班根据自身积累经验能张口说出“3”,还能写出3,道了大班发展到会写出算式1+2=3.中班孩子一般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关于减法学起来就很费力,大班孩子能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关于20以内加减法就很费力。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家长要了解幼儿每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不要强迫孩子每天必须写写写、算算算,剥夺孩子玩的权利。

手指游戏可以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很多人认为,智力的好坏就是用聪明不聪明来衡量的。其实,智力是个复杂的系统,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所以,人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能力或专长不等于智力好,例如有的人记忆力特别好,但逻辑思维差;有的人语言表达能力好,但想象力、实践能力差,这只能说明某人在某

方面发展得较好,但不等于智力好。只有智力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才能称得上是智力好。这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在幼儿园时期,孩子们在智力系统方面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我们只有抓住时机,注意引导、培养,才能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如何开发幼儿智力?(1)、布置“幼儿环境”,充分提供独立自主的学习机会。

现在的家庭,每个孩子都是宝,在父母的“帮助”下,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被剥夺,追着喂饭,帮着系鞋带,扣钮扣,孩子的智力发展因“过分保护”而受阻。作为家长,应尽可能安排各种安全而具启发性的环境,提供各种小厨具,积木、镜子、小碟子等,让他们在尽情地游戏中促进智力的发展。

(2)、利用对话,促进其智力发展

平时,在路上,让孩子认识各种交通标志,商店标牌,一问一答,通过一遍一遍重复记忆,你会发现,孩子的记忆力与对事物的联想力是远远超过大人预期的

(3)、发展孩子创造思考的能力。

可以让孩子常接触纸、沙土等,阅读各种启发想象力的图书,或鼓励孩子从事绘画、音乐、舞蹈等活动,来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

家长可以多与孩子沟通分享生活中的经验:如,你今天做了哪些好玩有趣的事情?家长尽量多抽时间,给孩子讲故事,丰富孩子的语言,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3—5岁的孩子,家长在讲故事时,适当提出一些简单问题让孩子回答。

5、6岁的孩子,家长在讲完故事后,可以让孩子复述故事。还可以一起看报纸,看动画片,这些都对孩子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帮助。

社会性-情感发展:

家长要多带孩子外出活动,也可以邀请班上小朋友到家里玩,让他有机会练习与人相处的方式。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怕晒、怕冻、怕风吹着,一年四季很少出门,导致外出玩时,见了生人就哭,哭着闹着回家。

例子:

1、去年我们幼儿园小班有一个孩子,父母是教师,工作很忙,平时很少照顾孩子,只有周六日有时间才带孩子外出,平时都是祖父照顾孩子,祖父年龄80多岁,身体很硬朗。孩子只和邻居的几个小朋友们说话,从来不和大人说话。性格内向。入园以后表现:刚入园时,只和邻居的小女孩说话,不和老师说话。家长告诉老师说:“我的孩子内向,不和别人说话,上厕所你要提醒她否则会尿裤子的。”结果班级的老师幼儿们每次上厕所,老师必须提醒她,否则宁可憋着,也不说话。

后来,经过半年多的家园共育,孩子变得很开朗,敢于大声回答问题,和小朋友在一起很开心,敢主动和老师们打招呼。

我们想一想,孩子开始入园不和老师交流,难道是孩子的错吗? 其实,都是做家长的不注重和孩子沟通,不带孩子外出和同伴交往而造成的。

2、中班一个孩子,爸爸在外地上班,妈妈在家照顾他,很少外出,入园后,教师喊他的名字他都不知道在叫他,不会和小朋友玩,不给小朋友交流。老师就说孩子智力有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教师的刻意关注,孩子能主动和老师打招呼。也会和小朋友

一起玩游戏。

通过这几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们需要与同伴交往。我们都是从孩子成长起来的,相信大家跟我有一样的感触。我们小时候经常是脱离家长的监视,完完全全、很纯粹地跟同伴玩耍,不管是开心还是不开心,都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得到的情感体验。而现在的孩子,游戏的范围很小,很多的孩子都被圈在家里,只有自己的玩具、家里的电视陪伴着,其实,这样的生活氛围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我们都知道“吃一堑长一智”这个道理,有些事,只有自己经历了才会想办法去改善,才会得到直接的经验,这要比我们大人多次说理、教育更为有效,而且,在同伴交往中,他们会体验到合作与竞争,会感受到在家不一样的环境氛围。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经常性地创设条件,鼓励孩子跟同伴交往,同事家的、邻居家的、或亲戚朋友家的孩子都行!

二、三至四岁孩子常见问题的教育对策

案例一:

“我的孩子特别不听话,你叫他干什么他偏不干。还特别好动,好象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要动一动、试一试,你告诉他电源插座不能动,很危险,可他非要去摸一摸,什么都不怕,你说我该怎么教育他。” 案例二:

有一次,我带着我的孩子去买衣服时,碰到一位妈妈领着宝宝买衣服,妈妈被一套漂亮的套装所吸引,并让宝宝试一试,可宝宝偏偏不试,而是拿着旁边的一双旅游鞋不放手,妈妈夺都夺不下,最后孩子号啕大哭,衣服没买成。妈妈只得拉着孩子离开了,并且一边走一边气呼呼地说:“没见过像你这么不听话的孩子,这么漂亮的衣服不要,非要双鞋子,还耍赖,真让你气死了。

作为家长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该怎样面对呢?是大声呵斥,还是静下心来讲道理。那么,你的做法见效了吗?刚才的案例带给我们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乖巧,不听话呢?

不听话包括任性、叛逆、自负、自私、依赖等,这里主要指孩子任性的表现。

(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必须要先了解3、4岁孩子的年龄特点。

1、源于身体活动能力的提高。

3、4岁孩子大肌肉的发展较快,身体动作也较前协调,而且大都喜欢跑、跳。(例:哪儿不好走走哪儿,马路牙,有水的地方、凹凸不平的地方等。)三岁儿童身体活动能力已经较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去做.因此他们就渴望扩大独立活动范围,不断尝试去独立完成新的事情。即使完不成也要试一试,不管结果怎样。但这些要求往往会受到家长的阻拦和限制,为什么制止呢?因为这些事情在大人看来根本没有结果,比如说:孩子在用积木搭房子,他把两个圆球放在底下做房柱,大人明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就会告诉孩子这样做不行,孩子可不买你的帐,因此就会产生反抗。我们做家长的这时就会说:这孩子真不听话。

2、源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三岁的孩子正处于自主敏感期,三岁以前还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三岁以后他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别人让“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我”自己想做的。因此,他们就顽强地想表现自己的意志。但是这种表现往往与成人的要求相抵触,于是孩子就会有挫折感,从而导致反抗行为。

3、源于情绪和思维的发展。因为三岁孩子在许多方面发展得还不够成熟。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他们感到不满,就会以吵嚷哭闹等直截了当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常常被大人认为是故意作对。三岁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也还不高,他们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因此常常显得死心眼。还有他们的时间观念也还不强,因此哪怕告诉他只等一分钟他也不能忍耐,凡想做的事情必须立即去做。这些都会导致儿童的反抗行为。

因此,家长只有真正掌握、正视并了解幼儿这个时期的发展特点,才能读懂我们的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去倾听他们的心声。

(二)、分析家长方面造成幼儿不听话的原因。孩子不听话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是我们家长造成的。

1、父母太过于宠爱孩子。孩子要什么,父母就满足什么,对孩子百依百顺。一旦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便会大哭大闹,直至达到目的为止。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就容易促使孩子形成任性的习惯。作为家长首先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满足,要分清对于错,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无理要求坚决不能答应。但是如果你不答应,孩子就会哭闹,这时千万不能采取粗暴的打骂,要耐心的给孩子讲道理,最好用既生动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予以开导。

2、父母言行不一致。有的家长认为,小孩子只能约束,无所谓信任与尊重,不然他们会不服管教。因此,家长平时不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与要求,甚至不分场合呵斥孩子,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使孩子对家长有畏惧感。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好哄、好骗,往往不假思索就许下诺言,结果实现不了,这样就容易造成孩子心灵的伤害和对家长的不信任。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失去对家长的信任与尊敬,家长的话自然也就不放在心上,逆反心理会愈发严重。例如:家长有事要出门,不方便带孩子去,而孩子却闹着要跟着,这是家长往往采取的措施是对孩子说:你在家等我回来后我给你怎么样或是买什么东西,回来后孩子不闹了也就把许给孩子的事情给忘了,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爸爸妈妈的话失去信任。

3、用各种方式吓唬孩子。有些父母在孩子不听话或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用一些可怕的事物来吓唬。(比如:大灰狼来咬你了,爸爸妈妈不要你了等等)平时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切记要求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有的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过高过严的要求,这些要求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多疑、胆小怕事。产生逆反心理。

4、大人的话是对的,但孩子误认为不对,所以不听从。当父母对孩子发出指令时,如果孩子认为大人的指令不正确,或不一定正确,或不明确时,便会有不执行,这也就出现了孩子不听话的现象。例如:今天的天气很冷,妈妈要求孩子穿件比较暖和的衣服,可孩子非要穿裙子不可。整个早上,母女俩为了穿衣服来幼儿园来得很晚,妈妈没有说服孩子,最后,还是穿着纱裙外面裹着毛衣来了幼儿园。的确,大人的一行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当孩子不听话时,作为大人应从孩子的立场出发,设身处地的考虑一下:孩子为什么要和自己“对着干?”你的话是否孩子非听不行呢?若确实需要孩子非听不行,要选择一种能够让孩子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的看法有他一定的道理。

我个人认为:不应该一味要求孩子听话,父母也应该听孩子说话。

实际上,现在的父母,总想让孩子按照大人的要求做事。这样做的坏处有:

1、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这时的孩子对什么都好奇,对什么都想一探究竟,而父母却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教育。孩子的创造性发挥被剥夺了。

2、减少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大人的安排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且不感兴趣,久而久之产生逆反心理。

3、感觉不到父母的爱。一味顺从父母,只知道按父母要求做事,好象父母就是在利用自己,而不是在施爱。

4、产生自卑。孩子生活在一切都安排好了的环境中,始终走不出父母至高无上的阴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影响了孩子的心理。所以,当你的孩子不听话时,你应该看看自己的命令对孩子的影响,你是否是为了孩子才发布的命令?且你的命令对孩子的行为有什么帮助?孩子到底在做什么?你能不能按照孩子的思路去考虑一下问题?

(三)、正视孩子的不听话现象。

我们每个父母都喜欢自己的孩子听话,但并非是从孩子的自身发展需要出发,而大多数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喜欢孩子在当着别人面的时候对你俯首帖耳,这时你可能觉得挺风光。可当您因自己的孩子顺从听话得意之时,不要忘了这有可能扼杀了孩子的意志力和判断力的形成。由此看出,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未必是件好事;同样,孩子“不听话”也未必是件坏事。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不要整天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和反抗你,要耐心地教育孩子,等待我们的不听话的孩子慢慢长大,孩子就会由不听话变成一个有果断判断力和坚强意志里的孩子。

孩子有时不听话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会有下列几种情况:

1、当孩子专注于自己的事时,“听而不闻”。有的孩子很任性,想做的事必须做完否则就不行,做完之后才能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别的事。对于这一点,作为父母不能粗暴的制止,可以给予一定的时间缓冲。

2、家长总是带着气愤、高亢的声音和孩子说话,时间久了,孩子对成人的喊叫也就习以为常、以后成人如果不提高声音、不重复喊叫,孩子便“听不见”,而且孩子一旦习惯于高亢粗暴的声音,就会逐渐对文明、文明的教育方法采取抗命的态度。

3、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常常会以惩罚来控制孩子,这似乎是我们在教养孩子时最习惯的一件事,但这个习惯一旦养成,长期使用这种方法,会使父母和孩子在亲子关系上出现紧张。

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最要紧的是把这一年龄特征视为正常现象。因为我们知道孩子总要长大。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我们要多一分理解。只要父母能够足够的理解孩子,孩子才能容易接受父母的指导,少一些“不听话”。

(四)、对付孩子不听话(指任性)常见的几种方法

1、冷处理。

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哭闹时,父母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怜悯或让步,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暂时离开他。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做出让步。例如:孩子吵着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自己的高兴、满意和对孩子的关心,然后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往往是比较有效的。比那种大人越吼声音越高,孩子越闹越凶的方法还是可取的。

我在平时,就经常用这种方式,记得我女儿三岁时,要上幼儿园了,就从老家把她接来。在老家,有爷爷奶奶宠着,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要什么都会满足她的。跟着我们,合理的要求我们满足她,不合理的要求就不满足她,她就在地

上趴着哭,不起来,我很生气,就往屁股上打几下,光打也不是办法啊。干脆不理她,她觉得没趣时,就不哭了。

2、转移注意力。

这种方法用这个年龄段非常见效。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为新鲜的东西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转移注意力后再进行沟通是最好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应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让亲情得以双项交流,家庭教育就会多几分顺利,另外,做家长的要学会心理换位,设身处地的从孩子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

大约一个月前,我因病在家休假,女儿中午放学哭着回家,我问为什么哭啊?他说:“我想要发卡,爸爸不给我买。”当时我在做饭,她就在客厅里呜呜的哭,我就喊:“女儿,看看我们厨房里有哪些红颜色的东西?”她就跑过来看了看说:“垃圾篓、洋葱、西红柿。”我又说:“看看我们客厅里有哪些红颜色的东西?她就跑出去看了看,就又跑到厨房告诉我。我又说:”看看我们卧室了有哪些红颜色的东西……就这样几个回合跑来跑去,就把买发卡的事忘记了。

3、提示在先。

掌握了孩子不听话的规律后,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不听话的发作。如:孩子每次跟父母出去总是哭闹这要父母抱,可在出去之前就跟孩子说好:“今天上街不要妈妈抱,你要自己走,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再走,不然就不带你出去了。”

4、激将法。

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去克服自己的不听话。

5、适当惩罚。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不用多费唇舌,过了吃饭时间就把食物全部收走,一会儿他饿了要吃东西的时候可以适时教育告诉他着就是不好好吃饭的结果。你不用担心饿坏孩子,一顿两顿不吃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是不会有影响的。

6、父母教育统一。

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观点应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时,父母应统一要求。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不听话只会愈演愈烈,很难得到改正。

7、让孩子选择。

让孩子在多种选择中做出决定,因为是他自己的选择,他不太好意思发脾气。我们家长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多年的经验证明,“淘气”的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的空间,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创造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如果把孩子捆得死死的,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他们就不能去进行创造。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有“淘气”的机会,让他们自由自在的去想象、去活动、去创造。三、四至五岁孩子家庭常见问题的教育对策

许多研究表明:4~5 岁幼儿的心理发展比2~3 岁时迅速得多。这个时期的幼儿不仅活泼好动,而且好奇心强,提问多,想象、思维等各方面能力都有了较大程

度的提高,这就给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提问,保护孩子好奇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有关儿童的“六大解放”中包括“解放儿童的嘴,使其能说。”小孩子有问题要允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发展其思维、理解能力。但现在的家长大多不愿让孩子多提问,或是由于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孩子只能惟命是从;或是由于忙于日常事务, 无时对答;或是知识水平有限,无力作答;或因情绪波动,无心应答;甚至采取应付的态度和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从而扼杀了孩子好奇、好问的天性,给其心理发展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其实,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从1 岁半起就进入第一个好问期,喜欢提问一个个“是什么”的问题;3 岁以后进入第二个好问期,提问往往以“为什么”为主;4~5 岁正处于好奇、好问的关键年龄,提出的问题不仅多,而且问题的内容涉及面广,很多问题也使成人难以回答。作为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提问,保护孩子好奇心。具体说来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鼓励,认真倾听孩子的提问。家长应明白爱提问题的孩子往往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因此,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家长要耐心地认真倾听,做到有问必答,使孩子从心理上感到受到了重视和支持,切不可加以斥责,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可用“去去去,就你事儿多”、“烦死了”之类的话压抑孩子提问的积极性,否则,就会影响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其智力开发和个性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2、注意回答孩子问题的艺术。4~5 岁孩子提的问题,从回答的难易角度看,大致可分几类:一类是简单易答的问题。对此父母应立即回答,在引导孩子思考的基础上,直接为孩子提供明确的答案。一类是由于父母知识水平有限,一时难以答的问题。不能不懂装懂,应老实地告诉孩子,等看了书或请教别人后再告诉他,也可与孩子一起找答案。孩子的问题虽暂时得不到回答,但借此机会却使孩子懂得了获取知识有多种途径。父母一旦弄懂了的答案,就应及时认真地向孩子作答。这样不但满足了孩子求知的欲望,久而久之也培养了孩子刻苦钻研、不耻下问、忠诚老实、实事求是、恪守诺言等好的品质。一类是难以深入浅出向孩子说清的问题。比如出生的知识。5 岁的孩子都会提出“我是从哪儿来的?”,而对这问题的回答却是五花八门,较常见的是用捏造事实的方式欺骗孩子,如“你是别人送来的”“你是从某某地方捡来的”“你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等。这不仅违背科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就会因此感到迷惑意外而产生不安全感,甚至认为父母说谎,影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父母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开始就必须遵循适时、适量、适度的原则,必须符合科学,必须谨慎。

3、注意提问少的孩子。好奇好问是4~5 岁孩子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作为家长应鼓励孩子多思考、善探究、勤提问,敢于异想天开,勇于标新立异。如果有的孩子提问极少,应当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看孩子的脑器官有无缺损? 家庭环境中的气氛是否过于沉闷,刺激是否过于单调? 父母是否过于严厉,极少与孩子进行语言、情感上的交流? 孩子是否外出少,接触新异刺激少? 是否性格孤僻,不合群? 以上这些都可能抑制孩子的好奇,导致少问。总之,作为家长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便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四、五至六岁教育常见问题及教育要求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而大班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他们渐渐接触正式的学习,参与写数、认字等学习活动,如果能在这一时期培养好习惯,到小学去后,能很快度过不适应期。

而今天,我强调的是,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培养良好的习惯。

首先,生活方面的习惯。

1、早睡早起。孩子需要充足的睡眠,但并不是任由他什么时候睡,睡醒再起。因为,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必须早睡早起,要准时上学,要完成作业,还少了午睡时间。要应对强度加大的学习生活,必须要有良好的作息作保障!现在,据我了解,有很多孩子晚上睡觉时间很晚,大多都是看电视,大班的孩子,男孩还是喜欢动漫,女孩有的已经喜欢跟妈妈一起看言情剧了。但不管是干什么,都应该有个时间的度,作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如果您经常麻将夜归、应酬晚归,孩子就有了反面的榜样,您的话就没有威信,有时还会被孩子一句“你也很晚才睡的。”封住了扣。所以,我们应该跟孩子一起努力,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我的儿子每天都是9:00前上床睡觉,早起6:40起床,从上幼儿园起一直到现在,现在上五年级了。

2、自主穿衣、整理床铺的习惯。这个习惯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我们不要求孩子能把被子叠起来,只要把枕头、被子放好铺平即可。

举例子:我表姐的儿子现在上初一年级,自理能力很差。

6、7岁以前衣服都是妈妈帮他穿,自己从来不动手;上了小学以后,衣服还是妈妈帮着穿;在上初一前的暑假,才教给孩子怎么穿毛衣,怎么脱背心,在学校自己也能穿上,可在第一次放假回到家时,就说:“妈妈,我又不会穿衣服了”,妈妈就问他:“怎么在学校自己能穿上衣服呢?他说:“其他的学生都是自己穿衣服,我没别的办法,只能自己穿。”

3、做一个会感恩的人。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了,一个孩子最起码有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6个大人服侍着,如果一味地宠着,会助长孩子的自私心理。现在,我们在电视中也经常能看见现实生活中儿女对父母不孝、不知感恩的事例。为使孩子有爱心,会感恩,我们家长一方面要以身作则,自己给孩子做好榜样,关心自己的父母,带孩子经常跟他们交流交流。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机渗透。

我现在基本每周末都会抽时间带孩子回老家看看公婆,买点吃的,有时会买件衣服,东西多少不重要,关键是孝心,其实这些行为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你的孩子。我们作为子女,应该孝敬老人;作为父母,我们又应该以身作则,教育自己的儿女。

其次,学习方面的习惯。

1、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大班的孩子,学习的需求日渐高涨,我们家长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养成孩子阅读的好习惯。读书需要环境,可以是亲子阅读,也可以是家长提示性阅读,但读后都应该有个反馈,或提问,或交流。不要以为给孩子一本书他就能很投入地读,他同样需要你的关注,如果他看到父母也有阅读的习惯,他很快就会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的。但是,大班识字,其出发点仅是培养孩子的兴趣,不要过分强求,以免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2、培养正确的读写姿势。说到学习、写字,很多家长就会联系到考试成绩,还有一个视力问题。为了孩子到小学去后享受学习,我们在大班学习写字时就开始强调读写姿势。在学校,有老师经常督促,孩子会注意,稍微好些,但在家里,要保持正确的姿势,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情,他们会挑自己认为舒服的姿势进行学习、看书,所以在家里,家长也应该强调,不该心软的地方绝不能心软!

现在的孩子,从小学起,近视眼很多,一是遗传因素,更多的是写字姿势不正确,要么趴着写字,要么躺着读书,要么长时间看电视或玩电脑,不注意保护眼睛,造成很小年纪就戴近视镜,作为老师或家长要特别重视,发现姿势不正确

要及时纠正。

3、培养孩子自己整理学习用品或玩具。家里有了个孩子,很容易变成“垃圾场”,吃的、玩的、学习用的,会随处可见。如果听之任之,到小学后,孩子和大人都会头疼,因为不会整理,所以会出现今天文具不齐,明天作业忘带等等丢三落四的现象。因此,在学前培养整理自己东西的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与人交往方面:

今天,我们在这里一起探讨了关于3-6岁孩子常见问题的教育对策,相信在座的家长对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也希望您把您的收获和经验与您身边的家长进行交流,让更多的宝宝再快乐中成长,让更多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谢谢大家!9

第二篇:三岁儿童故事文字版

孩子阅读故事是获取知识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一起来看看三岁儿童故事,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三岁儿童故事篇一:

从前,有一对老人,他们有一个小孙女,名字叫玛莎。玛莎从小就特别聪明可爱。

有一天,小伙伴们要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和浆果,来叫玛莎一起去。

玛莎对爷爷奶奶说:“爷爷,奶奶,我想和大家一起去森林里采蘑菇和浆果。”

“去吧,去吧,记住别走散了,要不你会迷路的。”爷爷和奶奶不停地嘱咐。

大家来到森林里,开始采蘑菇和浆果。玛莎从这一棵树采到另一棵树,从一个灌木丛采到另一个灌木丛,不知不觉的,离小伙伴们越来越远了。

小玛莎害怕了,大声地喊起来。可是,谁也没有回答她。

小玛莎迷路了……

当她走到森林深处时,看见了一座小木屋。她敲了敲门,没有人回答,轻轻一推,门自己开了。小玛莎走进去,心里想:到底是谁住在这儿呢?

她哪里知道,这里住着一头大熊啊,而且这时他正好回家来了!

“啊哈,一个小女孩!”大熊说,“你以后就住在这里吧,给我煮茶、熬粥,还要喂给我吃!你要是逃跑的话,我一定会抓住你,然后吃了你!”

小玛莎只好住了下来。周围全是森林,就算逃,又能往哪里逃呢?但是,她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爷爷奶奶,时时刻刻都在想办法……

一天,小玛莎对大熊说:“大熊啊大熊,求你放我回家一天吧,我要给爷爷奶奶送一些馅饼回去。”

“不行,”大熊说,“我去替你送!”

这正是小玛莎想要的回答。

小玛莎烤好了馅饼,找来了一个大大的竹篓,对大熊说:“你背上它,送到我爷爷奶奶家。但是要记住:不能在半路上打开竹篓,也不能吃里面的馅饼。我会爬到橡树上,一直看着你的!”

“好吧。”大熊回答。

小玛莎又说:“现在你到外面去看看会不会下雨。”趁大熊出去的时候,小玛莎飞快地钻进竹篓,又把装饼的盘子放到自己的头上。

大熊回来一看,馅饼已经准备好了,就盖上盖子背上它向村庄走去。穿过一座座树林,又翻过一座座小山,大熊实在太累了,就自言自语地说:“我要坐到石头上歇一歇,还要吃块馅饼解解饿!”

躲在竹篓里的小玛莎听见了,马上说:“我看着呢,我看着呢!不要偷懒,不要嘴馋!快点送去给爷爷,快点送去给奶奶!”

“你的眼睛真尖啊,什么都看得见!”大熊一边嘟囔着,一边背起了竹篓继续赶路。

走啊走,走啊走,大熊又累得停了下来,自言自语地说:“我要坐在石头上歇一歇,还要吃块馅饼解解饿!”

躲在竹篓里的小玛莎听见了,马上说:“我看着呢,我看着呢!不要偷懒,不要嘴馋!快点送去给爷爷,快点送去给奶奶!”

大熊吃了一惊:“这个小丫头真狡猾!坐得那么高,看得那么远!”他只好站起来继续赶路。

进了村庄,找到了爷爷奶奶住的房子,大熊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他使出全身力气敲门:“快点开门,我给你们带来了小玛莎的礼物!”几只猎狗发现了大熊,一齐向他扑过来。大熊吓坏啦,丢下竹篓,头也不回地跑走了。

爷爷奶奶来到门口,看见了竹篓。他们掀开盖子,端出盘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竹篓里坐着的正是小玛莎!

三岁儿童故事篇二:

美丽的春天来了,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红红的太阳张开了笑脸。

兔妈妈叫小白兔快点起床,“小懒虫,太阳晒屁股了。”

小白兔说:“今天,我们去哪里呀?”

兔妈妈说:“我们俩到森林里去。”

小白兔说:“好的!”

小白兔和妈妈吃完早饭,小白兔和妈妈出发了。他们俩一边走一边玩。

小白兔看到美丽的蘑菇,有麻点点花的,的花的;有长长得高的,有长得矮的,很多很多。

兔妈妈说:“我们开始采蘑菇吧。”

小白兔说:“好吧!”兔妈妈认认真真地采蘑菇,小白兔一边采蘑菇一边追蝴蝶。

不一会儿,小白兔看见花开放了,他想:“我采一把送给妈妈吧,她一定会高兴的。”

于是,他离开了妈妈到森林里采花,每采一朵,他就往森林里走进一步。他总觉得更美丽的花在前面,就这样,他不知不觉地一步一步走进了森林的深处。

当小白兔把花采够了,想回到妈妈身边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迷路了。

小白兔大声呼喊:“妈妈,妈妈,你在哪儿?”没有妈妈的回答。

他又抬起头问树上唱歌的小鸟:“小鸟,你知道我妈妈在哪儿吗?”

小鸟说:“没有看见。”小鸟飞走了。

小白兔又问蝴蝶:“蝴蝶,你看见我的妈妈吗?”

蝴蝶说:“没有看见。”蝴蝶走了。

小白兔又问小狗:“小狗,你看见我的妈妈吗?”

小狗说:“没有看见。”小狗走了。

小白兔又问小猴:“小猴,你看见我的妈妈吗?”

小猴说:“没有看见。”小猴也走了。

小白兔没有办法了,就在森林里大哭大叫。

兔妈妈采好蘑菇后,却发现小白兔不见了,她心里非常着急,就大声呼喊:“小白兔,你在哪儿?”

喊了许久也没有听到小白兔的回答,兔妈妈没有办法了,她就到森林警察局去报案。

黑猫警长安慰兔妈妈说:“不要着急,我们立即行动去找小白兔。”

黑猫警长他们找到小白兔的时候,小白兔靠在一棵树子睡着了,脸上还挂着泪水呢。

三岁儿童故事篇三:

一天中午,小猫的奶奶要来了,猫妈妈要小猫去河边钓几条新鲜的鱼,给猫奶奶吃。

小猫提着桶子,拿着鱼竿,嘴里哼着歌儿高兴地走着。

突然,它看见一只小兔,拿着球拍正在帮小刺猬把挂在树上的羽毛球弄下来,可怎么也弄不下来。

小猫跑过去对它们俩说:“我帮你们弄下来。”

只见小猫举起长长的鱼竿,小心翼翼地把羽毛球勾了下来,小白兔和小刺猬连声:“谢谢你,小猫。”

小猫来到河边把鱼竿抛进水里,静静地坐在河边一动也不动,等待小鱼上钩。

只见鱼钩轻轻地动了一下,小猫立马就把鱼竿提起来。

“呀,钓到鱼啦!”小猫开心大叫。

它把鱼钩上的小鱼取下来,又耐心地钓起鱼来,就这样,一个下午差不多过去了,小猫也准备回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小猫看见了三只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流浪猫,小猫把鱼分给了三只流浪猫,提着一个空空的桶子回家了。

猫妈妈见小猫提着空桶子回来了,很生气。

小猫就把回家路上的事一五一十的告诉了猫妈妈,猫妈妈听了对小猫说:“儿子,你乐于助人,我为你骄傲。”小猫听了,开心地笑了。

三岁儿童故事篇四:

袋鼠过生日,袋鼠爸爸在院子里敲敲打打,用藤蔓和木板给他做了一个绿色的秋千架。

小袋鼠可喜欢这件生日礼物啦,坐在上面荡呀,荡呀,荡得很高很高,玩得开心极了。

隔壁的小动物们听到笑声,全都赶来了。

小猴说:“小袋鼠,你的秋千真好玩,让我们也玩玩吧!”大家争先恐后地坐上去。

小袋鼠一看着急了,连忙把大伙儿推下来,嘴里嚷着:“不行,不行,你们不能坐!”

“你要怎样才可以让我们玩呢?”大伙儿问。

小袋鼠想了一想,说:“我这个秋千可不是白坐的,要收费。”

“真小气!”小动物们听完,都摇头走了。

刚开始,小袋鼠觉得把伙伴们赶走了,心里还挺得意的。可是玩着玩着,他发现自己一个人荡来荡去也没啥意思。

“唉,要是小猴能和我一起玩就好了,他荡秋千的花样可多着呢!”小袋鼠有点后悔自己刚才的举动。

旁边的袋鼠爸爸看出了儿子的心事,对他说:“那你想想有没有补救的办法。”

小袋鼠看看门外,又低头看看秋千。

“有了!”他一敲脑门,转身跑进屋里,重新拿出一块木板,请爸爸写上“免费荡秋千”五个字挂在竹篱笆上。

小兔看见,走了过来。小狗看见,走了过来。小猴和小象看见,也走了过来……

小袋鼠向大伙儿道歉:“刚才是我不好,现在请你们免费来玩。”

小猴挠挠腮,也不好意思地说:“我们不应该抢,应该排队。”

就这样,小袋鼠和他的伙伴们一个一个排好队,轮流玩起了荡秋千。今天小袋鼠的家里呀,还真热闹!

第三篇:三岁孩子如何教育

三岁孩子如何教育

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喜欢动手的真正原因,那他就无法体会到孩子劳累之后满足而又愉悦的心情。这种快乐比吃美食更要有效。为了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成人就必须做出牺牲,抛弃他的谨慎心理。即使孩子在拿东西过程中真的打碎了什么,也不要大惊小怪,问问自己--难道孩子双手的锻炼和智力的成长还没有一只杯子重要吗?

重复练习--专注力培养

一个大约3 岁的小女孩,在玩积木的时候,不停地把一些圆柱体放进不同的容器中,然后又把它们取出来。这些圆柱体大小不同,正好可以放进那些容器相应的孔里,就像用软木塞盖住瓶子一样。一切过程看上去缓慢而有节奏。出于好奇,一直在教室外观察她的老师便数了数她这种重复的动作,结果是42 遍。所幸的是,周围都很安静,没有人去打扰她,她每完成一个动作的时候,脸上总是不自觉地微笑。到最后她好像累了,环顾了四周后感觉像刚从梦中醒来似的。这个女孩如此专注地反复做一件事,以至于感觉不到有人在一边看着她。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孩子身上也出现过,我们称之为“重复练习”。每次完成那种体验之后,他们就像完成某种重大的任务一样,脸上充满了喜悦和快乐的表情。

这个小女孩正处于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年龄,通常这个时期孩子的注意力会不停地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然而,孩子一旦碰到吸引他们的事物,就会忘我地投身其中,并一再地重复训练,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十分惊人。孩子的手脏了,妈妈就要求他去洗干净。后来发现他的手已经洗得很干净了,但他还在不停地洗。到晚上睡觉的时候,还去再洗一遍。过了几天妈妈发现,她的孩子现在会自觉地洗手了,孩子见人就会自豪地伸出于净的小手给他们看。

其实孩子们的这种重复练习,正是其锻炼和学习的需要。通过反复的训练,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得以完善,智力也因此得到发展。只要一开始教得仔细,甚至细致到每个细节,那孩子们就会不断地重复这个练习。因为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我们难以想象的乐趣和满足,这些动作根本无需大人强迫,他们自己会完成得很好。

正是通过这种看似毫无意义的重复练习,孩子的能力才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在这一重复练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一直处于忘我的境地,这样对孩子智力的培养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自由选择--让我自己做

孩子不喜欢被父母或老师人为地规定,渴望自己选择不同的事物和行动。这种自由选择,使我们能看到他们心理的需要和倾向。只要有机会,而且保证大人们不去干涉他们,他们总会选择一些自己偏爱的东西,哪怕只是一把小尺子,他们也会玩得不亦乐乎。

吉米是个2 岁的孩子,妈妈总是买许多机器人的玩具给他玩,但其实吉米感兴趣的是积木,而妈妈认为积木太死板,不适合男孩子玩,结果吉米面对一大堆小机器人总是三分钟热情,有时候还时不时地发呆,一句话都不说。

看着吉米整天闷闷不乐的样子,妈妈便来请教我。我于是建议她让吉米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做事或者玩耍。没过多久,妈妈发现吉米比原来机灵、活泼多了,而且吉米手中的积木总是像变魔术一样,能摆出各种各样超出妈妈想象的东西。

当孩子一出生时,就具备了探索周围世界的潜能,对所有细小的事物感兴趣,充满好奇心和内在潜力。当孩子迸发学习的热情时,不仅对秩序、重复训练非常着迷,而且他们还有一种自由选择的需求。

有些孩子在家里,一切事情都没有做主的份儿,小到晚餐吃什么,该看什么电视节目,大到是否参加培训班,一切都是父母说了算。孩子总有事不关己,无权过问的感觉,因而,他们的童年可能并不像成人所想象的那么快乐。正因如此,很多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快点长大,做自己喜欢的事。让孩子们自由地做一些选择,是培养他们形成乐观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父母在大多数事情上不能不做主。让孩子自由选择,并不意味着他可以选择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选择需要做并且是正确的事情。但有些事让孩子做决定也无妨,比如听任孩子画白马而不是画花草。当然,随着孩子的长大,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决定更重要的事情。“请不要命令我,让我自己做。”听到孩子的呐喊,我们应该意识到不可轻易去干涉他们的选择,不要总是以为自己的安排就是恰到好处的,其实孩子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才会去不厌其烦地花费精力去做。如果给孩子不喜欢的东西,那只能给他增加不必要的精神负担,他们也得不到快乐。

家庭育儿小提示:

引起幼儿心理障碍的原因近来有研究者对5~6 岁的幼儿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令人吃惊: 脾气坏占15.72%,性格古怪占4.84%,神经质占28.33%,行为问题占9.02%,社会交往不良占2.86%,情绪障碍占10.33%,低能占0.66%。

此外还有偏食、言语发育迟滞、分离性焦虑、强迫现象等。

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调查发现,引起幼儿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发生在围产期,孕期母亲患传染病、中毒、营养不良、腹部外伤,小孩出生时窒息缺氧,难产或产伤;第二种是缺少幼儿园正规教育,家居的孩子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第三种是家庭环境因素。

在这些原因中,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和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首先:家庭不和睦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其次,教育方法不当。

一种是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使孩子变得胆怯和抑郁。还有,父母双方育儿方法、要求、态度的不一致,使幼儿有恃无恐或无所适从。

3岁孩子教育重点

智商方面:

1.早期阅读: 每天和他一起看一篇故事,用家里的大狗考利或者再去买一些以图片为主的故事书。故事要短小精悍,讲故事的时候注意加入一些形容词或者成语,丰富他的语言能力。给他讲故事的同时要求他复述,或者让他自己看着画面编故事。无论他编的是什么,都要鼓励他说下去,刚开始时可以帮助他一起编。

2.角色扮演游戏:和他一起玩看医生,来客人了,去家乐福购物,警察叔叔抓坏蛋等游戏,自己编一下游戏内容,稍微丰富一点。你和宝宝一人扮演一个角色,如看医生的游戏,一个扮医生,一个扮病人。平时教他注意观察所扮演的这些角色。

3.增加知识面:可以通过在路上看到的任何事物来增加他的知识面,如各种动植物和建筑的名字,各种商店的用处,以及看着天空给他讲一些天文学方面的知识。

4.配合幼儿园的课程,复习学过的儿歌,唐诗和英文单词。

情商方面:

5.品质的培养:每天抽一定时间和他聊天,让他讲讲幼儿园的生活,然后灌输一些好的品德。也可以通过读故事的方式灌输,一个故事讲完后用简单的话总结这个故事所体现的那些好的品质。不断重复,加强印象。

6.爱心和同情心的培养:利用一切机会灌输他必须具备爱心,知道关心别人,同情弱者。这点你可以看宝宝主页上的一篇成长日记“爱心的培养”。比如小郭问我要衣服的时候讲了那个孩子的故事,他只有一岁,妈妈不要他了,自己走掉了,我就把这个孩子的故事告诉了他,让他自己去把那包衣服给小郭。平时在路上看见乞丐也可以对他说说他们很可怜之类的话。还可以要他爱护动物和植物。

7.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供机会让他决定一些事情,比如穿衣服给他两件衣服,让他自己选择喜欢的;出去玩可以让他选择玩的地方。平时他要自己做事情,尽量不要拒绝,如果要拒绝,需要告诉他原因,并对他的这种热情给予肯定。

8.以赞赏教育为主,多表扬,多鼓励。不要打孩子,那是最伤害孩子心灵的。不要讲粗话,注意以身作则。

当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意向,如果这时幼儿的独立活动要求得到满足和成人的支持,将开始建立自我肯定情感,相反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大多数活动,包括学习,对于幼儿来说都是新鲜而有趣的,那么厌学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很可能是成人喜欢以“简单的命令”使然,孩子容易因此对劳动和学习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可见孩子的独立品格对成长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从2―3岁幼儿身心发展看独立性的表现 一是,要求“摆脱成人控制”。

2―3岁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言语和动作的发展迅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他们喜欢到处看到处摸索,不要成人抱着,甚至不愿让人拉着手走路。他们已经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对成人要他干的事,往往回答“不”。对自己要干的事又说:“我会,我自己来。”

二是,由于手脚动作还不十分协调,走或跑容易跌倒,用杯喝水会泼翻,用勺吃饭会洒在身上。

这些现象通常被认为“不听话”、“犟”。

三是,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交往是幼儿的一种发展性需要,2-3岁的独生子女尤其明显。他们特别喜欢与邻里的小孩子玩,甚至会说“没人陪我玩,没劲”等。而父母往往以不放心、不安全为由限制他的交往。四是,2-3岁的幼儿对自已有点会但还不熟练的事情最感兴趣,喜欢自己反复做,如反复摆弄某一类玩具,重复进行一种游戏等。

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

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独立性同样不是与生俱来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首先,珍惜幼儿自我独立性意向

当孩子二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性意向。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的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独立性不断发展。

父母要根据孩子独立性的表现,抓住2-3岁这个关键时期,因势利导地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若错过时机,形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改正就难了。

其次,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推崇“个人奋斗”、而不是依赖父母和其他人,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孩子刚学走路时,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

在我国,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往往导致父母对孩子过度珍爱,这就产生了过度保护和过多限制的问题。为了安全和其他原故,很少给1岁内的孩子提供练习坐、爬、站立、行走的机会。孩子醒着时经常抱在怀里,或经常让他们躺在床上,或坐、站在带围栏的小床里。这种过度保护和过多限制实际上剥夺了孩子主动探索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机会,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发展。父母应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不要压抑幼儿独立性活动意向,解放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为形成良好个性打好基础。

再次,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

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孩子 “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并非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与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家长不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强加给孩子,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另外,从兴趣上培养

让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幼儿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不爱劳动,害怕艰苦,怎么能够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呢。

在研究早期教育的人都认为,3岁是最重要的,3岁的时候他知道用哭的方法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他就哭。

他觉得乖的时候引起别人的关注,他就乖,你知道吧,他特别会察言观色。所以你什么时候关注他就特别重要,当孩子乖的时候你就不理他,一哭你就理他,他可能会用哭的方法来吸引你对他的关注,所以这可能是你的,不是跟看电视有关系,是跟你的教育方法有关系。我觉得3岁的孩子要他自己做事,我不知道你的孩子有没有种愿望,做事的愿望,帮你干事情的愿望?比如他想做些什么事情? 这个三岁的小孩他最想干事,比如说你拖地板,他也要拖地板。你要洗头,他也要洗头。你要做事,他要做事,这时候一定要他作,他做的好坏你都不要说,不是,他做的不好,你也不要说。做的好你就:真不简单啊,比妈妈做的都好你可真能干。这个时候他就愿意做事了。

往往是在孩子3岁想做的时候,爸爸妈妈不让他做:你太小,你会弄一地水。我认识一位非常优秀的孩子现在北大,原来是“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他妈妈该与孩子的方法就是三句话“娇生不能惯养,自作必须自受,独立必须自主”那么从三岁开始自己洗头。他说一盆水放在凳子上他自己洗头,这个盆他自己放上去的。没放稳,眼看着盆就要翻了,他妈妈只有一摁,这个盆就能稳住。他妈妈没动,这盆就翻了,一地水一身水,孩子哭着把这个地面收拾干净,重新打水再洗,以后就知道要掌握重心了,就从这个一点点的小事情,慢慢做的,孩子三岁上幼儿园,第一天去就回来了,哭着回来了。老师给送回去,妈妈就把老师截在门口说:老师谢谢你。老师就走了,妈妈就跟他说:今天刚给你送去,你就回来,你不能进家你必须回到幼儿园去。孩子苦苦哀求,妈妈也不让他进家。最后孩子退让了说:妈妈送路路上幼儿园。妈妈说:妈妈已经给你送去了,你必须自己回去。孩子万般无奈,哭着倒走着回到幼儿园,因为他的幼儿园离他们家很近的。妈妈看到孩子进了幼儿园,自己回屋里大哭了一场,以后孩子再也没有发生过赖着不上学的情况。

所以一切都从第一次开始,所以如果你是个三岁孩子的妈妈,所以我觉得孩子所有发生的第一次你都要非常认真的对待,给他一个正确的引导,不要因为一哭就能获得他一切应该得到的东西。这样以后的孩子是一个娇的、爱哭的、无理的孩子。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祝宝宝健康成长

第四篇:科研论文: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

科研论文: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

科研论文: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

摘要:

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其直接影响个性发展水平及儿童的健康成长。

该文以自我意识结构中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结合幼儿心理学在自我意识方面的研究展开,阐述了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不同的年龄特征,影响因素、联系工作实践,对教师和家长如何将研究运用到教育工作中去作—粗浅探索。

关键词: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其内容包括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特征状况、能力、性格及与人、事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认识、评价,也包括个人在认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对自我的调节、控制。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说明我国自古就已开始对“自我”的研究。据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是由知、情、意三个方面构成,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认识依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自我观念”内容还包含自我评价。

本文就学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自我意识发展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探讨。初生婴儿没有自我意识到有并发展成熟,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儿童个性的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个性的发展水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根据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学龄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了解其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结合工作培养自我意识,发展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使其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良好基础是尤为重要的。

一、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作为不断变化、发展的个体其自我意识发展具有年龄段的特征,同时其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教育方式、态度等。

(一)不同时期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岁前儿童时期是自我感觉阶段。初生婴儿没有自我意识,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各部分是属于自己的,他们玩自己的手脚就如玩身体之外的玩具,后期逐渐开始认识到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1-2岁是自我认识的发展,1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开始明确地认出自己。

2-3岁随着言语的发展,掌握代名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最重要的标志,对周围的东西只要有兴趣的便认为是自己的了。逐渐会准确地使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开始有简单的自我评价。

3-4岁为孩子入园的小班时期。此时,孩子会产生与成人不合作的行为,常以“我不要„„”、“我偏不„„”、“我自己来。来拒绝成人的要求或帮助,心理学称之为“第一反抗期”,对自己身体各部关系的理解还很肤浅只注意自己外部形象,自我评价依赖成人,但发展较快,已形成初步自我控制能力,对成人或同样表现出理解和同情。

中班,孩子的思维具有特有的自我中心化特点。经过小班一年的幼儿园集体生活,能把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相联系,并能对自己或他人的具体行为产生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此期的“告状”行为较为明显。自我体验,据有关研究表明儿童的自尊感3-3.5岁为10.5%,4-4.5岁为63.33%。自我控制发展迅速。

大班,逐渐认识自己对他人发展的自我形象,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初步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部活动,并形成独立的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有较大的增长。

(二)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方面:遗传、环境和教育。“儿童的生活和活动所及的家庭及周围环境,会经常地、广泛地且深刻地影响儿童,并对其人格(个性)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弗洛伊德和阿德勒这样认为。

1、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占主要地位,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家庭环境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即家庭的居住条件、经济收入等,直接与孩子的生活学习条件和机会有关系。通常,城市家庭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于农村家庭的孩子,受教育的条件较好。

家庭的精神环境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长素养、家庭文化氛围等方面。家庭按结构划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残缺家庭、隔代家庭、联合家庭形成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近年来家庭向核心化、小型化发展,但其成员关系仍存在。家长素养如有的为高学历家长、个体户等,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有现代型、权威型、粗暴型等。总之,家庭成员的地位、身心特点,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能力、教育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不同。

例如,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往往趋向于保守封闭和过多的迁就与宽容,父辈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比较理智,易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新观念。据调查,不能经常发现孩子缺点的祖辈家长有33%,父辈家长只有3%,可见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导致教育结果也必然不同。

2、幼儿园是专业的学前教育机构。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要“创建与教育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绿化、香化、亮化、美化的物质环境为孩子集体生活提供保障。精神环境主要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素质、人格品质等。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一日活动的安排,组织中对每位孩子的教育影响、教育方式、态度、方法是精神环境的具体体现。

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进入集体生活的重要转折,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及相互影响,也是一方面。

3、社区,即家庭所处的社会区域,是家庭成员生活的社会环境,“孟母三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其对人的影响。社区特定的风格风尚都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如知识分子集中的社区,学习气浓厚,对孩子的教育较重视,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赏识。

社区教育基地让孩子在社会实践生活中知生情、由情促行。3月5日是学雷锋日,老师带小朋友参观了社区学雷锋献爱心活动,片片真情、份爱心,孩子参与活动体验到实现自我、自主创造的情感。

另外,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对孩子来说既迅速又直接。长时间接触如长时间看电视不利于健康,同时减少了接触人际活动不利于自我发展。在时间,内容上成人应予以合理选择。

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形成地域特色文化体系,净化社会风气,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影响。

二、共同教育,促进发展。

现在的儿童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有着见多识广,思维敏捷、自主意识强的优势,也存在着自私、散漫、动手能力差,独立性不足,加之家长过早提前送孩子入园等在教育过程中对教师的工作要求更细致、全面。从教育角度来说如何培养儿童自我意识,笔者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来作简单探讨。

(一)突出重点,认识自我。

依据前面所述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不同年龄的特点可见:孩子的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认识发展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外部行为到内心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各个方面及变化,在集体中与人的良好关系等为孩子在集体中找一个平台。因此,在各年龄班中的工作重点要孩子自我认识的特点。

在小班中着重身体和感觉相关的概念,技能。如知道身体各部分的名字、功能等。教学活动《认识五官》,通过感官去看、听、闻、尝、感觉让孩子知道其作用及保护小常识;《认识手脚》并结合小班要求培养其自我服务能力。教小朋友穿外套将儿歌、动作、技巧综合一起。(儿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通过尝试,操作,协调提高自我服务能力,增进对自我的认识。大班活动《变》结合孩子换牙的生理现象展开,通过看小时候照片、成长录像了解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身体、心理变化,懂得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值日生,在大班较为小朋友关注,通过参与、体验、他人评价来增进对自己的认识。

(二)增进理解,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等。儿童其发展是由初步的内心体验发展到较强烈的内心体验,受暗示性体验发展到独立的体验,愉快感和愤怒感发展较早、自尊感和委屈感发展较晚。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为孩子创建、营造安全、接纳、尊重的心理环境;其次增进理解情感体验。

教师面向全体孩子,要让孩子心里有一种“老师喜欢我”的情感体验。在小班孩子入园期尤为重要。小班是每个孩子从家庭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教师在接待时热情,面带微笑,摸摸孩子的头,抱抱他们,亲亲他们,及时、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体会到安全、被接纳,尊重。产生愉快的心理体现。自我实现是孩子心理需要的最高层次。中、大班的环境创设让孩子参与、制作,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分享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体现。

依据皮亚杰认识论的解释,认为前运思期的孩子是自我中心的,但实际中,小班孩子已显出对成人或同伴的理解和同情,出现一些如同情心、羞愧感的高级情感。小班孩子入园后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较差的孩子表现得焦虑而哭,旁边的小朋友则像大人一样帮她擦眼泪边说:“别哭,你妈妈一会就来。”其实,他刚哭过。对孩子进行友好相处的教育除了故事、儿歌、歌曲的形式外,将随机教育溶入其中。如有位小朋友因抢玩具被抓脸而哭,请小朋友针对这件事而讨论:①他为什么要哭?②与小朋友一起要怎样玩?通过对他人行为情感的认识、理解,增进情感的体验。

在常规教育中,总有些孩子受捣蛋,教师要教他们与别人交往的技能,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小朋友喜欢的,哪些是不接受的。同时教师将自己的内心体验(愉快、难过等)告诉大家,让其感受别人的情绪、情感;当他们有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交往中因争执而愤怒、委屈、悲伤时,教师应鼓励他们充分表达内心感受,并引导由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③家园一致,自我控制。

在自我控制的发展是从主要受他们控制发展自己控制,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自我控制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据有关研究认为自我控制活动分为四种即: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意志品质方面。

在孩子面前,教师的言行应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其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针对孩子自我控制特征,在小班教学法活动中减少等待时间。在孩子交往中帮助孩子认识如何与人合作,面对冲突如何解决的办法。对孩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及时予以表扬、强化。

同时,家园教育要一致,为孩子自我发展的教育创设一个宽松、和谐、一致的环境,也是重要的一方面。要求幼儿园对家长的教育工作指导及时、全面,将正确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普及家庭教育工作中。同时,开展有利于家园一致的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设立家长学校等。家长要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情况,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从而达到家园教育同步,促进孩子的和谐发展。

④促进了解,自我评价。

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都不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心理的健康发展。儿童自我评价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直到幼儿晚期才出现独立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孩子自我评价影响最大,对孩子的评价全面、恰当是极其重要的。

全面了解孩子,孩子每天都在发展。教师要在观察、发现、与家长交流来了解孩子的各个方面。同时,教师的评价是正面积极,具体、客观的。一视同仁,“爱白天鹅,也爱丑小鸭”。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肯定优点,找出不足,对于能力差的孩子多予以关注,发现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并予以鼓励。帮助孩子正确来认识自己,知道自己优势和不足。

教师对孩子的自我评价进行分析,过于自信的孩子引导其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对于自卑的孩子常鼓励,帮助克服不足;内向,胆小的激发他们表现自我。提供自我评价机会也提高自我评价的一方面。

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直接参与,依据前述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年龄特征,在家庭教育方面应:

1、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坚持爱和要求相结合。

2、肯定鼓励,成功体验,坚持原则方法要合理。

3、沟通交流,密切配合,坚持家园教育要一致。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意识是形成个体、个性的关键。如何在教育工作中,根据儿童自我发展年龄特征与有关研究结果达到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真正促进心理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地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梁志,学前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唐淑,虞永平,幼儿园班组管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李春,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研究的综述,教育学院

6、柯蒂斯(Audrey.M.curtrs)学前教育七大目标(1)

第五篇: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进行小学作文教学

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进行小学作文教学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层次的国民教育都在努力改变旧体制,适应素质教育的新体制,小学教育也不例外。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对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为小学作文教学在方法论上寻求契合点提出建议。关键词:形象思维 逻辑 小学作文 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的教学水平也提高到一个层次。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模式上都充分考虑到儿童思维发展规律、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具体表现为:小学教学逐渐放弃了以往填鸭式的机械教学法到以“趣”、“真”“活”“实”为特色的教学上,从书本教学逐渐转移到生活教学的轨道上,这点特别体现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上。

一、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

所谓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它的本质特点反映在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儿童的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思维定向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还不具有人类的逻辑思维特征。儿童最初的思维习惯较多依赖具体的事物,可以说,离开具体思维和感性认识,就不太能思考了,这时候需要通过必要的引导,使之转换为较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上来。

人从3岁左右开始,在大脑良好发育的前提下,已具备了从较低级的思维模式向较高级的思维模式转换的客观条件。可以这么说,儿童开始从仅仅停留在对具体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如何思考自己所知道的、所记住的事物。这时候,儿童开始能够把实物象征符号和实物本身联系在一起,逐渐有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趋势。

人成长到6-7岁,是思维从“低级的、不随意的、自然的”向“间接的、概括性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这段时期也仅仅是从具体 1 形象思维向较抽象的逻辑抽象思维过度的过程。这时由于儿童还不能真正地运用词的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思维还具有“狭隘性”、“表面性”,还不能概括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关系。这段时间完全要让儿童放弃形象思维能力向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转变是不可能的。相反,在这段时间里,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和在教学的引导都必须充分尊重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再对儿童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可以说,对于逻辑抽象思维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循序渐进。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逐渐开导学生逐渐走到逻辑思维方式的路线上来,必须在发展好儿童形象思维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发展儿童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不能操之过急,这样才能在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方便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素质。

根据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笔者认为,在小学教学中,特别是在作文教学应该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到形象教学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主要培养在创新思维能力上的提升。

二、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小学生提到写作文,出现最普遍的反映就是“没东西写”,教师批改论文,出现最频繁的评语是“千篇一律”。学生对作文缺乏激情,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无奈,是小学作文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状况。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过于局限课本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太过于局限课本。这是大多数教师都容易走入的误区,认为,按照课本教,不会有错。其实,作文教学就忌讳框框条条的束缚和写作方法的机械教学。这样不仅抹杀了学生写作的激情,更扼杀了学生的自由思维带来的创新性。面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不在乎用华丽的辞藻、不在乎有相当系统的思维性,只要合乎天性,贴近生活的真实性便可。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挥其形象思维能力,只要求能把一件物品描述清楚,讲述一件事情让人明白,但前提是真实性和原创性。这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遵循了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

(二)缺乏互动交流

笔者认为现在的小学作文课,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基本上缺乏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得到教师的鼓励和适当的纠正的 2 机会很少。学生上课还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不太顾及到学生的感受,处于一种盲目教学状态。

(三)题目要求雷同

笔者认为现在的小学作文课上对作文题目的要求过死,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限制了学生的思路,不利于思维的充分发展。作文题目的雷同导致了学生写作内容的雷同,这是必然趋势。学生对该题目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积累和素材,或者不感兴趣,就开始参照作文书,导致雷同现象。

三、小学作文课的几点建议

(一)提倡自由教学

思维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能被统一。在作文教学上,应该多让孩子使用比喻,这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所谓的比喻其实就是对比,找出万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和联系。不能用课本上的框架固定了儿童的思维能力的自由发挥,多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多学多观察。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作文教学首先强调生活的积累,其次是精蕴的探求,最后才是表达的技巧的精辟论断。对于小学作文教学,仅仅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东西,重在于培养学生对写作的爱好,而不是培养一个作家。其实,儿童的天性,爱玩,对于有趣的事,充满好奇。这些都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必须注意之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可以在小学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采取大自然教学法、交流式教学法等形式比较自由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力量,对比较抽象的字、词、句、段、思想,尽可能引导学生依靠形象思维去理解。并配合形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课件教学、声音教学和影像教学。在不具备自然教学条件的学校,建议教师将大自然的声音、动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通过外表形象和声音的展示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积累写作素材和对于生活知识的积累。

(二)遵循思维规律

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是需要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儿童只有逐步从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概括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才是教学进一步深化的关键和主要目的。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巧妙地加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在学生作文的实践中,在正确学生对于事情的感性描写外,适当引导学生组织语言和 3 对文章结构逻辑的初步涉足,引导学生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巧妙结合,对于作文的教学有进一步的重要意义。

(三)培养创新能力

不要太过于拘泥学生作文题目,发挥学生的自我创新思维能力,作文的题目可以涉及一些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作文题材。语言也不要太过于拘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自然生活的观察,贴近生活,巧妙运用一些比喻、拟人的形象描写写作手法,加深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在足够掌握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而,在作文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笔者认为,能做到这些,并达到应有的效果,小学作文教学就算是成功的了。课程改革使我国的国民教育更上一个台阶,但仍不能掉以轻心。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也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加快国家教育多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颖,从思维概念的辨析中看儿童思维的独特性[J], 学前教育·幼教版,2008.4

2、戴斌荣,儿童思维分类实证研究综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8

3、华晓芬,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个要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8.9

4、史淑敏,走出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J], 时代教育,2008.8

5、张秀梅,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点心得[J],甘肃教育,2008.9

下载讲义三岁儿童的发展规律及教育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讲义三岁儿童的发展规律及教育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岁以内宝宝的性格教育方案

    尽管3岁前的宝宝已经能够很响亮地说出自己的性别,但他们对性别的理解还只停留在外部特征。等宝宝自己意识到性别的不同,很想知道“为什么时,父母作自然而简要的介绍,就更易被接......

    读书心得-做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的践行者

    做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的践行者——读《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有感这个学期又在日常的忙忙碌碌的工作中渐渐地接近尾声。每天都这样的忙碌着,有的时候,也会感到身心疲惫,可是一想到......

    历年高考儿童思维儿童思维发展规律进行小学作文教学

    。。 . . 。。. . 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进行小学作文教学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层次的国民教育都在努力改变旧体制,适应素质教育的新体制,小学教育也不例外。......

    尊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培养幼儿思维能力论文(推荐五篇)

    幼儿思维能力与他的认知发展是紧密结合的,两者缺一不可,认知丰富了,思维也随之活跃,后者是前者的深化。我尊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在进行思维训练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及难,先培......

    一建法规精讲讲义

    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精讲 1Z301000 建设工程基本法律知识 1Z301010 建设工程法律体系 1Z301011 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1Z301012 法的形式和效力层次 【例1】根据法的效力等......

    二至三岁教育活动(全书所有活动教案)

    第一主题幼儿园像我家 (一)设置理由 2岁幼儿恋母、恋家情绪什么严重,初次离开家、离开家人,情感上产生很多波折,如哭闹、想家、缠着家人等,分离焦虑的产生是很正常的。在幼儿园这......

    健康教育讲义(5篇)

    心理健康教育讲义谭店二中 2010年3月 长期以来,大家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一提到健康马上就会想到身体健康。人们往往只注重身体的健康,而忽视了心理的健康;只注重身体......

    教育心理学教学讲义

    教育心理学教学讲义 使用教材: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主讲教师:魏艳春 课程及其地位: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