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宿迁市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索 引 号: 01431973-3/2011-00083 生成日期:2011-11-22
文
号: 宿发[2011]33号
发布机构: 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
名
称: 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主 题 词: 城乡社区 建设 实施意见
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城乡社区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夯实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基础,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城乡社区建设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宿迁实际,现就加强我市城乡社区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进更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社区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居民自治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重点,着力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健全社区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社区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把全市城乡社区建设成为设施配套、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目标任务。积极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着力完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区建设水平。按照省定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总则的标准要求,对目前全市1449个城乡社区中未达标的1006个社区,逐年实施推进达标计划,其中2012年新增达标社区191个,2013和2014年分别新增达标社区287个,2015年新增达标社区191个,到2015年,全市90%以上的城市社区、80%的农村社区达到省级和谐社区标准。
——城乡社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新型社区组织体系覆盖率达90%,有条件的地方力争实现全覆盖,社区管理体制更加健全。
——城乡社区居(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达95%以上,社区居民自治更加深入。
——全市城市社区注册志愿者占居民人口15%以上,农村占10%以上,社区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100%,社区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社区居民治安安全感达90%以上,社区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城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达80%以上,农村达50%以上,社区工作者素质更加优良。
——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及功能达标率达95%以上,城乡社区信息化覆盖率达90%以上,社区服务设施更加完备。
二、创新社区管理体制
3.推行社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服务管理体制。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村)委会自治、社区管理服务站承接公共服务和公益服务、社区综治办负责社区综合治理和维稳工作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城乡社区要设立社区管理服务站和综治办,在社区党组织、居(村)委会统一领导和管理下,按照专干不单干、分工不分家的原则,承担相应工作职责。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站站长由居委会主任担任,并从社区现有工作人员中明确1名专职社区服务管理员(简称社管员);农村社区管理服务站站长由居(村)委会主任担任,明确其为社管员,并在社区现有从事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人员中分工落实责任。综治办主任由居(村)委会分管综治工作的副主任担任,另按照城市社区2名、农村社区1名的标准,在社区现有工作人员中明确综治专干。各地可以通过调剂、政府购岗等办法,解决社区现有人员不足问题,确保工作力量配备到位。全面实行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和评比考核进社区的申报准入制度,对经批准进入社区的工作,要严格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切实减少机关、部门交办事项,减轻社区工作负担。
4.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探索“三化六联”区域化社区党建模式,即领导体制扁平化、组织设置网格化、运行机制科学化,条块联动、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努力建设整合功能强、承载功能强、服务功能强的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具备条件的居民小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及时设置党支部,动态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大力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强、科学发展能力强的党员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党员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建立在职党员向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制度、“每周一小时”党员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和党员社区表现评价制度,推行 “社区兼职委员制”,由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兼任社区党组织成员。按照“五个好”的标准,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党组织在“小区”、“楼栋”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5.强化社区居(村)委会自治职能。突出居(村)委会主体地位,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依法协助基层政府或其派出机构开展工作,依法组织居民有序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驻社区单位服务情况进行评议和监督。完善民主选举制度,规范社区民主选举程序,稳步扩大城市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和农村社区村(居)委会“无候选人一次性直选”覆盖面。落实民主决策制度,凡涉及居民利益的重要事项,由居(村)民会议或者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建立和完善居(村)监督委员会,努力形成对村级组织权力行使的监督制约机制。大力推广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决策听证会和民主评议会等“四会”制度,全面建立开放式、参与式的社区民主管理框架,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6.建立社区共驻共建共享机制。进一步理顺社区各类组织关系,逐步建立城乡社区党组织、居(村)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及驻区单位分工明确、相互配合、通力协作的共建机制。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社区各类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定期召开有社区居(村)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和驻区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讨论本社区重要工作和共建事项。社区居委会要指导和监督社区内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物业公司开展工作,及时调解矛盾纠纷,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积极推进驻区单位将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设施向居民开放,推动社区服务性、公益性资源共建共享。有关部门要把驻区单位履行共驻共建义务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在评比表彰时主动听取社区党组织、居(村)委会和居民群众意见。
三、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7.加快社区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各地要将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在优化社区布局规模的基础上,科学制定社区发展专项规划,加大建设力度,完善服务功能。各县(区)、街道(乡镇)分别按照不低于3000平方米和1500平方米的标准,建设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每个社区按照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最低不少于400平方米的标准,建设一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对于城市社区新建商住小区配套建设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用房(以下简称社区工作用房),由开发建设单位按标准无偿提供。今后凡新挂牌上市商住小区土地项目,规划部门要将社区工作用房建设明确作为用地规划的刚性规定条件,国土部门要根据规划部门提供的用地规划,把社区工作用房作为挂牌出让条件在出让方案中予以明确,并必须经县(区)民政部门和乡镇(街道)签章同意后方可挂牌出让;规划部门在审批商住小区设计方案时,要按照规定的配套建设指标对商品房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并必须经县(区)民政部门和乡镇(街道)签章同意后方可审批;商品房验收前,要将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配套到位,必须经县(区)民政部门和乡镇(街道)签章同意后,住房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方可准予通过验收。经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要根据规定将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交所在地乡镇(街道)管理,归社区使用。对于城市社区已有工作用房但未达标的,要通过增建、扩建或盘活存量的基础上新建、购买的方式进一步提升硬件设施,达到标准要求。对于城市社区没有工作用房、又不适宜由新建项目配建的,由各县(区)通过新建、购买、置换等方式,在2013年前分批解决到位。农村社区工作用房未达标的,要通过改建、扩建等方式达到标准要求;没有社区工作用房的,由各县(区)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项目建设,通过新建、配建等方式解决到位。
结合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目标管理,对通过新建、购买等方式解决社区工作用房和社区创建工作达标的实行以奖代补。根据省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总则规定的要求,市区各社区由所在区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实施,奖励所需经费以区级财政为主负责保障解决,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对市区没有社区工作用房的,凡2012年底前解决到位且创建工作经考核验收达标(以下简称验收达标)的社区,市财政给予每个社区奖补资金10万元;2013年底前解决到位且验收达标的社区,给予每个社区奖补资金5万元。对社区工作用房未达标的,凡2012年底前解决到位且验收达标的社区,给予每个社区奖补资金3万元;2013年底前解决到位且验收达标的社区,给予每个社区奖补资金2万元。凡到2013年底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未通过达标验收的,2014年起每个社区每年扣除区财政10万元经费。各县参照执行。加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按照“服务区域最大化、办公区域最小化、社会效益最优化”的要求,做到标志统一,布局合理,功能配套,设 “五室一厅一栏一广场”(即综合办公室、综合活动室、综治警务调解室、文化图书室、卫生计生室、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村居务公开栏、文体活动广场),满足便民服务、民主议事、文化娱乐等功能需要。城乡社区服务设施的水电、煤气、电信等费用,按照当地居民使用价格标准收取。
8.强化社区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以政府公共服务为基础、以市场经营服务为依托、以居民志愿互助服务为补充的相互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服务需求。紧紧围绕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开展社区救助服务,让困难群众享有基本生活和服务保障;开展社区就业服务,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开展社区社会保障服务,方便居民就近办理社保业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及设施功能;开展社区计生服务,免费提供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等咨询指导;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定期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社区教育服务,提升居民整体素质;开展社区体育服务,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社区安全服务,增强社区社会治安和火灾防控能力。健全社区日常工作制度,推行错时上下班、全程委托代理、节假日轮休等做法,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9.发展社区市场化服务。按照“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要求,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发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乡社区服务业。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发餐饮购物、医药保健、家政中介、居家养老等社区服务,加快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和服务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到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等便民网点;鼓励邮政、金融、电信、燃气、自来水、电力等公用事业单位在社区设点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扶持下岗失业人员通过个体经营开展社区服务。支持社区居(村)委会开展无偿类、低偿类的社区服务,方便居民日常生活。
10.推进社区志愿互助服务。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和为弱势群体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对暂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及时办理备案手续,并在组织运作、活动场地等方面提供帮助。到2015年,每个社区要有5支以上的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并符合登记、备案管理要求。加快建立政府购买服务、补贴、委托等制度,对社区组织开展的公益性服务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进一步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网络,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街道(乡镇)、居(村)建立志愿者服务站,动员党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学生及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者队伍,优化志愿人员结构,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和服务激励机制,促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
11.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各地要将社区信息化纳入当地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网络资源,按照“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的要求,建立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按照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分级负责、资源共享的原则,为社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
四、强化社区管理网络
12.优化社区布局规模。根据城乡建设规划,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确定社区居(村)委会范围。城市社区一般按照3000户左右规模设置,对超过5000户的城市特大型社区进行适当拆分,市区各区政府(管委会)要在2012年底前实施到位,各县要结合实际相应开展社区布局调整工作。超过3000户的新建住宅小区,居民入住率达到50%的,可以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对新成立的城市社区,各县(区)要及时落实人员、经费和工作用房,保障社区服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农村社区一般按照1500户左右的规模设置,对少于500户的农村社区,由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设置。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社区布局调整工作,逐步把全市部分设置规模不合理的城乡社区优化调整为方便服务和管理的中型规模社区。
13.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社区党组织、居(村)委会的服务管理责任,大力推行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以社区为单位,将每个社区按照300-500户的规模(农村社区可以按村民小组)划分成若干网格管理责任区,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社区责任人。网格责任人按照一岗多责的要求,每天深入辖区进行走访,及时了解社情民意,为居民做好便民服务工作。选齐配强居(村)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作为兼职信息员,负责相关信息的收集、反馈。切实把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每个小区(村民小组)、每个楼栋、每户居民,实现社区精细化、无缝隙管理。
14.增强社区治安维稳能力。配齐配强社区民警,提高社区警务效能。深入推动“红袖标”工程,不断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在村民小组、居民小区发展兼职调解员,形成全面覆盖的调解组织网络。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将社会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在社区内化解,全力打造平安社区。
15.加强对居民小区的管理。理顺社区党组织、居(村)委会和小区物业公司的关系,将党支部建到小区,由居(村)委会管理小区,实现小区物业管理社区化、物业公司管理属地化。建立物业服务企业资质年检、资质等级由住房城乡建设、城管等部门和社区居(村)委会联合核定制度,小区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要主动接受居(村)委会的监督和指导。社区要在居民小区设立便民服务室,全面推行党的建设、社会救助、计划生育、矛盾调解、户籍管理、文体活动等社区服务和管理进小区。到2012年,90%以上的具备条件小区都要建立党支部,小区党支部书记原则上由社区党组织成员兼任。
五、健全社区工作保障机制
16.加强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各级要建立健全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指导协调机构,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和监督检查。县(区)委书记要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要履行好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县(区)、乡镇(街道)领导干部要建立城乡社区联系点。要将城乡社区建设绩效纳入对县(区)党委、政府工作目标管理,确保城乡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党委组织部门在加强社区建设中要发挥抓总引领作用。党委宣传部门在加强城乡居民思想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发挥教育引导作用。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指导作用,搞好协调服务。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要积极发挥维稳作用,推进平安社区建设。纪检监察、教育、科技、公安、司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文化、卫生、计生、环保、体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和优势,把支持和帮助社区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予以落实,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
17.加大社区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社区建设投入力度,将城乡社区党组织、居(村)委会和社区管理服务站、综治办的工作经费、培训经费、人员报酬、服务设施以及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完善城乡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市政府建立1500万元社区建设专项基金,专项用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以奖代补及社区建设考核奖励等,今后将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足额安排。各县(区)要参照此办法,根据实际需要安排社区建设专项资金。各县(区)政府要切实履行社区建设经费投入保障的主体责任,实行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逐步形成城乡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要加强社区经费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用、挤占、截留,并定期向居民公开使用情况,接受居民监督。
18.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采取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选任,从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中选拔等措施,把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建立新录用公务员、选调大学生到社区挂职锻炼制度,由组织人社部门统一下派城乡社区锻炼1年,逐步实现“一社区一名大学生”。着力加强对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各县(区)、乡镇(街道)每年至少对社区党组织和村(居)委会主要负责人培训一次,其他工作人员至少每两年培训一次。探索建立“一岗多职、一专多能、专兼结合”的培养模式,逐步推行“一社区一名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积极开展社区社会工作,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统一考试,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提高专业化水平。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乡镇(街道)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力度,促进社区工作者的成长进步。稳步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社区专职工作者报酬一般由基本报酬、考核报酬等构成,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从2012年1月起提高到每月1500元,到2014年底提高到每月2000元以上;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从2012年1月起提高到每月1000元,到2014年底提高到每月1500元以上。其他社区工作人员基本报酬,按照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的一定比例确定。城乡社区工作人员的基本报酬由各县(区)负责安排解决。考核报酬由乡镇(街道)根据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实绩和工作表现等确定。
19.健全社区建设目标考核推进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及社区建设指导协调机构要加大督查考核力度,抓好社区建设目标任务落实。要认真分析城乡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实践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着力解决社区建设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和谐社区示范创建活动,市级每年评选“十佳社区”,对每个入选社区给予奖励。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建设宣传教育活动,扩大社区建设的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各县(区)要参照本意见,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第二篇: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三明市公安局三元分局关于2009年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科、室(处)、所、队:
2009年,全局各单位特别是治安部门和各派出所要进一步深化城乡社区警务建设,围绕市局《关于2009年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意见》(明公综[2009]36号)和区委《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实施意见》(元委[2009]14号)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完善“1+N”警务模式和深化“31653”工程体系建设,以强化落实治安防范工作、密切警民关系为重点,推动城乡社区警务上升为党委政府行为,形成党委政府主导、有关部门支持、全社会关心参与的新格局,不断提升我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整体效能。现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1—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强化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深入实施城乡社区警务“31653”工程,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巩固“三基”工程建设成果、推进“三项建设”及夯实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密切警民关系、全面提高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能力的重大举措。分局及各单位特别治安系统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城乡社区警务建设的重要性,把社区警务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主管部门精心抓、基层派出所埋头抓,真正狠下心来,扑下身子,强力推进。各派出所要把城乡社区警务建设作为一项固本强基的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地狠抓工作落实,真正把“31653”工程作为具有三明特色的一项工作品牌来培育。要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及各乡(镇、街道)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有力时机,及时将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上升为党委政府行为,形成党委政府主导、有关部门支持、全社会关心参与、公安机关主抓联动的新格局,打造成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二、因地制宜,进一步深化警务室分类建设。按照市局关于“逐步增加一、二类警务室,减少三类警务室”的要求,将凤岗社区警务室由二类警务室提升建设为一类警务室,扩大一类警务室的覆盖面,加强治安复杂社区的治安防范和服务群众工作。
三、科学运作,进一步完善“1+N”警务运作模式。通过
—2—
“1+N”模式的科学规范运行,切实发挥警务室在村(居)一级中的综合治理平台作用,形成专群结合、警民联防、城乡社区警务共建共享平安的互动格局。警务区民警“1”应做到:每日联系一名治安信息员;通过“视频监控分中心”检查一次视频监控运行情况;记录一次工作日志和台帐并录入电脑。每周在警务室接待群众不少于三个半天;开展一次夜间治安巡逻、进行一次治安警情分析和研判、检查一次行业场所、向派出所汇报工作一次、与村干部交流一次工作情况、收集2条以上治安信息、走访2个高危人群、走访20户居民(含流动人口)。每月排查一次不安定因素;走访一次警民联系点;开展一次警民相约活动,向群众述职报告、通报警情、安防教育、接受建议;开展一次“访贫问暖”活动;检查一次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指导一次以上治保会工作;开展2次以上重点单位、民爆物品使用单位安全检查。每季度考核一次重点人口、监管对象和高危人群;提供一名打击处理对象;对居民聚集区和重点单位各进行一次消防监督检查。每半年进行一次工作总结,研究下半年工作任务;召开一次警风警纪监督员会议。进一步发挥各种联勤力量“N”的作用。每个警务室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增加联勤队伍,今年9月底前,原则上一类警务室至少应建立5支联勤队伍,二类以上警务室至少应建立4支联勤队伍,三类警务室至少应建立3支联勤队伍,并列入9月份考评;每支联勤队伍每月到警务室参加活动不少于2次;每月要召开一次联勤人员联席会议;每季度对联勤人员的工作进行一次评比。
—3—
四、注重实效,进一步运用好六项工作载体。一要着力提升警务室视频监控分中心的实战应用效能。通过对小区、楼栋、路口等重点部位的图像实时监控和监控资料的保存最大限度地挤压犯罪活动空间。分
局治安部门要加强对警务室及社区内其它部位监控图像清晰度和资料保存情况的日常检查,加强与刑侦部门联系,通过对破获的刑事案件及时倒查视频监控探头发挥作用情况,提高社区民警视频监控实战使用的意识和技能。一类警务室在原来达到4个探头的基础上,年内,原有的城区5个一类警务室林先雄、白沙、崇宁、新亭、富兴警务室应至少分别新增加联入4个探头,新建的凤岗警务室至少达到4个探头,农村一类警务室三明学院、星桥警务室新增加联入2个探头。对治安复杂部位、案件高发、连续多次发案的部位要积极推广安装视频监控探头。警务区民警受理群众报警和处理有关案(事)件时,必须及时查看发案周边监控点的录像资料,努力为侦查破案和处理案(事)件提供直观的线索。分局将通过案件事后倒查,及时收集通报警务室视频监控分中心在提供线索、破获刑事案件的成效,规范日常运作,使警务室视频监控分中心能够在实战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二要着力提升“派综”系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要在2008年熟练操作和使用“派综”系统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应用“派综”系统夯实日常基础工作。城乡社区民警必须使用“派综”系统进行警务工作安排和日常工作记载,将入户访查收集掌握的实有人口信
—4—
息、情报信息、出租房屋情况、单位及行业场所信息、安全防范工作和内务作业等日常业务情况及时准确地登记录入到系统中,各项业务工作的数据采集率、录入率和准确率,要能够达到业务工作的规范要求。要全面应用“派综”系统的执法办案模块进行网上办理治安行政案件,熟练使用接处警平台办理案件、制作电子笔录和各种文书,并使用系统进行案件的网上审批、审核和监督。年内,所有治安行政案件必须100%使用“派综”系统网上办结。城乡社区民警要熟练应用“派综”系统信息进行网上作战,开展警情分析。要充分运用“派综”系统的预警功能,以信息引导为驱动,开展针对性警务工作,对系统产生的特殊或紧急预警信息必须及时处理,普通预警信息必须在一周内予以处理,系统自动比对正确报警的在逃人员抓获率必须达到90%以上。要熟练运用“派综”系统的各种统计、查询和检索工具,对辖区内的治安形势(包括接处警、治安案件查处、刑事案件发破案等情况)、基本情况、日常工作等进行分析研判,调整工作。治安部门要充分利用公安网络加强警务室工作的日常监督和绩效考评。三要着力提升“相约警务室月活动”的密切警民关系作用。各派出所要认真解决在“相约警务室月活动”中存在的载体不宽、内容不真、制度不
全等问题,不能将活动内容仅仅停留在召开工作会向群众报告工作,召开警民恳谈会收集反馈意见之类,必须积极创新方法,探索一些群众欢迎的做法,拓宽“相约警务室月活动”的载体。向群众
—5—
汇报工作不能只报喜不报忧,要客观反映当前的治安状况。要把事关群众利益的小事融入到活动中去,组织开展“破小案件”、“化小矛盾”、“解小纠纷”、“整小隐患”、“息小信访”和“送小温暖”等“警务暖民心”活动,确实做到民有所需,警有所应。在每月开展的警民“相约警务室”活动中,应认真做好以下几件事:要做好准备工作,在开展活动的前2-3天,警务室民警应向本所领导、业务主管部门、社区居委会、1+N联勤部门汇报和征求开展“相约警务室”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确定参加对象,争取派员支持和指导;要准备好活动资料,主要是要准备好上月辖区的发破案情况、发案特点、答复群众提出和咨询的问题以及下阶段防范措施;要认真听取、收集和记录好群众对治安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回答群众的合理提问;要对开展的警民“相约警务室”活动要详细做好记录,有条件的要拍照留存。治安部门要加强对“相约警务室”活动工作指导,每个月将各警务室开展活动的时间、活动载体、内容,参加群众及对活动成效的评分排名上报市局,分局将以此作为对各警务室开展“相约警务室月活动”的考评依据。四要着力提升治安“黑点”治理实效。继续实行治安“黑点”分级挂牌督办治理办法,认真排查2008年案件高发的社区和治安“黑点”部位,将其作为2009年“黑点”整治的工作重点,分局在市局再次确定案件高发的30个社区进行挂牌督办治理的基础上,确定案件较高发的10个社区进行挂牌督办治理。
—6—
各警务室要对2008年编制的社区总体防范网络规划进行一次回头看,检查整改落实情况,特别是对被再次列入市局和分局发案“黑点”挂牌治理的社区,要切实认真研究社区防范工作。在“黑点”整治工作中,分局将对社区防控网建设中的人防、物防、技防、心防网络进行量化工作指标,人防要做到有巡逻队线上巡,重要卡口、案件高发部位和时段点上有人守候,警务室巡防、保安、居民楼长等群防群治力量有一定的规模,民警、人防力量与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对于居民住宅、单位内部、重点场所的防盗门、封闭
小区、建立车棚、安装路灯等物防设施要量化扩大覆盖面;对于社区内党政首脑机关、金融等要害单位,公共复杂场所,重点地段、小区、路口等部位要安装视频监控探头,使社区安全防范工作实现人防网络化、物防普及化、技防现代化。各派出所在治安“黑点”治理中要普遍开展密切警民关系、做群众工作、预防可防性案件竞赛评比活动,提升治安“黑点”治理效率。五要着力提升治安信息员布建效益。在广泛布建治安信息员的基础上,要对信息员提供的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和应用,不仅要将各种信息及时录入到“派综”系统中,还要将各种情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形成情报信息收集、录入与研判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以指导日常警务工作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治安部门和派出所要继续落实有价值治安信息评选活动,在市局每季度评选产生10佳最有价值信息的基础上,治安部门和城区3个派出所每月要评选
—7—
10条有价值信息,4个农村派出所每月要评选1条有价值信息,被分局评为有价值信息前3条和被市局评选为最有价值信息的,分局将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各派出所要在强化情报信息质量上下功夫,加强对治安信息员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批能为我所用的尖子治安信息员,对不起作用的治安信息员要及时清理淘汰,既要把握治安信息员的分布量,又要把握治安信息员的作用发挥率,使社区大小社情民意都能处在警务室的掌控中。六要着力提升人口管理倒查检查机制效率。各办案部门在制作案件笔录时,要对户籍不在本地的嫌疑人员的基本情况、前科情况和落脚点进行准确记录,并录入在刑侦5.0或“派综”系统的涉案情况中。治安大队要严格按照分局《暂住人口管理工作责任倒查追究制度》规定,将刑侦5.0或“派综”系统中掌握的情况,及时到“派综”系统中的相应模块中进行查询比对,在网上完成对人口管理的倒查检查工作。通过网络系统,引导警务室民警把工作“做在平时、考在平时”。各派出所也要严格按照倒查追究制度,做好每月的暂住人口管理责任倒查工作,夯实人口管理。
五、多措并举,进一步织密织牢五张网。要紧紧抓住六项载体的科学运用,在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上下功夫,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努力构建社区警务网、联勤网、信息网、防控网、服务网。一要充分运用公安信息网和“派综”系统作用,做到警务室所有基础业务能够在网上操作的全部在网上运
—8—
行、办公、管理、考核,形成网上警务网。二要充分发挥“1+N”模式的作用,紧紧依靠各种综治力量,在警务区民警的带领下,齐抓共管警务区的治安事务,形成“1+N”大于“1”和“N”的效益。三要充分发挥治安信息员的作用,掌握社情民意,形成对警务区全方位控制、警务触角灵敏的信息网。四要以科技防控为引领方向,大力拓展人防、物防、技防的时空和领域,加强防控工作的组织管理,积极创新群防群治的运行载体,提高群防群治的社会效益,形成以警务室为连结、专群结合、点面结合的社区防控网。五要积极拓展,充分体现警务室的服务功能,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在各项管理中融入服务,突出抓好警务室人口服务,关注弱势群体,体现人性关怀,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形成为社区群众带来方便的服务网。
六、注重管理,进一步健全优化管理、考核、保障机制。一要完善勤务制度,确保社区民警在社区的工作时间。各派出所要为警务室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警力和装备,特别是治安情况复杂的城市社区和农村集镇警务室警力要配备1名以上,有条件的可以达到3名;新增警力,原则上优先保证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需要。不得随意指派社区民警从事非社区警务工作,原则上不得抽调社区民警离开警务区参加各类专项工作,不得向社区民警下达破案、抓人、罚没指标,确保社区民警专职履行好五项职责任务;保证社区民警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社区民警在社区工作时间一般不得少于3年。条件允许的派出
—9—
所实现社区民警不参加社区民警中队或派出所的日常值班,警力较少的派出所尽量减少社区民警值班或不安排社区民警白天值班。社区民警要按照五项职责任务,突出重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时间,社区民警每周在警务区工作时间不得少于20小时。社区民警负责办理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治安案件,参与排查调处民间矛盾纠纷,提供侦破治安、刑事案件线索,不直接办理其它治安案件和各类刑事案件。每周不少于1次巡回到离警务室较远的居民集中区、治安复杂区、偏远村庄,利用墟日、双休日和群众聚集时段开展便民服务、治安宣传工作,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真正使警务室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二要建立和完善社
区民警的监督考核机制。要在一类警务室中开展以“强化落实防范,密切警民关系”为主题的竞赛评比活动,把“六项载体”和“五张网”建设等工作具体量化,在警务室之间开展竞赛,调动警务室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各派出所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积极组织辖区警务室参加竞赛活动,并力争排名进入前3名。各派出所每月要对所属警务室进行考评,并打分排名,同时上报治安大队,治安大队每月抽查城区派出所2个警务室,农村派出所1个警务室,结合派出所考评排名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并在分局网页上通报,同时上报市局。三要建立完善组织保障措施,解除社区民警的后顾之忧。要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民警政治经济待遇“两个优先”制度,在警务室建立AB岗制度,各派出所要将所领导、内勤、治安民警等警力作为
—10—
B岗进行安排,以保证警务区民警必需的休假和体检落实到位;在一类和二类警务室设立警长制,分别按正股级和副股级配备警长;积极落实符合公安部规定的任职年限和任职条件,并在各类考核评比中争先创优的,优先给予解决享受相当于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的职务待遇;符合条件的一、二类警务室民警,是党员的兼任居(村)党支部副书记,不是党员的兼任居(村)委会主任助理,各派出所领导必须逐个落实清楚,确保各种任命书、聘书、会议记录、开展工作记录等工作全部到位,为社区民警协调各种综治力量、推进“1+N”警务工作模式营造更有利的环境。四要大力推动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以区委区政府的文件为契机,抓好宣传动员工作,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把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上升为党委政府行为。要积极推动将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纳入区综治工作考评范畴,把警务室经费保障、“1+N”警务模式运作成效及群众见警率、情况熟悉率、辖区发案率、提供线索破案率和群众满意率作为主要考评内容的落实;治安部门和各派出所要主动牵头落实区政府每季一次和乡(镇、街道)每月一次的“1+N”警务模式工作例会制度,确保该警务模式正常运行。各派出所要主动争取所在乡(镇、街道)的重视和支持,确保一类警务室和二类警务室的协勤人员配置到位;要按照公安机关和所属乡镇(街道)各承担二分之一的方法,解决警务室日常办公经费保障,推动各项社区警务工作的落实,筑牢
—11—
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层平台、维护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
第三篇: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有关实施意见
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我旗额镇地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根据才书记在额镇团结社区调研时的指示精神,就社区场所建设、经费、人员、机构挂牌多等问题,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情况
全旗共有社区9个,其中,额镇地区5个,分别为团结社区、长山社区、满达社区、阳光社区和泰隆社区。根据自治区有关标准要求,除团结社区达标外,其余4个社区均存在办公场所陈旧、面积小、办公设备落后等现象。全旗社区工作人员共29人,其中,额镇各社区有16人;聘用人员(书记、主任、副主任)18人,其中,额镇各社区 8人;组织部下派和镇党委、政府下派干部共11人,其中额镇8人(社区民生志愿者5人,镇党委、政府下派干部共3人)。社区居委会主要承担社区居民计生、医疗、就业再就业宣传服务、治安联防、普法宣传教育、低保统计,以及车船使用税收缴等工作,工作任务相对繁重。2009年,社区主任、副主任工作水平分别为750元和700元;2010年增资200元后,分别达到950元/月和900元/月。
二、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
(一)改善和新建社区办公场所。根据我旗实际情况,计划在近1-2年时间,重点解决额镇社区改扩建问题,逐步解决雅镇、阿敖镇各社区办公活动用房问题。
额镇4个社区活动场所改善和新建方案:阳光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计划购买建筑公司新建的雅布赖路中心广场综合楼,面积300平米,每平米价格为4000元左右,所需资金约120万元;长山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计划购买烟草公司办公楼,所需资金约90万元;泰隆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计划贵宝公司在原供水站院内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工程中搭建,所需资金约75万元;满达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计划在旗游牧民定居工程中搭建,资金由农牧局协调解决,或建议在文化体育中心工程中新建,所需资金约75万元。以上4个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建设资金共需360万元。
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争取国家和谐社区建设项目、对现有社区办公场所进行置换和财政配套等多渠道筹集解决。一是计划争取建设社区服务站项目四个,争取资金12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经自治区同意后报国家批准。二是游牧民定居工程解决75万元;三是组织部社区建设项目筹资14万元;四是将现有社区办公场所进行置换,预计可筹资50万元。缺口资金100万元由旗财政安排解决。
(二)强化社区办公设施配备。结合全盟民政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推进社区信息化网络建设。根据全盟民政信息化建设项目要求,全盟民政信息系统共需资金150万元,其中盟民政局争取到专项资金100万元,其余50万元由三旗两区各配套10万元,为民政局低保办、各苏木镇民政办和各社区配备电脑和摄像机,盟旗各承担50%。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全面加强我旗民政及社
区信息化网络建设,在争取到盟级专项建设资金的基础上,积极筹措资金,为全旗6个苏木镇民政办、9个社区及民政低保办统一配备电脑、摄像机、打印机、扫描仪等一整套办公设备。共需购置设备17套,预算资金为33万元,其中盟级专项资金10万元。目前,6个苏木镇民政办设备已配备到位。与此同时,根据才书记在社区调研时的指示精神,由旗旅游局、水务局各筹集1万元社区活动器材、设备经费已落实到位;旗委组织部分别为全旗9个社区统一配备液晶电视1台,进一步增强了社区软件配备水平。
(三)提高社区干部报酬和办公经费。为认真贯彻全区和全盟社区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社区干部报酬和社区办公经费落实工作。2010年,旗财政为社区干部生活补助每人每月提高200元,主任和副主任生活补贴分别达到950元/月和900元/月;储备到社区的储备人才工资按全旗人才储备工资标准执行。
根据盟委组织部、盟财政局、盟民政局《关于做好社区聘用制干部报酬和社区办公经费落实工作的通知》(阿组通字
[2010]32号),聘用社区干部平均报酬要达到各地上一年城镇居民地均可支配收入标准,社区办公经费不低于1万元的要求,按我旗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80元核算,社区干部工资水平分别为:一肩挑1675元/月,书记、主任1475元/月、副主任1275元/月(含三险),建议列入财政预算予以解决;同时,由旗财政安排,将社区办公经费由3000元/年提高到2万元/年,并根据我旗财力和社区工作情况逐步增加。
(四)减轻社区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鉴于社区挂牌机构多,工作任务重,人员力量薄弱的实际,社区共驻单位和挂牌机构,要和社区形成建设合力,共驻单位每年为社区办1-2件实事,每个挂牌机构每年给予社区500-1000元的经费支持,积极参与、帮助社区开展活动。进一步加大下派干部支持社区工作制度。组织部根据实际情况,每年下派数名后备干部到社区挂职锻炼,额镇党委、政府每年选派干部到社区兼任社区干部,指导和帮助社区开展工作。同时,从旗人才储备库中择优选用一批储备人才充实社区工作队伍,为每个社区配备1-2名。为鼓励储备人才到社区工作,提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可在财政统一核发工资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社区储备人才工资待遇,经费由社区统一安排解决。
第四篇:北京关于加强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京发
[2011]13号)、《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的意见》(京城乡结建办文[2011]2号)等文件精神,不断提高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服务科学化水平,结合本市实际,现就加强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在旧村拆迁、撤村建居的同时,逐步规范社区组织体系、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服务设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居(村)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管理,注重为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工作提供更多支持、提供更好服务,不断满足广大居(村)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科学规划、有序推进。要立足长远,以规划引领建设,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民主性,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工作。
鼓励创新、扩大参与。要从本地区实际和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居(村)民的主体作用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发挥居(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引导本地区居(村)民积极参与党的建设、社区建设、经济管理、物业管理和商业服务。
(三)总体目标
通过加强社区建设,逐步形成城乡社区建设一体化新格局,使城乡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均
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到2013年底,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基本实现城市社区服务管理模式或村庄社区化管理模式;力争到2015年,目前的城乡结合部地区所有社区(村)基本实现城市社区服务管理模式。
二、加强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
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在认真总结北坞村和大望京村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以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根据农转居进展情况,逐步将现代化的社区服务管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引入城乡结合部地区,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工作。
1.社区组织体系。构建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主体、以社区服务站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和组织协同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和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
2.社区党建。以“三有一化”(即有人有钱有场所、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为重点,建立社区党组织牵头,社区居民委员会、服务站等参加的社区协商议事机制、联席会议或例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和帮扶结对等制度;实行村居并行模式的社区(村),村党组织要重点做好涉及集体经济管理、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三级联创”等工作,并与社区党组织做到有序衔接、平稳过渡。
(三)努力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实行整建制农转居模式的社区,可参照《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京社领办发[2010]3号)的相关规定,确定社区工作者的配备标准。社区规模超过3000户的,配备人数适当增加,具体人数由各区县确定。社区工作者总体待遇不得低于所在区县上执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含教师)待遇水平。通过对原有村干部的转岗培训、面向社会公开招录等方式,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鼓励社区民警通过民主选举程序担任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实施城乡结合部“社区工作者骨干培养计划”,多层次、分步骤地开展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培训。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培训和考试,促进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
设。实行村居并行模式的社区(村),可适当增加社区工作力量。
(四)不断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实行整建制农转居模式的社区,要将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活动场所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社区发展相关专项规划,并与社区卫生、警务、文化、体育、养老等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市规发[2006]384号)等文件,对不符合规定配置标准和要求的不予批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使用,应广泛征求社区居民及所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意见。未按规划要求建设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的,不得通过验收。原则上每个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不低于350平方米,其中社区服务站“一门式”办公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管辖区域较大、服务对象较多的社区,可适当提高用房标准。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产权属于街道办事处(乡镇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并由其负责管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站共同享有使用权。服务设施的供暖、水电、煤气、电信等费用应按照当地居民使用价格标准收取。
实行村居并行模式的社区(村),要配套建设邮政、公安消防、公交站点、停车场所、垃圾集中收储转运站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卫生服务站、学校、幼儿园、菜市场(或菜店)、便利店等各类服务设施,逐步使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条件。充分利用本地区已有设施,提高社区服务站以及相邻社区服务设施之间的共享程度,注重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
(五)切实加大社区经费投入。参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和办法,建立社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将社区工作者的培训、选聘以及工资、福利待遇,社区办公经费,社区信息网络建设及管理、运营、维护等经费全部纳入区县政府财政预算管理,落实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新建社区应由区县政府按照全市社区服务设施设备配置统一要求,根据本区县资金资产管理情况及相关经费标准,结合实际需要购置或者调配相关必要设备。社区办公经费按照每户50元标准核拨,主要用于办公用品购置费、学习培训费、水电气暖费、电话费、报刊订阅费等日常经费支出。管辖区域较大、服务对象较多或办公和服务用房较大的社区(村)可结合区县财力及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拨付标准;对原集体经济薄弱或者债务较重的社区
(村),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确保正常运转。
(六)积极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一是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参照《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试行)》,梳理现状,制定计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区安全、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志愿互助服务。要针对社区老年人、未成年人、下岗失业人员、优抚对象、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等群体,通过重点帮助、结对帮扶等形式,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奖励、项目补贴等方式,培育和发展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重点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保障、创业扶持、房屋租赁、法律援助等服务,为驻区单位和经济组织提供社会治安、绿化保洁、人力资源等服务。三是加快推进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有效整合辖区服务设施资源,鼓励各类组织、单位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构筑便捷、舒适的“社区服务圈”,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实行村居并行模式的社区(村),要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围绕本地区功能定位,发展相关产业,为社区失地农民和流动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和创业空间。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功能难以覆盖的自然村(居民区),可建设一批具有专项服务功能的服务网点,满足社区居民最为直接、最为迫切的需求。
实行村庄管理模式的行政村(自然村),要推广村庄社区化建设经验,在完善安全防范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按照《村庄社区化服务指导目录》确定的5类29项工作要求,健全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服务管理工作由村内向村外延伸、基础建设由硬件向软件延伸、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务延伸,加强农村社区商业、金融、科技、农资供应等网点建设,提供适合农民需求的代办代理、便利缴费、商品配送等公益性便民利民服务,大力推进农村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和农村社区服务站全覆盖,并逐步与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相衔接,加快向城市社区转变,努力形成村庄社区化、管理科学化、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将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纳入“一把手”工程、为民办实事工程和政府折子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
展规划,与旧村拆迁改造工作相结合,与村庄社区化管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等工作相结合,与城乡结合部重点村相邻的社区(村)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同步研究部署,统筹协调推进。特别要高度重视、及早研究农转居工作中的户籍管理、集体资产管理、劳动就业、公租房管理、绿隔政策落实、社区治安、城市管理、物业管理等问题,确保平稳有序推进。
(二)完善工作机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市、区县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加强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中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对社区基层党建的牵头抓总职责,引导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积极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社会建设部门要加快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加强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扶持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发挥专业社工在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农村建设部门要做好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产业发展、涉农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工作。综治、教育、信息、公安、监察、民政、司法、人力社保、国土、环保、规划、城乡建设、市政市容、交通、水务、商务、文化、卫生、人口计生、体育、园林绿化等部门要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积极支持和参与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区县政府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经费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三)加强宣传引导。要按照“一手抓推进、一手抓研究”的理念,加强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推动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表彰先进典型,为推进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创造良好氛围。要实施社区居民素质提升工程,充分利用职业技术学校、远程教育网络等教育资源,加强教育培训,引导居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广泛开展文明和谐社区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育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加快培育新型市民。
相关区县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第五篇:关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实施意见
新质监[2009]111号
成都市新都质量技术监督局
关于统筹城乡食品安全中食品生产
加工环节质量安全防控服务体系的建议
各镇政府(街道):
为深入推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质量安全,建立和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及《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区委《关于打造统筹城乡综合示范典型全面提升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实施意见》(新都委办发[2009]9号)、区统办《关于下达2009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新都统办发
[2009]2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特提出如下建议:1
一、明确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责任,形成监管合力
强化责任意识,逐步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职能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企业自律意识,确保企业生产出安全食品,并承担起相应责任。各镇(街道)要加强对食品企业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措施,抓好监管工作落实。要不断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投入,建立健全食品企业安全目标责任制和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考核标准与方法,落实监管责任人,定期组织对监管责任人的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网络
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协管员(区统一的协管员)和规模企业信息员作用,协助职能部门加强对食品企业的日常监管。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是否生产、停产;企业生产现场卫生状况;企业使用原辅料情况;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企业产品销售等情况。通过协管员、企业信息员对食品企业的日常监管,填补监管空白,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职责明确、协调配合、运转有序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三、加强与各镇(街道)的沟通与协作,建立信息互享机制
我局每季度通过区党政网向各镇(街道)通报食品生产企业信息。主要包括:各镇(街道)取证食品企业数、企业主导产品、取证时间及有效时间、企业具体位置、联系方式等。各镇(街道)每月通过区党政网向我局通报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主要内容包括:辖区内取证的食品生产企业有无停产、转让情况;企业有无新建厂房、新增生产线等扩大生产规模、企业搬迁等情况;有无回收食品情况;有无使用病死牲畜、变质原料等生产食品情况;以及其它须及时上报的情况。发现食品生产安全隐患等问题要及时报告。半年、各镇(街道)向质监局通报食品企业安全防控工作情况。
四、加强宣传引导,提高企业食品安全意识
强化企业《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广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引导企业员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企业所属人员食品安全意识。
二00九年十月十二日
主题词:统筹城乡食品生产质量安全防控建议抄送:冯静副区长,区委办,区人大办,区政府办,区政
协办,区城乡统筹办,区食安办,市局办,市局食品处。
成都市新都质量技术监督局办公室2009年10月12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