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评价、分析医患矛盾(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4 07:5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评价、分析医患矛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评价、分析医患矛盾》。

第一篇: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评价、分析医患矛盾

从医学经济学角度评价、分析医患矛盾

医患关系的概念 医患关系,指在医疗过程中,由医务人员以及医疗机构与患者及其家属所构成的一种双向的人际关系。医患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医生因患者而生、而成长,医学因疾病而发展,失去患者也就失去了医生生存的条件;而患者生病也要医生救治才能摆脱病魔、恢复健康,没有医生的帮助,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就失去了有效的保障。医患关系的现状

医患关系本应该成为社会上最和谐的人际关系,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据了解,自1990年以来,医疗纠纷案件持续快速增长。据卫计部(原卫生部)统计,全国每年发生的医疗纠纷超过上百万起,平均每年每家医疗机构发生医疗纠纷的数量达40起左右,患者及亲属、甚至职业“医闹”大闹医院、大打出手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甚至酿成严重的社会治安和刑事案件,严重冲击了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

分析角度:市场、价格、医疗供给方、货币、成本、效应、供给与需求、行为发展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方式由原来的“包工资”,改为“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的制度。使医疗卫生单位从过去靠国家财政投入过渡到“自给自足”,甚至出现了“以药养医”的社会现象,造成了患者新一轮“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相应的医疗保障体制尚未健全,医保覆盖面小,报销比例不高,一旦出现治疗不满意情况,患者容易产生人财两空的感觉。尽管在社会转型所出现的医患关系紧张问题上,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强调公立医院要体现公益性; 另一方面,又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医疗卫生体制,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强化了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这样的局面使公立医院在改革的三十多年栉风沐雨,而医患关系也在这样的矛盾困惑中难以缓解。因此,不难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行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筹资模式是引起医患双方关系发生变化的因素之一。

由于政府补偿机制不健全,造成医疗行业过度的市场化。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激烈竞争下,逐渐形成了以趋利为目的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为追求经济利益,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没有坚持以“患者为中心”,频现过度医疗、诱导需求,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高度专业性和发展的局限性,医学科学未知的领域还很多,加之医学科学的诊疗水平、疾病本身及患者个体差异性等各方面的限制,医学并不能保证治愈每一个患者。但患者因患病所遭受的肉体、精神上的痛苦是切身的,因此,他们对治愈疾病的期望很高,尤其在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后,如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患者就容易产生不满,从而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1加大卫生经费的投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总体水平

目前,我国医院大多数还是以公益性质为主,这就要求医院降低医疗成本,以低廉的价格提供较为优质的服务,保障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广大弱势群体的医疗需求。但在我国卫生部门各级

各类医疗机构中,政府补助占机构收入比重从20世纪70、80年代30%以上的平均水平,目前我国个人卫生筹资比例排在世界前列,即居民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已经成为我国卫生筹资的主要渠道和卫生总费用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而个人现金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过高(一般认为超过30%),负面影响较大。可见,医疗机构迫于财政的压力,开始自给自足,鼓励医务人员创收,导致滥检查、大处方等问题不断加剧,进一步加剧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患者经济负担依然很重。因此,加大政府对卫生经费的投入,减少居民个人的自付比例,从体制上化解医患矛盾. “医闹”的成本

“医闹”,由一个有组织的群体,接受患方委 托。组织、策划、实施到医疗机构通过采用吵闹甚至威胁医务 人员人身安全等非理性的、过激的行为向院方索取高额医疗 赔偿的现象⋯

“医闹”或具有医闹性质的投诉处理成本也非常值得关注。如果患者考虑采取向医疗机构吵闹等形式,只需承担较少的机会成本,那么,“医闹”可能会成为患者解决医患纠纷的首选“投诉”和“维权”方式"。而医疗机构由于边际成本的影响,则可能偏向诉讼.甚至出现“要挟诉讼”现象。其结果必然因此导致社会成本的剧增,医患矛盾成为一个解不了的结。此外,由于部分医务人员职业素质、人文素养偏低,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加上医患双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患者想了解关于自身利益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医疗活动中产生的误会无法消除,从而导致医患双方的不满和不信任。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 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 位。患者对医学信息、医院规章、治疗过程等方面信息没有清楚的了解。由于医院不仅在医疗专业技术服务方面具有 绝对优势,而且在医疗、药品定价、收费、治疗方案的确定等 方面也有绝对信息垄断和控制权,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没 有得到充分尊重,医生的“告知义务”没有充分履行,造成了 信息与要求的不对称及愿望与现实的不对称。如果发生医患纠纷,很容易导致患者的过激行为。

医患对峙源于公共品供给的短缺和低效

中国自解放到“文革”结束时,最大的社会问题是物质产品短缺,老百姓缺衣少食,物质生活水平极其低下,人人渴望少搞点政治斗争,多改善点物质生活,我们党认识到物品短缺是由于政府过于集中控制生产和分配所造成的,因此实行了向下放权让利,经过20多年市场化改革和经济持续增长,私人物品极度匮乏的局面已得到有效改变。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种新的情况却令人们无比困惑:持续的经济增长似乎使社会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尽管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需求早已超越了追求“端起碗吃肉”的层次,但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却有所增长,这些怨声集中反映在贪污腐败、分配公平、失业及社会安全,以及教育医疗收费太高等问题上。很明显,公众需要一个高效廉洁、平等参与、公平透明的公共领域。目前我们所面的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公共品供给的高效与公平,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医疗是一个公益性很强的服务项目,它属于公共品,必须有国家的财政支持。当医院经费来源渠道不畅,运营费用得不到保证时,患者就成为医院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撑对象,这就导致原有的医患关系性质发生演绎,最终演变为一方提供有偿医疗服务,另一方享受医疗消费的利益关系。作为探索永无止境的自然科学领域,医学有着极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不以公益性质作为这一行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势必违反这一学科发展的规律,阻碍医学发展的正常进度。人的生命是第一可贵的,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如果在最需要人文精神的领域却出现人文精神匮乏,就必将产生新的社会不公平,导致这一社会矛盾的激化。医患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归因

1.1 医疗过度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我国的优势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由于其自身的资源优势使其具有垄断性。但是,其供给量与众多患者涌向大医院的需求相比,仍然捉襟见肘。这反映了一方面医疗服务准人过高,源自竞争性的以弥补医疗需求不足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所产生的民营医院等非公立医院在夹缝中生存,虽制度变迁成本很低却得不到认可和政策支持;而另一方面,看似为了保证医疗服务的公益性、由政府严格把关但制度变迁成本很高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形成的公立医院,由于源自政治理性而非经济理性,最终难以平衡医疗供需矛盾。这样的制度安排,实则反映了制度供给的严重不足,加重了医院的压力,也集中反映在医患矛盾上。1.2医疗服务相对价格扭曲

医疗服务准人制度以及医疗专业知识,构成了医疗资源的稀缺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药品服务的统一定价制度本质上否认了医院和医生实际拥有资源的稀缺性,医生的劳动和报酬不协调、付出和价值实现不成比例。同时,政府在医院市场化以弥补财政补偿不足的路径选择 下,使医院正常运行主要靠提供医疗服务收费并允许药品以加成的方式得到补偿。这种僵化的制度和扭曲的机制,是使医生以自己的方式“矫正”相对价格扭曲,从而 造成医患之间缺乏相互制约,加重医患矛盾的制度因素。1.3医疗费用控制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在导致“看病贵,看病难”的诸多因素中,医疗费用上涨过快是重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全国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幅度大大高于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制度变迁理论的创始人诺斯指出:“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计划经济时代的“公费医疗”制度下形成的无约束医疗费用刚性直接影响以后的制度变迁并会形成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在“寻租”诱惑的驱动下,对医疗费用的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制度变迁偏离合理的轨道。同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医改“只给政策,不给钱”的政策制度,又形成以药养医、大处方等创收渠道。这样,在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下,医疗费用居高不下、控制机制始终滞后。

医疗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体制转换和政策调整中产 牛新的摩擦有戈。目前,医疗卫生行业总体}仍属于计划经济 模式,很大程度上具有垄断特征,难以提高公共支出效率的深 层次体制件题也逐步显现。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体制危机 落实到人际关系上,大概是病房里所有矛盾的原因所在。同 时,医改的深入必然涉及医保、医药以及患者之间的利益凋整,势必会增加医患之问、医保之间、医患与腰保之1剐的利益矛盾 和摩擦。

坚持“无德不医”,实现医德对医务人员职业行为的引导作 用,~方面有赖于医务人员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有赖 于合理的利益运{,机制的建立”1,马克思说,人们台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一利益不仅是道德的基础,也是人们职业活动的原初动力。应当承认和保护巨务人员合 理的利益追求,并建立合理的利益扶取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但由于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医疗卫生仍具有计划经济特征,人们仍习惯十以社会效益、服务至上的思路考虑医务人员的利益问题,使医务人员的待遇与他们的付出不太相 称,与其他高收入阶层反差较大,直接受到利益失衡的困扰。医务人员在利益失 衡的矛盾巾,道德约束的力世不可避免地要打折扣。少数医 护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对待病人态度冷漠,语言生硬,甚至 开大处方、拿回扣、收红包等,反过来进一步加剧r茨患矛 盾和利益裂痕。

有人将药价过高归罪于医院,认为是医院抬高了药价,其实药品流通环节过多,流通费用增高才是药价虚高的真正原因,大部分医院用药是由物价部门所定。由于物价部门的定价、核价机制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因素,物价部门难以掌握和控制药品生产过程,对药品缺 乏有效的监控机制,部分药品的实际出厂价并不高,药厂获取利润属于正常,但公布的药品零售价是出厂价的数十倍,使药品在流通和销售渠道中存在巨大的利润空 间。药品生产企业在流通过程中大做文章,层层加价,给自己和批发商留出较大的“让利空间”,有调查表明,药品从医药代表手里至少要经过入院买路费、医生处方费、销售维持费、招标公关费等四道“涨价”门槛,才能到 达患者的手里。最后以相当于成本数十倍的价格向 医院售药,导致相当一部分药品的中标价和零售价居高 不下。

第二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医患矛盾的原因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医患矛盾的原因

【摘要】目的 为了了解中国目前医患矛盾形成的原因。方法 从医疗体制、医方、患者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由于医疗体制不完善、政府投入不够、医疗资源短缺、市场机制的引入等原因,导致了医患矛盾与冲突。【关键词】 医患关系 矛盾 原因 经济学 市场

目前,我国的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患矛盾激化,暴力冲突事件频发,医疗纠纷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秩序,破坏了医院的医疗环境,成为社会不和谐因素之

一、社会动荡的隐患,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分析造成我国医患矛盾和冲突的原因,对于维护良好的医疗环境。促进医疗改革的顺利进行,保障医患双方的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1 我国医疗体制的经济学特点

医疗室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之一,与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一样属于公共事业,攸关社会民生,所以,医疗本来应具有公共事业整体性、非营利性、规模性、垄断性、公益性的特点,但由于我国在医疗方面财政投入不足,无法实现其完全非营利性的特点,只能引入市场机制,就形成了目前我国政府部分投入医自负盈亏的局面。

一旦引入了市场机制,那么医疗必然就具有了“商品”的部分特性,医院运营也必须遵循市场机制。作为“商品”的医疗的价格就由多种因素决定,首先是其真实价值(即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其次是市场的供给和需求。2 医患矛盾的原因

2.1 现行医疗卫生体制机制不完善

体制问题属于根源问题,是产生医患矛盾最根本的原因之一。虽然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现行医疗体制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2.1.1 医院管理落后

由于卫生法规不健全,医疗卫生体制落后,我国国有医院在体制上仍属于事业单位,享受国家保护,吃财政饭,因此其内部运营管理没有按现在企业制度的模式运行[1]。管理低能,漏洞不少,问题时有发生,办事效率低下。

2.1.2 医疗保障制度不尽完善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新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时针对基本医疗保险的缺陷,逐步发展了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并针对弱势群体建立了相应的医疗救助制度,但仍存在着医疗保障覆盖面小、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对医疗事业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2]。

2.2 医疗卫生事业引入市场机制带来的问题

改革开放给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计划经济土崩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带来了社会关系的变革,医患关系也随之发生着巨大变化,医生与患者之间不再仅仅是传统的治病救人关系,更多了一层销售者与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关系,医患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变得更加复杂。正是因为医患双方有了利益联系,二者在追求自己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就难免产生矛盾和冲突[3]。

2.2.1 医疗卫生服务供不应求

很显然,我国医疗资源供给不足,而百姓的医疗需求旺盛,医疗花的钱非常多,这说明需求上去了,但是现在供给跟不上,包括医疗机构数量和床位,医务人员人数就更不用说,医生不够,护士不够,药剂师也不够。有数据显示,单病理医生缺口就达10万,在欧美,一名病理医生的服务人口是1000-2000人,而我国现有病理医生2万人左右,服务人口比例为1:700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而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需求大于供给,势必会导致价格的上涨,因而导致了民众“看病难,看病贵”。

2.2.2 医患双方缺乏信任、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调节失灵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缔约当事人一方知道而另一方不知道,甚至第三方也无法验证,即使能够验证,也需要花费很大财力、物力和精力,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会大大增加合作交易成本,会导致很多本来不该有的社会矛盾。医疗服务市场供需双方之间比一般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更明显,受信息搜寻成本限制,供需双方对疾病发病机制、诊断技术、治 疗措施以及医疗服务的内容、质量、效果、价格等信息的了解存在差距,供方往往作为患者的“代理人”和“参谋”对服务种类、数量、方式等作出选择,医患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和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缺陷,存在医患双方激励不相容的可能性,容易导致服务供方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患者利益的市场失灵现象[4]。

医患关系就是处于信息劣势方的患者付费,委托处于信息优势方的医师代理其诊疗措施,并根据医方治疗态度和结果给予一定报酬作为代理成本。这种由于商品的特殊性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地位不平等,加剧了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的扭曲,并容易产生由过度供给所引发的诱导需求,这时作为代理人的医师追求自身收益的激励与作为委托人的患者“少花钱、治好病”的激励发生了矛盾,而医师恰恰利用其信息优势和地位优势侵蚀了患者的利益[5]。信息交流的不畅通容易导致患者对医方的不信任,一旦医疗效果或费用与患者预期不一致,就会产生医患纠纷。

医师与患者的不信任,将导致就医成本高昂,导致目前社会上“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容易激化医患矛盾,引起医患纠纷,并形成恶性循环,成为死结。2.2.3医疗机构的利益与责任冲突

市场化经营使医疗机构有了独立的经济利益,而作为特殊服务部门,它又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医疗机构也经历了市场化改革,由计划经济时代的收支两条线转变为自我管理、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主体,这一方面增强了医疗机构的经营活力,提高了经营效率,但也使其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与“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之间产生了矛盾[6]。作为经营性主体,无论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还是从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出发,医疗机构都不得不从经营中获得足够的收益。当从公共财政获得的支持不足时,接受服务的患者成了唯一可获得收益的来源,社会责任让路于经济利益,患者承担的医疗负担变得沉重起来。2.2.4 医患双方的弱势与强势冲突 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特征,从而使其具有“生产者主权”,有机会掠夺患者的消费者剩余。主要表现在医疗消费具有垄断性,替代性弱、需求缺乏弹性。我们难以为医疗服务寻找一种合适的替代品,对其需求的依赖程度相当大,该领域内供需双方之间以“生产者主权”为绝对主导,医疗机构具有实质上的垄断定价权,在监管乏力的情况下(监管乏力问题将在第四点中讨论),患方不得不接受供给方的定价。2.2.4医疗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 为在市场中求生存,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级医疗机构从完善服务、创新竞争手段等多角度展开竞争,形成了医疗机构之间的冲突和医患之间的利益冲突。

各医疗机构分工不明确,导致医疗机构之间的功能冲突,并进一步衍生出利益冲突,医疗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分为三个等级,不同等级之间没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城镇二级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雷同尤其明显),为谋求生存,各等级医院力求健全自身功能,他们往往采取类似的医疗科室分类、购置相同的医疗设备、提供相同种类的医疗服务、收取近似的服务价格。然而在需求方偏好到大医疗机构规避风险的情况下,近似的功能有碍医疗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高等级的医疗机构具有吸引不同需求层次患者的比较优势,竞争的结果是患者向高等级医疗机构集中,导致这类医疗机构供不应求,医疗资源短缺;而小医疗机构的服务供过于求,其医疗资源难以充分利用[3]。从患者的角度看,医疗机构之间竞争的这种无序竞争形成了大医疗机构的“就医难”。2.3 医学技术进步迅速,监管困难

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新方法、新药品不断出现,医患矛盾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很难通过监管解决医患矛盾。监管可以分为对结果的监管和对过程的监管。由于医疗服务的效果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譬如:对不同的患者使用同种药物,其效果并不能精确比较。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医疗服务只能进行过程监管。而在医疗过程中,定价较高的新方法和新药品作为技术进步的象征,更容易得到病人的偏好,而监管规则的制定不可能随技术变更而频繁更迭,医生也就有了获利机会。3 结论

正是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如医疗体制不健全、政府投入不够、医疗资源短缺、市场机制的引入等,是的医患关系关系紧张,矛盾激化,冲突不断。

参考文献

[1] 赵大磊.医患矛盾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1期 [2] 王娇,万俊红,高华强,蒋莉君.新医改背景下医患矛盾原因分析与对策.西部医学第25卷第7期2013年10月

[3] 樊轶侠.新时期医患矛盾的经济学分析及其化解方策.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19期

[4]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J].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2月第7卷 第4期 [5] 张竞超,李顺民,杨曙东,张树本,柯山,刘丹.从信任角度及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医患关系.中国医药指南,2009,07(4).

[6] 温超英[,皮秀华,董文忠.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医学与哲学 2007,28(9)

第三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食品安全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食品安全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食品安全法的开始实施, 人们应该享有的最起码的食品安全权利, 依然不断受到挑战。诸如苏丹红、“大头娃娃”、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一滴香、洗虾粉等问题仍然充斥着市场。食品安全问题, 越来越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消费信心,民众生活质量因此受到严重,也同时影响了食品行业的发展。

一、关于食品安全的概述

食品安全是指无毒、无害的食品, 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 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问题就是食品的质量不过关。随着新的食品资源的不断开发, 食品品种的不断增加,消费方式的多样化, 食品安全问题几乎出现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食能养人, 也能伤人。一旦食品出现安全问题, 表现出来的危害性一方面导致食源性疾病, 这种疾病通常带有感染性或中毒性质, 且具有群体性、突发性、广泛性与社会性的特征, 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给市场带来负外部性, 使

第四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医患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医患关系

当前,各医院都把医德医风作为医院建设的重要任务,但据不少患者的反馈意见表明,患者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评价并没有“水涨船高”,不妨从心理学角度对这种现象作一些探讨。

1、性格特征 在医疗过程中,医生往往习惯于给病人劝告与指导,不习惯让病人作为合作者参与决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从众型人格、内向性性格并且情绪稳定的病人可以很好地接受。可是,如果医生碰到的是一位独立型人格、外向性性格而且情绪不稳定的病人,医患双方就容易对对方的行为感到不快,不易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

2、移情与反移情 大多数人患病后,心境低落,情绪压抑,在医院的陌生环境中,同生疏的医生接触时,病人对这位医生的印象容易受其以往对类似人物印象的影响,如果他以前对类似人物有好评并有良好关系,那么,他对该医生便可产生移情,易于发展积极的关系。另一方面,医生也常常基于自己过去与他人的关系,将某些情感投注病人,此为反移情。

3、心理应激 对医生来说,不仅需要对病人做出正确的诊治,而且要帮助病人解决某些心理和社会问题,当医生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满足上述需要时,就会对自己承担的责任感到紧张焦虑。对护士来说,长期值夜班使生活质量下降,由于工作责任大,常处于心理应激状态。从病人方面看,生病本身就可以引起心理应激,特别是患急性病时。此外,病人向陌生的医务人员求助时,对那些不得不做的检查与治疗,对生疏的环境与规章制度等,都可能紧张、焦虑。如果医患双方心理应激过于强烈,或超过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可能以愤怒、恐惧等情绪形式爆发出来,从而对医患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4、医患间的动机冲突 医患的共同目标是战胜疾病,按理说不应当有冲突,但实际上医患间的冲突是十分常见的。医务人员期望病人不折不扣地执行医嘱,而病人期望医务人员用高超的技术为自己解除病痛,并能尊重自己。如果医务人员不能适当满足病人的需求,或者病人不能按照医务人员的要求去做,均会损害医患关系。

5、医务人员的情绪因素 调查发现,有32%的医护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而且女性高于男性,护士高于医生。护理人员中易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的人群是:25~34岁、6~15年护龄、情绪不稳定型、A型行为者。可见,医务人员如果对自己心境低落的问题没有引起重视,就

可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投射给患者,使其受到伤害。

6、医务人员的行为因素 在医疗过程中,如果医患之间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患者则根据医务人员的行为,评价他们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例如:尽管有的医务人员强调自己对患者的服务很到位,但是,患者对他们说话的语气和眼神感到不舒服。而有些情况下,虽然患者的疾病没有得到期望的疗效,但由于医务人员采取的治疗措施及时稳妥,患者及家属对此反而能理解。

日期:2001-6-16

结合归因理论

以病人为中心,实施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得到越来越多的服务对象的拥戴。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实践活动的展开与良性运转。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减轻病人心身痛苦,创造最佳心身状态的需要,是促进医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治疗效果的需要。

关键词: 医院;医患沟通;医患关系

以病人为中心,实施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得到越来越多的服务对象的拥戴。良好医患关系从医患沟通开始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实践活动的展开与良性运转。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减轻病人心身痛苦,创造最佳心身状态的需要,是促进医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治疗效果的需要。

1.1 加强医患沟通,是塑造医院形象的需要 医院尽管拥有许多先进的医疗设备,但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如果缺少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就会影响医院的形象。在医疗服务中良好的人文关怀要通过医务人员进行,所以加强医患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就是塑造医院的形象。

1.2 加强医患沟通是患者及家属的需要 我们大都熟悉这样的情景——病人坐下来就诊时,总要把坐椅朝医生的方向挪一挪,向医师靠拢,这当然不会是完全无意识的行为,人际距离也是沟通的手段。靠拢医师,就是感受疾病痛苦的病人对来自医师方面的关切和爱的期盼。医师在与病人的接触中,如何建立合理的距离关系,是医患间真诚沟通的重要方面和手段。患者到医院看病,希望与医务人员进行平等交流,获得尊重,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利——知道病情是起码的要求。如果对自己的病情不明白,就不容易理解医疗方案,也可能因此而产生矛盾。医务人员如能告之真实病情,更能赢得患者的配合及家属的支持,使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医生对在用药、检查、改变治疗方案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有选择的告知,这样既尊重了患者,又拉近了医患关系,更能避免可能发生的矛盾。病人就诊 2

时,特别渴望医护人员的关爱、温馨和体贴,因而对医护人员的语言、表情、动作姿态、行为方式极为关注、敏感。如果医护人员稍有疏忽,就会引起误解,甚至诱发医患纠纷。

曾听说在某医院有一位医师总是得到病人好评,当向病人调查时,许多病人都提到“是一种感觉”、“说不出的感觉”。请病人举具体的例子时,众多的病人、众多的事例中有一项共同的内容,这位医师在与病床上的病人说话、诊治时,“他总是弯下腰来,前倾着身子,让人感到亲切、体贴”〔1〕。这里医生的身体姿势、行为方式就是沟通的媒介,能让病人感受到医者的关爱和体贴。可见,医患沟通是多方面的,随时、随处都在发生和进行的。

1.3 加强医患沟通是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工作的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一位顾问曾做过一项调查:当病人诉说症状时,平均19s就被医生打断了〔2〕。

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务,真正做到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服务病人,既代表了广大患者的利益,又代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心愿和利益。医务人员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时时体现对患者细心、耐心、关心和爱心,处处体现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是医疗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

有这样一个案例,某知名医院被病人投诉于媒体,说医师对病人不负责、十分冷漠。院方在处理此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病人在投诉中反复强调:“在整个接诊的过程中,医生都没有抬头看过我一眼,居然把处方开出来了”。院方查看病历,发现医师记录了病人的主诉要点,用药非常对症,从诊断病情到开出处方都是正确的,这说明医师是认真负责的。为什么病人要投诉呢?就是因为医师“看都不看我一眼”,难道“看一看”就这么重要吗?在医疗服务中,“看一看”确实是重要的,因为当医师注视着病人时,他的眼神就会向病人传递着同情、温馨和关爱,沟通就这样得以完成。

将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中所有的医患接触都当作真实瞬间来把握,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真实瞬间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服务提供者抓住机遇向顾客提供服务,展示服务质量的时间。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病人主要是通过这些真实瞬间感受医疗质量的好坏。医院的窗口服务、医生诊察、床前交班、查房等都是医疗服务的真实瞬间〔3〕。

1.4 加强医患沟通是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医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强、风险性高的学科。在生命过程和许多疾病中,还有很多没有被人类完全认识,有的虽已认识但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医患双方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沟通、互相信任显得十分必要。只有医务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才能使患者积极支持、配合医疗工作,才能使医务工作者有良好的心态从事医学事业,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医患沟通中存在的医患矛盾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医患双方的矛盾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它始终贯穿于医疗工作的全过程是不能回避和掩盖的,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

2.1 医学科学的复杂性 医学科学领域有很多未知数,有的是尚无办法解决的,同时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有高有低,医疗机构的设备和级别也不一样,即使在医学发达国家也同样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任何医院和医生都不可能包治百病。而病人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2.2 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在少数医务人员中存在着服务态度生硬冷漠,医疗技术水平不高,职业素质低,在医德医风中存在着一些不正之风,人数虽少但影响极坏。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2.3 医疗体制和机制存在明显的不足 在卫生改革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旧体制和机制,束缚着改革的进展,也影响着医患关系,形成负面影响。随着医保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公费劳 3

保制度,实行基本医疗,用药受到限制,病人又要承担一部分经费,当病人心理承受能力降低时,往往将不满发泄到医院或医务人员身上。改善医患关系的措施

现在许多医院都重视医患沟通在建设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还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规范要求,有的甚至是量化的要求(如:规定住院医师1周内与病人沟通1次等),这些当然是有益的,但是需注意的是,沟通不仅仅是谈话。以为说了话就完成了沟通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病人对医者有殷切的期盼,有敏锐的观察。他们对医者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因此,为了发挥医者在建设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医者需要学习和掌握多种沟通手段和运用技巧。

世界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分别是语言、药物、手术刀。我国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认为,语言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医生一句鼓励的话,可以使病人转忧为喜,精神倍增,病情立见起色;相反,一句泄气的话,也可以使病人抑郁焦虑,卧床不起,甚至不治而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正处于改革中的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医方与患方关系的一些矛盾引起各方关注。我们应该分析其原因,认识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付之于行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医患关系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它是随着医疗事件的发生而形成的,这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我们不应该回避和掩盖这对矛盾的客观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1 解决医疗纠纷适用的法律不健全 医疗卫生事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针对其特殊性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卫生法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未能真正起效于解决现实中的医患纠纷。目前对卫生立法的更高要求是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但建立或健全的真空期,造成了有些纠纷在处理上的无法可依、无的放矢。

1.2 医学的复杂性 医学领域充满着未知和变数,针对复杂的患者个体,医务人员对疾病的认知和医疗技术的运用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即使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外一致承认的疾病确诊率仅为70%,各种急症抢救的成功率也只在70%~80%。因此,任何医院和医生都不可能包治百病,疾病的治疗过程始终存在着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病人对医疗效果期望过高,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少部分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欠佳 少数单位和少数医务人员中存在着不正之风及服务态度差、职业道德水平低等问题。虽然医疗事故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中是小概率事件,难以杜绝,而对当事人来讲却是百分百。患方对医方的不满,加之始料未及的悲伤,也就难免使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升级。

1.4 部分群众对医疗制度改革不适应 随着医保制度的建立,医疗费用由过去的公费全包变为个人承担一部分。有些患者对自己花钱看病还不适应,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往往将不满发泄到医疗服务中。

1.5 体制问题 体制问题是改革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在市场经济初建的今天,明显存在不合时宜的地方。在旧体制改革过程中,对医患关系进行分析时,我们不难发现:不适应时代的旧体制成分,在束缚改革进程的同时,也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隐患。

官方专业肿瘤会诊机构

1.6 新闻媒体的不当渲染 某些新闻媒体在报道一些医疗事件时,未能考虑医疗问题的特殊性,对医疗事件的严重性存在不切实际的渲染,给群众就医留下了心理疑虑。改善医患关系的必要性

2.1 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而医患关系的紧张,必将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应该适当加快改善医患关系的步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环境、条件上的便利,以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

2.2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社会主义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体现我们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卫生事业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只有积极、主动地改善医患关系,才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3 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卫生事业发展的两个主体方面,卫生人员的责任是通过服务推进卫生事业发展,人民群众通过购买服务,支持卫生事业发展。只有两者协调,卫生事业才能发展。处理好医患双方的矛盾,对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改善医患关系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医德教育,完善制约机制,寻找医患关系的平衡点 医德医风同医疗技术一样,其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医德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实践表明,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大部分是由医德医风引起的。因此,必须加强医德教育和完善制约机制,从而找寻医患关系的平衡点。一是 对医务人员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使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敬业奉献精神,充分认识医方与患者的对等关系,提高医务人员树立良好医德医风的自觉性。二是完善医德医风制约机制。根据单位实际,建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体系。建立廉洁行医制度、社会监督制度、检查考评制度和医德奖罚制度等,通过制约措施和激励机制促进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3.2 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协调医患关系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拓展了临床医师的工作范围,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医务人员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与医学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不能仅限于下医嘱,开处方,要根据医学的发展,尽快由单纯的医学范围扩大到社会范围,由只注意生理变化到既要注意生理变化又要注意心理变化,只知道病人患的什么病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患病的是什么人,什么情况下容易患病,要运用系统的观念来分析研究医学的有关问题,以适应各种患者医疗、预防和保健的需要。同时拓宽服务职能范围,开展承诺服务、便民服务、导医服务、咨询服务等,适应患者需求,密切医患关系。

3.3 规范卫生法律法规

由于医患服务的垄断性,在医患关系中,医方处于主导地位,医方与患方通常处于命令和服从的不对等地位。其中对传染病人的分类管理,更具强制性,这是医疗服务所需要的。这种关系,与民事法律法规的主客体关系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不宜以民事法律法规来规范医患关系。在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加强医疗管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引入国外先进管理模式,把我国现行的卫生法律法规在处理医患纠纷中的适用度不断完善和提高,有助于把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处理得当,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

3.4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知道自己的病情是患者起码的要求,病人如果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明白,就会对医疗方案不理解,并因此产生矛盾。人和机器不同,在医疗过程中,必须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让患者知情,在大多数情况下,更能赢得患者的配合,使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医患关系得以融洽。当然,对患者的知情权的尊重,要根据病情的不同和病人本身文化和心理素质等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医生用药问题也是知情权的重要内容。如果是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药品,在使用前必须告诉病人,在征得同意后方可使用。用药时,应遵从廉价有效的原则,而不能动辄就用贵重的药品。

3.5 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近年来,医患之间的恶性冲突时有发生,行为人的法律、道德意识淡漠固然是导致冲突的主要原因,但病人复杂的心理变化对医患矛盾走向极端不无关系。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病人在寻求康复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其中一些难以攻克的医疗难题,如某些疾病尚无有效治疗办法等,病人对此常常产生难以自控的情绪和行为。尤其是癌症患者、伤残严重的患者以及期望值过高的病人,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又无法摆脱疾病带来的痛苦时,就背上巨大的心理负担。当患者把心理压力以消极的方式表现和发泄时,医患关系的紧张、激化就不可避免的了。所以,作为医方,必须在治疗疾患的同时,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以求得到患者的理解(下转封三)(上接1836页)与配合,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减少双方误会。

3.6 积极稳妥地推进医疗保障体制改革 到2002年6月,全国已有93%的地级以上统筹地区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覆盖人数约6000万人。但到2002年底,全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还有6个没有启动;全国单独统筹的1500多个县级统筹地区中,还有200多个没有启动;已经启动的多数地区还存在覆盖面小的问题。此外,许多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还没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参加当地的基本医疗保险。在考虑城镇医疗保险体制完善与发展 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广大农村地区,完善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稳定因素,才能把社会主义医患关系向和谐的方向推进。

3.7 新闻传媒的理性与成熟 新闻传媒对社会事件的“曝 光”与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净化了社会氛围。然而,新闻传媒因出于新闻的轰动效应,对医患关系或多或少有不符实际的报道,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乃是天职。如果因为媒体的大肆渲染,不顾医学领域的特殊性,一味发掘所谓的医疗“内幕”,把简单的医疗事件作为新闻热点,无休止地披露,会使医务人员在急救病人时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而影响及时而准确的抢救。

医疗事件的处理结果直接影响到医疗工作,也与社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在我国,不管是医方还是患方,都应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时刻牢记社会主义的法律及道德规范,只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我们坚信,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思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前进,我国的医患关系必将朝着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第五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的三农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的“三农”问题

魏雪2011级经济学基地班

【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整个国家人口的七成多。“三农”问题对我国当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安全关系重大。农民现在是我国国民的主体,没有农业的发达,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现代化,我们整个国家就谈不上发达,谈不上富裕,谈不上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要切实认识并解决“三农”问题。本文将在探讨“三农”问题的影响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运用供给、需求和价格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分别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三农”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农业;农村;农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整个国家人口的七成多。“三农”问题对我国当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安全关系重大。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三农”问题不解决,将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题将日益严重;耕地资源减少,水资源不足,草原退化,水土流失问题将日益严重,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危机。三农问题将严重影响我国基层政权的稳定。我国现在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

已沦为我国社会的底层,由“三农”问题引起的我国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腐化,以激起众怒,影响到一个地区甚至一个社会的治安稳定。“三农”问题也影响到农民权利的实现,不符合国际社会对人权的要求,农民工工资拖欠,社会福利无法共享,将影响农民创造力的发挥。农民是我国国民的主体,没有农业的发达,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现代化,我们整个国家就谈不上发达,谈不上富裕,谈不上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要切实认识并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产生并不是由“三农”自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国家倾斜的发展战略政策偏差所引起的。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也不能靠其自身。建国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在新世纪出台了九个关注“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致力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下面,我将就“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分别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其原因及解决办法。农业

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粮食供给不足和农产品竞争力两个方面。

粮食供给方面,我国的国产粮食供给不足。首先,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城市用地增多、不合理使用土地造成土地退化等原因,耕地减少,耕作面积下降;其次,农产品生产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点,生产季节性明显,在一定的科技水平下,产出有限;其次,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程度大,需求弹性小,需求量不会因收入的增减而有大幅度变化,收益相对较少且相对稳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最后,农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产品差别,农产品市场是

完全竞争市场,难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利润,农民获利空间不大,因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会大幅度提高反而会使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城打工等生活方式。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供给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粮食供给不足,首先要加大政府投资,发展农业科技;其次,实现农产品这一完全竞争市场的农业产业化运行;再次,由供给定律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随产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从这一点出发,政府可以采取价格政策,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适当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益。农产品竞争力方面,国内农产品由于政府调控价格,市场化运营不明显,竞争力不明显。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国际竞争方面。用博弈论的相关原理,我国出口农产品必须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获得自己独特的生存空间,才能立足世界。目前,我国出口农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价格上竞争力比较低。我国农业生产最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生产规模小,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科技含量低,从而造成单位面积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较低,产品质量难以提高且生产成本难以降低。加之国内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不高,造成农产品流通成本过高,国家对农业改革方面投资不足,地方政府不规范收费等形成较高的成本外支出,造成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不高。对此,应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益,进一步对外开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农村

农村问题主要表现为非农产业发展不足,农村环境问题两方面。

非农产业是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一驾马车,在某种程度上,非农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方面。而如今非农产业面临着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规模偏小、布局分散、技术水平不高、粗放经营、市场服务水平有限等问题。非农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所面对的市场一般来说都是垄断竞争市场,获利远高于农业,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协调发展。为促进非农产业更好地发展,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使其适应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现有非农产业的产业化经营。

农村环境问题关系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问题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污染(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人居环境问题,以及政治环境的可持续性。由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可知,随着农业的发展,土地开采能增加的效益已寥寥无几,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土地质量而不是盲目扩大土地面积。治理农业污染,增加土壤肥力,以提高单产。工业污染主要是源于非农产业,而非农产业之所以排放污染物,是源于净化处理成本太高,不利于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为此,应加强污物排放的立法工作及政府监管,促进环境改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比如,建沼气池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农村也逐步出现了民主发展倒退、停顿等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增强民主政治意识,才能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农民

农民问题主要在于农民各项权利得不到保障。主要是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发言权。

农民的生存权得不到保障主要表现在拥有和使用土地的权利遭到侵犯,获得其他生产资料的权利不全,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尤其出现了“同工不同酬,同伤不同赔”等现象。为此,必须制定严格的土地征用政策,保障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劳动者报酬方面,实行最低工资法,将农民工的工资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并制定完善劳动法,以保障农民权利。

农民的发展权得不到保障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城乡由于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在这三个方面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性,且差距越来越大。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城市少了三年。文盲主要分布在农村。农村文盲中,女性占七成。教育经费方面,2001年生均教育经费城市是农村的1.86倍,最高的北京与最低的湖北相差10倍;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城市是农村的1.92倍,最高的北京与最低的贵州相差7倍。预算内生均公用教育经费小学最低的仅5元,初中仅14元。升学率方面:小学升初中农村比率为91%,城市为100%;升入高中的学生数城乡比为19:1,升入大学(二本以上)的学生数城乡比为35:1.农民子女受教育权利的不到保障,意味着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上竞争力均比较低下。由边际效应递减规律,长此以往,农民受教育水平将维持原状甚至会下降。政府要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投资,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医疗方面,城市人口住院平均花费7000元/人,农村为2000元/人;

农民每年的人均医疗支出为200元。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还应该加强新型医疗合作的推广,运用好福利经济学,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从而推动公益医疗的发展。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公共品供给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在着较大差异。应该实行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弥补还能够改进的空间,实现帕累托最优。

农民的发言权主要表现在农民代表在人大代表中占比不高。为此,应扩大农民代表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增强广大农民的发言权。

参考资料:

1、《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高鸿业

2、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资料

下载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评价、分析医患矛盾(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评价、分析医患矛盾(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

    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 1105023 110502237 臧珂雨近年来,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以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如今协调资源、环保与发展关系,可见社会对环境的重视是不容......

    医患矛盾关系因素分析

    医患矛盾关系因素分析近年来,社会对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的抱怨和质疑不断增加,医患关系引发的冲突和暴力事件尤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愈加将医患关系敏感化、矛盾化。作为诊......

    矛盾分析法分析医患关系

    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医患冲突及其解决的对策 班级:商研1521班 姓名:刘雪融 学号:10011315615 当前医患关系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医生和患者之间本来应是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

    从读者角度分析

    从读者角度分析,本人从网上摘抄如下文字 (1)首次上市,主要的传播对象是针对那些有猎奇心理的读者,对于这类读者向他们提出一种全新的概念“财商”,并通过海报、主流媒体等制造出一......

    从孩子角度分析

    从孩子的角度部署移民计划|案例分析 2016-07-11侨通资讯 办EB-5的,EB5Sir接触过的家庭,都是为了孩子,今天来看一篇Peng & Weber律师的文章,就是谈如何围绕孩子做规划的问题,供读......

    从经济学及侵权角度看知识产权

    从经济学及侵权角度看知识产权 笔者从事知识产权代理工作多年,对知识产权对企业的作用多少有一些认识,以下对一些企业经营者及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对知识产权之于企业作用的困......

    从经济学的角度浅析房地产市场

    从经济学的角度浅析房地产市场前段时期的惆怅中,自己在思索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定位明确了许多,会计和金融这二者之间,我选择了后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关于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信息,以......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供给侧改革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供给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