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湖南煤矿安全生产

时间:2019-05-12 20:2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湖南煤矿安全生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湖南煤矿安全生产》。

第一篇: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湖南煤矿安全生产

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湖南煤矿安全生产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2012级 张昕

【摘要】湖南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经济学原因主要有:成本投入不足;“官煤勾结”;超生产能力生产;监管责任失察、权钱交易严重等。因此,对湖南煤矿安全生产的治理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增强安全意识。完善投入机制;改良审批制度,严把人口关;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矿等。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 经济学 官煤勾结 权钱交易

一、湖南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这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2011年全国煤矿发生事故1201起,死亡1973人。湖南省发生煤矿事故127起,死亡251人,其中3人以上事故13起,死亡114人。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高达5左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以上。

2007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不够好。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服务、教育收费、居民住房、收入分配、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上说,这些问题的严峻性,已经摆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非解决不可。一个社会只有生产是安全的,社会才是稳定的,民生才是有保障的。安全生产问题带有行业特点,资源型的煤炭产业安全生产问题优为突出,因而煤矿安全生产就成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关心的头等大事之一。

二、湖南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的深层原因

湖南煤矿矿难频发固然有其自然的因素,由于瓦斯、煤尘、水患、煤与瓦斯突出等自然因素,决定了煤矿生产属于高危行业,但是更多的矿难都有其经济和社会的原因。正如李铁映副委员长指出的:“从已查处的案件看。几乎每一起特别重大事故的背后都存在着腐败行为。”正是这些原因冲破了人类设计的防御预警系统从而引发矿难;正是这些原因破坏了人类自己制定的生产规则而造成矿难;正是这些原因使已有的煤矿事故预防技术和设备根本无法进人煤矿,导致煤矿事故的发生成为一种“必然”。当然,同样原因也导致了湖南省人民政府近年来整顿煤矿安全生产秩序、抑制煤矿事故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1、成本投入不足,安全意识薄弱。

一是长期的资源配给制度,导致资源无偿或廉价被使用。由于八九十年代进入煤矿生产的门槛过低,经常性的盲目开采和无证开采,致使湖南煤矿普遍安全投入不足。这是造成湖南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和事故规模居于全国前列,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原因。湖南煤矿存在着地质构造复杂、倾角大、煤层薄、煤层不稳定和灾害严重等问题,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数更是占全国2/3。现有国有煤矿的生产基础90%是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投入的,随着煤炭的过量开采造成技术更新缓慢和原有设备的迅速贬值,投入不足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凸显了国家在投入机制上调控政策和扶持政策的不足。多数私营煤矿存在短期行为,拼命消耗,矿山资源枯竭,无法治理环境,无法可持续发展,政府继续为成本买单,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二是比投入不足更加可怕的是安全意识淡薄。许多管理者漠视弱势群体,许多人对预防为主掉以轻心,“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几乎就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一句口号。安全意识淡薄一定意义上又说明了社会信用体系的问题,一些权利阶层的人“群体性冷漠”造成了社会底层民众被社会遗忘的境地。

2、“官煤勾结”:煤矿安全治理的最大障碍。

能源紧缺、煤炭价格上涨使煤矿采掘业成为近年来的暴利行业。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湖南煤炭市场吨煤的纯利润在300-400元人民币左右(原煤会因为种类、质级等原因导致售价不同,由于贫矿富矿等原因导致生产成本不同),一个年产几万吨的小煤矿,年获纯利就可以超过1000万元。正是这种超额利润的诱惑使各级政府对小煤矿的整顿关闭措施难以施行。在五年的煤矿安全监察工作中,我能很清楚的感受到从煤炭生产中轻易获取的暴利使得矿主们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抗安全监察部门的执法,产煤县市的(政府)官(员)”与“煤(商)” “勾结”的十分紧密。如2011年省检察院在调查耒阳市宏发煤矿事故时,就查出了超过100名当地在职和退休政府官员在该煤矿入股分红。

3、超生产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生产:煤矿安全治理的主要障碍。

面对不断恶化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治理整顿政策和措施首先受到了来自湖南煤炭市场的巨大压力。2011年,湖南省生产了7600万吨煤炭,跟据统计,至少有1000万吨煤炭是通过煤矿超出设计能力的生产实现的;有2400万吨的原煤是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而湖南煤炭消费量超过1.2亿吨,从外省运煤入湘的运力也基本达到极限,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压力下,煤炭市场的需求已经不可能由那些安全设施和制度较为完善的煤矿予以满足,这就为小煤矿提供了非法违法生产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一直以来,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执政目标,这一目标引发了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市场中几乎无止境的需求,已经造就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畸形病态市场经济,在这个忽视社会公正的市场中,当政府仍然试图用惯常的行政强制手段去整顿治理煤矿安全生产秩序时,便总是遭遇到来自“畸形病态市场”的抵制,致使对煤矿安全一系列的治理措施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

4、地方监管责任失察,权钱交易严重。

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对煤矿生产的责任监管所产生的问题,主要是监管机构的设臵和权力配臵存在失衡,对权力运用过程中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现行的权力运行中产生的腐败现象,是煤矿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说:(1)存在着地方政府职能交叉造成的权力执行中的推诿、扯皮、责任丧失等,集中表现为监管是在不合理的权力配臵体制和权力结构以及不受监督和制约或监督制约不规范的公权力责任丧失下进行的,造成了权力使用的浪费和权力的不公平。(2)存在着监管系统中外部力量介入的障碍和渠道不畅,立法、司法、新闻舆论等监督作用小于行政监督的作用。更缺乏广大民众通过扩大权利的途径参与监督的机制。(3)存在着乡镇甚至县市地方人民政府和地方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安全检查中的故意庇护,对一些重大事故的隐瞒欺骗和弄虚作假行为。

三、完善制度环境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 煤矿安全生产离不开制度规范化,制度规范化当然离不开生产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管理水平等内部制度环境建设,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更离不开外部的制度环境建设。外部制度环境的和谐是治本的关键。湖南煤矿安全生产作为国民经济安全运行的一个缩影,直接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没有安全就没有长治久安,没有安全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要安全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保障。

1、增强安全意识,完善投入机制。

安全体现以人为本,诚信是安全生产与和谐社会的基础,以诚信为本的理念是企业管理者和政府官员责任的核心,官员除了官员的职责和服务外,应当把自己立于矿工的天然监督之下。增强安全意识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让安全意识与风险意识结合,让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把安全始终放在预防的基础上。尽快改变传统的以产量、指标、利润为主的评价体系,加强安全预防的重点考核,并把安全隐患和隐情分解成模拟交易的商品,转换成费用的支出进行奖惩性考核。增强安全意识要彻底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解决地方职能管理部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好大喜功、大话空话的思想作风和喜欢搞“大运动”的工作作风。

煤矿作为开发型产业,走的是传统的工业化初期煤矿生产的老路子,一直是在过度性和掠夺性开采中配臵煤炭资源,久而久之造成了安全生产的基础脆弱,投入不足。增强安全意识要增加投入,解决湖南煤矿产业开采工艺落后、产机械化水平低的问题。煤矿生产的基础投入需要大量成本,要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区分企业状况,采取鼓励政策,给予环境治理好的企业差别补贴,扼制不安全造成的政府买单的恶性循环。

2、改良审批制度,严把人口关。

煤矿安全生产是否落实到位直接体现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要改变传统的政府职能运转方式,让地方人民政府职能紧密围绕权力范围的有限权力展开,把行政审批压缩到最低限度,减少对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审批过程要以安全生产为中心,改变审批职能的衙门作风,使其规范化和透明化。因为增加任何一道审批程序,在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都有产生腐败的可能。防止官员以审批权为手段进行“官煤勾结”潜规则的运用,只有实行简化审批和阳光审批,才能防止“权力资本化”引发的审批渎职和失职行为。应从扼制审批不作为做起,严把人口关。审批是政府的职能行为,它在制度流程上约束行政能力的去向,产权是审批的前提,只有产权是清晰的,审批才不会糊涂。

3、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矿。

政策和法律虽然不可相互替代,但是二者可以相互作用。所有的政策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才能使政策的执行力不会偏离法制经济的轨道。法律的约束力对煤矿安全生产行为来说,可以彻底规范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不可以做的一旦做了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当法律健全后,安全生产的漏洞就会大幅减少。煤矿安全生产必须着重完善法制建设。首先,要继续完善各种法规,实行依法治矿。在《煤炭法》、《安全生产法》、《保护煤炭资源环境法》等法规和《国务院关于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条例的基础上,湖南省人民政府需要根据湖南煤矿行业的生产特点,保证各种法规的有机衔接,尽快补充各种专门性和具体性地方法规政策,保证生产安全有法可依。其次,要完善执法环节。法规多多,关键在于执法力度。必须解决依法行政中,一些官员以法律的制定者自居,权大于法,政府行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必须加强煤矿安全监管执法队伍的建设,在选好人的基础上,严厉打击官员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行为。必须加大法律惩罚力度,用法律监管监管者,保证官员的权力意识绝对服从法律意识,对于煤矿生产安全中的缓报、谎报、瞒报、漏报、编造等行为,以法律惩戒为主,行政惩戒为辅。对于商业贿赂行为和渎职行为等应重拳出击,严厉地打击。

煤矿安全生产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大事,必须解决好,否则它将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解决好这一重大问题,必须从制度规范上下工夫。当前主要应当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和权力转移的步伐。以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的完善为突破口,彻底解决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谋的问题。如此,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问题就一定能解决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

[4]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5]《2011年度全国煤矿安全状况分析报告》,国家煤监局 [6]《2011年度湖南煤矿安全状况分析报告》,湖南煤监局 [7]《“十一五”期间全国煤矿安全监察工作总结》,国家煤监局

[8] 《“十一五”期间湖南煤矿安全监察工作总结》,湖南煤监局

第二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食品安全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食品安全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食品安全法的开始实施, 人们应该享有的最起码的食品安全权利, 依然不断受到挑战。诸如苏丹红、“大头娃娃”、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一滴香、洗虾粉等问题仍然充斥着市场。食品安全问题, 越来越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消费信心,民众生活质量因此受到严重,也同时影响了食品行业的发展。

一、关于食品安全的概述

食品安全是指无毒、无害的食品, 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 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问题就是食品的质量不过关。随着新的食品资源的不断开发, 食品品种的不断增加,消费方式的多样化, 食品安全问题几乎出现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食能养人, 也能伤人。一旦食品出现安全问题, 表现出来的危害性一方面导致食源性疾病, 这种疾病通常带有感染性或中毒性质, 且具有群体性、突发性、广泛性与社会性的特征, 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给市场带来负外部性, 使

第三篇:湖南2012年煤矿安全生产分析

湖南2012年煤矿安全生产分析

新年伊始,湖南省煤炭管理局传来喜讯:在确保湖南省煤炭稳定可靠供应的情况下,去年湖南煤矿发生各类事故71起死亡134人,同比减少56起117人,分别下降44%和47.1%;其中重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7%和72%;百万吨死亡率由2011年的3降低到1.67,下降44.3%,创该省煤矿安全生产历史最好水平。

煤矿安全形势大幅好转,与湖南全省煤矿扎实开展打非治违、推行正规生产专项行动有很大关系。湖南省煤炭管理局由领导带队,组织开展了5轮专项督检;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明察暗访活动;向有关市、县通报了情况,对存在重大问题的煤矿企业实施停产整顿、挂牌督办和经济处罚。有关县市政府提出了12类整治矿井名单,确定了重点整治对象和重点内容。自开展专项行动以来,湖南省关闭非法井口12处,关闭设计不予利用的井筒47处,处置违法多井口出煤井口102处。同时推动39对矿井实现了正规开采,推动21对矿井淘汰了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设备设施。

湖南省煤炭管理局以瓦斯防治能力评估为抓手,扎实开展瓦斯治理攻坚。该局将瓦斯防治能力评估工作过程同隐患排查治理、专家会诊和监管执法结合起来,对各市州评估通过的煤矿企业全部进行了一次复查。对整改达标无望以及放弃整改的企业,由地方政府采取上锁、停供电、停供火工产品等强制措施,确保停产到位。对未通过瓦斯防治能力评估的216处煤与瓦斯突出煤矿,实施停产整顿、挂牌督办。去年,湖南省发生瓦斯事故13起死亡41人,同比减少13起84人,分别下降50%和67.2%

按照“矿井标准化、管理精细化、采掘机械化、企业集团化、矿区园林化”的要求,湖南省煤炭管理局组织开展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大会战。2009年以来,湖南省共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引导和鼓励煤矿达标建设,周源山、楠木山、资江、磨田和塘冲等5矿实现了机械化综合采掘。湖南全省有20个工作面实现了机械化开采,新建综掘线11条、钻装线4条,150对矿井实现了岩巷锚喷支护,120个掘进工作面实现了机械化装载,736对矿井达到三级以上标准。

第四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的三农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的“三农”问题

魏雪2011级经济学基地班

【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整个国家人口的七成多。“三农”问题对我国当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安全关系重大。农民现在是我国国民的主体,没有农业的发达,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现代化,我们整个国家就谈不上发达,谈不上富裕,谈不上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要切实认识并解决“三农”问题。本文将在探讨“三农”问题的影响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运用供给、需求和价格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分别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三农”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农业;农村;农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整个国家人口的七成多。“三农”问题对我国当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安全关系重大。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三农”问题不解决,将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题将日益严重;耕地资源减少,水资源不足,草原退化,水土流失问题将日益严重,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危机。三农问题将严重影响我国基层政权的稳定。我国现在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

已沦为我国社会的底层,由“三农”问题引起的我国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腐化,以激起众怒,影响到一个地区甚至一个社会的治安稳定。“三农”问题也影响到农民权利的实现,不符合国际社会对人权的要求,农民工工资拖欠,社会福利无法共享,将影响农民创造力的发挥。农民是我国国民的主体,没有农业的发达,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现代化,我们整个国家就谈不上发达,谈不上富裕,谈不上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要切实认识并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产生并不是由“三农”自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国家倾斜的发展战略政策偏差所引起的。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也不能靠其自身。建国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在新世纪出台了九个关注“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致力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下面,我将就“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分别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其原因及解决办法。农业

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粮食供给不足和农产品竞争力两个方面。

粮食供给方面,我国的国产粮食供给不足。首先,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城市用地增多、不合理使用土地造成土地退化等原因,耕地减少,耕作面积下降;其次,农产品生产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点,生产季节性明显,在一定的科技水平下,产出有限;其次,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程度大,需求弹性小,需求量不会因收入的增减而有大幅度变化,收益相对较少且相对稳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最后,农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产品差别,农产品市场是

完全竞争市场,难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利润,农民获利空间不大,因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会大幅度提高反而会使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城打工等生活方式。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供给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粮食供给不足,首先要加大政府投资,发展农业科技;其次,实现农产品这一完全竞争市场的农业产业化运行;再次,由供给定律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随产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从这一点出发,政府可以采取价格政策,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适当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益。农产品竞争力方面,国内农产品由于政府调控价格,市场化运营不明显,竞争力不明显。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国际竞争方面。用博弈论的相关原理,我国出口农产品必须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获得自己独特的生存空间,才能立足世界。目前,我国出口农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价格上竞争力比较低。我国农业生产最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生产规模小,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科技含量低,从而造成单位面积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较低,产品质量难以提高且生产成本难以降低。加之国内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不高,造成农产品流通成本过高,国家对农业改革方面投资不足,地方政府不规范收费等形成较高的成本外支出,造成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不高。对此,应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益,进一步对外开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农村

农村问题主要表现为非农产业发展不足,农村环境问题两方面。

非农产业是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一驾马车,在某种程度上,非农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方面。而如今非农产业面临着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规模偏小、布局分散、技术水平不高、粗放经营、市场服务水平有限等问题。非农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所面对的市场一般来说都是垄断竞争市场,获利远高于农业,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协调发展。为促进非农产业更好地发展,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使其适应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现有非农产业的产业化经营。

农村环境问题关系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问题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污染(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人居环境问题,以及政治环境的可持续性。由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可知,随着农业的发展,土地开采能增加的效益已寥寥无几,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土地质量而不是盲目扩大土地面积。治理农业污染,增加土壤肥力,以提高单产。工业污染主要是源于非农产业,而非农产业之所以排放污染物,是源于净化处理成本太高,不利于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为此,应加强污物排放的立法工作及政府监管,促进环境改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比如,建沼气池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农村也逐步出现了民主发展倒退、停顿等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增强民主政治意识,才能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农民

农民问题主要在于农民各项权利得不到保障。主要是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发言权。

农民的生存权得不到保障主要表现在拥有和使用土地的权利遭到侵犯,获得其他生产资料的权利不全,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尤其出现了“同工不同酬,同伤不同赔”等现象。为此,必须制定严格的土地征用政策,保障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劳动者报酬方面,实行最低工资法,将农民工的工资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并制定完善劳动法,以保障农民权利。

农民的发展权得不到保障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城乡由于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在这三个方面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性,且差距越来越大。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城市少了三年。文盲主要分布在农村。农村文盲中,女性占七成。教育经费方面,2001年生均教育经费城市是农村的1.86倍,最高的北京与最低的湖北相差10倍;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城市是农村的1.92倍,最高的北京与最低的贵州相差7倍。预算内生均公用教育经费小学最低的仅5元,初中仅14元。升学率方面:小学升初中农村比率为91%,城市为100%;升入高中的学生数城乡比为19:1,升入大学(二本以上)的学生数城乡比为35:1.农民子女受教育权利的不到保障,意味着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上竞争力均比较低下。由边际效应递减规律,长此以往,农民受教育水平将维持原状甚至会下降。政府要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投资,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医疗方面,城市人口住院平均花费7000元/人,农村为2000元/人;

农民每年的人均医疗支出为200元。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还应该加强新型医疗合作的推广,运用好福利经济学,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从而推动公益医疗的发展。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公共品供给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在着较大差异。应该实行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弥补还能够改进的空间,实现帕累托最优。

农民的发言权主要表现在农民代表在人大代表中占比不高。为此,应扩大农民代表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增强广大农民的发言权。

参考资料:

1、《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高鸿业

2、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资料

第五篇: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

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

1105023 110502237

臧珂雨

近年来,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以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如今协调资源、环保与发展关系,可见社会对环境的重视是不容小觑的,人们应当重视经济环保的生产方式。

今年年初,严重的雾霾席卷了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国74个城市从1月1日起公布PM2.5数据,在过去的十几天内,有33 个城市指标超过300微克/立方米,其中京津冀最为严重。从北方的石家庄、北京,到南方的南京,以及中部的武汉,大半个中国浸泡在浓雾中。

北京气象台发出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尘霾橙色预警,城区多数地方的PM2.5浓度一度超过700微克/立方米。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周嵘向中外对话解析了雾霾成因:“首先是由于冬季北方采暖煤炭增加带来整体污染排放增加;周四至周六区域冷空气减弱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大气层),京津冀的本地污染不断向近地面持续累积;同时周五从西北方向的山西、内蒙等煤工业区还有部分远距离输送,周六晚南部河北的重工业区和煤电厂污染也缓慢传输至北京。”北京市环保局判断:10日到13日,北京地区扩散条件极端不利。在地面闭合低压控制下,地面风速减小,湿度加大,致使逆温层形成,导致污染的持续累积。”

然而,无论其间有多少具体的气象因素,如此严重,大规模的恶劣空气质量,足以累积至此的空气污染物,已经使2013年1月中旬成为一个新的节点,对中国的整体环境质量再次发出警示信号。

与此同时,山东排污地下的时间也引起轩然大波,先有网友微博爆料山东某地许多化工厂,酒精厂,造纸厂将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至1000多米的水层,污染地下水。又有网友作证“山东广饶大王镇造纸厂就是典型的地下排污,用压力泵把造纸的恶臭毒水拍到地下水系里”一时之间,“地下排污”成为众矢之的。无论此事真假虚实,地下排污引发了众多人们的共鸣。据媒体报道,“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严重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这些残酷而冰凉的数据,让人遽然惶恐之余,不免黯然感叹,如果连作为生命之源的水都惨遭污染,我们的子孙后代如何存活,当一名因饮用污染水而染上沉疴,当一个个乡村沦为癌症村,惨烈的事实已经向我们发出最后的哀鸣和警告。再也不能容忍水污染了!

面对以上的环境问题,我想从经济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率地配置资源,但要有一系列严格的条件。只有当这些条件都成立的情况下,亚当·斯密曾经所描绘的神奇的“看不见的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时,就出现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就是市场机制的某些缺陷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使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而这两个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公共资源配置不均,从而导致市场机制紊乱,经济混乱。

环境既包括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环境实物资源,也包括环境容量、生态平衡和调节、空气质量等环境质量资源。其中一些资源可以被所有人共用,一些资源被一部分人共用,还有一些资源被私人利用。这就涉及到环境的物品属性分析。经济学根据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把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是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共有资源是具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物品。将物品属性分析引入环境领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环境质量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像清新空气就是最纯粹的公共物品,既无消费的竞争性和也无排他性。即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同一环境物品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一个人不论付费与否,都不能从这一环境物品的消费中被排除出去,即环境质量作为公共物品,使得无法、很难或不必对其进行收费,私人企业赚不到利润,市场机制就无法激励其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来提供清新空气这一公共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是失灵的,必须政府干预,由政府来提供公共物品。

其次,环境资源的共有资源属性。像森林、地下水、野生动物等就是典型的共有资源,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由于共用资源产权不明以及不能或很难向使用共用资源的人收费,即人人都可以自由取用而不负担成本,必然导致环境资源消费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滥用环境资源。以我国的地下水为例,由于地下水属于共有资源,任何企业都可以随意掘井取用,同时为了避免因污水而向政府缴纳各种费用,许多企业把污水偷偷排入地下,导致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对我们的地下资源,甚至土壤、植被、动物、人都产生了严重影响。这些影响都是毁灭性破坏,这就是“地下水的悲剧”。经济学分析认为,当今社会,资源的枯竭、生态的恶化,与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有密切关系。

环境污染是指经济活动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排入环境,超过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经济学认为,“市场之所以能有效率的运作,是因为价格向生产者和消费者双向传递了信息。然而,有时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当一种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其他生产或消费活动产生不反映到市场价格中的效应时,就存在外部性。”外部性的内涵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首先,当企业或个人的行为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另一个企业或个人的环境时,便有了外部性存在。其次,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不一致。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价值规律无法发挥作用,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这种非市场性的影响,对社会有利的称为正外部性,对社会不利的称为负外部性。

将外部性理论引入环境领域,实质是把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放到环境-经济复合系统中考察,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产生了不能全部反映到市场交易价格中去的额外社会成本。如化工厂向空气中排放污染气体,致使北京雾霾天气。由于无须向任何人赔偿损失,从而导致外部不经济的产生。由于环境污染并不构成私人生产成本,必然出现企业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异。这一差异被转嫁给社会和公众,外部性成本的顺利转嫁,必然导致这种带有负外部效应的物品的过度供给行为,使资源配置扭曲,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社会福利损失。

因此,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综合利用资源。我们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有的国家发展以节能、节材、节水、节约资本等重效益、重品种、重质量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制度;有的国家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深加工、精加工的“朝阳工业”转变,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还要重视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很多国家提倡废物资源化,把再生资源称为“第二次物料革命”,或“第二矿产资源”。例如,巴西、意大利每年所消耗的贵金属几乎全部来自再生,其他废旧金属的80%~90%均被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为减少水资源消耗,有些国家工业用水的回用率已接近100%。更要加强对资源内涵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注重物质投入的外延正在向注重资源内涵扩大的方向转变。如回收利用垃圾也能创造新的价值,日本对垃圾回收利用率高达90%,法国每年从垃圾中回收废纸占造纸工业原料的40%。现在世界各大国正在进一步对回收垃圾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我们还可以树立生态技术观。每当新科技成果向经济建设转化时,总会带来生产的大发展,产生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和质变效应。然而,进一步深思,又发现另一种倾向,大多数技术的应用,如果是以单一目的性——经济效益为前提,那么技术越尖端,单一目的性越明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就越大。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技术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这主要取决于人类自己,而非技术本身。21世纪的技术观应当是生态技术观。生态技术观的含义为: 科技发明的指导思想,要坚持技术的单一性目的与多元性目的的统一,即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双重目的,或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多重目的。科技成果的应用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内在承受性和外部承受性,如资源再生循环技术、环境无害技术,都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

综上所述面对现在的环境现况,正确的厂商经营模式的建立是必然趋势,经济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形成资源有效利用、合理利用并实现安全生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近年来逐渐增多的和环境污染事件来看,资源的不合理运用造成了人均资源日趋匮乏,污染物不合理排放造成了人员事故。自此我们已经深刻的体会到了,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过去,环境与经济的双方结合才是发展之道,正确之道。

下载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湖南煤矿安全生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湖南煤矿安全生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煤矿安全生产的经济学分析(共5篇)

    煤矿安全生产的经济学分析[摘要]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经济学原因主要有:成本投入不足;“官煤勾结”;超生产能力生产;监管责任失察、权钱交易严重等。因此,我国对煤矿安全生......

    从读者角度分析

    从读者角度分析,本人从网上摘抄如下文字 (1)首次上市,主要的传播对象是针对那些有猎奇心理的读者,对于这类读者向他们提出一种全新的概念“财商”,并通过海报、主流媒体等制造出一......

    从孩子角度分析

    从孩子的角度部署移民计划|案例分析 2016-07-11侨通资讯 办EB-5的,EB5Sir接触过的家庭,都是为了孩子,今天来看一篇Peng & Weber律师的文章,就是谈如何围绕孩子做规划的问题,供读......

    从经济学及侵权角度看知识产权

    从经济学及侵权角度看知识产权 笔者从事知识产权代理工作多年,对知识产权对企业的作用多少有一些认识,以下对一些企业经营者及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对知识产权之于企业作用的困......

    从经济学的角度浅析房地产市场

    从经济学的角度浅析房地产市场前段时期的惆怅中,自己在思索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定位明确了许多,会计和金融这二者之间,我选择了后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关于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信息,以......

    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评价、分析医患矛盾(最终五篇)

    从医学经济学角度评价、分析医患矛盾 医患关系的概念 医患关系,指在医疗过程中,由医务人员以及医疗机构与患者及其家属所构成的一种双向的人际关系。医患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供给侧改革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供给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医患矛盾的原因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医患矛盾的原因 【摘要】目的 为了了解中国目前医患矛盾形成的原因。方法 从医疗体制、医方、患者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由于医疗体制不完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