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与要求

时间:2019-05-14 07:5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与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与要求》。

第一篇: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与要求

新闻中心 > 综合 > 沈阳日报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与要求

来源:沈阳日报

储 霞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命题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不仅揭示了党的建设的科学属性,而且赋予了党的建设新的更高的要求。

“党的建设科学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党的建设必须按照政党建设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运行。具体说,就是要求党的建设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制度作保障,以科学方法来推进。

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

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前提,是保证党的建设科学运行的决定性力量。

用科学理论作指导,必须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全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合理地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善于运用科学理论所提供的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能动实践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执政党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党的建设;必须尊重并体现科学理论的创新品质。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科学理论的重要品质。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要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突破自我,开拓思路,充实新的建设内容,寻求新的建设形式,促进党的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提升。

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

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邓小平提出制度建党的新路,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载体、依托和保证,从此进入党的建设领域。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党内民主、贯彻民主集中制、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反腐倡廉等方面建立了大量制度,制度的功效有了一定的显现,党内生活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然而,虽然我们建立了许多制度,但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制度运行都不够科学完善。导致已有的一些制度因过于笼统抽象而在实践中形同虚设;有些制度看起来明了,运作起来却无所适从;有些制度运作上虽天衣无缝,结果却不能完整体现制度本身所应当体现的原则和精神。因而,用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说到底,就是要使建立的制度符合科学化的要求。

这种科学化的要求突出体现在制度的科学设计与机制的完整建立上。制度是一个多层次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党内的根本制度,也有促进党内根本制度得以运行的各种程序性制度,还有确保党内根本制度完整准确体现的各项保障制度。其中,根本制度规定了党的建设的内容、要求和方向,程序制度则是落实和体现党内根本制度的关键环节,保障制度则是完整体现党的建设实质、获得正确民主结果、从而发挥根本制度积极作用的重要条件。同时,只有将各个制度有机联系起来,进行动态化地运转,制度才能发挥相应的功效。这样一来,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就显得尤其重要。社会科学意义上的“机制”,是指把握系统内各种要素功能和互动关系,从动态角度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应。如果说,制度所体现的是一个个不可逾越的规矩,重在引导、控制和规范人的行为,那么,机制就是将一个个制度联系起来,对制度发挥作用的各种要素进行有机组合,使制度有效运转。

因此,从制度的整体性要求来看,党的制度建设必须注重制度的全面、完整。在设计时要明确制度的内容、程序和运用的边界,力求细致严密,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从制度的实效性要求来看,党的制度建设必须考虑制度间的逻辑关系,形成制度间的链条体系,保证制度间的相互辅助,实现制度间的有机配合,从而构建起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科学方法是科学理论的实践形态,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关键。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科学,直接决定和影响党的建设成效。在党的建设领域里,没有僵化的、一成不变的、任何时候都适用的方法。要想提高党的建设成效,党的建设主体就需根据变化了的任务、环境,寻求新途径,采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为新形势下的党的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在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从总体上说来,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矛盾,仍然还有不适应的地方,战争时期的、计划经济的色彩依然存在。比如,在党内成员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民主意识日渐增强的条件下,思想教育中的民主、平等、互动式的思想沟通交流引导依然比较欠缺,灌输的说教式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再如,面对党内的诸多问题,运动式的解决惯性并未消除,做起来仍习惯于轰轰烈烈,声势浩大,但由于缺少细节的设计与体系化的制度支撑,结果常常只是控制了问题的表层,而无助于问题的深层次解决,反倒助长了形式主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武装革命斗争过程中、在计划经济环境中所创造的许多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极大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当整个中国已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置于全面开放的环境后,党的建设方式必将随之进行调整和改变。

显然,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方法探索上需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以往党的建设的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甄别、界定,而不是抽象笼统地讲继承。对其中仍然适用于今天党的建设要求的予以肯定和确立,不适应的予以中止和废除。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适合新形势需要的新的方法。按照科学化的要求,这些方法应包含现代科技元素,体现民主发展要求,符合开放性社会特点,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而这些方法的运用,将有助于增强党的建设的经常性和实效性,实现党的建设新的形态,促进党的建设由单向走向互动,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

(作者系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http://news.sohu.com/20091220/n269073757.shtml

第二篇: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内涵、意义及实现途径

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内涵、意义及实现途径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和新形势,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党的建设各项部署都必须贯彻这一精神,落实这一要求。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是党的建 设科学化的内在要求和题中之义,势必要着力“推进反腐倡廉科学化”、“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 学化水平”。鉴于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拟就其内涵、意义和实现途径等 基本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内涵

界定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内涵,首先必须澄清两个关联概念:一是反腐倡廉建设,二是 科学。

反腐倡廉建设是在党的十七大首次被纳入党的建设范畴的。胡锦涛总书记在政治报告中指 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 务”,号召全党“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

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1]显然,反腐倡廉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反对腐败”,即“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以保持党的清正廉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同时,报告还

明确了党的各项建设的重点,其中,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是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相应地,反

腐倡廉建设的具体内容则包括廉政教育体系建设、廉政制度体系建设(廉洁自律制度、源头防治 制度、廉政建设工作制度等)、廉政监督体系建设、腐败惩治体系建设和廉政评估体系建设等。关于“科学”的定义自来尤多。贝尔纳梳理出科学的五种形相,一是作为一种建制(指科学研 究的职业),二是一种方法(特指通过观测和实验来获取知识,解释客观现象,指导人类实践的过

程和方式),三是一种积累的知识系统,四是充当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五则构成我 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2]其中,第二三两种形相最为普遍,使 用频率甚高。这意味着,从动态的角度讲,科学是以规范的方法来研究和揭示对象内在联系及其 变化规律,以便把握对象本质的求知过程;从静态角度讲,科学是一个具有严密逻辑性和高度正 确性的知识系统。应该说,科学的第三种形相是第二种形相的结果,二者具有内在同一性。因此,关于科学的经典定义往往扣住这两种规定性,康德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起源》中就曾指出: “每一种学问,只要其任务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的话,皆可被称为科 学。”[3]也就是说,科学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论证所获得的系统的正确的知识陈述。“科学化”是一种过程。指人类的某种行为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遵循科学规律,进而具备 科学特质,这种特质使得该行为在形式上更加严谨、规范、合理,在功用上更能有效地实现目 标。黄速建在探讨(中国)管理科学化问题时,指出“管理科学化”就是“应用科学方法认识管理

现象和研究管理问题、创新和积累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科学知识指导管理实践、提高管理效率 的过程”。[4]参照这一界定,本文以为“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就是基于对腐败和反腐败现象和问

题的科学研究,积累和创新反腐倡廉的知识,进而应用反腐倡廉的科学知识指导具体实践活 动,以提高反腐倡廉效率和效力的过程。这意味着反腐倡廉建设应遵循科学规律、贯彻科学要 求、体现科学特质。换言之,科学化的反腐倡廉建设,首先各项工作应建立在“科学认知”基础之

上,即基于对腐败和反腐败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其次建设系统所包含的各项子工程应遵循特殊 领域的科学理论和规律;最后,建设活动应在所揭示的反腐倡廉科学知识,以及相应的规律和 原理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而使建设过程具有经济性、建设效果具有可靠性。

二、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重大意义

科学化是人类行为理性化和规则化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任何行为目标的必经之路。推进反

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必将有助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点是勿庸置喙的,对于反腐倡廉 建设本身而言也有着显著的重要价值。

首先,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有助于提高反腐败斗争的成效。长期以来,由于党和政府坚 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反腐败斗争的巨大成就,但反腐倡廉建设工作在许多方面和层面尚存在着直观化和经验化倾向,离科学化的标准还有不 小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反腐败斗争的成效。表现在宏观上反腐倡廉的投入与产出比率不够 理想,反腐败斗争的巨大成就是靠经济、法律、制度和人力等成本的较高投入获得的;微观上反腐

倡廉建设的诸多工作时常面临长效机制缺乏的压力,往往需要做重复性工作来保证长期性的效 果。走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之路,按照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要求,基于对腐败与反腐败形势的 科学把握和建设过程中各项工程的科学系统构建,根据反腐倡廉自身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开展反 腐倡廉建设,才能彻底弥补上述不足,化解所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反腐倡廉的成效。其次,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有利于应对当前反腐败斗争复杂形势,开创党风廉政建设

和反腐败斗争新局面。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的共同努力,党风廉政 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继往开来、积极创新,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既获得人民群众在相当程度上 的认可,也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 领域易发多发的状况仍未改变,反腐倡廉建设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仍然严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一些部门和领域案件仍呈易发多发态势;经济 类案件涉案金额越来越大,涉及高级干部的案件居高不下,党员、干部受到刑事处分的案件有 所增多,所造成的影响十分恶劣;一些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比较严重,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的问 题比较突出。[5]这不仅要求我党必须继续旗帜鲜明地与腐败现象进行坚决斗争,而且还要不断 开创反腐败斗争的新局面。这两项重大任务的完成必然要选择科学化道路,因为只有反腐倡廉 建设科学化才能导致反腐败成效的最大化。

再次,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可以借助反腐倡廉建设效率的提高,促进反腐倡廉战略功

能的发挥。当前,反腐倡廉的战略功能重在保证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腐败严重制约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这是因为:第一,腐败阻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 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和重大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我党敢于解放思想,毫不 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另一方面则得益于我党坚决反对和打击改革开放过程中所 滋生的腐败现象。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反腐倡廉,两手抓,两手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建设的基本经验。第二,腐败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腐败的本质特性就是利用公共 权力营私舞弊,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从而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违背党的根本宗旨 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第三,腐败总伴随着不正当的利益追求,导致社会分配不 公,破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妨碍统筹兼顾。第四,腐败减弱党的执政能力。腐败腐蚀党的肌 体,在党内产生离心力,瓦解党的组织系统及其权威,侵蚀党的纯洁性;损害群众利益,引发广 大人民群众的不满,破坏党的先进性;同时还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不到正确的执行和实施,因此腐败是危害党群关系的最主要的因素,从而也就成为党丧失执政能力和地位的主要原因。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性,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遏制腐败,进而保障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 实,而且还能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最后,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是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赢得国际支持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历来倡导廉洁、反对腐败。建国之初,随着享受胜利成果意识的增长,加之有关制度尚不完善,在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和经济部门中滋长着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 现象,中央及时掀起了一场以反贪污为主要内容的惩治腐败运动,全面打击了贪污腐败分子。改革开放之初,面对日益严重的经济犯罪,党中央决定以党风建设为核心,通过全面整顿和严 厉打击,积极“探索在不搞政治运动的条件下端正党风、反对腐蚀的新途径”;十三届四中全会 以后至十六大期间,反腐败斗争开始侧重预防,强调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初步探索出一条适 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有效开展反腐倡廉的路子”;十六大以后,党把反腐倡廉放在更加突 出的位置,勇于创新,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

防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5]60 年来,反腐倡廉积累了宝贵经验,呈现

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正处在转折关头,传统的继承和经验的运用需要实 践创新,“中国特色”的弘扬和光大需要增强其普适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进程,一方面 可以将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宝贵经验置于科学的高度加以诠释,发挥其应有的力量,进而推动反 腐倡廉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还要求更多地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普遍做法,从而有助于 促进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国际合作,赢得广泛的国际认可和支持。

三、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实现途径

推进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毛昭晖呼吁“当务之急,重要的是 如何找到实现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具体路径,使得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贯穿于反腐倡廉建 设的始终”,并强调“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关键,在于总结、提升成功经验,剥离、摒

弃失败做法,以改革、创新精神突破核心制度”[6]。这一呼吁切中时需,这一观点也提供了颇具参

考价值的思路。当然,推进反腐倡廉科学化的基本实现途径可以基于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内 涵和反腐倡廉实际格局作逻辑思考来获得,主要有下列四种:1.科学调查和研究途径。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根本要求和目的是运用科学的反腐倡廉

知识指导反腐倡廉建设实践,以便更有效地解决反腐倡廉的实际问题。科学知识在形式上表现 为对客观对象本质及其规律系统性的正确的陈述。科学的反腐倡廉知识即腐败和反腐败的客 观规律,它们的获得,离不开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和方法来分析、研究反腐倡廉建设过程中各种 现象和问题。这一过程起于真实信息的获取,继之以信息的整理和分析。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 学化的调查研究途径,首先要对腐败现象的表现方式和蔓延趋势、腐败行为的产生机理和本质 特征,以及反腐败斗争的方式、作用机制和效果等因素进行客观全面的调查;其次要对上述信 息及其内在根据作理论分析和合乎逻辑的解释。只有把握了腐败和反腐败的本质及其规律,反 腐倡廉建设才有可能具备科学化特质。再者,任何反腐倡廉对策都是针对一定客观现实提出 的,客观现实是需要调查才能加以切实把握的。如果说开展工作调查和研究是推进反腐倡廉科 学化的基本要求,那么将工作调查提升到科学调查与研究的层次,则是推进我国反腐倡廉科学 化的根本保证。在微观视角上,反腐倡廉调查研究要关注各项活动和工作所涉及的方面;在宏 观视角上,则要关注中国特色国情下腐败和反腐败的基本规律。这一途径的实施一方面要靠从 事反腐倡廉实际工作者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性调查,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存在的各种 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揭示规律性的联系;另一方面要靠廉政理论与建设专业研究人员

(包括体制内的专职研究人员和体制外的科研人员)把腐败现象和反腐败行动作为特定的研究 对象,着力寻找各要素间的影响过程和效力,不断积累反腐倡廉的科学性知识。这两股力量还 可以共同促进反腐倡廉学的发展,进而给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提供学科保障。

2.系统改进途径。反腐倡廉建设是由若干特定的工作内容和具体方面组成的系统工程,只有 每个方面的工作和子工程项目都达到科学化的要求,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才能有所保障。长期 以来,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在各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尚需要作科学化改 进。如,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方面,党和国家制定和出台了若干制度规定,这些制度在反腐败斗争

过程中发挥巨大的功能,但制度的科学性、体系性程度还不够充分,制度体系蕴含的内在逻辑不 甚明确,制度之间的衔接存在大量交叉或脱节之处,制度的执行和落实缺乏有力的保障;在党风 廉政教育方面,基于实践探索和总结,所积累的理论灌输、典型塑造和宣传、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及各种类型的警示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方法,在预防腐败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教 育过程还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足、效率偏低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刻原因就是,经验

性的做法多于科学化的规划,忽视了廉政教育的特殊规律;在廉政监督方面,我国现有的廉政监 督体系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但与科学化的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表现在有些监 督主体与被监督者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监督主体的构成广义与狭义相杂,有些主体的廉政监督 职能有待整合,有些主体的廉政监督职能有待加强;在惩治腐败方面,我们对腐败所一贯保持的 高压态势,极大地震慑腐败分子,但对腐败行为的惩罚还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如惩罚重点偏失,惩

罚力度偏弱,惩罚的法律界定模糊,自由裁量的尺度过大等。针对上述问题,只有按照科学化的要

求,对反腐倡廉建设的各项工作进行优化升级,共同实现系统改进,才能达到推进反腐倡廉科学 化的目的。如果说科学调查和研究途径的实施是一个归纳过程的话,那么,系统改进途径的实施 则主要体现为演绎过程,反腐倡廉建设的每一个具体工程不仅要遵循专门的科学调查研究所揭 示的微观规律,而且还要遵循特定的科学理论,如制度建设要遵循政治学理论、反腐倡廉教育要 合乎教育理论、廉政监督则要依据控制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反腐倡廉科学化不仅仅只是运用 反腐倡廉特定理论指导廉政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运用相关科学理论指导廉政建设的过程。3.经验提炼途径。科学知识有时就存在于经验之中,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未经科学论证的 知识形态,因此我们可以从我国反腐倡廉的经验中提炼出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知识。建国60 年以

来,我党一直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取得了重大成就和重要经验。这些经验既有宏观形态的也有微观形态的,前者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特别执政以来在反腐败历程中总结出的整体性认识,后者则是各个地区、部门和领域根据中央的精神和统一部署,在执行反腐倡廉政策的工作过程中__借助改革创新,经过试点后加以推广的行之有效的具体举措。就其基本属性而言,这些经验是在反

腐倡廉实践探索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合乎实际的认知和富有成效的行为方式方法手段;就其效果的 可靠性而言,个中当有契合反腐败规律的成分;就其独特性而言,个中必有合乎中国特色国情的独

创成分,即在我国特有的环境中具有真理性。因而完全可从中提炼出科学知识,用来指导当前和今

后的反腐倡廉工作。其中具有普遍适用的部分,对其他国家的反腐败工程当有所贡献。4.学习借鉴途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世界反腐败的成功经验可以快速推进我国反腐

倡廉建设科学化的进程。腐败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反腐败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课题。发 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那些在透明国际组织所发布的清廉指数中得分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经过 长期的探索,建立了一整套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体制、机制和制度,并开发出一系列有效的 操作性手段和技术,如权力制约、监督和公开的制度设计和技术支持等,其中蕴含着较高的科 技内涵和科学价值,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虽然各国国情不一,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庞大的公 共权力体系和具有强烈农耕文明色彩的文化传统,都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不具有的,但我们要 借鉴和吸收的他国反腐败过程中具有规律意义的经验知识,同时,在运用过程中注重结合中国 国情,避免全盘照搬,就一定能达到攻玉效果。

上述四个途径包括两类基本功能。第一、二和第四三个途径主要是从不同侧面、经由不同 路径发展反腐倡廉的科学知识,第二个途径则重在将包括反腐倡廉规律在内的科学理论运用 于反腐倡廉实践过程,前者是手段性的,后者是目的性的,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还有若干具体问 题有待探讨。

第三篇:正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和要求

正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和要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适应执政环境深刻变化的客观需要,也是我们党对自身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对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我们党执政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和执政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党鲜明地提出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不仅是我们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一个新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一个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和实质,要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不断提高“五种能力”的要求,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从理论上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及其关系有明确认识,才能够在具体实践中更好地贯彻执行。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我们党是执政党,在国家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反映。所谓执政能力,是指执政党在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领。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全国各族人民当家做主,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因此,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从总体上讲就是指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本领。从我们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种系统的综合要求。党的领导方式是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法律、转化为国家意志、成为全社会必须遵循的制度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党的执政方式是执政党对国家的基本领导方式。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执政来实现的。在国家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党必须对国家政权、经济文化组织、群众团体和各方面的工作实行统一领导;有关立法工作、行政工作、司法工作、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的重大决策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党是政治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不能直接行使国家机关的职能。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就应当而且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把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纳入法制的轨道。因此,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规定了党的执政职能,就是支持和保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从而体现党的执政能力的实现。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按照什么方式执政,怎样处理好党的执政与国家政权活动的关系,既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反映,也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发挥。党章明确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这就要求我们党应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来实施政治领导,通过向国家政权推荐重要干部来实施组织领导,通过思想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来实施思想领导,同时通过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引导和带领人民群众前进,从而有效地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各个领域的领导。要坚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和手段行使执政权力,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实施,从而来保证党的执政能力的实现。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执政来实现的,党的执政地位主要是通过制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来体现的,而行使行政权力的主要是由中央和地方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由于党内存在着不同的职能分工,党的执政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主要由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行使,这些组织和人员就是执政活动的主体。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决策和行使权力的直接主体,他们执政能力在党的执政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决定了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必须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因此,党的执政能力是对整个党而言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包括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班子的集体能力建设,也包括各级领导干部的个体能力建设,还包括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

党作为一个整体,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必须提高党的整体执政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首先,要体现在我们党及党的领导机关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正确分析社会矛盾,从而制定并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把党的政策变成法律,保持党的政策的科学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强制性。其次,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是党的执政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构成党的整体执政能力的基础,他们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综合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条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面的能力。第三,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应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党的整体的执政能力。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长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法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决定着依法治国的成效,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检验。加强党的政权能力建设,就必须在党的执政活动中,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的统一起来,要求党执政的各种行为都要有法可依,符合程序,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既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原则。坚持依法执政,要善于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时代任务出发,把党的执政方式纳入国家法制的轨道,才

能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改变的正确贯彻实施,从而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执政地位是宪法明确赋予的。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依法领导、依法执政,必须严格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依法执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方式。党的执政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要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坚持依法执政,既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和拥护,又有利于提高执政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执政党代表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保证,是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坚持依法执政,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的方针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既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又要善于运用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时限和手段行使执政权力,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要自觉提高法律素质,必须严格依法办事,牢固树立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观念,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与制约,不允许有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与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结合起来

科学的健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党形成整体合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不是执政能力本身,但整个党的执政能力如何和执政功能的实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不仅要着眼于提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而且还要着眼于改革、完善、健全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领导体制科学顺畅,工作机制合理规范,必然会促进党的执政功能的顺利实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反过来,体制不顺,机制规范性不高,会直接阻碍党的执政功能的顺利实现,会直接制约党的执政能力。健全科学的合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也就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和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的改革与完善结合起来。健全科学的合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关键在于要合理的划分和规范党的各级组织的职能,明确工作分工和规范工作程序,科学、合理、有效地配置党的各级组织和人力资源的要素,使执政活动的运行规范有序,从而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的完善,不仅要在党内实现职能科学化、工作程序化,而且要进一步地依法规范党的组织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的职能划分,支持各方按照各自的职能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从而提高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的能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只有这样,党的执

政能力才能稳步提高。

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必须不断地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使党的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党的活力是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兴旺发达、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基础条件之一。因为任何组织活力的产生和创造,一个基本条件是其成员活力的发挥。党的活力的发挥是建立在个体活力发挥以及各个个体之间的有机互动上。而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统一,既是战胜任何风险和挑战的法宝,又是党的活力得以充分发挥的有力保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仅要依靠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革和完善,要坚持依法执政,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提高以及领导体制和机制的完善,而且还依赖于党的活力的充分发挥,依赖于党的团结统一。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基本前提。因此,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提高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关键所在。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必须发展党内民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的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坚持维护中央权威,保证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党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所有这些党的自身建设工作,最终应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体现在提高党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上来。

第四篇:2010.03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2010年03月思想汇报:提高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敬爱的党组织:

在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以来,我一直以党员的责任来监督要求自己,时刻关注国家和党的发展变化,时刻学习党建知识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各种精神,按党章要求办事。最近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这个最新的战略思想。

其实,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已经在不同阶段都对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过重要论述和要求。可以说,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追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第一次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全新重大命题。从80多年前的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科学化,到今天的党的建设科学化,这是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升华,体现了我们党在执政意识上的进步,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鲜明标志。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推理等思维方式正确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来自于人们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具有引导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真理性和普世价值。即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只有尊重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正确合理的发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预期效果。反之,违背科学原則,主观臆断,盲目行动,则必然遭致挫折和失败。基于这个认识,可将“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的基本内涵主要分为三点:

一是党的建设能够秉持、贯注尊重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以此作为制定行动方略的基本原则,保证党的建设实践按照合乎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原则和要求来研究、部署和推进;二是党的建设够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直面现实实际,注重在实践中探索、寻求推进党的建设的方式、方法和路径,努力把党的建设置于科学理论、科学方略、科学制度的指导和规制下;三是在党内能形成探索、研究党的建设的内在本质,寻找、揭示其客观规律,并自觉地按照规律办事的浓厚氛围。也就是说,这种探讨、认同、尊重并运用客观规律来指导实践的行动能够在党内普遍地、常态地存在,能够渗透到党的建设系统工程的各个方面。

因此,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的提高,不仅依赖于实践中的探索,而且需要强化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手段,比如说现今问题较大的贪污腐败、行贿受贿问题、党内的民主发展问题(特别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党的结构体系优化的问题等等。长期以来,我们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方法路径上执着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原则、“支部建在连上”原则、坚持“党性修养和锻炼”、根据形势和任务要求定期开展“整党整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等方法原则。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在加强党员学习培训、落实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发展党内民主、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扩大干部人事工作中的民主、深入开展反腐倡廉乃至改进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并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完善。

与此同时,必须看到,“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比如,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党员大量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一方面对于广大党员开阔视野、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更加迅捷地了解和掌握各种有益的工作生活信息创造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网上信息良莠并存、真伪混杂,又难免会对党员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设好全国性党建网站,“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加强党员动态管理”,目的就是要适应时代要求,运用网络技术来推进党的建设,增强党建方法路径的科学性,拓展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我们要深刻体察其中包含的尊重科学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精神,坚持求真务实,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更加自觉地探索、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丰富拓展党建工作新的方法和路径,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会不断汇报我的所思所想,希望组织不断教导、帮助我,使我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2010年03月20日

第五篇: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范文

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

【内容提要】 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曲折性和复杂性、始终以完善党章和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基本特征。我们得出的基本经验是,实现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必须坚持科学建党的基本原则,坚持把制度建设同其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应不断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努力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牢牢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制度建设 科学化 民主集中制

一、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历史回顾

重视制度建设、善于从制度上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根据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不同的历史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理论主张,逐步实现了由革命党的制度建设向执政党的制度建设的历史转变,不断提高了党的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一)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初步探索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积极探索自身的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围绕着其所处社会环境以及革命的主题不断探求政党建设的内在规律,努力实现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

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理论武装自身,规定了严格的纪律,以制定和修订党章为中心,积极探索党的制度建设。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了关于党员、组织、会议、纪律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1925年,中共四大着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会议通过了《对于组织问题之决议案》。《决议案》明确规定了党的组织体制是中央集权制,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对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也有明确的、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随后,1927年“五大”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中,进一步提出了集体领导制度,“中央应该实行强毅地集体的领导,从中央省委以至支部”[1](P88)。同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议案》中明确提出和肯定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一定区域内建立这一区域党的最高机关,管理这一区域内党的部分组织”。[1](P144)应当说,从建党初期到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初步建立了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先后三次修订党章,使各种规章制度不断趋于规范,有力地推动着党的制度建设的发展。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强调党的民主集中制度和党领导军队的原则。1927年,毛泽东领导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1928年11月,毛泽东总结党领导革命的经验,强调红军中的党代表制度。他指出:“党代表制度,经验证明不能废除。特别是在连一级,因党的支部建设在连上,党代表更为重要。”[2](P64)1929年12月,古田会议通过的决议更加明确了这一点。毛泽东指出:“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3](P88)古田会议在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还指出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等错误倾向。这对于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探索具有积极意义。应当指出,这一时期由于党的连续三次“左”的错误,使党的制度建设探索也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挫折和困难。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抗战的历史任务,以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为中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制度建设,实现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结构的决定》、《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一系列决议,强调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系统地规定了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书记处及各级党委、党部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和纪律。这对于抗战时期巩固和发展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各地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开始加强整顿党的组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以保障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1945年中共七大党章明确规定:“党内民主的集中制,照党章规定,即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党内的秩序,是由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各个部分组织统一服从中央的原则来建立的。”[4](P358-359)这一时期,为加强组织纪律性,实现党自身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巩固和完善党的领导,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中国共产党又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使党的制度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1948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建立报告制度》规定:“各中央局和分局,由书记负责,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5](P1264)同年9月,为加强各级党委统一领导,毛泽东为中央起草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指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必须建立健全党委会议制度,“一切重要的问题,均须交委员会讨论,由到会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做出明确规定,然后分别执行”。[5](P1340-1341)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论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强调各级党委必须正确认识有效的工作方法。这一时期,党的民主集中制更加完善,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工作制度、党的纪律都有了进一步的具体规定,这说明党的建设已经初步形成制度框架,朝着制度建设科学化的趋势发展。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执政党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由一个革命党向一个长期执政党的转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和继承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的经验和传统,对执政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首先,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原则。毛泽东认为,民主集中制是高度的民主和高度的集中的统一,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1957年2月,他提出:“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这种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6](P209)1957年7月,毛泽东还创造性地提出实现民主集中制的目标。他指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7](P543)

其次,明确提出建立党代表常任制。1956年4月,毛泽东指出:“是否可以仿照人民代表大会的办法,设党的常任代表。„„设常任代表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可以一年开一次代表大会。我们已经有十年没有开党的代表大会了,有了常任代表制度,每年就非开会不可。是不是可以考虑采用这个办法,比如五年一任。”[6](P54)毛泽东的意见,很快被吸收到党章修改稿里。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贯彻了这一思想,他指出:“党中央委员会在党章草案中,决定采取一项根本的改革,就是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的和县一级的代表大会,都改作常任制,多少类似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那样。”[8](P233)

最后,初步建立党内监督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时曾说:“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9](P328)章程就是制度,这对于党及其监督工作来说,同样如此。毛泽东还要求建立和健全党的各级监察机关,加强党内监督。中共八大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明确了党内监督的重要性。中共八大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指出:“党除了应该加强对于党员的思想教育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从各方面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并且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做出适当规定,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8](P215)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执政党制度建设科学化的深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阐述了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基本内容,不断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

首先,邓小平在深刻反思和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我们过去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为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0](P333)他还明确提出,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党的制度建设的根本任务。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话指出:“我们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10](P175)他还强调:“各级党委要认真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要明确哪些问题应当由集体讨论,哪些问题应当由个人负责。”[10](P341)邓小平还特别注重修改和完善党章,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他认为,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就是要加强党章建设,因为党章是党内根本大法,在党内法规体系中处于“宪法”地位。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对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的干部制度等作了一系列新的规定,彻底纠正了九大、十大党章中的错误,消除了“左”的影响。

其次,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的党的建设理论,提出了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之中的重要思想,并赋予党的制度建设新的丰富内涵。江泽民从理论高度总结对党的制度建设的认识,认为党的制度建设应包括强化党章约束、健全党的制度体系、完善民主集中制、深化干部制度建设改革等理论内容,这就使它和党的组织建设区别开来,并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制度建设独立地位的取得,为进一步拓宽党的制度建设领域创造了前提。江泽民主张必须建立科学的干部选任制度和管理机制。一是要对干部实行分类管理;改变管理权限过分集中、管人与管事相脱节的现状,实现各负其责、责权统一;扩大干部公开选拔的比例。二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干部管理方法。三是努力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择优选拔、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江泽民还主张进一步健全党内监督制度体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党内监督要有效,监督水平要提高,有赖于党内监督制度的加强。”[11](P207)江泽民多次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越是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越要有严格的党内监督。”[11](P205)

再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和不断推进党的制度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党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伟大命题。2004年,中共中央正式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它坚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发展党内民主的原则,对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做出了更明确、更细致、更全面的规定。随后,中共中央又集中颁布了《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法规,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程序做了具体、全面的规定,使领导干部选拔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2006年,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等文件,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回避、交流制度。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规定,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对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巡视工作条例》)。它的颁布实施,对于完善巡视制度,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伟大时代命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制度建设认识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2010年,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总之,这些规章制度的颁布和实施为新时期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了制度依托和保障。

二、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历史进程的基本特征

纵观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探索经过了曲折而又复杂的历程,从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发展历程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根据时代特征、党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历史任务,对于党的制度建设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准则,使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体现出阶段性的特征。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根据革命的环境和任务,着重加强革命党的制度建设,使党的制度建设适应民主革命的要求,始终围绕着如何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革命政党来进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根据自身角色的变化,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主题,及时转变制度建党思路,开始主张把党的制度建设围绕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来进行。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和时代特征,科学判断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更加明确制度建设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伟大命题。纵观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发展历程,无论在革命还是在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一个重要任务,始终积极探索党的制度建设的内在规律,始终把实现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作为自身的目标追求。因此,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又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了探索革命党制度建设向执政党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历史转变。

第二,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发展历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发展历程表明,实现制度建设的科学化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成立的,从一开始它就注意强调自身的组织纪律性。然而,在复杂的革命环境中,急迫的革命任务使尚处于幼年的共产党还没有把党的制度建设提到一个应有的重要位置上。况且,在复杂多变的革命战争形势下,制度规范的条条框框并不容易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因此,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制度建设尚存有不少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虽然开始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革命的思维惯性继续存在,随之而来的“左”的错误以及“十年文革”,使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遭受到了重大挫折和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果断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恢复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为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内容之一,这为新时期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始终伴随着同各种错误思想斗争的曲折复杂的历程。

第三,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发展历程还体现出始终以完善党章和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基本特征。党章是我们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活动原则,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关键。因此,实现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必须根据实践发展不断完善党章和民主集中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就非常注重党章和民主集中制建设。民主革命时期,为了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革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把制定、修改党章以及健全民主集中制作为建设革命政党的核心制度,保证了党实现强有力的革命领导。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强调党章建设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把修改党章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期间也曾因为“左”的错误,使党章和民主集中制建设遭受挫折。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历史特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重新修订党章,并且主张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要求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

三、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基本经验总结

回顾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发展历程,总结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基本经验,加深对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制度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实现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应当坚持科学建党的基本原则。科学性是党的实事求是路线在制度建设中的具体体现。科学是反映事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用在党的制度建设上,是指党的制度建设符合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特别是符合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党自身建设的客观规律。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就是党的制度建设,包括制度的制定、执行和修改,要遵循制度建设的科学理念,要符合一般制度建设的规律,以便使制度更趋完备和民主,从而使党的组织运转达到最大成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0](P333)。“好”与“坏”虽然是价值判断,但很大程度上是指制度的科学性问题。制度建设要善于从具体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以人为本,真正尊重广大党员干部的意志要求和首创精神,总结自身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措施,尤其要注意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做法上升为体制机制,把那些通过查处和解剖案例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法规制度,保证制定的各项法规制度行得通、做得到、有成效。实践证明,科学性是制度建设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基本保障。

第二,实现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要着眼于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把制度建设同其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之贯穿于党的建设的整个过程之中。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伟大工程。党的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方面的建设互为依存、密不可分。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为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科学、规范、有序的体制机制保障。党的其他各方面建设都需要规范有序的进行,需要得到长期稳定的保障,因而离不开党的制度建设,离不开实现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这就需要把党的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从整体上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党的制度建设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仅仅加强制度建设本身,并不能有效地实现制度建设科学化,而应当把制度建设同其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融入各项建设之中,使党的其他方面建设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进而不断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向科学化发展。

第三,深刻总结和运用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中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努力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品格。民主革命时期,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先是历经了右的错误,又连续经历了三次“左”的错误,使党的制度建设和革命事业受到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错误中不断总结经验,认识到坚持真理的重要性,及时调整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使民主革命走向正确发展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是全新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了一系列“左”的失误,致使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制度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历史经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确立实现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伟大历史命题。上述历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善于顺应时代发展,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的优秀政治品格。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还要求掌握科学理论和学习历史经验,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政党建设是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路径。实践证明,只有一个善于学习科学理论,重视总结历史经验的政党,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真正实现自身制度建设的科学化。

第四,牢牢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必须始终牢牢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才能充分认识到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探索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实现路径,也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党的制度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只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握时代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结合新形势、新问题,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阶段,勇于突破旧思想、旧体制,不断推动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与时俱进,才能有效地实现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创新发展。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创新是党的制度建设的活力之源,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党的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8]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下载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与要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检验科科学化建设与管理

    浅谈检验科科学化建设与管理施寿珍(2009级医学检验专科班,学号:09GW0417024)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人类对疾病的不断认识,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越来越依赖于实验室检验,很多诊......

    党的政治建设内涵探析

    党的政治建设内涵探析 摘要: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场域,不仅具有既定的场域时空坐标:新时代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具有多重场域维度,即纵轴展演的历史和现实、横轴呈现的世界和......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涵与核心问题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涵与核心问题 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考试已结束,考试成绩为71分 [及格分数]:60分 获得1.0学分[考试说明]: 1、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涵与核心问题

    考试标题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涵与核心问题》试卷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5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涵......

    加强内涵建设

    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保教质量 一年来,我园以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为指导,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幼儿园目标责任书中建设“优质、多元、品牌”的发展目标,以贯......

    医院文化与内涵建设

    医疗机构文化与内涵建设一、医院文化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分为被人类创造出......

    把握学习型机关建设的内涵和要求

    把握学习型机关建设的内涵和要求 各级机关党组织在推进学习型机关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同时把握学习型机关党组织建设的内涵和要求,这样才能......

    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内涵、特征及要求 文档

    推进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内涵、特征及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