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阶段水泥生产方法的优缺点
现阶段水泥生产方法的优缺点
水泥生产随生料制备方法不同,现阶段可分为干法(包括半干法)与湿法(包括半湿法)两种。
1.湿法生产
将原料加水粉磨成生料浆后,喂入湿法窑煅烧成熟料的方法。也有将湿法制备的生料浆脱水后,制成生料块入窑煅烧成熟料的方法,称为半湿法,仍属湿法生产之一种。
1912年丹麦史密斯公司发明了湿法回转窑生产,中国最早投资的始发水泥厂—中国水泥厂始建于1921年,中国第一条湿法生产线与1923年建成。在1959年实现了湿法国产化。
1)优点
湿法回转窑生产热耗高,但电耗较低,生料易于均化,成分均匀,熟料质量较高且输送方便,粉尘少。所以此生产方法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得以迅速发展。缺点是能耗高。由于制备成具有流动性的泥浆,所以各原料之间混合好,生料成分均匀,使烧成的熟料质量高,这是湿法生产的主要优点。2)缺点
与新型生产法相比还是过于消耗能源,由国家产业政策属于淘汰工艺,目前只有极少地方仍在使用。
2.干法生产
什么叫干法?将原料同时烘干并粉磨,或先烘干经粉磨成生料粉后喂入干法窑内煅烧成熟料的方法。但也有将生料粉加入适量水制成生料球,送入立波尔窑内煅烧成熟料的方法,称之为半干法,仍属干法生产之一种。
新型干法回转窑是当前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窑型。当前世界水泥工业是已于分解技术为核心的形成高效节能环保大型化,绿色化水泥生产方式。因此,悬浮预热器窑和窑外分解窑技术的开发成功,使水泥生产方法开始逐步发生变化,出现了向干法发展及湿法改干法的发展趋势。1)关键
预分解窑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煅烧工艺设备。它是在悬浮预热器和回转窑之间,增设一个分解炉或利用窑尾烟室管道,在其中加入30~60%的燃料,使燃料的燃烧放热过程与生料的吸热分解过程同时在悬浮态或流化态下极其迅速地进行,使生料在入回转窑之前基本上完成碳酸盐的分解反应,因而窑系统的煅烧效率大幅度提高。这种将碳酸盐分解过程从窑内移到窑外的煅烧技术称窑外分解技术,这种窑外分解系统简称预分解窑。这样不仅能回收余热还能进一步的降低分解时的热量需求,是当代高新水泥技术生产的集成。2)优点
由于在原料阶段,就已经经过破粉碎,烘干,因而节约能源是其最大最重要的好处;其次单位时间内,不需要蒸发湿法生产中那部分多余的水,因而产量更高;在量上也更加稳定可以满足大型水泥厂生产中原料的需求,生产效率更大,同时无或者说很少量的污水废水排放利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新型干法回转窑的优点是节能、产量高、质量稳定、环保、生产率高。
3)缺点
但是!有辩证的思维去分析,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尽善尽美的,新型干法同样有其巨大的确定,缺点是生料成分不易均匀,车间扬尘大,电耗较高。因为在湿法生产中,粉料是在浆体中因此分布上是均匀的,干法却不行;其二干法生产,车间中粉尘太大,与工人来讲是极端环境,容易导致职业病——矽肺病,对其本人和家庭造成极大痛苦。所以干法生产也是有其弊端的。
4)前景
虽然我国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已达到国际较先进水平但就整体上来看,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要想使这一技术取得更大的进步,赶超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就必须做到在努力提高新型干法生产的水泥所占的比例的同时,研究出更加适于人类工作少扬尘环境,这样才能使得水泥生产行业长盛不衰。
第二篇:群体决策优缺点和方法
群体决策优缺点和方法?
群体决策的定义:是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由多人共同参与决策分析并制定决策的整体过程。
群体决策的优点主要表现在:(1)提供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2)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3)提供更多样的经验和观点;(4)可以开发更多的可行方案;(5)提高解决方案的接受程度;(6)增加正当性。
群体决策的缺点主要表现在:(1)费时;(2)少数人垄断;(3)服从的压力;(4)从众现象(5)模糊的责任。
为了更好地发挥群体决策效益,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从总体上看,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好;(2)要明确评估准则。在决策速度方面,个人决策优于群体决策,在创意方面,群体决策优于个人决策;在解决问题的接受程度方面,群体决策优于个人决策;在决策效率方面,个人决策优于群体决策;(3)在群体决策规模的大小上看,一般5~15人较适宜,不少于5人,7人最能发挥效能。
群体决策的优化技术:(1)头脑风暴法:是会议成员通过相互启发和信息交流,产生思维共振,以引发更多的创造性设想。(特点:
1、有助于参与者解除思维定势;
2、有助于参与者解除权威效应 ;
3、有助于参与者集中注意力迸发灵感。)(2)德尔菲法:采用函询调查,向有关领域的专家分别提出问题,综合整理后再匿名反馈给各位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再加以综合整理。(特点:
1、超脱性;
2、反馈性;
3、预备性)(3)方案提前分析法:这一方法并不直接研究备选方案本身,而注重对方案的前提假设进行分析。
群体决策应注意的问题:(1)群体决策对于抓住机遇的影响 ;(2)领导人主观意识倾向性的影响。
群体决策方法比较好的方法除了上文介绍头脑风暴法以外主要有以下名义群体法、德尔菲法和电子会议法等三种方法。
1、名义群体法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这就是名义一词的含义。像召开传统会议一样,群体成员都出席会议,但群体成员首先进行个体决策。具体方法是,在问题提出之后,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成员集合成一个群体,但在进行任何讨论之前,每个成员独立地写下他对问题的看法。(2)经过一段沉默后,每个成员将自己的想法提交给群体。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向大家说明自己的想法,直到每个人的想法都表达完并记录下来为止(通常记在一张活动挂图或黑板上)。所有的想法都记录下来之前不进行讨论。(3)群体现在开始讨论,以便把每个想法搞清楚,并做出评价。(4)每一个群体成员独立地把各种想法排出次序,最后的决策是综合排序最高的想法。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使群体成员正式开会但不限制每个人的独立思考,而传统的会议方式往往做不到这一点。
2、德尔菲法是一种更复杂、更耗时的方法,除了并不需要群体成员列席外,它类似于名义群体法。德尔菲法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赫尔姆和达尔克首创,经过戈尔登和兰德公司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德尔菲这一名称起源于古希腊有关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话。传说中阿波罗具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因此,这种方法被命名为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兰德公司的专家们为避免集体讨论存在的屈从于权威或盲目服从多数的缺陷提出的一种有效的群体决策的方法。为消除成员间相互影响,参加的专家可以互不了解,它运用匿名方式反复多次征询意见和进行背靠背的交流,以充分发挥专家们的智慧、知识和经验,最后汇总得出一个能比较反映群体意志的预测结果。德尔菲法的一般程序如下:(1)确定调查目的,拟订调查提纲。首先必须确定目标,拟订出要求专家回答问题的详细提纲,并同时向专家提供有关背景材料,包括预测目的、期限、调查表填写方法及其它希望要求等说明。(2)选择一批熟悉本问题的专家,一般至少为20人左右,包括理论和实践等各方面专家。(3)以通信方式向各位选定专家发出调查表,征询意见。(4)对返回的意见进行归纳综合、定量统计分析后再寄给有关专家,每个成员收到一本问卷结果的复制件。(5)看过结果后,再次请成员提出他们的方案。第一轮的结果常常是激发出新的方案或改变某些人的原有观点。(6)重复4、5两步直到取得大体上一致的意见。这种方法的优点主要是简便易行,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以避免会议讨论时产生的害怕权威随声附和,或固执已见,或因顾虑情面不愿与他人意见冲突等弊病;同时也可使大家发表的意见较快收敛,参加者也易接受结论,具有一定程度综合意见的客观性。但缺点是由于专家一般时间紧,回答总是往往比较草率,同时由于决策主要依靠专家,因此归根到底仍属专家们的集体主观判断。此外,在选择合适的专家方面也较困难,征询意见的时间较长,对于快速决策难于使用等。尽管如此,本方法因简便可靠,仍不失为一种人们常用的有效的群体决策的方法。
3、电子会议法是将名义群体法与尖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最新的群体决策方法。目前电子会议法所需要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概念和操作也比较简单。它要求人数众多的人(可多达50人)围坐在一张马蹄形的桌子旁。这张桌子上除了一系列的计算机终端外别无他物。主办者将问题显示给决策参与者,决策参与者把自己的回答打在计算机屏幕上。个人评论和票数统计都投影在会议室内的屏幕上。电子会议法的主要优点是匿名、诚实和快速,而且能够超越空间的限制。决策参与者能不透露姓名地打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任何信息。它使人们充分地表达他们的想法而不会受到惩罚,它消除了闲聊和讨论偏题。在现在网络时代,每篇随笔后许多热情的网友的留言,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就类似于电子会议法。热情的网友的建议我们尽量采纳,有些会在以后的随笔中回应!让我们在网络的世界中,借助网络的神奇力量,办成一项利国利民的给我们晚年带来美好回忆的大善事!也让我们的孩子明白什么叫梦想,什么叫契而不舍.......
第三篇:水泥生产管理知识
水泥企业生产管理知识
10.1 概述 10.2 技术管理 10.2.1 新产品试制管理 10.2.2 工艺管理 10.2.3 标准化管理 10.2.4 技术改造 10.3 生产管理
10.3.1 生产管理的概念和在工业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10.3.2 生产管理的内容和任务
10.3.3 运用企业管理知识对班组实施规范管理
10.3.3.1合理制订和实施班组目标
10.3.3.2 加强班组生产管理,制订好班组的生产作业计划 10.3.3.3 搞好班组的经济核算,做到安全文明生产
10.3.4 设备管理的原则和任务 复习思考题
企业生产管理知识
10.1概述
企业生产管理是有关企业生产活动方面一切管理工作的总称。我们在这里只讲狭义的生产管理,包括生产过程的组织、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生产准备、及生产调度与控制等。
企业生产管理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这里只是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从历史的角度看,管理是劳动协作的产物,可以定义为: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等环节,有效地争取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以期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而企业管理是根据企业的特性及生产规律,按照市场反映出来的社会需求,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激励,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企业不同时期的经营目标,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满足社会需求,同时求得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满足职工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可以说,企业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者;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和涉及处部的经营活动;企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合理地利用资源,在满足社会需求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从实践上看,企业管理的要素包括人员、资金、设备、物料、方法、市场和工作精神等几个方面。企业管理的内容包括组织管理、生产和营销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只有努力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素质。
10.2技术管理
什么是技术?技术就是生产过程的劳动手段、生产工艺和生产方法,是人们的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的物化形态。它是现实的生产力。技术管理对企业的技术进步、新产品开发、生产技术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的总称。产品的生产活动是工业企业的基本活动。现代化的生产是科学技术的体现和 1
应用,只有抓住了生产过程的技术管理,才能生出合格的工业产品,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满足社会需要,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技术管理来完成。也就是说,技术管理体制的任务,从总体上讲,是为了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在满足社会需求中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工业企业的技术管理一般包括下列内容:新产品试制的管理;工艺管理;标准化管理;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管理。
10.2.1 新产品试制管理
⑴ 新产品的概念
新产品是新种类工业产品的简称,指与老产品相比较,在产品结构、性能、材质、技术指标、规格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工业产品。新产品分为全国性新产品、地区性新产品和工业企业新产品三种类型。全国性新产品系指国内首次试制的产品;地区性新产品和工业企业新产品是指那些国内已有生产,但为了满足需要,由本地区或本企业第一次试制生产的产品。根据所采用的技术和产品性能的特点,新产品又可分为全新产品和改进型新产品。全新产品是指那些从未生产过的,采用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技术性能有突破性提高的,或能满足特殊需要的新产品;改进型新产品是指那些经过技术改造的老产品,它在技术性能上应有显著提高,结构上有明显的区别或能适应新用途的新产品。
⑵ 新产品试制管理的工作任务
新产品试制包括全新产品的试制和老产品的改造。任何工业产品都有它的寿命周期。寿命周期一般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阶段。产品进入一衰退阶段,销售量大幅度下降,产品就无利可图甚至造成亏损,最后不得不退出市场,由另一种产品代替,这就是产品的更新换代。因此工业企业一定要重视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才能日益扩大工业企业的经营效果。这就是新产品试制管理的工作任务。
⑶ 新产品试制管理的工作内容
工业企业进行新产品试制,从确定产品开发方向到组织实施,最后试制完成,需要从社会调查着手,解决许多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管理问题,要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和组织工作。包括:
① 预先研究; ② 设计性试制;
③ 生产性试制;鉴定产品定型和市场开发等阶段。⑷ 新产品的科研试验和设计准备工作
新产品的试制一般有自行研制、技术引进,或两者相结合等三种方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在新产品试制过程中,都要经过实验。科研试验一般有两个步骤,即实验室试验和中间试验。中间实验是根据实验室所提供的工艺路线和数据,通过中间试验做进一步的研究,同是工业化生产的一个重要过程。
设计准备工作试制从明确产品设计任务开始到确定产品具体结构为止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其组织 2
工作可以概括为建立设计机构责任制、建立技术经济责任制和严格执行技术文件和图纸的审查制度等三个方面。
⑸ 新产品的工艺准备工作
新产品工艺准备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产品设计的工艺分析和审查、制订工艺方案、编制工艺文件、工艺装备的设计与制造。
⑹ 新产品的试制与鉴定
工艺准备工作完成后,则进入新产品试制过程,是正式成批生产前的必要准备阶段。
小批量试制完成后要认真做好鉴定工作。对新产品从技术上和经济上做出全面评价,以确定是否可以进入下一阶段成批大量生产。
新产品鉴定工作的内容一般包括:检查产品是否符合已批准的技术文件和国家、部门、企业的技术标准;检查零部件和成品的质量、评价产品的一般性能、使用性能、安全性能、可靠性、环境性能、工艺性能及对产品进行技术分析等。
10.2.2 工艺管理
工艺管理是指对企业工艺工作进行计划、组织、监督和控制的总称,其内容包括: ⑴ 编制工艺管理规程
工艺管理规程是指导产品制造的主要工艺文件。制定工艺管理规程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原材料、工具和动力消耗;同时为计划、组织和控制生产提供依据。
⑵ 工艺装备的管理工作
对工艺装备的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的组织管理称为工艺装备的管理。它分为前期管理和日常管理。⑶ 技术情报工作
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情报工作主要是为本企业的科研、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服务。一般应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⑷ 工艺文件的管理
必须加强对工艺文件的管理工作,其任务主要是要保证工艺文件的完整、统一,合理制订,正确使用和妥善保管。
10.2.3 标准化管理
实行标准化管理的意义在于:
① 标准化是合理组织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科学依据。② 标准化是组织装备化生产的可靠技术基础。
③ 标准化能够从技术上保证产品高质量、低消耗短周期、低成本从而使产品有较强的竞争力。④ 标准化是改造旧设备、发展新品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手段。
企业标准化中,技术标准是核心和主体,它是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活动和基本依据。管理标准(各种管理制度、规定等)是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和实现技术标准的重要措施和保证。企业标准化的任务,是制定和贯彻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稳定并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和专业化生产、改善经营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企业进行技术管理必须注意企业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贯彻执行要注意采用先进技术,以促进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0.2.4 技术改造
⑴ 技术改造的意义
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是扩大再生产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在内涵上扩大再生产,具有投资少、时间短、收效快和效益多等优越性。同时,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是实现我国企业现代化,尽快改变技术落后状况的迫切需要,是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重要的一环,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战略举措。
⑵ 技术改造的原则
① 坚持技术进步,实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要注重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不能搞“小而全”、“大而全”、单纯扩大生产规模,靠“厂内外延”扩大生产;
② 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适当的先进技术;
③ 必须以技术进步为前提,充分运用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④ 要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技术改造的目标; ⑤ 要符合国家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
10.3 生产管理
10.3.1生产管理的概念和在工业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企业生产管理是有关企业生产活动方面一切管理工作的总称。广义的生产管理是对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包括产、供、销等过程的管理,即从原燃材料、设备、动力、劳动力进厂,经过产品需求预测、产品设计、试制、投产、检验、包装、核算、财务,直至产品出厂和信息反馈等全过程的管理。狭义的生产管理只局限于对企业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它包括生产过程的组织、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的编制、生产准备、生产作业核算以及生产调度等日常生产管理工作。
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功能是把生产要素有效地转换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其在工业企业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
① 生产管理是保证企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工业企业生产活动是工业企业的基本活动,加强生产管理能保证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提供管理基础。
② 生产管理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生产目标的实现情况,既决定于企业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又与其它经营目标等的实现有关。加强生产 4
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③ 生产管理是提高企业经营决策并确保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
加强生产管理,确保企业有正常的生产秩序,可使企业领导者从日常生产事务性工作中抽出更多精力,着重抓经营决策,为实现经营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
10.3.2 生产管理的内容和任务
⑴ 生产管理的内容
生产管理的内容按其职能划分,可分为生产组织、生产计划、生产准备与生产控制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 生产组织:生产组织是生产过程与劳动过程组织的统一。生产过程组织就是合理组织产品生产 过程各阶段、各工序在空间上的协调和衔接。在此基础上的劳动过程组织则是正确处理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的关系。因此,他们既不是固定不变的,又必须具有相对稳定性,其目的在于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
② 生产计划:生产管理中的生产计划、试制生产计划(品种计划、质量计划、产量产值计划和生 产进度计划)与生产作业计划,以及保证生产计划实现的技术组织措施。
③ 生产准备:生产准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工艺技术准备、人力准备、物料与能源准备以 及设备完好运转准备(设备的维护与修理工作)。这些准备工作是正常生产活动必需的基本条件,是实现生产的根本保证,所以准备工作必须先行。
④ 生产控制:生产控制是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全面控制。它的控制范围包括生产组织、生产 准备和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它的控制内容有:生产进度、产品质量、机物料消耗、生产费用以及库存和资金占用等方面的控制。生产控制是完善生产组织,完成生产计划,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消耗和产品成本的重要手段。对于生产经营型企业来讲,生产控制要着重于事前控制(预防性控制)。
⑵ 生产管理的任务
工业企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确保企业在生产活动中,投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资和资金,而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需要的产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了生产管理基本任务的实现,生产管理的具体任务如下:
①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以需定产,以产促销保证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② 全面完成企业计划所规定的目标和任务。③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合理组织劳动力。④ 加强物资管理,充分有效的利用物资和能源。⑤ 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
10.3.3 运用企业管理知识对班组实施规范管理
班组是劳动组织的一种形式,是根据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与协作需要进行的一种基本生产工作单 5
位。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石,加强班组管理。对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班组管理中要注意运用企业管理知识对班组实施规范化管理,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0.3.3.1合理制订和实施班组目标 制订班组目标应遵循这样一些原则:(1)全面性
班组目标要以服从企业、车间(部门)目标为前提,全面考虑班组工作的各个方面。(2)针对性
班组目标要针对其重要程度分别列入,适当安排。要注重目标的激励作用,使目标能够激发班组每个成员的工作欲望,发挥他们的工作主动性。
(3)先进可行性
班组目标应具有“挑战性”,它应高于本身的能力,既要防止高不可攀,又不能轻而易举达到,尽量要发挥目标的动员作用,刺激大家的进取心和达到目标后的“满足感”。(4)数量适中性
各项目标应尽可能定量化,时间明确,便于考核和评价。
班组目标在实施中的管理十分重要。在目标实现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定期检查对照,以便纠正偏差和掌握进度,实行总体控制。
10.3.3.2 加强班组生产管理,制订好班组的生产作业计划
班组生产作业计划是以车间(工段)生产计划为依据,结合班组能力的核算和综合平衡进行制订的。它必须适应和满足车间(工段)生产计划对本班组的具体要求,要起到组织职工完成生产计划,组织班组实现均衡生产,提高班组计划管理水平,合理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提高班组经济效果,为车间、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奠定基础的作用。
(1)班组生产作业计划管理的内容分为生产准备管理和生产过程管理两部分
做好生产准备是搞好生产管理的前提。它包括:测算班组生产能力;做好计划的落实工作;健全班组的工作保障体系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抓好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是完成班组作业计划的关键。它包括:抓进度,加强调度;坚持“质量第一”方针,加强工序控制;抓衔接,组织均衡生产。(2)班组的质量管理
班组的质量管理,是以班组为主体,班组所从事的生产与工作为对象,从中找出影响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各种主观因素,并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加以控制与管理。做好班组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树立“质量第一”观念; ②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努力掌握科学方法;
③建立全面质量管理小组;
④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办事,掌握质量信息反馈。(3)班组的技术管理
班组技术管理工作是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落脚点。其任务是:逐步完善与巩固班组生产技术工作秩序,严格按照图纸、按照工艺、按照技术标准生产;组织技术攻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消耗,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按照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要求,制订班组加强技术管理和落实技术管理工作的一些实施细则,经过车间(部门)或技术业务部门批准后执行。
班组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有: ① 贯彻工艺文件,严肃工艺纪律; ② 组织技术攻关;
③ 学习技术知识,组织操作比赛; ④ 保管好技术文件;
⑤ 搞好环境卫生,进行文明生产。
10.3.3.3 搞好班组的经济核算,做到安全文明生产
班组经济核算是企业内部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工参加企业管理的有效形式,对提高劳 动生产率,获取班组最佳经济效益,为企业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奠定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班组经济核算一般包括生产成果和生产消耗两个方面。生产成果指完成产量、质量和节约额;生产消耗包括原辅材料、能源、工具等消耗,工时利用、设备开动台时等统计。班组经济核算的指标应该好算易懂,易被掌握,要能反映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便于逐日和按月进行分析,能提醒职工注意增产节约,争取较大的经济成果。
在进行班组经济核算时必须注意进行班组经济活动分析。定期进行班组经济活动的分析工作,是揭露、分析、解决班组经济核算中存在问题的好办法。通过分析,可以让大家清楚了解在核算中哪些是成绩,哪些是不足、哪些节约,哪些浪费,可以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齐心协力,目标一致,以取得更大的效果。
班组的文明生产是指班组的成员要严格执行各种制度,以高度的责任心,建立一个良好的生产和工作秩序,创造一文明整洁的生产环境。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职工的精神风貌。
班组安全文明生产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包括: ①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认真贯彻工艺操作规程; ② 环境整洁优美,人人讲究卫生; ③ 工作操作标准化,生产有秩序;
④ 工位器具整齐,物品堆放整齐; ⑤ 工作场地整洁,光线明亮。色彩调和;
⑥ 发扬风格,做好为下一班或下道工序的服务工作。
10.3.4 设备管理的原则和任务
⑴ 设备管理重要性
设备是水泥制造的重要工具,是生产经营的根本。设备管理一般指设备的生产运行管理和设备的事故管理,它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为依据,采用各种科学的管理手段与技术措施,对设备的使用进行全过程控制的群体行为科学活动。抓好设备的运行管理,可预防某些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延长使用寿命,直接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抓好设备的事故管理,能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⑵ 设备管理的原则
树立预防优先的指导思想,严格遵守设备的操作规程、做好运行状态的监测,加强设备的预防性检查,做好日常维护和预防性计划修理,防止设备非正常劣化,减少意外停机。一般情况下,维护和计划检修相辅相成,坚强设备日常的维护保养,可以延长设备的检修周期,提高设备的运转率。
⑶ 设备管理的任务
① 认真贯彻国家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设备管理条例、规程、办法、制度,制定适合本厂生产实际的实施细则;推行有效的设备管理体制,采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② 建立健全本厂的设备管理体系,落实各级岗位职责。
③ 抓好设备寿命周期各个阶段每个环节的规范管理,制定严格的岗位操作规程,做好设备的分类管理。
④ 严格做好设备的事故管理,坚持安全生产。
⑤ 重视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健全档案管理,有条件的工厂应建立和完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练习题
1.生产管理的内容和任务是什么?
2.标准化管理的意义在于什么?
3.如何在班组中认真贯彻各项质量标准? 4.怎样结合本岗位实际,对设备做到分类管理? 5.设备管理的任务是什么?
第四篇:《水泥生产工艺流程》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
1、破碎及预均化
(1)破碎
水泥生产过程中,大部分原料要进行破碎,如石灰石、黏土、铁矿石及煤等。石灰石是生产水泥用量最大的原料,开采后的粒度较大,硬度较高,因此石灰石的破碎在水泥厂的物料破碎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2)原料预均化
预均化技术就是在原料的存、取过程中,运用科学的堆取料技术,实现原料的初步均化,使原料堆场同时具备贮存与均化的功能。
2、生料制备
水泥生产过程中,每生产1吨硅酸盐水泥至少要粉磨3吨物料(包括各种原料、燃料、熟料、混合料、石膏),据统计,干法水泥生产线粉磨作业需要消耗的动力约占全厂动力的60%以上,其中生料粉磨占30%以上,煤磨占约3%,水泥粉磨约占40%。因此,合理选择粉磨设备和工艺流程,优化工艺参数,正确操作,控制作业制度,对保证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具有重大意义。
3、生料均化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过程中,稳定入窖生料成分是稳定熟料烧成热工制度的前提,生料均化系统起着稳定入窖生料成分的最后一道把关作用。
4、预热分解
把生料的预热和部分分解由预热器来完成,代替回转窑部分功能,达到缩短回窑长度,同时使窑内以堆积状态进行气料换热过程,移到预热器内在悬浮状态下进行,使生料能够同窑内排出的炽热气体充分混合,增大了气料接触面积,传热速度快,热交换效率高,达到提高窑系统生产效率、降低熟料烧成热耗的目的。
(1)物料分散
换热80%在入口管道内进行的。喂入预热器管道中的生料,在与高速上升气流的冲击下,物料折转向上随气流运动,同时被分散。
(2)气固分离
当气流携带料粉进入旋风筒后,被迫在旋风筒筒体与内筒(排气管)之间的环状空间内做旋转流动,并且一边旋转一边向下运动,由筒体到锥体,一直可以延伸到锥体的端部,然后转而向上旋转上升,由排气管排出。
(3)预分解
预分解技术的出现是水泥煅烧工艺的一次技术飞跃。它是在预热器和回转窑之间增设分解炉和利用窑尾上升烟道,设燃料喷入装置,使燃料燃烧的放热过程与生料的碳酸盐分解的吸热过程,在分解炉内以悬浮态或流化态下迅速进行,使入窑生料的分解率提高到90%以上。将原来在回转窑内进行的碳酸盐分解任务,移到分解炉内进行;燃料大部分从分解炉内加入,少部分由窑头加入,减轻了窑内煅烧带的热负荷,延长了衬料寿命,有利于生产大型化;由于燃料与生料混合均匀,燃料燃烧热及时传递给物料,使燃烧、换热及碳酸盐分解过程得到优化。因而具有优质、高效、低耗等一系列优良性能及特点。
5、水泥熟料的烧成生料在旋风预热器中完成预热和预分解后,下一道工序是进入回转窑中进行熟料的烧成。
在回转窑中碳酸盐进一步的迅速分解并发生一系列的固相反应,生成水泥熟料中的等矿物。随着物料温度升高近时,等矿物会变成液相,溶解于液相中的和进行反应生成大量(熟料)。熟料烧成后,温度开始降低。最后由水泥熟料冷却机将回转窑卸出的高温熟料冷却到下游输送、贮存库和水泥磨所能承受的温度,同时回收高温熟料的显热,提高系统的热效率和熟料质量。
6、水泥粉磨
水泥粉磨是水泥制造的最后工序,也是耗电最多的工序。其主要功能在于将水泥熟料(及胶凝剂、性能调节材料等)粉磨至适宜的粒度(以细度、比表面积等表示),形成一定的颗粒级配,增大其水化面积,加速水化速度,满足水泥浆体凝结、硬化要求。
7、水泥包装
水泥出厂有袋装和散装两种发运方式。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方法:
硅酸盐类水泥生产工艺在水泥生产中具有代表性,是以石灰石和粘土为主要原料,经破碎、配料、磨细制成生料,然后喂入水泥窑中煅烧成熟料,再将熟料加适量石膏(有时还掺加混合材料或外加剂)磨细而成。
水泥生产随生料制备方法不同,可分为干法(包括半干法)与湿法(包括半湿法)两种。
①干法水泥生产工艺流程。将原料同时烘干并粉磨,或先烘干经粉磨成生料粉后喂入干法窑内煅烧成熟料的方法。但也有将生料粉加入适量水制成生料球,送入立波尔窑内煅烧成熟料的方法,称之为半干法,仍属干法生产之一种。
②湿法生产工艺流程。将原料加水粉磨成生料浆后,喂入湿法窑煅烧成熟料的方法。也有将湿法制备的生料浆脱水后,制成生料块入窑煅烧成熟料的方法,称为半湿法,仍属湿法生产之一种。
干法生产的主要优点是热耗低(如带有预热器的干法窑熟料热耗为3140~3768焦/千克),缺点是生料成分不易均匀,车间扬尘大,电耗较高。湿法生产具有操作简单,生料成分容易控制,产品质量好,料浆输送方便,车间扬尘少等优点,缺点是热耗高(熟料热耗通常为5234~6490焦/千克)。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工序:
一套水泥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水泥,一般可分生料制备、熟料煅烧和水泥磨制成等三个工序。
(1)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中的生料磨制
分干法和湿法两种。干法一般采用闭路操作系统,即原料经水泥磨磨细后,进入选粉机分选,粗粉回流入水泥磨磨再行粉磨的操作,并且多数采用物料在磨机内同时烘干并粉磨的工艺,所用水泥设备有管磨、中卸磨及辊式磨等。湿法通常采用管磨、棒球磨等一次通过水泥磨机不再回流的开路系统,但也有采用带分级机或弧形筛的闭路系统的。
(2)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中的煅烧
煅烧熟料的水泥设备主要有立窑和回转窑两类,立窑适用于生产规模较小的工厂,大、中型厂宜采用回转窑。
①立窑:
窑筒体立置不转动的称为立窑。分普通立窑和机械化立窑。普通立窑是人工加料和人工卸料或机械加料,人工卸料;机械立窑是机械加料和机械卸料。机械立窑是连续操作的,它的产、质量及劳动生产率都比普通立窑高。近年来,国外大多数立窑已被回转窑所取代,但在当前中国水泥工业中,立窑仍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建材技术政策要求,小型水泥厂应用机械化立窑,逐步取代普通立窑。
②回转窑:
窑筒体卧置(略带斜度,约为3%),并能作回转运动的称为回转窑。分煅烧生料粉的干法窑和煅烧料浆(含水量通常为35%左右)的湿法窑。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粉磨:
水泥熟料的细磨通常采用圈流粉磨工艺(即闭路操作系统)。为了防止生产中的粉尘飞扬,水泥厂均装有收尘设备。电收尘器、袋式收尘器和旋风收尘器等是水泥厂常用的收尘设备。近年来,由于在原料预均化、生料粉的均化输送和收尘等方面采用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尤其是窑外分解技术的出现,一种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流程随之产生。采用这种水泥生产工艺流程使干法生产的熟料质量不亚于湿法生产,电耗也有所降低,已成为各国水泥工业发展的趋势。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的举例: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中原料和燃料进厂后,由化验室采样分析检验,同时按质量进行搭配均化,存放于原料堆棚。
粘土、煤、硫铁矿粉由烘干机烘干水分至水泥生产工艺指标值,通过提升机提升到相应原料贮库中。
石灰石、萤石、石膏经过两级破碎后,由提升机送入各自贮库。化验室根
据石灰石、粘土、无烟煤、萤石、硫铁矿粉的质量情况,计算工艺配方,通过生料微机配料系统进行全黑生料的配料,由生料水泥磨机进行粉磨,每小时采样化验一次生料的氧化钙、三氧
化二铁和细度的百分含量,及时进行调整,使各项数据符合工艺配方要求。磨出的黑生料经过斗式提升机提入生料库,化验室依据出磨生料质量情况,通过多库搭配和机械倒库方法进行生料的均化,经提升机提入两个生料均化库,生料经两个均化库进行搭配,将料提至成球盘料仓,由设在立窑面上的预加水成球控制装置进行料、水的配比,通过成球盘进行生料的成球。所成之球由立窑布料器将生料球布于窑内不同位置进行煅烧,烧出的熟料经卸料管、鳞板机送至熟料破碎机进行破碎,由化验室每小时采样一次进行熟料的化学、物理分析。根据熟料质量情况由提升机放入相应的熟料库,同时根据生产经营要求及建材市场情况,化验室将熟料、石膏、矿渣通过熟料微机配料系统进行水泥配比,由水泥磨机分别进行425号、5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粉磨,每小时采样一次进行分析检验。磨出的水泥经斗式提升机提入3个水泥库,化验室依据出磨水泥质量情况,通过多库搭配和机械倒库方法进行水泥的均化。经提升机送入2个水泥均化库,再经两个水泥生产工艺流程均化库搭配,由微机控制包装机进行水泥的包装,包装出来的袋装水泥存放于成品仓库,再经化验采样检验合格后签发水泥出厂通知单。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流程
1、破碎及预均化
(1)水泥生产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原料要进行破碎,如石灰石、黏土、铁矿石及煤等。因为石灰石是生产过程中用量最大的原料,开采出来之后的颗粒较大,硬度较高,因此石灰石的破碎在水泥的物料破碎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2)原料预均化
预均化技术就是在原料的存、取过程中,运用科学的堆取料技术,实现原料的初步均化,使原料堆场同时具备贮存与均化的功能。
2、生料制备
水泥生产过程中,每生产1吨硅酸盐水泥至少要粉磨3吨物料(包括各种原料、燃料、熟料、混合料、石膏),据统计,干法水泥生产线粉磨作业需要消耗的动力约占全厂动力的60以上,其中生料粉磨占30以上,煤磨占约3,水泥粉磨约占40。因此,合理选择粉磨设备和工艺流程,优化工艺参数,正确操作,控制作业制度,对保证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具有重大意义。
3、生料均化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过程中,稳定入窖生料成分是稳定熟料烧成热工制度的前提,生料均化系统起着稳定入窖生料成分的最后一道把关作用。
4、预热分解
把生料的预热和部分分解由预热器来完成,代替回转窑部分功能,达到缩短回窑长度,同时使窑内以堆积状态进行气料换热过程,移到预热器内在悬浮状态下进行,使生料能够同窑内排出的炽热气体充分混合,增大了气料接触面积,传热速度快,热交换效率高,达到提高窑系统生产效率、降低熟料烧成热耗的目的。
(1)物料分散
换热80在入口管道内进行的。喂入预热器管道中的生料,在与高速上升气流的冲击下,物料折转向上随气流运动,同时被分散。
(2)气固分离
当气流携带料粉进入旋风筒后,被迫在旋风筒筒体与内筒(排气管)之间的环状空间内做旋转流动,并且一边旋转一边向下运动,由筒体到锥体,一直可以延伸到锥体的端部,然后转而向上旋转上升,由排气管排出。
(3)预分解
预分解技术的出现是水泥煅烧工艺的一次技术飞跃。它是在预热器和回转窑之间增设分解炉和利用窑尾上升烟道,设燃料喷入装置,使燃料燃烧的放热过程与生料的碳酸盐分解的吸热过程,在分解炉内以悬浮态或流化态下迅速进行,使入窑生料的分解率提高到90以上。将原来在回转窑内进行的碳酸盐分解任务,移到分解炉内进行;燃料大部分从分解炉内加入,少部分由窑头加入,减轻了窑内煅烧带的热负荷,延长了衬料寿命,有利于生产大型化;由于燃料与生料混合均匀,燃料燃烧热及时传递给物料,使燃烧、换热及碳酸盐分解过程得到优化。因而具有优质、高效、低耗等一系列优良性能及特点。
4、水泥熟料的烧成生料在旋风预热器中完成预热和预分解后,下一道工序是进入回转窑中进行熟料的烧成。在回转窑中碳酸盐进一步的迅速分解并发生一系列的固相反应,生成水泥熟料中的、、等矿物。随着物料温度升高近
时,、、等矿物会变成液相,溶解于液相中的和进行反应生成大量
(熟料)。熟料烧成后,温度开始降低。最后由水泥熟料冷却机将回转窑卸出的高温熟料冷却到下游输送、贮存库和水泥磨所能承受的温度,同时回收高温熟料的显热,提高系统的热效率和熟料质量。
5、水泥粉磨
水泥粉磨是水泥制造的最后工序,也是耗电最多的工序。其主要功能在于将水泥熟料(及胶凝剂、性能调节材料等)粉磨至适宜的粒度(以细度、比表面积等表示),形成一定的颗粒级配,增大其水化面积,加速水化速度,满足水泥浆体凝结、硬化要求。
硅酸盐水泥生产工艺流程
水泥生产原料及配料、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硅酸盐水泥生产工艺流程、硅酸盐水泥生产的原料
水泥生产原料及配料:
生产硅酸盐水泥的主要原料为石灰原料和粘土质原料,有时还要根据燃料品质和水泥品种,掺加校正原料以补充某些成分的不足,还可以利用工业废渣作为水泥的原料或混合材料进行生产。
1、石灰石原料
石灰质原料是指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石灰石、泥灰岩、白垩和贝壳等。石灰石是水泥生产的主要原料,每生产一吨熟料大约需要1.3吨石灰石,生料中80%以上是石灰石。
2、黏土质原料
黏土质原料主要提供水泥熟料中的、、及少量的。天然黏土质原料有黄土、黏土、页岩、粉砂岩及河泥等。其中黄土和黏土用得最多。此外,还有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渣。黏土质为细分散的沉积岩,由不同矿物组成,如高岭土、蒙脱石、水云母及其它水化铝硅酸盐。
3、校正原料
当石灰质原料和黏土质原料配合所得生料成分不能满足配料方案要求时(有的含量不足,有的和
含量不足)必须根据所缺少的组分,掺加相应的校正原料
(1)硅质校正原料
含
80%以上
(2)铝质校正原料
含
30%以上
(3)铁质校正原料
含
50%以上
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
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矿物主要由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和铁铝酸四钙()组成。
硅酸盐水泥生产工艺流程:
1、破碎及预均化
(1)破碎
水泥生产过程中,大部分原料要进行破碎,如石灰石、黏土、铁矿石及煤等。石灰石是生产水泥用量最大的原料,开采后的粒度较大,硬度较高,因此石灰石是生产水泥用量最大的原料,开采后的粒度较大,硬度较高,因此石灰石的破碎在水泥厂的物料破碎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破碎过程要比粉磨过程经济而方便,合理选用破碎设备和和粉磨设备非常重要。在物料进入粉磨设备之前,尽可能将大块物料破碎至细小、均匀的粒度,以减轻粉磨设备的负荷,提高黂机的产量。物料破碎后,可减少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不同粒度物料的分离现象,有得于制得成分均匀的生料,提高配料的准确性。超细粉碎机
(2)原料预均化
预均化技术就是在原料的存、取过程中,运用科学的堆取料技术,实现原料的初步均化,使原料堆场同时具备贮存与均化的功能。
原料预均化的基本原理就是在物料堆放时,由堆料机把进来的原料连续地按一定的方式堆成尽可能多的相互平行、上下重叠和相同厚度的料层。取料时,在垂直于料层的方向,尽可能同时切取所有料层,依次切取,直到取完,即“平铺直取”。
意义:
(1)均化原料成分,减少质量波动,以利于生产质量更高的熟料,并稳定烧成系统的生产。
(2)扩大矿山资源的利用,提高开采效率,最大限度扩大矿山的覆盖物和夹层,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不出或少出废石。
(3)可以放宽矿山开采的质量和控要求,降低矿山的开采成本。
(4)对黏湿物料适应性强。
(5)为工厂提供长期稳定的原料,也可以在堆场内对不同组分的原料进行配料,使其成为预配料堆场,为稳定生产和提高设备运转率创造条件。
(6)自动化程度高。
2、生料制备
水泥生产过程中,每生产1吨硅酸盐水泥至少要粉磨3吨物料(包括各种原料、燃料、熟料、混合料、石膏),据统计,干法水泥生产线粉磨作业需要消耗的动力约占全厂动力的60%以上,其中生料粉磨占30%以上,煤磨占约3%,水泥粉磨约占40%。因此,合理选择粉磨设备和工艺流程,优化工艺参数,正确操作,控制作业制度,对保证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具有重大意义。
工作原理:
电动机通过减速装置带动磨盘转动,物料通过锁风喂料装置经下料溜子落到磨盘中央,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向磨盘边缘交受到磨辊的辗压粉磨,粉碎后的物料从磨盘的边缘溢出,被来自喷嘴高速向上的热气流带起烘干,根据气流速度的不同,部分物料被气流带到高效选粉机内,粗粉经分离后返回到磨盘上,重新粉磨;细粉则随气流出磨,在系统收尘装置中收集下来,即为产品。没有被热气流带起的粗颗粒物料,溢出磨盘后被外循环的斗式提升机喂入选粉机,粗颗粒落回磨盘,再次挤压粉磨。
3、生料均化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过程中,稳定入窖生料成分是稳定熟料烧成热工制度的前提,生料均化系统起着稳定入窖生料成分的最后一道把关作用。
均化原理:
采用空气搅拌,重力作用,产生“漏斗效应”,使生料粉在向下卸落时,尽量切割多层料面,充分混合。利用不同的流化空气,使库内平行料面发生大小不同的流化膨胀作用,有的区域卸料,有的区域流化,从而使库内料面产生倾斜,进行径向混合均化。
4、预热分解
把生料的预热和部分分解由预热器来完成,代替回转窑部分功能,达到缩短回窑长度,同时使窑内以堆积状态进行气料换热过程,移到预热器内在悬浮状态下进行,使生料能够同窑内排出的炽热气体充分混合,增大了气料接触面积,传热速度快,热交换效率高,达到提高窑系统生产效率、降低熟料烧成热耗的目的。
工作原理:
预热器的主要功能是充分利用回转窑和分解炉排出的废气余热加热生料,使生料预热及部分碳酸盐分解。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气固间的换热效率,实现整个煅烧系统的优质、高产、低消耗,必需具备气固分散均匀、换热迅速和高效分离三个功能。
(1)物料分散
换热80%在入口管道内进行的。喂入预热器管道中的生料,在与高速上升气流的冲击下,物料折转向上随气流运动,同时被分散。
(2)气固分离
当气流携带料粉进入旋风筒后,被迫在旋风筒筒体与内筒(排气管)之间的环状空间内做旋转流动,并且一边旋转一边向下运动,由筒体到锥体,一直可以延伸到锥体的端部,然后转而向上旋转上升,由排气管排出。
(3)预分解
预分解技术的出现是水泥煅烧工艺的一次技术飞跃。它是在预热器和回转窑之间增设分解炉和利用窑尾上升烟道,设燃料喷入装置,使燃料燃烧的放热过程与生料的碳酸盐分解的吸热过程,在分解炉内以悬浮态或流化态下迅速进行,使入窑生料的分解率提高到90%以上。将原来在回转窑内进行的碳酸盐分解任务,移到分解炉内进行;燃料大部分从分解炉内加入,少部分由窑头加入,减轻了窑内煅烧带的热负荷,延长了衬料寿命,有利于生产大型化;由于燃料与生料混合均匀,燃料燃烧热及时传递给物料,使燃烧、换热及碳酸盐分解过程得到优化。因而具有优质、高效、低耗等一系列优良性能及特点。
4、水泥熟料的烧成生料在旋风预热器中完成预热和预分解后,下一道工序是进入回转窑中进行熟料的烧成。
在回转窑中碳酸盐进一步的迅速分解并发生一系列的固相反应,生成水泥熟料中的、、等矿物。随着物料温度升高近
时,、、等矿物会变成液相,溶解于液相中的和
进行反应生成大量
(熟料)。熟料烧成后,温度开始降低。最后由水泥熟料冷却机将回转窑卸出的高温熟料冷却到下游输送、贮存库和水泥磨所能承受的温度,同时回收高温熟料的显热,提高系统的热效率和熟料质量。
5、水泥粉磨
水泥粉磨是水泥制造的最后工序,也是耗电最多的工序。其主要功能在于将水泥熟料(及胶凝剂、性能调节材料等)粉磨至适宜的粒度(以细度、比表面积等表示),形成一定的颗粒级配,增大其水化面积,加速水化速度,满足水泥浆体凝结、硬化要求。
6、水泥包装
水泥出厂有袋装和散装两种发运方式。
硅酸盐水泥生产的原料:
1.硅酸盐水泥的主要成分
硅酸三钙(3CaO•SiO2)、硅酸二钙(2CaO•SiO2)、铝酸三钙(3CaO•AI2O3)、铁铝酸四钙(4CaO•AI2O3•Fe2O3)
其中:CaO
62~67%;
SiO2
20~24%;
AI2O3
4~7%;
Fe2O3
2~6%。
2.硅酸盐水泥生产的主要原料
(1)
石灰质原料:
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原料,是水泥熟料中CaO的主要来源。如石灰石、白垩、石灰质泥灰岩、贝壳等。一吨熟料约需1.4~1.5吨石灰质干原料,在生料中约占80%左右。
石灰质原料的质量要求
品位
CaO(%)
MgO(%)
R2O(%)
SO3(%)
燧石或石英(%)
一级品
>48
<2.5
<1.0
<1.0
<4.0
二级品
45~48
<3.0
<1.0
<1.0
<4.0
(2)粘土质原料:
含碱和碱土的铝硅酸盐,主要成分为SiO2,其次为AI2O3,少量Fe2O3,是水泥熟料中SiO2、AI2O3、Fe2O3的主要来源。粘土质原料主要有黄土、粘土、页岩、泥岩、粉砂岩及河泥等。一吨熟料约需0.3~0.4吨粘土质原料,在生料中约占11~17%。
粘土质原料的质量要求
品位
硅酸率
铁率
MgO(%)
R2O(%)
SO3(%)
塑性指数
一级品
2.7~3.5
1.5~3.5
<3.0
<4.0
<2.0
>12
二级品
2.0~2.7或3.5~4.0
不限
<3.0
<4.0
<2.0
>12
一般情况下SiO2含量60~67%,AI2O3含量14~18%。
(3)主要原料中的有害成分
①
MgO:影响水泥的安定性。水泥熟料中要求MgO<5%,原料中要求MgO<3%。
②
碱含量(K2O、Na2O):对正常生产和熟料质量有不利影响。水泥熟料中要求R2O<1.3%,原料中要求R2O<4%。水泥生产工艺流程
③
P2O5:水泥熟料中含少量的P2O5对水泥的水化和硬化有益。当水泥熟料中P2O5含量在0.3%时,效果最好,但超过1%时,熟料强度便显著下降。P2O5含量应限制。
④
TiO2:水泥熟料中含有适量的TiO2,对水泥的硬化过程有强化作用。当TiO2含量达0.5~1.0%,强化作用最显著,超过3%时,水泥强度就要降低。如果含量继续增加,水泥就会溃裂。因此在石灰石原料中应控制TiO2<2.0%。
3.硅酸盐水泥生产的辅助原料
(1)校正原料雷蒙磨
①
铁质校正原料:补充生料中Fe2O3的不足,主要为硫铁矿渣和铅矿渣等。
②
硅质校正原料:补充生料中SiO2的不足,主要有硅藻土等。
③
铝质校正原料:补充生料中AI2O3的不足,主要有铝钒土、煤矸石、铁钒土等。
校正原料的质量要求
硅质原料
硅
率
SiO2(%)
R2O(%)
>4.0
70~90
<4.0
铁质原料
Fe2O3>40%
铝质原料
AI2O3>30%
(2)
缓凝剂:以天然石膏和磷石膏为主。掺加量3~5%。
4.工业废渣的利用
①
赤泥: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排出的赤色废渣,以CaO、SiO2为主。掺加石灰质原料可配制成生料。
②
电石渣:以CaO为主。可替代部分石灰石生产水泥。对辊破
③
煤矸石:以SiO2、AI2O3为主。可替代粘土生产水泥。
④
粉煤灰:以SiO2、AI2O3为主。可替代粘土配制生料,也可作混合材料。
⑤
石煤:以SiO2、AI2O3为主。可作不粘土质原料,也可作燃料。
窗体底端
—
END
—
第五篇:分析方法总结及优缺点专题
一、德尔菲法
优点:
1、能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作用,集思广益,准确性高。
2、能把各位专家意见的分歧点表达出来,取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
3、权威人士的意见影响他人的意见;
4、有些专家碍于情面,不愿意发表与其他人不同的意见;
5、出于自尊心而不愿意修改自己原来不全面的意见。
缺点:
德尔菲法的主要缺点是过程比较复杂,花费时间较长。
适用范围:项目规模宏大且环境条件复杂的预测情境。
二、类比法
优点:
1、它不涉及任何一般性原则,它不需要在“一般性原则”的基础
上进行推理。它只是一种由具体情况到具体情况的推理方式,其优越性在于它所得出的结论可以在今后的超出原案例事实的情况下进行应用。
2、类比法比其他方法具有更高的精确性;
3、类比过程中的步骤可以文档化以便修改。
缺点:1 严重依赖于历史数据的可用性;能否找出一个或一组好的项目范例对最终估算结果的精确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对初始估算值进行调整依赖于专家判断。
适用范围:类比法是按同类事物或相似事物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原则,对预测目标事物加以对比分析,来推断预测目标事物未来发展趋向与可能水平的一种预测方法。类比法应用形式很多,如由点推算面、由局部类推整体、由类似产品类推新产品、由相似国外国际市场类推国内国际市场等等。类比法一般适用于预测潜在购买力和需求量、开拓新国际市场、预测新商品长期的销售变化规律等。类比法适合于中长期的预测。
三、回归分析法
优点:
1、从收入动因的高度来判断收入变化的合理性,彻底抛弃了前述“无重大波动即为正常”的不合理假设。并且,回归分析不再只是简单的数据比较,而是以一整套科学的统计方法为基础。、运用回归方法对销售收入进行分析性复核,可以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即使被审计单位熟悉了这种方法,其粉饰和操纵财务报表的成本也十分高昂。
缺点:需要掌握大量数据,应用: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往往艰以用确定性的函数关系来描
述,它们大多是随机性的,要通过统计观察才能找出其中规律。回归分桥是利用统计学原理描述随机变量间相关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
四、时间序列分析法
优点:根据市场过去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的发展,根据客观事物发展的这
种连续规律性,运用过去的历史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进一步推测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缺点:运用时间序列分析进行量的预测,实际上将所有的影响因素归结到
时间这一因素上,只承认所有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在未来对预测对象仍然起作用,并未去分析探讨预测对象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事物的发展不仅有连续性的特点,而且又是复杂多样的。
适用范围:中短期预测
五、弹性系数分析法
优点:简单易行,计算方便,计算成本低;需要的数据少,应用灵活广泛。
缺点:
1、分析带有一定的局部性和片面性。只考虑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忽略了其他相关变量的影响;
2、结果比较粗糙,很多时候要根据弹性系数的变动趋势对弹性系数进行
修正。
应用:应用利用弹性系数预测未来时期能源需求时,可以通过对未来产
业结构变化趋势、技术节能潜力等 因素的分析,以及参照世界大多数国家发展历程中所 皇现的共同规律,给出未来年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 变化趋势或构想方案,以预测未来的能源需求量。
六、灰色预测法
优点:灰色预测通过鉴别系统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异程度,即进行关联分析,并对原始数据进行生成处理来寻找系统变动的规律,生成有较强规律性的数据序列,然后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从而预测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状况。其用等时距观测到的反应预测对象特征的一系列数量值构造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某一时刻的特征量,或达到某一特征量的时间。
缺点:灰色系统的行为现象不准确,数据是杂乱的适用范围:商业连锁企业随着门店的不断增加,总部对企业的管理将变得越发困难,尤其是对销售量的预测,这严重影响了决策层对企业的控制和管理,影响总部的决策水平,包括资金的调度和使用、大批量进货以降低成本、门店的发展速度等等。随着模糊数学的不断发展,灰色预测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对于商业连锁企业的销售管理,有指导价值。
七、组合预测法:
优点:利用多种预测法有效地提高预测的精确度,结合了所组合的各种预
测法的优点。能够较大限度地利用各种预测样本信息,比单个预测模型考虑问题更系统、更全面
缺点:需要运用多种预测法,复杂繁琐,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时,要
确定其具有某种函数关系有很大的难度
适用范围:适用于需要高精确度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