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画出心里的阳光
画出心里的阳光
泰戈尔有一句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爱如此,艺术也应当如此。最好的艺术教育,就应该像阳光一样,洒满孩子心灵的每个角落,同时又给他光辉灿烂的自由,包括拒绝学习的自由。
其实,如果艺术之光真的像阳光一样温暖洒落,谁会拒绝它的照耀呢?艺术家是少数人的职业,但享受艺术之美却是每一个人的天赋和权利。
孩子的画,是他那小小心灵中的一面镜子,心中有快乐,画上的就是阳光鲜花;心中有忧伤,画上的就是乌云沉沉;而如果真是持久的不开心,或者画画的时候感受到外来的束缚和压力,那么,他也许就会拒绝拿起画笔。
这是我在回顾自家两个孩子的艺术培养之路后,总结出的一点心得。学琴:第一段“从艺之路”
我家老大的小名叫悠悠,四岁之前,我??基本上没有给他报过班,就任其自然地让他悠然成长着。大概是四岁半的时候,受幼儿园小朋友妈妈的影响,悠悠开始跟一位钢琴老师学琴,从“小汤一”开始学起,几个月后便放弃了――这段“学艺生涯”,应该是孩子成长之路上的第一段不愉快的记忆。
现在回想起来,让钢琴课中途夭折的原因,除了当时我正在申请的访问学者提前成行,不得不离开北京外,主要还是我这个妈妈的“较真儿”和“强迫症”:像很多学琴孩子一样,悠悠也是从“小汤一”开始学的,虽然我一直跟老师说,我们不追求考级,只要学会、有兴趣就行,但老师依然是按照考级的方式一步一步教,每次上课后也是留作业,要求练手法。
我这个认真的妈妈就开始陪练,先是软硬兼施地让他坐到钢琴前,这个过程已经耗费掉了我的很多耐心,同时也让孩子的小嘴巴开始撅起来了。练的过程中,一段曲子要弹好多遍,孩子往往是第一二遍磕磕巴巴,第三四遍有点感觉,之后便是时好时坏全看心情――通常此时他的注意力已经开始涣散,小屁股也坐不住了。而我则固执地认为,既然你前面已经弹顺了,怎么这遍又开始乱弹?明明是不认真!终于,恼怒的洪水冲破了耐心的最后一道堤坝,妈妈发飙娃大哭,家里一片鸡飞狗跳……
也许正是这种最初的痛苦回忆,让悠悠至今不肯再开始学琴,家里的钢琴大部分时间放在墙边蒙尘。涂鸦:让情绪在纸上自然流淌
有了学琴的失败体验,在悠悠学画画的问题上,我便格外地慎重。
作者和孩子们在一起
悠悠的涂鸦期,记得好像是从他两三岁的时候开始的。在他那时的大作上,车是永恒的经典题材,大车小车方车圆车,永不言倦地出现在他的几乎每一幅“作品”中。通常是先画上车,然后在后面画上马路、标牌什么的,当然也不排除一辆又一辆的车水马龙。有时高兴了,他还会把画的车剪下来贴到家里的镜子或墙面上。
看得出,他很享受这个画车的过程――男孩爱车,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实际上是一种控制欲的表现:今天的男性,基本上都是祖先中较强悍的那一类人的后裔,攻击性和掌控欲已经随着基因成为他们个性中的一部分。而车,无疑是现实生活中最容易实现他们控制欲和强大感的一个工具。
回头想来,悠悠,包括现在他弟弟大壮对于车的钟爱,完全是一种藏在骨子里的天性使然。而画车,也只是这种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一个自然流淌的过程。
画其所爱,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自然的状态。而且,思绪的表达,激情的释放,这不正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原动力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的涂鸦和艺术家创作在本质上真的是相通的。
对于悠悠早期这种自发的画车激情,我们的原则是“不干预”,反正也不是什么坏事,小孩儿玩呗。现在想来,那时候的剪剪贴贴,对他的手眼配合和线条控制都挺有好处。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几次老师带着大家画画,他拿回来的作品都很有点意思。记得有一次是画了一个小女孩儿和一头小毛驴――真是奇怪的构思,他自己起名是《公主和驴》,我觉得标题有点不太高雅,就启发他:“你的意思是不是《驴皮公主》?或者,《美女和野兽》?”小家伙毫不上套:“不是,就是《公主和驴》。”
好吧,不高雅就不高雅吧,好在画面还不错,线条挺流畅,构图比例也挺好。这张画被我收藏起来,成为他早期的经典之一。停笔:沉默的蔓延
悠悠五岁多的时候,我申请下来去美国一所大学做访问学者,由此开启了为期两年多的域外生活。与我开始设想的不同,这两年的生活,对悠悠来说,似乎压力要大于欢乐:环境陌生,语言不通,几乎没有朋友,爸爸也不在身边……这种种纠缠在一起,让他这个温和的小男生变得有点内向,从以前的小话痨,开始变得惜言如金。
语言的沉默似乎有着某种蔓延性,不知不觉间,他画画的时候越来越少了。等我从各种杂事里分出神来,发现这一点并试着劝他重新开始画时,他已经不愿意听了。
一个小孩,如果开始不听妈妈的话,通常都是因为他不开心。这也是我后来才总结出来的。
不画画的日子持续了大约两三年,回国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一家艺术培训学校,因为惊叹于孩子们画作中那天真恣肆的想象力,还有稚拙却生动的表现手法,于是决定给悠悠在那里报了名。幸运的是,因为提前有过考察,所以找的老师是这个学校里比较有经验、性格也比较温和的一位,后来发现,老师真的很重要。
快乐的兄弟俩
刚开始去班里的时候,悠悠的画,比起班上其他小朋友,差距真的不是一点儿半点儿――这个班里的很多小孩都是从四五岁一直学画的,老师引得路子正,底子也打得好。表现在画面上,他们对色彩的感觉、对线条的控制真的很棒。相比较而言,悠悠开始的几幅画,真有点像天鹅群中的丑小鸭了。好在老师有耐心,一点一点指导他,半年多下来,小家伙还真是画出几幅我们很喜欢的作品。而且,最关键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他一点没有怨言――要知道作为一名“日理万机”的三年级小学生,他对课外班是很抵触的,就连曾经最爱的乐高课都不上了。对画画,能这样一直坚持下来,每次去上课还都情绪平稳,看来可能是真爱了。
作为妈妈,我对他“作品”的关注,与其说是看他画得多好,不如说看画面是不是快乐。起初,悠悠不太喜欢用色彩,即使用,也是很闷很浑浊的颜色,比如褐色、黑色;慢慢地,?_始有一些比较亮的色彩,比如宝蓝、浅红、明黄,而且线条也开始显得随意了。前些天,他在学校的美术课上画了一幅,拿回来给我看,画面正中是一只极胖的马,肥圆的身子短粗的腿,有点“泥人张”的感觉,马被涂成明黄色,上面还有淡蓝色的花纹,马背上是一个方头方脑的骑士,正迎战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方头小人儿。
我问悠悠,骑士脑袋画得这么方,是不是因为穿着铠甲?答曰:“不是,这是‘我的世界’里的人。”(诸位看官,“我的世界”是一款电脑游戏,悠悠正沉迷其中……)
好吧,从画车,到画电脑游戏,悠悠的自由创作,倒是一直坚持着“我手写我心”的道路……
阳光下的自由:艺术本来的样子
悠悠小时候没报过美术班,现在看来,这可能倒也不全是坏事。证据是现在我家的二宝大壮:去年,借着悠悠学画的机会,我给3岁的他也在同一所美术培训机构里报了个亲子班。可是上了一段时间课之后,我懊恼地发现,孩子的画画热情不但没有得到鼓励,反而开始拒绝画画。后来我自己反思了一下,发现还是因为他在这个过程中感到了一种压力:本来画画对他来说就是随意涂抹,就是拿着笔在纸上画车轱辘,可是突然间,需要他去观察一个他不感兴趣的火烈鸟、企鹅,然后在纸上把它们画出来。妈妈又在旁边有点着急,总是抓着他的小手让他画――这个过程不开心,所以,不画了……
大壮是一个比较乐天、甚至有点滑稽的小孩,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都对他比较宠爱,一起小心翼翼地保护他小小心灵中的那份自信甚至自恋――有的时候,我似乎能感觉到,他的内在,有一个小暖阳般的内核,这个内核是如此欢乐饱满,一个微笑、一次拥抱,都可能触动出一串火花儿。
这样一个孩子,如果爱画画,他的画面应该是阳光灿烂的吧?不过,即使他现在不想画也不要紧,对于做父母的我们来说,这样一个小太阳般温暖快乐的孩子,拿一百个梵高也不换的。
我特别同意的一个观点是,在孩子的艺术启蒙之路上,一定最大限度地避免功利与压力――前者主要来自于家长,后者则由家长投射到孩子心里,破坏他们对一件事的天然喜爱。始自于功利、伴随着压力的学习,可能会取得成就,但过程注定不愉快,而且结局也往往不尽人意。多少孩子钢琴十级之后,发誓终身不碰钢琴,这样的学琴之路,到底意义何在呢?
孩子有才艺当然是好事,但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让孩子学习才艺的目的,也不外是希望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里,有更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乐忧思,有更多的渠道让灵性流淌,从而滋养自己和他人的心灵。
上天给每个人的天赋都是不同的,有的人是艺术,有的人是科学,有的人是文学。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在这个问题上,最应该关心的,也许是如何帮助孩子找到那个上天埋在他小小心灵中的独特密码,帮助他找到对某件事的浓厚兴趣。
因为,在他们将要到达的未来,基于天赋的深切爱好,会像阳光一样,照亮他们的人生。
记得悠悠小的时候,我曾要求他每天背唐诗,他开始的时候还配合,后来开始拒绝。我跟他说:“悠悠,爸爸妈妈之所以让你背唐诗,是想给你一些你走到哪儿都不会丢掉的东西。以后你长大了,爸爸妈妈不会一直陪在你身边,但我们希望这些好诗一直陪着你。这是我们能给你的最好的宝藏。”
直到现在,敲下这些话的时候,我还是热泪盈眶――的确,我知道无论我再爱他们,也无法呵护他们一生。未来,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面对生活的荒漠或者心灵的荒漠呢?而那些美好的东西,一首诗,一段音乐,一幅画作,都会在困境里给他们温暖的安慰和清澈的滋养。
心中有了对天堂的企慕,走到哪里,都不会落入地狱。我们这些于车水马龙中奔波在送娃学艺之路上的爸爸妈妈们,其实真正想给孩子的,只是一扇窗子,让阳光和花香一起,充满他们的小小心灵。
第二篇:手心里的阳光读后感
手心里的阳光读后感
成长是一种疼痛,疼痛是一种真实,这种真实当你白首回眸时仍然是那样清晰。
女孩雨桐,长得秀丽俊俏。在外婆的精心呵护下,对外婆产生了依赖。这天,外婆病了,邻居兼同桌、好友张兰逸带她到医院看望外婆,外婆说,她想喝一喝雨桐亲手熬的鸡汤。雨桐急匆匆的跑回家,可是回到医院,却发现外婆拔针自杀了。雨桐的世界垮了,十几年相依为命的外婆离去,雨桐除了哭泣,不知道该做什么。外婆走了,她扔下孤零零的雨桐顺着针管上了天堂。她这一抽,不但把自己给抽走了,把雨桐的心也抽走了。雨桐被迫离开了这美丽的古藤柳镇,离开了最好的朋友兰逸、离开了最亲近的外婆。
搭上了火车,来到了妈妈爸爸的家。妹妹不在,住院了。雨桐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若即若离。几天后,妹妹雨林出院了。第一次见面,姐妹就发生了冲突。爸爸妈妈将爱几乎都倾注到了雨林的身上。第二天上学,雨桐认识了班主任苏老师,和热情活泼的邹文亚、庞亮,她的生活又充满了阳光。
后来,由于不习惯一家人的生活,雨桐毅然搬了出去,雨桐找到了一个工作,冒充已经死去的大学教授姜运的女儿“冰冰”,因为害怕奶奶伤心过度。果然,奶奶不伤心了,可是,雨桐却想不到奶奶早就知道了。她送给奶奶一束水仙,在奶奶临死时,嘴里一直喊着“水仙”,而不是“冰冰”。但是由于雨桐有事,奶奶很遗憾没有见到“水仙”。
班上的庞亮对雨桐有着朦朦胧胧的好感,多次邀请她赴会、送她礼物,班长卓雅对雨桐一直不怀好意。邹文亚的爸爸生前告诉雨桐什么是手心里的阳光,伸手到阳光下,总是温暖和阴影相伴。后来邹文亚出了一本书——《手心里的阳光》。以后的日子里,生活就像阳光下的手,总是幸福和痛苦相随,慢慢的,雨桐长大了!
妈妈告诉雨桐要学会去爱,外婆告诉孙女不要去恨。手心里的阳光总会让你温暖、感动。是的,真是的生活就是一种宿命,我们注定会依恋一个人,依恋的刻骨铭心。而当这个人永远离我们而去之时,我们就该长大了……
第三篇:《手心里的阳光》读后感
手心里的阳光》是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同一辑的书还有《构筑合宜的大脑》、《构筑理想的课堂》《在农历的天空》、《一声有用的十二个好习惯》《共读共写共生活》。图书是从学校的阅览室借来的,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感受很深。这是一种多么理想化了的境界呀,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读书的诗意生活。特别是《手心里的阳光》这是一套新教育实验儿童课程
读写绘项目用书。我们小书房了倡导的是读绘本等各种书籍,其实在阅读之后如果能通过长时间的绘画、写作训练的话一定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只是这样的话会增加一定的难度也有可能会打击孩子的阅读兴趣。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也尝试着让朗朗用绘画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可是他有抵触情绪也许孩子还是太小了。但是在我看来如果持之以恒也许会有进步的。整本书给孩子一个很好的阅读指导,提倡晨颂午读。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在我们学校了晨颂午读几乎变成了装饰。这是由于部分老师的短视只是提倡看考试的课文,还是没有真正的做到网新教育的理念,太过功利了。看来还是真的需要家长做校外的补充。昨天给朗朗读了《猜猜我有多爱你》在楼下堂屋里,一边读一边做各种姿势,扮演小兔子和大兔子挺有意思的。后来睡到床上了他想画画可是太晚了就没有同意。时间太少了。
第四篇:让孩子心里充满阳光
让孩子心里充满阳光
作为一名教师,怀着一颗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歧视学困生是我一贯的做法。随时一句鼓励,随时一声赞赏,随时一张奖状,都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爱学、乐学是关键。学生最大的幸福是获得老师、同学的赞赏;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学生听老师的话、成绩好。让孩子心里充满阳光是我们教师搞好教学的关键。
常有人说:爱和信任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它能帮助你教育好你的学生。经过这三十年的教育见闻和经历,我深信这个观点:一个教师只有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爱去对学生的爱,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那就肯定会给学生带来许多有益的改变。把带着爱的目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送给学生,那么他们幼小的心灵也会充满阳光,甜滋滋的。
我们班有几个学困生,我经常和他们面带笑容交谈,问一些生活情况,问哪里不会,并且鼓励他们,不会就问老师,老师会乐意为你讲解。他们都说:“以前,我们怕老师,作业不会做,老师会责骂我们,罚我们抄十遍。现在,你教我们,我们不怕你,因为您把我们不会的教会了,我们能完成作业。”我还注意学困生脑子反应慢一些,布置作业只是别人的一半。所以他们每天和其他同学一样快乐,心里充满阳光,学习就不难了。
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老师:任何一个孩子1 在他们的心灵中,都期盼老师给予他们爱,哪怕是不经意的一眼和一笑,都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千万不能歧视学困生,用言语打击,体罚,罚抄作业等,这样只能让他们越来越差。产生厌学心里。要想使班主任工作获得成效,对孩子们的爱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与学生达到感情相通,心理相容,形成朋友之间的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人际心理气氛,在爱的潜移默化中完成教育孩子的工作。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尔巴特说过:“孩子需要爱,特别是他们不值得爱的时候。”所以教师对孩子的爱,首先,表现在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特别是对于不服管教、屡教不改、调皮、爱惹事、学困生等这类型的学生。
我们班有一个叫马宝龙的男孩,他成绩很差,每科成绩只有二、三十分,语文老师把他调到后排,认为学困生放到后面不作重点教学。可是,经过几次提问、做作业、板演、谈话。我发现,原来马宝龙是近视眼,坐在后面看不到黑板,从此我把他调到前面第一排,成绩直线上升。有的数学题目做不出来,是因为字不认识。以前几年老师就没有发现,主要对学困生不重视,不关心。所以,孩子需要老师的关爱。现在马宝龙,只要我让他和几个学困生板演,他都第一个做好,而且完全正确,我立刻在班级表扬一番,我看出他心里充满喜悦。
作为老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沐浴爱的阳光,健康快乐的成长,要多发现他们的长处,让他们乐善好学,孩子有问题,就需要老师细心去观察了解,给予关爱,不能不闻不问。我们其实能够使孩子们成为可塑之才,关键是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发现孩子的优势,站在孩子成长和鼓励孩子进步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让孩子无拘无束地与老师沟通,找出孩子不足的原因,用点滴的爱去帮助孩子。
爱是老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方式,适用于部分学生。但在我的教育观念和实践中,“励”字用的几率更多些。“励”可解读为:鼓励、勉励、激励、奖励、磨砺等。
所谓鼓励式教育法也称赏识教育法,是一种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以自信、自强、进取的态度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方法。多采用鼓励式教育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是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师要更多的运用“换位思考”去对待学生,去欣赏他们,鼓励他们,诚心诚意的对待他们,用更多的鼓励性的语言去滋润他们渴望雨露的心田。那么怎样实施鼓励式教育法呢?
首先,我来说一则简短的故事:
本学期开学转来一个女学生叫冯欣茹,校长让我给她检测一下成绩。看外表,一双水淋淋的大眼会说话似的,可是,试卷做完才知道,成绩很差,考48分。后来,我常对她说:冯欣茹,你的眼睛这么聪明,成绩不好,我没有想到,你只要勤学好问,成绩一定会好的。你哪里不好,就问我和同学。她照我的话去做了,后来常举手要求板演,每次都第一个完成,且非常正确,我立即表扬她。现在,她在班级交作业都是第一个,我每次都说:“怎么快呀!”于是,我特地写了一张奖状给她:冯欣茹同学进步特快!我看出她,心里无比喜悦。在班里又鼓励其他同学:只要你听老师的话,认真学,进步快,老师就发奖状。
有一位特级教师在上一节公开课,她提问一个孩子:“八减五等于几呢?孩子回答等于二,这位老师没有说回答错了,她这样说:回答很好,就差一点点。”这就是鼓励。有人这样说,鼓励——赞赏,是教育成功的桥梁。教师对儿童真诚无私的鼓励,赞赏是激发他们积极性的最佳手段,是培养师生情感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教学成功的桥梁,是教师工作的最高艺术。
赞赏使学生情绪饱满。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斯坎贝尔说:“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情感需要„„这种需要决定着孩子行为中的许多东西(愉悦,满足,高兴)„„自然情感贮存越是充实情绪就越高涨,行为也就越良好,他才能感觉到自己处于最佳状态,”教师的赞赏对优秀学生是途中加油,对后进生更是雪中送炭,因为后进生的缺点比较突出,易为人所发现,但他们的优点长处却易被人忽视。而正是这种习惯的偏见,使差生的长处和优点,漫漫的消失殆尽。所以教师能及时发现学困生的长处,真诚无私的给予赞赏,大胆地给予肯定,会令他们在教师的赞赏中感受到一视同仁的温暖,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言行,这样从内心激发出来的动力是无穷尽的。
通过不断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展示他们的闪光点,我逐渐发现他们变得更加乐观开朗,学习的劲头越来越足了!
鼓励和赞赏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信和勇气。前苏联教育学家索络维契克指出:“童年时代受人喜欢的孩子,从小就觉得是善良聪明的,因此才受人喜爱,于是他也就尽力使自己的行为成名副其实而造就自己,成为有自信心的人。而那些不得宠的孩子呢?人们总是训斥他们“你是个笨蛋、窝囊废、懒鬼„„于是他们也就真的养成了这恶劣的品质”。因此,人的品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信和社会公正的评价。这就提醒我们老师如果在一开始或者必要时给学生自信和鼓励,无疑会使他们在愉悦满足中不断强化提升自己。
夏树杨和王大举是我们班两位不爱表现的学生,两位学生品行端正,可是就是提不起精神,做事总是力不从心,老师平时也难以关注到他们。但我总想把两位学生的潜能挖出来。在今年的五月,学校举行了“阳光少年实践教育活动”,在当天的结营仪式上,我建议教官选他们俩为小队长,代替大家完成最后的任务,开始他们有些犹豫,在我和教官的鼓励下,他们终于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在整个活动中,他们的能力被释放出来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在活动结束后,我发现两个孩子变化很大,愿意积极的参加学校的活动,能帮助老师分担一些事情了,特别是夏树杨以前学习积极性不高,孩子学习本身很好,于是我建议他多参加数学竞赛,孩子听进去了,现在提起数学,便信心满满,现在还是我们班数学学习的标兵呢!看到他们在我的鼓励下,渐渐变得自信勇敢积极,我想这也许是做教师最幸福的事吧!
赞赏和鼓励增进了师生的情感。对学生真诚的赞赏本身就会有对学生尊重的爱悯,关心学生的细微进步,一视同仁,不记小怨,这样的热情和品格本身就是一种感染力。就是对学生一种身体力行的一种表率,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师对学生真诚无私地赞赏和尊重,更会加深学生对老师的爱戴和尊敬,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同时在我的教育方式中,还有奖励,奖励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奖励一支笔,一本练习本,一张奖状,一本课外读物,树立“各科学习标兵”,给予全班通报表扬„„以及“激励”的教育方式,主要针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步的学生,鼓励他们不断地提高自己。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鼓励对儿童是一剂良药,儿童是需要鼓励的,鼓励可以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
最后,我呼吁广大教师,用爱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让孩子们心里充满明媚的阳光!
第五篇:心里的一抹阳光(600字)作文
精选作文:心里的一抹阳光(600字)作文
温暖,这个词大家很熟悉吧!因为经常见,譬如短文里啦,写反义词近义词之类的,总之很常见,一点儿也不陌生,但是,温暖是什么意思大家知道吗?我相信看到这儿大家会蜂拥而至地回答:就是身上暖和,不冷的意思啊!确实,字典里是这么个意思,但是,温暖,真的是以这个为标准?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的任务就是学习再学习,因为受学习的压迫,大家心里都会觉着不平衡,也就造成了幸福与不幸福一说,有人经常请教那些整天快快乐乐,没有一点烦恼的人,到底什么是幸福呢?怎样才能像你一样快乐呢?他们的回答就是这样的,幸福就是自己能无忧无虑就好了,快乐就是只要心里时刻充满着阳光,让它温暖就自然会开心了。
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考虑,所谓温暖,到底是什么,如果考虑好了,就看下一段吧。
天空因有了太阳才变得温暖,花儿有了阳光才觉着温暖,人间要有真情才会变得温暖,当你做公交车时,有人给你让座,当摔倒时,有人扶你起来,当你灰心失望时,有人安慰你,劝说你,心里是否有一丝触动,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这,就是温暖啊!
温暖,就像心里有一抹阳光照射了进来,那么逆向思维,反过来,只要心里充满着阳光,乐观一些,就会温暖了,幸福了呀!摔倒了,不要紧,爬起来,好好踩上它几脚,下次绝对不会再一次犯这样的错误;失败了,也不要灰心,上帝关了你一扇门后,自然会给你开另一扇窗,生活是公平的,但是要自己争取。所以,我们永远不要对生活放弃希望,要知道,生活是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的!六年级:周媛媛 篇一:我心中的一抹阳光
我心中的一抹阳光
聊城市阳光小学六年级五班 付彤昕
那一抹阳光,永远在我心中。
——题记
头顶的一抹阳光,照进了我的胸膛,使我想起了心中永远不变的榜样......那是一个充满阳光的晌午,妈妈接我放学回家。我看见马路旁小贩卖的散发香味的佳肴,肚子不免有些饥饿,妈妈给我买了一个热腾腾的烤地瓜。我捧着地瓜,和妈妈一起回家,在家门前,妈妈一掏钥匙,才发现包丢了,回忆间,才想起妈妈的包落在烤地瓜的车上了。
我们急匆匆的回去找,但也没报多大的希望:毕竟老爷爷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包中又有妈妈刚取的现金,二张存折和身份证,那位老爷爷能还给我们吗?
在街头,我和妈妈四处张望,目光落在了无数的三轮车上,可都没有那期待后的希望„„
匆匆走着,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进入了我的眼界——那位卖地瓜的老爷爷。
远远看见他站在烤地瓜炉旁四处张望,神情忐忑。他看见我们,脸上的表情才放松下来,急忙迎过来,把包送到妈妈手上,并语重心长地说:“姑娘,以后可不能再丢三落四了!”我看见妈妈的两颊流下了两滴透明的水珠„„此刻,黄昏的最后一抹阳
光,映照在我们脸上,我记住了它。是啊!老爷爷是我永远不变的榜样,它教会我人与人要以诚相待;要忘我而远离功利;要拾金不昧„„他是我心目中永远不变的榜样!
在我心里,老爷爷是最美的榜样,不一定是面貌美,但至少,他的心灵很美,就像黄昏的最后一抹阳光总给我们无限的温暖和感动„„
指导老师:刘红彦
篇二:小学作文:心中那一抹阳光
心中那一抹阳光
心中那一抹阳光,在我心坎悄然绽放,伴随着蒲公英的绒毛,伴随着那秋天的故事,飘向那神秘又遥远的地方。
海德公园,海鸥扇着翅膀在海面上缓缓掠过,薄雾下,溅起一阵阵浪花,就像一阵柔和的月光,温暖地照在湖畔。
心中那一抹阳光啊,在夜空中繁星点点,在田野间嫣然绽放,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微微拂过的轻纱一般,深深地印在我的心田。
篇三:心中的那一抹阳光
心中的那一抹阳光
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个或者几个知心朋友,他们总是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挺身而出,在我们最尴尬的时候替我们解围,在我们最开心的时候陪我们一起欢笑而你,总是陪伴着我,不论我高兴或难过,都不离不弃,妮,你就是我心底深处的那一抹绚丽的阳光!
你还记得吗?那年夏天,那个生日party,如果没有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聪邀请我们去参加她的生日party,于是,你一大早就来到我家门口,但看到大门紧闭,担心我还没起床,怕吵醒我,就在门口等了两个小时,是我老妈出来倒垃圾的时候发现了你,才请你到我家坐一会儿。
等到我一起床你就拉着我在衣柜里翻来翻去,一会儿拿这件衣服给我,摇摇头,一会儿又换另一件。我不耐烦地问:你要干什么呀,试来试去烦不烦。你却没停下翻找,一边仔细地找,一边又认真地说:你忘了吗,今天要去参加聪的party,当然要穿好看点喽!
终于,找到了一件适合的衣服,我们就出发了。
原以为我们会玩得很高兴,可事实怎么可能这么顺利。我们刚到聪家,我就觉得想上厕所,谁知这一上,却让我发现了一个大麻烦―――大姨妈提前来看我了!白色裤子上早已沾满了鲜血!
正当我不知所措时,你进来了,赶紧脱下外套给我披上,并告诉聪我不太舒服,所以要先走,我这才能避免尴尬。那一刻,我的心暖暖的,就像冬日里的和煦阳光照射着冰冷的大地。
妮,知道吗,你是我这辈子最好的朋友,永远是我心中最绚丽的那一抹阳光。
初三:钟严伶
篇四:留在心中的那一抹阳光
留在心中的那一抹阳光
那一抹阳光,可能是一句鼓励、一个微笑、也可能只是那一杯温暖的白开水。。。
寒假来临了,我和几个好朋友相约一起去溜冰场溜冰。我是个初学者,因此时时都跟在他们身后,我也只是在看电视时看别人怎么溜冰,认为没什么难的,一学就会了。可当我穿上溜冰鞋,戴上护套,正准备开始溜,可怎么也站不稳。抬头看看我的朋友们穿戴好后都在飞奔,我心里特别着急,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硬着头皮走了上去,“唉吆”我忍不住摸了摸被摔痛了的手跟脚,朋友好像发现了我这边的状况都朝我挥手叫我勇敢点,不摔跤哪能学会溜冰。于是我又鼓起勇气站了起来,这次倒没有马上摔倒,可也好不到哪去,只跨了没两步我又心不甘情不愿的于大地来了个亲密接触,看看大家玩的不亦乐乎,此情此景换了在家里我肯定忍不住嚎啕大哭了,心里别提多委屈了。
正打算拍拍屁股走人,耳后传来一句亲切的话语:“小妹妹,摔疼了吧,溜冰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先坐下休息下吧。”那位叔叔边说边拉我的手要扶我起来,“哟,你的手怎么这么冰呢,”叔叔扶着我坐到了一边的椅子上,从他的包里拿出保温杯给我倒了一杯水,“小妹妹,来喝点热水暖和一下,”我接过杯子水还没喝,心里已经暖暖的了。
叔叔看我已经平复了心情,就开始帮我分解怎么溜冰,怎么保持身体平衡等等。。叔叔说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切身去体会去领悟就像游泳,别人再怎么教的仔细如果你怕下水还是永远不会游泳的。同样的道理溜冰也需要自己慢慢的去练去感受。
听了叔叔的一番话,我豁然开朗了,突然感觉摔跤也不是那么可怕了,失败乃成功的妈妈嘛,我呵呵一笑,起身跟叔叔说了声谢谢又朝溜冰场走去。。。
那一杯温暖的白开水,那几句亲切的话语,至今还时时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就像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抹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