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
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因此带来的是我国居民储蓄率的不断提高。本文分析了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现状,探讨了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对产生高储蓄率的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针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储蓄率 国民储蓄 原因 对策
一、居民储蓄和储蓄率概念
居民储蓄,指个人(及家庭)自愿将其部分收入不用于消费,而是积累起来。居民储蓄的原因主要包括为不测事件建立储备金、为自己的老年积累基金、为保护自己的家属,或为了其他某一具体目的等。居民储蓄也为商业资本投资提供了部分资金来源。居民储蓄作为国家储蓄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通过居民的储蓄,银行把大量闲散的货币资金聚集起来,再把这些资金贷放给各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使其在社会主义生产和经营中发挥作用。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居民储蓄的实质是推迟消费,将消费转化为投资。在国家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储蓄对大量增加建设资金,把有限的财力和物力用于发展生产,无疑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额所占的百分比。
二、我国居民蓄率现状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材料, 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上世纪70 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之首。从1978年的210.6亿到1992年的11759.40亿到2006年的161587亿再到2013年的32万亿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增长了几百倍,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种增长速度也是很令人震惊的。与之相对应的居民储蓄率也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基本维持在30%~40%左右,有时甚至突破了50%。下图为1992至2007年中国居民储蓄率。
从以上数据和图片可以看出,我国居民储蓄虽然总体规模很大,增长势头也相当迅猛。但由于人口基数也非常大,我国的人均储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其次,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分配不均。在我国的储蓄存款主要集中在城市。
三、居民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次,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从银行角度而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背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也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
最后,高储蓄率伴随着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最近10年间,中国以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原因在于高投资是以充分的国内储蓄为保障。
(二)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1)抑制即期消费,导致内需不足。储蓄与消费的关系是一种此消彼涨的关系,与过高的居民储蓄率相伴随的,必然是过低的即期消费率和长期下降的平均消费倾向。高的居民储蓄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使我国商品过分地依赖于出口外向型。
(2)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改革还没有到位,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存款。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导致银行业的风险累积。因为,这么多的钱存在银行,银行不仅将来要还本,还要为此支付巨额的利息,如果不能有效地运用这笔资金,那就会增大经营风险。
(3)不利于我国融资格局的优化。储蓄的高增长还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这种融资格局的最大弊端,就是隐含着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的资金来源结构是以高负债、低资本金为特征的,银行贷款方面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导致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并有可能酿成金融危机。
四、我国居民高储蓄率原因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居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增长
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是居民储蓄的基本前提。这些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尽管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高增长所带来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二)物价上涨,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比低于可支配收入增长比
储蓄是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一部分,所以消费支出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一个直接因素。居民的消费意愿可以由居民对当期的物价满意度来评价。物价上涨幅度越大,居民对物价的满意指数会相对下降,消费意愿也会下降。近年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尤其是食品类涨幅最大。
(三)利率的影响
利率的提高促进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在居民储蓄存款中,除了如“防老,防病,防灾,防失业和意外事故”等预防性动机的储蓄存款以外,还有一部分是以获取利息为动机的储蓄存款。在金融产品不发达的情况下,将资金存入银行生息是普通居民首选的一种投资方式,特别是对于经济更不发达的地区。所以当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时,就会促进居民的储蓄意愿。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社会保障体系是用以解除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解除人们对未来担忧的目标仍然没有到达。最近几年来,我国已经开始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再加上我国商业保险发展也不成熟,管理也不规范,并且大多以盈利为目的,使许多人对商业保险有很大的戒心,因此老百姓不得不把自己的钱储蓄起来。从而进一步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偏高。
五、解决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对策
(一)积极平衡我国居民收入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造成居民高收入者不愿消费,愿意消费的收入比较低,即造成我国高收入者储蓄,低收入者也储蓄的现状。合理平衡我国居民的收入,把高收入者那部分不愿消费的收入尽可能的弥补低收入者的不敢消费。因此政府应积极发展经济来提高整体的经济实力,为城乡居民增加收入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特别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及其收入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保持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长势头;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加大对职工最低工资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进一步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总量,建立和完善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以平衡我国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的改革可能会增加老百姓的预期支出。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医疗保障体制、教育体制等存在大量弊端,大多数居民对未来预期不稳定,即使收入增加,他们还是为可能出现的失业、医疗支出等把钱都储蓄起来。另外,家庭支出的不确定性加大,如子女教育支出增加,也会导致居民过多的储蓄。为此,国家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我国应该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为低水平、多层次、广覆盖。保障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公务员、国企职工、城市居民,非国企职工和农村居民也应该享受同样的保障。在城镇,把养老、医疗、教育、住房覆盖到所有劳动者。在农村,逐步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三)拓宽储蓄投资和利用渠道
投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渠道的缺乏,是中国储蓄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因此,拓宽投资渠道,深化投融资改革,有益于问题的解决。发展债券市场就是其中的选择之一,因为对企业来说,发债便利了外部融资,减少了企业投资对内源融资的依赖,有利于降低企业储蓄。另外,发展债券市场,可以缓解投资储蓄转化不畅,并将由此带来的风险分散化,避免风险过分集中于银行业。
(四)升级消费结构,培育消费热点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多,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在一些领域中已经开始出现显著调整,基本耐用消费品市场渐趋饱和,而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因此,扩大居民消费,必须了解居民的消费需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不同消费的消费水平和不同消费需求,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使居民预期消费转化为即期消费。所以,我们要加快调整和升级消费结构,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同时积极培育汽车、住房和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政府应该加强对于这些新兴市场的管理,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并且给予政策支持。
六、结论
居民储蓄是社会的稳定器。许多居民储蓄是出于养病防老以及后代教育的考虑,部分储蓄甚至是居民的“养命钱”。高居民储蓄存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和养老保障不足、教育收费越来越高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居民高储蓄虽然对我国经济有一定积极影响,但也带来了高储蓄率、低消费率,过分依赖出口等经济问题。要解决我国当前的居民高储蓄率问题 ,是一项长期、复杂和系统的工程 ,需要各个部门、各个阶层和各行各业的齐心协力、互相协调与配合。唯其如此,居民高储蓄问题才可以得到解决 ,国民经济才可以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国栋.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变化成因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2] 我国居民储蓄增减历程[N].腾讯大粤网,2007.6.14.[3] 杨生恒.我国居民储蓄现状及其结构分析[J].中国金融 , 2005.7.[4] 刘克书.关于我国适当居民储蓄率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06.4.[5] 唐玲.我国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3.8.[6] 孔静芬,郑旋.提高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8.6.[7] 董辅礽.提高消费率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4.5.
第二篇: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
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
金融82班1638221杨玉洁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现状,并对产生高储蓄率的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介绍了政府储蓄,国民储蓄和部门储蓄上升的原因分析。同时得出了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的一些影响,并且对政策的执行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储蓄率政府储蓄国民储蓄原因政策建议
一.前言
近年来,中国的高储蓄率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经济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根据支出法GDP统计中国的储蓄率之高及其持续时期之长固然令人困惑,它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更为棘手。作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供给面,高储蓄率显然构成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另外两个表现在需求面上的突出问题:居高不下的高投资和规模不断扩大的高顺差。对于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是在总量层面上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展开的。对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可以使我们对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等多方面都能有更深切地了解。所以,研究高储蓄率的问题至关重要。
二.高储蓄率现状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材料, 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上世纪70 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之首。1989 至1993 年统计,中国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尽管近几年中国出现通货膨胀趋势, 但中国居民的储蓄热情丝毫未减。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获得中国自1978 年—2004 年的居民储蓄额以及国民收入数据, 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1.从储蓄的绝对量来看, 1978 年我国储蓄额仅为210.6亿元, 但在随后的近三十年里, 我国居民储蓄额逐年增加,且幅度越来越大。其中2003 年中国居民的储蓄额超过了10 万亿元, 2004 年更是达到近12 万亿元。2.从相对量来看, 各年累计储蓄额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逐年上升, 而且累计储蓄总额与国民收入有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即自1978 年以来, 居民累计储蓄额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储蓄率最高时可达到60%以上。3.2005 年中国储蓄占GDP 比率达到48.1%, 2006 年居民储蓄资金继续增加达到16 万亿元, 2007 年预计达到20万亿元。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 理性人的跨期消费应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当发生通货膨胀时, 实际利率下降, 理性人应该增加当前消费, 减少储蓄。因此本文分析了除传统理论认为的收入外, 影响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其他因素, 并构造多变量消费效用曲线, 研究其某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引起的效用曲线变化与单变量消费效用曲线不同, 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行为作出解释。
三.高储蓄率原因分析
余额总量大,增长速度快是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最基本的特征。而且在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储蓄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即储蓄等于收入减去消费)。储蓄作为居民个人投资的一个部分,受收入和消费的直接影响。所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居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增长。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是居民储蓄的基本前提。
这些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尽管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高增长所带来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二)物价上涨,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比低于可支配收入增长比。储蓄是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一部分,所以消费支出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一个直接因素。居民的消费意愿可以由居民对当期的物价满意度来评价。物价上涨幅度越大,居民对物价的满意指数会相对下降,消费意愿也会下降。近年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尤其是食品类涨幅最大。
(三)利率的影响。利率的提高促进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在居民储蓄存款中,除了如“防老,防病,防灾,防失业和意外事故”等预防性动机的储蓄存款以外,还有一部分是以获取利息为动机的储蓄存款。在金融产品不发达的情况下,将资金存入银行生息是普通居民首选的一种投资方式,特别是对于经济更不发达的地区。所以当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时,就会促进居民的储蓄意愿。
从中国国情考虑, 对中国居民储蓄行为影响较大的因素除收入外, 还包括社会保障制度、信用发达程度、外界投资环境、历史传统。首先, 除收入水平外, 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居于首要地位。其中医疗、养老保障的不完善以及高昂的教育费都加强了中国居民的储蓄倾向。过去由政府大包大揽, 现在则自掏腰包, 在居民收入未能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 个人未来的预期支出是个未知数, 也可能是个无底洞。许多居民因此不敢消费。只有存起一定数额的货币资金, 似乎才能对未来稍有一点信心。多数人还在为未来的养老、子女教育、医疗费用、住房等问题担忧。所以, 现阶段高储蓄率不可能降下来。其次, 中国当前的信用体制不够发达也成为刺激中国居民储蓄的一个重要原因。古典理论中的经济行为人选择跨期消费以使效用达到最大化得以成立的前提是信贷自由, 然而中国目前金融市场还未发育成熟到具有宽松信贷环境的水平。很大程度上, 银行对贷款者严格的保证要求,阻碍了一部分有消费倾向的行为人的消费, 尤其是私人的高消费(贷款购房除外)并未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为减少风险, 银行对私人消费贷款者设置很高的要求,因此这部分群体为实现消费目标不得不进行长期储蓄, 进而导致消费转化为储蓄, 提高了储蓄率。再次, 由于中国实行对资本账户的管制, 大量资本所有者不能把资金投往国外获取利润, 不得不转向国内投资。然而中国国内的投资渠道十分狭窄, 金融产品稀缺, 适合居民投资的仅有国库券、股票(市场不成熟, 存在非法操作)、企业债券(不太发达)、基金(近两年才兴起)、房地产(但大部分中小储户无力投资此项目, 且风险过高)。因此中国居民在投资渠道狭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 不得已把资金存入银行。即使在实际利率已经下降为负值的情况下, 在这些储户看来名义利率是不会为负的,这就比拥有流动性的现金要好。最后, 刺激储蓄还有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几千年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人重视亲情, 年轻人会为赡养父母储蓄, 而父母也会为子女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进行储蓄。此外, 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中国人也不喜欢与人竞争, 进而导致较高的风险规避情绪, 因此与其把“ 血汗钱”投到高风险的金融市场, 不如进行储蓄以备不测。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视勤俭节约为传统美德, 因此在路径依赖作用下, 中国人仍然崇尚储蓄。
四.政府储蓄倾向上升的主要原因:政府投资和资本转移
政府消费是“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换言之,政府消费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或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混合产品”。从政府收入中扣除政府消费,形
成政府储蓄。政府储蓄主要被用于两类支出:其一是“资本转移”,其二是政府投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资本转移”是“一个部门无偿地向另一个部门支付用于非金融投资的资金,是一种不从对方获取任何对应物作为回报的交易。”由于资本转移构成政府部门的资金运用,并对应地成为企业部门的资金来源,因此,政府资本转移的实质,就是政府对企业投资的无偿资助。资本转移构成了政府储蓄的主要目的。在资本转移相对减少的同时,政府投资相应上升。由于政府投资的增速快于全社会投资的增速,其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逐年提高。显然,较之政府资本转移,政府投资对近年来政府储蓄倾向上升的贡献更大。进一步看,按照隶属关系分,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的90%左右属于地方项目,因此,政府投资规模及占比的上升,应该主要归因于地方政府的行为。
五.国民储蓄率和部门储蓄率上升的成因
居民部门初次分配收入主要由劳动报酬净额、财产收入和增加值三项构成。其中,财产收入的90%以上是利息收入,这反映了我国居民金融投资渠道狭窄的现实;劳动报酬净额等于劳动报酬来源与运用之差。需要指出的是:在居民部门中所以存在着劳动报酬的运用和增加值,其原因在于居民部门的统计中包含了个体工商户。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构可以通过再分配予以调整。在资金运用方,主要取决于收入税和社保缴款两项;在资金来源方,主要同社保福利和社会补助有关。由于企业和居民在再分配环节中的资金运用对应于政府部门的资金来源,企业和居民的资金来源对应于政府部门的资金运用,因此,仅仅分析政府部门的情况,便可明了再分配环节中所发生的所有变化。政府在再分配环节中收入占比的继续上升,既得益于经常转移中的资金来源项的相对增加,也同经常转移中的资金运用项的相对下降有关。总之,从各部门通过再分配环节而产生的收入相对变化来看,唯有政府部门的收入是相对上升的,而居民部门的收入甚至因再分配而发生了相对下降。就此而言,政府似乎并没有发挥利用再分配机制去改善全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的作用。
六.基本结论
尽管居民部门的储蓄率依然显著地高于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鉴于近年来居民存款增长率渐趋下降、政府部门存款增长率迅速上升、而企业存款增长率稳步增长的态势7,鉴于各部门存款增长率同其储蓄率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我们可以有较大把握地推断:我国储蓄率的上述部门结构特征依然被保持着。居民部门储蓄率呈长期稳步下降趋势,既归因于其储蓄倾向下降,也归因于其可支配收入占比的下降;从影响程度来看,后者是其主要原因。居民储蓄倾向下降,反映出国家持续推行的增加国内消费的基本战略已经在居民部门取得明显效果。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环节中的持续下降,则主要由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比重的双下降所致。其中,居民劳动报酬的相对减少,主要在于企业部门支付的劳动报酬相对下降;而居民的财产收入的减少则反映了居民投资领域狭窄和投资收益因流动性过剩而下降的事实。值得注意的是,从部门间的联系来观察,居民部门财产收入的下降和从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的相对减少,表明居民收入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部分被转移为企业部门的利润和政府的收入。企业部门储蓄率总体是上升的。但是,相对于初次分配的结果来看,经过各类税收和缴费调整之后的企业再分配收入总体上低于其初次分配的水平。但无论是初次分配占比还是经再分配调整之后的可支配收入占比,都在稳定中呈微升之势。在初次分配阶段中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两大因素造成了企业收入占比的上升。首先是其支付的劳动者报酬相对下降,这与居民得自劳动报酬的相对下降互为表里。其次是其支付的财产收入占比的下降。这种现象反映的经济事实是:自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由于我国的资金成本一直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企业运用资金的成本也是相对较低的。政府部门的储蓄率经过了上个世纪的低位徘徊之后,自本世纪开始迅速增长。政府储蓄率的上升,归因于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以及其储蓄倾向也不断提高两大因素。就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而论,无论是在初次分配还是在再分配阶段,该比例都是上升的。这反映出:自从上个世纪90 年代初期提出的“提高两个比重”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预期的积极成果: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收入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速率在增长。但是,经过再分配调整之后的政府收入占比有了更快速度的上升,说明政府似乎并没有在利用再分配机制去改善全社会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发挥积极的正向作用。至于政府储蓄倾向的不断提高,无论归因于其直接投资水平的提高还是归因于其资本转移水平的提高,都说明:近年来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强化了。
七.针对高储蓄率的政策建议
如果说当前及今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战略是降低储蓄率和提高国内消费率,那么,政策的基本着力点应放在改善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上。
(1)提高居民收入应当成为我国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着力点。首先需要做到的是督促企业增加劳动报酬的支付,对此,尤为重要的是完善有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并严格执行之。8 其次需要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适度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社会福利支出的占比不得提高、甚至呈下滑之势,构成我国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相对下降和收入分配结构恶化的主要原因。其三是通过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改变银行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的状况,借以为居民获取存款利息之外的更多的财产收入创造条件。
(2)财政政策应当在今后以提高国内消费率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在上个世纪90 年代初期提出的“提高两个比重”的战略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的背景下,财政政策应加速向公共财政转型,作为这一转型的重要内容,“减税增支”应当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安排财政政策的基础之一。就减税而论,降低生产税的税率和降低所得税税率,应属题中应有之义。9 就增支而言,应当大力增加“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以期同时实现增加居民部门收入和增加政府部门消费的目标,为提高国内消费率做出积极贡献。
(3)对于企业部门而言,重要的是要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不断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在此条件下,企业应逐步提高其对劳动者支付报酬的水平,减少对低劳动力成本的依赖,以应对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何德旭:10万亿储蓄的多视角分析[N]。金融时报,2003-05-19.[2]屈宏斌:居民储蓄高增长堪忧[N]。经济观察报,2003-03-31.[3]张锐:高储蓄挑战宏观政策[N]。世纪经济报道,2003-04-29.[4]郭树清: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金融研究,2002,(2)。
[5]韩国栋.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变化成因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版),2007,(1).[6]我国居民储蓄增减历程.新华网,2007-6-14.[7]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7年第一,第二,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M].2007.[8]中国人民银行网.2007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综述.2007.8.李焰:关于利率与我国[9] 居民储蓄关系的探讨[J].经济研究,1999(11)
[10].韩汉君:中国的居民储蓄存款及其利率弹性[J].上海经济研究,1999(9)
[11]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42, No.1(Mar.,2004), pp.145-170.
第三篇: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
中国目前的储蓄率高达46%,居民储蓄存款14万亿元,企业存款10万亿元。这些数字引起了金融界的普遍关注。目前的居民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使老百姓不敢花钱是重要原因。
中国储蓄率高的原因:
文化背景所致
居民收入增加,为储蓄猛增奠定基础;
城乡居民个人特别是农村居民个人的投资渠道狭窄;消费制度改革迫使居民将储蓄作为最钟情的投资方式;消费领域信用水平低下,使居民即期消费下降;价格心理预期走低,延迟了居民即期消费行为;
高收入阶层消费饱和,投资渠道不畅,货币沉淀于长期储蓄;
非居民性资金的流入,构成的“假性”存款占相当比重;股市“行情”不尽如人意,投资者从股市撤资,部分资金流向储蓄;
信贷消费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居民消费水平处于升级储备期。
社保体制不健全,资本市场效率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在任何国家都需要几十年时间,不可能在近期内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提高消费。第一,中国工业占GDP的份额比其
他大多数国家要高,与其他部门相比,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这意味着相当大份额的国民收入归给资本,进而转为投资。第二,占资本密集型企业(如重工业)很大份额的国有企业,对最大股东--政府--传统上很少分红。第三,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工业的快速增长和国有企业的重组,企业盈利增加。企业留存收益在投资资金来源中的重要作用,加剧了投资的周期性--利润高企时投资会进一步增强,低利润则抑制投资。
传统文化:现在国际、国内有个流行说法,中国人消费品买得太少,不像美国人消费得那么多,仿佛只要中国人多消费一点,就可解决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问题了。可是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000多美元,美国人均GDP接近4万美元,消费水平怎么可以相比?中国人消费水平低是因为可支配收入低。国人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中国农民的消费水平太低,因此中国的消费水平太低。可是农民消费水平低不是因为农民有钱不消费,而是因为农民没钱。中国农民是中国消费倾向最高、储蓄率最低的群体。中国农民把所有的收入都拿来消费了,孩子上学、寻医看病还没有着落。因此中国短期内的消费增长很难指望靠刺激农民消费来实现。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就业增长的问题,是整体经济增长的问题,包括投资增长、城市化的深入。
社会结构:我想强调另一重要原因,即收入差距较大
而且还在继续扩大。目前在所有就业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是低收入阶层,要么是打工仔、蓝领,年收入平均仅万元左右;要么是还在农村的农民,每年仅3000元。他们的消费倾向很高,储蓄率很低,但在整个经济中,他们收入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每年新增GDP只有40%左右归这些低收入阶层所有,而且不是由于工资率提高,而是主要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的。剩下60%的新增GDP被高收入群体所获,而这个群体消费倾向很低,平均下来,整体消费倾向很难提高。就是说,现在恐怕还不能进入国民消费倾向大幅提高的阶段,而要在今后几十年通过经济的持续增长方能解决。家庭观念:老百姓的想法还是保守的,因为自己的生活来源问题,必须要求老百姓有一定的存款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有稳定的感觉,如果没有这种稳定的感觉或者说家里没有一定的存款后,老百姓心里不塌实,担心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像生病上学之类的,如果没有一点家底,怎么办呢?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老百姓的收入确实是越来越高了,但遗憾的是,在社会事业发展和经济发展脱节的情况下,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却越来越谨慎,或者说,人们会觉得今后要用钱的地方太多,所以现在的收入只能放在银行里。
可以轻易地列出人们不敢花钱的众多因素:我们目前仍有为数众多的人被排除在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在高昂的医疗费用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今天,人们留下部分收入“防病”当在情理之中;教育费用连续攀升,甚至出现很多“家庭一年收入供不了一个大学生”的情况,人们要给子女留点上学钱是很正常的;房价越来越高,很多人为了买个房子要背负一生的债务。
第四篇:探究我国修宪问题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中国第一法律门户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探究我国修宪问题
刁 桂 军
提要:宪法乃国家之磐石、九鼎之重器。宪法虽然只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但是从产生、修订到实施,处处都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现行的“八二宪法”已经历了四次修改,并且都是在一片赞成声中以压倒性票数顺利通过的。本文就我国修宪问题探讨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并提出修宪成本这一现实问题。
关键词 :合理性,司法化,修宪成本
一、我国修宪背景以及修宪实践
我国的宪政之路一直显得不平坦,受到的外界干涉和冲击比较大。我国建立新政权先后颁布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和现行的“八二宪法”,从世界宪法历史来看,我国建国以来全面修改宪法的次数有些过于频繁,属于不正常现象。
中国宪法的权威性一直受到严重挑战,可以说在广大人民心目中宪法的地位没有设计者设想得那么高,甚至说宪法曾在中国当代历史上是一个脆弱的玩偶,遭受前所未有的摧残,以至于出现世界历史上极其罕见的违宪的黑镜头,我国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举着宪法书大声呐喊,声讨自己的公民基本权利,依然被那些视宪法为无物的人残忍迫害致死,也出现了“七五宪法”中的一些条文,如同标语口号,甚至用上了毛泽东语录。中国曾经出现宪法真空期,那是一个无法无天的令人窒息的人治时期,中国人对于宪法这两个字缺少敬畏和崇高,不像西方宪政国家,宪法的地位甚至可以和他们心中的上帝去比拟,宪法成了他们现实中的上帝,中国人的宪法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甚至是脆弱的。我国现行的“八二宪法”,总的来说是一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具有广泛真实的群众基础和极其深厚的社会基础的,可以说是能得到广大民众认同的一部宪法,随着22年的过去,有关这部宪法的话题越来越多,我认为这与广大民众的宪政意识崛起有很大关系。
当今我国现行的“八二宪法”已经进入第四次大修改了,并且每次都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宪法修正案议案,提请全国人大会议审议并且通过。最近一次是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4日下午经过投票表决,高票通过宪法修正案。表决票数是:赞成2863票,反对10票。在这部宪法实施22年里,我国已经对宪法共三十一条内容进行了修改,其中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涉及两项内容的第一次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二次修改由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在多达九项内容修改中,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根本任务表述的改变;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涉及六项内容的第三个宪法修正案;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涉及多达十四项内容的宪法修正案。
二、我国修宪成本问题
我承认宪法修改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支撑其的几个理由,(一)、为了使宪法的规定适应社会实际的发展和变化,这是由客观原因决定的,也就是说宪法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在不断变化;(二)、当然这和制宪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也有关,例如宪法条文的不合目的性、不周延性、模糊性、滞后性等;[1](三)、也存在宪法作为一种政党统治工具,被政党加以利用的因素。我承认宪法必须适应活着的人们所处在时代的发展变化的需要,从我国近几次的修宪内容可以说几乎是在一致赞成声中通过的,就拿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只有区区的10人投了反对票,舆论导向也是一边倒的,理论界也多数为同声附和,这里我要针对的并不是对具体的宪法修改内容,而是从宏观上去探讨修宪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修宪成本问题一定要引起修宪者和宪法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因为宪法的修改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毕竟修改是经过再次加工的,在我国的修宪成本相对要高一点,因为我国缺乏宪政基础,宪法之光并没有普照中华大地,公民的宪法意识不强,利用宪法维护自身公民利益的思维相对缺失。当然这里并不是反对修宪的本质,修宪确实是宪法不断完善的有效方式,而且有其时代进步要求的合理性,但是一定不能迷信修宪这一方式,过于强调其正面效益或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修宪成本这一问题。
综观我国近年来的几次修宪,我有以下几点看法:(一)、宪法修改对宪法自身的稳定性和政治的连续性都有消极作用,修宪频繁,很可能会破坏宪政秩序,同时也破坏宪法的权威性,宪法不同于普通法律和具有时代性的政策规定,它是一部具有前瞻性和延续性的根本大法,是一个国家和全体公民为之遵守的行动指南。从近期来看,我国修宪的次数确实是比较多的,比较美国宪法,从1787年5月由12个州的55位代表集会于费城制定出《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而后迄今长达217年中没有重新制定新宪法,期间只通过了27个修正案,可以说美国宪法就是一部为解释法所发展,为判例所修饰,为政治传统习惯所扩张的宪法,其语言质朴简短,文义明确,原则上确定而细则上又富有伸缩余地的宪法蓝本。[2]日本自1947年颁布宪法至今,对宪法从未做过修改,保持了很好的连贯性,即使是最近启动的的修宪程序,也都显得困难重重;
(二)、修宪程序应当予以完善,必须将修宪的原则、方式、程序等具体内容具体化和法律化。虽然我国现行宪法
第64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或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有权提议修改宪法。但在我国修改宪法的实践中,通常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首先提出修改的建议案,然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接受,再向全国人大提出正式的宪法修改草案。这一实践惯例正好反映了我国宪法修改并没有上升到一种全国上下一致的全民大事,党性意志还比较偏重,全民参与性不足,执政党过于轻易地左右宪法发展趋势和走向。在我国,宪法与执政党的关系一直显得比较微妙和敏感。执政党当然可以根据客观形势与条件的变化以及主观认识的发展,认为需要制定和推行某种新的方针和政策,它在推行之前,应当通过严格的、充分的民主程序,使之成为国家的政策或者修改现行的法律和制定新法律;
(三)、修宪固然重要,使其更好地发挥功用。但宪法作为根本大法,为人们心中的法律信心基石,修宪理应慎之又慎,而且即使到了非修不改的时候,也必需采取更为复杂和谨慎的法定程序,接受最广泛地监督,让宪法修改程序变得更加严密。宪法其理念信条是应该凌驾于国家之上的,决不能使宪法成为一种简单的统治工具,局限于时代的束缚,其内容本身应该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宪法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这样才可能使广大人民对宪法的权威性产生敬畏之心。宪法权威的历史惯性思维非常重要,需要长达数十年或上百年的精心呵护和打造,为了维护宪法的绝对权威
性,让率土之滨皆受宪法之光,让所有人对宪法的权威产生敬畏,以制约任何一种极端权利,以达到某种程度的权利平衡及关系和谐。
三、对于我国修宪的建议
从确保宪法的延续性和权威性的角度考虑,宪法即使出现一些小瑕疵或漏洞,如果不至于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宪法理念的基石,则要尽量考虑不修宪,应该多采用宪法解释的途径。人们对一部权威并且稳定的宪法产生的信任感和敬畏感,这种效果是不易达到的。不是说只要把宪法条文修饰得面面俱到,符合当代的特征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当宪法的实际实施效果不甚理想时,再冠冕堂皇的修饰也无补于是。实质上每修改一次宪法,其付出的成本与代价是很大的,这其中会产生修宪成本的现实问题,孰轻孰重并不是一时能够体察出来的。宪法一定要保持其连贯性和独立性,宪法不同于普通部门法和实体法,一部好的宪法不仅仅在于其设计的条文内容,而是其在一个国家的实际地位,处于何种位置,真正起到根本大法的指导和制约作用,让一个国家内外部的各种关系趋于和谐。我国宪法规定了18项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时至今日只有其中9项制定了具体的法律加以保障,另9项则长期停留在“纸面”上,缺少成为实践中的权利的必要渠道。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对公民宪法权利的保护,也不利于维护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最高权威和尊严。我国现行的宪法修改经历里,过往的三次修宪,共计十七条,已经完成的最新一次修宪,共计十四条。细心的人们注意到,在这三十一条宪法修正案中,有多处一修再修。频繁地修宪甚至让人们产生不安为本不高的宪法信任值增添了不稳定因素。
当然对于我国目前宪法现状而言,可以朝着以下方面和趋势去发展:(一)、中国宪法必须走司法化道路,因为宪法的主要特征是法律性,从宪法的法律特性及司法机关的性质、公民需求等因素,决定了宪法只有通过司法途径才能使纸面上的文字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而有效的规则。[3]我国近几年似乎有了些动作,2001年7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该批复以宪法为依据,认定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了荠玉苓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造成了具
体的损害后果,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批复》立即在社会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司法界以及学术界为之欢呼雀跃的“宪法司法化第一案”。寥寥数语《批复》最大的贡献在于,首次在司法解释中提出了司法机关应当保护公民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对唤醒人们几近沉睡的宪法观念和宪法权利意识起到了巨大作用;(二)、不断唤醒民众的宪法意识,我国的宪法建设之路不能只停留在上层的单方面行动,没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宪法也只能成为华而不实的空文,只有自觉和主动地去营造大的宪政环境,灌输的是合宪的理念和思想,让宪法意识在人民大众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三)、合理地处理好宪法和执政党的关系。我国的宪法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序言中也规定了,宪法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贯彻执行,并且党自身必须在宪法的范围内活动。这是宪法实施的关键。但从我国宪法成长历史来看,过去的一些领导人缺乏这样的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党和党的组织往往处于宪法之上,不按照宪法的规定办事,结果只能使宪法虚置,这样对宪法权威性是一种严重打击;(四)、加强宪法监督和建立违宪审查制度。我国宪政之路是非常坎坷和艰辛的,比如说1954年宪法本身对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和监督宪法实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缺乏有效的规定。虽然规定了由全国人大来监督宪法的实施,但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和程序,致使这种规定形同虚设。面对当时不断出现的违宪行为,全国人大竟没有表达任何不同的意见,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到后来,全国人大连其自身的存在也无法维持下去了,更谈不上宪法监督。当然,宪政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步骤,从目前的状态中看,似乎理论界也开始有了这种实际行动去加以驱动。去年3月17日,走在广州大街上的27岁的孙志刚突然被收容了,随后在广州市收容站被打死。“孙志刚事件”披露后,迅速引起了社会空前关注。北京大学教授贺卫方等5位学者也以公民的名义再次联合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特请全国人大依照宪法组成“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对孙志刚遇害一案的经过、当前和未来的调查处理情况以及收容遣送制度的实施状况,进行独立、公正和权威的调查。近几年学者和专家纷纷提出实质建议,并能得到公众的注意和执政者的回应,种种迹象确实让我们看到中国宪政之路的希望。
四、我国宪法之路展望
宪法修改带来不只是正面影响,更不是能“包治百病”的,其负面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修改成本还不能够短期衡量。修宪当然也是一种选择方式,在某种阶段也是可以让人们接受的,但必须有一种良好的体制去运行它,虽然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但其效果和影响却是大相径庭的。合理的体制设计绝对是必要的,因为制度的不完善和缺陷往往会冲破一切所谓的道德防线和美好幻想,仅仅通过自身内心驱动的自律去抵挡来势汹汹的外界诱惑和干扰,是不能够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从近几年查处的反贪案件来看,集体贪污受贿层出不穷,就不能仅仅从道德修养缺失去解释了,当绝对权利缺少制衡的话,就必然会出现绝对腐败的温床。让宪法成为人民大众值得信赖和足以期盼的力量,就必须通过合理的制度去保障和维护它,不能让它轻易遭受打击和破坏。中国宪法要处于一种上升趋势,恢复原本设计的地位,就必须从体制上、观念上真正赋予宪法的发展空间,真正发挥其实质效力,真正使中国走上民主法治的宪政道路。
[参考文献]
[1] 徐国栋 民法基础原则解释[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143页
[2]肖泽晟 宪法学——关于人权保障与权利控制的宪法学[M] 科学出版社,2003,138页
[3]刁桂军 试探我国宪法司法化问题[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67-69页
第五篇: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探究(模版)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究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贸易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企业作为一个越来越庞大的主体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越来越重视企业管理。然而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不稳定性以及垄断性,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就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说明,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以推动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发展,继而推动中小企业的全面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一)中小企业科学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1.1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科学的财务管理可以推动我国中小企业正规快速发展。科学的财务管理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得正确的、科学的财务会计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根据这些决策做出科学的计划安排,继而获取更大的利益。相反,若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不科学,那么其企业会计提供的数据并不正确,也不可靠。企业领导若是按照这样的数据进行决策依据,存在很大的冒险性。因此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否重要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的长久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贸易水平
中小企业科学的财务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经济贸易水平。经济贸易水平的提升与企业的发展速度与质量密切相关。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高低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包括国家的需求水平、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等,很大程度上是和经济发展程度相关。我国的经济贸易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贸易水平提升的主力军。科学的财务管理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也会推动我国经济贸易水平的发展。
1.3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科学的财务管理有利于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规范了,可以有效地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这样对于规范中小企业的规模以及档次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国家经济网上提供了数据,我国中小企业在2008年为我国市场经济提出了百分之三十的增长额,而到了2009年则提示到了百分之四十二点三。
(二)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利益而忽略了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因此不少企业的财务管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2.1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财务管理意识
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阶层缺乏财务管理意识是很多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对财务管理意识的匮乏会导致其在日常的企业管理中不利于科学财务会计信息的掌握。在我国不少中小企业里,往往是领导以及领导的亲信来承担会计的职位,这样的会计对财务管理就带有很多的主观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会计进行成本以及利润核算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一些小的成本,或者是把不属于原来成本的消费作为成本来核算,因为领导不重视对财务管理,因此作为会计在日常的工作中,也不是认真对待。这样获取的财务会计信息容易失真,不利于企业正确策略的制定。
2.2企业的财务控制比较薄弱
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比较薄弱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的。我们这里提到的财务控制主要是中小企业对资金的控制方面上。我国中小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大,但是在日常的交易活动中,往往是应收账款周转比较缓慢。很多中小企业没有比较规范的收账款制度,只能在需要资金的时候,比较匆忙的进行收账,万一收不到,就容易导致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不利于中小企业计划安排的开展,不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2.3国家的经济贸易政策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
我国的经济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这里主要表融资方面。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发展规模比较小,程度比较低,很多的中小企业都需要进行融资。而我国的经济贸易政策尤其是银行层面的政策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借贷有很高的要求。银行通常因为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和监控成本高不愿意放款,加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专门机构少,企业资信等级低,抵押品不足等,从而难以得到资金支持,这样的经济贸易政策直接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缺乏。中小企业由于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以及自身企业资金的匮乏,缺乏完备的法律保护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仍是保持基本的生意,而无法扩大再生产,这样容易导致民间资金普遍不敢进入创业投资领域。
2.4缺乏有效的企业内部监督
对财务进行企业内部的监督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很难做到,一方面主要是因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层以及财务管理者一般都是企业的领导,很少有人对领导进行监督。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这方面做得不如外国企业到位,监督管理制度层面很完善。这样缺乏有效的企业内部监督使得企业管理者不能够及时找到问题,往往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出现很大问题的时候才会查找原因,这样就导致企业不能快速稳步发展。因此中小企业要想长久健康发展,必须正确面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监督。
(三)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提到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展中小企业,我们必须解决上述问题,主要措施如下——
3.1培养企业管理层的财务管理意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企业的管理阶层必须要努力培养财务管理意识,只有管理层次重视对企业财务的管理,那么在计划工作以及安排工作中,企业的员工才能体现财务
管理的重要性。只有树立正确的、科学的财务管理意识,企业才能获得合法的会计信息,才会为今后的企业发展提供正确的决策策略。
科学的财务管理意识主要包括三点,一方面是树立专业化经营观念,规避多元化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必须集中有限的资源,努力在某一个行业做实、做精、做强,这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企业理财的基础。只有专业化的财务经营观念才会让企业在发展中注重创新,才能推动企业朝新的方向发展。第二方面主要是企业管理阶层必须要树立财务风险观念。任何企业在发展中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规避企业在发展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最后树立现金流观念。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关注中小企业的现金流量,掌握现金流的状况及走向,是中小企业管理者必须随时掌握的基本信息。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树立现金净观念。若是中小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负数,企业管理者就需要思考原因,并找出解决的措施。
3.2加强企业的财务控制
加强企业的财务控制是有效控制企业资金的重要手段。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我们这里提到的解决措施也是加强企业资金方面的管理控制。譬如针对企业应收账款回收缓慢的问题。中小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加强资金回收力度,这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于保证企业有丰厚的资金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根据企业发展的自身情况以及客户的信用程度来制定赊销制度。在此基础上,企业财务部门要注重加强对收账款的管理,定期或者不定期核对应收账款,严格控制账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国南方某一服装企业,在催收账款的过程中,不是向其他企业那样,等到自己急需用钱的时候才会去收账,而是采取定期发支付令的方法来收款,这种定期发支付令的做法,主要是起到了催促当事人的作用,就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3完善国家的经济贸易政策
资金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资金的来源百分之四十多的都是来自融资,这里提到的融资主要是向银行借贷。2009年,我国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财政部等10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就要求完善国家的经济贸易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增强信用观念,国家要加强我国社会化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通过政策优势以及经济优势让中小企业享受到更多的融资利益。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天津一些地区,当地政府比较重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当地政府的经济贸易委员会把建立信用担保制度和建立其它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天津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4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
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是企业做好财务工作的关键。目前,随着我国中小企业对财务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中小企业发展中越来越重视企业内部的监督。我国企业必须认真贯彻内部监督,首先企业管理层要认识到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性,设置专门的内部监督机构,以专业人才为保证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进行监督,要有意识也有责任地对企业的会计监工作负责。确保企业会计信息不出现差错,以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国广东的一家电子工厂在加强对物资采购、安全生产、工程建设、营销管理、工程招投标等涉及到企业财务以及资金运用的问题上,都是通过三审才能具体通过的,一审是部门主任,二审是企业经理,三审就是企业内部的监督部门,这样通过层层审核,尤其是企业内部专门的监督部门审核,万一出现假账情况,三审就会及时发现,这样对那些假账就有了很好的防范,最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总结
本文主要是从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为出发点,在目前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就我国中小企业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做出具体的介绍,并就其存在的问题做出以及改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并进一步提出了原则性和针对性的建议。
通过大量资料的搜集,笔者意识到让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多方努力的,无论是企业自身还是政府部门,都需要投入心思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获得政策支持,从而更好地进行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银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探讨[J];财会月刊;2006年08期
[2] 徐青林;中小出口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际商务财会;2008年12期
[3] 吴有红,张会丽;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财务创新研究[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陈清珠;试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J];广西轻工业;2007年04期
[5]王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特区经济,2007(2).[6]俞学玲.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分析[J].新选择,2006,(07).[7]魏海丽.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探索,2006,(09).[8] Grubel, H.G.& Lloyd, P.J.,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M].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