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生学术训练的几点看法——以国际私法、仲裁法研究为例
研究生学术训练的几点看法
——以国际私法、仲裁法研究为例
宋连斌*
大王,通往几何学是并没有御道的。
**
——[古希腊]欧几里德
要 目
一、指导研究生是导师的职责
二、研究生学术训练“路线图”
三、结语
经历过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后,①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不是都清楚自己未来二年或三年的生活,与指导教师即导师是什么关系,毕业后与本科生和博士生有什么区别。就硕士学位而言,由于教育定位不同,目标各不相同。即使在欧美国家,亦难以一概而论,很多情况下,法学硕士不是一个学术学位,甚至可能是用于吸引外国学生,其学术训练未必要求很高。而在中国,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要求也不一样,常提及的区别是,前者注重学术性,后者注重实务性,虽然很多学校实际上既没有给予法律硕士足够的法律训练,也没有给予法学硕士充分的学术训练。其实,无论何种情形,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可掉以轻心。丑小鸭变天鹅的过程中,研究生个人的努力固然是主因,但导师的指导也不可或缺。而丑小鸭之所以能变成天鹅,专业训练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导师的作用不可忽视。这一讲旨在基于个人经验,以国际私法、仲裁法方向为例,讨论研究生的学术训练问题。为方便起见,这里的研究生特指国际法专业通过全国统一硕士入学考试的那一类全日制法学硕士研究生,介于本科生与博士研究生之间,不包括法律硕士研究生及其他类型的研究生。同时,由于笔者的研究方向为国际私法(含仲裁法),故以此为例。
一、指导研究生是导师的职责
著名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曾发表过一篇有趣的文章,②作者借用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关于“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是‘指兔子’和‘打兔子’的关系”的说法,戏称其为“华氏兔子定理”,并幽默地加以改进,提出了“陈式兔子定理”:
“情形一:本科及以前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学习捡‘死’兔子的过程,这里 * 法学博士,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涉外民商事判裁的法律方法研究”中期成果之一,项目号:08JJD820175。** 欧几里德给普多勒迈一世讲授几何学时,这位威权赫赫的国王问有没有办法把假设和求证搞得更容易一些时,欧几里德如是回答。引自钟叔河、朱纯编:《过去的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原序,第3页。① 这里仅就一般情况而言,有些学校或专业允许拥有专科学历或同等学力者报考硕士研究生。② 参阅陈安:《博士究竟和硕士有何不同——说说陈式兔子定理》,XYS20080925,2008年9月25日访问。笔者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关于本科阶段是学习捡“死兔子”的比喻,可能适合其他学科,但对法学本科未必十分恰当。的‘兔子’指的是知识,本科及以前所学知识都是别人已经发现、并经过了反复验证的知识,是固定、稳定的,属于‘死兔子’。此阶段的学习训练只是学会找到一条比较便捷的路径把已经死在那里的兔子拿回来。做作业、考试,乃至做一篇简单的毕业论文,进行一个完整的毕业设计都属于这一范畴。
情形二:硕士生阶段。此时,需要面对一只活的、在视野里奔跑的兔子(代指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没有被反复确认的知识)。这只兔子在哪里?需要导师指给你,或者需要导师和学生一起来确定其位置及是否容易抓取?导师在“指兔子”的同时还应该告诉学生瞄准并射死兔子的本领(也就是所谓的科学研究方法)。硕士生需要遵从自导师处学来的方法和技术,去把这只尚在活动中的兔子打死,然后再通过以往已经具备的方法把兔子擒在手中(论文完成)。
情形三:博士生阶段。此时的兔子也是活的,但是可能不在你的视野里跑着,而是在树林里跑——导师可以确认一定有这只兔子存在,可是,需要你先从树林里把这只兔子撵出来,判断是否值得去猎取,再用更高级的猎取技术去射击并沿用原有方法将兔子取在手中。
情形四:博士后阶段。此时,导师叫合作导师,他就要和博士后一起来确定究竟到哪里去寻找兔子,此时面对的可能是不一样的森林,需要一起商量后确定是否需要在这里伫足,并重复以上过程。
以上的四种情形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后面的过程严格地依赖于上面的所有过程,当你超越了这些过程之后,就到了‘指兔子’的阶段了„„”
浅白的笔触表达的却是严肃的道理,且形象生动。如同作者陈安所言,硕士生要从导师处习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术。然而需要补充的是,“指兔子”和“打兔子”的比喻只涉及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的专业层面,未涉及科研管理体制,未涉及导师的资格与职业伦理,未涉及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联系,也未涉及不同学科之间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不同特点,等等。当然,苛求一个比喻、一篇短文面面俱到是不切实际的,也不能代替科研管理阶层以及学校、导师甚至研究生自己对这些问题的通盘考虑。
中国传统文化中,师生关系、师徒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可谓登峰造极。尊师重道是民族之幸,但传统观念却类似于割股疗亲,无关真理,却与功利有缘,最终必然走向“重道”的反面:不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而是“为尊者讳为贤者讳”。那种典型的农业经济环境下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图景,陈腐之气至今不散,亟需现代化。师生当然可以、也应该有着良好的关系,师生之间温情脉脉未尝不是人生乐事,而且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不是工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与产品,双方情感的投入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但是,师生之间却不应该形成人身依附关系,像封建社会作坊里的师傅与学徒工,更不应该在此基础上形成私利团伙,党同伐异。在现代社会,教师是独立的职业,教育是公共产品,教师指导学生不再是道义上为他人指点迷津,而是出于职责。人人都须作学生,但并非人人都可作老师。“三人行必有吾师”虽意在强调虚心学习,但泛“师”概念却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没有社会分工、职业精神的意识。师生关系既有“公”的一面,也有“私”一面。于前者,老师应按职业精神行事,而不可仅像老母鸡护雏;于后者,师生关系的底线是“私”不犯“公”,而不能公私不分。正常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绝对应清除“市恩”的乡愿气,而应依法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及学生劳动的价值;学生可以有感恩的修养,但不需有“报恩”的江湖味。
研究生教育中,导师的称号不仅仅是个荣誉,更意味着责任。导师如何切实 负起指导之责,同样不是道义,而是职责;同样应该公私分明。国际私法方向研究生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也不例外。毋庸讳言,清末以来中华大地西风压倒东风,传统文化的断裂并退居边缘,已成不争的事实。作为舶来品,国际私法研究生的培养其实没有多少传统资源可以利用,而国际私法学在大陆地区不间断地前行也才刚过30年,这也就是说,今天年轻的国际私法学者指导研究生,并无现成的模式可以依赖。一个新的导师开始指导研究生,他自己怎么做学问以及他的导师当年怎么指导他,必定影响到他指导研究生的方法。然而,这具有不稳定性。原因在于,通过导师资格审查的也许才初窥学术之门,以己昏昏不能奢望使人昭昭;导师不起实质作用但“放养”的规模只要够大、占用的资源只要够多,可能也有人脱颖而出,从而一俊遮百丑。考虑到投入产出的效率及普遍的稳定性,每一代学人也不必在做学问的技术上重复摸索,可自我改进的学术训练还是更为可靠。
相比于其他专业,国际私法、仲裁法方向导师的职业精神并无特殊之处。毫无疑问,导师应该勤勉尽责、授人以渔。相反,学生入学后对其不闻不问,任意占用其读书时间,拿他当教辅临时工,毕业论文开题很随意,答辩亦宽松,自然不符合职业精神。这些所谓的道理流于口头不难,深入骨髓则难上加难,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不重视专业分工的国度。有句广为流传的古语“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一农业思维的特点,教育孩子原来是一件随意的事,“看天吃饭”,教育即意味着棍棒,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纵在今天,这种潜意识也并未改变,2008年发生的两件事足以为证。一是汶川大地震中出了一个“范跑跑”,举国知识界大都纠结于地震发生时抛下学生自行逃生是否不道德,为数不多的辩护祭起自由主义大旗。然而很少人意识到,作为一个正在课堂上课的教师,“范跑跑”的求生本能、自由主义主张必须让位于职业精神,那就是不可以抛下未成年学生自行逃生。二是华东政法大学杨师群教授因课堂讲课内容被学生举报为“反革命”,网络舆论一边倒地谴责告密的学生,较少关注杨的教学本身,而杨最后声称所谓学生告密只是他的猜测而已。在旁观者看来,说其是闹剧式的炒作也不为过。这些关涉全民价值观的讨论中,知识界本应成为思想领袖,然而依赖道德直觉评价一切社会现象,不专业的表现使其迷失了方向。什么是职业精神?先贤曾遥遥地立过榜样。据罗家伦先生的“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一文,蔡先生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在大学里是可以研究的。不过在五四时代,北京大学并未开过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课程。„„新帝制派的刘师培先生„„,教的是三礼、尚书和训诂,绝未讲过一句帝制。„„名震海外的辜鸿铭先生,是老复辟派,他教的是英诗(他把英诗分为‘外国大雅’‘外国小雅’‘外国国风’‘洋离骚’等类„„),也从来不曾讲过一声复辟。”①相比于“五四”时期,知识界的境界实在是集体倒退。
二、研究生学术训练“路线图”
笔者自2001年在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国际法专业(国际私法方向)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那时,硕士生已然扩招,但学制仍是三年。至2005年,扩招规模更大,并实行弹性学制,一般缩短为二年,而课程设置反而趋于“宽口径”,政治、外语继续保留并得到加强。这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及培养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忝为导师组中的一员,所可做的,就是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依合法、合乎道德的方式实现最优化。这几年以来,笔者在研究生们需要拿够学分的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之外,参酌国内外同行的一些作法,与已毕业的学生总结得失,并不断改进,按以下步骤,循序渐进,展开对研究生的指导:
① 钟叔河、朱纯编:《过去的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一)明确研究生生活目标
正如本科生入学时应该有自我塑造的意识,研究生入学时,同样也应该有必要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而且,作为研究生,20出头的年纪,正是给自己初步“定位”的时候,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很用功,目标明确,进入研究生阶段反而迷茫了,不知道下一步该怎样选择,得过且过地享受起“烟酒生”的逍遥,浪费青春和机会。究其原因,从前学习是被动的,考研也是被动的,并非打算今后献身学术。以现今就业之难以及研究生招生规模之大,有相当部分研究生新生处于这种状态,是可以理解的。作为导师,更应该督促新生入学后尽快提交学习计划以及对将来的粗略设想。这样做,一方面促使研究生们理性地评估自己,看是否真的对专业有兴趣并义无反顾地踏上学术之路,另一方面,导师也可作初步甄选,经适当交流甚至是反复交流,以便因材施教。通常而言,不外三类研究生:
第一,明确希望将来“做学问”,并有考博士或者出国深造的打算。对这样一小部分研究生要实施严格的学术训练,协助他打好基础,以下的九点内容对他们更为有用。当然,这条路亦是严酷的,兴趣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导师对于没有学术潜力以及其他情况的,也应该预备后手。
第二,明确表示上研只是为了就业,不以从事学术研究为唯一目的。基本上,对这一部分研究生要求他至少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条件,做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即可。导师对他们不能坐视不理,而应该视情况协助其弥补本科阶段的不足,例如,提高法律训练水准,熟悉法律职业伦理,加强适应社会、为人处世的综合能力,可鼓励其多参加研究所的集体活动(筹备学术会议之类的)、到实务机构实习、通过司法考试等。当然,年轻人的可塑性很强,不能过早结论局限其未来,正面多加引导更为可取。
第三,没有明确目标,在彷徨观望。很大一部分研究生入学后没有明确研究生生活规划,起码暂时的人生目标是随波逐流或者到时候看情况再说。年轻人的这种状况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过来人的导师应提醒他们珍惜时光——黄金般的两年实在过得太快,要求他们及早规划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帮助他们理清思绪,作出适当选择。通常,这部分人的最终选择多半也是前述两种之一。当然也有例外,在现代多元社会,只要完成了研究生应该完成的课业,其选择是应当尊重的,也是可以毕业的。
坦率地说,现在研究生过多,而普通的导师,自己亦有不小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导师既不可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指导研究生上来,也不可能对所有的研究生同等投入,而应该主要倾斜于第一类研究生。毕竟对法律专业而言,一般情况下,投身法律实务所需训练原本就应该在本科阶段完成。
(二)推荐阅读书目
出于应试需要,一般本科生阅读的主要是教材类的书籍。而作为研究生,情况必须有所改变。刚入学时的研究生,考研指定教材背得滚瓜乱熟,并带着应试教育的思维惯性及考研指定书目代表国际私法“顶峰”的前见,纠正起来,并不容易。从这个角度出发,导师为新生推荐或指定书目,更多地应该考虑到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推进其专业深度,而不应该还是局限于增加研究生的知识点。此外,作为文科的研究生,不要成为“匠人”,也不要成为“科盲”,人文修养、科学素质不可或缺,因此也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
同文科的研究生一样,博览群书是国际私法研究生提高水平的重要途径,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有些导师和研究生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要读经典,而不是 什么都读。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刚入门的年轻人,熟读经典固然重要,但如果只看经典,则是读“二手书”——都是经前人甄别出来的书,忽视了本学科的前沿文献和边缘资料。推荐书目当然是“二手书”,但其好处是结合了导师的阅读经验,学生照单点菜可以快捷入门提高效率,虽然这样可能忽略了研究生个人的具体情况,但弥补起来并不困难,不过是记住“主动学习”四个字而已。
推荐书目应该只适用于一年级,甚至就是刚入学的第一个学期。而且,导师应该尽量推荐少而精的专著和论文,那种全景式的经典教材,比如Dicey, Morris and Collins on the Conflict of Laws(Lawrence Collins with Specialist Editors, Sweet & Maxwell, 14th ed., 2006),可以作为资料掌握,但不宜强求精读。事实上,那样的书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研究生新生而言,是太过庞大了。另一方面,在国际私法和仲裁法领域,一般尽量不要推荐中文著述,但高质量的译著以及小语种译著例外,若可得到原著并熟悉该种语言,对照原文研读,必有多重收获。当然,导师要提醒研究生:
·时刻注意了解国内本学科的动态,重视同行的成果; ·推荐书目的重要性仅相当于路标,仍然可能挂一漏万。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愿推荐以下中文、英文著作,供同行及以后的研究生们参考:
1.国际私法方面:
(1)[德]马丁·沃尔夫:《国际私法》,李浩培等译,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2)陈隆修、许兆庆、林恩玮:《国际私法:选法理论之回顾与展望》,台湾财产法暨经济法研究协会2007年版;
(3)许庆坤:《从法律形式主义到法律现实主义——美国冲突法理论嬗变的法理》,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4)Friedrich K.Juenger, Choice of Law and Multistate Justic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①
(5)Symeon C.Symeonides,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Progress or Regress? ,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0;②
(6)D.Cavers, “A Critique of the Choice-of-Law Problem”, Harv.L.Rev., 1933-1934, Vol.47;③
(7)W.L.M.Reese, “Choice of law: Rules or Approaches”, Cornell Law Review, 1972, Vol.57;(8)A.T.von Mehren, “Recent Trends in Choice-of-Law Methodology”, Cornell Law Review, 1975, Vol.60.2.仲裁法方面:
(1)黄进、宋连斌、徐前权:《仲裁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或
宋连斌主编:《仲裁理论与实务》,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④
中译本见:[美]荣格:《法律选择与涉外司法》,霍政欣、徐妮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本书是综述,并非经典,但考虑到中国学生学习国际私法急需开阔眼界、把握全貌,值得推荐。其总报告的中译本见:[美]西蒙尼德斯:《20世纪末的国际私法—进步还是退步?》,宋晓译、黄进校,载《民商法论丛》(总第24卷),2002年第3号。③ 中译本见:[美]卡弗斯:《法律选择问题批判》,宋晓译、宋连斌校,载《民商法论丛》(总第27卷),2003年第2号。④ 由于课程设置问题,有的学校未开设仲裁及类似课程,故有此推荐。另需说明的是,考虑到研究方向,仲裁法方面的推荐偏于国际商事仲裁。①② 5(2)宋连斌、林一飞译编:《国际商事仲裁资料精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
(3)Alan Redfern et al, 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Sweet & Maxwell, 4th ed., 2004.①
(4)E.Gaillard & J.Savage, eds., Fouchard Gaillard 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9.(5)Fali S.Nariman, “The Spirit of Arbitration”, Arbitration International, 2000, Vol.16.3.其他选读(1)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4)[英]F.A.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版。
(三)养成信守学术规范的习惯
在学术规范方面,某种意义上,现在及以前的几代学人是有“原罪”的。笔者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上研究生时的一件小事,一位学长为其三万余字的毕业论文没有一个注释而自豪,因为“每一个字都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这种师生均懵懂于学术规范的情形现在虽不断好转,但仍不容乐观。只要“文革”中长大的那一代还在学术界具有支配力,违规还是有收益的。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学术
②共同体及学术规范的存在与否迄今尚不明确。当然,这不意味着当代的研究生们还可以继续无视学术规范这个问题。可以说,对学术规范的掌握程度,是衡量一个研究生是否受过良好学术训练的重要标准。初学者对此往往不以为然,面对繁复的要求甚至失去耐心。然而需要牢记的是:
·学术规范旨在激励创新,而不是相反;
·学术规范是学界科研管理经验的总结,无序和失范的研究是不可靠的,也必然有损于知识的积累与革新。
学术规范并非像一部成文法典,也不是一成不变。尽管如此,学术规范仍有其核心内容。就其实质内容而言,诚实是第一要求。这意味着在科研中,研究者应做到:
1.尊重事实,尊重真理。前者是事实判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后者是价值判断,不因人废言,也不因事废言,客观中立。
2.严禁剽窃(plagiarism)。反对剽窃或抄袭是科研的题中应有之义,重要性无须赘述。一个国家对科研大力投入,却又不严禁剽窃,这是令人不可思议的。遗憾的是,无论是法律上还是行业规范上,我们国家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剽窃的定义和认定标准,对剽窃者的惩罚也不痛不痒。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虽然剽窃也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但学术界还是有基本的共识。按照美国现代语言联合会《论文作者手册》,“剽窃是指在你的写作中使用他人的 中译本见:[英]艾伦·雷德芬等:《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第四版),林一飞、宋连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② 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可参阅余三定:《新时期学术规范讨论的历时性评述》,载《云梦学刊》,2005年第1期,第5—11页。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8月26日发布了1949年以来的第一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将学术规范分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但因其推广和执行的问题,聊胜于无而已。① 6 观点或表述而没有恰当地注明出处。„„这包括逐字复述、复制他人的写作,或
①使用不属于你自己的观点而没有给出恰当的引用。”一般而言,观点与表达雷同而没有适当注明,是抄袭的初步证据。一个人如果有剽窃前科,在学术界是无法立足的。在这点上,我国的科研管理亟需有所作为。
3.严禁弄虚作假。在科研中,数据和资料乃至结论造假不仅仅是学风不严谨,而且可能构成犯罪。对此,学术新人尤应养成良好习惯。
4.尊重前人的成果。这差不多就是禁止剽窃的另一表述,即引用他人的观点、文字和材料应注明出处。这不仅仅是尊重知识产权的需要,也是对科研诚信的考验,亦为后人作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当然,这个问题也部分涉及注释规范,下文亦叙及。
5.禁止一稿多投。当代的科研中,无论是哪个学科,不发表毋宁死(publish or perish),“藏诸深山传诸后世”的那种手抄秘籍时代已一去不返。但是,即便是一项高明的成果,也不能一稿多投,以免不适当地造成资源浪费,这也促使研究者尽可能作进一步的研究。
学术规范的形式方面主要就是注释规范了。很遗憾,这也没有绝对通用的注释模式。不同的出版物注释格式差异甚大,确实令人烦恼。像美国法学院的统一注释规范The Bluebook: A Uniform Citation System(即蓝皮书,哈佛法律评论协会出版)在2005年出了第18版,不专门学习还真难以熟练运用。即便如此,该书仍难以完全应对现实中需要引注的种种情形。而我国大学学报要求的注释格式,简直是写作者的敌人。尽管如此,这种繁琐还是学界应该承担的成本。借用北京大学白建军教授的话,“如果你认为你编制的理论是特别的,那你最好先说出新发现的事实——这种新的事实应该是规范的研究程序运作的结果,并得到规②范的描述和展示。”当然,制定注释规范时也应尽量考虑写作者友好原则。这里,对研究生们的建议是:
·在遵守实质规范的前提下,仔细领会注释规范的目的,记录必要的要素; ·即使不清楚具体注释要求,在同一著述中,同类引注的格式应至少保持一致;
·如需向特定出版物投稿,请根据其具体要求确定最终注释形式; ·杜绝伪注。
(四)学会收集、整理与利用资料
了解并熟练使用本校图书资源,有良好的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是研究生的基本功。笔者以前的研究生缪丽萍毕业离校时发表了《武汉大学国际私法硕士研究生新生指南》一文,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总结,详尽而实用,对初来武汉大学的新生尤其有用,扩展开来,对其他学校的研究生也有参考价值。③经其同意,撮其精要并作修改、补充如下:
1.图书期刊。各科研院所的藏书情况各不相同。在武汉大学,与国际私法、仲裁法有关的书刊主要保存于三个地方:法学院图书馆、文理分馆、人文馆。
在法学院图书馆,有关藏书分布、开放时间,请登陆http://210.42.125.38查询。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纸质期刊,图书馆管理员不仅整理有期刊列表,还整理好了新近国际法文章索引,便于读者了解最新研究动态。二是外文工具书常 引自方舟子:《剽窃的层次》,http://,2009年2月20日最后访问。② 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安徽省桐城市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长,世所罕见。① 15 语言优美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这里需要强调的有以下几点:
1.研究生不要急于发表。虽然现在中国学术界处在一个数量考核的阴霾时代,但是,作为学术新兵的研究生们不要把发表论文当作头等大事,更要自觉抵御发表所带来的名利诱惑,而应该把写作当作提高、检验自己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侧重于掌握技巧。否则,堕入复制加粘贴或拼凑的论文快车道,反而浪费了自己的学术潜力。
2.写作是从模仿开始的。研究生学习写作的时候,可从写作技术角度反复揣摩公认的前人佳作(不一定是国际私法、仲裁法论文,也不一定是法学论文),学习其表达技巧。在此基础上,再力求形成自己的文字风格。而后者,可能是一个学者一辈子的事情。
3.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法学论文拒绝七步成诗的传奇,反复修改是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
4.写作水平也是循序渐进的。从研究生到一个成熟的学者,文笔必定在不断演进并定型,最终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上文提到的缪丽萍同学,她认为课程论文是锻炼写作能力的好机会。研究生阶段所写的第一篇课程论文,着重训练自己按规范进行注释的能力,尽量尝试不同的注释形式(中文、英文、期刊、论文、网络资源、补充性文字),养成良好的注释习惯;第二篇课程论文,着重训练自己编排论文结构和表达观点的能力。①对于在读研究生来说,这是个有心人提出的实用建议,不要还没学会走路就开始跑步。
5.不要以喻代证。前文说过不要以词害意,其实中国人写论文还须注意不要以喻代证。专业论文讲究的是严谨,华丽的文字、形象的比喻当退居边缘。也就是说,观点的论证必须依赖于资料和逻辑,只有在此基础上,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和记忆,或者在起承转合的过渡段落,缓和阅读专业论文的沉闷节奏,写作者可以表现一下自己的文学功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当然,以上所述是指中文写作。作为国际私法、仲裁法的研究者,难免需要用外语写作,这就需要运用所用语种的写作技巧了。不同语种之间虽然有可相互借鉴之处,但差异可以想象是巨大的,仅在笔者的外语能力范围内,就值得另文专论,此处从略。
(八)确定毕业论文主题 上述七大步骤(其实有些是在补本科生的课)大约耗时一年有余。普遍而言,有此经历的研究生可以说是初窥学问门径,能够成为导师的帮手了——问题是,此时他们也快毕业了。说到毕业,当然要准备毕业论文。为此,首先得确定毕业论文的主题。
毫无疑问,对于国际私法、仲裁法的研究生们而言,选题依赖于悟性和灵感。这在天赋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专业基础知识与个人对专业领域内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敏感程度,二者一旦契合,就有可能产生灵感。故此,虽然灵感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难以控制和重复的心理过程,但要注意到如何激发灵感,这应是研究生和导师共同面对的重要任务。一旦有了触发点,就说明对某个问题有了兴趣,这是做研究的初步。一个研究生绝对应该避免毕业论文是命题作文的情形,命题作文即使写好了,也说明他发现问题的能力存在缺陷。不过,仅有兴趣也还不够,还必须将感兴趣的问题加以初步研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论文的主题。围绕主题,毕业论文的展开就有了主心骨。
试举一例说明。只要对最近几年中国仲裁状况有所了解的人都不难发现,仲 ① 参阅缪丽萍:《武汉大学国际私法硕士研究生新生指南》,载《珞珈法思》,2008年第1期,第149页。裁机构的定位是个有较大争议的问题。①对此,一个钻研仲裁法的研究生难免自然就会想到怎么解释、解答这个问题。1994年《仲裁法》和重新组建仲裁机构的规范性文件没有明确规定,而仲裁机构显然不是国家机关,也不是营利性法人,实践中都是享受事业单位待遇。这是否有违仲裁制度的初衷?其他国家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国现行的作法为什么在国际上独此一家?这样做好处何在,弊端何在?如此一追问,就不难发现我国仲裁机构存在着一个民间化的问题。但不妨还进一步,假如我国的仲裁机构现在实现民间化,会是怎么样?研究一下我国的企业登记管理办法和社团管理法,这事实上又是不可能的。仲裁机构不是企业,不能按营利法人去注册;但按社团登记,仲裁机构又必须有上级主管或挂靠机构,可如此登记的仲裁机构必然又不是民间化的。显然,仲裁机构民间化的问题不是仅仅修订仲裁法所能实现的,它还涉及宪法性制度的制约。至此,不难形成自己的观点,即仲裁机构民间化目前现在在我国是不可能的,其困境根源于仲裁法、公司法之上的上位法。以此为中心,写一篇题为“我国仲裁机构民间化的制度困境”的毕业论文,肯定富有新意,深受仲裁界欢迎。
由这个例子不难看出,确定毕业论文主题的灵感是由待解决的问题触发的,而写作者的知识背景又决定了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作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宜选定小的问题,主题的确定尽管可以反复斟酌,但必须一以贯之地予以论证,而不能将硕士论文写成教科书模式。
有了主题,并没有万事大吉,研究生们至少还得考虑三个问题:
首先,虽然对法学研究生来讲未必很重要,但还是需要予以考虑的,即研究方法问题。也就是说,对于毕业论文的主题,通过什么手段进行具体研究。比如说,一个研究生想实证研究我国法官的国际私法、仲裁法意识,这当然是个有意思的课题,但是,如果无法实施一些必要的社会调查方法,那这个问题就没有办法研究下去了,即使勉强写出论文,也缺乏说服力。
其次,要尽可能全面收集相关主题的资料。一个观点即使再诱人,如果没有资料支撑,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社会科学的写作者是不可能写出合格论文的。
最后,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文献予以综述,也就是回顾前人在这个问题上是否作了研究,研究到何种程度。经过这样的文献回顾,不用说,任何写作者都会明白自己的选题到底是否具有创新之处了。
(九)准备开题报告
正式动手写作毕业论文之前,还得准备开题报告。以上述为基础,准备开题报告并不难。但是,研究生们常常不重视这项工作,认为写个两三万字的文章,不需要那么大张旗鼓。实际上,开题报告不是形式和过场。硕士学位论文固然不算长,但博士学位论文及专著就是长篇了,短文可以心中筹划即可,长篇却必须将构思付之于书面。故此,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也是在为将来从事重大研究工作作准备。同时,通过开题报告,研究生们得以形成毕业论文主题和创新点,收集、消化资料,为论证主题谋篇布局,这本身也是有益于写作的。
一般的科研院所都为研究生毕业论文规定了开题报告的格式。这当然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其实,发布此类格式与否并非关键,明白开题报告的意义及其应包含的内容才至为关键。具体到内容,一般开题报告应实质上由这几部分组成:选题的界定及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可能的创新及难点,论文大纲,参考文献。
以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为例,它分为三部分,选题综述、论文 ① 关于这场争论的概况,可参阅北京仲裁委员会举办的《北京仲裁》第63辑、第64辑。大纲和参考文献。在选题综述部分,亦须论及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可能的创新点和难点。至少形式上,与学术界的一般要求没有太大差别。
(十)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 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毕业论文的写作无非是前述学术论文写作实践的放大版。对此,法学界已有老前辈总结了不少好的经验,如梁慧星先生所著《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提出学位论文的七要素:选题、资料、结构、方法、见解、文章和社会责任,值得所有准备毕业论文的研究生们牢记。梁西先生的两篇文章“法学学位论文的设计与写作”、“再议法学学位论文的设计与写作”①亦作了全方位的论述,讨论了主题的选定、资料积累及具体写作的种种问题。前人之述备矣,笔者这里就不再画蛇添足。
毕业论文完成后,经过导师同意及校内外专家评审合格,即可提交答辩。所谓答辩,也就是研究生就毕业论文接受答辩委员会的口头考试。一俟通过,即完成了获得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的最后关键步骤。研究生们的专业人生,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三、结语
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归根结底是指导老师履行职责及训练手段的问题,并涉及到研究生培养目标及科研管理体制——限于论题主旨,后者并未论及。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老师那里,研究生专业训练的方法必然不会相同,但重要的是,作为指导老师,一定要有基于经验的训练手段,也一定要让研究生们受到必要程度的训练。当然,上述所谓研究生学术训练“路线图”,主要是记录笔者个人近几年的观察与思考,并不是给全体国际私法、仲裁法老师设立范本。事实上,穿越上述“路线图”,也只能让人掌握基本的作学问的技术,而学术人才的崭露头角还需要天分+勤奋+机遇。但是,天分需要激发和善用,勤奋并不与方法相排斥,有心者更可能等到机遇,很明显,三者都离不开学术训练。可以说,随着当代法学越来越规范、分工越来越细致,离开了必要的学术训练,没有这个基础,基本上也不可能在学术上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这两篇文章分别载于http://www.xiexiebang.com/showNews.asp?id=13697(2009年2月25日最后访问)和《珞珈法学论坛》(第5卷,第305页以下)。① 18
第二篇:如何做研究--以博士为例
如何做研究—以博士论文为例
博士论文的写作是博士研究生主要要完成的工作。由于存在着较高的难度,较长的写作周期,以及在创新,写作规范,实际及理论意义等方面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博士论文的完成一般说来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一篇好的博士论文不仅是一本好的学术专著,而且还是具有理论创新价值的学术探索成果。一个博士生从入学到毕业,就应该达到从一个学生到一个学者的转变,就应该变成为所研究领域的一位专家。
尽管对于博士生有着如此高的要求,博士论文的写作还是存在着一些规律可寻的。下面,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包括自己读博士的经验和带博士生的经验),我简单谈一谈关于如何准备博士论文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研读文献
一般来说,一个博士生在入学后就已经确定了其博士论文所属的领域或者方向,因为这是在报考和录取时就确定好了的,除非入学后还要进行修改,而那是另当别论的。
在第一年完成博士课程的学习并且取得应有的学分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文献的收集和研读的过程中了。文献的收集及研读对于博士论文来说既是一个开始,又是非常关键的。你过去没有进行过研究,现在也没有仔细研读该领域中别人的研究成果,怎么也不可能搞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所以,在这个工作之前,你只可能是一张白纸,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知道,更不知道什么是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也不会使用该领域中的常用技术,不可能只是这样白版一块就可以做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1.收集文献
收集文献可以从网络,图书馆,书店和朋友同学那里取得。主要是要找到一些(哪怕是只有一篇)该领域出现的“近期”的综述性文献,一般是不超过三年以前发表的论文。什么是综述性文献呢?一般来说,英文的综述性文献在题目上有“„..review„.”(一般为较为通俗的综述评论)或“survey”(一般为比较专业化的文献综述)这样的字样。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不是在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在回顾,评论某个领域在最近或者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的研究情况,并对于不同的研究者和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进行评论,最后还要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创新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在综述性文献中,作者会罗列出大量的参考文献,并且还要对这些参考文献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说。你就可以根据这样的评说和所罗列出来的文献去进一步搜索更多的文献,然后又从那里的参考文献去找出更多的参考文献,如此等等。这样,沿着一条路线,你就可以在一段时间里,譬如,在一年以内,做到基本掌握该领域的研究情况了,也知道这个领域的前沿是什么了。另外的一种文献收集方法是根据作者和关键词去检索。
当然,即使在同样一个领域里研究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可以事先带着问题去搜索,如公司治理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这就需要使用关键词搜索法了。
如何利用互联网搜索文献?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为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在文献搜集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利用网络搜集资源大致有两种:一是处于选题阶段,还没有论文方向,想找一个合适的方向来做,此时可以在网上搜索“review”、“survey”等,阅读一些文献综述,在其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另一种是已经确定了大致方向,希望了解本研究领域的进展,此时应当请教这一领域的专家,搞清楚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牛人,搜索他们的文章——国外的传统,很多杂志要介绍某个领域的成就和进展,都会邀请牛人来写综述——只有知道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才可能从这些人的著作中体验这一领域激动人心的发展。
网络搜索技巧我也谈一下:首先,www.xiexiebang.com/),NBER(www.xiexiebang.com),此外还有很多大学、研究所也提供了其工作论文免费下载地址,比如Laffont教授创立的IDEI(http://idei.fr/presentation.php)。网站众多,大家慢慢去学会使用。这里不再多讲。Jestor, Econ Base, Science Direct等也是很好的数据库,不过需要付费使用。
2.研读文献与读书笔记
其实,研读文献应该是与文献的检索过程同时或者是交错进行的。在检索到文献的同时就应该开始进行文献的研读了,同时,在研读文献的同时就应该根据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检索要求去检索新的文献,收集文献是一个不断反复进行的过程。
所以是“研读”而不是“阅读”文献,是要求在读文献的时候应该同时捕捉住产生的火花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阅读过程,如进行新的模型的推导及用新的数据进行计算等。在看人家的文章的时候,要养成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去思考的习惯,在读到人家的判断时,应该在自己的心中不断地问着“是吗?为什么?可能不是这样的吧?”,同时试着去找相反的例子,还有在逻辑上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就是“研究”。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在读文献的时候,特别是沿着一条固定的思路下去读了许多文献之后,很容易就出现新的火花和思如泉涌的情形。但是,过了之后,就容易把它们忘记了。因此,为了在后面写作论文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前面在读文献的时候出现的新的想法和线索,为了不忘记它们。一般要采用做读书笔记的办法。读书笔记的写法是:
(1)什么杂志,第几期,什么地方有关于什么问题的什么论述,它对于我即将做的博论文有什么参考作用,或者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有什么贡献等等。
(2)读书笔记要进行分类,如分为数学模型方面的;实证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献方面的;外文文献方面的;数据方面的;纯理论方面的;政策分析方面的;学术争论方面的;案例材料方面的等等。
(3)重点分析或者精读几篇代表性的文献;
(4)重要的是要写心得体会;
(5)重要的数据要及时记下来;
(6)前面的过程可能有反复,自己的见解也会有变化的。
在国内收集文献,特别是收集外文文献一般是有困难的;但是在北京图书馆就可以收集到与国外差不多同样的文献,所以,尽量争取去北图收集资料;但是,目
前重庆大学图书馆也可以收集到相当多的外文文献;泡图书馆是读博士的必需过程,全世界都是如此,这个环节不可缺少。
二、开题报告
在文献收集和研读的基础上,就要开始进入开题的过程了。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老师们汇报自己的博士论文准备情况,同时让老师们就自己的研究思路给予评论和提出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以及在文献和研究方法方面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帮助的目的。开题报告在这个任务目标的引导下,应该就选题,文献综述(除了开题报告之外,博士生还要写专门的文献综述报告,可以结合起来做),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方法,创新,技术路线,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说明,并且接受老师们的批评和建议。这里,有一些要注意的问题:
(1)开题报告的性质任务是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准备情况,包括文献资料的收集,研读情况,研究的初步思路,可行性等,同时接受老师们的建议。所以,开题报告与毕业答辩是不同的,学生面对老师的态度不是辩论,而是“咨询”,应该借助这个机会尽可能多地向老师们请教,获得更多的帮助和信息。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过程对于以后的研究和论文写作有着极大的帮助,同学们应该加倍注意。
(2)在研究的内容中应该写出要研究的各个方面,要把研究这些方面的问题,方法,初步的思路,可能出现的难点以及如何去应对和解决这些难点的准备性思路都写出来,但文字要简练,因为只是初步的构思,不必长篇累牍。
许多同学在这部分内容的写作上把研究内容写成象一本书和是毕业论文的目录,这是不符合要求的。
一般地,研究内容从大的方面看应该按照如下的顺序和范围写:第一,选题的意义,包括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首先,要说明选题在理论上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贡献,要说清楚这一点实际上对同学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只有充分掌握了相关的文献以及对于这个领域中的理论发展有充分的了解情况下,才可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然后,要说明研究这个问题在实践上的价值,这需要对于所研究问题的实际用处有所了解;一般地,选题要具有“重要性”,“前沿性”,“可操作性”,还要有方法论上的意义;“重要性”指研究的问题关系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突破口,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具有关键性的推进作用;“可操作性”指预期可以在规定的论文期限内完成,即可以做出来,所以要对难度进行评估,既不要选太容易的题目,也不要选择过于难的题目;“方法论上的意义”是指研究这个问题预期会使用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新方法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有些研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平凡的(即人们早已经知道的,或者凭直观就知道的),但是,运用新方法研究这些问题也是有价值的;譬如,老农民可能有许多完全凭经验的方法去预测天气,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科学家运用包括Stocks方程在内的空气动力学的新方法去预测天气,尽管在开始还很难说这种新方法就一定比老方法来得准确一些;方法运用在博士论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在开题报告中要求有对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予以专门的说明;第二,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理论基础研究及回顾等;第三,国内外文献综述;第四,问题的现状、根源以及成因分析;第五,模型或者指标体系研究(构造),这部分是论文的核心,是创新出现的地方,是衡量论文学术水平的关键部分,通常要有数量模型或者是数量指标,也是单独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内容抽取部分;第六,案例分析或实证分析部分,通常是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前面得出来的理论创新结果进行检验或者是用案例进行验证;第七,政策建议,如果说前面的理论研究是对于经济管理问题进行的诊断的话,这里就是在诊断结果的基础上开出药方,对于解决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基于自己的理论研究的政策建议。在这里。许多同学爱犯的毛病是提出的政策建议的思路与自己在前面进行的理论研究之间没有什么关系。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博士论文都应该按照上面的内容顺序来写,这里只是提供一个参照。但是,大多数论文的内容组织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框架来做的,或者说在这个框架上作一些变动后进行的。
(3)创新部分是论文的亮点,要“具体”,“恰当”地写出创新的要点。不要太抽象,要把自己的思路与现有的研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说出来,还要说出自己的思路在什么地方比起现有的研究要高明一些,否则就不能说是“创新”。(4)技术路线一般是指研究的准备,启动,进行,再重复,取得成果的过程,不是指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更不是指答辩的准备和进行过程,许多同学会出现这些偏误。
(5)开题报告一定是在文献收集和研读过程之后进行的,因为根据上面说明的逻辑,在之前就做开题报告是不可能按照开题报告应有的内容进行的。所以,为了开题,文献收集和研读是要尽快进行的,要抓紧时间做。
(6)方法运用应该写得具体一些,许多同学把这一项写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等诸如此类的大框框,一点也不具体,实际上不知道他到底要用什么样的方法;这里要写出具体的方法,如运用博弈论的方法,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甚至更加具体到如“通过在索洛模型中植入不可再生资源投入变量,然后研究人均收入可持续增长是否
可以实现或者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实现,从而获得有关可持续发展新模型的方法”等等。
三、研究与重点突破
博士论文中的理论创新是核心,是代表论文水平的标志,也是最困难的。可以这样说,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论文也就解决了一大半了。所以,应该先重点突破这一点。同时,因为整个论文基本上是围绕这个问题的突破或创新而展开的,所以,这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也就无从谈起论文的写作了。因此,先不要忙着写论文,一定要先进行研究,有了成果,才会有东西可以写。因此,学校对于博士生都要求发表论文,特别是要求在一级学报和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因为,如果没有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还是不容易的。
这一个过程是整个论文写作阶段中最困难的。不要急,要慢慢来。要有一个蕴踉的阶段,要多尝试。这个阶段也是最会让人感到沮丧的,自己会发觉自己“很苯”,许多地方都不如人,因为会遭遇许多次的失败,甚至会感到博士论文是做不出来的,甚至会感到想要放弃,„„。注意,这种感觉是所有人在做博士论文时都会有的,不只是你一个人才会有的感觉,所以一定要坚持。根据我和许多其他人的经验,当这个过程持续一段时间后,火花就会产生了,坚持在最后的就是胜利者。哥德说: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这一个关键时刻,不要言放弃。创新要来自新的火花的产生,而新火花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经验,主要是来自多读模型的过程。一般地,看了许多模型后,会产生有关构造新模型的思路;当然,这种新模型的构造一般也是建立在通过修改别人的模型的基础上的,而如果没有读看许多的别人搞的模型,没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般来说是不可能做出有创新意义的研究的。这个过程的进行一般具有如下的特点:
(1)通过寻找现有模型所不能解释的现象,或者不能解决或不能处理的问题,提出修改发展现有模型的必要性;
(2)寻找现有模型存在这种不足的原因,这是一个诊断的过程;
(3)发现现有模型的可以进行修改的地方之后,就要着手进行修改工作,这个过程有较大的难度,主要是技术性的难度,即进行模型研究的技术难度;
(4)这时应该多与导师联系,多请教别的高手,但更主要的是要多思考多研究,同时还要补充学习自己过去没有掌握的一些技术性研究方法。
四、写作和发表论文
如果成功地解决了上一个阶段的问题,这一个问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了。投递文章要投一级杂志,因为这是要实现解决的问题。博士生被要求在一级杂志上发表论文,否则不能答辩。其它还要在CISSCI目录上的杂志上发表论文若干篇,这些杂志的面要比一级杂志宽一些,难度也要小一些,但也是不太容易的。但是,只要文章写得好,即使是一级杂志,发表文章,甚至是发表多篇文章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譬如,有的博士在入学一到二年中就在一级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了。当然,他们参加了一些基金类课题也是一个原因。在许多一级杂志上,是鼓励基金类课题的研究论文发表的。所以,同学们应该尽量参与一些基金类纵向课题的研究。另外,有模型的文章也更加容易发表一些。学校要求至少要在一级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但是,仅仅是一篇文章还只是刚刚及格,一般要发表两篇以上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五、写作毕业论文
在完成了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实际上,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本来也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发表的论文是专题式的,还不是成体系的,需要把不同的专题研究联系起来,链接不同的部分,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论证系统。这就是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毕业论文还是学校检验学生整体的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方式,所以还不是一个简单的研究问题。因此,除了学术创新之外,毕业论文的写作还对于文字语言的表达,知识面,论文结构组织和逻辑运用等有一定的要求。
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要大力借助于读书笔记。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读书笔记,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基本上就是从读书笔记中来的,或者说是读书笔记的更加系统的整理,深化和扩充而已。
六、关于“创新”的一些补充看法
博士论文对于“理论创新”有着特别的要求,关于这一点,许多同学不太清楚。首先,博士论文对于创新的要求是“理论”上的“创新”,不是在编写程序软件和某一个具体的算法上的改进性“创新”,更不是一个案例的编写或者具体的政策分析,是否有“理论”上的创新应该说是博士论文与MBA毕业论文的根本不同
之一。其次,创新的过程有一定的方法可寻,并不是完全靠天上掉馅饼。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理论创新呢?方法是什么呢?这里有一些经验之谈:
(1)类比法,将在某个领域曾经取得过成功的方法运用于另外的一个新的领域;譬如,将在经济学中成功运用过的博弈论方法运用于管理领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这就是E P.Lazear领导的一个基于博弈论方法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领域的创新;
(2)假设条件修改法,将现有的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根据所要研究的新的环境进行理由十分充分的修改,取得新的成果;譬如,在通常只含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中加入资源投入要素,可以研究在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问题,从而研究可持续发展或者可持续增长问题;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或者可持续增长问题的研究创新;再譬如,卡尼曼(D.Kahneman)与特伏尔茨基(A.Tversky)将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分为失去的和将获得的边际收益,并且根据心理学的发现即人们总是给予失去的以比即将获得的收益更高的评价,用它作为一个新的一般性假设去取代经济学中原有的假设,从而获得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创新;(3)组合法,将不同的领域加以组合,看能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譬如,将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概念与市场规模结合起来考虑,再将市场规模与分工深化程度结合起来考虑,再将分工深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结合起来考虑,就得到了杨晓凯的分工演进经济增长的内生理论创新;
(4)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是大家都会的,但是,逆向思维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成功方法。注意个例观察的一般性推广。从个例中看出一般性的规律就是“启发”;譬如,早在1962年K.Arrow就发现了存在于一些制造业(如飞机制造业)中的“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现象;但是,在1980年代,经Paul.Romer教授的一般化,将这种机制假设为长期生产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从而得到他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掀开了所谓“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帷幕。(5)关于科学创新的规律有许多著作讨论,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数学家王梓坤教授的著作《科学发现纵横谈》。
第三篇: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以P2P为例
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以P2P为例
摘 要
文章首先主要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以及国内外近几年的发展状况以及理论实践,其次选取互联网金融最具代表性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来进行分析,并分析P2P网络借贷平台数量爆发性增长的原因,以及其带来的各种法律问题和信用问题。最后通过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问题来分析互联网金融在发展初期出现的以上问题,并运用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理论对其生存环境进行具体分析,提出风险规避、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完善信用体质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P2P;金融风险
Risk of Internet Banking: A Case Study in P2P
ABSTRACT
The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nance, followed by Internet banking select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2P lending platform for network analysis and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P2P lending platform explosive growth causes, and it brings a variety of legal issues and credit problems.Finally, the problem of P2P network lending platform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banking in the early emergence of these problems, and use the Internet at home and abroad for its living environment of financial theory specific analysis, risk aversion,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physical condition of the credit policy recommendations.Keywords: Internet banking;P2P;financial risk
目录
一、引言..............................................................................................................................................................1
二、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1
(一)互联网金融分类................................................................................................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P2P模式的发展现状...........................................................................................................................1
1.P2P模式的概念界定...........................................................................................................................1 2.P2P模式的特点...................................................................................................................................1
(三)P2P网贷平台的生存环境...................................................................................................................2
1.网络环境分析......................................................................................................................................2 2.法制环境分析......................................................................................................................................2
三、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问题......................................................................................................................3
(一)信用评估的风险..................................................................................................................................3
(二)业务层面的风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系统安全性的风险............................................................................................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4
(一)风险规避..............................................................................................................................................5
(二)建立信用体制....................................................................................................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7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往传统金融业态渗透,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统称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
互联网金融抓住了金融现代业务里的盲区,这是互联网金融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所谓的盲区即指现代金融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信息量小,而现代金融业务的主要业务是中高额贷款,民间私企、小额贷款涉及的较少,而小额贷款在民间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互联网金融诞生的前提是小额贷款的供需不平衡,它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必要性都将对未来的现代金融业务发展趋势产生重大影响。
文章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原因、发展、实践和国内外相关理论,其次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组成部分——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合法性问题和信用问题。最后我们对以上的研究内容进行结论,并提出P2P网络借贷平台走向良好发展轨道的对策。
二、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P2P为例
为了对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做一个清晰的界定,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互联网金融实验室从2012年开始,通过持续调研走访,深度解析资讯,最终梳理出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六大互联网金融模式,并在2013年的“清华金融周互联网金融论坛”上首次提出。
(一)P2P模式
1.P2P模式的概念界定
P2P(Peer-to-Peer lending),即点对点信贷。P2P网贷是指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贷双方的匹配,需要借贷的人群可以通过网站平台寻找到有出借能力并且愿意基于一定条件出借的人群,帮助贷款人通过和其他贷款人一起分担一笔借款额度来分散风险,也帮助借款人在充分比较的信息中选择有吸引力的利率条件。
目前,出现了几种运营模式,一是纯线上模式,此类模式典型的平台有拍拍贷、合力贷、人人贷(部分业务)等,其特点是资金借贷活动都通过线上进行,不结合线下的审核。通常这些企业采取的审核借款人资质的措施有通过视频认证、查看银行流水账单、身份认证等。第二种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此类模式以翼龙贷为代表。借款人在线上提交借款申请后,平台通过所在城市的代理商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审核借款人的资信、还款能力等情况。
另外,以宜信为代表的债权转让模式现在还处于质疑之中,这种模式是公司作为中间人对借款人进行筛选,以个人名义进行借贷之后再将债权转让给理财投资者。
2.P2P模式的特点
与传统的信贷模式相比,P2P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对象平民化。P2P信贷主要针对那些信用良好但缺少资金的大学生、工薪阶层和小微企业主等,帮助他们实现培训、家电购买、装修和兼职创业等理想。这一特点也直接决定了P2P信贷的数额相对较小,一般不针对大企业和数额较大的借款人,不涉足热点投资领域,也有人称其为“微型”金融。
(2)方式网络化。由于时间和空间成本的限制,P2P信贷的借方和贷方不可能面对面进行商谈,所有的借贷行为依靠中介平台,其联络的桥梁则是网络,因此,P2P信贷被直接称为“网络信贷”。
(3)借贷便利化。P2P信贷的借款人一般不用提供额外的抵押担保,全凭个人信用进行贷款,借贷相对简单便捷,个人信用情况由中介机构进行把关审核,现阶段主要依靠的是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根
据中介机构提供的借款人资信情况,出借人可以对借款人还款能力进行评估和选择,信用级别高的借款人将得到优先满足,其得到的贷款利率也可能更加优惠。
(4)直接透明化。P2P信贷的出借人与借款人直接签署个人间的借贷合同,一对一地互相了解对方的身份信息、信用信息,出借人及时获知借款人的还款进度和生活状况的改善,最真切、直观地体验到自己为他人创造的价值。
(5)准入低端化。P2P信贷被称作“人人贷”,既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点对点的借贷,也可以理解为“人人皆可借贷”,其准入条件非常宽松,有几千甚至仅仅几百元的资金或者需求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借贷。P2P借贷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用的传播者和使用者,信用交易可以很便捷地进行,每个人都能很轻松地参与进来,所以P2P信贷也被称为“草根”金融。
(二)我国P2P网贷平台的生存环境
1.网络环境分析
对于P2P网贷平台来说,网络环境主要包括网络技术和软件。目前,大部分的P2P网贷平台运行惯例是,花几千元买个廉价的系统,再在网上注册一个域名,P2P网贷平台就这样诞生了,甚至有传闻,注册资金达1000万元的P2P网贷平台,搭建网站模型的成本只要10元。如此低准入门槛、低成本运作导致网站的安全系数极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出现了,大批的P2P网贷平台被黑客攻陷,例如今年4月,丰达财富网站遭到黑客袭击,网站瘫痪长达70多小时,引起大批用户恐慌,最后在亚马逊、Cloud Flare和美国西海岸安全服务商的帮助下,才得以成功地度过这次危机,而这并非个案。开心贷在4月17日也遭到黑客攻击,连首页都遭到了修改,甚至对方随后发帖称“你的服务器对我来说真没难度”。某业内人士认为,平台技术安全问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道坎。
廉价的系统加上不成熟的技术,其本身就存在非常大的隐患,如果了解这些相关信息,P2P网贷平台的第一步就很艰难。即使在平台发展到资金上千万,如果系统不得到升级,技术没有得到提升,那上P2P网贷平台对于黑客们来说就是一养猪场,等猪养肥了,再来牵走。所以,在技术和软件部成熟的情况下,贸然进入这一行业是极具危险性的。
2.法制环境分析
(1)P2P处于法律灰色地带。传统的P2P网贷模式是由借贷双方直接签订债权债务合同,网贷平台只提供第三方服务且不承诺本金保障。P2P网贷平台承担的是信息公布、信用认定、法律手续和投资咨询的职能(有时候还包括资金托管结算中介、逾期贷款追偿等服务),收取服务费,不参与到借贷的实质经济利益中。民间普遍把高于4倍基准贷款利率的借贷关系成为“高利贷”。当这种高利率被称作“高利贷”时,也连带了道义上的谴责。在国内P2P网贷实践中,出现了实际利率不超过4倍,但加上P2P平台的服务费用超过4倍基准贷款利率的情形,目前没有能判断其违法的法律依据。何况,资金成本是一个市场化的行为,片面进行道义谴责也没有必要。
(2)P2P行业自律和监管。一般情况下新兴行业的成熟和健康发展,主要依赖于行业的透明性、自律性和品牌声誉。P2P网贷行业的自律性和透明性主要包括:
第一,必要财务数据的透明。P2P行业部分从业者在强调其自身平台安全性的同时,却对核心数据尤其是流动性指标和坏账率指标上讳莫如深。在不涉及商业机密,但与投资者资金安全相关数据上,P2P网贷平台以及专业放贷人应该及时做出说明。
第二,运营关联性的合理切割。该合理切割包括小贷担保模式中的网贷平台业务和担保关联业务的切割,以及与关联担保公司的切割;债权转让模式中的资产评级业务不能由与专业放贷人关联的机构来操作,保持其风险审核和资产评级的独立性,而非内部循环等等。当然,这样的切割不是理想化全面化的,第三,投资者风险说明工作。对于小额贷款这种金融形式,尤其是在信息不充分对称的情况下,其本来就有相对较高的风险。行业部分从业者为了吸引大量的投资者,片面地夸大了安全性,那是极具不
负责任的。P2P网贷平台应该做好投资者风险说明工作,并尽量挑选或者培养具备风险识别和风险承担能力的优秀投资人。
第四,独立意见机构监督管理。P2P机构应该加强与独立意见(评价)机构的合作,包括:第三方支付机构;资金交易结算都通过第三方机构实现,不使用平台自身账户进行托管和结算,切断资金线和业务线的关联性,同时平台不生享有资金的支配权。独立审计机构;定期对坏账率和流动性指标进行审计,保持信息公开、透明。独立律师事务所;定期审计公司法人的状况,检查债权债务关系,抽查留底文件。独立资产评级机构;用其来避免债权转让“自评自卖”行为。
第五,行业自律组织与行业标准。一是业内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特别是征信信息共享和黑名单公示机制,以及与同行业平台形成共享的常态备案机制。二是考虑对授信共享机制形成共识和初步行业标准。三是成立自律性组织,承担监督和警示责任。
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金融行为,仅有行业自律是不够的,还得有严格的他律。相关部门应该研究讨论,确定P2P网贷平台机构性质,确定监管主体、监管内容和监管形式。主要对资金的流动性进行监管,政策部门应该考虑对P2P网贷平台进行机构风险评级,对社会和投资者公布,发布风险警示。同时通过财税政策、资本金注册和补充要求、风险警示窗口指导和投资者保护政策引导进行风险控制。钱、追求社会地位、追求理想这都是正面的目的。但如果目的是骗钱、还债、自己借款,这时候就需敬而远之。
(三)我国P2P网贷发展的现状及原因
我国P2P网贷行业的基本现状就是“三有三无三集聚”。具体而言P2P网贷行业的三有是:有需求、有供给、有中间服务,但是P2P网贷行业却长期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机构监管,形成三积聚:大量的资金往P2P平台积聚;很多人觉得这是个挣钱的机会纷纷入场形成了人才的集聚;P2P平台借助高科技的手段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的积聚。
以某金贷为例:2012年6月,:上线即发布“秒标”吸纳融资。5天后创始人携款潜逃。某财在线于2013年7月对贷款额度和期限进行拆标。之后出现“遭黑客攻击”的报道,投资人相继提现造成挤兑,平台无力满足提现要求。某力贷2013年9月虚假发标拆标。巨额资金流向某借款人和平台法人。现法人卷款潜逃,投资人无法提现。
当前我国P2P网贷快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有几点:一是服务的领域属于民间借贷,因为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借贷观念;二是P2P借贷平台的贷款利率很高,远远超越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三是有些P2P平台推出了本金保证担保等模式,让投资者在平台放贷时感到放心;四是P2P平台的投资原则是小额分散投资者参与的,门槛很低故参与者甚多;五是有高科技信息手段的支持平台运营较低;六是P2P高举普惠金融旗帜符合国家金融发展的政策趋向,起着很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应,也吸引了一些公益慈善人士的投资和加入;七是在本轮地方金改中P2P充当了开路先锋的角色。截止2013年底全国P2P网贷平台已有几家促成民间借贷金额多达亿元。
三、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问题——以P2P为例
在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同时,互联网金融风险也逐渐凸显出来。作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全面结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不但面临传统金融活动中存在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还面临由互联网信息技术引起的技术风险、由虚拟金融服务引起的业务风险以及由法律法规滞后引起的法律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要点
1.技术风险管理
互联网金融依托的是发达的计算机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缺陷便构成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开放式的网络通讯系统,不完善的密钥管理及加密技术,TCP/IP 协议的安全性较差,加之计算机病毒以及电脑黑客高手的攻击,极易引起交易主体的资金损失;另一方面,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软硬件系统大
多引自国外,缺乏具有高科技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金融设备,技术选择的失误则极易造成系统性的紊乱,造成巨大损失。因而,为了应对技术风险,应提高相关软硬件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水平,逐步摆脱国外的技术制约。同时,加强行业内机构间的沟通与协调,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防止选择性技术风险的一再重演。
2.业务操作风险管理
交易主体对互联网金融的操作规范和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引起不必要的资金损失,进一步可能导致交易过程中的流动性问题、支付结算的中断问题。交易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的操作失误,无论是对于客户还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而言,都会构成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累积,因而,应该加大信息披露的程度,建立个人信息信誉体系,构建更加人性化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加大互联网金融操作规范与流程的宣传力度,形成相互信任的互联网金融交易市场。
3.法律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的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都是基于传统金融而制定,不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造成交易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不利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应该尽快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法律法规,明确市场准入、资金流动与退出方面的规则,建立统一标准的互联网金融交易监管体系,同时借鉴国外互联网金融立法的规范,完善对消费者隐私保护、电子合同的合法性以及交易证据确认等方面的规定,最终营造权责分明、法理明确的互联网金融市场。
(二)P2P网贷存在的风险问题
以P2P网贷为例,P2P网贷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风险问题: 1.制度风险
我国P2P网络贷款平台公司一般注册为金融咨询、网络服务、电子商务类公司,但其实质都在进行互联网贷款活动。目前对于P2P网络贷款平台只能通过合同法、民法通则和《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根据这些相关的规定,网络借贷平台的借贷应该作为民间借贷案件来受理,同时,民间借贷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银行基准利率的4倍,超过部分法律不予保护,而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很多借款已经超过了基准利率的4倍,其多出的部分就不能受到保护。
2.监管缺失
尽管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迅速,但是其监管门槛却很低。中国人民银行曾明确表示不监管网络贷款公司,银监局也曾表示,网络贷款公司的业务并不和银行之间发生关系,且其身份也属于公司,而不是银行的合作机构或派出机构,因而很难予以限制。网络监管部门也表示,网络贷款平台的日常经营行为并不归他们监管。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三方都不管,在这种局面下,被网贷平台“骗”了钱的借款人不在少数。
3.信用风险
我国目前的信用评价体系尚不健全,P2P网络借贷平台无法像银行一样通过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了解贷款人的资信信息,而只能将贷款人的身份证、户口本、学历证明、资产材料、结婚证、亲友合影等纳入信用审核,拍拍贷甚至将网络社区、用户网上的朋友圈也纳入其信用等级。可能会出现冒用他人材料,一个人注册多个账号来骗取贷款的情况。
4.投资风险
由于贷款人和借款人彼此不认识,很多都是相隔很远。借款完成后,借款人对贷款人的经营状况和所借资金的使用情况无法跟踪。一旦贷款人将所贷资金投入到高风险的股市、高利贷,甚至用于个人的奢侈消费,则会给借款人的资金带来很大的风险。而面对坏账,P2P网络借贷平台并不承担借款人损失的本金和利息,因此,借款存在很高的风险。
5.行业透明度低
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行业透明度低,借款人借钱给贷款人,但是从P2P网络借贷平台上很难得到
贷款人的个人资料。在这种情况下,P2P网络借贷平台很容易就可以伪造出一个虚假的借款,借款人也没有办法去调查贷款人的信息真伪。
6.缺乏自律
P2P网络借贷平台数量的增长远远超过了贷款人和借款人,为了吸引资金,很多P2P网贷平台不得不通过高息来吸引借款人。而且有些平台是给自己的投资项目融资,自容自用的风险就更加难以控制,2012年“优易网”倒闭,杭州的借款人被卷走了约400万元,后来经过查实,优易网就是一家自融资网站。
四、对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的建议
在互联网金融中,经济活动表现为货币信息的传递与调拨,代表货币资金的数字化信息在网络内流动。“虚拟”的金融交易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得金融风险的传播速度加快、波及范围扩大。作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全面结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不但面临传统金融活动中存在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还面临由互联网信息技术引起的技术风险、由虚拟金融服务引起的业务风险以及由法律法规滞后引起的法律风险。此外,互联网金融业务几乎全部在网上完成,交易对象不明确、交易过程透明度低,都加剧了金融管理部门调控和监管的难度。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业务对金融风险具有放大效应,必须加强风险防范与管理。
(一)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改进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在硬件方面加大对计算机物理安全措施的投入,增强计算机系统的防攻击、防病毒能力,保证互联网金融正常运行所依赖的硬件环境能够安全正常地运转;在网络运行方面实现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的安全访问,应用身份验证和分级授权等登录方式,限制非法用户登录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
(二)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1.加强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内部控制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本质仍然是金融风险,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应从内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设方面着手,制定完善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和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完善业务操作规程;充实内部科技力量,建立专门从事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技术队伍。
2.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市场选择风险的基础。以人民银行的企业、个人征信系统为基础,全面收集非银行信用信息,建立客观全面的企业、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电子商务身份认证体系,避免互联网金融业务提供者因信息不对称作出不利选择;针对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建立信用评价体系,降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不确定性,避免客户因不了解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服务质量而作出逆向选择。
(三)加强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
1.加大互联网金融的立法力度
及时制定和颁发相关法律法规,在电子交易的合法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以及禁止利用计算机犯罪等方面加紧立法,明确数字签名、电子凭证的有效性,明晰互联网金融业务各交易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2.是修改完善现行法律法
修订现有法律法规中不适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部分,对利用互联网实施犯罪的行为加大量刑力度,明确造成互联网金融风险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3.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
在识别数字签名、保存电子交易凭证、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明确交易主体的责任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以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有序开展。
(四)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1.加强市场准入管理
将是否具有相当规模的互联网设备、是否掌握关键技术、是否制定了严密的内控制度、是否制定了各类交易的操作规程等内容作为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对互联网金融各种业务的开展加以限制和许可;根据开办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主体及其申报经营的业务,实施灵活的市场准入监管,在防范金融风险过度集聚的同时,加大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扶持力度。
2.是完善监管体制
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突破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的界限,对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很大挑战。我国应协调分业与混业两种监管模式,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实行综合监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打破了地域限制,对单独的国内监管提出了挑战,我国需与有较高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国家和机构合作,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对于可能出现的国际司法管辖权冲突进行及时有效的协调。
(五)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协调
1.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协调
互联网金融市场代表着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发展方向,各国金融机构都在努力扩展自己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然而,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巨大风险又使监管者无法任由互联网金融无限创新,严格的监管会削弱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甚至阻碍技术进步与业务创新,监管者面临着创新与监管之间的两难选择。应建立统一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进行适度的监管,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的实时监管,防止风险的过度集聚,同时加大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扶持力度,抢占未来国际金融市场。
2.消费者权益与金融机构利益的协调
互联网金融市场在提供给消费者高效交易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权益之争,监管者既要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以维持市场的信心,又要维护机构的权益,以促进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二者的协调性问题便显得格外重要,消费者在权益的分配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更是市场得以运行的基础,因而,监管者应格外注重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维持金融市场的信心,另外,互联网金融机构会有更大的动力去改进相关服务,加快创新步伐。
3.分业监管与混业监管的协调
我国采取的是典型的分业监管模式,即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实施监管,但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突破了这一界限,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业务种类日益多样化,分业监管的模式无法对互联网金融的综合业务实施有效监管,不仅会造成重复监管,而且各部门间的信息协调问题也会影响到监管效果。尽管监管机构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对于传统金融的分业经营还可实施有效监管,但互联网金融的多样化金融服务对监管机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分业监管模式也受到挑战,应协调分业与混合两种监管模式,实现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综合监管。
五、总结
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互联网企业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手段将互联网的一系列经济行为融入金融要素产生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颠覆了传统金融企业经营模式它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业来说,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合理规避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问题,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稳定,才能使互联网金融更好的为我国金融行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麟、钱峰.移动金融--创建移动互联网时代[J].新金融时代,2013.[2] 张玉梅.P2P小额网络贷款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2).[3] 吴晓光、曹一.论加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J].南方金融2011,(4).[4] 李广明、诸唯君、周欢.P2P网络融资中贷款者欠款特征提取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1,(1).[5] 张娜.P2P在线借贷研究述评[J].经营管理者2010(8).[6]冯静生.网络金融风险:我国的监管状况及完善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1):41-44.[7]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12.[8] 奚尊夏.P2P网络借贷组织生存机理与框架设计研究[J].区域金融.2012 ,(8):27-30 [9] 魏国雄.信贷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10]张劲松.网络金融(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第四篇:酒类企业资源整合研究以泸州市为例
酒类企业资源整合研究 ——以泸州市为例
2012年07月30日 11:13 来源:《中国市场》2011年第32期 作者:唐健 刘帮涛 罗敏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4 摘要:本文从四川省作为全国的酒业大省这一现实情况出发,探讨在目前的条件下四川省泸州市酒类企业资源整合研究的问题。以泸州市酒产业为例,首先分析泸州酒类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而分析泸州酒类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最后就泸州酒类企业资源整合提出相应的对策。
四川因其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水质、环境等自然条件,成为了我国最大的酿酒基地,造就了悠久的酿酒传统、优良的酿酒工艺和先进的勾调技术,使得四川美酒享誉中华。四川作为中国的酒业大省,有着诸多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酒企业。而川南泸州作为四川最重要的酒城市之一,拥有泸州老窖、郎酒两大龙头企业及其他一批中小型企业。这些为泸州市发展酒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泸州市委六届六次(扩大)会议提出泸州市“四个四”的发展战略目标,酒产业作为泸州市最大的支柱型产业,一直都是泸州市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和主要财税来源,是实现泸州市“四个四”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泸州市作为中国酒城,具有深厚的酒文化历史底蕴,这是泸州发展酒产业所具有的先天优势。而大力发展酒产业是新形势下促进和带动我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选择。泸州市酒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1 泸州酒类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白酒产业是限制发展产业
白酒产业至今仍是国家限制类产业,国家对白酒产品税负逐年加重,特别是白酒消费税从量计征和征管办法调整,制约了白酒产业发展。国家税务总局已经对白酒消费税进行了两次调整,但白酒税率在所有消费税中仍然最高。从2006年4月1日起,国家调整酒类产品消费税办法,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的比例税率统一为20%,定额税率为0.5元斤(500克)或0.5元500毫升,并“停止执行外购或委托加工已税酒和酒精生产的酒(包括以外购已税白酒加浆降度,用外购已税的不同品种白酒勾兑的白酒,用曲香、香精对外购已税白酒进行调香、调味以及外购散装白酒装瓶出售等)、外购酒及酒精已纳税款或受托方代收代缴税款准予抵扣政策。2001年5月1日以前购进的已税酒及酒精,已纳消费税税款没有抵扣完的一律停止抵扣”,其目的就是要引导酒类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产业发展的意图十分明显。
(2)国内酒类市场竞争加剧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酒类市场已经成为世界酒类企业的聚焦点和主战场。一方面,全国白酒产量、销售产值每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必然逐步缩小白酒市场空间,白酒市场将逐步饱和。另一方面,加入WTO以来,进口酒关税逐步下调,为洋酒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机会,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国外酒商纷纷把目光转向中国市场,与白酒展开了正面的市场争夺战。一是白酒业内竞争激烈。近年来,国内其他省市区白酒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对关键词:酒类企业,资源整合,挑战,机遇,泸州市 我省的全国领先地位形成挑战,白酒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二是市场营销还不是强项。面对川酒传统优势,省外白酒更加重视市场营销,经典营销案例明显多于我省,川酒市场营销仍需加强。总体来看,“四川会产酒,外省会销酒”印象仍未根本改变。同时,我省白酒出口数量占国内产量的比重很低,而且产品出口价格偏低,出口国家和地区单一,以周边亚洲地区为主,欧美主流市场仍未进入。三是产业整合任重而道远。近年来,中国白酒业资本运作频频,收购、整合、重组成为白酒业新的看点和亮点。我省虽然产业整合资源丰富,条件具备,但均各自为政,整合行为乏善可陈。同时,因酒类管理尚未立法,对假冒伪劣行为打击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四川名优酒的声誉。
1.2 泸州酒类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消费结构升级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GDP已达3000美元,是消费升级的触动点。目前,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阶段,庞大的人口基数将成为拉动食品饮料行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必将推动白酒产业实现快速增长。中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目前消费支出只占人均GDP的近40%,而其他较大经济体的消费支出大多占人均GDP的65%左右,据预测,2007—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支出增速将保持在10%~15%左右,消费增长潜力巨大。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05年的36.7%下降至2006年的35.5%,恩格尔系数呈连续下降趋势,说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为高端白酒的发展拓展了市场空间。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广大农民收入将进一步增长,巨大的消费潜力正在逐步释放,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中高档酒类产品需求更加旺盛,白酒消费将更趋多元化。泸州酒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人才技术优势、产业基础优势、产品质量优势,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宏观背景下,泸州酒业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从2008年1月1日起国家实施所得税两税合并政策,食品饮料行业税率将有所下降,白酒行业也将从中受益,据分析,两税合一后,白酒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将平均增长10%左右。政策的调整有利泸州酒业进一步发展,只要我们因势利导、抢抓机遇,泸州酒业就一定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四川省政府、泸州市政府对酒产业的重视
省委、省政府正着力把川酒塑造成为能够代表中国白酒历史、文化和现状,在国内外叫得响的优质白酒区域品牌,这必将推动我省白酒产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3)独特优势机遇
我省白酒主要产区已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与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地球同纬度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酒的生态区。四川酿酒历史距今已有4000余年,有6个中国名酒相继在2006年、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占全国白酒企业总数的一半。我省还拥有一大批“国家优质酒”和地方名酒。在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评选的18名白酒中国酿酒大师中,我省占了9名。这些优势条件,是四川酒业加快发展的独特优势机遇。
(4)产业集中发展趋势明显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深化,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和规模化发展的进程加快,各行业的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白酒行业向原产地集中、向规模化、名牌化集中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我市有泸州老窖、郎酒两个名酒企业首批使用“泸州酒”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其他符合条件的白酒企业也将在考核合格的产品上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市委、市政府建设中国最大的酒业集中发展区、打造地域特色品牌等措施,也符合产业集聚发展的宏观趋势。因此,泸州酒业在本轮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发挥。泸州市酒类企业资源整合对策
2.1 实施泸酒“龙头”发展战略
充分利用我市特殊的地理优势,加大纯粮固态优质原酒开发力度,依托泸州老窖集团、郎酒集团的核心地位,以高端产品、高度白酒树立泸酒高端形象。在政策、资金、人才、营销等方面全力支持,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重点扶持老窖、郎酒两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依托两大龙头形成的产业集聚、产业集中优势,加快推进酒类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大集团、小配套的发展格局。
2.2 培育酒类产业集群,走集中发展、集群发展之路
(1)加快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建设
遵循“政府引导、区县共建、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泸州老窖集团公司的龙头作用和品牌效应,利用“泸州酒”地理标志产品的地域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以供应链管理为运营模式,以授权贴牌生产(OEMODM)为工序连接手段,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形成白酒资源共享、产供销一体、产学研结合的白酒加工枢纽,上下游产业配套的产业集群,打造中国最大的白酒加工基地和中国第一个白酒加工配套产业集群。加快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提高全市酒业发展集中度,以白酒生产加工为枢纽,大力发展酒类设计、包装、物流、服务等关联产业企业,逐步完善集中发展区的研发、酿造等配套服务功能,形成上下游产业及配套产业的产业集群,提升关联度、耦合度,延伸产业链,实现白酒资源共享、中小业主孵化、产供销一体、产学研结合的新型工业化模式,构建泸州白酒制造基地、酒类产品设计中心、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酒类产品展示中心、酒类产品物流中心、地产品牌酒的培育中心,打造一批白酒产业名镇,加快全市酒业集群化发展。
(2)积极培育酒业“小巨人”
大力实施“小巨人”计划,在现有规模以上企业中,选择一批生产场地适中,管理较为规范,产品质量和社会声誉较好,有一定的品牌基础、市场份额和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政策倾斜,使其能在较短时间内成长起来,成为泸州酒业发展的第二梯队企业。对现有数量较多的中小型白酒生产企业,各区县应加强宏观引导和规范管理,着力扶持1~2个发展势头潜力好的企业加快发展。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建立互利合作机制,使多数中小企业发展为向酒业集中发展园区或其他规模以上酒类企业提供基础酒的专业生产企业。
2.3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泸州酒”地理标志是泸酒的特殊品牌,它承载着泸州几千年的酒文化,体现出泸州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代表了品质优良的纯粮食生产原料和独特的泸州酒酿造工艺,是泸州酒业的特殊身份标志。政府要加大投入,丰富泸酒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其人文品位,推出“中国酒城·泸州”公共形象品牌标志,注重统筹、策划、宣传泸州的历史、文化和泸酒资源,全力打造“中国酒城·泸州”城市名片。着力将“国窖·1573”、“红花郎”培育成为两大高端品牌,突出其品牌形象,加深其文化酒底蕴,将品牌和外部资源充分结合,使主导品牌的定位更加清晰,通过企业做好产品成长规划,精心培育营销队伍,提高终端市场竞争力,维护品牌形象和价格体系,利用终端美誉度提升目标消费群体的忠诚度。进一步细分市场,将资源集中在优势产品、优势区域上,使产品定位、文化包装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拉开差距,形成梯度,合理配置,积极打造一批地产品牌。培育名牌“小巨人”,形成泸酒品牌的二线梯队;恢复或重造三溪、仙潭、玉蝉等一批省、部级“双优”老品牌,重点培育一批成长型品牌;积极开发个性品牌、时代品牌和特殊群体品牌等,使每个企业紧紧围绕自己的主打品牌或核心品牌进行品牌结构塑造。
2.4 打造最具活力的白酒历史文化中心
充分发挥泸酒历史悠久和酒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围绕“泸酒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这一主题,开展对泸酒文化的挖掘、宣传和包装。建立“酒城名优酒博物馆”,打造独特名酒文化节日,推出展示泸酒特色、具有泸州风情的文化节目,丰富、提升泸酒的文化底蕴。建设酒业文化。我省实施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为酒业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需要继续推动川酒历史、文化、艺术、礼品有机结合,集中包装亮相,提升四川美酒文化竞争力,整体推介四川美酒地方品牌;实施白酒、旅游、文化与城镇“四位一体”融合打造,打造世界级的白酒旅游名镇;鼓励有实力的名酒企业建立酒类产业观光点,打造“中国白酒一条街”、“中国白酒第一酒庄”、“中国最大酒窖银行”等观光亮点。切实抓好行业服务。
2.5 建设国家白酒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平台与成果产业化研究平台
以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与四川理工学院、四川食品与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等共同组建“酿酒生物工程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白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以白酒行业的“双国宝”为微生物研究的宝贵基因库和技术创新为基础蓝本,为中国白酒行业培养创新人才,以白酒集中发展区为中国白酒研发与成果转化的基地,建设“绿色酿造生物技术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白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中国白酒行业基础研究平台与成果产业化研究平台,更好地体现泸州白酒科技创新在中国白酒行业的领军地位。结论
目前,酒产业已成为很多地方政府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和朝阳产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以扶持。很多省份和地区在没有酒文化历史底蕴的条件下,借助于现代营销手段、技术创新、市场运作、资源整合等方式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酒企业和著名品牌。泸州市作为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以众多独特优势在中国酒业独树一帜,通过资源整合,理应在新一轮竞争中取胜。
参考文献:
[1]马建会.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2]徐承红.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3]赵海东.资源型产业集群与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4]冯更新.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6(9).(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基金项目]本文属泸州市社科联2010课题。
第五篇:广告媒体研究论文——以杜蕾斯品牌为例
广告媒体组合策略分析——以杜蕾斯品牌为例
摘要:广告主在策划一个广告活动时,常常不只使用单一的广告媒体,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多种媒体来开展广告活动。媒体策划是广告策划中重要的一步,杜蕾斯这个品牌用它的成功来告诉我们选择正确的媒体组合和广告策略十分重要。
关键词:广告;媒体;传播;营销
广告媒体是指凡是能够在广告讯息与传达对象之间起到传递和桥梁作用的物质技术手段。广告只有通过媒体的传播才能被大众所知道、所了解。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特征,对广告的要求也不一样,杜蕾斯的营销名声可谓是人尽皆知,是一个很成功的品牌,本文将从各个角度把杜蕾斯品牌结合其选择的广告媒体来分析其成功之处。
一、广告媒体的作用
(一)广告媒体决定广告的内容和形式
广告信息在不同的传播媒体上,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就有可能不同,这是由于不同的广告媒体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如电视广告有动态画面和声音,而报纸广告只有文字和静态画面。
(二)不同广告媒体有不同目标受众
任何一则广告其目标对象只能是一定数量或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公众,在广告活动中,如果把握住了广告对象,但媒体的选择把握不当的话,广告信息也无法有效传播,无法获得好的广告效果。
(三)广告媒体决定广告效果
企业的广告目标是提高知名度,促进销售,塑造企业形象。在广告媒体的选择和组合上,采用媒体空间大小和时间的长短,都会影响到广告目标的实现。一般而言,版面大的广告较吸引人注意,时间长比时间短更容易引人注目,广告传播更有效。
二、杜蕾斯的媒体选择
(一)网络营销
杜蕾斯的目标人群是年轻,富有激情和活力,而这类人最常接触的就是网络媒体,网络中的信息可以超越国界,传播范围广泛;具有互动性,可自主选择产 品和服务;网络广告费用成本低廉;灵活性强,传播迅速;融合传统媒体的优点,具有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近几年微博的大热,几乎每个年轻人都会玩微博,杜蕾斯就找准了这个平台。杜蕾斯官微刚开通的时候,定位为“宅男”形象,发布一些有关产品或网络截取鸡汤式的内容。但是这种内容对用户的吸引的力度是很弱的,简单来说,这种自嗨内容对用户无关痛痒,没有趣也没有用。后来意识到这一点开始进行调整,根据产品本身,定位为一位有点坏、懂生活有情趣的段子高手“老司机”式的绅士形象,以轻松诙谐的手法传播普及性知识。内容也开始变得“内涵”“污”,尤其是结合热点进行联想、改造成自己的内容。这些点越来越贴切这个时代网民对内容的高要求,这也是杜蕾斯顺应时代变化,对营销手段玩法的转变的高度敏锐。
杜蕾斯能给大家带来社交的圈子,与周围的小伙伴讲段子,或者自己能够秒懂杜蕾斯文案其中的暗藏玄机,也是一种成就感。杜蕾斯的文案大多精简,起到提示作用,图片才是一针见血,妙趣横生。每次文案图片都能找到一些比较巧妙的方法,把自己产品的一些功能、特点植入进去,让人很自然记住品牌。杜蕾斯自称“杜杜”带自嘲的段子,语言机智幽默且很亲切。杜蕾斯对粉丝的互动也很关注,不定期选一些用户进行互动。一个网友把益达口香糖的广告词改了:“兄弟,油加满„„你的杜蕾斯也满了。”当时杜蕾斯回复了一句:“杜蕾斯无糖避孕套,关爱牙齿,更关心你。”之后陆续有粉丝把五粮液等品牌的广告变成杜蕾斯的。杜蕾斯每天的回复、互动让粉丝意识和感觉到,杜蕾斯不只是一个品牌,更是一个活生生、有个性的人。更拉近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想去关注这个品牌,以此达到营销的目的。
(二)直播活动传播
直播如今是非常火爆的一种传播方式,可以实时地看到传播内容,非常吸引人的眼球,直播的内容更是多种多样。2016年4月杜蕾斯百人试穿Air直播营销活动在哔哩哔哩、乐视、优酷、天猫手机App、在直播、斗鱼六大直播平台同时进行,赚足了人们的眼球,其主要为了品牌推广、主打产品Air空气套宣传来促进销售。这次直播并非首次尝试,而是有前三期的直播铺垫,杜蕾斯的营销推广是系列化、有计划且持续输出给用户的。而这次活动的火爆性和争议性都远远超过前三期。就全网播放量和影响来看,杜蕾斯是成功吸引眼球和关注,就网友评论和吐槽来看,似乎又不算是成功的。就我而言,既然这是一个争议较大的营销事例,不算成功也不算失败。可以有套路,但是不要过分“套”路。
(三)手机
我前几天看到一个朋友圈:贼要失业了!无现金生活,现在人人几乎都不带现金出门了,一切都靠手机支付。一个存在了几千的职业—小偷,到此结束。而且现在手机也很难偷了,因为吃饭走路都在看„„如今手机占据了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企业也选择在手机上做广告,各式各样的广告,五花八门,当然杜蕾斯也在其中。
杜蕾斯的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也是很给力,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杜蕾斯的预计活跃用户达到70多万,文章平均阅读数超过4万,少数爆款文章阅读量超过10+万。不过由于杜蕾斯在微博的表现太过耀眼,以至于人们对杜蕾斯的普 遍认识认知还是停留在微博,并没有迁移到微信。其次是微博的传播环境跟微信的传播环境差距很大,在微博吃的香的内容,在微信上面不一定吃的香。从杜蕾斯自己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杜蕾斯公号的定位主要是传播性知识,介绍产品,举行活动。因为自己产品的特殊性,杜蕾斯在标题这一方面可以说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可以尽情的利用性这个话题做文章。而事实也显示出来,文章标题中,90%以上的都含射出性的味道。不管是陈述句还是问句,可以看出来杜蕾斯的标题多多少少跟性扯上关系。并且因为产品的原因,杜蕾斯的每一篇文章的标题都能够无限接近标题党。由于杜蕾斯的产品涉及到比较隐私的话题,微信又是基于熟人的封闭式社交平台,很多人看到这样子的文章更多的是偏向于自己观赏,而不愿利用朋友圈进行传播,估计这也是杜蕾斯在微信上很少出过轰动性爆文的原因之一吧。
2015年的七夕杜蕾斯为了将一款新包装推广出去,在自家APP上推出了一个H5小游戏,它直接将这两个现代化的牛郎织女形象作为游戏人物的原型,游戏中,牛郎骑着一辆拉风的摩托车,正赶在与织女相会的路上。玩家需要带着牛郎向前冲,只有成功躲避拿着望远镜的王母娘娘,牛郎织女才能相见。当然,这款小游戏最多只算是一碟小菜,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
杜蕾斯一向很擅长捣鼓H5游戏,在这个七夕,它还推出了另一个H5游戏——“告白练习器”。在樱桃色的游戏背景下,玩家需要读出屏幕上的情话,诸如“想和你一起变老”、“我注意你很久了”、“我养你呀”等甜言蜜语,才能进入到下一关,然后为自己的另一半定制独特的杜蕾斯产品。游戏要求只有一点,就是要大声地读出来。如果声音不够大,在面对游戏失败的同时,还会被杜蕾斯调侃一句“你的口活儿还要多练练啊”。让人哭笑不得,如果你哪天在街上遇见对着手机喊情话的人,不要感到奇怪,说不定他(她)只是在玩杜蕾斯的游戏而已。两款H5小游戏已经足够引人注目了,可是只有游戏怎么够?杜蕾斯作为营销界大拿,一定要抛出一个具有话题性的活动才行。杜蕾斯带来了一个噱头十足的“史上最贵杜蕾斯产品套装”„„
三、杜蕾斯的品牌传播
充分理解自己产品的特性。这样不管出现什么热点都能够快速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行事件营销。巧借热点,并且能够有选择性。杜蕾斯能够引起大范围传播的文案,基本上都是跟热门事件有关,如李娜退役,滴滴优步合并。其实团队还是那个团队,但是不同时间节点,不同的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差距很大。根据品牌调性建立在每个渠道传播的个性和形象,并有所为有所不为。杜蕾斯微博打造的一位有点坏、懂生活有情趣的段子高手“老司机”式的绅士形象深入人心。而这位“绅士”不是所有的热点都跟随,比如优衣库三里屯事件、王宝强离婚事件等。有选择性的避开忌讳内容,从而避免品牌的争议性和负面性影响。尽管杜蕾斯是因微博营销而被人津津乐道,但杜蕾斯的营销推广是系列化、有计划且持续输出给用户的,很多爆发的热点手法在日常的微博、微信中窥见一斑,可见只有日常的积累才能在借势中爆发。渠道选择既要精准,又要尝试不同的渠道,拥有超前意识,敢于拥抱亚文化。不是只有2016年直播视频被推上风口浪尖时杜蕾斯才尝试的,也不是微博内容营销常规化时它才开始推广的,杜蕾斯的敢于尝试,具有创新意识,才使得它走得更远更好。
结语
杜蕾斯选择的广告媒体做到了贴合受众兴趣,利用该受众群体比其他年轻人群更高的社媒参与度与影响力,话题营销会对销量产生影响,最为直接的就是曝光率,但是对于品牌而言则增加了消费者认可。总而言之,杜蕾斯做到了成功的营销。
参考文献:
[1] 李喜宏.新媒体运营.文学研究.2016.9 [2]崔银河.广告媒体策划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5 [3]饶文瀚.“新”“旧”媒体的融合与发展[J].广告人,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