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外汉语课堂管理案例分析
失败的课堂管理案例
一、背景介绍
此案例来自我个人的教学经历。2016年3月,某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培训中心的老师将一个校区的汉语课堂教学工作交付给我。当时我就读的是英语专业,由于我个人对于本科毕业后的学习发展计划偏向第二语言教学,所以平时在学校经常一对一地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2015年11月我在学校汉语培训中心实习了一个月,实习内容为跟随老师听课、协助办公室面试前来应聘的汉语老师,实习结束时试讲了一节复习课,所以对汉语教学有了一点实践上的了解。我所负责的班有两个,一个为本科生班,一个为硕士博士混合的班,此案例来自硕博混合的这个课堂。该班有30人,5个学生是博士生,其他为硕士生。他们已经有了34个课时的学习,教材为《汉语会话361句》。学生有半数来自巴基斯坦,其他学生来自北非、东南亚和中东;学生年龄都偏大,有的甚至都有好几个孩子了。学生上课很守纪律,有个别会经常迟到,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作业也都能按时完成,可以说是非常符合中国人眼里的“懂事”和“听话”的学生。课后师生交流也比较频繁。但是同时他们也知道自己的老师是一个本科还未毕业的小女孩,尤其是对于巴基斯坦的学生来说,学校让一个任何学位都没有拿到的小女孩来给他们上课,来自传统文化的他们心里是有点难以接受的。
二、案例
一般上课我都会按照教案和PPT的顺序讲解语法点和操练,学生很配合,偶尔碰到有学生问题比较多的语法点我会停下来一一回答他们的问题,学生都是理工科专业的,逻辑思维非常缜密,一旦有一个地方不“通顺”,学生是会主动发问直到理解为止,但是他们理解得都很快。一次,上课上到一半时,我正在讲解一个语法点,班里最活跃的一个男生突然“钻牛角尖”般地追着这个语法点问问题,他的思维是发散的,从一个问题跳到另外一个问题,而问题的内容越来越偏离这节课的内容。我明白课堂内容已经偏离正轨了,所以我心里非常不情愿去接着回答问题,因为这样问下去我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不了的,但是当时为了答疑解惑,我还是耐着性子仔细地给他解释下去。但是真正的问题出来了,他问题问得越深,我越无法解释,毕竟超出了我的对外汉语知识水平,于是我开始紧张、生气,脸上的表情也开始变得不开心了,心里埋怨他怎么这么多问题。而这个学生依然不停止问问题,他的态度很诚恳,可以看出他不是故意的。其他学生都看着我,这时下课铃响了,我只能告诉学生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但是心里的怨气还是让我给他们布置了比原计划还要多的作业。在我收拾讲台的时候,班上最优秀的那位学生问我:“老师,你是不是生气了?”我笑着说:“没有,我为什么要生气啊!”这位学生指了指那位问问题的学生说:“因为他问太多......”当教室里的学生快走完了的时候,那位问问题的学生很认真地向我道歉:“老师,对不起,我问你问题了。”我说:“没关系的。”然而我心里还是很失落,那时候我突然对自己的职业道路选择产生了质疑,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把课堂搞成这样。
三、失败原因
1、缺乏经验
首先第一点就是我的当时的经验不足,我虽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但是毕竟没有系统地带过班课,对于汉语课堂的特殊性还不了解,仅仅在实习期间听了一个月的课,但是真正试讲只有45分钟,经验严重不足。虽然之前跟留学生有一对一的辅导经历,但是毕竟和班课区别很大。一对一能保证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而班课要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点是导致我对课堂失控的主要原因。在遭遇类似的问题后,我也没有去向办公室老师请教经验的意识。
2、性格缺陷
我不管作为老师还是学生,性格中的一个缺点就是不会拒绝别人,总怕自己的拒绝会伤害别人,所以总是宁可让自己背负着压力也不让别人察觉我跟他们的不合。在给学生上课之前,我经常作为志愿者参加学校的跨文化活动,因此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这些学生或学生的老乡,所以在潜意识当中我总觉得自己是为他们服务的,对于他们有需要的地方我不能说“不”。这个也是我后来意识到的严重问题,包括在这之后的面试中我总是会被充当学生的面试者牵着走,从而失去主导课堂的权利。
3、知识储备不够
当时我接受这份工作时,英语确实不错,但是毕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所以每次上课之前都是我自己看教材后面的解释,自己先学习一遍,然后再在课堂上以英语为媒介语来讲解。但是我明显感觉到我的知识储备不够,有时候学生问问题我回答不了。即使当时在课余时间在看《现代汉语》,但是个人自学的效果毕竟和专业课堂或培训的效果不一样。在这个案例中,那个学生不停地追问,我自己也回答不了就敷衍地解释,最后自己都解释不清楚导致自己紧张和失望。
4、对自己身份认识不到位
由于这个班上的学生的年龄都比我大,我当时心里有一种自卑感,总害怕他们会轻视我这个老师,所以我也一直在课上和课下努力地通过交谈来维持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总是提醒自己:我和他们一样,只不过是这个学校的一名学生。然而我没有意识到,一旦我站到讲台上,我就应该是他们的老师,应该具备一个老师的权威,而不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在此案例中,我没有做到一个老师的强大,反而自然流露了自己的负面情绪,让学生来安慰自己,照顾自己的心情,这一点是非常不成熟的表现。
四、应对失败的措施
1、作为一个汉语老师,尤其是带成年留学生的班级,成熟的经验是必要的。在任教之前,即使没有足够的实实在在的教学经验,也需要在模拟课堂中锻炼一下,预知汉语课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当然经验也不是全部靠老师自己去积累,向前辈或同事请教也是效率非常高的的渠道。
2、性格上的缺陷要在课堂上绝对避免,老师不能将自己性格当中负面的因素带到课堂上。因此在老师要在生活中全面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性格中有待改善的地方,同时也要请家人、同学或同事监督自己。
3、作为一名汉语老师,汉语本体知识一定要掌握牢固,对汉语学习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这样才能在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时能回答自如,才能展现出一个汉语老师的自信。因此老师不管经验如何,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状态,通过书籍和网络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紧跟时代步伐,为学生带来符合其自身需要的精彩的汉语课。
4、汉语老师一定要将自己的身份定位准确,老师在本质上就是老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惯着学生,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一定要有一个对课堂宏观的把握,最起码在中国的大学课堂中不能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其中的一员,从而失去一个老师的主导地位。因此老师最好多参加专业的培训,或多阅读与课堂管理相关的书籍。
第二篇:课堂管理案例分析
教育的成功首先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班主任,我们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干部的独立工作能力,还要信任学生,坚持做学生和家长的朋友,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把家长的希望放在心上,不但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还要注重与学生思想的交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会善于分析和把握每一位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排除学生思想上的顾虑,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一、学生自治管理,充分利用学生的热情和才华
从开学伊始,我就利用班会、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十条高压线》、《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耐心地对学生进行班规、校规、文明礼貌、课堂纪律等方面的教育;民主选举了班委会成员,确保班级活动正常开展的同时,给新当选的班委成员进行了适当的培训,让各班委熟知岗位职责,明确各个班委的工作内容和具体要求。班长吴思彤很快就协同各班委成员,组织全班同学召开班会,民主讨论制定了班级管理制度,并当场进行了举手表决和签字确认。为了调动班级所有学生的爱班护班热情,确保班级大小事情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真正实现班级事务大家共同管理,在开学一周后的班会上,我们就明确了班级大小事务的具体分工和负责人职责。
1、班长全面负责班级事务,督查协助每天值日班委工作。
2、卫生委员负责寝教室卫生的日常督促检查和所有人员管理,实现个人承包负责制。
3、纪律委员直各寝室长和各学习小组组长对接,哪里出问题直接由负责人按制度处理解决。
4、学习委员统领每科至少两个课代表,英语和语文至少4个,坚持每天的课上课下学情了解和记录,并及时收集汇报课代表和科任老师的反馈意见。
5、生活委员做好班级班费收支规划和管理,负责班级花草维护。
6、文艺委员安排统筹有才艺有特长的学生,分工合作做好班级室内外和长廊展板的文化宣传工作,从收集文字、图片、视频信息到版图设计,到具体写写画画制作出品都细化到专人负责。
……
在这样的全员自治下,每个同学都是304班的主人,有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遇到问题也知道找谁如何处理,因此极大地解放了我这个班主任,让我在处理重大学生违规事件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方法,也更有时间和精力去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提分空间,有更多机会和科任老师坐在一起研究目标生的培优问题和艺术生的文化补差问题。我的放手也让班级活动开展得更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特别是高考前百日宣誓和60天宣誓,我只是传达有这个活动,排队伍的时候看了看,可他们现场的表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韩昊铮和李方琳的领誓特别有气势,同学们的宣誓也铿锵有力,饱含热情和信心,感染了在场的广大师生。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干预了,会不会有当天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互助竞争提升
入班状况:
304班是艺术过线生和文化课第二层次学生的合成,因此开学初就能很明显地看到班级分为两派,一个是文化课,一个是艺术生,相互看不上,尤其是多数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很多时候虽然也手捧着书,但眼见很少在书本上停留,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该看什么,原因都归结于太难了,学不会。面对这样的现状,我认为是因为学生内心对老师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基础不好却只等着老师来接济。
思想动员:
为此,我迅速组织班委召开班会,从多方面分析了文化课和艺术生各自的优缺点,同时充满信心地告诉他们,在最后这一年里,只要想努力,只要愿意付出行动去用心培优补差,大学的大门就会向他们敞开,尤其是艺术统考已经过线的学生,他们已经一只脚踏进了大学门,另一只脚是前进还是后退,完全取决于这一年的心态和努力。思想动员后,在各班委、课代表和科任老师的共同讨论下,我们组建了10个学习小组,力争每一组每个学科都有一个相对优秀的学生及时解惑,多数学生身边都有提分空间较大的学科相对优秀学生。
方法引领:
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方面,我们也经常召开班会,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吐露学习困惑,分享个人心得,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多互助合作,共同营造比学赶超的积极氛围,相互鼓励帮助,共同跨越夯实基础这道坎。各科任老师也经常为同学们加油鼓劲,分享好的学习方法和材料,不厌其烦、一点一点地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特别是普遍不会的数学,在梦娜老师真诚和耐心感染下,同学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后期钻研数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共同进步:
有了信心、热情和方法,同学们学习的劲头越来越足,形成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学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课堂上出现的疑难问题,共同攻克各学科的薄弱方面,加上老师们的全程陪伴辅导,各组都涌现出了几匹黑马,学生成绩普遍有了很大进步,高考成绩都有大幅提升。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个人分享, 作为班主任,我始终坚持从思想教育入手,以提高学习方法为核心,以纪律管理为手段,达到全方位调动学生信心和激情,实现了学生成绩的稳步提升。
第三篇: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流程:
T:现在开始上课,首先我要问大家几个问题。你是什么时候来北京的? S:我是九月份来北京的。T:问他。
S1:你是什么时候来北京的? S2:我是十月份来北京的。T:你是从哪来北京的? S:我是从美国来北京的。教师示意学生互相提问 S1:你是从哪来北京的? S2:我是从越南来北京的。T:你是怎么来北京的? S:我是坐船来北京的。教师示意学生互相提问 S1:你是怎么来北京的? S2:我是坐飞机来北京的。T:好,完整地说一次。
S:我是十月份从美国坐飞机来北京的。教师示意另一学生
S:我是九月份从越南坐船来北京的。T:好,再来一遍。
S:我是九月份从越南坐船来北京的。
T:好,下面是老师写的一句话。我是九月份从湖南坐火车来北京的。大家跟我一起„„ 学生跟读
T:我们来复习上节课。上节课有这么一段话是“他什么时候回来的?”而回答是“他昨天就回来了”。大家用今天“是„„的”强调的方法来说一遍。S:他是昨天回来的。
T:看看关键词“是„„的”,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这个。它的用法就是强调他后面的这个词。比如说“他昨天回来的”强调的是“昨天”,不是“今天”,也不是“前天”。回到课文,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是“北京大学的学生骑自行车去长城”,大家跟我一起„„ 学生跟读(正音“自行车”)T:是谁骑自行车去长城呢?
S:是北京大学的学生骑自行车去长城的。T:北京大学的学生是怎么去长城的? S:北京大学的学生是骑自行车去长城的。T:北京大学的是骑自行车是去哪呢? S:北京大学的学生骑自行车是去长城的。
T:这三句话“是”的位置不一样,它强调的部分也是不一样的。第一句话它强调的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而第二句话它强调的是“骑自行车”,第三句话强调的是“去长城”。所以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如果你要强调一个部分,那么你可以把“是”放到你所强调的部分的前面。回到这句话,“我是九月份从湖南坐火车来北京的”,我们强调的是“九月份”,如果我们要强调“从湖南”,“是”就要放到“从湖南”的前面。
S:我九月份是从湖南坐火车来北京的。T:如果我们要强调“坐火车”,这一部分,“是”就要放到“坐火车”的前面。S:我九月份从湖南是坐火车来北京的。T:我们今天学习的“是„„的”,中间的省略号就是“是”所强调的部分。大家再把例句读一遍。
案例分析:
经过视频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课程类别:语法课
2.学生群体:中级水平(由语言点难度,学生反应速度以及发音水平推测),年龄约20多岁,文化背景来自全球各地。3.目标语言点:“是„„的” 4.教学重难点:“是„„的”句型的强调部分。5.教学使用教材(不详)
课程整体评价: 教师教态良好,针对留学生水平并能结合上节课所学语言点来进行教学,课堂上重点突出了学生的“练”,使得学生有大量开口说的机会,而并非只是老师讲解。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教师围绕几个例句进行变形,在示范过后,主要的衍生句型均由学生自行完成,达到了教师放权于学生的效果。虽然视频只有5分钟,但是可以看出这个视频完整地演绎了一个语言点的讲解全过程。根据《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中列出的几项教学原则,可以逐一做分析。1.学生为主的原则:
如上所说,在本案例中,教师突出了学生的“练”这一重点,精讲多练。并且在设问方面能让学生互相提问,达到了多向互动的效果。本案例中所列出的例句,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实用,也贴近他们的生活现实。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实用性的原则。另外,虽然学生很少,但教师在点名时能叫不同的学生回答,体现了教学中给学生练习机会均等的原则。然而本案例中的部分例句,诸如“北京大学的学生骑自行车是去长城的。”这样的说法,中国人日常很少去说,也会觉得别扭。通常中国人会省略不需要强调的部分。这样的句子一般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生骑自行车去哪?”的回答,而一般比较地道的回答或省略其他成分,直接说“去长城。”尽管为了突出对比,这样的句子可以出现,但是这种教学中作为解释性的,且在生活中难以见到的例句,应该如何使用,使用多少,都值得商榷。2.循序渐进的原则:
本案例中基本上达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要求。先由从前学过的句型转移到带有“是„„的”的句型。也做到了提示由多到少,先前是需要说明“是”的位置,后来就可以直接用手指词语作为提示,无需再口头提示。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然而或许是时间所限等原因,本案例中的练习方面仅仅是围绕给出的三个例句,没有进行扩展。当然如果是5分钟讲课演示无可厚非,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还应该在给出的例句完成以后,由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行使用刚才学过的句型来造完整的句子。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也可以检测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该语言点的用法。3.直观形象的原则: 在本案例中,教师全程使用汉语而没有使用英语或学生的母语,达到了浸入式教学的目的。然而或许是条件所限,教师并没有使用教具,也没有使用幻灯片、图片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实际上,在语法教学中,可以考虑使用卡片。例如本案例中就可以把“是”写在卡片上,通过贴在句子不同位置来强调语法点。更加直观形象,也是学生容易记忆的。本案例中使用已经写好的板书属于更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年轻学生来说,有可能会缺乏吸引力。4.课型分明的原则:
本课应该是综合课当中的某一语言点讲解,可以说属于语法课的范畴。在这一点上,教师对于课型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教学方式符合语法课的特征和原则。当然,课型分明并不是指只要不属于该课型范畴的一律不管。在本案例中,教师对学生“自行车”的发音问题也进行了正音,然而正如上面提到过的,语法课强调的是语言点的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保证学生学会语言点才是重点。在案例中教师只是以黑板上已列出的三个句子为依据进行变换,并且要求学生重复跟读,又有了点口语课的样子。作为语法课,我还是认为需要更多样的练习,比如上面提到的情景造句练习。5.随讲随练的原则:
本案例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很明显,从一开始的例句练习到后来加入语言点的变化练习再到学生之间互动练习,可以说练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课堂上的多练有助于让学生消化知识,也可以作为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的依据。在练习的量上,本案例做得很到位。然而还是刚才提过的,练习的种类过于单一,只是在板书的限制之内,没有脱离板书让学生自行发挥。机械的练习虽然简单,但是对于学生的需求来说或许不够,也难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语言点。6.轻松活泼的原则:
在课堂气氛方面,本案例教师举止大方,穿着得体,有亲和力,并没有太大的问题。然而教师采取了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少显得有些死板,难以营造轻松活泼的气氛。当然作为一个5分钟的演示视频,加入做游戏等能调节课堂气氛的环节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面对年轻学生,教师应该尽可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避免“满堂灌”式的讲解。尽量创造一些能让学生感兴趣并可以参与进来的活动,寓教于乐,可以打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在特定情况下也需要善于制造幽默。然而要注意的是,在有些文化中的幽默在另一些文化中可能就成了冒犯,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掌握相当的跨文化交际知识。7.注重效率的原则:
本案例将一个语言点的讲练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可以说课堂效率是挺高的。除了必要的正音,也基本上没有涉及与语法课无关的内容,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错。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课堂效率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如何又快又好地讲解语言点,基本的原则还是要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在本案例中所有的例句都在围绕“是„„的”这一语言点展开,重点很鲜明,是比较成功的。8.严于要求的原则:
作为一个5分钟的演示教学视频,难以体现出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因此这一原则方面无从评价。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是督促学生完成预习、复习及作业任务的根本,只有学生按要求完成了布置的任务,教学才能正常进行。另外,严于要求的原则不是仅仅对于学生而言的,对于教师来说,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包括自己的仪态,讲解的科学性、趣味性,对学生的态度,教学法的掌握等等。
总结: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教学案例,对我的启发也很大。能在5分钟左右的时机内完成一个语言点的讲解,其方式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根据以上8个教学原则逐一分析,我们发现该案例基本上都能够符合那8个原则的要求。上面也提到过一些美中不足,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然而对于一个5分钟的演示教学视频,我们也不能苛求做到面面俱到,完美无瑕。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借鉴该案例中成功的部分。同时我们也需要评价自己在教学中是否能按照教学基本原则进行。当然,教学原则只是指导性的,我们也不能完全拘泥于教学原则来刻板地规划我们的教学。
第四篇: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
2011年*月*日:今天教了五年级的学生。让他们写自己的名字。有一个学生写他的姓是瘳。我问他你是不是姓廖?他说是。我说你写错了后面的两个点应该没有。他不但没有承认错误反而还大声地跟我说:我以前也这样写,我妈妈也这样写,我的老师也这样写。然后我给他看一本词典,但是我恰巧带的是一本小的词典,里面没有廖这个词。这个学生跟我说,你自己也看词典嘛!我跟他说我想给你看你写错了。他还不服说你不相信就问我妈妈,问我的老师,我的老师是从中国来的。
中国来的老师有什么了不起?
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暴露出很多问题,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第一,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对汉语本体知识的掌握必须过硬,否则教给学生错误的知识,只会误人子弟。如案例中的事件,就是由中国的汉语老师教错了汉字才引发的。该案例中,中国老师之所以教错,很可能是因为他本身就认为“廖”字就应该有后面的两个点,由此可见该教师对汉字的掌握并不过硬,最起码对“廖”和“瘳”两个字的区别并不清楚。把错的东西当成正确的教给学生,自然会出现问题。
第二,在教授过程中,如遇到自己不确定的字词或知识点,一定要查阅、确认之后再告诉学生正确答案,不能凭自己的感觉或猜测来应付学生。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案例中,如果该生之前的老师能负责地查阅词典、确认之后再教给学生“廖”字的正确写法,也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发生教错的事,其一可能是如第一条中所述,老师本身对知识的掌握有问题;其二,则是老师也不知道正确答案,而随意地拿自己也不确定的答案来应付学生,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表现。
第三,学生很容易对老师产生盲目的信任,认为只要老师说的都是对的。所以,首先老师要尽可能的提升自己,对自己讲授的每句话负责,确保教给学生的都是正确的。其次,老师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犯错的时候,所以老师还要教学生学会怀疑,告诉学生老师的话也可能会出错,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一定要提出来,大家一起求证,鼓励大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就是案例中这位本土老师提出的“中国来的老师有什么了不起”的问题。在国外,人们很容易对中国来的汉语老师产生权威感,认为中国的老师无论是汉语知识上还是中国文化上,一定比本土汉语老师水平高。中国老师确实有一 定优势,但目前中国老师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因而也会出现本案例中发生的教学错误。这就要求在选派海外汉语教师时,一定要严格考核,确保教师素质水平;此外受派老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而相对而言,对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也尤为重要,毕竟在海外本土汉语老师才是真正的中坚力量,要给予本土汉语老师更多的重视和更高的地位,只有培养出高水平的本土汉语教师,才能确保汉语在海外的大范围、长期地推广。
案例二:
印尼的某三语学校,校方想采用中国传统的识字教学材料《三字经》作为学生们的汉语学习教材。开课第一天校方就接到了家长的投诉信息。因为印尼很多家庭信奉基督教,而《三字经》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与基督教的“原罪说”相悖。校方最终放弃了教授《三字经》的想法。
案例分析:
这一案例反映了汉语教学与跨国文化冲突的问题。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教学一定会涉及到文化的传播,而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教学过程中的跨国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两个文化的相似之处很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有利于文化上的理解,对语言教学也很有帮助。然而,文化上的冲突也会对语言教学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正如案例中所述,由于识字教材的内容与当地宗教信仰相悖,而引起了学生家长的不满,以致校方不得不放弃原教学计划。
要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就要求教学计划制定者对中国和对象国的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在风俗习惯和宗教禁忌上。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仅要考虑汉语知识的编排,还一定要考虑文化因素,要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量避免触犯当地禁忌的教学内容。
在文化碰撞的问题上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求同”是为了拉近教学双方的心理距离,增进相互理解,使所授内容更易于接受;而“存异”则是要尊重双方的文化习俗,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像案例中那样去触犯当地的禁忌,显然不是明智之举。而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语言教学才是主体,文化是辅助于语言教学的,因此在中国文化的导入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谨慎选择内容,还要讲求方法,这样才能确保汉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案例三:
一位在新加坡任教的汉语老师发现,在汉语数词进位教学中,学生们很难掌握汉语数制四位一段的“万进制”,比如,他们很习惯用“十三千”代替 “一万三千”。后来他了解到新加坡普通话中是用“十千”代替“万”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进行数字进位教学时他索性直接教学生们用 “十千,十四千,一百三十三千”来代替“一万,一万四千,十三万三千”这样的数字。
案例分析:
这一案例中,这位汉语老师因学生很难掌握汉语的“万进制”,而索性放弃“万进制”,直接教学生用当地习惯的“十千”代替“万”来计数。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第一,老师遇到学生很难掌握某一知识点的情况时,不是积极想办法改善教学方法、解决问题,而是采取了回避问题,甚至改变教学内容的方式。这是一种逃避问题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带来很多其他问题。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在遇到问题时,首先必须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不能消极回避;其次要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求暂时性的进展。
第二,在汉语数词进位中,没有以“十千”代替“万”的用法,这位汉语老师教的既然是汉语数词进位,就应该教正确的汉语进位制,而不能为了适应当地的习惯而擅自改变教学内容。老师教授的是知识,就应该保证所授知识的正确性,若如例所示进行教学,那学生学到的并不是真正的汉语计数法,那这样的汉语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学生若真到中国或与中国人交流时也采用“十千,十四千,一百三十三千”这样的数字,那中国人肯定会觉得很奇怪,这样根本达不到顺利交流的目的。老师教学生掌握一门语言,就要教会学生用该语言的思维进行思考,若都采用这种避难妥协的办法,学生永远也不可能真正地掌握汉语。
该案例中,学生既然很难掌握“万进制”,那就应该设计更多的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加强练习,反复操练,使学生渐渐熟悉、习惯这种进位计数方法,并告诉学生这种进位制与当地进位制的区别,在对比中加深学生对这种进位制的理解。
第五篇:对外汉语教师如何管理课堂?
对外汉语教师如何管理课堂?
对外汉语教师是从事汉语课堂教学的人群,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突发性事件防不胜防,在这里给大家提前介绍几个做对外汉语教师的技巧。
面对乱哄哄的教室
铃声落了,教室里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低年级小朋友尤甚),你不要发脾气,而要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一般情况下,多数学生会慢慢安静下来。此时,你一定要及时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表情,表扬表现好的人,表扬要具体,指出哪一排,哪一组的同学安静,哪些学生坐得端正。如果还有人在说话,甚至打闹,则用一种期待的或者严厉的目光“盯”住他。无效,则点明某一排某一人正在做影响大家上课的事。因为你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名字。再无效,迅速地走到他们眼前,请他们站起来,严肃但措词文明地告诉他,之所以请他们站起来,是因为他们无视课堂纪律,影响了别人学习。必要时,则请他们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一句:“噢,我知道了,你叫李勇,你叫王强。”(心中一定要记住他们的名字)不要指责,更不能挖苦,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他们会知道老师这样做,这样说的意思。这叫“杀鸡给猴看”——这样说有些不好捉摸,我表达的只是我们的目的。这一招儿肯定有效。
千万不要不管班级当时怎么样乱七八糟,傻呼呼地走进教室。否则,你很难把课上下去。真的,有些小朋友不是你想象得那么可爱。儿童的天性是好动、好说、好问,有人一刻也坐不住。低年级的儿童不懂什么叫“权威”,什么叫“尊重”,什么叫“民主”,所以一定要给他们立规矩,是规矩,就带有强制性,约束性,开始,就要和学生约法在三章——上课就应该怎么样做,不能怎么样做,违反了,老师要怎样处分等。
尽快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首先记住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学生的名字。直呼其名的表扬胜于不指名道姓的表扬,指名道姓地批评、提醒,有时效果更好。
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及其家庭的情况。
要注意教学形式,手段多变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如果第一个词是老师领读,第二个词也是,那么第三个就要请优秀的学生当回老师了。
第一遍读课文是齐读,第二三遍最好自由读,或者同桌之间互相读。读书,读词不要让学生扯着嗓子读(低年级易犯这个毛病)。如果要求全班学生读单词,能不能声音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那一定是很有趣,很有意境的。
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小手如林,你说我说,有时可能时“虚假繁荣”、“泡沫经济”。
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告诉学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必须经过思考方能举手的人,喜欢想一想,想好了再说的人。
可不要把孩子教浮躁了。宁静以致远。宁静是心无杂念,专心思考、刻苦钻研的意思。有的学生很优秀,也喜欢举手,你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知道你很优秀,当别人说不出,读不好,写不好时,再请你出马,怎么样?”不能让少数学生“独占课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好的课堂管理,是学习的关键因素。来陕西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师考试中心,学习对外汉语教师的必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