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时代道德教育论文
信息时代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网络的发展对小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为小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了新的课堂,为小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为小学生的人际交流和沟通拓展了新的空间。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正所谓“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份。这种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网络化给小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小学生网络的不良道德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对学生的而危害不可低估。他一方面降低了学生对计算机联网文明的有效利用率,很多学生长期不文明上网,情趣低俗,理智消弥,道德丧失,责任淡化,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会造成网络环境的污染和秩序的混乱,导致网络社会不文明行为的相互感染和蔓延,影响我们网络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紧跟网络走向,以现实的立场,前瞻的视角,科学的态度来研究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的德育途径。
一、网络对小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究其根源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首先要影响小学生的道德发展
信息网络具有虚拟、无所顾忌、隐蔽等等特点,加上小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网络的思想比起家长、老师的影响还要大。从网络和现实两个状态来比较,我们发现不良的上网习惯会使一些自制力弱、性格内向、肚量小的学生出现人格障碍,而且在信息网络上你的行为可以不符合社会规范,可以不负责任,撒慌、欺骗、伤害他人,不会产生羞耻心和罪恶感。于是,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对任何人或事都不爱护也不忠实,行为冲动,犯错后既不后悔,又不能从中吸取教训。再如上网玩游戏等,迷恋以后必将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2、网络对小学生生理、心理的不良影响
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正是身心发育的良好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如果长时间地做一些不利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情的话,很容易导致身心发育不良。我们知道显示器等电子设备多少具有一定的电磁辐射,长时间接触电脑会产生头晕、视力下降等一些症状,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育。同时,经常上网,容易使小学生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如容易逃避与现实的人交往,丧失一些基本的社会道德和准则的判断能力,形成内向、孤独、不合集体的心理问题,严重的话会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不利健康。
3、对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影响
精彩的网络信息内容,动漫式的游戏画面很容易吸引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容易使其沉迷其中。有一定程度迷恋网络的话,会使有些小学生整个思想都放在上网上,甚至学习其他课程时也在想着怎样找机会去使用网络,结果其他老师讲的东西没听进去,时间久了,必然导致学生自身的不良发展。
二、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者,针对以上几种情况,德育教育方式的转变也势在必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化解或者更大程度地减少信息网络对小学生带来的巨大诱惑和不利影响,从而使正确的利用网络,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1、首先从家庭入手,那就是要端正家长对上网的认识,加强家校配合进行家庭教育。
学生上网,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家庭、社会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在学生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对于网络,家长要趋利避害,正确对待。大部分家长由于自身对网络不甚了解,过多干预子女上网,这样做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导致学生的反叛心理。正确的做法是本着关心、理解、沟通的原则,对孩子实施科学的引导,让孩子主动、自觉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只有在孩子自身,包括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建立起抵制聊天和游戏的“防火墙”,才能将孩子从网络的“陷阱”里救出来,从而使他们从互联网中吸收健康、有益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2、其次是从学校着手:加强学校网络德育建设,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学校要抓住网络对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好、搞好校园网上的资源,加强德育板块建设,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控制、净化信息资源。多给学生提供有教育意义积极向上的网站,在学校网站上建立学生的作品展等,并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站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网络中获得实践的成功体验。再如利用班会课、团队活动课开展“文明上网”系列教育活动,如举办“远离网吧”签名宣誓活动等,通过这一系列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人格,使学生在数字化、虚拟化网络中,在没人监督环境中能够慎独,增加自我。
3、最后从教师着手:加强教师对学生健康上网的教育和引
导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网络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价值观,筑起心灵的“长城”,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和有害信息的侵蚀;加强中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有意识的引导他们选择健康、适宜的网上内容,对网上垃圾进行有效的批判。加强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思想品质教育,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结合时代特点及学生的需求、喜好,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并把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使他们在娱乐中受到健康文化的熏陶,从而降低学生娱乐生活中对网吧的依赖性,同时也加强
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综上所述,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给学生的道德建设所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继续加以密切关注,并进行深入思考,以便找出落实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良方。
第二篇:道德教育论文全面发展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全面发展论文:对聋哑学生的德育教育 【摘要】道德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道德的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五方面,五者缺一不可,而德的教育位于首位,是重中之重。然而我们往往忽略德的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方面。特殊教育工作者也经常忽略这一点。所以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引起人们对聋儿道德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道德教育;重视;全面发展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及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 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 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现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解释: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道德的教育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德智体美劳”,道德教育位于这五个方面的第一位,是重中之重。它贯
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各科之中。因此加强聋哑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作为一名有多年经验的特殊教育工作者,看过许多聋哑学生因为对道德的不了解而犯下的错误,甚至是法律上的刑事案件。这对我来说是最痛心疾首的事情了。多年的培育,成长因为道德的缺失而中断,走进无尽的深渊,每日在高墙之下度日,让人感慨万千。
聋哑学生由于听觉上的缺陷使他们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顺利的掌握和运用语言来进行社会交往,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正常的学生相对比,聋哑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停在表象思维上,对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道德水平判断也非常低,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而聋校的道德教育将弥补这一缺失,对聋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
如何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教学的重点,根据这一问题,下面我提出一下自己的看法: 1.重视聋哑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
在聋校,许多老师习惯性的认为品德的教育主要是班主
任的事,其他的教师根本不用去探讨,其实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是普遍学校共同存在的问题。由于对学生品德教育认识的不足,导致了聋生养成了不良的习惯,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而老师对待学生犯得错误,只是简单的进行体罚,并没有进行深刻的教育。同时由于生理上的缺陷,聋生靠直观形象来认识事物,形成模糊的道德观,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要让聋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就必须从他们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开始,告诉他们对错是非,美丑善恶,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逐渐形成真确的人生观。
新形势下,国家也提出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2004.3.12国务院提出并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这足以体现国家的重视,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全面实施这个政策,树立新的教育观,适应社会的发展。
2.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教师要加强同学生家长的联系,确保学生在课堂之外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聋生身上的许多不良生活习惯都和家长
有关,这是因为他们因其残疾而备受家长的呵护,过分受宠,或受父母的冷落而造成的。
对此,我们要及时和聋生的父母沟通,对其做好思想工作,对他们进行特殊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给聋生在家里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行动时无声的语言,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反映在学生的心理,因此,教师的行为也是学生们学习的规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用自身的行动教化学生。
其次,教师要把德育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和思想性融为一体。在发挥课堂教育的同时,重视课外活动教育,坚持以愉快教育为主,寓教于乐,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创设情景,把德育教育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激起学生自身需要。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性
由于聋生的自身缺陷,导致他们对正常人存在一些抵触情绪,甚至有偏激的情感,再加上对道德认识的不足,常常会导致他们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因此,最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自律性,通过教育使他们拥有正确的道德观。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一定的基本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
向。
由于聋儿的价值观,人生观较同龄儿童有一定的差距,难辨是非自我约束能力差。这就造成他们离开学校后,被社会上的不良习气腐蚀,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到处行窃。
因此,在聋儿平常的学习中就要加强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发挥他们的主动能力。通过参加活动让他们分清是非善恶,自觉抑制那些不正当的行为。
根据聋儿年龄、智力、身心发展的程度制定不同的策略,做到因材施教。利用图片、故事、社会实例等形式,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获得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荣辱观。
4.加强法制观念
因为知识层面和听力的限制,他们的法制观念淡薄,有的甚至不懂法。所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法制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校应组织学生观看案例录像,用犯罪的案例进行反面教育,组织学生观看犯罪的宣判会,让他们意识到犯罪的严重后果,以之示警,起到教化的作用。综合各方面的力量,是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达到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加强聋哑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们融入到社会,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如何做好新时期聋生品德养成教育》王丽
第三篇:公务员道德教育论文
加快进程建立服务型法院
人是一切活动的核心,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就是以法官为主体的审判群体运用法律维护公平和正义的过程。服务群众,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要求,也是人民法院必须恪守的基本准则。加快司法改革,更新司法理念,建立服务型法院,使人民法院更好地担负起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是“国家权力本位”向“社会权力本位”的转变,是从专政型、管制型法院向调节型、服务型法院的转变,是人民法院服从服务于大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本文拟对建设服务型法院的实践进行简要探讨。
一、建立服务型法院需要处理好四个具体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服务型法院,如何正确实践服务型法院,首要的任务就是更新观念,适应现代法治社会对法院的需要,树立“司法为民”、“审判就是服务”的理念,努力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水平,真正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辩证统一。具体应当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1、处理好审判独立与司法服务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初发起的审判方式改革,是以审判独立,强调法官中立衡平的地位为核心。提出建设服务型法院,必然会使大家产生一种“改革回潮”的担心。实际上,服务型法院与审判独立是并行不悖的。作为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审判独立强调的是法院、法官“只向法律负责,忠于法律,只接受监督而不接受命令”,在个案审理中不受任何部门、团体、个人的干涉,而服务型法院所指的服务则是指法院不仅仅是“人民的法院”,而是“为人民的法院”,也就是说,法院不仅仅是由人民产生,对人民负责的机构,更重要的是,法院需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展现法院的人民性,提高法院公信力,并最终实现依法治国的方略。人民法院的司法服务水平体现了这个社会的法治化程度,建立服务型法院并不是要把法院变成别的机构,而是在完全保留和充分发挥其审判职能的前提下,顺应时代的发展,赋予它新的的属性。也就是说,法官在审理案件中,应当保持独立,但是,法官应当充分意识到审判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克服过去的狭隘服务观念,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多元化功能,“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不断扩展以审判职能为主的各项职能,不断延伸服务领域,特别是要善于运用法官对法律规则的确认、适用、创造功能,引导和示范符合法律的行为,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的司法服务,使法院和法官在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处理好依法审判与促进经济发展的的关系。
人民法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应当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审判的各项职能作用,为实现社会公正、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人民法院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一定要认清当前形势,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和发展这一重要理论。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为人民服务的职能放到审判工作的突出地位。法官在司法活动中,要把依法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根本任务,要把依法保护和引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作为一项基本职责,要把依法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围绕着“第一要务”服务这个根本目标来展开司法工作。为区域经济提供有效的司法服务,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地方法院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在运用司法手段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实现过程,特别要注意不能将法院、将司法作为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工具。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不是为地方保护服务,要克服狭隘服务观念,从促进建立安全宽松、和谐稳定、平等诚信的良
好投资、生活环境入手,从宏观上提供司法服务。
3、处理好为当事人服务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关系。
衡量服务型法院的价值标准是“人民满意”。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三统一”,归根结底是统一在“人民满意”基础上的,人民法院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全部审判工作中,以是否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来检验人民法院的工作。在此,我们有必要区分人民满意与当事人满意。法院直接服务的对象是当事人,为人民服务当然要体现在审判中,体现在当事人身上,而且是双方当事人身上,不管是胜诉的和败诉的当事人。离开了为当事人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空的。为当事人服务就是要为当事人提供便利、公正的司法救济途径。但是,法院提供服务所要满足的利益应当是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某一个或某一部分当事人的利益;为人民服务包含着为当事人服务,但不能简单归结为为某一个或某一部分当事人服务。不能将为诉讼当事人服务等同于司法服务,把为人民服务理解成是为胜诉一方服务而不为败诉一方当事人服务、把服务理解为帮其打赢官司,不能浅层次的、机械地理解司法服务,司法服务更深刻的社会意义蕴含着的是其社会价值,不单纯是特定的团体和个人。
4、处理好法官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说: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人民法院已不仅是一个审判机关,而且也是一个面向大众、面向社会的服务型机构,是公民从事法律活动的公共场所。在这样一个机构里,审判已不再是单纯的对抗性行为,而是调处社会纠纷的一种手段和途径,法官在诉讼中的角色也不仅仅是就案论案的机械裁判者,而是通过发挥审判职能,规范社会行为,昭示社会良知,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因此,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在诉讼中只是角色不同,职责不同,而共同的任务和目标是推进诉讼,解决纠纷。过去,我们往往把当事人都作为审判对象,作为诉讼客体,不仅原、被告之间是对立的关系,法官与当事人之间也呈现出对立的矛盾关系。建设服务型法院,必须解决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对立关系,积极适应司法现代化对司法服务水平的要求,将当事人作为审判制度的“利用者”,绝不能简单地将“为人民的”法官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
二、以高效便民为原则,减轻当事人的负担。
要以便于当事人“利用”审判制度(主要是民事、行政)而不是“进行”诉讼作为衡量是否贯彻两便原则的根本标准,既突出审判程序的简便性以及不给群众增加诉累思想,又突出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和当事人是审判制度的利用者的思想。同时,以便于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为依据来处理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1、审判必须高效,以让当事人获得适当、迅速、有效的救济。要充实审判内容,缩短审判周期,如:建立小额诉讼法庭,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强化庭前证据开示,以及强化对审限控制,可以考虑强制签定整个案件审理计划的协议,进一步推进计划审理等。
2、要减轻当事人负担。诉讼费用应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对于小额诉讼,可以采取定额制的办法,以利于公民更容易走进法院。对于律师费,目前一般不判决由败诉一方承担,这种做法使得许多公民因为高额的律师费用而不得不放弃聘请律师,但是,由于司法的高度职业化,没有律师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院审理的效率。应当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败诉人承担必要的律师费用的制度,但不是由败诉人承担胜诉人所实际支付的全部律师费用,这一费用应当依据国家司法行政部门确定的参考标准来决定。要进一步充实法律援助等司法救济的途径,符合缓、减、免诉讼费用条件的,一律缓、减、免。认真贯彻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积极为当事人查阅案卷提供便利。
3、全面推行“预约开庭”制度。我院在派出法庭推行了利用节假日、休息日为外地当事人、因特殊原因工作日内不能参加开庭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服务的制度,这一制度符合“两
便原则”。要进一步扩大“预约开庭”制度,在法院全面推行而不仅仅局限于派出法庭。在预约开庭的时间上,不仅仅是节假日、休息日,可以参考日本的做法,提供法院夜间法律服务,为人民群众更好地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
4、强化诉讼调解,探索代替性纠纷解决机制(ADR)的运用。要强化诉讼调解的利用,研究总结诉讼调解的方法、规则,更好地发挥诉讼调解的功能。同时,探索法院与ADR机构的合作,发挥ADR手段的非公开、形式简易、迅速、廉价解决问题的作用,由当事人自主协商解决纠纷。在当前,消费者协会的调解、人民调解等都是ADR的种类,法院应当与这些机构进行很好的合作,充分发挥各种非诉讼解决纠纷手段的长处。在法院内部,进一步扩大诉讼外、诉讼前的调解,可以由专门内设部门如立案庭负担这项工作,尽力将纠纷解决在诉讼前。
营造“大宣传”格局。法院审判工作要摆脱自我服务、自我循环、自我封闭的思维定势,要主动融入大局,在服务大局中实现良性互动,要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审判的法制宣传效果,让群众看到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以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营造“大宣传”格局,就要求法院的宣传实现载体联动,包括窗口建设、以案说法、信息简报、讲法制课、司法建议、调查研究、就地开庭调解、提供审判程序方面的法律咨询等,并深入开展“审判进社区”工作。通过延伸审判的效果,进一步拓展司法服务。
第四篇:试论信息时代免费营销模式论文
摘要:从第二次社会分工出现商品经济,到21世纪信息时代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商品经济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变迁。从以技术革新为主要手段吸引顾客,到以宣传广告为主要竞争手段吸引顾客,市场营销手段经历了一个个不同的时代。在21世纪,一种新的营销思想闯入了人们的视野,那就是“免费”带来的巨大冲击力。文章分析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免费,认为免费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为商家所使用。
关键词:商品经济;营销手段;免费
1“.免费”的诞生
(1)吉露牌果冻。
1895年珀尔·维特发明了吉露牌果冻,但销量并不好。因为在当时的美国消费者眼中,这种甜点显得过于另类,况且他们并不熟知这种新产品。于是,珀尔在1899年把包括商标在内的产品卖给了奥雷托·弗兰克·伍德沃德。1902年,伍德沃德和他的营销总监威廉·E·哈姆堡利用新方法终于打开了吉露牌果冻的销量──那就是“免费”。他们花费了336美元在《妇女家庭杂志》上刊登了广告并为消费者展示了吉露牌果冻的各种诱人的搭配方法。吉尼斯纯正食品公司印制了几万份果冻调制指南,并让销售员把这些手册费送到千家万户。到了1904年,这一产品推广战略终于获得成功。这也催生了20世纪最强大的推销手段:免费!(2)金·吉列剃须刀。
在金·吉列发明随弃式剃须刀时并没有打开销路。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把剃须刀与很多热门商品捆绑销售,与银行合作将剃须刀送给新开户的客户。
就是靠着这样的营销手段,金·吉列销售了很多剃须刀。当顾客习惯了随弃式剃须刀,高利润的刀片业务为吉列公司带来了丰厚收入。
从20世纪初到今天,免费已经历
了100多年的历史,通过免费这种营销手段,越来越多的商家尝到了甜头并誓死将免费进行到底。
2“.免费”诱惑不可抵挡
您是否经常在超市排起长队来领取免费的试用品?您是否焦急的在电脑面前等待秒杀的开始?您的孩子是否经常为肯德基的玩具而吵闹着要去吃KFC?为什么免费的诱惑如此不可抵挡?在丹·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一书中可以找到答案。
丹·艾瑞里教授做了一个测试免费到底有多大诱惑力的实验,和他的助手们在校园里销售两种巧克力(每人限购一块),一种定价为15美分的瑞士“莲松露”牛奶巧克力(批量购买价为50美分)和另一种定价为1美分的“好时之吻”巧克力。此时顾客们的行为是相当的理性的,他们把质量和价格做了仔细比较,然后做出选择。大约73%的人选择了瑞士“莲松露”牛奶巧克力,27%选择了“好时之吻”。但是当教授把瑞士“莲松露”牛奶巧克力的定价改为14美分,把“好时之吻”变成免费时,情况发生了逆转。其中大约69%的顾客选择了“好时之吻”,而选择瑞士“莲松露”牛奶巧克力的顾客从73%降到了31%。
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实验前后两种巧克力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顾客不应该对新价格的反应产生变化,为什么购买的比例会产生如此大的改变,一分钱的差别到底有多大?丹教授给出了答案:多数交易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但免费使人们忘记了不利的一面。免费造成了一种情绪冲动,让人们误认为免费物品大大高于它的真正价值。丹教授认为,是由于人类本能地惧怕损失,免费真正诱惑力是与这种惧怕心理联系在一起的。零价格的价格应非常特别,在人们决策中的影响独一无二,这是其他数字无法比拟的。就像女士们在商家打折时会去疯狂抢购,男士会在买车时对免费换机油的项目流连忘返,而孩子们会在肯德基的玩具上恋恋不舍。这也是免费这种商业模式能够崛起的原因。
3“.免费”商业模式
商家之所以推出“免费”的商业模式是因为其最终可以为商家带来丰厚的收益。各种各样的“免费”形式最终都可以归结到交叉补贴这样的定义之下,主要有三种作用方式:第一是用付费产品来补贴免费产品,比如金·吉列低价或者赠送剃须刀架,最终在刀片买卖上赚得盆满钵溢。其次是用日后的付费来补贴当前的免费,比如移动、电信等通信公司推出的“充话费送手机”活动,如果你一直使用他们的服务,最终通信公司可以把成本赚回,并实现盈利。最后是付费人群给不付费人群提供补贴。最好的例子就是网络游戏《征途》。宣称永久免费的《征途》通过5%的客户对于道具等产品的消费,来维持整个游戏的盈利。
林林总总的交叉补贴可归纳为五
种免费模式。
(1)直接性交叉补贴。
商家首先设定一个免费产品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譬如饭店推出的免费赠送啤酒活动,又或是超市推出的低价商品。当你被吸引住时,商家的免费策略就成功了一大半。你在进入饭店或者超市时,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只消费免费或者打折商品,最终商家可以在其他商品的利润中找回补贴并实现盈利(如图1)。
(2)第三方市场。
这是最常见的免费模式,实质是先由两方免费交易,然后由第三方为前两方的交易买单。这种模式普遍应用于媒体行业,电视是免费收看的(数字电视的收费也近乎免费),广播是免费收听的,报纸和杂志向读者收取的费用也远远低于报刊采编、印刷和分销的成本。
他们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产品信息,而广告商为其付费。
如今的第三方市场已经得到了足
够的创新,最为著名的是王建国教授提出的1P理论,可以归结为:企业在为自己选定目标客户时,尽量使其同时成为某些利益攸关的企业的目标客户;企业在为自己进行市场或者产品定位时,尽量使其同时符合利益攸关企业的产品定位;企业在为自己制订产品、渠道和促销战略时,尽量使其同时成为某些利益攸关企业或顾客的产品、渠道和促销战略;在为自己的目标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尽量同时为第三方利益攸关的企业产生3P。
有了第三方利益攸关顾客和目标
顾客同时受益,有了第三方利益攸关企业同自己的企业同时负担3P成本,企业就可以少收或者不收目标顾客的费用而任然可以盈利(如图2)。
(3)免费加收费模式。
这符合5%定律,也就是5%的付费用户是所有收入的来源。这种模式大多出现在数字化产品之上,免费网游,免费杀毒软件等。这些公司推出免费的基本产品来吸引大量基础用户,如果你想要得到更高品质的服务,你就需要付费。《征途》就是典型的付费加免费的市场营销模式。据统计,每个月有三万玩家分别花费10 000元在《征途》上,他们支撑了其余100万玩家的免费(如图3)。
(4)非货币市场。
这类免费模式与货币无关,主要是用免费来获得声誉或者是关注度。你肯定碰到过在商场门口派送的免费试用品,你也肯定用过百度来搜索你所需要的信息,亦或是作为试客一族申请免费使用的商品,并为他们写下试用心得来宣传他们的产品。
在这种免费模式之下,商家和顾客通过劳动交换来实现交易,这并不涉及金钱。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相应的免费产品,但对于商家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极好的盈利模式。因为商家没有支付货币,或者仅提够了少量的试用产品,图1直接性交叉补贴图2第三方市场图3免费加收费模式但是却使消费者愿意为商家的产品赢得市场做出自己的贡献。
百度作为信息服务商,花费巨资搭建了信息服务平台,所有的人都可以在百度上免费发布或者搜索信息。百度通过对信息的资源整合,使人们更快捷的找到需要的信息。百度不断扩大自己的信息源,使每一个人成为他们可能的信息发布者。当百度的搜索量达到一定的市场份额之后,百度通过“线上广告和竞价排名”开始实现盈利(如图4)。
(5)增值服务。
这是在原有的服务基础上添加新的服务,原有的服务功能趋于免费或者就是免费的,对新增加功能收费,从而实现商家的交叉补贴实现盈利。例如pps影音,虽然大部分的视频是免费的,但是如果你想要看一些新上映或者只有会员才能观看的视频或影视作品,那么你就要付费购买会员专权。再如腾讯,拥有巨大的用户基数,而且大部分是粘性用户,它依托庞大的用户和聊天平台,不断推出一系列的虚拟产品,满足了互联网发展阶段人群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现在的腾讯正是靠着不断创新的增值服务来维持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几乎所有的网络服务和游戏,腾讯都有模仿,而且大多都是免费的,但是在这些基础服务上,都会有更加吸引人的增值服务(如图5)。
4.笔者的观点
“免费”从20世纪初作为一种营销手段而诞生,到如今商家们把它发挥的淋漓尽致,一路走来,即饱受一些经济学家的诟病,也备受一些成功企业家的追捧和厚爱。但是作为“免费”本身,仅仅是一个数字,一个价格,其他不过是人们附加的定义。所以“免费”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本身并无错误可言,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我们怎么去理解和利用它,并创造出有利于社会和自然的价值。
克里斯·安德森提出,在摩尔定律下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质量并不断下降价格,数字产品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对于很大一部分用户来说,他们得到的就是免费的午餐。他甚至认为,即使是实物产品,商家也希望自己的产品是免费的,但由于实物产品的边际成本不可能达到零,而且实物产品的传播和用户基数是无法与互联网相比的,所以实物产品还不能像信息产品一样实现免费。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免费的巨大诱惑力使得实物产品的厂商尽可能地找到方法推出免费产品来促进销售。
王建国教授认为,免费现象的根本问题在于真正的免费如何盈利。只有当免费的过程本身创造价值,当免费过程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分享到这份新创新值,真正的免费才是可行的、盈利的。
笔者认为,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赚钱是不可能维持自身发展的,这是任何经济学家或者学者无法反驳的真理。所以,一个盈利性企业所推出的所有关于免费的营销手段最终都是以获取最大化的利益为目的,否则就成为非盈利性的组织。
由于科技的发展,无论是实质产品还是网络信息,边际成本都在不断地降低,尤其是当前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免费出现在大众的网络的生活中。
这是科技带给全人类福祉。作为商家,在推出免费等一系列营销手段的同时,应该真正为消费者让利,把一部分产品免费赠送给消费者,这样既能获得声誉口碑,也能赚取更多的利益,而消费者也获得了真正的实惠。
笔者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免费”时代,是否存在真正的免费的争论完全没有必要,重要的是免费作为一个营销手段,作为当下的主流营销思想,应该更多考虑通过软性创新,利用边缘优势法,尽可能创造免费,为企业、为消费者、为社会创造价值,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克里斯·安德森.免费,商业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董海博.免费中国[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3]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4]王建国.1P理论———网络经济时代的全新商业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赛斯·高订.紫牛Ⅱ———免费赠品,下一个主流营销思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五篇:幼儿的道德教育论文
幼儿的道德教育
摘要
现今中国社会道德风尚日益愈下,各种冷漠、尖酸的思想成为网络和现实的主氛围,国民的道德教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我认为,道德教育应该由幼儿开始,幼儿道德教育的启蒙十分重要。在幼儿阶段就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基础,使幼儿在以后的人生中恪守正确的道德观,这对于个人与社会都有积极的帮助。而这正正是社会各界所忽略的。幼儿教育的具体实行应该由幼儿教师开始,一定要切实保证幼儿教师水平和质量,并持之以恒地给幼儿灌输不同概念的道德意识,在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中贯穿道德教育,逐渐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塑造出幼儿自身的基本道德模型。
(一)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中国的教育界,有一个被大众普遍认为的问题,就是学生年龄阶段与教育内容和方式不匹配的问题。中学被笑称为“填鸭式”教育,即是学生被死记硬背等死板教育方法所捆绑,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阻碍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心身。大学的学习压力普遍认为较高中的小,大学生更多是为文凭、工作等社会生存要素而读书,真正钻研学术问题的学生少之又少。再看年龄最小的幼儿,幼儿教育并不是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幼儿园更多的是行使看管幼儿的商业职能。
在中学阶段,学生处于心身发育的重要时刻,这个时刻对于未来个人的能力和兴趣发展都极具重要性,然后现在的中学生面对各种繁多的科目和复杂深奥的题海,没有时间和精力了解自身能力所在。而大学阶段应被视为精英教育,国家投入巨额资源培养人才,大学生应履行义务,执着学术,发展专业能力,现实却是大部分学生只顾学习分数,更有“60分万岁”的不当思想。
幼儿教育同样存在阶段与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匹配的问题。幼儿阶段是每一个人人生的起跑线,是人生这幅画的第一笔。幼儿处于对外界事物懵懂的状态,各种观念能力开始发育,心智受外界影响极大,是塑造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刻。而当今的幼儿园教育更侧重于知识技能教育,忽略道德教育。其中道德的教育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这不仅仅影响到幼儿的个人成长,也影响的未来社会的整个发展能力。因为文化道德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最核心的发展要素,不同的道德教育给社会带来不同的影响。正确的道德观念应该在每个人的幼儿阶段就建立起来,让其植根于幼儿的思维方式,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一定深深扎于地下,那么面对自然的外界力量,就可以顽强抵抗。对于幼儿,如果正确的道德观念深入精神,那么在其以后的成长路上已有的道德观念将难于被击倒。如果这些正面的道德力量可以积聚起来,将可以改善整个不稳定社会的面貌。然而我知道,这将任重而道远。幼儿的道德教育,应该在社会的多个部门重视起来,政府、家庭、教育机构等应该携手合作,将道德教育切入到幼儿的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的教育中。
(二)切实幼儿的道德教育从幼儿教师水平开始
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的直接场所,对幼儿的教育作用举足轻重。幼儿园作为社会部门,对教育水平的控制较为容易,而这涉及到幼儿园本身人员架构的上行下效。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心和激情、对幼儿的耐心和爱心,而且如果要切实道德教育,那么幼儿教师更要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高尚的行为举止。因为幼儿具有极高的模仿能力,如果教师不能以身作则,为人榜样,幼儿跟风学习,则道德教育无从谈起。所以这是幼儿的道德教育中基本的人员条件。
为实现这个条件,幼儿园的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制定具体的教师行为操守,定期培训,不定期检查,教师间相互监督,设立家长意见信箱,等等。政府更可以有效地规范幼儿教师的入职门槛,发放幼师牌照前,除了考察人员的知识技能是否过关外,还应考察人员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是否达到了一个幼儿教师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
(三)幼儿道德教育应灌输不同概念的道德意识
在幼儿的道德教育当中,幼儿应被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不同的道德意识,如劳动意识、尊重意识、诚信意识等。
需要灌输劳动意识是因为当今社会中劳动能力一代不如一代,很多“二世祖”“大小姐”层出不穷,青少年自理能力下降,很多人懒惰成性。所以我认为劳动意识需要灌输入幼儿的心中,让幼儿从小就能养成劳动习惯,不过于依赖父母,也不至于因父母过于宠溺而误导其成长。
而灌输劳动意识要从幼儿园基本生活做起。校园或教室较轻的清洁任务都可以尝试让幼儿承担,午餐碗碟的整理、厨余的收集可以让幼儿参与其中,让幼儿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和乐趣。各种劳动机会都可以在幼儿园教师的带领下让幼儿尝试参与,并同时在课堂上加以适当的总结和解释,进一步向幼儿灌输劳动意识。
尊重意识的灌输即是培养尊重他人的意识。尊重是基本的道德规则,具有尊重他人的意识可以避免幼儿恃宠而骄情况的发生。要灌输尊重意识,教师的言传身教很重要。有些教师习惯用侮辱甚至体罚使学生乖巧,这就严重地与尊重相悖。教师应使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幼儿,加以耐性,我提倡要跟幼儿“讲道理”,而不是用极端的手法控制幼儿。教师可以在平时放下教师的架子,听取幼儿的意见,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注意态度应亲切温和。在这之上,幼儿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互相尊重,当学生出现不尊重他人的情况时,教师应发挥作用,耐心解释其不当行为,还可以用适当的方法加以惩罚,目的为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尊重他人。
教师要灌输诚信意识,当然教师本身要具备诚信的品质,不仅要对同辈长辈守诚信,还应对幼儿守诚信,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现在许多家长喜欢用欺骗的方法逗小孩子玩,久而久之,小孩子就会以为这是一种正确的做法。要使诚信意识输入到幼儿脑海中,家庭和幼儿园的责任同样重要。不过最起码应该让孩子知道说谎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另外,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幼儿道德教育中具有总结性的一环。幼儿通过各种不同道德观念的学习,应该基本具有辨别是非的基本能力。不过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家长在每天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中贯彻,对于幼儿遇到和面对的事情,应该给以分析和教导,说明什么人的做法是对的,什么人的做法是错误的。日积月累,幼儿自身将塑造出基本的价值道德观念,为以后的成长道路打下道德基石。
(四)幼儿的道德教育应贯穿于常规教学中
道德观念的教授和灌输不能够生硬死板地进行,应该在常规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贯穿于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唱儿歌、讲故事是普遍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儿歌当中有不少道德题材,教师可以将儿歌的内容解释给幼儿听,寓言则是更好的教学素材,例如经典的寓言故事《狼来了》,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幼儿可以从中明白到说谎的错误,道德拼图的一块就砌好了。儿歌、故事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培养幼儿对是非黑白的分辨能力,渐渐地树立起基本的道德观。
此外,通过集体游戏教师可以将团结合作、互让精神灌输给幼儿。集体游戏需要幼儿互相合作帮助,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就可以学到如何与同辈共处和沟通。而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当今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很容易造成以个人为中心的性格。集体游戏就可以培养到幼儿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在合作中避免自私心态的形成。
(五)养成幼儿良好道德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在幼儿的成长中很多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德育教学就是其中具体的一环。例如,教育幼儿在见到长辈时打招呼,做错事时要说对不起,不能浪费粮食,遵守纪律,并让幼儿在平日的生活中养成习惯,那么礼貌、节俭、守纪的观念就会在幼儿的脑袋中逐渐形成。只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两天的事情,需要长久的耐心和毅力,教师需要在每一天跟幼儿的生活和教学当中坚持去做。而且这点需要幼儿园老师与家长配合,无论幼儿在幼儿园和家里都应该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不能在幼儿园遵循一套规则,又在家里遵循另一套规则,所以这需要教师与家长多交流和沟通,携手形成一个对幼儿心身健康的道德氛围,使幼儿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日渐受到熏陶,慢慢形成幼儿正确的道德基本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