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市场现状与发展趋(精)
中国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 设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16-2020年
报告编号:1807106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 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 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 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 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 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 Cir.cn 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 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 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 注重信息的时效性, 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分析报 告(2016-2020年
报告编号:1807106←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优惠价:¥ 7200 元 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http://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中国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 016-2020年 》依据国家权威机构及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相关协会等 渠道的权威资料数据,结合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行业发展所处的环 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对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 行业进行调研分析。
《中国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 016-2020年 》内容严谨、数据翔实,通过辅以大量直观的图表帮助新型农村社区与新 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行业企业准确把握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行业发 展动向、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投资策略。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市场现状调研 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16-2020年是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业内企 业、相关投资公司及政府部门准确把握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行业发展 趋势, 洞悉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行业竞争格局, 规避经营和投资风险, 制定正确竞争和投资战略决策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
正文目录
第一章 新农村建设篇 1.1 中国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 1.1.1 新农村建设背景分析
(1新农村的概念(2新农村建设背景
(3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1.1.2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1四川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2安徽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3浙江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4上海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
(5江苏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 1.1.3 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问题(1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2我国新农村建设主要问题 1.2 中国新农村建设关键问题及破解思路 1.2.1 农业产业化与新农村建设
(1二者之间的关系(2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3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问题(4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1.2.2 新农村建设土地问题分析(1新农村建设与用地之间的矛盾(2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情况(3新农村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
(4新农村建设用地的优化整合
(5新农村建设用地的管理对策 1.2.3 新农村建设投融资难题分析(1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瓶颈(2新农村建设投融资现状(3新农村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 1以土地整治项目融资 2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融资 3建设用地置换指标有偿转让 4企业参与开发方式融资
1、回报家乡型
2、村企合作型
3、产业带动型
4、投资开发型
5、村企结对帮扶型
6、村企领导兼职型 5群众自筹方式融资 6商铺开发筹资 7创新金融品种 8其它方式
1.2.4 新农村建设项目招商引资策略(1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的利处(2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的不足
(3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创新模式 第二章 新型农村社区篇 2.1 中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总结 2.1.1 新型农村社区概述(1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2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2.1.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途经分析(1 “革命型”模式(2 “改革型”模式(3 “改良型”模式
2.1.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总结(1按投资建设主体分类 1市场运作型 2政府主导型 3企业参与型 4政策引导型 5自筹自建型
(2按依托的产业发展类型来分 1工业带动型新农村
2城镇化发展型新农村 3旅游带动型新农村 4城郊休闲型新农村
(3按社区建设的区位条件来分 1城镇集中型 2乡镇集中型 3中心村集中型 4旅游景区集中型
(4与特色产业园区共建模式分析 1与特色产业园区的耦合 2与特色产业园区共建原则 3与特色产业园区共建模式
2.2 国内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与经验 2.2.1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经验与借鉴(1国外典型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况
1德国“巴伐利亚试验” 2韩国的“新村运动” 3日本的“市町村”大合并
(2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功经验
(3对中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2.2.2 国内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与经验(1四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经验
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情况 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举措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2山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经验 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情况 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举措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3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经验 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情况 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举措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4浙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经验 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情况 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举措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5江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经验 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情况
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举措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6天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经验 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情况 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举措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7安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经验 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情况 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举措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2.2.3 国内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3 中国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对策与案例分析 2.3.1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特征
(1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影响因素(2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要点
(3新型农村社区阶段划分与空间布局模式 1新型农村社区的阶段划分 2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布局模式
2.3.2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现状分析(1成功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特点
(2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存在的问题 2.3.3 新型农村社区典型模式与案例解析(1三种发展模式的特点解析 1诸城模式——服务完善型 2马桥模式——企业带动型 3莒南模式——资源整合型(2三种模式发展条件的差异性分析 1地形条件 2经济基础 3农业产业化水平4农民就业方式
(3基于不同发展条件的发展特点异同分析 1背景相同,基础不同 2目标相同,源动力不同 3途径相同,着力点不同(4三种模式的适用范围 1服务完善型模式的适用范围 2企业带动型模式的适用范围
3资源整合型模式的适用范围 2.3.4 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对策(1服务完善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对策 1规划目标 2农业产业化发展 3社区范围与规模 4社区居民点体系 5社区功能布局 6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2企业带动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对策 1规划目标 2社区规模确定 3社区布局模式 4社区功能布局 5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3资源整合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对策 1规划目标 2农村产业化发展 3社区范围与规模 4社区居民点体系
5社区功能布局 6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2.3.5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实施建议 2.4 中国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创新设计 2.4.1 国内外社区管理模式的经验借鉴(1国外典型社区管理模式分析(2国内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探索(3国内外社区管理模式的经验启示 2.4.2 国内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1诸城模式
(2宁波的“联合党委”模式(3中山市农村社区管理模式(4温江新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 2.4.3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1社区管理体制的缺陷(2国家行政管理的过多干预(3社区自治管理的异化(4社区管理资金的匮乏(5社区管理人力资源的缺失
2.4.4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的内容与特点(1农村社会的主要问题(2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的重点(3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的特点
2.4.5 新型农村社区新型管理模式的构建(1新型管理模式的现实基础
(2新型农村社区新型管理模式的理论支撑(3新型农村社区新型管理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4新型农村社区新型自治管理模式的界定(5新型农村社区新型管理模式的特征
(6新型农村社区新型管理模式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2.4.6 新型农村社区新型管理模式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设计
(1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的基本原则(2建立“乡政区治”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3组建高效的农村社区管理组织(4运行多元长效的农村社区管理机制(5创新多样化的农村社区管理方法 第三章 新农村综合体篇
3.1 中国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背景与实践
3.1.1 新农村综合体的内涵(1新农村综合体提出背景(2新农村综合体主要内涵 3.1.2 新农村综合体相关概念辨析(1与新农村建设的区别(2与新农村示范片的区别(3与农村城镇化的区别(4与城市综合体的区别 3.1.3 新农村综合体特征分析(1新农村综合体的构成要素(2新农村综合体的功能(3新农村综合体主要特征(4新农村综合体的基本标准(5新农村综合体的定位(6新农村综合体的目的
3.1.4 川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实践分析(1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背景(2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举措(3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现状
(4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成效(5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
(6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经验 3.1.5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主要问题(1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目标混淆(2新农村综合体投资方式单一(3部分地方重产业轻建设(4土地制约较为明显
(5农民的主体地位未得到保障 3.1.6 新农村综合体发展策略分析 3.2 中国新农村综合体的规划设计
3.2.1 新农村综合体规划与农民新村规划 3.2.2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基本原则(1统筹城乡发展原则(2多元化投入原则(3坚持以人为本原则(4坚持分类指导原则(5坚持典型示范原则
3.2.3 新农村综合体规划方法与思路(1新农村综合体规划方法(2新农村综合体的选址(3新农村综合体的辐射范围
(4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内容(5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规模(6新农村综合体规划注意的问题 3.2.4 新农村综合体规划途径分析(1调整产业结构(2优化产业布局
(3以产业结构为指导实现功能分区耦合
(4保护传统农居文化,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3.2.5 案例 1:温江区友庆新农村综合体规划设计
(1基本情况(2发展定位与目标(3土地综合整治与人口安置(4总体布局及建设用地利用 1总体规划结构 2用地布局规划 3建设用地利用 4景观风貌规划(5产业规划与发展策略(6基础设施规划
(7农民安置及保障(8新型社区布局规划(9公共配套设施规划(10基层组织建设(11发展机制分析 1土地综合整治机制 2产业发展机制 3农民主体机制
3.2.6 案例 2:威远县四方村新农村综合体规划设计(1项目建设背景(2项目基本情况(3项目 SWOT 分析(4项目总体规划(5项目主题定位(6项目功能分区(7项目交通规划(8项目土地利用(9项目水电气管网(10项目分期建设
3.2.7 案例 3:凤鸣镇双龙桥新农村综合体规划设计(1项目背景(2项目定位与策划(3项目总体布局(4项目产业发展(5项目设施配套(6项目建筑设计
3.3 中国新农村综合体的产业选择与支撑 3.3.1 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选择的重要性(1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2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3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3.3.2 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选择的因素分析(1产业选择的内部因素 1区位条件 2自然条件 3原有的产业基础 4人力资源 5资金
(2产业选择的外部因素 1政策支持 2市场 3周边的竞争
(3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3.3.3 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选择的案例分析(1文龙寺村新农村综合体概况
(2文龙寺村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选择外部因素(3文龙寺村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选择内部因素
(4文龙寺村新农村综合体的产业选择 3.4 中国新农村综合体典型个案分析 3.4.1 西充县凤鸣镇双龙桥新农村综合体(1基本情况及规划布局(2综合体定位及产业发展(3民居与基础设施建设(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5综合体农民安置及保障(6综合体管理模式分析(7综合体投融资模式分析
(8综合体建设成效与启示 3.4.2 达县双庙乡二东综合体
(1基本情况及规划布局(2综合体定位及产业发展(3民居与基础设施建设(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5综合体农民安置及保障(6综合体管理模式分析(7综合体投融资模式分析
(8综合体建设成效与启示 3.4.3 筠连县春风新农村综合体(1基本情况及规划布局(2综合体定位及产业发展(3民居与基础设施建设(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5综合体农民安置及保障(6综合体管理模式分析(7综合体投融资模式分析
(8综合体建设成效与启示 3.4.4 眉山市白马镇龚村综合体(1基本情况及规划布局(2综合体定位及产业发展(3民居与基础设施建设
(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5综合体农民安置及保障(6综合体管理模式分析(7综合体投融资模式分析
(8综合体建设成效与启示 3.4.5 罗江县白马关镇新农村综合体(1基本情况及规划布局(2综合体定位及产业发展(3民居与基础设施建设(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5综合体农民安置及保障(6综合体管理模式分析(7综合体投融资模式分析
(8综合体建设成效与启示 3.4.6 仁寿县大化镇水利村新农村综合体(1基本情况及规划布局(2综合体定位及产业发展(3民居与基础设施建设(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5综合体农民安置及保障(6综合体管理模式分析
(7综合体投融资模式分析
(8综合体建设成效与启示 3.4.7 东湖镇黄泥新农村综合体(1基本情况及规划布局(2综合体定位及产业发展(3民居与基础设施建设(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5综合体农民安置及保障(6综合体管理模式分析(7综合体投融资模式分析
(8综合体建设成效与启示 3.4.8 威远县向义镇四方村新农村综合体(1基本情况及规划布局(2综合体定位及产业发展(3民居与基础设施建设(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5综合体农民安置及保障(6综合体管理模式分析(7综合体投融资模式分析(8综合体建设成效与启示 3.4.9 内江尚腾新村新农村综合体
(1基本情况及规划布局(2综合体定位及产业发展(3民居与基础设施建设(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5综合体农民安置及保障(6综合体管理模式分析(7综合体投融资模式分析
(8综合体建设成效与启示 3.4.10 井研县雨台村新农村综合体(1基本情况及规划布局(2综合体定位及产业发展(3民居与基础设施建设(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5综合体农民安置及保障(6综合体管理模式分析(7综合体投融资模式分析
(8综合体建设成效与启示 3.4.11 军屯镇东岳新村综合体(1基本情况及规划布局(2综合体定位及产业发展(3民居与基础设施建设
(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5综合体农民安置及保障
中国产业调研网 Cir.cn 中国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16-2020 年)(6)综合体管理模式分析(7)综合体投融资模式分析(8)综合体建设成效与启示 3.4.12 蓬安县蔡家渡新农村综合体(1)基本情况及规划布局(2)综合体定位及产业发展(3)民居与基础设施建设(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5)综合体农民安置及保障(6)综合体管理模式分析(7)综合体投融资模式分析(8)综合体建设成效与启示 图表目录 图表 1:2000 年以来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变化 图表 2:新型农村社区“村民自建”模式 图表 3:成都“拆院并院”的村民流向 图表 4:嘉兴市“两分两换”的基本做法 图表 5:苏南地区的“三置换” 图表 6:华明镇涉及的村庄迁并示意图 图表 7:新型农村社区的阶段划分 图表 8:社会经济阶段划分状况 图表 9: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布局模式 图表 10:村庄等级确定标准 图表 11:服务完善性农村社区相对集聚模式 网上阅读:
http:// 中国产业调研网 Cir.cn 中国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16-2020 年)图表 12:服务完善性农村社区居住区集中布局模式 图表 13:服务完善性农村社区生产区集中布局 图表 14:服务完善性农村社区生产区分散布局 图表 15:服务完善性农村社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图表 16:服务完善性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置方式 图表 17: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图表 18:企业带动型农村社区集聚布局模式 图表 19:企业带动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图表 20:资源整合型农村社区相对分散模式 图表 21:居住区分散布局模式 图表 22:公平街道惠民社区管理模式框架图 图表 23:涌泉街道瑞泉馨城社区管理模式框架图 图表 24:柳城街道永宁路社区管理模式框架图 图表 25:新农村综合体发展策略 图表 26:新农村综合体总体发展策略 图表 27:新农村综合体规划思路 图表 28:温江区友庆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区位 图表 29:温江区友庆新农村综合体
用地范围 图表 30:温江区友庆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项目规划图 图表 31:温江区友庆新农村综合体土地整治分期示意图 图表 32:温江区友庆新农村综合体总体规划结构 图表 33:温江区友庆新农村综合体用地布局规划 图表 34:温江区友庆新农村综合体景观风貌规划 图表 35:温江区友庆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项目规划 网上阅读: http:// 中国产业调研网 Cir.cn 中国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16-2020 年)图表 36:温江区友庆新农村综合体道路交通工程规划 图表 37:温江区友庆新农村综合体市政管线工程规划
(一)图表 38:温江区友庆新农村综合体市政管线工程规划
(二)图表 39:温江区友庆新农村综合体社区布局规划 图表 40:温江区友庆新农村综合体公共配套设施规划 图表 41:温江区友庆新农村综合体基层组织建设 图表 42:温江区友庆新农村综合体土地整合整治机制 图表 43:温江区友庆新农村综合体产业发展机制
(一)图表 44:温江区友庆新农村综合体产业发展机制
(二)图表 45:温江区友庆新农村综合体农民主体机制 图表 46:威远县四方村新农村综合体规划编制原则 图表 47:威远县四方村新农村综合体项目总体规划图 图表 48:四方村整体产业结构调整主题要求 图表 49:威远县四方村新农村综合体道路规划示意图 图表 50:威远县四方村新农村综合体土地利用情况 图表 51:威远县四方村新农村综合体水、电、气、污水管网分布 略„„ 在线阅读:http:// 网上阅读:
http://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发展 论文 原创
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丰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和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它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是一个综合概念,不但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还赋予其新时期的建设内涵。
1.1 我省村庄现状问题分析
1.1.1 自然村聚居程度低
我省村庄在我省内的分布相对均衡,南部山区村庄分布稀少,北部平原地区村庄分布较密,村庄小而散的居住状况,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到位难、水平低,而且使用效率低,有些甚至无法进行配套。
1.1.2 村庄经济我省发展不平衡
我省村庄经济发展呈现我省不平衡现象,南部山区和北部偏远地区乡镇财政比较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部平原地区依托城区优势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村庄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滞后,特色产业的发展缺乏引导。
1.1.3 村庄周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山东省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丰富。南部山区及东南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但工业及化工企业的发展对大气和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附近的村庄;铁路和高速公路对附近村庄的噪音污染极为严重,临淄作为齐国故都,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古迹遗址分布众多,但是这些古遗址受到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威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1.4 村庄内部环境 “脏、乱、差”现象突出
目前我省农村居民点分散,规模过小,布局凌乱,大部分村庄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村内普遍存在着垃圾杂物乱堆、污水横流、电力电讯线路乱拉和路面不平整等现象。村庄的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能力极其脆弱。
1.1.5 村庄公共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偏低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自身经济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农民不能享受基础设施配套,普遍存在路面不硬、四周不绿、路灯不亮或没有路灯等问题,而且村内道路、给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严重滞后,相应的处理设施缺乏。
1.2 农民生产方式和传统意识问题
我省村庄分散,浪费土地的问题比较突出,形成目前的现状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在基层,农业生产的方式还基本处于传统的、落后的手工耕作阶段,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低,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依靠第一产业为生,客观上对耕作半径有较大限制,给大幅度的村庄撤并带来实际困难。对策措施
2.1 加强规划建设引导力度
2.1.1、规划方面
(1)统筹城乡建设规划
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树立片区发展的规划理念,按照产业发展合理划分区域功能。
(2)制定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全省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各乡镇、街道办编制完成镇、村建设规划。村庄规划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规划村内居住、供水、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
(3)全面抓好典型示范,树立新农村样板
为了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区、乡镇、村都应建立示范样板。对示范村注意人、财、物的适当倾斜,更主要是认真帮助规划,及时指导实施,协调各类矛盾,建立各种机制。示范村要在村庄建设、经济收入水平、农村文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作为农村全面小康的表率。
2.1.2 建设方面
(1)村庄旧村改造方法及土地整合措施
对于分布在城镇郊区和集体经济较雄厚的村庄,采取集体出资或村民自愿筹资,统一购买旧房拆除的方式集中宅基地,统一投入基础设施,安排地基,同意建设。对于偏远且经济实力较差的村庄,采取政府补贴、村民出力的方式统一规划、逐步改变村民居住条件。对于经旧村改造整治后的富余土地,必须在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确立农村土地收益归农民以及合理用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下,进行土地资源整合。
(2)村庄基础设施改造措施
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
村庄规划生活、生产区布局合理,体现乡村特点,做到实用性和前瞻性相统一,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合理确定优势产业区、特色产业区的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规划一经确立,必须严格执行,调整与修订规划必须按程序报经批准。
2.2 调整土地管理政策,加大监管力度
处理好村镇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关系,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责任制度,也是决定新农村建设具有成效的标志之一。
2.2.1 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
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乡镇人民政府要确保基本农田的稳定;鼓励农民努力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和等级,不断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非农业建设一般不得占用基本农田。
2.2.2 整治空心村,合理布置居民点
加强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监管,村庄建设规划应立足于旧村改造为主,充分利用现状建设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实现土地资源整合,改善生活居住环境。
2.2.3 通过迁村并点,实现村民宅基地集约化
引导自然村和我省规模小、群众有要求的行政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把经村庄改造整治后留下的闲置建设用地,通过复耕和复垦等措施退还为农业用地,以满足国家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实现土地经济效益最大化。
2.3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1)城市郊区村:定位为以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导产业的城郊生态型新农村,兼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2)农业产业村:规划瞄准现代农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势打造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
(3)特色产业村:规划选择“一村一品”模式 , 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大力发展
现代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其规划的一大亮点。
(4)特色保护村:即具有独特自然、人文景观、特殊性质(水源地)和古遗址周边等需要特殊保护的村庄,规划提升特色旅游品牌,以开发人文自然资源旅游为主业。
(5)贫困山区村:规划推行“整村推进”,把重点放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推广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家园。
2.4建立完善领导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切实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任务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应当担任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明确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相应责权,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协调单位,具体负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制定、综合协调、工作指导、工作调度和监督检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了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议**市市委、政府把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作为专门办事机构尽快设立起来并充分发挥作用。
2.5加强宣传引导,探索建立一个政府、农民群众和社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要充分利用有线电视、报纸、标语等形式,把实施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的广泛宣传、动员,做到新农村建设成为群众议论的主要话题,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的认识。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真正把政府行为与农民自觉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正确处理国家扶持和农民自强的关系,既要保证国家扶持资金的到点到位,又要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引入参与式服务的方式,扶持经过村队农民群众讨论,当前农民群众最需要的建设项目,把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为我建设”、“要我建设”变为“我要建设”。同时,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深入持久地共同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2.6建设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2.6.1是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保证。要切实抓好以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选准选好支部书记,落实班子岗位责任制。
2.6.2要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完善议事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建立村规民约。
2.6.3是要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开始而没有结束,任务光荣而艰巨,必须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新农村建设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终极目标,同时兼顾全面发展,特别是进行产业布局、村庄布局规划,实行村庄功能分区,是
一个新的规划理念,适应了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对农村规划建设很有现实意义。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在规划与管理方面下功夫,要从完善制度和程序着手,并在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
我坚信,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的发展战略,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以工业反哺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新农村”的思路,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我市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显著的成效。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综观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我们发现有不少新提法、新概念。这些崭新的表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表述,格外引人注目。在新时期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首创的概念,曾经很多年前就有这个提法,在现阶段重提这个概念,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何以见得?以农村卫生为例,足可说明这一点。
一是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我们将自然联系到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就会认识到其所指是:第一、以往简单地强调工业化、城市化,导致城乡差别加大和社会失衡;第二、以往比较注重农业生产,而农村社会文化和农民福利事业的投入相对不足。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48%,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11.48%,后者的增长竟然是前者的近五倍。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40.08%的群众有病未就诊,23.35%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二是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基于两个判断:第一,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还非常明显,要达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第二,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最直接的成果是国力大大增强。以前财政所占GDP的比重很低,而现在占到了将近20。去年财政收入已经达到26000多亿人民币,一年免掉农民农业税几百亿,今后我们的财政收入还会继续增长。中国经济的发展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政府有能力承担责任,推进公共财政的政策,将更多的财力用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的公共品的投入,应该如农村的基础设施一样,主要由公共财政来承担,以加强对农村的教育、卫生等建设等。农民即使生活在农村,也有一个比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他们安居乐业,就有利于社会稳定。因此,把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合作医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完全可能的。
三是新农村建设的提出,集中体现了两个重要思想:一是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二是强调注重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
所谓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就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这是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分享改革和发展带来的实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所谓强调注重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就是强调把公共服务的职能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扩大公共服务对农村覆盖的范围。这是因为,当前城乡差距不仅仅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更大的差距是公共服务的差距。要缩小城乡差距首先要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尤其是体制性因素导致的公共服务的差距。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品要由政府提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关键在于强化政府责任,保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而不能任由市场去调节。这一点在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心目中已经是一个定势,它已经定下来,不仅是承诺了将来要让所有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而且也进一步追加了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府投资的规模。今年8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2006年将试点县(市、区)由目前占全国的21扩大到40左右;中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喻新安
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中通盘筹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近年来,河南一些地方先行先试,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推动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显著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初步探索出一条在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问题突出地区加快城镇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社会变革
新型农村社区,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一般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而形成的人口聚居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质,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新型农村社区的出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可能性。
进一步解放农业农村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河南农业机械化、组织化、规模化水平获得了大幅度提高,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现已达到71.8%,农业生产方式进入到了以机械化为主的新时代。全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2011年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13000多个,龙头企业6000多家。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或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多种经营。农村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规模养殖户大批涌现。所有这些都表明,河南农业农村生产力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内在地要求突破现有生产关系的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激发农业农
村发展的活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就是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变化而对农村生产关系作出的重大调整。
农村人口大省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河南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低,2011年河南城镇化率仅为40.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有效激活农村社会发展要素,使6000多万农民群众到2020年与全省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这是河南推进现代化面临的重大课题。传统城镇体系只包括大、中城市和县、镇四个层级,而把人口众多的农村排除在外,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河南省九次党代会提出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的新思路,并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实现了对传统城镇模式的重大创新。新型农村社区位居城镇体系的末端,第一次把城镇规划、城市文明及社会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让农民直接感受现代生产生活方式。
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道路的重大战略。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迄今为止,河南仍有6000万人口生活在农村,人力资源优势远未发挥出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把千百万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序地进入二三产业,可以释放出发展生产、创造财富的巨大潜能。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是把千百万农村人口从传统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束缚下解放出来的过程,是引导农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另外,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目的是让农民也能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客观上要求改变以原始自然村落为基本单元的做法,把城镇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考虑。
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的战略基点。从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发展的角度看,统筹城乡发展要有一个能使农村与城镇相对接的结合点。河南有4.7万多个行政
村、18万个自然村,采用向自然村落“撒胡椒面”的办法,即使每年投入更多的钱,也很难取得明显成效。现在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单村整治效果不明显。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既能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还能提高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随着新型农村社区生活方式的形成,先前那种以血缘宗亲为纽带的村落社会将逐渐消解,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法制健全、进步向上的社区生活环境,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构建不同于传统行政村的新的社会管理体系。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经验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突破了过去单纯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单向的支农强农模式,探索出第三条城镇化道路,即农村的就地城镇化,使农民不必进城,而是通过进厂、进社区来享受城市文明。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社会变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革命”。河南省委省政府敏锐地发现了农村干部群众这一创造的意义所在,及时加以总结、提炼和指导,各市县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坚持“不从农民手中挖土地,不在农民身上打主意”。近年来有些地方在“城乡一体化”、“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口号下,在农民的土地上打主意,从农村挖取城镇建设用地,让农民以自己的财产权益去换取基本公共服务。这种做法损坏了农民群众利益,是不可取的。河南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恪守“不从农民手中挖土地,不在农民身上打主意”的理念。坚持群众自愿原则,积极引导,不强迫命令,不强制拆迁,不让群众吃亏,着力破解建设中的规划、土地和资金等难题。特别是在承包地和宅基地问题上,注重保障农民权益,把整合节约出来土地的增值主要用到农民身上,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
坚持高起点规划设计,兴建“百年农村社区”。河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本着“一代人建房、几代人居住”的原则,规划设计一步到位,结构上注重合理,外观上注重艺术,配套设施上注重完善,理念超前,布局科学,设计新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既经济又节省土地,与农民过去旧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些群众说:“以前是一辈子盖三次房,现在是盖一次房住三代人”。这些全新的建设理念,在农村发展史上无疑是一场革命,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农村的集中体现。
坚持“三个尽量靠近”,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三个尽量靠近”,就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尽量靠近城市,尽量靠近中心城镇,尽量靠近产业集聚区。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配套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河南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坚持科学规划,尽量将城郊村、镇区周边村、远离产业集聚区的村合并靠拢到城、镇和产业集聚区附近。“三个尽量靠近”,包含了基层干部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体现了发展着眼长远、面向未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不断满足群众多方面需求的务实精神。坚持用城市思维和办法谋划和解决农村问题。与传统的无规划、无设计、无基础设施、自然分散、建设无序的自然村落相比,新型农村社区内不仅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网络、有线电视、垃圾污水处理等各类基础设施基本齐全,而且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网点、金融邮电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尽有,可以保证农民现代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新型农村社区不仅追求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而且致力于社区公共服务的完善,促使城市文明加速向农村延伸。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用城市思维和办法谋划和解决农村问题的有益探索。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几点启示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群众意愿,保护农民群众权益。河南的探索告诉我们,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就是真正把农民群众作为建
设主体,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做任何越俎代庖的事情。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践中,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致力于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尤其要依法保障他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路。河南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秉持一个理念,就是对一部分条件具备、群众自愿的传统农村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从根本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把千百万农民从小块土地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束缚下解放出来。河南的实践启示我们,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关键是要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创造适合本地情况的统筹模式,赋予统筹城乡发展以新的内涵。
大胆探索,善于创造,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课题。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质上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实践。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不平衡,情况千差万别,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一定要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用鲜活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
(执笔:喻新安 刘道兴 闫德民 任晓莉 李怀玉)
第五篇:渭南市农机市场发展的现状与规划
渭南市农机市场发展的现状与规划
根据渭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安排,现就我市农机市场发展的现状与规划做以汇报。
一、渭南市农机市场发展的现状
1、渭南农机装备、作业情况:渭南是农业大市,也是农机大市。全市总人口543万,其中农业人口389万,其中农业劳动力251万;国土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3万亩。全市拥有农业机械48万台。其中拖拉机6.8万台,收割机7100台,农用运输机械23万台,畜牧养殖机械1.7万台,农产品加工机械2.1万台,设施农业、果园、田间管理等机械13.69万台。农机总动力390万千瓦,占全省农机总动力的四分之一,据全省十地市之首。主要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2%,超过全国49%的水平。其中农机年耕作业面积735万亩,机耕作业水平84%,机播作业面积705万亩,机播作业水平85.6%,小麦机收面积420万亩,小麦机收水平93.3%,玉米播种面积380万亩,玉米机收水平10%左右。
2、农机生产企业分布情况:全市目前拥有农机生产企业7家,主要分布于我市临渭区、大荔、富平等地,生产产品有:小麦、玉米收割机、微耕机、卷帘机、喷雾器、硬茬播种机、粉碎机、小型挖掘机等。主要企业有:陕西渭恒农机机械装备制造公司拥有陕西最大的节能玉米联合收割机生产线,主产玉米收割机、农用机动车等农业机械装备。现在经济开区投资2.65亿元,建设 1
占地200亩的新厂区。陕西大荔盛泰机械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主要生产设施农业机械、炊事机械,年生产量2.3万台,年产值3亿多元。陕西秦丰农机(集团)有限公司(富平县)占地7000平方米,资产总额4500万元,生产背负中马力拖拉机配套的谷物联合收割机。陕西渭南信杰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占地13000平方米,资产总额1608万元,员工150人,高中级技术人员43人,年生产能力1100余台,生产中小型挖掘机、装载机等系列产品及配件。
3、主要农机销售企业情况:全市农机销售企业29家,其中农机购置补贴产品销售企业18家,大型农机销售市场4个。陕西渭南大地农机超市占地30000平方米,以农机购置补贴产品为主,经销农机产品160多种,营销人员60名,年销售额1亿多元。富平渭北农机超市占地27000平方米、以农机购置补贴产品为主,经销农机产品130多种,营销人员38名,年销售额1.2亿多元。富平渭北农机大市场占地16650平方米,以三轮、农用汽车销售为主,年销售额1.5亿多元。大荔农机大市场占地12000平方米,经销农机产品17多种,营销人员39名,年销售额5600万元。
4、农机购置补贴与销售情况:我市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从2003年开始,到今年已实施7年,累计国家投入购置补贴资金3.53亿元,带动农民投入12.35亿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既拉动了内需,又为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特别是近两年,受国家
购置补贴政策影响,农民购机热情高,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愿望强烈,农机具销售量持续上升。2009年全市农机产品销售量大幅度增加,国家农机购置补贴1.19亿元,约占全国购置补贴资金总量的1%,销售金额达5亿元。除补贴销售1.7万台农机具外,另销售其它农机具8000余台,今年元月份中央焦点访谈栏目就我市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2010年上半年国家购置补贴资金达到1.53亿元,销售农机具2.3万台,实现了购、销两旺。
5、和农机销售相关联的农用三轮车、汽车销售情况:农用三轮车、汽车销售形成了综合市场。全市农用三轮车年销售量1万余台,目前全市农用三轮车拥有量已达20万台,汽车销售量居全国区域性销售前列。
二、农机市场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机市场将以本地资源、产业优势为依托,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机市场,促进农机市场健康发展,实现农机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具体规划如下:
以加快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步伐为重点,面向市场需求,搞好市场调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发展农机生产企业,加大低油耗、高效环保的高性能机械的研发、生产力度,提高农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农机企业和农机就业新发展。到2015年农机生产企业由现在的7个发展到12个,主要发展玉米收获、设施农业、畜牧业、果业机械。
鼓励有条件的经营户由个体经营和家庭式经营向合作制、股份制等现代贸易企业转化;积极引导和鼓励市场经营户实行知名企业的总代理、总经销;积极引导经营大户与名牌生产厂家的强强联手,实现产销链的有效对接。到2015年在潼关、蒲城各建农机大市场一个,全市农机大市场达到6个。新建农机4S店两个。形成以渭南市为中心的农机产品展示、销售、维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
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管理水平。完善竞争机制,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发展自身经营优势,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每年举办农机企业培训班两次,年培训企业管理人员60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产品与商品的信息平台,推行电子商务。积极推行电子化、网络化等操作方式,扩大和促进交流与合作,实现交易方式和信息交流方式战略性调整,加大企业、产品宣传力度,拓宽营销渠道。搞好7个农机大市场的电子商务建设工作。
三、积极搞好农机企业发展的服务工作
1、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协助企业做好宣传工作。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 投资环境和舆论氛围。
2、协助农机生产企业搞好产品调研、市场开发、产品招标等工作。大荔盛泰机械有限公司从2009年建厂到2010年7月落
成,省、市、县农机部门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使企业尽快托入生产。富平渭恒农机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两行、三行玉米收获机械,省、市农机部门领导高度重视,从产品的开发到生产,做了大量的工作,2009年该产品通过部级鉴定合格,今年已投产使用,并把该产品纳入国家购置补贴产品,支持了企业的发展。
3、协助农机销售企业搞好企业管理和营销工作,支持农机销售企业加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产品销售企业,全市30家农机销售企业在市、县农机部门的支持下,18家农机企业已加入国家购置补贴企业,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4、协助相关企业搞好服务工作。我市国能生物发电引进项目,是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技术进行发电的项目,将在我市富平、大荔建设2个发电厂。市委王晓明副书记任组长,郭伯权副市长任副组长,市上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项目办公室设在市农机局。为了促进项目发展,我们积极和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日常事物工作,保证了项目的实施。
5、竭诚欢迎星星集团徐州银地农机发展有限公司来我市投资,建设农机生产企业,发展农机大市场。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