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社会组织成长问题之思考毕业论文(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9:1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农村社会组织成长问题之思考毕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农村社会组织成长问题之思考毕业论文》。

第一篇:浅谈农村社会组织成长问题之思考毕业论文

浅谈农村社会组织成长问题之思考

摘要:农村社会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生力军,也是实现农村治理的重要载体之一。拓展农村社会组织成长的公共空间,需要在四个纬度上形成合力:一是国家权力应从乡村适度退出;二是加强农村社会组织自主性成长的内生空间培育;三是提升农村社会组织的管理能力;四是为农村社会组织成长提供法律保障。

关键词:农村;社会组织;成长问题;内生空间

农村社会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是实现农村治理的重要载体之一。实行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发展和壮大农村社会组织不仅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的需要,而且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转型的必然要求。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快速发展,需要拓展农村社会组织成长的内生空间,公共空间越大社会组织发展的前景就越好,功能就愈凸显。那么,如何拓展农村社会组织成长的内生空间呢?本文对此做一初步探讨。

一、农村社会组织成长的前提:国家权力从乡村适度退出

就理论而言,国家与社会相对分离,是构成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中国乡村社会来说,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国家权力渗透与退f{J对乡村社会产生哪些影响,如果国家权力选择退出,那么,乡村社会秩序是否能够得到保持,成长起来的农村社会组织是否会对国家权力构成挑战和威胁?这是笔者思考本课题的初衷。

(一)从历史视角看,自主性始终是农村民间组织发育成长的必要条件

传统中国社会奉行“王权不下县”的“乡绅自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存在彼此扶助的关系,各种社会功能基本上依靠家庭内部或者家族内部获得支持,人属于家庭人或者家族人。“国家除了赋税、劳役之外,与乡土社会是脱节的”。在传统乡村治理理念支配下,乡村民间组织发育较好,乡村社会自治程度也比较高。到了近代,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迁,乡绅自治被排挤政权以外。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政权全面进入乡村社会,原有的社会组织或消亡,或被取缔。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市场经济蓬勃兴起,多元社会利益格局逐渐形成;另一方面,村民自治广泛推行,乡村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并对乡村治理产生重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政权的适度退出,为农村社会组织成长留下必要的空间,是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从理论视角看,国家权力从乡村适度退出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村庄依赖于“熟人社会”,这一特点被学者称为内生型秩序,而国家外力嵌入则被称为外生型秩序。人民公社制度就是行政力量嵌入村庄的结果。从内生型秩序与外生型秩序的比较可见:前者可以从中国传统社会去解读,并寻找例证;后者则可以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去追寻。公民社会理论的崛起,国家社会关系的论证,似乎都在说明一个事实:压力型权力构架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国家权力从村庄适度退出是必要的。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部分村级领导由农业合作社时期的队社干部演化而来,他们习惯于凭借行政权力进行管理,结果造成了许多问题,近年来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就是典型例证。

为了适应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始,国家开始推行村民自治制度。对此,学者也争议颇多。一种观点认为,“在整个20世纪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国家政权一直贯穿始终”。即使是村民自治,也应该被视作“一种国家重建形式,它的推行并非国家从乡村社会的退出,相反则是国家真正深人乡村社会的表现;由于它重新起用了乡村的民间资源,并实现了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性质的对接和融合,无疑是国家对乡村社会整合成熟的标志”。另一种观点认为,村民自治意味着国家行政权力开始从村庄退出,政权的内卷化遇到了抵抗。尽管村民自治还存在着诸如“行政化”等弊端,但其对于村民自治能力的提升意义是不能抹杀的。

(三)从我国农村社会组织成长情况看,国家权力适度退出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学术界的争论为我们更深人地理解农村社会组织成长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从中国农村社会现实出发,国家权力彻底退出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走的是一条“规划的社会变迁”道路,由政府主导社会变迁的路径选择。基层正式组织弱化,带来非正式组织的成长空间’。这是因为,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村庄与传统中国社会村庄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一个难以否认的客观现实。另外,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乡村社会关联度的变化、社会分层加剧、利益格局重新调整,仅仅依靠村庄内生秩序是远远不够的,如家族势力的复兴、能人政治的兴起、黑恶势力抬头等等,都对农村政权稳定提出了挑战,都要求国家权力的适度保留。如果国家权力完全退出,在农村社会组织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势必在某些地方造成“真空”,从而为不良秩序的产生提供土壤。所以,国家权力退出是必要的,但这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决不能想当然,毕其功于一役。

二、农村社会组织成长的基础:自主性成长的内生空间 国家权力的后退,仅仅为农村社会组织建立创造了可能性,但仅有这一点还不够,因为控制性体制的弱化,只是创造了一个条件,能否快速成长取决于多个因素。换言之,农村社会组织生长的社会基础是否牢固可靠,是否具备足够的内生空间,是影响和制约农村社会组织成长的重要因素

(一)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

无可否认的是,农村社会组织的出现与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为一切社会组织发育成长提供扎实的社会经济基础,特别是为经济协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比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个体农民感到难以适应,而将单个农民组织起来以应对市场的挑战是唯一的出路。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各地纷纷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这些组织覆盖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领域,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力度的强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将逐步完善,农村社会组织赖以生存并发挥作用的经济基础会更加牢固。(二)中国历史上的结社传统与习惯

中国虽然没有经历过西方一些国家的市民社会发展阶段,也缺乏地方自治的历史传统,但这决不是说中国乡村没有自我组织的习惯。舒尔曼(FranzSchurmann,l966)就认为,在传统中国,国家更倾向于控制而不是管理,而社会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组织起来的。这种自组织(selorganization)比国家行为提供了更强、更持久的组织资源。我国有很多学者经过仔细的文献考证,证明在农耕时代我国民间就有结社的习惯。孟宪实《论唐宋时期敦煌民间结社的组织形态》一文对此有较为深人的研究,此文不仅肯定了我国民间社会结社的普遍性,而且具体分析了社人、社条、社务的特点,使我们得以窥见中国传统社会结社的具体组织形态。

(三)社区治理的成功经验

要理解农村社区治理,首先要明确治理的含义。治理这一范畴在学术界有多种解释,1989年在世界银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发展》报告中,首次将非洲的发展问题概括为“治理危机”,“治理”现已成为一个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新理念。其基本含义是:“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运用权威维护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是一个比政府更宽泛的概念,从现代的公司到大学以及基层的社区,如果要高效而有序地运行,可以没有政府的统治,但却不能没有治理。治理的宗旨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社会组织由此导人“治理”这一理念。因为社会组织是以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为主要特征,且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形式,社会组织的宗旨与治理的宗旨都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其目的都是为了推进社会公共利益。农村社区治理是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完成这一历史性课题过程中,必须按照治理理念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之外的社会力量,即民间组织的力量,而农村社区治理为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农村社会组织成长的关键:社会组织能力提升 得到农村和农民的认可,是农村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一个社会组织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社会认同,就如同丧失了生存土壤的植物。尽管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其生长环境的特殊性,总体来看质量不高,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小、散、软”现象。所谓“小”,是说农村社会组织发展规模普遍较小,除了一些民办幼儿园、居家养老服务社等基层社会组织规模较大外,其它基层社会组织规模普遍较小,无固定场所、无经费来源的基层社会组织占了很大比重。所谓“散”,是说农村社会组织管理比较散。登记在册的农村社会组织比例很低,更多的农村社会组织没有在有关部门备案,也没有法定的权利义务,内部管理也往往比较松散,政府对这类社会组织缺乏刚性管理。所谓“软”,是说农村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社会的功能还不够完善,作用发挥还十分有限。

所以,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前提是社会组织本身应具有行动的能力,能够承接政府转移的部分职能,并能代表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能够整合社会资源。对于农村社会组织而言,这一能力还包括:规范管理能力,改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拓宽资金来源,形成强大的服务能力,通过社会赞助、政府资助或服务积聚资金;提高项目运作能力,注重项目开发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对项目实施规范化管理,降低项目成本等。

四、拓展农村社会组织成长的保障:依法规范

社会组织成长离不开法制完善。目前,与社会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条例》,这三个条例均属登记管理条例,重心在于规范社会组织的登记行为,对于社会组织的政策支持、组织机构、活动规则、财务制度等核心内容几乎没有涉及,这就导致在执法过程中缺乏具体依据或难以操作。在现有法规中,法规之间的相互冲突现象也比较突出。如《民办教育法》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规定》存在许多冲突的内容,严重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发展。

从实际情况看,农村社会组织具有数量多、规模小、资金来源少、活动方式比较灵活的特点,很多地方难以达到法律法规要求。如登记的3万元注册资金要求,就将很多农村社会组织排除在登记门槛之外,一些地方只好降低资金要求。适应农村现实情况,修改并完善相关法律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巫需做到的是:1)改革登记制度,放宽准人门槛。对于资金的规定,应充分考虑到农村社会组织的实际情况。2)加强诚信建设。应组织专家、官员和村民组织共同制定农村社会组织诚信评价办法,定期对农村社会组织诚信建设进行评价,引导农村社会组织向正确的方向发展。3)依法强化审计。应对农村社会组织的财务收支情况定期进行严格审计,规范财务收支行为。与此同时,还应尽快建立一部关于结社问题的基本法,以使农村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总之,经过社会各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尤其是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村民自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已经在广大农村初步建立起来,应使之在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篇:浅谈农村社会组织

文章标题:浅谈农村社会组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也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得到改善和上升。近些年来,各地农民自愿组成各种类繁多的农村经济组织雨后春笋般地增多。在此,我浅谈一下自己对农村社会组织的一些认识和了解。

很清

楚,任何一个组织无论规模大小,结构繁简,职能异同都是要有一定的要素构成的。农村社会组织也是一样的,它要有一定数量的组织成员,一定的活动目标,还要有相对规范的组织规程。现在就对农村社会组织进行一些探讨。所谓的农村社会组织一般认为是农村居民有计划组合起来的,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追求特定的社会目标的次级社会群体。农村社会组织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实际状况,比较常见的分类方法是从农村社会组织形成基础出发,按其所从事得基本生活的性质和生活功能进行分类,基本的类型有:农村经济组织,农村政治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农村群众性生活团体,农村教育组织,农村文体和科技组织,农村医疗卫生,农村宗教组织等等。这些组织都构成了整个农村社会组织体系。

由于农村组织的规模相对比较小,活动的区域也局限于村庄和乡域,最大的活动范围也不过跨县,组织间的相互联系也不是很紧密,就其目前发挥的作用来说,还很难将其和城市中的其他民间组织联系起来谈民间组织对中国社会的作用,符合实际的做法是从对农村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民间组织的作用。不论甚么说,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好处的,现在就对农村社会组织的一些认识来谈谈(实话实说,我没有经过调查,有人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说来惭愧,但是现在我不得不去说我现在所知道的这个农村社会组织。这个农村社会组织是一个同学告诉我的,那是他那边有这样的一个组织,他了解的很深入。因此可以说,我现在得来的二手资料也很具有真实性。)

**村有这样的一个组织:资金互助合作社——“摇会”组织

标会,也叫做摇、抬会,是由组织者(会首、会头)发起的一种民间金融互助。一般是一年期,10个人以上参加,每人每月交纳300元,合计就多达几千元,由按约定规则的一个人当月使用。也就是说第一个人有优先得到这笔钱,如果按约定规则的那个人当月不愿意使用,那么他可以转让给那些急需用款的会员,当然,这时候的这个急需用款的会员要向他支付一定的使用费。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这个组织的一些收款和放款规则。如果第一个人按约定规则使用这笔钱的话,那么他就要支付一定的利息,当然,这样的利息都要比当时银行的利息高一些。其他会员在上缴会费的时候也有一定的利息。当然,这时候的利息又要比当时的银行利息低很多。他们就是用这种利息间的差来获取利润。还有一点就是,到该会员用款的时候,如果没有其他人急需使用这笔钱的话,那么他必须要用这笔钱,以致达到放款获取利息的目的。

这样的“摇会”组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如果有哪些人急需用钱的话,在某时候可能很难借到钱,这个时候就可以向会里的组织先借用款。现在农村的农民借钱相对比较困难,虽然说在农村有农村信用社,可以很方便的给广大农民朋友们借钱,对于农民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现在在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一个比较的大的问题就是——农民贷款难。因为现阶段农村信用社不论是从体制还是从其机制上来说都还存在不足,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相对比较少,还有就是农村信用社存在农村金融缺乏竞争,存在一种“垄断”的不好现象,这样就阻碍了农村农民的经济发展。因为,要向农村信用社借钱要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也就是说,借钱的农民要有还钱的能力,如果没有还钱的能力就很难借到钱,因为农村信用社很害怕的就是“呆帐”。或者要有一定的人来担保,当然,担保人也要有还款的能力。这样,一些急需用钱解决燃眉之急的农民用户或者渴望用钱来发展其他以致达到脱贫的农民就很难向信用社借到钱。如此的话,他们就把希望寄托在这种民间组织。他们都会很积极的参加到的这样的一个组织当中来,这样在他们急需用钱的时候也比较容易找到钱。而且用钱做生意也比较方便。当然,这样的组织多是为那些做生意的人成立的,还有就是,只有条件允许的人才能有能力参加,如果经济条件不好的人是没有能力参加。

但是这样的“摇会”组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那就是往往这种组织是一种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没有甚么好的法规来制约,在制度设计上出现漏洞,监督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负面的影响。比如被某些人利用,携款外逃等。这样的组织还有可能存在瘫痪的情况,虽然所用款给了那些真正需要的会员拿去搞其他的事情,以获得更加多的经济效益,然后再连本带利的还给“摇会”,以便资金能够更好的周转。但是我们不能排除每一个会员拿去的钱都能够如期归还,如果拿钱的会员得去的钱做生意或是做其他的事情亏本了,没

有按期归还本钱和利息,这样就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组织也就很难继续维持下去。

但是不管什么说,农村社会组织是一个民间组织,在很多地方都还不够完善,存在着很多弊端。可是它还是有一定的优点,关键是如何运作,使得农村社会组织更加有效的发挥其作用。我觉得,不论是那一个民间组织,他是农村社会组织,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为了广大农民兄弟的利益着想。这样的话,应该坚持“自愿、民主、互利”的原则。在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坚持由农民自愿出资成立合作经济组织,制定章程,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建立社员代表大会制度,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建立真正意义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机制,实现社员之间、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联利、联心、联力。切忌不顾实际、不顾农民意愿的强制联合。这样的农村社会组织才会有序的有利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桂云张蓉主编《农村社会学》,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2:仝志辉等著农村民间组织与中国农村发展:来自个案的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浅谈农村社会组织》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谈农村社会组织。

第三篇:关于农村人才成长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关于农村人才成长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彭青岭 宋银清

摘要目前农村人才成长的孕育、培育、政治、建功环境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认识不够、投入不足、措施滞后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必须在营造宽松的选人环境、高效的育人环境、积极的建功环境、良好的政治环境上采取措施,确保农村人才发展壮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农村人才成长环境问题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保障。近年来,许多地方从本地实际出发,探索开发农村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农村人才总量快速增长,素质明显提高,为农村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才的量和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成长环境已成为制约农村人才队伍壮大的瓶颈,值得认真分析并切实加以改进。

一、当前农村人才成长环境存在的问题

1、孕育环境令人担忧。农村人才的孕育环境,即影响农村人才“孵化”产生的相关因素。由于土地生产比较效益逐年下滑,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脱离土地外出打工,农村各类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一是实用技术人才队伍逐步萎缩。长期以来,农村因其自身庞大的消费市场而滋生了木瓦工、缝纫工、油漆工等一支非常壮观的“手艺人”队伍。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手艺人”群体数量在锐减。据湘西北某县人事部门统计,1998年全县各类手艺人为5392人,到2005年已缩减到2396人,减少了近60%。换句话说,7年来不仅没有补充新鲜血液,反而有近3000名原本掌握一技之长的“手艺人”抛弃原有手艺而涌入了打工队伍。目前,在农村许多地方篾匠类的“匠人”十里八村也难寻到一位。二是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出现断层。以湘西北某县某镇长乐村为例,该村现有村干部5人,平均年龄45.2岁,年龄最大的58岁,8年来该村没有接转一例党团关系,5年没有发展一名党员。从该村的情况可以看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大量本该回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复退军人,他们一毕业、退伍就立即涌向了沿海。现在农村出现的60岁的妇女主任、50岁的团支部书记就充分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三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后继乏人。经过几轮的机构改革,原本体系较为完备且纳入财政支持的乡镇农技推广站、农业科技服务站、农机站已改制为纯经营服务型的农业综合服务站,服务理念已由农业技术服务转变为追求经营效益服务。据湘西北某县人事部门统计,每年参加人事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农技人员,1998年为2100人,2003年为1520人,2005年为960人。同时,据该县人才交流中心统计,毕业返县的农、林、水专业类大中专毕业生,1998年为210人,2002年——2006年返回该县有登记的仅为78人。

2、培育环境不容乐观。农村人才的培育环境即影响农村人才成长壮大的各方面因素。目前培育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管理模式陈旧。由于多年来对农村人才培育的忽视,农村人才并未真正科学、规范地纳入人事人才部门的管理,因此其评价、选拔、使用基本上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没有形成符合农村人才特点的评价、选拔机制,造成了重学历、轻贡献,重职称、轻效益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没有形成。二是培养手段落后。目前农村人才的组织(政府)培养手段十分落后,主要体现在组织不积极,培训内容单一,经费不到位,导致了培训质量不高、效果不佳。正因为没有系统的教学、促学、督学手段和机制,农村人才个人学习环节也基本是空白;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更新,农村人才的创业实践也就难有所创新。三是流通渠道不畅。由于农村人才市场没有建立,农村人才缺乏必要的交流平台,导致了农村人才还是本乡本土所有,呈现条块分割状态,极大地阻碍了农村人才队伍的发展。

3、政治环境差强人意。近几年来,尽管“大人才观”不断深入人心,农村人才相应政治待遇逐年提高,但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概念模糊。农村人才的科学涵义包括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三支队伍。但现实中,农村实用人才作为人才队伍一部分的认识没有形成,由于认识的偏差导致了工作的滞后,农村实用人才长期被忽视和边缘化,本应该与其它人才平等享有的职称评定、休假深造等待遇难以落实保障。二是底子不清。由于长期受“小人才观”的影响,农村人才台账等基础性工作进展缓慢,人事部门对本地农村人才的总量、结构、特色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农村人才现状仅有轮廓性的认识,这也是目前农村人才政治环境得不到明显改善的一个重要原因。

4、建功环境亟待形成。主要表现:一是激励机制亟待建立完善。“国家—省—市—县—乡”的奖励表彰层级因缺少乡一级而不完整;推优、表彰等奖励手段应用较单一;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选拔使用的机制也未建立,甚至原来已有的选拔使用渠道如录干、提拔为乡镇站所负责人等渠道也因种种原因而取消,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村人才的积极性。二是激励作用亟待充分发挥。目前,有许多农村人才在农村广阔的舞台上干出了不同凡响的另一片天地,但是,社会舆论不宣传他们,周围的乡亲不理解他们,政府又没有搭建有效平台让他们“以身说法”来示范,使他们处于一种孤立无助的状态,不利于农村人才创业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二、影响农村人才成长环境的原因

1、认识不够。农村人才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决定农村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关键在于是否优化了农村人才的成长环境。因此,改善农村人才成长环境是培育亿万“有觉悟、懂技术、善管理、勤创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力军的战略举措。但有部分单位和领导对改善农村人才成长环境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将改善农村人才环境问题摆上议事日程,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清晰的工作思路;没有把改善农村人才成长环境工作列入社会整体人才资源开发范围的工作统筹考虑、安排,对工作的重视仅停留在表面上。突出表现为“四多四少”:强调困难多,主动解决少;放任自流多,组织指导少;口头支持多,服务措施少;形式主义多,实际效果少。说到底,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工作只于被动应付、主动探索研究农村人才队伍环境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太少,因此制约了在实践中改善农村人才成长环境的能力。

2、投入不足。投入不足是限制农村人才成长环境改善的“瓶颈”。首先是资金投入不能适应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表现在没有给农村人才创业及做大事业提供优惠信贷“绿色通道”,制约了农村人才的孕育及发展壮大;农村人才的激励表彰经费和各项必须的培训经费没有纳入县、乡两级财政的预算,处于一种“有就给,没有就自己想办法”的自然状态,直接导致了目前县、乡对农村人才的科技培训开展得少而又少。县级财政都无法保障,乡镇街道根本就没有专项经费,因此培训数量难以保证、质量难以提高,农村人才对新科技、新技术、新项目难以掌握。其次是政府投入的工作精力难以保障。目前,县、乡政府虽然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成立了县、乡两级农村人才开发领导小组,但工作方向性不强,工作中对基础建设投入资金筹措、农村建设规划等硬件建设抓得比较多,而事关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农村人才培养、农业一线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大户示范作用的发挥等改善农村人才环境建设的有效举措思考、实施得少;人事、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缺乏必要的横向沟通、联系,部门囿于自有职能,各自唱独角戏,不能形成合力,因此工作难见成效。再次是农村人才自身重视不够。改善农村人才成长环境,光依靠政府投入肯定不行,农村人才自身必须提高觉悟,主动参与到环境改善的大气候中来。同时也要积极监督政府在改善环境上的作为,发现问题,善意批评指正,群策群力做好农村人才环境改善工作。目前农村人才自身觉悟还是较欠缺的,一部分农村人才只埋头于自己的“责任田”,对带动致富等缺乏必要的责任与良知思考;更有部分人对政府主导的各项改善环境活动不支持、不参与,甚至公然抵制、诋毁,使政府处于“两难”境地。

3、措施滞后。一是保障措施滞后。农村人才队伍的培养培训、选拔使用、评价激励、待遇保障等措施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比如由于调查摸底工作不扎实,目前县、乡在制定“十一五”人才规划时,对农村人才成长环境改善仅仅提出了近期要达到的目标,而具体落实措施却很少,不利于操作,因此指导意义很有限;在选拔使用上,九十年代以前优秀的村干部、乡镇企业家可录用为国家干部、聘用为乡镇站所负责人。但现在以上渠道已经消失,而新的渠道——优秀农村人才录用为国家公务员人数又极其有限,人事人才部门对新的选拔任用渠道缺乏创新与探索精神;在评价激励上,至今仍缺乏公正、有效、客观、统一的农村人才评价标准,激励手段应用多停留在发文表彰上,过分单一,起不到效果,激励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等;待遇保障上,农技人才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早已成为“自谋生路”的普通一员,农村基层干部工资财政发放还仅限于农村党支书与村主任,范围狭小并且还处于摸索完善阶段,农村各类实用人才目前享受到的优惠待遇还仅限于国家农业税取消的政策等。二是宣传舆论滞后。目前,县乡由于过分追捧GDP,把招商引资功臣、民营企业老板等纳税大户尊为“坐上宾”,各种宣传媒体也总是瞄准他们,而冷落了广大默默耕耘于“三农”一线的农村人才。三是开发机制滞后。目前,支持农村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各种机制仍未形成。比如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等农村人才的补充机制就很不完善,国家的相关政策如“三支一扶”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效果还不明显。

三、改善农村人才成长环境的对策

1、拓宽视野,营造宽松的选人环境是根本。农业是需要较大投入的应用型产业,需要有一大批能够常年活跃在大田埂、农户间,有一技之长、懂经济、会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作支撑。当前在农村,这些人并不缺乏,缺乏的是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让其整体效能发挥出来。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要在实施“人才兴农”战略过程中,从根本上更新人才观念,以实用实效为原则,扩大视野选人才。一是降低门槛,充实农村人才库。要打破学历、身份、年龄限制,把技术和效益作为选拔农村人才的主要标准。在选人方式上,改基层推荐为全面普查,避免人才遗漏。目前最迫切的是组建包括种植、养殖、加工、经纪等行业和门类人才的农村人才库。二是梯次分类,理顺管理权限。对入库的人才,要细分为实用拔尖人才、农民技术员、普及型农民技术协会会员等类进行动态管理。实用拔尖人才应以创办本地农业龙头企业的种养加专业户为主,由县委、县政府管理,承担全县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引进推广工作,对全县起示范带动作用;农民技术员应以初等规模的生产大户为主,由乡镇管理,负责本乡镇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农技协会会员应以有专长的生产“能人”为主,在协会内搞好技术交流,并帮带周围农户。三是建立网络,不断扩大队伍。人事人才部门要在乡镇普遍建立人才工作站并在农民技术协会中确定人才信息员,及时收集各类人才信息资料,将新发现的人才迅速纳入管理。同时,人事人才部门要定期对农业人才分类需求进行统计,便于各类人才资源的统筹调配,保持农村人才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2、多措并举,营造高效的育人环境是关键。要实现农村人才总量和人才素质的同步提高,培养教育是主要途径。目前要结合实际,多措并举,采取大面积培训人才的方法来改善农村人才培育环境。一是走出去培训。可以采取与农业类高校联合开办农村实用人才学历培训班的方法,培训骨干农村实用人才;针对部分农业龙头企业中高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可以有计划地选送一些有潜力的农村技术人才到农业院校进行深造。在送入院校培训的同时,还可以组织农村人才专题赴外地参观学习无土栽培、滴灌、反季节蔬菜种植等高新农业技术,通过参观学习,使他们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二是请进来培训。对于一些新引进的品种和项目,要采取政府出资和企业出资相结合的办法,有目的地引进国内外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手把手的传授技术。此举在提高农村人才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也使农村人才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时俱进地转变思想观念。三是产业链上培训。为进一步加强培训的针对性,要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与产业化生产结合起来,由农产品销售或加工龙头企业负责,对原产品供应地的生产大户进行新技术应用培训,再由生产大户对农户进行培训。通过“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递进式培训,实现农村人才素质和农产品质量共同提高的“双赢”效果。

3、加强管理,营造积极的建功环境是核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农村人才建功立业,是加强农村人才管理的核心。一是动态管理,末位淘汰。县、乡两级政府每年要对农村拔尖人才和农业技术人才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目标应以新品种推广规模、经济效益为重点,年终统一考核。目标任务完成好的,要纳入上一级别农村人才管理范围;连续三年任务完成差、整体考评位次靠后者,降入下一级别管理,直至剔除出人才库。通过动态管理,达到激发农村人才创业积极性的目的。二是搭建平台,鼓励创业。要在农村人才中广泛开展带头学科技、带头用科技、带头发展经济、帮助群众依靠科技致富的“三带一帮”活动和“乡土创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农村人才的创造热情,促进农村人才整体效能的发挥。三是评聘职称,荣誉激励。要从鼓励创业的角度出发,继续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以职称定技术等级,凭技术等级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如高级农艺师,可以享受优先申报项目、优先获得农业开发扶持资金等待遇,以此调动有实力的农村人才富而思进、小而做大的创业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让拥有技术职称人员的多少成为各类农业技术协会实力和资信程度的象征,引导各类农业技术协会和广大的农村人才自觉重视“绿色证书”的作用,主动参加农民职称申报评审。

4、做好服务,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是保障。良好的政治环境是保证广大农村人才健康成长的基础。为此,一是大力宣传,营造氛围。要通过各类媒体,大力宣传优秀农村人才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农村人才、尊重农村人才的良好局面。具体可以通过在各类报刊、电视台发优秀农村人才通讯、在电台开办优秀农村人才群英谈专栏、编发优秀农村人才事迹简报、制作优秀农村人才创业专题片等形式加大宣传,营造“支持农村人才干事业、支持农村人才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联系,解决困难。要采取领导与个人、单位与协会结对子的联系办法,加强县、乡两级领导、涉农部门与农村人才的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现实突出问题。三是合理使用,政治上优先。对那些成绩突出的农村人才,在政治上,要实行“三优先”,即优先列为党员发展对象、优先选配为村“两委”班子成员、优先推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良好的政治环境可以为农村人才创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能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创出一条新路子,其社会效应巨大而深远。

作者简介: 彭青岭(男,1976年12月生,经济师,湖南澧县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经济师)

宋银清(女,1978年12月生,湖南澧县县委办公室干部。)

第四篇:加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思考

加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思考

加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思考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社会组织立法,规范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凸显了党中央对于社会组织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殷切期望。如何确保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并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加强社会组织监管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已成为各级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现结合我县社会组织监管的现状,笔者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作了如下浅显思考:

一、**县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组织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功能作用日益彰显。我县社会组织登记注册范围逐年扩大,包括行业协会、商会、学会、专业团体等多个种类,数量以每年5%-10%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县共有社会组织141个,其中社会团体48个、民办非企业单位93个,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有别、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

二、当前我县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政社不分。一些社会组织官办色彩浓厚,有的就是政府部门组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在运作网络、资金来源、人力资源等方面都严重依赖政府,作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在发挥作用;有的甚至截留政府部门权力,严重偏离了社会组织的本质属性。如今年被列为清理整顿重点对象的5个行业协会中,国家公职人员兼职的有5个协会共10人。

2、扶持不力。一是对社会组织在税收优惠、财政支持、人才队伍、社会保险、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等方面缺乏明确政策规定及相应的激励措施。大多数社会组织很难得到资金、场地、技术、项目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二是政府职能转移不到位。有些自上而下建立的专业协会,承担了部分行政管理职能,除了工作经费来自会费外,其性质仍类似主管部门职能机构。三是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不健全,造成社会组织在获取资金与资源、承接相应职能等方面承受了巨大压力。四是发展资金匮乏。社会组织本身会费收取难,服务收入少,自筹经费能力弱。五是因福利待遇低,难以留住所需人才。

3、监管缺位。由于登记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体制,业务主管机关不愿承担其应当承担的职责,导致对社会组织没有统一有效的监管机制。因准入门槛过高,很多社会组织在工商机关作为企业组织进行登记注册,甚至有些社会组织未经批准自行成立并开展活动,造成监管不到位;而且内部管理不规范。目前全县有9个行业协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公职人员兼职、财务人员无资质、使用票据不规范等问题,其内部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均带有明显的行政化倾向。

三、推进我县社会组织监管创新的建议

1、改进和完善管理体制创新。建立社会组织议事协调机构,及时研究解决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社会组织协调机构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信息沟通,掌握社会组织动态,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强登记管理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的密切联系,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监管的管理合力,从“严审批、宽监管”向“宽审批、严监管”模式转变。

2、构建社会组织政策扶持体系创新。一是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建议制定出台《**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施意见》,强化契约式管理,明确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内容,将购买公共服务的费用纳入预算。二是探索建立政府委托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管理机制。积极稳妥地将政府各部门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性职能、市场监督与技术性职能,通过委托、授权等方式依法转移给有资质有能力的社会组织承接。三是制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减免的税种、幅度作出科学界定,实施分类引导;简化税收优惠申请、审批和监管程序。四是建立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建议设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由县民政局管理,用于支持社会组织举办社会公益事业、社会组织培育、人才队伍建设、优秀组织和个人表彰等方面。

3、探索适合社会组织发展的监管制度创新。一是改革双重管理体制。除少数有特殊职能的行政部门外,其他部门原则上不再作为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社会组织可以依照有关程序直接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二是放宽社会组织准入条件。拓宽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领域,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学校、民办养老机构、民办科研机构、民办体育机构,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三是明确分类发展和管理的政策措施。优先发展公益慈善类组织,鼓励发展民办非企业单位,改革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积极鼓励扶持城乡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学术性社团。对合法登记的社会组织,要正确引导、积极扶持;对违规违纪的社会组织,要严肃查处、依法规范。四要建立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建立社会组织考评制度,理清各部门职责,明确监管责任。加强对行业协会的经济责任审计。探索建立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社会组织的评估机制,强化资质审查、跟踪检查、绩效评估。

4、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创新。一是有序推进政社分离。聘用和选举按照社会组织相关法规规定的章程来操作,使其主体、机构、职能、资产、场所、人员与行政部门彻底剥离,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二是努力培养社会组织的专业人才。对我县社会组织人事管理、专业培训、继续教育、人才评价、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作出明确规定,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组织人才不足的问题。三是完善社会组织内部监管机制。完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和民主决策、财务管理、重大事项报告和接受捐赠公示等制度。四是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筹建**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打造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专业培训、技术孵化、投资融资、管理咨询等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县社会组织网和基础数据库,为社会组织提供信息采集、发布、交流等公共信息平台,开通网络服务窗口,简化服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便民服务。

第五篇:发展农村社区社会组织

顺应新形势促进新发展积极探索

发展农村社区社会组织

.顺应农村社区发展的新形势,广西壮族自治区积极探索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新路子,不断拓展社会组织发展的新领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2006年以来,自治区民政厅在玉林市兴业县石南镇东山村大云社区、葵阳镇四新村德礼社区、卖酒乡党州村党州社区、蒲塘镇蒲塘社区、石南镇凤山村大厦社区等5个农村社区开展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试点工作。目前,5个社区登记社会组织24个,备案社会组织15个,形成三种发展模式一是“中心(站)”模式,如“葵阳镇四新村德礼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中心包括禁毒禁赌协会、妇女协会,综治委员会、调解委员会,治安巡防队、环卫队,妇女互助小组、理财小组等10多个组织,二是“村民之家’模式。如“卖酒乡党州村党州社区村民之家”,包括豆腐加工协会等4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3个文体娱乐队和1个互助协会等.三是“村民理事会”模式。如蒲塘镇蒲塘社区按地缘划分自发组建东门街理事会、西门街理事会、南门街理事会、北门街理事会,4个理事会负责联系社区内奖学助学协会、道德诚信协会和蒲螗文娱体育俱乐部,民主管理社区内的大小事务。这些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广泛发动社区成员利用自身资源和能力,通过自觉、自助、自治的社会活动,解决村民的困难和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二是促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三是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城乡和谐,四是丰富群众生活,培养新型农民。这些成效,显示出了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勃勃生机。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当地党委政府从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的高度,把发展农村社区社会组织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将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工作列入重要日程,专门下发文件,明确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领导小组同时是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求试点乡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该县分管领导多次深入试点社区,现场指导工作、试点乡镇也将试点工作作为亮点工程未抓。民政部门更是把试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全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典型经验

下载浅谈农村社会组织成长问题之思考毕业论文(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农村社会组织成长问题之思考毕业论文(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之思考毕业论文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 完善铁路运输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之思考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专业 年级 学校摘要 财务风险客观地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企业对财务 风险认识不足,管......

    农村数学教学之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杜明科 摘要当前在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数学教材中部分内容脱节、农村初中学生主体意识淡......

    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之思考

    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之思考借着中央对农村政策性倾斜不断加强的强劲东风,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了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让农民朋友在新农村建设中受益匪浅。近几年来,丰山镇各......

    关于农村风俗问题的思考

    关于农村风俗问题的思考 申育林  2012-08-27 10:15:34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4期 摘要:农村风俗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民生活质量,造成铺张浪费的重大问题。从农村风俗......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问题思考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西航港街道办事处 朱礼学一、房屋与宅基地确权主要存在的问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和探索,西街办在大力......

    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和思考2011

    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调查与思考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农村文明与富裕的基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

    关于农村彩礼相关问题的思考

    关于农村彩礼相关问题的思考 [内容摘要]农村彩礼问题由来已久,虽然《中华人和共和国婚姻法》以及《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对彩礼问题作出了相......

    农村问题之赡养刻不容缓

    外国语学院 社会实践报告农村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关于筻口镇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的社会调查与研究院系: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班级:1004班 调查人姓名: 学号:2012年08月26日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