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筹兼顾体现执政能力和水平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依据政党、国家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性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党对于国家的领导主要体现为政治核心和社会整合作用,就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兼顾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的一
个战略方针。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变革中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诸如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行业之间与群体之间差距等成为突出的问题,农民增收缓慢、就业压力增大、城乡困难群众较多等加剧了社会成员的利益冲突。这些新的情况,凸显了统筹兼顾的战略意义和操作价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把握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提出兼顾各方面群众,妥善处理改革进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拓展了统筹兼顾方针的对象和范围。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25年来执政规律的新认识、新归纳。执政党只有做到统筹兼顾,才能善于领导。这里的关键是,必须把执政党领导能力和水平转化为统筹兼顾的执政机制。在总体把握上,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在具体实践上,坚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积极稳妥,全面准确。从而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统筹兼顾,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统筹兼顾有许多不同。坚持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必须重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兼顾,协调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执政党的作用体现为全面谋划,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今天讲统筹兼顾,不是计划经济、一平二调,也不是抽肥补瘦、抽多补少,更不是平均主义、齐头并进。
而是发展快的地方加快发展,发展慢的地方大步向前跨越。当年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让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发展到一定时期,积累了相当实力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正是一个统筹兼顾的实践过程。
在统筹兼顾的执行机制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体现在尽最大可能满足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及其内部利益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各项改革措施都必须使人民总体受益,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等不同方面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顾及方方面面又要注重突出重点,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关注对社会困难群体和特殊利益群体的保护。
统筹兼顾以人为本,主要通过政策平等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对各类人才要一视同仁地提供服务,资源运用要平等开放,合法权益要同等保护,创业活动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使其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确立劳动、知识、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体现尊重创造、鼓励成功、肯定财富。
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地方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不能一切事都由中央包办、政府包办、领导包办、上级包办。
第二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不断提高执政水平重庆巴南区委宣传部 施硕党的执政能力,是党在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及社会事务的本领。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执政理念。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的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这是对我们党执政理念的精辟概括。中国共产党能够能成为执政党绝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偶然的,她是几代共产党人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没有阶级利益的政党,她的利益就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如果缺乏对这一执政理念的深刻认识,执政能力建设必然是盲目的、不清醒的。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必须认真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着力于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党在制定和实施路线、方针、政策时,要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坚决惩治~,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
二、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执政基础执政基础是检验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否科学的一个基本指数。一个政党执政除了必须有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外,由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等要素所构成的政治基础,也是执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巩固执政基础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我们党的最大执政基础就是与群众血肉联系,而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告诫我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绝不能就能力谈能力,而是要从巩固和加强执政基础上下功夫。“执政能力”从本质上反映的就是党和群众的关系,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党群关系的密切程度决定了党执政能力的强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利益关系大调整中出现了大量新的矛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如何使权力的实施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如何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等问题,已迫切地摆到了我们党面前。因此,执政党应当千方百计地增强执政基础,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地做好事。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而绝不脱离群众,绝不贪图安逸,绝不以权谋私。
三、紧紧围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执政要务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必须看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问题、国有企业和教育体制改革问题日益突出,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只有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更好地体现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到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不仅是指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科技教育及各类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等的全面进步。只要我们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切实把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我们党就有了长期执政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
四、努力完善“以人为本、依法执政”的执政原则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既是一种对最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又是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肯定最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我们就要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
第三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不断提高执政水平重庆巴南区委宣传部 施硕党的执政能力,是党在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及社会事务的本领。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执政理念。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的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这是对我们党执政理念的精辟概括。中国共产党能够能成为执政党绝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偶然的,她是几代共产党人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没有阶级利益的政党,她的利益就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如果缺乏对这一执政理念的深刻认识,执政能力建设必然是盲目的、不清醒的。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必须认真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着力于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党在制定和实施路线、方针、政策时,要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坚决惩治~,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
二、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执政基础执政基础是检验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否科学的一个基本指数。一个政党执政除了必须有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外,由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等要素所构成的政治基础,也是执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巩固执政基础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我们党的最大执政基础就是与群众血肉联系,而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告诫我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绝不能就能力谈能力,而是要从巩固和加强执政基础上下功夫。“执政能力”从本质上反映的就是党和群众的关系,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党群关系的密切程度决定了党执政能力的强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利益关系大调整中出现了大量新的矛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如何使权力的实施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如何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等问题,已迫切地摆到了我们党面前。因此,执政党应当千方百计地增强执政基础,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地做好事。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而绝不脱离群众,绝不贪图安逸,绝不以权谋私。
三、紧紧围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执政要务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必须看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问题、国有企业和教育体制改革问题日益突出,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只有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更好地体现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到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不仅是指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科技教育及各类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等的全面进步。只要我们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切实把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我们党就有了长期执政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
四、努力完善“以人为本、依法执政”的执政原则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既是一种对最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又是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肯定最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我们就要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充分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一个社会,只有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才能使其社会成员有一种尊严感和自豪感,才能使良好的社会秩序得以建立,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作为执政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在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上,起着倡导作用,使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全社会深入人心,使我们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更有理性,更有活力。中国是一个法制国家,要真正把“以人为本”执政原则坚持好、贯彻好,要把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好,建设好,必须要有强大的法律做保障,大力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我们党的领导是靠执政来体现,依法执政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要创新。我们必须要依法执政,才能不断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五、努力营造“和平、发展”的执政环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执政党对执政环境的正确把握和对执政使命的深刻认识。当今世界的主题就是和平与发展。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单边与多极的矛盾和斗争也日益加剧。这种发展、变化和竞争,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党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本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经过对国际国内形势认真分析、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科学判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失去执政地位,尽管原因十分复杂,各个党的情况也很不相同,但未能正确应对执政环境的变化,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着力于准确地把握执政环境的新变幻,深刻认识党的执政使命和具体任务,增强长期执政的忧患意识,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和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从应对复杂局面,拒腐防变、抵御风险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刚刚闭幕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我们党建设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要善于总结自己八十多年奋斗历史,善于借鉴其他政党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善于思考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在学习、实践和总结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才能不同于其他政党,才能以造福于国家与人民而执政。我们衷心的祝愿我们的执政党在自己的今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开创历史的新篇章。
第四篇:信访工作体现执政特色
信访工作体现执政特色.txt52每个人都一条抛物线,天赋决定其开口,而最高点则需后天的努力。没有秋日落叶的飘零,何来新春绿芽的饿明丽?只有懂得失去,才会重新拥有。信访工作体现执政特色
时间:2010年02月24日 16时37分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记者 王楚 刘泰山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信”字是由“人”和“言”组成的,“访”字是“言”字旁加个“方”字,也就是说,党和政府设立信访局,就是要给老百姓提供一个讲话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信访部门是最能体现执政党执政特色的部门,解决信访问题就是不断改进工作、完善工作的过程“信访”这两个字很有特点,“信”字是由“人”和“言”组成的,“访”字是“言”字旁加个“方”字,也就是说,党和政府设立信访局,就是要给老百姓提供一个讲话的地方,而且是讲那些难以解决问题的话的地方。
信访部门是最直接联系群众、最直接倾听群众意见、最直接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部门,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的部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最能反映执政党执政特色的部门。在这里,能听到各种各样的群众意见和呼声,能听到政策执行过程中群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重视信访工作就是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信访问题就是不断改进工作、完善工作的过程。
去年,是广东省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是政治上大事多、喜事多、敏感节点多的一年,也是社会矛盾集中凸显、信访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全省信访系统的同志们踏实工作,不断创新,全力解决新时期、新阶段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群众信访量大幅下降,把经济发展最困难之年变为信访工作最有作为之年,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实现并且超额完成预期目标立了大功。
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广东省依然会处在社会矛盾集中凸显期,各地各部门和信访系统要更加重视做好信访工作,为广东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出应有的贡献。
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使信访工作真正做到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经常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信访群众的角度去换位思考,以满腔热忱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适应新时期、新阶段信访工作的新需要。不断完善“网上信访”等新方式、新载体,要努力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变守门待访为主动探访,以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力度,提高信访工作效能。
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使信访工作更有制度保障。要注意把工作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制度化、规范化,使其更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推动全省信访工作再上新水平。进一步加强信访干部队伍建设,为信访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信访干部要加强学习,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优秀典型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以后,不仅其他部门的同志要到信访部门来学习锻炼,信访部门的同志也要到其他岗位去锻炼学习,以努力打造一支能够更加胜任新时期新任务需要的信访干部队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月21日到省信访局调研时说
第五篇:执行力是执政能力重要体现
执行力是执政能力重要体现
李章军
执行力,简单说,就是做,就是落实,是连接目标和结果之间最关键的一环。再好蓝图,没有强有力的执行,都是纸上谈兵。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干部执行力的强弱,对本地区、本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执行力强,就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执行力弱,势必贻误时机,影响发展。执行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执政能力,最主要、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其执行力,从根本上讲就是提高干部贯彻落实政策、计划的能力。执行力是检验干部素质高低的试金石,执行力弱,是不合格、不称职的表现。
执行力能够转化为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竞争力和创新力,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状况。在邳州,人们看到了强化干部执行力建设带来的积极变化。正是依靠过硬的干部执行力,邳州这个历史上有名的革命老区、洪涝灾害频发地区,连年跨越,持续攀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这是强化干部执行力成效的生动诠释。
当前,有的领导干部在提升执行力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理解政策不全面,执行决策不坚决,把握政策不准确;习惯于机械照搬,创造性开展工作能力不强,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能力不强;工作缺乏积极性、创造性、预见性,扎实推进工作的能力不高。强化干部执行力,需要提高干部的学习能力。“学”,应把干部的学习培训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干部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使干部有学习的压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好之余,还要抓好成果运用。“用”,是从用人导向入手,把学习能力强弱和执行力强弱作为各级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从用人机制上促进干部增强执行力。
强化干部执行力,靠好的制度和机制作保障。执行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和完善的制度很多。比如,要建立主体明确、职责清楚、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制,把职责明确到岗,责任落实到人;要界定决策失误、执行失误与失误主体之间的对应关系,细化责任认定;要研究出台奖勤罚懒、用能去庸的措施;要勇于治“虚”、治假”,敢于治“漂”、治“浮”,切实做到知实情、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通过制度完善,使执行有章可循,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压力,从而改变不执行不作为的不良工作作风,强化干部的执行力。
强化干部执行力,督查机制也必不可少。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干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大对不在状态干部的查处力度。邳州强化干部执行力建设之所以能取得成效,与当地的“民评官”做法以及人民评议员的作用密不可分。有效的监督制约,对强化干部执行力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各级干部认识到,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变“要我工作”为“我要工作”。
强化干部执行力,还得坚持动真碰硬。盯住不落实的人、抓住不落实的事,无实效就无实职、不进位就挪位子……要让广大干部意识到,不强化执行力,满足于“撞钟”者,不仅贻误事业,而且也会害了自己。
干部的执行力,体现在以高度责任心“干”出新成绩上,体现在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拼”出新成果上,体现在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谋”出新思路上,体现在以身作则的态度“带”出新气象上。越是发展的困难时期,越是改革的关键节点,越需要坚强有力的干部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