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的几点建议
关于在建立健全公安交警队伍
绩效考核机制方面的思考
高平市公安局交警大队
执法规范化建设开展以来,我队在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有力地推动了公安交警队伍正规化建设和各项业务工作的全面发展。而在当前的绩效考核中,最主要的措施大都是考核结果与经济奖励、评先评优等挂钩,随着执法规范化建设、队伍正规化建设等机制的日臻严格和完善,这些措施已不适应交管工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考核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交警队伍绩效考核机制,增强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当前各级公安交警部门必须严肃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结合本单位在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方面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见解和看法。
一、充分认识绩效考核的重要意义
绩效考核机制是公安交警队伍建设的长效核心机制,是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和队伍正规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整个公安交管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地位。实践表明,绩效考核机制作为新形势下公安交警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具有多方面 1的功效和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通过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量化工作任务,明确目标导向,使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形成管理队伍的整体合力,确保各项公安交管工作目标的完成。
(二)通过建立以工作业绩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确立功绩晋升机制,正确评价民警的工作实绩和德才表现,为民警调整职务和警衔、立功受奖、离岗集中培训提供依据。
(三)通过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保障政令、警令畅通,全面提高队伍的战斗力,有力推进公安交管工作的正规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建设。
二、积极探索建立科学适用的绩效考核机制
近年来,公安交警部门在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初步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绩效考核方法。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绩效考核机制仍不健全,过于注重年终考核查台帐,临时抽考和实地考核不多,以此评定一个交警部门的全年工作绩效,致使下级部门为应付考核而恶补台帐,甚至做假台帐。同时,目前的考核大都实行提前下发目标考核细则的方式进行,让下级部门在短时间内对照考核目标“按部就班”地进行“亡羊补牢”,造成年底疲于应付、忙于考核的不良问题。此外,通常情况下,考核多分组进行,考核组成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尺度把握不一,再加上一些个人感情介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核的公平和公正。
随着公安网络的发展,一些地方对开展专项工作尝试进行网上考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致使一些部门为应付考核而编录更多的信息,甚至编录假信息、假电子台帐等等。因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保障绩效考核机制的整体有效运行,应当注意以下方面:
(一)推行网上考评与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模式。科学的考评机制是发挥绩效考评最大效能的保障,基层公安交警部门在服从上级公安机关安排部署的同时,还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切实行可行的考核目标。要逐步探索推行网上绩效考核和实地检查的模式,可采取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网上考评和实地检查、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日清、周清,月度目标、年度考核目标等形式,实现考核的日常化,精细化,逐步取消年度集中考核的模式。同时,要确保绩效管理目标与交警工作的实际的适宜性,在月度考核目标、年度考核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首先应确保单位的共性目标切实可行,然后再根据自身工作实际,制定详细的业务目标。此外,单位绩效考核小组在具体考核时应将那些非常重要,且目标上没有的项目主动列入考核范围,制定与考评结果相应的、严格的奖惩措施,配合各项监督措施,确保绩效考核机制取得实效。
(二)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绩的原则。坚决克服和纠正一些明显不切合实际的工作量化指标,防止“老实人吃亏、造假出政绩”现象的发生。
(三)建立和完善与之配套的组织、纪律、监督、激励等保障措施。科学出台一系列与绩效考核机制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与警务督察、内务管理和效能建设等相结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抓落实。
三、建立与队伍规范化建设相配套的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切实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如何运用好考核结果是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的核心,是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机制作用的关键。从近几年绩效考核机制运行的情况看,省级公安交警部门对市级公安交警部门、市级公安交警部门对县(区)级公安交警部门,采取前几名通报表扬、按等次给予奖励,后几名通报批评、连续三次排名末位的建议其上级对主要领导予以调整,将年终绩效考核的结果与其所属公安局年终绩效考核的结果挂钩等做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绩效考核的结果在与民警的奖惩措施方面大多没能很好的配套,奖惩挂钩没有到位,特别是在晋职、晋级方面和立功授奖等方面与考核结果没能较好的衔接,这些都影响了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为使绩效考核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除要继续完善上级对下级的绩效考核机制外,重点应抓好绩效考核的结果的运用与民警的奖惩相挂钩。
一是完善考核结果与民警的政治待遇挂钩机制。要真正
体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能上能下”的原则,把考核结果与用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作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使考核结果与每个民警的政治待遇、干部任用直接挂钩,让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同志“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保障,待遇上有落实”,真正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二是完善考核结果与民警政治荣誉挂钩机制。把绩效考核的结果作为立功嘉奖的主要依据,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
三是积极探索绩效考核结果与民警经济利益挂钩的新办法。积极争取上级和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采取一事一评比、一事一奖励等多种形式,使想干事多干事的民警真正得到实惠。
四是完善考核结果与民警惩处挂钩机制。本着奖励为主的原则,根据各岗位的工作特点和工作标准,制定完善绩效考核结果与黄牌警告、离岗集中教育培训相结合具体规定,使绩效考核机制的激励与惩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五是加强民警信息化应用水平和能力。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民警绩效的评估发现其优势和不足,然后再根据工作需要和民警的具体情况来制订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升计划。所以说,公安交警高绩效业绩的取得,从根本上还要取决于高素质和高能力的民警的共同努力。目前
对于公安交警来说,推行网上绩效考核工作最根本的问题还要加强对民警业务素质和信息化应用技能的考核训练,激发民警的潜能和工作热情。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队伍建中存在的民警素质普遍不高、技能水平有限的问题,才能确保绩效考核的有效推行使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绩效考核制度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四日
第二篇:进一步健全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几点建议
进一步健全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几点建议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坚持“人以为本”构建民调机制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营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是政法、综治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建设“平安天水”的核心。近年来,天水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维护社会政治稳
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分析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机制,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努力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确保了全市社会政治稳定。2001年以来的4年间,全市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8056起,疏导化解7768起,调处成功率达96.4。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人以为本”,从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入手,坚持“标本兼治、创新机制”,积极推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才能实现社会政治的持续稳定。为此,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机构统一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参与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继续坚持和完善已建立的各项工作制度,严格实行责任制,努力推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天水市各级党委、政府认识明确,各级领导干部已开始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到群众中去广泛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及时发现矛盾纠纷,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特别是党政领导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重大矛盾纠纷认真加以解决,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司其职,积极主动地做好本系统、本部门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他们学习“枫桥经验”,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进一步健全完善反映矛盾纠纷的基层信息网络和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的预警机制,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努力做到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及时发现和掌握影响社会稳定的动向,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他们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主动听取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按照法定程序表达自己的诉求,督促有关部门依法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努力把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向法制化轨道推进。
坚持“严打”方针高压刑事犯罪
“严打”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也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一种特殊手段,是保持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的有效措施之一。多年来,天水市各级政法综治部门坚定不移地贯彻“严打”方针,有效地遏制了刑事犯罪高发的势头,保持了治安大局的持续稳定。总结数10年来“严打”斗争的经验,要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的持续稳定,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严打”方针的经常性工作机制。针对这一问题,天水市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后,决定从五个方面予以突破。
一是建立及时准确的治安形势分析预警机制。准确把握刑事犯罪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为及时准确打击犯罪提供客观依据,增强打击和预防犯罪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建立科学的工作决策机制。不断改进“严打”方式,坚持把集中打击与经常性打击紧密结合,适时开展必要的集中行动和专项行动,把“严打”方针体现在日常侦查破案、批捕、起诉、审判和刑罚执行等各个环节,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三是建立正确的运用刑事政策机制。坚持依法从重从快原则,对严重刑事犯罪既要做到按照法律程序快捕快诉快判,又要做到严之有理,严之有据,严之适度,严之有效,增强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震慑力。同时,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实行轻缓的刑事政策,以取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四是建立和完善政法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进一步规范政法部门的执法行为,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协作配合机制,形成协同作战的整体合力,使“严打”日常工作高效运行。五是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健全和完善政法机关内部管理制度,严格实行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强内部监督。同时自觉接受权力机关监督、法律部门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努力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好范文版权所有
坚持群众路线筑牢防控体系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党政统一领导,综治组织统一协调,以公安机关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区和单位内部防范工作为基础,以案件多发人群、区域、行业、时段为重点,综合运用防范、管理、控制、打击各种措施,不断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控制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具有治本效应的预防犯罪战略。近年来,天水市各级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初步实现了思想观念、工作部署、力量配置、工作机制、考核评估等方面从以打击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人防、物仿、技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工作格局,治安防范和控制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平安天水”对这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治安防控能力,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为此,天水市提出:要继续大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严守治安防控前沿阵地;因地制宜、创造性地采用多形式构建治安防控体系;充分调动人
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工作的积极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探索治安防范群众化、社会化、职业化的新路子。公安机关要在整合警力资源,调整警力结构上下功夫,要做到精简上层,充实基层,警力下沉,警务前移,把警力最大限度地推向社区、街面和要害部位,努力建立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警务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继续建立健全和完善以“四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治安防范工程、以“110”报警服务系统为依托的“点、线、面”结合的社会面控制工程、以人防、物防、技防为一体的单位内保工程、以农村基层组织为骨干的农村治安防范工程和公路、铁路沿线、旅游景点为重点的治安防控网络,同时要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治安防控体系,切实提高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各级综治部门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治保、调解员、民兵和治安积极分子的作用,加强专业保安队伍、专职治安巡逻队伍、社区综治员队伍、楼院看护队伍、治安信息员队伍等群防群治力量,实行义务巡防、联户联防、邻里守望、轮户值日等治安防控模式,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打击犯罪。
加强基层建设夯实“平安”基石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推进“平安天水”建设的着力点也在基层。天水市明确指出,要努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按照中央、省、市委的要求,切实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办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治安防控体系的指挥协调机制,发挥整体工作效能。切实加强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以及村(居)委会、治保会、调委会的机构建设、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使全市逐步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基层政法、综治队伍为骨千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网络。要建立健全综治工作机制,使基层综治工作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管理体制等方面锐意创新,积极进取。要充分发挥各级共青团、妇联、教育、工商、文化、公安、司法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切实做好青少年重点人群的管理服务工作。要强化出租房屋和流动暂住人口的管理,进一步整合综治办、公安、工商、极生、民政等部门的力量,坚持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坚持经常性管理和集中排查相结合,努力化解各种不安定因素。好范文版权所有
天水市综治委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把创建“平安社区”、“平安村”、“平安大道”、“安全文明铁道线”、“安全文明校园”、“无毒社区”和企地共建、军地共建等活动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创建质量,巩固创建成果,确保“平安天水”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第三篇: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的对策建议范文
建言献策 | 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的对策建议
文 |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从2015年起,随着新修订的《预算法》生效,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呈现出新的格局,即主要包括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融资和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总体来看,一系列新规接连出台,对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和防范财政金融风险意义重大,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需进一步创新思路,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建立起规范透明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
01 在新规框架下不断调整和创新地方政府融资机制
(一)适度扩展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加快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方式转型。面对地方政府巨大的融资需求和债务压力,2015年的发债规模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因此中央政府应该积极拓展地方政府债券新增发行规模,以满足地方政府正常合理的融资需求。惟其如此,才能为逐步剥离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功能奠定基础,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实现“债务新规”的政策目标。从长远来看,如何使中央政府确定的地方政府融资规模与地方政府的正常合理融资需求相吻合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应不断创新信息交流渠道,克服信息偏在。
(二)进一步推进PPP的制度供给。一是尽快由国家层面立法,出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法》(基本法),从原则、目标取向、保护社会资本基本利益、维护公众利益等大的方面提纲挈领地进行制度规范,强调权威性和打破部门利益障碍。二是国家层面派出专门机构或组织梳理和调整各部门各地方有关PPP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协调PPP项目进展过程中“法规打架”、法规适用等问题,并进一步完善提高法规的操作性、解决实施等问题。三是在财政部《操作指南》和发改委《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围绕PPP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建立多部门协作的政策支持体系,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建设运营管理给予恰当的制度、融资、监管等方面的系统的政策支撑。四是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倡导契约精神、依法治国以及诚信的营商环境,创建PPP机制所必要的市场环境。
(三)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提高政府部分资产流动性。在经济发展持续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存量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路径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将政府的一部分存量资产变现会极大促进各级政府的改革进程,缓解地方政府巨大的支出压力和债务压力。从国家层面看,要充分警惕规避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资产证券化带来的金融风险。一是从制度规范入手,严格入池资产质量,简化产品结构设计。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才刚刚开始,有待完善,信息不对称、知识储备不足现象突出。二是强化信息披露。完善信息披露是扩大投资者群体和促进二级市场流动性提高的重要一环。具体来说,应充分披露每个基础资产抵押担保情况,评级机构需要充分披露评级方法、假设、流程以及利益冲突相关信息,充分披露进行压力测试的现金流和抵押信息,投资者需要充分了解该证券风险特征和机构特征。另外,可以充分发挥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将部分资产通过交易平台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和变现。
(四)积极构建政府资本性支出的基金化模式。在进一步加强对基金的规范化管理前提下,通过产业投资基金、股权引导基金等方式构建政府资本性支出的基金化模式,发挥政策性基金的带动作用。为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可以通过由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引导基金的方式,用于投资包括交通、环保、能源、教育、医疗、体育健身和文化设施等行业在内的地方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该类基金中,各类合伙人持有的基金份额可由政府与社会资本协商确定。
02 进一步科学化精细化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的管理机制
(一)适度下放债券融资权,解决好怎么借的问题。新预算法已经授予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权,但借债主体目前还暂时限定在省级政府。就现实而言,在我国目前加速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尤其是市、县级政府)是落实中央决策、执行具体任务的主角,面对数以万亿计的城镇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仅靠现有的财力显然孤木难支。因此,应创造条件逐步允许符合条件的市、县级政府举债融资。基于此,应当根据地方发展实际情况,首先在法律层面有条件地赋予地市级和县级政府举债融资的资格,进而在制度规范上明确举债规模和程序,制定地方政府发债的管理制度,做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度管理、发债市场建设、发债技术规范和配套措施。采取由中央确定总量基础上的市场调控性地方债制度,省级和县级政府在公开市场捆绑发放地方债,地级市政府独立发行市政债,构建以市政债为主体的公共投融资体系。
(二)合理划分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的管理事权,解决好怎么管的问题。目前实行发行限额和纳入预算的双重管理模式,待条件成熟时逐步过渡到余额管理。对已经认定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要通过发行债券逐步置换,力争在五年内全部置换完毕。根据2015年的实践,为了更好地做好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管理工作,可以考虑:首先在新增债券融资规模和结构的决定方面下功夫,中央政府要主动作为,进一步完善对地方政府债券融资需求的“尽调”机制,构建高效的政府间融资需求信息交流和对接渠道,科学合理地设定新增债券规模和结构,尽可能使之与地方政府的正当融资需求相吻合。其次,在存量债务置换方面,考虑到地方政府的余额规模已经确定,可以考虑明文确定将置换债的规模、结构和置换方式等方面的权限下放增强各级政府的自主斟酌空间,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监督,以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在置换过程中,还要注意确保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避免出现“半拉子工程”,影响投资效果。再者,要通过专门规定,明确地方政府及其领导对举借债务的责任和风险防控责任,有效落实责任追究制。
(三)落实责任,做好预案,解决好怎么还的问题。首先,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谁借谁还,风险自担。中央不负责救助,以硬化预算约束,防范道德风险。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和功能定位。界定好地方政府债务与企业债务的边界,避免企业债务风险向政府转移,建立地方财政风险防范机制。其次,要督促地方政府构建规范透明的偿债机制和违约责任,构筑必要的偿债基金制度,并且有效管理。再者,上级政府有责任做好债务危机处置的应急预案,并且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持续的动态更新,防止局部危机变为区域性和系统性危机。
(四)逐步构建地方政府中长期投融资规划管理制度。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决策应该基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立足当前,虑及长远,规范有序,公开透明。这不仅关乎到地方政府投融资的健康发展问题,也为中央政府合理确定地方政府债务需求总规模和结构奠定基础条件。为此,建议结合中长期财政规划的编制,地方政府也应该相应编制中长期投融资规划,滚动完善,以此为纲领,投、借、管、用、还相结合,提高投融资管理的效率。
(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地方政府债务提供基础条件。我国中央政府承担大量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管理事务,客观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难题,需要不断创新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管理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技术,不断克服“信息孤岛”问题,促进信息公开、透明和共享。为此,一是要构建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信息网络;二是要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便于社会监督;三是要实现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垄断;四是对信息披露严重失真的地方,给予责任人严格的惩罚,确保信息不至于因人为原因失真。
03 守住债务风险底线,完善债务风险衡量、预警、处置和防范机制
(一)按照先增量、逐步存量的原则,加快建立地方政府财务综合报告制度。这是评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基础,促进地方政府改善治理,提高政务的规范性和财政的透明度,规范债务管理。改革政府会计制度,编制并披露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用现代的权责发生制会计标准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对政府债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通过编制和披露政府资产负债表,可以摸清政府“家底”,具体分析政府资产与负债的结构、比例、期限,揭示政府债务风险。另外,可以盘点每个地方政府有多少资产是真正可以变现的,有多少资产是可以通过具体金融手段(如资产证券化)变现的。这样对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会有切实的了解。
(二)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引入地方债务的市场评级制度,由专业评级公司对各地方债进行等级评估,引入市场力量,形成外部约束。建立地方政府债券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地方债务监控指标体系。逐步构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合理空间的评估体系。一是反映地方政府承受能力的相关指标,如赤字率、债务率、债务负担率等;二是反映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的相关指标,如债务依存度、偿债率等;三是反映地方债务结构状况的相关指标,如期限结构、偿还期结构等,对此可进一步做出明确规定。
(三)构建系统化的政府性债务风险监管框架和责任机制。建立地方债务风险早期预警系统,事前规范以及早期预警系统可以帮助减缓财政风险。在这方面需要研究设置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如:债务率、新增债务率、偿债率、利息支出率、债务依存度、资产负债率、负债率、短期债务占比和担保债务占比等。此外,还应加快建立偿债基金制度。要求地方政府建立专门的偿债基金,由债务资金支持的项目收益、当地财政收支盈余、预备费的结余部分等,均按规定进入偿债基金。偿债资金要实施封闭管理,严禁不当提取和使用。
(四)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妥善处理存量债务,防范债务风险。运用大数据信息,研究并分阶段建立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系统。出现债务风险时,政府能够迅速反应及时规避,至少使风险降到最低。对各级地方政府领导作出的辖区内投融资规划严格审批,防范任期结束后遗留大量债务,使存量债务最小化。
04 加快配套制度建设,推进地方更好适应政府融资新规则
(一)清晰划分投资权,约束地方政府投融资冲动。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明确政府投资的边界和投资的有效性,尽可能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其次,要科学地划分各级政府的投资范围和投资领域,各投各的,各负其责。涉及到共同投资的,也要明确各自的投资权利、责任,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规范的融资机制;再者,要加强地方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机制、约束机制和问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若投资端管控不好,行为失当,必然会造成融资端的困境,风险丛生。
(二)完善政绩考核制度,给予地方官员明确的施政导向。按照十八届五中全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国家层面应当首先考虑加快出台一套科学、客观、标准化的法规性政绩考核标准,建立一个全面的指标体系,对各个领域所占的权重分进行科学衡量。虽不要求GDP总量,但对GDP结构的考察应纳入指标体系;加大对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绿色指标的权重。提升地方政府理性并强化行为约束,引导地方政府从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退出,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源头控制政府债务规模膨胀。
(三)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地方政府实现复式预算。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和区域性公共服务提供主体,承担着大量的资本性投资责任。为了便于防范投资挤占经常性支出,便于精确计量资产负债关系和防范财政风险,可以考虑结合预算制度改革,将经常性预算和投资性预算分别记账,纳入不同的预算。因此,推动地方政府实行复式预算,在经常性预算之外,单独设立资本性预算,实行权责发生制会计制度。在复式预算制度下,地方政府的债务,无论是一般债券还是专项债券均纳入资本预算,按照资产负债框架管理,债券发行规模不计入经常性预算的赤字口径,不受赤字规模限制,实行余额管理(即限额管理)。
(四)加快政府间财政体制改革,适当增强地方财政能力。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的收支压力日益加重,亟待把握今年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的时机,调整税制结构,考虑完善以直接税为主(不动产税等)的地方主体税种设置,使地方政府在治理辖区、推动地方发展有足够的可持续的收入来源,也可缓解地方债务压力。政府间收入划分要考虑税种属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状况、地区间财力差异程度等因素。“营改增”后,地方主体税种缺失,借鉴国际经验,按照“多专享税,少共享税”的思路,政府收入的划分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效率、公平、征管便利和收入充足为原则;二是要尽量减少共享税,切实增加各层级的专享收入规模;三是要扩大直接税和地方税。实际操作中要与税制改革和地方税体系建设相衔接,如考虑做大资源税、环境税、房产税和其他类型财产税,增加直接税比重,支持地方税体系建设。赋予地方一定税权,主要是一些地方税的选择权、税率调整权和特定约束条件下的因地制宜设税立法
原载于《中国财政》2017年第3期
第四篇: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机制
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机制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加深对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总结一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必须高度重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城乡、区域和各项事业
协调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以人为本,团结和谐氛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形成合力,形成推动顺德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共同推进中心工作的全面完成。与此同时,针对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要通过继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把握,消除和化解工作中的存在的疑难和困难。新的一年,我们要继续用科学发展观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工作,把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认识,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机制,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2005年全区的各项工作中去。
2.加深对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认识
正确处理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稳定为第一责任,以发展求稳定,以稳定促发展,在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同时,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的稳定,是关系到2005年全局工作的一个至关重要问题,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总结顺德以往的改革发展经验,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顺德一直牢牢抓住发展这条主线,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走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形成了较强的产业、资本、体制等综合发展优势。“顺德模式”对发展是第一要务作出了最有说服力的注解。当前,顺德已步入了第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发展时期。顺德的路子对,基础好,自主增长能力强,经济发展处于持续快速增长时期,而且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机遇,这说明顺德的发展将大有可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当前顺德发展和改革中面临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如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程度尚需提高,受资源和体制制约比较明显,等等。因此,更要强调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认识。要通过发展,进一步扬顺德产业优势、经济社会综合竞争优势之长,避顺德资源和体制制约不足之短;通过发展来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在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顺德如何发展、朝哪个目标发展等问题。
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加深对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认识,切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区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持续发展,就是得益于国内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得益于区内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当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既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顺德也不例外。对此,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以稳定为第一责任,树立“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意识,重视从源头、从基层着手,进一步建立健全维稳工作责任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做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稳定的工作,为改革和发展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通过发展经济,通过深化改革,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通过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从根本上解决我区的“三农”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
3.加深对抢抓机遇促发展的认识
2005年是我区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顺德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一年。谋划新一年的发展,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大局意识和战略思维,必须对外界环境和形势、对自身优势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积极抢抓机遇,应时而动,发挥优势,顺势而为。
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发展和合作是形势的主流,世界经济正在步入稳定的增长阶段,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步伐加快,区域合作和贸易投资自由化趋势进一步增强。虽然世界经济尚存在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但国际总体环境对顺德经济发展有利:一是为顺德企业与世界接轨,参与国际竞争,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二是为顺德的招商引资,为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并购合作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已经处于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这个条件。
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经济正处在新一轮的增长周期,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取得积极成效,经济的内在增长动力进一步增强,为顺德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条件。当前,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已进入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稳步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时期,这为资源
紧缺的顺德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创造了条件,我们要抓住这些机遇。
从珠三角区域的形势来看,随着珠三角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尤其是广州火车站、广珠西线高速公路、珠二环高速公路以及广州国际机场、广州南沙港等珠三角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规划建设,进一步强化了顺德的区位优势,使顺德成为珠江西岸乃至整个珠三角重要的地区性交通枢纽之一。这
为我们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推进百万人口中心城区建设,重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顺德自身来看,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高速发展,顺德已经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同时具备了较强的稳定自主增长的能力;另一方面,顺德总体上已进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时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比较牢固。这为我们充分发挥优势、乘势而为,实现高基数快增长,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建设和谐顺德创造了条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并牢牢把握利用好这个宝贵优势。还有一个优势就是顺德干部群众具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敢为人先的精神。这种精神是顺德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顺德今后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全面发展,继续领先全国、不断超越自我、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精神、这个优势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
正因为顺德目前具备了上述“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和优势,所以说顺德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机遇期。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提高抓机遇、用机遇的能力,抓紧抓实和用好用活各种机遇,加快推动顺德实现跨越发展。
真抓实干落到实处
要使今年的各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去年我们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发展第三产业工作会议、农业表彰大会、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会议、社会和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制定出台了有关政策措施,这次区委全会又进一步明确了各项工作任务,我们一定要真抓实干,扎实推进,使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1.要思想重视抓落实
把各项工作落实好,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当前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顺德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很重要的就是要看各项工作能否一步一步真正落实。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从顺德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集中精力,采取有效措施,聚精会神地抓好落实。
2.要善于创新抓落实
要顺利完成区委全会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工作思路,以新观念新思路引领新发展。
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顺德的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从原来注重改革发展,转变为更加注重开放,加快经济的国际化进程;从原来注重民营经济发展,转变为更加注重外源型经济,进一步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从原来注重速度和规模,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原来的注重引进,转变为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从原来注重国内市场,转变为国际与国内市场并重,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从原来的注重效率,转变为效率与公平并重,不断提高城乡困难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从原来的注重经济发展,转变为更加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实现和谐顺德。观念一新信心足,思路一变天地宽。只要我们真正转变观念,开阔思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就一定能开创顺德发展建设的新局面。
3.要突出重点抓落实好范文版权所有
要紧紧抓住区委全会部署的主要工作和工作的主要方面,重点突出,以点带面,以重点工作的突破推进全面工作的落实。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仍是今年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要继续提升家电等传统产业,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汽配、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继续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打造“顺德制造”区域公共品牌,扩大外贸出口,大力提升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城市建设方面,要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的规划,进一步完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一山、二路、三河”建设为重点,推动中心城区加快成型。在建设和谐顺德,实现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方面,要以举办的第七届亚洲艺术节为契机,加强文化强区建设;要继续扩大城乡居民就业和再就业,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加强维护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4.要健全机制抓落实
要针对各项工作的特点,建立健全工作规程和监督、责任机制,确保工作能够按时保质地完成。对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尤其是一些全区性的重大工作,区、镇(街道)和各部门一定要加强检查督促,及时了解工作进度,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今年11月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将在佛山举办,我区将承办亚洲艺术节的开幕式和部长论坛及文艺活动。办好亚洲艺术节开幕式及相关活动,既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对我区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一次大促进、大检阅和大考验。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根据区联席会议的决定,顺德专门召开了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筹备工作动员大会,研究部署了亚洲艺术节各项筹备工作,并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落实。希望各有关镇(街道)和部门高度重视,按照会议要求切实做好统筹协调和宣传发动工作,并依据筹备工作的职责分工和时间安排,建立健全督促检查机制,落实任务和责任,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共同确保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的成功举办。
5.要端正作风抓落实
搞好2005年全区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和谐顺德,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当前,顺德处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历史使命,对我们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道德品格、理论素质以及驾御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顺德发展的需要,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自觉、认真地加强作风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6.要维护群众利益抓落实好范文版权所有
我们一定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从维护顺德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战略高度,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切实关心群众的疾苦,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把工作做细、做好、做实,尽力为群众谋福利。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建设和谐顺德的巨大合力;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增进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感情;与此同时,要健全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机关干部到基层锻炼、党政负责同志联系基层单位和贫困群众等制度,并突出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五篇: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006年是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切实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建文明和谐东湖,对全面完成区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至关重要。现就进一步加强今年全区文明和谐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全
区文明和谐东湖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全国、省、市政法工作会议和区委九届七次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施“两个战略”,加快构建“三个区”的总体要求,以建设文明和谐东湖为目标,以深入开展和谐平安建设为载体,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着力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不断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的创新与发展,确保我区社会治安持续稳定,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加快东湖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区文明和谐东湖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务求做到四个“不发生”:不发生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的敌对势力破坏活动和暴力恐怖事件;不发生恶性刑事案件;不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和赴京集体上访事件;不发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特大交通、消防和安全生产等治安灾害事故。
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重要任务,致力于推动“平安和谐东湖”的建设
要结合我区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通知》(中办发[2005]25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建设和谐平安江西的有关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平安和谐南昌建设的要求,继续深入开展好创建和谐平安东湖的各项工作,务求在五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强化维稳机制,在抓好人民内部矛盾的排查调处上有新突破。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预警、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干部包案和领导干部公开接访以及责任查究等工作机制,继续坚持区每半月、街道、贤士湖管理处和基层单位每周定期排查一次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制度,逐级落实月报、季度分析、要情报告、“零报告”等制度,使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要针对我区群体性上访事件规模扩大、表现形式多样、行为方式趋于激烈、跨区域串联、反复性大的动向,认真分析研究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的风险评估和预测,强化情报信息收集、分析工作,不断加大基层组织的调处力度,把大量人民内部矛盾有效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始发状态。坚持集中排查调处和日常排查调处相结合,坚持处置不稳定因素例会和重大信访问题高层决策制度。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若干意见》(东办发[2005]24号)文件要求,落实区委、区政府领导每月至少2次公开接访,街道、贤士湖管理处领导每天公开接访的制度。政法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涉法上访问题,定期排查,及时掌握动向,对排查发现的矛盾纠纷尤其是重大的涉法涉诉问题,要认真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及时调处的原则,并明确包案领导,明确责任单位,专人负责,限期予以解决。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的苗头和倾向,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及时靠前果断进行处置,防止矛盾激化,把影响和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对于冲击党政机关、堵塞铁路公路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性事件,要依法对策划组织者追究法律责任。对排查调处不力,工作失职,不作为导致出现群体性事件的领导干部和有关责任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查究有关责任。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有效预防和遏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努力实现“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目标。力争全区各类矛盾纠纷的处置率达到95%以上;群体上访总量、群体性事件比上年分别下降10%;涉法涉诉上访总量下降20%。
(二)强化“严打”方针,在建立经常性“严打”整治工作机制上有新突破。坚持从我区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严打斗争。重点打击“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性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毒品犯罪和严重暴力犯罪以及新型网络犯罪。依法严厉打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全面整治和规范经济秩序。进一步加强隐蔽战线的工作,有效防止各种敌对势力插手利用我社会热点问题和人民内部矛盾制造各种骚乱活动;有效防止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向我内部渗透策反活动;有效防止利用互联网组党结社,组织各种非法活动;有效防止境外非法宗教势力对我区的渗透;严厉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捣乱破坏活动。
要建立治安形势分析评估机制,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