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绿色食品专业建设规划
《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 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开展社会调研,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社会调研,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主要岗位一是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管理岗位;二是绿色食品应用性试验研究和新技术开发岗位;三是绿色食品检测岗位;四是自主创业。
(二)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打破原来的课程体系,将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构建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应用性试验研究和新技术开发、检测等技术能力。
1、绿色食品基础:主要讲授有机食品及无公害产品概况,绿色食品标志、绿色食品认证。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食品及无公害产品的概念、绿色食品的标志识别及认证程序。
2、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主要讲授绿色食品产地的选择与建设,绿色食品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生产。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绿色食品产地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及加工能力。
3、绿色食品检测技术:主要讲授绿色食品产地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生产资料标准、产品标准、包装、贮藏、运输标准,绿色食品的肥料应用,绿色食品的农药应用,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检验的主要内容及程序,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检测能力。
4.作物生产与管理:本课程主要讲授作物栽培基础、播种及育苗、田间管理及收获与贮藏等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作物的新技术栽培知识和技能,能够制定生产种植计划、具备从事作物生产栽培的能力。
5.作物病虫草鼠防治:本课程主要讲授农业昆虫、害鼠及杂草等有害生物的识别方法和植物病害诊断技术、作物病虫草鼠的发生发展规律、综合防治措施和农业生产中主要作物病虫草鼠的防治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诊断识别、测报及综合防治能力、具备从事农药生产加工、推广、经营与管理及农药应用性试验研究能力。
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专任教师22名,到 2010 年,专任教师增加5名,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要占教师总数的 50% 以上,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至少达 10 人。
(一)、大力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要从长远的战略目标出发,重视后备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加速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要坚持 “ 三个结合 ” 的原则。即:提高思想水平与业务水平相结合;钻研理论与参加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与普遍提高相结合。1
(二)、强化竞争和激励机制
要深入开展考核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的改革,使有关制度的制订和实施能积极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进一步细化、量化考核内容,完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努力使考核更具针对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要增加透明度,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健全教师业务档案,为职务聘任等提供确切依据。
(三)、强化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培训工作重点和运行机制要进行转变,即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教育逐步转变为着眼于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继续教育。充分调动教研室各位教师个人在培训进修方面的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有计划制定专业教师的中长期培训计划,并保质保量完成。加强教师计算机、外语及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要坚持政治与业务并重的原则,强化教师工作中的政策导向,将思想工作、政策导向和物质激励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自觉履行职责义务,遵守职业规范,发扬科学精神,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真正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爱校如家,为校奉献。
三、专业规模和形式
(一)、教学设备规模:增加实验实习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和办学效益。
1、加强实验室常规管理与建设,满足正常教学需要。
2、完善实验室实验、实习仪器的配置,配置先进仪器,各实验室基本达到标准配置。
3、在搞好校内实习基地的同时,进一步走出校门,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生产,提高学生技能训练效果,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加强实验室标本建设,鼓励专业教师动手自制各种标本,来充实实验室。
(二)、丰富办学形式: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基地、学校与学校的办学形式,加强学校与企业、基地及高等学府的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实验实习设备交流,建立合理的双赢机制。
四、成绩考核
(一)课程教学考核
1.考试课程:学习成绩是根据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包括平时考勤、完成实验、课外作业、课堂讨论、平时测验等)综合评定。
2.考查课程:学习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阶段性测验成绩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可根据学生出勤、听课、作业、课堂讨论等情况评定。
(二)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考核
1.实训实习
实训实习1)指某门课程实训实习2)专门化实训实习(综合实训实习或课程设计)3)岗位就业(毕业生产)实习。
2.实践技能考核项目:学生依据分院所制定的实践技能考核项目考核标准,在规定的学期内组织考核,考核结束后,凡考核合格者可获得该项目规定的学分。(要求各系(部)制定本专业的每项技能考核标准)。
3.多证(职业资格、计算机、外语)项目
多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水平的体现和证明,特别是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因此应实施多证制。
(1)外语等级证书:要求本专业学生毕业前应获得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等级证书,或获得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的全国非英语专业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证书;或者是最低标准是通过学院组织的外语等级考试,但不能获得多证制的相应学分。
(2)计算机等级证书:要求本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获得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的全国非计算机专业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或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计算机职业资格中级以上证书;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除外。
(3)职业(从业技术等级)资格证书:要求本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获得国家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尚未试行国家行业职业资格证的专业除外。
4.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本专业每名同学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本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凡评为合格以上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2)凡参加本系(部)组织的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者可获得规定的学分。
(3)凡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的学生可获得规定学分。
以上三项学分数之和构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应获得规定的学分。
5.学生军训实践
凡参加军训并完成每天的训练科目的同学可取得规定的相应学分。
农牧分院
二00九年七月
第二篇:专业建设规划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
康复专业教研室
专
业
建
设
规
划
2010年3月
2010-2011年康复专业教研室
专业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要和卫生服务市场为依据,培养适应医疗卫生行业需要的技能应用型医疗人才。按照学院总体建设目标对医学系专业建设的要求,依托学院周边地区快速发展的相关行业,以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为重点,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创造办学效益为中心,坚持走以内涵建设为主,结合学院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建设目标,坚持服务定向于“立足阿克苏,辐射南疆,面向新疆,拓展西部”,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统筹规划,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性、高素质、服务型的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二、基本思路
以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办出特色。
1、学科建设规划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是:积极发展,形成体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
2、医学系人才培养宗旨是:“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实用性人才。
3、医学系人才培养模式是:“淡化学科意识,强化目标意识、突出实践和创新,体现人文和沟通,提高应用、实践能力。
三、专业现状
目前医学系高职专业以高职护理、助产、检验专业为主,2008年-2009年经过近两年调研我们认识到设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于2009年8月被自治区卫生厅和教育厅拟定为筹建专业,并被定为2010年学院建设项目,这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进行高起点、高要求、高目标的建设提出了要求。
医学系针对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改变以往“2+1”教学模式,在两年校内理论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使实践教学穿插于理论教学,在我系高职护理专业于2008年10月被认定为自治区级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再做大做强,力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尽早步入自治区级特色专业的行列。
四、专业设置总体发展目标
我系目前主要以护理专业为主,专业设置相对单一,为改变这种状况,近几年我系在专业建设方面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在现有基础上统筹规划,坚持专业设置以突出医疗行业特色和满足新疆乃至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原则,加快对新专业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建设。
二是拓展高职护理专业方向,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进行护理专业方向上与康复结合的拓展和调整,从而满足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是对现有中职专业进行适当整合,规划发展除今年新开设的中医康复外,还可发展药剂、社区康复、家庭康复、康复保健等专业,为将来申报高职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专业内涵建设规划
1、从课程体系重组和教学内容优化入手 ,保证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质量。
(1)在正式设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力争3年内建设完善好该专业。
(2)课程建设上,学习护理基本技术已获得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力争早日把康复治疗技术建成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以此推动全系教学改革的发展,促进医学系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逐步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开展多媒体教学,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推广适合专业发展的教学改革。
(4)加大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力度和资金投入,做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验室高起点、高要求、高目标建设,以满足该专业教学需要。
(5)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各类规划教材、协编教材和新设专业中新开设课程教材的编写;争取在3年内参加编写卫生部级规划教材1部,有特色的高水平自编教材2部以上。
(6)力争到2011年使师资人数、学历、职称配备调整到位。首先是在数量上达到该专业教学工作的要求,同时尽最大可能引进高素质的教师5—7人,能从临床第一线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富有临床经验的人才更佳。根据系的实际情况,聘请兼职教师的比例
可适当提高;其次在质量上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通过培养和引进等方式,鼓励本教研室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到2011年,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0%以上。加强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配备两个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带头人,并努力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强化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优化师资队伍团队建设,力争三年之内发展建设好1—2个自治区级优秀团队。
2.努力把康复治疗技术建设成为品牌专业,用专业的品牌效应带动各专业的发展。加强专业人文特色建设力度,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出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康复专业教研室
2010年3月12日
第三篇: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共建大型后勤物资基地为师生提供绿色环保食品
为了更好的服务师生员工,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后勤集团与澳门创世实业集团中澳合资振华林业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大型后勤生活物资供应基地,日前,双方已经达成协议。
一段时间以来,后勤集团为了让广大师生能够吃到无公害、新鲜、价廉的绿色食品,一直酝酿建设自己的后勤服务供应基地,并积极寻找合作伙伴。经过考察、调研、论证,最终选定与澳门创世实业集团中澳合资振华林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后勤生活物资供应基地。该基地约5000亩,地处我省嘉鱼县境内长江边,三面环水,土地肥沃,远离城嚣,自然洁净,是理想的农牧基地选址。“五 一”期间,该公司董事、全国人大代表刘艺良先生专程从澳门来武汉,对华中师大进行了考察,并会见了我校马敏校长、乐政龙副校长,达成了初步意向。经双方协议,基地必须按照无公害标准建设,由振华林业有限公司按低于市场批发价的15%左右,供应基地生产的蔬菜、鱼、肉、禽、蛋、粮、果、菽等物资;由后勤集团提供稳定的消费市场。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建共赢,互利互惠。
据后勤集团总经理黄国辅介绍,建设大型生活物资供应基地,一是为学校广大师生提供价廉物美的绿色环保食品,确保师生健康,有利于培养合格人才;二是通过基地建设,产供直销,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让师生受益,并有利于促进集团的发展,进一步壮大后勤实力,提高服务保障能力,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打好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供销关系,共建互赢,也是促进单位与单位、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举措。
据了解,建设如此大规模的后勤生活物资供应基地,在我省高校后勤中尚属首家,在全国高校中也是屈指可数。
第四篇: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规划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规划
(2009-2011)
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关键,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层次、整体竞争能力。专业建设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内容,它既是学校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更是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工作的一项整体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工作。高职院校专业总体发展必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并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优先发展高职院校的特色学科;建立职业岗位和课程建设紧密联系的创新体系。
一、本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发展调研分析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施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经济的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进程空前加快,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到人才的竞争上,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愈显重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性,不但需要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而且还需要大量的中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内,据统计,广东省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约有25万家左右。如今中小企业正值黄金发展期,准备大展鸿图。省统计局的全省民企人才大调查发现,民企中专以上学历人才数量约为150多万,只占从业人员的1/3,而大学本科只有1/5。另据广州市人事局发布的消息,广州地区人才市场供求前10位的专业中,财会类专业排在第四,管理类专业排在第五,广东省其他地区人才供求状况与广州市类似。数据表明,广东省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资料来自广州市人事局发的《2008年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报告》及南方人才网)
财务管理专业主要以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知识,掌握现代资金市场运作知识和财务分析技术,能够胜任各类工商企业、证券和金融机构的财务分析、决策、规划与控制工作以及资本运营的组织工作的管理型、应用型的中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以会计、财务分析、资金管理和投资理财等职业岗位为主,根据网络调查提供的结果、总结分析、与企业员工直接面谈、观察法等方法,我们对职业岗位分析如下:
1.会计岗位
应具备的通用知识有:①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一定的文化品位与格调,②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精神,③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团队精神,④具有一定的岗位适应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和应变能力,⑤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⑥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⑦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翻译和日常会话能力,⑧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应掌握的专业基本知识有:①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②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方法③纳税会计处理及纳税申报知识,④财经法规知识,⑤会计电算化知识,⑥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应具备的专业基本技能:①会计凭证的编制与审核,②登记帐簿,③财产清查,④成本计算,⑤纳税会计处理及纳税申报知识,⑥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⑦财务软件应用。
2.财务分析岗位
应具备的通用知识有:①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一定的文化品位与格调,②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精神,③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团队精神,④具有一定的岗位适应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和应变能力,⑤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⑥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⑦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翻译和日常会话能力,⑧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应掌握的专业基本知识有:①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②会计电算化知识,③财经法规知识,④财务分析的方法,⑤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应具备的专业基本技能:①会计凭证的编制与审核,②成本计算,③财务预算的方法,④财务信息系统与组织控制,⑤财务分析方法,⑥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⑦财会软件的应用。
3.资金管理岗位
应具备的通用知识有:①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一定的文化品位与格调,②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精神,③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团队精神,④具有一定的岗位适应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和应变能力,⑤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⑥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⑦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翻译和日常会话能力,⑧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应掌握的专业基本知识有:①流动资产管理的基本知识,②筹资管理知识,③资金分配管理知识,④资金成本与资本结构知识,⑤营运资金政策。
应具备的专业基本技能:①应收帐款管理,②现金管理,③存货管理,④筹资管理,⑤资金成本与资本结构分析,⑥资金分配管理方法。
4.投资理财岗位
应具备的通用知识有:①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一定的文化品位与格调,②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精神,③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团队精神,④具有一定的岗位适应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和应变能力,⑤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⑥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⑦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翻译和日常会话能力,⑧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应掌握的专业基本知识有:①公司理财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②资本市场与资本运营的基础理论,③投资学的基本知识,④金融法规,⑤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的基本知识,⑥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方法,⑦风险投资知识。
应具备的专业基本技能:①理财的理念与方法,②公司财务控制与预算方法,③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方法,④风险投资技巧,⑤上市公司报表分析,⑥税务筹划
二、师资队伍现状分析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本专业拥有专业教师9人,可以满足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含在读)以上学位的占22%,分别毕业于不同的大学,学缘结构合理;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7%,能满足该专业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师资需;拥有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教师达69%,都是系里骨干教师,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年龄结构看,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85%,整个专业教师队伍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年富力强,能适应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的需要。
本专业共有兼职教师3人,分别来自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公司、金融企业等,其中高级职称2人,具有较高技术能力和教学水平。
在未来3年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包括:(1)在现有的师资队伍规模基础上,优化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通过在岗培训、派出进修和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三者结合的方式,提高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在教师中比例,以提高现有学术队伍的学历结构。到2011年底,力争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2)根据学科发展需要,通过学院科研工作的考核制度、科研奖励制度、进修培训制度等形式,加大对人才的培养。通过明确对学科带头人及其学术梯队科研管理目标和任务,重点培养一批具有稳定学术方向的中青年教师,完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的激励与评估机制。引入竞争意识和
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科研及教学工作的积极性。(3)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加强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4)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更高层次学位,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5)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兄弟院校交流和学习,为本专业未来的发展储备学术力量。
三、专业实训室、实训基地现状和建设计划
会计学院的实训室、实训基地是本专业与本系其他专业的共享资源,由校内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二部分组成:
校内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根据实训教学要求建有3个功能不同的实训室,包括:会计模拟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2间,院属广州维园财务公司等;正在筹建会计电算化仿真实验室和ERP实验室,面积为200平方米,计划在2009年9月完成建设。校外主要实训实习基地主要有:金蝶财务软件广州分公司、广东尚德会计师事务所、广州银粤会计师事务所、广州中职信会计师事务所、广州明通会计师事务所、广州南方会计师事务所、广州正德会计师事务所二十多家。学校设有专门机构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规章制度健全。
根据学院“十一五”规划中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发展计划,至2010年,学院预算总投入450万元资金进行本实训基地建设。学院对基地的建设有严格的保证措施,成立了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实训地基的管理和运作实行学院、学部两级管理,有严格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保障了基地的正常运作。
四、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改革设想
本专业以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知识,掌握现代资金市场和财务分析技术,能够胜任各类工商企业、证券和金融机构的财务分析、决策、规划与控制工作以及资本市场运营的组织工作的管理型、应用型的中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为目标。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与本科教育有不一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模式与本科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下:
①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加大实践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大课程体系改革,规范实践教学规程。
② 组建一支由校内具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及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组成的专兼职实训教师队伍。既有熟悉理论教学的教师,又有擅长实践教学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
③实施“双证书”制度,让学生不仅有学历证书,还至少要有一种职业资格证书。
④ 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工商企业、证券公司或其他金融单位对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制定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岗位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详见《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财务管理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该培养模式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构定位准确,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改革设想:
①开发以能力为中心的项目课程体系,首先由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次施教。
②人才培养方案直接按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来制订,课程内容由岗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确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位置,也是按岗位能力的形成过程来排序;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更重视专业技术课的教学,在各类课程比例中,专业技术课比例要进一步提高。打破以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
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以此确保教学质量和实现预期专业培养目标。
五、专业特色建设说明
第一,教学内容的创新。目前我们已有23名具有双师资格的专职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我们拟以主干课程为主导,以行业实际要求为主要内容来编写实操性更强的教材,根据财务管理职业具体运作过程建立模块化的教材体系,从而使学生“所学”在毕业后马上就能有“所用”。
第二,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不断加大实践课时的比重,很多职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转变为主要在实验室完成教学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为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实验室教学也要由“放羊式”相应转变为实行以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以“导”为主的教学模式,真正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地考虑学生个体的需要而不是群体需要。
第三,树立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监督的新理念。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所在,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不仅仅是对教学结果的监督,而应体现在对教学环节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落实的监督、教材编写或选用的监督、任课教师任职资格和授课效果的监督、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实习实训环节的监督等方面。第四,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行“双证书”制度,具有多种技能鉴定与考试认证资格。坚持应用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为本位,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素质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双证书”制度,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之上。
六、专业建设目标
财会与金融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市场对财务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以及学院对专业建设发展的要求,制定了财务管理专业发展规划,主要内容有:
(1)建设一支素质高、高水平、适应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在2011年底前,确保财务管理专业成为院级示范专业,力争成为市级示范专业,在未来的3年内,力求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主干课程,确保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通过院级精品课程验收。
(4)重组和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反映财务金融保险领域的新思想、新理论、新动向。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实务流程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5)鼓励支持教师编写符合高职教育的适合本专业的课程讲义、课程设计指导书、实验指导书、综合实训大纲等,力争在3年内完成财务管理系列教材的编写,以补充实践教学教材的不足。
(6)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和图书资料建设,配置好适应该专业教学要求的硬件设施。争取与国外知名高职教育学院的合作办学,促进本专业深化改革。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高职教育之路。
会计学院
2009年2月18日
第五篇:国际贸易专业建设规划
00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规划
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在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及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三者关系的前提下,根据我院实际发展情况,规划未来发展,特制定本专业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较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具有独立处理组织货源、签订合同、制单跟单、办理货运和处理纠纷等外贸业务的综合能力,有较强的商务洽谈、外贸函电的业务处理能力,能够胜任单证制作、跟单、办理货运与保险、报关与商检、外销业务等工作,面向外贸公司、外资企业、外运公司、报关和商检等涉外经济部门,从事对外贸易与管理工作的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建设指导方针
本专业未来建设本着“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方针,持续努力打造专业特色,建成品牌。
三、建设总目标
提高本专业办学质量和突出本办学特色,构建以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由“教学高手、技术能手、创新强手”组成的师资队伍;建成国际贸易实务校内实训基地;开发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料库。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打造成为学院示范性教学基地。具体建设规划如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立足现状,提升层次,优化结构”的原则,通过培养与完善 “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通过引导,加强教师科研意识,积极为职称评审做准备,参加浙江省以及全国技能竞赛,如全国跟单员技能大赛、单证员大赛、国际商务大赛等;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提升含量,在科研中提升自身知识和技能水平。
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在职教集团“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领导下,与企业签订协议,完善校企“双岗互聘”制度,打造“校企双能”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选派教师到工厂、基地挂职锻炼、顶岗锻炼,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学院聘请企业业务员进行专业教学及实习实训指导。
加快“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力争形成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又有较强实践工作能力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团队,鼓励教师结合专业建设有目的有计划的下企业锻炼参与实践。
第三,加强“精品工程”实施。加快《国际贸易实务》及《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及时修订精品教材建设。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打造精品课程、精品专业教学体系,从教师能力的提高,到学生素质的培养两个维度提升本专业整体水平。
建议每名专业教师至少掌握本专业两门及以上专业课的教学,以适应教学调整的需要。
总之,以科研促进、以挂职锻炼促进和以项目促进三个层面加强教师队伍和专业建设,促进骨干教师快速成长。与此同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表彰和重奖,营造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
具体目标和措施
1)鼓励科研,加强教师专业素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政府、社会、行业协会组织的各项社会工作,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锻炼和提高教师能力,扩大专业影响力。教师积极参与各项研究性课题,承担科研项目,为社会服务的同时,锻炼和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扩大专业影响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2)“培优、促新”,加强教师梯队建设。重点培养1-2名骨干教师;每年安排教师进修或合作研究;参加国内培训;对于新教师制订新教师培养计划。另外,通过教师互相听课、优秀教师公开课、教学研讨等途径进行示范,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3)积极“走出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进一步修订本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原则性要求教师每两年下企业锻炼时间不少于20天,本专业教师至少取得1-2项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联系实际、成绩显著的教师给予奖
励,年终考核加分。组织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参观交流,同时积极聘请外贸行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来校为教师培训(可折算课时,以学校人事处名义发放培训证书,方便教师评职称时使用),为学生讲授实训课,参与专业标准制定、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编写、指导毕业生就业等工作。
2.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继续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一如既往坚持:以“应用”为主旨、“技能培养”为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保证学生“技能水平过硬、就业优势明显、持续发展有力”。各专业课程将进一步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和需要,从新定位知识模块,加强教学内容选择,合理设置课程。围绕岗位(群)核心能力,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训练、职业素质训导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遵循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之间的联系规律,形成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
可利用职教集团优势,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由行业领导、企业管理者、学校领导、部门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等组成。委员会根据外经贸行业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研究制定、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使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及市场对接;对专业所适应的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据此共同开发课程,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此外,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打造精品课程、精品专业教学体系,从教师能力的提高,到学生素质的培养两个维度提升本专业整理水平。
3.加强实践体系建设
专业理论课进一步强调针对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体现产学结合的原则,加强课程配套实验室建设,重视体验式教学和场景仿真,培养学生创造性智力技能,形成以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进一步完善课程配套实验实训环境。结合新校区建设的契机,《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等课程配套实验室建设,完成职场化设计、建设,完成配套实训教材建设。将实验室、实训基地尽可能与国际贸易岗位第一线工作要求相一致,形成全真或仿真的职业环境。
2)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加强《国际贸易实务》和《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将课件、教案、授课视频等资料上网,并投入实际运行。同
时,广泛争取企业意见和建议并学习兄弟院校有益经验,与企业合作、参与、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从辅助教师教学、提供学生学习资源、进行教学互动等几个层面进行研究,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库,建立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
3)大力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争取能与外贸公司、外贸生产型企业、报关行、货运代理公司等分别签订校外合作协议,以此保证我们的教学始终以实践为依据,同时满足学生实习要求。可从南洋学院学生中寻找实习资源,建立实习基地,本院学生中部分家庭拥有自己的企业,完全可以利用开发成实习实训基地。
4)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双赢模式。积极探索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模式,探索建立校企合作“情感-双赢”机制。与企业联合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研制本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共同建设实训室和共享资源库,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联合开发新产品,共同指导毕业生就业。
5)加强实践教学手段创新。进一步实施引导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的高职教学模式。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课程指导书”等“学习推动教学法”,采用“模拟企业活动、项目主题教学法”,尝试每学期让学生自主选课,参与技能超市进修,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4.加强社会服务能力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完善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及“双证”培养模式。进一步强调“双证”的技能内涵和就业导向性意义,提高学生“双证”的认可,由强制实行“双证”培养模式,到学生自主选择“双证”能力发展模式,提高学生考证的自我驱动力。通过“思想倡导、学习指导、考证辅导、就业引导”,加强学生自我驱动力,提高本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其次加强并提高本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加强社会《国际商务单证》考证和《外贸跟单实务》《货代从业人员》《经济专业初级资格考试》等培训力度,提高专业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
具体目标和措施:
1)巩固已有“双证”培训。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考证过关率,提高学生考证积极性。
2)加强 “双证”内涵认识引导。动员全专业教师认识“双证”培养意义,形式向心力,引导学生认真对待考证,提高学生考证意识,非单纯的毕业硬性要求,使其认识到“证书”对就业的意义。
3)培养“双证”教学队伍。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家人力资源部等相关部门举办的国际营销师、国际单证、跟单培训师,货代等师资培训,争取获得跟单员、货代等的考点,加强本专业培训型师资队伍建设。同时采用“引进来”战略,聘请专家参与培训,提高培训能力。
4)加强外向型培训宣传,提高本专业培训知名度,扩大对外培训力度,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以此作为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外出考察交流等活动经费。
当然以上是本专业建设规划,在实际建设中还有很多需要学校在资金、场地、软件等方面给予足够支持,相信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会成为学院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不足之处,恳请领导指正!
国际贸易实务教研室
2013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