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管理中社会矛盾的成因与化解对策

时间:2019-05-14 22:4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道路交通管理中社会矛盾的成因与化解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道路交通管理中社会矛盾的成因与化解对策》。

第一篇:道路交通管理中社会矛盾的成因与化解对策

道路交通管理中社会矛盾的成因与化解对策

2010年中央政法委提出要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三项重点工作,推动政法工作全面发展进步,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三项重点工作既是政法机关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更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交警大队作为政法机关基层单位,交通民警在一线执勤时点多面广,与群众打交道最直接、最多、最密集,一举一动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难免产生各类社会矛盾,而社会矛盾化解又是公安交管工作立足自身职责、自觉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任务,同时是坚持实践发展第一要务和稳定第一责任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中央文明办和公安部2010至2012为期3年的《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关键环节,更是推进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全面进步的历史使命。笔者从事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多年,现就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主要社会矛盾的成因与化解对策进行浅要的分析。

一、交通管理工作中产生社会矛盾的几个方面

九江县境内公路总长900余公里。重点有105国道和福银高速纵贯南北,九瑞、双瑞干道横跨东西,庐山机场、庐山火车站坐落其中,著名陶渊明纪念馆、岳母墓等旅游景点均系县辖之内。同时全县已实现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汽车。近5年来,道路公里数不断延伸,车辆拥有数量将近翻了一倍。交通管理工作覆盖面也越来越广,交警与群众接触越来越多。交管工作中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路面执勤执法、窗口业务服务中不可避免带来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

(一)道路交通事故方面。群众发生交通事故后最为关切的是交警对事故的责任认定,交警作出的事故责任认定稍有偏颇或瑕疵,当事人必会紧抓不放,投诉、信访也就成了必然。少数民警存在着重证据、轻程序的现象,引起当事人不理解产生的矛盾。随着群众维权意识的加强,警务的公开透明化,反映民警现场施救不力、侦破逃逸案件不力、处罚不力等案件时有发生。一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特别是死亡事故。极易引发拦路、群殴、上访等造成社会影响恶性的矛盾事件。

(二)路面执勤执法方面。路面执勤执法对违法驾驶人处以扣车、扣证、扣分、罚款、拘留等处罚时,引起当事人产生抵抗情绪而产生的社会矛盾。民警对违法行为依法检查驾驶证、行驶证、保险、通行证等证件和拍照、测速、酒精测试时,当事人不配合而产生的社会矛盾。执法当中程序不规范、手续不齐全、处罚不合理时,被处罚当事人对交管工作不理解、不满意而产生的社会矛盾。

(三)业务窗口服务方面。少数群众对窗口民警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不满,引发争执而产生的社会矛盾。群众在办理业务时,急于求成,有时携带的证件、证明等不齐全,甚至要跑两趟、三趟,容易产生急躁情绪。有些民警在思想根源上没能真正从管理型转为服务型,还是以管人者自居,不讲究方式方法和不善于做群众工作是引发警民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

二、交通管理工作中产生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

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民警与群众接触点多面广,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交通事故处理中产生矛盾的原因。部分民警事故处理水平不高,缺乏事故处理经验,对事故处理法律、法规、规范一知半解。执法理念存在偏差、为民服务意识不强,不能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习惯于凭经验执法、按意气办事,工作方法不当,政治敏锐性不高,不能严格认真履职,执法随意性大。重实体、轻程序,重处罚,轻教育,重法律效果、轻社会效果现象仍然存在。事故当事人不服从交警处理,甚至有些人抖狠耍横,漫天要价,矛盾进一步激化。特别是死亡重大交通事故中,受害一方家属情绪激动,难以安抚,各种过激情绪容易产生矛盾。

(二)路面执勤执法中产生矛盾的原因。由于少数民警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没有正确履行公平、公正、公开执法。动辄扣车、扣证、罚款、拘留,不给驾驶人改正悔过机会。有些驾驶人为逃避交警检查,与交警死缠烂打,不支持、不配合交警依法取证工作。有些民警执法程序不规范,法律文书

填写不完整、不整洁、随意变更,甚至发生错误,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证据的法定效力,进而影响到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三)业务窗口服务中产生矛盾的原因。有些民警对待群众不够热情,不够礼貌,将好话将恶话说,有时带着情绪办事,方式简单、态度生硬甚至粗暴,不愿做、不想做、不会做群众工作,容易引发群众对交通民警的误解,导致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不理解、抵制、甚至抗拒现象时有存在,有时甚至本是公正、合法的行为却造成不良影响,引起群众投诉。

三、交通管理工作中化解社会矛盾的几点对策

社会矛盾化解强调的是从职责任务出发,为交通参与人提供最直接的服务。注重社会矛盾化解,作为交警执法为民的主动实践,以努力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为出发点,以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落脚点,以真挚的感情化解社会矛盾目标,不放弃每一刻感动群众的时机。同时,结合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的新战略,努力打造安全文明、畅通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

(一)服务群众,消除社会矛盾隐患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警察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就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

一是加大对道路交通安全知识以及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杂志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要在中心区域开展大型宣传造势活动,深入学校、企业、单位、农村、家庭,通过上交通安全课、发放宣传资料、展示典型交通事故展板、播放宣传光碟等方式,不断提高广大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做一个文明礼貌出行人,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是针对当前道路交通事故案件频发,群众普遍反映理赔难、救济难的社会背景,作为基层交警大队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与县人民法院联合成立专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道路交通法庭—九江县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法庭,不断减少因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群众纠纷和社会矛盾,从而实现法院、交警、群众“三赢”的良好效果。

三是充分整合保险、交警、法院等社会资源,使调解、保险理赔、民事诉讼等工作在一站内完成,诉讼周期大大缩短,赔付更加便捷高效。从而解决以往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有的肇事方拒不协助承担医疗费用,不积极履行赔偿义务,造成受害方因无力承担医疗费用而得不到有效救治,或因不能及时获得赔偿加剧事故各方当事人的对立、矛盾激化等问题,消除不稳定因素。

四是采取财产保全裁定,确保执行到位。道路交通法庭依法及时作出财产保全裁定,确保案件审结后顺利执行。交通法庭可根据情况提前介入,督促肇事方或者保险公司提前预付伤者医疗费用,减轻受害者的负担,保证伤者的及时抢救和治疗。

(二)规范执法,缓解社会矛盾产生

依法规范、文明热情执法是公安机关对交通民警要求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人民群众殷切希望,更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必要途径。

第一,以人为本、人性管理。在日常交通管理工作中,执勤民警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理念,一切交通管理措施都要适应整个社会对公民权益,生命安全的关注和重视,把思想、立场调整到保护和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好地树立队伍形象上来。

第二,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执勤民警在路面执勤纠正和处罚违法者时,应严于律已,严格依法办事,一视同仁,不能搞暗箱操作、执法不公。在处罚时要做到事实清楚,理由充分,处罚幅度适当,不能乱用自由裁量权,做到对内对外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城里农村一个样,消除执法不公现象,让违法者无机可乘。另外,要严格依法按程序办案,杜绝违反程序办案现象,对拒绝检查驾车闯卡车辆不予追赶,可采取记下车号,下达违法行为处理通知书,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第三,罚教并重,方法灵活。执勤民警在路面执勤执法中要以交通安全“五进”宣传为契机,把宣传工作带上路,做到在对违法驾驶员进行处罚时不忘交通法规宣传。首先指出驾驶员违反法规的条款及处罚依据;其次讲解违法行为的危害,从而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再次语言要简练,切忌啰嗦;最后要区别不

同对象进行宣传,对性格爆燥,脾气倔犟的人不气不激,避其锋芒,缓而软治;对死缠软磨的人不发脾气亮出底牌,绝其妄想;对明知故犯,投机取巧的人不讽刺,不挖苦,多做工作;对性格内向爱面子的人要因势利导;对知错改错的人要灵活处理,予以方便。

第四,文明办案、礼貌待人。执勤民警在路面执勤查纠违法行为时应把自己摆在与驾驶员平等的位置,尊重对方的人格,礼貌待人,以理服人,尤其是当违法者为自己申辨时,要耐心倾听,让对方把话说完,然后针对其辨解的理由向其宣传法律法规知识,指出其违法行为和处罚依据,这样做既可使违法者受到交通法规的教育又能避免伤害违法者的自尊心,减少对抗心理。

第五,果断处置,化解矛盾。当执勤民警与违法者发生矛盾时,要学会沉着冷静,果断应对,妥善处理。一是转移处理空间,把违法者带离现场到办公室处理;二是转移处理时间,可约定另外一个时间来处理;三是将违法转交其他同事或上级领导来处理。路面执勤民警要打牢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放下架子,端正执法态度,创新执法理念,以理性、平和、文明、高效、公正的执法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三)五件实事,架起沟通百姓桥梁

以办好实事为工作动力,以群众利益为工作目标,力所能及服务群众,争取群众理解支持。

一是缩短业务办结时限。大队车辆管理所推出“预约考试”服务,建起一个人“考场”,即外出打工人员无论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只需提前打电话与车管所民警预约考试时间,无论是双休日、节假日或平常上班时间,车管所根据外出打工人员需要,特事特办,为群众顺利考领驾驶证和申领机动车登记提供方便。

二是简化部分业务程序。原先机动车辆在异地有闯红灯、超速等被拍照上网的违法行为时,机动车驾驶人必须到当地交警队接受处理,这样既浪费精力,又浪费财力,给驾驶人带来不便。及时推行异地处理规定,驾驶人只需在当地

邮政储蓄交纳违章费用,邮政储蓄就会派人与当地交警联系,帮助其接受处理,消除违章。

三是选取号牌更加便捷。为优化选号规则,给群众提供更多的便利,开通“五小车辆”使用自行编排号牌号码的选号方式。同时,还扩大了继续使用原号牌号码的范围,进一步满足群众留用原号牌号码的需求,将留用原号的范围由报废的机动车扩大至所有办结注销或转移登记的机动车。

四是服务网点不断拓宽。大队已在港口集镇、马回岭集镇设立交通管理服务站、保险业务服务站,2010年开始,大队计划将在全县11个乡镇普及“双站”建设。届时车驾管服务网络将覆盖全县,群众就可以在自家门前办理车驾管业务,极大的方便了人民群众。

五是开门纳谏勇于创新。交警大队要接受新闻媒体和广大居民的监督,尤其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可行性的宝贵建议,交警部门将积极听取并及时进行研究,对于可行的意见将尽快实施,对于暂不适宜实施的将及时向社会予以解释,从而得到广大居民的理解和更大的支持。

(江西省九江县公安局交警大队 刘礼平谭伟)

第二篇: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

农信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

作者:李星咏 湖…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382 更新时间:2009-1-9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始终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也直接影响着信用社经营效益和持续生存和发展。近年来,各地农村信用社都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新的不良贷款又不断产生,陷入了“先清后增”的怪圈。有的随贷款规模的扩张表面降低了不良占比,掩盖了风险,但不良贷款绝对额却不降反升,都成为困扰信用社发展的顽疾。因此,在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新形势下,如何化解不良贷款问题、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信贷资金的运用率,树立农村信用社的良好社会形象和竞争力,巩固农村阵地,扩大市场占有率,就要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当地实际,既要有方法,又要有策略,划阶段清收,尽快在具体工作中实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妨借鉴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疏堵结合,从堵新和清旧两方面同时入手,在控制新增不良贷款方面多下功夫,多出绝招,在压缩不良贷款存量上多想点子,多施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对于农信社的不良贷款应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探索化解的思路和对策。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预防、化解贷款风险。

(一)是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对借款人的准入判断,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成功完成某项业务的预测。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一还款来源(如抵押物);贷款用于投机性的商品买卖;贷款抵押品折扣率过高,变现能力很低;异地贷款、多头贷款过多,缺乏有效的监控;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贷款已明显出现风险,相关责任人却因怕暴露问题担责任,没有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清收,把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柳暗花明,消极等待,坐失清收良机,最终使贷款造成损失。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在贷前调查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又没有充分听取必要的劝告,而发放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不完善或不真实、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在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使借款人产生“债多不愁”,以一种无所谓的无赖态度毒化借贷双方关系,使信用社处于被动尴尬局面;贷款发放后信贷管理人员对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根本没有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等等。

(三)是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不力的情况下。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凭主观经验的成分较重,用经验代替制度。对于即将产生风险的贷款,不能拿出一套完整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来,只是将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扭转局面或轻信借款人的还款承诺,白白浪费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自然加大贷款风险。

(四)是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利益与风险并存,一些农村信用社盲目地追求高效益,一味地支持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这种贷款配置本身就孕育着高风险。

(五)是借款人欺诈。借款人欺诈可分为普通欺诈和严重欺诈。所谓普通欺诈行为,指借款人主要通过向信用社提供部分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的资信状况,获得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这种欺诈的特征有:(1)借款人向信用社提供的信息部分虚假;(2)提供虚假信息的主要用意在于提高其资信状况,期望获得信用社的充分信任;(3)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真实的生产环节。如果经营按计划进行,借款人也不愿意拖欠贷款而在信用社留下不良记录,即使出现其他情况时,借款人虽然无力归还贷款,但通常愿意与信用社合作。严重欺诈是指借款人通过一切手段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并贷款主要用于借款人从事的主营业务以外的行业或挪用贷款而获取个人利益。这种欺诈的主要特征有:(1)为了获得贷款,借款人不惜一切手段(包括违法手段);(2)借款人对其从事的行业并不真正关心,甚至借款人根本没有正当主业,或者从事的行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方便地获取贷款;(3)借款人获取贷款并不用于主要业务,而是以转移、投资、奢侈消费等方式,鲸吞贷款。这类欺诈行为主要以骗取信用社贷款为最终目的,且通常利用、拉拢或腐蚀信贷人员,因这种恶意欺诈而造成的不良贷款风险极大,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六)是借款人通过企业改制,将信用社的贷款“一改了之”。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企业间的兼并、收购以及企业改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的企业通过上述行为盘活了资产、扭亏为盈,重新获得生机。与此同时,部分经营正常的企业,也借兼并、破产、重组、改制之机“逃债”、“废债”、“悬空”信用社债权。大量的信贷资产在企业改制中打了水飘,成了企业改制的牺牲品。

(七)是借款人遭受不可抗拒因素影响,致使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由于我国农业的基础较薄弱,农业耕作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大多数地方存在靠天吃饭这种情形,这增加了涉农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和贷款的风险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作物减产,农业欠收,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影响贷款的归还。

(八)是行政干预因素。在2002年农村债务锁定之前,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农村信用社发放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严重,造成“领导定盘子、企业铺摊子、农信社发票子”的现象,迫使农信社最终承担风险。

[1] [2] [3] [4] 下一页

(九)是缺乏完备有效的贷款管理内部制约机制,贷款风险没有同信贷员利益挂钩。贷款发放好坏一个样,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为不良贷款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和温床。行业不正之风严重,上级联社领导打招呼贷款多,信用社信贷人员人情贷款多,借名垒大户贷款多。

二、不良贷不化解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信贷风险的管理。首先,要增强风险观念和防范意识,努力谋求控险、避险、化险良策,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其次,要加强信贷人员对信贷案件的学习,提高对信贷风险的再认识,使信贷人员充分认识到金融风险无处不在。首先,应建立“不愿违”的自律机制。关键是消除员工违规的动机,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强化教育,增强三种意识。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道德意识,不断增强免疫力,强化依法合规经营和防范风险理念,增强自律意识。再是用理论知识武装素裹,不断总结和分析过去,全面提高增量贷款质量,避免前清后增现象,各项制度得以贯彻到具体业务中。

(二)及时掌握借款人动态,减少信贷风险。农信社与借款人是唇齿关系。借款人经营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信社信贷资产的质量。因此,农信社有权也必须了解借款人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信贷策略,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信贷业务主管人员在所辖范围搞好调查,经常到贷户家中走访,尽最大努力撑握其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经常与贷户谈心,帮其走出气馁的误区,立足现状帮其上项目,采取滚雪球式发展,多渠道增加收入,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逐年消化风险。

(三)要积极争取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扶持。其一,要争取国家对农信社的优惠政策,积极为农信社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在利率上,应适当农信社转存款的利率;减免农业贷款营业税;国有企业破产时把农信社贷款作为第一偿还对象,等等。其二,要全力争取地方政府对农信社的大力支持。一要采取多联络、勤汇报、讲实情、述利害等方法,取得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借助公、检、法、司、税等执法部门的特殊作用,清收农信社不良贷款,以提高农信社化解信贷风险的力度。二要促使地方政府在地方企业转制过程中,积极支持农信社落实债务。

(四)加强内控,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1)、完善信贷决策机制。一是完善信用联社贷款审批委员会的职能,发挥基层信用社贷款审批小组的积极作用,并充实法律人才,增强对贷款的合法合规性审查。二是坚持贷款操作程序,严把“三查关”。首先,把好贷前调查关,进行严格的贷前调查,以市场为导向选择贷款对象。其次,把好贷时审查关,严格审查贷款手续的合规性、完整性、有效性。第三,把好贷后检查关,重点抓好信贷资产的跟踪监控工作,随时掌握信贷风险的变化,及时贷款管理策略,将风险消灭于萌芽状态。

(2)、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为农信社防范信贷风险提供重要参考,及时化解潜在风险,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关键是合理选择风险预警信号,主要包括:(1)财务早期预警信号,主要检查企业的会计报表、应收帐款的变化情况;(2)管理层的早期预警信号,主要检查企业关键人员变动对企业计划目标、劳资关系、经营宗旨等的影响;(3)经营状况早期预警信号,主要检查企业的财务记录、业务性质变化、生产及库存情况,以及与客户的信用关系;(4)企业与农信社的早期预警信号,主要检查企业在农信社的存款余额、应付票据、短期借款、还款来源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3)、完善信贷风险转移机制。全面推行抵(质)押贷款,从严控制保证贷款,转移农信社信贷风险。一是严格依照《贷款通则》办理业务,按照《担保法》办理合法合规的抵押担保手续。要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抵押物、质押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实现抵押权、质权的可行性进行严格的审查。二是在贷款方式上,应优先选择抵押或质押方式,对保证贷款应严格审查担保人的担保资格,防止担保人多家担保,造成“担而不保”的现象发生。三是对旧欠的信用贷款、担保失效贷款,应尽可能补办抵押、担保手续,转移信贷风险。

(4)、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一是提高呆帐准备金提取比例,并允许农信社根据风险状况提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一定金额的特别准备金。二是允许建立企业“两金制度”,提取一定比例的贷款风险保证金和利息备付金,专户存储,必要时可用于还贷付息。

(5)、完善信贷风险责任机制。一要明确农信社一把手对本社信贷风险管理的全面责任制。二是对新增贷款严格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员作为第一责任人要负责贷款的“包放、包管、包收、包效益”。三是对旧欠贷款风险进行重新确认,划分责任人,责任贷款要由责任人负责收回,不能明确责任人的要层层落实清收责任。

二、认真落实第一责任人追究制。解玲还须系玲人。贷款缘何形成不良,首先应从自身查找原因,经办人是首要的追究对象,因其熟悉当时的办贷情况。有的同志现已退休或调离本工作单位,甚至调出金融系统,就无从下手,那将永远无法落实!退休或调出原工作单位的同志,只要在本系统内,及时向上级反映,将其“请”回来进行清收,并制定相应的制约措施,如:发生活费、限定期限清收、用其工资归还贷款等方式进行制裁;而调往其他行工作的,请监管委员会给予协调解决;调入其他系统的同志,要到其主管单位反映,请领导帮助协调解决,要一追到底,决不半途而废,达到以儆效优的目的。并指定专人进行统计,以保证各项数字准确无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五)强化信贷队伍建设,提高信贷人员素质。

1、竞争上岗。让那些作风正派、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业务熟悉、能吃苦耐劳的员工从事信贷工作,并定期实行轮岗制度,防止个人行为风险。

2、要强化信贷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精通业务、善于经营管理和社会公关的“复合型”人才。

3、推行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按级定酬,并根据对农信社的贡献实行专项奖励措施,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六)疏、堵并用,化解不良贷款控新降旧是关键。控制新增不良贷款,降低旧存不良资产,是提高信用社资产质量,增强农信社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也是难点工作。(1)、堵新是关键。信贷风险是伴随着贷款的发放而产生的,堵新就是要从完善内部防范机制入手,切实加强对新增不良贷款的防范。(2)、清旧是根本。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清旧就是通过规范不良贷款的管理,落实清收责任,严格考核奖惩,采取积极有效的清收措施,进一步加大清收力度,实现不良贷款的双降。(3)、多策略地保全的盘活不良贷款。信用社要结合实际,采取户户见面收、人人包户收、依法强制收、落实债务收、输血帮扶收、逐笔销号收,聘请社会人员收等措施,大力盘活不良贷款。(4)、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严格“四包一挂”考核制度,奖惩分明,是执行各项制度的基础,也是促进清收工作高效开展的保证。在不良贷款清理过程中,信用社要按照贷款清收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排队,对信贷员明确分工和落实任务,签订责任状,实行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专业经营、专项考核的管理模式,要求信贷人员、包清收包盘活,并实行绩效与报酬挂钩,多收多得,不收不得,以激发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和创造性,促进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的开展。

控新降旧既要抓好对大额贷款的管理和清收,更不可忽视对小额贷款的监管和抓降。因为抓好对小额贷款的控新降旧工作,有着积极作用:(1)、抓好小额贷款的控新降旧,能产生震慑力。小额贷款额度小,容易收,特别是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富裕程度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有效的清收手段,清收小额不良贷款已不再是清收工作的难题。通过对小额贷款的清收,依法惩处不讲信用的赖账户、钉子户,不仅有利于盘活信用社不良资产,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强有力的清收态势,震慑一些等待观望,企图逃避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贷款大户,实现四两拔千金的清收效果。(2)、抓好小额贷款的控新降旧,能增强影响力。小额贷款难收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信用环境恶化,贷户信用关系缺失。通过对小额贷款的清收,最大限度地活化和保全信用社资产,向社会表明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的信心和决心,对于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强社会信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信用社员工在清收过程中,可以更广泛地深入村组、农户、居民,从多角度、多渠道地摸清他们的信用状况,为今后更好地发放和管理当地其他贷款、控制新增不良贷款,探索更多有益的工作经验。(3)、抓好小额贷款的控新降旧,能形成积聚力。对农信社而言,小额农贷既是主体业务,又是信用社的品牌业务。侧重于“农”字,偏重于“小”字,是信用社信贷业务的主要特点。因此,信用社必须立足自身业务工作特点,从小处着手,认真抓好对小额贷款的清收和管理,只有将“小”贷款管好,将小额沉淀资金盘活,才能积小成大,形成巨大工作合力,推动整体业务大发展。

(七)、可借鉴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的做法,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资产管理公司,试行不良贷款的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对于问题贷款严重、亏损面较大的农信社,可采取集中处理模式,由政府出资设立或由信用合作管理部门直接经营一个单独机构,来统一处理农信社存在的不良贷款。这有利于借助政府的财政资源来帮助信用社核销不良贷款,充实农信社资本金。对于不良贷款尚不十分严重的农信社,可采取分散式的处理模式,在农信社内部成立专门的资产保全部门或工作小组,利用自身的力量来处理本辖区内存在的不良贷款。

(八)、加强与当地党政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其理解、支持,协调清收农信社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的处置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机构、农信社和企业的通力合作。农信社应在地区政治事务中积极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管理,通过发挥政协代表、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议案的质询作用以督促政府部门、司法机关正确行使权力,保护信用社的权益。农信社不良贷款的形成,乡镇企业占相当比例,而这些企业恰恰与地方政府和当地村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争取当地党政部门支持,靠行政手段协助清收是盘活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

(九)、运用法律武器,重拳出击,依法强制清收,保全信用社债权。由于目前法制尚未完善,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净化,对不良贷贷款采取法律行动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一些有特殊背景的企业更应慎重。同时,农信社在采取法律行动前必须对借款人及相关债务人的资产情况摸清楚,以便在庭外和解失败后,及时要求法庭采取保全行动,否则可能因没有可供可执行的财产而达不到采取法律行动的效果。实际工作中,对那些法制意识不强,信用观念差,赖债思想严重和恶意逃债的个体工商户贷款和私人贷款,以法律手段强制清收是比较奏效的。

(十)、采取积极的清收政策,落实不良贷款清收责任制,发动和鼓励全员参与收贷,对收回的不良贷款,可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表扬,以调动员工清息收贷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那些由于信贷人员工作失误,未能对贷款风险保持应有的警觉,或对存在问题的贷款进行回避和掩盖,造成贷款恶化的,应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责令其收回贷款。由于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农信社不良贷款中不乏有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等,对这些非正常贷款和小额的农户、私人贷款,利用信用社人缘、地缘优势,进行软性清收也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清收措施。

(十一)、选择可行有效的贷款重组措施。对问题贷款采取重组措施常包括以下内容:贷款展期、借新还旧、还旧借新、减免或全减利息罚息、减免部分本金、债转股、以物抵贷、追加担保品、重新规定还款方式及每次还款金额等。目前,农信社可以采取贷款展期、转贷、借新还旧和以物抵贷等方式。

(十二)、采取以资抵债的方式清收。对于村两委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要定期进行催收,以保证信贷资金不失诉讼时效。有的村村委班子不稳定,流动性极强,要经常上门做催收工作,使新的村委成员了解此笔贷款的用途、经手人、期限等情况。对新官不理旧账的村要重点进行监控,并向当地政府反映,请政府帮助解决落实。长时间不能落实的,将该村的贷款笔数、金额、用途、贷出时间等情况在该村进行公布,让广大群众共同分析,该如何处理?乡镇企业贷款或公职人员的贷款要与党委政府进行协调。若企业的固定资产或土地使用权能确定下来,请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给予评估,将资产过户到信用社,等待时机尽快将固定资产进行转租赁或迫卖出去,本着成熟一个处理一个,达到降低非正常贷款在贷款总量中的占比。

(十三)、请求政府给予优惠政策。要密切配合政府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部门优势,不违农时地支持农民朋友调整种植结构模式所需的资金数额。争取适当时机请求政府给予“税率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来降低不良资产的额度,但要考虑到的政府的难处和承受能力。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农民负担减轻了,财政可支配资金受到分流,难以实现用财政补贴不良贷款的目地。

(十四)、努力提高存款增量,降低不良贷款占比。党中央给我们绘制了宏伟的目标: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90%,只有农民走上了小康路,才能创建和谐社会。扶持农民富起来,是我们信用社义不容辞的责任,既要向农业提供资金服务,又要向广大群众传播信息,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为鼓起农民群众的钱袋子而出谋划策。农民富了,我们的服务工作跟上了,存款的增量实现了增长,拉动贷款增量上升,随之不良贷款占比自然下降,有利经营管理,实现扭亏增盈,实现信用社和“三农”双赢的效果。

第三篇:农村道路交通管理难的思考与对策1

农村道路交通管理难的思考与对策

松桃苗族自治县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谢光学

(2012年3月9日)

近日,我省连续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道路交通管理态势严峻,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省市领导高度重视,作了重要批示,提出了要狠抓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并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列入民心工程和政绩工程;提出了“大调研、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安排部署,严格要求,重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但是,作为地域山区,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着诸多难题,管理难。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交通管理,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对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的难点有几点思考。

一、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农村运输需求量大量增加,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矛盾突出,人、车、路、管不能协调发展,安全隐患多,治理和管理难度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村、通寨公路线长路差。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步伐加快,农村经济迅速增长,基本实现了村、组通路,极大方便了老百姓。但是,交通安全管理矛盾随之突出:一是村民居住分散,乡(镇)、村、寨之间

距离远,有的相距10多公里,远的达30余公里,数里路不见一户人家,道路监管很难到位;二是村民居住地大部分系高山区,道路蜿蜒崎岖,险象环生,潜在隐患较大;三是路窄面差,由于村民通路急,早使用,通村路多数是节约型路,减少投入,公路质量差,安全隐患大。

(二)农用车辆增多。因党的惠农政策好,农民经济增长速度快,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快速增加,农村农用车、二轮、三轮摩托车、面包车膨胀,呈现了“烤烟摩托、药材摩托”等经济特色摩托,管理难度加大。

(三)无证驾驶人员多。农村交通便捷,车辆增加,驾驶人员多,特别是无证驾驶人员涌现出来。突出表现为:一是村民无证驾驶三轮摩托车运物资;二是年青人无证驾驶二轮摩托车赶场,特别是未满18岁的中学生无证驾驶尤为突出。

二、农村道路交通管理难的成因

第一,安全意识差,源头治理难。由于农村地区地处偏僻,经济文化落后,村民的整体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对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更是知之甚少,尤其是年青人买了车后,办牌办证观念淡薄,造成无牌无证车辆多,无证驾驶的多,重点是两轮摩托车;还有大部分的村民无安全意识观念,乘坐农用车、拖拉机、三轮摩托车或者是带“病”车赶集、赴宴、接亲等,这些问题给交通安全埋下了极大隐患。

第二,涉管部门多,管控合力弱。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

作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单靠交警一家根本无法解决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的种种难题。根据基层公安派出所参与交通管理的要求,实现委托农村基层派出所参与交通管理工作机制,但由于农村基层派出所面临着警力不足、经费不足,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等等问题,着力管理受到制约,部分乡镇对交通社会化管理落实不力,管理工作很难到位,没有根本性的解决农村道路交通失管、漏管的问题。

第三,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机制不全。在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连年开展,然而年年整治都依然存在以下原因:一是政府加紧农村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和农民自筹资金连接“断网”,没有按道路要求合理设计(有的没有设计),勉强通车,存在坡陡,湾急隐患;二是由于财政收入较底,对新开通的公路没有专项经费进行维护和治理,无力增设相关安全设施和标志标牌;三是自然灾害的毁损,道路因水毁而被破坏,得不到及时排除而引发道路交通事故;四是没有健全的隐患信息反馈制度和隐患整治机制,隐患得不到及时排除。

三、解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难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根据当前全省重特大交通事故频发的严峻形势,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道路交通安全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是挽救百姓生命和减少人民群众财产损失的一项惠民工程,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民心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建立

健全交通安全管理组织,落实人力,落实措施,落实奖惩。对发生交通事故的乡、村、责任部门,领导要实行责任倒查制度,切实将事故预防工作从源头上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进一步落实道路交通社会化管理。要做到乡镇、村组层层有责任,建立和发挥交通信息员的作用,及时报送交通信息,建立村组源头管理道路交通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切实解决失控、漏管现象;其二,加强驾驶员培训和无证驾驶、非法营运的打击力度,坚决杜绝群死群伤事故发生;其三,整合执法队伍,加大路检路查,严格处理交通违法,严厉打击交通犯罪,实现标本兼治;其四,交通宣传入村入寨,进学校,上街道,针对村民法制观念淡薄,未成年人(中学生)驾驶车辆等问题,建立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通过典型事故宣传,进行针对性教育,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

(三)不断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目前,农村的道路建设和与之配套的交通安全设施未能同步进行,给交通安全事故埋下了许多隐患。为此我们要抓住正在开展的“大调研、大排查、大整治”活动的有利时机,深入农村,深入村寨,以对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隐患排查、整治的调研,提出整改方案,为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门提出道路整治的科学依据。

第四篇:对乡村两级债务的成因与化解对策的探讨

对乡村两级债务的成因与化解对策的探讨

摘 要:当前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化解困难,已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绕不开的“绊脚石”,有的已严重影响到乡镇运转和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必须采取加大清收力度、出卖闲置资产、盘活现存资产、强化乡村财务监督机制等办法予以化解,以免影响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

关键词:乡村债务;成因;对策;探讨

近年来,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从根本上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但税费改革后出现的乡村两级不良债务问题,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也日益尖锐,一些地方的债务还在继续扩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严重问题。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不仅会拖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加重乡镇财政及农民负担,而且会扰乱农村经济秩序,影响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

一、乡村两级不良债务的成因分析

乡村不良债务形成时间较长,原因比较复杂。从实际情况看,形成乡级债务的主要原因是:发展农业生产形成的债务;盲目兴办企业和农业基地负债;为完成各项升级达标活动而负债;财政收不抵支形成的债务。

形成村级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兴办乡村公益事业形成的债务;为保乡村运转形成的债务;其它负债,主要包括:一是村级为支付代课教师、护林员、防疫员工资形成的挂帐负债;二是一些部门达标升级订阅报刊杂志、会议费、办公经费等非生产性开支造成的负债。另外,税费改革前,多年来因人走地荒、自然灾害、建设用地、迁移扶贫等因素,造成农业税收任务“空挂”,乡村为了完成当年的财政收入任务,就向信用社贷款或用集体资金等垫交税费而形成的债务也较多。

二、乡村两级债务构成情况分析

乡村两极债务是指乡镇政府组织及其所属单位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建设过程当中长期形成的债权与债务的总称。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行,进一步理顺了分配关系,规范了政府行为,取消了不合法不合理的政府性收费,从而根治了农村“三乱”,切断了乡镇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试图通过增加农民负担,收取不合理费用偿还债务的来源,乡村两极债务问题,作为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一个新的突出问题浮出了水面。乡村债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乡村负债面宽,新债继续增加

主要是乡镇为保运转、弥补支出缺口、解决增人增支、支付以前贷款利息等问题向银行、私人借款及赊欠所致债务累积时间长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乡村债务跨越大,累积时间长,到目前情况看,绝大部分乡村还没有找到化解债务的有效途径。

(二)化解十分艰难

一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可用财力增长缓慢的原因,特别是税改后,乡村可用财力减少,财政供需矛盾尖锐,没有化解的资金来源。二是新官不理旧债,化解债务没有责任约束,目标任务不明确,甚至助长了一些乡镇的继续举债行为。三是化解债务目前缺乏政策和必要的配套措施,影响化解进展。四是债权回收难度很大,因企业破产、人走债留、债权关系不清、尾欠税费暂缓清收、撤区并乡、机构变更、人员变动等诸多因素,影响清收。

(三)潜在危害较大

有增无减的债务包袱,加重了乡镇财政的运行负担,直接影响到乡村的正常运转,扰乱了农村的经济秩序。而且因债务问题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有损政府形象和干群关系。

三、化解乡村债务的对策探讨

税费改革后,特别是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如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债务的出路问题,必然会导致旧债未还又添新债,从而影响改革成果,笔者认为化解乡村两极债务的途径主要有:

(一)认真清理核实,分类化解债务

从总体上讲,农村财务管理是比较混乱的,因此要化解农村债务,应在对已有的债务进行清理核实的基础上分别寻找化解债务的办法。首先对非常债务要进行剥离。对村直接借贷形成的历史债务,凡不是为农民办事的,应当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落实债务人,不能将债务转嫁给村集体;对确属用于集体生产公益事业、借贷手续齐备、使用开支合理的,可用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按规定清收的村提留尾欠数逐步偿还;其次,对不正常的高息贷款要按国家规定的同期利率重新计算债务利息,由此可甩掉部分不合理的农村债务。再次,对少数干部贪占挪用提留款的,应坚决追回,情节严重的还应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二)加大清收力度,偿还部分债务

对于农村债权的清收工作,应区别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首先针对不同的债权类型分别征收。对农户欠款,要合理分类,区别对待。对有偿还能力的农户,可通过各种办法,多途径地宣传说服教育,促其主动偿还;对极少数的“钉子户”可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清收;对确因生活贫困当年无法偿还的,可与农户协商制订还款计划,分期偿还;对不符合政策的债务,要予以核销(尤其是改革前向农户强行集资摊派的不合理负担),不得再向农民追缴。

(三)出卖闲置资产,减轻债务负担

对乡镇、村组的集体企业,可进行公开拍卖变现,另外,对当前已被合并的乡镇的资产,特别是闲置的有形资产,采取可租、可卖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由此所得收入可用于偿债,以减轻偿还债务的压力。

(四)盘活乡村资产,拍卖债权还债

搞好乡村清产核资,尤其是查清因举债而形成的固定资产,要将资产分门别类,本着“剥离有效资产、处置呆滞资产、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对乡镇闲置资产进行拍卖,将拍卖资金用于还债。对村组现有的资产如集体林木、“四荒地”、企业厂房、设备、存留物资等通过租赁、承包、转让、拍卖等形式加以利用和变现,做到“宜租则租、宜卖则卖”,将闲置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并转化资源的最大效益。

(五)强化乡村财务监督机制

一是落实民主议事制度,实行事前监督。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和较大村财务支出事项,都通过村民或村民代表民主议事会的形式,由村“两委”、村党风廉政监督小组和村民代表共同讨论,民主决策后组织实施,监督小组提前介入进行监督。二是落实村账镇建制度,实行事后监督。由乡镇经管站派专业财会人员负责各村财务账册的建立,进行会计监督,有的乡镇还建立审计站,在村上财务进行审计,从中及时发现并纠正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三是落实村务公开制度,加强群众监督。由村党风廉政监督小组在乡镇纪检监察组织的指导下直接参与村务公开工作,并以村财务收支作为重点开展村务公开,增强了村务公开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第五篇: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对策和措施

农村社会矛盾纠纷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对于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农村社会矛盾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我认为,要预防和解决农村社会矛盾,必须在党委、人大、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干部执政水平

1、加强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一方面,对待群众的意见,做到认真负责,不推诿、不失职,对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要坚决纠正。对出台的政策和改革措施,要通过召开听证会等形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另一方面要提高依法行政的执法水平,改善工作作风,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和政策法规处理行政事务,形成浓厚的依法办事氛围。

2、改进工作作风,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目标管理。实施“一把手工程”,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广大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坚持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职能部门要注意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能力,从加强基层调解入手,把民间调解、信访调解、行政调解、治安调解和诉讼调解有机结合,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以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大发展。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

1、既要注意快速发展,又要注意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由于开发征地和城镇改造、环境污染等涉及到的补偿、搬迁等问题,群众要求条件较高,如解决的结果达不到群众的要求及条件,最终势必引起群众集体上访。因而,我们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讲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依法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解决和预防群众集体上访事件发生的长久之计。

2、统筹发展,夯实化解矛盾的基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缩小城乡差异和贫富差距,让最广大的群众分享到科学发展的成果,营造化解矛盾的良好社会氛围。虽然农村近年来发展较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教育、医疗、水电、通信、交通等社会事业和公用事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城市居民存在巨大差别,造成农民心理不平衡,不满情绪日增,遇到适当的机会就会爆发,形成集体上访。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工农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和贫富差距,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是解决和预防群众集体上访发生的基础。

三、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当前农村有相当部分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普法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在普法宣传工作中,重点在于守法和用法,教育公民不仅要模范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而且要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要依靠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有关职能部门、村级组织的配合,采取各种形式,依托各类宣传载体,加大法律、政策宣传力度,让法律、政策真正进入千家万户,教育群众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使群众遇事后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按照政策办理,而不是采取激进的方法,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同时加强乡镇、村组调委会建设,提高相关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法律服务水平,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当调解手段无法解决矛盾时,应积极引导群众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矛盾,通过诉讼代理、非诉讼代理和提供法律援助等方式,认真解决好群众的问题,防止因久拖不决而酿成群体性事件发生。

四、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控预防机制

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要把开展依法治村同健全基层组织结合起来,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配套组织建设,实行村务、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强化监督机制,让群众充分享有知事权、议事权、决事权和监督权。要切实抓好农村干部的法律知识学习,充分利用各种成人教育阵地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法律理论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水平。

2、充分发挥村级人民调解组织作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一要建立健全对人民内部矛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调处机制。针对新形势下,农村因征地、土地、山林和婚

下载道路交通管理中社会矛盾的成因与化解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道路交通管理中社会矛盾的成因与化解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对策和措施

    农村社会矛盾纠纷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对于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农村社会矛盾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我认为......

    领导对社会矛盾化解的对策经验材料大全

    社会矛盾化解的思考对策 XX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XX 近年来,XX县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县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社会矛盾也渐呈多元化趋势,已成为影......

    当前矛盾纠纷的成因及化解对策

    当前矛盾纠纷的成因及化解对策 ——杭锦旗司法局 陈再军 当前,社会稳定不仅是各级领导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

    关于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加强,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的利益矛盾日益现出来。如何把握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提高......

    执法办案与化解社会矛盾问题研究定

    执法办案与化解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化解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本之策,也是人民法院履行审判职能的具体要求,对于法院工作服务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意义重大。人民法院......

    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及其预防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及其预防对策 作者:吴毅洲 陈 鹏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3期 [摘要]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文章以2004年全......

    浅谈司法行政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司法行政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重要作用 司法行政机关是政法系统和政府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三大职能,承担着依法治理、法制宣传教育......

    供电企业廉政风险的成因及化解对策

    供电企业廉政风险的成因及化解对策宜宾电业局 唐庆平内容提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网建设与管理力度的加大,企业廉政风险形势严峻。本文就供电企业廉政风险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