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驻外使馆作翻译的几点体会
笔者曾在我驻法国使馆经商处工作过几年,期间因工作需要经常为访法的国内招商、考察代表团当翻译,对做翻译工作的艰辛与无奈有切身的体验,个中滋味非同行而不知。现借“翻译园地”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体会与同仁交流。
一、日积月累、勤学苦练
学好外语和中文是作一名好翻译的最基本条件,许多人有一种误解,认为到了国外就不用再费力地学习外语啦,外语水平自然而然就会提高啦,其实不然,在国外工作外语环境固然比在国内要好得多,但若不有意识地学习和积累,外语水平也不会提高很多。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位同样在法国使馆工作了3、4年的年轻外交官,刚到法国的时候两人法语水平相差无几,但由于一个勤奋好学,另一个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几年的时间使这两个人的外语水平拉开很大的差距。许多人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即使在国外工作也不能放弃外语的学习而满足于能应付日常所需,而应当充分利用好国外良好的语言环境力争使自己的综合外语应用能力提高得快一些。
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应当成为翻译每天的必修课,发现一些生动的、鲜活的表达方式要立即用笔记录下来,有空儿的时候常把这些积累的素材拿出来读一读,背一背;等到作翻译时如果恰好遇到相似的场景就信手拈来,往往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立志做一名合格翻译的人就要把学习外语和中文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要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而不倦、乐此不疲;不满足于“基本上能应付一气的”、一般水平上的“听说读写译”,要努力把自己的中外文水平提升到较高的层次,具备用简明、流畅、准确的语言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二、广泛、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背景资料
翻译如果对双方谈话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就很难准确地翻译出来,翻译如果自己都不理解又怎么能够让别人理解呢?举例来说:我本人对化学一窍不通,如果让我给一场化学学术国际研讨会当翻译,那我无论如何也作不好。所以掌握背景资料对翻译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翻译对双方所谈及的议题的相关背景资料了解得越广泛、越深入,翻译起来就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古人云:“功夫在诗外”,套用这句话我们可以说“翻译的功夫在翻译之外”,了解和熟悉大量的背景资料是作好翻译的基本功。笔者曾多次为国内主管部门的专项考察团作翻译,考察的内容涉及到财政管理、税收、海关、经济统计、国有企业管理、经济预测等等方面,每次接到任务前我都要尽量找来一些中文和外文的专业书看看,了解一些该专业的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和国际上的主要流派,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再比如,为了帮助法国大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竞争,法国政府~在会见我来访的部委负责人时都要谈到法国的核电技术和高速铁路技术如何世界一流,为了具备更多的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我们使馆曾邀请访法的大亚弯核电的专家给我们介绍核电基础知识(如压水堆、中子堆、沸水堆等不同堆型的工作原理、技术优劣),请铁道部的专家介绍高速铁路ABC,着重介绍世界上现有的轮轨式、磁浮旋和摆式这三种高速铁路制式的优劣以及京沪线上如果采用这三种制式各自的优缺点。掌握了核电和高速铁路最基础的ABC之后,核电和高速铁路对我来说就不再是泛泛的、空洞的概念啦;翻译中再遇到双方谈起核电和高速铁路项目我就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三、注意收集和熟悉一些常用的缩略词和简称
人们在谈话中经常会讲许多缩略词和简称,如人大、政协、三来一补、“三个有利于”、“抓大放小”等;法语中也有不少类似的缩略词和简称,如OGM(转基因食品)、TVA(xx)、“NINI”(既不私有化也不国有化)、......这些缩略词和简称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成为翻译的拦路虎。
另外,法国人在谈话中提到我部委、重要机构和大企业时习惯于使用它们的英文缩写,如SDpC(国家计委)、DRC(xx发展研究中心)、CCpIT(贸促会)、CASC(中航总)、CAAC(民航总局),CNOOC(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UNICOM(中国联通),这些缩略词虽属于“窗户纸”---一点就破,但却经常使翻译卡壳,让一名法语翻译记很多上述这样的缩略词似乎显得有点儿勉为其难,但不降服这些拦路虎就可能经常要出洋相。笔者曾有过这样的经验:一位法国大公司的国际部经理告诉我们的商务参赞,他刚刚访华归来,在北京会晤了COSTIND的一位张先生.....由于我不知道COSTIND是指什么,就问对方,对方既不知道COSTIND的英文全称,也不知道法语怎么说,后来他返回办公室后把张先生的中文名片复印后传真给我,我一看才恍然大悟,COSTIND是国防科工委的英文缩写。这件事发生以后,我就有意识地收集和熟悉一些常用的缩略词和简称,在以后的翻译工作中受益匪浅,经常能派上用常
四、菜谱,笑话,一些带有暗喻性质的双关语的翻译。
外事活动离不开宴请,宴会中菜谱的翻译让人头痛,特别是法餐中所用的一些调料、一些法国人爱吃的深海鱼,我们中餐内没有,一些大西洋里的深海鱼的鱼名我们从未没听说过,即使我把从字典中查出来的这些鱼的中文名称讲出来后,中方人员还是如坠五云,一头雾水,我只好用手比画着描述一下这种鱼的大致形状。
西方人大多比较幽默,餐座上喜欢来1、2段笑话活跃一下气氛,放松一下;但这往往给翻译出了一道难题: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的笑话我们东方人听来未必觉得可笑,但如果讲笑话的主人自己笑得前仰后合,而我们这些客人无动于衷的话,会使主人感到很尴尬的;如何能让我们的人也笑起来就成了翻译必须应对的严峻挑战。
五、社会地位比较高、受过良好教育的法国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喜欢用阴喻、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自己的表达方式显得高雅、含蓄,他们说话往往不是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而是曲折迂回,绕许多弯子,添加许多装饰性的华丽辞藻,表达个人观点时总不忘使用虚拟式或条件时态,以表示这些观点属于个人的主
观看法,未必代表真实情况。许多不熟悉这种法国上流社会特有的、矫柔造作的表达方式的国内翻译马上会被弄得脑袋大啦。
如何能冲破这种由华丽的辞藻、修辞和时态编制的“网”而一下子抓住中心意思呢?只有平时多读书报、多看电视辩论,特别是注意看选举前政治人物的辩论,就能摸清常用的套路。
第二篇:翻译新得体会
翻译心得体会
在大学期间我们已经学了几个学期的翻译,确实也学到不少东西,可谓是受益匪浅!翻译是一门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它囊括了全方位的知识和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你的知识面和文化素养的要求都很高。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以一名翻译者的身份立于人群中,可是现实确是我们离当一名成功的译者很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学校学习的大多都是理论知识,而一个成功的译者确是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和长期的经验积累而成的。这正验证了马克思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
这次我们外语院8名同学经过北流日利企业老总的面试顺利获得了这次在北流首届瓷器博览会担当翻译,面试时间距工作时间只有一个星期,我们怀中兴奋激动的心情尽自己所能在这七天里面积极寻找相关资料争取做到完善的准备。2011年10月24日,这一天终于来临了,我们早上6:50准时在校门口出发,虽然起得很早但是我看的出大家脸上都很兴奋而且充满期待,就是带着这种心情我们迎来了第一天的翻译工作。第一天上午就有外国客商来到我们的展区,当开始与他们交流时我们还有点畏手畏脚,但没过多久我们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开始积极发挥自己作为一名译者的工作,原来一切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因为双方使用的都是简简单单的话语很容易理解所以基本的沟通还是不成问题的。通过发挥我们作为译员的作用使得公司和客户之间初步达成了共识,也为后续的良好的发展埋下了不错的伏笔,总体来说算是成功的。但是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自己也犯了一些错误,首先连上课学的作为译员最基本的准则都忘记了,虽然基本意思我们无疑都能传达给对方,但是对于语言得体性、准确性把握的还是不够。
经过这次翻译,我发现翻译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也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要做好翻译,我们还得了解很多的东西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只知道一点英语和汉语。在翻译的旅程里我们还有更艰辛的路要走,最重要的是坚持你的这份执着,付诸于行动,尽全力去的神秘色彩!用全方位的视野去洞察那就在旅途中不容错过的美丽!相信努力过后,幸福花开满的世界尽收眼底,你会用心感触到!
第三篇:翻译杂谈 我作口译的经历和体会(本站推荐)
翻译杂谈 | 我作口译的经历和体会
泛瑞翻译
上海《新民周刊》的记者想请我谈一下我做口译的一些经历和体会,但我觉得没有什么好谈的,想谈的内容似乎大家都知道了,怕有老生常谈之嫌。但又盛情难却,因此,我就借贵刊这块宝地给读者们谈一谈吧。正如美国ABC电视台主持人Peter Jennings 每当报完政治、社会新闻,开始报道体育新闻时常说的一句话:如哪位不感兴趣,请不要注意以下内容。开始学艺
口译是一门要求很高的职业,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要经过大量的模拟训练。我国第一个培养职业译员的计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联合国译员训练班,这一计划每一期培训为期两年,同时学习交传和同传两种技能。每期10名正式学员,共培养了12期学员。学员毕业后经联合国考试录用后,直接进入联合国担任口译。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对外交往不断增加的需要,政府各大部委也需要更多的高水平的译员,外语学院为满足这一需求,每期除了正式学员之外,还额外招收几名“代培生”。
我是在1985年作为一名代培生进入北外译训班学习的。代培生也要考正式生同样的翻译口译及笔译的试卷,不考文化政治课。由于我考试成绩不错,另外,上了一周的交传课后,可能老师认为我的交传基础还行,就让我直接上了二年级。现在看来,交传课不上还是有欠缺之处的。做学员时,第一年学习交替传译,第二年才学同声传译。无论是同传还是交传,每天都要训练十几个小时,晚上不到宿舍统一熄灯时间,是不会上床就寝的。我毕业后,一直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供职,因此,有很多机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同声传译。刚毕业时水平很低,但由于是为政府工作,有大量的锻炼机会,除了在国内做翻译外,还常为联合国机构做翻译,翻译水平是一点点提高的。这为日后从政府部门辞职“下海”,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译员无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尽管刚做自由职业翻译时,有很多难以对付的翻译题目。
口头翻译的种类
口头翻译基本上是分成两大类别,用行话来说,一是交替传译,二是同声传译,英文分别是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咬耳朵翻译”,即whispering,就是译员坐在听者旁边,小声地将讲话人的内容提纲挈领翻译出来。台湾人也讲“同步传译”,指的就是我们大陆人所说的同声传译。美国人常爱用translator指口译译员,用sequential translation来指交替传译,实际上专业的叫法应为interpreter和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英文的interpretation不同于translation,前者有解释,诠释、表演之意,而后者一般指“转换”。可以认为,口译同笔译存在着较大差别。在中国,早年对interpreter也有叫“舌人”的,看来口译是要靠舌头来吃饭了。
所谓交替传译就是让讲话人说一段话后,停下来让译员做翻译,其特点是更容易翻译准确,语言更为精炼,译员也可将讲话人的意思吃得更透;此外,在某些外交场合,还可给讲话人更多的思考时间;其缺点主要是占的时间太多,理论上讲译员翻译占用的时间应该同讲话人的一样,或更少一点,但从我对一些较为出色的译员在时间占用上实际进行的统计来看,译员往往会占用更多的时间,有些时候占用的时间甚至会比讲话人超出一倍还多,这是因为译员要对讲话人的信息进行处理所至。译员不但要将讲话人的讲话内容较为完整地记录下来,还要将其组织成完整的句子,并用目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做交传时,如果总翻译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一个译员是可以从头做到尾的,但时间再长,是需要至少两名译员轮流上阵的。我有一次给世界银行一个粮食计划考察团担任口译,从早上8:30一直翻译到中午12:00点多,最后简直是连基本的话都快译不出来了,不是听不懂,而是没有气力讲话了,因为实在是太累了;还有一个同事说,她曾为中国入世谈判一口气做了9个小时的口译,事后称这实在不是人干的活。因此,为确保质量,译员数量安排上一定要合理。我常碰见一些会议组织者为节约费用,尽量减少译员的数量,最后只能是使会议交流受到影响。
作为一名称职的译员,要完全掌握翻译时所用的两种语言,做同传时还要掌握更多种语言。最为理想的当然是译员使用的两门语言均为其母语,但这种情况目前在中国还不多。我曾在法国巴黎大学东方语言学院翻译学校听过一年的课,学校一位教师梯也尔是当时法国外交部的英法首席译员,专为密特朗总统担任翻译,他声称法国只有他一人是真正的双母语。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我想他的意思是,要作为一名真正称职的译员,不光是要掌握翻译时所涉及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及对相同事物、概念等的表述方式。我曾有幸几次听过他做翻译,真可以说是一种享受,翻译出的东西十分严谨,毫无杂质。听他做翻译,有在听他在做演讲的感觉;他翻译所占用的时间也恰到好处。
一般人认为,翻译不就是他说什么,你说什么嘛,有什么难的?其实,要真正理解讲话人的意思也并不是件易事,两个人用自己的母语对话时,不也有误解的时候吗?另外,即使让你用母语重复前一个人的讲话内容,如果内容多了,你又能重复出多少呢?当然,还有更多其它因素,不在这里多说了。一名出色的译员,能让讲话人讲10几分钟,然后再完整地将其讲话内容翻译出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人家讲一句,你翻译一句,这就是翻译了,这就是交传了,而事实上绝对不是这样的。
面临的挑战
我认为,做交替翻译的挑战之一就是做好笔记,也有不少人向我提出过这个问题。我很佩服外交部的那些年轻人,他们的笔记做得非常好,翻译得很完整。我想,这是与他们平时苦练基本功是分不开的。
另外一个挑战就是听懂各种口音,这也是与多练习分不开的,你不去听,或没有机会去听,到时候怎么会听得懂呢?同传时这个问题就更为严重。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去听各种口音的人讲话。一般人总是认为,讲到听懂各种人的口音时,主要是指外国人,本国人有什么听不懂的?但我不以为然。大家平时在听一个所谓“外地”人讲话时,能听懂其大意就行了,不必每句话,每个字词都听出来,可能也很难全听出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电视上除主持人的讲话不打字幕,其他人的讲话都要打字幕的原因吧;而做口译时却不同,译员要将每个词都听得很准确,听不清楚怎么能做好翻译呢?我就有过这么一次经历,几年前,《国际先驱论坛报》在上海组织了一次大型会议,我为会议开幕式酒会作口译,台上几个人,台下上千人。几个老外都对付过去了,没出什么大错,轮到为上海本地一位领导发言时,我的脑子一下子好像全空了似的,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哪里是在讲普通话啊,完全是在讲“普通上海话”。我紧张得一下子就慌了神,再加上多支大瓦数灯光的照射,汗水一下子顺着额头流了下来。
当然,听外语国人讲话时,特别是非英语母语人讲英语时,这个问题就更加明显。刚开始作口译时,觉得最难的就是听不懂非母语国家人讲的英语,特别是印度人和一些非洲兄弟们讲的英文。记得最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口译时,有一个叫Telejani的执行局委员,来自非洲的加纳,他在会场上十分活跃,每次给他翻译时总是不知所云,急出一身大汗。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听多了,做多了,情况就好一点了,但还是不免会出一些错误。做交传时,你如果在头一句没有听明白讲话人的某一个词的发音,在下一句中有可能会听清,但同传就不同了。有一次我给一位国家领导人做翻译,他讲话有浓重的江南口音,讲话声音又低,有个词就给听错了,但到他第二次用这个词时,我恍然大悟,根据上下文听对了这个词,及时做了更正。事后对此事做总结时想到,领导讲话有口音,不是你翻译一个人的问题,在场的其他人也有听不懂的,所以,千万不要紧张。紧张也是做口译的另外一个重大挑战。
同样还是上面这个例子,在事后做总结时,我的一个同事开玩笑说道,他声音低,只有你离得最近,只有你听得最清楚,翻译错了别人不也不知道吗?你有什么可紧张的?当然,紧张不是胆子大就可以克服的,关键还是心理素质要好。你的听众里时常会有懂外语的人,有些领导还会给你的译文做修改或补充,或中间给你提词等,译员一定要积极地对待这些问题,不要紧张,更不要有抵触。
当然,还有不少其它方面的问题,如最基本的意思的理解问题、词汇的运用问题等,口译做多了,会有一些临时性的解决办法,但要彻底解决,则要靠平时大量的积累。
总之,交传做好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多数非专业人士眼里,交传要比同传容易,但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口译是我从事多年的职业,而根据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做了十几年的口译,总还是觉得交传做不好,从这里也可见一斑,当然,我没有经过交传专业的训练,这一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作好同声传译
所谓同传就是讲话的人一边讲,译员一边翻译,不用打断他。讲话人讲完了,译员也基本翻译完了,结束时间差不了几秒钟。同声传译对讲话人是有一定要求的,根据国际同声翻译协会(http://www.xiexiebang.com),通过互连网回答网友们提出的有关口译的问题,并得到了口译界一些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年轻人学习,并为我国口译事业的发展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
作为一名自由职业译员,我总的感受是挑战重重,乐趣无穷。
(作者冯京葆,著名口译员。文字来源于网络。)
第四篇:做翻译的体会
心得体会 篇二:翻译心得
附件2:
西安财经学院
实践教学活动周登记表
姓
名:
汪
丽
学
号:
09030901 专 业: 院 系: 文法学院外语系 本校指导教师: 张柏林 实践单位指导教师:
西安财经学院教务处 制 2.如实践成果(附后)即书面总结(不少于3000字)7月13日无法完成者,应在下学期开学一周内交指导教师。
3.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共五级。4.本表由二级学院存档。
实践成果格式(参考)1.封面:(见后页)2.纸张:a4纸 标题:黑体小二 正文内容:宋体五号字 左页边距:2.5厘米 右页边距:2cm 上下页边距:2cm 行距:固定值 20磅
页码: 从实践成果正文页面起标注装订: 左侧装订 3.实习报告字数: 不少于3000字
本科生实践教学活动周实践教学成果
成果形式: 翻 译 心 得 体 会 成果名称: 浅 话 翻 译
学生姓名: 汪 丽 学 号: 0903090116 专
业:
英
语
班
级:
0901 指导教师: 张 柏 林 完成时间: 2012 年 9 月 12 日篇三:翻译心得
翻译心得
自从进入到黑大开始学习俄语翻译,慢慢的我发现俄语越来越难,这是以往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没有过的感觉。原因可能是首先本科的学习本来就是机械性记忆,本科的任务就是背单词,记住语法关系,然后按照语法关系造出几句简单的俄语句子,所以那时我对俄语的感觉就是这门语言其实并不难。其次是因为现在的学习完全不同于机械的记忆,翻译的过程中要思考。这又涉及到了人们的思维各有不同,以及生活阅历不同对一句话的理解也有差异。思考的过程又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我觉得翻译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想把东西翻译好,翻译的漂亮这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里先讲一下由母语翻译到外文的过程。它要求你除了要在掌握良好的俄语基础语法之外,你首先必须有对俄语这门语言的感觉。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对一门语言的语感。这种感觉是日积月累主动接触这种语言,而这种语言对你的潜移默化所形成的。这种潜移默化因人而异,所以从一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俄语水平,也就影响着我们的翻译质量。这个问题其实在本科时写俄语作文,老师只要简单的阅读一下每位同学的文章,那么很自然的就能分出学生的水平差异。好的文章,自然流畅,对外文的表达地道贴切,如果质量不好的,你会明显感觉到这是一种汉语式的表达,完全按照汉语的思维转换过去,读起来会很生硬。自己的语感还不是很强,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觉得自己在开始学习如何把翻译做好之前,首先应该继续加强自己对这种语言的语感。多阅读俄语原文,多背诵俄语美文。多留心一些地道的俄汉语表达。这种过程很漫长,我需要努力。毕竟这不是母语,没有母语这种先天的语言环境,有
书中说我们每天脑中对母语的文字处理量要达道道到5万字以上,包括你每天听到的声音,每天阅读的文字,说话时大脑思维对文字处理等等。而对于外语来说想要达到母语这种信息处理量十分困难的事情,所以我要在这方面不断地要求自己,尽可能主动的接触俄语,多阅读报刊,多和俄罗斯人交流。这也需要持久的耐力和不断想要自我提升的持续心理催动力的。
此外我再讲讲由外文译成母语的过程我所遇到的困难。上学期我的导师给我一个翻译任务,就是俄罗斯教育部新近下达的关于上海经合组织各大学的教育规定。资料刚拿到手,除了读起来吃力外,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即使你懂得了句子的精华,明白了句意,但是想要 把它用地道的汉语表达是非常困难的。在懂得了句意却无法表达的情况下突然觉得自己不会说母语了。或者说出的句子别人根本不懂你的逻辑,有些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这就让我懂得了,对翻译的要求不仅要看你的外文水平,对母语的要求也是极高的。而且在翻译专业的文本时,必须要对这一行业的语言和词汇有个大致的了解。这就如同运用母语再次学一遍母语中行业的语言。这又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翻译积累量的。而且对自己母语的语法也有提高的必要,如何组词造句,如何尽可能的少犯母语的语法错误。这些都是我在没有学习专业翻译之前所没有想到的。
以上我基本讲的都关于笔译方面的一点点感受,口译和笔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首先口译较笔译轻松地方面说。今年夏天我去大连的一个俄餐厅打工,虽然每天接触的只是饭店的一些常用语,但是也经常会遇到各种状况,偶尔会碰到客人和饭店老板沟通时,我在中间做个简单的小翻译,虽然不是什么正式的翻译,但是也有一些心得。首先还是从中母语译成俄语说起,为 了迅速达到交际目的,有时候我会把老板刚说出的话,立即逐字逐句译过去,这时就存在一些问题。刚译过去我就立即意识到刚才自己的语法错误,而且这种语法错误我发现是根本避免不了,有时刚想去改,但是觉得又没有必要,因为关键词的传达已经到位的话,此时 没有人会注意你的语法错误。这意味着口译在对组词造句优美方面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所以这方面的压力较小。当然这只是简单的生活翻译,如果更专业的翻译我还没有接触过,所以那种难处感触还不是特别深。或许比笔译压力更大,因为专业的正式的口译翻译需除了比我上面提到过得笔译难处之外,还更多的考验人的心理素质。其次是由俄文译成中文,这在简单的生活翻译过程中就轻松得多,因为毕竟生活翻译的常用语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所以有时候可以不用经过思考就脱口而出,此时考验的不是人的母语水平,更多的是对外语的听力水平,听力好的,思维快的话,就可以沟通无障碍了。当然这还是讲的简单的生活翻译,不过我的终极目标是想做一名专业翻译。还需要学的很多很多。简单的生活翻译任何接触过外语的人都能做到,例如去我工作饭店的导游,她们的目的是只要能达到交际目的,至于外语的地道水平一般不予以考虑。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下,其实只要身体语言就可以达到交际目的。我的追求要远远超出这些,所以我要做的还有很多。
翻译是个难做的职业。这是我目前接触翻译之后,最大的感受。
这条路任重而道远。目前中俄在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所以对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做一名成功的被大家认可的好翻译,我的任务还很多。我会继续努力。最后我觉得翻译技巧这门课是我在翻译方面 知识学到最多的一门课。这门课很实用,因为里面有些固定的句式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谢谢老师的工作。篇四:英汉翻译心得体会
英汉翻译心得体会
英语1101 袁立冬 111001116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即将结束《英汉翻译教程》的学习。通过学习,我又掌握了一门新的英语学习技能,也初步了解了英汉翻译的基本要求与要领。简而言之,就是获益匪浅。英汉翻译是一门建立在综合能力基础之上的学科,囊括了全方位的知识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不管是对个人能力以及日常积累都有较高的要求。前我一直有一种误区:认为只要掌握大量的词汇,翻译起来就会很容易,认为翻译只不过是把大量的词汇拼接连接在一起。可是当我真正接触到这门课程时惊觉自己原来的思维是有多么的狭隘。当翻译一句话时,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组合。勉强组合在一块时不是错误百出,就是很chinglish.首先,英汉翻译应遵循“忠实,通顺”的标准。所谓忠实,就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由于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一句英文在欧美人看起来顺理成章,而在我们中国人看起来就会极其别扭。我们就会在翻译过程中不自觉的用上自己的思维,因而改变了原文的意思破坏了原文的风格。通顺就是指原文语言必须通俗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通顺,避免死译,硬译,符合规范。把原文的内容适当的表达出来,既不能改变扭曲,也不能增加或删减。如“he is seriously ill”.就译为:“他病得很厉害”。有人为了追求汉语的“漂亮”译为“他苟延残喘”,这就得不偿失了。
其次,翻译分为三个阶段:理解,表达,和校核。准确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注意上下文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在翻译时采取直译或者意译两种方式。有时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使用。主要取决与具体的情景。校核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不可忽视。即在翻译时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已到达最好效果的翻译。翻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做好的事。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必须注重积累有关英译汉方面的知识以及基本方法。了解基本英汉语言对比(词法和句法)。通过对比,掌握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以及所对应的意思,在翻译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的运用。避免造成错用,误用,闹出笑话。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很多英语单词已经不再紧紧局限于其原有的意思,更有了扩展。这就要求我们积 极扩充自己的积累。同时,我还学习掌握了英译汉时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如: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以及词义的转义等等。还有关于各种不同句型的不同翻译方式。如定语从句,被动语态,状语从句等等,这些在书本上都有系统的介绍。我们在日常练习的时候也要避免为了做题而做题,要在过程中学会理解,应用这些方法。我还体会到理解和翻译并不是一回事,几个人的理解相同,翻译成的文字 风格可以是不同的。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可以直译的就直译,只要把词序调整一 下,保证通顺,不致引起误解就好。如果不能直译,可凭借各种翻译技巧,在不 偏离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对句子的结构作一些变动。方法也好,技巧也好,都是为忠实、通顺地再现原作这个目的服务的,其功效自不待言,但并非万应灵药。任何方法在应用中都有其限度,过犹不及。如果一味死搬教条,盲目遵照翻译的规则,过分依赖这些翻译的技巧,最终只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结果。优秀的翻译者会在在实践中经常数法并用,因人因文而异,并无一定之规,主要靠自己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才能最终达到得心应手、曲尽其妙的境界。
经过学习,我确实获得了不少的进步以及在本学期的翻译学习中,我们获得了翻译专业应具备的一项技能,也对下学期的汉英翻译学习有了初步的计划和想法,以后学起来的时候亦不会无从下手。我相信我在今后的翻译道路更加宽阔平坦,我会再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技巧,是这些宝贵经验成为翻译学习的宝贵财富,力争做一名合格的英语人。
我也知道只是经过这学期的学习,我还有很多缺失以及不足的对地方。像中西文化这方面我就做的不是很好,经常在翻译时会弄不清具体的背景知识而做出错误的译文。翻译的时候也会出现措辞不当的现象。我还需要继续的加深关于这方面的知识。翻译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但是也不是高不可攀。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颗积极学习进取的心,无论何时何地不能失去对翻译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有勇气克服它。翻译本就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积累,应运的过程。我有信心在未来的学习中会越走越远,越做越好!!另外,在此对我们的吴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您的陪伴以及指导!!篇五:翻译心得体会
翻译心得体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通用语言,已经成为中外各界人士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不管是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医学领域、商业贸易或学术交流等方面,英语都担任了很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与外界沟通的一个开放性的平台,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而翻译工作在其中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翻译工作是我国对外交流和国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发展翻译事业也是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翻译专业人才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吸收引进外国的先进科技知识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翻译是桥梁和纽带。翻译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对于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起着关键的作用。站在国际高度上看待英语,更觉得作为当代大学生,非常有必要在英语上下功夫。这不管是对于整个国家的对外交流上,还是作为自己的一份交往沟通技能,学好英语都是必须的。就我们自身而言,大学三年,在经过了听、说、读、写四大基本技能的培训后,口译也成了我们必学的科目。在翻译的表现形式上,,有三种主要的形式:同声传译,交替传译,普通商务口译。同声传译主要用在顶级国际大型会议、经济论坛、政府组织的正式会议等上。交替传译包括更正式的中型会议、技术交流、商务谈判或更高级别的学术会议等。普通商务口译包括小型商务会议或谈判、境外旅游陪同口译、工厂或现场访问、展会等。很多人都听说口译考试很难,通过率很低就望而却步了。其实我认为英语主要的目的是会用,是学习到一些英语方面的知识,因此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点:素质教育第一,应试教育第二。
无论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其目的均在于让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能够实现清晰、无障碍的即时沟通。会议口译层次上的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并没有高低难易之分,两种口译模式相辅相成,且其功能以及对质量的要求是完全相同的。称职的会议口译员应当掌握两种模式的口译技能。
通过短暂的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也深切感受到“快乐口译”带来的无穷乐趣。口译不像四、六级,还有专业四级那样只是单纯的注重于笔头的练习而是一门综合性的集听、说、读、写于一体英语课程,它可以使你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尤其是它的译,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老师会教给你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教你如何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谈话方式及内容,很有益处。口译的口语交谈能让你展示足够的“演戏天分”,在演老师安排的话题时能让你捧腹大笑。这种情境的口语课可以使你有足够的勇气开口讲英语。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会讲,而我们以前都太忽略这一点了,倒致了许多人如今的哑巴英语。不能用于交流的语言,不管书面内容学得多么的出色,也是是失败的,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于交流。同时,上口译课程的另一大收获是如何自我培养听力能力:多听英文歌曲,多看英语电影、视频,这不仅不枯燥,而且会让你越来越喜欢英语,同时可以在听的过程里感受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发音的人的语音语调,这会让自己的听力越来越好,耳朵越来越灵敏。相信在潜移默化中会让你的英语大有长进。
除此之外,口译课程让我了解了更多的文化。在以前的翻译课上,各地方的方言,还有美国的很多的哩语翻译都会让你觉得很有乐趣。这些不同的文化差异往往会带来一些有趣的事,多样的差异性。总之,在笑中学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同时,只有在了解了更多的文化知识文化背景的情况下,翻译的内容才会生动,才能有灵性,才比较的符合实际,而不是按照词意生硬的翻译,那样的文字没有生命力,也没有感染力,也就不可能很好的传递出原文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说话者的意图。有很多时候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得到的收获往往并不让自己满意,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大可不必灰心,这是每个学习口译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掌握好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口译自然会变得简单轻松。“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听起来觉得很难,但只要我们能够认清自身的不足,加以弥补和充实,这个难题就很容易解决。
记得以前曾听一位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仅要求我的学生从一堂课中学到知识,我更注重他们能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确如此,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往往比在课堂上获得知识更为重要。那个老师指出“适合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各不一样,这取决于每个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记忆力和沟通习惯等。这需要在授课时更注重对学生引导的技巧和互动!”在口译课上我就感受到了这种教学方式的重要性,这是我在其他地方学不到的。
确实,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一样,一个人成功的学习方法并不代表放到自己身上也一样合适。翻译中更需要的,是要: 1培养自己善于分析的头脑和概括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每天在状态最好的时候(通常是早上)针对一些案例进行实练。2 培养自己合理思考的能力和估计形势的本能。3 锻炼自己的反应迅速,能迅速将注意力转移给下一个发言人、新形势和新话题。4 善于集中注意力。5有求知欲,兴趣广泛。6良好的短期和长期记忆力。7在公众场合流畅、清晰、良好地讲话。8超出一般的抗压能力。
从以上列出的几点中找到自身不足的地方,加以针对性的锻炼,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加以时日必定会发现自己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
谈到翻译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免不了要提到翻译的技能,靠着这些技能,才能让翻译工作更加的出色。
说到技能,翻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笔译是锻炼一个人语言功底很好的方法,同时也是做好口译的重要基础。从口译的角度说,如果语言文字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接下来表达和思维就至关重要。练表达,一个好的方法就是视译。非常有针对性的材料,可以使得练习变得很有效率。在拿到材料以后应该调整好状态,想象自己就在翻译的现场,给自己造成一定的压力。看到材料中的中文后,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有哪些词或句说得不通顺或者结构不好,就可以记在笔记本上,之后可以向他人请教或者自己进行查找。通过反复的训练,在表达方面便有可能取得较为明显的进步。
练思维,在英译中时,听力是基础,首先作为译者,自己必须明白对方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了这个前提,接下来便是思考如何用精练的句子传达出来,这对思维有着很高的要求。单单只是听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口译译员是一座沟通的桥梁,所以译员的表达应该是工整的,让受众能够非常顺畅地理解对方的意思甚至是精髓。所以中文的功底在这时就显得至关重要。语言是不同的,但又是相通的。因此,两种语言不应该有所偏颇。
但是不论是表达抑或是思维,翻译最需要的勤学苦练,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在我看来,这是成为一名好翻译,一名不会落伍的翻译的最重要的前提。要经常长期性的学习新的知识,新的说法,新的词汇只有拥有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才能成为优秀的翻译。
第五篇:我的翻译体会啊
文学翻译之我见
掐指一算,我学习翻译已经两年半的时间了;仔细想想,这么长时间以来,翻译过的文本基本上涵盖了各种文体,从刚开始的政府报告的翻译,各种官话套话,各种固定句式,到网络时文的翻译,各种网络流行语,到法律文本的翻译,各种专有名词,再到最近接触到的也是我自己感觉最困难的文学翻译,各种汉语功底薄弱,不论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汉语水平都显得尤为重要,有时候甚至都觉得自己白活了这二十几年,连中文都说不好,不过仔细想想,这种自我否定也是直到自己接触了翻译才开始的。不过早否定总比迟了要好,起码我还有更多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汉语水平,所以我决定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老师推荐的《古文大略》。
虽然我觉得文学翻译最为困难,但是我发现我在文学翻译中的体会是最多的。首先,我先谈谈我对文学翻译的理解。首先,文学翻译是一种再现艺术的语言活动,其次它除了翻译的一般特性以外,还需要一定的再创造性。文学翻译要真实再现原著的中心思想,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这说起来简单,大家都懂,可是真正能做到这两点是很不容易的。钱钟书对于文学有个著名的“化境”之说,他说,文学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了。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说到“化境”,我就想起之前我看过的一段翻译,十分经典。它是选自《阿丽丝镜中的奇遇记》,其在英国的风行程度不亚于我国的《西游记》。这一段是这样的:”But what would it do, if any danger came?” Alice asked.“It would bark,” said Rose, “It says Boughwough!”cried a Daisy.“That’s why its branches are called boughs.” 赵元任先生的翻译是,“可要有了害怕的事情,”阿丽丝说,“它又能怎么样呐”。那玫瑰花儿说,“它能逃啊。”一朵蒿子花儿就接着说,它说“桃子夭夭!”所以你买桃儿的时候总说,“给我约一约看几斤?”赵元任在这里采用了意译,巧妙地使用了“桃”与“逃”,“夭”与“约”四个字,通过谐音产生了与原文类似的幽默效果,所以这样的翻译也符合Target reader oriented的翻译理论。翻译的目的就是要将风靡外国的优秀儿童文学介绍到中国,其读者群是青少年儿童,如何让这些读者原汁原味的感受到原著中那些古怪话语的幽默之处,感受原文的美感,这就需要译者在文体风格,语句情态等方面做出明智的选择。其次,我觉得文学翻译还有一个与其他翻译完全不同的地方,就是要考虑到文学语境以及背景知识这两个因素,对应成英文就是我们常说的“context”和“background knowledge”,这点十分重要。如果不考虑这两点,那翻译出来的作品是很难让读者接受的。说到这,我就想到了我之前小小研究过的《老人与海》的翻译,尤其是余光中先生的翻译。大家都知道余光中先生的中文和英文功底都很过硬,按道理来说,他的译文肯定是字字珠玑的。可是,再厉害的人也会有疏忽的地方。这个改过“一千处以上”的译本第2页就出现了明显的纰漏。在小说的开头,男孩打算请老人去喝酒,于是说:“Can I offer you a beer on the Terrace and then we'll take the stuff home.”余先生给出的译文是:“我请你去平台上喝杯啤酒,好不好?喝过了,我们再把这些东西拿回去。”书中的Terrace其实是一个酒吧,它的原型是哈瓦那柯希玛尔湾的La Terraza酒吧。这个地方如今已成为当地名胜,许多热爱《老人与海》的游客都喜欢去那里缅怀海明威。此处余先生似乎将首字母大写的专有名词Terrace看成一般名词terrace,所以译错。张爱玲的译本和吴劳的译本各是“露台酒店”和“露台饭店”,虽然有些出入,但也都算译对了。由于这个露台酒吧是小说中最重要的具体地点,余先生这个无心的疏忽导致了一系列连锁的反应,后面就出现了这样让人费解的译文:“男孩把这些食品盛在一个双层的金属盒子里,从平台上带来。他袋里装了两副刀叉和汤匙,每副都用纸做的餐巾包好。”
“谁给你的?”
“马丁老板。”
由于余先生将露台酒吧误译成“平台上”,后面这个“马丁老板”显得特别突兀。张爱玲和吴劳的译本都将最后一句译为:“马丁。那老板。”这样读者就能知道马丁是露台酒吧的老板,而不会感到摸不着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