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论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摘要:按新课标的要求,在美术教学时应注重美术欣赏、审美情趣发展,同时在课堂上也要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开放、创造、锻炼独创思维能力,增加美术欣赏兴趣。
关键词:欣赏能力提高 情感 文化情境 创新 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长期以来,学校美术的评价只是单纯的技巧技能的考查评价,忽视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呢,本文进行了如下阐述。
一、学生如何在欣赏中与画面交流
新美术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我想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其一是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其二是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但是问题不要太多,要少而2-
学的重点逐渐从传统的以传授美术技能技巧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到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开放型的、以美术文化渗透为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的轨道上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毕加索感叹道:“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去诱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为了造就有充分艺术创造力的画家,更为了培养一代充满创造力的现代人才,我们应高度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发挥特长,表现个性,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美术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有自己的活动,学生的个性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准。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体验生活,让每个学生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校美术教育,是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教育体系中通过美术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其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美术家,而是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掌握美术方面的知识,去培养学生的种种美术方面的能力和品质。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初中美术欣赏主要通过欣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掌握多少美术史论和多少美术技法理论,其根本目的是学会用一种美好的心态面对社会、面对未来。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用知识来充实学生的头脑,而且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教学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人的高尚品德的形成。新的教育理念的育人观念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教学评价观,从而更好地加强教学的实效性和促进教育功能延伸的职能性,以物之美,开启心灵之美。我们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思路,把自己培养成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懂得鉴赏美和创造美的高素质的美术教师。同时,在教学中也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为已任,使学生的美育能更深入的渗透到学习中。
第二篇:学生欣赏能力
浅淡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林头小学:
何锦英
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一个专业人才,除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以一种美好的心态去面对周遭的一切,面对未来。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染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欣赏能愉悦学生的性情,陶冶美的情操,使人们更全面,更具体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意义,能培养学生完整健全的人格,从而使他们能更有效地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在学生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知道学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我们都有观察世界的眼睛和一定的想象力,把它们转化为审美的眼睛和审美的想象力是我们进行美术欣赏的目的。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去吸引、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才能培养起学生向往美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趣。怎样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的能力呢?
首先是选材,即选择欣赏的对象,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时要选择一些高品味和高格调的优秀作品供学生欣赏,要让学生区分开社会上一些低级庸俗的色情图画,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次是扩大欣赏的范围,教师在上欣赏课时不能只限于欣赏美术绘画作品,应把欣赏的范围推广到各个领域,即从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民间的各种手工制作,到世界上各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图片欣赏,再可推广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用品以及衣食住行。
最后是引导学生进行欣赏的过程。欣赏的过程可按下面四种方法来展开。第一是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来欣赏。了解与作品的有关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与作品的形式即构图、色彩、线条、明暗、风格样式等联系起来整体感受和领悟,这样才能把这些知识转化为一种审美经验,这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部分。例如在欣赏王肇民的《绿苹果》时,我让学生拿出在课前布置带来的苹果,让学生在把玩、抚摸苹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接触,感觉到苹果圆的实体,果皮的细嫩,光滑,舒服;通过鼻子对苹果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清香和芬芳;通过滚动水果的观察,视觉的体验,不但认识了圆体,而且发现滚动水果与静止水果的区别;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发现平面上的圆和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异,但又相互联系。使学生对认知活象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过程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和美感。这样让学生自己欣赏,教师在旁引导,这幅画画了什么?用了哪几种色彩?苹果的摆设以及构图是怎样的?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几个平平凡凡的苹果在画家笔下会有如此美妙的?效果?在教师一系列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对这幅画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教师在逐一讲解,并作小结。整幅画以强烈的红、黑、黄、绿几色将常见的苹果赋予音乐般的调与和生命,几个苹果分几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富有节奏地分布在红黑两块呈方形的色块里,整幅画点 线面结合,具有很强的形式感。经过欣赏,叙述对这幅画形成了一定的美感,知道怎样构图才会好看,懂得运用色彩的对比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知道怎样使一些简单平凡的东西经过一定的白色也会显出美来,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既尝到了欣赏的乐趣,又可学到许多绘画知识。第二是从一件作品所包含的意义来讲,美术欣赏可以结合对人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来欣赏,鲁迅先生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治。”如欣赏山水画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精神,欣赏花鸟画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人物画更让我们看到了各种人物精神性格的美。第三,美术欣赏可以结合其他学科进行欣赏,如在欣赏色彩的调予时可结合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美,欣赏人体的各种动态时可集合上体育课时人的各种优美动作来欣赏。最后我们平时还应该尽可能提供机会,多给学生欣赏一些不同形式,不同种类和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比如欣赏非洲的图腾柱,让学生感受原始艺术稚拙,古朴,粗犷之美,和其色彩的艳丽;有针对性地欣赏一些现代艺术,让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刺激,从而开拓思维,启发创造。
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能力可以从下面三个方式进行。一是课堂欣赏,即除了固定的美术欣赏课外,还应在平时上课时也要结合教学目标穿插一些欣赏内容,如在画第三册的《听听画画》(湘版教材)时,可结合各种音乐欣赏,如播放儿童音乐、民族音乐、中国古典音乐、钢琴曲等让学生聆听,通过欣赏,了解音乐的韵律美、节奏美其实与绘画的线条美、色调美等很相似,以次为作画打下了基础。二是专题欣赏,即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展览,如参加校、镇、市举办的少儿书展、美术展、手工展或参加一些名家举办的画展,多制造机会让学生享受这些有浓郁艺术氛围且较高层次的展览,以熏陶感染学生。三是户外欣赏,可带学生外出采风、写生或游玩,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优美的风光,在欣赏之余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且能体验生活。如在上《美丽的昆虫》(湘版教材)一课时,我先带学生到野外捕捉观察昆虫,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中领略到人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也欣赏到不同昆虫的外形美、颜色美。
针对儿童长知识、长身体、活泼好运、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教学方法上,要做到:一要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忌形式单一,气氛沉闷,教师要制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或环境,得用各种教学用具和综合各种教学方法,使用丰富有趣的语言来展开学生的欣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欣赏兴趣,享受到欣赏美时所带来的愉悦心情,以提高欣赏的质量;二是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美术欣赏所产生的影响不是通过硬性灌输,也不是通过纪律约束来强迫接受获得的,而是美术作品或欣赏对象所包含的美和意义的熏陶,感染了学生的结果,欣赏能力或审美能力是通过审美教育过程慢慢地培养起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需要教师有耐凡且持久,长期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熏陶,使他们不断积累审美经验,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教育,精神境界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审美的能力也就慢慢培养出来了;三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参与。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趣、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通过自主参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在不知不觉请学生把在欣赏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在绘画及其他的创作中;四在教学活动中,避免渗入“个人情感”。美术欣赏课是门特殊的学科,颇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既然是欣赏课,欣赏的过程中必然有争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 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所以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品质,不能只看学生消极的一面,不看其积极的一面,要避免对学生抱有偏见。对学生的回答、讨论多鼓励、读表扬,美术欣赏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能力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自身文化水平和审美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学生的欣赏能力的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不一定有高素质的学生,低素质的老师难于教出品味高的学生,这都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上和审美素质上不断地提出挑战,在认真做好教学基础工作上,要经常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吸取更多的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只有通过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学习、共同发展,才能使小学美术欣赏课充满生机,才能把提高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落到实处。现今,我们适逢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时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积极主动地学习,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展示全新的自我。与此同时,开发一切美育途径,用丰富的知识,科学的头脑,充沛的热情,高尚的情操,彻底改变美术欣赏课一直以来以教师为主宰,欣赏变“讲赏”的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
小学美术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栏目名:学科基地 点击数:318 来源:xkjd
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绘画、工艺组成了小学美术教学体系。但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忽视了这一重要环节,他们认为美术课无非就是让学生画几幅画。有的即使上欣赏课,也只是随便说说了事。没有把教材中欣赏课的内容充分挖掘出来,发挥欣赏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欣赏可以激发儿童探求美,表现美的强烈欲望和浓厚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看到一幅美的图画时,都会有一种愉悦感。儿童更是这样,当他们看到美的图画时,会显得很高兴,甚至手舞足蹈或惊叫起来。这时很多儿童就会产生自己也来画一幅美丽图画的念头。很多人对美术的兴趣就是由此而来的。小学生新学期开学发书本,他们最喜欢看的书通常会是美术、音乐之类有大量图片的书本,他们会不厌其烦的翻看这里面的图片。这充分说明欣赏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欣赏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要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欣赏一幅美术作品,通过作品的具体形象,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在欣赏中分辨美丑,评价优劣,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熏陶。
欣赏与工艺相辅相成。它是绘画和工艺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中,除了课本内的专题名作欣赏外,还应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欣赏。如通过范画、实地写生景物等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达到提高表现能力的目的。
原创:用新理念引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厦门市思明区青少年宫 朱茜
摘要:《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所以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人文精神、情感体验、自主欣赏、创造能力、审美观点
有人认为“小学美术欣赏”就是拿美术作品让学生看,多么轻松!其实不然。《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所以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小学美术欣赏课蕴藏着巨大的教育功能。
一、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所谓的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美术作品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
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在美术教学时可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现代建筑艺术》一课,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走走,结合学校建筑和校园外的建筑,分析、评论校园建筑及周边建筑的特点和布局,感悟建筑产生的美。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 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的独特贡献。而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则可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同时,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通过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开国大典》这幅优秀作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如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事先在教室多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
三、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以《认识图形标志》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大量的图形标志,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的图形标志进行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图形,同时让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并可分组讨论、探究图形标志和图形设计的意图和设计特点,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讨论、探究,全面了解图形的艺术特点,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发展过程,较之以往的单一的接受式欣赏教学,它更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通过激发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他们静止、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现代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是包含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传统的接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地得到诠释。
例如《有趣的汉字》一课,利用课件的演示,直观欣赏、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大量有突出特征的象形字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象形字的主要特征,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领略象形字的妙趣,并尝试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的特征,创造出各种具有特色的象形字。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当、具有实效性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倡导探究学习方式、完善学生的审美观点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因此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它是以成人的眼光和专业化的要求来看作品,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违背了小学美术欣赏课注重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原则。其实,对知识的探究不只是成人的专利,学生一样可以做到。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我认为„„”“这件作品应该„„”“我是这样理解的„„”,可见对于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且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及探究欲,所以学生特别乐意参与问题的讨论和探究。通过探究、讨论,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与同学分享,同时也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完善了审美观点。
在具体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序地探究,完善各自的审美观点,我们不妨借鉴美国费德门教授的欣赏程序来展开探究活动。它分为: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四个步骤。如欣赏、评述《民间玩具》一课,展开探究步骤如下:(1)通过观察民间玩具的图片、录像等资料你对哪一种玩具印象最深?民间玩具塑造了什么形象?民间玩具什么地方引起你的关注,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民间玩具?„„要求学生用笔记下自己的想法,为下面的探究、讨论做好准备。(2)简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提出问题,在小组内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长作笔记。(3)小组长汇报各组的独特见解,并提出本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民间玩具认识的完 整性。(4)通过师生共同对民间玩具进行欣赏和评价,小组内再次谈谈欣赏后的体会和感觉,把个人的见解和集体的智慧融合起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把握民间玩具传递出的文化信息。
六、指导学生写作小短文、发挥美术欣赏的功能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都是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一幅作品通常由几个学生从各方面相互补充,就算完成了欣赏教学,也无法做到全班参与。其次,一个学生一般只能谈一点对作品的认识,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所回答的问题大多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所以难免有些肤浅、随意。再者,口头表达使教师无法确切知道全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认真思考。教师更不知道每个学生对作品是否理解和认识。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可适当采用写作小短文的形式,以延续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色彩、构图、时代背景、社会意义,作品意境、作家的精神等方面,选取各自最感兴趣、感受最深、能产生丰富联想的若干方面的内容,重点写出自己的感性认识和客观的分析,并把此作为欣赏评述的作业上交,教师可把此项作业作为欣赏评述综合评价的依据之一。这一作法可促进每个学生收集更多资料,认真思考,综合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以加强,使美术欣赏教学得以完整。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审美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欣赏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就让我们带着信念去追求,带着希望去寻找,带着爱心去探索,带着自信上路吧。
美术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特殊性的再认识
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小学美术教学正在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美术学科教学法建设毕竟不及语文数学那么完善。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语言堆砌过多,形象提供不足,作业辅导和讲评不适当等状况,昭示我们应尽快搞清楚小学美术教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小学美术教学是小学各科教学的一部分,前人总结的普通教育学对小学教学基本适用,普通师范对小学教师的就业要求规定为各科都能教,有它的合理性。然而美术教学和语文、数学等教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美术教学有它的特殊性。
下面从知识技法传授、练习辅导、作业讲评几方面谈谈对小学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认识,与同行们一起来分析美术教学的现状,揭示美术教学的误区,使今后的工作更科学一些。
1.关于传授知识留意看看美术技法工具书,我们发现有一个共同特点:美术知识的表述往往是前面薄薄的一部分文字,后面厚厚的一大半图例。这简短的文字加大量的图例,是美术知识得以流传的习俗,而决不是因为美术家做不成大块文章,只好以美术作品充塞工具书。我们可以从这样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中领悟到,美术知识的传授固然离不开语言文字,但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和用心灵去感受的“美术语言”,只能由美术作品去说话,用语言作注解有时会说不清道不明。如果把美术和其它学科作横向比较,语文课中语言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语言文字本来就是其学习内容;数学课中语言则是传授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思维的首要工具;在美术课又是另一番 景象,形象成了传授知识的首要角色。形象作为美术知识的载体呈现在学生面前,能直接传播美术知识、技法 的“形象语言”。语言固然也可以传递美术信息,且必不可少,但它毕竟只能用语言符号描述形象知识,相对于用形象直接传授美术知识,它就显得间接乏力多了。唯其如此,在美术课中,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课堂用语应为形象服务,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是美术教学,是视觉形象,而不是语言文字或其它。
传统美术教学已把精讲多练列为重要特点,对精讲和多练引起重视,这是对的,但对发挥美术作品的直接传授知识作用尚认识不足,不够重视。课堂教学中老师手拿课本讲上十来分钟,然后学生照课本依样画葫芦画上半小时了事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此,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的知识,学生就难以得到了,至于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谈不上。
试想,美术课充斥口头语言的讲述、讲解、谈话、讨论,却抽去了形象的提供,抽去了让学生感受造型艺术作品的视觉思维活动,抽去了直接从美术作品中获取知识的机会,那还剩什么呢?如果标签贴错了,那只会压抑而不是推动美术教学,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美术教师的注意力应保持在直 接的视觉观察,对美术作品的目力接触,学生自己对美术实践的体验,直接的美术体验才是美术教学值得讨论 之处。我之所以坚持这一点,就是因为将注意力转移到美 术作品其它方面的诱惑力既强大又普遍。美术作品的体验很难用语言表述,很难抓住,也很难评价,而用语言表述作品中有些什么东西、作品表达了什么意思则要容易得多,因此很多老师便将精力投于此道。
实践证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备具有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作为教具,引导学生从具体作品中可以看到的东西出发,也就是从作品所传达的表现内容的特定感觉出发,充分地感知对象,同时以作品讲评,启发谈话的简炼语言讲解知识要点,是体现美术教学特殊规律的好教法,这 种引导学生在观赏对象中“看”到美术知识的教学活动,理应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 美情趣、传授美术“双基”,提高运用形象表达感受的能力,提高美术素质,具有一举多能的功能。
演示对于传授美术基础技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演示能使技法操作过程一一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能清楚辨认材料性能、操作方法、制作步骤、作品效果等等基础技法知识,这是看作品、听讲解所得不到的,是美术教学中又一特别需要的教法。值得一提的是,演示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被曲解为“完成作业的示范”,或者说是“完成作业的规定”,老师在演示,学生亦步亦趋练完为止。事实上这样的演示反而成了束缚学生的框框,因为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是老师的演示无法实现的。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分析,演示确是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解决教学难点的好方法,不可不用;从提高学生美术素质的角度看,运用演示的教法应 是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教学内容中的基础技法,而不能使之成为作业的最后效果的规定和示范。
2.关于练习辅导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的过程不同于掌握语文数学知识。学习美术知识技法,除了接受老师讲授的那一部分,还有一大半靠练习中去体验,去领悟。美术的练习过程本身也是体验、理解知识的过程。另外,语数作业强调独立完成,因为那个相同的答案一经抄袭或交谈就没有了练习的意义。而美术练习恰恰相反,它需要在群体的互相影响中进行,哪怕是画家培养自己的子女学画也宁可送去业余绘画班学习。因此,美术课的练习时间中,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同学互相看看,讨论作业,是符合美术教学特殊规律的。美术课中的如此安排,非但不属于组织纪律问题或抄袭作业问题,反而是体现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良好方式。
美术课的这种在练习中学习知识的特性,在专业美术学校能普遍予以理解和应用于教学,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开花结果却艰难得多。我们常会看到高年级学生低着头、埋怨自己无能,面对美术作业愁不能完成,然后在这种心理驱使下,虽努力为之仍交了一份连自己也不满意的作业就算了。久而久之,美术低能就成了定局,在“全面发展”中形成一块美术低能的缺憾。研究解决此问题,对于实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价值,于是我常留意于思考这个问题。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美术能力并不是全面低下的。主要在美术技能的低下。
例如五年级安排了一个学习水墨画的单元,在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时,学生对于用墨有焦浓重淡轻之分、用 笔有中锋和侧锋之分,用水有干湿之分的浅显知识都能对答如流,取出一张练习过的示范画让学生指出哪里是 中锋用笔哪是侧锋用笔,则正确者较少,命学生画一只练过的小鸡,则效果更差。又例如六年级的操作水平确是普遍存在“低幼化”现象,但欣赏课却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样是没有见过的名画,经老师讲解都有所掌握,欣赏后写一段文字,还都有一番见解呢。看来学生好象天生喜欢接受口头表述的知识,而对操作技能反应迟钝。
其实不然,剖析美术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内幕,我们可以发现美术教学内容中认知的那一部分和技能的那一部分相比,其难度和所花时间差距较大。墨分五色的认知用3分钟即可掌握,可是,掌握在练习纸上画 出五种墨色的技能则需30分钟,甚至更多。尽管美术课的时间分配总是练习时间多,但由于练习质量问题和练习时间不足,难以使认知和技能平衡发展,于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拉开了距离,这是技能低下的原因之一。
可这还没有涉及问题的根本,学生掌握技能较难,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突出技能传授,突破技能教学的难点,在技能获得的重要环节——练习时间抓紧抓好辅导。但老师往往只重新课讲授,轻作业辅导,表现 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总是投于如何讲授新课,而很少过问如何辅导练习,在观念上认为练习是知识的运用,是学生的事。
甚至有的校长听美术课也只是注意讲课如何,学生练习时就离去了,认为听课就是听老师如何讲课.其实,美术的练习不是简单地象语文、数学的练习那样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知道了墨分五色,并不能画出五 种墨色,这后面的练习需要作更多的辅导。课堂练习时间老师不作巡视辅导,或巡而不视、视而不导地走一圈 了事,学生诚如在黑暗中各自摸索,其作业失败率自然是居高不下,这是由于教学不当造成技能低下的又一原 因。我们老是埋怨学生年级长高了,可美术作业仍然很幼稚,《中国美术教育》载文称此为“低幼化现象”,形成此问题固然有心理发展的规律性,从课堂教学研究来分析,没有把好练习辅导关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我们应正视这一教学上的失误,重视练习时间的个别辅导,尽可能使每一次作业达到练习要求,以提高技能辅导 的效率来推动作业质量的提高,这也是教学上所能做到的改变“低幼化现象”的切入口。
目前,在备课和课堂 教学活动中如何作练习时间的个别辅导研究较少,提高学习效率还大有文章可做。我认为一次作业至少要进行二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巡视辅导。第一次是作业开始的3~5分钟内。每次作业总有学生在构思构图等问题上做得 不妥,这类学生的练习若不予以及时纠正,则后面的大量练习时间即便很认真也是失败成定局。作业开始,教师快速巡视一遍,画面布局不当之类的问题及时纠正掉,为全体学生的作业可能达到成功创设一个好起点。第二次是续第一次后至完成的较长时间内,主要是观察分析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掌握运用情况,以及个性创造 性能力的发挥情况,据学生的知识能力起点予以不同辅导,使教学内容中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在这一时间 内予以落实——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落实。如此抓课堂练习效率,学生只会说不会操作的“低幼化现象”定可 改观。
从真正意义上说,儿童美术作品是儿童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正因为儿童具有天真率直的心灵,没有拘束,尽管他们没有具备画家的技法水平,也能把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诉诸形象,创造富有特点的美术作品。儿童个性和创造性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决定了作品的面貌人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的存在,要求教师对每一学生的个别辅导也“不一样”。练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全体学生用独特地观察、思维、想象,大胆表现各自的独特感受。同时,应俯下身去,观察每个学生的作业效果和心态,轻声地个别交谈,给以恰当的个别辅导。这样的个别辅导,应是对学生渲泄个别独特情感的渠道的沟通,是美术课特有的提供给学生发现个性、发展 个性、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美术课有大量的练习时间,这时教师的责任是忙于“不一样”的个别辅导,这是 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又一重要特点,是美术老师在课堂练习时间应承担的责任。
3.关于作业讲评美术课的作业讲评一般都是老师拿了几张作业,讲讲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样做本来没错。可重复多了,发现表扬批评的总是原来几位同学,讲的也总是原来的话。对此,因搞教学研究就自然会提出一些疑问: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学生?是否符合每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否符合美术教学的特殊规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常有老师出于鼓励学生积极性的愿望,搞作业评比竞赛,其结果往往是表面的热热闹闹掩盖了有悖于美术教学规律的弊端。小孩子会因为评比的导向而改弦易辙,使自己的作品迎合得奖需要,丢弃那“不 一样”的个体创造,却不会意识到这是一次自我意识的丢失和创造意识的封闭;小孩子会兴致盎然地为第一名 拍掌称贺,却不会去为第一名打个问号——认为那是老师定的,肯定无疑。比赛的效果往往会引起这样的思考 :还是不要比赛为妥,换个角度换种说法不是更好吗?
如前所述,儿童美术作品应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评价很难用一根尺子量出长短来,作业讲评的确成了伤脑筋的事。但静心分析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同学们在完成作业后有一种取得成果的满足和喜悦,同时也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可。面对全班“不一样”的作业和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何设计讲评一环呢?我认为讲评的话题首先应注意紧扣课堂教学要求,因每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所以讲评也有不同的话可讲;其次要注意鼓励全体学生的自信心,据素质教育的需要,除了考虑作业的可视效果的质量外,对于那些认真参与学习、大胆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的同学都应给予肯定,给予鼓励,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比批评更能增加 他们的上进信心。讲评的方式除了语言讲解外,应注意美术的形象特点,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使学生观赏 其他同学的作品。展示方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设计,如窗花展示于窗上,挂件就悬挂起来,这样做不仅创设了接触其他同学作品的机会,也使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适当展示才是最后完成。在众多的讲评方式中全 体同学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不失为一种讲评的上策。
专用教室的黑板应整大块都钉上铁皮做成磁性黑板,这样用小吸铁石固定作品就很方便,学生作业完成后自行上前放上自己的作品。展示全部作品,有利于全体同学平等地建立自信心自不待言,更有价值的是全体同学能获得一个开放交流的环境和机会,能在这么一个难得的环 境和机会里感受、议论、切磋、沟通、理解、触发,其内含远远超出教师选几份作业讲评一番。实践证明这是 特别值得提倡的。至于作业评比竞赛究竟如何,可以通过横向比较来认识:如果和语数学科的求相同答案比赛作比较,或者和体育运动公众信服的公平竞技比较,美术作品有明显的非竞技性特点,儿童美术作品尤其是这样。因此评比第一的做法务须慎重用之。
小学美术课的类型绝大部分属于综合课。综合课的主要环节往往离不开新知识讲授、技法演示、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作业讲评等,这是本文为什么要选上述几方面研究美术教学特殊性的旨意所在,也是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直接相关的躲不掉绕不开的问题。
课题命名:县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组长:张文
组员: 陈雨
罗斌
潘辉
方祎清
指导老师:王建国
年级:高二年级
任务分工: 陈雨、罗斌、潘辉、方祎清收集相关资料内容、张文负责整理资料和总结
表达方式:论文研究背景:随着人们对于教育认识的提高,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深入人心,中小学美术教育逐步被人们重视起来。但由于经济、观念、师资等诸方面的因素,在城镇美术教育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农村美术教育却存在着长期落后、举步不前的状况。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对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强调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但在广大的农村初中,美术学科的开课和教学情况并没有引起真正重视和落实。为此通过对全县13所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以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质量,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二、调查方法及数据整理
我们对一个县13所农村初中采用问卷、下乡听课、座谈以及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计有美术教学环境(资源)现状调查统计表、美术课堂教学情况调查统计表和学生拥有画具情况调查表。
三、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新课改的声势已在全国中小学浩浩荡荡的展开,纵观九年制义务教育新教材,有其成功之处,比起旧教材来内容更加丰富,更切实际。但是美术教育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我认为在方向上没有根本的改变。而美术作为人类的一大社会精神行为,其本质从来就是以审美与实用共存共荣的一门艺术。美术教育也就必须适应于时代的要求,必须为现代化的需求和国家精神文化建设服务的同时为物质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而当前农村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美术教育,是提高整个国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很长的时间里,农村美术基础教育总是没有起色,真正相当一大部分学校还没落实美术课,由于片面强调给语文、数学教师的作业课、自由课、轻松课;长期如此语文、数学成为老师的责任田,而艺术学科则成为被遗弃的一片荒土,无种无收。大部分农村学校老师将美术课视为负课,可上可不上,有美术活动任务就上一上,活动一过,学生就再也想不到上美术课,在各级各类美术竞赛活动中,农村学生获奖甚少。严重的是使学生失去一个最重要的培养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因为多数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毕业后就不升学了,他们再也没有机会接受应有的美术教育,于是许多人在艺术方面就成了终生“荒废”,造成农村人口素质低下,长期以来制约了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在当前农村小学美术课堂中,我觉得不例外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主观认识不足
应该看到,美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但是,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仍然把应试教育作为首选,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被不少人视为“鸡肋”,弃之不能,食之无味。尽管上级一再强调必须开齐上好各门课程,教育部也签发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但还有相当多的学校至今未按国家规定的中小学课程开齐开足美术课,表现尤其突出的是初三年级的美术课居然在全县将近一半的学校课程表上消失。虽然有一些学校的课表上做了明确安排,但一个学期下来也上不了几节美术课,原因是美术课时不时地遭主课教师的抢占。兼职教师或者缺乏相应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或者忙于主课的教学,或者对美术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总是喜欢发挥专长把美术课上成主课。从调查结果来看兼职教师基本上不写美术课教案,能在课堂上蒙混美术教学已算不错,如果是主课教师兼职便很有可能挪为他用,所以调查美术课是否改上过其他学科时,回答有时和经常的人数高达87%。表面上看确实按计划开课,但拿一些基本的书本知识抽查学生就会发现很多学生一无所知,掌握一定的技法更是无从谈起。
(二)教学理念的陈旧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农村教师因信息闭塞、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教学磁场仍强于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观念上仍旧是:美术教学就是传统知识与技能,教室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教材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还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的片面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领域只重视语、数教学质量的评价,而忽视了美术等其它艺术学科的探索。其次,学生往往只通过一些简单方式参加美术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和所需的最基础的“美感”,而忽略了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再者,因为美术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地位”不高,又不需要应付考试,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丢弃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培养;最后教师仍然是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学方法的选择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学生是美术作品的“复制者”,教师仍是应试教育的“效仿者”。
(四)教学方式的落后
美术教学不只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还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努力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持久的兴趣。而在农村小学的美术课堂中呈现出来的现象却是:教师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仍然只重视单纯的技能与技巧的训练,而且轻视美术文化的学习;只重视教师的示范演习,轻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
(五)评价标准的单一
以往美术教学评价只强调美术技能技法,而忽略认知和情意。即使是技法部分也只强调训练而已,因此评价的内容是单一的。除此之外,传统评价只是学生完成作品,教师一个人给与评价,因此,评价方式、评价人都是单一的。多数美术教师的评价仍是在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层面,忽略了学生在美术学习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注重一些标准化、规范化的技能训练,轻视了学生多元的、逆向的思维创新及人文素养的有效养成。
误区一:(传统评价)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同时评价形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误区二:(主观评价)教师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或优或合或待),打上“优”的固然高兴,但不知好在哪里,打上“待”的心里难过也不知差在何处,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长此以往造成迷惑厌学情绪。
误区三:(单一评价)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即让学生临摹一幅画,然后给出一个成绩,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
(五)环境条件的制约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有三大制约:一是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识落后,他们往往只是为了任务而任务,特别是山村完小学校,为了各自学校的语、数质量在中心学校的排名,几乎都是语、数教师包班上课,完全剥夺了学生上美术课的权利;二是农村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大部分担任美术课都由语、数老师兼任,缺乏相应的美术学科的教学培训,所以也缺少这方面的观念,更没有及时开展美术学科的教研探索;三 是相应的教学设施欠缺及交通、信息等方面的闭塞,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与城市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距离。
(1)、美术教育资源匮乏美术课相对其他功课来说并没有压力,学生喜欢上美术课是情理之中的事,因而调查表中是否喜欢上美术课的回答中选择是的高达82%,但学校对美术教学投入不够,甚至是没有投入,从2003年秋学期的调查情况来看全县13所农村初中投入美术教学的资金居然是零,这样给美术课中的欣赏、手工等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由于对美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各方面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教师上课“放羊”,学生上课做其他练习,不带课本和工具,家长不给学生买应有的绘画工具等现象使美术教学的开展举步维艰。在学生美术课现状调查表“美术课要准备的工具是否让你为难”一栏中,有81%的同学回答“是”,因为大多数农村初中都因经费的紧张未曾征订美术配套学具(学生本人更是无从准备),导致学生除了一本薄薄的图画本和一支铅笔之外别无他物,稍有常识的人就知道目前学生在用的60克纸张的作业本根本无法胜任美术作业之用,而该县农村初中在用这种作业本的人数高达86.5%,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多数学生根本无法进行美术技法的练习,难以达成最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有些学校甚至连学生的美术教科书都没有,美术课堂教学更是无从谈起。
(2)、美术教师师资队伍薄弱。由于学校领导重考试科目,轻非考试科目,所以常常抽调美术教师堵枪眼而兼教其他一些主课,导致目前全县农村初中配备美术专职教师的学校还不到一半,所占比例较少。尽管美术专职教师均为大专学历,但由于他们从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不久,尚未脱离狭隘的专业教学思想,他们的教育观一时还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要求。再加上美术教师在学校的人数少,有的归入年级组、有的归入音体美组,美术教师的教学交流活动几乎没有,都是各自为政,使他们的教学处于闭塞与被动之中,缺乏积极性。而大部分的兼职教师对非本人所学专业的知识钻研不透,难以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师本人的美术基本知识技能欠佳,难以给学生起到讲解示范的作用。所以在调查中问起美术课堂教学情况时,学生或说自由画或说照着书上画。若我们依赖那些上美术课只布置学生照书本画画,甚至连教案也不写的老师来完成我们的美术教育,境况可想而知。总之农村初中的美术教学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于上下共同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来。
四、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策略设置
通过对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状况的分析,深感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难以真正实施,特别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后劲不足。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工作,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反思扬弃,让美术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多年来,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受传统观念的禁锢,加上教育管理意识落后,师资队伍力量不足,相应教学设施落后,使得这旧传统教学模式依然与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相互并存,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小学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启蒙教育,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然,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也有其合理的内容和成功的经验,但缺少开放性、太注重机械化的模仿;我们应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剔除有悖于新课改理念的糟粕。我们意识到富有人文性的美术课堂要义不容辞地为学生打开通向生活的大门,让学生的美术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把生活嫁接到绘画中,把绘画融入生活中,用生活来解读课本。因此,美术教师应努力走出课堂,让学生开拓视野,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整合资源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去体验美术的趣味,体验美术带给生活的魅力,体验成功学习的喜悦。
(二)加强师资,改善条件,释放美术教师的活力。
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多是兼职,因此学校应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中可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此外,要鼓励教师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挖掘乡土文化,自制乡土教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科学的态度和创业精神去研究美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教学。
选择美术素质较好的老师担任美术专职教师,分管学校美术教学、美术特长生培养、学校文化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学校美术总体水平的提高。比如我所在的学校就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美术竞赛、作品展览,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和活跃学校的气氛,释放美术教师的活力,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三)重视教研,开展活动,给美术课堂增添春天的气息。
1.农村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得不到开展,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正确理论导向,没有教育研究成果作借鉴,加上美术教师自身美术素质不高,他们多半是美术爱好者,优秀一点的美术教师也仅限于师范学一点点。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学校美术教育活动高水平,给学校带来生机,给学生创造一个美的氛围。
2.开展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科研活动,循序渐进,不可盲目不讲方法不讲顺序。教师兴趣一来就教,活动一来就搞,上面布置的是素描就搞素描,是色彩就搞色彩,是创作就搞创作,不管学生是学了还是未学,也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因此,首先要重视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师要灵活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新颖、实用和科学的教学手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安排教学内容。
3.开展农村美术教育科研活动,美术欣赏是不可忽视的。多年来,农村美术教学很少上美术欣赏课,而重点是临摹,再其次是写生,因此,导致有些学生一本书上完了,还不了解书中欣赏课内容怎么欣赏,欣赏什么。美术欣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视眼,扩大知识领域;美术欣赏还可以陶治学生思想情操。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美术欣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因地制宜,激发兴趣,让美术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堂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为此,在课堂上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如:多媒体的运用、情境的创设、游戏的贯穿、材质的变化,使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美术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曾经我听过这样一节活动课《办年货》,老师先利用电教手段播放节日的场景,让学生体验过节的气氛,让学生融入其中,进而引导他们用多种材质为自己做新衣服,帮年夜饭配菜„„整堂课同学们忙的不亦乐乎,这么积极的态度都出与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及对生活的热爱。从这堂课中也不难看出,我们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与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在农村,要让学生配齐所有的美术用品不太可能的,但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先“富”起来。有些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很重视,教育投资意义比较强,抓住家长这个心理,就可以向家长做思想工作,为孩子买好一点美术学习用品以此来带动班里其他同学的进步。当然,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就该因地制宜作些调整,发挥农村自身的资源优势。
1.绘画方面,可以选择节约材料的形式,教学以线描为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构图技巧,还能培养学生的写生能力和丰富的再造想象力。绘画以农村为题材进行写生或创作,不仅形成特色,还从中给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2.在教学色彩知识时,可以以演示为主,并结合一些生活实例,(如利用学生服装的颜色进行冷暖色,对比色等进行游戏)3.工艺课的灵活性更大,除了简单的剪纸处,还可以让学生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想象、创意,剪出与众不同的花样来。泥塑,没有橡皮泥,可以利用学校附近砖瓦、陶瓷厂所用的泥土,泥土大小不受限制,更能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造力。树叶也是农村到处可见的,用各种各样的树叶制作树叶画,学生特别有兴趣。用家里的蔬果制成果雕,让学生真正体验生活带来的乐趣,体验艺术的魅力,同时使课堂更加的有活力。
4.欣赏课除了书本上的作品外,还可以走出户外,欣赏家乡的新楼房,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培养立志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思想感情。设计十年后家乡的样子、楼房的样子、马路的样子、学校的样子„„,使学生的思维无限地得到延伸。
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方式是多元化、多样化的,作为美术教育者不再“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在“用”教材之余,应走出课堂、跨出教材,因地制宜,结合本土实际特色,挖掘乡土文化,如山区学校可进行竹工、木工制作;湖滩地带学校可用柳条、芦柴、编管或制作草编小用具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美术教学。
(五)张扬个性、体验情感,让美术教学“寓教于情”,洋溢人文关怀。
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讲授为媒介,以作业成果为最终目的,殊不知运用情感因素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首先进入角色,把自己的真实情感酣畅淋漓的抒发出来,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这样,即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行成了心灵的共鸣。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的设定一些“情感背景”,也可以创设具有情感色彩的形象,譬如,运用电教手段,通过音乐和画面,将蕴含在作品中的隐性情感展示出来,让学生感知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真心的情感美,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诚挚,从而养成美好的道德品质。
(六)加强城乡互动交流,促进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
(七)优化作业,多元评价。
评价活动是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美术起着至关重要的激励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关系到学生自身人格的健康成长。而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更不关心学生学习美术的情感态度。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学生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①“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因此,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正确有效的评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环节。
(八)教育部门的支持与重视
总结
1.评价宜以模糊为主。美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作业是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各种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用僵硬的分数去衡量一幅画或一件工艺作品是不恰当的。85分与90分的作业相比常常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种简单的评价看似严谨,却容易给学生较大的心理冲击,造成负面影响。往往几分的差距就会使一个学生怀疑自己的美术能力,降低对美术的兴趣。因此,我认为,小学美术课业考核宜采用等级评价加评语的评价方式。如根据一定的作业评价标准,在作业上批注优、良、及格和待及格等方式,再加以简洁的说明优点或缺点的评语,这样的评价既有大的等级区间,又有切合实际的批改说明,便于学生全面接受反馈的评价信息,及时改进学习方法。2.可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个人评价、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小学美术教师往往要同时教多个班级学生多,对大多数的学生了解不是很清楚,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不能做到公平、公正。而学生时时生活、学习在一起对同学的学习情况相对较为熟悉,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小组评价为附的方式,以求公平、公正。
3.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鼓励与表扬。批评、训斥、讽刺、体罚、恐吓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变得心情阴郁、毫无生气。只有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使学生心情开朗,易于接受、理解,才能收到积极的效果,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小学生美术作业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严格地给学生的美术知识及技能作出“分毫不差” 的评判,以说明成绩的精确性呢?学生的作业受到教师称赞,特别是作为优秀作业展现给大家看,他们的心情是无比兴奋的,这将成为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人到下一次的学习活动中去。因此,给学生作业作出评价除了表明学生真实的学习结果外,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鼓励性评价。我们要探索设计更新颖更有时代感的作业评价方法,让学生爱学好学,充满自信、充满兴趣地上好每一堂美术课,那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所在。
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一次次教学课堂探索中我们总感到有许许多多的不足与遗憾!我觉得,美育是一门即遗憾的又很美的艺术,在一次次的遗憾中我找到美的不足。如果我们的“美”育能够实现平等对话、民主融洽、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那么,一颗颗跳动的活泼的火花瞬间就会被点燃。教师用爱心施教的同时,要给学生创设适宜的人际环境,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
第三篇:论素质与美术欣赏
论素质与美术欣赏
美术的感染、陶冶、潜移默化都是某种心理素质效应,美术家运用各种造型艺术的手段把生活中获得的视觉信息通过形象思维进行加工,又经过一系列的创作实践,把形象信息变成具有心理素质效应的作品,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由于作品传达了画家所精心设计的审美意象,从而在头脑中产生了心理效应,进一步的培养了欣赏者的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黑哥尔说:“美是人类最早的老师;美的教育具有解放思想的品质。”
纵览人类历史的发展,美术是人类情感、思想、生活最基本最完美的表达。美术能描绘自然界宏观博大的宇宙,细察鸟、兽、虫、鱼、花、树的灵性。一些山水、花卉、静物作品具有启迪人生的功能,纯粹装饰性的各种美术设计也同样起着陶冶情操、崇大的志向的作用,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培养欣赏美术情操是培养素质的重要内容,美术在这个领域里可以发挥很大的正能量。各类美术作品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中,在衣食住行的每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灌输素质培养,这对提高精神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美术欣赏课是高校为提高学生素质及学生美术修养而开设的一门公共艺术课。美术欣赏课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强化学生美术素质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美术欣赏课的开设,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提高我国未来公民素质。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美术欣赏课逐渐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美术欣赏课在高校的开设,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为造就合格的人才服务。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学会欣赏美术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小生就从美术在我们生活中的“真、善、美”谈谈自己的浅拙见解。
一、以美引善
高尔基曾说过“照天性来说,每个人都是艺术家,都希望把美的事物带到他的周围。”美术不仅带给我们心灵的熏陶和意识的觉醒,而且更重要的使我们的内心的善融入到我们生活中,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因为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美术有辅助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家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欣赏课就是提高大学生素质修养重要途径之一。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并以美作为追求的价值取向。在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过程中,美术欣赏课把中外美术精品直接呈现给广大学生,使他们产生“直观”的美感。“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语),能使人的主体性得到美的提升,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高校的美术欣赏课是普通美术教育工作在高校的一种延续,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情感境界在审美中是一个中心问题。美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境界。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起来可以陶冶情操,完善意志,使欣赏者的人格境界得以提升等。如《长江万里图》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民族自豪感;拉斐尔画的《圣母像》激起人们愉悦爱慕亲切的情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大卫》表现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和勇敢、无谓和自信的人格意志。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伤、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感,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
这种审美教育是通过欣赏美术作品的意境、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空间及作者创作背景等完成的,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的、生动的感性形式,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到升
华,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直观的构思,给青年学生以启迪、以感动,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美,精神上获得愉悦和满足,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了很多人文知识,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人的身心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以美启真
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美术欣赏课可以使学生以愉快的心理体验展开想象,现代心理学揭示,兴趣和愉快的心情可以为复杂繁重的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美术欣赏可以使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幻想、创造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通过作品的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对各种色彩的象征义和引申义的理解会更加敏锐、协调,可以这样认为,美术欣赏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
美术欣赏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也是鉴赏者审美创造的过程。它是欣赏者通过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鉴别等一系列视觉思维活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扩大认知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在美术欣赏过程中,由于欣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通过特定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和认识更为丰富的内容。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说,宋代诗人梅尧臣要求“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中国画的留白处理,正是留给欣赏者想象的空间,这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多么完整、具体,都留有广大的想象空间,这些空间需要欣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使欣赏者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美术欣赏与美术创作一样,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因此,欣赏过程也是培养欣赏者创造力的过程。
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修养的核心,美术欣赏正适合这种创造心理的培养,尤其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对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间、节奏等视觉思维的训练,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开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以美怡美
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人民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美术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人格。”身心素质包括体质、体能教育和心理教育。首先,美术欣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如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就是力量与健美的和谐统一,这表明体质体能的发展过程就是按照美的原则、美的规律塑造美、追求美。在对《掷铁饼者》深入分析、鉴赏并进一步了解作品来龙去脉的同时,还能以健康的美感引发学生强健体魄的自觉性。如鉴赏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引导学生围绕人体美的标准进行讨论,通过美术鉴赏课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多层次性,并转而欣赏“维纳斯”的古典、和谐、健康、自然之美。
其次,美术欣赏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美术欣赏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概念,学会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是创作者心灵的表露,所以在美术欣赏中,广大学生可以通过美术作品这一媒介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与提升,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得到和谐发展。此外,美术欣赏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宽容心理和创造心理等。
总之,美术欣赏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一不关联着素质培养,关联着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2004年9月10日,胡锦涛主席发表了关于美育的讲话,在讲话中他这样讲道:“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提高未来公民素质的目地,造就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自由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外美术史大事对照年表》奚传绩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版
【2】《中国美术简史》(1——8卷),王伯敏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3】《20世纪中国美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4】《中国民间年画史图录》,王树村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张道一主编《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陈洛加主编《美术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减福军《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浅析》,原载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8】《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9】《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新世纪出版社,1995年版
【10】《中国美术名作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
【11】《中外美术鉴赏》,徐改 刘晨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美术教学论》,王大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审美教育书简》,(德)席勒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目录
一、以美引善
高尔基曾说过“照天性来说,每个人都是艺术家,都希望把美的事物带到他的周围。”美术不仅带给我们心灵的熏陶和意识的觉醒,而且更重要的使我们的内心的善融入到我们生活中,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以美启真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通过作品的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对各种色彩的象征义和引申义的理解会更加敏锐、协调,美术欣赏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
三、以美怡美
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人民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美术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人格。”在美术欣赏中,广大学生可以通过美术作品这一媒介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与提升,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得到和谐发展。
论素质与美术欣赏
系部:
班级: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第四篇:感受古代小说魅力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
感受古代小说魅力 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
我国古代小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鲜活的生命,浓郁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激烈的矛盾冲突,其中一些不朽的作品,曾经给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美的震撼美的享受。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为古代小说,让我们走进小说的世界,步入古人的心灵,体会生命的内涵,领悟生活的真谛,感受丰富的情感,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俗语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初读小说的人,往往以看热闹为起点,比较喜欢追求新颖性趣味性刺激性,并不想有更多更深的理解。本单元能力训练的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那当然比“看热闹”更进一步。鉴赏必须以泛读为基础,不广泛浏览涉猎,不积累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是不容易钻进“鉴赏”的圈子里。我们的学生学习任务重,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原因,就连四大名著通读全篇者也寥寥无几。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古代小说能力,可以从下几方面着手。
一、知识链接,阅读交流
1.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及规律 发展过程:上古神话传说(《山海经》)──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搜神记》)──唐传奇(《莺莺传》)──宋元话本拟话本小说(《三言二拍〉》)──明清章回体小说(四大名著)发展轨迹:民间说唱文学──文人个人创作 发展顶端:《红楼梦》
2.掌握各篇课文所涉及文学、文化常识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林教头风雪心神庙》节选自《水浒传》,《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杜十娘怒沉宝箱》节选自《警世通言》
知识点:作者及写作背景;成书过程及故事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小说的艺术成就。3.了解与节选部分内容衔接的相关篇章
例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要了解《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第一回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做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了解这个开篇可以理解选文中的宝黛玉初会时的心理活动。
第二回交待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篇开了一个简明的“人物清单”。
第三回介绍小说的典型──通过林黛玉耳闻目睹对贾府做第一次直接描写,为读者展示了小说的典型环境。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重》介绍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关系。
第五回以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待出来。
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要了解《水浒传》第七回到十一回的内容。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四: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
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的形象,掌握林冲性格随故事情节发展,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官逼民反
二、研读品味,汲取精华
欣赏经典作品,最大忌讳是陷入阅读定势,人物形象略知一二,再加上名家指点,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贴标签、对号入座、引经据典现象,没有自己的阅读个性,人云亦云。一提林黛玉,就是多愁善感弱不禁风,一提林冲就是武艺高强忍辱负重,一提诸葛亮就是神机妙算深深远虑,一提杜十娘就是聪明美丽坚贞不屈„„如何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读出内涵,品出韵味,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新阅读。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例如探究《红楼梦》中的人名,“贾雨村──假语村”“甄士隐──真事隐”“英莲──应怜”„„
例如讲《水浒传》中英雄好汉的故事。“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行者武松„„”
例如利用多媒体听影视歌曲,欣赏精彩片断,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葬花吟》凄迷婉转,令人联想到林黛玉的悲惨命运,《好汉歌》慷慨激昂,给人振奋豪爽之情,《滚滚长江东逝水》豪迈深邃,激起历史沧桑之感,《杜十娘》缠绵多情,让人慨叹红颜多薄命。2.发掘教材,调动情感,赏析精彩点
欣赏经典作品,不可循规蹈矩,亦不可面面俱到。站在鉴赏的角度,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方面着手,细细品味。例如寻找文眼:
古代小说由话本发展到章回小说,结构上形成一种模式,回目是一副对子,如《水浒传》第十回叫《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场》作者落笔中处处不忘记火和雪。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哪些地方写到雪与火,这些描写染了什么气氛?烘托了物什么样的感情?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品味,知道作者精心描写火与雪这两种互不相容的事物,具有一定象征意义,暗示着林冲和高俅陆谦是水火不相容的,而对火和雪具体描写,不但简洁、新颖、不落俗套,而且跟矛盾冲突的进展步步紧扣,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林黛玉进贾府》通过黛玉的眼睛,贾府的典型环境、众人精彩的出场等都通过她的眼展现在读者面前。重点研究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例如探究小说所用的艺术手法。
《失街亭》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1、用生动的情节、人物的表情和语言刻出人物性格,例如马谡的三笑,揭示他狂妄轻敌、刚愎作用,死守教条的性格。
2、用对比和衬托表现人物性格,如将孔明的知已知彼、小心翼翼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3、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例如斩马谡一段,以孔明的三哭,揭示出他复杂的心理活动,表明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律等方面的性格。3.点评名著,撰写读书随笔
学习百家讲坛,点评人物形象、事件、结构、手法等。例《读〈三国〉随想》,《〈水浒传〉中莽汉形象比较》,《失街亭,谁之过?》,《杜十娘悲剧命运之我见》等。
三、拓展延伸,牛刀小试
通过对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鉴赏古代小说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准备相关资料给学生一个创造发展的平台。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后》后让学生欣赏《红楼梦》中有关歌词。
《枉凝眉》“一个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探究宝黛爱情悲剧 《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伙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干净!”
──探究人物命运和小说主题思想
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衔接《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体味结构双线发展,人物对比衬托突出个性,营造环境,展现性格等艺术特色 学习《失街亭》后衔接《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谨”,重点赏析武官比武,曹操自述生平业绩,周瑜、诸葛亮斗智等情节。
──体味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
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衔接《快嘴李翠莲》。──体味说唱文学艺术特色
以上三个步骤,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训练,也有分析、概括、理解、提炼等中层次的能力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文本方面从小说的阅读面到欣赏点再回归到作品整体;学生方面,从阅读到鉴赏再到创新运用;教师方面,从引导到扶持再到放手,三方面有机结合,学生欣赏古代小说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第五篇: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欣赏是美术教学中最常见的活动,这是由美术教育的直观性所决定的。眼看心思成为学习美术主要的途径。但在欣赏活动中,仅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是远远不够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有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又与艺术家本人的才能、性格等有直接关系。这些都应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使学生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较全面和立体的认识,才能使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得到全面地发展。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调动学生的自发思考、自主探究,创新才能成为可能。因为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具有探究精神。这也是美术欣赏要达到的目的。
所以,就目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从事小学美术教学的点滴经验,谈谈自己的些许想法。
一、启发诱导,激发兴趣
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美术欣赏课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陈旧,使学生上欣赏课味同嚼蜡,兴趣索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是欣赏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难点。这时教师的“启发诱导”至关重要。
在岭南版第六册《古老的交通工具》这一节课中,我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从今到古。
(1)、“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了汉代,你们那个时代的交通工具都是什么样的?”,(2)、“ 假如你来自年代久远的原始社会,那么平时出行你都会乘坐怎样的交通工具?”,(3)、“假如你就是大唐的天子,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臣民他们又是怎样的生活情况吗?”….这种种的假设,使学生很自然的就融入到了古代人的角色中,自己忽然变成了一个古代人,他既新奇,又激动,所以,他很乐意以主人的身份带我们大家一起进入到古代社会,从而接触、认识、学习“古代的交通工具”。当然,学生课前资料的收集和充分准备是前提。
二、自学新知、发现疑难
以往欣赏课的一大弊端就是学生在没有充分观察、感受一幅作品时,教师的讲解就已经开始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课前预习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参悟作品,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开始,预习要根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每一幅作品。设计预习题主要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中高年级的课前预习一般不用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自己寻找问题。
在岭南版第六册的教材《巧变虚形与实形》中,我就让学生上课前作了个预习,并把不理解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问题(1)、什么是实形?在哪里见到过实形作品?什么是虚形?举例说明。(并出示相关图片或作品)
(2)、对称形有什么样的特点?请举出几个对称形的艺术作品。
(3)、对称形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几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就把这节课的知识点给解决了。
三、讨论交流、适时点拨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要欣赏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感受,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小学生感受的审美成份和质量虽然是有限的、低层次的,但确实是他们的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大的心理空间。不要以自己的角度来审视学生的表现;更不能不顾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能力,用过于理性化、专业化、成人化的语言对作品进行分析、点评;不要教给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都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
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多看、多说,让学生多探讨、多交流。学生通过交流,把自己对作品独到的见解和鲜活的思维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感受与别人的感受存在的异同,教师再适当地对作品的含义和与此对应的形式作一些规范的理性分析,从而让学生个体感受与群体感受达成“共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
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多的欣赏视角,首先要告诉学生,一幅作品不能孤立的去分析,比如可以把同一时期、同一画派的作品作比较欣赏等。其次是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高度的赞扬、热情的鼓励,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评价标准。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爱讲话”是一个普遍现象。“爱讲话”有时会是在讨论刚刚结束后,有时是在看到喜欢的图片或作品,有时是在画画的过程中。其实,作为教师,看到学生这么“爱讲话”应该高兴。因为这恰恰说明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有讲不完的想法,他很希望跟自己的同学去分享自己的想法。所以,在这个时候,老师不应一味的去 “镇压”,觉得这样“吵”影响了课堂纪律,而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
四、课后练习、巩固内化
现有小学美术教材中,美术欣赏很少有明确的课后作业或者练习,知识得不到巩固,加之欣赏活动多而分散,学到的知识很快就忘记了,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给每节欣赏课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后练习。如岭南版第五册《各式各样的民居》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和家人或邻居谈论交流他们家乡的民居,以及在民居的背后发生的一些故事。或者一个单元的欣赏课学完后,来一场知识竞答,针对这一单元的内容设计一些问答题,让学生抢答,同学们在互相抢答中,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内化。欣赏与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四大课型之一,是训练学生对视觉媒体的感受和审美评价能力的主要途径,其教育功能自不待言。但是,长期以来,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按照教材照本宣科,以课本为主导将美术作品介绍给学生,以期望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其实美术欣赏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以及情感态度。
在岭南版第五册《各式各样的民居》中,通过让学生对传统民居的体验,逐渐内化为了一种乡土情感,在讲解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在一定人文背景的衬托下,古老的民居成了一件件的艺术品。这些具有深厚历史沉淀的民居不仅蕴含了复杂的民族情感因素,更传达出智慧含量丰富的的民族文化神韵……
卡西尔曾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