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调查与分析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调查与分析
[摘要]网络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载体,同时也是当前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交流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当前我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文章基于高校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所得数据,从多层次、多角度解析信息网络对高校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影响。调研结果显示:高校不仅可以通过网络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和交流形式,而且进一步完善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优化管理体制与机制、营造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来确保大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进而最终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络调查和谐
一、研究背景
信息社会互联网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10 年7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0 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截至2010 年6 月,总体网民规模达到
4.2 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 年底增加3600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 年底提高2.9 个百分点。网民学历结构呈低端化变动趋势。截至2010 年6 月,初中和小学以下学历网民分别占到整体网民的27.5%和9.2%,增速超过整体网民。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继续降低,下降至23.3%。但是目前大学生仍是上网用户的主流,网络已逐渐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目前校园网络技术已经发展拓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途径。然而,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青少年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但是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与自主性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理扭曲,导致心身发育不健全。网络环境究竟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文章为探究当前大学生的上网情况,以南京工程学院在校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一次普查,并就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高校网络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以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优化管理体制与机制。在和谐社会的视野下,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根本,以崇尚和追求和谐价值为取向,最终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目标。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进行调查,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书面调查问卷500 份。以大
一、大二的学生为主,其中文科学生占总人数的40.6%,理工科学生占总人数的59.4%,男生占61%,女生占39%。
(二)研究方法
通过现场问卷调查法,活动以无记名方式进行,被调查对象在同一时间填表并进行初步分析。在发放的500 份调查问卷中,共收回481 份,其中475 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达98.7%。调查问卷分为三大部分,由18 个问题组成。第一部分是高校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主要调查电脑基本操作技能熟练程度、每周上网时间、上网场所及上网目的、关注的热点问题等;第二部分是高校网络设施的配置情况,主要有机房的建设、网络的畅通性及速度性等;第三部分主要调查了高校对网络的管理情况,主要有管理是否到位、出现问题能否及时解决、学生对网络管理的满意程度等。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高校学生使用网络情况
1.电脑使用情况。调查显示,有41.4%的学生有自己的个人电脑,58.6%的学生没有电脑,这说明在本科学习中,学业任务比较重,电脑需求量相对较小。而且其电脑基本操作水平,有47.4%的学生操作熟练,39.3% 的学生电脑操作水平较熟练,只有13.3%的同学对电脑表示不熟练。由此表明,大学生能使用电脑进行基本操作,电脑与网络知识在大学生当中得到很好的普及。通过对大学生上网时间(见图1)的调查分析,数据显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与交流的重要工具。
图二 大学生上网经常行为
2.上网习惯统计。通过对大学生上网经常行为的分析(如图2 所示),其排名为:查询资料、浏览新闻和评论(简称:查、流)>聊天交友(简称:聊、交)>看电影、听歌或玩游戏(简称:娱乐)>讨论热门话题、论坛、贴吧跟帖灌水(简称:跟帖)>收发电子邮件(简称:邮件)>下载各类资源(简称:下资料)>更新博客(简称:博客)>网上电子商务>其他。从数据显示,有81.47%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电脑网络的主要用途是学习与查阅资料,说明多数大学生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正确对待学业问题。有多于一半的同学会去聊天交友及进行娱乐活动,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生活,但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减少其不良效果。在问卷中设计了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图3所示,排列如下:社会问题> 就业考研>情感问题>校园生活> 政治问题。数据显示:大学生希望通过网络了解社会问
题和今后发展方向的选择上给予了更多关注。另外,随着高校学生年龄的增长,其情感的需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网上寻求一些情感困惑的解答。关于网络与人交往的关系,往往会涉及网络依赖,会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问卷中也设计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一半的学生认为网络开阔视野、拓展了知识面,并且可以认识很多朋友,通过与网友的交流,减轻学习或其他方面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获取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成绩;依然有少数同学表示,因花费了太多时间而使成绩有所下降。
(二)高校网络设施的配置情况
在对大学生上网场所的统计中,大多数被调查者(65.5%)表示每天都会选择手机上网,选择在寝室、学校机房上网的分别占26.5%及24.6%,同时也有33.2% 的大学生选择校外网吧。随着3G时代的到来及手机配置的更新,大多数同学手机都开通了上网业务,方便浏览新闻及娱乐。通过对受访者的了解,多数大学生反映学校机房电脑数量有限,速度慢且装备太陈旧。
(三)高校网络的管理情况
在针对高校网络的管理情况调查中,55%的同学表示比较满意,有24%的同学表示还可以,还有21%的同学表示不满意及很不满意。很多大一同学反映学校对计算机的基础培训的公共课程设置较少,练习不到位,导致对电脑的不熟练;另
外有部分同学反映网络上出现问题,不能立即得到相关部门的解决。
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一)校园网络建设中软硬件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网络硬件建设步伐远远滞后于校园扩建和高校扩招的步伐,直接反映就是校园网络平均速度较慢,有的学校宿舍无法上网,无线网络普及率更加偏低,导致很多学生对校园网络不满意,降低了校园网络的吸引力,进而就削弱了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主要原因可归纳为:高校网络建设上资金不足,结构不合理,技术不成熟,上网条件有限。最终导致教师与学生不能很好地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
(二)校园网络建设中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校园网络管理组织体制一般为:校领导指导网络中心负责学校官方一级网站的技术运行,校党委宣传部负责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组织结构来看较为合理的,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统一规划,目标不明确;第二,技术管理层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型人才;第三,高校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最终造成当今我国高校发展与高校校园网络发展的不和谐。
(三)校园网络建设中文化环境不和谐
网络的虚拟化、开放性弱化了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虚拟的网络世界使得很多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失去约束。此种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接触到不实信息,这必然会影响和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进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引起一些困惑和迷茫。
五、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效率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效率,是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客观需要。首先,逐步完善网络软硬件设施,解决校园网络建设中网络速度过慢、学校机房电脑配置偏低等问题,学校可以通过专项资金拨款,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改善学校机房和图书馆的网络设施,进行软硬件的升级。其次,优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组织体制,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现实要求。合理的高校校园网络管理体制可以使师生之间能进行有效和畅通的沟通交流。因此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不能忽略技术层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和传承平台努力组织实施“绿色校园网络”计划,开展文明上网和文明网站创建活动,扩大主流舆论,倡导学生自觉抵制有
害信息、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努力打造网上精彩一课、名家讲坛、网上报告厅等一批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培育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弘扬学校历史传统,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积极拓展网络学堂、电视台、网络电台、网络资源下载等网络媒介形式,拓宽校园网上党团建设、就业服务、心理咨询、情感热线等活动空间,进一步发挥校园网为大学生服务的功能。
(三)创建学术交流和科学技术创新平台
不断丰富校园网上精神文化生活是以进一步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内容为前提。大学的显著特色就是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的重要源泉,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高校必须搭建校园网络互动交流平台,为大学生 提供充足的信息及资源,营造校园网络文化不同的学术特色,同时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网络激发大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校园网络必须使自身成为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的导向方,成为科学技术传播与创新的平台。总而言之,社会应该给予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更多关注与研究,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究建设一个和谐的、以人为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蓝蔚青,谢晶,曹剑敏,等.高校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7).[2]江玉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新探[J].沧桑,2006(5).[3]温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4]陈妮娅.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分析以福州地区高校为例[J].福建商业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8).[5]黄占华.求实创新推动校园网络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全区高校校 园网络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宁夏教育科研,2009(3).[6]郑华萍,柴莉.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理论导 刊,2007(1).
第二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调查分析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 建设 管理 调查
【论文摘 要】本文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对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未来需努力的方向做了明确地阐述。
营造文明、和谐、绿色、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增强师生的网络信息素养,以积极态度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是一种有效途径。研究基于学院10系2部的学生开展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300份,收回266份,回收率达88.7%。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校园网络文化在学院发展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网络资源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学院特色的文化向上传播得到了加强,网上舆论窜出的影响力持续增强,但在软硬件建设和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1]。
一、校园网络文化定位
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表达形态,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对校园文化的模拟、再现和延伸[2]。校园网络文化集传媒功能、思想教育功能、知识传承功能、娱乐功能、意识表达汇聚功能、社会动员功能、社区互动功能于一体,它包括校园文化在校园网的体现与延伸、校园网站建设、网络课程、网络自动化软件等内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服务目标立足在校大学师生,因此,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应打造既时代感鲜明又能贴近我院学师生生活、既能吐槽又能畅想、既能八卦又具有浓厚归属感的文化。
二、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1、全院师生都能清楚地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深远影响。问卷调查中,50%以上的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现状较为满意,91.7%的学生支持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但26.3%的学生表示缺乏信心,怕半途而废。
2、学生对目前校园网络文化不太满意。有43.6%的学生认为校园网络文化必须是先进且重要的文化,53.4%的学生认为目前学院的校园网络文化良莠不齐。校内的网站未开通任何BBS和论坛贴吧,54.1%的学生坚决支持开放社区及论坛,若开放则会增加访问量。
3、现代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体现为对网络信息的关注、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不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违法活动等,而我院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有待提高。77.4%的学生听说过《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其中28.2%的学生知道公约的部分内容,仅有1.5%的学生清楚知道全部内容,其余的学生只是听说而已。问及能否自觉遵守时,69.5%的学生都回答可以遵守,但是连内容都不清楚,何谈遵守。37.6%的学生网络上不文明的言语动机只是为了发泄一时的不快,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冷静对待,即便别人恶言相向,也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绝大多数的学生沉溺网络,而网络的应用情况不太乐观。87.6%的学生都不能合理分配上网时间,每天上网的时间比例为50%以下,仅有38.7%的学生上网时间比例在20%以下。266份问卷调查中,所有的学生都上网,上网率高达100%。其中,57.9%的学生浏览新闻、收发邮件,58.7%的学生看电影、交友聊天、玩游戏,40.2%的学生下载电影、歌曲、软件,27.5%的学生写博客、逛论坛,22.6%的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进行网上购物。我院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为了放松娱乐一下,偶尔打游戏,大家认为打游戏很无聊。
5、学生使用的校园网络服务少,校内网站的影响力有待提高。一方面,学生很少浏览校园网站。72.2%学生浏览校内网站的时间比例不足20%,59.4%的学生偶尔访问校内网站。学生都是被动的去浏览校内网站,69.5%的学生为了查询成绩和教务处的通知、选课等原因才访问,28.6%的学生利用数字图书馆网站查书,34.2%的学生会浏览学院和系(部)学生工作的通知。另一方面,学生经常使用的校园网络服务很少,只有不到44.3%的人会浏览校内网站的新闻,26.3%的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资源,21.3%的学生利用数字化平台,14%利用精品课程网站,16.7%利用其他校内服务。
6、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72.6%的学生认为互联网推进学习是可行的,但是只有21.8%的学生学习进步了,18.8%的学生认为学习条件好了,剩余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毫无影响、甚至学习退步了。这是由于在266位上网的学生中,45.1%的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查找资料,其中仅有15.4%的学生会阅读本专业的文献。
三、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不足
1、重视显性文化,忽视隐性文化建设。学院重视学院主页、办公系统、教务系统等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重视学生的“两课”教育,但是,缺乏网络道德和网络自律内容地传播。学院网站因循守旧,吸引力小,内容创新性差、缺少特色,缺乏激励人心的事迹。除此之外,对于学生关心的问题没有设置相应的专栏,比如工作专栏、校友专栏。
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档次不高,缺乏以教师为主导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封闭型的活动较多、对外吸取和辐射较少,与校外联系少、各系(部)互动性差,缺少相关专业的课程学习。一方面,校内网站建设不够规范有序,网站页面老旧、板块单一,缺少科创类的新闻,没能利用好论坛的功能。另一方面,没有搭建一个平台加强各系之间的网络交流。68.8%的学生愿意增加喜欢的栏目后增加浏览学院主页的次数和时间,学生希望增加师生互动交流栏目、名师访谈、专栏课程辅导答疑解惑专栏、校规专栏、网络竞赛栏目等。
3、校内网站的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布局不够清晰,学生只知晓一些常见的校园网络服务,对于新增的校园网络服务一律不知。比如我院学生处的部门网站下设有心理咨询交互平台,但是多数学生却不知有此交流平台。
4、一些错误观点和不良情绪的网上传播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我院学生的网络信息甄别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到网络垃圾信息和错误观念的影响。目前,我院虽然有舆论监控的机制,但是缺少一套全面、完善的网上舆论系统,导致不能及时地发现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情绪,因此也无法做到因势利导。
5、部分网络服务(如教务、选课、网络下载等)使用不便利。由于服务器老旧导致反应速度过慢,部分学院网站有时会出现打不开的现象,尤其是学生选课期间,选课系统并发访问数超过1000人,导致系统瘫痪,急需解决。
四、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方向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网络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校园网络文化队伍,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向深层、高品位发展的重要保障[3]。
2、加强网络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校园网络技术应先进,并且能够提供快捷、方便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使用的便利性。首先,应加大网络基础建设力度,加宽带宽,使网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优化网络拓扑,增加资源共享的力度。其次,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为校园网络文化的繁荣提供技术支持。另外,每年有目标、有计划进行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拥有一大批校园网络精品课程,开展网上教学课程。
3、校园文化形态多样,选择多。校内网站的应多样化、创新能力强、积极发展新的网络文化项目形态,加强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应增加娱乐教育板块。一方面,可针对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活动。比如网络竞赛、网络的部门招新,构建大型的校园网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增设学生感兴趣阅读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如:动态信息(新闻消息、通知公告)、文艺原创(小说、动漫、摄影)、师生论著(人物专访、成果推介、科创心得、博客播客)、影视作品(视频新闻、校园DV)、高教集萃(大学讲坛、名家新论、高教研究)等。
4、校园网络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突显,文化品牌鲜明。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主流舆论的网上传播,构建网络德育平台,使得学生遵守网络道德和网上文明公约应向日常遵守社会道德一样,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还应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最广泛地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正确的道德伦理观。树立典型的人物、典型事迹,结合自身特色,办出符合学院特色的网站。
5、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师生感兴趣的栏目,使每位师生都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者。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我院学生的网络利用情况不太理想,需要以正面方式加以引导,让更多的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宣传社团活动、组织参加各种志愿者义务劳动、宣传一些身边先进事迹。希望增加的栏目有:名师访谈、答疑解惑;网络竞赛、提高素质;八卦风云、知身边事;特色专栏、因时而异(如校庆、运动会专栏等);建院好声音之网络K歌;走进名企、与外联系;活动通知、与时俱进等。
五、总结
我院的校园网络实现了全面覆盖,光纤覆盖了所有楼宇。校园网络服务体系也在逐渐完善,形成了以教学、办公、科研管理为主的服务体系。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也日趋健康、和谐。实践证明,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建设和管理方面肯定会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水平也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必将开创校园网络文化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勋宗,肖红.成都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建议[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7-21.[2]马秀峰,李彤彤.高校绿色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5:42-46.[3]祖秉钧,韩颖.秦皇岛市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8,8:175-175.
第三篇:校园网络文化
本网讯4月7日下午,以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肖铁岩教授为组长,教育部思政司网络教育管理处李永智处长,上海市教卫党委李志民等一行5人来湘潭大学就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打造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以及依托中国大学生在线共建频道建设情况等进行调研。调研座谈会在该校学生活动中心团委会议室举行,湘潭大学副校长陈小明、周益春,党委办公室、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等单位负责人,学院党委副书记代表、教师代表,三翼校园网、湘潭大学学工在线网站学生代表等出席座谈会。
会议由周益春副校长主持。陈小明副校长代表学校就湘潭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基本情况、关于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建议和工作思路、三翼校园网在打造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等向调查组一行作了专题汇报。
陈小明副校长在汇报中指出,近年来,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扎实有效,注重凸现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在谈到三翼校园网的建设时,陈小明副校长说,学校坚持“让学生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受益者”的理念;坚持把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成为三翼校园网的“有源之水”;坚持把“服务学校、服务学生”作为办好学生网站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让三翼校园网成为“服务学校、服务学生”的“立交桥”和“服务台”。
调研小组高度赞赏湘潭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李永智处长特别就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校园网在育人中的特殊功能等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交流。他指出,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鼓励大家多用校园网;一方面要为广大学子提供便捷、廉价的服务,统筹网络与文化建设。调研小组组长、重庆大学党委肖铁岩副书记高度评价了该校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希望大家可以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团结更多同学关注、参与、宣传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希望学生网站多想些服务生活的点子,多思考网络建设的对策,多做些贴近学生的栏目,多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座谈会结束后,教育部专家领导一行还参观了该校学生网站三翼校园网工作室,并与同学们亲切交谈,合影留念。(共青团湘潭大学委员会)
第四篇:网络文化分析
摘要: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给传统文化带来了阻力与冲击。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人文精神的缺失也越来越严重地凸显出来,如何规范与管理,并使之兴利除弊成为一个紧迫而又艰巨的课题。因此,通过分析网络文化的特点以及网络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提出网络文化的人文精神回归的思考,以塑造文明的、社会的人,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网络文明。
关键词:网络文化;人文精神;回归
引言20世纪90年代至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全球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互联网络作为全新的信息载体形式,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它不仅缩短了世界的空间距离,也为人们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真切感受这个纷繁复杂而又生动的现实世界提供有益的帮助。
网络文化已深入人们的文化生活,与家庭、学校并列成为第三种成长环境,影响着一代人的性格与品质塑造、思想与情感定型,乃至国民的精神面貌。网络文化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对外宣传的新渠道。
然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产生诸多新的问题。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人文精神的缺失也越来越严重地凸显出来,如何规范与管理,并使之兴利除弊成为一个紧迫而又艰巨的课题。
1网络文化的界定及特点
1.1网络文化的界定
文化是运用技术的和美学的理念表达,以物质的时空存在方式存在,以人类物质创造为基础的一类精神创造。文化的发展受到人类社会物质发展的推动,同时超越现实的物质存在方式。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是随着互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的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声响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是人类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它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在互联网上的延伸,也包括依托互联网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如网络媒体、网络出版、网络游戏、动漫游戏等。
伴随计算机网络诞生,网络文化开始出现。电脑与网络传播已将人类带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一个全新的时代,它丰富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成果。
1.2网络文化的特点
1.2.1网络文化是一种时域文化
网络文化是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它依附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一种时域文化。它是信息时代的特殊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借助技术手段,网络把各个不同文明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打破了不同文化的地域性和时空观。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当代科技成果的强力推动下,互联网超越现实社会的管理边界,跨越时间和空间,裂变式地瞬间传遍全球[1]。
1.2.2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互动共生
21世纪,伴随着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消费方式和竞争对抗方式。同时,对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对传统文化的生息与发展也带来了强大的阻力和冲击。
网络文化的发生、发展是具有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人类观念,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网络文化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给养,阐发传统文化的理念,秉承传统文化精神,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文化危机,更好地提升国民自信心和凝聚力。
传统文化产生于不同时间、地域、民族,由于交通、传媒等多方限制,一般只能在其产生的环境中生长繁衍,即使在同一国家的同一地区,也会有千姿百态的文化内容、种类和形式。因缺少外部动力,文化的更新、嬗变也必然产生惰性,某些民间文艺的衰落,就是很好的例证。而网络的出现,正好为全球不同形态、模式的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发展空间,创造了一个有利于不同文化进行良性整合的大舞台。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扬弃创新,否定了传统文化的尊卑情结和循规蹈矩的行为方式,强调个性和“自我”;否定传统文化的保守、封闭性特点,张扬创新精神;否定了传统文化泛伦理政治倾向,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
1.2.3网络文化的传媒功能、娱乐功能、民意表达功能突出
网络文化的生产者、提供者既有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的组织行为,也有大量社会成员的个体行为;既有专业人员和机构,也有普通人[2]。网络文化的发展,既有技术创新的推动、利益的驱动、需求的拉动,还有个人表现欲和个性张扬的助动。网上热点形成快、转移也快,话题不断变化,新奇、张扬、刺激往往导致网上文化热点及热点现象、热点人物的多变和快变。网络文化体裁多样、表现形式多样。网络文化与现实生活互动,反映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的重大变化,表现浮躁、失衡、焦虑、空虚、郁闷、偏激等心态,放大了社会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和错误主张,展现了许多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的理想、难以表达的观点、难以宣泄的情绪和难以彰显的个性,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网上求同和求异并行发展,个性更加鲜明,差异更加细化,群体更加丰富。
1.2.4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由性趋向更为突出
网络文化融合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特征,人类的文化交融在网络中得以实现。同时,由于信息在网上的自由流动,也使网络文化成为“不设防”的文化形态,这种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日益凸显。网络信息更新与传递迅速,必将影响各种风俗时尚与社会热点不断发生变动,使得网络文化具有极大的不可控性,增强了网络文化内容的动态性。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大网络文化主体的自由性,作为网络文化主体的网民,可以以虚拟身份在任何一台电脑上创作发布自己的文化成果。
1.2.5网络文化具有双重性
作为人类文化史上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类型,从来没有哪一种文化像网络文化那样,对现实文化既具有突出的积极作用,又有着明显的消极效应。网络文化的喷薄而出,依赖于当代信息传输技术的重大突破。信息传输技术发展的无限性,促使网络文化越来越强势,促使网络文化参与者的队伍规模更加惊人。在网络社会,只要具有一定的信息表达能力,拥有一台连入互联网的电脑或手机,人人都能成为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和获取者[3]。全球化为网络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推进了全球文化的转型与跃升。
网络文化极大地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同传统的传媒相比,网络舆论场实际上已具备了与之相抗衡的实力,在某个时段、某些场合甚至还有压倒性优势,一个主观故意的群发性短信,完全可以挑起小小的是非波澜。网络文化的“无政府”以及“自由化”倾向,也给全球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带来伤害,因而也给全球文化带来了更为复杂的问题和现象。网络文化的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2.1人文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人文精神一词,源自西方,也可称作“人文主义(Humanism)”。从历史上看,人文精神的明确提出是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但在2 000多年前的中国儒家学说就已经包含着人文精神的内容[4]。
人文精神(Humanities Spirit),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它是以人性的自觉与实践为核心贯穿在人生与社会的各个层面,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历史的角度看,人文精神有广狭二义,狭义特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蒙昧与禁欲主义、追求人的解放和张扬人的个性的精神;广义则指所有的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的文化精神。从社会的角度看,人文精神主张人生而平等,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要保证人的肉体和精神的自由,维护人的尊严。从个人角度来看,人文精神主张人要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懂得关爱,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品位。
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5]。现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维护人的权利,实现人的目的和理想的人本意识。但这种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台上,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规则。在这个规则中,人文精神能为自己、自己的行为树立一个道德法则及目标,以此来约束并激励自己。
2.2自由精神的滥用
自由是一种现代人文精神,有进步意义。伴随着网络文化快速进入人们的生活,网络的自由、动态、开放,对长期被禁锢的人们来说,无疑具有天然的亲和力。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个性的觉醒,在网络世界中,一些有个性的东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示与张扬,许多人曾经被一股莫名的兴奋所激荡着。然而,沉静之后,人们慢慢地领悟到,网络并非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网络上经常看到人云亦云的无病呻吟,或者不分青红皂白的任意评判,更有不少人把网络当成了自家“垃圾箱”,陶醉在“莫须有”的颓废或迷茫中。在因特网(Internet)上,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能极大限度地尽情发挥,因为权力被打碎,层次被软化,早已没有了现实生活中那金字塔式结构的重压,所有组织系统都被扁平在一个平面上了[6]。因为没有约束,自由自在,任何人都有可能变成“魔鬼”。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匿名而来,就如同一个化装舞会,人人戴着面具,充分发泄,甚至彻底撕掉在世人面前的温良恭让的面目,露出人性中最为狰狞的一面。网络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自由表达见解、平等探讨问题的场所,而是恣意展示自恋,任意攻击谩骂的舞台。网络色情和暴力的泛滥,无限放大人性中的贪婪和暴戾。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专家小组,用18个月的时间调查了网上92万条信息、图片和影片,结果发现其中有84%带有色情内容,而且电子公告牌储存的数据图像有45%含有污秽内容[7]。随心所欲的“流言”或“恶搞”,摧毁了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道德底线;铺天盖地的“游戏式”教唆,常常无情地消解着现代人的自尊与自律,信任与信仰,悲悯与虔诚等方面的道德诉求,诸如“崇高”、“敬畏”等人们最基本的精神守望。真正的自由精神在网络上已经被滥用,走到其最初所立意的反面,虚拟网络空间的人文精神缺失决不再是“狼来了”的虚晃。
3回归网络人文精神,净化网络空间
自由和开放是因特网(Internet)生命力所在,但这并不等于说网络是一个可以为所欲为、巧取豪夺的“天堂”。否则,自由开放也会因为无序的纷争而变得苍白无力。网络是一个公共领域,它应该是一块自由平等、理性自律的圣洁之地,而不应是自恋膨胀、人性沦丧的垃圾场;网络更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文化,它应该是休闲娱乐与心灵健康乃至汲取新知的并存,而不应该是泯灭个性与颓废流俗的渊薮。
网络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这个“新生事物”带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并不奇怪,但随着它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那样的缺陷就会呈几何倍数扩大,尤其是其人文精神的缺失,会在有形无形中影响几代人的成长和生活质量。因此,网络人文精神的回归,需要外在规范与内在自律的有效结合,既要探索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又需要文化上的精神重构。
3.1回归网络人文精神,塑造文明社会人
人文精神是人类共同生活秩序赖以存在、延续的理性基础,是人们得以追求自己正当物质利益的精神条件。人类根据自己认为最重要、最符合自己根本利益的那种人与人的关系所确定的社会秩序的基本法则提出了贯穿于习俗、传统、道德、法律、制度等等之中的价值法则,创造出了规范他们共同生活的秩序以及由此而构成的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确立社会大众在实际生活中所信仰、所奉行的价值信念以及以此为核心的人生准则,即人民大众在人文精神的教化下形成的价值理想和价值信念,以此来约束个人固有的自然本能。正是由于人类怀抱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相信维系延续一定的生活秩序,一定的社会制度,遵循着以价值信念为核心的人生准则,才能够拥有强大的国家、富有的社会、丰富的人。而人文精神是人作为“人”而存在的内在根据,是人作为人的根本。人文精神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的,这种历史性在当前也就体现为时代性。人文精神不是只满足或者关怀某个人、某个集团的诉求,而是以实现完整人性达到人类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目标。人文精神不是抽象的理性追求和口号呼唤,而是一种现实关切,体现在人类生活、生产实践的各种形式和层面中,关注人的现实生活情势和命运。人文精神将人类的自然本能要求转变为具有特定文化、社会意义或内涵的人的需要;使外在秩序相契合于人们的内心规范,使人的行为成为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文明行为,即将自然的人塑造为文明的、社会的人。
3.2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网络文明
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虽然贯通古今一脉相承,但其文化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要不断随着社会发展获得更新。人文精神正是于开放性的积极学习、借鉴之中充分吸收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源泉。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精神就是辩证的思想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因此,弘扬传统文化,提升网络文明,首先,要正确评价传统文化价值,把握网络文化脉搏,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学习用辩证的观点和思维看待问题。其次,要传播文明礼仪,以宽容的态度引导人们自律、自治,远离狭隘、愤懑,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另外,扩展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充分发挥重点新闻网站和知名商业网站优势,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展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8]。最后,要进一步规范网络文化服务,开发利用文化信息资源,推进中国数字图书馆、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中华民族网络游戏出版等网络文化工程,关注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拓展网络文化服务的新业务,提高网络文化创新能力,不断满足广大网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信息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充分调动广大公众和网民的积极性,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完善法律法规,更有效地规范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秩序,促进网络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倡导依法办网、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之形成一种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社会风尚。
第五篇:建设和谐校园调查分析
建设和谐校园调查分析
此次问卷的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构建和谐校园所存在的问题和得到的结果。
1.调查时间:2011年6月20日。
2.调查地点: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3.调查对象:一部分在校生。
4.调查方式:随机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在调查的同学里,有75 %左右的同学寝室是和谐的。
2.环境卫生方面:觉得很干净和不干净的各占13%,74%的人一般。3.男女过度亲密: 70左右%经常,23%偶尔,7.6%不清楚。
4.校园环境改善在 校园绿化18.2% 教学楼设施17.7 体育设施21%,食堂22.1% 师生环境意识21%
5.对老师的教学评价,觉得一般,占80%左右,有15%左右觉得相当满意
6.对学校的制度.管理,85%的都觉得一般,6%满意,9%不满意。
7.校园里的商业街,大二 一般和没有影响 各占42%左右,16%有影响;大一51.92%没有影响,30%一般,18.1%有影响。
大一大二差异明显的是:大二的同学75%的人际关系处理得非常好,25%都一般;而大一的同学:23%处理得非常好,77%却是一般
小组调查成员:钟敏、朱利、邹光星、李希敏、赵云、欧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