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网络文化的时代意义
校园网络文化的时代意义
来源: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和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为物质基础,以现实的人在电子空间进行网络生活为基本内容的文化形态,它是一种不分国家、不分地区的全球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的文化。网络文化给学生带来了快捷的学习手段、丰富的学习内容、多彩的学习界面,让学生真正体验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大学生新的精神生活,影响学生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人类文明标志的网络之所以让青年学生情有独钟,是因为网络文化有其传统文化无法比拟的独特魅力。
1.文化的共享性。
由于国际互联网是网络之间的连接,既无开端也无终点,各种文化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和有效的交流。人类的文化融合在网络中最终得以实现。网络所形成的文化共享,使我们既可以足不出户游遍世界一流的图书馆,也可以在BBS上参与某一问题的讨论,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由于网络所构成的没有地理空间限制的协同学习环境,给我们构筑了许许多多的无“围墙”学校。这种不受时空、场合限制的文化环境,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自己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精神,更有利于挖掘思维的潜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良好的创新素质。在这一点上是传统教育体制所无法比拟的。
2.内容的多元性。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①认知层,这是网络文化的最深层结构,主要指基于网络的时空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想态度及信仰;
②规范层,包括对各种协议的认可、对使用规则的遵守。如在网络中不允许随意访问他人计算机系统;
③表意层,指外化于人们行为的包括语言、朋友关系、行为方式等对已存在价值的表意象征。这是网络文化的表层结构。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外界的窗口,它让我们接触到多元文化的同时教我们认识到什么叫做平等、自由与竞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信息,我们可以更全面、具体地了解到世界文明化的进程;通过交流,青年学生的思想在各方观点的碰撞下日趋成熟与理智。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其存在对校园中的学生而言是免费的财富。
3.信息的快捷性。
这一特征是以开放的体系为前提的。由于开放性,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信息的使用更加有效,各种风俗时尚和社会热点总会以最快的速度在网络中得到体现。网上信息以光速向世界各地传播,如电子邮件更是比普遍邮件快得很多,它已经成为我国网络用户的主要通讯方式之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我国网络用户平均每周发出的电子邮件数量达到10封,远远超过邮政信件。网络的发展密切了人们的联系,改变了原始的点对点的交流方式,使人们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中结交朋友,交流感情。
4.交流的互动性。网络的交互,分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实时交互又分两种,一种是人与人交互,另一种是人机交互。前者是指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双向交流;后者是管理者或教育者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由机器提问或解答,实现人机对话。非实时交互是指人们通过E-mail、电子公告板、留言板等来相互传递信息。这种互动性特点为远程教育带来了无限前景。
校园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开放的网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它既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使网络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样,网络也能使人颓废、堕落,甚至成为网络时代的牺牲品。
1.网络导致青年学生的道德缺失。
网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互联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创新的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网上信息良莠不分,泛滥成灾,各种不良信息充斥其中。根据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的蒂姆莱贝教授的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大约有47%与色情有关。这些色情信息不仅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而且使性道德观念产生混乱,对德育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尚未建立完善的价值观、人生观,其认知受外界影响很大,而国际互联网没有国界,任何信息(包括暴力、黄色)都可以在其中得到广泛传播,导致一些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完美的人生,消极失望地对待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甚至会滑向犯罪的泥潭,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2.网络易铸成没有人生目标的“空心人”。
虽然网络给青年人提供了快捷的沟通速度,但是一些大学生的理想化追求会使其只热衷于和网上交流情感,而忽略了近在咫尺的现实中的亲情和友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由于隔了一道屏障而变得不可琢磨。正如比尔·盖茨所言,你甚至不知道对方电脑屏幕前坐着的是一条会敲键盘的狗。这种长期的冷面无情的交流将会导致一些青年精神孤僻、冷漠,对前途产生迷悯的情绪,失去行为规范,淡化对社会的责任感,成为没有人生目标的一代“空心人”。在美国,曾入侵美国五角大楼和英国国防部计算机网络的都是年龄才十几岁的中学生。现实社会中因特网虽然分解了传统教育中教师的重要教育功能,但它却无法替代教师教给学生的重要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如理想、纪律、责任及协作精神,以及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第二篇:校园网络文化
本网讯4月7日下午,以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肖铁岩教授为组长,教育部思政司网络教育管理处李永智处长,上海市教卫党委李志民等一行5人来湘潭大学就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打造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以及依托中国大学生在线共建频道建设情况等进行调研。调研座谈会在该校学生活动中心团委会议室举行,湘潭大学副校长陈小明、周益春,党委办公室、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等单位负责人,学院党委副书记代表、教师代表,三翼校园网、湘潭大学学工在线网站学生代表等出席座谈会。
会议由周益春副校长主持。陈小明副校长代表学校就湘潭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基本情况、关于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建议和工作思路、三翼校园网在打造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等向调查组一行作了专题汇报。
陈小明副校长在汇报中指出,近年来,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扎实有效,注重凸现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在谈到三翼校园网的建设时,陈小明副校长说,学校坚持“让学生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受益者”的理念;坚持把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成为三翼校园网的“有源之水”;坚持把“服务学校、服务学生”作为办好学生网站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让三翼校园网成为“服务学校、服务学生”的“立交桥”和“服务台”。
调研小组高度赞赏湘潭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李永智处长特别就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校园网在育人中的特殊功能等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交流。他指出,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鼓励大家多用校园网;一方面要为广大学子提供便捷、廉价的服务,统筹网络与文化建设。调研小组组长、重庆大学党委肖铁岩副书记高度评价了该校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希望大家可以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团结更多同学关注、参与、宣传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希望学生网站多想些服务生活的点子,多思考网络建设的对策,多做些贴近学生的栏目,多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座谈会结束后,教育部专家领导一行还参观了该校学生网站三翼校园网工作室,并与同学们亲切交谈,合影留念。(共青团湘潭大学委员会)
第三篇:营造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营造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课题研究方案)
------------------
作者:不详来源于:中小学教育资源网 Eduwe.com发布时间:2005-3-23 19:06:44 强烈推荐:在6ku.net发短信下载新课程课件,10秒钟即时下载,安全方便!
一、问题的提出
1、计算机是一种文化
苏联学者伊尔肖夫在1981年提出“计算机是人类第二文化”。
麻省理工学院西蒙.佩伯特博士在1992年提出“计算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环境,它将引起传
统学校和传统教育体系的根本改造”。
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年在1997年提出: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树立起牢固的计算机
文化意识”。归纳起来说:当今和未来社会(信息社会),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
2、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能和知识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这个新时代将充满残酷的竞争和替代,孩子们的未来将依赖于他们一生中掌握新理念、作出新选择、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能力。
3、以计算机发展为特征的现代科学技术,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的特点要求具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这一方面是对学校中的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施教者提出的要求。
4、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的要求。借助先进的媒体人们可以快捷地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信息,拓宽视野。
5、建设校园网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们通常认为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但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与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能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网络系统之中,创造了一个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拥有信息时代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就拥有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如何研究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如何驾驭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适应新时代的学习与创造能力,不仅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标志,而且将成为个体乃至整个民族跨入新世纪的“通行证”。可见,建设校园网络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径,丰富多彩、健康清新的校园网络文化将成为学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道德品质、创造能力的新环境,成为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崭新平台。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浙江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要在2010年提前实现现代化,势必要求教育有一个适度超前的发展。
2、给全校师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先进的、和谐的校园网络,营造一个丰富而又多彩的、自主团结的、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道德品质、创造能力,实现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3、把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来,有利于教学内容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4、教育技术现代化,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有利于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健全人格。
5、可操作性,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使用权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6、寓教于乐,有利于提高效率。美国KUILIC教授,1998提出使用CAI益处是:学生学的知识更多和更广,节省学习时间,节省30%左右,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7、通过共享资源,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社会的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全球,信息技术教育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迅速,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在许多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温州地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强烈渴望自己的子女获得优质教育的,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领域。这就对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但是,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的影响,国内能够提供中小学学校校园网络文化氛围营造的硬件条件的学校并不十分多。我校地处经济发达的温州地区,由于董事会的高度重视,学校建设有较完整的校园网络,内部有千兆主干,百兆到客户机,在校园内的每一个地方都可连上Internet,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硬件条件。而软件建设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我校国家级课题《优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通过 两年的实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温州市教育局由林卫平局长牵头,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推进现代化城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的实施在省、市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我们的课题可以作为上述课题的子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课题研究的内容:
⑴学生、教师的培养
学生、教师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同时丰富多彩、清新健康、开放现代的开放式校园网络文化又是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与教师的催化剂。学生与教师的培养成为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的关键。
⑵网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这是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的基础,网络不仅仅是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构建网络文化的内容与实质。在这个意义上,网上资源的建设是构建网络文化的基础。
⑶崭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程整合推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尝试计算机网络和学科整合,这是开放式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的结晶。为了给学生创设更宽广、开放的信息环境,学校接入Internet,把教学的教案、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在Internet上共享,并提供高质量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使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进行高效率地学习。
2、预期目标:
⑴ 软硬件建设目标:建立多媒体教室,满足学生上课、开设公开课及教师研讨课
题,举行讲座的需要。实现教师每人一机,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实现学生至少一室一机,让学生全面接触网络。继续配备学校管理、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实现办公现代化。
⑵服务器目标:充实素材库、教案库、课件积件库、图书库,教学资料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可供全体教师、学生发布个人主页、班级主页。
⑶教师目标:教师可以熟练地掌握本学科教育相关的创作平台和优秀的教育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运用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作的课件条理清楚,目标明确,体现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辅助功能。课件使用率在75%以上,并掌握电子备课、学生成绩评估软件等相关教育软件的使用技术。每个学科都有一个学科教学网站,并辅助学生完成班级主页。
⑷学生目标:培养学生基本信息获取、处理、发布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小学三年级至
初中三年级实现班班建站,利用优秀学生或兴趣小组组员的网页制作能力以班级为单位发布班级网页、个人网页,介绍本班学习生活情况、先进事迹提供班级间、师生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氛围。让兴趣小组参与学校主页建设,向Internet发布学校情况和所获得的成就,培养主人翁精神。学生 分段目标:
小学阶段:基本掌握文字输入及处理,运用绘图软件进行计算机作品创作,认识并在信息技术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班级网站、学会申请、收发E-mail信件,使用网络上的留言板、论坛,制作简单的网页素材。
初中一年级:初步学会用专业的网页制作软件制作网页,学会用表格定位,所作的网页有完整的框架结构,为班级制作主页。优秀学生尝试制作个人主页。
初中二年级:能较熟练地使用专业软件通过小组协作或全班合作制作班级网站,及班级网站的建设、更新。着重培养学生创作内容丰富、有风格、有个性的网站,体现当代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植观。培养优秀的网页制作人才。
五、研究对象及研究(实验)前情况分析
1、全体学科教师115人,平均年龄29岁,以青年教师居多,但由于受学习条件及原先工作条件约束,来校前,接触计算机的教师较少,少数接触的教师也仅是在就学时学过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编程的初步知识,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及教学软件的运用似乎搭不上边,但是在有计划、有目的、有考查的培训之后,大部分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小学部三、四、五年级学生及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将近1000人,大部分是从农村转学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未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有强烈的神秘感和浓厚的兴趣。小部分家中已经购买计算机的学生,由于家长认识程度有限,对计算机及其网络的作用及意义认识不够,没有将计算机作用于辅助教学及信息处理,而是养成了打(无益)游戏的坏习惯。3、我校校园网络系统初步建成,拥有千兆主干、百兆到客户端的网络布局,总共计算机250台,目前基本可分为校园网络管理中心、K12服务中心、广播中心、教学子网、课件制作中心子网、办公室子网、电子阅览室子网、计算机教室子网、多媒体教室子网。学校购买了Lanstar教学软件、smaps校园音乐自动播放系统、Serv-U FTP服务器端软件等教育教学管理软件,给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六、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做好教育信息化理论学习和研究工作,了解当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教学观摩课、制作课件、架设网站为主要形式,以点带面地来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及和运用。
2、整体研究法 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认真做以总结。
3、个案研究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注意因材施教。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在应用校园网络前后,在人格健全方面有较大的变化的学生,作好进一步引导,并作好个案分析记录。一方面是在信息技术方面能力突出的学生,着力进行参加各级比赛的辅导,并作好个案分析记录;一方面是在校园网络应用过程中在人格健全方面处于待进一步转化的学生,做好转化工作,并作好个案分析记录。
七、研究的措施
从学科教师角度方面:
1、师资队伍培训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此,我们对教师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
2、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强化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计算机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媒体,在目前的教学仍普遍存在着利用率低,没有带来教学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的问题。本课题旨在彻底改变这一现象,施让学科教师从滞后的思想观念、应用水平中解放出来,从按规定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被动),到喜欢、依赖计算机辅助教学(主动)。
3、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深入对CAI开发模式的探索。掌握CAI的开发技术可以通过培训,而开发一个优秀的课件则需要学科教师对课程有高超的处理能力,在教学模式上有创新的意识,在课程整合上有大胆尝试的作风,可以通过课题组公开课的观摩、外出学习体会的交流、邀请专家讲座等途径。
从学生方面:
1、大胆尝试课程整合,通过信息技术及其它学科中使用计算机、网络,强调计算机及网络在教学、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潜移默化,在现代教育环境中感觉到计算机的魅力,提高使用这一先进媒体的兴趣。
2、加强兴趣小组的培养,以少数带动多数,在学生中形成网络文化气氛,让学生感受到网络是知识的海洋,能做到在Internet中畅游,搜集有用的资料,进行整理,应用于学习、生活,提高信息素养。
3、参加、开展各种形式的计算机操作比赛、计算机作品比赛、网页制作比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拔尖人才。
八、研究的步骤:
1、确定方案和计划。
2、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结合课题开发合适的信息管理、发布的以下平台:新闻、通知发布平
台、文章管理平台、学生档案管理平台、图书查询/出借管理平台等一系列平台。
3、结合新纪元教育研究会开展本课题,做好教育信息化理论学习和研究工作,以教学观摩课、制作课件、架设网站为主要形式,以点带面地来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及和运用。
4、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加强学校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建全学生档案,为教育科研的开展储备材料。
5、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⑴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基础理论的培训。
⑵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何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养的理论方面的研讨。
⑶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培训。
第一阶段,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的培训,对教师进行网络基础知识的培训。包括Internet网和局域网的应用。
第二阶段,采取讲授与上机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能够掌握各种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基本使用方法,并进行组织统一考试。要求开设公开课时(包括课题组内的公开课)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体会MCAI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作用。
第三阶段,一方面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理论的培训,一方面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展示评比、课件制作展示评比活动,进一步进行课件制作软件使用方法的交流。
第四阶段,进行课件制作比赛评比及观摩活动。教师主动应用、研究、开发MCAI,教研活动中加入对MCAI课件的评价,以此来带动我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6、加强对学生的培训。
⑴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语音室设备使用知识的普及教育。
⑵用网上文学、艺术资源,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⑶通过共享资源,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⑷信息技术课建设,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纳、分析、使用。培养学生应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⑸通过开发制作多媒体课件,网上作业、网上辅导、网上教学点播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⑹通过学生计算机作品比赛(计算机基本操作、计算机绘画作品、手操报作品、网页制作作品)及成果展示,提高学生计算机文化氛围,同时培养拔尖人才。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我校领导高瞻远瞩,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下决心抓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现已配有电子阅览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两个、语音教室一个,计算机教室四个,课件制作中心一个、服务器工作组(包括WWW服务、FTP服务、E-mail服务、K12资源库服务器各一台)、行政办公室工作组(每个行政办公室一台计算机)、学科办公室工作组(每个学科办公室至少一台计算机)、教室工作组(每个教室一台计算机)各一个,以及教学软件多种(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扩充)。并配有专业的网络维修人员,为此课题的研究课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我校于二 00一年以来,先后六次进行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包括课件制作、校园网络基础操作、网页制作、等级考试)培训,全体学科教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有一定的水平,并有计划地邀请国内著名学者进行现代教学理论的讲座,为此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有关情况
姓名 组内分工 工作单位 职务或职称
徐华斌 理论指导执笔 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 小教一级
林 峰 信技教学实践 同上
吴艳丽 个案收集 同上
何调溪 小语教学实践 同上 小教一级
钟春伟 小数教学实践 同上 小教一级
陈学辉 小常教学实践 同上
陈利恒 音乐教学实践 同上 中教一级
李 岩 中语教学实践 同上 中教一级
何阿妙 英语教学实践 同上
吴越金 社会教学实践 同上 中教一级
郑书扩 提供电教媒体 同上
郑宗辉 微机、网络维修 同上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县初审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市评审组见
说明
本次课题申报必须附有详细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应按规范要求设计,字数为2500-5000(用电脑打印),并包含有以下内容:
1、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2、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3、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4、如研究已有一定基础,可写上初期研究成果或“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5、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6、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含已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此表可复制。填写后一式四份送县初审单位,其中三份报市教科所。)
------------------
第四篇:雷锋精神时代意义
论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
雷锋(1940——1962)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毛主席曾说过:“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雷锋精神的价值理想是真、善、美的统一。在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理想层面上,雷锋精神所蕴涵的一般价值目标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对于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来说,它蕴含着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蕴含着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从社会对个人所规定的责任和使命的层面上看,雷锋精神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雷锋精神最核心的价值理念。雷锋精神所体现的集体主义价值理想,是在集体中实现个人价值、在个人价值的实现中提升集体价值的双赢互动理想。正如雷锋所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正是实现社会和个人“两个价值目标”完美统一的有效路径。
价值的现实是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价值现实是雷锋精神最本质的价值属性,是其理想性的价值规定达到客观化、现实化的一种价值事实,是一种实然性价值存在。可以从“质” 和“量”的层面上分析。雷锋精神价值现实的“质”是指雷锋精神所具有的先进性的内在价值,在其现实性上所达到的最佳价值境界。雷锋精神价值现实的“量”,是指它所具有的价值功能在现实中所能达到的客观效度。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弘扬雷锋精神,达到义务与权利、为社会、他人与有益于自身的统一,就必须把握雷锋精神“质”和“量”的规定性,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紧密结合起来。
价值的实践是知与行的统一。遵循知行统一原则,关键在于把握实践这个中心环节。实践是知之源泉和动力,是检验其知是否具有真理性和行为是否符合真理要求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要德才统一,“德”是前提,是方向,它决定着“才”的价值实践程度。
价值的维度是历史与空间的延伸。雷锋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既是一个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由个别到普遍、由局部向全局辐射的过程。每年的三月份是学雷锋的日子,且学雷锋已经陪中国人民走过了49个春秋,也出现一批又一批的活雷锋,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骄傲”的那些英雄们,还有我们不知道的无名英雄们。
可是,在当今市场经济下,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有些人不但缺乏那些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外,连一些基本的道德也不存在,近年来的“三聚氰胺”“染色馒头”“发霉豆芽”等等。。这些商家为了得到最高的利益,侵害消费者的权利,这种行为与雷锋精神的“真,善,美”完全脱轨。更搞笑的是听过一则报道:说某地的一家派出所在值班期间突然来了一个中年男子,说自己在某天在马路上扶了一位老人,那老人说会让感谢他的,他就扶起了这位老人,第二天这位男子就跑到这派出所要一面乐于助人锦旗。这报导听完后一开始就感觉好笑,可是再想想,如果这位老人不答应或者没表态要感谢这个男子的话,这男子还会去扶这老人吗?其实扶一位老人是一件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事了,可是又有另外一种情况出现了,在马路上扶老太太一定要有一个证人才敢扶了,因为现在的社会中,有很多老人是“扶”不起的,像徐老太太这样的人也不少。因为这样的彭宇案,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焦虑。因为乐于助人也会造成自己巨大的麻烦,像这位徐老太太,如果知道会是这样的一位老人,还有谁敢扶。因为这件的事情报导出来了,现在的人都会有种顾虑了。我们要唤醒雷锋精神,不能再让英雄流泪。我们需要的仍是一个公平,公正,爱恨分明,是非分明的和谐社会。这样也许就不会发生小悦悦的悲剧了,而对于那些过路的人除了一些道德的谴责,其他还能怎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经济的发展有着两面性。可能社会压力过大,人们有时候会把道德先放在一边。虽然每年的三月份是学雷锋日,可是学雷锋真的就在三月份吗?答案是否定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地区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风范,不培育文明风尚,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我们时刻要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助人为乐,这真的是很正确的,每当帮助别人后不管有没得到赞赏,自己内心还是会很愉快的。
可是现在有很多人怀疑雷锋做好事不是很真实,可是我想说的是,不管是真是假,我们学习的不但是雷锋的人,更重要的是学习雷锋的那精神,毕竟雷锋走了很久了,可是这种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虽然有些人做好事是为了名和利,有些人做好事被伤害,但是,世界上还是好人多的,雷锋精神在当今仍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我们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因此,全社会学习雷锋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的时代意义,不仅不可忽略,而且应当大张旗鼓地弘扬光大。
思政3班
李林
第五篇: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相结合的实践性产物,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升华。研究雷锋精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对于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建立一种既有批判继承又有超越创新,既有世界性又有民族性的现代新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是一种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精神。雷锋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立足岗位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那种对同志、对群众像春天般温暖,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精神,都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大力发扬和倡导的。当前,全国人民都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面对这样艰巨的历史重任,广大青年更加需要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的进取精神,发扬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处处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精神,发扬相互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合的人文精神。
为什么一位“小人物”去世后能赢得这样的荣耀?怎么会有这样强大恒久的人格魅力?为什么他会长久活在亿万人民群众的心里?那是因为雷锋早已成为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他所代表的崇高精神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的振兴。雷锋同志短暂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一生,是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一生,是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
四十年来,雷锋精神已深深地融入中华儿女建设祖国、奉献社会的热血之中。雷锋精神,就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文化精神。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雷锋精神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不仅赢得了过去和现在,而且必将赢得未来。社会在进步,世界在发展。时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雷锋精神那与历史同行的时代价值。
今天我们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因此,全社会学习雷锋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的时代意义,不仅不可忽略,而且应当大张旗鼓地弘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