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吴建玲心得体会
用心教学,潜心育人
——观全国首届著名班主任成功交流会心得体会
纬四路小学吴建玲
2014年7月18日至7月20日,影响中国·2014年全国首届著名班主任成功经验交流会暨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全国著名教师大型报告会在南京举行。我有幸参加了南京举办的“影响中国·2014年全国首届著名班主任成功经验交流会”。在交流学习活动中,我聆听了全国著名班主任、著名教师的精彩报告,感受到了名师的独到的风采和魅力。
魏书生老师以幽默朴实的话语教会我们要管理好自己的心灵责任田,对自己负责。别总对自己说了不算的事操心,发现自己身边的可爱之处,也会更容易幸福。能守住平常心,在平凡的岗位上过平凡的生活做平凡的事情的人能够获得大自在,大幸福。
魏书生老师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松、静、匀、乐”的人生态度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魏老师把班级管理的经验概括为:两大点。两大点即民主和科学:魏老师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他的班级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做,每个学生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魏老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凡是普通学生能干的事,班委不干;班委能干的事,班长不干。从魏老师的这句话中充分体现了他民主与科学的管理思想。一小点即“松、静、匀、乐”:“松”即身体放松,“静”即心灵平静,“匀”即呼吸匀称,“乐”即情绪欢愉。这也是我们珍爱生命,享受生活的四字秘诀。
李镇西老师的讲座《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反映了“幸福课堂”的教育理念。讲座一开始,李镇西老师让我们欣赏了一组他们学校的图片,学校的景和学校的人都是李老师亲自拍摄的。当然每一张照片背后也会有一个小故事。刚开始,我有点不解,为何要在这样的讲座上放这样一组图片。后来,想着想着就明白了:因为李镇西老师爱他从事的职业,爱他的学校,因为他觉得很幸福!
在讲座中,李镇西老师说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爱心、童心和责任心,而且要课上的好,班带的好,分考的好,还要坚持“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庸俗的人一贯蛮干,优秀的教师懂得创新与研究。谈及上课,李镇西老师说:“我们要把每一节课都当做公开课,当优质课来上,只有这样你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
传奇需要时间的见证,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个个动人的小故事,造就了李镇西老师的传奇经历。
除了魏书生老师和李镇西老师的报告令人印象深刻,其他优秀教师、班主任的报告也令人不禁折服。“宏志妈妈”高金英老师教导我们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最好的自己。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跟每个孩子对话、读几本书、总结规律、认真反思、细细地品
味。有一颗平常心,无时不快乐;有一颗满足心,无处不幸福。创造“百合班” 奇迹班主任俞玉萍老师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长,帮助孩子成人,帮助每一个孩子成为他最好的样子。让孩子与一切美好相遇、相爱。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对学生的爱,使教室充满了诗意、快乐和智慧…… 于洁老师被称为“天使”教师,因为她具有“天使”气质,“天使”才情,“天使”仁心,“天使”慧心,“天使”宽容心。她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没有功利心,生活会很干净单纯;做个草根,加上坚持,用上智慧,便会拥有教育的快乐与诗意。她的报告,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人眼角湿润;她的故事,没有曲折离奇,却拨动了听者的心弦。郑英老师认为教育要让学生追求美好,当与学生一起追慕美好,这样的教育人生才会熠熠生辉。德育专家丁如许老师告诉我们通过精心选题材、创造新形式、认真写教案、课后常反思等方式打造魅力班会课。班会课应做到三关注: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关注学生的文化学习、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
各位教育专家以他们丰富而精彩的人生经历出发,以生动的故事、典型的事例,精彩展现了他们卓越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育智慧,让人如沐春风,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静下心来钻研研究,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迈向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第二篇:教师法学习心得体会吴慧玲
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
红寺堡区第一小学
吴慧玲
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通过对教育法的学习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作为教师,不仅仅是对于所学知识的传授,更要知法、学法、守法,还要学习如何用法,用自己的言行去保护法律的威严。
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理想;虚心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视学生为己出,处处关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一个学生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则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是人类学,是对人类灵魂的引导和塑造;刻苦钻研业务知识,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知识修养。新形势下新的理论知识层出不穷,业务知识学习不能仅停留在学过、看过、听过即可,如果钻研不深不透,特别是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做得不到位,就会对工作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因此,我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还要富有教学经验。而要做到这些要求,就应该做到坚持学习与实践。要刻苦学习教育科学的理论,要进一步学习新知识,不断增强业务水平。
第三篇:吴玲君简历
女 | 未婚 | 1990-08-13 | 户口:安徽池州 | 现居住于上海
2年工作经验 |***(手机)
E-mail:987132219@qq.com
吴玲君
求职意向:
工作性质: 全职
从事职业: 销售助理、行政助理、文员
从事行业: 广告、教育/培训、媒体/出版
工作地区: 无锡
目前状况: 我目前处于离职状态,可立即上岗
自我评价
我虽然不是一名大学生,但我拥有的知识、文字功底、能力、勤恳和年轻,使我善于思考,迎难而上;同时,我深知,毕业只是求学的一小步,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成功非偶然,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我认为成功的方程式应是:99%的勤奋+1%的天赋=成功。过去的已成为历史,最重要的是把握未来。我有信心有能力会做得更好!
工作经验
2010/3--2011/1:上海百货大楼化妆品专柜化妆品销售
2011/3--2011/至今:上海秀域美容美容导师
教育背景
2006/09--2009/07:合肥第一中学 | 文科 | 高中
培训经历
2010/7--至今:上海浦东自考中心
自考专业:新闻学
课程描述:公共关系学、传播学概论、新闻评论写作、新闻摄影、新闻事业管理、文学概论等
语言能力
英语:读写能力一般 | 听说能力一般
第四篇:吴桂玲珍珠鸟教案
窦教学实录——《珍珠鸟》一
第一课时
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
一、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PPT:学生课前朗读有关鸟的成语,古诗……)师:听到刚才白居易的《忆江南》,让我想起他的另一首《鸟》,我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诵一诵。师生齐诵:“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师:那嗷嗷待哺的鸟儿,呼唤人啊千万不要打鸟,它们在等待母亲赶紧回家呢。好在我们有爱心,不会再打鸟了,还经常把鸟带回家养着。恰巧前几天,朋友就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引读)
生:“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而又温暖的巢。”(教师同时板书“珍珠鸟”)指导书写。(珍珠这两个字都是王子旁,所有王子旁的字几乎都同玉石有关,玉,是美丽的石头,同玉石一样美丽的,还有我们古老的中国汉字。《新华字典》中收入“王部”里的字有150个左右,其中比较常用的字不到20个。那么多美玉一样的字深藏在字典中不用,真是感到可惜,同学们课下可以去挖掘宝藏,找出同玉石有关的王字部汉字,他们真的像美玉,你可以细细去品味,去研究。带着我们对美玉的喜欢,再读课题:珍珠鸟.师:(解题)好了,珍珠鸟又叫锦花鸟,这正应了成语“锦上添花”,这花儿就是—— 生:珍珠。我想珍珠鸟一定很好看,很讨人喜欢。
师;想看看吗?(出示图画,学生情不自禁说:“好小啊!”)我愿意听到同学们看到之后再读题目的感觉。
(学生读题目《珍珠鸟》,读得很美、很轻)声音再小一点.再读.(训)作者得到一对珍珠鸟之后,有一句话直接写出了他的心情,谁找到了? 生答:真好!师:板书:真好.师:除了这两个字之外,还有一个标点符号是感叹号.板书:!除了文字,标点同样能传递一份情感,这个就是我得到一对珍珠鸟之后的心情,一起读.这就是我得到这对珍珠鸟之后的心情:再读。(语气加强)
师: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这到底是一只怎样的鸟?
(生开始默读,之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开始举手发言)
(训)生1:我发现了这是一只叫声尖细而又娇嫩的鸟。课文中写的。师:你读书真细心。好,你领着我们读这句话。
(训)生2:从课文中:“渐渐地它胆子大了”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体会,非常好。告诉你们呀,这的的确确是一只非常怕人的鸟。师:这是一只怎样的鸟?谁还想说。(训)生3: 这是一只:红嘴红脚。。。蓬松的球儿。
师评:介绍珍珠鸟的特点,能直接用课文中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这小家伙红嘴红脚,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仔细体会儿化音,如果读得再轻点,听起来会更舒服,感觉珍珠鸟真的是-小的可爱。注意儿化音,我们一起读。生4:(训一生)从课文中的“ 小红嘴,小脑袋,小家伙,球、、、、、”我知道这是一只很小的鸟。
师:珍珠鸟长得的确很小。你发现了课文写珍珠鸟“小”的词语很多,“小红嘴儿、小脑袋、小家伙、还有球儿、、、老师在读书时也发现了这些 小,并把这些句子找了出来。PPT:出示这些句子。(后来,他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
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
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师引导读出“珍珠鸟的“小”)师:你真会体会。听起来很舒服,感觉它真是-小得可爱。好!我们一起再读。(学生再齐读这句话)
二、我都做了哪些努力,赢得了小鸟的信赖
师:通过读书,我们了解到的珍珠鸟可以用一个字形容——(师生:那就是“小”)瞧这一个个“小”,我们会想到好多形容小的成语——(生:小巧玲珑)生:还可以换一个成语叫娇小玲珑
。生: 而且胆子还小,那就可以说“胆小如鼠”。师:意思一样,但就是不美了。(学生领悟,师生说可以换成“谨小慎微”)师:你们发现没有,课文还有一句——一起读:PPT:(课件打出)“渐渐,它胆子大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自然也可说“鸟性难移”。从怕人,到胆大,怎么反差这么大呢?真是奇怪!
生一:说这里关键是“我”努力的结果,让这本来怕人的鸟变得胆子大了起来)
师:那好,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作者“我”都做了哪些努力,赢得了小鸟的信任,使它“渐渐,胆子大了”。读读课文,找出具体的语句,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学生读书,找……”等句子,师即兴精彩短评)
师:老师听明白了,是我的努力赢得了小鸟的信任.感谢你们的发现,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去体会语言里的滋味。那我们就从你们读到的或者谈到的地方具体品味品味。比如同学们谈到的这句——
PPT:我把它挂在窗前……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就是让它感觉有安全感,我故意用吊兰蒙盖在鸟笼上,让它感觉这笼子跟以前的巢差不多.我用吊兰来打扮笼子,实际上用的是那颗
生: 用吊兰不如说是用心,所以作者要想办法用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师:请你再读这句,注意啊,它可是胆小的,不要吓着他们,你该怎么读?请试试看.(生朗读,读得小心翼翼)师评:读得小心翼翼,好,我们一起再读。
师:三个月后,听!(播放珍珠鸟的叫声)
生:这声音,又尖细,又娇嫩,真好听。啊!是他们有了雏儿,快看。。一起读:PPT:1:忽然,有一个、、、、、、正是这个小家伙。
师:至此,课文称珍珠鸟为“小家伙”。让我们再找出几句读读。
PPT:带小家伙的句子点击出现:2: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师读:
3:不一会儿,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
师:现在我们把“小家伙”换成“珍珠鸟”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我来读,同学们体会。
生:用“珍珠鸟”可没有用“小家伙”这样生动,用珍珠鸟不可爱、没味道。师:小家伙,这是对人的称呼,不是珍珠鸟吗?为什么称之为小家伙?
生1:一定是特喜欢的,比自己小的人,一般称“小家伙”,表示心里特别喜爱。生2:作者我很喜欢它,把它当作人了,所以称之为小家伙。
师:刚才说了,“我”不仅给它们的笼子装扮成家的模样,还要对这珍珠鸟“客客气气”的,当作家里的小孩子、小朋友,小宝贝。指板书:大家一起读:真好。师:刚才你们谈到:(PPT:图片;不管它、不管它、不管它、、、、、)
师边放图片边讲解:渐渐地它胆子大了!竟然落到我的书桌上,我也不去伤害它;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书架上,我也不管它;哪怕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我也不管它;嗒嗒,啄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我-还是-不管它,不管这小家伙怎么样,我----都不管它。不管这小家伙怎么样,我-都--不动生色。
师:假如我大动声色:撞到我的灯绳我管它,啄我的笔尖我管它,这小家伙就会:-------生补充:受到惊吓,吓得逃跑,不敢从笼子里出来了。)师:当然,这都是假如,我这么喜欢它,怎么会这样做呢? 所以:一起读:PPT:渐渐地它胆子大了、、、、、、、、琢两下我的手指。师:如果说:装扮笼子,感到作者的用心,这里可真是:(师生一起说)用心良苦。
三、小鸟对人的信赖表现在哪?
师:原来鸟怕人,人不怕鸟,现在我怕鸟害怕,怕鸟担心,怕鸟飞走,结果呢,通过我的用心良苦,我的努力,鸟却不怕人了,反而信任人了。那小鸟对人的信任表现在哪?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结合具体文字谈谈。
生:(读)“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PPT:听老师来读这段话;
师读:故意去掉三个“一会儿”读。老师读得怎样?
生:老师,这句话不完整了,你把“一会儿”读丢了。师:意思没有改变啊,用与不用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说,这个词重复用了三次,表现了小家伙的调皮,让人好喜欢;也有的说,这三个“一会儿”,一个比一个程度深,把小家伙的调皮写得活灵活现了)
师:注意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神气十足”。去掉这三个“一会儿”,小家伙顶多也就“神气神气”,谈不上“十足”,可是用上这三个“一会儿”,那可真叫“神气十足”!我们再读,读出小鸟的神气十足!
师:我愿意和大家一起读,女同学读第一个“一会儿”,男同学读第二个“一会儿”,我读第三个“一会儿”,大家读了以后一定要像小家伙一样神气十足!
师:作者把珍珠鸟的调皮和淘气写得的的确确——(师生:神气十足),(引读)因此,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傍晚—— 生:(读)“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 师:(引读)以至于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
生:PPT:(读)“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做梦呢!……”
师:PPT: 看,这就是小鸟趴在“我”肩头做梦的情景,请给画面题词。生1:和谐。
生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非常聪明,你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反问句改成了陈述句,老师把这句话写下来。(教师板书这句话)
生3:我想用一个成语概括——小鸟依人。
师:你和我的题词一样啊。那这“依”就是——(生答:依靠,依赖)
师:从刚才细致的品味中,我们感觉到:一个不动声色,不管它.一个却神气十足,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却换来了一个这样共同的境界——(生:信赖)如果说小家伙一点一点的和人亲近,正像同学们说的心里放松了,行为上就——(生:就变得有些放肆了)师:嗯?再想想,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形容此时的小珍珠鸟,别忘了它是那么可爱? 生:这个词用得过了,应该是“放纵”比较合适。(掌声)
师:真正的放松,还有点儿放纵,这是撒娇的表现,呵呵。至此,才可以说是完全的—— 生:放心。把那颗“怕”着的,竖着的心彻底平放在心里了,再也不会提心吊胆了。(掌声)师:那就请同学们说说人获得信赖的原因是:(PPT:句式训练)“信赖,就给它——”。生:信赖就给它在屋子里撒欢的自由。生:信赖就给它趴在人肩头睡觉的幸福。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心,甚至是关怀。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爱,让它感到人的温暖。师:你们说的这些不正是因人的努力而和小鸟创造的这信赖的美好境界吗?把课文开头的“真好”,和结尾的一段话连起来,再朗读。生:真好!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朗诵中已经明显带着阅读后的体验了)师:把黑板上这两句再颠倒过来说——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好!
第二课时
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
师:题目是珍珠鸟,我们上节课只研究了“我”和小鸟创造的“信赖”的境界,那大鸟呢?朋友送“我”这对关在笼中的大鸟,“我”觉得真好,大鸟也这样觉得吗?……找出描写大珍珠鸟的句子读读。
生:白天,它这样淘气的陪伴着我;傍晚,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师:听出来了,大鸟们急得不得了,召唤孩子赶紧回笼子。师:(出示图片)看到笼中的那对大鸟了吗?人有人言,鸟有鸟语。听,父母在生气地叫呢。(放鸟叫声)
师:听:笼中的父母会对小鸟的“再三呼唤”,想想大鸟为什么这么做?大鸟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什么?
(生1: 孩子,人类太可怕了,赶快回家吧。
师:是呀,课前我们说: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此时此刻,母在笼中盼子归,即便我们在笼子里,也盼子归呀。
生2: 小珍珠鸟太天真了,大鸟们对作者是不信赖的)
(训)生3:孩子,我们哪里有什么自由,我们只不过是在房间活动,你们压根就不知道窗外的世界有多么宽广多么美妙,这种自由又是多么的可怜。当我们的身体钻不出笼子的时候,也便失去了身体的自由。
师:说的多好呀!大鸟呼唤的就是,一句话:孩子啊,我们大鸟的今天就是你小鸟的明天。师:其实,我们说的这些,不就是大鸟发自心灵的呼唤吗?
生:其实它们呼唤的就是让它们回到自己的家,而不是-这里的--笼子。板书:笼 师:让我们先听听千百年来笼中鸟的呼唤吧。
读生1:(PPT:出示白居易的《看嵩洛有感》:
诗人:白居易
今日看嵩落,回头叹世间。荣华急如水,忧患大于山。见苦方知乐,经忙始爱闲。未闻笼里鸟,飞出肯飞还。
师评:从未听说笼中的鸟,飞出去的,肯飞回来。
读生2:司马光的:
《放鹦鹉》
诗人:司马光
野性思归久,笼樊今始开。
虽知主恩厚,何日肯重来。
师评:是呀,我知道主人对我们特别的爱,比那些捕杀我们的人不知道要强上几百倍,但即便如此,如果放飞我们,我们也不会再回到这里来。
读生3:欧阳修的:
《画眉鸟》))
诗人: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师:即便是金子做得笼子,怎比得上树林中的自由欢唱。大鸟们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呼唤,让我们把这几首诗连起来,再次呼唤。齐读三首诗。
师:这诗中的“笼中”,“笼樊”,“金笼”,再精致华美、精心装扮的笼子,也挡不住它们的呼唤。它们呼唤,离开这笼子回到哪里去?
生:回到密林深处,回到它们自己真正的家。
师:回到课文第一句。作者以为这笼子就是鸟儿的巢,在鸟的眼里,笼子和巢、家一样吗?它们的巢应该在哪里?
PPT:
(播放象形字“巢”的演变过程)演示后提问。
生:它们呼唤的,是要离开这些笼子回到森林,到属于它们自己的树上的巢。那才是它们真正的家。
师:是啊,方寸之地,何谈信赖!这渴望获得生命尊重的鸟,即便死,也不愿被笼子囚禁,这笼子也许就像它们的牢笼,说不定就是自己的坟墓呢!(给“笼”字加上方框)师:如果真正喜欢珍珠鸟就应该放飞它们,让它们自由飞翔)师:所以 : “信赖,就还它……”)师:
生1:信赖,就还它本来应有的尊重。
生2:人和鸟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要建立信赖的关系,那么信赖,就还它平等的权利。
生3:信赖,就还它本来的鸟性。(掌声)
生4:信赖,就还它真正的安全感,不要因为人的出现而害怕。……
师:谢谢你们发出的这样多的感慨。
师:原来,信赖的美好境界应该是相互的,平等的。这样才能得到两者的真正平衡。精神心灵才会相通,相属。彼此有一份强烈的安全感。就好比我们信赖一个朋友时,因为我们知道它是可靠的,真实的,不需要作出什么来的一样。
所以我要说,人,不能按人的意志安排自然界的一切生灵,不能以人的幸福为标准判断一切。这样的信赖不是真正的信赖。
我们应该打开鸟笼,让它们出去透透气,可是大鸟们一去不复返,就连小家伙也一去不复返了。鸟儿们感受大自然的呼唤,蓝天是鸟儿飞翔的家,草原是鸟儿生活的家,那树上的巢啊,是鸟儿休息的家。自由就是它们的家。
师:是啊,在人的世界中,我们倡导以人为本,在鸟的世界里,如果我们还说“以人为本”,也就失去了信赖最基本的平等与平衡。
总之:一句话,我们人类不只是地球的唯一,该怎样和众生彼此信赖,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和经营这个世界?明白这个问题的沉重与迫切,引发同学们更多的思考,也许才是我们走出教室后的真正收获。(下课)
板书: 珍珠鸟 真好!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板书中“笼”有几个变化:先写出,再加框笼,然后擦掉。)
第五篇:全国优秀教师吴玲事迹材料
全国优秀教师吴玲事迹材料
默默无闻从教27年 普通女教师感动温总理
■核心提示
7月11日,河南郑州22中50岁的中学女教师吴玲因病去世。
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教师生前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荣誉称号,但被她教过的很多学生都叫她妈妈。
早出晚归,27年如一日,把心血献给教育事业。她却让亲生儿子六岁半开始自己做饭,孩子如今最多的记忆场景是“等妈妈回家”。
结婚22年,与丈夫在一起的日子却不超过4年,“帮她刻试卷”成为丈夫如今最幸福的回忆。
7月13日,她的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们为她送行,一束束鲜花寄托人们的哀思。温家宝总理亦被这名普通教师的事迹所感动,亲笔批示宣传她的事迹。
教师节时,她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至高荣誉,被人事部、教育部追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此前,她还被追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我们也要去送吴老师———”
大巴车快要开动了,车下100多名学生抹着泪、跺着脚发急了。
7月13日上午,正值暑期,但郑州22中的校园内并不宁静。
7月11日,22中教师吴玲因病去世。13日这天,是这位女教师出殡的日子。学校此前通知教师们统一坐车去殡仪馆参加吴老师的告别仪式,不想得到消息的学生也纷纷赶来了,两辆大巴车根本坐不下。
见此情景,校长李素萍哭了:“同学们,车返回了就来接你们,今天落下谁吴老师也是不愿意的。”
郑州殡仪馆吴玲遗体告别室,已挤不进人,哭声一片———她的学生来了,学生家长来了,原在开封的老同事赶来了,一些刚下车还背着行囊的往届生也来了„„
“一名普通教师能得到如此爱戴,真是太难得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市民夹在人群中,也跟着流泪。
同样被感动的,还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4日,温总理作出批示:“中学教师吴玲事迹感人,应该广泛宣传。”随后,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部长周济也对这位女教师作出了批示。
好强的女老师
吴玲,女,50岁,高级教师,从事教师职业27年。
1977年,吴玲从农村插队返城后在开封市33中当了一名数学教师。
“这女子好强,干什么都用心。”与吴玲原同在一教研室的开封33中老校长王青海如是评价。
王青海回忆说,吴玲上班没几天,就找到他说自己没受过正规师范训练,想拜他为师。而吴玲在他班上听课,竟一节不落地坚持了整整半年。
“有天晚上都十点多了,吴玲骑车来到我家,说是遇到了难题要向我讨教。”王青海说,吴玲的努力很快获得了回报,她班上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竟奇迹般地比其他班高出10多分,被同事们刮目相看。
1993年,吴玲从开封调到郑州22中学。22中地处城乡接合部,生源都来自附近城中村的孩子,一度被认为是“农村学校”。
“破天荒的!”22中校长李素萍这样形容吴玲10年来的成绩———从1993年至今,吴玲所在班上的学生只要参加省、市及区的数学竞赛,都会捧回好名次。有次区数学竞赛,获奖学生中吴玲的学生竟超过了一半。这是22中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每天她来学校最早,走的最晚,从没有破例。”回忆起吴玲,几乎每个教师都会提到这一点。一个细节是,吴玲床头有个小闹钟,而闹铃的指针10年来一直定格在了“5点20分”。
一名年轻教师至今迷惑不解:吴老师上有老下有小,却早到晚归,她怎么能天天保持这种旺盛的工作状态?尤其是前两年有住校生的时候,她还常常是晚上11点多才回家。
去年年初,有同事发现一向步履轻快的吴玲走路显得吃力,而且时时额头冒虚汗。大家劝她去医院检查,吴玲总是回答,新来的五位年轻教师不熟悉工作,还需要人带,先忙过这段时间吧。
今年4月的一天,已连续几天吃不下东西的吴玲在课堂上晕倒了。医院确诊的结果竟是恶性肿瘤,而且到了晚期。
2001年5月,在一篇名为《捧着一颗赤心、献给教育事业》的年终总结中,吴玲这样写道:“二十多年来从未因事、因病而请过一天假,没有耽误过学生的一节课,每天都是出满勤,干满点,早出晚归,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已首先做到„„”
爱管“闲事”的老大姐
王金秀,22中教师,王金秀坦言,她以前对吴玲的工作曾一度很不能理解。
王金秀说,1993年,她和吴玲同在一个年级当班主任,而她所带的是个“双差班”。只要她不在,吴玲总是跑到她的班上“指手画脚”:不是帮学生解答疑难题目,就是找表现不好的学生谈话。
“当时我心里就不舒服,你带好你的班算了,学校都不指望这个班了,你来多管闲事,不是让我难堪吗。”王金秀说,一次她看到吴玲和教导主任在谈话,就没好气地上前说:“主任,把我的班给吴老师一起带算了,人家是党员、工作积极,能干呀。”
“以后,她很少来我的班了。”王金秀说,但吴玲却能“神通广大”地继续“插手”她班里的事务:“一天,她突然把我们班上一个让各科老师都头痛、已准备退学的学生从游戏室里给带回来了;又有一天,她急匆匆地找到我说,班上的谁和谁正准备找人打群架了,赶快„„”
“一学期下来,我们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已不再是差班了,学生们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我也不由得对吴玲心存感激,但心里还是犯嘀咕———她这样做到底是什么目的?”
王金秀说,直到一年后的一次经历,让她终于明白了吴玲的为人。
“有天上午,我肚子突然疼痛难忍。吴玲借了钱叫了辆出租车把我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立刻做手术。可我爱人恰好出差在外地,全靠吴玲跑前跑后。手术后那天夜里,由于麻药反应,我吐了一夜,吴玲整夜没合眼为我擦洗。第二天我丈夫赶来了,她就回学校上课去了,可中午她又来了,并端来了一碗她做的山楂面汤„„”
王金秀后来成了吴玲最要好的朋友。她说,吴大姐是个好人。
在吴玲工作过的22中,很多人都认同这样的说法。在吴玲的追悼会上,原先在22中值班的两名保安也来了。他们说,至今最香的一顿饭,仍是前年大年三十晚上吴老师骑车送到学校值班室的一盆热饺子。
对于22中的年轻单身教师,每到逢年过节,吴玲家便是他们的家。“你不去,她还和你生气,骑车到处找。”一位教师回忆说。
“吴玲工作好强,对人好,却从不图名。”22中的校领导回忆说,每学期评先进,吴玲总是事先提出:“我老了,要荣誉没什么用,多评评年轻人吧。”
对“闲职”毫不领情
2003年11月,手术后的吴玲结束了六个月的化疗,满头的青丝掉光了,身体异常虚弱。让校长李素萍感到为难的是,一出院吴玲便戴着假发找到她说“太想孩子们了”,要求上班。
考虑到继续带课劳动强度太大,李素萍最后把吴玲安排在了清闲的校图书馆,并明确了工作任务———“一不用坐班,二不用干具体活,来了和大家聊聊天就行”。同时,她还把另一名年轻力壮的男同事也安排进了图书馆,并嘱咐他“有活要抢着干,让吴大姐多歇着”。
李素萍说,“说白了,就是找个虚职想让她养病散心,别闷着了。”
但吴玲对这份闲职并不“领情”,忙碌依旧。
第一天上班,吴玲就把图书馆里所有的窗帘取下,带回家洗了一遍。
22中的老师回忆说,等两三天后再去图书馆,桌椅、窗户、墙壁已一尘不染,而吴玲的手上每次总捏着一块湿抹布。
图书馆积存多年的书没有标签,吴玲就把书装订成册、贴标签、写索引。
整理归类中,吴玲统计发现60本外借图书没有归还,最长超期有十年之久。“图书馆必须建立完善的借阅制度,借出的书必须追回。”吴玲最先找到了副校长李艳芳,并请示如果弄丢了书可不可以实施赔偿罚款?
李艳芳的“当然需要”刚说完,吴玲就拿出一张纸念起了书名,说她三年前借了三本书至今还没有归还。李艳芳说,当时的情景让她很难堪。
此后,吴玲拿着那张清单跑上跑下,追着同事讨书。李艳芳说,由于22中的部分老师改制时分流到了27中,吴玲又跑去27中找老同事索要借书。
“为了工作,她从来不怕得罪人。”李艳芳回忆说,年底发放奖金时,吴玲一大早就坐在了财务室。见到还没有还书的老师,她就上前告知:你的书值多少钱,应该罚款多少钱,然后她要求这些老师能让会计当场扣钱。
李艳芳说,60本超期不还的图书,除了一本退休老教师借阅的价值3角钱习题册外,其他59本都得到了追还和赔偿。
图书馆还担负着每天发放报纸的任务。时值寒假,李素萍校长却发现20多间办公室的门缝里依旧塞着每天新出的报纸。
“放假了,就不用再发报了,在家多休息啊。”李校长找到了吴玲。“有些老师有读报的习惯,我正好也闲着,就当锻炼身体了。”吴玲笑笑说。
9月11日,吴玲的丈夫秦世忠在一个笔记本中发现了一篇文章———“2003-2004学年图书馆工作计划”,长达四页的文字中吴玲详细制定了9条来年的图书馆工作计划,并最后写道:“图书馆工作太重要了,这里是孩子们成长所需要的精神粮仓„„”
秦世忠捧着笔记本,捶打着椅角,低头抽泣起来:“她要是对自己的病也这么认真,就好了。”
贪玩的学生管她叫“妈妈”
“转化一名差生同培养一名优等生同样重要。”吴玲经常对年轻教师这样说。
学校里的老师都认可这样的评价:吴玲是个急性子,但对学生却是例外。
1999年冬天。一堂数学课已开课5分钟了,吴玲班上一名叫王强的学生却一直没有露面。吴玲正向学生询问,门突然被踢开了,一名满身酒气的男子闯了进来。
“好呀,俺家孩子都跑了,你们还在这上课!”来人一把掀翻了讲台,并指着吴玲的鼻子大嚷:“我让你也上不成!”
吴玲认出来者正是王强的父亲。原来半小时前,他在喝酒时听说儿子逃课一直在网吧泡着,顿时来了火,借着酒劲就来到了学校。
台下的学生被突如其来的场面惊呆了,而吴玲没有说话,弯腰捡起了一只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一排方程式,开始讲课。
吴玲的冷静把那位家长镇住了,酒也醒了半分,留下一句“我去找人了”他就匆匆离开了教室。
下课后,吴玲从学生那里了解到王强的QQ号后,在办公室里也编了网名和王强在网上聊了起来。得知王强就在二七区西边的一片网吧后,吴玲冲出了学校。
直到晚上十点多钟,吴玲才在一家网吧里找到了王强。吴玲推着自行车要送王强回家,但意犹未尽的他却还想着要回网吧打完没有结束的游戏。
争执中,年少血热的王强一脚跺翻了吴玲的自行车,瘦弱的她往后打着踉跄,几乎摔倒。
见一个大小伙在欺负中年妇女,不少人围了上来。一名热心男子还“见义勇为”地上前拽住了王强的衣领。
“他是俺孩子,在家怄气了。”吴玲赶紧上前劝阻。“这孩子!别再惹妈妈生气了,快回家吧。”
就是一句“他是俺孩子”让王强乖乖扶起了车,跟着吴玲回到了家。此时,王强的父亲正在家喝闷酒,开门见到儿子举拳就要打,被吴玲一把抱住。
劝完了大人,又教育孩子。听到家长“不再喝醉酒、不再打孩子”的真心保证,吴玲这才放心地离开了王家,此时已是凌晨一点,但吴玲谢绝了王家打车送她回家的好意。
不是事后提起,吴玲也许至今也不知道,那天回家尽管路灯不亮,可一直有辆出租车在她自行车后跟着,车灯在为她照着路。
原来,内心愧疚的王强父子俩拦了辆出租车悄悄跟着她一直到了家属院门口。
“前边那人是谁?”出租车司机很纳闷。
“她是我妈妈。”王强低声回答。
“为什么不让她一起上车?”
“我没好好学习,惹妈妈生气了。”
“那你以后要好好学习,对得起妈妈啊。”
了解这段实情的22中老师说,那一夜后,王强就突然变了样,不再去网吧,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如今的王强已成为了一名军人,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毛巾被和复读机
丈夫秦世忠说,家里虽然只有一个独子,但每逢母亲节,总会来一群学生围着吴玲喊妈妈。
陈延鑫就是其中的一位。
陈来自驻马店农村,随打工父母来郑州读书。陈延鑫说,由于父母租住的房子离学校很远,他每天上学要穿过大半个郑州城。有时放学他干脆就不走了,几张课桌一凑就睡在教室里。
一天夏夜,暴雨突临,本来闷热的教室里温度骤降,陈延鑫躺在课桌上瑟瑟发抖。
突然,教室门打开了,一个个头和自已差不多的男孩儿站在门口,浑身上下被雨水打得透湿,怀里抱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我是你们吴老师的儿子,我妈让我给你送一个毛巾被。”
陈延鑫回忆说,他当夜抱着那条毛巾被哭了很久。那年的期终考试,他的成绩由原来的倒数一下子升到第四名。
吴玲任教的97届学生中,有一个叫张娜的学生性格异常活泼。可在初二的一段时间里,小张娜却突然沉默寡言起来。原来,她的父母正在闹离婚,张娜只好和奶奶住在一起。
吴玲听说了这件事,一把将张娜搂在怀里:“孩子,你以后就认老师当妈妈吧。”
有一天,小张娜哭着进了教室———她心爱的复读机丢了。而那台复读机是她把乌黑的长辫子剪下卖了钱买的。
吴玲回到家里给儿子澎澎讲起了这件事儿,儿子半天没吭声,悄然走进房间里把自已的复读机拿了出来,“这个,你送给你的学生吧”。
现在,已是大学生的张娜至今还珍藏着那台复读机。
受吴玲资助过的家境困难的孩子究竟有多少?又有多少孩子曾喊过吴玲妈妈?已无法统计。但开封33中老校长王清海证实,每学期,他收到的孩子家长寄来的感谢吴玲的信件总会有一沓。
吴玲病倒后,张娜、陈延鑫等吴玲教过的学生组成了几十人的陪护团,这些成年人,少年人,已参加工作的,尚未毕业的,他们日夜守护在老师的身边,直到她去世。
按规定,作为教师吴玲医药费只能报销一半。到6月底,手术、化疗、住院的累计花费已高达18万,继续治疗对于一个普通家庭困难重重。
今年7月初,在深圳当飞行员的刁健得知吴老师病危的消息,当即赶回郑州,“我在深圳的房子能值40多万,如果需要,就把房子卖了,来为吴老师治病。”陈延鑫的父亲是开出租车的,他表示:只要是吴老师的事儿用车,随叫随到„„
与此同时,一些学生打算筹划为吴老师治病的捐款活动。但所有的好意,被吴玲和丈夫一口回绝。
秦世忠还讲了这样一个插曲:一天,三位学生家长带着一位白须飘飘的老人来到他家。白须老人在这屋里转转,那屋里看看,然后附在一个年长的家长耳朵上小声嘀咕了些什么就走了。
看着吴玲两口子正疑惑,那位家长终于开口了,“是这样的吴老师,你平常对我们孩子那么好,现在有病了,医院的招儿也都使了,可还不见得咋好,我们几个商量了一下,请了个风水先生,你可别笑话我们迷信,咱按风水仙儿指点的再倒腾一下家具,要是你不介意的话,咱就试试。”听着这话,夫妇两人的眼睛湿润了。
帮她刻蜡板竟也是那样的幸福
9月11日,河南卫视记者在吴玲家采访拍摄时,吴玲的丈夫秦世忠翻箱倒柜才找到一张一家三口的合影照,那是儿子秦澎离开郑州去上大学前拍摄的。秦世忠对记者说,“真的没有别的照片了,十多年了,这是我们家惟一的合影。”
22中的老师说,在学校要想找吴玲所教的班很容易,教室的玻璃窗和门前的水泥地永远是最光亮的。但吴玲的家,却与她的“讲究”格格不入。
简陋的家具都是十年前的,马桶抽不了水,洗脸池的水龙头出不了水,厨房和卫生间的墙壁瓷砖多处脱落„„而客厅里竟然没有一个顶灯,墙壁上仅有的两个节能灯还被取掉了一支。
秦世忠说,两人工作都忙,东西坏了根本没时间修,吴玲说马桶坏了就坏了吧,用干净水冲马桶还太可惜;而客厅的节能灯是她为了省电特意摘下的。
秦世忠和吴玲1982年结婚后,他就被调到了郑州工作,两人一分就是11年。1993年,吴玲调到了郑州,而作为铁路工程师的秦世忠却又开始了长期的野外工作。
“结婚22年,我在家的日子却不超过4年。”每次短暂的相聚,秦世忠说两人都很珍惜,但在记忆里还是有过两次争吵。
第一次争吵是关于油印试卷的事。秦世忠回忆说,以前的试卷都是油印的,需用刀笔先在蜡纸上刻出模板,再进行油印。因为自己写了一手好字,自然帮吴玲担起了刻蜡板的任务。
“想不到这活儿一干就是十多年,后来她竟把整个数学组的活都揽给了我。”秦世忠说,刻一张卷子需要45分钟,而吴玲每次至少会带回三四张。
“有次我真的是刻烦———都什么年代了,还油印卷子!就不能收学生几角钱去复印一下。“
“你什么人啊,油印一份卷子才几分钱,非要浪费学生的钱吗?”
最后的结果是吴玲生气了,秦世忠妥协了。
另一个让秦世忠看不懂的事是,吴玲很爱美,却很少买衣服,难得的几次买衣服还直奔批发市场。但对于学生,妻子却异常的慷慨。“好学生她要奖励,差学生稍微进步了她也要奖励,她三天两头跑大商场买奖品,都是自己掏腰包。”秦说,为了这,他和妻子也吵过,但也是不了了之。
吴玲去世已有两个月了,但秦世忠依旧保持着家里的原样。翻翻妻子生前的笔记本,看看柜子里那些熟悉的衣物,“回想起来,帮她刻蜡板竟也是那样的幸福。”
盼妈妈回家成了儿时最多的记忆
吴玲去世后,儿子秦澎(小名澎澎)在母亲遗像框里塞进了两张自己的单身照片。澎澎说,这样把母子俩的照片贴在一起他心里才会好受些。
澎澎说,母亲总是忙忙碌碌,盼她回家几乎成了他儿时最多的记忆。
开封33中学的退休教师梁先荣曾和吴玲共事10多年,也是吴玲的婚姻介绍人。梁先荣说,“吴玲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校,可却苦了自己的孩子。”
在梁先荣的记忆里,秦澎上小学前一直寄托在学校的幼儿园。每天早上六点吴玲就起了床,孩子睡得迷迷糊糊也被叫醒。六点半,孩子准是第一个送到了幼儿园,那时幼儿园老师还没到,吴玲就把孩子先放在传达室里。下午七八点钟,幼儿园早已关门,秦澎就只能在传达室里等妈妈下班。
澎澎六岁半上小学的第一天,吴玲教他学做的第一件事是煮稀饭。
“那天,我正好去吴玲家。孩子站在小板凳上,吴玲对着锅比画着米放多少,水要添到哪里,孩子不住地点着头。”梁先荣说,那场景看得她很心酸。
时任33中校长的王清海了解到吴玲一人带着孩子很不容易,多次找她谈话“要多些时间在家里”,吴玲往往以“孩子和我都习惯了”一笑回答。
吴玲在开封的老邻居至今对澎澎印象深刻———“他是个小大人,脖子上总挂着钥匙串,每天放学自己回家,放下书包先上街买油条,然后回家煮稀饭‘呼呼’地乱喝一气。可孩子毕竟小啊,天黑了他一人不敢在家呆,就跑到家属院门口站着等吴玲,看着很可怜。”
但吴玲的丈夫秦世忠并不认同妻子对孩子照顾不周的说法。“每天吴玲大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阳台,一旦发现变天,她就把要加添的衣服悄悄放在儿子床头,她很爱孩子的。”
“母亲经常组织班上的学生搞课外活动,科技馆、郊区的风景区、博物馆哪都去,可她却从没有带我去过一次公园。”澎澎说,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埋怨母亲对他关爱不够,甚至还很嫉妒母亲班上的学生。
2004年7月13日,吴玲的追悼会上,澎澎已哭成了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妈妈的辛勤与尽职敬业的伟大,那时我还常常为妈妈让我给她的学生送饭感到麻烦,为妈妈把我的学习用具送给家境不好的学生而心生不快。现在我明白了,妈妈不但是一位好妈妈,更是一位好老师。”
“看着妈妈每天操劳,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来用自己赚来的钱带她去旅游,让她好好休息一次。”这位已上大四的孩子开始哽咽,明年他就工作赚钱了,但这个愿望却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